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lt quot gt;任何希腊公民,不一定是受害者,都可以控告国家官员&lt quot gt;这种想象

福建省泉州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字介绍,需要完整内容请下载!
泉州市2015届普通中高中毕业班单质量检查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把答案抄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1.国大师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解释西周宗法制。
这里的“天”是指(
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D.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考点】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考查生解读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材料中王国维解释宗法制时认为事情如果由上天决定,就不会产生纷争,如果
由人决定的,则容易产生纷争,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当时贵族后代嫡子或
者庶子的身份是由其母亲的身份决定的,自己是没有选择权的,故选择C项。A项缩小了
宗法制的内涵,宗法制适用与当时的所有贵族;B项的“天道”指指运作永恒一切的道,不
符合题意信息的主旨;D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
2.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它的形
成直接得益于(
A.社会经济的繁荣
B.校体系的完备。
C.文艺术的昌盛
D.举制度的推行
【考点】本题考查唐朝文化教育的繁荣,考查生提取信息、分析比较以解决问题的能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唐朝时期形成了家庭内浓厚的教育氛围,即是刚成年的男子也以
不谈文墨为耻。隋朝开始实行的举制在唐朝得到了发展,并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因而促进了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所以选择D项。A项属于间接原因,不符合题目“直接
得益于”的要求;材料信息描述涉及形象教育,排除B项;C项是文化教育繁荣的影响,不
符合题目要求。
3.敦煌壁画中,魏晋南北朝时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
时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时世俗场景大量渗人佛界。这种变化
A.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B.中外艺术的交融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佛教的中国化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考查生获取信息、归纳概括以解决问题的能
【解析】联系所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比较混乱,战争相对频繁,因
而佛教宣传现实的悲苦;唐朝社会经济繁荣,因而佛教宣传享受、娱乐;宋朝商品经济
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故佛教融入大量世俗社会的场景,体现了艺术对时代的反映,故
选择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B项;艺术形式包括诗歌、绘画、书
法、音乐等等,C项与题意不符;材信息涉及的是佛教反映内容的变化,D项不正确。
4.“至唐(中期),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
A.说明均田制被破坏是偶然的
B.没有涉及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全面分析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说明唐朝没有实行过均田制
【考点】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发展,考查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到唐朝中期,由于长期的和平,人口的迅速增殖,政府没有闲田
可以授予农民,所以均田制的推行成为一纸空文。随着经济的发展,均田制被破坏是必
然的,A项错误;材料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直接原因,其被破坏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
制,所以材料涉及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B项正确;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矛盾。
5.白钢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
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
,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B.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考点】本题考查元朝实行的行省制,考查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析】材料信息认为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是将中央的部分权力寄存到地方,行省负责
处理其管辖范围内的各种事务,并且还将全省的财富集中起来,以供应中央的需要,说
明元朝行省的权力较大,故选择A项。行省的权力来自于中书省的授予,B、C两项在材料
信息中没有涉及;D项错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省。
6.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问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
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
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对材料理解
正确的是(
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 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
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 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考点】本题考查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考查生获取信息、分析概括以解决问题的能
【解析】依据材料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体现了纺织业技术水平的提高,②项正确
;松江“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即制作暑袜的人在暑袜店按照其劳动
的情况获得报酬,说明他们与暑袜店老板是雇佣关系,③项正确,因此选择C项。材料信
息不能说明松江是丝织业中心,也没有涉及官府对手工业的态度,①、④两项不正确。
7.明代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一观点的社会根源是(
A.专制统治的腐朽
B.西东渐的影响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言论自由的推动
【考点】本题考查明朝儒家思想的发展,考查生提取信息、运用知识、分析论证问题
【解析】李贽之所以认为人正常的穿衣吃饭是人本性要求,说明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吃
好穿好是人的本性,体现了其主张解放人性的要求,显然与明朝社会的经济发展相关,
所以选择C项。A项属于政治方面,与题目要求不符;B项不正确,当时西东渐的影响很
小;D项错误,当时处于封建社会,言论自由是不可能的。
8.有者认为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
三行垄断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广州与
周边地区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又引发了(
A.新思想的萌发
B.太平天国运动
C.民族工业兴起
D.维新变法运动
【考点】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考查生提取信息、调动知识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解析】材料信息强调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的进出口中心又广州转移到
长江中下游,使广州附近的大量人失业,失去了生计,是爆发于广西的太平天国运动的
原因之一,故选择B项。新思想的萌发指中国人开始习西方,探求强国御侮之道,排除
A项;民族工业指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与1
9世纪末,不符合题目的时间信息。
9.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
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A.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B.实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c.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全盘西化,与人权并重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考查生获取信息、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材料人物认为美法的共和体制不适合中国,英国效法英国保存虚位的君主,最
顺利的是让当时中国的皇帝成为虚君,即皇帝仍然存在,但不掌握实权,说明其主张进
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所以选择B项。A项是洋务运动的思想,与材料“现皇统而虚存
之”的信息矛盾;C项与材料“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矛盾;D项与“而事势之
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矛盾。
【举一反三】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三大特征:一是中国人民习西方与抵制侵略、
启蒙与救亡相连,体现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二是中国人民习西方经历了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三是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
过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lO.日,驻华北的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爆发。日本在华
北地区驻军始于(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C.辛亥革命爆发之后 D.九一八事变之后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考查生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
【解析】1900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后,中国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该条约准许各
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故选择B项。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
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A项错误;C、D两项时期日本已可以在中国华北地区驻军,不符合
题目“驻军始于”的要求。
11.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中说,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而
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下列最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A.“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B.“创立民国”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天下为公”
【考点】本题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考查生提取信息、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解析】材料中杨天石认为孙中山实际上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即孙中山的主张是
有利于平民的。A项的“平均地权”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
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节制资本”主张限制私人资本于一定范围以内的
方针,与平民的要求相符,故选择A项。B项指创立中华民国,C项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
朝的封建统治,与资产阶级革命的要求密切相关,故排除;D项的怀疑是天下是人民的天
下,而不是哪一个人、家族或团体的,是各个阶层的共同要求,不符合题目要求。
12.“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
,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
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材料说明(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B.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c.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D.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考点】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考查生获取信息、辩证分析论证问题的能
【解析】材料信息认为几年来,虽然有许多自称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但真正理解
共和,没有帝制思想的人极少,因而要巩固共和,必须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说明了
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必要性,所以选择C项。
【易错警示】本题易错的原因是没有准确掌握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及新文化运动
之间的关系。A项是辛亥革命的意义,属于政治方面,而材料强调的是思想方面;B项是
材料信息的表现,其说明了封建帝制思想在推翻君主专制后仍然在许多人的思想中存在
;进而说明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必要性;结束君主专制的是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基本推翻
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3.对图l所示民族企业所占比重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1912年        1921年
■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
□中国民族资卒主义企业
A.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B.南京国民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支持
c.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发展
D.欧洲列强暂缓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考点】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考查生获取信息、运用知识、分析思考
问题的能力。
【解析】依据题目饼形图的信息可知,从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所占比重
大大增加,外国的在华企业迅速减少,主要是因为当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
列强忙于一战,客观上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故选择D项。当时制度处于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低下,A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8年,排除B项;清政府
在1912年被推翻,C项错误。
14.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
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伟大传奇”是指(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第五次反“围剿
D.红军长征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考查生提取信息、运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能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该传奇”是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进行的战略转移。1934年
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长征胜利,实现了中
国革命的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所以选择D项。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均没有
实现战略转移,排除A、B两项;C项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与题目要求的“伟大传奇”矛
15.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一份决议指出:领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
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就能够引导农民群众——在开始是一部分,随着将是大部
分,而最后将是全部——跟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此决议目的是(
A.动员农民打土豪分田地
B.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C.鼓励农民加人人民公社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考点】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考查生提取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解析】依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时间是1953年,对象是引导农民群众,方式是由低级到
高级,目的是走向社会主义。1953年,中共领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
路,1956年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选择B项。A项是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
行的土地政策;C项人民公社的提出在1958年,D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78年以
后,均不符合题目的时间信息。
16.下列对表l的解读,错误的是(
表1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
|苏联年均粮食产量(|7527
A.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B.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C.自然灾害频发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考点】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考查生解读信息、运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出现下降趋势,主要是因
为1928年苏联开始工业化建设,随之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
,使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降低,进而导致了粮食产量的下降,故选择B项。A项只符合1925
—1927年的信息,1928年后被逐步取消;年,苏联并没有频繁发生自然灾害,
排除C项;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二战后,D项不正确。
22.1933年,美国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
;必须遵守工时……工资限额。”这一法令说明(
A.垄断资产阶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B.社会主义运动在危机期间得到发展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放弃私有制度
D.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考点】本题考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考查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辩证分析
问题的能力。
【解析】材料中《工业复兴法》的规定强调雇主一是不得以工人参加哪一个工会作为雇佣
的条件,二是遵守国家规定的工作日时数和工资标准。该规定一可以雇佣更多的工人,
从而缓解当时经济危机期间工人的失业;二可以保证工人的收入,进而刺激消费,所以
选择D项。A小与材料信息矛盾;材料中美国法律的规定是为了缓和当时发生的严重经济
危机,与社会主义运动有着本质的不同,B项错误;C项不符合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23.对图2漫画中西方国家福利政策解读不正确的是(
福利国家培养懒汉
A.缓和了社会矛盾
B.减少了国家财政赤字
C.扩大了社会消费
D.降低了人们工作积极性
【考点】本题考查二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的福利政策,考查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
识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二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的福利政策,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
建立了包括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必然可
以促进社会消费,但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故A、C两项符合解读正确;
依据题目漫画的信息可知D项解读正确。只有B项错误,因为福利国家的推行需要大量增
加国家财政的开支,因而B项符合题目要求。
24.恩格斯说:“他的作品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
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家、经济家和统计家那里到的东西
还要多。”该“作品”是(
A.《唐璜》 B.《巴黎圣母院》
c.《人间喜剧》 D.《战争与和平》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近代以来的文艺术,考查生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解
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材料中恩格斯强调的“作品”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其对经济细节的描绘
比历史家、经济家的还要多,说明其作品充分反映了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故属于
现实主义文。《唐璜》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
义作家雨果的代表作,排除A、B两项;C项的巴尔扎克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代
表作《人间喜剧》被称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百全书”;D项《战争与和平》是俄国现实主义作
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综上,所以选择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5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3分。
25.(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欧政治传统和思想文化中,分权自治的观念可谓源远流长,古希腊、罗
马就有许多关于分权政治的实践和思想。……(雅典)公民大会的职责是选举500人议事会成
员、制定法律、决定重大事项,另有一项特殊的权力,即对被怀疑有独裁倾向的官员和
军事将领进行投票并将其驱逐出境,此即有名的“陶片放逐法”。……执政官是最高的行政
长官,军事将领统帅军队,负责防务,他们虽然拥有巨大的权力,但其权力受到多方面
的约束。……任何希腊公民,不一定是受害者,都可以控告国家官员。
——刘田玉《中西权力监督模式的演化和特征》
材料二:所以唐代政府定旨出命之权,是操于中书省。皇帝只同意画敕而止。待门下
省喜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荻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每一命令,必须门下省副署,始得发生正式效能。如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命令
便不得行下。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⑴ 据材料一和所知识,概括约束雅典执政官权力的制度和机构。如何看待“任何希腊
公民,不一定是受害者,都可以控告国家官员”这种现象?(7分)
⑵ 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名称。结合所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⑶ 概括材料一、二中权力机构运行方式的相同之处。(2分)
【答案】(14分)⑴ 约束:选举制;任期制;“陶片放逐法”;国家权力机构(公民人会、
五百人议事会利民众法庭)的制约。(3分,任答其中3点即司)
看待:有利于约束官员的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维护民主政治。但这种原始的直接民
主,容易走向极端,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4分)
⑵ 制度:三省制。(1分)作用: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三省间相互牵制,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4分)
⑶ 相同:实行分权;相互牵制;权力监督。(2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东西方对权力机构的约束。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约束雅典执政官权力的制度和机构”,联系雅典民主政治的
内容、特点即可作答;第二小问依据题目的要求可知,是回答运动直接民主的积极作用
与局限性。第(2)问的第一小问依据对材料二的归纳概括即可解答;第二小问显然是要
求回答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第(3)问根据对第一、二问的回答可知是将权
力进行分散使其相互牵制与监督。
2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6世纪末,欧洲人对世界陆地面积的了解,比14世纪时增加了5倍.……欧
洲从一个相对孤立的大陆发展起了跨洋贸易……。欧洲与亚洲贸易的商品种类增多,印度
的纺织品、茶、咖啡等逐渐取代香料,尤其是胡椒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18世纪欧洲
重要的变化是许多奢侈品成为了普通商品,……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进口量的增长,价格
下跌,砂糖、咖啡、茶叶以及各种香料成为大众商品。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欧洲不仅成了世界的银行家,而且已成为世界的工业工场。……结果是全球经
济空前统一。到1914年时,除了在全球陆地上架设了巨大的电报和电话线路外,还在
诸大海的海底铺设了516000多公里的电缆。到1914年时,已有总吨位为5000万吨的3万多
艘船只装载货物往返于世界各地。几条运河的开凿便利了世界贸易,……几条横穿大陆的
铁路的建成打开了诸大陆经济开发的大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图3漫画《反全球化者的全球化装束》
(注:牌子中单词LOBALIAION是“全球化”的意思)
⑴ 据材料一:概括16—18世纪欧洲对外贸易的特点。(3分)
⑵ 据材料二和所知识,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经济空前统一”的原因。(4
⑶ 材料三漫画中人物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知识对此加以评析。(8分)
【答案】(15分)⑴ 特点:跨洋贸易兴起;商品种类增多;进口量大;进口商品大众化
。(3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
⑵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列强加紧殖民扩张和掠夺,扩大资本输出:通讯技术
的进步;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4分)
⑶ 观点:反对经济全球化。(1分)
评析:这一观点是不可取的。(1分)漫画家中人物享受全球化的成果,却又反对全球化,
这是白相矛盾的。(2分)
全球化使经济活动跨越了儿族国家的疆界在世界范刚内扩展,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
依存,有效地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提高生产率,为各个国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
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2分)
全球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全球化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一历史趋
势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应当对经济全球化冈势利导、趋利避害。(2分)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及其影响。
【解析】第(1)问需要认真解读材料一包含的信息,然后逐条归纳概括即可。第(2)
问根据题目的要求,一是归纳材料二反映的信息,二是联系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形成的作用进行分析思考。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对材料三漫画信息的说明即可
作答;第二小问依据第一小问可知其是反对经济全球化的,这一观点违背了世界经济发
展的趋势,根据漫画反映的信息可知,其又享受了经济全球化的成果,然后简要说明经
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说明如何避免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27.(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
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
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
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压抑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
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
第86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
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
个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被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
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
18世纪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家的世纪”。
——黄淳《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特点》
⑴ 据材料一,指出“个人主义”的内涵。概括解决“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的积极意义。
⑵ 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目的及产生的作用。(4分)
⑶ 据材料三和所知识,理解18世纪被称为法国的“启蒙世纪”的内涵。(3分)
27. 【答案】(10分)⑴ 内涵:人文主义。(1分)
意义:冲破传统的束缚;充分发挥个人创造的潜能,开启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⑵ 目的: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2分)
作用:揭开了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2分)
⑶ 内涵: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
到高潮:为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3分)
【考点】本题考查欧洲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个人主义”的内涵,联系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即可作答;
第二小问即回答当时强调个人主义的积极影响,通过归纳总结材料一包含的信息即可。
第(2)问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即表明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其目的依据材料
二的信息可知与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有关;第二小问简要说明马丁·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
对德意志分影响,而不是对欧洲的影响。第(3)问即回答启蒙运动对18世纪的影响,也
就是在18世纪发挥的作用,包括对欧洲和法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对美国、法国资产阶级
革命的影响等方面。
28.(13分)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4、图5。
图4 英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
1832年下议院议员构成
                          
据《大英百全书》
材料二: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
妇女就业赚取工资的空间。……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
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1914年以前的几十年问,妇女的地位和希望无疑有惊
人的陡变。这个情形最明显的征兆是女子中教育不寻常的扩展。
——[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
材料三: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
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
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
”,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⑴ 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社会发生的变化。结合所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⑵ 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英国妇女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及成因。(4分
⑶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铁路建设产生的积极作用。(4分)
【答案】(13分)⑴ 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议员在下院中的比
重上升。(2分)
原因: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工业资产阶级阶级实力增强:
1832年议会改革的影响。(3分)
⑵ 表现:就业机会增加;受教育机会增加。(2分)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技的进步(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2分)
⑶ 积极作用:加强了各地问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先进观念、知识技术的传播;进一
步打破了自然经济的束缚;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4分,
任答其中4点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和妇女的影响及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作用。【解
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对图4、图5包含的信息进行解读即可作答;第二小问依据
图4、图5蕴含的时间信息,可知原因是工业革命对英国政治的影响,显然是工业革命增
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进而使英国的议会进行了改革。第(2)问英国妇女地位发生
变化的表现,概括材料二的信息即可;原因注意结合题目的时间信息进行思考。第(3)
问回答铁路建设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注意从经济、思想、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
■地产主    □工业资产阶级
数据出自阎照祥《年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uot 转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