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初期探索的理论成果你怎么理解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退出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初步探索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 事业服务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 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八至十二章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退出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意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经验教训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八至十二章&& 目录页中 国 特 的色第 初社一 步会节 探主 索义 建 设 道 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 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 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走俄国人的路走自己的路 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 更加自觉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走俄国人的路“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 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论人民民主专政》 走俄国人的路 ?1956年,苏共二十大―― 苏联模式的弊端全面暴露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 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 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 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 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 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 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 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 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 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老百姓抱着导弹却吃不饱饭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 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 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 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 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 因。 走自己的路?“以苏为鉴”,开始探索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理论成果: 1956年,《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 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 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 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 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 然更要引以为戒。” 会主义建设服务。 ――《毛泽东文集》 十大关系:开辟一条和 苏联有所不 同的中国工 业化道路问 题。 初步提出了中 国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的若干 新方针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政治生活和 思想文化生 活调动各种 积极因素的 问题。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义 建 设 需 要 重 点 把 握 的 重 大 关 系 。报 告 从 十 个 方 面 论 述 了 我 国 社 会 主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 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 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 矛盾的思想 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 “东欧”,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 西侧的8个国家,它们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 大 西 洋苏 联民 德波 兰罗马尼亚 波兰事件背景: ①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 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 ②苏联开始改革(1956年苏共二十大) 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在东欧各 国引起强烈反响 波兰事件起因于1956年3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总书 记、共和国总统贝鲁特在莫斯科病逝。 波党中央全会选举的新的中央第一书记奥哈布就任后 公开承认,党在过去犯了很多错误,宣布为 1948年被批 犯“右倾民族主义”错误而被撤职、后又被捕的前党中央 总书记哥穆尔卡恢复名誉,并实行大赦。 面对广大群众的强烈改革要求,党的领导层意见不一 ,未能及时制订出一个明确的革新纲领。 6月中旬,波兰西部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车辆制造厂工人,为 要求增加工资和降低税款等,派代表团去当地市政府和华沙的中央机械工业 部请愿,未得满意答复。 28日晨,该厂一万多名工人罢工游行,向斯大林广场进发。该市其他 工厂的工人和沿途不少群众也自动加入队伍,一些正在参加波兹南国际博览 会的外国人也来参加游行。队伍到达广场后,已有20万人。示威群众高呼“ 面包、民主、自由”、“要哥穆尔卡”和“俄国佬滚出去”等口号,并组成 代表团要求当局接见解决问题,但遭拒绝。 这时又谣传去华沙的代表被捕,于是群情激愤,一场和平示威顿时变 成骚乱。一部分人冲击市人委、省委大楼和广播电台。一部分人打开监狱释 放了全部犯人,并占领了检察院和法院,抢走枪支,向省公安局发动攻击。 政府出动保安部队和坦克,当晚平息了骚乱。 在这一事件中 ,有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物资损失严重。 -21日,波党举行八中全会。 哥穆尔卡在会上作报告,提出了关于波兰政治和经济任务的纲领性 意见,其中说到,波兹南事件的根本原因应“在党的领导中间去寻找” 。 他批评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如官僚主义、个人崇拜、破坏法制等, 主张在经济上调整工业结构,改善工业管理,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与企业 工人自治相结合的体制;在政治上,他认为党的生活要民主化,对党政 机关要加强监督。在谈到社会主义各国党和国家的关系时,他说实现社 会主义这个目标存在不同的道路,“每个国家应当有完全的独立”。 全会根据这一报告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并一致选举哥穆尔卡为党中 央第一书记。 匈牙利事件匈牙利事件与纳吉有关。纳吉〃伊姆雷于1953年7月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全会上接替党中央第一书记拉科西任政府总理后,提出 了降低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提高 工资,放宽农村政策,平反错误案件等施政方针。 在1955年3月中央全会上纳吉被指责“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解除所有职务,开除党籍。 匈牙利事件苏共二十大以后,匈广大党员和群众强烈要求改革。由首都 一些知识分子组成的“裴多菲俱乐部”特别活跃。人们公开 批评党的领导和现行政策。一些报刊登载了不少各种思想倾 向的文章。 1956年7月,匈党中央全会解除了拉科西的党中央第一书 记职务,由其副手格罗继任。但形势未得缓和。 10月6日,匈政府为1949年以“铁托分子”和“叛国”罪 名而被处决的前外交部长拉伊克等举行葬礼,布达佩斯有20 多万人自动送葬。 匈牙利事件10月21日,各大报刊登出波兰哥穆尔卡复出的消息。次日 “裴多非俱乐部”和“首都大专院校团体联席会议”相继向 党中央提出“十点要求”和“十六点要求”,要求将拉科西 开除出党,纳吉复任总理,提高工资,工厂实行工人自治, 按平等自主原则调整匈苏关系和匈南关系,确认言论自由和 新闻自由等。 10月23日下午,首都高校学生开始示威游行。到晚上, 示威群众增至数十万人。一些人和保安部队发生了冲突。一 些人从军火库和军工厂抢来武器,袭击占领了电台大厦、电 话总局和部分警察哨所。 匈牙利事件当天深夜,党中央和政府举行紧急会议,决定纳吉复任总理, 同时通过戒严令,请求驻匈苏军进入首都协助维持秩序。25 日党中央又举行会议,解除格罗职务,改选卡达尔为中央第 一书记。但这时拥有90万成员的劳动人民党已陷于瓦解。 从24日起,坐落在慕尼黑的“自由欧洲电台”加强了对 匈的煽动性广播;西方帝国主义者从维也纳方面加紧派进特 务并送来武器;逃亡在外的匈牙利地主资产阶级分子也纷纷 回国; 国内监狱被打开,上万名刑事犯和政治犯被释放;全 国一下出现了几十个形形色色的政党和政团;首都的武装冲 突日益加剧,并蔓延到外省各地。 匈牙利事件10月26日,纳吉在讲话中将这一事件称作是“民族民主运动”。28日, 应纳吉政府要求,苏军撤出首都。11月1日,纳吉宣布匈牙利中立, 退出华沙条约组织并向联合国求援。3日,他改组政府,宣布实行多 党制。 11月1日晚,卡达尔等人和纳吉政府决裂,重组劳动人民党, 改 名为社会主义工人党。11月4日,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 府宣告成立。应工农革命政府的请求,苏军于当天第二次开进布达佩 斯。经过四五天战斗。武装冲突基本平息。纳吉及其政府要员进入南 斯拉夫大使馆。匈牙利十月事件造成了巨大损失。有2500多人死亡,近2万人受 伤。经济损失达200多亿福林,相当于匈一年国民收入的1/4。 匈牙利事件后被遗弃在布达佩斯街头的斯大林头像 匈牙利事件爆发后, 苏联坦克开进布达佩斯 历时三周的动乱使匈牙利遭受重大损失,数万人伤亡,二 十余万人外逃,经济损失约占全年国民收入的1/4。这场民族的 悲剧对匈牙利以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6年上台的卡达尔充 分吸取匈牙利事件的惨痛教 训,致力于推行一项比较适 合国情的政策。他强调指出 不应该&奴隶般地模仿外国的 榜样&,而应该使匈牙利在一 条符合本国经济和历史传统 的民主道路上向前发展&。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1912――1989) 波匈事件对中国的影响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国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认 识更加深化。逐步形成了这一思想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执政党认为大规 模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下一步的中心任务就是搞经济建设, 尽快实现工业化。为此,就需要调动全社会,特别是知识界 的积极因素。 波匈事件对中国的影响2、毛泽东从波匈事件发生的原因中,感受到新一代苏共领导人虽然一方面又在批判斯大林的错误,另一方面又在继续重犯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这就更加坚定了他与之 斗争的信念,坚定了他独立自主地走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 的决心。 1956年秋冬,在一些农村、工厂、学校出现了“闹事”的情况。面对新出现的矛盾,许多党员和干部思想上缺乏准备,工作处Z不当,造成矛盾激化。 案 例: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急促,经济建设中冒进倾向的影响未能 完全消除,加上浙江连续遭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全省部分 农作物减产情况十分严重,导致一些社会矛盾突出。 1956年秋冬至1957年春,在浙江的农村、工厂、学校都出现 了一些闹事的情况。各级党委没能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对 闹事原因没有作认真分析,而只是采取强硬的高压政策,既 不允许退社,也不允许分社,致使各地的闹事事件越发严重 起来。 这表明,在全党和全国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的时候,面临着一个如何认识和处 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8/25/2014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矛盾?人 生 概 述又是什么性质的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正确回答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 但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马克思、 恩格斯和列宁没有专门作过论述。 列宁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矛盾 还会存在的观点。 但对社会主义社 会矛盾运动规律没有 系统阐述。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 实践中,长期不 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后果。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 完成后,毛泽东以中国 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 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 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他提倡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分析社 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 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 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 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 盾。 社 会 发 展 的 根 本 动 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图示社 会 形 态 生 产 方 式推 动 社 会 形 态 的 更 替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 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 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 盾。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 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即通过对生 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也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解决。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 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 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 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据此,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 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4、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 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 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 而是对抗性的矛盾。 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 处理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的人民内部矛盾。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 全面阐述,系统化有无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仍 然存在矛盾且是 社义社会前进的 根本动力。社义 社会的基本矛盾 是: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之 间的矛盾,贯穿 社义始终。矛盾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的 基本矛盾与旧社 会不同,它们具 有“又相适应一 相矛盾”的特点, 是人民利益根本 一致基础上产生 的属于非对抗性。解决方法两类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存 本矛盾属非对抗性 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 无须阶级斗争来解 盾,即敌我矛盾和人 决,而是依靠社义 民内部矛盾,前者用 自身力量,通过对 专政的方法,后者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调整、改革、发展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非阶级斗争的方法, 筑相互不适应的方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 面进行调整来解决。 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八大的召开和内容: 时间:1956年9月 地点:北京 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实践的展开社会主义的各种矛盾逐渐暴露,特别是1957年之 后,在社义建设方针上,党内出现各种不同的想 法和争论,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如何把一个落 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义工业国? 党内的分歧和不同意见被毛泽东错误地判定 为“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表现。苏共二 十大之后毛泽东对来自党内的正常批评反反应过 激。 终于,“庐山会议”后,毛泽东把“以阶级 斗争为纲”作为推动生产力的动力。1959年国庆,毛泽东在天 安门检阅游行队伍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大跃进口号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时间:1958年5月 ◆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总路线。 会后大跃进在全国展开。 大跃进的表现:01 02 03浮夸风瞎指挥 高指标 04 05 不尊重科学 脱离实际 9000万吨工 业 : 大 炼 钢 铁大 跃 进 时 期 的 炼 钢 指 标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3000万吨1070万吨535万吨1957年 1958年 1959年1962年 北 京 居 民 将 自 家 金 属 用 品 拿 去 炼 钢 “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鼓 足 干 劲 加 油 干放 开 肚 皮 吃 饱 饭 跃 进 产 量 高!跃进号角(宣传画) 大 跃 进 时 的 报 纸湖北幸福社十一 亩亩产3215斤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谷子跃 过万斤
公 社 会 社 员 带 枪 生 产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 三年经济困难(59-61)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 的破坏,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活状况不断下降, 饥荒严重,食品紧缺。 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 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 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旧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因此 要“以阶级斗争为纲” !“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及启示工业化是指,由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 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 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工 业化是人类社会通向现代文明的必经之路。课间休息目录前页后页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 英国的早期工业化模式 1782年,以蒸汽机为动力驱动纺织机 械开始了英国的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 普遍使用,同时带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和 技术的进步,蒸汽动力的生产促进了煤炭 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铁路的延伸。课间休息目录前页后页 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以铁路为主体的交通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进入空前的高速工业化阶段,到70年代基本完成国民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课间休息目录前页后页 以英国为代表的早期工业化模式的特点表现为:(1)工业化具有开拓性,但进程缓慢。 从1782年开始工业化到1880年基本完成传统工业化, 用了将近100年的时间。GDP从1820年的348亿美元增长到 1880年的1150亿美元,60年间仅增长了2.3倍。 (2)以纺织工业为开始主导产业的轻型工业化特征。 (3)技术水平低。课间休息目录前页后页 美国的中期工业化模式 美国的工业革命始于年的英美战 争,工业化的高潮从1860年的南北战争后开始。 伴随着战后重建和西部大开发,尤其是19世 纪60和70年代以电的发明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 命,包括电器、化学(石油开采)、汽车、农机 的出现和大规模利用,把美国的工业革命由机械 化推向了电气化。课间休息目录前页后页 美国中期工业化模式的特点表现为: (1)工业化过程是以重工业为主; (2)以同时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为特点; (3)具有明显的加速特征。 1860年,它的工业生产总值不到英国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到 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经跃居世界首位,相当于英国的两倍, 法国的三倍,接近全球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课间休息目录前页后页 日本的晚期快速工业化模式日本的工业革命始于1868年,1868年至1884年为准备阶段,之后开始加速,而真正的工业化起飞发生于二战之后的50年代。课间休息目录前页后页 日本的工业化特点表现出:(1)机械化、电气化以及以原子能、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 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同时进行; (2)以重工业发展为主; (3)显著的加速和赶超特征。 1910年至1940年,GDP从621亿美元增长到2018亿美元,30 年间增长了2.3倍; 而1953年到1983年,GDP从2169亿美元增加到17064亿美元, 30年间增加了7倍。课间休息目录前页后页 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启示 尽管发达国家开始工业化进程的 时间不同,所处时期的技术水平不同, 但考察其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道路 仍具有重要启示。课间休息目录前页后页 (1)工业化是一个与时俱进和不断演化 的过程,必须与当时的科学技术相适应, 并以此作为工业化的技术基础。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化内容和标志 也不断演进。课间休息目录前页后页 从18世纪初-19世纪中叶,机器化大 生产逐步取代手工生产,工业化是机械化 时代; 从19世纪中叶-20世纪上半叶,电的 发明和电动机在工业生产和其它领域中得 到广泛的使用,人类社会进入到电气化时 代;课间休息目录前页后页 20世纪20年代-60年代,化学工业得到迅 速发展,许多国家的工业化以重化工业为特征, 人类社会进入化学工业时代; 20世纪50年代-90年代,电子计算机进入 生产过程,出现机械人和数控机床等设备,使 得大规模自动化生产成为现实,电子化是这一 时期的工业化特征;课间休息目录前页后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网络技术 的兴起和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 产力和人类 文明进步的强大推动 力量,不少国家相继 步入信息化社会。课间休息目录前页后页 从科学技术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互动 过程可以看出,工业化的技术基础是不断 发展的,在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化学 化和电子化之后,发展到目前的信息化, 工业化的内容不断延伸和演进,起点越来 越高。课间休息目录前页后页 (2)在工业化过程中,各国都具有 起主导作用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群 作为工业化进程的牵引者,并由此带 动其它产 业发展。课间休息目录前页后页 英国的工业革命以纺织工业为先导,此后带动煤 炭、钢铁、 机械工业的发展; 美国以机械制造业为先导产业,先后带动起了 钢铁、汽车、建筑、飞机及电子工业的发展。 主导产业的发展以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发生 的良性的交替既是工业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又是工 业化过程的催化剂。课间休息目录前页后页 (3)后期工业化国家可以实行超越式的发展道路, 迅速实现工业化。 早期以机械化和电气化为主体的工业化国家经历 了较漫长的工业化过程,相比之下,集机械化、电气 化和电子化于一体,以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为特征的 晚期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仅花费相当于早期工业 化过程1M2甚至1M3的时间就达到或基本达到了与之 相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课间休息目录前页后页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 把科学推向前进。启示: 晚期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完全可以利用科技迅猛发展的后发优 势,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工 业化进程的跨越式发展。 实现工业化是近代――难以获得大的发展;中国近代以来 历史发展的必 然要求,也是 国家独立和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 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强的必要条件。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 工业化的目标。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 系》中论述的第一大 关系,便是重工业、 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 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 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 “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 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 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 时并举,等等。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 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 事业服务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 矛盾的思想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二三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目录 Contents 1 2 3 4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经济建设方针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科学和教育 知识分子工作56 7 8 四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他把“建立”与“建成”做了区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 东又提出了“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 更长的时间”的重要观点。 毛 发 泽 展 东 阶 对 段 社 会的 主划 义分比较发达阶段不发达阶段过渡时期8/25/2014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在我们这样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 性和长期性,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 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 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50年不行,会要 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 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找 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中国情况的方 针和政策。 (二)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 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 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当采取“两步走” 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 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 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 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 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Back to school (三)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毛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 的关系;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 安排,综合平衡。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流, 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 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四)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毛泽东、刘少奇、 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 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 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陈云提出了“三 个主体,三个补充” 的设想 彩色文本框系列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工商业经营方面生产计划方面 计划生产是工 农业生产的主 体,按照市场 变化在国家计 划许可范围内 的自由生产是 计划生产的补 充;社会主义的 统一市场里国家经济和集 体经济是工商 业的主体,一 定数量的个体 经济是国家经 济和集体经济 的补充;国家市场是它 的主体,一定 范围内的国家 领导的自由市 场是国家市场 的补充。 (五)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认为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 利的工具,要有计划地大大地发展社会 主义的商品生产。 (五)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刘少奇 提出了使社会 主义经济既有 计划性又有多 样性和灵活性 的主张,以及 按经济办法管 理经济的思想。陈云 提出了要建立 “适合于我国 情况和人民需 要的社会主义 的市场”的思毛泽东主张企业要建立 合理的规章制度 和严格的责任制, 要实行民主管理, 实行干部参加劳 动,工人参加管 理,改革不合理 的规章制度,工 人群众、领导干 部和技术人员三 结合,即“两参 一改三结合”。邓小平 提出了关于 整顿工业企 业,改善和 加强企业管 理,实行职 工代表大会 制等观点。想。 (六)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党的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民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必须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特别是加强党对于 国家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 常务委员会对中央一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地方各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加强各级政府机关的由上而下的监督和由下而上的监督,加强人民群众 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监督; 提出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法制。 毛泽东进一步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 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七)关于科学和教育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 现代化,要实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毛泽东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刘少奇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 种教育制度”, 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劳动制,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即半工半读)。 (八)关于知识分子工作毛泽东提出,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周恩来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 点,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 作的领导,善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使得他们得以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此外,毛泽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还在国 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和 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 列重要思想观点。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 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8/25/201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 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 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 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 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 的社会主义制度。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 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 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 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 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 的。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 质基础。 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 (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 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 理论和实践。 义的认识。 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 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 展道路。 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 和借鉴。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 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 的种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 和复杂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 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 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 斗争,更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 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 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 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 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 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 跃,到达自由王国。” ――毛泽东 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 的客观规律。 (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 法制。实践证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一级党组织和领 导人都不能有超出法律之上的权利,各种制度和法律不能因领 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 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指导党 内生活的基本准则。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 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 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 保党员的民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 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 本章小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党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 和巨大成就,又经历了严重曲折。这一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党在这一艰辛探索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 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毛泽 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阅读书目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 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 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 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思考题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 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意义?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2013版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