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北伐中原,其他军阀为什么不一统中原?

黄埔军校生为什么在北伐时能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们?
我不太相信什么民心所向之类的理由
按投票排序
我觉得这个题目不太严密, 历史上发生的,是北伐军联合部分北方军阀(西北军和晋军)打败另一部分北方军阀(吴佩孚的直军残部、孙传芳的五省联军、直鲁联军、奉军)。 北伐军中, 可称为黄埔军的,不过是八个军中的第一军。 所谓黄埔军打败北洋军的说法,应当可以说是国共双方的事后宣传造成的影响吧。 首先, 北伐军和黄埔军不能划等号。 北伐军的主力是粤军改编的第四军和新桂系的第七军,以及唐生智的第八军, 可称为黄埔军的第一军反而表现乏善可陈。黄埔军能战之名是在1925年东征时打出的, 当时确实是舍生忘死, 有个数字, 在东征期间, 军校生的阵亡率达到10%。但经过内部斗争, 献身精神已经大损,而在北伐中的阵亡率不过2%。 其次, 他们的对手, 也不是民国前期铁板一块的北洋集团. 到了1926年,北洋军阀已经到了自我瓦解的边缘了。北方其实找不到正宗的北洋军了。
控制北京政府的奉军本是土匪出身, 根本不能称为北洋军;冯玉祥的西北军也只是北洋军边缘部队,靠了政变才迅速上位,而且因为无伦理的倒戈成为所有北方军人的公敌; 晋军一直就和其他北方军阀井水不犯河水,阎锡山还是老同盟会员, 也不能算北洋军。 正宗的北洋军, 只是控制了湖北和河南的吴佩孚直军残部,以及盘踞东南的孙传芳的五省联军。 可是吴佩孚新败之余,又为了个人意气把精锐北调,和奉军晋军一起围攻西北军,对南方没有多少军队防御。 孙传芳也只是上一年打败直鲁联军后才控制了这五省, 各省地方军都心怀鬼胎。 可见北方阵营四分五裂, 没有一个共主。 而南方就在过去的两年里, 广东经过多次战争终于控制住了各只客军,加上广西和湖南, 三省整合, 实力并不差。 第三,北洋军并不比南方军局势素质高。
按一般印象, 北洋军好像从袁世凯练兵开始就很正规,而南方军似乎感觉是草草练就的。但是, 从小站练兵到1927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南方军事整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比北方更注重利用清季以来新型军事教育的成果,适应了民初作战方式日益“现代化”的实际需求。 由于在南北双方偏旧的多数军队中都存在排斥军校毕业生的现象,保定军校及与之相关的所谓“四校”毕业生在既存军事系统中不仅不易得到升迁,有时甚至找不到工作,即或找到也多非实际带兵的工作。(按所谓“四校”,即清季开办的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入民国后陆军中学改设的陆军军官预备学校、保定军官学校。) 比较起来,南方反而比较重视军校生。
有个说法: “北洋政府以11年的时间和大量人力财力,训练出6000余名军官,但由于北洋军阀对保定生不予重用甚至排斥,而孙中山却对他们信任关怀,结果这些学生泰半投向革命阵营,以与北洋军阀战,真是莫大的讽刺。(注:李宗黄:《李宗黄回忆录》(二)).鲍罗廷在1926年5月就承认,第四、第七和第八军是国民革命军中的“保定派”。 第四军主要是许崇智、李济深等指挥的建国粤军改编而成,据李宗黄观察,其“团以上的军官,几于无一不出身陆军四校”;第七军即“新桂系”部队,从军长、纵队司令以下,“所有的团、营、连长,一律全是四校同学”;而第八军则为湖南唐生智部,其军官也从上到下几乎全是四校同学。这些新兴军事力量皆非黄埔系统,是北伐的主力。其实黄埔军校不少教官即来自保定军校,且在黄埔系统的第一军中,也只有中下级干部才是黄埔军校早期毕业生,上级军官则“俱为四校出身”。 谭延闿的第二军、朱培德的第三军、李福林的第五军和程潜的第六军就较少任命四校同学。这四个军并非北伐主力,战斗力较弱且组织方式也相对偏旧,可知当时北伐军内部的新旧之分也是很明显的。(以上资料来自罗志田先生的著作《北伐前南北军政格局的演变》)。 另一方面, 黄埔生都只上半年就毕业, 想来军事素质高不到哪里去。 第四 。上面@毛奇所说:
如《中苏关系史纲》所说,苏联顾问参与了黄埔军校的建设,北伐计划也是加伦为首建议和主持制订的。北伐途中,部队从军到师一级几乎都配有苏联顾问,严格执行加伦的计划。 这也是个很大的加分。 当时中国军队和外国军队的差距,不仅在于中下级军官和武器上, 还在于没有高级的战略人才来做整体的战略方案。从民国后中国不管哪方军队都没打过现代意义的战争, 没培养出多少人才。
分共后蒋介石还是感念加伦的才干,很想把他留下来, 而且他后来从29年蒋桂战争开始就倚重德国顾问做战略计划。 反观国内其他各方, 军事首领的战略素养都乏善可陈,吴子玉也不过浪得虚名。第五. 当然从政治上来说, 北方政权打来打去, 已经自己丧失了合法性,北洋的失道,更使国民党的北伐不再是地方对抗中央,反成为有道伐无道。这就是各个地方小军阀争着投靠北伐军的主要原因。 军阀也需要投靠合法理的中央么。 这一点在孙传芳的溃败中特别明显。
那么, 这个所谓黄埔军打败北洋军的说法为什么深入人心呢? 后来的两个最终胜利者,蒋靠黄埔学生来管制天下, 当然要推动这种说法。 这种说法,对在黄埔起比较大作用的我党来说, 当然也是很有用的,不过他们更强调叶挺独立团的作用罢了。 这就像是两党对孙中山的共同神化,也是一种共谋吧。 那其他那些北伐战争中的PLAYER呢? 唐生智在27年底就被桂系赶走, 29年桂系也被赶回广西, 30年中原大战中, 西北军和晋军被蒋借用东北军的力量荡平, 这下变成蒋与张共天下了。 一年之后, 东师入沈阳, 东北军又变成没有根的流浪部队了。 这下蒋的领袖地位就无可匹敌啦。 从结果追溯起因, 编出黄埔师生打败北洋军阀的传奇, 也就顺理成章了。
之前的回答大多在说「黄埔军」与北伐军的情况,但我觉得题目里有另外一个大问题:「军阀们实战经验丰富」。没错,军阀们确实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看起来倒也「实战经验丰富」。但去翻翻战史,你会发现,军阀们基本上没打出过什么漂亮的经典战役。为什么军阀们绝少打出漂亮的经典战役呢?因为他们压根就没真刀真枪地打。历次军阀混战,实质性交火时间都极为短暂,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调兵遣将、讨价还价、见风使舵上。最终决定胜负的,往往不是战场上的子弹,而是天上砸下来的银弹。与其说他们「实战经验丰富」,倒不如说他们「江湖经验丰富」;而江湖好汉,在真正的军队面前,经验再丰富也没用。
支持@王梦雨的回答,黄埔学生为主的部队第一军只是所有北伐部队中的一支,粤军出身的铁军第四军当时可是打下湖北的主力部队,桂系的第七军号称钢军,都是北伐部队的主力部队。第一军的战斗力,应该高于湖南唐生智的部队,而低于四军和七军。一军在北伐过程中拿下的上海,其实还有我党在上海发动群众,以工人起义来配合的功劳。当然上海华洋杂处,瓶瓶罐罐太多,内战时没几个敢在上海大打出手,也是事实。武器装备部分,北伐部队有苏联武器和顾问援助,不然光凭孙大炮留下那点家底,和军阀部队比也不占上风。个人感觉,题主更关心的是北伐中黄埔学生军的功绩和评价,所以多说一点黄埔的事情。李宗仁回忆录里很清晰的吐槽,黄埔的教育不是士官教育,而是军士教育。所谓士官是从日语引入的词汇,其实就是指军官,和今天的兵王,职业士官不是一个意思;所谓的军士,勉强指老兵吧,简而言之,在李宗仁看来,黄埔的教育是比较粗糙的。李一生与蒋分分合合,与黄埔几乎无关联,说话也算客观。试想,黄埔第一期入学六个月就上战场,这六个月时间能学到多少东西?黄埔的学员入学以前基本是没有多少军事素养的,很多还是投笔从戎,半年的军事训练,勉强可炼成一名老兵。但是这半年还有课程学习,黄埔的课程当中还有不少是政工课程的学习。据亲历者回忆,在黄埔与其说是学军事,不如说是在学政治……这样的下级军官和士兵水准,坦白讲真不是多优秀。东征的战绩很能说明问题,黄埔学生军敢打敢牺牲,但是有打得多好,说不上。黄埔的军事教育水平在当时不算一流,中国虽弱,但是在上世纪初已经基本建立完整的军事教育体系,师法的对象就是日本。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类似,北洋有自己的保定军校。保定军校的学员大量来自各省的陆军中学,陆军中学学员又来自本省的陆军小学。按照这个选拔制度,从一名陆军小学的学员,到从保定军校毕业,经受的军事教育年限是完爆黄埔好几条街的。保定军校教育水准在国内首屈一指,而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讲武堂,经过几任留日将领的关怀,指导,在训练场的水平非常高。所以黄埔立校之初,不少教官都是来自保定军校和云南讲武堂,保定的课堂,云南讲武堂的操场,黄埔的战场基本代表了当时中国军界的最高水准,最后这句黄埔的战场,放在北伐阶段,主要的意思还是赞赏黄埔学生军的牺牲精神。黄埔学生军有政治理想,有源自苏联和中共的战时动员能力,又有牺牲精神,在当时各军中的确是面目一新的,北方的一些军阀部队如冯玉祥等部一度点名要黄埔学生过去带兵,也是想把黄埔精神注入自己的部队。北伐战争中,北伐部队的宣传和发动能力,以及各地疲于军阀混战带来的对和平的渴望,的确是争取到了广大的民心。不要小看民心的作用,在后勤、补给、辎重根本不完善的北伐战争当中,民心的拥护可是有实打实的战斗力。从军阀部队来说,军官水平不代表军队的水平,军阀之间互相倾轧是常事,常见战场上打得热火朝天,军阀之间却称兄道弟,甚至一个桌上打牌的咄咄怪事。所以军阀部队没有主义倾向,没有牺牲精神的部队碰上北伐军,最终还是没能抗住。最后还是忍不住说一下黄埔,黄埔军校是块金牌,多亏的还是蒋校长的器重和提携。从抗战时的表现可以看出,黄埔系出身的高级军官水平还不如死板的日军;低级军官的素养更不如陆士培养出的对手。这一点,没有啥好说的。大陆这边现在也逐渐吹捧黄埔,一方面是统战的需要,到现在为止,能体现国共合作和孙中山三项主张的东西,只有黄埔这个载体了,没了黄埔,国共两军都没有合适的渠道可以拉上话;另一方面,共军不少高级将领也是黄埔出身,负面宣传黄埔不是给共军高级将领上眼药么?大陆的红二代们也不答应啊。另外,个人觉得黄埔的校歌很好听,一听就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此外,黄埔一支衍生出国军各军种的各级军校,台湾统称三军八校,成了国军的祖师爷。最后强调一下,黄埔是因为门生子弟满天下才名重,而并非黄埔军校nb才让学生英才辈出。以上
说什么归功于黄埔就略扯了,实际上黄埔不过第一军而已。最开始打湖南,主要靠的也是李宗仁,包括后续打江西等等李宗仁的部队可是跟黄埔没啥关系。正经说说黄埔的话,主要就是第一军,而第一军在北伐中的表现嘛,我之前提过几次第一军,自第一军军长王柏龄(辖第第一师、第二师)始,基本都是蒋介石的黄埔的嫡系,装备也是最精良的,但偏偏当时的第一军里军纪极差(有意思的是,第一军自中山舰事变之后就取消了共产党担任的政委),官长“冒名顶替吃空额”,“空闲时候就去嫖去赌”,还有抽鸦片烟的;甚至军长王柏龄本身作风就极有问题,身为蒋介石嫡系,好的没学多少,爱逛妓院的毛病倒是学来了——就在孙传芳反攻南昌前一天晚上,王柏龄夜宿南昌妓院,致使孙传芳攻来之际第一师没有了长官,最后溃不成军而全军覆没,这可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不过北伐为什么胜利,倒是有几个因素可以提提无论题主多不信,民心确实是个很重要的因素,而当时的国民党正是有民心,在这几年里,列强接连和中国民众发生冲突,发生了诸如五卅惨案等事件,让全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空前仇恨——颇像今日民众因钓鱼岛事件对日本仇视的;一方面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另一方是公开打出“打倒列强”口号的北伐军,哪方面更受民众支持还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北伐军组织更好,北伐几个军里大部分都有共产党的党代表作为政治委员负责士兵的思想工作(第一军没有,结果嘛,在上面),这些就体现在了军纪严明上:他们每到一城市,大都是在公共建筑驻营休息,不扰民,也不向当地群众征军饷、拉壮丁;而军阀的部队,每到一城市往往征用民房以休息,强迫当地商人负担军费,还拉壮丁等等——多年后,上面文字主语就换成了共产党的部队和国民党的部队,或多或少倒也可看出来共产党相较于国民党在组织上真是胜出了许多。几支军队,加上李宗仁的新桂系,都算是百战之师,战争经验也丰富。将领方面,经受过现代军事训练的一批将领,李宗仁、何应钦等等,都有优异表现。外部条件上,那不可忽视的苏联援助,苏联对于国民党的援助,从金钱到大量精良装备,甚至在进攻江西的时候还配合发动空军进行攻击。除了这些物质条件,尤为重要的人才:大批的苏联顾问,带来了新式军队理念,包括军事顾问加仑,那也是世界顶级军事家,悉心指挥决定战略。外部条件上,军阀本身士气低下、不得民心、装备落后、战略失误、互相之间没有配合(吴佩孚快被打残了,孙传芳才想起来要配合进攻云云,张作霖更不用提了)以上
补充一点。上面提到了苏联的支持,非常正确。苏联的支持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军事指挥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当时国民党的军事顾问加伦将军,他就是布留赫尔,苏军名将、最早的五位元帅之一,肃反运动中被斯大林处死。在他到中国之前,苏联已派出两批军事顾问,第二批多达50余人。苏联顾问参与了黄埔军校的建设,北伐计划也是加伦为首建议和主持制订的。北伐途中,部队从军到师一级几乎都配有苏联顾问,严格执行加伦的计划。可参阅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注:沈老师是国内研究中苏关系最好的学者,没有之一。
说得已经很好了,不过我要补充一下。北伐能取得成功,与黄埔学生的素质肯定是分不开的。黄埔学生一方面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要小看这东西,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我党都从53人的小组织发展成统一全国的执政力量了。其次,能选入一期的都是当时的青年翘楚,兵源好,军事素质优良。最后,黄埔的教员力量太强了!!!这是我女朋友在黄埔旧址拍的一张照片,除了毕业证的主角外,这张毕业证上出现的所有名字都能影响整个中国有木有???真心羡慕啊!!!以上~以上~
黄埔学生战绩一般,莫拿广告当真相。
因为苏联军事专家才是背后的指挥策划者。
北伐军其实主力都是旧军阀的部队,如“铁军”李济深的粤军,李白的新桂系,谭延闿唐生智的湘军,朱培德的滇军,李福林的福军等,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党军第一军只占很少一成。而且蒋介石亲帅的第一军在北伐打的并不好,南昌城下损失惨重。
黄埔方面,主要就是苏联支援。当时苏联国内局势已定,就开始对外支援革命了,中国是其中的重头戏,也是波澜壮阔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厚重的一笔,个人认为仅次于西班牙内战。钱,现在统计苏联当时支援国民党大概有几千万金卢布,这是一笔巨款。当然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武器装备,但剩下的也不少了。武器。广州商团暴动的时候,黄埔军校尽出,结果还摆不平。关键时刻,苏联一艘巡洋舰运来几千杆莫辛-纳甘步枪,立马摆平。莫辛-纳甘那个时候算很不错的装备了,很多军阀用的甚至还用鸟枪,有1888式都算豪华了;而且莫辛-纳甘枪长,适合拼刺刀,对于当时低水平的国内战争非常重要。军事顾问。楼上有人认为黄埔军校生素质优秀,这个其实不对,除了生源在思想上比较进步,其它方面和当时别的军校比没有特别优越地方。苏联派出来的顾问不是水货,含金量是不低的,对于孙中山这种非军队出身的帮助极大,在短短时间内就拉出一只像样的队伍。整个北伐军,其实黄埔只是一部分。像叶挺独立团所属的“铁军”第四军,就是粤军改编的;还有冯玉祥在北方的国民军。所以不是仅靠黄埔一票人打败军阀的。军阀那边,除了军队实际战斗力低下以外,像孙传芳的五省联军司令这个头衔,实际权力没那么大,对下面约束有限,怎么可能打败组织性纪律性更好的对手?
黄浦军有苏联爸爸的支持呀
其实上面的已经写拉,但是上面的几位大都集中在北伐军怎么厉害这个方面了。我得补充一下,说的是军阀是多么的饭桶~中学历史书上提到:吴佩孚。。。孙传芳。。。等人,因为反人民反进步,甘当帝国主义的走狗,终于被淹没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好吧,这些不用说你现在应该都觉得很假。教课书的存在,就一定会有反对教科书的“精英书籍”为之平反,比如现在歌颂满清政府,歌颂李鸿章,歌颂江青等等的书籍。但是我还是要说的是,这些军阀,真的很废柴。相对于当时那个时代的那些被清政府奴役了几百年的愚昧民众及渣渣知识分子而言,吴佩孚他们是牛B的。但是呢,他们也仅仅是个头大一点的蚂蚁罢了。他们牛逼,是因为,当时的一帮废物还都在拿大砍刀,还有人鼓吹“我大清圣祖皇帝当年靠大刀骑兵打到了洋枪遍地的明军,可见洋枪都是渣,我们现在应该回归祖制!销毁洋枪洋炮!”。这些军阀普遍已经使用洋枪了。但是。。。他们使用洋枪,仅仅是为了吓唬人罢了,比如大家先开几枪,然后轮棒子就上了。。。这时候,能够组织大家集体放枪的人,第一排,放!换子弹,后撤,第二排,放!。。。就凸显出来了。。代表人物:吴佩孚。你觉得这样的军队跟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比如北伐军干仗结果如何?要大家都跟北伐军那素质,你以为红军的大刀长矛能坚持几年?
北伐苏联各种支持,军事决策也是苏联人,再看看北伐的几路军,黄埔生只占小部分。别被后来国共将领各种黄埔生误导,当时黄埔的训练也不过是个班排长的级别培训。说句不敬的话这好比一个企业必须要招4个人结果只能找来3个,那这3个人能有多了不起呢。中国现在优秀的导演基本都是电影学院的,在外界看来觉得电影学院特别牛的也没多少人啊。
概括起来说:1、高层有经验、有指挥才能。2、中下层军官受过现代化军事教育,有军事素养。3、底层士兵有信仰、有士气。4、装备有苏联支持。打胜仗很正常。1、高层有经验。北伐八个军,军校生为主不过第一军而已,军长何应钦当年也是黔系军阀里响当当的人物。其余七个军全是各路军阀为基础加入军校生组成的。这些军阀虽然一多半混的不如意,但也是时运不济,装备不良,但军事经验与指挥才能并不缺乏。2、中下层军官有军事素养这自然是黄埔军校的功劳3、底层士兵有士气太祖代理宣传部长
这问题和“八路军党员为什么在抗战时能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鬼子们?”答案惊人的相似。
有组织对无组织,不赢才是有问题。做过管理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健全完善的组织结构,才能达成如心使臂如臂使指的状态;否则再强的成员、再高大上的目标、再多的利诱,都只能是互相掣肘的一盘散沙。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军阀的问题在于不团结,各有各的小九九。另外想想红军长征就知道这句话在事业成败中的重要性。
北伐胜利的三大原因:1,苏联的大笔军援。当时全世界都对中国进行武器禁运,各军阀武装的武器来源都成问题,数量质量均难以得到保障。唯有苏联因为不在国联,所以各色轻重火力撒开欢的往中国运,装备差太明显了2,苏联军事顾问的广泛介入。苏联军事顾问在国民革命军中平时配置到营连,关键时刻配置到排,炮兵等技术兵种更是达到了配置到班3,黄埔军校实际只是个政治学习班,主要是稍微加强下组织能力,而军事能力的学习基本为零。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双方挖的战壕还都是直线战壕呢。不过中国军队历来缺的也就是政治组织能力
主要原因是,一只有信仰的军队,战斗力是真爆棚。当年黄埔军校生都是爱国青年,且不说个人文化和身体素质本来就高,“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革命者来”,来黄埔就是准备为国捐躯的。比如《人间正道是沧桑》里边的杨立仁,杨立青等等都是一时俊杰。相反军阀的军队士兵基本都是为了拿那几个现大洋的军饷,老兵油子领饷带头冲,打仗带头跑。士兵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战争结果。次要原因就是民心向背,蒋的指挥才能,军阀不团结,国际形式等等等等。
看看《人间正道是沧桑》。或许有些答案蒋介石收服国内大小军阀:只要人们要官要钱,我就有办法
汪中求&王筱宇
战争初期,蒋之左右不无担心地说,今天消灭甲,明天消灭乙,闹得人人自危,这样发展下去,将来何以善其后呢?蒋愤然作色而又十分自信地说,只要人们要官要钱,我就有办法。蒋在政治手段上,的确高出张学良、冯玉祥之辈一百倍还不止。因为他一眼就看穿了人性中的弱点,并大加利用。
  本文摘自《的中国》,汪中求 王筱宇 著,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北伐成功以后,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但无权威可言,当时中国之状况,与此前军阀割据之形势别无二致。一场血流成河的战争之后,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如果非要说有变化,那就是各方军事力量重新洗了一次牌。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欧美的多个国家气喘如牛。欧美各国自顾不暇,本应是中国人振作的大好时机,但苦难的中国积重难返,无穷无尽的&内耗&使1930年代中国的危机并不亚于欧美各国。  而日本人则从此中找到了侵略中国的缝隙,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选择南京政府无力他顾的时候下手了。1950年11月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西线重创美国精锐的骑兵第一师,击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年,距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在半岛惨败56年;这一年,距英国人为鸦片贸易入侵中国东南沿海110年;这一年,距看似太平盛世实则危机四伏的1750年整整200年。在伤心欲绝了200后,与世界第一号强国在战场上的较量,让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用枪杆子说话  东北易帜后,中国全境均悬挂起青天白日旗,然而,所有的人都心知肚明,这样的统一徒有其名并无其实。北伐战争后期,所有参加北伐的军事力量被编成四个集团军。北伐成功以后,除由蒋介石指挥的第一集团军受国民政府节制之外,虎踞中原的冯玉祥第二集团军,扼守华北的阎锡山第三集团军,控制两广的李宗仁第四集团军,还有据守关外的张学良东北军,均自成体系。他们在各自控制的地盘上,把持军政、财政甚至外交大权。虽然他们一再表示服从中央,但中央政府于他们素无权威可言,军政号令在他们的势力范围内一概无效。他们所依仗的,当然是手中的枪杆子。  南京国民政府直接控制的范围只不过长江中下游数省而已,名义上是中央,实际上与一个地方政府无异。但是,这个不能号令全国的中央政府,却要承担中央政府的责任;这个不能从全国其他地方取得财政收入的中央政府,却要负担这个国家如天文数字一般的外债。可以想见,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是何等的尖锐。在北伐中取得了政治资本的蒋介石虽然看上去势头很猛,实际上在国民党中央以及国民政府中的地位并不巩固。一向以孙中山继承人自居的汪精卫以及一批被称为&西山会议派&。  日,中国国民党部分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监察委员和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参加这一全会的国民党政治人物,被视为国民党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西山会议派&。的国民党元老级人物,对蒋介石一人独揽军政大权心存忧虑,因而多方掣肘。这种情势下,依靠政治手段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蒋介石在他的政治才华发挥殆尽之后,也只有拿起手中的枪杆子。稍有区别的是,蒋介石以中央为凭借,以统一为名号舞刀弄枪。当日中国之状况,与此前军阀割据之形势别无二致。一场血流成河的战争之后,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如果非要说有变化,那就是各方军事力量有过一次重新洗牌。1928年底至1929年春于南京召开的军队编遣会议,因在兵力裁撤的数量上分歧太大而无果而终。蒋介石与各军事集团尤其是冯玉祥集团的矛盾公开化,各方遂积极备战,准备开打。其他军事集团当然不想背负反对中央政府的恶名,于是打出了反蒋旗号。  日,第2、第3、第4集团军57位将领联名通电促蒋下野,次日,通电推举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武力讨伐蒋介石。4月5日,蒋下令讨逆,中原大战爆发。双方都封远在关外的张学良为海陆空军副总司令,以笼络这位对战争成败至关重要的东北少帅,但少年老成的张学良一言不发,坐观成败。战事沿陇海线、津浦线、平汉线展开。初期,联军进展顺利,尤其是冯玉祥的西北军,骁勇善战,胜果累累。但联军虽非乌合之众,却各怀异志,相互之间不能配合,后勤供应缺乏保障。至8月间,战争形势发生逆转。  9月18日,看准了风向的张学良通电拥护中央,11万东北大军挥师入关。11月4日,阎、冯于全线败退之后通电下野。张学良入关之前,蒋介石除许以1000万大洋之外,还答应在阎、冯垮台后,将华北和青岛交与张掌管。如今,张学良除接管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之外,还受命改编阎、冯之军队。东北少帅在此次中原大战中坐收卞庄刺虎之利。这也是他接掌东北两年多来最为辉煌的一次胜利,然而,这却是少帅最后的辉煌。以张学良的才智,掌控局势复杂的东北,已属不易。日本人垂涎东北久矣!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人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东北的图谋,1915年《中日新约》签订以后,关东军虎视眈眈,蓄意挑衅事件时有发生,  日本人吞并东北之心,路人皆知。张学良居然置东北之燃眉于不顾,染指华北。仅此一点,即见这位而立之年的少帅年轻气盛有余,而深谋远虑不足,令人心惊!一年之后,张学良还在为华北地区滚滚而来的税捐兴奋得忘乎所以的时候,日本关东军在张学良的大本营寻事生变,武装占领东北。冯玉祥是中原大战中的大输家。战后,阎锡山、李宗仁都保住了自己的军队和地盘,唯有冯玉祥,不但丢掉了所有地盘,其惨淡经营二十余年的西北军也被肢解。盖因冯的多变素为他人所忌。  阎锡山曾经告诫蒋介石:请你翻开历史看看,哪个人没有吃过冯的亏?冯的西北军是由北洋系一个混成旅发展而来,最初依附直系。冯虽与直系巨头吴佩孚不睦,却为另一直系巨头曹锟所赏识。然而,曹锟最后成了冯的阶下囚,吴佩孚也因冯临阵叛变而在直奉大战中惨败。此后,冯与奉系张作霖联合控制北京政府,在张需要支持的时候,又倒向在北伐中风头正劲的蒋介石。冯初与蒋如胶似漆,还要在郑州为蒋塑铜像,而最终仍未免反目。
(责任编辑:董倩超)
【】周国平回忆录《岁月与性情》里曾提到这样一件旧事:某日,周到郭家,闲聊中周国平有意问郭沫若,有人把毛主席的两句诗
【】1978年,蒋经国当选&中华民国总统&。同年,邓小平复出后全面主持工作,蒋经国为此召开了一次紧急高级情报首长会议
新刊封面:1974中越南海之战&&& 近日,南海局势渐趋紧张,越南、菲律宾与中国的摩擦不断。越南媒体及各级政要频繁放话,为&保卫疆界&而&打败任何海上进攻&。5月27日中国海监巡逻艇在南海驱逐了越南探油船后,中越的矛盾再度升温,越南于6月13日在南海举行了实弹演习,并在第二天由总理阮晋勇发布了最新的征兵条令,这是越南政府自1979年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32年以来首次颁布此类命令。&&& 中越南海争端由来已久,迄今为止最为激烈的冲突是在1974年的1月,中方舰艇面对实力超过自己几倍的南越军舰,勇猛顽强,贴身拼刺刀,击沉一艘敌舰,击伤三艘,最终取得了西沙海战的胜利&&
热点文章排行
  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隋文帝杨坚,在《隋书》是却是个&好为小术,不达大体&之人,这是为何?毛泽东评价隋文帝的做法蕴藏大乱,这又是为何? 。
三十年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尤其在&文革&时期,这个群体中的成员唯因家庭出身关系,在政治上遭受不公正对待,甚至备受歧视
  本书首次曝光惊心动魄的警卫工作和那场不见刀光剑影秘密战役中的幕后英雄,用数百张珍贵的独家照片展现建国初期的绝密档案,为你开启尘封已久的红墙记忆。
【相关专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介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