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菌共舞益生菌开袋后出现的结块现象是怎么回事?

【食疗课】第七讲:学着吃饭(三)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人,比老子小二十岁。曾拜见老子,系统地学到了周礼,捞到了自己学问最重要的一桶金。在老子那里,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礼是符合天道的人道规矩。可是孔子只学了人道规矩,却没得到老子的天道学问,人道之礼失去天道的支撑,导致后来一步步僵化,完全背离天道的“变易”性。不过在当时,并没有偏离太远,孔子虽然无法传道于后世,但他本人还是经过老子的指点,有一些模糊但并不错误的理解。

为什么说是模糊呢?我们看孔子对老子的评价:“鸟会飞,鱼会游,兽会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会游的可制丝线诱钓,会飞的可用弓箭飞射。至于龙,什么办法都没有,因为它是乘风游行于天际的。老子,他就像是一条龙啊!”可见,在孔子眼里,老子高远灵动,自己把握不住,只能心向往之。对于道,孔子当然是欣慕的,只是资质所限,他得不了道,所以后世的儒家学问中,道的贯穿很不明晰,有合于道的,也有背道的,一不小心,就会掉沟里。

老子给孔子讲了很多“礼”,但是大家不要认为这个礼是市面上说的社会阶层秩序,而是会贯穿到所有的大事小情上,比如婚丧嫁娶、宴请排位等等。我们今天说个合道的礼,《论语》中记录的“八不食”原则,是孔子提倡的饮食之礼。他说,腐烂的食物不吃,外观难看的食物不吃,气味难闻的食物不吃,烹饪失败的食物不吃,不在合适的时间不吃,食物切割不合适不吃,没有合适的酱料不吃,市场售卖的熟食不吃。真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为什么要讲这些礼呢?礼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我认为主要还是一个“和”字,讲礼的目的是为了“致和”,没有冲突和混乱。食物是吃下去的,那么孔子的这些说法就是为了我们的身体内部不出现混乱。对此,我们除了“不得其酱不食”这一条,先把别的条目简单解释一下,大家体会一下什么是和。

腐败的食物不吃。食物之所以会腐败,是因为有微生物在吃它们,而且这些微生物吃了之后,散出来的还是恶臭的气味,让人闻了恶心,凭此就知道这些微生物与人体不和,是不能进入体内的。

外观难看的食物不吃,气味难闻的食物不吃。这个难看、难闻不是绝对的,有的人不喜欢,有的人就会喜欢。比如榴莲,有的人喜欢那个味,那它与人就是相和的,可以吃;不喜欢那个味,那就是不相和的,勉强吃下去对人体就不好。再比如蟾蜍,有的人看了很恶心,那就最好不要吃;有的人就不会啊,广东就有蟾蜍汤,那当然也是可以喝的。总的来说,一样东西,喜欢不喜欢,它是会影响脑部反应从而影响神经调节的,如果不喜欢,又进入体内后,神经调节的方向就是排斥,那这样不会在体内引起混乱吗?

烹饪失败的食物不吃。比如夹生饭,吃了会难以消化,造成胃胀;比如烧糊的肉,现在我们知道,肉烧糊了之后,高分子蛋白会变成低分子氨基酸,而这些氨基酸又会重新组合,形成新的非自然物质,可能会造成基因突变什么的,脂肪也是,我们可以认为肉类烧焦会产生毒素,对人体也非常不利。

不在合适的时间不吃。这里我们不能理解为早中晚三时就是合适的时间。从上面我们已经看出,孔子说的这些,都是从饮食入腹能与人体相和这个角度考虑的,那么从进食时间上来说,需要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时间,不需要的时候,什么时候进食都是不好的时间。

食物切割不合适不吃。原文是,割不正不食。现在流行的解释是肉要切的方方正正,这是当时的礼仪。这个说法很牵强,与其它条目在逻辑上不合。食物与人相和是最统一的逻辑。照此看来,肉怎么切割算是正?一般来说,嫩肉要顺着肉的纤维切,这样煮出来的肉不会碎掉;老肉,纤维粗大的,肉里筋多的,要横切,破坏掉纤维结构,吃起来就不会太费牙,也不会过于难消化。所谓正,顺其理为正,食物是人吃的,能与人体相和就是最大的理。

市场售卖的熟食不吃。这是为什么呢?市场售卖的熟食,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是做好了等人来买的,那就有卖不出去的风险,卖不出去怎么办?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扔掉的,那就会一定程度上腐败,人吃了就有害。

上面呢,我们分析了七不食,留了一个“不得其酱不食”后面细讲。通过对七不食的分析,我们发现饮食的养生之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和”字,孔子是围绕“食物与人相和”这个角度来设计饮食规矩。和,也应该成为我们学习食疗的一个核心思维,用“和”的观念角度来分析我们说的对不对,网上看到的一些养生资料又对不对。

孔子说,不得其酱不食。他没有说,不得酱不食,而是说不得其酱不食,这说明当时是有很多酱的,吃什么东西,就要搭配合适的酱,这个其实也是一种和。

《周礼·天官·膳夫》记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酱用百有二十瓮。意思是,周天子的饮食储备,其中酱就有120瓮,而且120瓮还不是相同的酱。《礼记》中说的明白:“濡鱼,卵酱实蓼。濡鳖,醢酱实蓼。腶脩,蚳醢。脯羹,兔醢。麋肤,鱼醢。鱼脍,芥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吃炖鱼要蘸卵酱和散寒化湿的红蓼;吃炖鳖需要肉酱和红蓼;吃干肉要配蚁酱,吃肉粥要配兔肉酱,吃麋皮要蘸鱼酱,吃生鱼片要配以芥末酱。

讲究吧?酱不是多值钱,所以这吃的不是富气,而是贵气。有的人吃东西,吃新奇,什么贵吃什么,价值判断标准就是钱,很浅薄。有的人呢,什么节气吃什么,自己的身体适合吃什么,吃东西搭配什么,心里明白,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得有文化。对,是文化,知识算不得文化,比如说百合里面有多少含量的脂肪、蛋白质、淀粉以及微量元素,这叫知识,但是百合与节令合不合,与个人体质合不合,与搭配食材合不合,这就成了文化了。有知识简单,想有文化,不是中国人就不大容易。即便中国人现在被西化了不少,但是几千年的基因流传也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什么是文化?所谓天文地理,是天地之道,以天地之道指导人道,叫以“文”化人,这才叫文化。能懂天地之道,才能成为一个文化人。天地之道是什么?基础的就是阴阳。阴阳是个相对概念,但是也有一些比较根底的含义,比如“阴成形,阳化气”,“阳主动,阴主静”。这些含义又可以放到任何一个局部。比如说性别,男就是阳,好动,主外,女就是阴,好静,主内。比如说昼夜,人是白天活动晚上休息,所以动的白天就是人的阳,静的黑夜就是人的阴。猫头鹰白天休息晚上活动,所以跟人的阴阳就要反过来看待。

阴阳之间的关系,就像两口子,床头打架床尾和,有对立,也有一致,既相克也相生。比如说阴成形,你往钱包里藏钱,钱包鼓起来,这是形的增加,属于“阴成形”;你从钱包往外拿钱,钱包瘪下去,这是形的减少,属于“阳化气”。钱包就像一个人,发胖,是阴的力量大于阳的力量,要泄阴或者补阳;消瘦,就是阳的力量大于阴的力量,要滋阴或者抑阳。这些都是在说阴阳的对立相克。

那一致相生呢?就是阴要从阳中汲取力量,阳也从阴中汲取力量。最简单的,赚钱是阴,花钱是阳,那我们想,如果不赚钱有没有钱花?这是阴为阳提供力量。反过来想,如果一点钱都不用花,你还有赚钱的动力吗?这就是阳为阴提供力量。在人体里,血为阴,气为阳,“血为气之源”,是说气都是血转化来的,这是阴生阳;“气为血之帅”,是说气的运行可以带动血的运行,为血的走动提供动力,气不走了,血也会淤滞,“气滞血瘀”,那这就是阳为阴提供力量。

就夫妻相处之道来说,女人是血,男人是气,女人要注意家庭财富的积累和打理,男人则要保持行动力,为家庭寻找并消化食物,甘肃人说话,“男人是个耙耙,女人是个匣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男人懒惰,女人爱消费,这个家庭很容易就陷入财政危机了。海南这个情况比较多见,女人赚钱养家,男人打牌喝茶,阴阳失调了。再者,女人小心谨慎,男人热情冲动,那么女人就该约束男人的散乱冲动,使男人的精力更集中,使家庭运转更高效。当然也要注意度,约束的男人什么也干不了,一个月就十块零花钱,那也是阴阳失衡,女人也得经常告诫自己,要给男人一定的活动空间,并且跟着男人动一动。

男人女人是不一样的,阴阳属性不同,不同有不同的坏处,会搞的两个人没话说,也有好处,就是可以互相弥补不足。可惜我们现代人都没文化,婚姻中放大了坏处,排斥了好处,导致现在婚姻的失败率节节高升。如果我们都好好琢磨阴阳天道,用它来理解、处理我们的人道婚姻,那就是文化人儿了。好好学中医,收获不会只是养生能力的提升。

当你能流畅运用阴阳理论,你就很容易做到和了。比如说,吃鱼为什么需要芥末酱?因为鱼是寒凉收敛的,芥末是温热发散的,用芥末就可以平衡掉鱼肉的偏性,达到和的结果。这跟吃螃蟹要用姜末佐食是一个道理,是运用阴阳相克之道。麋鹿的肉,阳热之气重,所以又用鱼酱来平衡,要不然吃了容易上火。

我们中国文化多好啊,那是2500年前啊,那时候世界各地,只有中国人懂天道,我们祖先凭什么说“中原之外皆蛮夷”?那是文化自信。可惜到今天,就不要说中原之外皆蛮夷了,中原自身都要蛮夷了——西方文明的入侵,是以劣等文明取代高等文明,是劣币驱逐良币,很可怕。就像硫磺,我们中国人用它做火药之后干什么?做爆竹,用硝烟发挥硫磺的药效,让百姓、牲畜吸入之后能避瘟。我们发明不出火枪大炮吗?那不可能,只是文化不允许。你看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侵略过别的国家国土吗?西方人怎么做的?印第安人都要被灭种了。火药就被他们拿去专门做杀人的武器,又来侵略我们,倒逼我们也用火药去做武器,这不是劣币驱逐良币是什么呢?有伤天和呀!

目前来看,中医是中国天道文化保存最完善的地方,是中华文化最后的保留地。所以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维护中医,学习中医,再把人字立起来。一代,两代,中华文明重耀世界,可期也。

终于要说到“酱”了。我们先看一下酱是怎么制作的。

《周礼注疏》记载:“必先膊干其肉,乃复莝之,杂以粱麴(同曲)及盐,渍以美酒。涂置甀中,百日则成矣。”翻译一下:肉煮熟后,切成块晾干,再把晾干的肉块剁碎,加入酵母、盐和酒搅拌,密封瓮中,一百天左右就做成了。

以今天的观念看来,有几道程序:第一,水煮消灭杂菌;第二,用盐和酒来抑制菌株生长,并改良味道;第三,加入人工酵母,密封培育酵母菌,让微生物进食肉,消化肉,以此变肉为酱。做成之后,肉已经完全变质,已经不是肉了,肉和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关键就是麴,是谷物蒸过发酵后再晒干做成的,后来这个字改成“曲”了,我们说的“酒曲”,也就是酿造酒的人工酵母。曲,我们以前讲过它的甲骨文,把竹子折弯那么一个形象,意为改变。我们古人把人工酵母叫做曲,显然是认识到了酵母对原有物质的改变能力。

现代科学认识到,微生物虽然很小,但胃口大,能吃能拉,代谢强度比高等动物高成千上万倍,因此有“活化工厂”之称。比如,一千克酒精酵母一天能分解几吨糖类,使它们变成酒精。而且微生物食性很杂,几乎什么都吃,如蛋白质、脂肪、 糖类以及无机物,甚至有些不能被动植物利用的物质, 如纤维素以至有毒物质,微生物也有办法分解它们。这样,人们就可以合理使用微生物,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微生物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物种,布满了全世界。比如在我们的人体,它们不仅寄居在体表,还居住在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能帮助宿主加强消化、防御等功能,现在我们称呼它们为有益菌。

寄居在消化道的,可以帮助人消化,没有了它们,我们很多食物消化不了,比如说植物细胞壁主要构成物的纤维素,我们是没法消化的,只能依靠微生物,没有微生物就会便秘、腹泻。可是抗生素发明之后,体内微生物也被大量杀灭,我们人的消化能力大大下降,吃下去东西,不仅不能吸收,还因为不能完全消化而变成了垃圾。

寄居在生殖道的,可以帮助人防御,如果用什么炎洁杀死它们,那有害菌就要侵占,就会发生层出不穷的炎症。唉。现在的科学啊,一边杀死生殖道内的有益菌,一边还不让小孩穿开裆裤,说是防止细菌侵入,难道纺织物的孔隙比细菌还要小吗?真的不知道人类的智商为什么退化到了如此地步。

体内微生物要想活得好,还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温度。如果我们会做馒头,就知道发面的时候,是需要一个较高温度的。古代时候做酱,把罐子密封,主要作用也是为了保持温度。可是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水果啊,饮料啊,冰水啊,把消化道弄的一派寒凉,那微生物也就失去活性,发挥不出它们的力量了。有的女性宫寒却容易发生阴道炎等疾病,炎症不是热病吗?这样看来不是啊,只是寒凉让有益菌不能帮助我们防御,造成了有害菌的侵入啊。

更可笑的是,一边用抗生素杀死体内微生物,另一边又在生产各种益生菌,我们可以说这是糊涂,拆了东墙补西墙;也可以说是聪明,偷偷打烂你的碗再卖给你碗,奸诈的资本算盘。所以在这个奇怪的世界里,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穿过层层迷雾,懂得与万物相处的方式,回避应该回避的,保留应该保留的。我们今天以“酱”作为题目,实际上是在说人与微生物的相处之道啊。

我们古人是懂得怎么与微生物相处的。我们古人能分得清有些微生物不好相处,有的则特别好相处,而且微生物之间,也存在着“领地意识”,一个空间内,被某个种群的微生物占据繁衍,另一个种群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回避。我们说我们体内的微生物帮助我们防御,难道是“有益菌”可以杀死“有害菌”吗?不是的,它们之间不是这种相处方式,而是“领地意识”,我在,你不要进来,我不在了,你当然也是可以进来的。正因为有这种认识,我们古人才会用蒸煮的方法,杀灭一些杂菌,为有益菌创造生存空间的。并且还用盐、酒帮助领地防御,用保温促进种族繁衍,牢牢地占据这片空间。

酱制作出来之后呢,我们人会吃下去,邀请那些微生物来自己的体内居住,互相帮助。而且还不是吃一种酱啊,也就是说邀请的微生物有很多种啊,这样体内就会出现一个微生物族群众多、生机勃勃的局面。我们中医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们现在看,我们不是把有害微生物称作邪气、疫气吗?有益菌群,难道不是我们人体的一种正气吗?为什么说抗生素伤害我们人体的正气,现在我们就有答案了吧!天道,有无也好,阴阳也罢,总是两端,面对微生物,能把损益两端平衡的这么好的,也就是中国的先人了。

西方人呢,在培养葡萄球菌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青霉菌可以抑制金黄葡萄球菌的生长,照我们中国思维来看,青色为木,黄色为土,青霉菌抑制金黄葡萄球菌,是木克土的关系,可以加入到整体平衡的序列中去,比如青腐乳中的青霉菌,人吃了之后就可以抑制肠道中的有害葡萄球菌。可是在西方人那里,这个发现成了打破平衡的开始,抗生素发明了。若仅仅发明抗生素也就罢了,用到合适的地方会有奇效,但是竟然又发展成抗生素滥用,总是这样用心于杀灭,真是强盗永远都是强盗。

中国人是和平的,有很多的伟大发现,但是极少发展成杀人技,而是常常用到饮食、养生这样能够护佑百姓的事情上去。于是,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了形形色色的发酵食品,酒、酱、豆豉、腐乳、醪糟、馒头、酸菜、茶、酸奶等等等等,以神奇之手,点拨着自然界的本然平衡。

我们在今天的饮食中,第一要保护体内微生物,忌抗生素,忌寒凉,合理使用益生菌来增强人体正气。第二要重新认识发酵食品这个更自然的微生物补充方式,在日常饮食中,多纳入一些发酵食品,让它们成为我们餐桌上的常客。我们在以后的文章中,也会很有重点的介绍一些我国各地富有特色的发酵食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益生菌凝固了还能喝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