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科幻文学为什么一直不入登大雅之堂堂?在欧美国家,科幻文学的处境是否要比在中国好?

||||||||||
最新播报:
中国科幻文学创作还没到最好的时代
  在科幻迷心中,他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高到世界级水平;在电影迷心中,星际穿越与他不谋而合;在小说家心中,他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开创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样式;而在粉丝心中,他是亲切又朴实的“大刘”。
  上周末,小说《三体》英文版在上海启动大中华区独家发行,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其作者、连续8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的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
  “科幻文学创作还没到最好的时代”
  “对于中国的科幻文学创作而言,现在是向前展望、充满希望的时代,却不是最好的时代。”刘慈欣说,中国科幻文学创作现在最缺的两个东西是有影响力的作品和作家。
  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是科幻大国,一是科幻作品本身,二是其科幻产业市场规模。“仅从出版市场规模而言,中国科幻文学规模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电影等衍生产品的差距更大。”刘慈欣说。
  刘慈欣认为,造成欠缺的原因是一个蛋生鸡、鸡生蛋的问题:场小,作者养不活自己;因为养不活而离开,市场变得更小。
  “中国科幻的真正繁荣、振兴,需要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作家,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能做得到的。”刘慈欣说,而在我国长期从事科幻文学创作的人非常少,现在市场,想要养活一个专职科幻作家太难。“要想得到专业读者的认可,中国科幻作家还有很长的路。”
  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没经验也要开始”
  让科幻文学创作焕发“第二春”的,是近年来不断涌现的科幻大片。影视作品的传播力更为广泛,成为科幻文学的有力补充,甚至“青出于蓝”。例如近期正在上映的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杰作《星际穿越》,就让不少科幻迷大呼过瘾,也让《三体》的销售再上热潮。
  不过在刘慈欣看来,《星际穿越》还没到神作的地步。“我打8.5分。”刘慈欣说,和大部分好莱坞大片不同,这部优秀的科幻电影不靠特技取悦观众,而是有着优秀的科幻内核、构思和想象,是一个很纯的硬科幻。
  从个人角度,刘慈欣坦言他更喜欢《地心引力》,而给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游》打9.8分,给诺兰的另一部杰作《盗梦空间》打9分。“《星际穿越》欠缺的1.5分,是一开始节奏有点慢,也有一些明显的科学硬伤。”
  其实在中国电影票房榜上,科幻片占据了半壁江山,但究竟何时才能有制作精良、属于自己的国产科幻片,是不少科幻迷和影迷的共同期待。
  好消息是,科幻文学的改编正在趋热,已立项或正在拍摄的国产科幻电影不下十部,其中就包括刘慈欣的《乡村教师》等多部,2015年更被期待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虽然我们没什么经验,但总得有开始。”刘慈欣说。
  “不要畏惧创作的瓶颈期”
  科幻文学创作不同于主流文学的创作,其评价标准更加多元。有人看重科幻作品的文学性,有人看重在科学上的严格性……而在刘慈欣看来,优秀科幻小说的内核在于创意。
  《三体》之后,还能不能超越自己?这恐怕是很多书迷最想问,却又最不敢触及的话题。刘慈欣说,以创意为核心的创作注定是十分困难和痛苦的,“没有瓶颈期之说,因为什么时候都很困难,尤其是很多科幻作家很长时间都不能发表一个字,等待的就是一个石破天惊,至少让自己兴奋的创意。”
  科幻之源是科学,然而科学的神秘感正在逐渐消失,让读者兴奋不已的新创意近年来越来越少见,科幻文学的衰落或许是全世界共存的问题。“科学催生了科幻,如今却是要杀死科幻。”刘慈欣说,这对于科幻文学创作而言是一个致命因素。
  试想,如果前沿的物理学作者看不懂,普通人对科技的未来不再好奇,科幻的未来会在哪里?刘慈欣认为形势已非常严峻,可他也没有答案。答案,可能在年轻科幻作者刚冒出的火花里。
  周琳 吴霞 许晓青
  刘慈欣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作家代表,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
  1963年北京出生,祖籍河南,长于山西。
  1985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电工程系毕业,后在山西娘子关电厂任计算机工程师。
  199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鲸歌》,同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1999年至2006年间,连续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2013年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
  最重要的作品《三体》布局宏伟,想象绚丽,受到海内外读者追捧,被认为是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高度的里程碑。
  新闻补白
  何谓《三体》
  《三体》与《三体II: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统称为《地球往事》三部曲,是刘慈欣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史诗级巨作,代表着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最高水平。小说讲述的是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同时对社会学、哲学、宗教等有淋漓尽致的展示,从科幻的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体》的第一部于2007年初版,2012年三部出版完成,在各个书评网都长时间雄踞科幻系列作品榜首。
  2012年,《三体》的英文版开译。日,《三体》第一部的英文版在美发行,得到了美国主流媒体肯定。这是第一部在美国发行的中国科幻长篇小说。与此同时,海外媒体对于好莱坞如何将《三体》改编成电影的话题炒作不断。
  刘慈欣说:
  《三体3》销量超40万,跟国内原创科幻小说比,还是成功的,但是跟其他类型文学比,就不行了。科幻虽然是大众文学,但是阅读量比别的作者群要小一些,别的国家也是这样。
  单靠写作可以养活自己的科幻作家不超过三个,能养活自己的,只有销量的第一名和第二名,第三名都不可能,还不是单纯写科幻,还写奇幻类的。
[责任编辑:
来源:新闻热搜榜Service Unavailable揭秘国内唯一“科幻文学”专业:并不是魔法学院
[摘要]科幻小说从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开始就有了,但科幻电影在国内还是零。虽然科幻电影今后在国内会很有希望,但最初制作的,大众先不要抱太高的期望。11月29日,吴岩在与科幻有关的座谈会上发言。  对话人物  吴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幻作家。2003年开设科幻文学研究方向,是国内唯一的“科幻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专业课教授。2015年,该研究方向首次招收博士生。  对话动机  科幻大片《星际穿越》热映掀起了一股“科幻风”。与此同时,唯一一所具有“科幻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的北京师范大学,因明年首招该方向的博士而备受瞩目。科幻文学研究什么?神秘的科幻如何在课堂上教授?学习了课程是否就可以创作科幻小说?这群科幻的研究者如何看待中国科幻的现状?  首招博士  大时代的小浪花  新京报:明年北师大招科幻文学方向博士生,适合这个研究方向的人,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吴岩:要喜欢科幻。文学基础好,比如批评理论的基础。  新京报:这次招博士生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吴岩:我觉得跟当前科幻受到推崇有关。中国正在走向一个全新的地位,在世界上逐渐走向前沿,科技、政治、社会领域人们都期待着未来的更多参与。在这样的时代,科幻文学,面向未来的文学受到推崇,是自然的事情。我们是大时代的小浪花。  新京报:最初设立科幻文学研究方向的初衷是什么?  吴岩:我从16岁进入这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度过了差不多大半生的时间。多年来收集到的东西不能自己享用,分享和创新是未来的重要生活目标。  新京报:科幻文学方向的学生学些什么知识?  吴岩:我们有三门课,科幻理论研究、中西科幻比较研究、名著选读,一方面提供领域的现状,一方面提供方法学。有时我也会讲创作,我们也培养出过作家。例如,硕士创作课上的作业,有的同学投给《科幻世界》就发表了。  新京报:但我们的专业不以培养作家为目的?  吴岩:在中国所有的学术型学位都不能培养从业者,只能培养研究者。我们不像艺术类院校的毕业生能拿作品获取毕业资格。我们必须写研究论文。创意写作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国内有的学校已经展开。我希望我们科幻方向能有创意写作的学位提供给公众。  新京报:创意如何教?  吴岩:在国外,科幻创意教学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领域。中国在很多年里,不相信创作是可以教的。这对中国创意写作的发展是极大的阻碍。中国人相信天才。我们不能否认遗传。但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和百分之一灵感构成的。你爱,你就有天才。你勤奋,就有能力作出一定程度的提高。所有这些新的观念,期待中国的创意写作界能够尽快接受。  新京报:明年招的博士生,仍以学术研究为重点,这会不会让一些对科幻写作感兴趣的学生有些失望?  吴岩:你可以来从事研究的同时学习写作。你有三年的时间全面浸淫在科幻中,每天都要思考科幻的问题。这样的状态,对任何喜欢科幻的人都应该有吸引力。喜欢写作的人必定会写作。要当作家的人谁也挡不住。  新京报:学生们从你的课堂上收获了什么?  吴岩:人生的经验。耳濡目染这个时代的发展。看到一种文学在中国和世界的演进,所有的一切。  “神秘”领域  研究《三体》粉丝的心智模式  新京报:11年来只招了不到20个硕士生,学生这么少的原因是什么?  吴岩:每个导师只能招这么多,下一步可能会更少。现在国家的教学体制和现实需求是无关的。文学院要发展儿童文学和科幻文学这样的新兴领域。我们期待这个未来尽早到来。  新京报:招生以文学试卷考量,但研究这个方向又最好有理工科知识的积累,这种矛盾如何调和?  吴岩:这个矛盾没办法调和,文学院招硕士生,所有专业都是同一张卷子。  有一年有个清华的学生,本科是理工类,考我这个方向的研究生就差1分,当时被王泉根老师发现了,问能不能扩招进来,努力后还是不行。体制不容许破坏。遗憾的是,这个学生的名字后来再没在科幻界找到。  新京报:你觉得理工科积累对科幻小说有一个怎样的作用?  吴岩:科幻文学跟科学认知有关。理工科学生更多学习过这个方面的内容,也更多参与过这个方面的科研。他们思维受到逻辑训练更扎实。我觉得他们的进入对科幻研究会有很大推进。  新京报:你的授课方式和文学院其他研究方向有什么不同吗?  吴岩:在硕士研究生的课堂上,我们会阅读经典,一段段去讨论。我们不会像外界想象的,像《哈利·波特》魔法学院那样神乎其神,也不会深入量子力学或者相对论里面做深度讨论,科幻理论不是科学理论,它自身是很独特的一类有针对性的理论。  新京报:科幻小说里的科幻到底是什么?你们对经典有怎样的衡量标准?  吴岩:科幻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包括着思想实验、现状放大、后奇点思维等多种特征的有意思的思维。科幻思维构成了科幻小说和电影的基础。  经典作品的标准在鲁迅先生研究科幻的时候就已经给出了。他说,好的作品“经以科学,纬以人情”,把经纬编织好了,科幻就立住了。  新京报:在课外你会安排学生如何接触“科幻”领域?  吴岩:最近我们正在发起一个研究,发现《三体》粉丝的特点。《三体》粉丝是个比较特别的存在。《星际穿越》热映后,一些粉丝说是抄袭的《三体》,这很有意思。我们想做些深度访谈,看看《三体》粉丝怎么看世界,我们想知道粉丝心智模式。这对如何理解读者,理解亚文化都有价值。  科幻文学  “这种形式过时了”  新京报:你如何定义科幻文学?  吴岩:认知性和陌生化。科幻让你进入一种陌生化的地方,但为什么这么陌生,它又给你认知性的解释。  新京报:你觉得科幻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吴岩:科幻有许多地方吸引人。它感知科技现实,谋划多种未来,批判社会组织和人生发展的歧途,它还具有治疗性,让你从当前的焦虑中恢复过来。  新京报:你提到过《时间机器》,这让我想起《美丽新世界》,《美丽新世界》是政治寓言小说,却有科幻的元素,对于科幻小说而言,是否也有着政治批判的功能?  吴岩:批判,不但是政治批判,还有社会批判、科学技术发展批判、人性的批判等等。批判是科幻的功能之一。  新京报:刘慈欣说过,眼下对于中国的科幻文学,“是充满希望的时代,却不是最好的时代”。在你眼中,科幻文学在国内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吴岩:现在的确不是科幻文学最好的时代,最好的时代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不过现在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新京报:科幻文学一直被当做类型文学的一种,不像现当代文学那样主流,在将来科幻文学的角色会不会发生变化?  吴岩:科幻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别,它最终是要消亡的。它存在的时代背景,是科技尚未发达,科学和未来的关系具有某种线性发展关系,科幻文学启发人们对科学的幻想和认知的功能,是引导科技进步的一种方式。但现在科技每天都在超前发展,我们总是跟未来擦肩而过。未来铺天盖地向我们袭来,科幻这种文学形式已经过时了。新的文学形式在哪里?我们想询问所有人的看法。  科幻电影  我们从零起步  新京报: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相比,您觉得中外差距哪个更大?  吴岩:一定是科幻电影。科幻小说从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开始就有了,但科幻电影在国内还是零。虽然科幻电影今后在国内会很有希望,但最初制作的,大众先不要抱太高的期望。  新京报:为什么?  吴岩:这个产业还没有经验。刘慈欣写科幻小说写得好,一个人就可以成功,但科幻电影一个人是成功不了的。需要有好的导演、演员、技术,还包括美工、概念设计。把团队里这些人都培育出来,才能做出好的科幻电影。  新京报:《星际穿越》引发了很多讨论,你从一个科幻作家的角度怎么看这部片子?  吴岩:它是一部成功的片子。从现实出发,走向遥远的宇宙边缘和时间边缘。它的基础仍然是爱。所有这些,都是打动人的地方。作者对科技的攀援很扎实。但正是这样,也让作品有些呆板。我觉得在科幻片本身的革新上,这个电影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  新京报:从《星际穿越》的热映,到刘慈欣的多部科幻小说将要拍成电影,科幻作品再次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你认为未来在国内,科幻作品更多会以什么样的形态呈现?趋势应该是什么样的?  吴岩:主要还是以电影和电子游戏的形式。至于科幻小说,它占的比重只是很小一部分,主题公园这类产品,还需要一个过程,要等到科幻电影孕育好之后,概念设计成熟的时候,才可能出现,那个时候科幻文学的产业链才相对完整。  新京报:你们专业会对科幻电影做一些研究或者支撑吗?  吴岩:我正在组织翻译一套科幻电影理论译丛。这套书出来,会给这个领域一个基础支撑。  新京报:作为科幻作家对未来有何期待?  吴岩:以未来的名义,我们共度了今天的时光。科幻可能消亡,但科幻中的精神力量将会永恒地留存下去。无论作家还是读者,我们都是科幻时代的创造者。科幻就在我们中间。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ophiawang]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日本在世界科幻文学的重量远远强于中国,是中国文学的低迷还是科幻文学这个分支在中国的影响就不够?在科幻文学的发展中日本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我主要从科幻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的角度谈谈。希望有其他角度的优秀答案。答案较长。一句话给那些看不下长答案的人:因为中国科幻根基太浅,传统太短、太少、太弱!国人在长时间里对中国科幻的理解有问题。一、中国科幻的发展历史中国的科幻发展到现在,其实是呈现四个阶段的。如今的中国科幻传统,其实只有短短三十年的历史;而且这三十年是中间还出现了一个裂痕,是拦腰截断的三十年。如今的中国科幻传承,是从90年代建立起来的。传统有30年,但是传承只有不到20年。中国科幻是个羸弱的婴儿。第一个阶段是清末到建国前,主要是本土的「章回制小说」和翻译的「科学小说」并行。这个时候的「科幻」,创作者和翻译者的目的主要在于传播科学规律,或是寄托美好的强国梦想。比如鲁迅翻译的《月界旅行》,梁启超创作的《新中国未来记》,陆士谔的《新中国》(这书在2010年因上海世博会还被炒作了一番,说什么预言到了世博在中国开之类,其实是个噱头)。第二个阶段是建国初期,受苏联科幻文学和鲁迅科幻观的影响,中国科幻文学只是成为科普的工具,文学性和思想性均很弱。文革时期,基本上没有科幻创作。第三个阶段是文革后,这是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其科幻创作平均质量之高,是许多读者今日难以想象的。很多人以为在90年代之前,我国科幻小说创作没有高峰,错了,是有高峰的,相反的,在其后的二三十年时光里,再没有一次形成了那样的创作高峰。后来二十多年的科幻小说家的创作,都是以《科幻世界》为阵地开始的,其影响,和80年代的科幻创作远远不能比。上世纪70年代末,童恩正、郑文光等人希望进行一个突破,试图发扬科幻的文化批判传统,比如有以深沉与悲悯的情怀在《月光岛》上反思「文革」的悲剧,在《温柔之乡的梦》里批判盲从。当时热门的科幻小说还有魏雅华的《温柔之乡的梦》,金涛的《月光岛》,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萧建亨的《密林虎踪》,童恩正的《雪山魔笛》,叶永烈的《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丢了鼻子以后》,郑文光的《太平洋人》和王晓达的《波》等。这些小说其质量与今日相比,都并不低。可以说,当时真的是我国科幻小说史的一个创作高峰。不过比起世界科幻的水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因为中国科幻的根基,实在是太浅了。这些作品,基本上也只限于中国一国传播,世界影响很小。但是!悲惨的一幕出现了,那场很著名的科幻文学「姓科还是姓文」的论争,最终导致了中国科幻的衰弱。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开始了。在这场运动中,科幻在行政上被定性为「精神污染」,受到直接正面的打击。批评科幻「散布怀疑和不信任,宣传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商品化的倾向,正在严重地侵蚀着我们的某些科幻创作。」「极少数科幻小说,已经超出谈论「科学」的范畴,在政治上表现出不好的倾向。」一时间,所有的科幻出版部门风声鹤唳,噤若寒蝉。出版管理机关多次发文禁止刊发科幻小说,相关杂志纷纷停刊整顿,已经试刊成功的《中国科幻小说报》,申请刊号的报告再也没有下文。最严重的时候,中国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发表一篇科幻小说。 郑文光先生也在这一年患上脑溢血,创作生涯从此终结——就在科幻被认为是精神污染后的不到一个月内。中国科幻刚刚起步,就在这里终结。这是中国科幻的第三个阶段。第四个阶段就是由大家很熟悉的《科幻世界》引导的,这个阶段里产生了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这些作家,俗称「新生代科幻」。我不多做论述。回顾了整个中国科幻的历史,你会发现,中国科幻的根基是如此薄弱,中国科幻的传统是如此之短,如此之少,中国科幻的发展是如此艰难。试问,如何能够进入世界水平?二、反思:中国科幻的创作观念科幻文学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的没落,究其根本其原因在于大众以及学界的批评家们对于科幻的误解和偏见。这些偏见可以上述到一个世纪前,并且其影响至今远远未消除。实际上,科幻小说在20世纪初(即第一阶段)被引进中国时,就被纳入到了功利主义的方向,典型者如梁启超、鲁迅。这是原因之一。也由于「science fiction」( 这个词是1926年雨果·斯根巴克提出的 )词义的模糊性,使得其后大部分的人都把「科幻小说」等同于「科学小说」,那些幻想成分较多的科幻小说反而被排除在外,归入到一些「理想小说」这种神奇的分类中去。这是原因之二。这种科幻小说理应承担「科学思想」传播的观点,对于当时以及其后70年我国的科幻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刻、远超目前你们能够想象的影响——直到现在不少人还把科幻小说当做是科普小说,或者仅仅是那种地摊上的奇幻类读物。建国后、文革后绝大多数科普评论家、科学家和有关领导则判定科幻小说是科普创作的一部分。他们以此为出发点,要求科幻小说更多地围绕着科学内容展开,压缩其中情节、背景描写、人物刻画等文艺成份,实质上便是否定科幻小说的文学本质。 这种思想在当时固然有现实意义,但在如今真是流毒不浅,普通人对于科幻的误解全缘于此。可以说,其后半个多世纪我国科幻小说的发展是呈现一个较为畸形的状态的。指导理论如此,科幻创作便很难了。而读者群体,就更难培育起来了。在中国科幻发展的第四阶段,高质量的科幻很稀少,面向初高中学生的《科幻世界》和面向初小学生的《科幻大王》只能创造出很少的一部分小众读者。市面上大部分留存的或是十几年前的科幻作品,如《小灵通漫游未来》,或是一些瞎编乱造的神魔乱弹星球大战。大量劣质科幻的存在,再次造成了高质量读者群体的流失。没有受众,科幻的传播就难以为继。没有受众,科幻发展就难以为继。最后增补两点,不了解,便不具体展开,希望有优秀答案补充进来:日本除了科幻文学,还有漫画和奥特曼这样的特摄片作为支撑,科幻发展的生态氛围非常好,中国弗如远胜。日本是个岛国,国民都有忧患意识,或许是科幻发展较好的一个原因。比如《日本沉没》。update :答案被发到知乎官微了,我看很多人问日本有什么好的科幻作品,就此回答一下:长篇有《日本沉没》,超长篇有《银英》,短篇有星新一的各种短篇。都是世界级作品。不要和我提《三体》巴拉巴拉,中国当代科幻能稍微拿出来提一提的也就《三体》了,一部作品和人家整个国家科幻的生态系统比?是谁肤浅?
这还真是钱的问题……比如说日本的翻译稿酬是国内5倍以上。钱多自然从业人员就多,行业自然也会繁荣起来。但是繁荣和水平高是两个概念,繁荣并不一定意味着水平高,所以对于题目的表述其实我是持保留意见的。日本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从20世纪50年代发轫,至今历时50多年,其中当然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但回观国内,也并非没有可以与之比肩的小说。而且中日两国大概是因为社会背景的差异,科幻小说所关心的内容有着很明显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顺便说一句,日本有专业的中国科幻研究会,中国倒是还没有日本科幻研究会哈……------------------- 把下面回复zzzz的也贴上来:星新一是写超短篇的,量大,也有不少很出色的文章,但也不可能每篇都保持高水准,单以小说本身论,国内也不是没有同样优秀的短篇。小松左京的成就当然是有目共睹,但要说水准凌驾于其他作者,个人觉得也未必,且说他最著名的《日本沉没》今天还有多少人当真觉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倒是筒井康隆的小说常常令人惊艳,但是反过来讲日本几十年也只有一个筒井康隆而已。再有,看看今年三体在世界各大科幻奖项中提名的情况,至少日本还没有哪部作品能做到这种程度。
楼上各位说的都太玄乎,我们来说点实际的吧。我02年开始给科幻世界写稿。零零碎碎发表了大约4个短篇,以及一个10万字左右的长篇。前后大概是5年的时间,记得那时候稿费是千字100元。那个长篇我前后写了半年,虽然都是上班之余写的,但总归是投了200+的个人时间进去。最后到手稿费你知道是多少吗?刚好是我一个月的工资。所以对于楼主的问题,我的回答很简单:一个文字功底不错,理工科背景出身,有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年轻男性。做什么不比写科幻来钱快?好吧,谈钱伤感情,那么我们这么说,做什么不比写科幻有前途?楼上各位拉拉杂杂说了那么多,都没人往这没钱途一点上较真。文雅点可以这样说:目前国内还传统的图书出版业,无法积攒起足够的消费能力,来支撑科幻这么小的品类。目标用户群不清晰,消费能力不强,改编成电影电视的可能性不大,衍生品授权的可能性不高。出版社没法从这个品类上赚到钱,自然不考虑说挖掘或者养几个作者。作者看不到出版社的投入意愿,自然去找更有前途来钱快的事情去做。闲暇时写个短篇科幻消遣一下,回馈下读者就已经是节操满满了。别跟我说三体。三体那是在巧合之下,变成了流行品。就好像于丹,袁腾飞一样,流行个三五年后,自然由大潮变成涓涓细流。作者本人变成流行符号。而跟进的出版社、作品和作者,运气好找到了自己的水坑,运气不好的就死在大潮褪去后的河岸上了。咱们说回这个问题,日本有阅读传统,有消费能力。一本书写出来,作者虽不至于发财,总不至于不如上班。就算写不出来,还可以回家啃老。但国内作者写作的回报首先低了。然后这社会又穷凶极恶。作者总是人啊,就算自己撑得住,总不能让老婆孩子陪着自己撑吧?再过个十年,就算自己还能写,总得为老来做做打算吧。再过个十年,等棺材本攒足了,估计也写不出东西了。除了上了这条贼船下不来的,估计其他的早就跳水逃生了。说了这么多悲观的话,咱们来说点乐观的。东方不亮西方亮。传统出版业没法积攒起足够的消费能力。不意味着新兴出版业不行。举个例子,如果将中日科幻文学的比较,限制在百万字以上作品这个类别的话,日本人绝对完败。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有起点、纵横、17k(以上排名不分先后)。这些yy小说站养活了很多作者,让更多人下定决心投身写作。为什么他们能让作者赚到钱,为什么玄幻、奇幻、科幻这些在传统出版业看来非常小的品类都能在在线小说站上焕发生机?原因在于起点这类的网站,打破了作品售价均一这个传统出版业无法摆脱的桎梏。同样一本书,在这些小说站发表时,有人忍着盗版小说站各种弹窗广告刷屏去看免费的,有人千字3分钱买正版的,有人掏100万打赏作者。就是这个根据用户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不同,制造不同付费入口的网游做法,让起点们赚到了钱。也让作者们得以安身立命,买房养家。当然,你可以说起点无文学。但这话我觉得不要说太早,大仲马当初也是写连载的。是非功过,我们两百年后再看好了。抛开起点这种可能一夜暴富的作者平台不说,还有一个,是X瓣这类自出版平台带来的长尾收入。X瓣的阅读平台和作者3:7分成。作品卖多少份,作者拿多少钱。以一个3-4个短篇,4万字量级,定价1.99元的短本子而言,卖出3000本,作者拿到的稿费,就达到了传统出版的回报。而且作者可以借着X瓣这个平台笼络读者,办书友会,打造自己的品牌,连续出书。再举个栗子,之前曾担任《科幻世界》编辑,后离职自己写小说的迟卉。就在豆瓣阅读上出了一本叫“极小值”的科幻小说刊物。内容是4-7篇中短篇。定价2元一本。已经出了4期了。从评论人数和购买频率来看,可能每期收入不超过1000块,但总归是有收入。而且伴随着连续出刊带来的马太效应,收入应该会持续增长。这两个,是我心目中的文学前景所在。再往下,传统出版业最好的前景就是能继续出出教材辞典了。除非他们祭出国家政策的大棒,把这些新兴出版平台拉到同一层面,再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击败这些新兴者。好吧,我已经忍不住开始吐槽了。这回答也就在这里打住吧。15年5月,补充一下:从上次回答到现在,过了18个月,可以补充一些近况了。首先,三体继续火热。接连入围四大科幻奖最终评选。拿奖几乎板上钉钉。拿奖后,可能国内又会掀起一轮科幻出版的热潮。上次科幻出版的热潮在12、13年就已经出现了。只是那些老写科幻的作者们,各自出了本短篇集。现在再回头看,大家仍然只知道三体。15年这次?我们拭目以待。郭总(最世集团)可能投拍科幻电影,以及三体电影开机。可能都是对科幻产业有较大刺激作用的。有正面效果。我们拭目以待。但最后,还是需要有为市场服务的好作者。豆瓣阅读的自出版业务倒没听到什么声音了。像下面评论里面说的,极小值也停了。倒是微博上在做的那个彗星科幻的每个月一次的竞赛相当不错。出了不少好的短篇。只是不知道钱是从哪里来的。另外,提供一个关联阅读,网文方面,腾讯收购了起点。算是一统江湖了。
生活即明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难登大雅之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