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新闻还是新媒体的第一份工作可以去新媒体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新闻学概论7:互联网与新媒体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新闻学概论7:互联网与新媒体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24|
上传日期: 00:37:3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新闻学概论7:互联网与新媒体
官方公共微信当前位置:>>正文
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别去新媒体
分享到: 发布时间:日 编辑:guyiqun0000 标签:
作者|曹林来源|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今天的公号推昨晚我发的几条微博,这几条微博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贴出来与朋友们分享,主要意思是“第一份工作千万别去新媒体”。我在很多大学的新闻系讲座时,都给过学新闻的孩子们一个忠告,第一份工作一定不要去所谓”新媒体“,而要去传统媒体认真做新闻。1,到新媒体,只会被当成”人手“,学不到东西,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在认真做新闻中累积经验和闯江湖地位;2,新媒体还是一个空洞概念,容易滋长和感染虚浮之气,传统媒体严谨很多。一个叫@Gilbert馬斯凱的网友跟帖说:有看过一些新媒体的招聘广告,必须“九零后”,必须“想法新颖脑洞大开”。人总会老,如果一家单位只强调一时的“新颖想法”而不去积累经验,实践摸索,那被录取的“九零后”过没两年又会被“零零后”取代,这样的工作,不做也罢。我遇到过几个第一份工作选择了去新媒体的孩子,浑身的“江湖气”。在学校时就作为实习生替人经营微信公号,没去传统媒体实习。虽然短期获得了一些利益,比如分得的收入,一些公号被转到了10万+,主页群的虚荣。但这些算什么“新闻经验值”呢?身上沾染了新媒体的很多毛病:标题党思维,段子手习惯,抄来抄去,绞尽脑汁迎合低级趣味寻找情色点。。。做学术需要冷板凳,同样,新闻系学生实习和就业,也需要这种“冷板凳意识”。即使刚开始进去没有太多机会,即使开始只是跑会议新闻稿,但坚持做新闻,总会受益。有人说传统媒体难进,现在传统的似乎已经饱和了,但大大小小那么多媒体,努力还是有机会的,不要眼高手低非得挤那几个大城市的几家大媒体。在传统媒体做新闻,虽然受到一些约束。但好处是养成严谨做新闻的习惯,核实信息源,严格把关,推敲措辞,多采访几个人。多数新媒体并无新闻采访资质,也无意于认真做新闻,只是复制、整合和标题党,需要的只是“人手”。在里面混几年,混过了大好青春,混出了一身毛病,淹没了“人才”,也无法混成“人物”。别跟我说传统媒体也有毛病,我说的是“第一份工作选新媒体带来的问题”。传统媒体的病根深蒂固,但对做新闻的人来说,其宝贵财富和资源足够你去汲取了。记得我以前发过一条微博,是这样写的:新媒体拯救了大学新闻系,也拯救并抬高了实习生身价。萎缩的传统媒体对人力需求本呈下降趋势,新闻系就业越来越难。但传统媒体在冲击下被迫转型,转型需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人,做新媒体尤其耗人耗人手。不少媒体现在大量招实习生,抢能玩新媒体的实习生。过去是实习求媒体,现在不少媒体是求实习生。――有人说,到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是不是当“人手”?虽然也是如此,但传统媒体转型中多是跑新闻多年的资深记者管着带着新媒体,跟着这样的记者,也会学到很多。比如本报负责官微运营的叶铁桥,就是资深记者,做过很多影响巨大的报道,媒体新人跟着他做新媒体,能汲取到不少新闻从业经验:)在传统媒体的业务氛围中也能“熏”出来。昨天还发了另一条微博:提醒防范假性因果的标题党诱惑看一条新闻说:司机高速摆剪刀手调戏监控被扣12分。。。这标题完全是误读读者,实际上不是“摆剪刀手调戏监控被扣12分“,而是”遮挡号牌的违法行为“。想起上周另一条类似的新闻:一游客看风景眼球转动太快致视网膜脱落--我在课堂上分析了,标题中的假性因果误导受众。前几年一条”爬树偷窥女邻居洗澡被判强奸罪“的新闻,就是以这种标题党方式误读公众的。看到一条荒唐的新闻时,首先要想想,是不是某个关键环节被记者屏蔽和省略了。新闻系学生第一份工作选择新媒体,也许就会累积这样的毛病。
相关阅读:
新闻 工作&&&
有0条评论评论
蓝媒汇(天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lanMeiHui (TianJIN)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Copyright (C)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新闻实习生的“第一次”到底该给哪种媒体?
新闻实习生的&第一次&到底该给谁?
&&& 近日,中青报曹林关于&实习生去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的话题引发争议。
先是微信公众号&仟言万语&霍仟抛出一篇争锋相对的反驳:《为什么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可以去新媒体》,紧随其后,新媒体研究者魏武挥和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发声,也对新老媒体之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曹林等媒体人的文章里,两种观点打的火热。新闻实习生的第一次到底给&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先放下不表,我们来看看各方的观点表达。
一.&基本功&哪家强
曹林说新闻实习生第一次实习要去传统媒体,打好基本功。
传统媒体:相对而言,我需要的是内容的精准性和深度。
新媒体:我更需要记者编辑们具有互联网思维,具备从一张更大的网中搜索、筛选信息的能力,尤其是要挖掘从主流渠道无法获知的新闻。
&基本功&在不同的媒介形态下的需求各有侧重,也就是说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人才需求的侧重角度不同。
二.从获取信息的方式来看
传统媒体:我更需要现场采访,这样直观有效,还能观察到受访对象的更多细节。
新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我们需要利用工具更为快捷的掌握消息,并进行求证。假如一个地方着火了,还要只问现场的人吗?上网找要快得多。
三.对于内容风格的需求
传统媒体:从内容的风格上看,我中规中矩,内容较为严肃,需要引发受众更多的思考。
新媒体:&标题党&更多的是网络&眼球效应&的&产儿&,更为大众喜闻乐见,相对活泼轻松,不会耍流氓的正经记者不是好记者。
四.关于原创性的问题
传统媒体:往往有独家,而新媒体则频频被指责有抄袭现象。
新媒体:我们的传播渠道更广,将优质内容广而告之,何乐不为?
五.关于新闻自由的问题
传统媒体:内容经过层层审核,不追求一味的自由,保证内容的真实。
新媒体:更为自由的环境能够提供更广泛的信息,这样百家争鸣,是接近真相的另一种可能。
除了上述五点,新媒体派还认为,&我们的服务性相对较强。&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实习生先去传统媒体,再去新媒体,是否会熟悉另一种传播方式?
另外,曹林认为:今天那些新媒体做得好的,从逻辑思维的罗振宇,到壹读的林楚方,哪一个不是在传统媒体积累了丰富的新闻经验。无论是做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在圈子里能叫出名字来的,哪个没在传统媒体待过、并有丰富的从业经验?
这在实际上是在探讨新媒体从哪儿来的问题,那么媒体将到哪儿去呢?
曹林指出了新媒体中有泡沫,但新媒体的发展毕竟是一种趋势,这在于我们如何定义所谓的&新媒体&三个字。
在这种趋势中,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要去哪实习的问题,而是对未来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时代所需要求的问题。
对于新闻实习生、实习记者、实习编辑乃至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在新旧碰撞的环境之中,我们也有自己选择职业方向的权力,就像找另一半一样,想想哪个更适合你。
传统媒体可以去,但如果所有的新闻从业人员的道路都先去传统媒体,每个人的路就具有了复制性,这路也挺挤的。
做新闻,平台虽重要,但内容更不容忽视。基于此,新闻教育的水平才是更为根本的问题。
(作者:许江 来源:蓝媒汇)
•&•&•&•&•&•&•&•&•&•&•&•&•&•&•&•&•&•&•&•&•&•&•&•&•&•&•&•&•&•&
·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意见,并承担由此引起的纠纷和责任, 与无关
·请注意言辞,客观地评价,提倡就事论事,杜绝谩骂和人身攻击等不文明行为
·记者网管理员有权在不通知用户的情况下删除非法及不符合规定的评论信息或留作证据
猜您所需:
记者网赞助商陈彤吴晨光对话互联网新闻十年:个性化定制离不开编辑|互联网新闻十年对话|陈彤_凤凰科技
陈彤吴晨光对话互联网新闻十年:个性化定制离不开编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吴晨光表示,个性化搜索定制是未来新媒体产品的趋势,但重大新闻仍然需要编辑的策划与推荐。
(因现场位置调换,从左到右依次是:彭兰、吴晨光、陈彤、高钢) 凤凰科技讯 5月6日消息,&中国互联网新闻&十年对话今晚在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由小米公司内容投资与运营副总裁、新浪网前总编辑陈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教授高钢,及一点资讯副总裁兼总编辑、搜狐前总编辑吴晨光参加,围绕&超越门户&、媒体存在价值、内容产品运营、个性化新闻服务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与陈彤、吴晨光一样,如今是大学教授的高钢也曾为网络媒体的总编辑&&&他领导创建了华声报的电子版,在彭兰的开场介绍中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第一代从业者的代表之一。去年从新浪离职加盟小米的陈彤,则被业界称为PC新闻时代的代表人物。吴晨光于不久前任职一点资讯总编辑,是&在门户转型期间的代表&。 对&超越门户&的理解 吴晨光作为《超越门户》的主编,吴晨光认为,超越门户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在过去十年中由PC到移动互联的重大变化,第二是从1.0时代进入媒体融合时代,实行&中央厨房生产,不同餐厅分发&的变革,第三是其在接下来的对话中提到的,自己离开搜狐后加入的一点资讯,基于搜索引擎与引擎,以兴趣引擎来实现个性化新闻服务的尝试。 陈彤对此表示,新闻业在过去十多年的变化非常巨大,十年前,获取信息来源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门户和社区,数量不超过10个,而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信息并不知道来源,新闻机构的概念淡化了。他指出,虽然自己并不认同&人人是记者&的说法,但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此外,他认为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也是一大变化。 谈及自己第一次看到&超越门户&的说法,陈彤称,在新闻传播方面,门户在2010年与2011年期间就被微博超越了。他还直言,虽然现在微信的用户很多,但从新闻传播、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微博还是发挥主要作用的。 社会化媒体兴起后的&门户&高钢 高钢称,&门户&其实是被技术极大影响和推进的。他指出,1.0时代的重要特征是以机构为主体的公共信息传播,让每一个人都与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建立起联系;而到了2.0时代,信息传播渠道是以移动网络为主,&聚合模式是以视频信息为主的多元形态融合,信息传播模式呈现多元需求的特点,公共传播能力开始变强大。 他还预期,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当整个物质世界与人类建立起联系时,传播模式还将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化。 在高钢看来,谈&超越门户&应该先定义超越的是什么形态的门户。他表示,旧有的门户时代似乎有点势微,但门户仍然会以其他形式存在,重新领会自己存在的意义和方式,比如是否能够成为聚集公民传播信息的平台,在分发渠道、服务等方面以各种形式演进。 专业媒体存在的价值陈彤 谈及全民生产内容对专业媒体存在价值的影响,陈彤直言,专业媒体在当今的确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他举例称,在马航客机失联引发关注持续了一个月时,专业媒体基本没有参与第一轮与第二轮的传播。因此他指出,媒体只有做得更专业、更有深度、更综合,才会有人关注。他更表示,自己已经多年不看门户了。 在吴晨光看来,作为专业媒体人应该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为新闻敏感度,二为某个领域里的专业素质。同样以马航事件为例,吴晨光强调了专业媒体人通过直播、Html 5页面等方式对碎片信息进行整合,是需要具备专业素质与思想的。 高钢则坦言,职业新闻机构与职业新闻人永远有存在的价值,因为行业不仅需要专业的思维观、方法论、技术等,还需要社会责任意识,而这些都需要职业训练,以指导提供公共信息的质量标准。 把内容作为产品去经营 在分享门户网站做内容产品的看法时,吴晨光指出,在当今时代,渠道和分发非常重要,比如在手机上预装应用软件,覆盖量会很大。而关于核心影响因素,他认为是用户的行为习惯,此外,传播正能量和积极的价值观也很重要。&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责任心的注入&&,是吴晨光认为新时代的媒体人应该去做的事。 陈彤表示,新浪的编辑部叫做产品运营部,他也曾强调过产品应该大于内容、大于新闻得做法。他指出,产品的要求比较复杂,从初期设计,如话题、稿子、作者的准备,经过润色加工完成生产后,包装、推广渠道会越来越重要,&即使现在这种传播手段这么丰富,有微博、微信各种各样的,但还是有好内容没有广为传播,这是一开始的包装或者渠道没有选择好。& 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 前段时间,中国青年报编委曹林发表了《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别去新媒体!》一文,人大研究生霍仟在公众号发文《为什么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可以去新媒体》表示反对。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媒介转型研究室主任魏武挥则提出了&学内容生产去传统媒体、学内容去新媒体&的观点。 对此,作为多年的门户从业者,陈彤和吴晨光均表示,在传统媒体工作可以获得&更从容的时间&,可以扎实基本功。陈彤更是透露,自己从没做过传统媒体的原因之一是&工科毕业进不去报社&。 吴晨光还强调,无论是什么媒体形态,都需要传统媒体的严谨思维和严谨报道,也需要新媒体在包装和产品运营模式上的优势。 展望未来10年 关于新媒体产品开发越来越多地强调个性化资讯的做法,吴晨光笑称,单从新浪前总编辑与搜狐前总编辑在一点资讯&会师&来看,带来的影响应该持续一段时间。他表示,个性化搜索定制是未来的趋势,但重大新闻仍然需要编辑的策划与推荐。 陈彤称,自己做个性化产品做了很多年,在一点资讯的挑战对象今日头条提出用算法计算出用户兴趣的说法时,曾觉得&特别可笑&,&真正个性化的产品,最完美的应该是微博、微信。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几亿用户看到的都跟别人不一样,因为这是他自己关注的东西。&他如此理解。 但他也强调了对一点资讯优势的看法,即集合了兴趣搜索专家、一点资讯创始人郑朝晖与编辑核心、搜狐前总编辑吴晨光。与高钢的看法一致,陈彤也明确表示,未来&永远不会有不需要编辑推荐的一天&。 此外,陈彤还在问答环节中表示,预计几年以后互联网传播的内容会更加&不堪入目&,而自己离开媒体正有部分原因在于此。他还预测,未来的媒体会越来越集中,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从业人员减少,但与媒体相关的岗位会越来越多,比如市场总监与产品经理的招聘,都有&媒体出身&的要求。 最后,彭兰总结道,其他三位嘉宾是不同年代、不同年龄段的互联网从业者,借两本书实现了&接力&:十年前,时任新浪总编辑的陈彤与同事出版了《新浪之道》一书,分享门户新闻频道的运营经验,由高钢为此书作序。十年后,吴晨光主编《超越门户》一书,介绍搜狐在新媒体操作方面的实践,又是由陈彤来作序。 &他们把自己对于互联网的认知过程、探索过程记录下来。这样的接力的终点不在眼前,是在很远的地方,未来的历史是由在座的各位创造的。希望把这样认识、积累和积淀的过程接力下去。&&
[责任编辑:韩迪]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269472
播放数:229370
播放数:214797
播放数:318072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媒体营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