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下涯镇下涯镇政府洋溪街道办事处多远

您当前位置:
地名志——下涯镇
 作者: 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
第十章& 下涯镇
位于东经119°18′1.2″~119°26′36.4″,北纬29°26′44.5″~29°42′55.8″,地处建德市地理中心偏东北,境域呈南北向。东与梅城镇、杨村桥镇接壤,南与大洋镇、更楼街道交界,西与洋溪街道、莲花镇毗邻,北与乾潭镇和淳安县富文乡相连。东西最大距离13.79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9.92千米,区域面积161.76平方千米。
境域属半山区,地势南北两头高。辖区陆地153.4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620公顷、林地12063.8公顷,水域827公顷。年平均温度16.6℃,80%保证率的年总积温6000℃、≥10℃活动积温5100℃,年均降水1450毫米。大洲村北坞樟梓坞头海拔965米,为全镇最高点。新安江在镇域南部流过,在大地上留下一个正写的“之”字。江南系马目山脉至大江的过渡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江北为山源地形。江北有大洲溪、江南有马目溪和青山溪分别注入新安江。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26751人,汉族26425人,占98.8%;有畲、壮、苗、仡佬族等16个少数民族,共 326人,占1.2%。总人口中,城镇常住人口3933人,城镇化率14.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69人。
新安江东流至此,为平山所阻,折向南流。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此为来往船只的主要停泊地之一。以其位于新安江畔、平山之下,取《玉篇》“涯,水际也。”之义,称埠头为下涯,也以名村。作为地名,最早文字记载见之于明万历《续修严州府志·建德县图》中的“下涯铺”。镇以驻地得名。2011年年末辖大洲、金洲、春秋、下涯、乌驹市、之江、江湾、联和、马目、施家埠、丰和等11个村。镇政府驻下涯村洋桥头1号,距市中心11.3千米。
下涯镇地域,按《严州图经》记载,其时为建德县建德乡、慈顺乡属地;明万历六年(1578)属建德县十一都、十二都、十三都、十五都属地;清雍正六年(1728)为建德县山边庄、马目庄、青山庄、里程庄、潘村庄属地;光绪八年(1882)所属同前。民国建元初,系西乡光华区属地。民国二十一年(1932),始有“下涯”行政区划专名。民国二十四年(1935)完成乡镇整顿后,为里仁乡、下涯埠乡、旌孝乡、青山乡、太和乡、太平乡、潘村乡。解放前后,该地域为里仁乡、亲睦乡、潘村乡属地。1950年夏秋之际划小乡后,为下涯乡、许村乡、大洲乡、马目乡、南施家乡属地。1956年4月设大洲乡、下涯乡、马目乡。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先后属洋溪公社、南峰公社,杨村桥公社、大洋公社。1961年7月设置下涯公社、大洲公社、马目公社。1983年4月下涯改设乡,12月大洲、马目也改设乡。1992年4月,大洲乡与下涯乡合并新设下涯镇;2005年4月,马目乡并入下涯镇。
镇域农业经济特色明显。草莓产业为全市之冠,“千斤粮—万元钱”的粮经连作种植模式成为典型,畜牧业发展也占较大的比重。2011年草莓种植面积333.33公顷,产量6050吨;蛋鸡饲养量130万羽,产蛋16000吨;畜牧业总产值1934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4.05亿元的47.8%。农民人均纯收入9433元。2011年末,林木覆盖率87.0%。
工业经济块状产业不明显。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1家,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6.96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49.7%。出口1700万美元,主要产品有化工、医药、低压电器等。
杭新景高速、320国道、县道白章线穿镇而过。乡村公路里程30.707千米。
下涯镇是“两江一湖”风景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新安江流经镇域江段形成一个“之”字。因水体和大气温差之故,晨间暮色之际,常见云雾飘渺,沿江地带村庄、山峦、树林时隐时现,宛若人间仙境。下涯埠一带奇妙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旅游者和摄影爱好者。境内孙家村,为建德侯孙韶(188—241)后裔聚居地。该村建德侯祠堂始建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今存“富春堂”、“汉富春治”二匾。镇域内早年翻山越岭通达外界的古道旧岭、新岭、桐岭、七岭、佑岭和狮峰岭,至今尚有岒道遗存。和睦村内有古石拱桥——和睦桥,跨径5米,高4米,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5)。
2011年末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440人,专任教师32人。小学1所,在校生432人,专任教师45人;初中1所,在校生345人,专任教师3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
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个,病床12张,固定资产总值260.2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9人,其中执业医师8人、执业助理医师6人、注册护士6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41465人次。
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9.2%,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2292人,参保率99.0%。
2011年末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演职人员40人;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12个;公共图书室4个,藏书1万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花棍舞”、“排灯”等。
大洲村 Dàzhōu Cūn
位于下涯镇东北,距镇政府驻地15千米,居下涯溪流域的源头。2007年7月,由日晒坞、北坞、大洲3个村合并而成,择名大洲。东至杨村桥镇龙源村,西至淳安县富文乡重坑村,南至金洲村,北至乾潭镇罗村村。村以驻地得名。
现村域在并县前系建德县地界。作为地名,最早见之于《严州图经》里的“大周”。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慈顺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潘村庄;清光绪八年(1882)属十五都;民国三十年(1941)属潘村乡。解放初为潘村乡第三、第四村,1950年10月为大洲乡大洲村、第四村;1956年为大洲乡三星、北坞、三合初级社;1961年7月为大洲公社大洲、北坞、日晒坞大队。1983年12月为大洲乡大洲、北坞、日晒坞村,3个村自1992年5月属下涯镇,2007年7月合并。
村委会驻地大洲。辖罗庄、九垄下、巧坞、日晒坞、日晒坞口、庄畈、五里亭、田蓬里、北坞、北坞口、大洲、西坞、芳山等13个自然村。区域面积38.64平方千米,有耕地93.4公顷,山林3374.4公顷。2011年年末有932户,2964人,门牌932块。主要出产原木、茶叶、禽蛋等。县道下涯—大洲公路穿村而过。
Luózhuāng& 26户,78人。
Jiǔlǒngxià& 8户,28人。
Qiǎowù& 杓”“巧”两字字形相近,后人误写为巧坞。有18户,52人。
Rìshàiwù& 83户,325人。
Rìshàiwùkǒu& 1958年大队在此建养猪场后,始有人居住。因村庄位于日晒坞口,故名。有7户,26人。
Zhuāngfàn& 48户,145人。
Wǔlǐtíng& 旧时,此地是大洲源至罗村源的主要通道,距5华里,路边曾建有一座凉亭,遂称五里亭。村以亭名。有53户,180人。
Tiánpénglǐ& 1917年,此地有一畈二十余公顷的水田,地主为便于耕作,在此搭蓬让佃户毛氏定居,故名田蓬里。有24户,79人。
Běiwù& 152户,494人。
Běiwùkǒu& 195853户,182人。
Dàzhōu& 178户,512人。
Xīwù& 122户,422人。
Fāngshān& “方山王氏,为严世族,代有闻人。”芳山村南兴贤桥碑刻:“方山王氏,唐宋世居,代有隐贤。自创兴贤桥,远通便之久矣。”王氏迁此定居,故名方山,后人以谐音写成芳山。有160户,443人。
金洲村 Jīnzhōu Cūn
位于下涯镇东北面,距镇政府驻地北面10千米,居下涯溪流域中段。2007年7月,由洪村、金村、许村3个村合并而成,取新村名金洲,寓含富裕新农村之意。东至杨村桥镇长宁村、梓源村,南至春秋村、北至大洲村。
现村域在并县前系建德县地界。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慈顺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潘村庄;清光绪八年(1882)属十五都;民国三十年(1941)属潘村乡。解放初属潘村乡、里仁乡,1950年10月为大洲乡洪村、许村乡金村、倪石许村;1956年为大洲乡红旗、金村、许村高级社;1961年7月为大洲公社洪村、金村、许村大队。1983年12月为大洲乡洪村、金村、许村;3个村自1992年5月起属下涯镇,2007年7月合并。
村委会驻地金村。辖下坞口、洪村、佑岭坞口、溪东、七坞、金村、潘村、枫树坞、松柴坞口、许村、石楼等11个自然村。区域面积30.56平方千米,有耕地109.8公顷,山林2598.67公顷。2011年年末有791户,人口2562人,门牌791块。主要出产原木、茶叶、禽蛋等。县道下涯—大洲公路穿村而过。
Xiàwùkǒu& 32户,153人。
Hóngcūn& 华里的杨林畈。因一方姓村民家有只鹅,在雪天不知夜归,第二天早晨,主人才发现鹅在荷花塘边。此时到处皆白雪,唯荷花塘四周无雪,方家以为奇,遂将塘填平,在上面建方氏祠堂,称名鹅村。后以方言谐音讹成洪村。有133户,386人。
Yòulǐngwùkǒu& 28户,81人。
Xīdōng& 125户,381人。
Qīwù& 114户,387人。
Jīncūn& “避暑岭在城(今梅城)西五十里荆村内”,121户,406人。
Pāncūn& 1728)就设潘村。潘村早年为潘氏聚居地,有45户,136人。
Fēngshùwù& 19户,54人。
Sōngcháiwùkǒu& 1929年始有人迁居此地,村在坞口,得名松柴坞口。有8户,32人。
Xǔcūn& 有74户,257人。
Shílóu& “严州府(今梅城)西北四十里,四山多巨石,又成垒而立,一望如楼。”故名。有92户,289人。
春秋村 Chnqi Cūn
位于下涯镇南面,距镇政府驻地2千米,居下涯溪流域下游段。2007年7月,由春联、秋联两村合并而成,各取一字组成新村名。东至杨村桥镇绪塘村,西至洋溪街道城东村,南至下涯村,北至金洲村。
现村域在并县前系建德县地界。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慈顺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潘村、里程庄;清光绪八年(1882)属十五都;民国三十年(1941)属里仁乡。解放初为里仁乡第九村、第八村,1950年10月为许村乡阮徐、大堰头村,1956年10月为下涯乡春联、秋联高级社;1961为下涯公社春联、秋联。1983年4月为下涯乡春联、秋联村;两村自1992年5月属下涯镇,2007年7月合并。
村委会驻地对面,辖倪村、徐闬、阮家、磨盘里、后山坪、阮宅、胡村、烟蓬里、上坞里、大堰头、对面、熬头坞等11个自然村。区域面积16.06平方千米,有耕地90.6公顷,山林1383.87公顷。2011年年末有604户,2158人,门牌604块。主要出产稻谷、原木、茶叶等。县道下涯—大洲公路穿村而过。
Nícūn& 86户,279人。
Xúhàn& 1031),徐氏建宗祠。祠堂中有一义门,遂以徐姓里门(闬之本义)之意称徐闬。有83户,287人。
Ruǎnzhái& 60户,219人。
Ruǎnjiā& 59户,216人。
Mòpánlǐ& 有户,??人。
Hòushānpíng& 1972年“八·三洪水冲毁阮宅民房多处,部分居民迁来此地建村。以地处阮宅村后一座山坡下,地势平坦,故名。有61户,226人。
Húcūn& 因村前有一座桥,遂胡村桥头。有40户,148人。
Yānpénglǐ&& 20户,86人。
Shàngwùlǐ& 5华里,从坞口到坞里,人居分散,在坞口的叫上坞,坞里的叫上坞里。有93户,325人。
Dàyàntóu& 92户,310人。
Duìmiàn& 有81户,296人。
áotóuwù& 46户,125人。
下涯村 Xiàyá Cūn
位于下涯镇南面,居下涯溪入河口,系镇政府驻地,距市中心11.6千米。2007年7月,由唐村、下涯、溪上3个村合并而成。东至乌驹市村,西至洋溪街道城东村,南至之江村,北至春秋村。村以下涯埠得名。
现村域在并县前系建德县地界。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慈顺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潘村、里程庄、山边庄;清光绪八年(1882)属十五都;民国三十年(1941)属里仁乡、下涯埠乡。解放初为里仁乡第四村、第七村;1950年10月为下涯乡下涯埠、唐村村;1956年10月为下涯乡新安江、五联高级社;1961年7月为下涯公社下涯、唐村、溪上大队;1983年4月为下涯乡下涯、溪上、唐村村;3个村自1992年5月起属下涯镇,2007年7月合并。
村委会驻地唐村。辖寺坞、白佛寺、唐村、兰溪山、溪上、外塘畈、茅山、下涯埠、西坞前等9个自然村。区域面积7.27平方千米,有耕地88.07公顷,山林399.33公顷。2011年年末有759户,2515人,门牌759块。主要出产柑桔、茶叶、草莓、禽蛋等。320国道穿村而过。
Báifósì& 龙门白佛院。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敕赐“崇胜院”额。俗称20户,61人。
Sìwù& 1023106268户,202人。
Tángcūn& 293户,1033人。
Lánxīshān& 47户,142人。
Xīshàng& 78户,249人。
Wàitángfàn& 45户,139人。
Máoshān& 23户,72人。
Xiàyábù&& 新安江东流至此,为平山所阻,折向南流。此处原是往来船只停泊的埠头,位于江畔平山之下,取涯,水际也”之义,称名下涯埠。村以埠名。有175户,593人。
Xīwùqián& 30户,85人。
乌驹市村 Wūjūshì Cūn
位于下涯镇东南面,距镇政府驻地2千米。2007年7月,由上市、下市两村合并而成。东至杨村桥镇绪塘村,西至下涯村,南至杨村桥镇绪塘村,北至春秋村。村以驻地得名。
现村域在并县前系建德县地界。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慈顺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里程庄;清光绪八年(1882)属十五都;民国三十年(1941)属里仁乡。解放初为里仁乡第五、第六村;1950年为下涯乡上市、下市村;1956年10月为下涯乡上市、下市高级社;1961年为下涯公社上市、下市大队。1983年4月为下涯乡上市村、下市村;2个村自1992年5月起属下涯镇,2007年7月合并。
村委会驻地下乌驹市。辖焦树湾、上乌驹市、下乌驹市、柏树下、汪东坞5个自然村。区域面积5.36平方千米,有耕地87.27公顷,山林293.2公顷。2011年年末有649户,2124人,门牌649块。主要出产茶叶、梨、草莓、禽蛋等。320国道穿村而过。
Jiāoshùwān& 14户,49人。
Shàngwūjūshì& 209户,687人。
Xiàwūjūshì& 376户,1203人。
Bǎishùxià& 37户,138人。
Wāngdōngwù& (当地人称涂刷过桐油用于杀猪褪毛、磨制豆腐的大木桶为黄桶)1958年上市大队畜牧场在汪东坞建成,后本村居民渐次迁于此地,发展成村。有13户,47人。
之江村 Zhījiāng Cūn
位于下涯镇南面,距镇政府驻地3千米。2007年7月,由黄饶、山边两村合并而成。东、南、西三面环江,北至下涯村。以村域处于新安江呈“之”字形的江畔而得名。
现村域在并县前系建德县地界。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建德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建德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山边庄;清光绪八年(1882)属十三都;民国三十年(1941)属下涯埠乡。解放初为里仁乡第一、第二村;1950年10月为下涯乡山边、黄饶村;1956年10月为下涯乡丰产、永丰高级社;1961年7月为下涯公社山边、黄饶大队。1983年4月为下涯乡山边、黄饶村;丙村自1992年5月起属下涯镇,2007年7月合并。
村委会驻地黄饶。辖上村、下村、后山埂、楮树塘、滩头、岩口、太坞、山边、岭下湾等9个自然村。区域面积8.65平方千米,有耕地176.87公顷,山林306.33公顷。2011年年末有584户,2119人,门牌584块。主要出产茶叶、柑桔、禽蛋、花生等。乡道下涯—山边公路穿村而过。
Shàngcūn& “后因名其地,言为黄巢所饶”。按方位分上、中、下三处,此处居上片,称上村。有130户,487人。
Xiàcūn& 此处居下片,称下村。149户,504人。
Hòushāngěng& 108户,398人。
Tāntóu& 58户,208人。
Chǔshùtáng& 42户,148人。
Yánkǒu& 195549户,165人。
Tàiwù& 1971年,山边村部分村民后靠迁建后始有人居住。有20户,67人。
Shānbiān& 27户,118人。
Lǐngxiàwān& 时期辟为知青点,兼之有几户后山边村民移居此地,遂成村落,与杨村桥镇岭下村相望,故称岭下湾。有6户,24人。
江湾村 Jiāngwān Cūn
位于下涯镇南偏西南,距镇政府驻地4千米。2007年7月,由坎坑、西岸两村合并而成。村域呈半岛状,西北至东南被新安江所环,东至之江村,西至南与洋溪街道团结村为邻,东南至联和村。以村域处在新安江江流由东偏东北急转为西南向的江畔而得名。
现村域在并县前系建德县地界。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建德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建德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山边庄;清光绪八年(1882)属十二都;民国三十年(1941)属下涯埠乡。解放初为里仁乡第三、第四村;1950年10月为下涯乡坎坑、上西塘村;1956年为三合、西岸初级社,1961年为下涯公社坎坑大队、西岸大队。1983年4月为下涯乡坎坑村、西岸村;两村自1992年5月起属下涯镇,2007年7月合并。
村委会驻地坎坑。辖西岸、滩头、石壁岩、大塘坞、六谷坪、高畈、坎坑坞7个自然村,下设9个村民小组。区域面积7.79平方千米,有耕地46.13公顷,山林524.6公顷。2011年年末有230户,810人,门牌230块。主要出产稻谷、原木、茶叶、水果等。县道白沙—章家公路穿村而过。
Xīàn& 61户,221人。
Tāntóu& 190027户,104人。
Shíbìyán& 49户,169人。
Dàtángwù& 1户,6人。
Liùgǔpíng& 16户,55人。
Gāofàn& 17户,61人。
Kǎn kēng wù& 59户,194人。
联和村 Liǎnhé Cūn
位于下涯镇南面,距镇政府驻地6千米。2007年7月,由联横、里和两村合并而成,各取一字组成新村名。东至马目村,西至洋溪街道团结村,南至更楼街道桥岭、邓家村,北至新安江。
现村域在并县前系建德县地界。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建德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建德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马目庄;清光绪八年(1882)属十二都;民国三十年(1941)属太平乡。解放初为亲睦乡第八、第九、第十村,1950年为马目乡连木桥、横坑、里和村;1956年10月为联横、里和高级社;1961年7月为马目公社联横、里和大队。1983年12月为马目乡联横、里和村,两村自2005年4月起属下涯镇,2007年7月合并。
村委会驻地横坑,辖旧岭脚、新岭湾、桑园、外陆家、西坞、俞家、阳畈、骑龙山脚、前头坞、连木桥、上坑坞、沈家弄、横坑等13个自然村。区域面积15.19平方千米,有耕地96.93公顷,山林1183.73公顷。2011年年末有666户,2437人,门牌666块。主要出产稻谷、茶叶、竹木、水果等。村道与县道白沙—章家公路贯通。
Jiùlǐngjiǎo& 59户,217人。
Xīnlǐngwān& 60户,203人。
Sāngyuán& 66户,270人。
Wàilùjiā& 28户,119人。
Xīwù& 98户,340人。
Yújiā& 64户,238人。
Yángfàn& 48户,117人。
Qílóngshānjiǎo& 龙脉”,曾花费许多劳力投工,挑土垒山。村庄便在此山脚,故名骑龙山脚。有31户,143人。
Qiántóuwù& 19户,78人。
Liánmùqiáo& 有31户,96人。
Shàngkēngwù& 73户,275人。
Shěnjiālòng& 被讹为沈家弄。现无沈姓,村名沿用。有34户,128人。
Héngkēng& 61户,198人。
马目村 Mǎmù Cūn
位于下涯镇南面,距镇政府驻地4.2千米,系原马目乡政府驻地。2007年7月,由马目、五星、和睦3个村合并而成。东至丰和村,南至联和村,西至新安江,北至施家埠村。村以马目山得名。
现村域在并县前系建德县地界。作为地名,最早见之于《严州图经》中的“马目山”、“马目渡”、“马目浦口”。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建德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建德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青山庄、马目庄;清光绪八年(1882)属十二都;民国三十年(1941)属太和乡。解放初为亲睦乡第五、第六、第七村;1950年10月为马目乡马目、和村,南施家乡上庄村;1956年10月为马目乡马目、和村、五星高级社;1961年7月为马目公社马目、和村(1981年更名为和睦)、五星大队。1983年12月为马目乡马目、和睦、五星村;3个村自2005年4月起属下涯镇,2007年7月合并。
村委会驻地马目埠。辖施家坞、下坑坞、和村、塘庄坞、后垄塘、马目埠、朱家、沈家、唐家埠、里湾、乌龙庵、胡家畈等12个自然村。区域面积11.8平方千米,有耕地123.73公顷,山林772.8公顷。2011年年末有612户,2227人,门牌612块。主要出产稻谷、竹木、茶叶、水果等。县道白沙—章家公路穿村而过。
Shījiāwù& 1970年代后期,为改造山垄田,有下坑坞、和村部分村民迁于此定居,村名沿用。有& 户, 人。
Xiàkēngwù& 23户,107人。
Hécūn& 133户,498人。
Tángzhuāngwù& 塘庄坞。有34户,122人。
Hòulǒngtáng& 78户,278人。
Mǎmùbù& 《严州图经》载:“马目山在城(梅城)西南二十五里,山有峰出马首状,中有小峰如马首之目,因此得名。”36户,160人。
Zhūjiā& 94户,410人。
Shěnjiā& 79户,267人。
Tángjiābù& 有 &&户, 人。
Lǐwān& 55户,167人。
Wūlóng'ān& 23户,173人。
Hújiāfàn& 3公顷水田为村中俱是何姓,故名何家畈,亦以名村。因方言谐音,后人讹为胡家畈。有41户,145人。
施家埠 Shījiābù Cūn
位于下涯镇东南偏南,距镇政府驻地3.4千米。东至丰和村,西至新安江,南到马目村,北至新安江。村以驻地得名。
现村域在并县前系建德县地界。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建德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建德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青山庄;清光绪八年(1882)属十二都;民国三十年(1941)属青山乡。解放初为亲睦乡第四村,1950年10月为南施家乡施家村,1956年为马目乡施家高级社,1961年7月为马目公社施家大队,1981年因大队重名,改称施家埠大队。1983年12月为马目乡施家埠村,2005年4月起属下涯镇。
村委会驻地上施家。辖茶叶塙、草纸棚、上施家、下施家、大塘边、杨家蓬6个自然村。区域面积5.04平方千米,有耕地77.6公顷,山林193.67公顷。总人口1397人,总户数469人,门牌469块。主要出产稻谷、水果、茶叶等。有马目大桥连通320国道与县道白沙—章家公路。
Cháyèquè& “塙”念成“考”,可能与烘烤茶叶有关。有45户,135人。
Cǎozhǐpéng& 1954年,赵宗荣之父从浦江迁来此地,开设纸坊,生产坑边纸、糕包纸,人称草纸棚。村以作坊而名。有44户,130人。
Shàngshījiā& 船埠头遂称施家埠。有159户,474人。
Xiàshījiā& 82户,249人。
Dàtángbiān& 1946建德发生特大洪灾,下施家村遭淹。灾后,有20余户迁住此地,挖大塘一口,蓄水饮用,故名大塘边。有66户,166人。
Yángjiāpéng& 31户,103人。
丰和村 Fēnghé Cūn
位于下涯镇东南面,距镇政府驻地6千米。2007年7月,由下河、上何、四峰3个村合并而成,取丰收、祥和之意择名。东至梅城镇姜山村,西至施家埠村,南至大洋镇新源、里黄村,北至新安江。
现村域在并县前系建德县地界。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建德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建德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青山庄;清光绪八年(1882)属十二都;民国三十年(1941)属旌孝乡。解放初为亲睦乡第一、第二、第三村;1950年10月为南施家乡下河梁、上坞、何义门、孙家村;1956年10月为马目乡下河、上何、四峰高级社;1961年7月为马目公社下河、上何、四峰大队。1983年12月为马目乡下河、上何、四峰村;3个村自2005年4月起属下涯镇,2007年7月合并。
村委会驻地下河梁,辖埂头、下横坑、外朱家、上坞、傍坞、高家、仇家坞、下河梁、凌家坞、茶亭边、孙家、陈家山、茶坞、寺岭脚、马龙山15个自然村。区域面积15.4平方千米,有耕地166.8公顷,山林1078.6公顷。2011年年末有975户,2702人,门牌975块。主要出产稻谷、竹木、茶叶等。县道白沙—章家公路穿村而过。
Qīújiāwù& 33户,118人。
Shàngwù& 143户,313人。
Bàngwù& 9户,32人。
Chénjiāshān& 40户,145人。
Sūnjiā& 186户,379人。
Gāojiā& 41户,135人。
Sìlǐngjiǎo “云岫庵在建德乡利距,距城二十里。”又19户,54人。
Cháwù& 59户,182人。
Wàizhūjiā& 62户,216人。
Gěngtóu& “希绍公率宗人同居,五百余口合食,至于九世治其家。”1465“以事闻,诏旌其门”157082户,272人。
Xiàhéngkēng& 63户,213人。
Chátíngbiān& 44户,129人。
Līngjiāwù& 97户,239人。
Mǎlóngshān& 11户,31人。
Xiàhéliáng& 133户,469人。
溪上& 因村坐落于新安江左岸与下涯溪入河口的右岸之间,故名溪上。辖溪上、外塘畈、茅山、西坞前、兰溪山5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慈顺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里程庄,清光绪八年(1882)属十五都,民国25年(1936)属下涯埠乡。解放前后属里仁乡第七村,1950年10月称下涯乡上西塘村,1956年5月称下涯乡五联初级社,1961年7月称下涯公社溪上大队。1983年4月称下涯乡溪上村,1992年5月称下涯镇溪上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下涯村。
日晒坞& 村落散布于下涯溪的源头处,此地山高谷深,坐西朝东,清晨太阳一出便照射到谷里,以日照早而取名日晒坞,村以坞名。辖庄畈、日晒坞、罗庄、九垄下、巧坞、日晒坞口、五里亭、洪坞口、田蓬里9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慈顺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潘村庄,清光绪八年(1882)十五都,民国25年(1936)属潘村乡。解放前后属潘村乡,1950年10月称大洲乡第四村,1956年5月称大洲乡三合初级社,1958年10月称杨村桥公社日晒坞生产队,1961年7月称大洲乡日晒坞大队。1983年12月称大洲乡日晒坞村,1992年5月称下涯镇日晒坞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大洲村。
北坞& 村子所处的山谷在大洲北面,故称北坞,也以名村。辖北坞、北坞口、朱池岭、山鸡塔4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慈顺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潘村庄,清光绪八年(1882)十五都,民国25年(1936)属潘村乡。解放前后属潘村乡,1950年10月称大洲乡第三村,1956年10月称大洲乡北坞高级社,1958年10月称杨村桥公社北坞生产队,1961年7月称大洲乡北坞大队。1983年12月称大洲乡北坞村,1992年5月称下涯镇北坞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大洲村。
洪村& 相传,村民原住在距此村上首约一华里的杨林畈。某年某月下雪天,因村里方某所饲养的两只鹅彻夜未归,后主人寻至此,发现在荷塘内嬉水,此时四周皆白雪,唯塘基四周没有积雪。方氏以为此塘乃吉地,遂举家迁来,将荷花塘填平,上造方氏宗祠。因鹅而得村名,故名“鹅村”。后因谐音,写作洪村。辖洪村、下坞口、佑岭坞口、溪东4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慈顺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潘村庄,清光绪八年(1882)十五都,民国25年(1936)属潘村乡。解放前后称潘村乡第一村,1950年10月称大洲乡洪村,1956年10月称大洲乡红旗高级社,1958年10月称杨村桥公社洪村生产队,1961年7月称大洲公社洪村大队。1983年12月称大洲乡洪村,1992年5月称下涯镇洪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金洲村。
金村& 相传,几百年前,金氏最早迁居此地,村以姓氏得名。后金氏绝嗣,刘氏迁居至溪流对面建村,仍称金村。辖金村、七坞2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慈顺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潘村庄,清光绪八年(1882)十五都,民国25年(1936)属潘村乡。解放前后称潘村乡第一村,1950年10月称大洲乡金村村,1956年10月称大洲乡金村高级社,1958年10月称杨村桥公社金村生产队,1961年7月称大洲公社金村大队。1983年11月称大洲乡金村,1992年5月称下涯镇金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金洲村。
许村& 以驻地得名。以姓氏名村。辖许村、潘村、枫树坞、松柴坞口、石楼5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慈顺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潘村庄,清光绪八年(1882)十五都,民国25年(1936)属潘村乡。解放前后称潘村乡第一村,1950年10月称许村乡泥石坞村,1956年10月称大洲乡许村高级社,1958年10月称杨村桥公社许村生产队,1961年7月称大洲公社许村大队。1983年12月称大洲乡许村,1992年5月称下涯镇许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金洲村。
春联& 1956年春,行政区划调整时“并社升级”,此地多个初级社联合转为高级社,故名春联。辖磨盘里、倪村、徐闬、阮家、阮宅、后山坪、胡村7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慈顺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里程庄,清光绪八年(1882)十五都,民国25年(1936)属里仁乡。解放前后称称里仁乡第九村,1950年10月称许村乡徐源村,1956年5月称下涯乡春联高级社,1958年10月称杨村桥公社春联生产队,1961年7月称下涯公社春联大队。1983年4月称下涯乡春联村,1992年5月称下涯镇春联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春秋村。
秋联& 1961年秋,落实农村人民公社政策时,此地原两个早年的初级社联合建立一个大队,故名秋联。辖对面、大堰头、上坞里、烟蓬里、熬头坞5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慈顺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里程庄,清光绪八年(1882)十五都,民国25年(1936)属里仁乡。解放前后称里仁乡第八村,1950年10月称许村乡大堰头村,1956年5月称下涯乡大丰、上坞初级社,1958年10月称杨村桥公社大堰头生产队,1961年7月称下涯公社秋联大队。1983年4月称下涯乡秋联村,1992年5月称下涯镇秋联村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春秋村。
唐村& 以驻地主要姓氏得名。辖唐村、寺坞、白佛寺3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慈顺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里程庄,清光绪八年(1882)十五都,民国25年(1936)属里仁乡。解放前后称里仁乡第七村,1950年10月称下涯乡唐村村,1956年5月称下涯乡五联初级社,1958年10月称杨村桥公社唐村生产队,1961年7月称下涯公社唐村大队。1983年4月称下涯乡唐村村,1992年5月称下涯镇唐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下涯村。
上市& 相传,早年这里出过五个举人,村中原有一龙门寺,本地称为五举寺,后讹变为乌驻寺。本村落位于寺的上首,故名上乌驻寺,简称上市。辖上乌驻市、柏树下、汪东坞3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慈顺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里程庄,清光绪八年(1882)十五都,民国25年(1936)属里仁乡。解放前后称里仁乡第六村,1950年10月称下涯乡上市村,1956年5月称下涯乡上市初级社,1958年10月称杨村桥公社上市生产队,1961年7月称下涯公社上市大队。1983年4月称下涯乡上市村,1992年5月称下涯镇上市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乌驹市村。
下市& 村落位于五举(乌驻)寺的下首,故名下乌驻寺,简称下市。辖下乌驻市、焦树湾、太坞湾3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慈顺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里程庄,清光绪八年(1882)十五都,民国25年(1936)属里仁乡。解放前后称里仁乡第五村,1950年10月称下涯乡下市村,1956年10月称下市高级社,1958年10月称杨村桥公社下市生产队,1961年7月称下涯公社下市大队。1983年4月称下涯乡下市村,1992年5月称下涯镇下市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乌驹市村。
黄饶& 以黄饶片村得名。据淳熙《严州图经》载,唐末黄巢起义军经过此地,绕村而过,秋毫无犯。“后因名其地,言为黄巢所饶。”辖中村、上村、后山埂、下村4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慈顺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山边庄,清光绪八年(1882)十三都,民国25年(1936)属下涯埠乡。解放前后称里仁乡第二村,1950年10月称下涯乡黄饶村,1956年5月称下涯乡永丰初级社,1958年10月称杨村桥公社黄饶生产队,1961年7月称下涯公社黄饶大队。1983年4月称下涯乡黄饶村,1992年5月称下涯镇黄饶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之江村。
山边& 相传,唐姓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来此落脚。因村落散布于平山南麓,农舍依山而建,故名。辖岩口、滩头、山边、楮树塘、岭下湾、仓坞、太坞6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慈顺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山边庄,清光绪八年(1882)十三都,民国25年(1936)属下涯埠乡。解放前后称里仁乡第一村,1950年10月称下涯乡山边村,1956年10月称下涯乡丰产高级社,1958年10月称杨村桥公社山边生产队,1961年7月称下涯公社山边大队。1983年4月称下涯乡山边村,1992年5月称下涯镇山边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之江村。
坎坑& 相传,游姓于明代自江西广丰迁此建村。村民田地沿一条水坑按梯级而布,故名墈坑。后以方便书写,简化为坎坑。村亦以坑而名。辖坎坑坞、高畈、六谷坪3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建德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建德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山边庄,清光绪八年(1882)十二都,民国25年(1936)属下涯埠乡。解放前后称里仁乡第三村,1950年10月称下涯乡坎坑村,1956年5月称下涯乡三合初级社,1958年10月称杨村桥公社坎坑生产队,1961年7月称下涯公社坑坎大队。1983年4月称下涯乡坎坑村,1992年5月称下涯镇坎坑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江湾村。
西岸& 村落散布于平山西麓新安江对岸,为下涯埠的西岸,故而得名。辖滩头、西岸、石壁岩、大塘坞4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建德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建德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山边庄,清光绪八年(1882)十二都,民国25年(1936)属下涯埠乡。1949年称里仁乡四村,1950年10月称下涯乡下涯村,1955年称下涯乡西岸初级社,1958年10月称杨村桥公社下涯生产队,1961年7月称下涯公社西岸大队。1983年4月称下涯乡西岸村,1992年5月称下涯镇西岸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江湾村。
里和& 因本村处在马目源的最里面,人们居住比较分散,希望和睦相处,故名里和。辖俞家、后头棚、外陆家、桑园、新岭湾、旧岭脚、西坞、罗山坪8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建德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建德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马目庄,清光绪八年(1882)十二都,民国25年(1936)属太和乡。解放前后称亲睦乡第十村,1950年10月称马目乡里和村,1956年称马目乡里和高级社,1958年10月称南峰公社区里和生产队,1961年7月称马目公社里和大队。1983年12月称马目乡里和村,2005年4月称下涯镇里和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联和村。
联横& 1956年秋,此地五个初级社合并为高级社时,以取连木桥和横坑首字得名,但写作联横。辖横坑、上坑坞、前头坞、沈家弄、连木桥、骑龙山脚、外陆家、阳畈8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建德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建德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马目庄,清光绪八年(1882)十二都,民国25年(1936)属太和乡。解放前后称亲睦乡第八村、第九村,1950年10月称马目乡横坑村、连目桥村,1956年10月称马目乡联横高级社,1958年10月称南峰公社联横生产队,1961年7月称马目公社联横大队。1983年12月称马目乡联横村,2005年4月称下涯镇联横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联和村。
和睦& 以驻地和村的含义而得名。据传,过去村内邵、何、邓三姓住在三个弄堂内,很团结和睦。村水口上又有座和睦桥,是马目源的必经之处。故名和睦村,简称和村。辖和村、下坑坞、施家坞3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建德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建德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马目庄,清光绪八年(1882)十二都,民国25年(1936)属太和乡。解放前后称亲睦乡第七村,1950年10月称马目乡和村村,1956年10月称马目乡和村高级社,1958年称南峰公社和村生产队,1961年7月称马目公社和村大队,1981年因重名更称和睦大队。1983年12月称马目乡和睦村,2005年4月称下涯镇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马目村。
五星& 1956年秋,以5个低级社合并为一个高级社而名为“五星”。辖沈家、朱家、外家山、唐家埠、胡家畈、里湾、乌龙庵、角基坞8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建德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建德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青山庄,清光绪八年(1882)十二都,民国25年(1936)属青山乡。解放前后称亲睦乡第五村,1950年10月称施家乡上庄村,1956年10月称马目乡五星高级社,1958年10月称南峰公社五星生产队,1961年7月称马目公社五星大队。1983年12月称马目乡五星村,2005年4月称下涯镇五星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马目村。
四峰& 以村域内有回石尖、钻头尖、毛垄尖、九峰尖四座山峰而得名。辖孙家、陈家山、茶坞、寺岭脚、台盘山、荞麦坞、马龙山7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建德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建德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青山庄,清光绪八年(1882)十二都,民国25年(1936)属旌孝乡。解放前后称亲睦乡第三村,1950年10月称施家乡上坞村,1956年10月称马目乡四峰高级社,1958年称南峰公社四峰生产队,1961年7月称马目公社四峰大队。1983年12月称马目乡四峰村,2005年4月称下涯镇四峰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丰和村。
上何& 1956年秋,上坞与何义门两村各3个初级社合并建立高级社,取两村首字而得名。辖埂头、下横坑、外朱家、上坞、傍坞、高家、仇家坞7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建德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建德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青山庄,清光绪八年(1882)十二都,民国25年(1936)属旌孝乡。解放前后称亲睦乡第二村,1950年10月称施家乡上坞村、何义门村,1956年10月称马目乡上何高级社,1958年10月称南峰公社上何生产队,1961年7月称马目公社上何大队。1983年12月称马目乡上何村,2005年4月称下涯镇上何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丰和村。
下河& 早年,此处码头有座石板桥,称下河桥,故名。古时,桥亦称梁,村在桥边,故村名也称下河梁。辖下河梁、凌家坞、茶亭边、石碑后、清塘坞5个自然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建德乡,明万历六年(1578)属建德乡,清雍正六年(1728)属青山庄,清光绪八年(1882)十二都,民国25年(1936)属旌孝乡。解放前后称亲睦乡第一村,1950年10月称施家乡下河梁村,1956年10月称马目乡下河梁高级社,1958年为南峰公社下河生产队,1961年7月为马目公社下河大队。1983年12月改称下河村,2005年4月称下涯镇下河村,2007年7月并入下涯镇丰和村。
高山浪 Gāoshānlàng& 位于下涯镇大洲村日晒坞北面。此山峰前后,山峦叠嶂,高低起伏,形似波浪,故名。黄红壤,海拔550~807.5米。植被为杉树、茶叶。
黄婆塔 Huángpótǎ& 位于下涯镇大洲村北坞北面。相传,黄姓最早定居于此山间坪地,族中有婆婆,名声极好,后人为纪念她,故名。黄壤,海拔600~910.5米,植被为茶叶、毛竹。
汉坞底 Hànwùdǐ& 位于下涯镇大洲村日晒坞东北面。旧时,曾有老汉在此坞底垦荒种地,故名汉坞底。黄红壤,海拔300~550米,植被为杉树、毛竹、茶叶。
下坞底 Xiàwùdǐ& 位于下涯镇大洲村日晒坞北面。以此坞比罗庄一侧山坞小,得名小坞底。后以方言谐音,误写为下坞底。黄红壤,海拔350~428.3米,植被以松树。
牛岭脚 Niúlǐngjiǎo& 位于下涯镇大洲村日晒坞北面。早年,为山里人互通大洲源与罗村源的牛岭之麓,故名。黄红壤,海拔250~380米。植被以松树。
阳山 Yáng Shān& 位于下涯镇大洲村西坞西北面,为建德与淳安的界山。以山体坐北朝南而得名。黄壤,海拔750~921米,植被为杉树、松树。
菖蒲塘 Chāngpútáng& 位于下涯镇金洲村洪村东北面。地处仓坞尖下互通大洲、长宁两源的岭头,以岭头山坳积水处多生菖蒲而得名,亦以名山。黄壤,海拔400~590.8米。面积30公顷,植被以松树、薪炭林为主。
安坞 An Wù& 位于下涯镇金洲村洪村北面。以明代万历年间建有白云庵得名庵坞,而讹写为安坞。山以庵得名。侵蚀性红壤,海拔150~400米。面积53.33公顷,植被以松树、茶叶、薪炭林为主。
天池塔 Tiānchítǎ& 位于下涯镇金洲村洪村东南面。山顶大坪约51亩,四周山峰高于大坪,成锅状,坪似池底,故名。以谐音故,又名天子塔。侵蚀性红壤,海拔550~608米,面积10.27公顷,植被以松树、薪炭林为主。
七岭庵 Qīlǐng'ān& 位于下涯镇金洲村金村东北面。从七坞到长宁中间有座山岭叫七岭,岭上有一座庵堂名七岭庵,山以庵名。黄红壤,海拔250~302米,植被以松树、杉树树、薪炭林为主。
前坞头 Qiánwùtóu& 位于下涯镇金洲村金村东面。此山峰处于前坞尽头,故名。黄红壤,海拔300~559.8米。坞深2千米,植被以松树、薪炭林为主。
平山 Píng Shān& 位于下涯镇下涯村下涯埠东面。山顶平坦,面积大,故名。又称平山顶或瑞平山。民国《建德县志》载:“平山顶在罾潭岭右,俯临新安江。高十余丈。山顶平坦,周围十余里。”黄红壤,海拔175~260.5米,植被以阔叶树种、薪炭林为主。
六谷坪 Liùgǔpíng& 位于下涯镇江湾村西岸西南面。山峰下有一大坪,是种六谷(玉米的俗称)的好地,故名。黄红壤,海拔150~215.5米。植被为杉树、松树、毛竹。
黄饶前山 Huángráo Qiánshān& 位于下涯镇之江村黄饶南面。山体在黄饶村前,隔江相望,故名。黄红壤,海拔50~240.1米,植被以松树、薪炭林为主。
马目山 Mǎmù Shān& 位于下涯镇联合村里和东南面的大山。《名胜志》载:“马目山一峰状如马首,中有山峰如目,故名。”乾隆《建德县志》载:“马目山在城西南二十五里,高约三百余丈。” 黄壤,其中段山脊海拔600~934.4米,面积300公顷,植被以松树、杉树、毛竹、薪炭林为主。
寺岭山 Sìlǐng Shān& 位于下涯镇丰和村四峰东南面。山之西麓,唐代建有“云岫寺”,有岭道从寺旁经过,故名。钙质紫砂土,海拔230~701米,面积20多公顷,植被以松树、薪炭林为主。
牛头山 Niútóu Shān& 位于下涯镇丰和村上何东面。此山有两只坞,形似一对牛角,故名。钙质紫砂土,海拔70~190.8米。山林面积12.67公顷,植被以松树、薪炭林为主。
樟梓坞头 Zhǎngziwùtóu& 位于下涯镇大洲村樟梓坞尽头的山巅,故名。海拔965米,为下涯镇最高点。黄壤,长有松树。
巧坞头 Qiǎowùtóu& 位于下涯镇大洲村日晒坞东面。以系巧坞的尽头、山体之巅而得名。黄壤,海拔819米,植被以松树。
祝神坞头 Zhùshén Wùtóu& 位于下涯镇大洲村庄畈东南面。早年,山坞里有一座祝神庙,山以庙名。黄壤,海拔869.9米,植被为杉树、松树为主。
大坞头 Dàwùtóu& 位于下涯镇金洲村东面。此山头为大坞山的最高峰,故名。黄壤,海拔790.1米,植被为松树。
双高尖 Shuānggāojiān& 位于下涯镇金洲村石楼东面。山顶双峰峙立,远看双峰冲云,称名双角尖。方言“角”、“高”音近,今讹为双高尖。黄红壤,海拔603.5米,植被为松树。
朱池岭 Zhūchí Lǐng系旧时由大洲源通往淳安、分水(今属桐庐)大毛岭、小毛岭的岭道。位于下涯镇大洲村北坞与淳安县交界处。相传,明代此地曾建有一寺。因属喀斯特地貌,蓄水保墒性很差,当时的山僧将盆地中山岩裂缝用三合土堵塞,接水成池。但由于四周山坡上泥土均为红壤,水流入池中后,水体变红,故名朱池岭。康熙《建德县志》载:“朱池岭在县西六十五里,路通淳安、分水县。”黄壤,海拔700米。植被为松树。
狮峰岭 Shīfēng Lǐng& 系旧时大洲源通往罗村源的岭道,西坡岭道属下涯镇大洲村,岭脚为罗庄,东坡岭道属乾潭镇罗村村,岭脚为狮峰。此山形如狮子,得名狮峰,岭也以之名。黄红壤,海拔452米。生产茶叶、用材林。
塘上岭 Tángshàng Lǐng& 位于下涯镇大洲村芳山。山下有口水塘,塘上是山岭,故名。黄红壤,海拔454.6米,植被为杉树、茶叶。
避暑岭 Bìshǔ Lǐng& 系旧时大洲源金村到莲花源林茶的一条通道,位于下涯镇金洲村金村。以岭上有避暑亭而得名。康熙《建德县志》载:“避暑岭在城西五十里荆村内。” 黄红壤,海拔595.9米,植被为松树。
七岭 Qī Lǐng& 系旧时由大洲源金村七坞通往长宁源的山岭,故名七岭。过此岭经隐将、溪边,再过石母岭即可进入乾潭小源方家村。海拔302米。黄红壤,岭上岭下为杉木基地树。
朱亭坞 Zhūtíng Wù& 位于下涯镇大洲村庄畈东北面。早年,此谷为乡民通往淳安、桐庐的路段,坞中曾有一凉亭,朱姓人定居于此,故名。黄红壤,海拔230~550米,谷深2千米。植被以松树、杉树。
塔上坞 Tǎshàng Wù& 位于下涯镇大洲村田蓬里东面。此谷以位于两支小谷相合的坪地上首而得名。黄红壤,谷深1.4千米,海拔190~450米。山上多松树、薪炭林。
樟梓坞 Zhāngzǐ Wù& 位于下涯镇大洲村北坞北面。此坞山上多生长樟树、梓树,故名。海拔280~700米,谷深2.7千米。黄红壤,山上多松树、毛竹、薪炭林。坞口建有北坞水库。
桥坞 Qiáo Wù& 位于下涯镇大洲村北坞南面。坞口溪坑上有一座小石拱桥,故名。黄红壤,海拔210~400米。植被多松树、薪炭林。
直坞 Zhí Wù& 位于下涯镇大洲村西坞村北面。此谷山高坞深,基本呈南北走向,故名。谷深2千米。黄红壤,海拔200~550米。植被为杉树、松树。
斜坞 Xié Wù& 位于下涯镇大洲村西坞西北面。此谷呈西北——东南走向,山势斜向伸展,故名。坞深1.3千米,海拔277.1~500米。黄红壤,植被以松树、杉树。
桐岭坞 Tónglǐng Wù& 位于下涯镇大洲村西坞西面,坞底山体为建德与淳安的界山。山坞植被以油桐树,大洲源至淳安富文的岭道穿过此谷,故名。海拔200~550米。坞深3千米。黄红壤,植被多松树、薪炭林。
芳山坞 Fāngshān Wù& 位于下涯镇金洲村洪村西面。此山坞处于芳山村前,故名芳山坞。又名芳前坞。海拔160~300米。黄红壤,面积207亩。植被多松树、薪炭林。
胡家坞 Hújiā Wù& 位于下涯镇金洲村洪村东南面。胡氏家族最早居于此谷,故名。海拔150~185米。侵蚀性红壤,植被多松树、薪炭林。
佑岭坞 Yòulǐng Wù& 位于下涯镇金洲村洪村西南面。此坞可通莲花。明代,谷间岭道上,建有“佑山庵”,故名佑岭坞。坞深1.5千米,海拔140~350米。侵蚀性红壤,面积525亩。植被多松树、薪炭林。
直坞口 Zhíwùkǒu& 位于下涯镇金洲村七坞东北面。此谷深长、呈南北走向,,故名直坞。因与大洲直坞重名,改称直坞口。谷深1千米,海拔160~400米。黄红壤,生长松树、杉树。
大坞 Dà Wù& 位于下涯镇金洲村七坞东面。此谷谷口宽敞,纵深长,故名。黄红壤,海拔150~500米。植被以松树、杉树、薪炭林为主。
前坞 Qián Wù& 位于下涯镇金洲村金村东面。金村农居大体驻西朝东,此谷地处村坊前方,故名。谷深1.5千米,海拔120~400米。黄红壤,植被为杉树。
薛坞里 Xuēwùlǐ& 位于下涯镇春秋村春秋西面。此谷处莲花镇薛上交界处,故称薛坞里。黄红壤,海拔40~150米。植被多松树、薪炭林。
棺材坞 Guāncái Wù& 位于下涯镇春秋村秋联西面。山谷形似棺材,故名。黄红壤,海拔80~150米。植被多松树、薪炭林。
坎坞 Kǎn Wù& 位于下涯镇春秋村秋联西面。此坞有一条小溪坑,当地人称小溪为坎,故名。黄红壤,海拔60~250米。植被多松树、薪炭林。村里饮用水来源此坞。
牛角湾 Niújiǎo Wān& 位于下涯镇联合村里和西南面,与更楼街道桥岭为邻。山湾底宽顶尖,略呈弯曲,形似水牛之角,故名。钙质紫砂土,海拔100~300米。植被以松树、杉树、油茶、毛竹。
大岩坞 Dàyán Wù& 位于下涯镇联合村里和南面。为马目山的北坡山谷,此坞山上岩石重叠,故名。钙质紫砂土,海拔100~250米。植被以松树、杉树、油茶和毛竹。
日晒坞 Rìshài Wù& 位于下涯镇联和村东南面。此坞日照时间长,故名。钙质紫砂土,海拔60~103米。植被多松树、薪炭林。
Chūnliǎn Qiáo1981春秋村胡村自然村东面,横跨下涯溪,为三孔石拱桥。长3665.150 []
版权所有 建德市民政局 建德市地名办
地址:新安东路36号,市民政局六楼 邮编:311600 电话: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德下涯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