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兰陵王 咏柳·柳阴直》中“故国”指代什么地方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故国这里指故乡,周邦彦是杭州人,自然指代杭州
猜你感兴趣
服务声明: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保证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及准确性,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Copyright &
.&&闽ICP备号&&&
Powered by周邦彦的兰陵王故国是什么_百度作业帮
周邦彦的兰陵王故国是什么
周邦彦的兰陵王故国是什么
兰陵王周邦彦 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 谁识? 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译文: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谁送行色呢?柳.怎样送行色呢?“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那“寻”字,我看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为什么说“闲”呢?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我们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这就是“闲寻旧踪迹”.那么,此时周邦彦想起了什么呢?“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说“斜阳冉冉”,时间如何接得上?所以我认为这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真是难以忘怀啊!这里的“又”字告诉我们,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尔雅课程中华诗词之美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尔雅课程中华诗词之美试题及答案
尔​雅​课​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中“故国”指代什么地方_百度知道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中“故国”指代什么地方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在此词中:指长堤上柳树行列齐整,泪暗滴,烟雾里条条绿丝带炫耀着自己的葱翠.【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渡口边的土堡.往事回想起来,年复一年,渡口的土堡静寂无声,待回头时,拂水飘绵送行色④,状写送客之离愁.⑤榆火.不觉又是酒伴着哀怨的琴筝.登高临远.全词共分三阕,扬起飞絮,回头迢递便数驿,曾手拉手共赏夜景.这首词将咏柳和送别结合起来写,过了好几处驿站了.上阕前五句写柳.行客愁看风送船行.望人在天北.登临望故国,在春水暖波中点篙而前.③烟。 兰陵王·柳阴直①周邦彦柳阴直②,连在一起恐怕都不止千尺了罢.隋堤上.长亭路,灯照着饯别的宴席,太阳慢慢地向西.这是正当梨花开放,倾听远处传来的笛声、年去岁来,离恨在心头积聚起来,快到寒食节的时候.④几番,恨堆积.斜阳冉冉春无极.我黯然凄怆.梨花榆火催寒食⑤.念月榭携手.【注释】①兰陵王:指雾气:指柳条丝丝飞舞:“清明一日取榆柳作薪煮食名曰‘换薪火’:唐教坊曲名,谁识.闲寻旧踪迹,曾见几番,显现出一片碧绿的颜色.《云笈七签》,我眺望那故乡所在,更能表现作者要表达的缠绵婉转的情绪,有谁知道我只是一个厌倦了京城生活的旅客.渐渐地只留下眼前的河水曲折回绕,其快如箭.在这道隋堤上,灯照离席,最后五句回笔写自己的追忆.愁一箭风快.又酒趁哀弦!我多余地去寻找旧时共游的踪迹,以取一年之利.行色.凄侧;也曾在露水沾湿的桥头.②柳阴直.渐别浦萦回!这经过长亭的道路.再望送行之人已远在天北了,我曾经有多少次见它轻拂水面,后四句设想朋友在离别后的旅途情景: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赐百官,阴影连成一条直线,人们折下那些赠别的柔条,好像做了一场梦,准备取榆柳之火,津堠岑寂⑥,春色无边无际,烟里丝丝弄碧③,应折柔条过千尺:多少次.似梦里.丝丝弄碧.沉思前事.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译文】两行柳影笔直伸向远处:指柳絮飞扬.飘绵,后五句写自己的倦游心情,不觉暗暗地流下了眼泪.”⑥津堠,为人送行、京华倦客.中阕前四句写送别.记得从前我们在月下的楼台上.下阕前五句写朋友旅途中的孤寂,每一阕有两层意思,露桥闻笛、有人物活动,半篙波暖,形成词作较为鲜明的叙事性和戏剧性特色故国指代故乡,有抒情主体的心理意绪,早走了不少路,有生活细节:行旅出发前的情景
其他类似问题
兰陵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兰陵王 咏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