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般的公司招聘来说,新媒体营销方面的工作一定要有经验才好从事吗?

推荐到广播
326637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easywed-招聘)
手机扫描二维码,把小组装进口袋
第三方登录:创新共青团工作:新媒体应用与发展|新媒体|共青团_新浪新闻
&&&&&&正文
创新共青团工作:新媒体应用与发展
创新共青团工作:新媒体应用与发展
  主持人:今天参加分论坛的有李骥,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编辑李志伟,复旦大学周葆华,清华大学王君超,新浪共青团微博负责人成功,等等。今天来的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首先请团中央的介绍一些情况。
  陈潇:我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工作,我没想到第一个让我们先讲话,我们今天是来学习的。尊敬的领导、嘉宾,非常高兴,今天论坛学的了很多,也受到很多启发,收获非常多,感谢。今天能参加这个论坛,向各位报告一下我们将开展的新媒体为大学生服务的工作,请大家批评指导。
  北京市高校里边我们了解到,像北航已经有了,是学工部牵头做的,像清华大学也在组织力量研发。整体上来讲,还是有很多的高校,打算做,但是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还没有实施。我们想正火作为团中央这样一个直属单位,从事网络建设的,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服务项目,能够满足高校的需求,大学生的需求。所以我们就正式立项,从今年上半年开始进行调研论证,并且进行了前期的开发工作。我们综合来讲,做这项服务希望加强目标,希望给高校共青团组织提供一个用新媒体里服务青年学生,了解青年思想动态,定制化的服务产品。对学生来讲我们希望提供高度本地化,个性化的开放运营平台,也就是说它的功能可以灵活设置,按需插件化的这么一个平台。第三,我们是希望利用新的手段为共青团组织开展青年服务,进行一些有效的探索。我们为这个事情也专门去向领导做过汇报,所以李部长也给了我们很多具体的指导意见,整体上非常支持,这让我们也很有信心。而且我们也根据领导指导意见对方案进行了完善和调整,比如说部长提出来希望我们把功能,不仅是面向学生,团委和学生的关系也可以成为各级团组织,高校各级团组织之间上传下达,工作信息的一个传输渠道,我们目前也是按照这个指导意见,我们现在正在根据团的工作这条线,学生这条线,研发两个流程,也就是团中央学校部到团省委也好,团市委也好,高校也好,这么一个工作信息流,从高校到学生这么一个信息流。我们在研发工作中可能对我们其他的工作会产生一些帮助,也是一个探索。
  我们来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的想法是采用一个统一的系统平台做支撑,采取分级采编的管理模式,充分地调动高校团委的积极性,来参与内容的制作和管理。我们的想法就是有一些公共信息由我们中心,我们还是有比较雄厚的采编力量,我们负责公共信息的采编和管理。到高校我们希望能够和高校的团组织进行合作,校内的这些资讯服务,请高校来进行组织管理采编。我们将针对每个高校提供一个内容的管理控制系统,高校采编可以自行采编,面向高校发布信息和服务,甚至可以超出团的工作内容,比如说有些团委希望,可能有些跟学工共享,可能现在很多团的工作是与学工绑在一起的。有的是学工开发的咱们团用。我们是希望能够和高校团委进行合作以后,把这部分的权限能够请团委来操作。也包括进行学生数据用户管理,部分公共信息由我们中心进行统一的采编。通过这种分级采编模式可以实现内容的多样化,分担制作压力,更好地实现本地化的服务。所有全部的数据的存储,以及服务系统的运行支撑,都由我们中心提供云端服务器进行支撑,我们可以可以远程管理,免除高校的运营成本。这个系统可能有三个功能模块,一个是中央采编平台。另外一个高校团委采编平台。还有一个就是到咱们学生手机上的应用客户端。
  从这个建设思路上我们觉得首先要完成这样一个服务,要达到我们的预定目标,我认为这里面也有几点要必须把握好的,首先充分满足高校团组织在服务团委的需求。在很多高校里面都有很多很好的创意,和他们工作的想法,比如说某些高校特别重视志愿者工作,希望实现一些功能。有些高校特别关注就业创业社会实践这方面工作,希望提供一些定制化功能。这些我们觉得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根据每个高校团委的具体需求进行定制化研发,而不是说我们提供一个标准模板,给各个高校来配合使用,而是每一个服务对象都是独特的版本,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跟高校团委进行无缝的结合。当然我们也可以实现校际互通和交流。
  第二,我们觉得更关键的是,这里面我介绍一下我们前期调研高校团委的需求。目前了解到,基本的需求包括通知的传达与反馈,学生和学工互动,通知下去,团员青年是不是收到了,都可以一起反馈。包括志愿者招募,签到,社团的管理,都可以通过这个客户端进行实现。实际上我们希望这样的应用是插件化的,也就是每个学生的手机可以把一些功能进行组合。第二,我们认为要做好这件事情要深入挖掘学生的本地化需求。我们跟大学老师沟通的时候,有些提出来,把学校周边的打字社和餐馆的电话都整合起来。有的学校可能提出来希望自习室的安排能够在网上查得到,这样能节省很多走路的时间。我觉得就是要挖掘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间他每天都会使用到的实用服务功能,成为他生活中的必须品。我们做的设计也希望它时尚一点,比如我们把它分成男生版和女生版,这个都是有考虑的。我们考虑的可能有跟学习相关的,生活相关的,并且每个功能我们都是可以灵活,有些不用的可以删除。我们也提供基本的社交,但是这个可能主要是针对校内的生活实名制社交关系。还有实习就业的信息,这些都是我们共同考虑的。更多的需求可能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跟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再进行筛选,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我们还要做进一步探讨。当然我们还会提供综合资讯。
  考虑要做好这个项目,我们第三个策略就是要做开放式的平台,吸引专业的合作伙伴,比如一些提升服务,可如考研,留学,这样我们可能会邀请新东方提供一些专业资讯,在不向学生收费的前提下,我们把它整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一些聚合式的服务。在工作计划方面我们根据李部长指示,我们希望计划能够在十月底以前完成测试版本的开发,我们目前已经邀请了多所学校,包括北师大,北京科技大学。作为联合试点的高校,根据高校团委的具体要求设计,功能和流程,推出测试以后,我们一方面关注团委和大学生的反馈,我们也请学校部门进行验收。产品初步成熟以后,在面向其他范围内的试用期,我们看是不是在明年一月正式推出这个服务?在次我恳请各位领导多多支持。您的需求告诉我们,我们愿意提供全方位服务,我们也希望推出之后,能迅速落地,形成全国的网络。
  主持人:刚才是团中央站在全国的高度将共青团系统,怎么看待新媒体工作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我想其实咱们最重要的一些创新,其实在基层,在各个高校,甚至在一些班级,一些社团里。下面请大家自由发言,就是各高校,包括各省有什么好的做法,请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
  孔令旭:其实我们现在从微博的角度对大学生的服务发现一个问题,从大学生原来登录微博目的可能是获取信息,但是在学校里了解,包括座谈的内容,就是如何利用微博给大学生提供服务,我们要做的就是怎么再做好微博给大家提供好服务。还有一个就是陈老师提到的,在学校内部信息方面,微博不可能面面俱到做到,比如查成绩,目前我肯定拿不到学校的接口。我觉得可以结合起来,比如说我们提供一个什么样的事情呢?刚才陈老师提到一个问题,这个产品现在有微博,有微信,怎么样吸引用户进来,或者这个有一定难度。那我就开放一个接口或者我们共同做这个事情,学生不仅仅简简单单登录这个产品,而是学生在这个产品上可以发布微博或者在这里就能找到本校的帐号,有一个页面就是这个学校的帐号,有一个页面就是这个学校的名师,等等,这个和本身这个产品结合在一起的话,是不是降低了学生使用移动掌上终端的成本?他可能很容易的就进来。所以在这方面我们都可以产生一些探讨,甚至我们可以挑出来一些试点性区域或者学校,我们一起去研发或者去推进。
  嘉宾:今天上午论坛有老师提出来,微信对微博冲击是会怎么样的?我个人认为微信对微博有冲击,但不是很大的。这是两种产品,微博是基于一种弱关系,就是你的粉丝跟这个主人的话是弱关系。微信是基于强关系的。就是我一定是认识你的,所以微信和微博在本质上是两类产品。当然现在微信被迫提供公共帐户,这是为什么,它想起到微博作用。刚才陈潇介绍的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这是基于在二者之间的,像微博一样,是开放性的系统。福建师大你做的校园应用,我北科大不感兴趣,肯定不会下载,它比微信强关系弱一些,比微博弱关系强一些。你提的这个意见,就是你们做这个产品跟新浪合作,没有必要大家重复做,有些平台可以打通。所以你刚才讲的做大学生最好的APP,你还不如写做大学生最喜欢的APP。
  吴昊:我是重庆大学的。刚才听到介绍这个产品很兴奋,做这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数据的问题。因为之前我也尝试过很多,我之前做过蓝牙,我在学校公共地方做了很多蓝牙点,但是学生没有开蓝牙的习惯。我也做过彩信,但是这个成本太高了。我也建了飞信,学生一毕业这个群就垮掉了。我们现在思考,做一个数据拓展系统,这个相当于把学生的第二课堂东西都记住,比如他今天参加这个报告会,他刷校园卡,这个自然就记入系统。我们做这个事情,就是怎样能够解决学生现在固有的一套数据能够调用的问题。我觉得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肯定是很好的东西。
  嘉宾:我们今天讨论不是陈潇说的产品,主要还是微博。第二个,刚才讲到将来的应用,我个人判断,未来新媒体应用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是移动互联网,就是必须是手机上,因为它的伴随性最好。所以一定要开发移动互联网在手机上的应用。但是吴昊讲的,说跟已有的服务怎么联系的紧呢?实际上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像吉林大学有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就是叫醒。很多同学觉得很好玩儿,说你起来了吗?就是因为这样的应用很多同学都下载,这样就发展了很多用户,以此为突破口有开发了其他学生需要的服务。南开有一个叫南开你知道,这也是很偶然的,就是一个学生拍了一个东西,拍了校园一朵花,发在网上,问这是什么花?说不知道。说我们学校有这个花吗?因此建了一个南开你知道。很多毕业生就很愿意参与。当然清华有一个叫师兄帮帮忙,说我有什么困难,请师兄帮帮忙。这个都是各个高校里目前开发出来的应用的尝试。这个显然不是一个应用把学校全部的学生一网打尽,这是不可能的。站在团中央来讲,既然学生对这个应用有热情,这么有创造力,Ok,我们现在要的是提供一个平台给他,在这个平台就是做各种各样的应用,因为现在的应用已经在建设了,比如说有的是基于培训的开放的平台。我讲的意思,就是既然是这样,我们不如专门做一个针对高校团组织或者针对高校校园的平台给它,在这里我们更针对我们,因为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所以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是希望各个学校,甚至各个学生社团,包括各个学生组织在这个平台上打造自己的东西。
  陈潇:刚才吴昊书记讲的这几点非常具有代表性,我再解释两句。刚才您说到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装,就是好不好推的问题?第一,你给他什么东西,这是第一决定要素。第二,团委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推,也是很关键。比如之前我们看到过某一个大学,它在发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顺带就发了一个地址,这是我的明星微博,您在入学前的所有问题,请通过这个微博来询问,我们都会提前解答你。这个微博每天面临两千条,团委无法解答,因为这个已经超出了团委服务能力了,有些属于招办什么的,当然最终他们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像很的高校,像清华正在做的彩信还是什么,就是电子化的明星手册,你从大学生刚入学就关注它,并且服务它,所以就不存在你在建彩信群了,你从刚入学的时候就把这个服务推送给他了。
  第二,比如说北师大一直想做一个自习室的状态查询,这个需要教育部门配合的。孙老师说过我们已经协调好了教务部门对这个提供支持,每周自习室的状态是实时更新的,这样大部分学生就会用。还有像刚才说查成绩的不是都能解决的,像吉大已经做的很大了,但是查教务处的成绩就是查不了,这个可能还取决于跟本地资源整合的能力有关。我相信只要你推一些非常施用的,以后如果有机会跟您再当面交流,我们会把我们前期调研论证,筛选出来的一些学生会用的,哪怕跟这些行政资源无关的跟您交流一下,像他非常关心打字社的时间是多少,等等,这些都可以研发。其他的就比较琐碎了,以后再找机会跟您交流和报告。
  主持人:下面请各省团委的学校部交流做法。
  霍燕:我是辽宁的霍燕。今天借这个机会也是跟大家一起交流交流。首先我想谈一下今天的感受,从早上到现在我应该说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在开幕式的时候我记得李部长提到一个路的问题,他从我们历史的沿革,就是说每一个路在发展过程当中都是应该在引领着我们时代的发展。从丝绸之路一直到现在的网路。实际上我觉得我的认识是我们都在新媒体应用的路上。我们既在享受着新媒体的服务,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这种新媒体的应用。所以我觉得今天真的对我来说是一个信息大爆炸,大搜集,大汇总,深入学习交流的过程。
  今天基于新浪微博我们他们新媒体,我觉得无论微博也好,微信也好,我自己的认识肯定不全面,第一,窗口。它首先是,我们作为个体,是了解世界和非你自己以外的窗口。今天我们来北京参加这样一个培训,实际上也是我们透过今天这样一个活动,来了解我们新媒体未来发展的一个窗口。
  第二个,新媒体这种应用工具是一个平台,我觉得它是我们作为个体展示自我和张扬我们个性的一个平台。在这个上面我们可以抒发我们任意的想表达的东西,而不受任何的局限,时空的限制。
  第三,它是一个渠道,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维权也好,或者表达也好,没有渠道。过去我们说的投石问路无门,现在不存在了。在这个情况下,基本上在新媒体渠道上,我们是可以自由地抒发我们的情感,可以自由地挥洒我们的情绪,可以自由地把我维权的诉求进行表达,即使你得不到官方的回应,但是你会得到其他人对你这个事件的回应。所以现在基于新媒体,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一种新闻发言人,也变成了自我展示个性的新时代的自我。所以我觉得既是窗口,又是平台,又是渠道。这是我对新媒体的认识。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辽宁的做法,我们从2011年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探索辽宁新媒体发展,主要是基于微博,无论我们学校战线微博还是别的,也确实存在维护的问题上,。我们这个事起源于一个名人,我们当时大连有一个PX的项目,很多人对这个事不是特别赞同,特别是老百姓,姚晨当时就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关于PX项目的,也不算负面,就是相对不太客观的评价,就引来了她的很多粉丝对PX项目,相对来说是抨击吧。当时省委书记王宁,说为什么官方一些正面宣传的力量,说PX项目会对环境或者什么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只要我们合理正规运营它。但是为什么姚晨她作为一个名人,她一句话,即使很简短的几个字影响力量会这么大。所以他提出一个要求对团组织,共青团作为党的后备军应当走在时代前列,应该作为引导青年的一个正面力量。所以我们在团中央号召下或者要求下,我们也积极结合辽宁实际探索微博的发展方向。当时我们确实是把名人微博作为我们一个重要的粉丝的力量,跟名人进行互动。包括辽宁有葫芦岛的航天英雄杨利伟,还有笑星小沈阳,包括道德楷模郭明义,这些我们都把它充分利用起来了。从几个方面把名人微博扩充起来,我们通过互粉扩大更大的粉丝。还有就是内容引领,当时沈阳也有一个大学生,她叫杨燕燕,她当时救助了一个受伤的公交女司机,这个事件没有在沈阳引起轰动效应,我们就请来谢娜在微博深评价了一下她,当时杨燕燕就火了。第三,跟名人微博进行互动,通过互动带动我们正能量的引领。第四,培养青年意见领袖。除此之外,我们在微直播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团代会进行了微直播,还有五四的团主题活动我们也是利用微直播力量,直接进行现场的微博互动,全省各个微博系统,包括我们学校五级微博系统,包括全省的微博系统都在关注这个,也形成了强大的舆论的正能量。第四,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叫辽宁共青团新媒体应用中心,到目前为止应该说从机构方面,力量上还是比较强大的。我们也是专门和新浪,还有腾讯在辽宁地区都专门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邀请他们每周定期过来给咱们进行业务指导工作。还有在机制上做了一些探索,今年我们专门在三月份下了一个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舆情工作的机制。这个机制应该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我们有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个,在发生敏感事件和特殊时期,我们加强控制。同时我们也是想在网上舆情加大引导力度,所以我们以文件形式进行了强化。
  应该说我们这两年来在探索微博也好,探索新媒体应用也好,我们还是有一定积累的。比如说现在从学校战线来看,五级微博体系已经达到近三万个,粉丝量也是突破了百万,同时我们也利用微博,开展了一系列网络化的工作,实现网络和现实生活的工作的互动,比如说我们开展学雷锋活动,还有开展党史知识竞赛,一天就有一千多人参加活动。还有对下的考核机制,我们加强了工作覆盖,工作活跃度的集中考核。所以我们辽宁只是团中央在引导全国来开展新媒体应用工作的一个小小的侧面,一个小小的点,其实我感觉无论是学校部,还是像刚才我们具体做这个工作的,都在探索新媒体引导青年的具体手段和方式。我们下一步也是想在团中央带领下,进一步去开发适合我们辽宁的产品,进一步引导好我们的青年。我觉得有几个也是,我个人的一个小小的看法。
  第一,机制上我们下一步还会进一步规范。第二,在学校里社团这种力量是非常好的,今天有很多大学生优秀社团领袖来到我们培训现场,实际他们就是我们青年当中的意见领袖,我觉得应该把他们的作用好好与会出来。第三,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地加强融合。实际上无论是新浪的微博也好,还是腾讯的微信也好,他们各有优势。就像刚才部长说的是强关系,弱关系,是不可替代,不可重复的,但是未来会逐渐走向融合。在将来,未来网我觉得挺好的,当时我知道因为新浪和腾讯都在做自己的东西,未来网最早把新浪和腾讯同时纳在一个平台上,让我们各地去推,当时我觉得团中央还是做了工作的,就是把两个平台基于一个平台做,这样我们各级团组织也省了很多事。所以在未来软件升级上能不能跟上时代步伐,就是不断更新自己的产品,刚才掌上学校也好,还有其他的,它是不是跟上时代步伐。还有就是在新媒体领域我们都在路上,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会去适应,不断去调整。
  黄:我是福建团委的。微博具有巨大传播力量,作为新媒体,在未来发展还是有非常大的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提升我们的事业,做好共青团工作。这段我们福建也结合全省的大调研,刚去基层调研回来,其实我们这次调研的两个大的课题,一个就是如何提高共青团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凝聚力。第二,如何提高团的有效覆盖面。这个其实是两个非常大的课题,我们团碰到的所有问题,很多具体的问题都是在这两个大的问题之下,说白了就是要解决团在青年中的存在,影响,然后才能引导的问题。因为你首先要存在,让感受到你的存在,你才可以去影响他们,然后才可以有效地引导他们。所以我觉得要解决好存在,影响和引导的问题,其实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我们要应用好新媒体的作用。在这里我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今年的征兵工作时间提前了,我们省征兵办措手不及,在电视电话会议上我们省长专门给共青团下了认为,他认为共青团具有组织发动的优势,所以说让共青团在一周之内组织几场活动,搞好宣传造势,动员大学生参兵。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在书记领导下,临时定了方案,就是我们在厦大和福建师大搞了两场晚会,我们还用新媒体,专门去军营拍了几组照片,专门在微博上推送,制造了热门话题。我们中心办的主任说最近我们的大学生报名开始,我不敢说是我们团省委的功劳,是几家共同的结果,但是我想我们在新媒体的应用,对大学生宣传发动是起了非常好的作用。
  接下来我想我们有一些做法,会跟新浪合作,建一个大学生培训基地,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进一步加速新媒体努把力。还有就是刚才说到的品牌,我们已经在探索了,已经试图跟电信合作,推出大学生服务的整个平台,就是它也是点开APP,他可以实现职业就业的,比如说他有职业规划,一些就业培训的信息,就是帮助大学生成长方面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我来之前我们何书记又有一个新的想法,也是再打造一个平台,前面平台是面对普通大学生的,再建一个平台就是面对精英,有创业意识的青年,为他们专门打造这样一个平台,做好对接。比如说他有创业需求,我们就推荐到就近企业实习。如果他想提升自己各方面素质,比如想上新东方等方面培训,我们就跟培训机构联系,就是让他们以更优惠的价格来享受到这些服务,就是切切实实为这部分群体提供服务。因为这部分群体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精英,在他大学方面做好,因为只有真正服务好青年才能真正赢得青年。
  张磊:我是张磊,与大家分享一下上海在近段时间在新媒体方面的经验。首先从一些过往的新媒体方面的经验来谈一谈,上海的高校团组织在应用一些新媒体,比如社交媒体进行工作推广和宣传的节点比较比较早的。结合一些社会活动,我们在大学生当中应用网络媒体也掀起了一些比较有知名度的活动。比如在世博会期间我们熟知的小白菜,对志愿者的称呼,它就来源于一些社交网络。同时在世博会期间还通过很多理念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包括像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的提法,这些在网络上都得到了宣传。在这之后我们也在很的平台上建立我们的,可以说是网上的宣传阵地,在2011年上海市换届选举过程中,我们在人人网上建立了公共主业,得到了全市大学生的响应。此外,在微博方面我们主要分两块,一个是组织微博,还有个人微博。组织微博我们大概有青年上海,上海青年志愿者等等这些公共的帐号,基本上粉丝数量基本上还是比较庞大的。除此之外,我们还是发挥团干部个人的影响力,建立了一些个人微博,像目前我们团委书记粉丝基本达到84万,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个微博也是建立在新浪微博平台上。
  之外,在最近的一两年也是积极推广微信方面的公共影响力。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在项目方面,一个在组织方面。在项目方面,是以往开展的经典的工作,像我们开发了掌上挑战APP,通过手机客户端可以了解一些赛况。在组织方面,目前上海市五所高校已经在微信平台上建立了一些可以说是公共的帐号,比如上师大。
  我想提一提,目前上海市的,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可以说是一些特殊性,也可能由于上海地域因素所造成的。首先一方面是他的思想非常活跃和多样。在上海这个地方有很多的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他们受到了包括一些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包括境外的一些思想影响比较多,所以像在我们以往通过新媒体开展工作过程中发现,如果想用一个统一的或者说单一的几个帐号来覆盖全体青年群体是存在困难的,就是有很多青年,尤其上海青年他们的兴趣点和爱好都不相同,他们获取信息都是自主筛选获得自己想要的,基于这种情况我们也开发了多个领域的帐户,能够覆盖不同的青年群体。
  第二个方面,上海的青年学生对于社会活动的参与度非常高,这个可能也是跟上海当地有很多大型社会商业活动会开展有关,不仅仅是大学生参加学校的活动或者校际间的活动,可能一些社会活动也会参与。比如才结束的中国国际数码娱乐展就得到了本地青年学生的热烈响应,这个活动本身的一些官方的,包括微博,微信等等方面的帐号都有非常多的青年粉丝,去参与其中。其中有很多话题也是从中爆发出来的,不仅仅针对数码娱乐产品,还针对很多,包括展台模特等方面。这些展台模特本身就是大学学生兼职,所以她一个人经过这次展会,像上海工业大学的冯岩个人粉丝经过这一次活动能增加几万。
  除此之外,上海本地还有很多演唱会等等商业活动这些,所以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时候,一方面是高度关注,一方面也希望借鉴这些新兴意见领袖的意见。
  第三,面向青年大学生的新媒体平台的争夺是比较激烈的,除了刚才所提到的一些比如社会企业,包括新浪,腾讯这些,除此之外,上海市教委还在各个高校推广,一般功能包括学校选修课,成绩查询等等功能,所以这与目前团组织推广的与新媒体平台也存在着一些竞争。
  接下来我觉得通过今天以来的学习和探讨,也确实是可以开拓了很多思路,我所希望提的一点,包括刚才提到的对于掌上高校APP功能,我觉得主要一点,我们是不是在设计一些功能的时候,包括设计一些网络应用的时候要考虑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主要是,一个是我们究竟是希望发挥新兴网络平台的特殊性,还是说仅仅只是希望设置一个屏蔽点。发挥特殊性我觉得更有意义一些,像掌上报社,如果我们能把当中的功能融合到教学当中,像刚才提到的自习室空位查询,早上的提醒等等,那么就会形成一种,只有大学生才能够拥有,或者说只有通过这种平台才能使用的功能,这样就会有很强的排他性。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仅仅设置一个屏蔽点,比如网络上都很流行的BBS论坛之类的,我们希望开发个高校版,这个参与对象是学生,但它的功能和其他一些,可以说是商业媒体没有区别,这样的推广往往可以说是不了了之的,因为毕竟竞争力以及学生渴望参与社会活动的心理会促使他们不仅仅局限于校园版的功能。所以我觉得是不是我们可能在接下来研发过程中多考虑这样一点。思路不是从设置屏蔽来出发的,而是发挥特殊性。
  主持人:下面欢迎李骥部长给大家做重要讲话。
  李骥:今天一天的论坛我参加了开幕式和这个分论坛,因为有一些想法想借助这个机会和同志们做交流,主要是介绍一下目前团中央学校部关于新媒体应用的考虑。我简要谈几点认识,就是现在面临的网络或者新媒体的话究竟怎么看。第一,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关系。我们说叫虚拟的世界,真实的自我。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所有在新媒体的应用必然在真实的世界有真实的需求。我们真实的需求是什么,可实现的是什么?第二,变与不变的关系。尽管新媒体变化很快,但是反过来问问,自有人类以来,是不是有些是不变的,我觉得人的成长和需求是不变的。青春期每个人都会过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在考虑新媒体应用上,在设计上也要考虑,不要认为新媒体一切都是,就是必须是新的,或者完全不同的,我觉得还是要有一些普遍性的,共性的,不变的东西在里面,要更多的考虑这些。这是我讲的两个基本的认识,当然刚刚微博、微信的差异我也谈了一点认识,微博的名字我觉得也很有意思,像微就不能博,博就不可能微。所以我个人认为微博一定是以信息量和内容来取胜的,微博严格来讲不是一个情绪性的威胁。所以微博这个名字我本身也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我感觉,至少从现在来看,我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面,微博它的应用,或者说它不会说哪天会突然没了,因为微博会越来越成为门户。尽管有很多新媒体的应用,但是我认为微博的生命力仍然是存在的。
  现在的问题是高校也好,共青团也好,尤其高校共青团也好,现在不是用不用新媒体的问题,而是怎么用的问题。怎么用,确确实实大家都在探讨。我们各省,各高校,甚至我们很多同学都在做自己的探索,都在做自己的创作,但是我个人有一个基本观点,我有一个基本认识,自然界也好,人类社会也是是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如果说在当今世界,个人的自由组越来越高的话,是因为这个社会的组织和程度越来越高才提高了个人的自由度。如果失去了组织度,或者说高度的组织化,个人是没有自由的。你坐个航班,没有开飞机,你坐飞机能飞吗?互联网也好,新媒体也好,它改变了我们所有的方式,但是它事实上在增长我们个人自由度的时候,是越来越把所有人联系在一起。这看似是两个相反的东西,但事实上是一对统一体。不是说有了微博以后,大家都成了一盘散沙,它是变成了更有联系性的。所以我们在用新媒体的时候,就是刚才上海张磊讲的,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我们要尊重所有的同学的多样化的需求,他的个性化的需求,但是你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基础是什么呢?它要有一个技术平台。美国人搞网络连接的时候是有各个网的,我们现在是打通了才毫无障碍了。我们高速公路如果把收费站都取消了,跑的速度会更快。而且网络提供的是什么?它的技术条件提供给我们是高度集约化,高度开放和资源高度的集约,它恰恰要避免的是不要去做单纯重复性的劳动。我认为这是网络本身提供给我的优势是提高效率,节约资源,所以我们在高校共青团,我们作为一个有着现实组织,有着现实庞大组织的这么一个组织在应用新媒体的时候,我认为就必须要做一些规划,必须要做一些统一的平台设置,否则的话我们无法互通有无。团中央来讲,我们希望大家在接口上比较方便,快的连接在一起,能够便捷的互通有无的平台,这是我们所有的,说陈潇介绍这样一个应用也好,用新浪应用也好,它要有这样的特性在里面,是要方便我们。我希望大家理解这一点,就是我们之所以在所有的高校,在所有的省级的探索基础上,我们希望有一些公共的,大家统一的平台,或者是应用。我刚才说了具体应用是可以个性化的,你只做就业是可以的,你只做志愿服务也是可以的。从总体上来讲,就目前而言我们现在认识到的,基于我们现在调查到的新媒体应用工具,主要的突破口或者说工作的着力点是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要用微博的工具来建构我们的现实组织。就是说要用微博这样一个平台,要把高校共青团的现实组织要把它构建在新媒体上。这个坦率来讲,今天是新浪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平台,当然当年建的时候是在腾讯上建的,正好是有这么一个契机,我们在高校建了高校的团组织体系,我们要把组织覆盖到微博上。现在组织微博已经初步建成了,我们也在努力地做。就是要把组织覆盖上。
  第二,要把我们重点工作要用新媒体手段,目前我认为也是要通过微博的手段来打造一个新媒体的活动的平台。我们今年跟新浪合作的比较多。我们有绿植领养,有圆梦中国,还有别的,为什么?因为新浪本身有很大的传播力。所以有很多高校同志问我,说我们用微博合作跟谁合作,只有新浪吗?不是的,这没有排他性。我们现在把组织体系建在腾讯上,这个不错,但是我们跟新浪的微博合作,我们重点是在腾讯微博打造团中央的,因为它的活跃度搞,这是没有排他性的。我们的体系将来后台是要连成一体的,不能腾讯上建,新浪上不建。腾讯上建组织体系,在新浪微博打造我们活动体系。
  第二个应用重点,新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基于移动互联网未来我们要做到什么?要做到的是两个方面的应用,一个就是刚刚陈潇讲的,我们要通过移动互联网的这样一种客户端的应用,来实现团组织更好的,我们的两项职能,就是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我们要实现信息的精准,快速的投放,我们要实现我们服务的个性化,我们要提供更多的这种服务。这是我们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不管将来它最终实现的是什么样的形式,是个什么样的应用,将来我们要占领这样一个空间,我们占领这个空间我们也只是占据一小块,我们不是把人家手机全占了,不是学生一打开手机全是掌上校园,这个只是一小块,你可以添加和删掉。不需要做到我们的信息,三千万学生统一收看。但是说我们一个应用能覆盖到10%的大学生,刚才大家都提到的是,组织建设里我们是多种模式,多种覆盖,不怕多覆盖,就怕不覆盖。我们将来会提供很多的客户端的应用,我们针对校园的,我们要的是占领掌上手机的一块,这个请大家注意。第二,我们用移动互联网干什么?我们要把这支队伍用移动互联网手段联系起来。我们中间有这么多干部,能不能有一个平台把这支队伍建构起来。我们最早想用飞信,这就是刚刚吴昊讲的,你们用过这个平台,飞信据说停了,移动搞不下去了。将来我们有没有别的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我们要把我们在高校里面,我们大概算了一下有三四十万的编辑,这么一支队伍要连起来,连起来干什么呢?就是形成工作的信息流。当然最理想的是说我有一个移动互联网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O系统一样,它是一个工作系统,其他的是针对学生的,它更多的是一个服务系统,但是我们也要建构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工作性的。如果说团中央学校部有什么需求,这就是我的核心需求,我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把我们延伸到高校的这支团的队伍分层级的,把它组织起来,这样我才能够实现信息快速精准的投放,你才能说我校团委书记通知一个事,我在这个平台上就很容易能让基层的团中央书记知道,而且他收没收到我知道。所以因为这支体系的存在,我们要用这样的技术手段建构这个。有人说我们要打造网上红军,其实我们比水军公司厉害厉害的多,如果我们三十几万能连在一起,我们对互联网能形成多大的风浪。对我们来讲我们要用新媒体的工具,用微博也好,或者别的载体也好,总而言之我要达到这个目的。
  第三个方面,我们一定要利用新媒体来打造一些符合新媒体特点的,符合学生校园生活规律的品牌活动。比如说新浪最近在做的带着微博来上学等等,这只有高校校园里,几乎相当这个时间阶段非常明显的活动,放假回家等等,我们要打造这样的活动。
  第四个方面,我们要干什么呢?就是要利用新媒体,成为我们了解学生的一个渠道。我们姑且把它叫舆情系统,其实这个舆情系统是干什么?我们又不是影响舆论,我们是要知道学生的想法,我们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作为高校共青团来讲,我们要有一个可靠的,或者有一个真正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平台。
  第五个方面,要做这样的工作我们要有一套支持系统,这套支持系统是什么?就是我们要建一支工作队伍,我们要做一些前瞻研讨,包括跟新浪一样,我们建研究基地也好,因为新媒体我们不能永远跟着后面跑,未来它可能还会有什么应用?我们还是希望尽可能的我们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来为我们现在的工作做一些指导。因为这个东西有路径一来的,一旦选择错了,将来调头是很难的。所以在这个方面从团中央学校部来讲,我们现在考虑的高校共青团应用新媒体,用微博实现组织体系,打造活动体系,要用移动互联网来打造我们的服务这个应用,要把这支组织队伍建构起来,要有舆情系统,要有线上的,要有针对校园的活动,要有一套支持的系统。至少我们现在考虑的新媒体应用的五个方面的着力点。近期我们也在做学校共青团未来五年规划,我们力图把这些思路也好,大家的所有在基层创造的经验我们做一些提炼然后再反馈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这里补充说一点,新媒体应用,我个人认为大家一定要对高校团组织来讲,新媒体意味着什么,或者媒体意味着什么?我还希望大家有一个认识,就是我们不仅仅要打造校园新媒体,传统媒体一样重要。如果将来共青团在校园里有我们自己的媒体集团,我们会有自己的校报,有校广播台,将来有校园微博,有各种新媒体的应用,我们将来要把这个成为团组织,我们整个覆盖学生的一个,也不能叫多媒体,就是我们要把这个建立起来。坦率来讲如果高校共青团建立了一个用多种方式,多种模式,多种媒体渠道覆盖学生的这样一个体系的话,Ok,将来就会成为,我个人认为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它会成为高校共青团整个社会资源强有力支撑。商家做广告干什么?不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它的事吗?如果高校共青团你有一个覆盖全体同学的一个新媒体的平台,或者说多种平台你能覆盖,而且你能实现信息精准投放的话,那能得了吗?搞律考的培训,说发给所有法律系的学生,好你给我,我能精准地覆盖,它能实现精准投放。高校共青团如果通过新媒体应用的建设,能够建立起我们的校园新媒体集团,Ok,它会成为我们整合资源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这个不光只是说,因为我们要赶一个时髦,要用这个东西,当然是时代的操作,没有办法,必须迎头赶上,我们甚至要走在前面,但是更重要的是它要实实在在的成为我们工作的帮助。早上我讲了,它对我们挑战,一个是组织,我们要通过新媒体完善我们的组织建构,我们要通过新媒体要来让我们的活动和工作更加贴近我们的工作对象,要让我们更具有实在的影响。我们要通过新媒体让我们工作机制变得更加的高效和可持续。我们用新媒体干什么?团组织作为一个现实的阻止我认为就是这三个,要丰富我们的组织,要完善我们的工作,要改进我们的机制。
  借这个机会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团中央学校部目前我们所考虑的在新媒体上的,这只能是基于现在的考虑,今天也听了很多专家讲,包括刚才很多同志讲了,我们回去再不断思索,我们希望这个方向,第一,我们不要错。第二,大的节奏不要搞错。第三,方法不要搞错。我们一起和新浪所有这些一起把我们的工作做好。对新浪来讲,我还是希望在重点活动推广方面做更多合作,能够在人才培养方面做更多合作,能够给各级的团组织提供新媒体应用的技术培训方面做更多的合作。
  主持人:感谢李部长给我们做了这么重要的讲话。下一步就是各省,各学校按照这个思路去具体地实施。最后,咱们请魏莉副总经理给咱们做最后的陈词。
  魏莉:谈不上什么陈词,我今天纯是来学习的。其实纵观一下微博发展四年,我们在切入这个市场的时候,我们的确当时占领了一些领域,比如说门户,我们当时因为发现用户其实获得信息,搜索信息来源原来是通过门户,后来通过微博。第二个,我们看到了一些BBS,也就是当年贴吧,论坛的形式,它们在微博上实现了。第三,类似博客或者QQ空间,那时候有一些谈论,在微博上做了一些尝试。第四,实现了一部分人的交友或者私密沟通的方式。但是因为走到了今天,中间也出现了比如说有微信,因为它解决了用户实际需求,比如沟通需求等等,所以从这点来说我们一直是开放的,我们只是新媒体中的一种。所以我澄清一下,我们一定是开放的心态。第二,我们也曾经尝试做一个校园版,但是我们发现术业有专攻的问题,我们做不了。刚才听很多老师的谈话,有地域差距,我们掌握不到那么细的信息,包括运营上的很多细节,学生们的需求,只有从最底层他们才最清楚他们的需求,所以在两年前我们放弃了这个想法。
  再谈谈我们后期能够为大家提供的一些服务,因为我们今年其实整个的微博思路就是,第一,移动微信。第二,我们要提供的是服务,我们在产品上,在活动上,在推广资源上,以及在开放接口上,我们全部提供以服务为主导的方向。比如最近要做的是把微博的大V,就是成V,以及蓝V要做媒体配置化,就是每个人可以实现的是管理他的消息,到时候可以一对一回复。第二,我们提供推广资源,这包括我们希望打造一些名师,打造一些精英学生,这个是我们希望,因为今天在论坛上也听到,没有一个学生的明星出现。其实我们在后台看到的有很多学生,他们粉丝能达到二百万量级,很多老师也是能达到五百万的量级,这是后续我们想提供的服务。还有就是活动平台是什么样的平台呢?有点像同一首歌的服务平台,就是我提供的是一个平台,我们可以汲取各方的资源的整合,所以这个是我们今年重点打造。
  第三,我们也提供了调研平台。就是我们会针对刚才李部长提到的舆情部分,我们会提供很多的数据接口和数据分析,这是我们下半年几个主要方向,包括我们还要提供的这个培训机制,这是我们整体下半年的主要服务方面的,所以谢谢大家支持,也希望能给大家更好的服务。
  主持人:今天的分论坛到此结束。
(编辑:SN009)
&&|&&&&|&&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媒体营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