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中国一个暗黑破坏神3法师装备备情况

【淞沪会战之浴血国军的震撼照片】1937年8月,当中国军人在淞沪战场与日军鏖战之际,一位美联社摄影师在三个月时间里,完整地记录了淞沪会战的全过程,包括在著名的四行仓库孤军奋战的“八百壮士”的照片。这个美国人叫海岚·里昂,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张学良家的信使和保镖。
同时转发到微博中国抗战军队的武器装备真的比日本差么
该帖被浏览& 45,329&次,回复&<font color="#ff&次
肉头传人们老是嚷嚷中日两军的武器差距,中国抗战军队的武器装备真都比日本差么?!
一、轻武器 中国优于日本
中国战场上交战双方的机械化程度都不高。前期中国的机械化部队只有靠苏联援助装甲车建立的第五军(基干为第200师)。日军对华作战时投入的全机械化部队也只有第五师团和第三战车师团。在中日两军的作战伤亡中,枪伤都占一半以上,可见轻武器在战场上仍唱主角。
从轻武器的主体枪械看,中国军队始终占优势。从1937年至1945年,日军对华作战兵力保持在50万至105万之间,其中半数装备枪支(多数炮兵和勤务人员不配枪)。中国方面,国军一线兵力则保持在200万至300万,也有半数配备枪支;此外民间武装也有大量枪支(近代中国进口的毛瑟手枪既驳壳枪近百万支,多为富户购买);当时中共军枪支数量不详,据相关资料记载,至1945年夏,八路军总数约90余万,枪支37万余支,平均每支枪不足20发子弹(笔者认为,这也是共军只能以游击战为主的原因之一)。
从当时双方主要装备的枪械质量看,中国要稍优于侵华日军。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派系杂乱,不过从清末起,军界大多看中德式7.9毫米口径枪械,最早大批装备的步枪便是毛瑟枪的改进型-“汉阳造”。1935年,南京政府根据德国顾问建议,以德式Kar98毛瑟枪为标准统一全军,除在外国购买,在国内仿造为“中正式”。此种枪在二战期间也是德军主要装备,性能优于日军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枪。据相关人士回忆,毛瑟枪在实战中,枪伤“进口小,出口大”。而日军的6.5毫米口径的“三八大盖”不仅口径小,且因其弹道设计缺陷,所以杀伤力大大降低,当时有人戏称:“三八枪打中抗日战士,养几天伤继续抗日”。日军也深感三八枪威力小,1939年研制出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步枪,性能与德国98式相当,却因生产能力所限仅有少量装备。
在轻机枪方面,抗战时期中国各派系军队装备的轻机枪主要是7.9毫米口径的捷克式(与德式枪弹通用),质量优于日军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中国人俗称“歪把子”)。1939年,日军研制出九九式轻机枪,同样没有大量生产。
在重机枪方面,中国军队使用的多属马克沁式,除需水冷这一麻烦外,可靠性相当好。抗战后期,国军还大量装备了美制汤姆逊、英国的斯登冲锋枪。日军重机枪为九二式,靠弹板供弹,操作不便且易卡壳。日军一直未装备冲锋枪类武器。
手枪方面,中国当时用的进口手枪杂乱,不过其中多数为德式毛瑟自动手枪,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自动手枪。日军主要装备的是南部十四年式(中国人俗称“王八盒子”),因弹簧钢质量差使其供弹常出问题,是兵工界公认的“二战期间最差的手枪”。
当时日本陆军装备特别是轻武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是因其重工业-军工基础弱于其他列强,又要集中力量研制飞机和海军舰船。侵华战争开始后,日军将领便抱怨战争装备比日俄战争时期强不了多少。1939夏,日本关东军在诺门坎与朱可夫指挥的苏军交锋,其落后的陆战武器抵挡不住机械化部队,第六军大败,战死一万八千人(苏军为六千人)。此后,日本陆军虽提出改进装备,却因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实行保障海空的“超重点主义”,仍无力兼顾。
分享到:&&
二、重武器 中国先弱后强
全面抗战前期,日军在重武器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从地面炮兵的对比看,中国轻重型火炮数量略少于日军,日制火炮虽然在质量上不如中国进口的一些德制装备,却有配套齐全和弹药补充能力强的优势。抗战初期,国军进口了数百门质量优良的德制山炮和榴弹炮,以75毫米口径为主,却因炮弹需进口且运输手段落后,无法保障火力持续性。{这就是造船要比买船租船可靠的历史教训}
中日军队作战时,一直流动性比较大,攻坚战很少,使用重炮的场合不多。在野战中,双方主要使用轻型线膛炮和迫击炮,装备各有所长。
抗战初期,日军武器最大优势在空中,从1937年秋至1941年末,侵华日军一线作战飞机保持在500架左右,并依靠本国年产数千架的能力可迅速补充。中国空军的飞机全依赖外购,开始主要使用美制霍克III型战斗机,随后使用苏联援助的伊-15和伊-16,性能与日军的中岛九七、三菱九六战斗机相当,却因飞行员和战机都缺乏补充能力而越打越少,空战主要依靠苏联志愿航空队。1940年,日军的零式战斗机出现后,制空权完全落入敌手。
到了抗战中期,中国战场上重武器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1941年,美国陈纳德的“飞虎队”进入中国战场使空战形势发生扭转,“飞虎队”装备的P40屡屡击败日本“零”时战机,抗战后期美军第四航空队P-51“野马式”为当时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战斗机之一。当时日本航空兵的主力外调,1943年以后,中国战区制空权已经掌握在中美联合空军手中。
三、综合实力 中方落后于日本
从抗日战争的武器对比中看出,国军的很多失利不能归咎于武器,需要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
以单项武器而论,抗战期间中国除海军方面无法同日本相比之外,国军陆空装备质量并不算差,后期在数量和质量上还占优势。但是在武器装备系统化、装备使用的专业化等方面,中方大大落后于日本。
以枪支而论,因为当时中国以外购为主,而且比较杂乱,所以经常出现件不配枪、弹不对膛的情况。反观日军的轻武器质量虽不算好,却实现了标准化、序列化。
重武器方面,中方虽然引进了许多飞机、火炮、坦克和车辆,自身却缺乏弹药、汽油等基本的保障能力。大量设备经常“趴窝”不能使用。日本作为一个工业国,对自身装备能够有效地保障和维护,作战时,协同配合能力也远强于中方。
武器性能的充分发挥,还要依靠操纵者的精神、文化、体能素质和技术水平。当时国军的兵源主要依赖抓壮丁,补充的多是农村文盲,许多士兵没有什么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不知道为谁作战、为何作战,“长官”又根本不把他们当成“人”来看待,其作战意志可想而知。
而这些上层长官又舍不得消耗弹药进行训练,造成战时不仅装备使用效能极低,还常常一遇战阵就舍弃装备撒丫子赛跑的局面。{这些长官虽不是日军间谍,却干这令日军军部比日军间谍还爽的事情――无情杀灭中国基层官兵。}
侵华日军普遍经过严格的训练,许多鬼子在行进中射击不用贴腮瞄准,在拼刺刀中,中国士兵因为体能与技能大都不如对敌方,经常要三、四个人才能战胜一个鬼子。 日军士兵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超过中国军队,为国而战,为天皇陛下而战的“武士道”精神使其极为凶悍。
最重要的是,中国军队的中高级“长官”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这些“长官”最擅长的是合纵连横、诡计阴谋、兵变、内讧、自保实力、互不救援、打“滑头仗”、升官、发财、吃空头饷、倒卖军火、讨小老婆、作威作福、当土皇帝――这一套在同外夷强敌对阵中全是狗屎!!!
可悲的是这些中高级“长官”指挥近代化作战的能力极为低能,面对日军并不高明的空地协同、步炮协同、步坦协同(这一点在关东军与苏联军队的冲突中表现无余),根本不能将宝贵的德式、苏式、美式装备有效的利用起来、组织起来,而只会用赶羊、填坑式“大呼隆”。这正好中了日军步炮协同的下怀。大量中国士兵的生命被“长官”的无能断送!
四、总结与反思
抗战时期,中国在装备使用方面的弱点,恰恰是中国近代社会病弱的集中表现。旧中国在外国人侵略面前,总是被动挨打,首先体现在人的素质的落后,具体表现为:
战略高层肉拉呱唧,目光永远可怜巴巴地瞅着洋人,希望洋大人能拯救他,或帮他说句话,结果一生都在被洋人耍着玩儿;
政府腐败,一群窝囊废,除了欺压百姓,克扣粮饷,就是买空卖空,卖官弼爵,欺上瞒下,颓废堕落,整个官场就是一座活地狱;
军队指挥无能及士兵教育训练素质低下。武器装备的因素还在其次。
以上分析结果,至今仍然具有警示作用。
从抗战时中日武器对比看军队战斗素质 一
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
  1937年至1945年间中国进行的八年全面抗日战争,是落后的农业国同工业国之间的较量,其中既有落后挨打、四亿国人无奈几十万倭寇何的惨痛经历, 又有以土枪刀矛同洋枪大炮拼搏的悲壮。当年以武器装备的综合实力而论,日强中弱是不争的事实。不过腐败的当权者和一些唯武器论者恰恰抓住此点,为国民党当 局的腐败无能、消极防御作辩解。如今的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历史并启迪未来,不仅要注重总体概念的定性分析,也应从武器的数量质量、配置和应用等方面的定量分 析入手,才能很好地总结出抗战期间双方在装备方面较量的经验教训,通过“人-武器”结合的水平看出军队的战斗素质。
  中日两军武器差距主要在于系列化、标准化程度
   人类进入多军兵种协同的立体战争后,武器的对抗便成为复杂的系统对抗,发达国家军队装备优势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系统配套、标准化强。旧中国虽科技落后, 毕竟是有一定经济总量的大国。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为13.6亿美元,农业和手工业产值约合50亿美元。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农业、渔业和手工业 产值约40亿美元,双方以国家总财力对比差距并不太大。国民政府因缺乏工业基础,国内兵工厂只能生产少量轻迫击炮、步机枪和子弹,多数武器要从国外进口。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多数武器购自德、苏、英、捷克等国,其多数品种质量还略优于日军装备,然而因财力不足外购数量有限,且配套性很差。
   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于1928年北伐结束时宣称“完成统一”,实际上国内仍处于新军阀割据状态,财源多被地方豪强截收。至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前,南 京政府年财政收入仅17亿元法币(当时折合5亿美元),日本政府年财政收入却达50亿日元(折合15亿美元)。此外,1931年日本利用国民政府的“不抵 抗”政策轻易占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北地区,在那里建立伪“满洲国”,其每年十几亿日元的财政收入也归日本支配,因此在全国抗战之初日本对华便有了四倍的 财力优势,且能集中使用(中国的财力使用也由各地把握无法统一)。从双方综合国力的系统对抗看,中国大而杂乱无章,日本小而有序,有人形容是以一盘散沙对 付一个组织严密的蜂团攻击。
  抗战期间中日双方主要由陆军交战,空军只以辅助作用。当年中国内地交通条件差,陆战多由徒步和骡马部队流 动进行,重炮很少使用,双方主要以步兵武器和轻型火炮交锋。侵华日军步兵的标准武器,不少人在电影中看过──士兵扛“三八大盖”、“歪把子机枪”,军官挎 “王八盒子”,其性能在当时的世界上已属落后于西方国家和苏联的装备。
  日军对华作战的单兵装备,主要使用6.5毫米口径的明治三十八 年(1905年)式步枪,其具有精度好、射程远和枪身长利用于白刃格斗的优点,却也有口径小、杀伤力差的弱点。军阀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在二十年代曾一度仿 造该型枪,部队拿到后却反映其杀伤力小而不喜欢。从清末起,中国军界大都看中德式7.9毫米口径枪械,最早大批量装备的步枪便是毛瑟枪的改进型──“汉阳 造”。1935年南京政府根据德国顾问建议,以德式Kar98毛瑟步枪为标准统一全军,除外购外并在国内仿造为“中正式”(连同Kar98一同俗称为“七 九”枪)。此种枪在二战中也一直是德军主要装备。参加过抗战的老人大都知道,“七九”枪的伤口进去的眼小,出来能带出一块肉;6.5毫米的“三八大盖”不 仅口径小,且因弹道设计缺陷造成“进去多大眼,出来多大眼”。当时人们戏称:“用三八枪打中鬼子,过几天鬼子又回来了”;“三八枪打中抗日战士,养几天伤 继续抗日”。日军也深感三八枪威力小,1939年研制出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步枪,性能与德国Kar98式相当,却因生产能力所限,只优先装备关东军和 后来的南方军的精锐师团,中国关内战场的“支那派遣军”还多继续装备“三八”式。
  日军所用轻机枪主要是人称“歪把子”的大正十一年 (1926年)式,后装备中国人俗称为“拐把子”的九六年式(1936年)。这类机枪供弹不畅,加上通用的6.5毫米子弹杀伤力不足,性能均不如中国各派 军队主要装备的捷克式轻机枪(通用德式7.9毫米弹)。日军于1939年研制出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轻机枪,也因生产能力不足未大量装备。战时日军的重 机枪为九二式,使用7.7毫米口径子弹,耐寒性好,缺点是靠弹板供弹操作不便且易卡壳。当时中国军队的重机枪多属马克沁式,除需水冷这一麻烦外,可靠性优 于九二式。
  侵华战场上的日军没有装备冲锋枪,是拘泥于日俄战争的经验,认为“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要胜于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感到 冲锋枪耗弹多且精差,又不符合日本武士最后以刺刀决胜的观念。抗战前中国各派军队购买了德、美多种型号的冲锋枪(当时俗称“花机关枪”),后期又大量装备 了美制汤姆逊、英国的斯登冲锋枪,近战时火力密度要占优势。尤其是在远征印缅的丛林战中,中国士兵与日本兵在草丛和密林中相遇时,往往在几十米内才能发现 对手,此时手持冲锋枪以“弹雨”倾泻过去就会大占便宜。
差距!从抗战时中日武器对比看军队战斗素质[图](1)
09:38:02 中华网论坛 【大 中 小】 发表评论
从抗战时中日武器对比看军队战斗素质 三
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
  武器配置和协同水平,决定战斗力的发挥
   在现代战争中使用武器对抗,除了单项性能对比外,还需要武器配置按作战要求力争达成最优化。日本作为一个以组织力精强称雄世界的工业国,在侵华战争前已 跟踪国际上现代战争发展的要求对军队装备进行配置,具体表现为陆海军之间、航空兵(当时日本航空兵分隶陆海军而没有独立的空军)与地面部队及舰艇之间、陆 军和步、炮、骑、装甲兵之间的武器使用能达成有机结合,战时有较好的火力协同。中国近代军阀部队的结构落后,重要表现又在于内部多是单一的步兵,少量炮 兵、机械化部队和空军的组建规划性差,且缺少协同作战意识和训练,这样多而杂乱的部队往往会败于少而精强有序之敌。
  1937年夏全面 抗战开始时,国民政府在名义上对中央军和川军、滇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各派全国陆军进行了整编,共编成178个师(其中还包括共产党领导的八 路军的3个师),总的作战兵力在200万人以上,相当于侵华日军的三倍,某些武器的单项性能也不差。不过占全军总数三分之一国民党中央系军队虽有较多火 炮,枪械也最精良,其步炮协同却很差,地面部队与空军更没有战术配合。中国多数的杂牌军则得不到多少重武器,主要靠步兵武器作战。蒋介石的中央军系统的一 贯作风,又是利用内战外战消灭异己,作战时故意把杂牌军摆在危险地段,对其损失也很少给补充。这些杂牌军也都尽量设计避战而自保,一些无良的将领见形势不 妙还投降当了伪军。抗战期间国民党先后成建制投降日军而被编成伪军的军队总数有60余万,其中有将级军官58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战中却无一连、一营 成建制投降者)。中国抗战时出现这种可耻的“降官如毛”、“降兵如潮”的“汉奸”现象,是回顾抗战史的人所不能回避的,分析其原因也无法单纯以武器因素来 解释。
  1937年夏天,全面抗战开始。在中国军队总体素质和武器供应都不及日本,军内又派系杂乱、难以相统的情况下,蒋介石仍实行阵 地防御方式,在华北、上海等日军进攻重点地域摆开“堂堂之阵”打正规战,日军各兵种组织有序的合同作战更能发挥优势。按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总结,日军 同国民党中央军作战时以一个联队(团)足以击溃一个师,击溃杂牌军一个师只需一个大队。
  1943年至1945年间,美国通过装备中国 驻印军并进行“驼峰空运”,使国民党军有了39个全部美械师。蒋介石又决定动用各师附加的三分之一储备武器装备起18个半美械师。当时中国驻印军一个师有 一个105毫米榴弹炮营(12门)以及其他口径的各种中轻型火炮,火力远远超过日军一个师团。不过这些美械师大都配置在大西南后方,少数参战部队多使用于 滇缅战场,多数部队后来用于国共内战。抗战后期国民党军虽在装备上已对日军居于整体优势,又掌握制空权,兵力更是一直多于日军,然而除了反攻滇西缅北取得 全胜外,在国内战场上仍是连遭败绩。除了战略指导思想和后员素质的弊病外,国民党当局全盘依赖和仿照美国为军队配备武器也是影响战斗力发挥的重要因素。美 国的机械化装备是以其发达的工业基础作为保障,旧中国自身没有工业基础,从万里外的大洋彼岸运来的装备往往坏一个零件都无法修理和更换,许多车辆装备刚用 不久便“趴窝”。当时一些美械化的部队作战效能特别是机动能力,反而不如徒步轻便部队,这恰恰反映出照搬美国模式进行武器配置并不完全适应中国战场的特 点。
从抗战时中日武器对比看军队战斗素质 四
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
  中国海军在抗战期间未能打一次海战,除了与敌实力相差悬殊外,重要原因又是战前装备配置不合理。1937年日本舰艇总吨位达 130万,中国海军则只拥有的6万吨陈旧水面舰艇。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中国海军只用于南北内战,此后虽将日军视成主要敌人,海军建设仍缺乏有 效的方针。当时中国海军要对抗强敌,最好的方式应是分散袭击并在沿海布雷,为此应放弃陈旧的大舰而以小型快艇、鱼雷艇、布雷艇和潜艇为主力,国内漫长的海 岸和众多港口也具备分散小艇进行海上袭击战的条件。战前国民政府却没有购买到潜艇,鱼雷快艇也只买了15艘,有限的海军装备费大都用于到敌国日本去订购中 型水面舰只,以及维修清末留下的旧舰。全面抗战爆发时,中国海军正处于打大规模海战力量不够,打小规模袭击战又缺乏准备的“高不成、低不就”状态。南京政 府把舰艇集中到狭窄的江阴水域,又成为日机能轻易找到的活靶,开战后便出现了全部自沉和被炸沉的大悲剧。对当年的中国海军未同日军进行过一次海战便全部覆 没,一些为国民党当局辩解的人对此只归咎于装备落后,而不反思海军建设和作战的指导思想。其实,落后装备抗敌可以有特殊的打法,这在世界海战史上比比皆 是,不能出海而自沉或坐以待毙,这才是令后人追溯起来便可浩叹的大悲剧!
  进入抗战后期,中国空中战场的形势有了根本改观,在美国帮助 下中国重建了空军,具有8个大队、900余架飞机的规模,并实现了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和运输机有机结合的配置,大大提升了战斗力。美国陆军第14航空 队也来华参战,战机最多时达1000余架。以1943年秋常德会战为标志,中美空军已经掌握了制空权。日军在战机数量和质量都居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仍于 1944年发动“一号作战”等大规模攻势。据美国第14航空队宣称,其空中攻击共杀伤日军12万人,这自然有夸大成份,不过1944年以后日军发动攻势时 确实主要靠夜间行军,打通平汉、粤汉铁路这些“大陆交通线”后因空袭猛烈也无法修复通车。据日军战史记载,在衡阳围攻战时,其前沿部队白天都“要像地老鼠 一样钻在洞里”,因供应不济只好让士兵用钢盔舂米吃,险些重蹈英帕尔一战供应断绝的覆辙。可惜当时国民党军地面部队腐败无能,丢失了7个基地和36个机 场,不仅严重影响了中美空军作战,也使正面战场一直败退到贵州,导致重庆震动。
  中国对日抗战乃至其他战争史都证明,在战前和战争中对 军队武器配置的是否合理,关键在于能否合乎国情、军情的需要,这又反映了战争指导者的战略指导水平。国民党当局的封建落后性以及后来依附于美国的买办性, 在抗战期间的武器引进、配置和战时协同方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与之相对照的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没有近代工业的落后农村根据地的具体条件 出发,在没有外援而难以得到先进武器的情况下,发动群众制造了地雷、土枪等看似简陋却简便易行等武器,仍然能够有效地同强敌持久进行游击战。
从抗战时中日武器对比看军队战斗素质 五
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
  操纵武器的战斗员素质,对作战起决定作用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不过战争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又是武器操纵者的素质。在全面抗战初期,中国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一役取胜,其余会战都以失利撤退告 终,一年时间便有人口达2亿的区域沦陷。当时国民政府归咎于武器落后,回避了不发动人民的片面抗战弊病,多少还能对国内外做出一些解释。1944年春到 1945年初,已属强弩之末的日军在丧失制空权且兵力、火力都不占优势情况下对豫湘桂进攻,竟又使国民党军一溃千里,沦陷了有6000万人口的地区,丢弃 了40个师的装备。在战争胜利前夕出现这种让反法西斯盟国惊讶和倍受国内人民谴责的战况,国民党当局再也无法推诿于武器的原因。
  当时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装备最落后、条件最艰苦的情况下却能发展壮大。八路军出师到抗日前线的3万多部队,只有1万支多过去缴获的杂式枪,每支枪平均又 只有30发子弹。至于火炮,八路军只是在山西拾到阎锡山军丢弃的12门75毫米山炮成立了仅有的一个炮兵团,因炮弹无来源只能在关键性战斗中偶然使用。 1937年和1938年这两年间,国民党当局每年只象征性地发给八路军、新四军几十万发子弹,1939年以后便停止弹药供应。当时 解放区的枪支弹药来源 主要靠战场缴获,名符其实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在国民党正面战场得到盟国16亿美元的外援还连打败仗的情况下,八路军、新四军靠人民支援 和战场缴获不断发展壮大,至1945年夏发展到93万人,有37万支枪,并解放了敌后1亿人口的地区。
  在全面抗战的八年间,八路军、 新四军子弹消耗不足4000万发、手榴弹约800万枚(当时火炮极少可忽略不计),按杀伤52万日军和同样数量的伪军统计,平均每毙伤一敌消耗30发子 弹、7枚手榴弹。这一比例之低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平均毙伤一敌就需消耗子弹2000发以上,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毙伤一敌平均 耗子弹需5000发。八年全面抗战中国民党军共耗用子弹17.09亿发、炮弹959万发、手榴弹和枪榴枪2359万枚。按蒋纬国在《抗日御侮》一书中统 计,共毙伤日军85万人(国民党军基本不同伪军作战),平均消耗子弹2000发、炮弹12发、手榴弹30枚才能毙伤一名敌军。
  同为中 国人,国共两党部队在抗战中的表现如此不同,连美国派到中国战区的参谋长史迪威中将都盛称共产党而一再斥责蒋介石集团无能,主张将援华武器分配给“能打日 本”的部队即八路军一部分。1944年美军派到延安的观察组的报告,也预言中国的未来将属于共产党,只是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出发,仍坚决支持腐败却亲美 的国民政府。
  国民党的大部分军队(印缅远征军等少数部队除外)的战斗能力低下,从军事角度而论,除了武器系统性、标准性差之外,关键 在于组织领导者腐朽昏聩,武器操纵者素质低下。国民党军提升军官主要靠私人关系而不重军事知识,征兵又主要靠强抓壮丁,川、黔、滇军部队还多是大烟枪不离 手的“双枪兵”,其精神面貌和军事素质之糟不问可知。中国人口众多而财政困窘的特色,又使当权者有珍惜所购武器而轻视人命的传统心理,加上士兵经常开小 差,便舍不得消耗多少弹药对其进行训练。当时外国来华人员感到很奇怪的一件事,便是“国军”士兵手中能有先进的德、美枪支,却赤脚穿草鞋,连一双极便宜的 防护脚的胶鞋都不发。士兵如此不受珍爱、缺乏训练又文盲充斥的部队,使用武器的效能肯定不会高。
  相比之下,当年的日军除军官作战组织 能力较强,士兵又受到“武士道”熏陶和严酷训练,步兵出征前至少要在各种条件下打靶耗弹数百发。据一些抗战老兵回忆,许多鬼子兵在乘车行进时举枪射击,仍 能较准确地打中百米内的人形目标,对技术兵器的操作、保养水平更是远优于国民党军。虽然当年日本是侵略者,然而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说的,日军高 明的战术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日,日本天皇发布诏书宣布接受盟国的《波茨坦宣言》,虽然其全篇避而不谈“投降”二 字,事实上却接受了要求其投降的条件。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对日本侵略者具有压倒优势的整个形势下取得的。如仅以日本投降时中国战场 的情况而论,日强中弱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国内的战略要地北平、南京、上海、武汉以及经济发达地区还都要日军占领之下,日本投降的消息当时对多数国内人还 是深感意外的惊喜。在后来很长时间内,有些对抗战史的宣传只服从于振奋人心的宣传需要,而具有科学定量分析的研究成果却比较少。如今通过全面客观地分析回 顾抗战期间中日双方的武器对比,人们从中可以感到,武器落后并不一定要挨打,落后加腐败却注定要挨打。中国要改变落后面貌,不仅要提高装备水平,也必须铲 除旧社会的腐朽遗风,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填写显示名:
4到16个字符:中文,英文小写字母,数字或下划线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当前位置: &
抗战时苏联援助中国:超40个师装备苏联枪支(1)
10:39:49 & & &
上一张下一张
抗战时装备莫辛纳干步枪的国民党军队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精彩高清图推荐:
书摘音乐戏剧人物思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37中国历史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