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族诗简介

僧伽罗族的典故_百度知道罗利民(诗人)_百度百科
罗利民,男,1962年6月生,安徽怀远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活跃于安徽诗坛。在《诗歌报》、《青春》、《诗歌月刊》、《诗神》、《诗林》《诗人》等发表诗歌200余首,有作品入选过多种选集。做过民刊《淮风》编辑。主持过几个诗歌论坛。代表作:《汲水的人》、《磁》、《火》。
罗利民《汲水的人》
我知道 我要感谢克莱德曼的手指   这些手指上的神谕   在今晚的月光下 把你带至水边
我的马车在水边疲惫不堪   梦中的少女 汲水的人   做为驿站 你手中的竹蓝   把月亮一次一次打捞上来   我和我的马在竹蓝里相依为命
生命中碰不得的音符   你在水面舞蹈 汲水的人   沉默的伤口在夜晚最需要水   你来的时候 我看见   你肩上倾斜的陶罐 有生命流下来   我知道 那是我的灵   忧郁的紫箫 在离开我多年以后   又回到我的唇边
多少次 我在瞬间的水中与你相遇   汲水的人呵 梦中的玫瑰   做为水中的王和妃   多少次 我们以水为酒   以月光为杯 我象时间的片断   被玫瑰一一挥洒凋零
我知道 我只有在你的水中   才能永恒
罗利民《火》
火渐渐远离我们 那种紫禾带给我们的   温柔的火 在渐渐远离我们     它迫使你怀念 低矮的灶边   土墙宁静 土墙上晃动着你的影子   你的影子跟火劈劈啪啪交谈   这个时候 你在火与土墙之间   成了火手中的工具 深深的恐惧中   你还是怀念 火自由的精灵     蜂窝煤的孔眼里 很难钻出火自由的   身姿 经常在电饭煲里低声倾诉的   是火掩藏了很久的声音     你肯定有无处可去的时候   特别是在冬夜里 这个时候   火就会伸温暖的手 抚摸你冻伤的   往事 火目睹你和情人成了   横陈的干柴 灵魂在它的摇曳中   款款上升 你怀念野外的那堆   春天的篝火 因你无孔的生命   无法燃烧     愤怒的火 经常于森林里召唤   召唤远离了它的人类
罗利民《磁》
把地球表面的泥土剥落 你噙满泪水的手中   将握住一块无言的磁铁   它在地球深刻的内部默默呼唤你
磁告诉你 我们的灵魂被束缚得太久   才没有了电的光芒 把我们身上的泥土   剥尽 谁的手也拣不出   一块骨头 支撑你灵魂的骨头   不知在何时成了流质
磁用它的刃锋   切割沉睡已久的我们
磁告诉你 只要用旋转的泪水   洗尽我们身上的泥土 磁就会伸出   有力的双臂 紧紧拥住路过你身边的人   路过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都有一块磁铁掩藏在怀中
磁在我们的怀中 旋转着
磁还告诉你 要能忍得住呵   不知从何时何地压向我们头顶的   另一种磁的吸引
.淮河文艺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罗姓_百度百科
罗(:?): 源自于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的后裔。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斟、芈等,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又称 罗子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祝融氏的子孙逐渐南移,最初迁居(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汩罗地区,遂以国名“罗”为氏。
罗姓历史发展
罗(luó)姓,源出有:
《罗姓史话》
源于,出自为颛顼帝之孙氏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妘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据典籍《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始祖为祝融。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正(掌管民事、火种),后人尊为。因其有大功于民,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诸多史书均称为“祝融八姓”。
到了周王朝时期,祝融的后裔中有子孙被封在(今湖北宜城),称为罗国。罗国在周庄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被楚武王熊通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失国后的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今湖北枝江、一带),遂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罗氏。至周王朝末期又至今湖南汩罗地区。
,出自初期官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罗氏,是的官职,专职掌管天下鸟、禽的捕捉与饲养,以供王公贵族欣赏和食用。在典籍《周礼·夏官·罗氏》中记载:“罗氏,掌罗乌鸟。”在诸侯国中,亦设置有罗氏之官职。春秋时期“好鹤亡国”的卫懿公姬赤特别喜欢仙鹤,他在宫廷的定昌、朝歌西北鹤岭、东南鹤城(今山西长垣鹤寨)等处均大养,由罗氏照料。卫懿公还给他饲养的仙鹤冠有官
位品级俸禄:上等竟食大夫禄,较次者士禄。他外出游玩时必带鹤,载于车前,号称“鹤将军”。其时,专门为卫懿公饲养鹤照料的饲养员就是。姬阆十七年(卫懿公九年,公元前660年)冬天,北方翟狄族人趁卫懿公荒淫奢侈、国人多怨的机会,从邢国的夷仪(今山东聊城)进攻卫国,攻击到荥泽时(今河南郑州广武山和大伾山以北、黄河北岸大堤以南一带地区),卫懿公慌忙发兵抵抗,征召将帅时手下大夫们都说:“君好鹤,鹤可令击翟”。卫懿公又向国人“受甲”(征兵),国人们也都说:“叫鹤去抵抗敌人吧,它们高官厚禄,我们那里比得上它们能打仗呢!”卫懿公无奈,只得带少数亲信赴荥泽迎敌,结果兵败被杀。后来宋恒公子御说连夜出兵,才将狄族人的进攻阻止住,并把卫国臣民救过了黄河,在曹邑(今河南滑县)另立姬申为新君主,是为。
在为卫懿公饲养鹤照料仙鹤的罗氏后裔子孙中,有以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罗氏,世代相传至今。[1]
源于,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罗氏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方鲜卑族拓跋部落灭北凉建立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采取汉化政策,下诏改鲜卑姓为,其中叱罗氏改姓罗,在史籍《》、《》、《》、《姓解》、《通志》等文献中均有相同的记载,“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据史籍《文苑英华》记载:夫人讳某,恒州代郡太平县人。祖某,父协,周大将军,南阳郡公。按史籍《周书》中的记载:叱罗·协在唐建德三年(公元574年)被赐爵南阳郡公,那位长孙夫人罗氏,就是叱罗·协之女,代郡罗氏就是复姓叱罗氏所改。
源于蒙古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或汉化为氏。
⑴.明朝,蒙古族人,原名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是孛尔只斤·察合台的后裔、沙州卫都督佥事孛尔只斤·昆皆莱(困即来)之子。其兄孛尔只斤·克罗俄喃哥既袭父职,明英宗朱祁镇命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为指挥使,协理卫事。不久,孛尔只斤·克罗俄喃哥率一千二百余人内徙,诏居之东昌、平山二卫,给田庐什器,所以抚恤甚厚。到孛尔只斤·克罗俄喃哥病逝后,以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为都指挥使,代领其众。明英宗北狩时,塞上多警。朝中大臣们恐怕已经投降的蒙古族人乘机为变,朝议欲徙之南方。适逢贵州苗族造反。明英宗令大都督毛福寿南征,乘机擢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为都督佥事(相当于专门科室的科长),率所部前往贵州围剿苗族起义军。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后来积战功至左都督,在明天顺初年(公元1457年),明英宗赐其姓名为“罗秉忠”。明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川南和滇东地区的山都掌蛮(即僰人,行悬棺葬俗的古老民族)反叛不服明朝政府,明宪宗朱见深令尚书程信率十四万大军征讨,罗秉忠以游击将军之职率军随行。明军抵达永宁时兵分六道,罗秉忠率所部由四川金鹅江进攻,大破山都掌蛮,论功晋封为顺义伯。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罗秉忠逝世,明宪宗赐谥号为“荣壮”,由其子罗监粲(克罗俄监粲)正式受封为世袭宣慰司指挥使。罗秉忠的后裔子孙,遂世称罗氏至今。
⑵.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称巴乐特氏,以地为氏,世居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西拉木兰(今河北承德围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罗氏、巴氏、白氏、丰氏、陈氏、联氏、高氏、包氏等。
②蒙古族“黄金家族中”的内蒙古翁牛特旗孛尔只斤氏,是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之后裔,多冠汉姓为罗氏、赵氏。
①蒙古族哈荣古德氏,冠汉姓为罗氏。
源于,出自唐朝时期西突厥阿史那部斛瑟罗可汗,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史籍《通志》、《古今姓氏书辩证》中,都记载有唐朝时“斛瑟罗氏,改为罗氏”的记载,在史冀《唐书》中记载:斛瑟罗原为西突厥阿史那部可汗,在唐朝则天皇帝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斛瑟罗因被原来游牧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一带的突骑施部首领乌质勒所逼迫,率部众七万余人内迁归附于大唐王朝,后逝世于长安。
在斛瑟罗的后裔子孙中,后逐渐汉化者,取先祖名字为罗氏,这就是西域罗氏的由来。
源于满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稗类钞》中记载:
⑴、满族波罗军氏,亦称博尔津氏,满语为Borj1n Hala,汉义“波浪”,满族姓氏,世居阿布海克勒伦(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所冠汉姓待考。
⑶、满族博和罗氏,满语为Boholo Hala,世居萨哈禄(今黑龙江沿岸),所冠汉姓罗氏。
⑶、满族郭尔罗氏,亦称郭啰啰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以地为氏,满语为Gorolo Hala,汉义“钩、躬身、放纵”,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马察(今吉林浑江)等地,所冠汉姓为罗氏、郭氏、高氏、国氏。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⑷、满族鄂木绰氏,满语为Emuco Hala,亦称鄂穆绰氏,瓦尔喀女真,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佛讷赫村(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罗氏、鄂氏。
⑸、满族罗察氏,源出清康熙年间俄罗斯战俘内附入满洲八旗者,讹为鄂温克姓氏,以族为氏,满语为Loca Hala,定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罗氏等。
⑹、满族罗佳氏,满语为L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西克屯(今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西克林,为萨满聚居的地方)等地。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后多冠汉姓为罗氏。
⑺、满族罗岳氏,满语为Loyo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罗氏等。
⑻、满族萨克达氏,原称巴雅拉氏,后以地为氏,满语为ala,汉义“苍老”,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梨树)、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东浑河畔)、黑龙江等地,所冠汉姓为多为罗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等。
⑼、满族觉罗禅氏,出自清朝宗室与人私生子的专称姓氏,不得入皇家玉牒,皆被赐姓为觉罗禅氏,满语为Giolocan Hala,以明确其族皆非正支,后有冠汉姓为罗氏者。
源于苗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南地区苗族,属于汉族融入苗族化为氏。清雍正时期撰著的《云南通志》记载:“苗子有九种,黔省最多,正滇则宣威,镇雄亦有,多是花苗……多田、罗、陈、蔡四姓”;清乾隆时期撰著的《贵州通志》说:“西苗,在平越,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升平越防御千户所置,治所在今贵州福泉,及清平,所属有谢、马、何、罗、卢、雷等姓”。这在清朝学者李宗防的《黔记》中也有相同的记载。清朝学者刘人熙在《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中记录泸溪县的苗瑶族情况时说:“士人蟠林菁者,为吴、龙、廖、石、麻五大强族,外有彭、罗二姓亦强”;民国时期的学者刘锡藩在《岭表纪蛮》中,根据滇、黔省志记载,称西南部各地苗族的姓氏以“杨、韦、陈、罗、田”等十六姓为最多;当代学者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记载,苗族姓氏中以包括罗氏在内的二十一个大姓人数最多。
显然,原本是汉族的罗氏族人在历史上融入了苗族,后成为苗族大姓罗氏一族。
源于,出自春秋时期古罗国后裔,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布依族罗氏为古罗国后裔,罗国被楚武王熊赀强行迁到今湖南汨罗地区,国人以原国名为姓氏,称罗氏。在汨罗地区那里定居了一段时间之后,其中一支越过罗霄山脉到达了江西地区。
后来,这支罗国族人又从江西辗转迁徙到广西地区,成为今天的布依族。唐朝时期,西原蛮首领就姓罗,当时的西原地区在今广西左、右江流域。
源于彝族,出自贵州水西彝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彝族罗氏,据文献《贵州府志》记载:贵州水西彝族“安氏,其先曰济火,本姓罗氏”。据今贵州彝族当地人说,其先为烈显族源的苏纳、义陇家支,后世子孙由于分迁五个不同的地区,而有了五个姓氏,其中有一支迁到大方城东瓜林而冠汉姓为罗氏。
另外,又有彝族俄母氏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汉姓为罗氏。
源于土家族,出自贵州水西彝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楚武王熊通在周庄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灭罗国时,有一部分罗国人不愿臣服于楚国,便和卢国、庸国之遗民一起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阆中地区,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
板楣蛮为古代巴人的一支,因曾使用“虎皮衣楯”的武器而得名。东晋著名学者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载:汉高祖“复除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在史籍《后汉书》中,也记载了板楯蛮因为汉高祖刘邦建国立有汗马功劳,而被免去租赋之事。
源于瑶族,瑶族罗姓有很多并非改姓而来,有些瑶族民国以前还和当地汉族罗姓共同扫坟,同当地汉族系为同源,由于瑶族喜欢单门独户的迁徒,容易跟宗亲走散,又不似宗族集居地保有族谱,故易失去联系。瑶族罗姓故老相传,古时罗姓与罗姓相遇,会互相问其族源来历,有周罗,姬罗,楚罗,外地罗,本地罗,北上罗。周罗特点善编织罗网,喜好养鸟,打猎,源出周地,非姬姓,故而称周罗。姬罗,源出周地姬姓,特点家传有易经的片段,零散的口诀,也有周罗的特点。此二者多为汉族瑶族。楚罗,世居楚地,特点罗卢同宗,也有易经零散片段零散口诀,此易为古老版本,连山易范围,多见与苗族罗姓。外地罗,外出大漠返还的罗姓。本地罗,世代都在楚地范围之内的,北上罗,源出罗部落北上变周罗姬罗外地罗的统称。这些不同的罗,源出同地,去往各地,时隔千年又相聚,姓氏不只是单纯的姓氏问题,还意味着族群与亲人,别人不会无缘无故的跟你同姓。意味着亲人的离与聚,意味着生存的苦难与艰辛,意味着战乱的悲苦,意味着族亲的过往和去向。民族不同没有什么关系,说什么语言没有关系。兄弟娶了不同民族的老婆,孩子跟着妈妈学语言了,有什么奇怪?不做仔细研究,就贸贸然然地说别人是改姓的,等同于被亲人抛弃,这是我的个人感觉。是出自广西西部背篓瑶,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居住在广西西部一带的背篓瑶族人,认为密洛陀是他们的始祖女神。在他们中流传着这样的《创世歌》(《勒俄特依》):“密洛陀让他们走,密洛陀叫他们结婚。兰和罗成双,韦和蒙结对……”这就是背篓瑶兰、罗、韦、蒙四大姓的起源。据说,瑶族罗氏的始祖叫罗得元。在瑶族蒙姓中还有大蒙、小蒙的区别,据说大蒙的始祖生了七个儿子,分别姓蒙、兰、韦、罗、潘、袁、卢七姓,是瑶族罗氏的另一个来源。另外,瑶族勒的楼氏,汉姓也为罗氏。
如今,瑶族罗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巴马、东兰、田东、都安、南丹县大瑶寨等地区。
源于土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土族罗氏,源出古鲜卑吐谷浑部罗古尔氏,后逐渐成为土族,以地名称罗古尔·孔(种油菜籽的人)。罗古尔出产油菜籽,后来就成为“油菜地”的称谓。
罗古尔人以擅长种油菜而闻名于远近,故土族语言译成汉语,取罗古尔氏第一个字罗为自己的汉姓,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京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京族原称“越族”,自称“安南”,其祖先是在四百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
据调查,今京族共有包括罗氏在内的三十一个姓氏,罗氏京族居住在漓尾。
源于拉祜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拉祜族人到清嘉庆年间开始出现姓氏,但当时只有李、石、张三姓。后采,由于拉祜族与汉族和临近民族的交往日渐频繁,他们的姓也增加了,如今拉祜族中有包括罗氏在内的多个姓氏。
源于哈尼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明朝初期,云南临安知府赐给滇南土官李、赵、陈、钱等汉姓,是哈尼族使用汉姓的开始,后来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一些哈尼族人也开始使用汉姓了。
如今哈尼族中使用的汉姓有包括罗氏在内的多种姓氏。
源于黎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据《明史》记载: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琼州属县生黎峒首罗显、许志广、陈宗等三十三人来朝”,说明在明朝时黎族中便有了罗氏。
如今罗氏黎族人主要居住在海南省的乐东县。
源于白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明、清两朝时期,云南兰州(今云南兰坪)白族土知州、土舍官在改土归流运动中,均流改为汉姓罗氏,世代相传至今。今白族中有许多罗氏族人。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今仡佬族、侗族、东乡族、回族、壮族、朝鲜族、羌族、布朗族、俄罗斯族、仫佬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及台湾高山族中,均有罗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罗氏,世代相传至今。
罗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三百三十八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左右。
湖北宜城为罗氏之发源地,后再往南迁,先由湖北襄阳迁至枝江,再迁至长沙,最后于汉景帝时在江西南昌繁衍成当地望族。
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秦汉时,罗姓已
经播迁到江西南昌地区,一直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展很繁荣,为江西的大姓。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
时期,罗姓大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为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占罗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河南、福建、山西、广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以赣皖湘、四川为中心的两个罗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罗姓大约有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5%,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由于罗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相对要轻。江西仍为罗姓第一大省,约占罗姓总人口的29.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湖南,这三省罗姓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五省,又集中了33%的罗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显。全国重新形成了湘赣浙、四川两大块罗姓人口聚集地区。
罗姓人口分布
当代罗姓的人口已达1340多万,为全国前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罗姓人口由70万激增到1300余万,增长达19倍之多,罗姓后人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罗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罗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罗姓总人口的17%,为罗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渝、粤桂湘鄂闽赣两块高比率的罗姓区域。在近600年间,罗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南的迁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动。罗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罗姓在长江以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罗姓在云贵、川渝大部、粤桂、湘赣大部、福建西端,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1.4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3%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居住了大约63%的罗姓人群。在海南、台湾、闽浙大部、湘赣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东南角以及西南角、陕宁南部、甘肃、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龙江西北角,罗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8%一1.4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6%,居住了大约23%的罗姓人群。[1]
罗姓研究考证
罗姓部分世系
据唐·贞观年间,左骁卫将军、、安山县开国侯罗君副墓志铭:“升龙之族,有熊之胤”,明证至少在南北朝、隋唐,罗氏即奉黄帝为始祖。
罗氏的原古先祖,按文化认同原则,可追溯至黄帝。其世系如下:
——一一——————(卷章)——(祝融)————(芈)——附沮——穴熊————罗
罗姓以国为姓
熊姓及妘姓是姓氏的主要来源,如今1000多万罗氏主要来源于罗子国遗民的后裔。另一大支是北魏时少数民族的改姓,还有不同时期兄弟姓氏及带“罗”字复姓改罗氏。
祝融氏吴回之孙季连,是以“羊”为图腾的芈(音:米)部落的首领,芈姓之祖,也是春秋时楚人的先祖。
夏朝时,季连的后裔芈部落穴熊氏族已经活动于有熊氏之墟和之间,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罗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为姓,据湖南省社科院炎黄研究所、何光岳先生考证:“因善于制造罗网,并勤于罗捕鸟类,而称罗氏族”。其中罗氏早期来源之一的“大罗氏”更早见史载,其主要活动区域:南北的河南和湖北的之间,北靠穴熊氏族。这一地区森林茂密,鸟类群集,是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地带。直至近代,这一地区的农民仍保留着围网捕鸟的谋生职业和技术。
在夏朝,穴熊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县东,改称楚部落,而罗部落是楚的一个分支,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属楚文化的一部分。商朝初期,楚和罗部落逐渐发展。到了两朝后期,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罗、卢等部落。迫使楚、罗、卢等向西迁移,楚迁到今陕西渭河流域的,部落改称,罗氏先民迁移到荆楚北面的甘肃东的罗山。商朝末,荆楚及以狩猎为主、英勇善战的罗氏先人追随周武王讨伐商。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封楚、罗等部落于丹阳、房州。楚氏族越,沿淅水南下,到达今河南西南的(古丹阳地),罗氏族跟随荆楚向东南跋涉,沿到达湖北西北的,受封宜城,建立“罗子国”,(注:子,子爵)它是依附于楚国的小国。国在宜城西的罗川城(在今之湖北内)。宜城之“罗子国”是正式见载史册及罗氏族谱的罗氏故国。公元前699年,罗子国曾有过“弱罗胜强楚”的战例,《》予以记载。公元前690年并罗国,罗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长期以来,其后裔有强烈的“复国情结”,《罗氏族谱》中有不少复国的描述,但未见史志记载,待考。罗氏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罗姓正式使用也有2700多年的历史。
早见著典籍的、唯一的罗子国大臣是伯嘉,湖南有的罗氏支系至今奉伯嘉为始祖(笔者注:有资料称“伯嘉姓郭”)。的《》中有卫国罗御与学生参与宫廷斗争的记载。笔者所见,罗御亦是罗子国并入楚国后,第一位见著史册的、以国为氏的罗姓人。不知何故,古今有关罗氏的姓氏书籍,均不见载。从此,“以国为氏”的罗子国遗民后裔,在中国历史中相继出现,与兄弟姓氏一起共同创建伟大的。
罗姓兄弟姓氏溶入
秋战国时期,罗国与赖、傅两国毗邻,人员交往密切,难分彼此,因此,有赖、罗、傅同宗之说,已召开过十届代表大会的“”便是此历史的产物。
史上不同时期,曾有过其他姓氏溶入罗氏的记载,尤其北魏孝文帝时,曾有过大规模的官方改姓,有许多少数民族如叱罗氏、破多罗氏、斛瑟罗氏、解瑟罗、武罗等改为罗姓,其中北魏时,鲜卑族、代州人屈蛇节侯罗结、带方公罗斤、罗敢、罗伊利、济南王罗拨家族、南阳郡公罗协等便是典型代表。
“大罗氏”以官名“大罗”(掌罗鸟兽与女以贡)为氏,秦时有将军大(弘),秦以后“大罗氏”历史罕见,其后裔可能已加入罗氏,是早期溶入罗氏的先民。
也有外国人改为罗氏,如唐朝,有印度人改为罗姓名好心,功至封郡王,但笔者至今未见有奉其为先祖的《罗氏族谱》。明朝时赐元人萨姓为罗姓,名秉忠,官至一品都督等。
今彝族、壮族、蒙古族、布依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有罗姓,这些优秀人才赐姓改姓后,为罗氏带进新鲜血液,添加新的遗传基因,其中杰出人才、特别杰出者,如鲜卑族、山西代州罗结家族掌管北魏半壁江山,为罗氏的声誉做出巨大的贡献。
罗子国并入楚国后,失国、得姓之臣民及其后裔,开始了漫长的迁徙过程,先迁枝江,再徙长沙。周朝末年在长沙郡形成以“罗”命名的县。1957年出土的“罗县城遗址”,当地以“罗子国城遗址”定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便是明证。《湖南省志》中第一位见传的女性是秦朝武陵郡守罗君用的女儿“罗孝女”,其兄弟“罗孝子”同期见《湖南省志》,可见长沙罗县罗氏在湖南的影响。罗君用的另一儿子罗珠,参加的军队,“从灌婴,定豫章,有功德于民,卒官。晋末有罗企生、遵生,今南昌柏林罗氏是其后也”(据《江西通志》)。罗珠是第一位见诸史志的豫章罗氏,开启了豫章罗氏的郡望(笔者注:其具体官职有数说:大司农或、大将、大臣等,查灌婴传,其部下五人共斩,官封列侯,罗珠是否名列其中,待考)。
在湖南北岸的楚南村有汨罗山,又叫罗山,前有,皆以罗氏活动地域而名,清湘籍儒将便以“罗山”自号。湖南罗县以北就是麋氏族的活动范围。到周朝末年,罗、麋等附庸楚而聚居的姓氏县,都统辖于黔中郡。
秦汉时,罗子国遗民,有的留居长沙郡,有的东迁豫章郡,《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裔,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卷一O六载,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罗二姓,一直到宋、明代,豫章罗氏都是大姓,人才辈出,散布于全国各地。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绢画古地图中,在湖南省的潇水支流有一条罗水,当系一支罗人南迁于此而得名。至于中下游一带分布之区,至今壮族语称田为罗,即山间田之意,也说明罗人有一部分南迁至两广与相融合而保留了很多以罗为名的地方,由此可知,全国各地留下许多以“罗”命名的山、水、村庄、城市决非偶然之事。又有一支罗人则又向西南,从滇东、滇南迁入下游,建立了,后来并吞了暹国,便合称“暹罗”,即今泰国的主体,成为泰族的一部分。
当罗被楚并时,还有一部分罗人不愿降服楚国,他们和卢、赖、傅等遗民向西越过进入川东,定居于阆中,“罗”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
1、后来有的罗氏便融入于土家族。一支则继续西迁到北胜县,成为彝族的大姓。
2、另一支则迁入贵州东部、南部,与、扬越融合为布依族,罗姓成为布依族的大姓。罗姓布依族人是古罗子国之后。罗子国遗民被楚文王徙至湖南省汨罗后,在那里定居过一段时期。后来,有一支又越过到江西。据说山脉的得名也与罗子国后裔有关,《罗氏族谱》中留有汉代“罗霄”的名讳。再后来,复西西经湖南辗转迁到贵州,
3、形成国和罗番。《经世大典·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载:至元十五年(1278年),罗殿国主罗阿察等及遏蛮军番主罗笃纳土来降。《元史·地理志》的《八番顺元诸蛮夷官》篇中则作:“罗甸国主罗阿察”,“罗阿资罗甸国遏蛮军安扶使”,又谓“八番,罗氏等国”,后又分别立八番、罗旬二。在罗甸国置罗番遏蛮军。又设罗博县,后改为。今罗氏仍为布依族中之大姓,为罗甸国和罗番的后裔。《安顺府志》卷一五《风俗志》载仲家七大姓中有罗氏。
4、有的罗人,则由湘北南迁于湘南,加入了瑶族十二姓之一,如广西的白水保存的瑶族《评王券牒》中署有罗道门、罗行。原存湖南的《万福攸同,兰桂腾芳》瑶人谱牒中有罗竹奉。广东至今有罗氏。
历史上罗氏先后形成五个郡望,即豫章、长沙、襄阳、齐郡(济南)、河东(太原)。
罗姓传统文化
:亦称、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长沙郡:周朝即有该地,战国时期楚国始建郡,秦灭楚后承之,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广东省连县、阳山县等地。西汉改郡为长沙国,东汉仍改回为郡。
罗州:即广东省湛江市属。廉江地处北部,粤桂边界,扼粤桂两省交通要冲。廉江,古称罗州。始建前在秦朝时期属象郡地。汉朝时期属合浦县地。晋朝时期属高凉郡高凉县地。南朝宋、齐时期为高凉郡罗州县地。南朝梁、陈时期为罗州高兴郡石龙县地。隋朝时期属高州高凉郡石龙县地。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石龙县建石城县,属罗州,唐玄宗天宝元年,以濂江河取名,易名为濂江县。南汉时期属罗州。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废罗州并废濂江、干水县,划入吴川,属辩州。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改辩州为化州。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76年),复析吴川西乡置石城县,属化州。元朝时期属化州路。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属化州府。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属化州。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属高州府。清朝时期属高州府。民国元年~三年(公元年)属高州道。民国三年改石城县为廉江县,属高州道。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废除道制,属高州善后处。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属高雷廉钦琼崖罗阳八属联军总指挥部。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八属联军全部覆灭后,属广东南路行政公署。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属广东省第七行政区公署。民国三十八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公元1949年),属广东省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日廉江县城解放,属广东南路专员公署。1950年9月属高雷专区。1952年11月属广东粤西行政区。1956年2月属广东省湛江专区。1959年1月,廉江、遂溪、海康(南渡河以北部分)三县合并为雷北县,属广东省湛江专区。1960年11月雷北县易名为雷州县,届广东湛江专区。1961年3月撤销雷州县,恢复廉江、遂溪、海康三县。按原县区域分治和归属。1978年9月属广东省湛江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9月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属湛江市。1993年12月经国务批准,廉江撤县设市(二类市),归广东省直辖,并委托湛江市代管。
豫章堂:以望立堂。
尊尧堂: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人们称他“豫章先生”。清朝人廖绍朱在《罗氏族谱序》中云:“罗氏之先系出周之罗国,厥后子孙以国为姓。汉大农令怀汉公(即珠公)肇迁豫章,世为豫章罗氏。”民国学者罗元鲲考证,罗珠“实为罗氏鼻祖,分布天下者皆其后也”,故豫章为罗氏郡望。豫章堂号源此。
湖南邵阳罗氏族谱,(清)罗朝扬等纂修,清嘉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罗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五卷、次三卷,(民国)罗希佛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第二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浏阳、长沙罗氏二修族谱,首两卷,(清)罗华、罗位云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卷首上、下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浏阳、长沙罗氏三修族谱,(清)罗泰阶、罗寿仁、罗贞卿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9年)丕振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益阳罗氏重修族谱,(清)罗联俊等纂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72年)豫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罗氏续修族谱,(清)罗光炳、罗隆俊等纂修,清道光七年豫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罗氏八修宗谱,(清)罗斐成纂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罗氏九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罗庶丹、罗肿甫等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谕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罗氏续修支谱四卷,(清)罗汇唐罗文动罗湘南等纂修,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上湘田心罗氏族谱七卷,首一卷,(清)罗大谱、罗大胄等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明德堂木活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衡阳,湘潭六甲罗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尊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遗训、寿序两部份。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邵阳罗氏六修族谱,首一卷,(清)罗楚书、罗光黻修罗光昌纂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豫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邵阳,祁阳铁塘罗氏八修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民国)罗培晃、罗远湄等修罗基滋等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崇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第六卷、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图书馆。
湖南邵陵罗氏族谱首一卷,(清)罗玉峰修罗凌云罗家声等纂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图书馆。
湖南邵陵罗氏族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罗伯定、罗伯谨等纂修,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新化罗氏重修族谱,首一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九年(公元1883年)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新化罗氏续修宗谱,首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第一~四册,纪事至清光绪九年止。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新化罗氏续修宗谱,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统年间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纪事至清宣统年间。现被收藏在湖南图书馆。
湖南新化罗氏续修宗谱首四卷,著者待考,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第八十八卷、卷首第二~四下册,纪事至清宣统元年。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新化罗氏通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民国)罗元鲲修、罗联焘等纂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正编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四川简阳罗氏族谱四卷,(清)罗元镒编,清光绪年间(公元年)简阳罗氏祠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彭县罗氏支谱,(民国)罗启聪等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内江罗氏族谱八卷,(民国)罗懋昭等续修,民国年间内江罗氏祠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八卷。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浙江上虞罗氏支分谱,(清)罗振玉等纂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董山罗氏宗谱辑略,(清)罗贵岑等辑略,清康熙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慈溪罗氏宗谱十卷,(清)罗兆鹏等纂修,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慈溪罗氏宗谱三十五卷,首两卷,(民国)罗贤赞等纂修,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无为罗氏四修宗谱六卷,(清)罗鸿远等纂修,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豫章罗氏重修宗谱,(清)罗宪通等纂修,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罗氏重修宗谱,著者待考,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罗氏庙事志七卷,(清)罗应鹤著,明万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罗氏家谱,(清)罗万锦、罗万绣纂修,稿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大 成 谱 派 衍(全国通行班次)罗氏族谱字辈
旧派 珠公43世 &盛&字辈起
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之懋宪光,秉兴克允福。  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 日新,德业世常录。
忠孝传鸿烈,芳名震豫章;历朝荣显位,奕代佐元良。  理学垂声久,英才毓瑞长;宗支同绍述,焕发衍嘉祥。
山东菏泽罗氏字辈:“真梓世袍 文士自樊 思怀克秀 清明传玉永 衍述继续常 守正行大道 宗圣兆吉昌 本固恩德广 源修庆善祥 家风忠厚显 建业兴隆扬 友谊照全国 启承繁万乡 根基盘石定 同心辅鲁邦”。
湖南桑植、湖北仙桃、红花堤罗氏字辈:“季道伏存暹人宏大士万瑞嗣胤延世益昌启俊贤自承祖宗德文国福朝先荣显旌加远希绍永兴蕃”。
湖南安化罗氏字辈:“辰梦文兴绍远泰万天寿日祥光发鸿开俊彦正芳华贤才昌盛宗英拔慎守先贤烈昌隆代贵荣绵延敷善泽蔚焕益明新礼义贻来哲诗书训后人道高期立达教迪久同遵辅佐贻梁栋仪型重玉金辉煌馀藻采培植积兰芬麟瑞资钟毓鹏程庆允升源长咸锡福嘉运启崇英”。
湖南滦湾罗氏字辈:“教振家声大宜克笃茂本培元植基广泽迪惟前光恒崇先烈继序其荣宏开佑锡”。
湖北天门罗氏字辈:“楚用钦邦世显文方盛永吉祥士宝其昌功德远扬笃滇贤良赞绪丕美家道之光”。
湖北安陆罗氏字辈: “正大光明国修齐治平传昌家仁义礼信尊贤忠良华方万载世久增常和卫兴邦。”
重庆南川区水江罗氏字辈:应汝祖宗庆,兴旺佐朝廷。正大光明远,洪先在高升。水江罗强。
重庆城口县巴山镇黄溪罗氏字辈:国玉天心锡,家仁世泽隆,惟贤思自学,明道正直中。
湖南罗氏(包括湖北、红花堤等地同族)的派次[2]
季道伏存暹,人宏大士万,瑞嗣胤延世,益昌启俊贤,
自承祖宗德,文国福朝先,旌加远,希绍蕃。
湖南安化罗氏(杞公)老派语共28字:
辰梦文兴绍远泰,万天寿日祥光发,鸿开俊彦正芳华,贤才昌盛拔。
新派语共80字:
慎守先贤烈,昌隆代贵荣,绵延敷善泽,蔚焕益明新,
礼义贻来哲,诗书训后人,道高期立达,教迪久同遵,
辅佐贻,仪型重玉金,辉煌馀藻采,培植积兰芬,
麟瑞资,庆允升,源长咸锡福,嘉运启崇英。
湖南滦湾市罗氏派次为32字:
教振家声 大宜克笃 茂本培元 植基广泽
迪惟前光 恒崇先烈 继序其荣 宏开佑锡
罗氏所用派序为:
楚用世显文方 盛永吉祥 士宝其昌(罗钦顺立)
功德远扬 笃滇贤良 赞绪丕美 家道之光(民国时新增)
四川省弹子村罗姓字辈
崇烈万世光扬 鸿儒宣占贤良(罗翊声)
广东揭阳、棉湖、、潮州罗氏所用派序为:
国朝凤宣隐 克仕光恩文
邦端贞德裕 世绍礼义尊
尧舜宗英俊 孔曾道永存
天嘉明福善 万有继凳云
承平开泰运 先哲衍经论
益智连科捷 蓝田耀玉琨
湖北荆州公安罗氏所用派序为35字(罗荣):
至大万庭文 于依之国士
洪才光祖德 遗安承先代
礼学少书香 孝友家为政
功名博永昌
重庆奉节罗氏所用派序为32字:
北京凤鸣 绍运天仕
元言联映 国远永启
祯祥瑞世 弘扬华夏
四维孔兴 豫章鼎盛
湖北鄂州(鄂城)舜隆公罗氏所用派序旧谱为32字,1994年重新续谱新派32字(罗俊):
旧谱:肇霖云彰定家安邦
元万正一大士文光 为(从)善必(有)福 修德永昌道生本立实茂名扬
续谱:继承祖志访贤效良延绵泽远训在义方才华俊秀 功勋辉煌与世同运长发其祥
罗姓姓氏名望
:字怀汉,号灵知,称,又称,君用次子;108世孙,郐公四十一世孙。生于湖南浏阳,后徙豫章(江西南昌),卒于丙戌二年九月十八日辰时,寿九十一,葬南昌西山。为罗姓始祖。
:两晋时期襄阳(今)人,晋室南迁后深受器重,任襄阳太守。
:晋代政治家,豫章南昌人。多才多艺,曾任武陵太守,为官刚正为人忠直,“企生尽忠”为一代佳话,与其弟的罗遵生被世人称“忠孝一门”,是最早为罗氏赢得巨大声誉的人。
(595年―622年),汉族,唐初齐州历城人。大业年间,罗士信为(即齐州)通守属下一员战将,勇武过人,颇受张须陀器重。后随张须陀镇压领导的,兵败,张须陀被杀,罗士信随同等归降瓦岗军,被授以总管之职。在率部征讨时,重伤被俘。王世充爱惜其才,以礼待之。士信耻与王世充为伍,不久,率所部千余人降唐,被拜为道行军总管。五年(622年)在洺(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南)的防御战中,罗士信陷于河东军重围,城破被俘拒降,为河东军所杀。谥号“勇”。葬于(在今河南洛阳)。
:唐朝军事家,隋朝镇守辽东名将罗艺之孙,为唐抗击外敌立下赫赫战功,传下“”的佳话,赠封护国舍人,一生故事多编剧为中国各地方戏武戏表演,且广为民间道教立庙祀神至今。
:唐代文学家,人。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谓其所著《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唐代诗人,余杭人。有&素有英姿,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代“三罗”之一。
:家,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剑州剑浦人,闽学四贤之一。
:宋代画家,今人。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时人评价他的画作,“披图便知登高望远,鱼鸟往还,浩然有江湖之思”。
:宋代政治家,江西崇仁人。官至代理。淳熙二年(1175)举进士第二名,即谓“榜眼”。初授定节度推官,受到漕运使的赏识,荐为太学博士。
:名将。  (名字失考):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壬戌科擢进士。仕湖北咸阳县令,升抚州、桂林太守,累官至朝善。[3]
:元代名将,福建长汀人,在闽为福建省右丞兼广东道宣尉司使都元帅。后进封晋国公,镇守汀洲、漳州两府。
:明代理学家,江西吉水人。为嘉靖八年状元,传承“”之说的儒学家。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记》一卷。
: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江西宁都人。工诗文、书画,喜饮
罗姓名人——罗贯中
酒,善制茶。其画林壑森秀,笔法多变,水墨清润淋漓,画风深沉粗犷,是“”的创始者。
: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今山西太原人。相传他一生作过“十七史”演义,现存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代表作《》(简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清代著名画家,为江苏(今)人。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罗姓近现代
: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江西人,字努生,又名国琅,笔名生辉、野度。他是创始人之一,也是最终没有得到正式平反的六位右派之一。罗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人,他是唯一一个敢于反抗两党威权统治的人。
:抗日名将,第一次入缅作战远征军司令。
:湖南衡东县人。现代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四川南充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期著名领导人之一,多次参加并领导著名战役,战功卓著,历任我军重要职位,建国后被授予“大将”军衔。
:湖南新化县人。不朽的战士,英雄。
:云南彝良县人。是一位从农民出身的普通士兵成长为统率千军万马、屡建战功的杰出军事家,是共和国早早陨落的将星,是建国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
:四川 苍溪县人。建国后任总理副主任、国务院副,分管外交、、对台工作;还曾任中央军委联络部副部长,中共中央调查部副部长、部长,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等职。
:男,汉族,1935年7月生,山东济南人,1960年6月入党,1962年5月参加工作,民主德国富莱堡矿冶学院机械铸造专业毕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男,汉族,1934年3月生,福建人,致公党成员、中共党员,法律系毕业,大学学历,教授。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生于日出生于北京,祖籍重庆,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主播之一,新闻编辑部副科长,中共十七大代表。
:华语流行乐教父。
罗李华:著名易学家,释玄斋第七代传承人。
:影视明星。
:影视明星。
:流行歌手。
:流行歌手。
:影视明星。
:流行歌手、节目主持人、演员。
:影视明星。
:影视明星。
:中国内地女模特,2004年第五届CCTV模特电视大赛合肥赛区冠军、第五届CCTV电视模特大赛全国总决赛第四名。
罗兰:旅英华侨,曾就读于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
.中文百科在线[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罗珠文化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古族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