不要脸的南北南北回归线是什么意思思

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您(@)目前可用积分:147545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帖]当年京城“四大不要脸”
25991 次点击
16:33:22 发布在
来源:新浪博客&&&&现如今,形形色色的榜单如过江之鲫,应接不暇。须知,早在六七十年代,京城文人圈里也流行过一个“四大不要脸”的榜单,且版本甚多。第一种版本:郭沫若、冯友兰、老舍、臧克家;第二种版本:郭沫若、冯友兰、周一良、杨荣国;第三种版本:周一良、冯友兰、魏建功、林庚。上榜者均为学界与文化界的名流,除极少数是被政治玩弄的之外,其余者于气节上多为人诟病。这份榜单,是不折不扣的气节亏污的“黑名单”。&&&&“四大不要脸”较早见诸文字,是日周作人给香港鲍耀明的信中:“现在大学生中有一句话,说北京有四大不要脸,其余不详,但第一个就是他(郭沫若),第二个则是老舍。道听途说,聊博一笑耳。”当时的香港报刊列出了内地“四大不要脸”:郭沫若名列榜首,其次是冯友兰,老舍,臧克家。这是“四大不要脸”的第一个版本的文字来源。&&&&1979年,著名儒学大师牟宗三在台湾东海大学中国文化研讨会上做了题为《政道与治道》的演讲。在谈到儒家的使命时,牟氏特别提及中国大陆的“四大不要脸”:亦如今日大陆上有所谓的“四大不要脸”,其中领衔的即是郭沫若与冯友兰。从牟氏的学术背景和当时的语境来看,他所谓的“四大不要脸”的后两位应当就是周一良、杨荣国。这是“四大不要脸”的第二个版本的出处。&&&&无论在公众视野,还是在私人生活领域,郭沫若道貌岸然之性,劣迹昭彰之行早已为人所不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万马齐喑,民不聊生,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却让郭沫若如鱼得水。彼时,他出神入化、风生云起的表演惊世骇俗。他的种种劣迹,早已昭然若揭。林语堂评价“郭沫若集天下肉麻之大成”倒也贴切。我看,将苏雪林送给鲁迅的“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转赠郭沫若似乎更恰如其分。盖因此,两份榜单都将他列入“四大不要脸”之首,可谓“名至实归”。&&&&冯友兰被称为现代哲学史上“最先具备哲学史家资格的学者”,是新理学的创始人、新儒家的开拓者。但zhonggong执政之后,为了表示对新政权的效忠, 日致信毛,承认自己过去传授的是封建哲学,是为国民党服务的,要洗心革面,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重新写作哲学史。其曲学阿世,随波逐流,毫无学术立场和道德坚守的奴仆心态纤毫毕现。&&&&为了表明心迹,他不惜自我否定、自我作践,声称自己“过去的学术著作都是没有价值的”。1959年,他在《四十年的回顾》中对自己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进行了全面否定说自己的“四十年”,是“站在破坏着、死亡着、旧的、反革命的东西的阵线上,反抗创造中的、生长着的、新的、革命的东西”。冯友兰&&&&是见风使舵的高手,这可以从他的性格中找到根源。早在抗战前夕,清华教授之间就流行一句笑话:Whatever Daisen Says,it goes;Whatever it goes,Chisen Says。意思是,岱孙(陈岱孙)怎么说,事情就怎么做;事情怎么做,芝生(冯友兰字芝生)就怎么说。如此善于骑墙之人,诸般表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将冯友兰列入“不要脸”榜单一点也不冤枉。&&&&早在文革之前历次意识形态的斗争中,杨荣国便坚定立场,以对就传统、旧思想、旧道德的猛烈抨击崭露头角。 1973年八月,他更以气势磅礴的战斗檄文《孔子:顽固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家》红遍中国。就连毛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写下“杨文颇好”的评语。之后,杨荣国扶摇直上,成为大红大紫的“批林批孔”学者。罔顾最起码的学术底线,抛弃最基本的道德良知,不惜卖身求荣,这样的人,不是“不要脸”,又能是什么呢?&&&&周一良有着显赫的家世。曾祖是清末两广总督周馥,叔祖父就是与张謇并称“南张北周”的实业家周学熙。他天生就是一个治学之人,1949年前,他一直就是“公认可以传陈寅恪之学”的陈氏得意弟子,而周一良本人也“立志走陈先生的路”。然 而,优渥的家世和厚重的家传并没有成就周一良的高尚德操。仅仅几年之后,他便一扫斯文,投入滚滚的革命洪流之中:他烧掉拉丁文书写、羊皮纸制作的博士证 书;他吟诗给干校劳动的妻子:“凉风飕屁股,冷气入膀胱”,末了还加一句“你不觉得雄浑豪放吗?”到后来,他竟然丧心病狂地批判恩师胡适和陈寅恪:“清除 封建思想在历史考据中的恶劣影响”。当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进入高潮时,他以深深的忏悔向党表明弃旧从新的心迹:“悔的是当初没有参加革命,也未去后方,而是 跑到当时号称天堂的美国去读书;恨的是自己出身剥削阶级……我决心改造自己,力求进步。”&&&&周 一良的表现得到了肯定,很快他就被招入臭名昭著的“梁效”写作组。他以“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奉献报答组织,每每通宵达旦,夜以继日,炮制 出一发发重磅炸弹。如此这样的炮灰差事,竟也能让他为能“服务于革命路线”而欣喜若狂。殊不知,这是千年文脉的失丧,是中国文人的奇耻大辱。垂暮之年,他也曾为自己曾经的孟浪与轻浮欷[不已,但一句“毕竟是书生”的太息可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怀,但又怎么能洗刷掉自己身上沉郁的戾气呢?说他不要脸,一点都不过分。&&&&被列入“四大不要脸”名单的老舍、臧克家、魏建功、林庚等,更多的是像一叶无依无傍扁舟,被历史的洪流所裹挟,多少有些无奈和无助。对于他们大可不必求全责备。骂人不要脸,多少有些尖刻,但中国文人之无形、无德,在全世界都是数得着的。而今,这样的风气非但并没有任何改观,而且愈演愈烈。早在一百多年前严复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金玉良言,历久弥新。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已获打赏(50)
已经有 1 人打赏,共 50 分
打赏的猫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37:44 &&
阴魂不散的郭沫若&&&&台湾曾经列出“大陆四大无耻文人”,郭沫若毫无疑问位列榜首,除此之外还有文革时期在江青后边翘尾巴的冯友兰(之后的两位老舍和臧克家,对老舍的诋毁仅仅 是周作人一家之言,对于臧克家了解并不深入)。要说无耻,也是分各种各样的类型,有奴颜婢膝以求自保的,有谄媚权贵获取利益的,而像郭沫若这样各个方面都 能无耻到令人作呕的实在是罕见。&&&&自古以来才子都会被扣上“风流”的帽子,只要是才子,即便去寻花问柳,沾花惹草也是平常事。郭老 这样的文豪自然不会少了女人,单单是有据可查的就有三任妻子。第一人妻子张琼华,1912年与郭结婚,五天之后旋即被郭抛弃,但郭离家后并未与张氏离婚, 而是让其独守空房68年。之后郭来到日本九州大学学习,期间认识了其后为他生了五个孩子的佐藤富子。1916年郭开始和佐藤富子同居(因日本有随夫姓的传 统,郭将佐藤改名为“郭安娜”)。直到抗日战争爆发,郭老一看形势不大对头,又故技重施放出“始乱终弃”的大招,不辞而别离开日本,回国拜谒蒋介石。之后 佐藤来到大连和儿子郭和夫生活,直到八十岁才得以回国,并在文革期间遭受批判。第三任妻子便是被称为“抗战夫人”的于立群。于氏于1938年,也就是郭沫 若从日本回国没多久,开始与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但是一代才女最后自缢于北京故居。以上三人只是郭老明面上的情人,对于立群的胞妹于立忱的玩弄,间接导 致其自杀。还有在南昌起义途中和“革命伴侣” 彭漪兰(安琳)的绯闻,除此之外郭沫若还有很多风流韵事。&&&&其实最让我眼前一亮的还是郭老《我的童年》里的一段描述。看了真是让人双颊绯红,不禁感叹多么纯真的基友情。郭沫若年少的时候曾结识了一位名叫吴尚之的同学。他在文章里如下描述了他们的关系:&&&&“尚 之降到乙班,这是我们当时的一个共通的痛苦。我们虽然同住在一个学堂,但我们的生活势不能不渐就分离了。”此外,郭还说,“大概是吃酒的次数多了”,他们 常常“差不多天天晚上都要‘奋飞’”……“奋飞”原指“不受约束,奋发有为之意”,郭老在此加上引号,让人不免瞎想。之后还有一位汪姓少年,郭沫若如此写 道,“模糊地睡熟了。有人吻着我,把甜蜜的淳汁渡入我的口中,我睁开眼一看就是汪君。我真是喜出望外。”接下来,“说着他又笑融融地咬了一口来渡在我的口 里。 ――‘啊,我真的爱你呀!我紧紧地把他抱着。’”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还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蔗红词》的诗歌,表达衷情:&&&&“红甘蔗,蔗甘红,水万重兮山万重。忆昔醉朦胧,旅邸凄凉一枕空。卿来端的似飞鸿,乳我蔗汁口之中,生意始融融。那夕起头从,才将命脉两相通。难忘枕畔语从容,从今爱我比前浓。红甘蔗,蔗甘红,水万重兮山万重。”&&&&郭 老少年风流老来俏的事迹其实并不会对其一生造成太大的污点。就像之前所说,自古风流才子王侯将相都是情史一大堆,但是瑕不掩瑜,后人对其大部分还都是正面 评价。但是情圣也分三六九等,能做到像柳永这种死后能让“众名姬春风吊柳七”的人,才算高级情圣,而像郭老这种只会放“始乱终弃”这种招数的人,只能算薄 情郎。&&&&在对郭氏的评价中,感情生活只能算是小小的调味剂。郭沫若作为学术巨鳄的地位至今依然是无可动摇的。在文学方面,郭的《女 神》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可以说是中国新诗的里程碑,并且翻译了多部歌德的小说和诗集,此外在剧本方面也有诸如《屈原》颇享盛名的作品。提到郭沫若的文学成 就就不能不提“新文化运动”初期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等人在日本创立的“创造社”。“创造社”初期主要主张个性解放,崇尚天才,带有浪漫主义和 唯美主义的倾向。期间涌现了诸如《女神》,郁达夫的《沉沦》等名作。我曾经拜读过郭沫若的《女神》,其文以众所周知的共工,颛顼在不周山一役为背景,或许 是我才疏学浅,若说是新诗,和徐志摩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其内容描述似乎还没有现在写网络穿越小说吸引人。由于时代背景所限,《女神》的横空出世还是在中 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之后在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创造社”在郭沫若的带领下开始违背初衷,越来越具有革命色彩。郭在《革命月刊》上曾经提倡“我 们所要求的文学是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一个曾经以提倡浪漫主义的文学研究会开始慢慢左倾,其文学作品中也越来越带有革命色彩。 虽然如此,直到抗战结束,郭沫若的依然有如《屈原》、《虎符》《高渐离》等历史名剧问世。然而,建国以后的郭沫若,其作品只能让人作呕到无以复加,空说无 凭,我们可以稍稍鉴赏一下。&&&&最先推荐的当然是郭氏建国以后的巅峰之作《毛主席赛过我亲爷爷》&&&&“天安门上红旗扬,毛主席画像挂墙上,亿万人民齐声唱毛主席万岁万万岁,万岁万岁寿无疆!毛主席呀毛主席,你真赛过我亲爷爷!”(赵丽华老师的梨花诗瞬间显得高大上了!)&&&&除了写给他毛泽东爷爷的,还有写给他斯大林的《我向你高呼万岁》&&&&“我向你高呼万岁,斯大林元帅,你是全人类的解放者,今天是你的70寿辰,我向你高呼万岁…………原子弹的威力在你面前只是儿戏,细菌战的威协在你面前只是梦呓。你的光暖使南北两冰洋化为暖流,你的润泽使撒哈拉沙漠化为沃土。&&&&不朽的马克思和你同在,你和马克思一样永远不朽了!&&&&不朽的恩格斯和你同在,你和恩格斯一样永远不朽了!&&&&不朽的列宁和你同在,你和列宁一样永远地不朽了!”&&&&(最后三句简直是神之排比!)&&&&引 用宋美龄女士对郭沫若的评价 “今天有正义感之犹太人尚唾弃其同宗之马克斯,乃你党竟奉之为神明,并以马列主义为我中华民族之精神训练,此正如郭沫若宣称‘斯太林是我爸爸’,实无耻之 尤,足令人作三日呕。”虽然言语之间不乏因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偏见,可是依然能看出郭沫若逢场作戏的本领。&&&&建国之后的郭沫若心思 已经不在文学创作上了,他把他即将燃尽的最后一点才华用在铺政治道路上。这里还有一篇不得不提的学术著作就是《李白与杜甫》。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对李白诗十 分推崇的,而郭沫若就投其所好,对李白不遗余力的褒,对杜甫则是贬得一无是处。于是在文学史上不分轩轾的“诗仙”与“诗圣”在文豪郭沫若笔下遭到了令人瞠 目结舌的不公正评价。作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对李白的赞誉是情理之中,但要是为了迎合统治者而极尽其能事的贬低杜甫,郭沫若奴颜婢膝的嘴脸可见一斑。 我觉得这文人吧,你就算当不了屈原,文天祥,方孝孺之类的,总该有点如张承志先生所说的不谄媚不丧失良知的“清洁的精神”吧。当我看完郭沫若早年的文章, 再看其建国后所创“诗歌”时,我总觉得不可思议,一个人,还是一个时代数一数二“伟大”的文人居然可以无耻善变到如此。&&&&除文学外,郭沫若还 对甲骨文颇有建树,与董作宾先生,罗振宇先生,王国维先生并称为“甲骨学四堂”。但是,根据岳南先生在《南渡北归》中的记载,这位“甲骨学四堂”中的“鼎 堂”在学术界也有不光彩的一面。以当时的“学术巨鳄”傅斯年为首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退居台湾后,对研究史料一直严加管理和保密。而正在日本研究甲骨文的郭 沫若则厚颜无耻地向其索要河南安阳出土的“大龟四版”。李济,董作宾等人接到信后,敬重郭沫若是个名声在外,且颠沛流离的才子,冒着通共连敌的风险将材料 寄给郭沫若。并着重强调,“拓片尚未发表,仅供参考”。材料到手后,郭沫若对李董的叮嘱置若罔闻,将到手的材料编入其著作《卜辞通纂》中,该书一出,学界 震撼,傅斯年暴跳如雷,生性木讷的李济先生也是万分尴尬。郭沫若还在序文中写道“知我罪我,付之悠悠”,意思估计就是“你们这些傻牛φΓ献硬挪辉 乎。”&&&&其实郭沫若不论是对妻子的始乱终弃,还是文学上的荒诞谄媚,都离不开他对政治的敏感性。1927年郭曾任蒋介石总司令指挥下的北伐军 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三惨案”爆发后,蒋介石开始清党,郭写下《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的声讨缴文后遭到通缉开始流亡日本。郭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回 国,之后前往南京拜谒蒋介石,随后发表《蒋委员长会见记》并一改往日批蒋态度,转而对蒋介石颂扬。建国之后,郭沫若才把其摧眉折腰的奴才相表象的淋漓尽 致。郭沫若在1949年以后,官拜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学术职务为中国科学院院长、 中国文联主席,其触手涉及科学,文艺,政治等多个领域,可以说是“又红又专”的代表人物。建国之后的知识分子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革命浩劫”,而郭氏则以 “钦差大臣”的身份坐在舞台中央,看着一波又一波的文人学者“表演”着身陷囹圄,家破人亡的戏码,并为此“锦上添花”。除此之外,为了响应毛泽东亲自发动 的“倒胡运动”,郭沫若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地大显身手,并联合吴晗,冯友兰一众对胡适进行惨烈抨击,并称之为“流毒”。在毛泽东的“倒胡运动”中,胡适被称 为“猢狲悟空”,趁乱一个跟头逃出了如来佛的掌心,蹦到了美利坚的土地上,但其阴魂不散,精神毒气一直在中国大陆的花果山上徘徊。毛发动了“倒胡运动”, 郭则跟在屁股后边奠定了运动调子。之后对敌斗争变成了斯文扫地的辱骂,甚至有文章写道&&&&“看照妖镜里是什么东西”&&&&“一只狗,带着美国项圈的够!”&&&&怪不得民国男神胡适临死之前长叹“但愿来生不姓胡”了。&&&&文 革时期的郭沫若更是抓住了在主人面前摇尾巴的机会,只要有利于自己向上爬,谁的大腿都抱,就连亲生骨肉在他心里都可以靠边站。郭的两个儿子在文革期间自 杀,他却在1976年写了《水调歌头 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极力吹捧文革成果,可惜五个月零九天后,四人帮被粉碎,文革结束。郭沫若随即赋诗一首《水调歌头 粉碎四人帮》,态度转变之快令人瞠目结舌,或许卑劣的人格,走狗的个性已经深深扎在了一带文豪心中,使溜须拍马成了无意识的习惯。&&&&郭沫若死 于1978年,可是时至今日在中国,依然能有许多能和郭沫若扯上关系的地方,除了为人熟知的坐落于北京前海西侧的郭沫若故居以外,故宫,老字号荣宝斋,陕 西的黄帝陵和华清池,中华书局也都留下其笔墨。似乎有些名气的地方他都要插上一腿,好让后人瞻仰他的“丰功伟绩”。要按文学成就来说,郭沫若比不过鲁迅, 胡适等等,要按考古学成就来看,“甲骨学四堂”的另外三位至少可以与郭齐名。可是这些大师的出镜率远没有郭沫若高,有的甚至被扣上反动的帽子。我起初颇为 不解,国家给予郭沫若如此高的出镜率究竟想让后人向他学习什么,学习他的廉政奉公?那无异于说和|是个两袖清风的父母官。学习他的忠贞爱国?那就好像告诉 世人其实是汉帝篡了王莽的皇位一样好笑。后来我似乎明白了,国家想让人们,特别是一些手无缚鸡之力却怀凌云壮志的文人学习郭沫若的“识时务者为俊杰”,学 习如何做顺民。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巨人”之所以被树立,是要昭告天下,你们的笔不可以当刀子用,只能用来为政府的成绩锦上添花。这极为符合毛泽东制定的 一套杀人策略,那就是“先杀灵魂,再杀肉体”。国家需要放弃灵魂,放弃自我,仅仅以政府马首是瞻的御用文人,而那些有志之士,骨鲠之士,要么变成哈巴狗, 要么被打压成报国无门,只求保命的哑巴。《史记》里有一个词很好的形容的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这一类人,那就是“优孟”,《史记》有云:“优孟,楚之乐人 也”,所以“优孟”就是唱戏的戏子,也可以说是一种傀儡。这种折人脊梁的文人培养方案,终究会不会败坏整个民族还不得而知,但至少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吧。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39:00 &&
现在京城“四大不要脸”是谁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6:18 &&
现在的京城四不要剑是茅于轼,贺卫方,胡德平,江平,唉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7:39 &&
都是不要脸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07:50 &&
被汉奸称作“不要脸”的也许是个好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25:47 &&
&&&&冯友兰、老舍,个人以为比郭沫若还不要脸。特别是老舍,通古斯猴子族后裔与无产文盲结合,那种无耻的力量不可想象。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50:43 &&
该用户发言已被管理员屏蔽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55:46 &&
<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UploadSmall//9911.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43:09 &&
如今京城学人多不要脸,要钱。只能说四最不要脸。1,社科院付院长蔡P,工人长工资损害经济。2,X鞍钢,我国集体总统制,好于美国单一总统制。3,XXX忘其姓名,国民收入分配,以老百姓不造反为底线。4,成思危,前副委员长。中国货股市一万点。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9:24 &&
16:56:18&&的原帖:现在的京城四不要剑是茅于轼,贺卫方,胡德平,江平,唉茅于轼是有傲骨的人,敢说敢作敢为,虽有争议,但并不附庸权势,只能说是个典型的文人,而不是文狗。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3:01 &&
最不要脸的你不敢说,就是羊毛那个家伙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8:36 &&
不无耻还能是它们么?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13:50 &&
京城不要脸的还有顷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34:56 &&
为什么不敢指出罪恶的根源?
共 25991 次点击,74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2789062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1860 / 昨日发帖:34087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当年京城“四大不要脸”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盘内盘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