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自治区农村牧村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中怎样贯彻落实社会主义价值观24字核心价值观

鄂尔多斯日报社多媒体数字报文章
& & & & & & & &
第03版:调查与思考
新闻搜索:
&&&&&&&&&&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全力抓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
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也是“8337”发展思路在农村牧区的具体化。鄂前旗作为自治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点中点”,要发挥好“试点”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走出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十个全覆盖”路子。 坚持规划先行、梯次推进 规划是指导和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总纲。鄂前旗地广人稀、人口分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相对滞后,自然条件、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习俗等方面与其他旗区相比差别较大。因此,规划更显重要,必须要突出全局性、基础性、前瞻性和独特性,明确方向、有的放矢、指导实践。全局性就是立足于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兼顾一般,统筹谋划好服务半径、服务需求,以辐射“圈”、服务“区”、流动 “点”布局,坚决杜绝各行其是、单打独斗,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同时,依据现实财力,坚持先易后难、积累经验,分类、分批稳步推进,确保建一个、成一个。基础性就是立足各嘎查村立地条件,重点规划好交通、电力、通讯等事关农村牧区整体发展的基础设施,统筹摆布、一次到位,梯次推进、共建共用,切实发挥好连接纽带作用,通过“圈”、“点”、“带”的融合,形成推进“十个全覆盖”规划体系。前瞻性就是要根据村庄变迁趋势、人口变化情况和产业发展潜力,既要兼顾当前急需推进的各项工作,又要统筹谋划好未来村庄居住布局、产业布局,切实找准村庄发展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农牧民生活和嘎查村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开展规划编制,增强规划的实用性。独特性就是要着眼生态、生产、生活的融合统一,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体现嘎查村历史文化,探索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推进模式,尽显农村牧区自然形态之美、民族文化之美、生产生活之美。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作为全区普惠政策,“十个全覆盖”工程必须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避免“千村一面”,造成资源浪费。在具体工作中,鄂前旗应当坚持就近、便利、实用的原则,探索推进“城镇融入型、中心集聚型、分散建设型、转移融合型”四种建设模式,通过镇区公共服务的带动、中心区公共服务的辐射、嘎查村公共服务的补充,最终实现辐射半径全重叠,辐射范围全覆盖。城镇融入型,就是将距城镇周边20—40公里的嘎查村,统一纳入城镇辐射范畴,推动嘎查村向城镇集聚,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共用共享;中心集聚型,依托6个原苏木乡旧址,以周边20—30公里为辐射半径,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投入,改善村容村貌,实施街巷硬化、危房改造工程,配齐配强卫生室设施设备,创新便民超市投入模式,切实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形成便民服务“半小时经济圈”,打造面向农村牧区、服务农牧民的“公共服务区”。分散建设型,立足于地处偏远、交通便利的实际,通过配备流动式、家门式服务,满足农牧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特别是要强化文化服务车配备,定期深入各嘎查村、农牧户,发放书籍、播放电影、开展民俗演艺,切实丰富农牧民业余文化生活,实现人文素质提升与文化惠民全覆盖。转移融合型,依据转移群众需求,树立差异化服务理念,着力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加快实现乌兰新区、5公里移民区等异地移民地区公共服务“十个全覆盖”,保障转移农牧民宜居宜业。 坚持制度创新、积极探索 制度创新是村庄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富民强民的重要抓手,必须与“十个全覆盖”工程统筹谋划、共同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两权分离,加快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并鼓励各地先行先试、探索完善、总结经验,为顶层设计提供有益借鉴。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抓好6个新型村庄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草牧场承包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和宅基地确权颁证登记工作,引导广大农牧民积极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确保在全旗范围内全面推开。通过新型产权制度的改革,催生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公司化、品牌化现代农牧业路子,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提供有力保障。强化金融扶持。严格落实《鄂前旗金融扶持现代农牧业发展办法》,按照王君书记在鄂前旗调研时的指示精神,加快设立政府担保基金、农牧民设施抵押,放大贷款规模、降低准入门槛,重点扶持农牧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有效破解农牧民贷款难、贷款慢的难题,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切实提升农牧业经营效益。探索草原再利用政策。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生态自然恢复区草原再利用政策,合理开发利用草牧场资源。率先在上海庙部分地区开展草原再利用试点,通过转包、转让等方式,探索合作经营、规模散养模式,找准生态与发展的平衡点,为全面推开摸索路子、积累经验。 坚持“六位一体”、统筹兼顾 “十个全覆盖”工程农村牧区公共服务的“升华”,是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的重要举措。因此,一定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把“十个全覆盖”与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四大工程”,同步实施现代农牧业、扶贫攻坚、乡风文明、文化旅游工程、通村公路工程建设,实现整体推进、全面进步。实施“巩固提升”工程。城乡统筹试点建设与“十个全覆盖”工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当前,鄂前旗城乡统筹试点建设已进入巩固提升的关键阶段,如何实现以“点”带“面”,提升“面”的普惠效应,成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着力点。因此,必须要把“十个全覆盖”工程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局中谋划,通过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整体提升,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统筹试点建设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准迈进。实施“精准扶贫”工程。“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提升贫困自我发展能力,最终实现稳定脱贫。通过近年来推进扶贫攻坚工程发现,贫困人口大多地处偏远、生态恶化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过去单纯的资金扶持会出现“越扶越贫”、“养懒汉”的恶性效应,扶贫资金“打了水漂、走了过场”。 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对于改善贫困地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对破解农畜产品买难、卖难,以及农牧民生产性、生活性制约具有重要作用,必将激发农牧民想发展、盼发展的能动性。因此,必须要将“十个全覆盖”工程与精准扶贫工程有效结合,通过解决贫困人口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户户通电、通村公路等现实需求,实现整体提升、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实施“美丽鄂前旗”工程。“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本质在于通过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的大改造、公共服务的大提升,切实提升农牧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实现村容整洁、守望相助、友爱和睦,建设舒展大气、和谐自然、富裕文明、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新牧区。因此,必须要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与“美丽鄂前旗”建设有机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各个环节,激发农牧民热爱家乡、奉献家乡、建设家乡的主人翁责任感,实现基础改善与人文素质的整体提升。实施“文化旅游提升”工程。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是地区旅游“名片”,一直被传承发扬。近年来,鄂前旗充分依托“宁夏”大旅游经济带,树立差异化发展理念,民俗风情体验、农家乐、牧户游等旅游业态快速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随着城乡统筹试点建设的深入推进,新型村庄、现代家庭牧场平层别墅交相呼应、互为补充,形成了靓丽风景线和餐饮休闲集聚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对于改善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旅游整体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要以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契机,着力完善以特布德、阿日赖为主的新型村庄公共服务功能,发展休闲旅游度假为主、庄园业态为补充的特色旅游产业,促进全旗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作者:鄂托克前旗人民政府旗长) □吉日嘎拉图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
地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鄂尔多斯新闻大厦A区八楼&&&&邮政编码:017000&&&&E-mail:
联系电话:
所有内容为鄂尔多斯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打造农村牧区亮丽民生风景线——我市全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综述
17:53:18来源: 作者:责任编辑:Sky
便民连锁超市
在村里文化室学舞蹈
广播电视村村通
牧区卫生室
准旗大口村小占社
村里的文化墙
吃上自来水、住进砖瓦房、通了柏油路、医疗有保障……今日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如春风甘露洒向千家万户。
自全区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我市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重要举措,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发展工程,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途径,作为固本强基的重大工程和当前农村牧区最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早起步、细规划,迅速组织实施,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全面推进建设,一幅五彩斑斓的民生画卷在鄂尔多斯大地上展开。
统筹实施 全面推进
为全面实施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市委、政府结合鄂尔多斯实际,统筹全局,科学部署,把“十个全覆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在“全”字上下功夫,坚持“六位一体”“三项建设”统筹推进的工作思路,明确提出在确保“十个全覆盖”工程各项任务圆满完成的同时,取得现代农牧业发展、贫困人口脱贫、村容村貌改善、文化旅游业发展、乡村公路四通八达的综合成效,同步抓好村庄绿化、村集体经济、基层组织“三项建设”,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进一步夯实民生之基。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我市成立了“十个全覆盖”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市旗乡村四级联动机制,做到条块结合,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市长办公会、督查汇报会,研究部署“十个全覆盖”工作;市“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严格执行半月一通报、一月一调度制度,促进各旗区与部门加强对接、协调、协作,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不落一村、不少一户,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55万农牧民群众。
2015年是我市确定的“十个全覆盖”工程三年规划的全面攻坚年,翻看“十个全覆盖”的“民生账单”,每一个细节、每一步实践都扎实有力,处处关切民生,事事温暖民心。
——计划改造2.4万户危房,现已开工29925户,开工率124.7%;已完工26804户,完工率达111.7%;
——计划解决9.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现在9.8万人饮水工程已开工实施,并已解决9.0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计划完成1179公里街巷硬化,现已开工1620公里,开工率达137.4%;已完工1424.5公里,完工率120.8%;
截至目前,全市嘎查村卫生室工程已完工140所,完工率107.7%;嘎查村文化活动室工程已完工125个,完工率95.4%;便民连锁超市工程已完工159个,完工率111.4%。此外,全市已发放养老保险金12753万元,发放高龄津贴6210万元。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市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民生短板加速补齐,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55万农牧民正在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东胜区泊江海子镇村民刘金贵老两口过去一直住在土房里,房屋年久失修,夏天漏雨,冬天漏风。由于房子破旧,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都不愿意回家,时间长了就把老两口接到城里租住的房子团聚。今年村里实施“十个全覆盖”,刘金贵拆了破房子改建了楼板房,厨房、卫生间等一应俱全,还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村村通卫星电视也接通了。“在新房睡觉的第一天,我狠狠掐了自己一把,生怕是在做梦。”刘金贵说。
干群合力 把实事办好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为把“十个全覆盖”工程办在老百姓的心坎上,合上农牧民追求幸福的脚步,各级党政“一把手”把“十个全覆盖”牢牢抓在手上,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同时把“十个全覆盖”工程纳入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位。今年,我市结合自治区万名干部下乡驻村,市级向所有旗区派驻推进“四个全面”加强重点工作落实推进组,向所有苏木乡镇、街道派驻工作推进小组,广大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带着感情奔赴农村牧区,扎根农家牧户,讲政策、说思路、唠措施,广泛发动群众。一场场意见征求会,一次次工作协调会,一件件为民实举,密切了党群关系,拉近了干群距离。
郝伊平是伊旗公路管理工区下派到红庆河镇昌车渠村的驻村干部。自驻村以来,他整天跑村入户,今天给这家解决棚圈问题,明天给那家上自来水,一年下来皮肤晒得黝黑。现在,尽管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丝毫没有放慢工作节奏。“村里9个社通了自来水,还有2个社正在解决,我还得好好盯着,一户也不能让落下。”郝伊平说。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过程中,我市坚持规划设计农民议、施工企业农民找、筹资标准农民定,群众实现了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由被动实施到主动争取、由袖手旁观到积极参与的“三个转变”。
市、旗、镇、村几级干部常进村甚至住在村里,这在鄂尔多斯的农村牧区已成为工作常态。为顺利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他们没明没黑干工作,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干部的影响带动下,群众都积极投工投劳,干群拧成一股绳,形成了全面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工作热潮。
立足实际 建美丽乡村
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中,我市更加注重特色和实效,不乱铺摊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按照“规划先行、政府主导、依靠群众、统筹推进”的原则,根据地缘特点、人口规模、产业布局等情况,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城镇融入型、中心集聚型、家庭牧场型、转移优化型”等建设模式,保证把每一项工程都建成优质工程、放心工程,确保“十个全覆盖”工程建一个、成一个。
——对距离城镇、工业园区较近的嘎查村,整体纳入小城镇规划,推动村庄向小城镇聚集;
——对发展条件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的嘎查村,坚持危房改造与村容村貌整治有序衔接,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村庄规划,集中配套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室、卫生室、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场所;
——对自然条件较好的牧区,依托广袤草原和民族文化特色,结合危房改造,重点建设了家庭牧场,打造以绿色养殖、特色旅游为主的庄园村落;
——对人口居住分散、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积极引导农牧民向城镇、中心村转移,或选择向适宜产业发展、宜于人居的地区转移。
推进“十个全覆盖”过程中,伊金霍洛旗坚持规划先行,立足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合理甄别撤并村、保留村和重点发展村,充分考虑农牧民生产生活基本功能,结合每个嘎查村地域特点、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一村一规划、一户一设计,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步规划到位,严格用规划指导建设,打造体现民族文化、彰显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
杭锦旗锡日摩仁嘎查利用万亩马莲滩、锡日摩仁大草原等优势自然资源,保护传承传统马文化和蒙元文化,整合发展特色旅游,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嘎查。“为了将锡日摩仁嘎查建设成为有时代气息和民族韵味的新牧区,我们在工程实施中,加强了前期设计工作,按照注重本土特色、突出绿色生态的原则,根据村容村貌、产业布局和村民意愿,完成了规划设计。”嘎查长介绍说。
在乌审旗、鄂托克旗、鄂前旗等西部牧业旗,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十个全覆盖”工程,通过完善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形成 “点集中、线支撑、圈覆盖”的建设格局。
充满个性的农牧人家、风格各异的嘎查村庄,构成了鄂尔多斯一道亮丽的乡村风景线。每个村庄的建设,都是“因地制宜”,各具风味,凸显地方特色,在不同的旗区乡村,看到的是不同风格的村庄,既注重因地制宜和实用宜居,又充分考虑到了各村地域特点、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和村民意见,让老百姓看得见巨变,更留得住乡愁。
新风新业 为幸福加码
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中,我市特别注重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大行动”,引导村民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觉维护公共环境的意识,群众思想教育作用明显。现在,村子里文明新风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大到房前屋后院墙围挡,小到碗碟、餐巾纸盒等日常生活用品,都绘写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家风家训等,村庄新貌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得益彰。
乌审旗神水台村,是全市“十个全覆盖”工程示范点和自治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点。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神水台村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大行动、道德讲堂和民生政策宣讲,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和最美家风活动,制定神水台村村规民约,在全旗率先开展农牧民诚信档案建设,将借贷、项目安排、社会救助和诚信挂钩,全面提升村民素质。通过开展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村风民风有了明显好转,文明守法、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蔚然成风。
建设美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我市坚持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与产业发展、结构调整、文化旅游等结合起来,让产业发展成为农村牧区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准旗大口村自古便是一个黄河渡口,过去,许多人由山西的河曲、陕西的府谷过大口到西口外。大口村据此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和立地条件,将“十个全覆盖”和发展特色产业“捆绑”推进,按照山西民居建筑风格,实施了整村危旧房改造,打造形成了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田园体验、农家食宿为一体的度假村。“山上有鼓楼、脚下有鱼塘,还有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和抗日时期的战壕,好多游客都说来我们村里和进了画里似的。”村民李五十七搭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顺风车,今年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我们的收入比在外面那些年强了不知多少倍。”
为确保“十个全覆盖”工程让老百姓长期受益,我市制定出台了《全市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后续管理办法》,明确后续管理坚持“以村为主、上下联动、分级管理、部门参与、各负其责”的原则;各地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工程管理办法或村规民约,逐步形成了村容村貌和公共设施维护的长效机制,确保这一工程长期惠及百姓。
此外,我市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同步推进村庄绿化、房屋美化、环境净化等工程,和谐文明之风在鄂尔多斯农村牧区劲吹。目前,农村牧区环境整治已拆除危旧房16053处,清理断壁残垣21887处,清理“五堆”144万吨,新建垃圾池3133座,新置垃圾桶17282个,新建改建厕所1734个。乡村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今,在鄂尔多斯的农村牧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轻易“挖”出一段与“十个全覆盖”息息相关的民生。“十个全覆盖”工程不仅解决了农牧民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也畅通了他们走向现代文明和幸福生活的道路,更为农村牧区未来的发展点亮了希望,奠定了基础。
据数据统计,全市今年计划投资42亿元,截至10月8日,已完成投资53.5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28%。
走进乡村牧野,一栋栋宽敞的新房绽放着农牧民的欢歌笑语;一股股甘甜的自来水流入了千家万户;一条条平坦的马路让老百姓叩开了曾经闭塞的发展之门……城乡差距不断缩小,民生基础日渐坚实,精神生活不断充实,“十个全覆盖”工程富民、安民、乐民的核心价值,已在鄂尔多斯转变为广大农牧民的福祉,在鄂尔多斯大地上绘就了一道亮丽的民生风景线。(周斌)
欢迎加入“99街”微信报料,微信公众号:nmg_99jee
新闻热线:
今日内蒙古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如因转载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请于作品发布日期后30日内进行。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
电话:、 | E-mail:
视频内蒙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