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云醉卧芍药裀的是时放的曲子叫什么

史湘云(探秩)
&史湘云(探秩)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
——清*袁枚
不是任何作品都有探秩性,《红楼梦》诞生的历史特殊性与作者家世的悲惨结局,还有这部不完整的《红楼梦》本身就很离奇,所以它的探秩绝非偶然。因此作为读者,对于书中人物和一些谜团,希望有个正确的答案,但也许永远不会有答案的。有无答案,《红楼梦》作为世界名著的地位永远是不可动摇的。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不敢肯定探秩出来的东西正误,但有一点我明白,非偶然产生的因果关系一定有其合理性,哪怕是尚有几个经不起的推敲,而有一两点能够被人们认可的,就足以说明一个人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欣赏不同的声音,不会因此而影响你的审美取向。
书归正传,下面我就从史湘云说开去。
史湘云是红楼梦爱好者中,公认能够与黛玉、宝钗相媲美的最出色的少女形象之一。在红楼梦留给人们最美的三个画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里,就有这位史大姑娘。人们固然有最喜欢黛玉或最喜欢宝钗的,但厌烦黛玉,对宝钗摇头的也不少。不过一提到史湘云,几乎没有不喜欢的。关于湘云,其实谜团并不少,下面我就结合古本红楼梦来解读史湘云这个戴着金麒麟的女孩。
在清嘉庆年间,有一署名学秋氏,在他的《续都门竹枝词》一书里,有一首《竹枝词》非常有趣:“《红楼梦》已续完全,条幅齐纨画蔓延,试看热车窗子上,湘云犹是醉憨眠。”他传达了许多重要的信息。
“《红楼梦》已续完全”——说明在那时,人们已经知道他们所看到的活字版印的《红楼梦》包括了原作和续本。在嘉庆年间,虽然很多人不知道原作者是谁,续书者是谁,但是很清楚地是: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不是一个人从头到尾写的。“条幅齐纨画蔓延”——条幅就是家里挂的条幅,如四扇屏之类的那种画,齐纨就是过去夏天的扇子,有一种扇叫纨扇,用丝绸绷在框子上,上面画一些漂亮的画。“试看热车窗子上,湘云犹是醉憨眠。”——清朝时一般市民所坐的骡车,冬天在里面放一些取暖的东西,俗称热车。热车的窗帘上,画的是“史湘云醉卧芍药裀”。这就是当时《红楼梦》和史湘云深入民间的情况。
关于史湘云在书中的出场“亮相”,书中没有象描写其她重要人物一样,或特设一段文字,或用作者的叙述语言,或通过书中某人之口,加以说明,而是让她在第二十回突兀地忽然登场,令人费解。“且说宝玉正和宝钗顽笑,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宝玉听了,抬身就走。宝钗笑道:“等着,咱们两个一齐走,瞧瞧他去。”说着,下了炕,同宝玉一齐来至贾母这边。只见史湘云大笑大说的,见他两个来,忙问好厮见。”曹雪芹对人性格的把握是非常精确的,三个“大”字突出了史湘云行事、为人、性格和特点就是大气。也应了第5回史湘云判词“英豪阔大宽宏量。”
她的基本情况和生存状态,我们可以从第20回后,书中零碎的细节、书中人物的只言片语、可以大体弄清楚。她出身于四大家族贾、薛、王、史(家血亡史)中的史家,也就是贾母的娘家人,是贾母的一个侄孙女。原来史家人丁旺盛,也有好大的花园,花园里有个枕霞阁,但是对于史湘云来说,那只存在于老辈的怀旧之谈里,她出生后,就没有在那样的亭阁里玩耍过。不过,后来大观园里有了诗社,她参加后,就用了个“枕霞旧友”的别号。她的父母,当她在襁褓中的时候就双亡了,从此,她就只能靠两个叔叔轮流抚养,一个叔叔是忠靖侯史鼎。第13回写秦可卿丧事,有一笔写的是,“接着,便又听见喝道之声,原来是忠靖侯史鼎的夫人来了。”古本《石头记》里,这个地方就出现一条脂砚斋批语:“史小姐湘云消息也。”但是正文里并没有她的名字出现,后来通行本在这句话后面加上“带着侄女儿湘云来了”,算减缓了一点第二十回她大笑大说地出现的突兀。后来第49回,又写到她另一个叔叔保龄侯史鼐,说史鼐迁委了外省大员,要带家眷去上任,于是贾母就把史湘云留在荣国府长住。许多红学家认为贾母原型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妹妹,证据之一,是李煦有两个儿子,大的叫李鼐,二的叫李鼎,说书里虽然把姓李改成了姓史,但贾母的两个侄子仍然写成大的名鼐、小的名鼎。怎见得书里的史鼐是老大呢?鼐:大鼎。也可以从第四回“护官符”的附注里分析出来,史家祖上被封的是保龄侯,这个爵位一定要由家族的长子来继承,可见史鼐是老大;史鼎是因为有另外的功劳,皇帝再给封的侯,名称就不是祖上的那个名称,另叫忠靖侯。这两个叔叔抚养史湘云,不过是尽宗族的义务。她的两个婶婶,对她相当苛刻,让她每天做很多的针线活,很晚才能睡休息,特别累,所以史湘云实际上是很可怜的,她最愿意到她的祖姑(姑奶奶)贾母这边来,贾母也特别疼爱她。在黛玉进荣国府以前,她是那里的常客,袭人原是伺候贾母的,她每次来了,都是袭人(花气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陆游)服侍她。但是,我以上所总结出来的,全靠文本里分散在各处的零星信息,这么重要的一个角色,很奇怪,竟没有一段文字,集中地交代一下她的身份背景。
关于史湘云的长相,第49回“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鹿皮小靴:越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说明是个大高个,鹤立鸡群吗,腰很细,腿和手臂很长。五官的描写,只有62回的一句“慢启秋波”,说明眼睛好看。21回宝玉“次日天明时,便披衣靸sǎ鞋往黛玉房中来,不见紫鹃、翠缕二人,只见他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那林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那史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说明湘云皮肤很白,通过睡姿也可以看出湘云身体健康。作者通过这些只言片语,勾勒出一个很符合现代选美标准的青春少女。
她的生活经济状况也很不好,32回“宝钗因而问道:“云丫头在你们家做什么呢?”袭人笑道:“才说了一会子闲话。你瞧,我前儿粘的那双鞋,明儿叫他做去。”宝钗听见这话,便两边回头,看无人来往,便笑道:“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的就不会体谅人情。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他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他就说家里累的很。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他就连眼圈儿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想其形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我看着他,也不觉的伤起心来。”袭人见说这话,将手一拍,说:“是了,是了。怪道上月我烦他打十根蝴蝶结子,过了那些日子才打发人送来,还说‘打的粗,且在别处能着使罢;要匀净的,等明儿来住着再好生打罢’。如今听宝姑娘这话,想来我们烦他他不好推辞,不知他在家里怎么三更半夜的做呢。可是我也糊涂了,早知是这样,我也不烦他了。”宝钗道:“上次他就告诉我,在家里做活做到三更天,若是替别人做一点半点,他家的那些奶奶太太们还不受用呢。”这一段是不是让人觉得心酸呀?别忘了史湘云哪会儿是十四五的小姑娘,那么懂事,不抱怨、不推辞,那样的勇于担当。还有37回大观园起了海棠诗社,宝玉接来了史湘云,一下就做了两首诗。书中写道“众人看一句,惊讶一句,看到了,赞到了,都说:“这个不枉作了海棠诗,真该要起海棠社了。”史湘云道:“明日先罚我个东道,就让我先邀一社可使得?”众人道:“这更妙了。”因又将昨日的与他评论了一回。至晚,宝钗将湘云邀往蘅芜苑安歇去。湘云灯下计议如何设东拟题。宝钗听他说了半日,皆不妥当,因向他说道:“既开社,便要作东。虽然是顽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你家里你又作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这会子又干这没要紧的事,你婶子听见了,越发抱怨你了。况且你就都拿出来,做这个东道也是不够。难道为这个家去要不成?还是往这里要呢?”一席话提醒了湘云,倒踌蹰起来。宝钗道:“这个我已经有个主意。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他家田上出的很好的肥螃蟹,前儿送了几斤来。现在这里的人,从老太太起连上园里的人,有多一半都是爱吃螃蟹的。前日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在园里赏桂花吃螃蟹,因为有事还没有请呢。你如今且把诗社别提起,只管普通一请。等他们散了,咱们有多少诗作不得的。我和我哥哥说,要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再备上四五桌果碟,岂不又省事又大家热闹了。”湘云听了,心中自是感服,极赞他想的周到。”湘云生活的窘迫和宝钗的缜密是不是一下子就跃然纸上呀?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
曹雪芹在塑造美女形象时,从不把人物写得完美无缺,尽善尽美;而往往是写成美玉微疵,使人感觉更加真实可信。如黛玉的弱症(结核病)、宝钗的热症(过敏症)、鸳鸯的雀斑等。这些“微疵”不仅未影响人物形象之美,反而增加了特色,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在塑造史湘云这一形象时,也运用了这一美学上的辩证法。他不仅使这一美丽的少女有“咬舌”小疵,说话“咬舌”,把“二哥哥”叫做“爱哥哥”。而且让她于妩媚中杂染了一些风流倜傥的男性元素。她在穿着上喜欢男装。一次下大雪,她的打扮就与众不同:“身穿里外烧(皮里皮面)的大褂子,头上戴着大红猩猩昭君套,又围着大韶鼠风领。黛玉笑她道:“你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的样儿来。”众人也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
史湘云和其他少女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她那在一般女性身上罕见的英气豪情和她那在真诚、善良、单纯中显示出来的大度。所有这些美好的东西集于一身,使她变得格外可爱。黛玉、宝钗等秀美的少女、少妇总有一些人不大喜欢,但是湘云几乎得到所有读者的好感,这个现象很值得注意。湘云虽然偶尔也说点“混帐话”,惹宝玉生气,但是读者并不将这看得很重,毕竟这在当时太正常了。湘云偶尔也会为一点小事生气,但是很快就会过去,心胸之开阔豪爽,讨人喜欢。史湘云这样的少女在现代社会比较多见,但在女性受到严重禁锢的封建社会末期则极为罕见。在史湘云身上体现了曹雪芹心目中的某种理想女性的形象。她说自己“锦心绣口”,十分贴切。
  史湘云还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疯”。49回,宝钗有个评论:“呆香菱之心苦(指学诗),疯湘云之话多。”这个“疯”字用得实在传神。书中宝钗点评人物之准确,无人可及,只有王熙凤差可比肩。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心无点尘,口无遮拦,史湘云是个典型的性情中人。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一节,凤姐首先说演小旦的活像一个人,宝钗也已看出,“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则“不敢说”,湘云却说像黛玉的模样儿。宝玉赶忙给湘云“使个眼色”,但为时已晚,众人“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结果黛玉生气了。这里有一条脂批:“口直心快,无有不可说之事。”这“无有不可说”五字真正把湘云说话的特点概括准了。湘云之“疯”,其实不是话多,而是她话无顾忌。但湘云即使生气之“疯”,也不往心里去。就是为了说那小旦像黛玉而宝玉对她使眼色那事,湘云也很生气,当晚命丫鬟翠缕收拾衣物明日回家,对宝玉来赔礼也不买账,摔开宝玉的手,说话气很大,然后“一径至贾母里间,忿忿的躺着去了”。这么大气,可第二天也就没事了。
  湘云“疯”之二,是敢言他人所不敢言,做他人所不敢做。“是真名士自风流”,为湘云名言。从她的一些活动来看,曹雪芹确实是在有意识地写出她的名士风流气派。四十九回湘云听贾母说有鹿肉,留着晚上给他们吃,就和宝玉悄悄商议,趁新鲜弄一块来自己弄了吃。大家以为她俩要吃生鹿肉,原来是烧烤。“湘云一面吃,一面说道:‘我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若不是这鹿肉,今日断不能作诗。’”见宝琴站着观看,她笑道:“傻子,过来尝尝。”宝琴说:“怪脏的。”由于湘云带头大吃大嚼,宝琴等先后加入啖鹿肉行列。林黛玉笑说:“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湘云立即猛烈反击:“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在后文里,太妃薨了,禁止娱乐活动。十二个小戏子分在各处,湘云收了葵官,她把葵官装扮成男子模样,因为葵官姓韦,她就给她取了个别名,叫韦大英,什么含义?就是,惟大英雄能本色!这两个情节并不连接,但是,你想想,是真名士自风流,惟大英雄能本色,是不是一副很好的对联啊?湘云的不拘礼法,率真随意,坦荡豪放,性格极其鲜明可爱。
  湘云之“疯”不但是说话直率,毫无顾忌,而且行事也格外活泼、随便,喜欢做爽快的事,有男儿气。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一节,众人给宝玉和平儿等过生日开怀饮酒时,先是拈了一个“射覆”,这是令中最难的。后来拈了一个“拇战”,即划拳,湘云高兴地说:“这个简断爽利,合了我的脾气。我不行这个射覆,没的垂头丧气闷人,我只划拳去了。”其实以湘云的才学,射覆岂能难倒她?只不过她不愿玩这种有些拘束的游戏罢了。结果由于还是玩射覆,香菱一时射不着,湘云就悄悄告诉她。黛玉“揭发”湘云和香菱射覆时“私相传递”作弊,说是要罚。“恨的湘云拿筷子敲黛玉的手”。她觉得射覆还不过瘾,“湘云等不得,早和宝玉‘三’‘五’乱叫”,划起拳来。玩着玩着她又想出新点子来:“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历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她限的酒底酒面格外复杂,显示出湘云的博学多才和贪玩天性。众人都说:“唯有她的令也比人唠叨,倒也有意思。”因为她主意多,话也多,所以挨罚饮酒也多。结果“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板石凳上睡着了……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上,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在大观园的所有少女、少妇中,也只有湘云才会躺在青石板凳上,而且睡着了,没有丝毫贵族小姐的拘束忸怩,其豪爽随意,令人惊叹。在这里,曹雪芹不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性格憨直可爱的少女,而且描绘了一幅妩媚娇美的画图,难怪几乎所有的绣像本、插图本《红楼梦》都有“憨湘云醉眠芍药茵”之图。
  曹雪芹在写史湘云说话时往往同时写她的动作,她的动作格外多。如果别人也有类似动作,那么湘云的动作必有新鲜之处,或者幅度更大,别具一股豪气。因此湘云虽然出场不多,但是画面感特别强。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大家掣ch&诗签。宝钗说她先抓。“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根”。接着芳官应邀唱一支曲子助兴。小说写道,“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里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湘云忙一手夺了,掷与宝钗”。宝钗掷点后数到探春抽签了,“伸手掣了一根出来”,原来是“日边红杏倚云栽”,不好意思,将签“掷在地上”。大家说她有王妃之福,一齐敬酒。探春不肯,结果湘云带头,和“香菱、李纨三四个人强死强活灌了下去”。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别人都是伸手抽签而已。可是轮到湘云,她“揎(xuān)拳掳袖的伸手掣了一根”。曹雪芹没有写湘云的表情,但通过描写她的一系列动作,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她的豪气。
  62回的画面更妙。当时湘云与宝琴划拳输了,要按她方才说的什么古文、旧诗、骨牌名、曲牌名、历书话、果菜名等等请酒面酒底。宝琴说了个语带双关的“请君入瓮”,意思是她自作自受。众人不禁大笑,说“这个典用的当”。湘云张嘴就说:“奔腾而砰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索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这里有欧阳修赋和杜甫诗句,一应俱全。众人笑赞不绝,要听她说酒底。书中接着写道:“湘云吃了酒,拣了一块鸭肉呷(xiā小口儿)口,忽见碗内有半个鸭头,遂拣了出来吃脑子。众人催他:‘别只顾吃,到底快说了。’湘云便用箸子举着说:‘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湘云本来就有点大舌头,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她此刻正嚼着鸭肉,举着夹着半个鸭头的筷子现编现说的情形,是多么富于喜剧效果。
湘云之“疯”也表现在她对抒写诗词,爱好得像发疯一样上。49回写到,“如今香菱正满心满意只想作诗,又不敢十分罗唣宝钗,可巧来了个史湘云。那史湘云又是极爱说话的,那里禁得起香菱又请教他谈诗,越发高了兴,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大家到了诗社社长李纨的稻香村,都兴高采烈地在议论湘云的穿戴,湘云却等不及了,说:“快商议作诗!我听听是谁的东家?”要论诗才、诗兴,大观园众少女中只有湘云可与黛玉匹敌。宝钗虽然也是诗赋高手,博学多才,但她视诗词为小道,除参加集体活动外,从无单独的创作行为。而黛玉将吟诗填词作为施展才干、宣泄感情的生命存在形式。这只有湘云与她相似。湘云将作诗当做生活的一大乐事,因此她在家听说大观园起了诗社,“急的了不的”。宝玉也觉得“这诗社里若少了他还有什么意思”。湘云来后立即表示,只要“容我入社,扫地焚香我也情愿”。本来只需作一首,她却兴烈才高,“等不得推敲删改,一面只管和人说着话,心内早已和成,即用随便的纸笔录出”。别人都是一首,她却一气来了两首,不但两首俱佳,“众人看一句,惊讶一句”,湘云还主动要求受罚,让她明日先做个东道,“先邀一社”,实际上是想再过一把诗瘾。当晚她就在灯下与宝钗“计议如何设东拟题”(37回)。芦雪庵联诗,湘云老是抢先,小说写道:“湘云那里肯让人,且别人也不如她敏捷。”而且她联句时还“扬眉挺身”,格外来劲,结果宝钗、宝琴、黛玉三人共战湘云。引得宝玉看呆了,联上的诗句水平也一般,“湘云笑道:‘你快下去!你不中用,倒耽搁了我。’”曹雪芹在叙述众人联诗时,湘云用了八个“忙”字,一个“忙忙”,总计十个。因此惹得别人都笑她,她自己也说:“我也不是作诗,竟是抢命呢。”结果自然是“独湘云的多”。曹雪芹如此刻意突出湘云在联诗时的“抢命”式作风,不仅仅是显示她对作诗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她想要表现一下自己的才干,体现一下自我价值。这种意识和黛玉在元春省亲时想要“压倒众人”是同一类心理,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性。76回湘云和黛玉凹晶馆联诗,可谓旗鼓相当,珠联璧合。尤其是“寒塘度鹤影”一句,意境清新优美,将杜甫的诗句点化得自然而颇有新意,难怪黛玉听了要“又叫好,又跺足”了。湘云的生命因诗而更加充满活力,她的个性因诗而别具光彩。
身世坎坷却乐观开朗,这位贵族小姐出生的时候,家道早已中落了,更令人惋惜的是湘云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叔父婶娘为生,万事由不得自己,家里嫌费用大,不用做针线的人,差不多的东西都得自己动手,可怜湘云才十三四岁就要承担这么多,没有旁人的时候悄悄对人说家里累的很,再问,眼圈就红了。在这样一个败落之家,又失去母亲的庇护,是多么的令人心疼?都说林黛玉可怜,可她还有过父亲的关爱,在贾府的这些年还有一个两情相悦的宝玉陪伴,而湘云却什么都没有。
第36回有这样一幅场景:忽见湘云穿的齐齐整整的走来辞说家里打发人来接她。宝玉林黛玉听说,忙站起来让座。湘云也不坐,宝林两个只得送她至前面。那湘云只是眼泪汪汪的,见有她家人在眼前,又不敢十分委屈。少时薛宝钗赶来,愈觉缱绻qiǎn
quǎn情意深厚难舍。还是宝钗心里明白,他家人若回去告诉了他婶娘,待他家去又恐受气,因此倒催他走了。众人送至二门前,宝玉还要往外送,倒是湘云拦住了。一时,回身又叫宝玉到跟前,悄悄地嘱道:“便是老太太想不起我来,你时常提着打发人接我去。”这是怎样的委屈啊,想说又不能说,难分又不能不分,只能悄悄叮嘱着打发人去接她。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长大的她,却不像林黛玉那么多愁善感。相反,她爱说爱笑,活泼开朗,充满了生气。
《红楼梦》中描写史湘云笑的场景最多,只要出现史湘云便肯定有她大笑的场景。第二十回,史湘云第一次出现,作者就写了她“大说大笑”的性格。她会笑的把饭都喷了出来,她还能笑的连人带椅子都翻到。她认为生活处处都是美好的。所以,她会与丫鬟大谈阴阳哲学,不亦乐乎地教香菱作诗,听说要起诗社,便毫不掩饰自己的兴趣,积极参加。她的生命力顽强的令人敬佩。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回中,黛玉看到人家处处团圆,自己不由地“对景感怀,自去俯栏垂泪”,只剩下湘云一个人宽慰她:“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象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何况你又多病,还不自己保养。”处于这样的团圆夜,谁不思家伤感,湘云怕是也有淡淡的伤感吧,只是更多的被乐观的心取代,不仅自己能劝解自己,还能劝慰别人。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还是她作过的一首《咏白海棠》诗中的一句“也宜墙角也宜盆”。体现出了她对命运非同一般的承受能力,即使遇到风雨也不会枯死。这种乐观开朗的心境是大观园的其他女子不曾有的。
待人真诚,一片赤心。湘云自有她的才情却不似黛玉一样孤高;自有乐观豁达却不宝钗一般城府极深。她待人真诚,一片赤心。刑岫烟家贫,却能贫贱自守,投靠贾府实属不易,不得不当掉自己的棉衣,湘云和黛玉知道此事后,黛玉只是悲哀感叹,湘云却要立刻去打抱不平。由此看出她对刑岫烟的用心用情。香菱学诗,不敢麻烦宝钗,向湘云请教,湘云高兴地不得了,“没昼没夜地高谈阔论起来”。她对待身份卑微的香菱也是真心实意的,她还跟丫鬟翠缕大谈阴阳,得了几只绛纹戒指就要送给袭人、平儿等人。她的诚心不分等级,也不考虑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只是一片真心。
对宝玉,她希望他偶尔谈谈经济仕途,好以后有个朋友,希望他不要放纵自己,了解社会,学些本领,能够更好的生活。即使这样触犯的宝玉,引来他的反驳也不在乎。
对黛玉,虽然她的爽朗性格和心直口快会触犯黛玉,黛玉对她有些许恼怒,但她对待黛玉依然真心,中秋夜陪黛玉联诗,还说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劝慰黛玉。
对宝钗,只是当亲姐姐一样的看待。当她看到宝玉睡在床上,宝钗在身旁做针线,旁边放着蝇帚子时,想要笑,却想到宝钗素日待她厚道,便忙掩住口。还叫走黛玉,不让她取笑宝钗。她觉得人对她好,她就要更多的对人好,如此真诚一片。
在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在场的每个人都抽到一根标有花名的签,暗示她的命运和抽到的花相契合。宝钗是“牡丹”,黛玉是“芙蓉”,湘云抽到的是一根海棠签,曹雪芹在通部书里或明或暗,付与了史湘云海棠花的品质。有“”之誉。这一出自《》记载:登,召,碰巧杨妃酒醉未醒,使扶持而出,贵妃仍醉未醒,鬓乱残妆。唐明皇见状笑道:“岂妃子醉,直海棠春睡耳!”这一段有趣妙喻致使众多文人墨客歌赋传颂,宋代据此写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朦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再次艺术地把海棠比作睡美人。
而在《》的记载中,作者曹雪芹多次把这一典故加以套用、渲染,如第18回,《怡红快绿》一诗中有句“红妆夜未眠”也是把海棠比喻为睡美人,在第62回《憨湘云醉卧芍药裀》中有一番精彩的描述:“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地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冽,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湘云慢启秋波,见了众人,低头看了一看自己,方知是醉了。”表面写的是芍药,实即是指“海棠春睡”。因而在第63回,湘云抽到的又是一根海棠签,题着“香梦沉酣”,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即笑道:“夜深”两个字,改为“石凉”两个字,意指湘云酒后卧石的轶事,实即说明了作者是把湘云指喻为海棠的。
我还可以举出下面和海棠有关的内容,作者决不是随意写上去的。要能读一两遍就能明白红楼梦,那就是不是曹雪芹了。可以这样讲,古今中外,能和曹氏比肩的不超过十人。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怡红院中(先时题为怡红快绿),“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颗西府海棠,其势若伞,绿垂翠缕,葩吐丹砂。”湘云的丫鬟就叫翠缕,不可能是巧合吧。第37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探春发起成立诗社,当时忘了史湘云。“宝玉回来,先忙着看了一回海棠,至房内告诉袭人起诗社的事.袭人也把打发宋妈妈与史湘云送东西去的话告诉了宝玉.宝玉听了,拍手道:“偏忘了他.我自觉心里有件事,只是想不起来,亏你提起来,正要请他去.这诗社里若少了他还有什么意思。”
第二天,急急的请来了湘云。书中写道“史湘云一心兴头,等不得推敲删改,一面只管和人说着话,心内早已和成,即用随便的纸笔录出,先笑说道:“我却依韵和了两首,好歹我却不知,不过应命而已。”
说着递与众人.众人道:“我们四首也算想绝了,再一首也不能了.你倒弄了两首,那里有许多话说,必要重了我们。”一面说,一面看时,只见那两首诗写道: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众人看一句,惊讶一句,看到了,赞到了,都说:“这个不枉作了海棠诗,真该要起海棠社了。”
是不是有压轴的意思?
《红楼梦》中多处写到湘云在家经济的窘迫与委屈,她每次离开大观园都依依不舍,总叮嘱多将她接来。其实曹雪芹这样写,主要不是着眼于湘云由于自幼失去父母寄居叔叔家经济上的困境,而是在那里她没有知心朋友,可以一起谈心、作诗,开怀大笑,随意谈论。也就是说,在那里她人性上受到压抑,她天性中开阔豪爽的情怀无法释放,她的自我价值(尤其是在表现诗才上)无法展示。而只有在理想世界大观园中,这个可爱的少女才能恢复她美丽动人的天性。从而表明,环境对于人的天性的保存、展示与发挥是多么重要。我想,曹雪芹塑造史湘云这个艺术形象的主要价值可能就在于此。
  关于湘云的命运,我们通过第5回的判词和红楼梦曲做一点分析。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注释:这一首即是写史湘云的。
“富贵”二句:说史湘云从小失去了父母,由亲戚抚养,因而“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富贵多对她来说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违,丧失、失去。展眼:一瞬间。襁褓:为背负小儿的背带或布兜。这里指年幼。吊:对景伤感。斜晖:傍晚的太阳。这句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思。史湘云可能是嫁给卫若兰的。只是好景不长,可能婚后不久,夫妻就离散了。“湘江”句:诗句中藏“湘云”两字,点其名。同时,湘江又是娥皇、女英二妃哭舜之处;楚云则由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梦见能行云作雨的一事而来。所以,这一句和画中“几缕飞云,一湾逝水”似乎都是喻夫妻生活的短暂。判词译成白话是:生在富贵人家有什么用?年幼时便父母双亡。放眼望去,在夕阳的光辉下,湘江水逝,楚天云飞。
曲: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究是云散高唐,。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这首曲子是说史湘云的。曲名“乐中悲”,是说她的美满婚姻毕竟不长。
1.绮罗丛——指富贵家庭的生活环境。绮罗,丝绸织物。
2.霁月光风——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这里是比喻史湘云咏诗的才华。
3.“厮配”句——据脂砚斋评注提到,史湘云后与一个贵族公子卫若兰(曾出现于十四回)结婚。八十回以后的曹雪芹佚稿中还有卫若兰射圃的情节。
4.“准折得”句——折得,抵销得。坎坷,道路不平的样子,引申为人生道路上曲折多难。这里指史湘云幼年丧失父母寄养于叔婶的不幸。
5.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两句中藏有“湘云”二字,又说“云散”、“水涸”,指湘云早寡。见前“题咏”注。
6.“这是中”句——尘寰,尘世,人世间。消长,消失和增长,犹言盛衰。数,命数,气数。
所有传世的文学巨著,无一不是洞悉人性,让读者产生共鸣,从而对照、反思自己。
一本书,可以让你不断看到"自己",这本书才是一本可以阅读一生的书。
  《红楼梦》多读几次,回到现实人生,看到我们身边的人,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会再随便讲: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会不自觉的多了几分“宽容”。细读《红楼梦》,有一种领悟,觉得《红楼梦》其实是一本"佛经"。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鲁迅先生曾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当我们遇到坎坷、困难、挫折,在生活中遇到一时的不如意、不快乐、不开心时,让我们学一学这位可爱的史大姑娘,面对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时的人生态度,从而变的乐观、豁达、宽容。
让我们共勉!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史湘云醉卧芍药圃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