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

张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认识
报告人:张军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
导读:张军,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研究员,学术特长与研究方向为哲学价值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当前思想和文化领域的热点与焦点。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上,习总书记讲到,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讲座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定位;第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本质;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扎实抓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来源:&&&&
&&&&&&字号
原标题: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扎实抓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朱善璐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做出的一项重要部署。《意见》的下发,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意见》深入阐述了为什么要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怎样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怎样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等重要问题,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总纲,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指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现在,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两个巩固”,深刻揭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方向。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不懈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师生,认真抓好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教育,中国梦宣传教育,筑牢广大师生成长进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是把全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强大精神力量。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首要职责,深入细致地做好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从党内和党员干部抓起,把树立信仰、坚定信仰、践行信仰作为解决党员思想作风问题的总开关、总闸门,净化党员思想和心灵,纯洁党的组织,为全校师生员工做出表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党课为主渠道,以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第二课堂”,广泛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为党和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宣传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才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党在现阶段的现实纲领而奋斗。当前,我们加强思想理论学习,最重要、最主要的就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学习要抓重点,着力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有八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等精神。要从学校和院系理论中心组学习抓起,以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制度保障,充分运用自学、集体学习、辅导报告、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结合高等教育工作深入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工作开局之际提出“中国梦”,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用一个响亮的口号集中表达出来,高度概括了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国一百周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深刻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怎样走过来,我们向何处去、怎样继续走下去”的根本问题,具有凝魂聚气、催人奋进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大学梦紧密结合,进一步强化使命自觉、创建自信、差距自省、奋斗自强意识,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筑梦人,进一步凝聚广大师生的理想共识和奋斗力量。   二、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实践载体和途径   价值观是人们对世界、社会、人生的总看法,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总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优秀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和凝练。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汲取古今中外的有益文明成果,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主题鲜明、内涵深刻,简练生动、通俗易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教育引导师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3个层面、24个字的基本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深入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牢牢把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途径,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   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对新时期国家、社会、公民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全面概括,为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确立了根本依据。要扭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和德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反对“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轻德”的倾向,促进学校资源和激励机制向育人聚焦、向德育发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奖惩机制,促进青年学生于实处用力、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充分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和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两个载体,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高度重视教师的言行对青年学生的示范熏陶作用,加强师德、学风建设,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和带动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推进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体系。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世界一流大学不仅体现在教学、科研水平一流,更体现在文化一流、校风一流、精神内涵一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先进的精神旗帜,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紧密结合起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育人之本、兴校之基、办学之魂,成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厚文化内涵和鲜明发展特色。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把思想文化、作风、管理、制度等软实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重要作用,对内坚持先进文化的引领,着力弘扬高尚进取的大学精神,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凝聚起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对外积极主动地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提升学校形象和声誉,争取社会理解和支持,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   三、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和管理,牢牢把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政治责任和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高校是意识形态生产和交汇的重要阵地,在全社会有很强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只有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才能进一步增强党在高知识群体中的凝聚力、号召力,才能赢得青年、赢得未来。《意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论述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通过学习贯彻《意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确保学校思想稳定和政治稳定。   切实增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能力。意识形态工作是理论性、政治性都很强的工作,中央一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高校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必须切实肩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旗帜鲜明地抓,理直气壮地管,不断提高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扩大党在高知识群体中的影响力。高校领导干部和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深入学习研究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理论,认真研究意识形态领域的热点问题,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坚决批判、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帮助师生员工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不为表面现象和个别言辞所迷惑,清醒地看到这些错误思想的本质和危害性。   妥善区分意识形态领域不同性质的问题。对学术理论问题,要提倡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和公平、公正、平等、平和的争鸣和讨论;对思想认识问题,主要用摆事实、讲道理等正面教育方法;对政治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抓敢管、敢于亮剑,把握好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这个重要原则,严肃处理公开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行,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节地开展舆论斗争;对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加强防范,决不掉以轻心、听之任之。   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网络和移动网络为载体的新兴媒体日益成为思想、信息和社会舆论的主要集散地,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使社会舆论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形态都发生深刻变化,一幅“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是麦克风”的社会图景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高校思想活跃,师生有着很强的话语能力,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就更大。这迫切要求我们通过理念、手段和基层工作创新,有效应对新挑战,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高校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要经常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加强对师生思想动态的信息掌握和分析,建立一套完整的舆情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加强国家观和民族团结教育,依法加强对境外资金和非政府组织资助的监管。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强化高校课堂教学纪律,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建立形势报告会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一会一报制,不给各种错误观点在校园传播提供渠道。完善意识形态领域重点对象工作制度。把意识形态工作结合其他实际工作一道去做,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在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中凝聚和教育师生。   在团结凝聚广大师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的进程中,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肩负着高举旗帜、凝魂聚气的崇高使命,我们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科学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给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而又光荣的任务,那就是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立场,着力搞好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个命题,首先肯定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重要作用.我们知道,意识形态在历史上是个非常有歧义的概念,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里,它的含义清楚而明确.意识形态就是指反映和代表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利益、愿望的思想观念体系,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等.它是建立在社会存在之上,又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影响和决定的社会意识.另一方面,它又能够对于社会存在,对于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条基本原理.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流行着一种“淡化意识形态”的倾向,有些人极力抹杀一些重要思想意识、理论观念中的意识形态性,强调它们只是文化,只是科学.某些学者甚至引用马克思恩格斯早年的观点,说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是把意识形态当作否定性概念来对待的”.他们说什么“意识形态的内容是虚假的,与科学相对立;意识形态的功能是保守的,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意识形态本质上编造幻想、掩蔽现实关系的精神力量,是对社会现实的颠倒的、神秘的反映”.这一认识是非常错误的.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确曾经尖锐地批判过意识形态,但他们批判的是当时德国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不是所有的意识形态.后来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列宁等人,一直把意识形态作为中性名词用.他们认为,有反动的意识形态,但是更有先进的、革命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意识形态与文化,与科学,并不是相互排斥和绝对对立的.强调这一部分思想意识、理论观念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绝对不会否定或削弱它们作为文化和科学的价值.相反,只有肯定并指出这些文化,或者科学中的意识形态性,才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其本质.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始终是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之间斗争的重要表现,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和警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之上,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的思想意识观念体系,它不但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夺取政权时期起到过动员和组织群众、指导革命、夺取胜利的巨大作用,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取得胜利之后,仍然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它对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对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系着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个命题,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体系,其中的各个部分不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且有核心和边缘、本质和现象之别.一个意识形态的本质,就是指那种渗透在意识形态所有部分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灵魂和核心,包括它究竟代表的是什么阶级、群体的利益,它的基本指导思想,以及它所昭示的方向道路是什么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一个包含着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的完整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它是我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当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当我们一旦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前者乃是后者的“本质体现”之后,我们也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本身,更深刻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和意义.事实上,人们对于事物的本身及其全局事物的认识,对于事物本质的理解与把握,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最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个重要命题,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和传播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尤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是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坚决把它贯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各个部分当中去.哲学、道德、宗教、艺术,以及经济、政治思想等等,都要在它的指导下建设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的科学,它离不开“社会”,也就是说,它们当中的绝大部分具有时代性、阶级性,这些部分的创造和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能没有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必须看到,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肯定并且包含着尊重差异和兼容多样的方针,它不仅不会阻碍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新,反而会给我们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更稳固的基础、更强大的动力.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重要论断,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切实抓好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下载积分:1888
内容提示: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02|
上传日期: 21:04:3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和践行.DOC
官方公共微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资料
&|&&|&&|&&|&&|&&|&&|&&|&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资料
&&&热&&&&&★★★
【字体: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资料
作者:办公室&&&&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238&&&&更新时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的要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社会的要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公民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位公民,都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锦上添花。
关于爱国。生在这个国家,我们就是这个国家的国民。无数个小家庭组成了我们这个国家。我们作为家庭成员,要爱自己的家庭。我们作为国家的国民,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爱国仁人志士为后世所赞誉,如文天祥、岳飞、戚继光,也有不少汉奸背离了爱国的信条、落得千古骂名,如汪精卫。和平年代里的普通中国人爱国的基本要求是;1,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骨肉同胞、灿烂文化、优良传统。2,热爱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国家的和平与统一方针。3,维护国家与集体利益,承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与民族的振兴和富强努力工作。&   & &&&&&&&&&&&&&&&&&&&&&&&&&&&&&&&&&&&&
关于敬业。所谓敬业,就是对工作要有事业心、责任心、使命感、担当精神。每个人为了创造物质财富,在职场上拼搏奋斗。敬业,就是要对自己的单位负责、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负责,要兢兢业业、有条不紊地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既然单位把这么重要的差事交给我,我就应该尽己所能把它做好,如此方能不辜负单位对我的殷切期望。事实上,敬业不光是对单位好,也是对自己好。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加薪、升值的机会总是更青睐敬业的人。
关于诚信。诚信,其实就是诚实守信。我们每个人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都应该遵守诚信的基本准则。某种程度上,诚信就是我们隐形的身份证。人们都喜欢跟诚信的人打交道。如果我们不讲诚信,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失信的恶性循环,就会变得一团糟。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他或许能瞒得了一时、却瞒不了一世。如今,对失信的惩戒措施越来越多,对失信的防火墙越来越牢固,失信的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讲诚信,为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尽自己的力量。
关于友善。友善,就是对人要和气,所谓和气生财、和为贵。当然,和气并非没有底线、没有原则,而是要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处事更圆融。和气,是指待人接物要和气,但在基本的是非曲直方面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任由别人牵着自己的牛鼻子。人心都是向善的,我们应该坚持善念、对人友善、多行善事,让我们的社会充溢着善文化的因子。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友善会让整个社会大家庭更加温暖,我们所追求的的真善美就不会遥远。
  作为共和国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履行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个基本思路
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是一个重要方面。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正确把握他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路,对进一步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关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这里我们将其概括归纳为十个方面的基本思路。
  1.重要意义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在视察北京大学同师生座谈时指出:“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为此他强调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群体思想多样和价值多元的条件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和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2.重要地位论。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包括发展物质文明这一“硬实力”,同时也包括发展精神文明这一“软实力”。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文化软实力包含的内容很多,如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民族素质、国民精神等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核”,离开这个“基本内核”,文化软实力就等于失去了灵魂。
  3.基本内容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来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它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4.思想渊源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强调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文化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扶贫济困”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我们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5.培育目标论。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这里,他指明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目标和主要目的。核心价值观是人们的精神支柱,也是行动向导。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就必须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在当今中国,要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构建全体国民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来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6.培育原则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自觉遵循和把握一条重要原则,那就是习近平所指出的,必须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这需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形成一种使各行各业工作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强大正效应;把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使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形成真正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7.培育重点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但是从培育重点和难点的角度来说,必须抓住两个重点群体:一是党员干部群体。干部是群众的领头羊,干部带了头群众才能有劲头。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去感召群众、引领风尚;二是广大青少年群体。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为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8.培育载体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有针对性地设计载体、搭建平台,不断提高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一是运用先进典型宣传。常言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年,重大典型、道德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宣传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尤其是中央电视台连续十多年开展的“感动中国人物年度评选”活动,在全社会产生了极大反响,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二是运用电影、电视、戏曲等文艺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好文化、文艺的教育功能,推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文艺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价值观教育主题文化活动;三是通过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开展有庄严感的典礼,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入学仪式等,同时利用重大纪念日、祭奠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开展有教育意义的纪念活动,通过这些有效载体弘扬主流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正能量;四是发挥好公益广告宣传的作用,实践证明这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有效载体,具有很好的传播力和感染力;五是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根据“微时代”媒体传播的新特点,努力在“微”字上下功夫,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和宣传力度。
  9.培育方法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结合新的社会实际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一是宣传引导方法,即通过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访谈节目、专题节目等多种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之中,以此引领社会舆论取向;二是活动引领方法,即通过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积极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三是以文化人方法,即习近平说的“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作用,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10.培育环境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构建好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确保我们出台的各项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中,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使整个社会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道德风尚,形成扶正祛邪、公平正义的良好风气,引导全体公民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 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切实抓好《意见》的落实,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
一、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最初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在又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正如《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四句话,实际上是对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两者关系的一个基本定位。
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两者的内在一致性。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方向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都坚持重在建设,就是要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都是为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强起来,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还要认识到两者各有侧重,特别要看到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这样几个鲜明特点:一是更加突出了核心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则更清晰地揭示了这个价值体系的内核,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二是更加注重了凝练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符合大众化、通俗化要求,便于阐发、便于传播。三是更加强化了实践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指向十分明确,每个层面都对人们有更具体的价值导向,是实实在在的要求,规范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便于遵循和践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切入点和工作着力点,有利于更好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深化宣传普及、增强认知认同&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培育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灌输,抓好宣传教育始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就能生根、开花、结果,就能转化为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要把“三个倡导”基本内容讲清楚,引导人们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传播展示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深入阐释中国梦是当代中国人民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形象表达,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认知认同不仅要体现在理性认知上,也要反映在情感认同上,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这就需要找准宣传教育同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做到深入浅出、情理交融。要善于运用大众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加强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最大限度地唱响正气歌,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心灵的罗盘,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
培育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就是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土壤。要把增强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引导人们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现在突出问题是,在一些领域和一些人当中,价值判断没有了界限、丧失了底线,甚至以假乱真、以丑为美、以耻为荣。一定要正视问题,把正面教育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把热点问题引导与群众道德评议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抓好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要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建立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长效机制。要以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整治网络环境,对那些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查处、严厉打击,让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的关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结合“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传统美德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然,对待传统文化,也要辩证地对待,加强鉴别、合理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把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宝库开掘好、利用好。
通过文化传承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要有内容还要有载体,要有文化活动还要有文化产品。要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活动,在国民教育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更好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们心灵、陶冶道德情操。现在,一些地方举办的经典诵读、道德论坛、文化讲堂,利用传统节日举办民间民俗活动,都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好形式、好载体,近年来开展的“我们的节日”活动已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一个品牌,这些都要在总结经验基础上继续抓好。要深入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围绕反映中华民族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党史、国史,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制定工程规划、加强重点扶持,推出一大批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精品力作。这里还要强调,所有精神文化产品都应当有一股精气神,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四、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实践&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行动。参与面越广,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就越深厚。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具体的,必须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动员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三个倡导”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增强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要坚持不懈推动实践养成,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开展面向大众的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必要的礼仪活动,让人们更好感悟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义。活动不在多,关键要有效果。如果离开实际生活和工作去搞道德实践活动,不管口号提得再响,活动规模再大,最后只能是空对空。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一定要注意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让人们便于参与、乐于参与。
弘扬正气,就得压住邪气。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还应当把抓建设与抓治理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对人们反映强烈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对那些伤风败俗的丑恶行为,对那些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要充分运用舆论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予以遏制、加强惩戒,形成社会压力,决不能听之任之。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一直是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这方面的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远远不够,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下大气力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秩序、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务求取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成效。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行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旅游中不文明现象日益凸显出来。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引导公众增强文明出游意识,不断提升道德素养,更好地塑造和展示良好国家形象。
五、党员干部要引领带动&
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党员干部在弘扬先进思想道德上作出表率、见诸行动,就是重要的导向和最有说服力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抓作风建设,坚持领导带头、党员干部带头,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带动整个社会出现新的气象。这深刻启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抓好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
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保持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带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要求普通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当前,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方面,加强党性党风教育,加强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重德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个“德”从根本上讲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让党员干部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就要把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情况,作为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真正把“德”的要求、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到实处。对那些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要及时提拔任用到合适岗位上来,形成鲜明的以德为先用人导向。对那些信念动摇、精神颓废的干部,对那些腐化堕落、道德败坏的干部,对那些在关键时刻逃避责任、引起民愤民怨的干部,要及时作出组织处理,决不能让“问题干部”消解思想道德建设的正效应。
六、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仅是宣传部门的事情,更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一定要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统筹规划、加强工作指导,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
各级宣传部门要在党委领导下,切实履行好组织实施、协调推进的重要职责,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加强对重点工作的谋划和督导,推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中央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各条战线各个部门都要认真落实《意见》精神,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各自工作中,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政策法律,对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要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做好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使之有利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背离现象、脱节问题。要善于通过科学的立法、执法、司法实践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用有效的制度机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鼓励,使违背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受到制约。要加大对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的关心和帮助,不仅要给予舆论上的推崇和道义上的支持,还应当给予物质上的激励和生活上的关心,推动形成好人好报、善有善报的正向机制,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 ――&一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构建现代文明的国家理念,体现了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让国家铸就更强软实力的理想和追求。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三个“倡导”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追求矢志不移的强国梦想
&&&&&&&&&&&& ――&二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转型期中国,最需要的是共识的凝聚、精神的引领。穿越历史的三峡,靠什么蓄积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又该如何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神州百年,沧海横流。如果说有什么理想能够始终将亿万中国人凝聚在一起,那就是建设现代国家、实现民族复兴。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我们国家的价值目标,并将之置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层面。
时光的年轮,铭刻着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艰辛步履。面对瓜剖豆析的悲惨命运、山河破碎的惨痛经历,无数仁人志士为强国梦上下求索的不懈努力,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一条悲怆激昂的主线。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在岁月长河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当代中国人骨气与底气的源泉。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这一代人,理应自觉承续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汲取开拓创新、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大河没水小河干”,朴素的道理告诉人们,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正因此,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层面标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从这个意义出发,处于前所未有大变革、大发展时期的中国,尤其离不开这一理想信念来引领思潮、凝聚共识,守望共同精神家园。
在利益多元、思想多样、观念多变的时代推进改革,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国家有目标,人民才有希望。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正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等方面逐步展开后的价值诉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向导航,深化改革的价值共识才能够形成,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才能够凝聚,“改什么怎么改”的国家意志才能够明确。
“行百里者半九十”,离梦想越接近,可能遭遇的挑战越艰巨,前行的脚步也须更坚定。我们必须清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将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大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不会一帆风顺,更难一蹴而就。惟其艰辛、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强国梦想融于个人奋斗,中国必将以强国之姿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凝聚共识&&&&&&&&&&&&&&&&&&& ――三论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广泛的社会认同与思想共识是一切事业顺利推进的前提。思想统一才能行动一致,思想混乱必然导致行动进退失据。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需要我们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各界广泛认同、普遍接受、一致认可、共同追求的主流价值观,是各种社会认知的最大公约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有利于冲破思想迷雾、廓清模糊认识,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有利于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今天我们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任务比以往更加艰巨。国际风云变幻莫测,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各种社会矛盾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因此,要在众声喧哗中凸显社会主流价值,在交锋交融中体现中国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强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新闻媒体责无旁贷。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采编全流程、贯穿到每一条稿件、每一块版面、每一个节目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要强化传播媒介管理和行业自律,做到一切报刊图书、广播影视、舞台剧场都不为错误思想观点提供空间,切实增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和职业能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网络传播阵地建设。当前我国网民达6.18亿,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空间的特征使之成为错误思想观点的集散地和散布谣言的高发区,一些严重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丑恶现象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为此,需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对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推进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打击网络谣言和违法犯罪,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要把精神文化产品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文艺工作者要站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度,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用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传递时代强音、推动社会进步。
宣传教育的作用与目标就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的意识,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通过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必将推动中国这艘巨轮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奋力前行。
“三个倡导”――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中央办公厅最近下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个倡导”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三个倡导”所追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目标,表达的是我们追求“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的,所以,有着鲜明的质的规定性。同时,“三个倡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和人类的美好追求,展示出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三个倡导”既有鲜明的政治价值,又有鲜明的道德价值。所以说,“三个倡导”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集中表达。
“三个倡导”凝炼着我国各个层面的价值共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表达的是国家的意志,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理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表达的是社会秩序,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诉求和期待;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表达的是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是对社会成员的道德约束。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相辅相成、密切相联,形成一个整体。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引领着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取向;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承载着国家的价值目标,又规范着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孕育在国家和社会价值之中,融入在国家和社会价值之中。这种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社会层面价值取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有机统一,将国家、社会、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和优势,是区别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三个倡导”是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三个倡导”体现了先进性的要求,代表了先进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强调的是不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还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都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三个倡导”中贯穿着我们党的价值理想,贯穿着对人类美好社会的价值追求,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这种先进性特征,就使“三个倡导”站在了价值的制高点上,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这是一般价值观和道德观所无法企及的。同时,“三个倡导”体现了广泛性的要求,照顾到了现阶段一般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三个倡导”所要求的,都是广大社会成员应该做到而且能够做到的道德准则,都是大家普遍认可并人人都在呼唤的道德准则,都是社会成员在日常生产生活之中自觉或不自觉践行着的道德准则。这就使“三个倡导”有很强的贴近性,有很强的群众性,接地气,与全体社会成员有着高度的共鸣点、交汇点。“三个倡导”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引领性和包容性。它既照顾到所有社会成员道德水平,又不断提升着所有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
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反映各层面最核心价值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次,对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理解?陈瑛认为,人们生活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个人生活,一个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包括个人和他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是国家层面的。正因为人的生活当中可以分为这三个层面,所以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也是针对这三个层面来概括和提出来的,反映了每个层面最核心的价值要求。
陈瑛说。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从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指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从个人层面,实际上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们个人应该做到的,是个人的目标。
这三个方面提出来的价值观,实际上基本概括了三个层面核心的价值要求。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三个层面不是没有联系的,我们人是属于社会的人,也是属于国家的人,国家也建立在社会各个机构之上、人和人联系基础之上,也建立在每个人的基础上,所以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因此最重要的,我们做人,就要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开始,要用这种价值观来武装我们,然后用这种要求来把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来建设我们的社会,使我们的社会变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这之间是一体的,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从个人做起,从爱国做起,从敬业做起,从诚信和友善做起。我们要着眼于国家,目标是使我们的国家要富强,但要立足于个人。
严书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
强大精神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面精神旗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那什么是中国精神呢?当然,可以有多种表述。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今年1月4日,刘云山同志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对《意见》作了权威解读。《意见》和云山同志讲话都包含这么一个重要的观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意见》共23条。《意见》在第一条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刘云山同志讲话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首先,这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得出的科学结论。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范畴。它对经济基础,对实践能起能动的反作用。马克思有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也就是说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虽然不能等同,但是两者是能够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党一成立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以我们党的领导人历来重视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早在我国民主革命初期毛泽东就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邓小平曾经深刻地讲到:“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其次,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特性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可以用“三个倡导”加以概括,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个内涵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它的特性可以用“四句话”加以表述,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特性决定了它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决定了它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能产生重大影响。正如《意见》指出的,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简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前已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范畴。它对经济基础,对实践能起能动的反作用。但是,这要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才能实现的。也就是说要通过社会主体的努力即要通过我们做大量的艰苦细致工作,才能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努力转化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意见》用&“三个紧紧围绕”和“四个坚持”阐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意见》从第四条开始到第十九条(共十六条)都是讲如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见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笔者认为其中有三个环节或称三项工作是极为重要的。
一、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做好宣传教育始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的实践证明:培育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灌输。这是因为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只有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并且扎了根,才能开花、结果,才能转化为奋发向上和崇德向善的力量。总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经验,我们在肯定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有两种倾向要引起我们重视和纠正。有一种观点认为,务实工作和务虚工作虽然都不可缺少,但是就所重视的程度和所投入的力量而言,不应该是对等的。前者应大于后者。如果我们不去警惕或不去纠正这个似是而非的“不对等论”,那么就会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消极的影响。在这方面我们要理直气壮地用“要两手抓、两手都要抓好”的思想,来纠正这种“不对等论”。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简称“8.19”重要讲话),就鲜明地提出了“要两手抓、两手都要抓好”的思想。他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做到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要两手抓。也就是说务实工作和务虚工作,要两手抓、两手都要抓好。
还有一种观点这就是“自发论”,它在我们队伍中存在的时间也很长了。只不过有时消有时长,说明“自发论”有其顽固性。列宁当年曾经严厉批评在党内和工人阶级队伍内部存在的“工联主义”思潮。这种思潮的实质就是“自发论”,即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可以在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用不着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或灌输。列宁批判了“工联主义”的错误,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决不可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因此,工人阶级政党要掌握科学社会主义这“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今天我们所说的“自发论”就是指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不重视或不赞成抓宣传教育工作的主张,这也是极端错误的。因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是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只有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怎样才能做到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才能使我们党关于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抓好宣传教育工作是极其重要二、要正确处理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正确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植根传统文化的沃土,才能根深叶茂、开花结果。虽然我们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不平坦的过程。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今天己经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巨大破坏,恢复了我们党原先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并且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文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中国文明复兴”这令人鼓舞的口号。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五大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党的十六大指出,包括中华优秀文化在内的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七大论述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并且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并且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字”的内涵。《意见》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发挥传统文化作用的关系作了深入的论述。《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正确处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这是不可避的问题,也是由当前面临的世情国情所决定的。《意见》用“两个面对”即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来阐述当前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正确处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重视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是要弘扬我们的价值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来的成功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世界上少有的发展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树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价值自信就是建立在这“三个自信”基础上的。弘扬我们的价值自信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价值自信也是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的升华。
二是要坚决反对“外来教条主义”。应该说这种教条主义在我们党内和队伍内部也长期存在过。它的特点就是毛泽东当年讽刺过的“言必称希腊”。随着当今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外来文化越来越多地传进来。其中当然包含有人类文明成果,需要我们认真吸收和借鉴。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人对外来的东西顶礼膜拜的情况。尤其是热衷于简单化地搬用西方的范畴、理念和结论,而不问其背景和前提。习惯于用西方话语来解读我国丰富多彩的改革和发展实践。这就是当今的“外来教条主义”。它的特点是“言必称西方”。对此,如果不加以克服,那么后果是很消极的。
这里涉及到语言与话语权的关系问题。应该看到,语言作为人们交往工具同其它生产工具一样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由语言构成的话语权则是有阶级性或带有阶级性色彩的。话语权的创立者法国的米歇尔.福柯指出,“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著名的英国现实主义者卡尔把国际权力划分为3种:军事权、经济权和话语权。因此,话语权反映的是某种政治经济权利,体现了人在社会中或国家在世界中的政治经济地位。因此,对西方话语既不要一概拒之门外,又不能简单照搬。正确的做法是,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态度。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讲到的两条原则。一是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也就是说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要以开放的眼光和宽阔的胸襟对待外来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二是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自已话语和话语系统。这需要全党尤其是做思想宣传工作同志下大功夫才能做到的。
随着我们对外交往日益扩大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何辩证分析和正确对待西方话语这是不可避的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一分为三”的态度,这才是科学的、正确的态度。所谓“一分为三”,就是要把西方话语区分为三种情况(或类型)。一是可以直接为我所用的话语。比如,市场经济、“看得见的手”、“虚拟社会”和“中等收入陷阱”等。二是利弊皆有的话语,对此要慎用。比如,&“中国模式”就属于这种情况。从总结中国发展经验和比较各国现代化发展的特点上看,“中国模式”这个提法是完全可以使用的。但是它最明显的不足是无法反映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最多只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某条具体道路。三是弊大于利的话语。这些话语带有强烈的西方价值判断。比如,“人权高于主权”、“独裁国家”、“邪恶轴心国”等。因为这些话语有其特定的语境和含义,如果不加分析地搬到我们国内来,后果是很消极的。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要高度重视网上阵地建设
《意见》在论述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专门讲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即第十二条)。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要下大力气才能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个越来越清楚的现实是:由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社会实际上己形成两个社会即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现在我国网民已达6亿,超过了美国)。如果说在我国现实社会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意识形态,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仍有如何巩固的问题),那么我们还不能笼统地说在网络社会里马克思主义也处于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主流意识形态。这是因为互联网是一把典型的、锐利的“双刃剑”。互联网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方便了群众工作和生活,但是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重大挑战。从社会管理上看,当前互联网在这几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一是网上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突出,现实社会违法犯罪向虚拟社会蔓延。二是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强。三是网上炒作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和热点敏感问题极易在网上快速扩散放大。更有甚者,以造谣、传谣来吸引网民眼球,以谩骂攻击代替理性讨论,以“人肉搜索”代替侦查调查,以“舆论审判”代替国家法律,造成了严重后果。四是网上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是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看,西方一些思潮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等通过互联网长驱直入,并同国内一些错误思潮合流,形成了对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烈冲击。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决不能掉以轻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我们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作为意识形态工作重中之重来抓。
《意见》指出,要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集聚网上舆论引导合力。做好重大信息网上发布,回应网民关切,主动有效进行网上引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化传播,创作适于新兴媒体传播、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对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推进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打击网络谣言和违法犯罪,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总之,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切实抓好《意见》的落实。注重宣传教育,正确处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四个“三”
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总体部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四个“三”。
第一个“三”: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规定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这个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质的规定。它决定了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的,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相连,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渗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和道德要求。这个价值观是当今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说它是核心,因为如今中国的思想道德呈现多元多样,但核心只有一个,而且只能有一个,这个核心部位起主导作用、引领作用、支配作用。所以说,只有把握了“三个倡导”,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个“三”:要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途径。这就是“融入、贯穿、体现”六个字。融入,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确保国民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确保精神文明建设以思想道德为核心,成为提升人的素质、涵养人的道德的实践活动;确保提高全党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准成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确立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体现,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精神文明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做到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
第三个“三”:要牢牢把握三个重点人群。一是党员干部。我们党是政治的先锋队,也是道德的先锋队。党员干部掌握着公权力,影响大、示范作用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带好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始终保持高洁生活情趣,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二是公众人物。公众人物特别是一些大腕明星,有着众多粉丝,往往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追捧对象和效仿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产生社会影响。应加强对社会公众人物的引导,使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感,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三是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人的道德素质是从小养成的,道德建设要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要使我们的青少年,从小以德润心、以文化人,从小就知道崇德向善,从小就具有辨别道德是非的能力,就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第四个“三”:要牢牢把握三个基本方法。一是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三是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这四个“三”,需要我们很好理解、自觉运用,从而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向深入。
文章录入:办公室&&&&责任编辑:办公室&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