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同敌人斗争中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路

人人网-抱歉,没有找到该网页
你输入的网址可能不正确,或者该网页不存在。&或者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及参考答案1,近现代历史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中国&#..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提问回答都赚钱
> 问题详情
新中国成立后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原因是 A.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
悬赏:0&&答案豆&&&&提问人:匿名网友&&&&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新中国成立后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原因是 A.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B.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已经失去 C.苏联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了世界强国 D.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各国都出现了经济危机
发布时间:&&截止时间:
网友回答&(共0条)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你可能喜欢的
[] [] [] [] [] [] [] [] [] [] [] []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您的位置:&&&&&&&&&正文
高三历史: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
中国教育在线&& 14:20【
  (一)近代前期中国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救国探索
  一、知识归类
  1、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⑴禁烟运动。⑵鸦片战争。⑶第二次鸦片战争。⑷边疆地区新危机及中法战争。⑸中日甲午战争。⑹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人民群众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
  ⑴鸦片战争。⑵太平天国运动。⑶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⑷义和团运动。
  3、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
  ⑴戊戌变法;⑵辛亥革命;⑶新文化运动
  4、清政府的&自救&
  ⑴洋务运动;⑵百日维新;⑶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5、近代前期不同阶级和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和主张
  ⑴地主阶级:①改革派: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发动洋务运动。
  ⑵农民阶级:①太平天国运动中先后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②义和团运动提出&扶
  清灭洋&的口号
  ⑶民族资产阶级:①早期维新派: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②维新派与戊戌变法。③革命派辛亥革命及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④激进民主主义者与新文化运动。
  ⑷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传入,逐渐成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在中共领导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6、新式学堂的兴办和近代教育改革
  ⑴新式学堂的创办:洋务运动期间和维新派创办的学堂;⑵高等学校的创办:百日维新期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1898年);⑶新学制的制订: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与1905年废除科举制;⑷民国教育的改革:蔡元培的全面教育理论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二、知识深化
  1、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救国探索的特点
  ⑴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学习西方和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是紧密联系的。
  ⑵向西方学习的演变过程为: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后来逐步领悟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到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
  ⑶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使中国有了最先进的革命指导思想。
  ⑷每一个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每一个新的探索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借鉴经验,都有继承和发展的联系。
  三、若干问题
  1、农民阶级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2、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回声&?
  3、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为什么会被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所利用?
  ⑴基督教思想中的阶级对抗因素和平等观念适应了苦难中的中国人民的政治需要;
  ⑵破产的农民中国原有的宗教信仰发生动摇。
  4、如何正确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5、《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不同?
  ⑴产生背景不同;⑵有关社会经济的主张不同;⑶群众基础不同;⑷作用不同;⑸反映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
  6、为什么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是由资产阶级而是由农民革命领袖提出?
  7、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在本质上是一次旧式的农民运动?
  依据:领导阶级;组织形式和革命理论;革命纲领;主要斗争对象。
  8、太平天国运动同以往历次农民起义相比所表现出的新特点?
  ⑴背景有所不同;⑵起义形式有所不同;⑶领导人的思想有所变化;⑷曾与外国人打交道,与侵略者作战;⑸提出了《资政新篇》;⑹失败的客观原因不同。
  9、太平天国运动前期以反封建斗争为主,后期肩负反封建反侵略双重任务的主要原因?
  10、正确认识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
  11、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⑴原因;⑵指导原则和组织方式;⑶与宗教的关系;⑷对外关系上;⑸结局;⑹影响,等等。
  12、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的阶段性特点及成因?
  ⑴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反封建和反侵略基本上是分开进行的,是以反侵略为主,而且是直接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原因在于这一时期中外反动势力时战时和,以战为主,外国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直接的、公开的武装侵略。
  ⑵《辛丑条约》签订后,反帝反封建斗争是结合在一起的,突出表现为中国人民同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因为《辛丑条约》签订后,反动政府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帝国主义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利用其代理人进行侵略,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趋于汇流。
  13、洋务运动的目的?
  14、洋务派军事企业与民用企业的特点?
  ⑴前者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⑵后者采用大机器生产,是含有资本主义成分的近代企业。
  1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特点?
  ⑴从轻工业和小规模的采矿业开始;⑵大部分企业投资小、规模小;⑶发展十分艰难;⑷与外国资本是既矛盾又依存的关系。
  16、维新思想的产生(维新思想(改良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脱胎于洋务派的早期维新思想。)
  17、早期维新派与康梁维新派的不同点?
  ⑴产生时间不同;⑵人物:前者是从封建士大夫和洋务派中分化出来,后者是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知识分子;⑶思想主张:前者只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后者则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变法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公车上书&使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并进行了&百日维新&。
  18、康、梁、严维新思想的特点?
  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相结合,借孔子的权威宣传变法理论;梁启超协助康有为撰写变法理论著作,提出变法是救亡的唯一出路;严复大力提倡西学,培养精通西学的人才。
  19、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
  ⑴中国传统思想之深厚;⑵维新派的软弱性与妥协性;⑶康有为的出身和经历;⑷康有为对国情的认识。
  20、正确认识光绪皇帝在变法中的作用问题?
  光绪帝的变法并非在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他也不是什么维新派的皇帝。他虽然借助维新派与慈禧对抗,但毕竟是一个封建皇帝,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21、戊戌变法的评价?
  ⑴从变法背景来看,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⑵从变法内容来看,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⑶从维新思想的传播来看,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⑷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封建顽固派的权力争夺;也有&帝党&和&后党&之间的宫廷斗争。
  22、比较洋务派和鸦片战争时期抵抗派、维新派和洋务派思想的异同点?
  ⑴洋务派和抵抗派:目的相同但有不同,后者还为了镇压人民的革命运动;方法和步骤相同,但抵抗派的主张未实施;结果相同,都失败。
  ⑵维新派和洋务派:根本分歧在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而且两者的目的也不同。
  23、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⑴经济基础;⑵社会基础;⑶思想文化;⑷领导力量;⑸改革程序;⑹国际背景。
  24、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认识与评价?
  ⑴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⑵本质具有落后性;⑶客观影响具有进步性;⑷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
  25、如何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26、三民主义的含义及其评价?
  27、保路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四川保路运动对武昌起义起了直接推动作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28、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29、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从组成人员、对内政策和《临时约法》来看。
  30、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主要表现?
  ⑴三民主义的局限性;⑵中国同盟会的涣散,没有充分发挥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⑶革命派不
  注重发动群众;⑷武昌起义后把政权交给旧官僚和立宪派;⑸被迫同意南北和谈;⑹《告各友
  邦书》;⑺在中外压力下,把政权交给袁世凯。
  31、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纲领;农民问题;政党;武装力量)。
  32、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反封建思想的差异?
  ⑴前者中外结合,在孔子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守旧思想;后者运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宣传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⑵前者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未触及封建土地制度;后者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
  共和国,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⑶前者主张和平改良,后者主张暴力革命。
  33、维新派、保皇派和立宪派的区别和联系?
  从实质上看,立宪派是与维新派、保皇派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因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争夺的重点不一样,依次形成为三个不同段落的分称: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称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但改良派是其总称,表示了它们的改良主义路线的一贯性;分称表示了它们各自的时代特征及对革命派的关系的变化。维新运动时的维新派在于除旧布新,挽救威望,以消弭革命于方萌;保皇活动中的保皇派以保护光绪帝、反对慈禧太后为宗旨,与革命派既联系又争夺;立宪运动中的立宪派则呼吁开国会,立宪法,以挽救清朝的危亡,与革命派尖锐对立,互争成败。在革命成为时代中心之后,立宪派又成为与革命派横向对峙的政治力量。
  34、维新派与清末立宪派的比较?
  同:⑴都主张自上而下的改革,实行君主立宪;⑵不敢发动群众,甚至仇视革命;⑶都属于资产阶级上层分子,与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异:⑴进行改革和目的存在一定差距;⑵维新派以维护清朝统治为己任,但后者有部分参加了辛亥革命,加速清朝的灭亡;⑶两者组成成分有所不同:后者有部分清朝大员加入;⑷后者是前者演变而来。
  35、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关系?
  ⑴两者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但手段和方式不同;⑵前者的活动在一定程度山配合了后者的活动;⑶前者向后者的进攻和支持袁世凯,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36、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比较?
  ⑴背景相同,但前者是为了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后者是挽救统治危机;⑵领导者不同;⑶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性质截然相反;⑷历史地位不同;前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后者的客观积极作用无法抵消其主观反动性。
  37、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的关系?
  ⑴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部分。⑵两者的联系:以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发动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使辛亥革命达到高潮。
  38、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成败的本质含义?
  39、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40、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新文化运动兴起之间的联系?
  41、前期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的特点?
  ⑴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封建历史传统持全面批判态度,表现为对孔孟儒学的政治价值观的彻底否定;⑵主张以文化作为革新社会的主要手段,认为政治革命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民主化问题;⑶主张引进西方文化精神来改铸中国民众的竟声状态。
  42、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孔教?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入学,隋唐初年它被神化为儒教,核心是三纲五常。由于它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因而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近代以来,在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过程中,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但中国的封建统治势力十分顽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了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尊孔更变本加厉,因此,要在思想领域反封建,就必须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43、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44、全面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45、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比较?
  ⑴共同点:①从性质上看,都带有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性质;②从领导者方面来看,有些领导者是相同的;③从形式上看,都通过著书立说开展文化宣传,都经过长期激烈的争论;④从作用来看,都是当时社会先进思潮的主体部分,都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
  ⑵不同点:①从性质上看,前者属于纯粹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后者带有大部分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的性质。②从领导者上看,前者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带有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后者其中部分人已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或马克思主义分子,并加入了一批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③从内容上看,前者是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后者是宣传马克思主义。④从阵营团结上看,前者的表现较为一致;后者因问题与主义之争,阵营发生分化。⑤从范围上看,前者主要局限于局部地区、少数知识分子;后期进一步扩大了区域,更多的人加入运动,而且马克思主义还同工人运动相结合。⑥从作用上看,前期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了一定的社会启蒙作用;后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因素。
  46、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⑴以前不曾有过如此这般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的思想运动来打破已经存在几千年的旧传统,推动社会进步。⑵对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广大青年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⑶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引起巨大反响,为迎接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做好了思想准备。
  47、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局限性?
  ⑴表现:①认为离开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根本改造,仅仅依靠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斗争,就可以改造国民性。②没有揭示孔学的社会根源并进而指出改造中国现存社会制度的必要性。③没有对工农群众的痛苦表示真切的同情,没有同群众运动结合。④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⑵产生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
  48、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及特点?
  ⑴过程:(略)
  ⑵影响:(略)
  ⑶特点:①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出现的,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在西学影响下进行的,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③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其轨迹是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④每一次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借鉴经验;都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⑤由于民族救亡的需要,几乎都进行了社会实践,但多数没有形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没有指出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方向。⑥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使中国革命有了最先进的指导思想。
  49、中国科学文化近代化的轨迹?
  先是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后是&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于是不自觉或自觉地开始了向西方的学习,开始了西方近代文明,首先是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50、近代前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原因及特点?
  ⑴原因:主要在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杰出的科学技术人员在艰苦的环境里发愤图强,努力探索也是重要原因。
  ⑵特点:一是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二是虽有进步和发展,但十分缓慢,远远落后于欧美日等国。
  (二)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
  一、知识归类
  Ⅰ政治篇
  1、国民党的沿革
  ⑴兴中会;⑵同盟会;⑶国民党;⑷中华革命党;⑸中国国民党: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简称为国民党);⑹中国国民党的改组;⑺中国国民党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⑻退居台湾后的国民党;⑼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1月,于香港成立,与蒋介石集团决裂,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成为新中国的参政党。
  2、国民党指导思想的变化
  ⑴兴中会宗旨;⑵同盟会纲领;⑶国民党宗旨:1912年的《国民党宣言》提出&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⑷中华革命党宗旨:以&实行民权、民生&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⑸新三民主义;⑹法西斯主义: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仍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实际上是以法西斯主义为指导思想。
  3、重要会议
  ⑴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⑵国民党成立大会;⑶国民党&一大&;⑷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整理党务案》;⑸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⑹旧政协:1946年于重庆;⑺&制宪国大&。
  4、政权演变
  ⑴湖北军政府;⑵南京临时政府;⑶北洋政府;⑷广州军政府;⑸广东国民政府;⑹武汉国民政府;⑺南京国民政府;⑻汪精卫伪南京国民政府;⑼台湾国民党当局:1949年12月,国民政府迁至台湾,2000年3月台湾大选国民党惨败,民进党获胜,结束了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2008年3月国民党选
  举获胜。
  5、政治独裁和对民主进步力量的镇压
  ⑴政治独裁的强化:抗战期间的独裁统治;重庆谈判中拒绝承认解放军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1946年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1946年制定伪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1947年关闭和谈大门
  ⑵镇压民主运动:1935年镇压&一二九&运动;内战前后,制造一系列暴行;1947年制造&五二0&血案和镇压台湾&二二八&起义;1947年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民主党派被宣布为非法,被迫转入地下。
  ⑶实行文化高压政策
  6、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⑴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国民党左右派之间的矛盾和斗争。⑵十年内战时期:蒋汪矛盾:&宁汉合流&后,各派系矛盾更激烈,表现为新军阀之间的混战:&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爱国力量举起抗日反蒋大旗;西安事变中,亲日派和亲英美派的矛盾。⑶抗战时期:抗战初期,亲日派的&亡国论&和亲英美派的&速胜论&;相持阶段中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集团叛国投敌。⑷解放战争期间:蒋桂矛盾的表面化。
  Ⅱ军事篇
  1、反帝反封建战争
  ⑴兴中会和同盟会发动的反清起义;⑵孙中山发动的维护民主共和的战争;⑶两次东征;⑷北伐战争。
  2、国共双方的交战
  ⑴十年内战;⑵抗战时期;⑶解放战争时期。
  3、抗战中的对日作战
  ⑴国民政府的对日作战;⑵国民党内爱国将领的抗日活动。
  Ⅲ经济篇
  1、重要经济政策
  抗战期间: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对农业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在商业上实行专卖政策。
  2、官僚资本的发展
  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利用政权力量,通过垄断金融等手段,建立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成为蒋介石政权的经济基础;②抗战期间,四大家族大发国难财,加强经济垄断,官僚资本急剧膨胀;③解放战争期间,先是以&接收&为名实行吞并和掠夺,在内战中,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的掠夺;④民主革命胜利,官僚资产阶级统治被推翻,新中国建立后,官僚资本被人民政府没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Ⅳ外交篇
  1、辛亥革命时
  没有反帝内容:⑴三民主义未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⑵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时提出革命不以排外为目的,不会招致外国的干涉;⑶南京临时政府《告各友邦书》中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2、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对外政策特点是&联俄&和&反帝&,但后期蒋介石与帝国主义勾结。⑴联俄表现:三大政策提出联俄政策和具体做法。⑵反帝表现: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1924年孙中山的&北上宣言&;东征与北伐具有反帝性质;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⑶后期,蒋介石在上海与帝国主义列强进行谈判,取得了帝国主义的支持,为以后发动政变准备了条件。
  3、十年对峙时期
  国民政府推行依附英美和对日妥协的外交政策。
  4、日本侵华时期(年)
  ⑴年的&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中实行,导致东三省的迅速沦陷。
  ⑵年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一二八&事变和《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为应付舆论压力,而提出该政策,主要活动有:夹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和福建十九路军;华北事变,签订《何梅协定》。
  ⑶年的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逐步实现国共合作抗日,防御阶段中在正面战场积极抵抗。
  ⑷年的消极抗日:进入相持阶段,反共倾向日益增长,由积极抗日转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5、解放战争期间
  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内战;1946年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攫取各方面特权。
  6、台湾国民党当局统治时期
  倚靠美国,缔结《共同防御条约》;中美建交后,美台官方外交结束,世界大多数国家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
  Ⅴ国共关系篇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行成与破裂
  ⑴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可能条件
  ⑵形成的标志以及对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⑶破裂:右派的篡权与发动反革命政变
  2、十年对峙期间
  ⑴国共对峙的表现:屠杀与反屠杀(共产党通过武装起义反抗屠杀政策);围剿与反围剿;政权的对立。
  ⑵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①&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先后提出&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中共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②1933年冯玉祥与中共党员吉鸿昌合作,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③1933年11月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同红军签订&停战协定&。④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年底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⑤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3、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维持
  ⑴初步建立和正式建立
  ⑵维持:蒋介石集团的积极反共,但不敢彻底破裂,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在主要矛盾制约和中共努力下,合作关系一直得以维持。
  4、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战争
  ⑴破裂:抗战结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方针,发动全面内战,关闭和谈大门,国共合作前面破裂。
  ⑵战争:(略)
  5、中共对台政策的两次重大转变
  ⑴建国初由坚持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转变为&和平解放台湾&。
  ⑵新时期,由&解放台湾&转变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放弃武力。
  Ⅵ人物篇(个人活动及其评价)
  1、孙中山;2、蒋介石;3、汪精卫;4、廖仲恺;5、宋庆龄。
  二、知识深化
  1、对国民党政治纲领的评析
  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政党的阶级性决定了政治纲领的性质。国民党的政治纲领有经过多次演进,其中以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影响最大。在评析新、旧三民主义时,就应立足于阶级性和时代性。新三民主义的&新&体现在:新三民主义具有崭新的革命内容;与我党的最低纲领基本一致。
  2、如何认识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阶级性是国家政权的根本属性。分析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时,一要看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二要看国民党的性质;三要看国民党政权的内外政策。
  3、怎样看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武装斗争
  夺取政权和维护政权是政党的政治目标。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发动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等武装斗争就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其中,辛亥革命是为了确立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失败后的三次余波士为了挽救和维护民主共和。而资产阶级革命派武装斗争的成败得失时由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两面性决定的。
  4、蒋家王朝的法西斯主义
  目的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它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买办性和欺骗性,是买办的封建的法西斯主义,是官僚资本和一党专政、特务统治的结合。它在政治上实行特务统治;经济上四大家族垄断全国经济命脉;军事上进攻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外交上实行卖国政策;文化上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5、国民党为何丢掉了中国大陆
  真正原因在于:①&失民心者失天下&;②在农村的失败;③国统区经济崩溃;④国民党内部矛盾尖锐;⑤国民党外交走入死胡同。
  6、如何评价国民党的重要人物
  国民党前后期的核心人物分别是孙中山和蒋介石。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依据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第三要有历史的、辨证的观点。比如对蒋介石的评价,不能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而应采取&阶段法&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可分为六个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十年对峙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退踞台湾时期。
  7、对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依次全民族抗战。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是相互依存而又相对独立的。在抗战的不同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战场是积极抗战的;在相持阶段,国民党战场的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并存;在反攻阶段,国民党战场主要起了消极作用。总之,由于受阶级局限和国际大环境的制约,国民党统治集团在抗战中始终推行一种两面政策,即&主张抗日但又动摇,主张团结但又反共&。抗战前期,抗日是主要方面,反共是次要方面;在相持阶段,其政策发生逆转,但仍是两面政策;到抗战胜利阶段,反共成为国民党政策的主导方面,抗日只留于口头上。但基本上坚持了抗战。
  8、正确认识国共关系及其经验教训
  年,国共关系经历了大革命时期的&合作&、土地革命时期的&分裂&、抗战时期的&合作&、解放战争时期的&分裂&四个阶段。从中我们得出的基本经验是:过去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因此,今天积极推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和海峡两岸的统一,对国共两党和整个中华民族都是有利的。国共两党应该&求大同,存小异&。
  三、若干问题
  1、维护民主共和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当时历史发展的特点是在曲折和反复中前进。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势力和外国殖民主义势力,是历史发展曲折反复的社会根源(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是复辟和军阀割据的经济基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扩大是外部因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阶级根源;反动势力不甘心推出历史舞台、中国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涣散、脱离群众等具体原因。
  2、分析辛亥革命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几种并存的现象、原因及影响?
  表现:①政治上,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两种政治势力并存,北洋军阀与地方军阀的并存。②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③思想文化上,&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两大思潮并存。
  原因和影响(略)
  3、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斗争方式的演变与失败原因分析?
  革命斗争方式的变化:从北洋军阀政权建立到&二次革命&爆发前,革命党人在政治上依靠临时约法、责任内阁、议会选举、组阁等议会斗争方式,试图通过议会斗争维护共和国政体。二次革命是孙中山发动武力讨袁。失败后,1914年,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组织武力讨袁活动;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维护共和制度、反对袁世凯复辟的阴谋;后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
  原因:与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彻底扫清内外反动势力有关;与孙中山依靠军阀斗争方式有关;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也没有解决好革命依靠的力量。
  4、蒋介石集团实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原因和实质?
  ⑴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①强调中国落后,日本先进,畏敌如虎;②幻想通过公开的外交活动,依靠国际联盟主持公道,阻止和制裁日本的侵略活动;③企图通过秘密谈判,牺牲东北以保全本部十八个行省,维护四大家族的私利;④出于反动的阶级本性,把中共视为主要敌人,惧怕抵抗会造成全国的抗日运动,从而有利于中共的发展,认为&宁亡于日,不亡于共&。
  ⑵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原因:&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怒斥不抵抗政策,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面对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蒋介石企图以&必先安内&为掩护,加紧围剿红军的根据地。
  ⑶实质:卖国反共。
  5、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政治态度的两面性及原因?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国民政府的政治态度具有两面性: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
  ⑴造成起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的原因有: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侵华方针;②英美帝国主义推动日本进攻苏联,极力劝降;③国民政府没有抗战到底、取得彻底胜利的决心;④但日本灭亡中国的根本方针没有改变。
  ⑵造成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原因有:①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没有放弃独裁和反共反人民的根本立场;②日本改变侵华方针;③经过一年半的抗战,中共抗日力量反而更加强大;④但由于日本扩大战争,西方国家和苏联都不希望中国统一战线的破裂;⑤日本灭亡中国之心不死,中日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⑥中共抗日力量在敌后战场的牵制,减轻其压力,使其不敢轻易放弃统一战线。
  总之,这是由其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加上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制约其内外政策。
  6、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
  ⑴不同点:合作方式不同;合作的政治基础不同;结果不同;其中中共的成熟状况和采取的方针不同。
  ⑵相同点:背景相同;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共产国际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都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7、抗战胜利后中国各方面的政治要求?
  ⑴美:视中国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要求控制中国;
  ⑵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企图消灭人民力量,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
  ⑶共产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⑷民主党派从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出发,力图在国共两党之外寻求一条&中间道路&,即通过和平方式,在中国建立多党制的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8、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策的变化?
  ⑴内战前:假和平、真内战;
  ⑵内战爆发后: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
  ⑶三大战役后:假和平作缓兵之计,企图实现&隔江而分治&。
  9、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之演变?
  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是由多种因素制约的: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三)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和建设的探索
  一、知识归类
  1、党的重要会议
  ⑴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
  ⑵注意: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标志党的工作重心三次转移的会议:&八七&会议、文家市决策;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纠正党内的错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制定国共合作方针:中共三大、瓦窑堡会议。
  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
  党的指导思想: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
  2、中共进行的武装斗争
  ⑴重要革命战争: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⑵军队建设:北伐战争中的叶挺独立团;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三湾改编:&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红军的发展;抗日联军(1936年);八路军与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期间);建国后解放军的建设。
  ⑶军事路线和方针:&八七&会议;前三次反&围剿&的方针;第四次反&围剿&的方针;洛川会议;《论持久战》;抗战期间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攻高潮的方针;反扫荡斗争的方针;解放战争初期的思想、目标及战法;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中西北野战军的战术;战略反攻阶段。
  ⑷重大战役和战斗: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解放初期粉碎全面进攻;粉碎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
  3、根据地的建设与政权建设
  ⑴根据地的开辟:①国共十年对峙期间;②抗战期间;③解放战争期间。
  ⑵政权建设:①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其他根据地也仿效建立工农革命政权;②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③抗日战争期间的抗日民主政权;④解放战争期间在解放区建立各级人民政权;⑤1949年人民政协召开,讨论建国问题,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⑥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制订宪法;⑦文革中的全面夺权,各级政权遭到冲击,政权建设遭到破坏;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权建设恢复了正常,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精简国家机构。
  4、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⑴四次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①革命统一战线。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人民民主统一战线。④爱国统一战线。
  ⑵国共的重要谈判
  ①国民革命运动时期。②西安事变。③抗战开始后。④重庆谈判。⑤国共北平谈判。
  ⑶&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以及实现
  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②中国和英国、葡萄牙先后签订《联合声明》。
  ③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⑷民族团结
  ①1949年10月,建立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合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1953年后,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1958年,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③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已建立5个省级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县。
  ④内地对少数民族地区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大批干部和技术人员支持少数民族地区。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民族经济迅速发展。
  ⑥西部大开发。
  5、民主党派
  ⑴主要民主党派:中国致公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民主同盟、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同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⑵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抗战后,民主党派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并肩战斗,召开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1948年,民盟与国民党决裂,与中共并肩战斗。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出席人民政协会议,不少代表成为国家领导人。建国后,民主党派成为参政党。三大改造使民主党派的性质发生变化。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进入新时期后,又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
  6、土地改革和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⑴民主革命时期
  ①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经验,提出土地革命路线。意义(略)。
  ②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意义(略)。
  ③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1947年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提出土地改革总路线。意义(略)。
  ⑵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和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1950年,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采取政治上中立富农、经济上保存富农的政策。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②土改以后,政府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允许农民自由经营,并引导农民组织互助合作。
  ③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集体所有制,全国出现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1958年,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中共发动也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迅速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实行一平二调,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农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⑤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消了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并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本线索和主要矛盾
  ⑴基本线索和分期
  ①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10月&1956年底。其中1949年10月&1952年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1953年&1956年底,是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经济建设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②1956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③1966年&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④1978年底至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⑵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矛盾从总体上说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阶级矛盾不再是国内主要矛盾,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与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还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同时,还大量存在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
  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
  ⑴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探索:中国力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毛泽东发表先后《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共召开&八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和社会主义建设重点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对左倾错误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纠正。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取得辉煌成就。
  ②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探索:&文革&结束以后,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行改革开放,进行农村、城市和其他领域的改革,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
  ③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的探索: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提出了&三个代表&理论。
  ⑵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
  ①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导思想总体上是&左&的,在国内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的速度、规模和比例方面,犯了&左&倾错误。一方面过分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抛弃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阶级斗争扩大化。
  ②失误的表现: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开始泛滥。C.错误进行了
  对代表正确路线的彭德怀等人的&反右倾&斗争。D.错误地进行了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发展到顶点。E.文革结束之初,当时的党中央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继续推行&左&的政策,各方面处于徘徊状态。F.十二大以后,当时的党中央领导人,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采取放纵态度,最后酿成动乱。
  ⑶对&左&倾错误和失误的纠正
  ①从1960年冬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
  ②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同时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
  判的大多数人平反。
  ③在肯定人民公社大前期的情况下,毛泽东一度对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和分配方面
  的问题作了一定的调整。
  ④周恩来在文革&左&倾路线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在主持工作时,提出批判极&左&思潮。
  ⑤邓小平在文革后期主持工作时,明确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其实质是系统地纠正文革所错误,并着手进行全面整顿。
  ⑥1976年4月,发生&四五&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群众基础。
  ⑦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⑧针对&两个凡是&,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⑨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从根本上冲破了左倾
  错误的束缚。同时,开展各方面的拨乱反正,系统清理&左&的错误。
  9、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
  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①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②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中共中央统一财经。1950年上半年,国家财政开始好转。③建国初,合理调整工商业,大力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在工矿企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使国民经济在1952年底获得根本好转。
  ④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⑤1957年,&一五&计划指标大都超额完成。成就(略)。
  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时期(略)
  ⑶文革十年内乱时期
  ①在国民经济总体上遭到重大迫害的情况下,仍取得一定成就(略)。②&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支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国民经济形势出现了复苏的局面。③1975年,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①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粮棉方面稳步增加,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②工业方面,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项目,成就(略)。③对外贸易打开新局面,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
  10、外交活动
  ⑴新中国建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基本方针,在建国的第一年间同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⑵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推进邻近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⑶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⑷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原则,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关系。
  ⑸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采取&一大片&的外交方针,与20多个国家建交。
  ⑹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重新取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⑺1972年,中美签订《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⑻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双方正式建交。
  ⑼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的估计,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关系。
  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整了外交政策,进入90年代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取得更大成就。
  11、科技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科学技术。
  二、知识深化
  1、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革命性质的确定主要取决于革命的领导者及其纲领、对象、结果等因素的综合。
  ⑴同:社会性质;革命任务;革命性质
  ⑵异: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展的程度和广度;结果与前途;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
  2、怎样认识中共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的领导作用
  国民革命运动是在中共正确领导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下进行的,中国的领导作用是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来表现。
  ⑴政治上:中共根据历史发展进程提出了基本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口号,使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按照中共指引的方向前进。
  ⑵组织上:在中共推动下,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改组国民党,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⑶群众运动方面: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工农运动基本是中国的领导下发动的。
  ⑷军事上:在中共推动下,组建黄埔军校,组建革命军队(国民革命军),建立政治工作制度。
  注:由于中国还处在幼年时期以及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中国在这一时期的领导作用是不
  充分和不完全的。
  历史教训:必须重视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一味退让只会失败;必须重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必须掌握武装力量;必须坚持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针。
  3、大革命失败后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探索
  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在这一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
  过程:在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中,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说明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全面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以及一系列具体方针和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意义:⑴突破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模式,提出了&农村中心&的杰出思想;⑵正确解决了在农村条件下能否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认为在农村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根据地的建设,大量农民先进分子也能入党,成为无产阶级战士;⑶解决了怎样将落后的农村发展为先进的革命阵地的问题。⑷科学解决了城市和农村的关系。
  启示:⑴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具体国情出发,来确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⑵要正确对待外国经验,不能照搬;⑶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逐渐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⑷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4、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及其原因
  ⑴从幼稚走向成熟:①1922年,中共二大根据中国国情第一次提出了明确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及时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八七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心得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革命道路。③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在初期付出重大代价后,于遵义召开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④1936年,中共又根据中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并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基础。
  ⑵原因:①中共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②中共经过长期的斗争,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③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5、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两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
  两次转变是:第一次是由大革命失败后到土地革命的兴起、第二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第一次历史性转变是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通过武装起义、八七会议等拉开了转变的序幕,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在1930年,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军的扩大,标志着第一次历史性转变的完成。
  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开始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到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了转变,中国革命开始在正确路线的指导下转危为安。长征后还战胜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毛泽东发表一系列文章,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还根据当时中国国情,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七七事变后,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敌后与壮大,从而胜利完成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6、对中共在民主革命中领导地位的认识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和确立里中共的领导地位。
  ⑴是由阶级性决定的;
  ⑵是由历史经验和教训证明的;
  ⑶中共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以及走过的靠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来历。在长期的革命时间斗争中,中共得到了全国各民主党派、各族人民包括海外侨胞的信赖和拥护,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7、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⑴转变的历史条件:①过渡的设想和理论: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中国革命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一化三改造,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②政权建设:中共在革命实践中积累了政权建设的经验;在建国后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并巩固了人民政权。③物质条件:建国后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建立了部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是实现转变的物质条件。④国际环境:苏联建设经验的借鉴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援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创造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生存空间。
  ⑵实现转变的基本特点:①具有明显的和平性质:通过自愿互利和典型示范、逐步推广方式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②转变是运用国家政权力量,自觉利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③没有像西方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④在经济制度改造的同时,与人的改造结合进行。
  ⑶结论:①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根据本国实际,选择合适的道路和形式,不能照搬别国经验;③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8、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曲折探索
  ⑴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①探索:(略)
  ②特点和评价:A.探索的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一个是错误的发展趋向。这两种趋向是相互渗透和交织的,不仅共存于全党的共同探索中,还往往共存于一个人的认识和发展过程中。两种趋向都在积累,最终&左&的错误的积累和发展占了上风,因而导致&文革&的发生。B.这时期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方面过于追爱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发展,因而付出沉重的代价。C.总的特点是成就与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
  ⑵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①探索:(略)
  ②特点和评价:A.这个时期的探索是在继承和恢复党的优良传统,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出现的。B.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系统纠正左倾错误,形成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C.这时期的探索,也是在不断同错误倾向作斗争中实现的,先后纠正了党中央两任领导人在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上的偏差,排除了各种干扰。D.说明,必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探索是正确的,一直沿着正确的趋势发展着。
  9、正确认识、评价党和国家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失误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联系当时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来分析,把每一次失误,置于当时的大环境下,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⑴造成失误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A.中国革命和建设无经验可循,因而出现失误是难免的;B.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以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认识一个过程,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C.中国革命和建设面临着复杂的国际背景。
  ②主观原因:A.有时候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B.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C.没有正确处理&左&&右&倾错误的关系。
  ⑵认识和评价:
  ①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能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②中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克服努力;③每次错误都能成为革命和建设的新起点,成为实现转变的契机,从而把革命和建设推向新的高潮;④成绩是主要的,失误是次要的。
  10、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⑴泽东思想的内容: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传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理论和思想。
  ⑵毛对于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①毛泽东思想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②毛泽东思想的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贡献最大;③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定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④不能完全照搬毛泽东思想的观点和方针;⑤要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所形成的科学理论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
  ⑶对毛泽东历史地位的认识:
  ①毛泽东的贡献是巨大的;②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犯过&左&的错误,甚至是文革的全局性错误,但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③其晚年的错误也是错误与功绩交织的;④对其失误,应把领袖、个人和集体联系起来分析,建国以来的错误,毛泽东应负主要责任,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也有部分责任。
  三、若干问题
  1、理解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
  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结合的过程:第一阶段,五四运动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初步结合阶段;第二阶段,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到党的成立为进一步结合阶段。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3、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订?
  4、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5、党内合作的方式及意义?
  6、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
  7、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纲领和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8、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9、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党领导下的工农运动?
  10、五卅运动:性质、斗争形式、规模与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意义(①是反帝大风暴的开端;②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③检验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④锻炼和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直
  接为北伐战争提供了群众基础)。
  11、北伐战争的条件和胜利原因?
  ⑴条件:①直奉军阀勾结起来向革命势力进攻;②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广州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使北伐的政治和组织条件成熟了;国民革命军政治工作制度的建立与训练,以及苏联的帮助,使北伐的军事条件成熟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冯玉祥国民军的配合,使北伐的群众条件成熟了。
  ⑵胜利原因:①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②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运动的有力配合;③国民革命军中的饿政治工作,广大北伐官兵,尤其是党员和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英勇作战;④北伐方针的正确;⑤军阀内部的矛盾和分化。
  12、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13、1927年&1930年夏红军建立的主要革命根据地(结合地图)?
  14、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及其原因?
  1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和意义?
  ⑴原因:是由国内外主张和平解决的力量占了明显优势。
  ⑵意义(略)
  16、综合分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及其表现?
  ⑴这一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其变化趋势是由国共两党为代表的阶级矛盾为主逐渐转变为中日民族矛盾为主。&九一八&事变前,阶级矛盾很突出,有不同于以往的新内容。&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并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⑵围绕主要矛盾而展开的次要矛盾:新旧军阀之间的矛盾;国民党党内的矛盾斗争(新军阀之间、派别之间、中央与地方军阀之间、面临日本侵略爱国力量与蒋介石之间;亲日派与亲英美派之间等);共产党内部的路线斗争(正确路线与&左&&右&倾错误路线之间)。
  ⑶主要矛盾变化与政党的方针和政策:
  ①共产党方面:发表&八一宣言&、&一二九&运动、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等;
  ②国民党方面: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察哈尔抗日民众同盟军冯玉祥反蒋抗日、福建事变李济深等反蒋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中接受和平解决方案和国共两党结束内战。
  ⑷这一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说明了:社会主要矛盾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国际国内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条件下,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而成为次要矛盾。
  17、正确评价人民群众及毛泽东个人在工农武装割据中的历史贡献?
  ⑴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其作用集体表现在他们是实现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但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
  ⑵评价:①工农大众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力军;②中共起到正确的领导作用;③中共杰出人物群起了具体领导作用;④毛泽东作出了杰出的独特的历史贡献(&枪杆子里出政权&、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创建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反围剿的军事方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实践)
  18、年抗日民主运动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⑴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的危机严重;蒋介石的妥协退让;中共的号召宣传
  ⑵特点:范围广;人数多,各阶层各党派都投身其中;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⑶影响: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揭露其侵略野心;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有力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作好了准备。
  1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认识?
  ⑴形成:(略)
  ⑵认识:①它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初步形成,抗战时期正式形成;②抗战胜利后,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与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国共关系逐渐破裂,统一战线也不复存在;③统一战线中,虽然国民党在军事力量和政治地位上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共始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维护者,在思想路线上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
  2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矛盾斗争的制约因素?
  21、抗战中,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主要区别和相互关系?
  22、两条抗战路线的比较?
  23、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主要区别?
  24、国统区与抗日根据地统治状况的比较?
  ⑴经济状况:国统区实行统制经济政策,使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农业衰败,通货膨胀严重,财政经济陷入困境。抗日根据地采取了一系列方针和措施,发展经济,为抗战审理提供物质条件。前者重工业有较大发展,内地工业比重较大,这与抗战初期工业内迁有关。后者以农业为主,这与日伪包围和国民党封锁有关,需要首先解决吃穿问题才能坚持斗争。
  ⑵政治状况:国统区是以一党专政、特务统治和保甲制度三者相互渗透结合为特征的独裁统治,以及内部各派系的倾轧,包括汪精卫集团的叛国。后者则通过&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通过调整土地政策发展统一战线、整风运动统一党内思想、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使根据地达到空前团结和统一。
  ⑶抗战形势: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敌后战场不断壮大。
  25、为什么说&七大&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会议?
  ⑴背景:抗战即将胜利,由民族革命向国内民主革命转变;⑵政治:中共在更成熟后,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新的路线、方针、政策;⑶组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更团结和巩固;⑷思想:延安整风清算了左右倾错误,统一了党内思想;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完成任务提供了思想保证;⑸意义: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好了重要准备。
  26、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⑴是落后的大国反对帝国主义强国入侵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战争;⑵是亚洲大陆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开辟最早,坚持时间最长,贡献最大;⑶两个战场并存;⑷具有两重性: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反法西斯战争;既是日本侵华活动达到极盛和走向败亡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在近代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完全胜利的战争。
  27、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⑴战争领导不同;⑵民众的动员程度不同;⑶战略战术不同;⑷国际环境不同
  28、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和三种势力三个前途?
  ⑴国内形势:
  ①趋势: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②政治斗争的焦点: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③国内力量对比的变化:国民党军队虽有优势,但呈衰弱趋势;共产党军队虽处劣势,但呈增强趋势。
  ⑵三种势力和三个前途:
  ①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使中国重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以共产党核心的革命力量,要求和平民主,建立民主联合政府;③民主党派为首的中间力量要求走中间路线(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
  29、蒋介石三次电邀共产党和共产党应邀参加谈判的原因?
  30、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⑴政治上:①内战前提出三大口号,并参加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争取和平民主。②内战爆发,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领导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联合民主党派,蒋介石在政治上陷入空前孤立境地。③三大战役胜利后,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解决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问题。④1949年4月的北平和谈彻底揭穿国民党反动派的骗局。⑤1949年9月,在革命胜利前夕,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解决建国问题。
  ⑵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
  ⑶军事上:①内战前,作好自卫战争的准备;②内战初期,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战法;③第二年及时进行全国性传略反攻;④第三年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战略决战;⑤三大战役即将胜利时,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⑥日,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渡江战役,并取得最终胜利。
  31、国民党的反动政策?
  3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和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33、新中国建立后,在头三年的任务?
  ⑴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巩固人民民主专政;⑵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其中,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是中心任务。
  34、新生人民民主政权巩固的措施?
  35、1947年土改政策和1950年土改政策的比较?
  前者是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后者是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从而有利于减少土改阻力,有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更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
  36、建国初期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基本情况?
  第一阶段,到1950年上半年开始好转;第二阶段,到1952年底根本好转。措施(略)
  37、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特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和平赎买政策;对农业和手工业改造采取先合作化,后机械化;在改造中采取自愿的原则和逐步过渡的形式;改造中把消灭剥削阶级和改造剥削分子结合起来。
  38、年(过渡时期)中国社会历史特点?
  ⑴社会性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⑵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新民主主义经济)向公有制占主导地位转变;⑶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想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转变;⑷政治制度:由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权到人大召开和宪法制订。
  39、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当时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
  40、对整风运动的认识?
  ⑴原因与必要性:
  ①原因:A.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许多人思想准备不足,仍习惯于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B.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过分集中带来缺乏民主的弊端,一些地方官僚主义、行政命令、主观主义作风在发展,严重影响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必要性: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改进领导作风,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适应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决定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
  ⑵内容:主要是整顿党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着重反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整风运动把反官僚主义放在第一位是因为中共已是执政党,在人民群众中享有一定威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党员干部易于滋长特权思想、骄傲自满情绪,容易产生官僚主义。
  41、正确认识反右派斗争?
  ⑴反右派斗争的必要性;⑵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及其严重后果
  42、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认识: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的不符?
  43、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认识?
  ⑴&大跃进&,是指1958年我国在&左&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全民性经济建设运动。其主要错误是:在发展生产方面急于求成,搞高指标;忽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在工业方面突出&以钢为纲&,农业方面提出&以粮为纲&;搞瞎指挥和浮夸风、共产风。
  ⑵人民公社是1958年出现的政社合一的组织。其特点:人民公社片面追求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一大二公&,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规模越大越好、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在这种&左&的思想支配下,一些地区强制推行把高级社改为人民公社,形成人民公社化运动。公有制不断扩大升级,从属于公有制的各种经济形式不断遭到排斥。
  ⑶危害(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阻碍):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国民经济中农轻重关系颠倒;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对生产力造成破坏;加上其他因素,导致年经济严重困难的出现。
  44、七千人大会的成就?
  45、为什么说十年建设中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过严重错误,但工作主导方面还是好的?
  与成绩相比,错误是次要的;十年中建设获得巨大成就;就错误程度和性质而言,与文革的全局性错误相比,有很大不同。
  46、文革发生的原因和发动?
  47、党和人民群众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⑴二月抗争;⑵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⑶邓小平的全面整顿;⑷1976年四五运动。
  48、对文革性质的认识:内乱;否定文革本身,不是否定文革时期的一切。
  49、正确认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错误发动文革;但功绩远远超过错误。
  50、总结文革的教训?
  51、综合概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基本情况:探索、挫折、成就、教训?
  52、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及其内容)。
  53、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成功的原因?
  ⑴以崭新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做指导;
  ⑵在全面改革中始终坚持以经济体制为重点;
  ⑶建立新经济体制的渐进改革策略;
  ⑷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⑸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
  ⑺牢牢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等等。
  54、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和理论要点?
  ⑴形成过程:
  ①酝酿:1975年复出,提出全面整顿思想,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②开始产生: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定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③逐步发展:年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迈开步伐;
  ④进一步发展: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⑤走向成熟:1992年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⑵理论要点(略)
  55、对几个重大历史问题的理解(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6、建国后的土改和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57、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
  爱国统一战线的特点:
  ①邓小平产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奠基人,邓小平有关统一战线的理论成为爱国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
  ②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超越了阶级、政党民族、宗教的界限,是爱国主义旗帜下世界华人的大联盟。
  ③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爱国统一战线的两面旗帜,二者的一致性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本质特征。
  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⑤人民政协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形式。&十六字方针&的提出保证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密切关系,维护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健康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延伸阅读:
本文转载地址:
黄金三轮复习法
强化提高班500元/门
一轮复习,夯实基础
寒假特训班500元/门
二轮复习,巩固提高
百日冲刺班500元/门
三轮复习,拔高提分
特别说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小学教育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华杯赛:|||
高中: | |
高考精品课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