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什么组织拥有军队是为了和平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为了和平的博弈―――一名军事记者眼中的2005年
时间: 23:36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贾永
  贾永  2005年的世界与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任何一年一样,纷乱而繁杂。作为一名时刻关注着战争与和平的军事记者,面对这个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世界,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刚刚过去的2005年―――博弈。  新安全观与“冷战思维”的博弈,恐怖组织与反恐联盟的博弈,核计划与防扩散的博弈,太空军事化与和平利用空间的博弈……相关国家、各种势力围绕这些领域展开的竞争、争端、冲突、斡旋、谈判、遏制乃至欺骗等等,都可以看成是―――和平的博弈。  新安全观与“冷战思维”:究竟谁能给世界带来和平  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  现实的世界是远远不和谐的。正因如此,尽管这一概念得到了相当多国家的认同,在现实世界上还远未达成共识。因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美国信守“霸权稳定”的理论。按照美国的逻辑,只有霸权才能带来稳定,才能对“胡作非为”的国家进行制裁,才能对世界进行“善良的管理”。  当然,这种稳定必须是在拥有世界上最多财富和最强大军队的美国霸权下的稳定。  “和谐世界论”与“霸权稳定论”,实际上是新安全观与“冷战思维”的两种安全观及两种安全机制的博弈。不同的是,美国是带有强迫性地推销它的安全理念。而中国温和、公平、自主的安全主张,显然不含任何威胁利诱成分。  在2005年7月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印度、巴基斯坦、伊朗被接纳为观察员国,至此,上海合作组织覆盖区域延伸至中东和南亚次大陆,成为欧亚大陆上地理范围最广泛的组织。  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和俄罗斯于8月18日至25日举行了“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事演习。这是上海合作组织这一年最为重大的军事行动,也成为国际军事舞台上引人瞩目的焦点。  两军常规武装力量的主要军兵种全部参加演习,演习地域跨越两国陆、海、空域,演习内容涵盖了应对主要挑战的新型作战样式和作战行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的国防部长和军事观察员观摩了演习。俄罗斯总统普京评价说:“演习的成功举行,标志着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了新的水平,同时也给上海合作组织注入了新的内涵,有利于地区局势的稳定。”  与此同时,在美军付出两千余名士兵的生命后,在昔日的盟军宁肯令“霸主”颜面扫地也要把部队撤出伊拉克的情况下,美国人也打起了撤军的主意。“我们的敌人意识到,他们虽然不能击败美军,却能够打垮美国。”美国陆军退役上将约翰?基恩说。  维护和平与灾难救援:军队职能使命的新拓展  军队职能使命的拓展,源于国家利益内涵和构成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利益所涉及的地域、空间和范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中,各主要国家都在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任务,对军队的职能使命进行拓展。  军队积极参与打击恐怖主义、海盗活动、毒品走私等行动,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重要力量。日,美国国防部正式公布了《国防战略》和《国家军事战略》两份文件,认为美军积极推进的军事转型与当前的反恐战争是相互促进的,美军要在转型中战斗、在战斗中转型,在实施反恐战争的同时发展新的能力,确保既能完成当前任务又能应对未来的全球性挑战。转型的总目标是实现全频谱优势,即拥有在各种规模与范围的军事行动中控制任何局势、击败任何敌人的能力。  在遭受几次严重恐怖袭击之后,反恐已经成为俄军的重要使命。2005年,俄罗斯在加强情报搜集和组建反恐统一指挥机构的同时,还从正规军、内卫、边防和民防等部队中抽调精锐力量组建专门的反恐部队,并实施重点部署和训练,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3月,俄罗斯联邦委员会正式批准俄《国防法》修正案,同意动用俄联邦军队参与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  印度仿效美国组建了8个营的特种部队,加大反恐力度。新加坡在美帮助下,建立“生化武器、辐射性物质、爆炸物防御团”。  英国致力于建立一支高效机动的快反部队,以便及时有效地应对国际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  法国制定《空中安全法》,允许法空军有权在客机受劫持时将其击落。  意大利参议院于7月通过法案,要求意军参与反恐行动。  日本拟于2006年组建“联合任务部队”,主要职责之一也是应对恐怖袭击。  为保障马六甲海峡安全,9月13日,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四国正式启动了联合空中巡逻机制;11月,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东盟国家军方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菲、印尼、马三国决定在三国间的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建立两条名为“南方海岸监视线”的共同防卫线,以打击这一海域的恐怖分子和海盗。  各国军队积极参加人道主义紧急救援行动,在应对突发性灾难方面的作用日显重要。  在印度洋海啸救援中,美、日、印、澳等10多个国家,派遣成建制的军事力量参与救援行动,动用舰船超过30艘,军机百余架,总兵力高达3万余人,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多国军队救灾行动。  8月,美南部遭受飓风袭击后,美军设立了地面指挥中心,抽调近5万兵力投入救灾。美国总统布什还呼吁国会考虑修改法律,以允许军方今后承担更多救灾工作。  10月8日南亚大地震后,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派军队和直升机等装备投入国内救援行动,中、美等国军队也派飞机向巴紧急运送了救灾物资。  在全球各地,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军队的身影。军队以其无与伦比的快速行动能力、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专业化的救援能力,在全球化时代的救援中给饱经灾难的世界带来一丝慰藉。  历史包袱与现实追求:日本的动作令人担忧  在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特殊年份里,日本这个曾给亚洲和世界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不但没有表现出丝毫对罪恶历史的忏悔,反而在背离历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不顾世界和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对,连续5次参拜靖国神社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它标志着以二战军国主义残余为核心的日本右翼势力彻底撕去了伪装。  与德国沉痛反省历史、勇敢直面历史罪恶相比,日本有那么一批人却利用全世界纪念二战结束60周年的机会,做起了为侵略战争翻案的文章。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慰安妇”、美化战争罪犯、篡改教科书……花样层出不穷,行动愈演愈烈。其目的只有一个―――将丑恶历史一笔勾销,并以此甩掉历史包袱,成为所谓“正常国家”。  在周边国家的提醒、警告和劝说声中,日本一直在加速其危险的动作:作为一个战后被剥夺了“战争权”的国家,日本正在对其所谓的“和平宪法”进行实质性的修改。如果这一新宪法“手术”成功,“和平宪法”将名存实亡。  如果仅仅有意愿,而没有能力,也许一个国家并不能构成对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威胁。如果一个国家具备了破坏和平的意愿,又具备了相当的军事能力,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  国际军事专家们一般认为,日本的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在世界上名列第三。  但日本仍在继续扩充军备,而且每年的军费支出大大超过了其自身防卫的需要。  2005年,日本的军费开支为453.87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9%。军费的增长部分,主要用于派兵参加在伊拉克的维和行动和大力发展远程战略性武器。日本已开始建造排水量达1.35万吨的航母型驱逐舰,并启动新型中远程运输机的研制,同时计划引进高速运输舰和8架远程运输机。  核谈僵局与争夺太空:军事竞争的新领域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日趋多元,却丝毫没有降低军事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军事专家们一再声言:军事安全依然是国家安全的核心。  正是由于各个国家认识到了军事力量对于国家力量的重要性,世界裁军与防扩散进程在2005年显得举步维艰:没有核武器的国家迫切希望拥有核武器,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国家安全问题;有核武器的国家对核武器进行新的改造,希望持续保持优势。  2005年,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的解决在曲折反复中艰难前行。朝核问题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11月11日在北京结束,会议通过的主席声明强调,各方愿在增信释疑的基础上,分类实施各项承诺。虽然前方仍然困难重重,但在中国的努力斡旋下,各方经过努力,朝着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又迈出了一步。  12月,伊朗与英、法、德三国又重新坐在谈判桌前,中断了近4个月的伊朗核问题谈判之门重新开启。虽然重启谈判给“阴霾笼罩”的伊朗核问题带来了一线希望,但能否最终使其走出僵局,谁也没有信心。  2005年,美军开始计划研制新型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从2018年起替换现役的“民兵-Ⅲ”型导弹。俄军第5个装备井式“白杨-M”导弹系统―――据说是可以突破目前世界上任何防御体系的战略导弹系统―――的导弹团年内进入战斗值勤,同时,俄罗斯还加紧研制用于新型核潜艇的“圆锤”潜射弹道导弹系统。  对于美俄间的新一轮核博弈,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巴尔舍夫斯基上将说:“如果主动削减或放弃核力量,俄罗斯就会失去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它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将变得苍白无力。”  国际原子能机构估计,世界上有40个以上拥有和平利用核能计划的国家已经掌握了生产核武器的技术。到2010年,世界上有核国家的总数可能突破30个。  这样一来,人们十分担心的恐怖组织获取核武器的噩梦就难说不会一朝成真。  核阴影依然笼罩,太空军事化的危险又在步步逼近。  继去年正式公布其空间武器计划清单后,美国国防部2005年公布的一系列文件显示,美国军方正在加紧活动,以获得太空优势,进而控制太空。  针对美国的举动,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6月称,如果美国或其他国家开始在太空部署武器,俄罗斯将采取回应措施。除了在口头上表示忧虑和反对以外,俄国防部宣布建立“国家空天防御系统”,航天预算资金将超过250亿卢布。  在美俄两国公开较劲之时,日本、印度等国也积极谋求空间技术的开发。  空间竞争加剧,太空军事化与非军事化走到了十字路口。  一贯反对太空军事化、主张和平利用太空的中国,在这一年成功进行了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使中国成为第三个能够进行有人参与的太空试验的国家。中国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科学试验,完全出于和平的目的,也是对世界航天战略格局的平衡。  缔造一个没有武器、远离战火、安全洁净的外空,是全人类的梦想。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  反恐联盟与恐怖主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日,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进入第1000天。  究竟什么是恐怖主义?在“9?11”事件过去多年之后,在美国的反恐战争已打了一场又一场后,国际社会仍未拿出一个清楚的定义。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两年多之后,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安全。翻开2005年的日历,几乎每个月都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恐怖事件:从伦敦地铁到印度首都新德里,从印尼巴厘岛到约旦首都安曼,伴随着阵阵爆炸的硝烟逝去的总是数十、数百无辜的生命。  2005年,是国际恐怖活动最频繁的一年。  恐怖主义正处于新的活跃期,而且呈现出新的特点―――实施威胁的主体日益多元,实施威胁的手段种类越来越多,受威胁的对象正在泛化。同时,国际恐怖势力的组织结构由垂直统一向分散网络化转变,以“基地”组织为核心的国际恐怖组织网络分散到了全球60多个国家,其结构呈网络状,彼此联系更加紧密,行动更加灵活。  11月9日,约旦首都安曼发生连环爆炸。正在这里访问的中国国防大学学员代表团遭遇恐怖袭击,3人死亡、1人受伤。  近年来,接连不断的有中国人遭遇袭击的事件。在耶路撒冷接二连三的自杀性爆炸中,中国同胞被无辜炸死;在伊拉克持续不断的枪声中,中国公民被武装分子绑架;在阿富汗的动荡局势中,中国工人惨遭杀害;在菲律宾南部丛林中,遭绑架的中国商人命丧荒野……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全球安全课题,已成为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崭新课题。  没有全球的安全,就不可能有中国人的安全。全球化时代需要“全球治理”,单靠哪个国家单打独斗,或单纯依靠武力,无法消除恐怖主义暴力活动的根源。  11月12日,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迎接3名在约旦遇难的中国军官的灵柩时,人们看到在迎接的人群中打着一个巨大的横幅―――“强烈谴责恐怖主义!”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南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南海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有奖纠错 |
 今日导读
 评论排行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2005年的世界与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任何一年一样,纷乱而繁杂。作为一名时刻关注着战争与和平的军事记者,面对这个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世界,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刚刚过去的2005年———博弈。
  新安全观与“冷战思维”的博弈,恐怖组织与反恐联盟的博弈,核计划与防扩散的博弈,太空军事化与和平利用空间的博弈……相关国家、各种势力围绕这些领域展开的竞争、争端、冲突、斡旋、谈判、遏制乃至欺骗等等,都可以看成是———和平的博弈。
  新安全观与“冷战思维”:究竟谁能给世界带来和平
  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
  现实的世界是远远不和谐的。正因如此,尽管这一概念得到了相当多国家的认同,在现实世界上还远未达成共识。因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美国信守“霸权稳定”的理论。按照美国的逻辑,只有霸权才能带来稳定,才能对“胡作非为”的国家进行制裁,才能对世界进行“善良的管理”。
  当然,这种稳定必须是在拥有世界上最多财富和最强大军队的美国霸权下的稳定。
  “和谐世界论”与“霸权稳定论”,实际上是新安全观与“冷战思维”的两种安全观及两种安全机制的博弈。不同的是,美国是带有强迫性地推销它的安全理念。而中国温和、公平、自主的安全主张,显然不含任何威胁利诱成分。
  在2005年7月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印度、巴基斯坦、伊朗被接纳为观察员国,至此,上海合作组织覆盖区域延伸至中东和南亚次大陆,成为欧亚大陆上地理范围最广泛的组织。
  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和俄罗斯于8月18日至25日举行了“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事演习。这是上海合作组织这一年最为重大的军事行动,也成为国际军事舞台上引人瞩目的焦点。
  两军常规武装力量的主要军兵种全部参加演习,演习地域跨越两国陆、海、空域,演习内容涵盖了应对主要挑战的新型作战样式和作战行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的国防部长和军事观察员观摩了演习。俄罗斯总统普京评价说:“演习的成功举行,标志着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了新的水平,同时也给上海合作组织注入了新的内涵,有利于地区局势的稳定。”
  与此同时,在美军付出两千余名士兵的生命后,在昔日的盟军宁肯令“霸主”颜面扫地也要把部队撤出伊拉克的情况下,美国人也打起了撤军的主意。“我们的敌人意识到,他们虽然不能击败美军,却能够打垮美国。”美国陆军退役上将约翰·基恩说。
  维护和平与灾难救援:军队职能使命的新拓展
  军队职能使命的拓展,源于国家利益内涵和构成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利益所涉及的地域、空间和范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中,各主要国家都在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任务,对军队的职能使命进行拓展。
  军队积极参与打击恐怖主义、海盗活动、毒品走私等行动,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重要力量。日,美国国防部正式公布了《国防战略》和《国家军事战略》两份文件,认为美军积极推进的军事转型与当前的反恐战争是相互促进的,美军要在转型中战斗、在战斗中转型,在实施反恐战争的同时发展新的能力,确保既能完成当前任务又能应对未来的全球性挑战。转型的总目标是实现全频谱优势,即拥有在各种规模与范围的军事行动中控制任何局势、击败任何敌人的能力。
  在遭受几次严重恐怖袭击之后,反恐已经成为俄军的重要使命。2005年,俄罗斯在加强情报搜集和组建反恐统一指挥机构的同时,还从正规军、内卫、边防和民防等部队中抽调精锐力量组建专门的反恐部队,并实施重点部署和训练,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3月,俄罗斯联邦委员会正式批准俄《国防法》修正案,同意动用俄联邦军队参与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
  印度仿效美国组建了8个营的特种部队,加大反恐力度。新加坡在美帮助下,建立“生化武器、辐射性物质、爆炸物防御团”。
  英国致力于建立一支高效机动的快反部队,以便及时有效地应对国际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
  法国制定《空中安全法》,允许法空军有权在客机受劫持时将其击落。
  意大利参议院于7月通过法案,要求意军参与反恐行动。
  日本拟于2006年组建“联合任务部队”,主要职责之一也是应对恐怖袭击。
  为保障马六甲海峡安全,9月13日,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四国正式启动了联合空中巡逻机制;11月,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东盟国家军方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菲、印尼、马三国决定在三国间的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建立两条名为“南方海岸监视线”的共同防卫线,以打击这一海域的恐怖分子和海盗。
  各国军队积极参加人道主义紧急救援行动,在应对突发性灾难方面的作用日显重要。
  在印度洋海啸救援中,美、日、印、澳等10多个国家,派遣成建制的军事力量参与救援行动,动用舰船超过30艘,军机百余架,总兵力高达3万余人,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多国军队救灾行动。
  8月,美南部遭受飓风袭击后,美军设立了地面指挥中心,抽调近5万兵力投入救灾。美国总统布什还呼吁国会考虑修改法律,以允许军方今后承担更多救灾工作。
  10月8日南亚大地震后,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派军队和直升机等装备投入国内救援行动,中、美等国军队也派飞机向巴紧急运送了救灾物资。
  在全球各地,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军队的身影。军队以其无与伦比的快速行动能力、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专业化的救援能力,在全球化时代的救援中给饱经灾难的世界带来一丝慰藉。
  历史包袱与现实追求:日本的动作令人担忧
  在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特殊年份里,日本这个曾给亚洲和世界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不但没有表现出丝毫对罪恶历史的忏悔,反而在背离历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不顾世界和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对,连续5次参拜靖国神社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它标志着以二战军国主义残余为核心的日本右翼势力彻底撕去了伪装。
  与德国沉痛反省历史、勇敢直面历史罪恶相比,日本有那么一批人却利用全世界纪念二战结束60周年的机会,做起了为侵略战争翻案的文章。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慰安妇”、美化战争罪犯、篡改教科书……花样层出不穷,行动愈演愈烈。其目的只有一个———将丑恶历史一笔勾销,并以此甩掉历史包袱,成为所谓“正常国家”。
  在周边国家的提醒、警告和劝说声中,日本一直在加速其危险的动作:作为一个战后被剥夺了“战争权”的国家,日本正在对其所谓的“和平宪法”进行实质性的修改。如果这一新宪法“手术”成功,“和平宪法”将名存实亡。
  如果仅仅有意愿,而没有能力,也许一个国家并不能构成对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威胁。如果一个国家具备了破坏和平的意愿,又具备了相当的军事能力,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
  国际军事专家们一般认为,日本的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在世界上名列第三。
  但日本仍在继续扩充军备,而且每年的军费支出大大超过了其自身防卫的需要。
  2005年,日本的军费开支为453.87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9%。军费的增长部分,主要用于派兵参加在伊拉克的维和行动和大力发展远程战略性武器。日本已开始建造排水量达1.35万吨的航母型驱逐舰,并启动新型中远程运输机的研制,同时计划引进高速运输舰和8架远程运输机。
  核谈僵局与争夺太空:军事竞争的新领域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日趋多元,却丝毫没有降低军事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军事专家们一再声言:军事安全依然是国家安全的核心。
  正是由于各个国家认识到了军事力量对于国家力量的重要性,世界裁军与防扩散进程在2005年显得举步维艰:没有核武器的国家迫切希望拥有核武器,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国家安全问题;有核武器的国家对核武器进行新的改造,希望持续保持优势。
  2005年,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的解决在曲折反复中艰难前行。朝核问题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11月11日在北京结束,会议通过的主席声明强调,各方愿在增信释疑的基础上,分类实施各项承诺。虽然前方仍然困难重重,但在中国的努力斡旋下,各方经过努力,朝着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又迈出了一步。
  12月,伊朗与英、法、德三国又重新坐在谈判桌前,中断了近4个月的伊朗核问题谈判之门重新开启。虽然重启谈判给“阴霾笼罩”的伊朗核问题带来了一线希望,但能否最终使其走出僵局,谁也没有信心。
  2005年,美军开始计划研制新型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从2018年起替换现役的“民兵-Ⅲ”型导弹。俄军第5个装备井式“白杨-M”导弹系统———据说是可以突破目前世界上任何防御体系的战略导弹系统———的导弹团年内进入战斗值勤,同时,俄罗斯还加紧研制用于新型核潜艇的“圆锤”潜射弹道导弹系统。
  对于美俄间的新一轮核博弈,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巴尔舍夫斯基上将说:“如果主动削减或放弃核力量,俄罗斯就会失去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它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将变得苍白无力。”
  国际原子能机构估计,世界上有40个以上拥有和平利用核能计划的国家已经掌握了生产核武器的技术。到2010年,世界上有核国家的总数可能突破30个。
  这样一来,人们十分担心的恐怖组织获取核武器的噩梦就难说不会一朝成真。
  核阴影依然笼罩,太空军事化的危险又在步步逼近。
  继去年正式公布其空间武器计划清单后,美国国防部2005年公布的一系列文件显示,美国军方正在加紧活动,以获得太空优势,进而控制太空。
  针对美国的举动,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6月称,如果美国或其他国家开始在太空部署武器,俄罗斯将采取回应措施。除了在口头上表示忧虑和反对以外,俄国防部宣布建立“国家空天防御系统”,航天预算资金将超过250亿卢布。
  在美俄两国公开较劲之时,日本、印度等国也积极谋求空间技术的开发。
  空间竞争加剧,太空军事化与非军事化走到了十字路口。
  一贯反对太空军事化、主张和平利用太空的中国,在这一年成功进行了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使中国成为第三个能够进行有人参与的太空试验的国家。中国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科学试验,完全出于和平的目的,也是对世界航天战略格局的平衡。
  缔造一个没有武器、远离战火、安全洁净的外空,是全人类的梦想。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
  反恐联盟与恐怖主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日,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进入第1000天。
  究竟什么是恐怖主义?在“9·11”事件过去多年之后,在美国的反恐战争已打了一场又一场后,国际社会仍未拿出一个清楚的定义。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两年多之后,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安全。翻开2005年的日历,几乎每个月都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恐怖事件:从伦敦地铁到印度首都新德里,从印尼巴厘岛到约旦首都安曼,伴随着阵阵爆炸的硝烟逝去的总是数十、数百无辜的生命。
  2005年,是国际恐怖活动最频繁的一年。
  恐怖主义正处于新的活跃期,而且呈现出新的特点———实施威胁的主体日益多元,实施威胁的手段种类越来越多,受威胁的对象正在泛化。同时,国际恐怖势力的组织结构由垂直统一向分散网络化转变,以“基地”组织为核心的国际恐怖组织网络分散到了全球60多个国家,其结构呈网络状,彼此联系更加紧密,行动更加灵活。
  11月9日,约旦首都安曼发生连环爆炸。正在这里访问的中国国防大学学员代表团遭遇恐怖袭击,3人死亡、1人受伤。
  近年来,接连不断的有中国人遭遇袭击的事件。在耶路撒冷接二连三的自杀性爆炸中,中国同胞被无辜炸死;在伊拉克持续不断的枪声中,中国公民被武装分子绑架;在阿富汗的动荡局势中,中国工人惨遭杀害;在菲律宾南部丛林中,遭绑架的中国商人命丧荒野……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全球安全课题,已成为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崭新课题。
  没有全球的安全,就不可能有中国人的安全。全球化时代需要“全球治理”,单靠哪个国家单打独斗,或单纯依靠武力,无法消除恐怖主义暴力活动的根源。
  11月12日,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迎接3名在约旦遇难的中国军官的灵柩时,人们看到在迎接的人群中打着一个巨大的横幅———“强烈谴责恐怖主义!”
【 军事频道 】最新热点
评论共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了和平永驻人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