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累了吃面香?

瘠土之上,开出杂粮之花

有一类食物,连接了三个“甘肃”

远古时代的甘肃,它们最早被先民撒入田地,迎来北方旱作农业的曙光;近代甘肃,它们用作备荒救灾,是苦难日子里不想吃,又不得不吃的“救命粮食”;今天的甘肃,它们重新成为餐桌“新宠”,化身“营养健康”代名词。

苦荞,生长在“最甘肃”的定西,

曾经不可或缺的粮种与饲料,今天珍贵的健康食品。

从古至今,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杂粮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命运,不同的情感,相同的是古今未变的面孔。数千年来,它们在甘肃这片土地上顽强生长。甘肃无论哪一代人,都曾被它们喂养——

莜麦面条,甘肃人常吃的杂粮面食。

荞麦在甘肃人的手中变化成面条、凉粉、搅团、馍馍等诸般模样,灰褐色的皮肤显示它们来自同一种籽粒;莜麦细长的身板看似普通,一旦煮制成甜醅子,“油光光”的外表诱人无比;小米黄米我从小分不清,可经验丰富的长辈总能用炸煮蒸多种方式做出得花样迷离。

对于很多甘肃人来说,杂粮饭比白面饭更好吃。

还有胡麻油荏籽油,不知为甘肃面食提供了多少奇妙的滋味;大麻子磕来磕去,最爱的还是麻腐饼麻腐包子,那绵密的口感不知勾起多少游子的乡愁记忆。

豆面熬汤入饭,高粱发酵酿酒......粗粮细吃、杂粮杂做,每一口,都是地地道道的甘肃味道。

甘肃杂粮,可以做出多少花样?

甘肃的杂粮很“杂”——有的是先民培育,土生土长在中国,堪称早期农耕印记的遗存,有的则沿着丝绸之路等商路来自西域及中亚。不仅种类杂,做法也杂。

甘肃,拥有全国几乎所有的杂粮种类。

不同的杂粮在甘肃不同地方,做法可能完全不同。所以神奇的是,虽然甘肃这片土地偏干旱贫瘠,却蕴藏着一个无比多彩的杂粮世界

荞麦莜麦:我们是主食,也能作小吃

荞麦莜麦,在古时候是主食,今天则被甘肃人做成了花样繁多的小吃

摄影/何知行,图/图虫·创意

在天水,荞面一旦被搅成糊状磨成粉浆,就开启了它的“高光时刻”——搅拌成胶质状,盛出后晾凉,就是凉粉坨坨,切成条状就叫荞麦凉粉,口感爽滑、清凉柔嫩。如果用特制的刀从顶上捞出细条就是“捞捞”;在侧面用刀削出薄片则是“削削”

天水呱呱,因为萌萌的名字而出圈的荞面小吃。

剩下的粉浆继续加热搅拌,使粉浆更加绵密紧实,冷却之后,呱呱就诞生了。吃的时候,随意抓取,用手碾成不规则的小块,再来一勺油泼辣子,吃进口中十分香辣绵软。呱呱吃完,你还会发现锅底结了一层厚厚的锅巴,这层荞面锅底就是“皮皮”,它是一碗呱呱的灵魂。

荞麦油圈圈,天水、平凉人热爱的早餐。

荞面如果油炸,就是天水、平凉一带流行的荞麦油圈圈,带着荞麦淡淡的甜味,说它是中式“甜甜圈”也没错。

甜醅子,一颗谷粒如何走向“粮生巅峰”。

不同于荞麦,莜麦做小吃甚至不用磨成粉,一煮一发酵做成的莜麦甜醅子,也能成为甘肃人的心口馋。油光光的外表,让莜麦在甘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玉麦。色泽真像玉一样黄亮温润,慢慢咀嚼下来,那细腻的口感也像玉一样令人着迷。

甘肃人家中常备荞麦面条。

在今天,荞麦和莜麦也可以当主食吃,尤其是陇东南一带。平凉人把荞麦和各种杂粮或白面混在一起,可以做成荞麦搅团;荞面做的饸饹面则是更爱,当地人都说“荞面饸饹黑又黑,筋韧爽口能待客”

荞面烙饼,卷土豆丝是最经典的吃法。

在天水,荞面烙成薄饼卷土豆丝,外表柔韧内里劲脆,也是妥妥的“碳水炸弹”。搓成面条加浆水,就是荞麦面酸饭,直接蒸出来的荞面馍馍如今少有,是过节才能吃到的美味。

莜麦类似,定西就有一道莜麦面做的“懒疙瘩”,做法的确很“懒”——莜面掺上豆面和白面用筷子拨到锅里,调上酸菜,酸香中依然能尝得莜面的麦香。

小米黄米:我们能熬粥,也能做糕点

小米溯源到田地,就是谷子,溯源到古代,它是成语“沧海一粟”里的“粟”。由于口感细腻,最适合熬粥

曾经,小米甚至不属于粗粮,而是作为细粮供应。

小米熬粥,下面很可能有一层锅巴,那小米锅巴正是甘肃娃儿心心念的零嘴。小米也可以做成糕点,比如“参与”到枣糕、油糕里,是甘肃人年节与红白大事的上佳食物。

不过,最适合做糕点的还是黄米

许多杂粮都是近亲,模样相似。

黄米溯源到田地是糜子,也是曾作为五谷之首的“黍”,与谷子同是黄河中上游流域的古老粮食作物。糜子和谷子是同科“亲戚”,秧苗甚至看不出区别。

黄米比小米稍大,甘肃最常见的非糯性黄米吃起来也没有小米“润”,稍显粗糙,而做成发面的糕点馍馍刚好能弥补这个缺点。

糜面馍馍也叫黄米馍馍,吃起来甜津津的。

早时候白面少有,天水的人家,过年的时候妈妈就会给孩子蒸一些用黄米做的“灯盏儿”,甜甜的,是乏淡生活里难得的滋味。

在庆阳,黄米面做成的“冉面”,蒸半熟油炸撒白糖,软软糯糯;黄米油馍,是黄米面炸成的油糕,还可以掺豆沙枣泥馅儿,甜意更浓。

黄米饭,泼上胡麻油激发浓郁的奇香。

图/《风味原产地·甘肃》

庆阳的甜糜子饭,是蒸熟做成鸟巢状,中间倒入红糖蜂蜜,吃的时候一筷子甜糜一筷子糖蜜,韵味无穷。哪怕什么都不加,黄米面蒸出的糜面馍馍,在天水直接叫做“甜馍馍”,块如蜂巢,色如黄蜡,味甜可口。即使甜味如此丰富的今天,甘肃人也最看重这份质朴的甜意。

灰豆黄豆:我们是粥、也能做面

甘肃人吃豆子,以前常常喜欢加本地的蓬灰变色,现在改加碱面,还是叫灰豆灰豆子,这份兰州独有的甜食小吃,就是用蓬灰与麻豌豆,红枣,白糖一起熬煮成的粥,出锅后浓汤包裹的灰豆微微发亮,如同黑色珍珠,吃起来绵软香浓。

灰豆子,是麻湾豆的神奇变身。

扁豆做成的灰豆,则被做成面——灰豆面,白银人十分爱吃。必须用铁锅煮豆豆,颜色亮红诱人,夏天吃还解暑。在陇东南,豆面又叫馇面,无论是烧汤还是馓饭还是做面条都可以放,味道更“尖”(好吃)!

在陇南,不要错过一碗各种豆类做成的豆花面。面是手擀面,豆花是黄豆打出的豆花,调味又是各类“杂菜”:韭菜炒青椒、油泼辣子、拌香椿芽,炒酸菜等,可以麻辣鲜香,也能清淡可人

豆花浇上面皮,南北味道在陇南相逢。

甘肃还有一种独有的“豆豆”——大麻子,直接吃是甘肃人的零口,盛行程度不亚于各种瓜子。把麻子去皮,滤制成麻仁,葱放上面再用油一泼而成的麻腐,把麻子的味道极致激发,芬芳扑鼻。至于口感,似麻非麻,似油非油,与主食一起,不论是做成麻腐包子和麻腐饼,总是风味独特。

酒与油,都有杂粮的身影

杂粮,也能以液体的形式,出现在甘肃人的餐桌上。

黄米,正是甘肃人做黄酒的原料之一。

小米和黄米,可以酿造黄酒,这是源于中国的古老酒类。过年围炉温黄酒,是庆阳人的习俗。另一种黄酒是高粱、糜子等酿成。高粱曾是甘肃人度过饥荒时代的功臣,磨成面也可以做成馍馍和面条,但因为口感不好,如今主要用来酿酒

用青稞酒或者高粱酒酿的酒柿子,

杂粮与水果的奇妙反应。

高粱煮熟后加入甜酒曲发酵,再将其与柿子放入大缸中密封进行二次发酵。等待一两个月后便取出,便是陇南的“酒柿子”,酒柿子褪去了涩味只剩下甜味,一丝一缕中还带有酒香。

含有丰富油脂的杂粮,则是榨油的好原料。

用荏油打底味的的荞麦面。

甘肃人把白苏多叫做荏。收割后晒干,摔打出荏籽,甘肃娃娃常常偷偷抓一把吃,油津津的,满足一整天。荏油做的凉拌菜,清香扑鼻少油腻。煎炸炖煮,色泽也很亮丽。

胡麻油做的烧壳子与陇西大月饼。

图/《风味原产地·甘肃》

两千年前,胡麻顺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胡麻籽一碾,胡麻油也是油中上品,上色力强、味道浓郁,在甘肃广受欢迎。民勤的胡麻盐卷卷、甘谷的酥油圈圈、陇西大月饼......甘肃馍馍之所以好吃,胡麻油就贡献了无穷的奇妙滋味。

甘肃为啥有这么多杂粮?

以上提到的杂粮,更准确一点,是除玉米、大豆等以外的“小杂粮”。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收成稳定。在远古时代,因为这些特性,它们成为先民首选的栽培作物,秦安大地湾遗址里,就发现有碳化的。恰好,甘肃的地理气候资源条件也适合杂粮生长。

虽然水土流失严重,但适宜杂粮生长。

黄河以东的陇东南,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典型地带。虽然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但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较大,适合谷物干物质积累。另外,这里的丰水期枯水期,与大部分小杂粮的生长需水周期和高峰期同步,适宜杂粮生长。

甘肃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气候类型也丰富多样。

再看全省,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各地气候类型也丰富多样,这也是为什么甘肃能够产出全国几乎所有种类杂粮的原因。

甘肃的小杂粮,都来自哪里?

制图/孙璐,设计/吴玖洋

稍微湿润的地方就种谷子,“陇东粮仓”庆阳和河西绿洲中的张掖,都是闻名全国的小米产地。比较干旱的地区,就种更加耐寒耐旱抗风的糜子

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的会宁县,不仅是"西北高考状元县",还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小杂粮之乡”。这里土层深厚,光照充足,种植着糜子、荞麦、莜麦、豌豆、扁豆等多种小杂粮。在唐代,会宁一带就被称为“粟州”,可见其杂粮物产之丰饶。

会宁县梯田层层堆叠,自古是杂粮之乡。

“荞麦之乡”则是庆阳环县,位于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交汇地带,气候温凉,日照充足。另外,陇南武都定西通渭因为气候凉爽,更适合苦荞生长,通渭是全国最大的苦荞麦产区,被誉为“苦荞麦之乡”。同样,莜麦喜寒凉,所以主产于定西和白银。

祁连雪山下的河西走廊,大麦正在黄熟。

河西走廊依靠祁连雪山融水,这里是全国最适合种植啤酒大麦的地区。其中的永昌县被誉为“优质啤酒大麦之乡”。甘肃杂粮家族的“新贵”藜麦,也在河西走廊生根。

甘肃人的命,都是杂粮给的

甘肃人的心里,都对小杂粮有种复杂的感情。

平凉静宁县,一片五彩斑斓的小杂粮种植基地。

在遭受旱涝等自然灾害,小麦玉米等主粮秧苗枯死、粮食失收后,补种小杂粮最有可能获得收成,所以它们是重要的备荒救灾作物。

过去在饥饿线上挣扎的祖祖辈辈,吃小杂粮吃到又爱又恨。家里老人说,以前天天吃“蜀黍面”(高粱面),红得像猪血,弄不干净的时候连糠也吃下去,扎得嗓子疼。

老一辈人又爱又恨的高梁面粉。

所以,等到温饱问题一解决,各种小杂粮因为产量低、收种累、口感差等原因,就很快被大量“抛弃”了。直到最近十余年,小杂粮们才重新回到了甘肃人的餐桌,不是“救命粮”的身份,而是“金谷子”销往全国,庆阳的小杂粮甚至出口到了国外。

临夏的藜麦,成为当地创收致富的“金谷子”。

其实,小杂粮的身影从未远离过甘肃人的生活——睡觉枕的是荞皮枕头,扫地用的是扫帚高粱或者糜子穗,糜子杆可以用在盖房铺顶,起保暖作用。高粱面粉虽然不好吃,但高粱秆是绝佳的烧火材料。有趣的是,兰州牛肉面还有一种独特的“荞麦棱”面型,就是因为甘肃人知道荞麦籽是三棱形。

现在虽然主要吃白面了,可甘肃人做饭还是喜欢掺一些荞面、莜面豆面,那才是最熟悉的甘肃家常味道。

平凉的胡麻收割,甘肃人的餐桌不会寂寞。

小杂粮连接起甘肃的三个时代。它们的种植面积或大或小,它们的身影或远或近,可无论如何,它们的味道,以及它们培养出的甘肃人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将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留存、延续下去。

  白领女性办公室吃什么零食?女性喜欢吃零食,而在上班的时候吃什么零食需要科学选择哦。今天为白领女性来推荐几款适合在办公室吃的零食,快来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吧。

  白领女性吃零食的好处

  零食是很多女人的最爱,开心的时候吃,不开心的时候也在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心理学家认为,从性质上讲,吃零食行为与自我抚摸行为的机制是相同的。吃零食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满足肚子饥饿的需要,而在于对紧张情绪的缓解和内心冲突的消除。

  当食物与嘴部皮肤接触时,一方面它能够通过皮肤神经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而产生一种慰藉,使人通过与外界物体的接触而消除内心的孤独;另一方面,当嘴部接触食物并做咀嚼和吞咽运动的时候,可以使人对紧张和焦虑的注意中心转移,在大脑的摄食中枢产生另外一个兴奋区,使紧张兴奋情绪得到抑制,最终使身心得以放松。

  要在枯燥的办公空间里坐上七八个小时不是件容易的事,况且还要思考问题,所以要减轻点工作压力或者想才思敏捷,大脑需要及时补充营养,抽屉里放的那些小零食就可以起到作用了。含丰富的营养素,糖分和脂肪相对较低,是日常理想的零食。比如低脂奶酪、含粗纤维的饼干或一般的巧克力饼干、不太甜的面包和三明治等等。如果不是很饥饿,提子、杏脯、无花果等干果也是很好的选择。此外,还有苹果片或香蕉片。这些食物吃起来又香又脆,但并非油炸而成,而是经过高温烘制,将水果的水分烘干,不仅营养损失小,脂肪和热量也较低,多吃不会导致发胖。

  接下来,就来一起了解了解上班族可以吃哪些零食吧。

  白领女性吃什么零食

  供给能量的食物:饼干、巧克力。饼干的主要成分是小麦,它提供的能量来自其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早餐中,普通饼干、黄油饼干或是专用于早餐的饼干所提供的能量能够保证人们一直到午饭时都精力充沛。如果再吃一个水果、一个鸡蛋、喝一杯牛奶,就是一个完整而且能量充足的早餐,保证你一上午都精力充沛。下午的茶点,吃几块饼干巧克力和喝一杯饮料,可以使你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一直持续到下午下班。

  优秀的能量补充剂:干果。平时我们在进行体力(远足、打网球等)和脑力活动之后,常常觉得十分疲劳,这时你可在口中嚼些花生、杏仁、腰果、胡桃等干果,对恢复体能有神奇的功效,因为它们含有大量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维生素e、钙和铁,以及植物性脂肪,却不含胆固醇。所以应常在包里放一些杏干、杏仁或榛子等零食,以备不时之需。

  机体的必需食品:奶制品。奶制品是平时我们最常见也是最容易买到的食物,它能够为我们人体提供蛋白质、维生素和钙质,而且不会含有太高的脂肪。另外,失眠的时候,每天晚上睡觉前半小时喝一杯温热的牛奶可以使人的身心更加放松,有助于睡眠。

  补充高蛋白的食物:豆类、肉类。适当的食用高蛋白食物,如豆腐、猪牛羊肉、家禽肉、鱼类等,可及时补充体内损失的热量。因为热量消耗过度也会使人疲劳,所以及时补充热量可很快消除疲劳感。

  可供维生素的食物:水果、蔬菜。疲劳由环境偏酸造成,多食水果、蔬菜这类碱性食物能中和酸性环境,降低血液肌肉的酸度,增加耐受力,消除疲劳。大脑正常工作需用多种维生素。对于维持人体的生长生育以及神经系统运行的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记忆力。

  以上这些零食对白领女性都有好处哦。

李傲)今天正式进入二伏天。常言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伏天就像一个大“笼屉”,湿度大温度高,蒸笼似的闷得人汗流浃背。在这种日子里,甭说吃饭了,就连动换都嫌累。但是按照老话讲,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即使再没胃口,咱们也得在这日子口儿来碗面。要说在北京最受欢迎的是什么面?那肯定非炸酱面莫属了。今天,新京报乡村频道再次邀请国宴大师传承人于春礼,给大家讲讲怎么做炸酱面最地道。

二伏就得来碗炸酱面。图片选自网络

  头伏饺子二伏面 三国时期就有讲儿

  一到伏天,大家最惦记的,一个是掰着手指头数日子啥时候能脱离“热”海;还有一个就是按照咱们老话讲的,吃头伏饺子二伏面。虽然这句话祖祖辈辈一直这么流传着,但咱们“吃”其然也得知其所以然,您知道这个习俗从啥时候开始的吗?

  告诉您吧,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魏氏春秋》上云,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大伏天里,何晏吃汤饼,用手巾擦汗后皮肤依然白嫩,这里说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伏天里本来就酷暑难耐,干嘛还要吃让人淌汗的热汤面呢?南朝梁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中提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古时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到了六月就应该辟恶,但其实,伏天吃面也有一定的道理。“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而且暑热难耐,人们食欲不振,面食也相对好消化吸收。另外,入伏后正是麦子刚刚丰收的季节,人们素有“尝鲜儿”的习惯,用新小麦做成汤面吃上两碗,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尝了鲜又祛除了暑气。

  伏天除了吃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浇上各种酱料,不仅刺激食欲,还能去心火。

  在咱们北京说吃面,大家首选的必须是炸酱面。除了好吃之外,还因为食材简单,制作方便,炸出一碗酱够吃几顿的了。但这看似容易的一碗炸酱面,里面的讲究也不少,怎样才能做出地道好吃的炸酱呢,咱们找到了国宴大师传承人,来给大家详细聊一聊。

  正宗老北京炸酱面 这些食材您可得记好

  父辈给国家领导人做过饭的于春礼,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在后海边上开了一家名为于师傅老汤酱肉的小店,他表示,卖得最好的就要数这一碗炸酱面了。

  于师傅说,在北京,炸酱面有很多种做法,现在好多餐馆做的炸酱面从色泽上看就不是那么正宗。“炸酱面炸出来的酱,颜色一定要深,这就跟用什么材料制作有关了。”

继承了父辈手艺的于师傅。受访者供图

  这正宗的炸酱需要三种酱,于师傅告诉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第一个是干黄酱,第二个是甜面酱,第三个要再来点湿黄酱。而且,最好是用老字号牌子的。而现在市面上很多店都是只用一种酱去炸,炸出来的就不香。”

  这酱有了,该怎么搭配好呢?于师傅表示黄酱和甜面酱的比例最好是二比一,首先要把它们放在一起加水搅拌均匀,“老北京的做法是把酱和匀后,放一块大料上锅蒸,先把它们蒸熟。”这么做,也是为了把生酱味儿给蒸出去。

  除了酱料,炸酱的食材还有五花肉和葱姜蒜。五花肉需要切成小丁,然后上锅,用小火慢慢煸,煸出油后放上葱姜蒜爆香。接着,把蒸好的酱放上,用小火慢慢炸二三十分钟,“炸完的效果应该是酱上面会露出一层油来,这样的才地道。”

  酱炸好了,咱们再来说说面。于师傅说,炸酱面所用的面,必须是手擀面,“如果自家做面的话,一定要在面里面放点碱,这样做出来的面更劲道儿,吃起来更有嚼劲儿。”

  至于菜码,“以前家里穷的时候只能放点白菜丝儿什么的,现在想放什么就放什么。”于师傅说常见的也就是黄瓜丝、水萝卜丝、芹菜末、黄豆等。喜欢吃醋的还可以倒上一点醋,就着一瓣蒜,这才齐活儿。

  夏天吃面还有一个讲究,那就是面要过凉水,“天气热吃过水面最地道,以前都是拿井水过三遍,吃起来更爽。”但这也是因人而异,于师傅表示,“有人喜欢吃锅挑儿,烫嘴的。”

  于师傅回忆说,以前在北京大杂院里,二伏当天总能看到大伙儿一人拿着一个碗,蹲在自家门口,一边闲聊天儿,一边“秃噜秃噜”吃着碗里的面,“这么吃会感觉更香!”

  瞅今天这天儿,雨要下不下的,正是闷得人难受。您还不趁着中午或晚半晌儿,煮锅面,炸碗酱,洗根黄瓜剥两瓣蒜,吃完面出身汗,出门遛个弯儿消食儿,这才是二伏天里最“正经”的事儿。

  新京报记者 李傲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面馆的面为什么很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