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难道不是孔子论语大全写的吗?

评《里住着的孔子》:一次关于《论语》的现象学写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文里写道:“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毫无疑问,《论语》必定是这样一部永恒的经典,如李泽厚先生所言,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他至今认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不但自汉至清的两千年专制王朝以它作为做官求仕的入学初阶或必修课本,成了士大夫知识分子言行思想的根本基础,且经多年流布,早已成为整个社会言行、公私生活、思想意识的指引规范——“即使是在没有《论语》读的时代,在不读《论语》的时代,其实,中国人生活中的那本《论语》是存在的!”(学者陈国安语)然则,所谓“生活中的那本《论语》”——更多是指儒学倡导的人伦秩序和道德观念,是化在中国人生活里的常识与细节,回到《论语》文本,当下中国人之阅读,是将其以“传统文化”之一端视之研之,或是学习“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抑或考证、辨析至文字本身“想见(孔子)其为人”,不同的读法,就有不同的经历,就有不同的观照。杨绛先生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一个样儿,各不相同”;李零先生独具只眼,以“丧家狗”串接非圣化的孔子孤独的一生;贾志刚先生的读,是“注意人物出场排序,牢记孔子官运潦倒的一生,关注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以此探求《论语》的奥秘……唯其如此,就有了这一世代不同人笔下不同面孔的孔子,不同声音的“论语”。近日,坊间新出《论语里住着的孔子》一书,同是读《论语》,著者何伟俊先生从文本出发,认识、理解、亲近孔子,读出一个“住在《论语》里”的孔子,如他所说,这一位孔子,是个“活生生的可亲可敬的人”,“具有高度的生活智慧”,“有时又显得寂寞无助”,他“一直没有离开我们,没有离开中国大地” ——最重要的,在著者看来,孔子,尤其不曾离开我们的教育生活。著者本为教师出身,本书又是对一群教师所作《〈论语〉与现行教育的思考》讲座稿结集,通读全书,由著者解读所带来的使我深有感触的正是浓浓的教育味或说教育生活味,甚至,这让我想到著名教育学者马克斯o范梅南的“生活体验研究”,某种程度上,著者作为教育人,正是以《论语》中的对话、场景为案例,进行了一次现象学意义上的写作,这从著者给各篇所定主题即可见一斑,如“为学之本” (学而篇第一),“寓教于评”( 公冶长篇第五),“情理师爱”( 雍也篇第六),“孔颜情深”( 先进篇第十一)等,在在是对《论语》教育生活的关注。诚然,并非没有学者或书籍对《论语》中教育生活进行研究,只是一般借此为话题,讲述个人主题,比如有学者将孔子与西哲柏拉图并置进行比较研究,直接回到文本,在解读中反思并建构孔子的教育生活,并不多见,由此,《论语里住着的孔子》,委实给教育者特别一线教师更多启发与更多导引。说到底,教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在解释现象学写作中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意义进行反思。这一点,同样是经典阅读的应有之义,“阅读古往今来的经典,除了应当虔敬地学习它的道理、它的论题、它的词采,还要进行一种密切的对话。对话的对象可以是永恒的真理,也可能是其他的东西。在与经典密切对话的过程中,读者不断地‘生发’出对自己所关怀的问题具有新意义的东西来。”(王汎森语)《论语》一书,的确可以孔子“日常生活现象”观之,著者即以现象学写作切入其中特定情境,生发出许多属于自己的新意义。试摭一例: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说起来,这一句诸家解读大体相近。杨伯峻注本释为:子贡他们所重视的,是孔子的博学多才,因之认为他是“多而识之”;而孔子自己所重视的,则在于他的以忠恕之道贯穿于其整个学行之中。李泽厚先生对此句记之曰:不如就字面释义,即知识不过是些材料,更重要的是统帅贯串这些知识的基本观念和结构。无这基本观念、结构,尽管博闻强记,学问仍如一地散钱而已。李零先生则有些发挥:中国学术,研究自己,人很多,文章和书也很多,毛病是鸡零狗碎,缺乏理论穿透力和内容的整体把握,只有散钱,没有钱绳,让欧美学者和日本学者看不起……本书著者是这样解读——毋宁说是反思——孔子与子贡师生教育日常中的一句对话:孔子对子贡说:“你以为我是学问广博而知道的多、懂得多吗?”子贡先回答“是啊”。他觉得老师知识确实广博,知道的比他们弟子多得多。子贡的脑子很灵,他随即提出疑问——“非也?”难道不是吗?他大概想到了老师为什么要问他这个问题。老师问他而不问其他弟子,是希望子贡比其他人聪明,能理解老师,或者是孔子想考考子贡能不能理解老师……子贡想到这些,对自己的回答产生了疑问。孔子没有让子贡发表看法——有点遗憾——而是自己给出了答案……很明显,这是从对话出发,还原当时的教育现场,特别是现场中孔子与子贡师徒的心之所想,虽只是一问一答又一问一答,也仿佛进到一个“微课堂”,著者以听评课的姿态进行现象学解读,别有洞见。要知道,教育现场从来不会是单向度,在这一特定情境中必定会有人的个性的生发与碰撞,从上述答问,可以看到“课堂”上师生互动之密切、交流之平等、智性之丰盈,著者贴着课堂解读,“有点遗憾”尤其点得妙,着实教育者的敏锐,孔子向来因材施教并循循善诱,这一处,却直接掀了自己的底牌,少了一点等待,真的“有点遗憾”——倒也应了一线教师常用来说教学的话: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孔子,也一直身在一线呀。解读还未完,接着:……孔子是在告诉子贡,学习必须由知“识”而知“道”。为学的境界,不能停留于知识广博、博学多闻;而要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主张、主见。学习,不是为了成为知识的容器,不是为了成为别人;而是为了建构自己,成为自己。这一处,说的是“学习”,内里已通往教育教学。教育最终的目的,不就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建构自己,成为自己”?仍然这一句,著者解读到最后,直接点出“教学”:教学亦如此,要由教学方法“术”的层次,上升到教学理念“道”的层次。优秀的教师必然通过博采多家,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从孔子“学习”之道看到了教师“教学”之道,实乃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接续,《学记》即曰“斆学半”,教师一半是教,一半是学,学生一半靠旁人教,一半靠自己学,教的主导在学,学的主导在教,好的教师永远把自己当学生,而学问的有些至深之处,只有当了教师才能学会。对于《论语》原文而言,这真是作为教师,站在教学立场上的极好的“生活体验研究”,这样的研究既指向文本内容,更代入了现场情境,于其中进行反思、对话、建构、写作。由此一例,亦大抵识得这册“一位普通教师的《论语》阅读笔记”之长,解读上未必蹊径独辟,但著者本着一颗教育者的心灵,嚼饭哺人,带读者走进孔子老师的课堂,听课,也评课,这就有意思了,况且,著者一路走来,自身多有修习之乐,他努力将这快意与乐趣传达出来,让大家与“论语里住着的孔子”一起想想事、聊聊天、过过日子,慢慢地,这一群人也略微有些“论语里住着”的味道了。日本的山本玄绛禅师在龙泽寺讲经,说:“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什么是“论语里住着”的味道,那就是不管“照着讲”或“接着讲”(冯友兰),读来读去,最后“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本书著者,从普通教师的阅读出发,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关于《论语》的现象学写作,唤出了其中的自己。——那么,你呢?(《论语里住着的孔子》 何伟俊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版)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何可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读书官方微信
播放数:2106612
播放数:537775
播放数:179194
播放数:263157《也说孔子》――从北大教授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说起_中国作家网
《也说孔子》――从北大教授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说起
作者:杨张平(特工)
  ――从北大教授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说起
  现代媒体、网络这个平台,就象一个谁都可以入厨使用的“公共炒瓢”,什么肉都可以给你炒得“滚瓜乱熟”。从于丹在百家讲坛释讲《论语》后,《论语》红了、火了、热了、熟了、甚至“乱了”!
  最近,北大教授李零以《丧家狗――我读〈论语〉》出书,又将孔子隔着几千年的历史风尘拉到人们面前,从于丹所谓“圣人平民化”,到李零的“孔子真身化”,开始让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传统下的眼睛,眼睛背后的心灵重读孔子和《论语》。
  这两位是北大和北师大名校教授级的人物,对孔子和《论语》无疑有着科班的、正规的阅读和研究;凭着他们自有的才华和功底,不愁对此有一个比较独特的看法。单凭“丧家狗”三个字,单凭这一“怪味”的重磅炸弹,就足以使老实了几千年的国民的封建思想受到重创。本人则不同,连当他们学生的资格都没有。但仅仅在他们文章的屁股后头或博客的留言、评论里,弱蚊子一样的哼哼几声,却是不甘心的。
  我想说,在我质朴、稚嫩的思想和情感记忆里,只知道孔子是个思想家、教育家,只知道“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只知道在美国的唐人街口塑有孔子的雕像;别的就不知道什么了。于是,不得不象李零一样,用我自己艰涩的目光重读《论语》,甚至再读《四书》和《五经》。这是我一个七十年代出生者,在过去几十年里不敢读的东西,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至于读《论语》的事情留待以后有机会再说,这里我只想由此而去,也说说自己心目当中的孔子。
  李零称孔子为“丧家狗”,这激起不少人的惊讶、惊恐甚至反对。尽管李零在开篇就对“丧家狗”作了可以信服的解释,但还是有那么多的平民、学者感到惴惴不安,我看实在太没必要了。
  首先,可以肯定李零说的绝不是生物意义上的“丧家狗”;即便如此,我看也不必过意不去。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共享的、大爱的、多元的世界,我们与生物、动物是和平共处的;谁都清楚,人也不过就是一种动物而已。在国外特别是动物保护和动物研究界,人与动物的界限早已开始模糊了,只是我们还有许多人固执地抱着自己可怜的自尊死死不放罢了。
  其次,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人和某些动物不仅不是隔离的、疏远的,而且亲近到了与人几乎一体的程度,甚至超乎人体,成为人们敬仰的神灵了。比如,给我们带来美味被我们任意宰杀的猪,却是回族的祖先,牛不也是庙、黎等族的神明吗?等等。
  另外,“畜生”这个被人们当作骂人的字眼,我,我想绝不仅仅是我,会在某个时候对自己过于溺爱的子女突然喊一声:“畜生,狗,来!让老爹抱一下。”就是说,我们首先不要把任何事情看的一成不变,老用旧感情、死眼光看问题,世界上没有不可以动的奶酪!
  这似乎有点说远了,现在返回来看李零说。李零说“孔子不是圣人”(可我们几千年来都称孔子是孔圣人),“根本谈不上内圣外王”。李零要突现的真身孔子,其本人就不承认自己是圣人,弟子子贡称其是“天纵之将圣”,孔子也予以了否认。
  我想说的是,我们历来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好恶”强加于别人,而且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个民族,一个又一个世纪,大家齐心协力地共同把一个并不合适的帽子扣到一个人的头上,以致使自己都不愿成为圣人的人成了圣人。这难道不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悲哀吗?
  我曾诅咒过上帝为人类犯下了四个不饶恕的错误,也曾把中国至今与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相差甚远,而且在近几十年里都难于赶上人家现在的水平,归咎于孔子封建礼教思想对人们、进而对国体的束缚,也正是基于本人由来已久的这种思想,才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一下早已作古几千年的孔子,关注李零笔下这只“丧家狗”!
  我承认孔子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教育体系。且勿论其思想体系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我说他是教育家,但就他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境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卓见;六十岁了还坐着马车,周游列国的精神,我看就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我们这个已经十分浮躁的社会里,是很少有人能有一个不错的心态的。不过,我从不承认,孔子所传、所授、所解的东西,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永远都不可或缺的或是精美的精神食粮。
  尽管郑国那个叫“姑布子卿&”的相面师说孔子的下半身象丧家狗,孔子虽不高兴,但还是认可,“然哉然哉”了的。姑且不论这一典故是真是假,因为孔子是不是丧家狗,与相面师的说辞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况且,李零又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中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这一观点我还是赞成的。我也认为,特别是那些枉有政治家的理想,而只有诗人才情的文人,作为这样的“丧家狗”,才是更合情合理的。
  比如象李白。如果李白不象“丧家狗”一样,四处干谒,“求神拜佛”,一次又 一次无奈地扣响那些朱门之环,将自己几十年的生命丢撒于山水之间而无果,而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君王的重臣,为国征战或指点江山的话,李白还会成为一个千古传诵的诗仙吗?这里我又不得不提起郭沫若,如果郭老不是最后成为什么科学院院长,什么大领导的话,在文坛上还会成为一个某种程度上被“唾弃”的诗人吗?还会成为“政治口号”的文学代言人吗?!唐后主李煜,也该称为“词圣”了,可他皇帝当成了什么样子?最后还被别人悄悄毒死,这都是 何等悲哀的事情啊!
  孔子到底有多坏有多好,就是历史学家也各有各的角度和尺度。可以讨论,但不必求得有一个万众一心的、亘古不变的结论。况且,三百年前的事,三百年后还指不定是什么样呢!这样的例子,我想是不胜枚举的。即便孔子好得象“一面红旗”,我看如李零所说,也没必要把他插到全世界!在我看来,于丹之所以能在当下把《论语》说火,并不是因为孔子多么伟大,也不是因为于丹演讲的多么精彩;当然,我认为也不是孔子不伟大,也不是说于丹讲的不精彩,于丹的演讲水平我还是满佩服的;我要说的是,只所以能火,是因为现下浮躁的社会、浮躁的心态,需要孔子中庸的甘露滋润一下。我相信,这趟儿“润物细无声”的小雨,是不会永远下着、永远滋润人们“干涸”的心田的。什么事都有个过去的时候,包括现在的李零。
  我曾经读过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的一些书。书写得倒是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但确实有诸多“宿命”的影子藏在里面。象我这种急性子,这样热血滚烫的人是感到有些慢腾腾、有些束缚人甚至折磨人的,更不要说是让那些唱摇滚、跳街舞的年轻人去消受了。倒是他关于“孔家店就是粮食店,道教就是药店,佛教就是百货店”的观点我是赞同的。我所以要扯到南怀瑾,也是因为李零提到了他,而李零是反对这一观点的。
  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本事不大,还就是不爱跟风,不是跟着李零瞎吆喝的种。我之所以不赞成李零的说法,认为南怀瑾将孔家店称为“粮食店”是对的,是因为我觉得,的确是孔子“给了中国老百姓粮食吃”。现在我们一直说“无农不稳”,就是说如果农民都吃不了饭,那么国家就不安定了。这在某个历史时期说是对的,而在我看来,孔子就是开了个粮食店。当然,他不是买五谷杂粮的,他是一个用封建礼教,教育、束缚、控制人们,使人们安于“种地”,安于现状,安于一切他所制定的规矩礼仪上的“奴隶”!这也正是我直到现在不憎恨孔子而怨恨孔子的根本理由。
  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如果不是打开可以同时进来新鲜空气和所谓不健康东西的门窗,我们的国民现在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如果一个个妇女,仍然屈从于、辱从于“三从四德”,总是一切夫唱妇随、从一而终,心甘情愿地一生去修建她的贞节牌坊,不讲自尊,不讲自由、不讲自我、不讲“性”趣,没有“休夫”只有“休妻”的话,女人的美丽、美好、幸福、事业会在哪里?如果一个学生,始终屈从于老师的任何灌输、任何讲授,那他的创造思维,他的天才又如何体现?如果一个儿童或子女,始终是“三纲五常”,没有任何自我和反叛,他们的快乐、权利又到何处去寻?如果一个下级永远对上司唯唯诺诺,言听计从,甚至低三下四,大气不敢出,大话不敢说,没有任何合理化的建议,使他们的才华死于腹中,这又有何好处?
  反正,如果我们一切跟着孔子的思路走下去,我想那会离亡国亡民越来越近的;而孔家店,开得就是这样的粮食店!在我的印象中,这个孔家店真的不如可以治病的道家的药店,不如佛家可以容纳百物的百货店!
  孔子是中国道德的先祖。但他的道德已经在人们的思想里形成了规矩、规范和秩序。李零,把道德和秩序分开来讲,当然他也讲到,没有道德就没有秩序,这是对的。我想说的是,道德本身就是秩序,任何法律都是秩序的条文,但任何法律的起源,我想也不违乎道德,不过与法律直接对应的道德的内涵更为广泛而已。
  道德就是不成文的法律。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不仅仅是用道德约束人,他的道德已经在过去几千年里象法律条文一样,甚至超出法律条文的威力,一直在制裁着人们,现在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并在固执地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我不尊重孔子甚至要怨恨孔子的具体原因。孔子不仅用粮食控制了人们,给了人们粮食,而且还教你怎么爱护粮食,怎样用粮食做饭。于是,千百年来,我们用同样的爱好做同一种饭,用同样的眼光和口味来品尝,那里还知道有什么山珍海味?!
  这就是我佩服于丹的演讲,却不赞成她的思想;并不认识李零,却要挨着李零的原因,也是我突发奇想、心血来潮,在这里罗里罗嗦写下这篇文章的理由。
  最后,想补充几句关于读《论语》的话。《论语》如何读,读什么,为什么读?说实话,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我的水平有限,时间也有限,知道是很难把握的。我有兴趣读《论语》甚至《四书》《五经》当然最不想赶时髦,这不是天下读红楼,天下读论语的时代了。要读,我也不会本着研究的态度去读,因为我觉得对我有限的生命而言,没有那么大的价值。今天既然挨着了李零,挨着了《论语》,就走个捷径,顺着李零的思路去试着读读吧!不过,对于知识和学术,我从来就不贪,自知自己不会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弄出个名堂来。所以,李零提出的几乎是摆开架势的阅读、研究思路我只是借鉴,不准备用一是“查考词语,通读全书;二是以人为线;三是概念为线;四是总结”这样浩大的规模来读。我没那么大的本事,一至四点可全用,但绝不用全,只是尽我所能即可。也说孔子,草草而就,望大家指正。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著作有《论语》。这句话有什么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著作有《论语》。这句话有什么错?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论语不是他写的,而是他的弟子写的
论语不是孔子写的 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其言行的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论语不是孔子写的 &希望可以帮助到you。
论语不是他写的……写论语的是他的弟子们
论语不是孔子写的是他弟子写的
这句话不是孔子写的,是他弟子写的!
孔子的弟子将他的言行编写成一本书:《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写的
孔子的弟子将他的语言编写成一本书:《论语》,所以
《论语》不是孔子写的.
这本书是孔子世后,他的弟子为他写的
论语不是孔子写的 是孔子的弟子写的!
是孔子的小弟弟写的
论语是孔子说的话,但不代表是他写的,并且,孔子从来就不愿被别人封为什么官候,他是一个圣人!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论语》是不是孔子写的?_百度作业帮
《论语》是不是孔子写的?
《论语》是不是孔子写的?
嗯.是孔子写的.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论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