姻亲男方第一次见女方家长的爷爷和女方爷爷见面该怎么叫?

作者:&&浏览:1402&&回复:8
&(输入URL后缀为jpg、jpeg、gif、bmp、swf的链接)
请在此输入您的问题,即有国家级专业心理咨询师在线为您解答...
正在加载数据...
正在加载数据...
大家在看什么心理贴子
相关心理贴子  @monoabu 1805楼
09:48:04  我奶奶去世了,我婆婆还特意到我家来吊唁呢,你老公的爷爷去世了,你却连一天假都不肯请,还吵架,像话吗?说什么经理不在不许请假,说句难听的,难道你老公的爷爷还能死几次阿?楼主连这点道理都不懂,真可悲。  -----------------------------  对啊,这才是应该的嘛  我奶奶过80大寿,那时候我只领证没办酒,就没跟我婆婆说,我婆婆后来知道了还好一顿埋怨呢  更别说这种白事了,姻亲也是亲,也要去的哇
  孙媳妇已经是十分亲近的关系了!!!  唉!!现在的人人情味越来越淡了。可以见得楼主的社会关系处得不是很好
  @想念薄荷的味道
@可乐何小纯 16楼
07:48:27  如果有一天 你老公家的所有事都不需要你参与了 你就哭吧  -----------------------------  排~
  @想念薄荷的味道 要是你爷爷死了你也不会去送别吗?你老公也不要去吗?
  一个人的家教,在某些时候总会不经意的显现~引以为戒=.=!
  现在的人越来越不要脸了  就全世界欠她的  你妈死的时候你老公要去吗
  我就看了个头。换位一下。你爷爷死了,你老公和你可以不去吗???
  @想念薄荷的味道   按照传统道德及以后还在一起过的话,我建议你还是去。  毕竟传统观念里,这种场合你是要以孙媳妇的身份出现的,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你老公的理解。  别讲别人怎么样,家家都不一样。
  兰州烧饼
  这种智商的女人原本是不应该嫁的。。。。。。
  楼主够盖房了吗,我就不扔了
  @小猴子77 1767楼
09:42:11  @yuchangliam
08:48:36  我靠她江苏的,真的给我们大江苏的子孙丢脸。  在我们苏南地区,这种媳妇还不要扫地出门,真受不了。她老公在亲朋、同学面前怎么抬得起头,回来还不马上离婚,法院都会支持这种媳妇净身出户的。  严格地讲在我们那里乡下,她这种对死者不敬、行为过错比出轨严重。  —————————————  你就是个老古董。。。  -----------------------------  你别不信。。。。。。。
  这种事应该主动提出要去吧
  @猫猫邪
08:16:21  这关系太远了,说去的明显都是农村重男轻女。  本来而已结婚以后儿子和爸爸就应该是两家人了,何况这还是爸爸的爸爸  -----------------------------  @边城烽火 1891楼
10:05:28  中华家就这点家庭文化了,虽然现在城市文化里家庭关系极度淡漠,但血缘长辈去世至亲去世还是必须去的,因为这事不可以调剂,所以也谈不上什么商量之类的,必须得去,除非你家里有同样重要的亲人有类似的红白喜事不能去!如果你家没有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了,他们已经去世了,你恐怕不能理解!如果这次你不去,下次恐怕你父母生病去世之类的事情你就找你小伙伴们去顶得了!  -----------------------------  貌似女方家有丧事 男的大部分也会去吧
这和重男轻女有什么关系 重男轻女就不让女的参加丧事的吧
  再说,以后你死了,你孙子孙女,都不去你的丧礼,你觉得怎么样呢,那还生儿子孙子干嘛,就是给老人送终的。有你这样的孙媳妇真是悲哀
  @猫猫邪
08:16:21  这关系太远了,说去的明显都是农村重男轻女。   本来而已结婚以后儿子和爸爸就应该是两家人了,何况这还是爸爸的爸爸  —————————————  呵呵,蛇精病  
  @想念薄荷的味道 7楼
04:03:49  @Ogi
03:58:10  开场的自我介绍吧。  —————————————————  我只是觉得他太霸道了,连商量也不和我商量下,也不问问我可以请假吗,包括后来定明天几点去医院也是一副就是这个时间,我已经定好了没有商量的口气。最近只要是关于他们家爷爷生病住院的事就都是最重要的,就连之前他和他弟聊天关于爷爷生病的事,我和他说句别的事他都爱答不理,直接忽视。我挺受不了这种"和你结婚嫁到......  -----------------------------  你应该找个石猴
  @想念薄荷的味道
我深切的觉得你就是傻逼脑残的代名词,不用怀疑就是你
  连最基本的礼仪都不知道,你有教养吗?还好意思在网上说!想骂你的心情都没了  
  这事不用问别人,能请假就全程,大公司或者国企实在请不出假,下班也要去待会,但你晚上是可以回家睡觉的,孙媳妇是不用在殡仪馆守夜的,出殡时最好请假,很有必要,老公的亲人也是你的亲人,你看着办吧。因为我们三线农村家族都是临时工和个体户,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请假就是丢工作,根本没任何假的,所以一般遇着事,就算很好的工作不要了,也要请5,6天假的。  
  这种事也分人的,有的连亲爹死了都不去,这种人也多了去的,至于老公的亲爷爷,可去可不去的。这和人的家教,自身涵养,社会阅历,人物感情定性有一定关系
  你不能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你爷爷去世,你老公在工作应酬,你怎么想。不善良的人儿啊。
  该去  
  @想念薄荷的味道
04:03  @Ogi
03:58:10  开场的自我介绍吧。  —————————————————  我只是觉得他太霸道了,连商量也不和我商量下,也不问问我可以请假吗,包括后来定明天几点去医院也是一副就是这个时间,我已经定好了没有商量的口气。最近只要是关于他们家爷爷生病住院的事就都是最重要的,就连之前他和他弟聊天关于爷爷生病的事,我和他说句别的事他都爱答不理,直接忽视。我挺受不了这种"和你结婚嫁到你们家就是你们家人"的封建想法,我就是我自己还是原来的名字姓氏  -----------------------------  @带花的小马甲
08:13:41  爷爷生病住院最后去世难道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至亲了,如果父亲不在的话,孙子是要捧牌位的!你自己难道没有爷爷外公,他们生病垂危的时候看你还能不能心情好好干这个干那个!如果你说还是生活照旧,OK,你赢了!感情上老公的亲人对你来说可能只是陌生人,但从道理上你应该体谅你老公,扮演好孙子媳妇这个角色!  -----------------------------  @栖栖的床前明月光 1864楼
09:59:24  估计楼主吃软不吃硬啊,要是她老公态度尊重点,好好讲,估计楼主就不在这里发帖了。  -----------------------------  他老公口气能好么,丧礼都不去,生病的时候医院去过几次???买过营养品没??陪老人聊天话说解闷没有???  她老公口气能好就怪了!  我们家,老公外婆来检查身体,要陪去医院挂号缴费排队拿药拿化验单,完了还得接回家好好伺候  我就觉得,怎么说老人家也是生养了婆婆,也带过老公,赡养照顾不谈公婆在呢轮不着小辈,这葬礼都能不去,人家家里没了个人伤心摧肝,她这边还能吵架特别得理,还是个人么!!!!!!!
  纯粹那句结婚改姓名炸出来了。  LZ,你周围的那些结婚的女人都叫XX氏了?
  你应该嫁给一个没有孤儿
  @icehyq
08:35:18  如果 你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死了,是不是你也一个人去参加葬礼?别人问你你老公呢,你就说孙女婿跟你家死去的老东西搭不着,凭什么让你老公出席啊这么丧气的事你来都给老东西面子了!  —————————————  你口才好棒!  
  结婚了就是一家人,他爷爷就是你爷爷,什么孙媳妇儿媳妇的,你老公不征求你的意见就叫你请假,你不喜欢他的态度,这可以理解,但是家里出了大事,楼主就忍一忍吧,回头再收拾他。这种时候还是要识大体,顾大局,不然以后你的日子不好过
  @小猴子77
09:42:11  @yuchangliam
08:48:36  我靠她江苏的,真的给我们大江苏的子孙丢脸。  在我们苏南地区,这种媳妇还不要扫地出门,真受不了。她老公在亲朋、同学面前怎么抬得起头,回来还不马上离婚,法院都会支持这种媳妇净身出户的。  严格地讲在我们那里乡下,她这种对死者不敬、行为过错比出轨严重。  —————————————  你就是个老古董。。。  -----------------------------  @yuchangliam 1912楼
10:09:50  你别不信。。。。。。。  -----------------------------  楼主这种新派媳妇嫁给洋人比较合适  嫁在中国注定不合适
  楼主是个自私自利之人.
  这种时候闹矛盾不管是谁对谁错你首先就不占理,毕竟死者为大,回去一趟尽一点点心意也是应该的。
  @小猴子77
08:35:56  @有点腐的荷包蛋
08:20:40  老公的亲爷爷哎!孙子也是直属亲属,要披麻戴孝的。孙媳妇好意思不去?  —————————————  你还江苏的。。。江苏哪里的?  -----------------------------  @yuchangliam
08:48:36  我靠她江苏的,真的给我们大江苏的子孙丢脸。  在我们苏南地区,这种媳妇还不要扫地出门,真受不了。她老公在亲朋、同学面前怎么抬得起头,回来还不马上离婚,法院都会支持这种媳妇净身出户的。  严格地讲在我们那里乡下,她这种对死者不敬、行为过错比出轨严重。  -----------------------------  @小白小猪是朋友 1806楼
09:48:12  我也觉得不去妥妥的离婚的节奏,不承认自己是这家人嘛  -----------------------------  绝对!  在我们那里,吐沫都要淹死她,老公要不就与家里亲戚断绝来往,也没有理他的了。人家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朋友,同学都要到场的,场面不亚于娶媳妇。  一般家庭都要10几20桌;大家族都要几十桌的,孙媳妇不到场,是给这个家族丢脸;亲家不到场,是给媳妇丢脸。
  @遇兔則吉 5楼
04:01  你朋友家能不去你就不去?  拜託,lz你今年多大啊  我以為只有未成年人才會被朋輩影響呢  -----------------------------  ⊙▽⊙可是一般祭拜先祖送坟啊什么的不需要女的去的啊……哈哈!  不是有人说女人阴气重,女人不是后代,女人不上桌啊啥的嘛…………  这种事情,想让女人去,女人就得去,不去就是贱,不想让女人去就不让,想去还是贱,哟嚯嚯,这还真好玩啊,哈哈!  最贱还是你们这些翻云覆雨的!了!
  我++!这种事还跑来问网友,真不知道楼主是怎样被教育长大的。
  没有你老公的爷爷就没有你爸爸,没有你老公的爸爸就没有你老公,同理可证,没有你爷爷就没有你爸爸,没你爸爸也就没有你 !爷爷奶奶都是直系血亲!以后你爸爸过世了,你儿子你女儿可以不去么??就算你没见过一面没有说过一句话,从伦理道德的角度你有去的义务!中国人不管哪个公司,你要说你家里死了人,没有不给你批假的,除非是特殊行业,有特殊的保密条款需要遵守,不然你就没有理由不去!楼主估摸着还不懂人世间的事!基本的人伦天常你都不懂,应该是家庭教育失败的典型!!!!
  简单,换位思考一下就想得通了,要是去世的是你的亲人,你老公因为要上班不去,而且还要来天涯抱怨老婆霸道,你怎么想。
  现在的女人都不知是怎么了
使用“←”“→”快捷翻页她是我爷爷兄弟的曾孙可以结婚吗-55BBS 我爱购物网
&&她是我爷爷兄弟的曾孙可以结婚吗
她是我爷爷兄弟的曾孙可以结婚吗
亲戚称谓■直系血亲●父系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高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母系高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高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旁系血亲●父系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父、伯伯、大爷伯母:伯父的妻子叔:父亲的弟,也称叔父、叔叔婶:叔叔的妻子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姑父:姑姑的丈夫●母系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舅母:舅舅的妻子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姨父:阿姨的丈夫■姻亲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妻:或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岳父:丈人,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岳母:丈母娘,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嫂:对兄长妻子的称呼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附:亲戚关系图:爷爷:爸爸的爸爸。奶奶:爸爸的妈妈。姥爷:妈妈的爸爸。(有的地方称:外公)姥姥:妈妈的妈妈。(有的地方称:外婆)太太:爷爷的妈妈,奶奶的妈妈。太爷:爷爷的爸爸,奶奶的爸爸。太姥姥:姥姥的妈妈,姥爷的妈妈。太姥爷:姥姥的爸爸,姥爷的爸爸。姑奶奶:爷爷的姐妹。姑爷:姑奶奶的丈夫。(“爷”字重读,与表示女婿的“姑爷”不同。)爷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爷(“爷”字重读,与表示伯伯的“大爷”不同。)三爷。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奶奶、三奶奶等。姨奶奶:奶奶的姐妹。姨爷:奶奶的姐妹的丈夫。舅爷:奶奶的兄弟。舅奶奶:奶奶的兄弟的妻子。姑姥姥:姥爷的姐妹。姑姥爷:姥爷的姐妹的丈夫。姨姥姥:姥姥的姐妹。姨姥爷:姥姥的姐妹的丈夫。舅姥爷:姥姥的兄弟。舅姥姥:姥姥的兄弟的妻子。姥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姥爷,二姥爷。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姥姥、二姥姥等。伯伯(有地方称呼为“大爷”):爸爸的哥哥。伯母:爸爸的哥哥的妻子。叔叔:爸爸的弟弟。婶婶:爸爸的弟弟的妻子。姑姑:爸爸的姐妹。姑父:爸爸的姐妹的丈夫。舅舅:妈妈的兄弟。舅妈:妈妈的兄弟的妻子。姨:妈妈的姐妹。姨父:妈妈的姐妹的丈夫。堂兄、堂弟:叔叔、伯伯的儿子。堂姐、堂妹:叔叔、伯伯的女儿。表哥、表弟:姑姑、舅舅、姨的儿子。表姐、表妹:姑姑、舅舅、姨的女儿。(也有地方把姨的儿子、女儿单分为一类,称呼为:姨哥、姨姐、姨弟、姨妹)嫂子:哥哥的妻子。(表嫂:表哥的妻子。)弟妹:弟弟的妻子。(表弟妹:表弟的妻子。)姐夫:姐姐的丈夫。(表姐夫:表姐的丈夫。)妹夫:妹妹的丈夫。(表妹夫:表妹的丈夫。)侄子:兄弟的儿子。侄女:兄弟的女儿。外甥:姐妹的儿子。外甥女:姐妹的儿子。以上如果是表亲,都可以在称呼上加“表”字。不过如果是现实当中称呼,为表亲切,都可以不加“表”字。大伯子:丈夫的大哥。(口语称呼叫大哥即可)大伯娘:丈夫的大嫂。(口语称呼叫大嫂即可)其余哥哥以此类推。小叔子:丈夫的弟弟。小婶子:丈夫的弟媳。妯娌:丈夫的兄弟的妻子之间的关系。大姑子:丈夫的姐姐。小姑子:丈夫的妹妹。大舅子:妻子的哥哥。大妗子:妻子的嫂子。小舅子:妻子的弟弟。小妗子:妻子的弟媳。大姨子:妻子的姐姐。小姨子:妻子的妹妹。连襟:妻子的姐妹的丈夫,也叫:担儿挑、一般沉。公公:丈夫的父亲。婆婆:丈夫的母亲。岳父:妻子的父亲。(也叫:丈人、外父)
8条其他回答
辈分称呼举例:父亲的父亲称祖父或爷爷,自称孙,孙女; 父亲的母亲称祖母或奶奶,自称孙、孙女; 父亲的哥哥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嫂嫂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弟弟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弟媳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侄女; 丈夫的父亲称公公或爸爸,自称媳妇; 丈夫的母亲称婆婆或妈妈,自称媳妇; 丈夫的伯父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伯母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叔父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叔母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媳妇; 祖父的哥哥称伯祖父或大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弟弟称叔祖父或爷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姐姐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父的妹妹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母的哥哥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嫂嫂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弟弟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弟媳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父亲的姐夫称姑夫或姑父,自称内侄、内侄女; 父亲的姐姐称姑母或娘娘,自称内侄、内侄女; 母亲的父亲称外祖父或姥爷,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母亲称外祖母或姥姥,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兄弟称舅父或舅舅,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嫂子或弟媳称舅母或妗子,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夫或妹夫称姨夫或姨丈,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姐或妹妹称姨母或姨姨,自称外甥、外甥女; 妻子的父亲称岳父或爸爸,自称婿; 妻子的母亲称岳母或妈妈,自称婿; 妻子的伯父称伯父,自称侄婿; 妻子的伯母称伯母,自称侄婿; 妻子的叔父称叔父,自称侄婿; 妻子的叔母称叔母,自称侄婿; 更多中国人的称谓 一、家族方面的称谓 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男的自称“男”或“儿”;女的自称“女儿”。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 “令叔”“令伯母” “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女的自称“侄孙女”。 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同胞兄弟姊妹称“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对同族的兄弟姊妹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称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 称别人的“兄”“弟”“姐”“妹”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兄” “姐”前面加一个“家”字,“弟” “妹” 前面加一个“舍”字。男女自称同理。 对自己的配偶,男称女谓“妻”“妻子”“贤内助”,自称“夫”;女称男谓“夫”“婿”,自称“妻”“妻子”。 称别人的配偶,对男方可称“兄”道“弟”,对女方称“嫂”“嫂夫人”“弟媳”“弟妹”。如果兄弟姊妹较多,前面加一个排行位数。 对自己的子女称“儿”“女儿”,自称“父”或“母”。 称别人的儿子谓“令郎”,女儿谓“令爱”;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谓“小儿”“犬子”,女儿谓“小女”,儿子媳妇谓“儿媳”。 对兄弟的子女称“侄”“侄女”或在前面加一个“贤”字,男的自称“伯”“叔”,女的自称“姑”、如已嫁人则称“姑母”。 称别人兄弟的子女,在“侄”“侄女”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在自称的前面加一个“愚”字。 对同姓而非同一家族的长者,祖辈,长辈、同辈,均按前面所述相称,写信问候前面要加一个“宗”字,表示是一个宗族。 对过继的父母称“寄父母”“义父母”,男的自称“寄男”,女的自称“寄女”“义女”。对于寄兄弟姊妹的称呼,除“胞”字不能相称外,其他一律相通。 二、亲属方面的称谓 对父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姑父”“姑母”,男的自称“内侄”,女的自称“内侄女”。单对姑母就自称“侄”“侄女”。 称别人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父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姑祖父”“姑祖母”或“姑爷”“姑奶”,男的自称“内侄孙”,女的自称“内侄孙女”。单对姑奶就自称“侄孙”“侄孙女”。 称别人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母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姨父”“姨姑祖母”或“姨爷”“姨奶”,男的自称“甥孙”,女的自称“甥孙女”。 称别人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或“姥爷”“姥姥”,男的自称“外孙”,女的自称“外孙女”。 称别人的“外祖父”“外祖母”,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兄弟及其妻子称“舅父”“舅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对母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姨父”“姨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称别人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姑父、姑母,称 “外太姑父”“外太姑母”或“姑姥爷”“姑姥”,男的自称“外侄孙”,女的自称“外侄孙女”。 对母亲的舅父、舅母,称 “外太舅父”“外太舅母”或“舅姥爷”“舅姥”,男的自称“外甥孙”,女的自称“外甥孙女”。 对父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伯父”“表叔父”“表伯母”“表叔母”,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父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姑父”“表姑”,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母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舅父”“表舅母”,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母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姨父”“表姨”,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父母双方表亲戚姑、舅、姨所生的子女,一律统称谓表兄弟姊妹,自称也是如此。 对妻子的父母称“岳父”“岳母”,自称“子婿”“小婿”。 称别人的岳父岳母谓“令岳父”“令泰山”“令岳母”“令泰水”;对别人称自己的岳父岳母,前面要加一个“家”字。 对妻子的祖父母称“太岳父”“太岳母”,自称“孙婿”。 对妻子的伯、叔父母称“伯岳父”“伯岳母”“叔岳父”“叔岳母”,自称“侄婿” 对妻子的兄弟姊妹称“内兄”“内弟”“妻姊”“妻妹”,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 对妻子姊妹的丈夫称“襟兄”“襟弟”,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俗称“联襟”。 对妻子的其他家族及亲属,妻子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对丈夫的其他家族及亲属,丈夫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上述各称谓,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敝”字。 对子女配偶的父母称“亲亲”“亲翁”“亲家母”,自称“姻愚兄”“姻愚弟”“姻愚姐”“姻愚妹”。 家族、亲属的称谓归纳起来就两句话:父系称爷叫奶伯叔姑,母系称爷叫姥舅与姨
送你亲戚称呼大全。
楼主说的那个关系叫堂亲家,可能各地的叫法有不一样的。。
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中国古代唐朝学者孔颖达对亲戚的注解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直系血亲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祖父的哥哥伯祖父(伯公) 祖父的嫂嫂 伯祖母(姆婆) 祖父的弟弟 叔祖父(叔公) 祖父的弟妇 叔祖母(婶婆) 祖父的姐夫、妹夫 姑祖父(姑公) 祖父的姐姐、妹妹 姑祖母(姑婆) 祖母的哥哥、弟弟 舅祖父(舅公) 祖母的嫂嫂、弟妇 舅祖母(妗婆) 祖母的姐夫、妹夫 姨祖父(姨公) 祖母的姐姐、妹妹 姨祖母(姨婆) 1、祖辈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2、曾祖辈(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3、高祖辈(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4、父母(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7、考妣“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8、夫妻(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9、与丈夫相关亲属(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10、与妻子相关亲属(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姑姑的老公叫姑父,当然也可以叫姑丈。
爷爷的弟弟叫叔公。当然各地的叫法会有所不同。
为你整理一下。 不同地方不同叫法比如闽南话 啊吧 啊母 啊爹 啊娘 啊伯 啊姑 啊姆等等
汉族 叔叔 姐姐 阿姨 伯伯姥姥 老爷 舅舅 舅妈 姑姑 姑妈 表弟 妹妹 等等等
我们都是社会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人对我们有不同的称呼。比如,一个男人,他的称谓一定有的是:他是他父亲或母亲的儿子;爷爷或奶奶的孙子;外公或外婆的外孙子。还可能有的称谓是他妻子的丈夫;他儿子或女儿的父亲;他哥哥或姐姐的弟弟;他弟弟或妹妹的哥哥;他哥哥孩子的叔叔或她弟弟孩子的伯父;他姐妹孩子的舅舅;他舅舅或姨妈的外甥;他叔叔伯父姑姑的侄子;他岳父母的女婿;他妻子兄弟姊妹的姐夫或妹夫,反正是七姑八大姨的都能给他一个称谓……
在我懂事以后,自家人的称谓是能分得清的,叫不乱,而有些亲戚邻居的称谓就很难分清了,不是我脑子太乱,而是在农村错综复杂联姻搞得让我分不清。随着年龄的增长,直到后来,我才慢慢地理清了思路,但有时还是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才合适。结婚后,我的妻子也搞不明白我家一些亲戚的称呼法。每当有客人到我家时,她总是很有礼貌地先问人家该怎样称呼。
我家亲戚的称谓好多人都有两种叫法,但一般的都是先按血缘的远近决定怎么称呼,但有时还是按父系的称呼关系为主,母系的为辅,也就是俗话说的“各门各叫”,反正是怎么叫也有道理,乱不了,但外人听得确实如坠云雾,不知其所以然。下面我要举些例子,你可要听清楚了。
例一:我爸爸的本家二哥,可他是我妈妈的亲三姨的丈夫。我妈妈就叫他为姨夫,我称呼他为二大爷(二伯父),我却不能叫他姨姥爷。各门各叫的结果是二大爷家的儿子女儿叫我爸为叔叔,叫妈为四姐,我叫他们为哥哥,姐姐,二大爷家的孙子孙女称呼我妈为奶奶,叫我叔叔。其实我和二大爷家的孙子孙女的血缘关系还是比较近的,八分之一的血缘关系,按母系的称谓,我们是一个辈分上的,但按父系的叫法就是我比他们高出一辈了。
例二:我本家的二哥,可他是我妈妈的一个亲姨表姐的丈夫。我妈妈叫她亲姨姐为大姐,我却叫她为二嫂。因为按照父系的称呼,她是我本家二哥的妻子,她家的孩子叫我妈妈为奶奶,叫我为叔叔,其实按照母系,我们的血缘关系也是八分之一的平辈分。
例三:我姑姑家的表哥和我舅舅家的表哥的关系。从我的角度上是和我平辈的,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我姑姑家的表哥见了我舅舅家的表哥要叫舅舅。也许你又搞不明白了,原因是我二舅舅家的二表姐嫁到我姑父的哥哥家,我舅舅家的表哥只好称呼我舅舅家的表哥为舅舅了,我二表姐家的孩子,叫我姑姑家的表哥为哥哥,叫我也称呼为表舅舅。
例四:我大舅舅家的大表姐嫁给了我爸爸的亲二姨家的二姨表哥。双方和我都有血缘关系,但是血缘关系不一样远近,我叫大表姐理所当然为大表姐,而叫大表姐的丈夫为表二伯父。表二伯父叫我爸爸为兄弟,叫我妈则随着大表姐称呼为四姑。二大表姐家的孩子叫我为舅舅,可是按父系的叫法,我还要称呼他们为哥哥、姐姐呢,要是那样的话,我就会叫我大表姐为二伯母,这就讲不通了。
还有,我姑奶奶家的孙女(我的二世表姐),嫁给我姨奶奶家的儿子(我爸爸的姨表弟)等各种情况,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也许你听到这儿就已经糊里糊涂的了。
农村的姻亲就是这样亲上加亲,但是并是不近亲结婚,各种血缘关系的紧密结合,而是为了使家族的利益得到保证。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各种关系形成了许许多多得让人搞不明白的称谓。 直系血亲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直系血亲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血统 直系
关系 称谓 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生父 父亲 爸爸、爹 爹爹、阿爹 儿、女
生母 母亲 妈妈、娘 妈妈、姆嬷 儿、女
后父 继父 晚爹 阿伯、阿爹 儿、女
后母 继母 晚娘 嗯娘、姆妈 儿、女
父之父父之母 祖父祖母 公公婆婆 爷爷、阿爷娘娘、阿娘 孙、孙女
父之祖父父之祖母 曾祖父曾祖母太公太婆太爷爷、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阿太 曾孙、曾孙女
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 哥、弟姐、妹长者称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弟、哥妹、姐
夫 丈夫 老倌 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 妻
妻 夫人 老人(读如宁)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夫
夫之父 公 阿公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媳妇
夫之母 婆 阿婆
关系 称谓 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父之兄父之弟 伯父叔父叔伯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 侄、侄女
伯父之妻叔父之妻 伯母叔母大妈婶娘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 侄、侄女
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堂兄弟堂姐妹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弟、哥、妹、姐
父之姐父之妹 姑母姑娘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侄、侄女
兄之妻弟之妻 嫂弟媳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旧称叔伯、今称弟、兄
夫之兄弟 伯叔叔伯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弟媳、嫂
夫之兄弟配偶 妯娌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妹、姐
婿、媳之父母 亲家亲家公(姆)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弟媳、嫂、妹、姐
姑之丈夫 姑父 姑丈姑夫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内侄、内侄女
姑之子女 姑表 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表弟、哥、妹、姐 血统母系
关系 称谓 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母之父母 外祖父外祖母 外公外婆 外公、外婆 外孙、外孙女
母之兄弟及其配偶 舅父舅母 娘舅舅姆舅父、舅舅、舅姆、舅妈今呼阿舅、舅姆妈 外甥、外甥女
舅父之子女 舅表 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
母之姐妹及其配偶 姨父姨母姨丈姨娘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爸、大妈妈、阿姨外甥、外甥女
姨之子女 姨表 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
妻系 妻之父母 岳父岳母 丈人丈母 面称随妻阿爹、姆妈 女婿
妻之兄弟及其配偶 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阿舅舅嫂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呼其名 姐夫、妹夫
妻之姐妹 内姐内妹 姨娘 面称随妻 姐、妹
妻之姐妹的丈夫 连襟 连襟 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 哥、弟 称 人
称对方亲戚
称己方亲戚 祖姑丈祖姑母
内侄孙侄孙
舅祖父舅祖母
令舅祖父令舅祖母
家舅祖父家舅祖母
令外祖父母
家外祖父母
令母舅舅母
家母舅舅母
太岳父太岳母
令太岳父令太岳母
家太岳父家太岳母
伯岳父伯岳母
令伯岳父令伯岳母
家伯岳父家伯岳母
叔岳父叔岳母
令叔岳父令叔岳母
家叔岳父家叔岳母
令表弟弟妇
舍表弟弟妇
贤内侄侄女
令内侄侄女
舍内侄侄女
贤外孙孙女
令外孙孙女
舍外孙孙女
贤表侄侄女
愚表伯伯母
令表侄侄女
舍表侄侄女
按三族分类称呼: 称呼对象――你称呼人――人称呼你 1、父族 父亲的妻子――母亲妈妈――男(女)儿子(女儿) 父亲的父亲、母亲――祖父、祖母(书面语,下同)爷爷、奶奶(口语,下同)――孙子(孙女) 父亲的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太爷爷、太奶奶――曾孙(曾孙女) 父亲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老太爷爷、老太奶奶――元孙(元孙女) 父亲的兄、嫂――伯父、伯母伯伯、姆姆――侄(侄女) 父亲的弟、弟妇――叔父、叔母叔叔、婶婶――侄(侄女) 父亲的姐、姐夫――姑母、姑丈(姑夫)大姑(姑妈)、姑夫――侄(侄女)、内侄(内侄女) 父亲的妹、妹夫――姑母、姑丈(姑夫)姑姑、姑夫――侄(侄女)、内侄(内侄女) 父亲的兄弟的儿子、儿媳妇――堂兄(堂哥)、堂嫂,堂弟、堂弟妇哥哥、嫂嫂、弟弟、弟妹――堂弟、堂夫弟,堂妹、堂夫妹,堂兄(堂哥)、堂夫兄,堂姐、堂夫姐 父亲的兄弟的女儿、女婿――堂姐(堂姊)、堂姐夫,堂妹、堂妹夫姐姐、妹妹――堂弟、堂内弟,堂妹、堂妻妹,堂哥、堂内兄,堂姐、堂妻姐 父亲的姐妹的儿子、儿媳妇――表兄(表哥)、表嫂,表弟、表弟妇――表弟、夫表弟,表妹、夫表妹,表兄、夫表兄,表姐、夫表姐 父亲的姐妹的女儿、女婿――表姐(表姊)、表姐夫,表妹、表妹夫――表弟、内表弟,表妹、内表妹,表哥、内表兄,表姐、内表姐 父亲的表哥、表嫂、表弟、表弟妇――表伯、表姆,表叔、表婶――表侄(表侄女)、夫表侄(夫表侄女) 父亲的表姐、表姐夫、表妹、表妹夫――表姑、表姑夫――表侄(表侄女)、内表侄(内表侄女) 父亲的舅父、舅母――舅祖父、舅祖母舅公、妗婆――弥甥(弥甥女) 祖父的兄(堂兄)、嫂(堂嫂)、弟(堂弟)、弟妇(堂弟妇)――伯祖父、伯祖母、叔祖父、叔祖母伯公、姆婆、叔公、婶婆――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姐妹(堂姐妹)、姐夫妹夫(堂姐夫妹夫)――祖姑母、祖姑丈姑婆、姑婆公――侄孙(侄孙女)、内侄孙(内侄孙女) 曾祖父的兄弟(堂兄弟)、兄嫂弟妇(堂兄嫂弟妇)――曾伯祖父、曾伯祖母、曾叔祖父、曾叔祖母太公、太婆――曾侄孙(曾侄孙女) 曾祖父的姐妹(堂姐妹)、姐夫妹夫(堂姐夫妹夫)――曾祖姑母、曾祖姑丈太姑婆、太姑婆公――曾侄孙(曾侄孙女)、内曾侄孙(内曾侄孙女) 高祖父的兄弟(堂兄弟)、兄嫂弟妇(堂兄嫂弟妇)――高伯祖父、高伯祖母、高叔祖父、高叔祖母老太公、老太婆――元侄孙(元侄孙女) 高祖父的姐妹(堂姐妹)、姐夫妹夫(堂姐夫堂妹夫)――高祖姑母、高祖姑丈老太姑婆、老太姑婆公(老老姑婆、老老姑婆公)――元侄孙(元侄孙女)、内元侄孙(内元侄孙女) 2、母族 母亲的丈夫――父亲爸爸――男(女)儿子(女儿) 母亲的父亲、母亲――外祖父、外祖母外爷爷(外公、姥爷)、外奶奶(外婆、姥姥)――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祖父、祖母――大外祖父、大外祖母外太爷爷(外太公、太姥爷)、外太奶奶(外太婆、太姥姥)――外曾孙(外曾孙女) 母亲的兄、嫂――舅父、舅母大舅、舅妈(母妗)――甥(甥女) 母亲的弟、弟妇――舅父、舅母舅舅、舅妈(母妗)――甥(甥女) 母亲的姐、姐夫――姨母、姨丈(姨夫)大姨(姨妈)、姨夫――姨甥(姨甥女) 母亲的妹、妹夫――姨母、姨丈(姨夫)姨姨、姨夫――姨甥(姨甥女) 母亲的兄弟的儿子、儿媳妇――表兄(表哥)、表嫂、表弟、表弟妇――表弟、夫表弟,表妹、夫表妹,表兄、夫表兄,表姐、夫表姐 母亲的兄弟的女儿、女婿――表姐(表姊)、表姐夫、表妹、表妹夫――表弟、内表弟,表妹、内表妹,表哥、内表哥,表姐、内表姐 母亲的姐妹的儿子、儿媳妇――表兄(表哥)、表嫂,表弟、表弟妇――表弟、夫表弟,表妹、夫表妹,表兄、夫表兄,表姐、夫表姐 母亲的姐妹的女儿、女婿――表姐(表姊)、表姐夫,表妹、表妹夫――表弟、内表弟,表妹、内表妹,表哥、内表哥,表姐、内表姐 母亲的表哥、表嫂、表弟、表弟妇――表舅、表妗――表甥(表甥女)、夫表甥(夫表甥女) 母亲的表姐、表姐夫、表妹、表妹夫――表姨、表姨夫――表甥(表甥女)、内表甥(内表甥女) 母亲的舅父、舅母――外舅祖父、外舅祖母外舅公、外妗婆――外弥甥(外弥甥女) 外祖父的兄(堂兄)、嫂(堂嫂)、弟(堂弟)、弟妇(堂弟妇)――外伯祖父、外伯祖母、外叔祖父、外叔祖母外伯公、外姆婆,外叔公、外婶婆――外侄孙(外侄孙女) 外祖父的姐妹(堂姐妹)、姐夫妹夫(堂姐夫妹夫)――外姑母、外姑丈外姑婆、外姑婆公――外侄孙(外侄孙女)、内外侄孙(内外侄孙女) 3、妻族 妻子的父亲、母亲――岳父、岳母――子婿(女婿) 妻子的祖父、祖母――太岳父、太岳母――孙婿 妻子的兄、嫂、弟、弟妇――大舅子、大妗、小舅子、小妗――妹夫、姐夫 妻子的姐妹、姐夫妹夫――大姨子、小姨子、襟兄、襟弟――妹夫、姐夫、襟弟、襟兄 妻子的伯父、伯母、叔父、叔母――伯岳父、伯岳母、叔岳父、叔岳母――侄婿
把爷爷的父亲作为参考点.(往上算到同一祖宗)
那你是曾孙,属于第4代.
她是来孙,也就是第6代.
你和爷爷的父亲隔了3代,她和爷爷的爷爷的父亲隔了5代.所以你们隔了8代旁系血亲.
三代以内直系亲属不能结婚,三代以内直系亲属是指从你上一辈开始算起:你的父亲是你的上一辈、你的爷爷是你父亲的上一辈、你的曾祖父是你爷爷的上一辈。法律规定的三代以内直系亲属不能结婚就是指:1、不能和父亲及父亲的兄弟姐妹所生的儿女结婚 2、不能和爷爷的兄弟姐妹所生的孙儿女结婚 3、不能和曾祖父的兄弟姐妹所生的曾孙儿女结婚 旁系亲属就是从你母亲那边的关系算起:母亲的兄弟姐妹之间、外公的兄弟姐妹之间、曾外公的兄弟姐妹之间。 你的女朋友已经是第四代了,你是第三代,你和堂姐是不能结婚的,但是和她女儿应该是可以的
昨天看到讨伦中国亲戚之间称呼`辈分`关系啊`什么的`一起讨论下`哈哈看你对这些认识多少`[亲戚间]家庭成员称呼的关系图片: 亲戚称谓■直系血亲●父系 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爷爷]--父亲 高祖母--曾祖母[太奶奶]--祖母[奶奶]--父亲 ●母系 高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外公]--母亲 高外祖母--曾外祖母[太姥姥]--外祖母[外婆、姥姥]--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父、伯伯、大爷 伯母:伯父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父、叔叔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父: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母: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父:阿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妻:或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岳父:丈人,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岳母:丈母娘,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下面这些还米有整理`先放这里还有什么干爹妈之类的称呼麻烦了一点```呼呼````[血统 关系 称谓 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直系 生父 父亲 爸爸、爹 爹爹、阿爹 儿、女 生母 母亲 妈妈、娘 妈妈、姆嬷 儿、女 后父 继父 晚爹 阿伯、阿爹 儿、女 后母 继母 晚娘 嗯娘、姆妈 儿、女 父之父父之母 祖父祖母 公公婆婆 爷爷、阿爷娘娘、阿娘 孙、孙女 父之祖父父之祖母 曾祖父曾祖母 太公太婆 太爷爷、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阿太 曾孙、曾孙女 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 哥、弟姐、妹 长者称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 弟、哥妹、姐 夫 丈夫 老倌 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 妻 妻 夫人 老人(读如宁) 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 夫 夫之父 公 阿公 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 媳妇 夫之母 婆 阿婆 血统 关系 称谓 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旁系 父之兄父之弟 伯父叔父 叔伯 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 侄、侄女 伯父之妻叔父之妻 伯母叔母 大妈婶娘 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 侄、侄女 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 堂兄弟堂姐妹 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 弟、哥、妹、姐 父之姐父之妹 姑母 姑娘 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 侄、侄女 兄之妻弟之妻 嫂弟媳 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 旧称叔伯、今称弟、兄 夫之兄弟 伯叔 叔伯 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 弟媳、嫂 夫之兄弟配偶 妯娌 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 弟媳、嫂、妹、姐 婿、媳之父母 亲家 亲家公(姆) 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 弟媳、嫂、妹、姐 姑之丈夫 姑父 姑丈姑夫 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 内侄、内侄女 姑之子女 姑表 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 表弟、哥、妹、姐 血统 关系 称谓 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母系 母之父母 外祖父外祖母 外公外婆 外公、外婆 外孙、外孙女 母之兄弟及其配偶 舅父舅母 娘舅舅姆 舅父、舅舅、舅姆、舅妈 今呼阿舅、舅姆妈 外甥、外甥女 舅父之子女 舅表 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 表弟、哥、姐、妹 母之姐妹及其配偶 姨父姨母 姨丈姨娘 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爸、大妈妈、阿姨 外甥、外甥女 姨之子女 姨表 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 表弟、哥、姐、妹 妻系 妻之父母 岳父岳母 丈人丈母 面称随妻阿爹、姆妈 女婿 妻之兄弟及其配偶 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 阿舅舅嫂 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呼其名 姐夫、妹夫 妻之姐妹 内姐内妹 姨娘 面称随妻 姐、妹 妻之姐妹的丈夫 连襟 连襟 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 哥、弟 你的关系符合 父之祖父父之祖母 曾祖父曾祖母 太公太婆 太爷爷、太公、]
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字四端。乡里人多呼之为“毛四端”。他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癸未九月三十日。 “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韶山毛氏先祖毛太华第七代修族谱时,曾定下20代子孙族名排行。自那时起到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已是第17代传人了。毛祖人无兄弟姊妹,他的父亲――毛泽东的高祖父毛祥焕(字其有),仅生有一个儿子,即毛祖人。 毛祖人辞世早。毛泽东没有见到过自己的曾祖父,但通过长辈的言谈,他知道曾祖父是一位沉默寡言、勤劳忠厚的老实农民。毛祖人一辈子务农,从没读过书。他家境贫寒,每天起早贪黑,靠种田、砍柴和出卖劳力来维持一家人的吃穿用。由于生活所迫,他不得已靠借债购买田产耕种,债务愈背愈重,到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时,因家境贫苦无法偿清债务,不得不将一部分田产典当出去。 毛祖人的夫人周氏,生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十月十二日,卒于光绪二年五月初十日(日),葬于韶山滴水洞冲铁于穿坳。 毛祖人原住韶山东茅塘,生二子一女,长子毛恩农,号德臣;次子毛恩普,号翼臣;即毛泽东的祖父。女适沈。1878年,55岁的毛祖人曾偕次子毛翼臣到南岸上屋场居住。从此,毛泽东家的先辈便在此休养生息。 日,即清光绪十九年十月初三,毛祖人病逝于上屋场,享年70岁。他很遗憾,因为他只见到孙媳文七妹生养两个孩子,但均在襁褓中天折了。他没有见到后来成为伟人的毛泽东这位曾孙的出生,便离开了人世。当时,毛泽东正在母腹之中孕育,毛祖人去世仅一个半月后,一代伟人毛泽东便在这个农家降生了! 对于曾祖父毛祖人,毛泽东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印象,因为他从来没有见到过曾祖父,甚至连画像都未见到过。但他从祖父和父母亲的交谈及他们对往事的回忆中,了解到他的曾祖父叫毛四端,是一位憨厚、朴实、勤劳且一生受苦的庄稼人。 1949年10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堂弟毛泽连时,谈起他们的家世。他说:“我们家过去很穷。我们的曾祖父毛四端是一个穷苦农民,他手里只有45亩田,但有两个儿子,四个孙子。我爷爷毛翼臣,你爷爷毛德臣,兄弟俩分家时,翼臣公分15亩,德臣公分了30亩。但是,你爷爷有3个儿子,我爷爷只有一个儿子,到我父亲这一辈,我家有15亩,你家只有10亩田。所以你们的家境会要比我们差一些。” 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特地到故居上屋场凭吊先人。他穿过厨房和碓房,来到过去放粮食的仓屋,看到谷仓上挂着一个量谷用的斛子,便仔细端详了片刻,只见上面刻着“毛四端”三个字。毛泽东深情地说:“这是我太公的名字。”(韶山人称曾祖父为“太公”)说完,毛泽东又指着谷仓和斛子说:“这是我太公唯一的遗产。”话语中流露出对曾祖父的怀念之情。 毛泽东的祖父名恩普,字寅宾,号翼臣,排行第四。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即日。 毛翼臣也是一个为人老实厚道的庄稼人。自从1878年与哥哥毛德臣分家后,他随父亲从祖居地韶山东茅塘搬到上屋场居住。他不善经营,虽然家庭负担不重,但一生清贫,常常为生活无着而摇首长叹。 毛翼臣的妻子刘氏,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初二(日),卒于光绪十年四月二十六(日),葬于东茅塘回阴堕尖峰下。生有一子二女,子毛顺生,即毛泽东的父亲,长女适张,次女适贺。 毛翼臣与妻子刘氏和儿女们相依为命,过着贫困的生活。毛翼臣与湘乡唐家±毛文芝仪时有往来。唐家士毛与韶山仅一山之隔,约十多华里。文家生活也非常穷苦。文芝仪的父亲文作霖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劳动艰辛,27岁就离开了人世。文作霖死后埋在韶山冲龙眼圾,距南岸不到一华里。前人埋在这里,扫墓、拜坟,需要一个落脚的地方,文芝仪便欲与毛翼臣结为亲家,将自己的女儿文七妹许配给毛翼臣的儿子毛顺生。毛翼臣虽见儿子才10岁,但也想早些讨个儿媳妇,便表示同意。这样,文七妹来到了毛家,当时她才13岁。到毛家后,她经常回娘家哭诉,说毛家人少,又是一个山冲,家务事、田间劳动,里里外外都要做,其实,文七妹这时还未正式成为毛家的媳妇,直到5年后(即1885年),文七妹18岁时才与毛顺生正式结婚。儿媳临门,毛翼臣当然十分高兴。此时他虽然才39岁,却与乡里百姓一样抱孙心切。 文七妹一连生了两个男孩,毛翼臣很喜欢,但可惜孩子都没有养活,他深感痛惜。日,文七妹才生下了第三胎,取名泽东,字咏芝。毛翼臣此时47岁,喜得孙子,绵亘香火,真是不亦乐乎。 毛泽东出生后,他母亲鉴于以前两个孩子均未带活,欲将儿子带回娘家抚养。毛翼臣对儿媳的想法表示支持。这样,毛泽东便由母亲带着去了唐家蚝外婆家,拜了个“石头干娘”,才保住了“根基”。 日子转眼过去了很久,毛翼臣见到孙子长大成人,喜不自胜,便叫儿子毛顺生将儿媳和孙子从文家接回来,每日抱孙,享受含饴之乐。这时,毛泽东家一共四个人,即毛翼臣、毛顺生、文七妹、毛泽东。几年后,即1896年,文七妹又生下了第四个儿子,取名泽民,字咏莲。于是,家里便有了五个人。 全家五口人,缺少劳力,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幸亏毛顺生经营有方,精打细算,辛勤操劳。一家人就靠着他,艰难地过着日子。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斯诺谈话时,曾谈到:“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后来,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攒积下一点钱,买回了他的地。 “这时我家有十五亩田地,成了中农,靠此田并可以收六十担谷。一家五口一年共吃三十五担――即每人七担左右――这样每年还有二十五担剩余。我的父亲利用这些剩余,又积蓄了一点资本,后来又买了七亩地,这样我家就有‘富农’的地位了。那时候我家每年可以收入八十四担谷。 “我十岁家中只有十五亩地的时候,一家五口人是:我父亲、母亲、祖父、弟弟和我。我们又买了七亩地以后,祖父去世了,但又添了一个弟弟。可是我们每年仍然有四十九担谷的剩余,我的父亲就靠此渐渐富裕起来。” 这就是他们家过日子和发家致富的情况。 毛翼臣老人是 日(即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七日)去世的,享年59岁。此时,毛泽东已经11岁,正在关公桥毛润生门下读私塾。他已经懂事了,对于祖父的去世,他是清楚的,心里是很悲痛的。多年后,他还深深地记得祖父的形象。 毛翼臣去世后,葬在山陡路险的滴水巾大石鼓上。毛泽东在家时每逢清明时节,常与弟弟去墓地悼念。民国8年(1919年)他的父亲毛顺生带着毛泽东三兄弟为祖父毛翼臣立了墓碑。 毛翼臣的安葬地,地势险峻,是一块“风水宝地”。左有龙头山,暗有虎歇坪。大石鼓就在虎歇坪上。这里山高林密,风景优美,有诗云:“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矫如镇几重天。”对于祖父的安葬地,毛泽东一直非常留恋。1966年6月,毛泽东南巡到达湖南,回到韶山,在滴水洞别墅住了十几天,虽未能登临虎歇坪拜谒祖父坟墓,却时常在山下散步仰望虎歇坪。他很想上去看看,却因山高路陡,荆棘丛生,无法上去。有一次,他朝右边的虎歇坪陡峭的山路上走去。工作人员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连忙说:“没有路,有荆棘,不好上去。”毛泽东才打了回转。离开滴水洞前往武汉时,毛泽东还坐在坪里的石坪上,不停地朝山上仰望、环顾,良久,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滴水洞。 毛泽东祖父的墓地虽然在滴水洞,但坟头究竟在何处,墓碑在何处?多年来一直是个谜。大革命失败后,湖南军阀何键派来特务,假扮风水先生,暗中打听毛泽东的祖父安葬何处,并多次派兵闯入韶I上I冲挖坟。韶山的父老乡亲利用滴水洞山高林密的地理优势,深夜把毛翼臣的墓碑取下来,掩埋在附近的虎歇坪大石鼓地下,并把坟墓填平,栽种了花草,又在毛翼臣坟墓的旁边修了几座假坟。这样,毛泽东祖父的坟墓和墓碑才被保护了下来。 解放后,韶山的乡亲们多次提出要为毛泽东的父母、祖父修坟,毛泽东均未同意。1953年冬,毛泽东的堂弟毛泽嵘去北京与他会面时,曾提出要求政府为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修墓。毛泽东说:“不要修了,还是保持老样子好。” 1986年9月韶山辟为国家旅游区后,为使旅游者饱览滴水洞风光,开始修建滴水洞别墅通往虎歇坪的游山便道。同年12月28 El,当便道修至虎歇坪大石鼓时,在一个长满荆棘、杂草丛生的地方,发掘出一块高三尺、宽一尺、厚约三寸的墓碑。挖出的墓碑棱角分明,完好无损,质地为祁阳石,细腻滑润,类似汉白玉,碑文字迹清晰。经考证,此碑即系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恩普)的墓碑。碑文上刻着: 中华民国元年夏月吉 显考毛公翼臣老大人之墓 东 内辛山外戌山
孙泽铭敬立 淋 墓碑落款上的“内辛山外戌山”,符合《毛氏族谱》上“辛山乙向”的记载;“贻昌”即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泽铭”即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泽淋”应是其小弟毛泽覃。 现在,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之墓已得到恢复,人们都常来此游览、观瞻。站在大石鼓上,远眺韶山冲,近观滴水洞,领略这“虎踞龙盘”的意境,确实是别有一番情趣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方第一次去男方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