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拜佛堂时在佛堂穿衣服有什么讲究

当前位置: >
  道源法师,俗家姓王,是河南省商水县人,1900年出生。二十岁时投入周口镇的普静堂,依隆品上人剃度出家。师父赐他法名能信,法派名腾钦,别号中轮。三十岁以后改名道源,是根据《华严经》“信为道源功德母”之义...
佛堂讲话 附录:念佛与拜佛
发表时间:
17:07:18 点击:
  附录:念佛与  ―民国七十五年七月台北净宗莲社开示― 道源长老讲述  施旺坤记录  一、念佛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今天讲「念佛与拜佛」,先讲念佛,以前曾经讲过念佛的方法有高声念、低声念、默念三种。当我们在共修时,一定要高声念,要同声和板,听木鱼,大家念得一样。在自己家里念时,最好是低声念或默念,以免使不信佛者造口业。  那么每天应当念佛多少声?在上讲,最少不能少过十声,念多久没有限制。根据《》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大愿:「设我得佛,十方,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最少要念十念、念十声,要是不能生,阿弥陀佛就不成佛。再根据《观无量寿佛经》(又名《十六观经》),前面教人观想念佛,到了第十六观教人持名念佛,经上说:「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极乐世界。」就是一个人临命终时能够称佛的名号,念佛十声,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无量寿经》第十八大愿说:念十念往生,《观无量寿佛经》第十六观说:念十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都是平常没有念佛,到临命终时念十念,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但是要想临命终时能够念佛,一定要平常有修持,不然临命终时怎么能念佛呢?所以平常念佛最少要念十声,你每天早起洗了脸,家里有佛堂,到佛堂念,没有佛堂就随便站在什么地方,合掌念十念。我主张用十个指头计数,一个指头念一声,十个指头念十声,念完以后念偈:「愿生西方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广度一切诸含识。」你要是念得多,就该用念珠,也就是以念珠计数,每天念一串珠一百零八声,算一百声,念十串,算一千声,念得越多越好。古德每天念十万声阿弥陀佛,十万声怎么念?我在《佛堂讲话》中曾经提过,你要是专门念佛,每天可默念十六万声,念十万声绝对没有困难,对于古人每天念佛十万声,不要怀疑,以免造口业。但是现在不要说在家信徒每天要工作,就是人也有事情,不能整天念佛。据道源所知,现在每天念二万、三万声佛号的人很多,但是道源今天讲这段话,是希望大家念佛要诚心念,不要贪多。你们每天都要事做,规定自己每天要念二万、三万,如果被事务打闲岔没念完,心里好像欠债似的,想补却很难补起来,反而把心念乱了。所以如果自己定的是念二万声,那么能念到三万声,当然更好。  谈到念佛,现在最打闲岔是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这是的魔,这个魔最厉害!过去看电影要到电影院去,我们可以不去,现在等于把电影院搬到家里来,自己如果不能作主,想念佛又想看电视,于是一面看电视,一面掐念珠,电视看完,佛也念完了,这样念佛,不能念到一心不乱。  古人有个念佛偈:「念佛切莫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乱,九十九声一念差,捋转数珠从头念。」念佛是用功,用功一定要求一心不乱。我们每次念佛之前要念《》,《阿弥陀经》说: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才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念佛念得再多,也不能得到一心不乱,是因为你没有求一心不乱。再者,你念佛用念珠是计数用的,但把念佛移到念珠上,没有念到心里。嘴里在念,手在掐念珠,掏过一圈就算一百声,这样念佛,数过就好了,根本没有求一心不乱。所以古人这个偈,告诉我们念佛的方法,念佛时手要掐念珠。有人说念佛要念到心里,不必掐念珠,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是,念佛要得手应心,不能将念珠去掉。如果你能真正念到一心不乱,不掐念珠可以,初念的人还是要拿念珠。当你有念珠,你嘴里念佛,手里掐念珠,同时耳朵要听到佛号的声音。默念也有声音,金刚念没有出声,嘴巴在动,只要静心听,还是有声音。念佛的声音要自己听到,要听到心里。也就是念佛要口里念,耳朵听,听到心里,心里念佛与手里掐念珠合一,这样用功就容易得心应手。  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就是要对治我们的。我们跟佛不同就是多了妄想,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妄想的,假如我们没有妄想,我们就是佛,还要念什么佛?我们就是因为多了妄想,要对治妄想,所以需要修行。净土法门用心念佛,就是要对治妄想,因为有了妄想,就有分别,心就不能归一。念佛的目的就是要把妄想降伏,求得一心不乱,所以念佛的时侯,手里掐着念珠,口里在念,耳朵在听,心里再观想佛号,一句一句跟着念,不要让妄想走出来。念佛先不要贪多,先念一百声,九十九声一念差,打了一个妄想,这一百声念的都不算,重新再算,这样用功就可以得到一心。你能念一百声不打妄想,能一心不乱,再慢慢加上一百声、二百声、……一千声,慢慢的加多,以上是讲念佛。  二、拜佛  接着讲拜佛,拜佛本来叫礼佛,但是现在都说拜佛。拜佛要怎么拜呢?要身心虔诚,拜佛时身体要如法。怎么如法呢?就是身体要五体投地,拜下去时,两个膝盖着地,两个手肘着地,一个头挨地。礼佛时五体投地,叫「曲身礼」,这是第二种礼,把身体弯曲下去。第一种礼是倒身下拜,身体整个投到地上,这才是真正五体投地。目前我们没有用此种拜法,但是我们要知道,佛教传进中国,例如《四十二章经》,翻译这部经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都是行五体投地的倒身下拜礼,为什么我们现在行曲身礼呢?第一、整个身体倒下去不利共修,空间不够,第二、遭外道毁谤,说我们佛教不是行礼,是在栽跟斗,说佛教不懂礼节。因为上面原因,过去祖师就问印度来的高僧,拜佛除了倒身下拜,还有什么方法?印度高僧说还有第二种曲身体,还是五体投地,这种拜法和中国儒教、道教的叩头差不多,外道就不再毁谤我们,同时共修不占空间,所以后来佛教采第二种曲身礼。现在有的人学用倒身下拜,说我们的曲身礼不得真传,这都是好为人师的说法,好像只有他们得了真传,不晓得曲身礼是印度高僧传过来,因为考量上面讲的因素,才变更为第二种「曲身礼」,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第一种「倒身下拜」的礼佛方法。  那么拜佛时要恭敬,身体要五体投地,两只手要翻过掌来作什么呢?要知道那是要接佛的双足。我们拜佛要恭敬,怎样才叫最敬礼呢?人的身体最上是我们的头顶,最下是我们两只脚,我们拜佛时拿我们最上的头,顶礼佛最下的两只脚,这样叫做最敬礼。释迦佛在印度的时侯,怎么拜佛?要用两只手接佛的脚,把自己的头趴到佛的脚上,这样叫最敬礼。现在佛不在世,我们供的佛像都在供桌上面,因为佛像比我们高,我们用手接佛的脚接不到,所以拜下去时两手翻过来,观想是接到佛的两脚,这叫做「接足礼」。比方我们用拜垫,一定要拜到垫上去,要是头不拜到地上或垫上,叫「我慢礼」。《》中有一位出家师父来拜六祖大师,顶礼时头不着地,六祖大师是大彻大悟的祖师,晓得这位师父心里有点我慢,就问:你这位师父来向我顶礼,头不着地,你一定心里有点功夫,请问你是用什么功呢?这位师父说:我每天念《》一遍,已经念了三十年。就这点障碍他起了我慢,认为我了不得,所以拜六祖时头不着地,这是被我慢所障碍。  《》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用礼敬诸佛来对治我慢烦恼。我们平时见人,绝对不肯随便向人顶礼,我们拜佛就是要对治我慢的心,必须要发恭敬心、虔诚心,才能把我慢烦恼对治下去。你们无论用什么功,念佛要用心念,拜佛也要用心拜。我们共修天天拜佛,人家拜佛一拜,你心里在打妄想,人家拜完,你也拜完,这样拜佛,根本心里没有观想,所以得不到拜佛的法益。因此大家拜佛一定要身心虔诚,一定要用心拜。  话说多了打闲岔,大家好好念佛吧!  上个星期曾经讲过,当我们念佛时,口里念佛,耳朵要听着佛号,心里要观想着,不要贪多,要求一心不乱。念佛不要念到念珠上,要念进心里,这样念下去就有功效。  讲到拜佛,要身心虔诚,身体要五体投地,两只手,两个膝盖、一个头顶,要拜到地上去,一定头要拜到地上才恭敬。心里还要观想着佛像,在《十六观经》前面十二种观想,讲佛像的高大不可思议,都是按恒河沙数的由旬来算的,但是观想佛像的身量无边,如恒河沙数由旬那么高,不是我们凡夫的心所可以做到的。所以《十六观经》第十三观就开方便,要我们改观想一丈六尺高的佛,就是一个应佛,像印度释迦牟尼佛的身量那么高,在佛住世时就是普通人的身量,我们拜佛时观想佛像,就观想现在的人这么高就可以。如果观想一个人高的佛像还观想不出来,再依《十六观经》第十三观的义理开方便,就是依自己佛堂供的佛像有多高,就观想那么高,能把自己供的佛像观想出来,再把佛像放大到一丈六尺高。能观想到一丈六尺高的佛像,再尽量把它放大,放大到充满那么大。因为《十六观经》前面说的佛像都是多少恒河沙数由旬,我们凡夫算恒河沙数究竟多少算不来,但我们尽量把它放大到充满虚空就可以了。  虽然我们观想不来那么大的佛像,但是要知道,佛像本来是充满虚空那么大,要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当我们见到那么大的佛像时,会以为那是魔。的初祖,念佛曾经三次看见佛像,最后那次佛像就是充满虚空那么大,在慧远大师传里有记载。  接着讲文殊菩萨礼佛观想偈:「能礼所礼性空寂,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弥陀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第一句「能礼所体性空寂」,「能礼」是我们礼佛的人,「所礼」就是佛。能礼的人、所礼的佛,其性是空寂的。因为真空境界根本没有相存在,没有能礼的相,也没有所礼的相,其性本来空寂,第一句就是先修真空观。  第二句「感应道交难思议」,「感」在众生,「应」在佛,我们拜佛的人是「能感」,佛是「能应」,两个都是能。我们自己要虔诚,观想着佛像时要求「感」,那么佛就能够「应」众生的机。在真空观,能礼的人、所礼的佛,其性是空寂的,相都空了,性也是空的。真空观再换作妙有观,感应之道相交不可思议,能礼的人,还是礼佛的人;所礼的佛,还是所礼的佛,要观出那个相来,由「真空观」观想到「妙有观」。  第一句真空观,第二句妙有观,还是一个礼佛的人,所礼的还是一尊佛。第三句「我此道场如帝珠」,再把它观到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境界。先讲「帝珠」这个名词,《阿弥陀经》前面众释提桓因,就是忉利天主。欲界有六层天,第一层天「四天王天」,第二层天「忉利天」,忉利天的天主就是释提桓因,帝珠的「帝」,就是指释提桓因。他有一个讲堂叫善法堂,善法堂的天花板上,有一千颗宝珠穿在一个网上,叫「因陀罗网」,每一颗宝珠能够照出九百九十九颗宝珠的影子,这是第一层。第二层境界就不可思议了,每颗宝珠含的九百九十九颗宝珠的影子反射回去,反映到九百九十九颗宝珠里面。第一层境界,可以想象得到,但第二层颗颗宝珠再反射回去的境界就不可思议了。但不是到第二层为止,它是反射过来再反射过去,每一颗宝珠里的宝珠影子都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这叫「互摄互融」。这一颗宝珠能够含摄那样多的宝珠,能融通那样多的宝珠,形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境界。《》所讲的最高境界,就是这种一多无碍,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境界。第三句「我此道场如帝珠」,是把这个道场观想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道场。  第四句「弥陀如来影现中」,我们拜哪一尊佛,就念哪一尊佛,我们拜释迦佛,释迦如来影现中;我们拜阿弥陀佛,弥陀如来影现中;我们拜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影现中。观想无量无边,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佛像,现到我这个无尽重重的道场里来。  第五句「我身影现如来前」,上面先观想这个道场的境界重重无尽,再观想佛像重重无尽,第五句再观想我们能礼佛的人。在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我这个能礼的人,影现于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如来前。  第六句「头面接足归命礼」,把佛像观想成重重无尽的佛像,观想我能礼佛的人,也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而理不碍事,拜佛的时候还是头面接足,能礼佛的人的头和面接着佛的脚,行归命礼,用自己的来归依佛,叫归命顶礼。  这种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境界,我们亲身要证到很不容易。过去祖师有大,用十面镜子一个道场,十方即东、西、南、北四方,加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角,及上面、下面各装一面镜子,  十方就有十面镜子,在道场中间一尊佛,不管你在哪一方向念佛,镜子照的佛像、你的像,都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过去在上海世界佛教林,里面有一间房子,就是用十面镜子来庄严,中间供一个小宝塔,塔里面有一尊佛像。我们进入房子,电灯一开,看见室内十方镜子,现出来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影子,佛像无量无边,我这个人也是无量无边。  如果我们要建造庄严出来这么一间佛堂,不简单,我自己有一个方便,我们可以找两面小镜子,在两面镜子中间,点上一根蜡烛,看看镜子里面蜡烛的影子有多少?我们预想会有两根蜡烛影子,因为一面镜子照出来一根蜡烛,两面镜子互相反射,可能有两根蜡烛。你们可以在家里试验一下,蜡烛在镜子里的影子,会多得无量无边,每一面镜子里面都有无数的蜡烛,真是不可思议!因为是互相反射,这一面镜子将这根蜡烛反射到对面镜子,变成两根蜡烛,再反射回来,两根蜡烛变成四根蜡烛,反射的次数越多,蜡烛影子就越多。到底是谁叫它反射呢?镜子并没有动,蜡烛的影子就自己反射过来、反射过去,照出来蜡烛影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再讲到帝释天宫里那一千颗宝珠,是吊在天花板上,它没有动就互相反映出来宝珠的影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再讲到我们作观想,是用心观想出来的,因为我们的心有光明,才能反映,所以我们观想道场像帝释天宫的宝珠一样,重重无尽、无尽重重,就能观想出来佛无量无边,再观想到我礼佛的人也无量无边。这样拜一尊佛,就是拜无量的佛,也就无量无边。  礼佛一共有七种礼,第一种「唱和礼」,人家拜,你也跟着拜;人家不拜,你也不拜,根本没有存拜佛的心。第二种是拜下去头不着地,叫「我慢礼」,这两种礼佛要不得。而后面的五种礼拜,一种比一种高深,一种比一种玄妙,上面讲的文殊菩萨礼佛偈是五种礼佛中的一种。讲玄妙之理,理不碍事,我们还是要身心虔诚的礼佛,要把它观想到无尽重重、重重无尽的境界。如果不容易观想出来,那么我们拜一尊佛,一定要虔诚,拜一尊菩萨也要虔诚。不容易观想出来,说这个玄妙之理作什么呢?因为我们人人都有一颗真心,我们真心的境界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拜佛时要观想佛堂供的佛像,一尺高或三尺高,能观想出来功夫已不简单。再把佛像放大到充满虚空那么大,因为我们的真心是现现成成,只因被无明烦恼障蔽住了。当我们拜佛时虔诚的心现前,一时之间,无明烦恼歇落下去,真心现前了,忽然看见一个充满虚空的佛像。充满虚空的佛像很好,并不是魔境,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道理,不然会以为遇到魔吓晕了。佛像为什么会充满虚空呢?佛像本来就充满虚空。所以拜佛要虔诚地拜,要恭敬地拜,拜下去最恭敬最虔诚,忽然无明烦恼落下去,真心就现前了,忽然看见因陀罗网的境界,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佛像都现出来,那是佛境还是魔境呢?是佛境,绝对不是魔境,因为佛经上早就告诉我们是那样的境界。  最后再归纳起来,照我们现在的境界来讲,念佛要恭敬,口里念佛,耳朵听着,心里观想着。拜佛要五体投地,心里要观想着佛,身心要恭敬虔诚,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念佛就这样念,礼佛就这样拜,「念佛一声,福增无量。」念佛一声,增福无量无边。「礼佛一拜,罪灭河沙。」灭自己的罪业,像恒河沙那么多。实际念佛、拜佛都是增福灭罪的,因为能把罪业灭掉,就增多起来。所以念佛能够增福,也容易灭罪;拜佛能够灭罪,也能够增福,方法就是要虔诚、要恭敬。  话说多了打闲岔,大家好好念佛吧!
[]&&弘善法德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Copyrights reserved&&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联系方式:中国?广东?汕头&&联系电话:2&&联系人:黄易&&邮箱:admin@gming.org&&联系QQ:&&工信部ICP备案号:&&请佛教徒给我评评理,法会进行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在佛堂里拜佛,为什么我今天去广济寺拜佛遭不明原因阻拦_百度知道
请佛教徒给我评评理,法会进行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在佛堂里拜佛,为什么我今天去广济寺拜佛遭不明原因阻拦
我无语了,出去我丫就刺儿了你"(还有一些恶语我就不说了)我当时愣住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怎么连佛门净地也被玷污了吗,并且里面已经有一个便装的女士在拜佛:"佛门净地,我为什么不能去!当天我拜佛祈祷时流泪了,还是只有少数人可以进,控制不住的流下眼泪,并且佛堂里门口处已经有一个身着便装的女士在祈祷而且旁边还有几个祈祷的位置:"你丫有能耐咱俩砸钱,怎么会有你这种人,我想如果能置身其中该是多么莫大的荣幸。"我什么也没有说,怒道,想到寺庙求得忏悔与悔过?还是我真不懂规矩,操着北京口音威胁我说,对我十颜色不让上前,于是我便毕恭毕敬的脱帽上前准备祈祷具体事情是这样的,并且里面传来悠扬的经文声,请广大佛教徒给我评评理,然而最近发生了一件罪过的事,我是在北京的外地人。"然后他掏出二十块钱扔到公德箱说,转头就走了,社会地黑暗已经够我们受的了,砸得过我,我说我已皈依。今天我所说的句句实话,这时那个持佛珠地男士上前,已经皈依,谁知这时两个大妈一样的人和一个手持佛珠的男士上前阻拦、心灵的向往,我让你进去,很是懊悔,请问法会在进行时到底能不能拜佛:"懂不懂规矩成人了吗。于是我来到了北京广济寺(当年十几岁时就在此皈依)来到寺庙正看到佛堂里有法会正在进行
提问者采纳
善知识,一笑了之,地狱苦的很。我也遇见过类似的,是很好的事情,佛自在心中,是否能够入殿拜佛,现实来报,专门回答你的问题:“朕以后。所以,还是智昏阿弥陀佛。3要记得,不是根据拜佛与否。8你知道为啥未来佛是弥勒吗。7智慧,出口伤人?”玄奘回答。”唐太宗说。4其他大德说的,大肚能容,相由心生,命由我造!昔日!,泥泞之中绽放智慧莲花,确实很委屈,就归罪于孔子,都是命运,都要接受。5你大可不必久久挂怀。你自有佛心!,是好事。2佛说世事无常!、法,可以消业,见僧如见佛、邪恶,我们不论悲喜。9那些恶人:“不能因为儒生犯罪。6不要认为佛门中全是大德,他们会有报应的,无妄之祸,自然会有恶报,已然不那么重要了,前世孽障?哈哈哈。”1这个人蛮横无理,福自我求,来判断,常有无妄之福,入佛门否,尘世之中也有赵朴初等受人敬佩的居士:“佛门僧人多懒惰。10你完全以全然随缘随喜的心态面对这个纷繁复杂、僧还能是三宝吗。佛、虚妄的恶人,唐太宗问玄奘,境随心转、管怪陆离的时间
提问者评价
弥勒佛,大肚能容,一笑了之,多谢点化..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7条回答
我也在大殿的门口揽过人不让进,原因:1.大法会时,人太多,大殿容纳不下。2.法会进行过程中 ,进进出出会很乱。还有其它原因就不说了,我给你说个我自己的事情:我以前因为上班很少有机会去道场,今年因病休假才有机会去道场。道场的人对我也不熟悉,我对道场的许多仪轨也很陌生。一个老居士把经书放在我的拜凳的右下侧,我感觉对法宝不恭敬就拿起经书放在了旁边的功德箱上,这并不影响她。她从功德箱上又拿了下来,我也没多想,就又放在了功德箱上,这下惹火她了!她怒斥我:你哪里来的大菩萨啊?有什么了不起、......我解释: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觉得对法宝不恭敬。她更激动了:我给你磕头行不行?所有人都看着我,我为了不使她激动,就默默坐下,她骂的没什么意思了就只好也做下,我心里很惭愧,为什么事先...
道虹居士说的很对。我们不能怪别人,要怪,只怪自己罪孽深重,业障重重,没有圆满的智慧可以度他人,反而生了嗔心。只能说,正信佛法的太少了。。愿正信佛法永驻于世,愿众生能够得遇正法。我们的智慧还不够,只能努力精进。。。南无阿弥陀佛。。。
既是释子,理则无需评,气也不必生。放下我见,反过来,你倒应该感激他。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 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最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呵呵,1L说的对,楼主要淡定,毕竟没有那么多高素质的佛教徒,况且还有好多是惺惺作态的,他们整天求神拜佛内心充满了贪嗔痴,何必和他们计较,我们去庙宇是寻求内心的安宁和真我的,不用为此发这么大的气,过后想明白了就好了,楼主是有善念的人,会有好报的!
这些问题可以看看“净空法师精华语录”“净空法师开示辑要”,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您可以认为是佛菩萨在考验您,也可以当做是别人欺辱您的时候在消自己的业障……看过后明白了很多事情,就会开悟、释然了……
我当时愣住了,怒道:"佛门净地,怎么会有你这种人。"你都知道是净地,还犯嗔戒?
请问你想怎么处理这件事
啥也不说,转身就走!
这个跟佛教没有关系,你观察观察,也是你自己的业报。因果丝毫不爽。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广济寺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请问诸位居士,拜佛时需不需要许愿?-中国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
> 请问诸位居士,拜佛时需不需要许愿?
请问诸位居士,拜佛时需不需要许愿?
转载 编辑:李强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请问诸位居士,拜佛时需不需要许愿?”相关的问题,中国学网通过互联网对“请问诸位居士,拜佛时需不需要许愿?”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请问各位师兄?感恩,拜佛时用不用许愿呢,自己的愿望佛菩萨都能知道,阿弥陀佛,拜佛时许愿反而内心不清静。但很多人都在许愿有师傅说不用,因为佛菩萨能体察一切,具体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否则贪心升起可能适得其反。 但这样一来就难免存在一些作交易的色彩,但是需要努力完成的承诺。许诺说如果愿求实现,但是承认自己当前的确还做不到老师要求的。比如,或者善事多少件等等都可以,并且愿意做多少功德事以求愿望达成,就是自己曾经的过失我认为尽量做到诚实。 您师父说得没有错,令自己的圆球实现。其中怀着尊敬心。想要有好的婚姻和伴侣。因为自己内心可能不清净,念某名号。 所以说如果自己的确还是有愿求,甚至感召他人生起信心等等,一个一个来,应该考虑自己能完成。这其实是不正面的,效果更容易体现,由此更有了动力,恭敬顶礼,菩萨加持。那么做所有功德事都有一致的回向思路,先从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入手,会更有助于帮助更多众生以及感召更多人升起学佛信心。可以针对愿求设定一个针对范围的回向思路。但是要真实调整到这种信念,佛,如果自己资财充足,那不妨诚实一些,则可以利益父母子女等等,自己愿做什么事情以报答,其实在向往某个愿求而用功也是修学门路的开始。也就是说先从自己做起,发愿心可以在礼拜结束将功德回向后,礼佛拜佛时就一心一意的礼佛。这不是坐等其成。 对于“愿”,菩萨都知道。由此就出现了所谓的“许愿”和“还愿”。则样更轻松些。也就是说学佛有了针对性。 愿求不要多,而不是嘴上说说,只要自己知道,安安稳稳的陈述自己的心愿。我们通常理解的许愿恐怕是祈求主尊,而是先从自己用功,信心更加坚定。所以不妨参考。然后愿意改正错误,这就比单纯满足私欲正面,祈求佛,神灵保佑自己达成愿求,直至实现愿求。对于所学所修越来越有信心,期间不用想乱七八糟的事情。这就比单纯享受富裕生活的心正面得多。回向不是祈福,菩萨加持,力量集中。比如说求财。佛教所谓的愿其实是有“发愿”的色彩,某咒一百万遍等等。您就像顶礼自己的老师一样。但是别妄想少数量的功课就能应付,而不是简单地祈求果,佛教中其实似乎未突出“许愿”这个概念。或者是布施救难多少,祈求佛:希望一件心愿实现。也就是说如何设法把自己的愿转化成更正面。的确自己的起心动念,而是真正的改变。然后自己按照此承诺去逐步实行。 另外针对“愿”要有正面的发心调整,菩萨加持的同时用功全在自己。这其实就是自己的改变。比如《地藏经》末尾的白话回向文的思路就很适合初学佛者树立解决的问题,自己有多大心量就承认多大心量的自己,回向更针对因,需要不断的感应体会从而对于清净越来越有信心。以至于很多人理解的许愿就成了交易。 如在寺庙礼佛,信心是可以依自己的感应而逐步体会增强,这本身就是在还愿了,祈求佛。比如诵某经几百部,从一个枝端切入。把“清净”当做一种标榜,由此外境也会有改变,自己首先先忏悔导致障碍违缘的可能原因,令自己的用功与愿求对应,忏悔过失心,我想内心是不会轻松的,不是嘴硬的改变。这是不能自欺的。也就是说敬仰老师,诚实是在承认道理的同时承认自己的不足解决方案2:原来是这样,感谢!解决方案3:皆是清净?那你干脆学石头算了。是有利修行的。石头就什么都不想。所以你完全可以一边拜佛一边许愿。只要你的愿望是善的。就是清净的。这个不叫不清净。就叫清净。难道什么都不想当然可以许愿了。南无阿弥陀佛解决方案4:拜佛大略两个目的,自利,利他。自己根椐受用情况把握取舍,任何方法都不是通用法,也不需要比较,贵在契机。若有拜佛人依许愿法获精进觉悟,那许愿是好;若有拜佛人不依许愿法而行其他方便能获精进觉悟,那不许愿也好。仁者您是哪种受用当然自己最能清楚,我说他说岂能度侧之?希望能够帮助您解决问题,祝您六时吉祥。解决方案5:阿弥陀佛!师兄,在下不太许愿,但是在下基本天天都在发愿!祈请诸佛菩萨加被,发愿好好学习佛法,依止佛陀的教导,如教奉行,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发愿能早日步入佛法的解脱正途,并愿与一切同修,乃至一切众生共勉,相互促进,同发菩提心,共证菩提果!解决方案6:我也认为不许愿 的好。拜佛时不要想太多,想许愿的时候就许,没想的时候就不许,随心随意解决方案7:佛拜假塑像么····你为什么拜·····搜·······宗教通语音问答····能详细解答你···解决方案8:愿是有为上天 来救世的愿。五教圣人都有此救世愿。这是圣佛仙来世的大愿。佛因一大事因缘而降世。这世间人也可从中学习发此愿。这是成就圣佛仙的愿。世人所谓的愿是想得到的。而付出要从事项上得到的。这是自己想求得的心愿,也要自己去做才有。这与佛菩萨愿不同。拜佛是尊敬佛的德性圆满。学佛是学佛的精神德性之行持。就像“阿弥陀佛”的48大愿。发了就依法修持,一条条去做完圆满它。解决方案9:重要的是,在言行举止中种善因:)如果自己真的有比较着急的愿,也可以跟佛菩萨说一说,这些都没有关系。解决方案10:什么都不求就好了。求自己做个好人。得好报。自然能满愿。解决方案11: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最清净了。通过对数据库的索引,我们还为您准备了:信心是可以依自己的感应而逐步体会增强。 您师父说得没有错,礼佛拜佛时就一心一... 以至于很多人理解的许愿就成了交易。这其实是不正面的。佛教所谓的愿其实是有"发愿...===========================================拜佛 进庙前沿尽量不要走中间,沿阶梯边沿而上,男左女右,进门时尽量不要走正门,因为... 不可大声喧哗和讲不敬的话语。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不可以随口胡乱许愿,因为许愿一...==========================================="第二支香插右边,插时默念"供养历生父母师长。"(注:本篇拈香之法全为在家居士所写,故... 自己请自己的香,不能由别人付香火钱.。 最好用自己的火点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 进门时,女客先迈右脚,男客先迈左脚,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门槛上,而且这步子,需迈得... 那里的居士都很专业,只要选好要去求拜的寺庙和指定的居士, 下面的事情居士都会帮你...=========================================== 庙里按顺时针方向行走拜佛 进庙前沿尽量要走间沿阶梯边沿而上男左女右进门时尽... 许愿因许愿定要还愿没把握做千万别许愿别求发财佛保佑发财求平安求健康顺遂要随口...===========================================拜佛 许愿及还愿 女人从十二三岁.至四十八九岁.皆有月经。有谓当月经时.不可礼拜持诵... 居士,,穿的裤子低于膝盖以下的,根本都不敢进佛堂,觉得对佛菩萨不恭敬. 印光大师曾...===========================================拜佛 许愿及还愿 女人从十二三岁.至四十八九岁.皆有月经。有谓当月经时.不可礼拜持诵... 居士,,穿的裤子低于膝盖以下的,根本都不敢进佛堂,觉得对佛菩萨不恭敬.印光大师曾经说...===========================================昨晚就做了梦,梦见自己拜佛怎么也跪不好,一跪就滑到旁边的地上,后来好不容易跪下去... 过得自在! 但愿能帮到你! 祝愿你! 吉祥!如意! 身体健康! Chu2978 有明居士 南无阿弥...===========================================昨晚就做了梦,梦见自己拜佛怎么也跪不好,一跪就滑到旁边的地上,后来好不容易跪下去... 过得自在! 但愿能帮到你! 祝愿你! 吉祥!如意! 身体健康! Chu2978 有明居士 南...===========================================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学网: []
用户还关注
可能有帮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烧香拜佛的讲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