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实施农产品价格支持荞麦皮枕头的害处处

[摘要]去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保持先升后降的平稳态势,玉米、大豆、鸡蛋、部分蔬菜等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对农民经营性收入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有关部门先后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加以应对,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一些具体政策在实施中仍面临较大挑战。因此,跟踪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情况,剖析价格波动深层原因及政策局限性,针对性地完善现行政策,对稳定2013年我国粮食等农作物生产和物价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应该培育多元化市场调控主体,健全信息支持体系;探索&差价直补+定量收储&机制,完善价格支持措施;加强蔬菜生产和流通能力建设,建立跨区域蔬菜协调机制。
  (中经评论&北京)去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保持先升后降的平稳态势,玉米、大豆、鸡蛋、部分蔬菜等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对农民经营性收入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有关部门先后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加以应对,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一些具体政策在实施中仍面临较大挑战。因此,跟踪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情况,剖析价格波动深层原因及政策局限性,针对性地完善现行政策,对稳定2013年我国粮食等农作物生产和物价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农产品总体价格增幅趋缓,波动加剧。2012年年初,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保持了较快上涨,前5个月同比增速平均达8.4%,6月份开始增幅大幅回落,7月、9月、10月甚至出现同比下降。与2011年相比,2012年农产品价格增幅明显减缓,仅在4月份同比增速高于2011年同期。农产品价格增幅下滑的同时,却出现了急剧震荡态势,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反映农产品价格总体波动幅度,2012年的变异系数为1.104,同比增加2倍,波动幅度明显增加。
  一、农产品价格波动特点及原因
  (一)农产品总体价格增幅下降,宏观经济收缩抑制价格涨势
  2.宏观经济调整和粮食增产,引发农产品价格涨幅下降。此轮国际金融危机和欧盟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导致我国所倚重的外需市场长期得不到根本性改善,在内需市场启动尚需时日和投资减缓的情况下,国内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在此大背景下,通胀预期减弱,居民农产品需求虽较为稳定,但大宗农产品的工业需求受到制约。同时,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进,2012年粮食实现&九连增&,从供给层面进一步增加了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
  (二)口粮与棉花价格走势有别,价格支持政策保证粮棉价格大体稳定1.口粮价格呈上涨趋势,棉花价格稳中略降。月份,早籼稻价格同比上升10.9%,12月份价格比1月份高5.5%。小麦价格在2012年上半年一直较为稳定,8月份开始出现明显上涨,8~12月份比1~7月份平均价格上涨5%。棉花价格维持了稳定行情。月份,同比下降20.7%,但12月份仅比1月份略降1.7%。2012年全年,棉花价格变异系数仅为0.024,远远小于2011年的0.192。
  2.最低收购价抬高粮价,政府收储维持棉价稳定。2012年2月,国家公布早籼米最低收购价格比2011年提高18元/50公斤,直接推高市场价和上涨预期。8月份以来,小麦价格一改平稳行情为快速上涨,主要是受国内外小麦灾情影响所致。同时,经过7月份国家在夏粮主产区的收购,小麦市场价格出现了较快上涨。2012年,由于国内棉花价格较高,棉纱价格相对偏低,纺织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再加上纺织企业普遍存在棉价下跌预期,对棉花需求不强,形成棉价下行压力,但中储棉大量收储,稳定了国内棉花价格。
  (三)玉米和大豆价格走势有所不同,主产国自然灾害影响显著1.玉米价格出现回落,大豆价格持续走高。月,玉米价格延续了此前的上涨行情,累计涨幅达8%。8月份后,玉米价格出现大幅下滑,12月份玉米价格比8月份下降5.3%。2012年,大豆价格一改之前相对平稳的价格行情,出现了连续12个月上涨。月,大豆价格累计涨幅达16.9%,全年平均价格比上年上涨8.1%,价格变异系数为0.049,同比剧增5.57倍。
  2.主产国自然灾害诱发玉米、大豆价格上涨,9月之后供需差异导致玉米、大豆价格走势分化。2012年9月份之前,全球秋粮作物受到严重自然灾害侵袭,全球最大的玉米和大豆出口国美国2012年遭受了自1956年以来最严重干旱天气,美国农业部8月份预测,2012年玉米和大豆比2011年减产13%和12%。再加上俄罗斯、阿根廷、印度等农业大国也受到了大范围干旱天气的影响,直接引发市场恐慌情绪和粮食投机行为,造成玉米和大豆价格上涨。
  (四)蔬菜价格周期性波动加剧,产销信息衔接矛盾突出1.蔬菜价格总体波动上涨,不同品种之间差异显著。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鲜菜类比去年同期上涨15.9%,变异系数为0.08,同比上涨11.3%,价格上涨及波动性明显增强。从蔬菜的具体品种看,2012年,大白菜和西红柿的价格均出现大幅上涨,同比分别上涨22.8%和21.5%,土豆和蒜头的价格却分别下跌9.5%和9.9%。
  2.信息不对称等多重因素导致菜价波动。引起蔬菜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包括蔬菜市场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极端天气频繁、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流通不畅和费用高等。这些因素常常通过影响蔬菜生产供应变化而造成蔬菜价格波动。
  (五)牛羊肉与猪肉价差不断扩大,养殖成本和生长周期差别拉大1.牛羊肉延续上涨行情,猪肉价格出现低迷。月,牛羊肉价格延续以往的上涨行情,累计涨幅分别达29.4%和12.1%,而猪肉价格则出现下降趋势,累计降幅7.3%,牛羊肉和猪肉的价差屡创新高。月,牛肉和猪肉平均价差升至历史高位的每公斤19.5元,同比增加75%,羊肉和猪肉平均价差达每公斤26.7元,同比增加51.7%。
  2.养殖成本和生长周期不同,拉大猪肉与牛羊肉价差。2006年~2011年,牛羊肉的居民消费量年均增长13.4%和3.8%,远高于同期供给量的年均增长率(2.2%和2%)。比较而言,生猪的养殖成本增长率低于牛羊肉,2007年~2011年,生猪养殖总成本年均增长率16.3%,比牛羊养殖总成本年均增长率分别低5.2和8.3个百分点,且同期猪肉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仅为0.7%。加之2006年~2011年猪、牛、羊的平均饲养天数分别为168天、220天和204天,牛羊养殖周期更长,进一步制约牛羊肉供给,使得牛羊肉与猪肉价差更易扩大。
   1.价格调控主体不健全,市场组织未得到重视。由于缺少制度性安排,价格调控政策制定和出台不够透明,少数国有企业掌握调控话语权和执行权,导致价格调控利益部门化。广大民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在农产品价格调控中的作用被忽视。
  二、重要农产品价格调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价格调控主体单一,信息服务比较滞后
  2.缺乏统一协调的价格信息平台,降低各方决策效率。当前,我国价格信息的监测和发布的部门较多,数据标准和获取渠道不一,部门之间缺乏共享和交流,发布的价格信息甚至存在差异,导致农产品价格信息多、杂、乱,农户和生产经营企业往往无所适从。根据商务部统计显示,2012年,越南成为世界第一大大米出口国,且越南出口大米很大一部分流入中国,2012年我国进口大米中越南大米占比高达70%以上。但目前对越南大米产量、成本和价格等数据缺乏足够关注和跟踪研究。
  (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执行方式不当,导致进口多、效率低、成本高等弊病1.直接收储抬高国内粮棉价格,净进口猛增冲击国内粮棉市场。近年来,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逐年提高,直接推高国内粮价,棉花收储政策支撑棉价处于高位。在2012年出现国外低价粮棉竞争时,使小麦净进口比上年增加1.94倍,稻谷和大米净进口更是比上年猛增24.4倍,棉花净进口比上年增加53.3%,占全年产量的74.7%。同时,截至日,中储粮按最低收购价累计收购小麦2335万吨。截至日,2012年棉花临时收储交易累计成交648.56万吨。最终形成国内粮棉大量压库与净进口大幅上升并存的尴尬局面。若延续当前直接收储方式,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今后国内粮棉价格高于国际将渐成常态,粮棉进口将日趋增多,粮棉走私进口也将愈演愈烈,直接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冲击国内棉花市场。
  2.直接收储粮棉的价格补贴负担沉重,补贴效率低。如果2012年小麦临时收储存放一年,国家财政收储补贴将接近30亿元,存放越长,补贴越多。随着当前最低收购价方式推高的国内粮价经常高于国际粮价,中储粮顺价拍卖难以实现,中央财政收储费用补贴和亏损补贴负担将呈加重趋势。此外,截至日,棉花收储381.5万吨,比2011年全年312万吨的收储量高2.2%,按收储单价每吨2.04万元计算,棉花收储贷款资金高达778.3亿元。再加上2011年的棉花贷款资金617.8亿元,两年共计贷款1396.1亿元。假定按4.5%的一年期优惠贷款利率计算,中储棉如果存储一年后全部依次拍卖完两年收储的棉花,需支付农发行利息成本高达62.8亿元,中央财政负担更加沉重。此外,通过农产品储备公司间接补贴农民收入的效率很低,发达国家大概只有15%~20%的价格补贴资金会惠及农民,其他补贴则沉淀于流通和储备等中间环节,我国借助中储粮和中储棉间接补贴农民的效率同样很低。
  3.托市收储抬高加工原料成本,粮棉加工企业利益受损。粮棉收储采取直接收储方式,抬高市场价格,既增加粮棉加工企业原料成本,又通过进口间接补贴国外农民,纳税人补贴福利外溢。此外,2012年较大的国内外棉花差价,使得有限的进口配额很快被用完,关税配额倒卖盛行,稀缺的配额一度被炒至每吨3800元,额外加大了棉纺企业的成本负担。
  (三)&菜篮子&工程缺乏全局协调能力,难以稳定蔬菜价格目前,蔬菜生产和销售出现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蔬菜生产区域集中化和跨区域运输和销售。冬季生鲜蔬菜的生产和供应更是体现出&长运距、大运量&特点。以市长负责制为特点的&菜篮子&工程已无法很好地协调和应对跨区域蔬菜生产和流通,庞大的城市人口和周边相对有限的蔬菜供应能力矛盾突出。在蔬菜冷链储存设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一旦遇到极端天气阻塞道路,城市蔬菜供给必然大幅下滑,引起蔬菜价格大起大落。
   1.支持骨干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重要农产品价格调控。切实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吸纳实力强、经营规范的骨干民营加工和流通企业参与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价格调控,鼓励社会媒体对政策实施进行监督,对政策执行不力的环节严格追究责任。同时,中央财政采取奖补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地方各级政府补助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内部价格风险基金,稳定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降低重要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
  三、政策建议
  (一)培育多元化市场调控主体,健全信息支持体系
  2.强化信息资源共享。强化物价调控部门统一协调职能,整合社会信息资源,加快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逐步统一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发布和监测,形成一体化的信息发布平台。针对我国稻米进口对象国发生的重要趋势性变化,建议商务部门会同农业部门尽快安排相关机构,将越南稻米列为重要监测对象,对该国稻米的种植、加工、销售、价格、出口及各项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情况加以长期跟踪研究,对越南稻米对我国稻谷安全的中长期影响进行前瞻性战略研究,并提出应对策略。
  (二)探索&差价直补+定量收储&机制,完善价格支持措施1.尝试粮棉差价直补措施。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差价补贴的经验,在小麦、稻谷、玉米、大豆和棉花等主产区选择不同类型的地点,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采取差价直补试点,以降低加工业原料成本,增加消费者福利,减轻财政负担,遏阻国外低价农产品冲击,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证重要工业原料稳定供给,提高农民收入补贴效率。
  2.实行定量收购。借鉴日本经验,研究粮棉等重要农产品政府收储的合理规模。少数粮食和棉花主产县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可试点定量直接收购,不实行差价补贴,以不明显扭曲市场价格为限。收储的粮食和棉花可用于抛售,以防止市场价格大幅上涨。
  (三)加强蔬菜生产和流通能力建设,建立跨区域蔬菜协调机制1.支持蔬菜产销能力建设。各城市根据周边耕地面积、城市人口规模和居民蔬菜消费习惯,合理调整蔬菜生产布局,在城市周边建立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支持城市周边农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对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大的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在融资、基础设施、农业保险、销售渠道、行政审批、技术服务等多个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加大本地区蔬菜仓储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冷库建设补贴标准,在蔬菜销售集中地改扩建仓储能力,在田头建设预冷设施。对消费量大、耐储存的蔬菜进行一定量的应急储备,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力支持蔬菜深加工发展,建设一批脱水蔬菜、腌制蔬菜加工企业,将生鲜蔬菜加工成便于存储和运输的高附加值蔬菜加工品。
  2.设立蔬菜跨区域协调机构。根据蔬菜跨区域流通的特点,商务和农业主管部门加强协作,加快蔬菜产地和销地物流网络建设,形成国家级、省级产地、销地蔬菜批发市场互联互通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信息共享、物流设施共建、政策措施互动。
(《宏观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张义博,蓝海涛)   “网友之声”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各抒己见的场所。本栏目所有文章均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防止农产品价格和生产大起大落是国家政府主要职责&
[钱江源]&于&&13:06:43上贴&
生产者损失惨重问题的根源及其对策&---防止农产品价格和生产大起大落是国家政府经济调控的主要职责&三农基层调研五:防止农产品价格和生产大起大落是国家政府职责&此起彼伏的农产品生产、价格的大幅波动,造成有限农业资源配置的严重浪费,给生产者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应该说是我国深层次的农业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就在于没有建立农业商品经济规律客观要求的交换体制和市场交换规律客观要求的生产调控体制。最近调查了这个市的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剖析一般规律,当前该市正面临可能发生的生猪生产波动的供过于求局面,令人担忧。通过多年来对出现的农产品生产和价格大起大落问题的不断思考,本文对此作一探讨。&农产品价格、生产大幅波动与资源配置浪费问题&我国转向市场经济后,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生产“卖难”买难,“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局面交替出现。盲目发展而供过于求,出现价格暴跌,生产者增产减收和人财物投入巨大浪费,损失惨重。供不应求,价格暴涨,引起社会紧张,影响相关产业发展。该市也跟全国大气候一样,难以幸免,生猪、粮食、家禽、食用菌、茶叶、蚕茧、西瓜、黄桃、柑桔、苎麻、长毛兔、獭兔、蔬菜等等都出现过价格和生产大起大落情况,特别是生猪已呈现显著的价格和生产大涨大落的周期性波动。农产品价贱亏本还难卖,甚至丢在田野,烂在地里,面对生产者的辛酸和痛楚,让人长叹唏嘘。下面就该市生猪、粮食、兔生产波动作一分析。&一、生猪价格、生产波动及其损失问题&猪是该市畜牧业生产的主体,其产值占牧业产值的76%,占农业总产值的25%,规模经营方式已占生猪生产的63%。这里选择生猪生产能力――母猪生产来观察生猪生产的波动情况。&(图表未能显示)表中,上升线为需求旺盛,价格涨、高,刺激了生猪生产的发展,下降线为,生猪价格大跌。该市生猪生产每隔4-6年要爆发一次生产、价格大幅波动的生产过剩危机,记忆犹新的是98年的生猪生产过剩危机,该市和全省一样,由于97年经济效益相当好,生猪价格一路上涨,从290元/百斤,涨到最高560元/百斤,激励了生产者投资生产,作为固定资产的母猪生产从97年初的7.85万头,发展到最高20多万头,短短的一年时间翻了一番多,98年初该市生猪价格直线下滑,生猪价格从每百斤最高560元下降到98年4月15日最低210元。每百斤生猪的物质成本要280多元以上,生猪生产全行业亏本,出现了把仔猪扔到田野,扔到别人猪圈里,真是很凄惨。养猪者纷纷宰杀母猪,杀了一年多的母猪,母猪又从最高20多万头下降到最低9万多头,该市某县母猪从最多10万多头杀到还剩3万多头,母猪作为固定资产,一次投资,多年收益,然而多养一天就多亏一天饲料成本。这一次生产过剩危机,使该市养猪业投资亏损约一个多亿人民币。最惨的是那些新增投资者,特别是新增规模户,猪价最昂贵也是市场投资最涌动之时,这时新增投入最大,价格滑到最低时,也是新增投入产出之时,可以说这些新增投入无钱可赚,而投资收不回,猪舍、饲料、母猪成本尽亏去,负债累累。&二、粮食生产、价格波动及其影响&该市的粮食价格和生产的波动,决定于全国形势,也呈现每隔3-5年的周期性波动,供给过剩,“卖”粮难,粮农增产不增收,供给不足造成社会紧张。波动造成农业生产之间的不断转换,转向非粮田生产,造成粮田结构破坏,排灌设施年久失修,转回粮田生产,非粮田农业生产投入受损,还要增加水利设施投入。&①1981年--1984年,粮价上涨,后出现生产过剩。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和采取现金、实物补贴奖励措施,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1984年,国家、粮农的粮仓都满了,出现严重的“卖”粮难,国家收购部门也压级压价、出白条、甚至拒收。粮食过剩造成农户增产不增收,伤了农民的心;②1984年--1988年,粮价下跌,又出现生产不足。国家调低粮食收购价,取消各种补贴奖励措施,谷贱伤农,从而驱使粮农转向鱼塘、果树等多种农业经营,结果又出现粮食调减过度,1988年出现粮食供给紧张;③1988年--1991年,粮价上涨,后又出现供给宽裕。中央和各级政府强烈意识到粮食生产的危险性,于是采取经济措施提高粮食收购价和实施粮食“三挂钩”物质奖励政策,同时采取行政手段,填鱼塘,拨果树恢复粮食生产,1991年粮食出现供给宽裕,又出现“卖”粮难;④1991年--1994年,粮价下跌,后又出现生产不足。类似第②点的情况;⑤1994年-1998年,粮价上涨,后供给充裕。类似第③点的情况;⑥1998年--2003年,粮价下跌,后又出现供给不足。类似第②点的情况;⑦2003年--?,粮价上涨,供给增加。市场粮价大涨,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并采取价外补贴和相关奖励措施。&三、兔价格和生产波动及其损失。&1、长毛兔波动。1984年长毛兔价高,饲养长毛兔效益好,84年到85年两年时间该市发展了10万多只长毛兔,然而86年后兔毛严重供过于求,价格一路下滑,兔农无利可图,到1998年已杀掉9万多只长毛兔,只剩1万多只。&2、獭兔波动。2000年獭兔皮价格高,兔肉也好销,该市农民一哄而上发展獭兔,1999年该市兔总存栏0.99万只,总出栏0.87万只,而2001年该市獭兔发展到全年饲养量47.33万只,其中存栏18.55万只,出栏28.78万只,2000年,一只獭兔种卖到120元,獭兔皮卖到60多元,2001年后獭兔价贱暴跌,严重供过于求,每只獭兔卖到6元。一只獭兔保本价25―35元,一些兔农只好和自己的亲朋乡邻一起自己吃了兔子,到2003年獭兔存栏只有1.52万只,2004年由于獭兔生产供给不足价格大涨,现在效益已非常好,正刺激生产发展。&农产品价格和生产大幅波动而资源配置浪费的根源&一、价格上涨和下跌,生产增长和减少的决定因素&在市场经济状态下,排除资源硬约束和人为操纵,那么只有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上涨和下跌的波动又决定供给围绕供求平衡上下波动,就这样不断的循环。供不应求决定价格上涨,刺激社会投资和生产发展,使供给增加,供过于求决定价格下跌,生产者无利可图,促使生产者调减生产而供给减少。而农产品成本的上升和下降,通货膨胀或紧缩,不直接影响农产品价格上涨下跌。如果出现供过于求,不管成本上涨多少,价格都得跌,供不应求了,不管成本下降多少,价格也得涨。该市柑桔生产,1988年为每斤1元左右,后来不管成本大幅上升和通胀,价格还下降,近几年都只有每斤0.5元左右。97年价格跌到每斤几分钱,一些地方柑桔挂满枝头桔农不愿去采摘,卖桔收入还不够支付采摘人工费。当然在供求平衡状态下,成本上升或货币贬值,将影响到该农产品的效益,如果效益下降,则会刺激生产者调减生产,或者是该产品比较价格便宜而社会需求量增加,使供给偏紧,在供求关系改变后,价格就会上涨。&二、供求失衡产生的原因&1、供过于求的产生及其根源&供给过剩主要有两种类型:(1)某种农产品本来处于供求基本平衡状态下,但因为社会需求量的下降(例如人口减少,替代品的出现或人们需求的改变)而出现过剩。(2)生产盲目发展,供给量急增,超过社会需求量而生产过剩,其按市场情况可细分为:①全国大市场现阶段已绝对过剩,市场潜力难挖掘;②现阶段市场有潜力,但急速发展,市场开拓速度跟不上;③通过农产品加工能扩大市场,但农产品加工跟不上;④产品特性决定销售时间短,销售集中和半径短,市场属区域性市场,市场难开拓而市场过剩。不管何种类型的过剩,都是某产品或者是某种品质的产品生产量超过了当前市场的需求量。&对于第二种类型,生产盲目发展而导致供过于求,其根源是农产品供不应求而价格大涨价高,市场价格(效益)激励机制作用下的生产盲目性造成的。而这一盲目性则是因为没有农产品个体总量供求变动信息的引导和社会调控产生的。这是非常规波动,是最需要克服的。&市场机制的核心,就是市场价格(效益)机制,其具有巨大的激励生产发展的动力,当某一产品销路好,供不应求时,价格就高,利润丰厚,就会刺激微观生产者投资生产,在没有资源硬约束条件下,该行业或产品的生产力就会大发展,迅速满足社会需求,这就是市场机制的魅力所在。但是这一激励机制在自由市场状态下,将导致生产盲目性。市场微观投资者,都是根据当时产品的经济效益投资生产的,投资时市场效益是好的,但产出时效益就不一定好,因为在某一阶段,社会需求量是一定的,而生产量却是不确定的,由于投资的盲目性,出现众多的投资者,等到产出时,生产量急增,而超过社会需求量,出现供过于求。&该市97年生猪生产能力在短短的时间里翻一番,可见市场的激励力有多大,然而其造成的浪费又让人叹为观止,这增加的一倍的生产能力,几乎都是浪费的。对于微观生产者,根据市场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好的市场信息和需要来发展生产,这没有错,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在市场经济初期,资本总量相对小,处于积聚过程,社会投资能力相对弱,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总体上生产需求都处于增长过程,社会生产多少,社会就需要多少,而且市场也是狭隘的,多少人生产,市场需要多少,微观生产者都是比较清楚的,所以在这一自由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投资能力的局限性和生产、需求处于绝对增长的短缺经济阶段,供给过剩,结构失衡,非常不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增长,农业由自然经济,工业由手工作坊,发展到(规模化)商品大生产,市场由狭隘的市场交换发展到社会化大交换。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生产技术的普及,资本总量的迅猛增长,社会投资能力的巨大和迅速的流动配置。从而规模化商品大生产和社会化大交换,使得微观生产者,就其个体的力量,再也不能了解有多少生产者在发展生产,将会生产出多少,即不可能了解社会某产品生产的增长动态及消费动态。产品总量供给变化的信息,在微观是不自然流动的,微观生产者只能根据当时的微观价格引诱做出增加或调减生产的决策,在市场价格机制激励下很易出现生产的盲目发展,导致生产过剩和不足,资源配置浪费,市场竞争失效,因此社会化大交换规律(价值规律、供求平衡规律等)客观要求社会投资生产方式要由自由市场经济阶段完全凭市场价格效益机制投资的方式转向由宏观部门掌握社会某产品生产能力宏观增长动态及宏观总体需求变化情况,并把信息提供微观投资者决策的宏观引导和有计划调控的方式。即生产增减的激励动力在市场,防止增减过度,保持供求平衡的控制动力在宏观信息引导和政策措施调控,从而从自由的市场体制转向有计划的市场体制。&2、供不应求的产生&农产品供不应求的产生有以下类型:①供过于求后出现供不应求;②新产品、新品种处于社会需求的扩张期,或品质提高,社会消费量增长;③人口增长,人民收入增长,消费和购买力扩大;④市场的扩张开拓。后三种情况纯属正常,而第一种属于不正常情况,供过于求后出现供不应求的原因是:价格暴跌,驱动生产者调减生产的盲目性(一哄而下)导致的。&三、农产品供过于求后,农产品特性决定了其在工农业产品中价格最易暴跌,损失最为惨重。&农产品供过于求后,根据其对价格影响的生产特点和品质特性,大致可分为三类:&1、一次性生产过程,销售前已产出,并终止了生产,如稻谷、蔬菜。这又可分二种情况,其一,产品可较长时间贮藏,如稻谷;其二,不耐贮藏,产出后必须消费掉,否则将没有消费价值,如蔬菜,要腐烂。&2、一次性生产过程,但要销售后生产才能终止。如肉猪、仔猪,没有销售出去就必须投入高额的饲料、人工等成本。&3、多次生产,属于长期资产,生产不能停止。如母猪,不可能因为生产仔猪亏本难卖,就停止饲养,不生仔猪,必须继续投入高额成本来维持。&工业品则不同,产品一次性生产可以长期贮存,可停止生产,而固定资产并不消失。一次性生产可长期贮藏的少数农产品,其特点和工业品相似,大量的农产品,一旦供过于求,价格就最易暴跌,卖出去还可以收回一点成本,否则亏得更多,实在无人要或无价,只好全亏,无怪乎,98年猪农会气愤之下,一锄头打死母猪,扔掉仔猪,97年桔子挂满枝头无人采,几分钱已无价了。因此防止农产品生产的大幅波动,实现供求协调发展是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克服农产品生产大幅波动的政策措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自由市场经济阶段频繁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后,认识到市场机制的危害一面和商品化大生产、社会化大交换的内在规律,从而由自由市场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加强政府、行业协会的信息和调控能力。一方面从微观入手,克服生产和销售相脱节的无序机制,建立以销定产的生产和销售相衔接的契约型农业市场体制;另一方面,从宏观政策措施上入手,克服社会化大交换与社会商品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政府致力于建立能把握社会生产和需求发展信息,并能采取有效措施协调生产和需求均衡发展的信息调控体制。例如谷物生产,政府根据信息机构对供求的分析,对可能过剩的生产量进行调控,让一些农场休耕,政府给予补贴。又如蔬菜生产,政府宏观信息调控部门通过对生产者季节性生产安排情况的全面掌握,已经能够引导协调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安排的季节性供求均衡。当我国一些经济学家大谈了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后,现实中,只是农产品“卖难”买难,在价格和供求的剧烈震荡中逐步收敛,使商品生产者饱偿了痛苦。市场调节的农产品多多少少、激烈震荡,国家调控的农产品也出现多多少少的震荡,因为国家机制类似于市场机制,少了,盲目激励发展!多了,盲目激励压缩!甚至还会助长波动,在某农产品价格高供不应求,已有巨大市场激励力的时候往往还采取一些行政、经济措施鼓励发展,助长微观投资的盲目性,至于发展的度,却不管。在某农产品严重供给过剩,价格低贱,驱使生产者压缩生产时,国家或其相关单位,就会取消保护补贴措施,压级、压价、拒收,甚至抛售,助长生产者一哄而下,盲目调减,没有一个计划调减的度。多年来国家注重信贷、货币等总量调控,其实真正需要调控的是结构协调发展的调控,即个量产品总量供求协调发展的动态均衡调控。让人兴奋的是,2004年党和政府在宏观调控上跨出了历史性的步伐。在钢铁、煤炭等产品供求短缺,价格暴涨,社会投资涌动的情况下,国家没有助长生产盲目性,而是有计划的大力支持确保需求缺口的生产能力快速发展的同时,采取行政、经济手段严控盲目发展的过剩生产能力的形成,防止了资源配置的浪费。当然,犹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决策信息的正确性,正确调控,使供给适当宽松,价格合理回落。&一、对价格大涨和生产发展,价格下跌和生产调减的农产品实施动态监测和调控。&对价格大涨和生产发展,价格下跌和生产调减的农产品实施动态监测和调控。如该市生猪,要及时把握该市生猪生产发展信息,并实施调控。该市母猪的大幅增长,数量进入高位,生猪一年多的较好效益,生猪价格半年多处于接近历史高位,根据历史经验,该市目前必须取消一切鼓励生猪生产发展的措施,控制生猪生产新增规模户的发展。一方面,向生猪生产者发布生猪生产发展信息,供微观生产者决策,另一方面,采取行政和经济措施进行调控,如停止新增生产户新建猪舍的审批和贷款,搬迁改造的除外。也寄希望于那些经历过波动有经验的生产者能把握市场节奏,避免过剩危机的发生,在调查生猪规模户发展情况中,发现,生猪价格一季度涨到最高时,少数生产者并没有扩大生产规模,而是增加了出栏数。(注:本文完稿于四月初,目前该市由于生猪价高的一季度刺激生产者扩大了生产,已到产出期,供给量增长,价格已从一季度最高每百斤500元跌到400多元,后续待观察)。&獭兔生产,目前经济效益很好,但农民心有余悸,还有个激励过程,是易大起大落的产品,要对其供需发展进行动态监测。还要监测欺诈订单和人为炒作,高价出售兔种,助长盲目生产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要科学分析市场需求量,引导生产量根据需求量科学发展。&粮食生产。前几次波动粮食供给紧张,价格上涨而价值回归,刺激了粮食生产,使粮食供给迅速宽松,但这一次,虽然价格为历史高位,却较难刺激其生产较多增长而供给宽松。这些年粮食减少主要在非主产粮区或水稻区,恢复也要依靠它们,但增长制约因素较多:①受水田资源约束,前几次水田多,而现在水田减少,且有些农田水利排灌设施老化不足;②前几次农村存在大量富裕劳动力,而现在,在现实的劳动生产率下,已出现农业劳动力季节性严重不足,喊了多年的老、弱、妇农业,农业劳动力老化,像粮食生产这一高强度(双季生产)的农业生产已呈现显著的劳动力不足,粮农仍然多种一季稻;③粮食生产效益主要体现在规模经营上,但粮田流转缓慢,规模经营和农机服务的农田基础建设也跟不上,一家一户小块水田种植对收入增长不明显,仍然为老农种植满足自己需要为主,加之每一次粮食涨价带来的效益都会被随后农资的涨价所吞没。去年早稻的大幅增长,受指标考核和奖励的影响较大;④前几次不仅采取经济措施,还采取行政惩罚措施干涉农民的生产,现在自主权完全在农民,干涉农民生产已难行。因此在诸多约束条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粮食供给将面临长期不足的危险,若遇灾害或国际影响则更为严重。因此国家仍要努力激励生产,以供需平衡为目标科学发展。&二、建立具备引导和有计划调控微观生产者合理配置资源,防止投资和生产盲目性的政府信息调控体制。&(一)确立各级政府经济工作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实施工农业产品供求协调发展的结构调控,防止盲目生产而资源配置浪费,使经济获得最好的发展速度。&保持货币、信贷平衡这是基本的,而宏观经济调控最重要的是结构调控。结构调控就是要科学把握工农业产品个体总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生产和需求的增减变化,及时调控生产布局,使经济协调发展。而当出现供不应求价格大涨情况时,要对生产变化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并及时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确保社会需求不足部分的投入,控制过剩生产能力投入的形成,防止盲目投入而供过于求,当出现供过于求价格大跌时,要对生产调减信息进行动态统计,并采取手段,调减过剩的生产,确保社会需要的生产能力,防止盲目调减。从而引导市场价格激励机制激励生产走向供求动态平衡。供求平衡控制应以实现供给宽松的环境为好。&(二)政府要加强政府统计机构的力量,确保社会经济结构调控信息的取得。&当今社会,能科学进行社会经济结构和谐发展信息统计和分析的机构,最有条件的是政府统计机构。加强它们,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加强政府统计机构对工农业产品供求信息的统计和分析。&为了了解我国信息传导和控制系统(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曾经是大家熟悉的,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首要的是信息双向真实传导),对我国信息主体统计基层情况进行了调研。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统计工作量成倍增长,统计力量主要用在疲于应付事后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总量水平的统计上,用在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多重统计上,特别是县乡(镇)基层政府统计,更是忙于应付。因此要加强力量确保对工农业产品个体总量供求信息的统计分析。我国政府机构和管理部门人员可以大量精减,但多年来越减越多,精减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量重要部门以及一些乡镇干部,在转向市场经济后,原来的职能已不存在,新的有效职能还没有形成,因此要实施力量整合,加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决策信息的统计分析,从而加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工作。&2、重视和支持乡镇统计工作,提高统计员地位,给予乡镇统计工作的必要投入,把县乡(镇)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列入政府信息工程。&统计工作,特别是农村信息统计,基础是乡镇,然而从调查看,这一关键点在统计系统,在乡镇工作中,却是地位最卑微、工作条件最差、最无利可图、工作量最大的求人差事,纯粹为国家服务的,却得不到国家的重视。①工作量大,这些年来,随着乡镇机构的改革,乡镇统计工作量成倍增长,乡镇统计员从原来的农业统计转为一、二、三产业的农村综合统计,而一、二、三产业各块工作量已成倍增长;②地位低,该市乡镇专职统计员是全民集体工,县里拨付的工资低,由于统计工作地位低,统计员一般要兼职才有利于生存,获得乡镇一般的工资水平,因此无论专职统计还是兼职统计,一些乡镇存在严重的敷衍统计工作的行为,乡镇领导关心统计,一些统计数字才能及时出来,但他们关心的是考核,数字就不一定适用于经济宏观决策的需要;③工作条件差,长期来手工汇审、邮寄或人送,存在人工处理误差、统计信息双向传递慢,信息统计工作难以动态化,市县难以对基层统计数字进行现代化管理分析检查,难以把信息发往乡村,为农民服务,实现信息由微观到宏观和宏观信息反馈到微观的正确及时的双向流动。因此需要政府能摆整乡镇信息工作和统计员的地位。列入各级政府信息化工程。&3、改革政府考核体制,把农产品供求信息统计工作(现代化建设、及时、正确统计)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考核,分值要高,同时退出经济指标考核。&社会经济真正的进步,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于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产品的生产。经济要加快发展,在于供求动态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多生产产品,多增长GDP。停止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低级趣味、可有可无的产品生产,即使GDP增长受影响,也是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经济指标数量的增长和基层政府的直接工作的关联度越来越小,经济发展更多的在于市场主体,在于市场动力。由于考核的不严肃,基层政府并不一定热衷于做好服务,做好影响经济发展而微观生产者无能为力的事和努力执行国家政策,往往在考核的经济指标统计上做文章。从而,影响到国家对经济信息的真实把握,特别是对关系到国计民生产品生产的真实了解。&三、努力推进以订单农业为起点的生产―销售直接衔接的契约型农业市场体制的发展。&生产――销售直接衔接的契约型农业体制是重要的防范农产品盲目生产,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促使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的市场方式。是必须要推进的农业商品交换体制发展的主体。订单农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现代农业交换体制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订单农业的发展看存在以下问题:①缺乏持之以恒的推动,一度时间重视;②覆盖面小,推进慢,传统小农经济习惯改变慢;③订单兑现率低,存在欺诈订单现象,必须加快完善契约型农业的法规法律,加强执法力度。希望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二00五年四月五日&修改日&(编辑:李晶)
(责任编辑:强国论坛)
写信谈感想
<input type=hidden name=newstit value="防止农产品价格和生产大起大落是国家政府主要职责&">
热门评论文章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或反映。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2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焖烧壶的害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