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法治是指什么意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是指什么意思_百度作业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是指什么意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是指什么意思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来源:毕业论文网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在国家政治伦理方面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纲领,确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根本保证是全面实施宪法,应当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伦理;法治;宪法;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又一里程碑,其精髓就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在国家政治伦理方面的集中体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也产生了许多深层次社会矛盾。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推向前进,如何解决我国社会现存矛盾和问题,自2004年以来,我国社会理论界、思想界进行了激烈争论。有人否定改革开放,主张回到&文革&时期和以前的老路;有人主张进一步改革开放,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有人出于维护既得特权利益、害怕人民群众获得更加广泛的民主权利而明里暗里抵制进一步改革开放;有人认为中国应当学习北欧的社会民主主义道路;有人甚至提出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指导社会主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因此,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道路,是党的十八大必须回答的核心课题。
  一个国家的旗帜,一个社会的发展道路,既是一个政治问题,又是一个价值观问题,是一个政治价值观即政治伦理问题。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治理论,是成文的规则,而作为政治伦理的价值观,则是人们内心的政治信仰。因此,十八大的重要使命,就是通过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确立全体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回答了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现当代民主社会的关系、世界文明与中国现代文明的关系,吸收了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我以为,信仰源于恒久的内心理念。因此,要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首先必须回答好历史问题:如何看待世界文明史、如何看待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如何看待中国近代百余年民主革命、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奋斗历程、如何看待新中国六十年建设历史、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其他国家和民族走过的历史轨迹,我们自身的文明发展历程,所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无不告诉我们,富强,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的根本;民主,是现代国家保障公民权利的坦途;文明,是人类对自身野蛮性、惰性的不断克服;和谐秩序,和平发展,是国家和国际社会对国内国际战争等各种残酷纷争的最终解决之道;自由、平等是人民民主的必然,公正、法治是和谐秩序的标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自由的国民对于国家、社会、他人的道德义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正确回答了我们所要确立的国家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我以为,信仰源于人们对自身命运的深刻思考。因此,要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同时必须回答好主体问题:在对照世界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时,如何看待国家、社会、公民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国家的前途、社会的发展方向,攸关公民个体的身家性命;而公民的思想和行动,又深刻决定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方向。因此,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必须能够恰当地处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一个前途光明的国家必然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在一个正确前行的社会,自由是永葆活力的基础,平等是维持自由的前提,公正是道德风尚的天平,法治则是维持和平秩序的必需;这样一个国家、社会中的公民个人,爱国是基于国家、民族自尊和自豪感的信任,敬业是公民对履行自身职业责任的完美追求,诚信是对于国家和社会秩序的坚守,友善是对人类同胞和自然的相互尊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涵盖国家社会生活的五个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环境如何统筹协调发展。无论是西方、拉美、东南亚、中东、非洲,还是中国,在近现代社会发展中都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对比之下,我以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可以概括为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法治、文化自由、社会公正、生态文明。这就是十八大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理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首先是1982年宪法确立的,特别是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法治,是我国改革开放最重要、最根本的法律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它科学地回答了我国对于处理国家、社会、公民三者关系的基本原则。它被历史地证明是我国目前和以后应当坚持的正确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我国宪法制度发展历程,我们愈加感到,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社会层面是基础,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则是法治。没有法治,中国仍然停留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代,没有法治,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社会伦理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最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宪法和法律反映一个国家和社会最主流的价值观,既是外在的制度规范,又源于人们内心的道德良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基本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相关推荐当前位置://正文
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童行健
&&发布时间: 15:38:24 星期三&&来源:社会主义论坛&&&&&&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元/月)
作者 童行健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
原载2014年《社会主义论坛》第8期“理论辅导”
责任编辑:杨文江
版权声明:
①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授权云南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0报4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云南网”或“来源:云南网-云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云南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云南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云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附:云南日报报业集团10报4刊:云南日报 春城晚报 云南经济日报 影响力 滇池晨报 云南法制报 大众消费报 文摘周刊 东陆时报 社会主义论坛 车与人 民族时报 云南科技报 大观周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法治篇》导论
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日13:37&&&来源:
核心价值观乃是民族和国家兴旺强盛的精神基石。“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党的十八大凝练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把法治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之一。这鲜明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价值目标,深刻反映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共识,充分表达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法治要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 法治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法治反映了人类文明社会法律制度成长与变迁的基本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体从事法治改革的价值理想。在当代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乃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历史性重大战略抉择,成为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很显然,法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首先,法治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要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价值理想在于,社会主义不仅能够带来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进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带来社会正义与平等,进而消除两极分化,促进社会的共同富裕。因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来说,这意味着一种新的法律价值体系的确证。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所决定,当代中国法治的基本功能在于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正义,在公平与效益的关系上谋求二者的平衡发展,以便为当代中国法治进程奠定牢固的价值基础。在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进程中,法治担负着重大的时代使命。一方面,法律把提高效率、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在制定法中,注意运用授权性规范来调动社会主体的积极性,确认社会主体的广泛社会自由,赋予他们以广泛的法律权利,允许主体在具体经济活动中拥有广泛的选择行动方案的自由,保障主体的合法利益,进而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推动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处于变革过程中的中国法治,也始终关注和解决社会正义问题,把实现社会正义作为提高效率、发展生产力的价值目标。在制定法中,注重确认和保持社会主体在机会和手段选择过程中的平等权利,强化法律的利益调控功能,促进社会利益需求的平衡发展,进而保证社会变革进程的健康运行。很显然,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彰显必将导致一个全新的法律价值系统的建构,从而为中国法治进程开辟广阔的前景。
其次,法治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权要求。在当代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起尊重法律、依法办事的现代法治意识,建构现代法治社会,就必须推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这是社会经济文明领域中的一场深刻革命,它构成了向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转型这一法律革命的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与传统的计划经济秩序不同,现代市场经济在本质上与法治密切相连。这表明:现代市场经济生活的统治形式和调控手段是法律。法律具体设定了市场社会运作的规则和原则;法律是衡量市场社会关系主体行为的基本标准,市场主体的各种行为要受到一定的法律规范的制约;在市场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都要服从具有非人格特征的法律秩序。因此,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治型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坚实的法治基础之上,必须获得法治的保障。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一个具有社会主义特点的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逐步确立,给当代中国的法治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因此,建立一个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秩序,不仅成为推动经济文明变革的关键所在,而且是推进当代中国法律革命的基本条件。重建新型的现代化法治,决不是在过去小农式的自然经济轨道上的滑行,也不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法权系统的现代翻版,而是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创设一个法理型的现代法律秩序系统。
再次,法治还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根本权益。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要素,法治的价值意义就在于依法确立和保障人民的广泛的自由和权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治化建设。实际上,创设现代法理型的法律秩序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法律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处于同一个时代过程之中,中国法制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有其确定的内在发展目标。邓小平在提到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时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在中国的特殊国情条件下,推进依法治国,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性转变,是中国法制现代化面临的一项时代使命。而实行法治、坚持依法治国的关键之点,就在于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牢固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因此,邓小平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就启示我们: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就是保障民主,坚持依法治国,“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律化”。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进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与民主政治密切联系的,它要求法律的权威高于任何个人的权威,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要求法律适用上一律平等,坚决排斥法律之外的任何特权;要求通过法律机制保障和促进公民的权利,并且要创造一个正常的社会生活条件,使个人的合法愿望和尊严能够在这些条件下得以实现。在当代中国,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法律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反映了世界法制变革的一般趋势,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中国新闻-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
原标题:【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
  【核心提示】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自由是指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对于每个个体而言,自由是指不受外界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拥有完善自己的空间并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平等的外延十分广泛,它涉及国家的平等,关系到国家的合法性、主权与地位;涉及社会的平等,关系到社会保障体系和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机会参与的平等;涉及到人格的平等,关系到个人修养、人际关系、人格尊严等多个方面。
  ●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践行公平正义离不开政府有所作为,从政治层面,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保障政府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必须加强社会建设,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重塑价值体系,让全社会充满浩然正气。
  ●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完善社会主义中国法律体系建设,提高立法质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
  ◎内蒙古党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课题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4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引领新时代的价值,实现了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造性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划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与我国古代历来讲求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关系一脉相承,与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的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思想方法不谋而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关键词一:自由
  第一,为什么自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本质和最高理想。相对于国家层面而言,自由是一个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程度在社会领域的最集中最本质体现;相对于个人层面而言,自由是每个现代公民在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种种个人德行品德的基础上,社会给予的最核心保障。尽管,对自由的追求是人性的本质,但是,自由绝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个体自由,而是连接国家与个人的纽带。对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中国的改革始自对“自由”的尊重,从最初的“大包干”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对于人民权益的保护,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对于自由的保障,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了出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发挥其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第二,什么是自由?
  自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在未来社会,“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现实生活中,有人极端地认为自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与社会主义是相矛盾的。事实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主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追求和价值取向。一方面,社会主义中国的自由是“实质自由”,这种自由强调为每个个体创造良好的空间、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并以此为最终目的的自由;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中国的自由是“集体自由”或“社会自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的自由互为条件,个人与社会并非对抗,而是互相促进。
  自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有人说,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习惯中没有自由,也最缺乏自由。因为它充满“尊卑”“秩序”“礼教”“等级”“戒律”。恰恰相反,自由与纪律、秩序是相伴相生的。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到处闪耀着有关自由的思想光芒。老子强调“自然无为”“无为而治”,这不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观念,而是在专制社会体制下能够提出的非常宝贵的,探讨“非专制”的一种思想观点,强调“自治主义”。又比如孔子用“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形容自己,就是对自由而无拘束的内心状态的一种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自由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深挖,体现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如何培育和践行对自由的价值追求?
  自由是一个复数,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自由是相对的,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法治基础上的自由,不能以牺牲他人的代价而获得。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自由是指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对于每个个体而言,自由是指不受外界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拥有完善自己的空间并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由的外延非常广泛,包括经济的开放、文化的包容多元、政治的协商民主、社会有活力和秩序等多个层面。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我们为了一味的经济增长,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甚至践踏自然环境,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应,反过来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自由要不得。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仍是第一要务,但这种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对个人而言,自由并不等同于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自觉维护社会的秩序、遵守道德法律,把个人自由建立在合理的条件范围内,为促进建立自觉、有序、面向全体人民的社会自由而奉献自身力量;应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加强法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体系的建设,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二:平等
  第一,为什么平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二个价值取向是平等。平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努力让广大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价值在更高层面的生动展现,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风向标。平等从个体本位的角度出发,将自古以来广大百姓最高价值理想在社会主义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凝聚升华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平等二字拥有最为深厚的群众基础,最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第二,什么是平等?
  平等是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的最生动展现和最核心问题。“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鱼水情深”是中国共产党夺取国家主权胜利、改革发展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的最根本保障。事实上,群众路线中最为重要的一条便是强调领导干部与普通百姓或各行各业人际关系的平等,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搞调查,讲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听得进百姓的意见与建议,与百姓打成一片。当今,一些领导干部滥用党的威严,大搞特权,严重损害了领导干部与普通百姓的关系,使群众切身利益受到损失,也严重损害了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将平等二字写入核心价值观,强调人际关系的平等,将群众路线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当然,群众路线同样强调利益分配的平等、参与机会的平等,这些将在核心价值观平等二字中都得到充分的展现和书写。
  平等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从中国儒家提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唐朝韩愈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平而后明、明而后清”的治国之道,到寻常百姓“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铮铮傲骨,都展现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对于平等的呼唤与追求。在中国的佛学里,也强调“平等”,叫做众生平等,而佛教中所指众生范围则更为广泛。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与指导之下,“众生平等”之理论可以推演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既强调人与人没有等级尊卑之分,人人平等;也强调国家与国家不论富强还是积弱,都应和平相处、平等对话;也强调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和谐相处,不能以破坏、掠夺自然环境为代价求得发展。
  第三,如何更好践行对平等的价值追求?
  正如上所说,平等的外延十分广泛,它涉及国家的平等,关系到国家的合法性、主权与地位;涉及社会的平等,关系到社会保障体系与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机会参与的平等;涉及到人格的平等,关系到个人修养、人际关系、人格尊严、文化环境、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一方面要继续发展生产力,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立足于民族之林、维护国家主权利益、与其他国家平等协商对话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无获”的分配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量化评价指标。制定保障广大百姓平等参与的社会规则,保障个人知情权、选举权、参与权。同时,要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常态化,领导干部必须将贯彻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去完成,消除特权,在全社会树起平等的标杆。
  关键词三:公正
  第一,为什么公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三个价值取向是公正。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和牢固根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公平正义提到全社会首要价值取向的高度。当下,我国正处于矛盾凸显期、社会转型期,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平衡利益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维护国家稳定大局、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必然选择。
  第二,何为公正?
  公正,顾名思义,是指公平与正义。我们先从公平二字说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汉字就含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遗传密码。在金文、甲骨文中“八”“口”两个字符构成“公”字。“八”乃“分”也,“口”乃“大瓮口”也。此外,在甲骨文中,“公”最初则为“瓮”的本字,所谓“瓮”是人类文明之始用来盛放食物的器皿,最早用陶土烧制而成。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那个负责分配器皿中食物的人掌握相当大的权力,因为他决定着食物能否分配均匀,关系到每个人的“一日三餐”。我们说这位“掌勺人”拥有最初意义上的“公权力”。所以一想到“公”字,总会与官方、政府、公家紧紧联系在一起,强调分配,强调平均。在新的历史时期,公平二字的外延越来越丰富,并升华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接下来,探讨“正义”二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谈到:“正,是也,从一,一以止。”把“正”定义为“是”“对”。《诗序》中写道:“雨无正,大夫刺幽王也。雨,自上下者也。众多如雨,而非所以为政也。”其中的“雨无正”是指雨不适宜、雨量过多的意思。“正”字解释为“合适”“适宜”。在此,我们将正义解释为在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中,被认为是适宜的、能够被众人所接受的社会准则或者说社会规则。当下,有人认为社会主义中国缺乏公正,尤其是公平,原因则是中国历来充斥着浓厚的官本位思想,因此,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公平。事实并非如此,在西方,公平二字翻译为“fair”,是指事件参与者拥有制定规则的平等权利。西方的“fair”更多层面是一种“私平”,事件参与方则是指代私人,指代每一个参与主体;另外,只要规则制定公平、参与方自愿,那么其过程和取得的任何结果便被认为是公平的。因此,中国的公平是一种“社会公平”,更强调“大同社会”,它和官方、政府、公家紧密联系起来,这并不代表因此就不存在公平;而西方的公平更多强调独立的个体,强调规则的制定。这也许也是中国社会事事诉诸政府、大政府小社会形成和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如何更好地践行公平正义?
  公正二字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道德规范一脉相承。“公”是国之为国的社会性要求;“义”是人之为人的社会属性。从《墨子?天志下》中的“义者,正也”、儒家的“唯公然后可正天下”,到《荀子?赋篇》中的“行义以正,事业以成”、贾谊《新书?威不信》中的“古之正义,东西南北,苟舟车之所达,人迹之所至,莫不率服。”无不体现了历代国人对公平正义的孜孜追求。通过对公平正义这两个词汇的系统解读和我国古代“公平正义”观的梳理可以看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一定是崇尚公平正义的国度。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践行公平正义离不开政府有所作为,从政治层面,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保障政府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必须加强社会建设,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重塑价值体系,让全社会充满浩然正气。对于每个公民而言,应该以天下事为己任,公平正义是诚信之本、友善之根,每个公民都应该有担当意识,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赋予奉献精神,自觉履行社会义务,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关键词四:法治
  第一,为什么法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四个价值取向是法治。将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方面并加以倡导,为其他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就社会层面而言,法治是自由的前提,自由是有边界的自由,是在法治的规则和基础之上的自由;同样,平等和公正的培育和实现也需要法治来为其保驾护航,可以说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是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之根本途径,并为他们的实现提供了最后一道“防火墙”。从国家层面而言,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方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宏伟目标在法治的基本治理方式下才能真正实现。从个人层面而言,遵守法律是每一个公民的最低底线,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更好地去热爱国家、敬职敬业,法治是诚信、友善的守护神,作恶使坏、欺行霸市、为非作歹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和制裁。
  第二,何为法治?
  法是中国的基本秩序之石。在这里需要厘清两个基本的概念,即法治与法制的区别。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我国各类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数以万计,有人说中国已经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中国已经呈现在国人面前。但是,就目前而看,我们仍处于法治与法制的十字口。何为法治?一是法律至上,正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二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正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必须在现实中得以充分发挥其效力,惩恶扬善,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重在对民众遵纪守法法制观念的培育和教化。三是对公权力的制约,通过法律调整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对公权力进行授予并对其加以制约。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构建法治秩序,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第一,法治秩序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优良的社会秩序。行政权力主导是我国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治国模式,构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要加强立法权力、司法权力建设,保障司法公正和充足话语权,形成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平衡的制度体系。因此,构建法治秩序,实现法治中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和必要途径。第二,法治建设是考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强大的国家能力、法治、责任是构成现代政治秩序的三个基本要素。从中国的历史文化角度而言,中央集权制度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孕育形成,国家能力较为强大,但是法治与责任型政府却是转变治理方式、推进治理现代化的两个软肋。因此,推进法治建设,是提高执政党执政地位合法性的重要途径,考验着一个国家执政党的执政能力。
  第三,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观?
  要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完善社会主义中国法律体系建设,提高立法质量。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只有随着实践不断完善的法。提高立法质量,就要高瞻远瞩做好立法规划、完善立法程序,加强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执法主体进行严格整合,集中执法权力。同时,完善对自由裁量权的制度性规定,避免滥用裁量权。落实执法责任制度,加强监督机制,严厉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权责一致,对滥用权力者严厉惩处。此外,建立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司法机关能够独立的、公正地行使其审判权和检察权。
  (执笔人:李树林、康媛璐)
  【观点】
  核心价值观,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吸收人类社会发展中各种先进文化精华、总结现代以来我们民族奋斗历史经验基础之上概括提炼出来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未来奋斗中需要始终坚持和固守的价值追求。我们要在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中实际地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使它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遵循。在这点上,不仅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样的个体要求非常需要制度化,尤其是像“自由、民主、公正、法治”等这样一些对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方面的要求更需要制度化。这中间不仅关系到制度的根本性,也关系到确立核心价值观的带动效应和领导作用。只有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实,核心价值观“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地位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戴焰军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仅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转型社会背景下的中国来说,科学规范、积极向上、健康进步的价值观在凝聚社会共识、积聚全民力量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共同的价值认同基础之上,才能有集体行动。从根本上说,价值观是解决一个社会集体行动的基本前提,它要求人们在头脑中、在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共识。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价值失范、道德滑坡的现象,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价值观,而是还没有形成适应现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适应现代中国社会奋斗目标的价值观。因为中国社会经过30多年的社会大转型、大变革,一些既有的价值观已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可是新的价值观还没有确立起来,于是价值迷茫、价值冲突的现象越演越烈。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将各种思想思潮统一到符合中国社会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上来,让大家的行为有基本的、共同的评判标准,以凝聚社会共识,进而形成共同行动。
  ――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
  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靠学习教育,靠耳濡目染,靠世代传承,更靠规矩规范、制度约束,使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并得以持续推进。刚性的社会征信系统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号召到落实的重要环节。可借鉴信用建设先进国家、地区的有益做法,建立信息平台,完善行政、司法、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和公开,划分信用等级,让信用记录与组织、个人的社会行为直接挂钩。信用的背后牵涉诸多利益问题,要探索建立类似“负面清单”机制,在行政许可、政府采购、工程招标、金融服务、城市落户、医疗保险、入学就业等各方面附加条件,依法惩戒失信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在政策制度、法律规范之中,又靠它培育、巩固和发展。法治的最高境界就是高尚道德、公序良俗的习惯化、日常化,但良好的社会风尚往往不会自动生成。要从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等多方面入手,完善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支持和政策保证。要适时将核心价值观中的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制度规定,如明确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对严重失信行为实行“禁入”等。通过褒奖善行义举,惩戒恶行,体现出好人有好报、坏人受惩罚的价值导向。
  ――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温龙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