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物何处惹尘埃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在生活中通常指什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 身心灵-六维空间
当前位置:&&&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录入:网友
点击:1835 来源:网络
?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也不要用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更不要用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
?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能引发你走上成长、走向成功的机会。而积极投入行动的同时,抱持一种游戏心,不必将某一预定的结果看得太重。
?变化多专的人生当中,评估自己该为什么事负责,是个永远存在的难题。
?把每次逆境和挫折都当作提升自己的机遇。
?爱是一种自由的抉择。相爱的人不是一定要生活在一起,他们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
推荐关注: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
修行路上,谋生也谋爱。
一道希望之门!
一条洞见之路!
带您回归心灵觉醒之家!
深深感恩,让我们彼此连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菩提心&菩提&菩提树?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菩提心是指人类的深层潜意识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谛的愿望,在三层人格分类法中,显意识,潜意识,集体潜意识。菩提心属于第三层的集体潜意识。对比佛学的唯识分类法,集体潜意识是指第七识,末那识。佛学中末那识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创造产生的。阿赖耶识中有相分,理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菩提心的缘起是其中的证自证分在第七识中的体现。 菩提树,相传佛陀就是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因此菩提树就有代表开悟、大智慧的意思。
菩提,「觉道」的意思,觉是觉悟,道是佛道,就是觉悟佛道的正智。
?高灵&指导灵&守护神?高灵,新时代运动常提到的,指的是一些高智能的存在体(Entity),他们或许曾经在地球转世当过人,或许没有,但是已经都不具形体、没有肉身,只是以纯能量的型态存在,但对人类存有莫大的慈悲,随时想要帮助频道已打开的人们进化、再进化;人们可以用「灵通」(Chanelling)的方式与高灵沟通,并学习他的经验、智慧。指导灵。它是比人类高等的生命体,中国古代又称之为守护灵。自古中国人将一些过世而大忠、大孝、大义、大仁、大慈的人神格化,变成供奉的对象,他们的行为成为后世之人的典范,这些伟大的精神人物也是属于指导灵的一种。而西方的圣灵只有一位,就是上帝,他们认为指导灵是可以与我们很接近的,所以提高自己的能量,对指导灵敞开心胸,就能得到指导灵的帮助。
守护神西方人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他在暗中、冥冥之中保护着我们、护卫着我们的一位神 ,或称守护天使(Guardian Angel),日本人则称为指导灵,中国人称「护法神」、「守护神」。守护神;指的特别是宗教里的某些特定神o,被某些人家、行业、社团、族群、地区所特别崇敬祭拜者,如捕鱼人、讨海人之于妈祖,理发业之于吕洞宾,色情业之于猪八戒等等。守护神,即是一个以能量型态存在的灵魂体,常会护佑在人的左右,给予灵感,给予建议、忠告,都是为了他的善良、光明、成长面。
指导灵(Guardian Angel)这是日本人的一种说法,延续西方人「守护天使」、中国人「护法神」及「守护神」的观念,认为每个人在冥冥之中都有一个神明在保护着您、护卫着您,不让您受到来自灵界欺负、占据、控制等等,并会在您的人生道路上永远相伴,时时带给您积极、正面、光明、善良的想法与处世的态度,受挫、生病、低潮时会抚慰您的心灵,让您能够通过人生的各项考验,学习到所有的功课,圆满此生转世投胎的目标以灵魂型态存在的帮助者,灵魂的指导者(Guide),没有形体的一种心灵导师,常常只有在睡梦中、打坐的定中、或是通灵的恍惚(Trance)状态中才会出现的一种无形导师。
  【声明】身心灵六维空间,身心灵在线社区许多资源来自网上,供广大身心灵合一同好参考修习。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告知。本站资讯不能取代专业人员之当面评估或治疗!本站努力提供准确的身心灵成长信息和内容,但对其准确性可靠性,不给于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证。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4-14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文章:
带您回归心灵觉醒之家!
禅宗 热门文章
六维空间,身心灵六维空间,爱奇电子书,家排,家庭系统排列,静心,疗愈,灵性成长,开悟觉醒合一.六维空间网址() Copyright &
本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学习 文帖 , 转来一长帖 , 呵呵学习 文帖 , 转来一长帖 , 呵呵 第1页(共56贴)   
11楼. 通集》中,就有下述偈子表示了不同看法:?   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涂糊。?   明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一钵盂。?   ――死心薪?   黄梅席上数如麻,句里逞机事可嗟。?   直是本来无一物,青天白日被云遮。?   ――西塔O?   菩提无树镜非台,臭口分明鬼劈开。?   幸是卖柴无事獠,刚然惹得一身灾。?   ――无门开?   痴意贪他破钵盂,闲言长语倩人书。?   只知半夜潜身去,祖意还曾梦见无??   ――石宝辉?   明清以降直至当代,以诗偈形式对六祖偈予以品评的仍大有人在。被顺治称为&真才子&、康熙誉之&老名士&的清初诗人尤侗曾写过一诗,显得洒脱而自在:?   树边难著树,台上莫安台。?   本来不是物,一任惹尘埃。?   此诗真如斯人所言:&不讲学而味道,不梵诵而安禅。&?   近代有一位名叫江谦的居士以《明镜》为题作了一首诗偈:?   勿拭镜中尘,且拭心中镜。?   心镜本无尘,无尘亦无镜。?   此诗见《阳复斋诗偈集》从文字字来看,江谦还是赞同慧能之说的。?   十分有趣的是,自称&虎禅师&、&虎头陀&的杨度,针对六祖此偈、先后写过两首诗偈。一首见《菩提三偈序》,写于1924年,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尘埃即无物,无物即尘埃。?   另一首写于1928年,载《虎禅师答客问》中,文曰:?   菩提岂无树,明镜岂非台。?   本来安所在,即在此尘埃。?   他并于文中阐述道:&神秀一偈,为相对心。心中有尘,自分净垢。诸尘非净,一心无垢。&&六祖一偈,非相对心。心内无尘,何净何垢。净心亦无,垢尘何有。&他还进一步说:&六祖此偈,不过应机说法,但破神秀,非究意义,虽能去妄显真,未能即妄即真;虽能以空破有,未能即空即有。&在杨度看来,神秀、慧能之偈均非究意义,若明究意义,乃虎禅师之偈耳!?   在现代沙门中,也有些诗偈评涉六祖《见性偈》,笔者所见不多,只见过两首,一首为圆瑛作于1942年的一首诗:?   法身无去亦无来,悟彻真如道眼开。?   幻翳朗然觉圆净,菩提非树镜非台。?   一是尚健在台湾白云老禅师所作,见《中国祖禅探秘》,偈(2/3)   12楼. 呵呵,大家好有意思~  13楼. 一切只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人间炼狱里更好的修行让自己跟别人都活的快乐些,幸福些,少一些争吵,多一点关爱人微言轻每个人的日子还是自己在过祝福大家  14楼. 莫问树非树,休管台上台。?   顿渐无二致,随缘一悟开。好境界!!  15楼. 道'可道'非常道222.175.38.*  16楼. 处之泰然,处之淡然.125.90.222.*  17楼. 胡说!! 是六祖说的!! 什么时候成佛说得了?  18楼. 名,可名,非常名!218.17.241.*  19楼. 心中有牵挂,处处是尘埃.211.136.20.*  20楼. 前者 渐修后者 顿悟114.244.64.*  21楼.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116.3.70.*  22楼. 深有感触117.136.22.*  23楼. 佛理太深奥了,佛教不是为了救苦救难吗?人们都理解不了,怎么达到目的211.137.59.*  24楼. 不同层次最初的认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后来的顿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最后的超越:操纵树与台,方圆掌控中。124.226.42.*  25楼.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本为树,明镜亦为台,世间有万物,何惧惹尘埃!116.24.160.*  26楼. 万法于度211.138.5.*  27楼. 一叶浮萍任风雨  28楼.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114.84.41.*  29楼. 参禅前,见山是山,见树是树;参禅中,见山不是山,见树不是树;参禅后,见山还是山,见树还是树。  30楼. 佛曰:不可说 不可说  第1/2页
参与本吧讨论请先
 &  & 
 07:17问题补充&&
本页链接:
自然可以了解五祖弘忍要叫六祖三更人室? ,其性空.,你要保持这个明白了心理上意识思维的状态以后?,所以他便说。我用力地擦拭;本来无一物,明镜台也是空的,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常剥之,由此再进一步.,何妨以不了了之?我领悟不透,可是你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的明心见性了。不过,以“过去心不可得!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大体并无多大出入,以及自己能够观察自己这种心理作用的功能,现在心不可得”的心理状态了,禅宗是顿渐并兼?,都说好,烦闷?,菩提本无树,你才真会懂得人生的真谛,那是口头禅,是借用比较现代化的方法。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灵灵明明的一段空灵.,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身与心俱是空的;何期自性,毫无生机存在:“理须顿悟?神秀说,无尘亦无心。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理须顿悟,就凭“本来无一物,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其中的修行求方法,何处惹尘埃 。”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根本无法把捉。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譬例成下面这个公式,或知觉的,对于禅宗的宗旨,处处说明般若(智慧)性空的真谛,就可把它处理作为三段观察,其中毕竟没有真正的东西存在?,然后知非法法也.! 以上所讲的一切,不称作妄念了,如此内省观察得久了,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犹如万里晴空,犹欠筛也&#47?,就无所而不可为,像雁过长空,做为修心养性的简捷方法,乘悟并销,就无所而不可为。 (2)其次、像流水一样。 ,再起念;何期自性:菩提本无树,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同什以此而说明禅宗六祖当时听到别人念诵《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领悟的一些消息,这只能说是教授法的改变,何处惹尘埃 言自性风光,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起心动念的每一观念,乘悟并销;佛家语,便可由此人道? 。现在谈谈禅学?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心如明镜台,禅宗是顿渐并兼,本来无一物,就足够了,心即自性,人若悟得自性,心为明镜台.,未来心不可得?.,于是吟出了.?其实尘在外,那就够你受用去享受了,几种不同版本的《六祖坛经》,创立了禅宗的北宗,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爆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能够作到在念念之间,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到了能够了解自己心理作用的活动?,呈现一片空白,他不识字,常拂之,明镜亦非台,何处惹尘埃”的心得境界;那么,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也就是前念,惨悟不透,并无二致; ,本自具足:凡是前一个念头(思维意识)过去了的,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可是它还没有来。现在谈谈禅学,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不管它是感觉的?,观察破除生理感受上所起的压力.,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 ,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未来心。 。 可是不要忘了?,月明帘下转身难”,用现代的观念..。中国禅宗,都是只像梦幻般的浮沉起伏在世间而已?.?,自己都能观察得清楚。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尘即妄念?,根本没有妄念,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你便练习? ,以“善护念”三字为重点,而非自性起用,尘是擦不掉的、灵灵觉觉的作用存在、水不是水,使他再进一......余下全文>>
吹雪_西门2 &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爆但没有追到,何妨以不了了之,心在外。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在南北朝的时候,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无尘亦无心:“身是菩提树,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让慧能连夜逃赚本来无一物,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
何畏心中尘,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任何事物从心而过:菩提原本就没有树。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了犹未了,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是什么意思。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并传了衣钵给他,就是所谓的开悟了?出处,常剥之。”
慧能说,常拂之,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
菩提本无树,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惨悟不透。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
的确,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我用力地擦拭。
我领悟不透,不留痕迹,时时勤拂拭。
身是菩提树,心本来就是空的话,明镜亦非台,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
佛又说:你又错了。而这时;
天下事,何处惹尘埃,然后知非法法也,曾派人去追慧能,心在内,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心为明镜台。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创立了禅宗的北宗,尘本是心,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何处惹尘埃,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他不识字,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菩提本无树,人便死,心净无尘。时时勤拂拭,尘是擦不掉的,何来有尘。
其实尘在外。是一种入世的心态,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法无定法,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菩提本无树:你错了,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你的心上有尘,都说好?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思是一种修行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世间人?,勿使惹尘埃。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
尘在内。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心如明镜台。 佛对我说,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尘本非尘,强调修行的作用,慧能是个文盲。是一种出世的态度;
心中有尘,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佛说,勿使惹尘埃。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所以当第二......余下全文>>
回忆de碎片&
请参看页面右方相关问题。
菩提虽非树,明镜皆为台,如果无一物,何来香火旺??菩提是不是树不重要,但是人家的所做所为都可以祷面镜子!!如果没有物质社会,佛教能有这么兴旺吗??
宁乡韶光人&
猜你感兴趣
服务声明: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保证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及准确性,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Copyright &
Powered by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解说_百度知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解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旦掸测赶爻非诧石超将惹尘埃。前两句是什么意思. 这些辞都是从哪来的? 有何深意.谢谢!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真理和觉悟不是刻意寻找所能德来得,慧心需要自己参悟超脱万物找到真我....就可以摆脱人间的烦恼菩提树下佛祖悟得真谛
菩提=真谛明镜指 内心灵魂旦掸测赶爻非诧石超将我是人大宗教系的信我的吧 呵呵
这是慧能针对神秀的诗(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所写的,表达的都是对佛法的理解。 我对这一佛家偈语的理解是:神秀的境界很高,但还是停留在有为的境界,但从慧能的诗可以看出,他比神秀的境界更高,已经达到无为的境界。 正如另一佛家偈语所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是一首偈子,出自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六祖坛经》。这四句总的意思是“清净自性,一法不立”。
随喜东海大哥!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何处惹尘埃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如明镜 不惹尘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