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专研以佛法研究佛法的各位

想研究佛法,请指点_百度知道
想研究佛法,请指点
然后再领悟具体佛法典籍。深谢在下想先全面深入了解佛教的起源及发展过程。请高人先推荐一本经典的阐述佛教的起源及发展过程的书籍,然后再指点一下研究典籍的大体流程
爱生智,更具备布施行善的能力。行而知。再谢。所以各位大可不必担心做无用功。在生活中也时刻注意行善是在下说的简单了,交替循环以精进、智慧的思想结合到现实生活中更好地体会并落实,以免好心办了坏事,可放心指点。是因为本着向善之心才向各位请教的,而是想将博爱、不犯错。最终用智行善、知而行,也明白研究和实修同时进行,善生爱。不是为悟而悟,而非为研而研地着了相,逐渐脱离“本我”的束缚等。想研佛法其根本原因是粗知其中的这些主旨思想。在下就是在生活的点滴中愈发深刻地领悟到善根是基础
提问者采纳
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使能想,得三摩地:a) 弥陀佛南无(音,名为都摄六根: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虽不能全无妄念1,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斯为第一。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勿用观心念法、三根。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念佛时,无有间断,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念到一心不乱、耳,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灌顶修行,都摄六根,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不仅仅是开悟。 修习大圆满法,了了常知,自可心归一处。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稍微地内向!3、白话文对照的、发愿,念佛名号,能即生开悟: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志诚恳切:那摩)观世音菩萨南无(音,能即生开悟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所谓念念修行,能度脱现代人的、行善,向内观,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明理不求实证。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一是消业障,天赐众生福泽。都摄六根而念,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当用摄心念法,能够灌顶加持,能修习,故名净念,当累世修的机缘、能念之心识,身也不会懒惰懈怠,甚难得,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铁鸟(飞机)飞翔时,则无意义:有所谓。推荐修行的两本书,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净土宗念佛法门)而开悟、舌。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内观心性:那摩)阿(音。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首先明理,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金刚密乘大圆满》。 念,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净念若能常常相继,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回光一瞥,先看《楞严经》: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六祖以后,一一摄于佛号,净念相继,校彼不摄者。(念佛名,且证量足、生菩提心)(生真信、明心见性,发切愿,则心中清净多矣,这就是觉性。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去拜:前念已灭,后念未起,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都看文言文 。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南无(音. 看大成佛经。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意。2. 看修行的书。大圆满法;二是佛力感应加持)(当然要持戒!”之口诀;轻微地内收:《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提问者评价
谢谢。也谢谢其他各位!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佛法的相关知识
其他9条回答
而不只是理悟&#39.实修心性是重点&#39.;(说食数宝没有用)
《中国佛教2000年》
世间万物都有佛性,都有色,声,香,味,触法,人人都有佛性,主要在一个“悟”字上,先念大悲咒,什么的开智慧,消业障,再悟道就会好很多,不过也不唯一,心诚则灵,我就是先念大悲咒,后来都能观想到一些事了,然后再结合经书去理解,去体会应该怎么做事,最主要第一点是要做到,不然等于白修,信佛不是让你天天啥也不干,而是怀着慈悲心,真正的善心去做事,无论做什么都想着造福于人,并且是长久的,首先就是什么才是真善?真正的善心不是给一个人多少财富,而是在需要帮助是帮一把,不需要时则不帮,最根本是教化人心向善,人心善了,他才真正的善,境随心变,心善则人,事皆善
书籍有很多,有的你看的,就怕你看不过来!经典太多,个人根器又不同,不知道该推荐你从哪本开始看!至于佛教的起源及发展过程,楼上说的那本书就不错!不过我建议你从实修入手,很简单,但也很难:从学会做人开始,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勿因善小而不为)!从灭“贪、嗔、痴”入手!总之,你先把自己 “杀”死再说!
研究和实修同时进行,经典中教我们怎么做,要试验一下。而不光是理论研究。
[认识佛教]一书,网上搜一搜
你的这种要求,比较简单,在宗教分类排名中在前面的都可以做你的老师。
我没有什么经典 但有一些视频可以让你看看我的博客有佛祖和禅祖的故事你可以来看看看看他们是这么学到佛的 看看他们是这么想的 看看他们是这么成佛的之后你在学学
百度一下:南怀瑾。试一试!佛教大修行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南怀瑾佛法名言
名言内容:我常告诉同学,真正佛法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是般若的成就。解脱不是靠功夫,四禅八定、三明六通都是加行,是加工的程序。所以般若、法身、解脱,三者不可缺一。我们几十年看到过的,有些学显教的或学密宗教理的学者,例如欧阳竟无居士,他的老师杨仁山居士等等,他们的佛学真好,是我们一般人所不及的。佛学好有什么用?习气不改,生死到来不得解脱。佛学是文字般若,也是般若的一种,但是毕竟没有得到真正解脱。所以有般若没有解脱,法身不得清净,不得圆满。有些人不研究佛学,专门做功夫、参禅,常常在清净境中,好像是法身清净,那不是真法身,是偏空之果,因为他没有般若,始终被清净的境界绑住了,又是一条绳子。有法身没有般若智慧,也是不圆满。
名言出自:
南怀瑾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名言作者:南怀瑾
南怀瑾档案资料:国学大师,诗人
推荐名人名言
本站共收录关于佛法的名言40条
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余外里,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坏。 《梵纲经》 《梵纲经》
这个道理与心的道理是同样的,你们学佛法就不要沈迷在宗教中钻牛角尖,要了解科学才可以更透彻地了解佛学,佛学是大科学。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来布施来修行,应该不住相,一切现象不留,心中若留一点现象,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
从大乘佛法来看,宗教与哲学思想,是落在小乘的苦集灭道范围里。所以,真正佛法是「无见苦求」,见是观点。像《华严经》看这世界,是没有苦集灭道的,永远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真法界。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佛说法四十九年,但在金刚经上却说没有说一个字。这个法不可说,说的都不是,因为说的都会住于法相,开口就不对。所以佛说的,他那个真正的佛法,他说他没有说,不可说,说的就不是,一开口就不是它了。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
本站共收录南怀瑾的名言85条
学佛不是要度一切众生吗?善人固然要使,恶人更要度了。好人要爱护,不好的人更值得怜悯。
如果学佛为了求福报而学,求来生怎么样而学,不错,是有这个事,但不是彻底的,所以说人天福德枉成痴。
什么是真头陀行,真出家才是头陀行,心出家才是真出家。各位在座的不论在家出家的,要心能出家,才是真比丘比丘尼。
为什么学佛先要学作人?人道没有修好就想证果是没有可能的。人道怎么修呢?就是修十善业道,修好了就是人道的成就。
这个道理与心的道理是同样的,你们学佛法就不要沈迷在宗教中钻牛角尖,要了解科学才可以更透彻地了解佛学,佛学是大科学。
本文地址:
推荐成语大全
南怀瑾佛法名言内容: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如何研究佛法_百度知道
如何研究佛法
如何研究佛法
提问者采纳
此以一句佛为一念,不可掐珠。 修习大圆满法,不仅仅是开悟:那摩)观世音菩萨南无(音,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净念相继,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身也不会懒惰懈怠,都摄六根: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地藏菩萨本愿经》,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明理不求实证,念佛名号,现世衣食丰益,当下抓住,不可二十三十。意: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念十句佛,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斯为第一,乃即浅即深:那摩)地藏王菩萨4,能度脱现代人的,这样便能认识本觉、白话文对照的。勿用观心念法、舌:那摩)阿(音:南无(音。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去拜,自可心归一处,须念得分明,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这就是觉性、能念之心识!六祖以后,与晨朝十念,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利根则不须论,作三气念,从一句至十句。晨朝十念。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但作事时,后念未起,净念相继,净念相继,了了分明。彼则身劳而神动:前念已灭,由手动故,切勿以己见不及,都看文言文 ,能即生开悟;二是佛力感应加持)(当然要持戒:南无(音。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发愿: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净念若能常常相继。若又费力,甚难得。大圆满法,灌顶修行。推荐修行的两本书。此偈诵的意思是说,则心中清净多矣,记得清楚,发切愿,为可哀也,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用功大异,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都摄六根而念,或分为两气,不可出声,至于千日,仅一口气为一念,读经。目前时代。随快随慢,故名净念。念佛时,仍须记得分明,遂生疑惑,若二十三十,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不但去妄,舍此十念记数之法!”之口诀:“内观心性,当从一至三。念得清楚:a) 弥陀佛南无(音,最好最易成就的,当累世修的机缘,唯凭心记,纵日念数万、生菩提心)(生真信,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欲都摄六根。从朝至暮,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若十句直记为难。彼唯晨朝十念则可,摄妄则同,从七至十。则憧憧往来者。较彼掐珠记数者,无诸疾苦、明心见性、耳:使能想,得三摩地。从一至十,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一则不恭,当用摄心念法,名为都摄六根。至十句已,念到一心不乱. 看修行的书,此则身逸而心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回光返照.所谓念念修行,首先明理,向内观,终身卫护、行善,虽不能全无妄念,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若吾辈之钝根,听得清楚,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一念不生,二则伤气,无有间断。——净土宗念佛法门)而开悟。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一是消业障,得三摩地,一心不乱!3。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久则受病,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且证量足,心知一句,从六至十,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校彼不摄者,由兹中丧,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金刚密乘大圆满》。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若静坐养神,久当自得耳,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或难记数、念。卧时只宜默念:铁鸟(飞机)飞翔时,则恳切直念,致多劫善根:《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就是终生念一佛名,无不相宜。作事既了,从四至六: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妄念无处著脚。但当仰信佛言,先看《楞严经》.修行需要先消业障,了无滞碍,一一摄于佛号,志诚恳切,大难大难。掐珠念佛。须知此之十念:有所谓。不论佛数多少。若出声,斯为第一。此十念记数,最能养神,唯宜行住二时。此则念一句佛,皆如是记。 念。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随念随记、三根。(念佛名,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轻微地内收,利益天殊,能即生开悟 ;稍微地内向,何况及身,则伤气成病,能修习。2,行住坐卧皆无不宜1,能够灌顶加持,神不能安,天赐众生福泽,则从一至五,心知十句。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当念佛时,仍复摄心记数,切记切记。所谓十念记数者,则无意义. 看大乘佛经,从一至十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7条回答
南无阿弥陀佛!给您推荐一本书 佛恩居士 的《走进佛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听法师讲经,比如净空法师,体方法师。读经。参悟。阿弥陀佛
不要光研究,还要多多在实践中去用,如果只会搞研究不能指导解决生活中的烦恼问题,研究的再透也一无是处。
学佛的目的是断烦恼,过快乐的人生。佛法其实是关于宇宙人生真相以及如何过上幸福美满生活的一种教育,告诉我们人生一种明白的活法。真正学佛,要把佛陀的教诲应用落实在日常生活、自己的日常言行举止中。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自己心的训练。一定要有意识让自己的心变得感恩、宽容、大度,欢喜,放下贪婪、自私自利、伤害别人、不正当男女关系、偷盗和占便宜等念头,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另外学佛的人,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尊重自己的配偶,慈爱自己的孩子,在单位是位好员工,勤奋、努力、乐于助人、不计得失。
修行成佛的方式有很多种,在我们这个时代,最适合我们现代人根机的无过于念佛法门。“阿弥陀佛”四字,集中了诸佛菩萨的智慧和慈悲,代表无量欢喜,无量光明,无量温暖,无量幸福,无量慈...
佛法不是研究的,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关键是要靠自己修持的。只有亲自去修,方能得到领悟。
不一定非研究.学.做.做学佛家.佛学家有何义.
佛法的研究是非常枯燥的,个人觉得,多看看禅机有些帮助!
佛法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还在钻研佛法?你Out了!(转载)
&&&&&&&&&&&&&&&&&&&&&&&&&&&&&&&&&&&&&&&&&&&&&
转自:土摩托
还在钻研佛法?你Out了!
我先来讲一个关于猴子的故事。
我在斯里兰卡的时候,专程去古城Polonnaruwa拜会一位名叫Wolfgang
Dittus的美国动物学家,他从1968年开始就一直待在斯里兰卡研究猴子,BBC曾经在1997年拍过一部关于斯里兰卡猕猴的纪录片,就是请他担任的科学顾问。Dittus的斯里兰卡太太专门为我放了一遍这部电影,好看极了。
这部片子名叫《寺庙部队》(Temple
Troop),主角是一群居住在Polonnaruwa古城遗址里的猕猴。片子表现了它们平时的生活状态,包括觅食、育儿、求偶和抢夺王位等等常见戏码。
但这片子有个很少见的桥段,就是猴子进村抢粮食,真的是见啥抢啥,连面粉口袋都不放过,不少镜头逗死个人。不过被抢的那户人家可就不怎么高兴了,谁愿意下
班回家看到屋子里一片狼藉呢?
因为这件事,斯里兰卡政府收到很多抱怨,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只能建议有关方面派人去抓猴子,然后放归山林,结果可想而知,猴子们很快就又溜回来了。走
投无路的政府官员找到Dittus,让他出个主意,这位科学家轴劲儿上来了,干脆写了篇论文,发表在一份动物保护期刊上。该文得出的结论是:斯里兰卡佛教
徒出于积德的心理,经常主动喂猴子,这才是猴子进村抢粮食的根本原因。要想彻底解决猴子抢粮食的问题,比如改变佛教传统,不再投食。
“猕猴是群居的灵长类动物,实行的是等级制度,高等级的猕猴优先获得一切资源,包括食物和配偶。自然状态下的猕猴是不会主动分享任何资源的,只有低等级的
猴子遇到高等级的猴子时才会这么做。”Dittus对我解释说:“所以在猕猴们看来,人类是低级别的动物,从人类那里抢食物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换句话
说,人类觉得喂猴子是在做慈善,猴子们却把这一行为看成是示弱的表现,反而瞧不起人了。”
Dittus还告诉我,因为经常可以从人类那里吃到高热量的食物,Polonnaruwa的猕猴种群数量激增,但猴子们大都超重,健康状况普遍不如真正野
生的猴子。另外,斯里兰卡佛教的存在也影响了大象的保护。虽然政府很早就颁布法律,不准猎捕野象,但斯里兰卡佛教组织坚称大象是佛教的圣物,佛教寺庙需要
大象作为佛教仪式的道具,逼得政府对他们网开一面,结果盗猎分子钻了这个漏洞,导致目前斯里兰卡大象盗猎猖獗,屡禁不止。
“慈悲为怀”一直被认为是佛教极力宣扬的信条,但在对待猕猴和大象的问题上,慈悲的结果却是害人害已,得不偿失。
--------------理论分割线-------------
这几年佛教在中国有复兴的迹象,我朋友当中有好多钻研佛法的人。我去年和今年分别去了趟印度和斯里兰卡,重点关注了佛教的诞生和传播过程,纠正了自己原有
的很多偏见。原来,释迦摩尼本人是一个具有同情心的知识分子,他生活的时代正赶上雅利安人统治印度,来自雅利安的高级僧侣(婆罗门)利用种姓制度欺负当地
土著,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前身)宣扬轮回说,信徒们相信自己下辈子还得受苦受难,永世不得解脱。释迦摩尼经过反思,认为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才是老百姓受苦
受难的根本原因,所以他一生致力于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偶像崇拜,反对祭祀杀生,不赞成婆罗门具有天赋特权,支持用道德标准代替世袭制度。他还反对咒语和巫
术,认为这是婆罗门教的愚人糟粕,一个人不可能通过念咒达到涅槃的境界,而是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冥想和思考来实现。
这些思想有的现在看来仍然不错,有的却已经过时,这是因为释迦摩尼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得出这些结论的,肯定会有局限性。就拿“慈悲为怀”来说,如今的印
度人不杀牛,貌似很“慈悲”,但其实这个习惯只是为了适应当时的历史环境而已。雅利安人最早是吃肉的游牧民族,祭祀杀生是常态。印度的原住民务农为生,牛
是用来犁地的,非常珍贵,所以逐渐变成以牛为尊了。
同样,印度和斯里兰卡人之所以吃素,也和环境很有关系。这地方气候炎热,肉类很难保存,再加上人口太多,吃肉是养不活那么多人的,这才改为素食,和佛教宣扬“慈悲为怀”没什么关系。
这两个当年的好习惯发展到今天,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印度的牛就不说了,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妨碍交通,是印度现代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素食传统也有问题,
一来容易造成营养不良,二来现在米饭供应充足了,蛋白质却因素食而供应不足,于是吃素的人很容易补偿性地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这就是为什么斯里兰卡人普
遍偏胖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佛教的所有宣教都是如此,仔细一想就都禁不起推敲。这事不奇怪,一个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人想出来的理论,怎么可能适应现在的社会呢?如今我们
已经有了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气象科学、心理科学、环境科学……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已经比古人上了好几个台阶。如今一个初中生所掌握的关于这个世界的
知识都要比释迦摩尼多很多倍,更不用说如今在研究所里做学问的那些真正的学者了。如果你真的想弄清一些严肃的问题,去读读这些学者们写的书吧。都21世纪
了,还在钻研2000多年前提出来的理论,纯属浪费时间。
-------------八卦分割线-------------
最后提醒各位,美国迪斯尼公司计划在2015年地球日那天上映一部关于斯里兰卡猕猴的纪录片《猴子王国》(Monkey
Kingdom),这片子也是由Dittus担任的科学顾问,我在他家看了粗剪,同样很赞,喜欢野生动物纪录片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严以修身专题研讨发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