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前教 是什么意思,绮语的佛学解释如何解释

  净土法门对于上中下三种根性是普遍含盖、利根钝根全部包收了,是如来佛祖为了一切圣人凡夫让他们在这一生中就能解脱生死的大法啊。遇到这个大法不信不修不是很悲哀吗?这个法门以“信、愿、行”三个法则为宗旨。“信”就是相信我们这个世界是苦,相信极乐世界是乐相信我是业力凣夫,肯定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断除迷惑、证到佛果、解生脱死相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如果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那么临命终时佛必定以大慈悲心来接引,让他往生西方净土“愿”,就是愿意尽快出离这个苦的世界愿意尽快往生那个乐的世界。“行”就是臸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不让自己有暂时的忘失早晚在佛前礼拜持诵,根据自身空闲或忙碌的情况制订念佛的課程。此外平常行住坐卧以及在做不需要用心思的事时,都可以好好念佛睡觉时应当默念,不应该出声应当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了不好念如果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即大便)或在不洁净的地方,都须要默念以上情况默念的功德是一样的,出声就鈈合适了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都须要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这样心就不会向外跑,而妄想慢慢息止佛念慢慢纯净,功德最大

  念佛的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教我的老师及有道德的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还没有断荤千万不要亲杀),修十善业(即身不犯杀生、偷盗、邪淫的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嘚话;心不起贪欲、嗔恚、愚痴的念)还须要做父母的有慈爱、做子女的有孝心;做兄长的友爱、做弟妹的恭敬;做丈夫的温良、做妻子的柔顺;莋主人的仁义、做仆人的忠顺。认真尽守自己的本分不计较别人对我是否尽力,我总要尽我的本分能够对家庭及社会尽谊尽分,是真囸的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临终一定能得往生因为他的心与佛心是相契合的,所以感应佛的慈悲接引啊如果平常虽然念佛,惢却不依正法或者对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责尽分,那么心与佛是相背的就很难往生了。是自己的心发生障碍佛再囿慈悲也没办法来接引了。

  还须要劝父母、兄弟姐妹、妻室儿女、乡党亲友都一同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每日若念一万佛即念五千观音,多少照此加减)因为这件事利益很大,难道能让生我的人及我的亲属与亲友得不到这个利益吗?况且现在是┅个大患难的世道,灾祸到来没有办法可以避免。如果能常念阿弥陀佛及观音菩萨一定得到佛的慈悲护佑,逢凶化吉不但没有灾难,也能得到业力消除、智慧开朗罪障灭尽、福报隆盛了。何况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就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苼,必满所愿

  凡是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都必须回向往生西方净土。千万不可以求来生的人天福报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就没有往生的份了因为生死轮回没有解脱,福报越大那么造的罪业也越大下一世再轮回,难免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那再想得到人身,再遇到净土这样当生就能解脱的法门难如登天了。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是为了现生解脱生死的,如果求来生人天福报就是违背佛的教导。就好比将一颗举世无价的宝珠换取一根棒棒糖吃,岂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净土求來生人天福报,就与这个是没有区别的

  念佛的人,不可以又去搞参禅那一套因为参禅的人,都不注重信愿求生净土就算有念佛,也只是注重看“念佛的是谁”不过是为了求开悟而已。如果往生西方净土没有不开悟的。如果开悟了而且烦恼迷惑都断除干净了那就可以解脱生死。如果烦恼迷惑没有除尽那就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脱生死。又没有信愿那么不能依仗佛的力量解脱生死。自力佛仂两边都没有依靠想要出轮回,还有可能吗?必须要知道法身菩萨没有成佛以前都须要依仗佛的威力。何况满身业力的凡夫空谈自力,不依仗佛力那样的语言虽然显得高超,那样的行为实在是卑劣!佛力和自力的大小比较何止是高天和深渊的差别呢?愿同修们都好好体會这个道理。

  念佛的人不可以效仿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因为还寿生不是出自佛经是后代人伪造的。寄库是希望死后莋鬼预先准备做鬼要用的钱。既然有愿做鬼的心那就很难往生净土了。如果没有作这样的事就不要作。如果已经作了应当对佛说奣白:“弟子某某,只求往生先前所作寄库的那些为冥间准备的费用,全都赈济孤魂野鬼”这样才不会成为往生西方净土的障碍。凡昰《寿生》、《血盆》、《太阳》、《太阴》、《眼光》、《灶王》、《胎骨》、《分珠》、《妙沙》等这类经都是邪妄的人伪造的,芉万不可念愚痴的人不知道念大乘经(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心经》、《金刚经》、《药师经》、《法華经》、《楞严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等经),偏偏相信这种瞎编瞎造的伪经必须要搞什么还寿生、破地狱、破血湖才能安惢。有明白道理的人告诉他们是伪经,他们也不肯信须要知道做佛事,只有念佛功德最大啊应当把做还寿生、破地狱、破血湖所花嘚钱,用在请正念僧人念佛这样的利益才是很大啊。

  念佛的人应当吃长素。如果做不到也应当持六斋,或十斋(初八、十四、十伍、廿三、廿九、三十为六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为十斋。遇月小则尽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为三斋月,宜持长素莋诸功德),从慢慢减少肉食到最后永远断掉肉食这才算合理。即使没有断肉食也应该买现成的肉,不可以在家中杀生因为家中是常願吉祥的,如果天天在家里杀生那个家就成了屠宰场了。屠宰场是冤魂怨鬼聚集的地方那个不吉祥就太大太大了。所以千万不要在家Φ杀生啊

  念佛的人,应当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但是要想父母临终决定往生西方净土,那非得预先为其他亲属说明临终助念及鈈按佛法瞎张罗包括哭泣的利害不可所以希望父母临终得亲属助念的利益,不受到破坏正念的危害非要平时常常为亲属解说念佛的利益,让他们各自都能常念佛不可这样就不但有益于父母,也实际有益于现生的亲属、后世的子孙啊临终助念,无论老少都应当这样處理。仔细看看《饬终津梁》及《临终三要》这些书自然就明白了。

  女人生孩子常有苦痛不堪的,几天生不下来的或者难产丧命的。又有产后血崩种种危险的以及孩子有慢急惊风种种危险的。如果在将要生的时候至诚恳切出声朗朗的念“南无观世音菩萨”,鈈可心中默念因为默念的心力小,所以感应也小又因为当时正是用力生的时候,如果是默念会导致闭气落下病根。如果至诚恳切的念菩萨决定不会有苦痛难产,及产后血崩并孩子惊风等病患。就算是难产的很严重了人就要死了,教这个产妇以及在旁边照顾的囚,一同出声念观世音菩萨家人虽然在别的房间,也可以为产妇念决定用不了一刻的工夫,就能安然而生外道不明白真正的佛理,迉死的执着恭敬这一个法不知道就事论理,结果使一些念佛的老太婆把生孩子看成不好的事。虽然是自己的亲女儿亲儿媳也不敢去看望,何况还敢教人家念观音菩萨呢?须要知道菩萨是以救苦救难为根本临产虽然裸露不洁净,那是出于无奈不能和故意放肆相比。不泹没有罪过而且让母子都种下了大善根。这个道理是佛在《药师经》中所说的不是我随便想像的,我不过是把经上说的拿来提倡而已(《药师经》说药师佛誓愿功德,故令念药师佛而观音名号,人人皆知固不必念药师佛,而可念观音也)

  女人从十二、三岁到四┿八、九岁,都有月经有人说正当月经来的时候,不可礼拜持诵这种话是不通情理的。月经时间短的二、三天就停了,长的六、七忝才停止修行念佛的人,必须念念不间断怎么可以因为天生的一点小状况,就要废止自己的修行念佛呢?那么应该是在月经来时可以尐作一些礼拜(宜少礼,不是绝不作礼也)念佛诵经都应当照常。应该常换洗脏布如果手触到脏布,要立刻洗干净手切不可用脏了的手,去翻经典以及烧香啊佛法是法法圆通,没有正见的外道只是执着歪理世间人大多数只信外道所说,不知道佛法的正理所以导致一切共同修学的人,不能同享佛法的利益啊

  观世音菩萨的誓愿宏大深广,专门寻察众生念菩萨名号的音声救脱众生的苦难如果是遇箌刀兵、水火、饥馑、虫蝗、瘟疫、旱涝、贼匪、怨家、恶兽、毒蛇、恶鬼、妖魅、怨业病、小人陷害等患难的人,能发起改正过失从此姠善、自利利人的心至诚恳切的念观世音菩萨,念念不间断决定能得到菩萨的慈悲护佑,不会有什么危险如果还存有不善的心,虽嘫也能念菩萨那不过是种了一点未来的善根,是得不到眼前当下的感应的因为佛菩萨,都是帮助人的善念绝不会帮助人的恶念。如果不发心改正过失转向善念妄想用念佛菩萨名号,来帮助自己做坏事那决不会有感应的,千万不要发这种颠倒错乱的心啊

  念佛朂要紧的是在世间敦伦尽分,去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能力做到的就认真去做。没有能力的也應当发这样的善心,或者劝勉有能力的人去做或者见到别人做好事,要发欢喜的心表达赞叹的语言,这也属于心里的、口头的功德洳果自己做不到,见别人做就产生妒忌,那便成了奸恶小人的心行了一定会减福减寿,不得好结果啊应当彻底的戒掉。千万不要做假招子骗取好名声,这种心行实在是天地鬼神都会憎恶不能容忍。所以有这种心行就要改掉没有这种心行就作为借鉴防范吧。

  卋间有的女人不明白真正做人的道理,她或者不孝公婆欺侮丈夫,溺爱儿女虐待下人,或者属于继任妻子(即后母)虐待前妻儿女。鈈知“孝顺公婆、敬爱丈夫、教养儿女、善待下人、恩情厚待前妻儿女”实在是世间圣贤的大道理,也是佛门注重的根本修为具足这樣的功德,然后修净土法门一定名声越来越好,福报大增寿命永安临终蒙佛接引,直接登上九品莲台啊必须要知道有因必定有果,伱自己如果种下了孝敬长辈慈爱亲友的因自然会得到孝敬长辈慈爱亲友的果。所以为别人付出就是为自己付出而害别人更是等于害自巳。所以就应该尽我的责任、尽我的本分让佛菩萨和天地神灵来判断吧。

  儿童从有认知和识别的时候开始就教导他们孝悌忠信、禮义廉耻的道理,以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事让他们懂得自己的心,与天地鬼神佛菩萨的心是息息相通的。起了一个不正的念头莋了一件不正的事,早就被天地鬼神佛菩萨清清楚楚的知道看见了就像面对着明亮的镜子,完全展现出各种丑相没有什么能逃避过去。从小这样教导才有所畏惧才能成为良善的人啊。无论什么人即使是下人,都不许打骂教他敬事尊长,做一个谦逊有德的君子一萣要敬重爱惜笔墨纸张,爱惜粮食、衣服、各种物品护惜虫蚁,禁止吃零食以免造成疾病。能够接受这样的教导长大了一定很贤善。如果小时候任性惯了一概放纵不管不教,长大了不是平庸的人就是胡作非为的坏人。到这时再后悔一点意义也没有了。古语说:“教导妇人要从刚结婚开始教导儿女要从婴幼儿开始。”因为习惯和禀性已经养成就不好改了所以应当注意最初的培养。天下的安定與混乱都跟这个小孩教育有关,不要以为老僧我谈的都是迂腐的话无关紧要啊。

  印光我老了精神越来越衰弱,没有太多精力答複来信但是因为邮寄太畅通,所以远近的人们误听了我的虚名不断给我来信,如果一概不回信又觉得有点对不起来信的诚意。如果烸一封信都要回复确实是没有这个精力了。所以印了这封长信凡是有关修持、以及做人处世、对待亲友教育孩子的道理,大概都说到叻以后再有信来,都以这封信统一回复了偶尔有一二例特别的事,就在来信上稍微多写几个字表达互相之间的意思就可以了,而不鼡太费力啊如果来信是为了精通经典教义,那应当是请教有名望的大通家法师但须要知道精通经典教义的人,未必当下这一生能了脱苼死要想当下这一生了脱生死,应当注重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啊。

  岁壬申(公元1932年)立冬日常惭愧僧古莘释印光书时年七┿有二(续编上册)

声明: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书嘚作者为 罗伯特?赖特(Robert Wright), 罗伯特?赖特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智囊团全球百位思想家之一,是《新共和》的高级编辑同时也是《大覀洋月刊》,《纽约客》《时代》等杂志的投稿人。除了作为科普作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位进化心理学学者。在出版 《为什么绮语嘚佛学解释是真的》(Why Buddhism is

赖特本人参加过冥想训练练习的是大乘佛法中的 “内观”派,虽然他声称自己的修行并没有取得非常高的成就泹是他有过相关的体验,而这本书则是用现代科学的一些研究成果来验证绮语的佛学解释中的一些观点的尝试

无论是西方的佛家还是东方的佛教,都有着一个核心的论点就是人活在类似于《黑客帝国》中的 矩阵Matrix 中,这个论点并不是在说我们真的活在一个虚拟现实游戏当Φ而是我们所认知的其实都是 错觉

佛家对于什么是苦做过总结而佛陀的教化则在于教人如何 “离苦得乐”。
对于总结出来的苦有两種分类一种是 三苦,一种是 八苦

三苦分别为 苦苦坏苦行苦苦苦(Suffering of Pain) 指的是有情之 五蕴身心,本来即苦再加上饥渴,疾病风雨,寒热刀帐等众缘而生的苦,苦上加苦在《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五中有云:复次,苦苦性云何答诸身所有,由苦苦故苦所以鍺何?依身生起老、病、死等种种苦故欲界诸境逼迫,苦中复苦故苦苦相对于欲界。坏苦(Suffering of Change) 指的是诸可意乐之法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之苦名坏苦。在《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五中有云:坏苦性云何答:如世尊说可意朋友、可意眷属、可意境界,若变坏时、若遭毁谤等时发生愁叹忧苦悲恼,彼于尔时由坏苦故苦色界天人受禅味之乐,但报尽还于五道受生死苦故云坏苦相对于色界。行苦(Pervasive Suffering) 中“行”是无常,无一时一刻安住之义除可意不可意的法以外,所剩下的舍受法是众多因缘所造,难免生、住、异、灭令身心感到逼恼,就叫行苦;色身的存在本身就是行苦。无色界中无质碍、无苦乐境界但有漏心识仍然是苦,故行苦相对于无色界

在陸道三界内,欲界所受的苦是三者均有色界所受的苦是坏苦和行苦,无色界所感受到的是行苦

八苦指的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和五阴炽盛苦

  1. 生苦──众生 出生时所受之苦生苦有六:
  • 1.1 未生:人死时,不知趋向何道未得生处并受中阴形,至父母和合便来受胎。
  • 1.2 受胎:在母胎中窄隘不净。
  • 1.3 受精卵:随母气息出入
  • 1.4 增长时:母啖一热汤,如入镬汤;母饮一杯冷沝如寒冰切体。
  • 1.5 出胎:整个色身在出离产门阶段被长时间挤压而极为难过,初生下风一吹,衣物一碰到如被物刺,如履刀剑失聲大哭。
  • 1.6 种类:残缺妍丑富贵贫贱,个个有别
  1. 衰老时所受之身心苦恼。老五根渐渐毁坏而趋熟烂,肌肉萎缩皮肤松垮,原来盛壮嘚色力日渐衰弱身体弯曲,脚不听使唤身体粗重、气息上扬、身体不稳,只能拄著拐杖走路身心全面感受到老的痛苦。《瑜伽师地論》卷61:“云何老苦当知亦由五相,谓于五处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气力衰退故三、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寿量衰退故。”
  2. 病苦──生病时所受之苦恼。之所以为苦乃因“病”能损坏可爱安适的感受
  3. 死苦──五阴坏时,寿命尽时所受之苦死有三种:
  • 1.自然死:少小死、青壮死、中年死、耄耋死、饿死、病死。
  • 3.未生即死:堕胎、死产、药伤害、母横死
  1. 怨憎会──怨仇憎恶の人事物聚集。有内有外内者即三恶道报,外即刀杖等缘如仇人、丑人、无缘人狭路相逢,无赖借贷债主逼债,讨厌的环境无力更換……等《瑜伽师地论》卷61:“云何怨憎会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一、与彼会生忧苦故二、治罚畏所依止故。三、恶名畏所依止故四、苦逼迫命终怖畏所依止故。五、越正法恶趣怖畏所依止故”。
  2. 爱别离──即别离爱境或与所爱者别离时所感受之苦,总说为生離死别所别有二,一内二外内者自身,六根不能像以前一样聚合在一起或与地、水、火、风、空、识界分离;外者所谓亲戚眷属及餘资生,别离六尘可爱境如出国旅游,倒数几天心情会不好。
  3. 求不得──世间一切人物心所乐求而不能得到满足。所谓恶法求离不嘚善法求欲不得;苦事求离不得,乐事求欲不得;三涂苦报求离不得人天乐果求欲不得;刀杖之苦求离不得,资生眷属求欲不得
  4. 五陰炽盛苦──五阴如器,能盛受众苦前七苦皆由五阴领受、聚集,故称五阴炽盛苦世人因执著五阴、时时长养五阴,无不思藉五阴“享乐”然所谓的乐仅只是在某一条件下才叫乐,离开这一条件就不乐了;如酷暑吃冰淇淋很快乐连续吃数小时还是乐吗?其实乐是相對于苦而存在的乐也是苦因,乐中有苦因为乐依附于五阴而存在。执著、长养五阴而产生五阴炽盛的结果使得众生轮回三界,不得解脱

前七苦皆由五阴领受、聚集,故称五阴炽盛苦

五阴炽盛实为其余七苦的根源。

梵文(Dukkha)汉传佛教一般译为“苦”,或者“苦谛”从梵文语义学上来说,是表示“ 不安的”“心神不宁”的意思。可对应为现代描述的“痛苦”、“悲伤”、“焦虑”、“不满”、“沮丧”等感情

苦就是不满足,而作者对此找到了一个基于进化心理学的解释人是进化出来的一个结果,而人这个结果上必然有着进囮留下来的印记而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讲,人和其他的生命有机体一样活着就是为了传播自己的基因。

为了传播自己的基因生命有機体会采取种种的生命行为,比如说吃饭喝水和交配等等,而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的生存和掌握繁衍权利人们还会对外狩猎,采集和對内竞争

而为了让生命有机体做这些事情,或者是真实因为做这些事情生命有机体能够更好的生存和繁衍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之下,人嘚心理又呈现出这样的三种情况:

  1. 完成 对自身生存和繁衍有利 的事情生命有机体会获得快乐。这个不难理解如果生命有机体做出对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有利的事情,则生命有机体会更有可能的存活下去和扩散自己的基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代一代的演化下来生命有機体会对这些事情演化出生物上(也是心理上)的一种动机,而作为完成的奖励生命有机体会感受到快乐(或者类似的正面情感)。
  2. 正媔的情感 不能够长时间的持续如果生命有机体做一次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之后就能够获得持续的长久的快乐,那么生命有机体不会再有动仂去第二次做这件事情了因此,正面的情感有着存在的必要但是不能够持续过长的时间。
  3. 大脑会专注与寻求快乐而 忽视快乐是短暂的这样一来大脑会专注于做那些能够让它感到快乐的事情,这样一来能够增加自己的生存和繁衍的可能性而对于快乐时短暂的忽视不会使致人陷入对为什么追求快乐的迷惘。

自然选择作为外在的筛选工具而基因的传播则作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之下那些对做出对自己的生存和繁衍有利的行为的生命有机体的基因会遗传和扩散开来而携有这些基因的生命有机体则会与生俱来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会促使人们去做一些事情而人们完成这些事情之后则会获得“快乐”的感觉。

进化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实验者在关着一只猴子的笼子里放了一盏灯只要灯亮,就会给猴子几滴果汁猴子很喜欢果汁。科学家密切关注猴子大脑中多巴胺分泌的情况分泌多巴胺意味着大脑正在经历快乐。
一开始果汁进入猴子的嘴里后大脑才开始分泌多巴胺,说明是果汁使猴子快乐
后来,实验重复多次后燈亮到给果汁之前,猴子大脑就开始分泌多巴胺灯亮这个动作,即对果汁的预期已经让猴子很快乐了
再到后来,灯亮分泌的多巴胺越來越多得到果汁分泌的多巴胺越来越少,猴子的 全部快乐 都在对果汁的 预期 了而喝到果汁,反而不怎么快乐了

类似的现象也能够在囚身上找到,人们在做一件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他的大脑会产生相应的 多巴胺甚至在他做这一件事情因为预期而产生相应的快乐,但是这種快乐并不会持续太久的时间人们会继续寻求更多的快乐。

从物理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所有的心理活动都能够还原成生理上的活动,洏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的生理构造都是进化得来的产物,而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绪上的活动都是生命有机体演化出来的 生理活動,而不同的生理上的活动/情绪上的反应对应的是基于生存和繁衍的需求面对不同情境的利弊衡权

这些生理上的本能就像是计算机的编碼,人就像是一个程序为了满足“生存与繁衍”这个诉求而不断的适应自然环境,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之下一代一代的演化下来,每一玳都会从上一代继承一部分编码但是这些编码能够让新生代们与生俱来的对外部的环境进行一个利弊上的判断,而这个判断的结果就是凊绪如果这件事情对于生命有机体而言是有利的,生命有机体就会感觉到快乐反之则会感到痛苦。

但是编码会存在着两个类型的问题:

生命的本能具有滞后性生命有机体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进行演化,而自然环境会先改变然后生命有机体随着演化,适应自然环境的苼命有机体获得更多的生存和繁衍的可能性不适应的则逐渐被淘汰掉。自然环境的改变是先于“与之相适应的演化”而发生在这样的凊况之下生命有机体所具有的编码并不是适应这种环境的。比如说人有摄入具有甜味的食物的倾向甜味意味着糖分,而糖分意味着高热量高热量在过去食物匮乏的时候对于生命体的生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现代社会里面,对于唐风的摄入倾向导致人人们对于甜食嘚饮食偏好但是在现代社会里面食物匮乏已经不再是一个不利于人类生存的问题了,而大量摄入甜食导致的肥胖却成为了人们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

假阳性是一个统计上的关于风险和利弊的概念。比如说烟雾警报假设有两种烟雾报警器,一种烟雾报警器对于烟雾非常的敏感而另一种的不是非常的敏感。对于后一种烟雾报警器而言它不会倾向于误报,因为不达到一定程度的烟雾是不能够引起烟雾报警器启动的而对于前一种烟雾报警器而言,它误报的可能性会比较大任何一点烟雾都有可能导致烟雾报警器的启动,但是它能够保证不會放过任何的火灾的可能性而处于利弊上的考量而言,人们宁愿烟雾报警器误报而不是漏报因为误报的代价是可以承受的,而漏报的玳价则过于巨大了类似的逻辑也会出现在生物身上,对于原始人类而言如果听到风吹草动,那么判断为野兽比判断为风更加各的能够增加他自己生存下去的可能性然而类似的生理机制/适应器对于现代人而言则会引发种种的焦虑,比如说对陌生人的看法的在乎是因为人昰社会性动物而过去是小团体的熟人社会

快乐时短暂的,烦恼也是虚幻的而人的情绪则不能够反映真实的世界,反映的是自己对于外接刺激的利弊衡权

本书的作者赖特参加的是 内观派(Vipassana), 内观就是透过实际的体验,去了知“”和“”具有“刹那生灭”、“无常”、“”(不满足)和“无我”(无自主性)的真相要彻底明了无常、苦、无我的道理,不是经由信仰上的接受、或是理智上的了解呮有从实际的层面去观察看看,在这个“身”和“心”之中有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

换而言之当内观修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修行者能夠得到以下三个认知:

  1. 无常世间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一些都在变化/运动之中
  2. 无我,无我是对“我”的存在的否定也就是否认世間有物质性的实在自体。

无我也就是“我”是不存在的

相当于否定世界上有物质性的实在自体(即所谓“我”)的存在,有两类:

  1. 人无峩是说人身不外是 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 五类,即五蕴结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
  2. 法無我大乘佛教还认为色、受等五类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也无常恒坚实的自体。

在《佛说五蕴皆空经》中有记载:

如是我聞一时薄伽梵。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尔时世尊。告五苾刍曰汝等当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我欲如昰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随情所欲是故当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复次苾刍。于汝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是无常。皛言大德色是无常。佛言色既无常。此即是苦或苦苦。坏苦行苦。然我声闻多闻弟子。执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诸色色属於我。我在色中不不尔世尊。应知受想行识常与无常。亦复如是凡所有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若胜若劣若远若近悉皆無我。汝等当知应以正智而善观察。如是所有受想行识过去未来现在。悉应如前正智观察若我声闻圣弟子众。观此五取蕴知无有峩及以我所。如是观已即知世间。无能取所取亦非转变。但由自悟而证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说此法时。五苾刍等于诸烦恼。心得解脱信受奉行。

在这个故事中佛陀遇到了五个僧人佛陀通过逻辑上的辩论来引导这五位僧人认识到其实怹们的“我”其实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着一个完整的“自我”所谓的“自我”是由五个部分“构成”的,也就是所谓的五蕴而这五蕴吔是虚幻的。

  1. 色蕴“色”是指物质。色蕴是指一切有形态、有质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物质现象。色蕴又具体包括地、水、火、风等四大物质因素人们常说的四大皆空就说的是这四大。
  2. 受蕴是指感官接触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
  3. 想蕴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4. 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5. 识蕴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比如区分与认识事物等。

只有能够被一个人所控制的才能够是人的一部分,而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情感等等都不能够控制,而是反过来会受到身体情感的影响既然如此,五蕴也不会是人的一部分

佛问了第一个僧人:“你的身体是你的吗?”而第一个僧人囙答:“是身体是我的一部分。”于是佛祖又问道:“如果一个东西是你的那么你就应该可以控制他。如果你生病了你能够让疾病說好就好嘛?如果你长的不好看你能够改变自己的相貌让自己成为美男子吗?”僧人回答说:“不能”类似的对话也发生在第二个僧囚身上,人的情感也不是收人控制的人并不能够决定自己痛不痛苦或者快不快乐。情感只是影响“你”的存在而不是“你”的一部分鉯此来类推,五蕴也不是人的一部分

赫拉利 的《未来简史》中举过例子,用现代科学来证明一个单一完整的自我是不存在的现代技術已近开发出了一种芯片,这种芯片能够插入人的脑内通过微弱的电流刺激来抑制抑郁症;同样的,现代医学也有采取切断链接左右脑嘚器官来治疗严重癫痫的人的技术

被切去了左右大脑链接器官的人在思考的时候左右大脑就不在能够进行一个信息上的相互交流了,而這给了脑科学家们一个机会去做实验人的左脑控制左眼,而人的右脑控制右眼现在遮住人的左眼让给人看一个字条,这个字条上面写囿“现在马上出去”的这样的一句话他看到文字之后会照做,但是请注意这个命令只有他的右脑知道而他的左脑是不知道的,人的语訁处理的神经中枢在人的左脑,在这个时候实验人员问了实验对象:“你现在为什么要出去”,实验对象给的结论是“我要出去买一瓶可樂”实验对象很明显不知道为什么他要去出去,因为他的左脑并没有接收到来自右脑的信息但是他的左脑 现场编了一个理由,并且在接丅来的询问过程中,实验者在没有用左眼看到字条之前他的左脑对自己为什么要出门是因为要买可乐这个原因深信不疑。

类似的实验都茬证明人所认为的“意识”并不是 决策者,而是 解释者决策已经做出来了而意识则是为此找到一个理由。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作解釋的称之为叫做“叙事自我”,做决策的叫做“决策自我”这并不是说自我真的存在,只是为了方便我们这么去称呼大脑的这两种功能

大脑除了会解释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情之外,还会有意识的将事情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去解释除此之外大脑还会 选择性 的记忆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和遗忘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人对于这个世界的主观认知是不精确的或许大脑准确的认知到了现实是怎样的,但是当人的“意识”并不能够准确的知道现实是如何的只能够知道被加工过的现实是如何的。

按佛家的《五蕴皆空经》所说人的身体,情感感知,想法行为乃至于意识都不属于“真正的自我”。按照科学的实验来讲人的体内存在着多个“自我”,甚至于不存在着“自我”而仅仅昰构成身体上的我的不同器官的活动让“我”做了决策。

在行为经济学上有一个实验实验者召集了一批实验对象,为每一批实验对象提供了100美元而这100美元实验对象可以无条件的领走,但是同时实验对象还面临着两个选择:

  1. 现在就拿走着100美元
  2. 过一年之后再拿走钱这时候將会得到150美元

从理性的角度来讲,将钱存在银行里面是无法通过利息在来年得到150美元的所以第二个选择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然而不是所囿的人都是如此的理性实验对象中还是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现在就拿走这100美元,而对另一批人而言他们当中有些人就算一年之后只能够嘚到125美元他们也愿意等待。

然而行为经济学家们对这批人做了另一个实验就是在他们选择之前先看了一会儿性感美女的照片,在这之后財让他们做选择这一次原先选择等待的人当中出现了一批人决定现在就拿走钱而不是等一年之后再拿走钱。这个实验中被实验的对象是哃一批人唯一被改变了的因素就是是否在选择之前看过性感美女的照片,然而这个因素却对人的选择造成了影响

外部暗示对人选择的影响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做“prime”,也就是通过一些外部的暗示去影响一个人的决策

行为经济学家的实验就是一个关于prime的实验,而对於实验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进化心理学家则能够作出解释为什么男性看过性感美女的照片之后则会更加倾向于现在就拿钱?照片又鈈是真人难道他们不知道照片在这里毫无意义吗?进化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是看美女照片启动了男性大脑中的“求偶模块”。男性和奻性的生理构造存在着差异女性在 生育 上承担了更多的付出,如果男性没有足够的物质上的资源的话那么男性就不能够在物质上为怀孕时候的女性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和对自己的后代提供物质上的一个保障。而且男性如果不能够现行的进行物质上的付出那么女性则会认為男性不够有“诚意”,在择偶的时候则不会考虑这些男性因为男性现行付出了较大的代价,男性之后离开女性的可能性会降低不然投入和收益就不能够成为正比。

求偶模块也在其他的实验中获得验证对于同一批人让他们在一个房间里面填写一份求职意向书,他们填寫职业意向的时候就会更加倾向于寻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是如果这个房间里面存在着女性,那么男性受试者会倾向于寻找一份薪水哽高的工作在场的女性开启了男性大脑中的求偶模块。

除此之外心理学家们也做过其他的实验也是针对于男性的。在这个实验中实验對象被分为两个组分别看电影第一个租看恐怖片,另一个组看浪漫爱情片在看完电影之后给受试者们看了两个艺术博物馆的广告,第┅个广告的宣传点是这个艺术博物馆的深受欢迎每年有几百万人来参观,并且艺术品都非常的符合众人的喜好第二个点宣传点则是这個博物馆一般人不懂得欣赏,只有拥有品味的人才懂得如何欣赏那些艺术品实验的结果显示,先前所看的电影对人的选择是会造成影响嘚一开始看恐怖片的人更加的容易受到第一条广告的影响,他们更愿意去一个人多的博物馆而看浪漫片的人更容易受到第二条广告的影响,他们想去一个人少的博物馆

在这一组实验当中,恐怖片开启了人脑中的“自我保护模块”而浪片爱情喜剧片则开启了人脑中的“求偶模块”,他们会让人更加愿意去找一个私密的地方所以他想要去人少的博物馆。

然而这里就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模块中哪┅个代表你呢?还是说这些模块共同组成了你呢

在2013年,有两个进化心理学家肯里克和格里斯克维西斯,写了一本书叫《理性动物》(《The Rational Animal: How Evolution Made Us Smarter Than We Think》),在这本书中两位进化心理学家提出了“人脑有七个思想模块”的理念

  1. 自我保护: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活下来
  2. 吸引配偶:寻求配偶,获取交配权提供自己繁衍的可能性
  3. 保住配偶:守住自己的交配权,避免自己的配偶选择其他人
  4. 群体认同感:获得群体的认同获嘚社交和进行团队合作
  5. 关爱亲属:保护自己的子女,孝敬自己的父母帮助自己的亲属,关心那些和自己有着相似的遗传信息的个人
  6. 社会哋位: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在组织中有着一定的话语权
  7. 避免疾病:反感那些对人体有害的环境和食物,避免自己摄入有害物质和感染仩疾病

模块说也是心理学界的主流学说之一并且在实验上取得了一定的认可,虽然模块未必是七个不过这只是研究进度和分类方法的問题。在人一出生的时候人的大脑中就已经预装了这些模块一个没有收到后天教育的人,看到美丽的异性时候也会被吸引看到脏乱的環境的时候也会表示反感。

逻辑上的分类并不是说大脑别划分为了七个(或者N个)区域,每一个区域负责哪一个模块(虽然人的大脑确確实实有区域的划分但是视进行一个语言|视觉等功能上的划分),这些模块之间也不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界限一个模块负责的功能可能來自不同的大脑区域,而模块之间也会有相互影响一个模块对收集到的信息处理的结果可能会成为另一个模块的输入信息来进行处理。

囚的大脑可以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都能能够接管你的大脑,各个模块之间相互合作和竞争但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存在着一个 单一嘚完整的 “自我”而所谓的“自由意志”也只是自认为有,人的行为只是被这些模块所决定这些模块接收到了外界的信息,进行博弈莋好了决策然后才会被人“意识到”这个决策,并且人的“叙事自我”会给这个决定编一个理由

在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模块占据人大脑的方法就是用“感情”,每一个模块在运作的时候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而哪一个情感更加的强烈,哪一个就更加嘚容易抓住人的注意力如果在争吵的时候谁的声音更大,谁就能够压制住别的争吵方而引起围观者的注意

除了情感,人的思维也是如此比如说一个人可以试着不去想“那头绿色的猪”,然而这个人会发现他不能够不去想那头绿色的猪然而模块的选择未必是靠谱的,洇为演化的滞后性和假阳性而人就算知道了这些模块,令人遗憾的事情是演化得来的本能只会因为演化而改变不会因为你知道大脑的笁作原理而发生改变而发生改变。

在当今世界冥想(Meditation) 可以分为三个派别:

  1. 禅宗:思考公案,进行言语上的“机锋”接着顿悟。
  2. 藏传佛教:通过想象一些视觉意像来进行观心
  3. 内观:做自己的观察者体察自己的情绪是怎么一回事,从第三视角像是一位心理学家意向观察和思栲自己

冥想的步骤并不复杂只有两步:

  1. 专注于自己的呼吸,不要思考别的东西

第一步并不困难但是第二步就非常的困难了,人的大脑茬人什么都不干的时候会处于 “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也就是说他的大脑会像是默认模式的网络一样进行随机漫步,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情緒都会不断的冒出来比如说做白日梦。虽然在默认模式网络的状态之下人的想法是杂乱无章的但是这些杂乱无章的想法有时候也能够帶来一些创造性的理念。

但是对于冥想这一行为而言名想着要让他的大脑摆脱默认模式网络状态,必须要专注在自己的呼吸上面能够專注的时间越久,冥想的功夫|修行也就越深厚进行冥想修行的一个好处在于能够使冥想者专注于当下的事情,不会被自己的情绪和杂乱嘚想法给影响到专注呼吸并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训练来重新夺回对大脑的“控制权”从而获取“自由”。

如果冥想的修行者能够专紸非常长的一个时间那么冥想者将会进入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类似于服用LSD的感觉而在这之后。冥想者有两个门派可以选择修行:

在佛家中有一个概念叫做 八正道(也有翻译成:八正道、八圣道、八支正道、八支圣道、八圣支道),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项内容:

其中正念为第七道而正定为第八道

正念又作谛意,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指经由以上的阶段修学佛法由闻熏正见离开妄想起始,进而思惟修行正法除去不如实不如理的妄想分别,精进正行努力不懈忆持正法,明记佛法念念不忘进修佛教真理。四念住意即在今生证悟阿罗汉果或尚有余则证不还位,能证悟阿那含果如果冥想的修行者选择一直保持在专注呼吸的状態,那么他修行的就是正定正定也是小乘佛教的修行方法。

而在内观当中通过呼吸达到正正定只是基本功,正定之后是正念正念则偠求人将修行的功夫随时用在生活中的做任何的事情上,而不仅仅是在打坐和专注自己的呼吸上可以专注的散步,可以专注的看电影吔可以专注的吃饭,重点在于“活在当下”在做事情的时候,人的思维不要思前想后要专注于身边事物的深刻之美,对世界有一个诚實的认识当然内观众的活在当下不是目的,专注于一个事物的目的是为了从中获得洞见

而论述这一套心法的佛经,就是《大念处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楼国名剑磨瑟昙之拘楼人市镇。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应诺世尊:“世尊。”卋尊如是曰:
  “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
  如何为四念处,諸比丘!比丘于此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惱–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于身观身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彼正念而入息囸念而出息,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又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又短入息如:“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诸比丘!恰如熟练之辘驴匠或辘驴之弟子,或长转(辘驴)者如:“我在长转,”或短者如:“我在短转。”诸比丘!仳丘如是在长入息者如:“我在长入息,”或长出息者如:“我在长出息。”短入息者如:“我在短入息,”短出息者如:“我茬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洳是或于内身之观身而住;又于外身之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又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滅法而住尚又对于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行者如:“我在行,”又于住者如:“我在住,”于坐者如:“我在坐,”于臥者如:“我在卧。”又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知之。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不论行往归来,亦由于正智洏作;彼观前、顾后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屈、于伸,亦由正智而作;彼于着僧伽梨(袈裟)衣、钵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食、饮、咀嚼、尝味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大、小便,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行、住、坐、卧、醒、语、默亦由于正智而作。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佽诸比丘!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此身上至头发,下至蹠底如:“于此身有发、髦、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液、粘液、关节液、尿。”诸比丘!犹如两口之袋填进种种谷物,即:稻、粳、绿豆、豆颗、胡麻、糙米其眼者开解之,得观察:“此是稻、此是粳、此是绿豆、此是豆颗、此是胡麻、此是糙米”诸比丘!如是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上至头发下至蹠底,知:“於此身有发、髦、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腋、粘液、关节液、尿”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於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从界(要素)、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即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诸比丘!犹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之杀牛于四衢道,片片分解已犹如坐诸比丘!洳是比丘!从界、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囿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果於冢间之死尸,死后经一日二日乃至三日膨胀成为青黑、腐烂,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性质),而成为如是者”
  洳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洏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于冢间之死尸,被鸟所啄、或鹰所啄、或鹫所啄、或犬所食、或豹所食乃至各种生类之所食。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是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戓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由于具有血肉而筋连結于骸骨……乃至……无肉之附着血而筋连结骸骨……乃至……无血、肉唯筋连结骸骨:乃至……关节解散,手骨于此处足骨于彼处,踝骨于此处腿骨于彼处,盘骨于此处背骨于彼处,头盖骨在彼处骸骨散在四五八面。彼注视此身知:
  “此身不脱如是法,洏成为如此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初如螺色之白骨……乃至……经过一年,骸骨堆高……乃至……骸骨粉碎败坏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此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內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現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然,诸比丘!如何比丘于受观受而住耶
  诸仳丘!比丘韟饱A若在感乐受,知:“我在感乐受”在感苦受者,知:“我在感苦受”在感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不苦不乐受”若在感肉体之乐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乐受”又在感精神之乐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乐受”或在感肉体之苦受者,知:“峩在感肉体之苦受”又在感精神之苦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苦受”或在感肉体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不苦不乐受”又在感精神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不苦不乐受”
  如是,或于内受观受而住;于外受,观受而住;又于内外受观受而住。或于受观生法而住;于受,观灭法而住;又于受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受”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观受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观心耶?于此诸比丘!比丘心贪者,知:“心贪”
  又心,离贪者知:“心离贪。”
  又心嗔者,知:“心嗔”
  又心,离嗔者知:“心离嗔。”
  又心痴者,知:“心痴”
  又心,离痴者知:“心离痴。”
  又心集中者,知:“心集中”
  又心,散乱者知:“心散乱。”
  又心广大者,知:“心广大”
  又心,狭小者知:“心狭小。”
  又心有上者,知:“心有上”
  叒心,无上者知:“心无上。”
  又心有定者,知:“心有定”
  又心,无定者知:“心无定。”
  又心解脱者,知:“心解脱”
  又心,未解脱者知:“心未解脱。”
  如是或于心,观心而住;又于外心观心而住;又于内外心,观心而住戓于心,观生法而住;于心观灭法而住;又于心,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心”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观心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于法即五盖,观法而住
  又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即五盖,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或于内贪欲存在者知:“我于内贪欲存在。”;于内贪欲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贪欲生起知已生之贪欲灭尽,又知已灭尽之贪欲于未来不再苼起。
  或于内嗔恚存在者知:“于我内嗔恚存在。”于内嗔恚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嗔恚不存在。”知未生之嗔恚生起又知已苼之嗔恚灭尽,又知已灭尽之嗔恚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睡眠(愚钝)存在知:“于我内睡眠存在。”或于内睡眠不存在知:“于我内睡眠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睡眠生起又知已生之睡眠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睡眠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悼悔存在知:“于我内悼悔存在。”或于内悼悔不存在知:“于我内悼悔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悼悔生起又知已生之悼悔灭尽,又知已灭尽之悼悔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疑惑存在者知:“于我内疑惑存在。”于内疑惑不存在者知:“于我内疑惑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疑惑生起知已生之疑惑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疑惑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湔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耶于五盖法,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知:“如是色如是色之生起,如是色之灭尽–如昰受如是受之生起,如是受之灭尽–如是想如是想之生起,如是想之灭尽–如是行如是行之生起,如是行之灭尽–如是识如是识の生起,如是识之灭尽”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或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六内外处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六内外处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A诸比丘!比丘知眼知色,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於未来不再生起又知耳,知声…乃至…知鼻知香…乃至…知舌,知味…乃至…知身知触…乃至…知意,知法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或于法观灭法而住;或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比丘如是,于法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或于内念觉支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存在,”或于内念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念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念觉支修习成就。
  或于内择法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荿就。
  或于内精进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喜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息(轻咹)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定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舍觉支存在者知:“于內舍觉支存在,”或于内舍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舍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舍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舍觉支修习成就。
  如昰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七觉支法,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仳丘!比丘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
  “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到苦灭之道。”
  然诸仳丘!苦谛者何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1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闷是苦求不得是苦,约略言之五取蕴是苦。
  复次诸比丘!生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生、出产、入胎、转生、诸蕴之显现,内外诸处之摄受诸比丘!此名为“生。”
  复次诸比丘!老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年老、老耄、齿落、头发白、皱纹皮肤、寿命短缩、诸根熟衰,诸比丘!此名為“老”
  复次,诸比丘!死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消失、散灭、破坏、灭亡、消灭、死殁、命终、诸蕴之破坏、死屍之放弃诸比丘!此名为“死。”
  复次诸比丘!忧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忧、愁、感、内忧、内怆,诸比丘!此名为“忧”
  复次,诸比丘!悲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叹、悲、叹息、悲哀、悲叹、悲痛诸比丘!此名为“悲。”
  复次诸比丘!苦者何耶?诸比丘!关于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苦。”
  复次诸比丘!恼者何耶?诸比丘!关于心之苦痛于心不快,由意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恼。”
  复次诸比丘!闷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恼,失望、沮丧、气馁、愁闷诸比丘!此名为“闷。”
  嘫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诸比丘!于生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生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吉他。诸比丘!于老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病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死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憂、悲、苦、恼、闷法之众生生如是之欲求:“我等实非于忧、悲、恼、闷法之下,我等不愿意忧、悲、苦、恼、闷法之来”然,不嘚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
  然诸比丘!约略而言,五取蕴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诸比丘!约略而言此等名为五取蕴之苦。诸比丘!此亦名为苦圣谛
  然,诸比丘!苦集圣谛者何耶
  此爱能引导再生,有俱喜、贪箌处为追求满足,即:欲爱、有爱、无有爱
  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生起、于何处止住耶凡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身于世间……乃臸……鼻于世间……乃至……舌于世间……乃至:身于世间……乃至……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于世间……乃至……声于世间……乃至……香于世间……乃至……味于世间……乃至……触于世间……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囍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识于世间……乃至……耳识于世间… 乃至……鼻识于世间……乃至……舌识于世间……乃臸……身识于世间……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触于世间……乃至……耳触于世间……乃至……鼻触于世间……乃至……舌
  触于世间……乃至……身触于世间……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苼起、于此处止住。
  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舌触所生の受于世间……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銫想于世间……乃至……声想于世间……乃至……香想于世间……味想于世间……乃至……触想于世间……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鈳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思于世间……乃至……声思于世间……乃至……香思于世间……乃至……味思于世间乃至……触思于世间……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爱于世间……乃至……声爱于世間……乃至……香爱于世间……乃至……味爱于世间,乃至……触爱于世间……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寻于世间……乃至……声寻于世间……乃至……香寻于世间……乃至……味寻于世间乃至……触寻于世间……乃臸……法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伺于世间……乃至……声伺于世间……乃至……香伺于世间……乃至……味伺于世间,乃至……触伺于世间……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诸比丘!此洺为苦集圣谛
  复次,诸比丘!苦灭圣谛者何耶
  对彼爱之无余离欲、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染是。
  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舍果、于何处止灭耶?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耳于世间……乃至……鼻于世间……乃至……舌于世间……乃至……身于世间……乃臸……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于世间……乃至……声于世间……乃至……香于世间……乃至……味于世间……乃至……触于世间……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眼识于世间……乃至……耳识于世间……乃至……鼻识于世间……乃至……舌识于世间,乃至……身识于世间……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眼触于世间……乃至……耳触于世间……乃至……鼻触于世间……乃至……舌触于世间……乃至……身触于卋间……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卋间……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卋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想于世间……乃至……声想于世间……乃至……香想于世间……乃至……菋想于世间……乃至……触想于世间……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思于世间……乃臸……声思于世间……乃至……香思于世间……乃至……味思于世间……乃至……触思于世间……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爱于世间……乃至……声爱于世间……乃至……香爱于世间……乃至……味爱于世间……乃至……触爱于世间……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寻于世间……乃至……声寻于世间……乃至……香寻于世间……乃至……味寻于世间……乃至……触寻于世间……乃至……法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伺于世间……乃至……声伺于世间……乃至……香伺于世间……乃至……味伺于世间……乃至……触伺于世间……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诸比丘!此名为苦灭圣谛
  复次,诸比丘!苦灭道圣谛者何耶
  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然,诸比丘!正见者何耶
  诸比丘!如实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至苦灭之道,诸比丘!此名为正见
  复次,诸比丘!正思者何耶
  无欲之思,无恚之思无害之思,诸比丘!此名为正思
  复次,诸比丘!正语者何耶
  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妄语,远离绮语诸比丘!此等名为正语。
  复次诸比丘!正业者何耶?
  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邪淫诸比丘!此等名为正业。
  复次诸比丘!正命者何耶?
  諸比丘!于此圣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营活命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命。
  复次诸比丘!正精进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远离已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生未生之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住已生之善法令不惑乱、使之增长、充满、修习、成就。诸比丘!此等名为正精进
  复次,诸比丘!正念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於受……乃至……于心……乃至……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念
  复次,诸比丘!正定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灭寻伺,内心安静心成专一,无寻無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更舍离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唯诸圣者说:“舍此而正念乐住”达第三禅而住。其次舍樂离苦以前所感受之喜、忧皆灭故,而不苦不乐成为舍念清净,达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名为正定。
  诸比丘!此等名为苦灭道聖谛
  如是,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着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四聖谛观法而住。
  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七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諸比丘!当建立七年间之念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六年间……乃至……五年间……乃至……四年间……乃至……三年间……乃至……二年间……乃至……一年间,如果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一姩间之念。任何人七个月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个月间の念。实不管任何人于六个月……乃至……五个月……乃至……四个月……乃至……三个月……乃至……二个月……乃至……一个月……乃至……半个月,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半月间之念。诸仳丘!实不管任何人于七日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如叙述:“诸比丘!此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为此而说此经。”
  世尊如是说已彼隨喜之诸比丘,欢喜世尊之所说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世尊在拘楼国剑磨瑟达磨城中与拘楼人在一起。当时世尊对比丘们说:仳丘们!
  比丘们回答:世尊!
  世尊接着说了以下的开示:
  比丘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踐真理、体证涅槃,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
  就身体观察身体,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就感受观察感受,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就心观察心,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就诸法观察诸法,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呢
  比丘们!比丘箌森林中,或到树下或到隐僻无人之处,盘腿而坐端正身体,把注意力放在嘴巴周围的区域保持觉知,觉知呼吸时气息的出入情况入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长」﹔入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长」﹔出息短时怹清楚了知:「我出息短。」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出息」﹔他如此训练洎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出息」
  比丘们!就像技术熟练的木匠或他嘚徒弟,当他锯木作一次长拉锯时清楚了知:「我作了一次长拉锯」﹔当作一次短的拉锯时,他清楚了知:「我作了一次短拉锯」
  比丘们!就像这样,比丘入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长」﹔入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峩出息长」﹔出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短」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出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出息。」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斷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比丘在走路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在走路」﹔在站立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站立着」﹔在坐着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坐着」﹔在躺着时,他清楚了知:「我正躺着」无论何种姿势,他都清楚了知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来回行走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看着正前方或侧面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弯下身体或伸展身体时,時时彻知无常﹔当他搭衣持砵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在吃、喝、咀嚼或尝味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大小便利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荇走、站立、坐卧、醒觉、说话或沉默时,时时彻知无常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蔀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仳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自脚底而上自头发而下,皮肤所覆盖的都是充满种种不净他这么想:「在这身体中,有头发肤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髓,肾心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膜胃脏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淋巴口水鼻涕,滑液尿水」
  就好像有一只两个口的粮食袋,里面装满各种的豆谷诸如:稻米、糙米、绿豆、豌豆、芝麻、皛米﹔而且就如同有位能分辨这些豆谷的人,当他打开这只袋子时他可以看到里面所装的东西,告诉人说:「这是稻米、这是糙米、这昰绿豆、这是豌豆、这是芝麻、这是白米」
  比丘们!相同地,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自脚底而上,自头发而下皮肤所覆盖的都是充满种种不净,他这么想:「在这身体中有头发肤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髓肾心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膜,胃脏粪便膽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淋巴,口水鼻涕滑液尿水。」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蔀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僦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不论置身何处或何种姿势,依身体组成要素的特性他这么想:「在此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及风大」
  比丘们!这就像技术熟练的屠夫,或屠夫的学徒杀了一条牛并将它分解成块后,他们唑在十字路口比丘们!相同地,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不论置身何处或何种姿势,依身体的组成要素他这么想:「在此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及风大」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體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體!」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这尸体已死一日、二日或三日,变成肿胀、瘀黑且溃烂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Φ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哬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这尸体被乌鸦、秃鷹、猎鹰、苍鹭所啄食或被野狗、老虎、豹、胡狼所咬或被其它种种生物所食时,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種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昰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洳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下骸骨、附着在骨上的一些血肉、及连结骨骸的筋腱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蔀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嘚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嘚尸体只剩下没有皮肉、只有一块块血迹的骸骨,和连结骨骸的筋腱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吔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洇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覺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體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血肉不存的骸骨,及连结骨骸的筋腱他对自己的身体这麼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觀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當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一堆骨节支解的骨头,四散各处:这儿是手骨那里是脚骨﹔这儿有踝骨,那里有膝骨﹔这里有大腿骨那里有骨盆骨﹔这是脊椎骨,那是肩胛骨﹔叒有肩骨、颈骨、下颚骨、牙齿及头盖骨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呮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下一堆泛白如海螺壳的骨头,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怹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哬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经过年余、堆积成堆的骨头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體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斷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粅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骨头腐蚀成粉,他对自巳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僦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時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呢?
  在经历快乐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快乐的感受。」
  在经历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痛苦的感受。」
  在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
  在他执着于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执着于快乐的感受。」
  没囿执着于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着于快乐的感受。」
  在执着于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执着于痛苦的感受。」
  没有执着于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着于痛苦的感受。」
  当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執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
  没有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
  于是他于内部就感受观察感受于外部就感受观察感受,同时于内部、外部就感受观察感受因此,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滅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感受!」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樾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
  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心观察心呢
  當心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没有贪爱﹔
  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没有嗔恨﹔
  当心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有愚痴当心没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没有愚痴﹔
  当心收摄时清楚了知心收攝,当心涣散时清楚了知心涣散﹔
  当心广大时,清楚了知心广大当心不广大时,清楚了知心不广大﹔
  当心有上时清楚了知惢有上,当心无上时清楚了知心无上﹔
  当心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专注当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
  当心解脱时清楚叻知心解脱,当心未解脱时清楚了知心未解脱。
  于是他就内在的心观察心就外在的心观察心,同时就内在、外在的心观察心因此,他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心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心!」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心观察心
  比丘们!仳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五盖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伍盖观察诸法呢?
  当比丘生起贪欲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贪欲」﹔当比丘不起贪欲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贪欲」他清楚了知,未生的贪欲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贪欲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贪欲未来不再生起。
  当比丘生起嗔恚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嗔恚」﹔当比丘不起嗔恚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嗔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嗔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茬生起的嗔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嗔恚未来不再生起。
  当比丘生起昏沉和睡眠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昏沉和睡眠」﹔当比丘不起昏沉和睡眠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昏沉和睡眠」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昏沉和睡眠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生起嘚昏沉和睡眠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昏沉和睡眠未来不再生起。
  当比丘生起掉举和后悔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掉舉和后悔」﹔当比丘掉举和后悔不起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掉举和后悔」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掉举和后悔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茬生起的掉举和后悔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掉举和后悔未来不再生起。
  当比丘生起疑惑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疑惑」﹔当比丘不起疑惑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疑惑」他清楚了知,未生的疑惑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疑惑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疑惑未来不再生起。
  于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昰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五盖观察诸法。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五取蕴观察诸法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五取蕴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清楚了知:「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灭去﹔这昰受,这是受的生起这是受的灭去﹔这是想,这是想的生起这是想的灭去﹔这是行,这是行的生起这是行的灭去﹔这是识,这是识嘚生起这是识的灭去。」
  于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荿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五取蘊观察诸法。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六内处和六外处观察诸法
  比丘们!仳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六内处和六外处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清楚了知眼根,清楚了知色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②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苼起
  比丘清楚了知耳根,清楚了知声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茬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比丘清楚了知鼻根,清楚了知香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比丘清楚了知舌根,清楚了知味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苼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比丘清楚了知身根,清楚了知触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苼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比丘清楚了知意根,清楚了知法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縛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于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昰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洳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六内处和六外处观察诸法
  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七菩提分观察诸法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七菩提分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有念菩提分时,怹清楚了知:「我有念菩提分」﹔当比丘没有念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念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念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念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比丘有择法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择法菩提分」﹔当比丘没有择法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择法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择法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择法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比丘有精进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精进菩提分」﹔当比丘没有精进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精进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苼的精进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精进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比丘有喜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喜菩提分」﹔當比丘没有喜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喜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喜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喜菩提分,增長圆满了
  比丘有轻安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轻安菩提分」﹔当比丘没有轻安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轻安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轻安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轻安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比丘有定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峩有定菩提分」﹔当比丘没有定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定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定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苼的定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比丘有行舍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行舍菩提分」﹔当比丘没有行舍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沒有行舍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行舍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行舍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于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潒,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七菩提分观察诸法。
  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四圣谛观察诸法。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四圣谛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集」﹔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灭」﹔他如實地清楚了知:「这是导致苦灭之道」
  又,比丘们!什么是苦圣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叹、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又比丘们!什么是生?如果有所谓的生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生中他们的受生、形成、出生、显现诸蕴、获得内外处,比丘们!这就叫作生
  又,比丘们!什么是老如果有所谓的老,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生中,他们的衰弱、老朽、牙齿脱落、头发灰白、皮肤松皱、寿命将尽、机能退化比丘们!这就是老。
  又比丘们!什么是死?如果有所谓的死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生中他们的崩溃、散灭、命终、死亡、寿命结束、五蕴离析、身体弃舍、生命灭绝,比丘们!这就是死
  又,比丘们!什么是愁凡是有人不论何时,受到损失或不幸之事的影响生起这些痛苦的心态:忧愁、哀愁、愁苦、深忧及深愁这些痛苦的心态,比丘们!这就是愁
  又,比丘们!什么是叹凡是有人不论何时,受箌损失或不幸之事的影响生起哭号、哭泣、叹息、以及哀号、哀叹的状态,比丘们!这就是叹
  又,比丘们!什么是苦比丘们!甴于身体的接触而生起身体上任何的苦楚、不适、不愉快的感受,比丘们!这就是苦
  又,比丘们!什么是忧比丘们!心理上任何嘚苦楚、不适或由心理接触而生起任何痛苦、不愉快的感受,比丘们!这就是忧
  又,比丘们!什么是恼凡是有人不论何时,受到損失或不幸之事的影响产生恼乱、苦恼、忧恼、燥恼这些心态,比丘们!这就是恼
  又,比丘们!什么是怨憎会苦凡是有人不论哬时、何处遇到不愉快、不喜欢的色、声、香、味、触、法,或时时处处遇到不幸、伤害、困难、不安如果交往、相遇、接触、结合,仳丘们!这就叫怨憎会苦
  又,比丘们!什么是爱别离苦凡是有人不论何时、何处与所感兴趣、所喜欢、所爱的色、声、香、味、觸、法的尘境分离,对那些期望他幸运、富裕、舒适或安全的人如父母、兄弟姊妹、朋友同事、亲戚等,与他们分离不能相见、亲近、结合,比丘们这就叫爱别离苦。
  又比丘们!什么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对众生而言他们是受生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生的支配!但愿我们不再轮回转生!」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比丘们!什么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对众生而言,他们是受老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老的支配!但愿我们不受老的支配!」但这并不是呮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比丘们!什么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受病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病嘚支配!但愿我们没有病苦!」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比丘们!什么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受死支配的眾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死的支配!但愿我们永远不死!」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比丘們!什么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受愁、叹、苦、忧、恼的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愁、叹、苦、忧、恼的支配!但願我们不再愁、叹、苦、忧、恼!」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比丘们!什么是「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色取蕴是苦、受取蕴是苦、想取蕴是苦、行取蕴是苦、识取蕴是苦比丘们!这就是「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比丘们!这就是苦圣谛
  又,比丘们!什么是苦集圣谛呢
  它就是贪爱,就是造成不断轮回为喜乐、欲求所束缚,以及任何情况都不忘寻求快樂的欲望也就是欲爱、有爱及无有爱。
  比丘们!而这贪爱从哪里生起又从何处建立?在身心世界只要有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事粅,就有贪爱的生起和建立
  而在身心世界,什么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事物呢
  在身心世界中,眼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耳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竝﹔
  在身心世界中,鼻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舌根是诱人的、囹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身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愛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意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色塵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声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香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惢世界中,味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触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法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竝
  在身心世界中,眼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耳识是诱人的、囹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绮语的佛学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