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不和他兄弟姐妹们不和犯一个字

史书、戏文、、野史等作者总在渲染武则天与的关系。大家皆怀有各自的目的,尽情描绘,乱编一通,无非让文章染上桃色,或欲把武氏比诸妲已、褒姒,如《讨武曌檄》中骂她“秽乱春宫”。而有的作者则站在女子尊严的立场上,与传统针锋相对,认为武则天与唐太宗至清至净,在男女问题上毫无瓜葛。此等深宫私事,实难考订。然,就常情论之,武则天既被太宗宣为侍女,朝暮随之左右,武则天到妙龄之际,既美丽且有才情,与皇帝有私情关系,实属正常,也属细事,不劳大家猜测牵挂。既是正常、细微之事,有和无皆无损于武则天的形象,因此也不必护着她。太宗一生有35个子女,却没有一个是武则天所生,此足证明太宗极少亲幸她。较为认真的史著者记述,太宗仅亲幸过武则天一次,因不喜欢她的性格,以后绝不再有。那一次大约是武则天17岁到20岁时(记述者往往把其间诸事混淆,所以只能大约判断),她作太宗近身侍女,在太宗侧亲见朝中发生许多重要事情,太宗情绪波动,武氏由衷同情之,间或有语言交流,近而发生了私情事。一次是侯君集、薛万均事件发生。那是贞观十四年,武则天17周岁,吏部尚书侯君集破高昌,而私取高昌国珍宝、大将薛万均更取高昌妇女而占为已有。事发,太宗令下狱拟罪。魏征和中书侍郎岑文本上书为侯、薛二人辩护,太宗恼怒,魏、岑二人私下里见太宗进一步为之说情,武则天在侧侍茶。听到了君臣辩论。太宗震怒,以为侯君集等欺君辱国,绝不能宽恕,薛万均谅异国妇女尚不认罪,提出让高昌女与之对辩,重治共罪。岑文本以为侯君集荡平高昌,其功之大“贪亦应赏,若至败绩,廉亦应诛”,又说古今将帅,不能无疵,全在任用,为人君者应录长宥罪,“陛下能屈法加恩,君集等亦当知过益奋”。魏征奏言:让亡国妇女与大将军对辩有失国体,过去秦穆公的骏马被岐人盗食,穆公不仅不罚,反赐之美酒;赐君臣酒,灯火忽灭,黑暗中醉臣拉断了庄王的冠缨,庄王未生气,难道陛下尚不如秦楚二君的气度吗?于是辩得太宗无话回答,只好同意释放侯薛二人[ 《资治通鉴》,卷159,太宗贞观十四年十二月]。太宗虽然下令释放,但心里总感憋气,认为魏征等是巧辩。当晚,武则天在身边侍侯,太宗仍似自言自语,又似向武则天发问。武则天也若无其事地回答了太宗,多是好言宽慰,温颜相向,她从心底佩服太宗的正直,嫉恶如仇,又同情他在是非杂糅之中,只能虚心纳谏,违心忍隐的痛苦。太宗受到这位美丽动人的武才人的安慰,可能是他亲幸武则天的那一次。有的作者记述,太宗亲幸武则天那是太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另一子齐王李祐争帝位,阴谋反叛,胡闹的一团糟时,太宗派兵首先进入李承乾的东宫,杀死承乾的嬖童(同性恋者)称心和手下多人。不久,齐王发动叛乱,被太宗发兵镇压;而太子的发迹也昭著。自己的几个亲生儿子如此胡闹,弄得太宗气愤而伤心。就在太宗万分苦痛的晚上,就在他亲自派兵冲入东宫杀得儿子手下尸首杂陈的那天晚上,武则天,只有武则天陪在他身旁,她被太宗粗暴的“幸”了。太宗诛杀了东宫人和兵进齐州镇压齐王李祐的叛变,都是贞观十七年的事[ 《资治通鉴》,卷196,贞观十七年二月。]。那年武则天已是20岁了,但描述武则天被太宗强暴的作者,即谓太宗诛杀东宫宫人那天晚上,武则天被太宗强暴,当时武则天才14岁,时间事件记述失误未免太大。总之,武则天13岁入宫,26岁为尼,在宫中13年有余。如果说新入宫年纪尚幼,而当她身为太宗贴身侍女时,已是十七八岁,此后又留宫服侍太宗近十年之久,被太宗亲幸的机会太多,她就想完壁而出也不可能。何况到了那般年龄,对太宗又很是崇拜,对自己的前途也不会不想。尤其是同作太宗侍女的徐惠,很快升婕妤,不久又升迁充容,由五品升为三品,再升二品[《资治通鉴》,卷198,贞观二十二年三月。],已是太宗的真正妻妾了,而自己仍是不明不白的女侍,就武则天的性格,她不会心安理得,她一定会设法争取的,因为她的自己条件不比徐惠差。因徐惠升迁了,有别的更重要的职掌去做,作为太宗的近身侍女,武则天接近太宗的机会更多了。其间,那么漫长的宫寝年月,武则天为太宗亲幸一定会发生的,但又一定极少。不然,她不会没给太宗生下儿女。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太宗不喜欢她,亲幸太少。那么,太宗为什么不喜欢她呢?这就是后来武则天亲口说出来的,关于她的性格不能为太宗接纳。那是武则天久视元年正月的事。天官侍郎吉顼与武懿宗在武则天面争政取赵州之功,吉顼高大威猛,声色俱厉地斥责武懿宗,武则天大是不悦,随后又向武则天援古至今地奏事。武则天怒曰:“卿所言,朕饫闻之,无多言!太宗有马名狮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妄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今日卿岂足污朕匕首邪!”[ 《资治通鉴》,卷206,久视元年正月。又见《鹤林玉露》,乙编,卷6。]原来,武则天作太宗侍女时,一天太宗下朝,似乎很高兴,对武则天说:“朕好久未骑过马了。听说爱卿善骑,就陪朕驰马如何?”武则天答应:“臣妾遵旨!”内侍省遣人告知殿中省尚乘局。太宗一行前呼后拥而至。太宗问:“可有新到良驹?”太监跪答:“回皇上,吐蕃新贡一批千里驹,皆已驯服,唯一匹狮子骢未及驯服。”太宗说:“牵来朕瞧瞧!”太监答:“皇上,此马野性不改,恐惊圣驾。”太宗一听,兴奋不已,大声说:“但牵来无妨。”太监得旨,速入马厩,牵出一匹高头大观,几名驯马太监围护,生怕惊了圣驾。太宗抬头观看,只见它高昂头顶,口中不住嘶呜喷吐,四蹄踢踏,确是一匹桀骜不驯的良马,便说:“真龙驹也,若能驯服,必是一匹千里马。”又向内侍太监们说:“谁能驯服,赏银百两,绢绣十匹。”侍者们无人敢应。谁料武则天说:“皇上,妄斗胆应旨。”皇上惊奇地看着她,朗声问:“武才人能行吗?汝如何驯之,说来让朕听听,朕即敕太监们如法驯之。”武则天说:“请皇上赐妄三物:铁鞭、铁挝、匕首。”太宗不解,笑问:“要此三何用?”武则天指着那匹马大声回答:“我先用鞭子抽它;它若不服,再用铁挝砸它的头;如再不服,我就用匕首割它的喉咙!”太宗听了,哈哈大笑:“诚如卿言,这匹良驹不是被卿剌死了吗?”笑着笑着,心里突然感到震惊,心说:这个小女子外表如此婉丽,性格却如此刚烈,手腕又如此狠毒,果然未出朕所料。武则天见皇帝沉思,又进一步解释:“良驹骏马,正可为君主乘骑。驯服了则用之,驯不服还要它何用?”太宗未置可否。按逻辑推,唐太宗应该喜欢武则天,因为他们的性格同属一类:刚强、果决、权欲、残忍、谋略,这是政治家、政权组织者、统治者的应有性格。唐太宗在隋末社会动乱中长大,一直随父争战,那个时代只有刚强、冲杀才能取得胜利,仁者、弱者就被强者吃掉,弱肉强食。要取得统治地位,不被人家吃掉或统治,即使是亲兄弟也得毫不犹豫地战胜、杀掉,就是在玄武门喋血中杀掉了自己的兄弟,夺取了皇位的,当时父亲极力反对他这么做,他还是果决地发动、残忍地射死了自己的兄弟。血腥中,被迫立他为太子,马上又让位给他,实际上他也是逼着父亲这么做的,等于变相夺了父亲的帝位。在冲锋陷阵中养成的性格,在杀戮的血腥中成就的政治家,如何不喜欢仅仅要制服、杀死一匹烈马的武则天呢?也许,人性就是如此,叱咤风云的男人不一定就喜爱同一类型的女子,或说一定不会。强男人大约都不喜欢女强人,尤其是搞政治、有政治野心、想独立的女人。金庸在谈写《倚天屠龙记》的人物情感时,就说到这一点,书中的四位女性,一样的美丽,一样的爱着男主人公。但是,金庸说如果他是,他最爱小昭。“周芷若和赵敏却都有政治才能,因此这两个姑娘虽然美丽,却不可爱”。金庸谈到“中国成功的政治领袖”的性格条件:一是忍,包括对付政敌的残忍和克制自己的忍;二是决断明快,三是极强的权力欲。这是赵敏和周芷若的性格,所以他们极为美丽,但“却不可爱”。而小昭与周、赵二美相反,她美丽一如周、赵,但却毫无权欲,形势逼着她去做波斯国明教教主,她痛不欲生,她毫无条件地、淳真的、天性无邪地爱着主人公,只想“侍候”主人公一生。所以,金庸先生向读者表白:“我自己心中,最爱小昭。只可惜不能让她跟在一起,想起来常常有些惆怅。”[ 《倚天屠龙记》,“后记”。]金庸先生似乎说他是自我的想法,实际上大家尽是如此的。周芷若的确很美丽动人,但是为自己一派的野心、阴谋、残忍,失去了人性,变得一点也不可爱了。赵敏也极为美丽,但她勇敢、果决、阴谋、残忍、政治野心和权术,虽然最后要了她,以后还不知道怎样相处过日子呢。善良、纯真、美丽的小昭没能和张无忌在一起,金庸先生也不必“惆怅”。这便是悲剧结局,人间的悲剧结果,正是一个美丽的结局。中国大众缺少接受悲剧结局的文化素质和心理心态,才出现了程高本《红楼梦》,把曹雪芹的伟大悲剧结局的天才著作,改得庸俗不堪,这也又符合了文学作品的一个大悲剧的结果。人性既然如此,所以唐太宗也不喜欢武则天,尽管武则天很崇拜唐太宗。他也和金庸先生一样,喜欢小昭一类的女性。叱咤风云的唐太宗,战场上喋血、朝堂上争斗,但他的人性生活却要温馨的后宫、美人的温柔,成为他摆脱争斗、得到松驰的绿色原野、小径溪流。因此,他自己刚直,却极其喜爱柔情、柔弱,对刚强、旺盛的女性完全是人性的、本能的拒绝。很了解这一点,回到后宫有时也和她谈起朝政,但她总是避而不谈,她只让他轻松,用女性的美丽和温柔融化他,让他在后宫里彻底轻松,自如。有少数几次,看实在不行了,才不得不劝谏。例如有一天太宗下朝后,怒不可遏地说:“我要杀了空上乡巴佬!”长孙轻柔地询问:“是谁触怒了陛下?”太宗说:“除了魏征还会有谁?他在朝廷上当众污辱我,让我下不来台。”皇后见情况严重,她也深知魏征的正直、正派,听罢一言不发地走了。过了一会,穿着上朝的服装,站在太宗面前。太宗吃惊地问:“你这是做什么?”皇后回答:“妄为陛下祝贺,妄听说主圣臣忠。如今陛下圣明,所以才有魏征这样的忠臣。妄有幸在后宫充数,出了这样的喜事,哪敢不为陛下祝贺!”[ 刘谏:《隋唐史话·上》。]唐太宗对皇后的劝谏,感到是戏剧般的轻松,他哪会不知道如何处理像魏征的劝谏?但他看到女人的劝谏如同美人穿上甲胄表演般有趣,让他轻松、消遣。他把这些故事拿到朝堂上,讲给大臣们听,既有趣,又是他骄傲的资本,像太宗那般的政治才干和斗争经验,哪要他的后宫佳丽们为他出谋划策呢。所以,太宗喜爱的后宫妻妾及诸宫女尽是美丽、温柔、娴淑,尤其是无野心、无独立自主意识、百依百顺的女子。如杨妃(之女)、阴妃、燕妃、韦妃、杨氏(齐王李元吉妃)等,都具有这种性格的品质,她们都为唐太宗生有子女,有的还生有多个。同做才人的徐惠,也是这种性格,因此也得到太宗的喜爱,屡屡升迁,成为太宗的正式妻妾。武则天做太宗的侍女那么多年,说明太宗对她的姿容和才气是认定的。就是她上述与太宗相近的气质,太宗也是欣赏的。如果有一匹烈马真的驯不服,太宗火了也会如武则天那么去鞭打,甚至杀死,正如一个臣子桀骜不驯,有害朝廷,唐太宗也会驱逐甚至杀死他的。认可和欣赏是一回事,作为自己的妻妾又是另一回事。太宗认识了武则天,他只是欣赏之、使用之,而不会让她野心勃勃地进入后宫、躺到自己的龙床上的。武则天终未做成唐太宗喜爱的妻子,但她却做成了中国唯一的。凭史德、史实而论,她是上少有的有作为的皇帝,她做的不比唐太宗差,所谓“”到“”,都有她历史功劳。在牢不可破的男权社会的桎梏下,女人想出成绩太难了。但是,她却冲破了种种阻力,做好了一个“千古一女帝”。这说明她非凡的才能和手段,极度的智慧和勇气,绝不比唐太宗汉武帝这些被传统颂扬的男皇帝差在哪里。唐朝初年能出现一个武则天这样的非凡的女性、伟大的,又绝非太偶然。除却她个人的努力之外,是有客观历史原因的,她还应该是一个时代的优秀产品、独具特色的优秀产品。论者认为,经过削、汉文化持久、反复的冲突之后,多元性文化在唐朝得以最为充分的释放。终于使唐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到历史的一个高峰,成为世界瞩目的文明、开放国家。由于文明和开放,使唐朝妇女有了前所未有的宽松,从而显示不同于以往朝代的妇女行为特征。这些特征是:本原性、自主性、进取性和开放性。由于“胡”文化的渗透,使唐代的女性大有“胡风”,表现为爽利、刚健,绝不类于两汉的温贞娴雅和南朝的娇羞柔媚。这些史论是那段历史的总结,但是也有些绝对化了点,比如“绝不类”的词句如果是事实,唐太宗就没有“温贞娴雅”和“娇羞柔媚”的妃子好喜爱了。至隋唐,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风”的确受到巨大冲击。“胡人”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对汉民族的传统给予了深刻影响。两汉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受到了挑战,“无才是德”被打破,有条件的人家延师教育家中的女儿,妇女的地位确实提高了。史家所熟知的《颜氏家训》介绍:邺下风气,专由妇女主持门户,诉讼争曲直,替夫叫屈,代子求官,坐着车子满街走,带着礼物送官府。女人有贵重的首饰、精美的服装;男子只有瘦马老奴供使用。夫妇之间,你我相称,不讲妇人敬夫的礼节。寡妇改嫁、男女情爱不再是大不了的事。如此既不同于秦汉,更异于后世。因此,女子能有读书的机会,并有发挥才能的场所。因此,唐代的宫廷才女很多,如、、韦后、、、金仙公主、玉真公主、徐惠等等,不仅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在政治文化上的建树也见诸史册。唐代女性学习诗文蔚成风气,《全唐诗》中收录的女作家就有100多人。唐代许多著名文士的妻子都是丈夫的闺中诗文之友,诗人之稹的前妻韦氏、继室裴氏,著名才子吉中孚之妻张氏,进士孟昌期之妻孙氏,殷保晦之妻封询都是唐代著名才女。唐代的青楼女子,也不乏大才女。薛涛、鱼玄和、刘采风、女道士李治等,都在文史典籍中留有才名和佳话。当时的诗坛巨擘、文章魁首都与她们密切交往,元稹、、刘禹锡与薛涛,陆羽、刘长卿与李冶,元稹与刘采风都是诗词酬唱的文友、情好意笃的挚友。元稹把薛涛引为知已,赠诗称赞她的美丽,将其诗才、辨才、文采都给她极高的评价。绝不像宋朝以后,那些宫体诗词,把重新打入冷宫的女性当作色情对象和物化审美去描述。骆宾王酸文醋意骂武则天“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即说她陷害皇后,夺取后位,使高宗做出了与父亲共有一个女人的害礼之事。而实际上,唐太宗杀了弟弟李元吉,而把弟妻杨氏娶为妃,生了儿子李福,朝中文武谁会不知道。唐风的男女婚配、改嫁为普遍风气,不受社会谴责。有唐一代,唐帝女儿再嫁的达20多人,高祖的4个女儿、太宗6个女儿、中宋2个女儿、睿宗2个女儿,玄宗8个女儿、肃宗一个女儿。其中三次改嫁者有3位公主[ 《新唐书·公主传》。]。高门显宦之家也不忌讳娶再醮之女,宰相宋璟之子娶了寡妇薛氏。严挺之的妻子离婚后嫁给了剌吏王琰,后来王琰犯了罪,严挺之还救了他。一代大儒韩愈,女儿先嫁其门人李汉,离婚后又嫁樊仲懿,大儒文豪也不再以此为羞。这反映了唐朝贞操观念的宽松,男女平等,女性解放达到了一定程度。甚至,皇帝的女儿如高阳、襄阳、太平、安乐、永嘉诸公主等,还在家里养着男宠。另外,武则天爱骑马,骑术很高,并爱穿男装,这也不是她一人的爱好,也是历史演化形成的风尚。史料记载,隋唐一代女性出头露面的机会增多,她们往往要以男装形象出现,尤其是太平、金仙等公主酷好男装。因武则天的影响,从高宗到睿宗,男装的女人成为一时风尚,这反映了“胡”文化对中原流族的深刻影响。早在先秦时期,北方“胡人”不断骚扰北部的燕赵等国,他们为方便骑马,穿紧身窄袖的短衣裤和皮靴,汉人称之为“胡服”。越武灵王“”,进行学习胡人、作出改革。魏晋以来,战乱频繁,北方民族更养成尚武精神,连年轻女子也深受影响,形成风尚。魏晋以后的民歌里也反映了这种情况,脍炙人口的《木兰诗》写出替父从军,男装骑射的生动形象。《李波小妹歌》[ 徐冠英:《乐府诗选》,第13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写的是: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又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这里描绘的就是一位“胡服”骑射的女子,“褰裳”,又称“征褰”,是骑兵穿的窄袖短衣套服。武则天不仅自幼在父亲的都督府学习骑射,身着男装,进宫做才人后仍然不辍学习。因此,骑术很高,男装更穿着习惯。因尚武习惯影响到唐宫,连服侍皇帝的宫女才人也得学会骑射。如“诗圣”杜甫曾有诗云:“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唐人卢纶也有“行遣才人斗射飞”的诗句。反映宫女学习骑射,随帝后车驾出行、骑马佩箭,有近侍保卫之责。同时,骑服女侍随驾,以壮行色,表示出唐宫尚武的精神来。从如今珍藏的唐宫任女的绘画、唐三彩等艺术作品中,就有许多仕女骑射、打马球、马上表演、马上吹奏、骑马随驾出行的珍贵实物。总之,武则天之所以能在唐代做了,首先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是唐前千百年间经济、思想、民族螎汇等诸方面发展的结晶;首先是开放的时代打破了封建礼教的约束,打破了男权社会的桎梏,使数千年的男权社会在这里断裂、的事,出现了女人当皇帝,驾驭社会、统治男人的超常现象、超越时代。因此,才让男人们惊慌,让代表男权的历史学家们愤怒,不仅要在现实社会中打倒她,使她让权给男人,恢复李氏男权王朝。而且全力诋毁她,把她做皇帝的那段历史涂改、抹黑,从历史上消灭她的功绩、涂抹她的形象,把她变成魔鬼、淫妇、杀人狂,把人世间的全部恶迹都往她身上推,全部污水都往她头上泼。如此而已。直到一千多年后,终于又出了个不是女皇,而实际上执政的女人慈禧。传统思想的史学家、男权社会的大众,又起哄地大骂,又骂了近100年,为当年向她们屈身下跪的男人们出一口怨气。如此而已。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用户ID:& 305
昵称:& 夏天的风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会残杀兄弟霸占弟媳
& & 史学家们所盛赞的“中国史上最英明有为的圣贤君主唐太宗”,其实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皇帝。残杀兄弟,霸占弟媳,晚年的腐化享乐和迷信方士,给他的生命中抹上了阴暗的一面。但是他对老婆长孙皇后始终是是恩爱有佳。&
& & 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公元599年1月23日),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出生了。他的父亲李渊对他抱以“济世安民”的厚望,故起名李世民。因为他初生后的身体并不好,母亲曾经抱着他到佛寺许愿,希望他平平安安成长。&
& & 公元604年,李世民刚7岁,隋文帝被儿子杨广所杀,杨广做了皇帝,即隋炀帝,推出一系列使“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的政策,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给了李世民投身政治事业的机会。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李世民便成为这支军队的主要将领之一,在夺取长安的过程中战绩辉煌。&
& & 李渊于公元618年在长安建唐称帝,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因为太子不易轻动,李世民便成了翦灭群雄的统一战争中的唐军统帅。公元619年年初李世民打败陇右薛仁皋,兼并了其部下的精骑,当年年底赴河东与偷袭唐军后方的刘武周、宋金刚交锋,半年苦战,收复全部失地,稳定了人心。李渊为表彰李世民这一战功,下令排演《秦王破阵乐》,后来成为唐朝国家大典之乐。公元620年,李世民东征王世充,次年打败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迫使王世充投降,从而取得了逐鹿中原的胜利。&
& & 公元626年,随着统一天下的战争结束,在唐朝统治者内部出现了争夺太子位的角斗。李建成凭借太子地位组织起东宫集团,逐渐得到唐高祖李渊的支持,强令李世民交出兵权,李世民不得不铤而走险,发动政变,杀死李建成与支持李建成的兄弟李元吉,又逼迫唐高祖交出政权。这场政变发生在长安太极宫北门,因北门名“玄武门”,故这场政变称“玄武门之变”。&
& & 对建成的东宫旧属,李世民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将他们一一收罗,就连曾经力劝建成杀死李世民、早谋大事的太子洗马魏征,也被李世民擢为已用,成为新太子的忠实臣僚。&
& & 这天,李世民下朝回到东宫,当他走进内室时,看见太子妃长孙氏正同一个美丽的少妇交谈,仔细一看,是三弟元吉的遗孀杨妃。在唐室的宫嫔王妃中,要数这个杨妃最风流漂亮了。二十三四的年纪,长得面如桃花,腰若细柳,而且风流柔媚,元吉在世时,非常爱她。但此时,她却不施粉黛,脸色凄惨,颊边似有泪痕未干。自从家破人亡之后,她以待罪之身孤苦度日,因为平时同长孙氏关系要好,应邀常来东宫聊天,以安慰痛苦寂寞的心情。善良的长孙氏十分同情杨氏,总是用好言安慰她,逗她开心。&
& & 同李世民览过礼后,杨妃突然双膝跪地,边哭边叩头请罪,弄得李世民很为难,连连请起。长孙氏把杨妃搀扶起来后,安慰她说:“你不要太难过了,假如住在王府寂寞,就搬到我这里来住吧,你我姐妹也好作个伴。”李世民虽然不太乐意,但他一向尊重妻子,也不好说什么。第二天,杨妃收拾收拾东西就迁入了东宫。长孙氏也已经为她准备好了房间,一切布置都是长孙氏亲手安排,又调拨婢女数人,供她使唤,杨妃非常感激。&
& & 自从迁入东宫,李世民常常见到这位绝世美人,杨妃又曲意献媚来讨好未来的天子。日子一久,英雄难过美人关。如果要说李世民同妻子的感情,一向和睦恩爱,他就不应该在见异思迁,可是,哪个男人能架得住美人的勾引,更何况还是未来的皇帝,后宫佳丽无数。在李世民登位的前几日,两人悄悄地发生了暧昧关系。&
& & 这一年八月甲子日,高祖李渊下诏禅位于太子,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升座,接受百官朝贺,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过了十天,太宗册立长孙氏为皇后,又公然拜杨氏为妃。此举不仅使满朝公卿大臣惊诧,就连长孙皇后也大感意外。她这才明白,由于自己的好心,无意中成全了他们。见杨妃连连得宠,长孙皇后不免有些后悔了,但她一向谨守妇德,心地宽容大度,依然待杨妃十分亲热。心存歉意的唐太宗看在眼里,不由对皇后更添了几分敬重。&
& & 长孙皇后是长安人,父亲长孙晟任隋朝的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是隋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长孙家原姓拓跋氏,祖先为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第三个哥哥,因这一支为宗室之长,后来改姓长孙氏。长孙晟早年亡故,当时长孙皇后与同胞哥哥长孙无忌还很幼小。他们的异母兄长长孙安业嗜酒好赌,不务正业,把继母及弟妹视为累赘。舅舅高士廉知道后,把妹妹以及一对外甥儿女接到自己家里去住,尽心抚育兄妹俩。长孙氏从小就喜欢读书,知情达礼。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高士廉任治礼郎,见殿内少监唐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才识不凡,便将十三岁的外甥女许与十六岁的李世民。长孙氏不忘舅舅的养育之恩,婚后常常宁到舅舅家看望高士廉。&
& & 晋阳起兵后,李世民常年戎马倥偬,顾不上同妻子儿女。长孙氏在家里操持家务,对李渊的姬妾也很尊敬,因此,一家上下都很和睦。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渊称帝,长孙氏册为秦王妃。当时李世民功业显赫,威望很高,引起太子建成的猜忌,建成勾结齐王元吉设计,企图谋害世民,兄弟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长孙氏竭力孝顺高祖,恭顺妃嫔,同建成元吉的妻妾热情的周旋,以弥补兄弟妯娌间的感情裂痕,为了丈夫的事业,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 & 当然,在她内心深处,她是赞同丈夫及早发动兵变以夺权并自保的。因此,在玄武门兵变这一天,李世民号召秦王府的壮士们入宫,授以兵甲,准备起事时,长孙氏亲自出面,积极勉励大家奋勇作战立功,辅佐秦王奠定帝业,使将士们很受鼓舞。唐太宗这位善良、温顺的皇后,是很富有政治手腕的。&
& & 太宗登基,百废待兴,日理万机,她更是起到了贤内助的作用。&
& &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因长孙皇后的哥哥功高居首,准备将当时已任吏部尚书、封齐国公的长孙无忌再加封为尚书右仆射。但是,当他把这意思告诉皇后时,却遭到了皇后的激烈反对。她问:“我兄长已位列公卿,职高权重,为何还要加官晋爵?”&
& & “朕同无忌乃布衣之交,又为至亲,无忌从大业年起,即辅助&
& & 朕打天下,为佐命元勋。玄武门起事,他又立下首功,故进位右仆射毫不为过。”唐太宗陈述了理由。&
& & 皇后摇摇头说:“臣妾既蒙恩宠,全家已尊贵至极,实在不愿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执掌大权。陛下当以汉室吕氏、霍氏外戚擅政,浊乱朝纲的教训为切骨之戒啊。”&
& & “皇后的苦心,朕十分明白,但长孙无忌才学渊博,长于谋略,兼之品德高尚,足可鉴人,朕用的是他的才能品行,并无掺杂半点私心。”太宗解释道。&
& & “请陛下三思!”皇后仍坚持自己的主张。&
& & “皇后平时不肯过问朝堂之事,常对朕言道:妇人唯治内,岂敢干预政事?不想今日过问朕的政事,竞如此认真!”唐太宗半开玩笑地说道。&
& & 结果长孙皇后还是阻挡不了太宗的决定,她很着急,连忙私下命内侍召长孙无忌进宫,将皇帝的意思告诉他,并希望他理解自己的苦心,向太宗辞去尚书右仆射的职位。长孙无忌是个明白人,他愉快地答应下来。&
& & 由于唐太宗的格外信任,长孙无忌被特许可“出入卧内”,因此第二天早朝之前,他先进入太宗的寝殿,诚恳说明自己不想担任右仆射之职的苦衷,希望太宗早朝时不要提出这项任命。太宗无法说服他,只得同意。& & &
& & 不久之后,长孙皇后却为自己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向太宗提出了额外的要求。长孙安业曾对年幼时的皇后刻薄虐待,但是长孙皇后不记前嫌,皇后请太宗对安业格外开恩,使他一直做到监门将军的官位。贞观元年末,右武卫将军刘德裕等人造反,安业竟参与预谋。事发后,唐太宗十分震怒,想杀掉长孙安业。长孙皇后为安业苦苫求情,叩头流泪说道:“我兄安业犯下大罪,罪不该赦,但是当年他苛待臣妾,人所共知,若处以极刑,人们一定以为是我依仗陛下的宠幸,故意报复于他,岂不是平白无故牵累了陛下?”太宗便听从皇后的要求,将长孙安业改为“减死一等”。&
& & 长孙皇后天性仁厚,对后宫妃嫔们所生的庶子,视若亲生,而对自己生的三个儿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却要求非常严格,常教导他们要以身作则。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见东宫用器太少,要求皇后添置一些,皇后不许,斥道:“我替太子忧虑的是德,如今国家新建,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刚刚安定下来。太子作为储君,应多多体恤民情,注意节俭,方为人君之德。”她不仅对太子严格要求,自已也是很节俭,凡衣物车马,只要够用就好,从来都不讲究排场。六宫上下,都以皇后为榜样,不敢奢靡浪费。&
& & 唐室规定,皇帝姑母为大长公主,皇帝姐妹为长公主,皇帝女儿为公主。唐太宗共有九个女儿,其中只有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亲生的,所以太宗特别喜爱。长乐公主长大成人后,下嫁长孙无忌的长子长孙冲,太宗给她的嫁妆特别丰富,要比永嘉长公主的多一倍。永嘉长公主是太宗的妹妹,这件事被魏征知道后,就在朝堂上直言进谏:“陛下此举未免欠妥。昔日汉明帝分封皇子,曾说,我子怎能与先帝子比,因此他给儿子们的封地和户邑只有先帝诸子的一半。今陛下送给长乐公主的嫁妆要比太上皇之女永嘉长公主的多一倍,这不是离汉明帝的意思太远了吗?长公主既加一个‘长’字,便是有所尊崇,抑或情可有深浅,然而礼却不应逾越。”&
& & 李世民听了,只得接受下来,但心中很不舒坦。回到中宫,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哪知长孙皇后一点不生气,反而高兴地说:“妾常听陛下称赞魏征,尚不知为何缘故,今日听说这一番真言,知道他能以大义劝说陛下抑制私人的感情,才体会到魏征确是一个正直的社稷之臣。妾与陛下乃结发夫妻,情深义重,每说话行事,还要看陛下的颜色,怕有损陛下的威严,更何况魏征乃是做臣子的,却能犯颜直谏,真是难得!”&
& & 第二天,长孙皇后特意派人去魏征府上赐给绢四百匹,钱四十万,以资奖励。&
从这以后,魏征更加无所顾忌,凡皇帝有所过失,总是直言相谏,言词颇为激切。有一次,太宗下朝怒气冲冲,见了长孙皇后说道:“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魏征,皇后惊问:“怎么了,陛下何故发那么大的火呢?魏征怎么惹着陛下了?”太宗道:“魏征这人自恃是个诤臣,终日喋喋不休,今日竟当着众人羞辱朕,故必杀之,方能解恨!”&
& & 长孙皇后听了,也不答话,退回内室,换上举行大典时才穿的皇后朝服,走到太宗跟前行礼拜贺。太宗十分惊讶,只见长孙皇后说道:“妾闻君王英明,臣子才正直敢言。我朝能有魏征这样的忠臣,全赖陛下英明有识,妾怎得不向陛下道贺呢?”&
& & 太宗这才转怒为喜,感到自己也不应该对魏征这个态度,他感激而又钦佩地说;“多亏皇后及时提醒,明日早朝,朕一定向魏征道歉,并予以当众嘉奖,使众大臣明白‘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道理。”&
& &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盛夏,唐宫内气氛异常,上下心情沉重。长孙皇后病得十分厉害,看来日子也不多了,唐太宗急得茶饭无心。&
& & 长孙皇后早年就患有咳喘病,这年夏天犯病后,病情沉重,虽然遍召天下名医多方治疗,终不见效。这天,急得六神无主的太子承乾对长孙皇后说道:“该吃的药都吃遍了,母后的病总不见好转,我去奏请父皇,请他下诏大赦天下,并延请方士入宫禳灾,为母后求福。”&
& & 长孙皇后叹了口气,摇摇头说:“死生由命,非人力所能挽回。若修福能为我去病延寿,我这一生从未做过一件恶事。既是行善无效,又有何福可求呢?更何况大赦令乃国家重典,佛道者为异土之教,这些都是皇上所不愿做的,怎能因我一人而乱天下之大法呢?”&
& & 太子只得不甘心的答应了,私下又去同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了。房玄龄把皇后的一番话告诉了太宗,太宗与众大臣听了都非常感慨,大家齐声请求太宗为救皇后,下诏大赦天下。长孙皇后再三劝阻,甚至挣扎着想起床叩头请求,慌得太宗连忙答应不发诏书。& & &
& & 皇后的病越来越重,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太宗无心理政,日夜守在病榻旁。长孙皇后微微睁开眼睛,拉着太宗的手。这时她因气喘很急,讲话有些困难。诀别之际,她第一句话是:“玄龄事陛下最久,处事小心谨慎,陛下凡有奇谋密计,从未泄漏一字。既无大错,愿陛下勿轻易弃之。”当时,房玄龄因一点小的过错被太宗撵回家门。太宗见皇后临终牵挂的还是这件事,忙含泪答应下来。接着,长孙皇后又嘱咐道:“我家有幸与皇家联姻,故荣贵至极。但无功而居高位最易倾覆,为保我家安全无虞,望陛下勿再让我兄弟子侄参决朝政,仅以外戚之谊奉事朝堂。臣妾这一生,无大益于时,死亦不可破费厚葬。只愿依山为坟,毋用棺椁,所需器服用品,但取木瓦而已,如能以俭约送终,便是陛下不忘臣妾了!”说到这里,喘息不止。&
& & 太宗难以抑制心中的悲痛,泪流满面,不住点头。长孙皇后最后说:“愿陛下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拒谗嗖,省劳役,止游畋,使大唐国运昌盛,妾在地下也能瞑目安心了!”说完这些话,握着太宗的那只手突然松开,溘然长逝了。这位历史上少有的贤德之后,只活到了三十六岁。& & &
& & 自从长孙皇后逝世,唐太宗若有所失,心情一直很悲伤。来到皇后居住的立政殿,人去楼空,再也听不到她温柔、诚挚的规劝了,唯有桌上放着的一本《女则》三十卷,是她在世时,采集古之妇女得失事例编撰成的。书在人亡,太宗边流着眼泪,边翻阅,他对左右感叹道:“皇后此书,足可垂范百世。朕非不知天命,徒增无益的悲伤,实因她这一死,使朕失去了一位贤内助,所以朕格外思念哀伤。”&
& & 可惜的是,唐太宗毕竟不是一个完美的皇帝。他的英明有为,他的虚心纳谏,随着时间的迁移,发生了变化。到贞观后期,他抛弃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个人也追求腐化享乐的生活.寻求长生不死之药。尽管他没有册立过第二个皇后,但也下诏广选良家美女,使后宫美女如云。他的这些作为,说明早把长孙皇后的临终嘱咐丢到脑后去了。&
来源:新浪网&
| &(0) | &(4320)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世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