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塔罗斯 这篇短文两篇教案告诉我们什么

晏子为齐相,御者在其妻离开的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百度知道
晏子为齐相,御者在其妻离开的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御者先是得意洋洋,其妻离开后变得谦恭退让。告诉我们“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做人不能自满,应谦虚谨慎,知错能改。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冯骥才散文《珍珠鸟》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三、讲授这篇课文的方法
可以通过问题教学法。首先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问同学们怎样学习这篇课文,以及你对文章的哪些内容、哪句话、哪个词最感兴趣。这些程序应该在课前完成,作为课前自学的作业。根据学习四要素的自学理论,学生应该在课前按照语文的文本模式、认知模式及认知技巧自学课文,并拿出自学成果,作为教师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出发点。
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题,所提的问题要有助于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写法,有助于学生学会阅读的技巧。可以提问:1.珍珠鸟怕人的天性表现在哪里,最后变成了怎样的性格?2.小珍珠鸟是怎样一点点地走上我的肩头的?它的胆量是怎样一点点变大的?3..我是怎样获得珍珠鸟的信赖的?4小珍珠鸟对我的信赖到底创造了什么样的美好境界?5.这篇课文的哪些内容是用比较法写的,或者说用比较法写了哪些内容。
四、美好的境界到底是什么
本文写的是家中饲养的小鸟给人创造了美好的境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值得我默默地享受着?这种境界就是给了我人类社会之外另一个精神家园和自由空间。使我达到一种美学上的存在境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到人的三种心态,一种是世俗生活导致的“颇不宁静的心”,一种是投入美好的大自然而忘却了社会烦恼的“自由的心”,一种是遇到与自己的天性相吻合的美境而沉醉于其中的“物化的心”或者说“梦蝶的心”。朱自清在文中写道:“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这篇《珍珠鸟》,看似单写小鸟“趴在我的肩头,睡得好熟,难道在做梦?”实际上自己也跟着小鸟进入了梦境,就像人们吵架“你不看我怎么知道我看你”似的,不然怎么会发现小鸟在做梦,怎么会“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美好的境界,作者由“默默地享受着”,不觉也沉醉其中着,就像周庄梦蝶。
说到“物化”和“梦蝶”这种审美存在的境界,典出庄子《齐物论》,文章末尾写到这种境界:“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生活的时代,战乱频仍,社会混乱,有人要凭借这个社会达到荣华富贵的目的,如苏秦张仪之流的纵横派,搞得诸侯各国朝秦暮楚。其中苏秦先去游说秦国,想凭借秦国达到个人发达的目的,当时羽翼尚未丰满的秦国还引不起东方诸侯国的重视,所以不采纳他的连横策略。他没有取得功名,灰溜溜地回到老家,父亲不认为他是儿子,妻子不认为他是丈夫,嫂嫂不认为他是家人。于是他发愤读书,以至于废寝忘食,头悬梁锥刺股。学业大增后,不再倡导连横,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转,而游说东方各国,倡导合众,并最终成功,以至于佩六国相印。这种人为了个人目的,毫无社会理想和个人操守。庄子则不然,他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厌恶现实政治,忘情于仕途而钟情于自然,宁可象乌龟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污泥浊水里,也不愿意做国王的宰相。周庄梦蝶,就是长期迷恋于大自然的一个思想结晶和生存状态。庄子不仅自己醉心于梦蝶的自由境界,还希望整个人类社会不要再相互攻打杀伐,要重新构建这种古已有之的美好境界。庄子在《马蹄篇》中,描述了人类与群兽共同生活的美好境界:“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人根据自己在劳动中创造的本质力量和不断发展的需要,对大自然进行了掠夺性开采和利用,这实际上是人类在自掘坟墓,因为大自然也回报给人类以毁灭性的报复行为,如泥石流等。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有机体的一部分,这个部分不应该破坏整体,而应该在整体中获得自由。马克思为了人类能够获得美的生活、精神的自由以及生生不息的前途,也为人类提出了庄生化蝶的境界和规则。他提出按照“美的规律”构建“人化的自然”以及“自然的人化”的观点,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彻底的自然主义与彻底的人道主义的完美结合”。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他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人类不仅以自己的社会作为对象而获得自由,而且以大自然作为对象而获得自由。说到自由,人们一般误以为放肆就是自由,其实自由与生命存在于“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与其对象的和谐关系之中。看一则故事便知道什么是生命与自由:“在希腊神话故事里,便有一个狮身人面的怪兽,名叫斯芬克斯。它有一个谜语,询问每一个路过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据说,这便是当时天下最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如果你回答不出,就会被它吃掉。它吃掉了很多人,直到英雄的少年俄狄浦斯给出谜底。俄狄浦斯的谜底是‘人’。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人们只知道俄狄浦斯猜中了斯芬克斯之谜,认为那个谜其实就是人的谜、人的生命之谜。然而人们还不知道这个故事本身或者斯芬克斯跳崖自杀才是一个谜,马克思的全部学说就是破解这个故事本身所昭示的谜底,即人在与对象的关系中获得自由与生命。儒家的孝道构建了封闭的道德体系,断绝了人的对象性关系,所以国人听到自由二字便以为就是无法无天,用阿Q哥的话来说就是“我喜欢谁就是谁,我想要什么就是什么”。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被弗洛伊德称作俄狄浦斯情结,破译为人的自身本质,解释了人的内在本质;俄狄浦斯猜中谜语的故事被马克思破译为人的社会本质,解释了人类的外在本质。  
这种和谐的境界,直接关系到人是什么,以及人是否存在的根本问题。对于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化的自然以及自然的人化”这么一种双向的即美的规律与自然本性相结合的关系。在人类社会这个范围内,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缺少了这种社会关系,人就缺少了生存的空间,是不幸福,不自由的,甚至感觉到自己已经不属于人类而是孤零零的禽兽。马加爵杀死了他的四个同学,学者们分析了好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马加爵的心理不成熟,还停留在儿童阶段。人们纷纷指责马加爵,并呼吁要“敬畏生命”,希望今后不要再发生类似的事件。难道说儿童阶段的人就是无缘无故或动不动就想杀人的吗?难道真正不敬畏生命的不是哪些被杀死的同学吗?正因为马加爵很敬畏生命,而他的同学不敬畏他的生命,他才用屠刀来敬畏自己的生命。仔细分析,那些同学对马加爵不友好,马加爵感到自己被开除了球籍,所以他也要开除哪些开除他球籍的同学。因此学者的分析是错误的,他们没有看见马加爵首先受到了致命的伤害。西方人说“不自由,宁毋死”,中国人是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这句话的含义的,反而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而且一定要自己活得好,别人不许活得好。说有句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说,并不是举刀杀人才叫杀人,对人不友好就是杀人。长期对人不友好,那就是长期杀人,你杀人家好多次、几十次甚至上百次,人家也总得杀你一次吧。你一次次地把人变得不存在,人家也要把你变得不存在。因此人与人要友好,人与大自然的万物也要友好,这样人就生活在宽阔、自由、祥和的境界。
契科夫的小说《苦恼》写年老的约纳驾着马车在风雪中的彼得堡拉客,他刚刚死了相依为命的儿子,急于找人倾诉自己的悲伤。但是,客人不是因急于赶路而不加理睬,就是因为他不留心拉车而叱骂他。在小说的结尾,老约纳无奈地抱着拉车的瘦马倾诉了自己的苦恼。车夫姚纳的苦恼不仅是儿子刚刚去世,最大的苦恼是她的心事无处诉说,是一个冷漠、自私的社会给予他的孤独。鲁迅先生的许多小说,如《孔乙己》、《祥林嫂》、《范爱农》不仅反映了不幸者的孤独,而且反映了看客们故意给不幸者制造孤独,生活的乐趣就是玩弄他们的不幸。鲁迅在《野草题辞》中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以前《白毛女》的故事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社会本质。上帝创造了亚当,为解除亚当的寂寞和孤独便为他又创造了夏娃,然而上帝万万没有想到正是夏娃的出现才使亚当体会到什么才是孤独,因为没有夏娃的时候,亚当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孤独。这就是说有的人与人相处,成为真正孤独的野兽,而与禽兽相处,反而却成为真正的人。怕在人群中变为兽,他们选择与兽为伍而成为人。《牛郎织女》中的牛郎,与哥嫂在一起活得很孤独,而与老牛在一起,却很自由快乐。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后比喻清高或隐居时也作“梅鹤因缘”、“妻梅子鹤”。我国有个成语叫做对牛弹琴,或许他弹奏的是高山流水或阳春白雪,可是现实中的人们只能欣赏是下里巴人而讥笑他的曲子,他在人群里感到孤独,于是就去对牛弹琴。
这篇散文虽然写的是养一只小鸟的故事,但触及到人的生存等等最根本的问题,因而具有永恒的魅力。完全可以成为爱情教科书、家庭教科书以及整个社会的教科书。赏识,可以改变鸟的天性,把这种赏识用之于自己的生活,不也可以创造美好的人生境界吗?
五、与珍珠鸟的说明文比较阅读(要求学生课外搜集):
金山珍珠学名叫斑胸草雀,别名也叫锦花鸟、锦华鸟、珍珠鸟、小珍珠、锦花雀等。金山珍珠鸟属雀形目梅花鸟科,原产澳洲东部和印尼东部热带森林中。我国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澳大利亚引进,现已繁殖培育出驼色、白色、花色等多个品种。金山珍珠体长约10厘米,羽毛鲜艳,体态妖小玲珑,动作活泼轻巧,非常可爱,现在正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饲养的观赏鸟。金山珍珠鸟原体羽灰色、散缀许多小白斑点,形似珍珠而得名。而且据说澳大利亚的悉尼先前传说富有金矿而被称“金山”,
珍珠鸟也就因地域而形成了一个金山珍珠鸟的乡土化的俗名。饲养金山珍珠可用各种小型竹笼或金属笼,为了繁殖可成对地饲养在箱形笼中。在北方需在室内过冬,室温最好在10-15℃。珍珠鸟的鸣声轻,很像急促的车轮因缺油发出的“吱吱”声,受惊时和彼此呼唤时发出的叫声很像小喇叭在极远的地方吹奏时的声音,偶尔也会发出类似猫叫的“喵喵”声。(其余省略)
八、《珍珠鸟》的境界与海德格尔的哲学
1.古希腊哲学的存在问题
哲学家巴门尼德《论自然》指出:“要用你的心灵牢牢地注视那遥远的东西,一如近在目前。因为它不会把存在者从存在者的联系中割裂,以致分本瓦解,或者聚集会合。在我看来,存在者是一个共同体,我就从这里开始,因为我将重新回到这里。.....存在者是与存在者链接的,而且存在者是不动的,被巨大的锁链捆着,无始亦无终,因为产生与消灭已经被赶得很远,被真信念赶跑了。”这里的真信念完全可以理解为恩培多克勒的“爱”。
恩培多克勒《论自然》指出:“这一切受‘斗’的支配时,形状不同,彼此分离;然而在‘爱’中却结成一体,互相眷恋。”斯多葛派的克吕西普在《论目的》里说:“每一个动物的第一个与最可贵的对象,就是他自己的存在以及它对这存在的意识。因为任何动物同他自己疏远了,或者甚至于变得对自己漠不关心,既不同自己疏远,也不对自己有兴趣,都是不自然的。”
“存在”的哲学问题,在古希腊眨了眨眼睛然后就沉睡了,就像白雪公主,一睡不醒,直到海德格尔这位白马王子,前来以《存在与时间》把它唤醒。海德格尔的哲学,就是开发这个流派的观点,说明存在是什么,何种状态才称得上是存在着。在它沉睡的时候,形而上学哲学,在哲学的舞台尽情地表演,直到精疲力竭,欲巧反拙,以至于丑态百出,如二次世界大战。正是这个时候,海德格尔这位白马王子来了。
2.安排与存在
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苏格拉底说:“如果心灵是安排者,那就会把一切都安排得最好,把每一件特殊的事物都安排到最好的位置上。”我们的天人合一哲学以及儒家学说,本质是安排世界的等级秩序。张艺谋的电影《夜宴》,其中的老三在晚宴刺杀了老大,就是对他自己被安排与被漠视的一种反抗。西方的某些哲学以及我国的儒学从开始就走错了路,漠视某些人的合理存在,不适当地突出了某些人的显赫地位,并为某些人可以随意地支配其他人的生命与存在喋喋不休。目前世界性文明的种种问题,根源于自以为是的“尺度”与“安排”。人要成为共同存在的看护者,而不是支配者。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与他人一起存在,这是对原子式个人或主体概念的根本颠覆。我国儒家“修身”和“孝道”就是打造原子式的个人,这种原子式的个人与其他原子不发生化学反应,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直接隶属于统治阶级。海德格尔说“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在之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他人的在世界之内的自在存在,就是共同存在。......独在,是共在的一种残缺样式,独在的可能性恰是共在的证明。”共在的方式应该是友谊,友谊的存在方式应该是打开心窗说亮话,可儒家的友谊是“毋友不如己者”,且“爱有差等”,并把友谊变态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为人谋而不忠乎”,儒家连同友谊都污染成了原子式的。这种原子式的友谊,往往小团体意识浓厚,党同伐异激烈,成为健康社会的毒瘤。
3.认识与存在
真理,在前苏格拉底哲学家那里,指的是一个使存在者敞开的过程。存在者一方面展现出它自己,一方面在展现的同时抽身而退,因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正如人不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柏拉图把世界分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认为现实世界模仿理念世界而存在。他排斥情欲,鄙视现实,要通过现实世界去追求存在于理念世界那永恒不变的真理。这就拉开了认知理念的序幕,同时也拉开存在哲学被遗忘的序幕。尼采却从追求真理的牛角尖钻出来,认为身体是第一位的,欲望先于思想,意志先于理性。海德格尔沿着尼采的脚步往前走,认为,哲学并不只是一些原理和概念的操作,而是要探索生命本身的问题,因此要回到前理论的生命经验。前理论的生命经验,又叫事实性的生命经验,它不是纯粹的认识经验,而是人现实生活的经验,是人的日常实践经验。具有这种经验的人,不是一个认识的主体,而是一个历史的自我。对于两千年来的西方哲学传统来说,这是一个真正革命的观念;对于一切学院哲学来说,这也是一个真正革命的观念。
海德格尔彻底结束了在西方哲学中几乎没有争议的理论知识优先的趋向,赋予人的生命实践以哲学的基础地位。知识以我们对世界的熟悉和前理论的领会为条件,这种熟悉是世界先于一切知识的展开。存在就是它的展开状态。这个展开状态由现身情态、领会和说话三个方面构成,它们是存在者得以向世界展现存在的途径。现身情态首先是空间的意思,其次是情绪上的意思,空间与情绪共同构成现身情态这种存在方式。领会,是存在方式。理解万岁,就获得存在,不被理解,就好比一本人人看不懂的大书,与白纸无异。没有话语,就没有此在,话语首先是作为允诺、回绝、请求或警告等等发生,其次才是传述思想感情。语言首先是一种做事的方式。在使用语言中,甚至在听与沉默中,世界向我们展开。孔丘就是一个为统治阶级争取话语权的人,他极力强调的什么“必也正乎名”,什么“色难”,什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什么“三畏”,什么“四勿”等,都是向人民一剑封喉。
4.布道与存在
海德格尔的哲学,据说是最难懂的,其实,通过一个故事可以搞懂他的要旨。这个故事就是哲学家坐船渡河的故事。一个哲学家坐船过河时问船夫“你会数学吗?”船夫摇摇头。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了人生的三分之一的生命。”接着又问到:“你懂哲学吗?”船夫还是摇摇头。哲学家叹息到:“那你又失去了人生的三分之一的生命。”此时,一个浪头打来,船摇晃得厉害,眼看要翻了。船夫问:“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在惊恐中摇了摇头。船夫说:“那你将失去整个生命。”这个故事与那个哲学家只顾仰头看星星而掉到坑里的故事,说的是同样的道理,认知重要,而存在同样重要;忙于认知他人的知识而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这是很危险的。庄子说过,大盗来了,连同仁义道德一同窃走。存在,还是求知,这是个问题。存在问题是个比求知更重要的大问题。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鄙视功名利禄,重视自己的存在问题,并重视在哪里存在的问题。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记载到:“太宗在洛,登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此喜,让我想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记载到的一件事情:在战争紧张期间,城邦内的军队几乎全部开赴前线,如何防止苻坚那种被异族后院起火便成了问题。统治阶级想到一个计谋,把历年来反抗最厉害的那个异族的年青人召集起来,对他们说:“谁想成为城邦的官员,请勇敢地站出来,我们将安排他成为城邦的官员。”一些年青人很高兴地站了出来,不料站出来的那些年青人在当晚尽皆被诛,因为他们被看作是最有可能导致后院起火的人们。太宗之喜,不亦喜此?布道也好,求知也好,自认为在追求真理,实际上失去了某种存在方式,此所以墨子临歧路而痛哭,此所以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在十字路口面对欲望和道德这两位女神所指的道路必须作出正确的选择。
5.珍珠鸟展现了存在的三种方式
《珍珠鸟》这篇课文是海德格尔共同存哲学的最好注释,与此相反的是《黄鹂》,反映了人的尺度与人的安排,反映了人与黄鹂不能共同存在的几种情况。这两篇课文都写了鸟具有非同寻常的机警,证明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每一个动物的第一个与最可贵的对象,就是他自己的存在以及它对这存在的意识”是非常智慧的。然而,人却因为道德的教化或心底的善良而往往失去这种机警。
在《珍珠鸟》这篇课文,作者与珍珠鸟共同演绎了海德格尔所说的现身情态、领会和说话等存在的三种状态。珍珠鸟天性就是一种怕人的鸟。最先,作者尊重它那怕人的天性,把窝巢安排得好像处在幽深的丛林,并且从不惊吓他们,让它们与自己熟悉起来。这是一种领会对方的举动。借助于主人的这种领会,一对怕人的大鸟获得了自由的存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格外轻松自在”。其次,当雏鸟在笼子四周以及屋内各处飞来飞去,这是在空间上获得满足;“神气十足”,这是神态上的自由,这二者共同实现了“现身情态”这种存在方式。再次,文中写到:“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这一大段,写的是双方彼此领会对方的情谊。依赖这种领会,双方由彼此熟悉建立起了友好关系,双方共同存在于友好的精神空间。最后,双方进入语言交流的境界,只不过双方使用的都是体态语言与神态语言。文章写到:“有一次,它居然6跳进我的空茶杯里,隔着透明光亮的玻璃瞅我。它不怕我突然把杯口捂住。是的,我不会。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就这样,短短的一篇散文,把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表现了个淋漓至尽。文章的最后写道:“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当信赖成为一种存在方式,岂止创造美好的境界,还能创造美好的人生与惊人的奇迹。这篇课文,理应成为人人必读的人生教科书。
6. 心理咨询的倾听原则
我又想到了心理咨询的一个原则,那就是不管对方说得对与错,咨询师都要耐心地倾听并不停地首肯,千万不要在患者倾诉的时候打断患者的话语,急于给对方指错或开药方。诚然这些东西是患者所需要的,但是患者首先需要的是得到咨询师的领会而获得存在。因为患者之所以得了病,需要来咨询,就是因为他没有被领会而失去了存在,进而产生心理与生理上的异常现象。有了咨询师的领会,他才处于存在的状态,然后才能安心检点自己的过错。如果咨询师打断他的话语,拿出自认为高明的诊断和药方,那就是取消了他所渴求的并且是胜利在望的领会与存在。咨询师自认为诸葛妙计安天下,其实结果与他的期望正好相反,是加剧了患者的病症,患者还将继续找人倾诉以寻找自己的存在。如果其他咨询师也是听到半截就打断他的话,指责他的错误,或指明近来该怎么做才能好起来,估计这个患者差不多真的已被他们送进自杀的门槛了。患者的病情已经严重到了需要索取一份信赖,而咨询师却要求他信任自己。需要这就像在水中呼救的人,急需要的是援救的双手把他拉到岸上,而不是给他一杯开心的饮料,或让他反思落水的原因。
又想到希腊神话中的___________猜猜我要说到谁??
是坦塔罗斯!
坦塔罗斯是宙斯的儿子,诸神对他十分尊敬。但他罪恶滔天,被神祗们打入地狱,受着酷烈苦痛的惩罚。他站在大湖中央,波浪就在他的下巴下翻滚,可是他喝不上一滴凉水。当他俯身就水,湖水即随之而退,脚下只剩一片焦干的黑土。湖岸上长着一排果树,结满了累累果实,蜜水欲滴的生梨,鲜红的苹果,火红的石榴,香喷喷的无花果和绿油油的橄榄,低垂到他的头上。可是当他伸手摘取,一阵大风就把树枝吹向空中。除了忍受这些折磨外,最可怕的痛苦则是连续不断的对死神的恐惧,一块大石头悬挂在他的头上,随时都会掉下来将他砸得粉碎。坦塔罗斯,永无休止地忍受着这三重折磨。人们用“坦塔罗斯的苦恼”喻指能够看目标却永远达不到目标的痛苦。
现在,心理疾病患者就好比坦塔罗斯遭受着三重折磨。他来向咨询师求救,若咨询师打断他的话语,急忙给他指一条光明的前途,就好比让湖水和树枝退去,使患者喝不上凉水并吃不到水果,继续饱尝饥渴。咨询师打断患者的话语,指出患者错误何在,如何改正,就好比给晃动了几下悬挂在坦塔罗斯头上的石头。如此,患者的痛苦,在咨询师的精心治疗下,变成了“坦塔罗斯的苦恼”,永无止休。
7.《夜宴》、杀师及孝悌
电影《夜宴》中的老三在晚宴刺杀了老大,理由就是“你们谁关心过我”。所谓关心,不过就是听他说几句话,让他说几句话。这些都是表面原因,深沉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听过这种方式而获得存在,所以他要清除那些使他不存在的人。这让我想到儒家的孝悌之道来。孝悌之道,就是在家从兄从父。忠义之道,就是在社会上从上从君。这都是屠杀人的主体性及存在性的屠宰之道。对于妇女,就是“三从四德”之屠宰之道。只剩下国君的自由意志,天子无戏言,桐叶封弟。现在从王东华的《发现母亲》这本书剽窃一个案例:“一个成绩优异的女中学生,因为外婆的唠叨影响了她的高考复习,便杀死了他的外婆。这个女孩儿时在奶奶家寄养到上学。”且不说这个外婆把外孙看做外人而恶毒唠叨,单是她的唠叨本身就毁灭了外孙的存在。从这血淋淋的事实可以看出儒家的孝道便是深入骨髓的兽道,外孙抱养在奶奶家长大,再回到自己家就不能打心底看做是自己的亲生孩子而施虐,求其在社会上实践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公德,哪不是与虎谋皮吗?哪不是缘木求鱼吗?上半年,一位年轻女教师让犯了错误的学生带她去家访,学生带她到悬崖旁边把她推下悬崖而摔死。一般人看来,这位教师是最负责的老师了,然而她的行为却是取消他人存在的行为,他人当然“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而取消她的存在了。更不用说家访成功,今后学生的家常便饭就是挨打挨骂。或许他早已享受着这样的存在方式了,他的心理防线早已到了“一根针压死骆驼”的超级警戒线了,你现在仍然带他去家访,不是自取灭亡吗?山西朔州二中郝旭东老师,年仅23岁,参加工作刚满一个月,于日晚自习时间,被学生连捅四刀,当场死亡。这位杀师者宣称,就是要制造轰动效应以改革教育。这是安排者与被安排者的生死较量,这是被安排者对儒家取消他人存在的“天地君亲师”的反抗。现在儒家的孝道在世界上太吃香了,彷佛成了救世主,其实一件件血淋淋的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兽道以至于屡屡发生杀人事件而人们仍不觉悟。海德格尔把古希腊的存在哲学以及语言哲学交叉起来,给人们揭示出现身情景、领悟及语言等三种存在方式。还是好好读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吧,好好领悟海德格尔关于存在方式的论述,然后寻找出一种尊重对方存在为前提的教育方式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短文两篇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