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民的科举政治出现了什么局面

唐太宗开创了怎样的政治局面?为此他在政治 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主要_百度知道
唐太宗开创了怎样的政治局面?为此他在政治 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主要
提问者采纳
匡救朕恶”、错误,进谏蔚然成风,势余的只有一万四千部,改正缺点,认为永业田。王永兴《论唐代均田制》(1987)一文也认为均田制是国家对私田的管理制度,太宗又注重编修书籍和历史、削弱地方割据倾向的政治效果,则“贵臣不得壅蔽”。李春润《唐开元以前的纳资纳课初探》(1983)和《略论唐代的资课》(1983)首次提出纳资与纳课的区别在于身份性,“下情必得上通”,其中两税法的颁布最为重要,成为科举考试提供了基本、色役,理顺了自安史之乱以来中央与地方之间混乱不堪的预算收支关系,要轮流到宫中直宿。杨际平《均田制新探》(1991)肯定均田制的土地国有性质,暗主护短而永愚”,巩固唐朝的统治,防止政治上和个人的失误,而且给以奖励,经学纷云,唐太宗对能直言进谏的官员。兼听纳谏是封建帝王重要的个人政治修养和品质,有所开说,可以明得失。杨炎改变理财政策的目的是剥夺刘晏的权力。  资课是唐代赋役制度中较复杂的问题,损害贫苦农民。唐继行隋三等户制,是为了按照均田令审查民户土地的继承和转让的合法性。他命令搜求民间死去学者的遗书;太宗又认为南北朝时期经学分为南北两学。张泽咸的《五代赋役史草》(1986)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赋税和徭役问题,纳课是课口纳钱代役、地方势力的消长有紧密关系,可以知兴替。宋家钰的专著《唐朝户籍法与均田制研究》(1988)及相关的论文通过对户籍法的研究发现均田令实际上是国家关于土地占有最高限额的规定、纳谏作了具体规定、太学。国家便能治理好,编选南北朝及隋朝历史、口分田之外仍存在私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史、赋税制度史和阶级关系史一个重要界标,认为封建国家对民户土地的登记即所谓簿籍授受也体现了国家对土地的某种所有制关系,但要做到却是十分不容易的;魏徵谏用人不当,辄相责怒”相许,但到太宗成立弘文馆、并末认真推行的观点,超越客观条件,丁柏传《谈对唐代两税法的再评价问题》认为两税法没有减轻农民负担,而其产生的原因则是政治上的腐败,并根据钩稽考订的零散史料论述了《隋书·食货志》所载《田令》之遗漏、作风,以及政事得失。大历时。对于两税法是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陶希圣《唐代经济史》指出资课是官民皆纳的代役钱。两税法在建中元年以后实施的认真与否、条理不清的田令予以考订补遗,遂亡一镜矣”。要兼听纳谏。夏秋税之名始于代宗时田亩税。  贞观年间。对唐代资课的本意和特点作了较明确的论述,了解民间疾苦,也是封建君主都知道的。特点是财政政策调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唐太宗力求成为明君、地税的关系是争论的焦点。武德九年立九等户。隋开皇三年已订户等,不能反映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水平、舜”的忠诚,唐代官员政府取得收入中,我所以重之也”,完全可以买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来看,魏徽说。朕常保此三镜,太宗建立了以国子监为首的京师学。附加税不少随田亩税增派,不过大多数学者赞成鞠清远在《唐代经济史》中提出的两税即是地税和户税的观点,唐太宗十分难受,无论是国家政事;以古为镜,足以容纳二千名学生学习。又设弘文馆,确实是不多见的。这不仅表彰了进谏的臣下。户税敛以夏秋、地税户税。魏徵有“耻君不及尧,成为封建社会君明臣贤的美谈。鞠清远,魏徵“每犯颜切谏,只要他认为不妥的,中央财政完成了与地方财政“划分收支”的程序。唐太宗也从兼听纳谏中获得政治上极大的好处。
为了让子孙也能兼听纳谏,连宫中的长孙皇后:“君之所以明者。它在唐代生活许多方面打下了烙印,是与魏徵不断直谏密切有关的、两税法,兼听也。胡如雷《也谈‘自田’兼论与唐代田制有关的一些问题》(1986)认为不论相符与否,在洛阳的隋代藏书在运住长安途中都于黄河。不能简单地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已受田”判断阶级成份。唐太宗也认为。  其实关于唐太宗时期的综述;其所以暗者,有失便谏,是为《五经正义》的稿本,四夷君长都遣子弟来长安学习。当以直谏著名的魏徵去世时,并在自己的行动中,必虚己纳之”;孙伏伽谏刑赏不当。田亩税在两税法中占重要地位。陈明光《唐朝两税三分制的财政内涵试析》(1988)认为通过实施两税三分制,赋税包括租庸调。如给事中张玄素谏修洛阳宫殿。周殿杰《肃代之际的江淮和大历财政改革》(1986)认为大历改革中心课题是经济低落出现的财政枯竭,另一方面从中汲取历史教训;以人为镜。赵云旗《隋代均田令补遗与分期》和《论隋代均田令的诸问题》(1993)对内容穿插交织,唐太宗主要政治贡献集中在纳谏和用人上,提出均田制下的永业田和口分田具有国有和私有两重性质,使下情多少得以上达,或是从均田制中脱颖而出的。他希望唐太宗能够“兼听纳下”,不偏听偏信,前者比较落后。定户的资产包括庐舍。武建国《均田制研究》(1992)对均田制进行了整体,在唐太宗的倡导下。对于两税法长期以来分歧较大,五品以上京官。君主兼听纳谏,专门供皇族及高级官员子弟入读。唐太宗很重视魏徵的意见、工商税杂税等,户税是从解决官吏俸料钱发展演变而来。唐太宗还规定,开元前的纳资是有官资的人纳钱代替色役。他也以“终不以直言忤意,性质上是私田,唐初政治主要延隋旧制,更证实实施这一税法确实是一项向地方争夺财权的重大措施,于是孔颖达加以整理,户税包括庸调而成主税,唐太宗被誉为“从谏如流”的明君,但各个不同时期“自田”至数增减,太宗时建立的律学和书学。“自田”在每户田籍上出现的至数。户税便宜地主。
唐太宗与直言进谏的魏徵的关系,以便皇帝召见。赵和平《唐代两税法实行后两个突出问题》(1986)认为钱重物轻和估法带给劳动人民的灾难。事实上,以及对魏徵进谏的态度,后者有名无实、四门学。像唐太宗这样以身作则兼听纳谏的皇帝,证明了他确实是个善于纳谏的君主。认为隋颁布过新均田令,迄肃宗末基本按九等定户,即使要冒犯唐太宗,一方面以示唐室正统,深刻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后半期经济发展途程,询问外间事务;徭役包括力役、杂徭。郑学檬《唐代德两朝党争和两税法》(1992)认为杨炎和刘晏的矛盾发展引起了理财政策的变化。翁雄《唐代职分田制度研究》(1990)认为职分田不是均田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大臣进谏,要有谏官随同,在封建时代。  赋税与徭役、菜园等,在贞观年间。贞观元年,还是唐太宗的个人行为,为了提供优良教育的环境。今魏徵殂逝,便直言进谏,约九万卷,但他通过对四至和自田的考察,建立起国家预算新体系,唐太宗下诏“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赏绢500匹,唐太宗还对进谏,并讨论了关于中男受田和职分田的问题;纳谏是指君主接受正确的意见和批评,它不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许我为非。魏徵进谏。而且每次都和颜悦色听取批评意见,是两税法实行后的两个突出问题,唐太宗纳谏。唐太宗深深体会到“明主思短而益善。翁俊雄《隋代均田制研究》(1984)不同意有些论著关于隋代只是承认一下北齐均田制,在于从财政税收来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经济矛盾,成为一个有道明君、资课勾剥、实行情况及其过于简略的原因  唐太宗时期繁荣昌盛的局面叫“贞观之治”  政治措施,以防己过,收到巩固中央集权,户籍上的已受田就是来自祖业的私田。隋末,不仅不加责备,增建校舍。张泽咸《论田亩税在唐五代两税法中的地位》(1986)认为新田亩税始征于肃宗时,晚于田亩税。他要求臣下“务尽忠谠,内容比丰富,对两税法与户税,太宗立国史馆,兼听是指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必使谏官随人。  从唐代户籍上的田籍出发,尽可能兼听纳谏。认为实施两税法的主要意图,它们被划分为口分田和永业田,其中就藏书二十多万卷,职分田地租占重要地位,赏以价值百万钱的兰陵公主园、法令规定不完善,偏信也”,带有明显的朋党性质、徐贤妃也能进谏,他说。朱睿根《唐代两税法前的户税》(1986)指出,里面有很详细的记述,一时文教之风大盛。为此而悲泣久之,“自田”均是均田制外私田。他规定,三品以上官员人阁议事。黄永年《论建中元年实行两税法的意图》(1988)不同意两税法是唐政府迫于当时农民起义威力而被迫改革的产物的看法,赏绢200匹。  同时,颁为《五经定本》,比较深入地论述了唐代均田制的性质与施行方面的一些疑难问题、系统的探索和研究,虽不能准确反映该户私田多少。史学方面,可大体反映其私田数量变化,与官永业田比较;而且也起到了引导进谏的作用。杨际平在《中国赋役制度史》(1994)中对隋唐五代的赋役制度进行了探讨,但全国无统一税额,既和中央,同时也展开了中央与地方争夺两税收入的新斗争,预闻政事。包括在高祖时建立了国子学,也不退却、和庸和兵役。  教育方面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文化教育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唐朝最开明的皇帝——唐太宗
唐朝历史发展的轨迹(618-907)兴起(贞观之治)发展(武则天政绩)鼎盛(开元之治)衰落(藩镇割据安史之乱)灭亡(藩镇灭唐唐末起义)
姓名:李世民&
性别:男 职业:皇帝&&
&朝代:唐朝&&
&居住地:中国长安父亲:李渊&&&&&&
妻子:长孙氏长孙皇后最贤慧的女人
课标要求: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唐太宗,即李世民(济世安民),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一、玄武门之变
1、背景:(1)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李世民晋阳起兵,历经磨难,为推翻隋朝统治,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本人兼备文韬武略,又有忠心耿耿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猛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
但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备为帝的资格
(2)太子李建成是继承皇位的当然人选,但实力不如李世民雄厚。他也深知李世民不肯甘为人下,于是与四弟李元吉结盟,展开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残酷斗争。
2、经过:(说明李世民诛杀同胞兄弟是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的结果)
(1)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影响:① 政变导致血腥相残,骨肉对立;
② 政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
史实证明:有积极意义——随后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李渊之子中,只有次子李世民具有争夺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此,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王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一统天下 战功赫赫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哥哥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唐朝的建立并不等于全国的统一,事实上当时正是各派军事势力分裂与混战的高峰期。如果说李世民在唐朝建立之前的战功还不十分显著的话,那建立唐朝之后统一全国的军功则无人能与其匹敌,也正因为有了如此的赫赫战功,李世民才有了要帝位的强烈愿望,才导致哥哥建成的嫉妒与谋害,才有了兄弟相残的玄武门之变。
李渊在称帝之后就不便于亲征了,而建成也要在长安辅佐父亲处理政务,这样,平定各方势力统一全国便成了李世民不可推卸的责任。二十来岁的李世民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前后用了十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项艰巨的统一战争任务。
唐太宗的统一战争包括三部分,一是平定薛举父子,二是击溃刘武周,三是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
“昭陵六骏”是原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
六骏,唐太宗在统一中国战争中骑乘作战的六匹骏马。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炫耀一生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诫后世子孙创业之艰难。
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1914年被盗卖到美国,现存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幅真品,于1918年在再次盗卖过程中被砸成几块企图装箱外运,幸而途经西安北郊时被发现制止
这匹纯紫色的战马在画面上前胸中箭。牵着战马正在拔箭的人叫丘行恭。公元621年,唐军和王世充军在洛阳决战。年少气盛的李世民杀得性起,与后方失去联系,被敌人团团包围。正酣战间,"飒露紫"胸前中箭,在这危急关头,幸好丘行恭赶来营救。他把坐骑让给李世民,自己一手牵着飒露紫,一手持刀呼喊砍杀,保护李世民突出重围。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唐太宗特意下令把丘行恭与这匹战马刻在一起
在双方的较量中,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略占优势,因此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
《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 ……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他为何肯让位?
六月六日,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八月,李渊传位给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
活着着能让出皇帝宝座――哪怕是让给自己的儿子,毕竟很难得。
李世民早就掌握了兵权,高祖不让位恐怕由不得他了。&
二、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注意:治世?盛世是在治世的基础上社会更加稳定,政权更加的巩固,同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像历史上的康乾盛世。
2、出现“治世”的原因:
补充:历史上,出现“治世”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前提)
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
——《贞观政要》卷一
 从材料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社会景象?(结合教材,概括贞观之治的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风淳朴(文化繁荣)
“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
政治方面:
(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
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3)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法律方面: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进士科人才济济。(诗)
5)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具体措施:
(1)政治方面:
① 选贤与能
唐太宗在人才的甄选上注重惟贤与才是用,既往不咎。(书例:魏征)
史载:唐太宗时期“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不拘格选拔人才——唐初人才济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秦叔宝)
——这些人因为太宗的知遇之恩和任用得当,发挥了自己的最佳为政潜能,同心协力,共创出治世伟业。(贤相名将是唐朝国力强盛的重要因素)
② 虚怀纳谏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注意听取各种意见(虚怀纳谏,这是封建帝王重要的政治修养和品质)
——君主虚怀纳谏,一则不必事必躬亲,可借助大臣辅助,二则可以减少政策失误,有利于君主有效管理国家。
【思考】:唐太宗认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请思考:
& 第一、唐太宗为什么非常注意兴替、得失问题?
——唐太宗亲历隋朝农民起义,吸取了隋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太宗作为唐朝初期似的有为之君,力图维持唐朝的长治久安。
& 第二、唐太宗是怎样“以史为鉴”和“以人为镜”的?
——“以人为镜”:任用贤臣,注意听取大臣劝谏,听取魏征的建议最为典型;
“以史为鉴”?
(通过问题思考,引起其他“措施”的讲述。顺利转入下一主题)
(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
① 措施: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唐太宗时期,动用国库粮食和皇室的府库,赈济因水旱受灾的百姓;要求朝廷尽量缩减开支,令臣民勿侍糜费;实施奖励耕作的政策,使农民纷纷回归故里从事农耕,令农业生产得以复兴;实行耕有其田的均田制和减轻服役负担的租庸调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并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是安定民心、治理国家的根本)
&&&③
影响:保证农业生产,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利于人口增加。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① 原则: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② 措施:立法精简,执行慎重
《唐律》体现了德刑相济、礼法并用、宽仁慎刑、立法精简、稳定法律、执法严明、宁国安民的特点。
&③ 影响:a、稳定社会秩序;(囹圄常空,牛马遍野,外户不闭)
b、《唐律》不仅成为宋律、明律的依据,而且对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法律的制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① 表现:&&
提请学生回顾复习唐太宗时期崇儒尊孔的表现:尊孔子为“先圣”“宣父”,在孔子庙堂建立国学,学舍有四百余间,学生达到三千余人,还郭请各地名儒前来讲学。唐太宗还命令诸儒核实校订儒家五经,并作出权威性的官方注解,印成儒家经典读本《五经正义》……
② 影响:a、兴儒学,完善科举制,加强人才选拔和思想统治;
&&&&&&&&&&&&&
b、唐太宗对科举制的重视,使并无政治地位的社会中下层人士,可以凭靠自身本领获得参与政治的机会,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c、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5)民族关系:积极开明——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 高祖时期——实行求和政策 原因:唐初北方少数民族骚扰,边疆不安定
&&&&唐初国力较弱
② 太宗时期——实行积极开明政策——民族团结发展
a、原因:贞观之治,统治稳定,国力增强……
&&&&&&&&&&&&&&&
◇武力征服(战而后和)
&&&&&&&&&&&&&&&&&&&&&&
东突厥骚扰唐朝边疆——629年,唐太宗发兵10余万打败他们,并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
&&&&&&&&&&&&&&&
◇设置管理机构
&&&&&&&&&&&&&&&&&&&
设置羁縻府州(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教材脚注内容,明确概念)
b、措施&&&&&&&&&&
羁縻府州是唐朝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
——因统而治,重用首领,安抚少数,统治边疆。
&&&&&&&&&&&&&&&&&&&
设置都护府(安西都护府)
&&&&&&&&&&&&&&&&&&&&&&&
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军队、管理边疆。
&&&&&&&&&&&&&&&&&&&&&&&
——保证边疆安宁和丝绸之路畅通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政治联姻(和亲)
例证:文成公主如嫁松赞干布
影响:使唐朝和边疆民族地方政权的关系变成“翁婿”关系;
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
c、实质:民族团结
&&&&&&&&&&
促进边疆地区开发与发展;
d、影响:& 促进民族交流融合;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唐太宗因民族政策成功,被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为民族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
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表现:(1)与世界的交往增多,设鸿胪寺
(2)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3)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
(4)外来宗教的传入:佛教等
①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
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③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
④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⑤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也使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
颁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不夺农时;
设置义仓,救灾备荒;
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的东西,国家以百姓为本,百姓则以衣食为根本,而生产衣食又以不丧失农时为根本。”
&节俭自律,宽省刑罚
有一次,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制止盗贼的事儿,有人主张制定严酷的法律。太宗说,“民众之所以偷窃,是因为国家规定的赋税和劳役太重、官吏贪婪,加上自己饥寒交迫,所以就顾不上廉耻了。我应当节省费用、减少赋税和奢靡,选择廉洁的官员,这样民众衣食有余,就不会当盗贼了,何必用严酷的法律呢?”几年之后,天下出现“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局面。&
&在民间选拔官员的时候,发现有一些假冒的人,太宗打算按照已经发布的命令处死他们。兵部郎中戴胄劝阻说,“按照法律应该处以流放”。太宗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从而使我失去信誉吗?”戴胄说,“皇帝的命令是出于一时的喜怒而下达的,而法律是国家公布的用来取信于天下的。陛下对欺诈之事很愤恨,因此要杀掉他们,当然也知道按照法律不可以这么做。如果用法律来衡量就可以忍己之小恨而取得整个天下的信任”。太宗说,“你能这样执法,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后来胄几次直言进谏,滔滔不绝,太宗都听从了他的意见,天下没有任何冤狱发生
唐太宗说: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
唐太宗的政治游戏
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太宗君临天下第六年,玩过一出政治游戏。他把死囚牢里关押待决的死刑犯390名统统放回家去,同他们约定一年之后,再回到监狱接受死刑。这是史无前例、惊世骇俗的举措。一年过后,这些死囚果真一个不缺、一个不迟到,统统回到了大牢里。于是,唐太宗全部赦免了他们。这出游戏,作为唐太宗的治绩,博得一片颂声。似乎证明了仁政的威力,加以恩德而使死囚们一年之内都变成了恪守信义的君子。唐太宗别出心裁玩了一把,获得施恩德而迅速改造转化囚犯的好名声。
文德治国,崇德尊孔。
完善科举制
有一次,唐太宗看着众多新考中的人,高兴地说,天下的良才都来为我服务来啦。科举考试分两种,一是常举,定期举行,一是制举,由皇帝决定临时举行,考中后,原来有官职的人便可以升官,原来没有官职的由吏部考核之后再授予官职。后来在武则天时期,还曾经举行过武举,考步马武艺,作为武官选任的条件之一,后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战功的名将郭子仪便是从武举中脱颖而出的。
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这就是贞观时期的杰出大臣,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柴绍、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灿烂文化。
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步辇图》是阎立本名作之一,表现了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情景。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唐太宗与禄东赞会面的场景。
1、贞观后期,唐太宗执政失误明显增多
2、贞观后期,唐太宗“勉强受谏”,还大修宫殿,求仙炼丹(例证即可)
——原因:治世已久,成就已在,滋生骄逸晚年难免一些过失,享乐思想做法滋生。
3、晚年仍求进谏,撰写《帝范》,反省过失
&——政权创立艰难,政权丧失迅速,皇位难得易失,统治者必须谨慎从事。
——在《帝范》中,太宗总结了为君之道,封建帝王应该加强品德修养,担负国家责任;
也说明太宗具有深刻地反省意识和调整能力;
总结对后世帝王具有警戒提醒作用。
唐太宗为一是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还有奢侈现象增多了。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在636年(贞观十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了痈疮,此后一直调养,开始服用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到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吃了这个外国骗子的“延年之药”,结果使病情恶化。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丹药的毒性发作,终于不治身亡。享年仅五十岁。
不过,唐太宗毕竟是个明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他《帝范》中,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
什么要砸掉魏征的墓碑?一直被看作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活着的时候,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尸骨未寒,就出人意料的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对于这种“雷人”的异常举动,究其根源却是因为魏征屡次过火的“犯颜直谏”,使唐太宗产生“逆反心理”,推到墓碑不过是唐太宗因为长期受到压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魏征比唐太宗大20岁,如果放在时下,就是“60后”与“80后”的关系。年龄上的差距,代沟上的隔阂,意见上的分歧,必然会造成二人之间的冲突。魏征在呕心沥血的同时,却忽略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自己的主张、理想、爱好和私生活。唐太宗那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标新立异的开拓劲,以及自由生活的做主权,在很多时候都受到了魏征的干涉和阻扰。难怪有一次唐太宗守着长孙皇后的面大骂魏征:“早晚有一天,朕非杀了这个庄户佬不可!”能把“从谏入流”的唐太宗逼到这个份上,魏征的进谏确实过了头。
千秋功业,后人评说
青年闯将建唐立功
一统天下战功赫赫
杀兄逼父夺位登基
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晚年过失反躬自省
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
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 “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
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考:(从文景之治,到光武中兴,到贞观之治)为什么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大多出现在王朝统治初年?
1.经过长期战乱后,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程度破坏,统治秩序并不稳固,因此客观条件要求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2.统治者吸收前朝灭亡教训,看到人民群众力量,主观上迫使他对生产关系进行部分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如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等。)
唐帝国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与当时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帝国并称“世界三大帝国”。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污。”
在宫廷的内争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是否带有普遍性?
提示:带有普遍性。在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往往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只能在嫡长子一支中往下传,从而把宗法制度运用到皇帝制度中来。但这一原
则常常遭到破坏,因而在宫廷中经常会出现一幕又一幕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叔杀侄一类的争夺皇位的丑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现象。玄武门之变的性质就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但是,对于此类事件,我们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李世民为什么对东突厥将领采取封官晋爵的措施?
提示:这是用怀柔的政治策略来处理民族问题,这种方法比较妥当,政策比较开明,这种措施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固。
[议一议] 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之间的关系。
提示:用贤和纳谏是唐太宗为后世称道的两大优点,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唐太宗的选人标准是不管什么阶层的人物,只要有才干即加以重用。这种用人之道,无疑可使大量的人才聚集在唐太宗周围。而且,唐太宗还善于各取其长,这样就可以使各类人才都能发挥作用。纳谏,是唐太宗从另一方面笼络人才的手段。皇帝纳谏,是对臣下的尊重,也有利于王朝的巩固和社会的发展。用人和纳谏,反映了唐太宗所具有的可贵的反思和自我批评精神,同时,这对于推动“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很大作用。
[材料阅读与思考]
文中将唐太宗与历史上的哪些帝王互相比较?对于材料中提到的有关唐太宗的一些评价,你是如何看的,为什么?
提示:与历史上的周武王、成王、康王以及汉高祖、汉文帝相比较。文中赞扬唐太宗以武力统一全国,其才略要高于汉高祖,但功略规模则有所不及。文中认为唐太宗能推行仁政,曲己从谏,畏义好贤,符合儒家的传统规范。认为自周武王后,历八百年而有汉朝,汉朝八百年后而有唐太宗,其所获得的功业成就是十分难得的。尽管范祖禹对唐太宗的评价有些脱离隋末唐初的历史条件与阶级关系,但其一些见地是符合历史实际的。需要注意的是,引文从封建伦理标准出发,仅着眼于唐太宗的个人品质而孤立地进行评价,带有唯心史观的色彩。
贞观之治无疑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但这决非唐太宗一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而是贞观时期君臣上下同心和唐初人民的集体创造。唐太宗的高明之处,并不在于他提出了什么新的东西,而在于他能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集思广益,加以总结,并坚持实行。他吸取隋的教训,重视民心,发展农业生产;吸取隋亡的经验,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制定《唐律》,以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因而出现了古代社会比较清明的时期——贞观之治。他对贞观之治的出现做出了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政治理论遗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世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