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蝴蝶上课应该注意事宜?

  没有地方是到不了的那么远。
  在遥远的云的南方,有一个美丽的坝子。那里住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汉时被称为“滇越”、“掸”,魏晋时期被叫做“濮”、“越”、“僚”,到了唐宋又被唤作“金齿”、“银齿”、“白衣”,至清时则称为“摆夷”……俗话说:山高皇帝远,无论朝代更替得多么频繁,在这一方宁静祥和的坝子里,世世代代傍水而居的他们,一直以“傣”自称,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之人。
  这一个美丽的地方,名字叫做“孟定”。
  “孟定”是傣语,翻译过来就是:“美丽的弹弦之地”。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坝子里还流传着一个传说。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在罕洪寨子旁边,生长着一棵硕大无比的木棉树,树上有一个很大的鸟窝,里面栖息着一只大鹏鸟。一天,大鹏鸟为寻找食物,飞至勐卯雷允山城王宫附近,在天空翱翔时,发现已怀身孕的勐卯楠娜公主正躺卧在一块红毯上午睡。大鹏鸟误认为是一块鲜肉,猛扑下来,把楠娜叼走,带回罕洪寨,放在那棵木棉树上的窝里。
  几天后,一位僧人路经此地,听到树上传来呜呜咽咽的抽泣声,便解救了公主,把她带回寺院。不久,公主生下一男孩。僧人每天到山上采摘野谷、野菜和野果,悉心照料楠娜母子。孩子小时候爱哭,僧人就作了一把十二弦琴取悦于他,并教他弹唱。孩子生性聪明,不到半年即弹得一手好琴,于是僧人给他取名叫定,是弦琴的意思。
  定十六岁时,公主告诉了他的身世,并让他到勐卯国王那里去认亲。定骑上大象,跨越险山恶水,穿过莽莽丛林,终于到达勐卯,找到了雷允山城的王宫。爷孙欢聚,欣喜至极。为了庆祝这个大喜事,国王接连几天在王宫里举行盛大的筵会,王宫里宫灯辉煌,鼓乐喧天。定在雷允山上弹奏起十二弦琴,表达亲人分离合聚的万般情怀。优美的琴声引来了百鸟朝贺。国王看到这种前所未有的壮观场面,非常兴奋,当即封定为勐卯王。但定十分想念母亲,留恋养育他的那方水土。王爷让他成了婚以后,带着妻子和由数千名青年男女组成的队伍,骑着大象,浩浩荡荡回到了生养他的那片土地。
  后来人们都称定为“召定”,即会弹琴的王,并把定学会弹琴的地方称为“孟定”,即一个美丽的琴弦之地。
  在欢快而恣意的时光中,亚热带的天空显得愈发的湛蓝无垠。山谷中,坝子里,田野间,村寨旁,河流畔,处处草木茂盛,果香而花繁。西瓜地、甘蔗地、菠萝地、咖啡园和橡胶林,成片成片,郁郁葱葱;大青树、贝叶树、菩提树、摈榔树、椰子树、菠萝蜜树、缅桂花、竹和铁刀木树,茂密而繁盛;寨子竹楼的庭院四周,布满了各种果树,树上果实累累,芒果、荔枝、龙眼、柚子、番石榴、木瓜、柠檬、香蕉……香飘四溢;灿烂的阳光下,红色的木棉、扶桑和凤凰花娇艳地绽放于绿树掩映之间。山谷河畔的村寨旁,草地上,大青树下,是高耸的秋千架和人们的欢声笑语。
  傣历1358年,这天,坝子里正如火如荼地举行着一年一度的赶摆盛事。
  我和三个好朋友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踮着脚尖翘首观看,那些荡漾在秋千上面穿得五颜六色、头戴鲜花的傣家少女和扎着头巾的少男们,宛如彩蝶一样自由而欢快地飞舞。
  人潮之中的舞场上,一群舞者的身体和手臂关节弯曲,像雕塑般的造形舞姿,随相应的鼓语节奏地变换着,仿佛一只只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或追逐嬉戏、或拖翅、晒翅、展翘、抖翘、亮翅,或点水、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真是美不胜收。三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肩上各挎一支大鼓,左手掌拍击小的一端鼓面,发出较高的音,右手执粗大木制鼓棰,敲击大的一端鼓面,发出较低的音。鼓声节奏多变,时重时轻,边敲边舞,音响宏亮,大家陶醉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
  随着鼓点渐渐变得轻盈而简单,两排身着雪白衣裳、肩披鲜红绸带的男女舞者,各从左右出场,双脚敏捷轻盈地跳动,双手在胸前来回划过,动作简单而优雅。这是“戛央”舞,汉人称作(白)鹭鸶舞。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很穷的傣家小伙,每天辛勤劳动,白鹭非常喜爱他,为他跳起优雅的舞蹈,以后每当田间劳作时,小伙子就与白鹭亲切地舞蹈。这样,劳动也变得轻松而愉快。后来,傣家人便把这一舞蹈编成青年人的对舞。男女成双成对、载歌载舞,歌声此起彼伏,细听下来更是极有意思。
  温泉流急了水会冷,
  三言两语相好情难长。
  温泉好洗澡却当不得茶,
  好游荡的人怎会把家当?
  嘴说千里身子却不动。
  才能做出香喷喷的好米饭。
  铓锣敲起时,婀娜多姿的戛央舞欢快地跳起,放声高歌之间,成群的白鹭从奘房檐上、从竹林上、从田间河畔飞起,翩翩起舞,与人同乐。
  除此以外,在各村寨赛舞时,少男少女们还跳起了坝子独有的“大象舞”和“蝴蝶舞”。
  傣家人翩翩的舞蹈,一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骠国乐》里所描述的那样: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学穿蝴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