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壁朔鳌鱼木雕观音佛像有多少佛像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杭州灵隐寺园林规划设计 doc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杭州灵隐寺园林规划设计 doc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0|
上传日期: 10:49:2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杭州灵隐寺园林规划设计 doc.PDF
道客巴巴认证
机构认证专区
加  展示
享受成长特权
官方公共微信同程&网? →
→ ╋旅游用品学院
&|&├旅行社用品
&|&├酒店用品
&|&├景区用品
&|&├导游用品
&|&├水上运动用品
&|&├旅游户外用品
&|&├其他用品
╋同程八大交流专区
╋旅游信息库
╋同业批零论坛
╋同程大课堂之网店&SEO
&|&├系统公告操作指南
&|&├店主交流经验分享
&|&├投诉与建议
╋同程大课堂之六合一
&|&├系统公告
&|&├操作指南
&|&├会员交流经验分享
&|&├投诉与建议
╋旅游红黑榜
╋旅游新营销
╋酒店新人
╋中国特种旅游论坛
╋旅行社经营管理
╋出境旅游探讨
╋酒店信息
╋航空票务信息与探讨
&|&├机票六合一讨论区
&|&├代理人俱乐部
╋交通票务信息与探讨
╋会议人论坛
╋酒店人酒吧
╋酒店管理
&|&├营销管理
&|&├案例分析
&|&├资料共享
╋景区信息与经营管理
╋旅游法律法规
╋导游天地
&|&├精彩导游词
&|&├笑话游戏
&|&├图说见闻
&|&├外语导游之家
&|&├七七八八
&|&├华北、东北专区
&|&├华东专区
&|&├华南专区
&|&├西北专区
&|&├西南专区
╋人才交流天地
╋电脑学堂
╋经理人茶座
&|&├文学园地
&|&├摄影贴图天地
&|&├音画欣赏
&|&├同程水库
╋同程在线
&|&├斑竹办公室
&|&├斑竹荣誉室
╋同程七大SNS交流专区
╋旅游广告区
&|&├回收站
→ 帖子列表
      
您是本帖的第 2903 个阅读者
页次:1/1页 共1条
社区身份:
同程大一学分:173
: 11:24:00
杭州素有“东南佛国”之称,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咸和三年(328),是杭州禅寺的最早踪迹。灵隐春淙亭有楹联称:“山水多奇踪,二涧春淙一灵鹫;天地无凋换,百顷西湖十里源。”唐代白居易又有诗云:“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一字一句,隐含禅之大义。
灵隐寺前有飞来峰,崖壁精雕五代、宋、元石刻造像,蔚为大观。又有冷泉之水,时而清流潺潺,时而湍急奔流。灵隐周边,更有天竺三寺、永福寺、韬光寺等名寺,佛音庄严,禅意隐现。
纵览灵隐佛地,晨钟暮鼓,悠悠扬扬,梵迹耐人寻味,禅寺源远流长,诸多胜景不胜枚举,却又有章可循,有踪可探。禅踪乃是灵隐山水的意境所在,灵隐景观可以“禅踪”两字以蔽之。景名“灵隐禅踪”,再现此意而意境全出。
【景观概述】
灵隐景区被称为“西湖第一名胜”。灵隐背靠北高峰,面对天竺山,占地约36.9公顷,由灵隐禅寺、飞来峰、咫尺西天照壁等景点组成。杭州素称“东南佛国”,鼎盛时期寺庙曾达到300多座,灵隐则是“东南第一佛寺”。&&&
2006年,杭州市政府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之灵隐景区的整治保护工程。2007年,杭州市三评“西湖十景”,灵隐景区题名为“灵隐禅踪”。在此,能寻觅到佛教文化在杭州传承发展的历史轨迹,能感悟“树覆花藏”之幽深、佛门净土之意境,能领略“前台花发,清夜钟闻;东涧流水,南山云起”的佛家圣地之风情。&&
灵隐禅踪景观最大的特色是“隐”。灵隐禅寺处在群山环抱的山谷中,雄伟的北高峰作为灵隐寺的靠山,嶙峋的飞来峰成了案山,一泓冷泉流贯寺前;而灵隐与飞来峰的浪漫神奇传说,让人恍惚置身于神灵所隐之超凡脱俗的佛门境地和梵界净土。其次是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灵隐禅寺创建于东晋咸和三年(328),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是杭州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灵隐寺大雄宝殿高33.6米,中轴线上五进大殿依山势上升而建,庭院宽敞,古木参天。灵隐禅寺恢弘的气势,在以小桥流水著称的江南,不啻是惊世骇俗之作,使佛教的神秘性和感召力发挥到极致状态。第三是知名度高、影响大。灵隐禅寺不仅是全国十大禅宗名刹之一,而且在海外也有很高的知名度。2006年4月,在杭州召开了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世界上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高僧出席了这一全球性佛教界的盛会。
【景点游步】
咫尺西天照壁
循禅踪来到灵隐,首先看到的是黄色照壁上“咫尺西天”四个大字,意谓只要再迈上一步,就到佛国世界了。大家应该抛却烦恼,放弃忧虑,轻松愉快地享受佛国灵隐的美妙之旅。
进入咫尺西天照壁前的灵隐山门,就是“两涧飞来处,云深合一桥”的合涧桥。合涧桥下的东溪涧源自天竺山,西溪涧源自石人岭,两涧在此汇合。前面是回龙桥,桥上的亭子叫春淙亭。回龙桥西便是峰岩嵯峨、怪石屹立的飞来峰。此景正如苏轼诗云:“两涧春淙一灵鹫。”
灵隐禅寺的创建者慧理是西天竺(今印度)佛教高僧。东晋咸和年间 (326―334),他因慕武林之名远道而来,见这里峰峦突起,白云缥缈,怪石嶙峋,洞壑幽深,很像天竺的灵鹫山,不觉惊讶地叹道:“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意思是说:这是我们中天竺国灵鹫山下的小峰,怎么会飞到此地来呢?佛祖如来在世时,灵鹫山多为神灵所隐居之地。此后,他便在这里连建灵鹫、灵隐、灵山、灵峰诸刹,将眼前这座山峰称作“飞来峰”。明朝诗人张宁有诗云:“翠拥螺攒玉作堆,一峰孤绝似飞来。”
传说南宋初年,有位名叫李修源的天台人在灵隐寺出家后,不受戒律约束,好吃狗肉,人称“济颠僧”或“疯和尚”。但他内心善恶分明,乐善好施,专门惩恶扬善,除病救灾,所以人们又尊称他为“济公活佛”。一日,他掐指一算,四川峨眉山有座小峰要飞来,他急忙跑到寺前的村里劝说村民赶快搬迁,可村民没有一个相信的。此时,正遇上村里有户人家娶媳妇,来了迎亲的花轿。济公急中生智,背起新娘就朝村外跑,引出全村的人前来追赶,从而使他们离开村子,幸免于难。济公又怕山峰重新飞走,便在山岩上刻了数百尊佛像,镇住了山峰。
不管山峰是从天竺飞来,还是从峨眉山飞来,这当然都是美丽的民间传说。眼前这座怪石嶙峋、古藤交错的石灰岩山峰,高209米,处于高峻挺拔的群山包围之中,显得特别幽深莫测,且洞壑遍布,峰奇石秀,泉清气悠,与周围群山的景物状态有所不同,给人们扑朔迷离的神秘感,而飞来峰的传说更让人感到奇妙无比。据说飞来峰有七十二洞,由于年代久远,大多没无考。只有东部和北部几个洞壑仍在,其中布满了五代至元代的大批石刻造像。那些艺术精湛的石刻造像和石缝中的奇树古藤,给山峰增添了神奇美妙的色彩。飞来峰一带风景秀丽,引人入胜,称得上“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无水不清”。
飞来峰旁的新景观就是中华石窟艺术集萃园。它借飞来峰山林环境之优势,塑造了大足石刻、安岳卧佛、乐山大佛和龙门、麦积山、云冈三大石窟等代表不同地方、不同年代的佛像近万尊,大大丰富了杭州灵隐的佛学文化内涵。
青林洞& 这是飞来峰东南侧最大的一个洞,洞口形似虎嘴,故又称“老虎洞”。在青林洞洞口上方有三尊小佛,称为“西方三圣”,中间那尊叫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又称无量寿佛、接引佛,两侧分别是他的左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洞口崖壁上有一龛北宋乾兴元年(1022)雕刻的卢舍那佛会浮雕,是飞来峰中雕刻最精致的佛像。中间的卢舍那佛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能以光明普照众生,故又名大日如来,即佛光普照的意思。卢舍那佛头戴宝冠,身着袈裟,坐在正中的莲花座上,上举双臂作说法状;左面骑狮子的是文殊菩萨,牵狮子的是拂森;右侧骑象的是普贤菩萨,牵象的是獠蛮;旁边还有四大天王和四菩萨像及随身供养。这组石刻共有15尊佛像。整组浮雕结构完整,主次分明,造型生动,栩栩如生,而且场面热烈,颇有法会弘佛的盛大景象,令人神往。洞内另有一组“西方三圣”造像,是飞来峰现存有题记造像中年代最早的一龛,刻于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除了古代石刻外,洞内还有不少济公传说中的遗迹。一块酷似床样的岩石就是济公床,传说济公经常躲在洞里内喝酒吃肉,吃饱唱足了便在石床上呼呼入睡。这里有济公为救出被飞来峰压住的小孩,用力顶开倒坍的石块而留下的“手印”,下方还有顶济公戴的船形“帽子”。那个黑黝黝的小洞里有一张济公吃饭的石桌。
玉乳洞& 此洞因顶端岩石上滴下含有石灰岩的溶液呈乳白色而得名。玉乳洞因蝙蝠出没栖息,顶部呈蝙蝠状,故称蝙蝠洞。洞内曲折嶙峋,四壁所刻20多尊真人形状的罗汉,是北宋咸平四年 (1001)时的作品。洞前有一块岩石平台,称翻经台,相传南北朝诗人谢灵运曾在这里翻阅过经书。此洞还有个名字叫“岩石室”,传说晋代道人葛洪的从祖父葛孝先就是在此洞修炼得道成仙的。
理公塔& 此塔为明万历十八年(1590)重建,灵隐寺开山祖师慧理和尚的遗骨就埋在塔下。塔旁有两尊石刻,一为佛母像,一为金刚手像。这是元朝荣禄大夫、宣政院使脱脱的夫人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镌刻的。按佛教密宗的传说,金刚手就是夜叉神,应是凶、怒、丑、恶之相,可这里的金刚手头戴金冠,手持金刚杵,身围裙装,飞舞飘带,洋溢着天真浪漫的稚气,体现了唐宋传统艺术与藏、蒙民族艺术相结合的特有风格。
龙泓洞& 此洞因端坐一尊观世音塑像,故又叫“观音洞”。洞上方的如来、观音像,仪态庄重,面容慈祥,衣褶飘动自然。洞内抬头能看到洞顶的一小口,可以直接看到天,俗称“通天洞”。洞顶那一大一小的自然石块的背影像“送子观音”。旁边是射旭洞,仰望洞顶石缝间,微微露出一线天光,这就是神奇的飞来峰“一线天”胜迹。
飞来峰造像艺术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崖壁间那袒腹露胸、笑脸相迎的弥勒佛了。这尊讨人喜爱的佛像正好雕于公元1000年,是浙江奉化契此和尚的化身。因他一手执布袋,另一手持念珠,所以又称“布袋和尚”。这组石刻采用写实的手法,那丰满的身躯、不羁的坐姿、宽阔的天庭,那眉开眼笑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和智慧,摆脱了佛教仪规的各种束缚而显得自由自在。十八罗汉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天然岩壁间,起到陪衬弥勒佛的作用,说明宋代时刻作品结构完整、技法精练,达到了很高的思想艺术造诣。这尊弥勒佛像长9米,高3.6米,是飞来峰造像中最大的一龛,成为飞来峰造像标志性的佛教艺术作品。
壑雷亭对面的摩崖上可以看到三头八臂的大力明王像,他头戴宝冠,胸挂璎珞,面颊丰满,神态安详,上身裸体,下身着裳,安置在喇嘛星头形座上,为国内少见的元代石刻珍品。多闻天王(即多宝天王)像也是元代佛学文化的代表作品。多宝天王全身披甲,手持宝幢,雄赳赳地骑在青狮背上,俨然是古代武士形象的再现。元代石刻有三大特点:一是气韵生动,接近写实;二是带有密宗即喇嘛教的传统风格;三是服饰各异,不披袈裟,常为袒胸裸背,带有藏、蒙佛教文化色彩。
冷泉亭& 冷泉或许是与温泉相对而言的。1000多年来,冷泉亭一直是诗人们最爱流连聚会的地方。白居易有《冷泉亭记》称“冷泉亭为甲”,“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淳淳,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苏轼在杭州做知州时,常常携诗友僚属到冷泉亭上饮宴赋诗或处理公事。冷泉之水经飞来峰向东流逝,而亭子正面对飞来峰。亭内一副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答联“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文思奇妙,让人浮想联翩。
飞来峰的五代、宋、元造像是杭州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十分珍贵的遗产,值得人们保护和珍惜。飞来峰造像起自青林洞,缘溪上行,经过灵隐寺,延伸到法云弄。在长约600米、宽约200米的区域内,共有153龛470余尊造像,现保存比较完整的有335尊。飞来峰石窟是中国南方石窟的代表,与中国北方石窟有三方面的区别:其一,北方石窟的地质形成大多为花岗岩,而南方石窟的地质形成大多为石灰岩;其二,北方石窟大多为唐代以前的石窟艺术,如敦煌莫高窟等,而南方石窟大多为五代和宋元时期的作品;其三,北方石窟大多是石窟造像,而南方石窟大多为摩崖石刻。飞来峰造像有三个全国之最:一是全国元代造像最多、最集中之处;二是雕刻的对象从以佛为主体过渡到以罗汉为主体,成为全国石窟中雕刻罗汉最多的地方;三是汉族地区供奉与西藏喇嘛教有关的佛像最多。因此,飞来峰石窟在中国石窟雕刻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循禅踪,漫步恬静的小路,远看幽幽的秀峰,细听潺潺的清流,让人有超凡脱俗之感。佛教信徒素有“朝普陀必先经灵隐”的说法。历史上灵隐寺规模最大时要数五代吴越国时期,国王钱弘m崇信佛教,重保护、修建殿宇。当时,灵隐寺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僧徒三千人,房舍一千三百余间。南宋时,灵隐寺香火旺盛,成为“禅宗五山”之一,号称“东南佛门第一山”。灵隐寺在悠悠的岁月中几经兴衰沧桑,现在的大殿仍然保持着清末重修的风貌。灵隐寺年代久远的真正古迹,要数天王殿前的两座经幢和大雄宝殿前的两座经塔。经幢按照古代旌幡形式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景v二年(1035)从吴越国王钱氏家庙南迁来寺内。东幢高7.7米,上刻《尊胜陀罗尼经》;西幢高11米,上刻《大自在陀罗尼咒》。经塔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外观八面九层,壶门两旁雕刻菩萨像或佛经故事,上端为线条流畅的火焰状,具有五代特色的佛教风格。
民间传说康熙帝有次南巡到杭州,在寺院住持谛晖法师的陪同下,游历了灵隐寺后的北高峰和寺前的飞来峰,心情特别激动。酒过三巡后,住持请皇上重题寺额留下墨宝。康熙帝也乘着酒兴,满口答应,便铺开纸张,大笔一挥,哪知手一抖,就把繁体字灵隐的“`”雨字头写得太大,而下面的三个口字和一个巫字再也写不下了。皇帝是天子,落笔就是圣旨。正在尴尬的时候,旁边名叫高士奇的大学士灵机一动,就在手心写下“林”二字,在假装磨墨时,边磨边侧着手给皇帝一瞄。康熙帝心领神会,赶紧在雨字头下面弯了两下,写下了“林禅寺”四字。灵隐寺就这样变成“林寺”了。但据《清史稿圣祖本纪》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三月,康熙帝南巡至杭,在灵隐寺进香后登上北高峰,但见“山林秀色,香云绕地”,不禁想到唐代著名诗人杜甫《题柏山大兄弟山居屋壁》诗中“江汉终吾老,云林得尔曹”之句,遂改灵隐寺为“云林禅寺”。但后人按传统习惯,仍然称之为“灵隐寺”。
天王殿& 殿堂前中为笑口常开、喜迎信徒的大肚弥勒佛。左右分列着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手持青锋宝剑的是守护南方的增长天王,“锋”和“风”同音,“增长”的意思是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持剑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手弹琵琶而没有弦、需要调音的是东方的持国天王,他要用音乐感化众生,皈依佛门;守护北方的多闻天王,手擎雨伞寓示“雨”,伞是用以制服魔邪、保护众生财产的法器;而手里缠条龙的西方广目天王,能用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众生福祉,他是群龙领袖,众龙都顺从于他。通过他们法器的谐音和联想,合起来的意思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春节过后,苏杭一带的香客往往由香头带领,身挂香袋,手携香篮,腰系红带,头裹毛巾,数十成群,结伙而行,来灵隐寺烧香拜佛,祈求四大天王保佑有个好年景,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成为苏杭一带的民俗传统,更是杭州西湖春天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背靠弥勒佛的是身披铠甲、手执降魔杵的护法神将――韦驮菩萨。传说他姓韦名琨,为南方增长天王的八神将之一,居三十二神将之首,起到“威镇三洲”的作用。按佛教寺院规矩,韦驮面朝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意为执法护法,驱除邪魔。据说佛祖舍利曾被魔王抢走,后由韦驮追回。韦驮像高2.5米,为南宋初期用整段香樟木雕刻而成,佛身可以一块块卸下来,不用钉子就能重新镶嵌装配,是现存灵隐寺中最古老的一尊佛像,显示中国古代精湛的雕刻工艺。
大雄宝殿& 这是一座清朝仿唐代而建的单层重檐三叠歇山顶建筑,高33.6米,面宽七间,进深四间,气宇轩昂,雄伟壮观。其规模之巨,在国内佛教寺院中并不多见。“大雄”是佛的称号,意指佛大雄无畏,能降伏众魔,是赞颂释迦牟尼慈悲威望和高德的意思。近代最后一次重建大雄宝殿是在清宣统二年(1910)。此前,慈禧太后为建造颐和园,从美国进口一批红松,部分木材南运到杭州的拱宸桥码头,转拨给灵隐寺作重建之用。1949年,大雄宝殿一根28米高的主梁被白蚁蛀空而坍塌,压毁了佛像。1953年,大雄宝殿改建为永久性的水泥建筑,而殿内的24根古梁柱经防潮、防蛀、混凝土加固后,依然牢固地顶立在那里。
大雄宝殿四角翘起的飞檐为翼角,庞大的琉璃瓦屋顶显得雄姿巍巍。殿宇装饰如瓦饰、窗花、斗拱、飞天浮雕和云龙藻井,是古代建筑工艺的瑰宝。大殿上方悬挂的“妙庄严域”匾原为宋理宗御题,今为著名书法家张宗祥重书,“大雄宝殿”匾是现代书法泰斗沙孟海于1987年重题。
佛祖释迦牟尼,相传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原名悉达多?乔答摩。29岁时,他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痛苦,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经过六年茹苦修行,35岁时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静悟成道,创立了能使众生脱离苦海的佛教,被佛门弟子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80岁时涅,弟子们将他的说教活动和教义整理汇编为经、律、论“三藏”十二部经,即为佛经。大雄宝殿正中莲花座上结踟趺坐的正是佛祖释迦牟尼。佛像是1953年重修灵隐寺时由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邓白教授,以唐代禅宗著名雕塑为蓝本构思设计,华东分院雕塑系教师和民间艺人合作,用24块香樟木雕成的,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木雕坐像。佛像金碧辉煌,妙相庄严,肃穆慈祥,气韵生动。佛像头部微微向前倾,双目微启,好像在跟你说话一样,特别亲切传神。佛手、佛头和背后象征光明的七佛图案是用脱胎漆塑成的。佛像上悬宝盖、彩花垂旒,通高24.8米,木莲花座到背光顶高19.6米,佛身净高9.1米,佛耳长1.3米。佛像全身为贴金装饰,两次贴金共花去黄金86两。
殿内两厢站列的是二十诸天,他们是掌管日、月、星、地、水、电、火、雨、风、雷等的天神。西侧第一尊是阎摩罗王,传说是地狱的统治者。东侧第一尊是裟竭龙王,掌管海洋水利。其他还有四大天王、日宫天子、月宫天子、鬼子母神、坚牢地神等,他们手执法器,是神通广大的象征。据考证,我国的诸天塑像从宋代以后才有,他们穿戴的服饰是摹仿我国封建王朝文武百官的。殿后趺坐的是十二圆觉,他们分别是文殊、普贤、普眼、金刚藏、弥勒、清净慧、威德自在、辨音、净诸业障、普觉、圆觉、贤善首等菩萨,都是佛祖的大弟子。十二圆觉的布局在全国唯灵隐寺独有。
大殿后壁是一组以童子拜观音为主体、五十三参海岛组成的立体彩色群塑,高20余米,全部用黏土雕塑而成,共计塑造了神态各异的大小佛像150余尊。右边是善财童子,左侧为龙女,也就是民间所称的“金童玉女”。群塑分为天、地、海三层。最上层的三十三天那尊形容枯槁、瘦骨嶙峋的是释迦牟尼成佛前在雪山茹苦修行的状态,称“饿佛像”。他吃的是白猿献的果,喝的是麋鹿献的奶。也许这就是佛门和尚只能吃素,但可以喝牛奶的缘由吧。中间坐在麒麟上的金身佛像是地藏王菩萨,最下层为海,两侧为来南海朝拜的十八罗汉。中间的观音脚踩的鳌鱼,传说是海中之王,眼睛眨一眨,尾巴动一动,都有可能引起山崩海啸、洪水地震。只有观音能镇住鳌鱼,世称“独占鳌头”。我国古代形容考中状元为“独占鳌头”,就出典于此。驯服后的鳌鱼成了观音的坐骑。
药师殿& 此殿于1993年10月开光,原殿堂毁于1937年的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殿的横匾是注明佛学家、书法家赵朴初的手笔。药师殿内供奉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左右分别是手托太阳象征光明的日光菩萨和手托月亮象征清凉的月光菩萨,合称为“东方三圣”。药师佛与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同存于不同的空间,代表东、中、西三方空间世界,故称“横三世佛”。药师佛曾发过十二大愿,“要让在世的人们除去切病痛,身心安乐”,所以人们也常称消灾延寿药师为“琉璃光佛”。左右两边是药师佛的十二位弟子――药童,又称“药叉”,按中国的传统习俗,给他们配了十二生肖的图案。属什么生肖就找对口属相的药童,可以求他保佑你延年益寿。
藏经楼& 此楼为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结构别致。阁楼上为藏经楼,收藏《大藏经》及各类佛教经典;下为法堂,系法师晚上念经或举行重大法事的地方。阁楼之下为地宫,称云林藏室,收藏灵隐寺众多佛家珍宝,如缅玉卧佛、贝叶经卷、唐人写经、明董其昌手书《金刚经》、乾隆御笔、清代竹禅和尚所画济公像、宋代魂瓶等,可以说是灵隐寺历史的一个缩影。
华严殿& 这是灵隐寺中轴线的第五进建筑。殿门口是“华藏世界”匾,殿内供奉“华严三圣”,中为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是密宗主要供奉之佛,左右为文殊、普贤菩萨。此殿为灵隐寺最高处,极目远眺,重檐叠幢,香云缥缈,尽显隐趣禅味。
寺内另建五百罗汉堂、大悲楼、祖堂、方丈、客堂、斋堂、鼓楼等。
天竺三寺深藏在天竺山林间山谷中,由月桂峰西入,从灵隐咫尺西天照壁沿天竺溪而上,依次为下天竺、中天竺、上天竺,有“天竺香市”和“佛国胜地”之称。三寺之间,云影天光,泉声松籁,香凝钟静;三寺相去里许,皆极宏丽,晨钟暮鼓,彼此间作,高僧徒侣,相聚梵肤,佛学教观,源远流长。人们习惯称这块佛国净土为“三天竺”。
天竺三寺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为我国东南名刹。下天竺始建最早,为东晋咸和五年(330),清乾隆年间()改名为法镜寺;中天竺离下天竺1里,创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明代称法净寺;上天竺距中天竺2里,创建于五代吴越年间,清乾隆年间改为法喜寺。三寺之中,以上天竺规模最大。四周峰峦耸秀,林深树密,小桥步石,环境幽雅。南宋时,中天竺寺曾被评定为“禅院十刹”之首,上、下天竺寺同被列为 “教院五山”之一。自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后,天竺三寺之兴盛达到了顶峰。
天竺三寺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全国各地寺庙之中称为“天竺”的也许不少,但三个天竺相连可谓凤毛麟角了。下天竺法镜寺有副对联:“开辟灵山,创来千百余年,唯此道场第一,慈悲佛门,添得上中两院,居然天竺成三。”这副楹联真切地反映了三座古寺的特点和千年沧桑历史。三寺的顺序是按照位于天竺路地势的上中下来取名的,地势最高的自然是上天竺寺,地势最低的也就是下天竺寺,位于上下之间的叫中天竺寺。按照创建年代来分,三寺的顺序却刚好倒过来。古往今来,三寺守望相助,荣辱共存,赢得了“湖上小西天”的美誉,同时也形成了始于正月、尽于端午的朝山进香盛况的“天竺香市”。江浙沪一带的香客都十分信奉天竺三寺,这不仅因为其位置和历史地位特殊,更重要的是三寺主殿供奉的都是大家熟悉喜爱的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因此,朝山进香者便有了“朝普陀必先经灵隐,往灵隐还得去天竺”的进香说法。
下天竺法镜讲寺& 初建于东晋,隋代扩建改名天竺寺,历代几经废重建,清时改名法镜寺。
下天竺法镜讲寺位于灵隐寺之南,两寺仅飞来峰一山之隔。由灵隐寺咫尺西天照壁,顺山道上行,一路青山夹峙,清溪潺流,老藤古木,竹林茶园。法镜寺在下,俗称“下天竺寺”,按自上而下数,又称它为“三天竺”。
法镜寺开创于东晋咸和五年(330),由西天竺高僧慧理开创,与杭州最著名的古刹灵隐寺为同祖,初名天竺翻经院,为灵隐寺的一部分。隋开皇十五年(595),翻经院经天台宗真观法师扩建;又有道标、昙超诸法师继续开拓,称南天竺。唐永泰年间(765―766)受朝廷赐额,成为完全独立的佛教寺院。五代吴越时,钱王在旧址建五百罗汉堂,一度改称五百罗汉院。北宋大中祥符()初,寺内一棵早已枯死的隋桧突然重新发芽,茂盛如初,便以寺将复兴之祥兆奏闻朝廷,获得皇帝的重视,赐名“灵山寺”。
北宋天禧四年(1020)重用”天竺寺”额。当时,高僧遵式(号称慈云忏主)主持寺事,弘扬天台宗风,兴盛一时。天圣四年(1026),胡则出任杭州知州,捐出自己的薪俸建山门、回廊,寺院进步扩大,一时成为杭城胜景。宋仁宗两次派亲信大臣黄元吉进香祷祝,赐赠大量佛像和仁宗手书题额、扇面等,一时形成“钟樊通于霄汉,金碧照于岩谷”的壮观盛况。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下天竺改称为天竺思荐福寺,作为吴秦王香火院。庆元三年(1197)恢复为天竺灵山寺。嘉庆年间(),朝廷品评江南禅、教五山十刹,天竺灵山寺被评为“教院五山”之一,成为江南天台宗的名刹。元末及清咸丰年间,两遭兵火,康乾年间重建,乾隆时赐名“法镜寺”,沿用至今。
“文化大革命”时,法镜寺再遭劫难。20世纪80年代始,渐次恢复殿宇,寺内中轴线上天王殿、圆通宝殿、药师殿等殿堂修整一新,49尊佛像全部贴金。其中药师殿内药师如来坛,按《药师经》仪规设计塑成,造型别具格,堪称传统佛制,为国内仅有。上供药师佛,下环供十二药叉,顶礼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法镜寺还是杭州唯一的比丘尼道场。
如今下天竺法镜寺风景秀美,法树高耸,面对月桂峰,背后有金佛洞、三生石、莲花泉、珞滢泉等名胜古迹。南采周密《武林旧事》载,灵隐和天竺的胜景以这里最为集中。李白、崔颢、张籍、白居易、杨万里等诗人留下过游天竺寺诗。下天竺寺还是情侣祈祷美好姻缘的地方,因为寺后就是举国闻名的有着缘定三生传说的发生地――“三生石”古迹。
三生石、三生堂& 从法镜寺旁的一条小路走到头,就是那块很有故事的石头――三生石。它记载了高僧圆泽和忠臣之后李源之间一诺千金、隔世不昧的友情。三生石有三块,中间的那块背面镌有“三生石”字样。三生石旁边新修一座三生堂,堂内一幅巨型壁画向人们讲述三生石的故事。
有趣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如今提到三生石,除了那个故事之外,更多想到的是缘定三生的爱情。每年,有无数的情侣来到三生石边,许下生生世世、永不分离的誓言,祈求佛祖保佑他们相亲相爱,牵手相伴到永远,待到头发花白时,再重回这三生石下回味青春的记忆。
中天竺法净禅寺& 法净禅寺又称中天竺寺,位于天竺山稽留峰下,四周群山环抱,景色幽美,历史上曾有“稽留旭日”、“合涧沉钟”、“七星潭月”、“永清竹浪”等“中竺十二景”。从下天竺法镜寺沿山溪上行1里,便到中天竺法净禅寺。
法净禅寺始建于隋朝,中印度高僧宝掌禅师所创。高僧宝掌出生时左手握拳,至7岁剃度时始展开手掌,掌中现一明珠,故名。宝掌大师自魏晋开始东游,于隋开皇十七年(597)游经中天竺,感叹杭州山水之胜,而称:“行尽支那四百州,此中偏称道人游。”于是清净禅定,建立道场,成为中天竺的开山始祖。宝掌于唐显庆二年(657)在浦江圆寂,自称已有1072岁,故中天竺有千岁岩。因宝掌来自中印度,千岁岩又称中印峰。
吴越王钱弘m在中天竺建寺,改名崇寿院。它似乎特别受到历朝君主的垂青。北宋政和四年(1114),宋徽宗为祈求永保宋室江山,将中天竺改名为天宁万寿永祚禅寺。宋室南渡,开封高僧幼堂随帝室南迁,住持中天竺寺,讲经说法,弘扬佛法,闻名一时。当南宋“尊表五山,品评江南名寺”,评定“五山十刹”时,中天竺位居“禅院十刹”之首。元代毁于战火。明洪武初重建,敕名“中天竺寺”。清康熙、乾隆两帝数下江南,也曾到中天竺进香。乾隆三十年(1765)春,乾隆帝南巡至寺,为中天竺寺御题“法净禅寺”额。
这里高僧辈出,但屡遭侵毁。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当时,寺内有天王殿、正殿、后殿、地藏殿、摩利支天殿(南宋绍兴初为伽蓝殿)、神衣殿、白衣观音堂,并建有桂子堂、天香阁、诸天阁、御书阁 (藏御书匾额题字处)以及供寺僧退院养老的六房。
20世纪90代初,重修梵刹,千年寺院重现昔日之景观。现已修复天王殿、圆通殿、观音殿、玉佛堂等。山门中的“中天竺”三字,为明开国元勋徐达所书。天王殿内供奉的天冠弥勒有别于江南各寺供奉的大肚弥勒菩萨。法净寺最有特色的佛像是摩利支天女神,位于天王殿天冠弥勒菩萨后,原来该是韦驮菩萨的位置,但是由于此女神在南宋时候显圣该寺,故宋后,寺院的护法神由普遍供奉的韦驮菩萨更换为现在的摩利支天女神,也因此使此寺有别于他寺了。此女神为二十诸天之一,常夜间显圣救度,并且是位会隐身的女神。宏伟的圆通殿高达23米,供奉高大的密宗十一面大悲千手观音莲池海会塑像。玉佛堂内供奉色泽温润的玉佛。现已修复的大雄宝殿是灵隐景区第一座巴西花梨木全木结构殿宇,里面的佛龛采用金丝楠木制作,走进殿内,清香扑鼻。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尊大佛,全部采用青铜制作,气势恢弘。中天竺法净寺以“千岁宝掌和尚”为渊源,打造“福、禄、寿、禧”之一的寿文化,成为灵隐佛教文化景区的又一胜景。法净寺是禅宗道场,其余上、下天竺均属于天台宗,三寺虽宗派各异,但都以大慈大悲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为主供菩萨,广传佛法妙音,也属于杭州天竺三寺特色。现在的杭州佛学院也设在法净禅寺内,作为一所培养佛教界管理、教学、研究人才的佛学专门大学,它已经成为佛教徒朝拜和培养僧才的圣地。
七星潭月& 在中天竺,与小溪相隔,原是“中天竺十二景”之& ,呈东西向狭长布置,它在法净寺外、浙江省佛教协会旁边。水从旁流虹涧引来,池里七幢经台呈北斗七星状分布。每到夜晚,经台中间的圆孔中小灯亮起,恍若烛火,颇有禅意。
上天竺法喜讲寺& 上天竺法喜讲寺位于白云峰下,距中天竺约2里。由下仰望峰顶,常有白云笼罩,犹如幢盖覆顶。它建于五代吴越国时期,历史上规模曾经超过灵隐寺而成为西湖最大的寺庙。北宋时名灵感观音院;南宋改为天台教寺,元代被毁后重建,改名天竺教寺,元末明初,又经历了一次被毁和重建;以后,“香火之盛,不下普陀。远及齐鲁楚豫,无不奔至,四时不绝,而春月尤繁”。清朝前期,清帝信奉观音大土“奇术妙相”、“灵感显应”,对天竺寺恩宠有加,几代帝王大多对上天竺观音殿特别眷顾。康熙帝六巡江南,五到上天竺。乾隆帝即位后八到上天竺。乾隆十六年 (1751)赐名为“法喜寺”,沿用至今。
“文化大革命”期间,法喜寺亦遭劫难。改革开放后,法喜寺又喜逢佛缘盛世。现在法喜寺的殿宇主要有山门、天王殿、圆通宝殿、大雄宝殿、放生池、斋堂、客堂、东西廊庑等建筑,布局庄严,错落有致,千年古刹再现昔日宏伟。
上天竺天王殿前的照壁上有五个窠大字“观自在菩萨”,由清朝隐士汪于高题写,字径达丈余,堪称西湖题壁之最。天王殿内,中间前有弥勒,后有护法神韦驮,两侧设有东南西北四大天王,每位脚边还有两位鬼神,与天王一起,保佑人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出了天王殿,前面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放生池,池中供有汉白玉雕琢的善财童子和龙女。过了拱桥为第二进,也是寺庙的中心主殿――圆通宝殿。殿内有尊神木观音,像高1.2米。相传后晋天福年间(936―944),僧人道翊在白云峰下结庐修行。一日,他在山中见有奇木发光,散发阵阵异香,遂请杭城名匠刻成观音大士坐像,法相庄严,宝光焕发,异香阵阵。后汉乾v年间(948―950),洛阳僧人带回古佛舍利,安置在观音像头顶,相传“妙相咸备,昼放白光”。吴越王钱弘m曾梦见白衣人求其修建住所,他诚惶诚恐,立即派人开路筑基,开通了上天竺的道路,建观音看经院,供道翊居住,后人将道翊称为“白云开山祖师”。由于上天竺以观音灵验相传,历代帝王都信奉观音。明清两代帝王也因袭南宋先制,经常至上天竺“祈晴”、“祈雨”。殿后壁还塑有能察世间疾苦、观民众之音、即时相助的八十四身大悲观音像。
大雄宝殿的五百罗汉彩塑,融会全国各地寺院五百罗汉造像风格,如普陀、九华、峨眉、五台四大佛教名山降龙、伏虎等动态罗汉应世像,或在水边,或在林间,或处深山,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寺内还有500多年历史的古玉兰和方竹,其中古玉兰每年二月十二开花,二月二十即凋谢,开花期仅8天,有缘睹其花者甚为难得。
永福禅寺位于灵隐景区中,背卧北山石笋峰,面向灵隐飞来峰“冷泉猿啸”,仰二峰分势而合,俯三涧萦流而汇,峰拥翠华,群峦环拱,在此能一览西湖千顷烟波,自古称“钱塘第一福地”。
如今的永福寺占地约100亩,建筑群落依山而起,全寺分为普圆净院、迦陵讲院、福泉禅院和资严慧院等四个开放院落,拥有七进、五殿、三堂、两阁、两楼、三亭,以及千余棵古树名木,一改寺庙依据中轴线而修建的规矩,凝聚成“四重一脉”的建筑体,不循常理地散落在丛林雾霭之中,顺山势错落有致地走出一个如意形,组成了一个立体的佛教园林景观。其景观和游览空间非常丰富,古庙、古树、古碑、古墓,小桥、黄墙、清泉、溪流,琴声、鸟声、泉声、梵呗声,清、隐、幽、深,步步入景,声声入耳。
永福寺与灵隐寺一样,同为东晋慧理禅师开山创建,至今已有1700年历史。初创时分上、下永福寺,前莲花峰,后形胜山,左香林亭,右幽雅轩,中有雨花亭、金沙池诸胜。吴越王钱元谖宕敝亟ㄆ赵苍海钟肷酵恃纤拢槐彼未笾邢榉(1008)改名为“永福寺”;南宋咸淳年间 (),宋度宗赵Q的母亲隆国夫人据之为香火院,死后安葬于院内的超然台;到了明万历年间 (),魏国公徐宏基重新题写了“永福禅林”寺名。现在的庙宇以“永福”为名,旨在祈求福音福祉,永福长安。2003年3月原址重建,2006年10月复建后正式开放。永福禅寺是近几年杭州佛教界恢复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定位于研究与弘扬佛教文化艺术,培养艺术僧才,为国际性佛教文化交流圣地。
山门& 永福寺距灵隐寺百步之遥路口,赫然竖立着一块石碑,上书“东晋古刹,永福禅寺”。
第一重山门悬“梵天佛地”匾。漫步小径,园内幽深,左侧释迦牟尼佛、迦叶佛等七尊佛像组成的石刻佛塔散落在茵茵绿草中,佛像的圣韵与大自然的灵气完美结合,让朝圣者感受到佛教圣地的神圣和庄严。
第二重山门雨花亭的门楣上书 “福田花雨”匾额,由清帝乾隆御题,向人们传递着梵呗的祈福之音。
第三重山门悬“永福禅寺”匾。入得山门,虽不大,但精巧别致,上悬“常住真心”四字,左右有哼哈二将把守。
永福禅寺山门后背上,醒目地写着“钱塘第一福地”。四周曲径通幽的回廊上绘有敦煌飞天壁画和一块百字福图壁,飞天水袖舞向百福照壁,雅俗共赏,此所谓“永福永福”,为百姓祈福,福满天下,仿佛要人们在虔诚和庄严中迎接幸福和美好。
沿左侧台阶而上,园内古木交柯,双涧合澜,石桥引月,小桥下是卵石青草嬉戏的溪流。过了桥,一石台正面刻有东皋心越的手迹“云深处”,左右各有十来级台阶,游移而上,院落门前屋后皆有古树举冠相迎。百年以上的香樟、珊瑚朴、松、柏四处散落,给永福寺平添了一份清幽肃穆,抹上了厚重的历史色彩。
第一个院落:普圆净院& 永福寺在吴越国时期又名普圆寺,现因该院落主殿为观音宝殿,表示净土法门,故名普圆净院。入门,一尊金光灿灿的大肚弥勒佛已端坐山门,笑迎天下来客。背靠后面是一幅线刻的韦驮菩萨像。院内左首建筑为客堂,主要负责僧众和信徒接待工作,也是寺院日常工作及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
正中观音宝殿内供奉的是香樟木雕千手千眼观音像,高近5米,每只手心中铸饰一眼睛,并各持法器,又因其每只手有25种梵力功能,故日“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为佛教密宗所传的“六观音”之一。千手表示神通广大,自在自得,无缘大慈;千眼表示智慧无限,观照世间,同体大悲。
出普圆净院左侧,沿幽静小道顺山势而上,约过200米,又一座黄色院落映入视野,上方悬挂巨幅蓝底黄色镏金大字“梵籁流觞”。
第二个院落:迦陵讲院& 院落主要殿堂梵阁凌空,古树郁蔽,为永福寺佛法宣扬交流之地,犹如西方极乐世界的迦陵频伽神鸟,故名迦陵讲院。院内梵籁堂兼做法堂及佛教音乐厅,是一处古朴又现代的演艺厅,宽敞精致,不事张扬,却又大气典雅。
永福寺历史上有一位传奇高僧――东皋心越禅师,他是一位才艺出众的艺僧,能书善画,工于篆刻,精于古琴。他三次东渡日本,弘扬中国佛教,并传播琴学、书画、篆刻艺术,被日本人誉为“篆刻之父”、“琴学之祖”,遗有《东皋琴谱》传于后世。永福寺重建开放后,派出僧人远赴韩国、日本,参加佛学琴学国际交流会,把东皋心越禅师的传世琴音重新带回梵籁堂。音乐厅继承心越禅师的琴学渊源,组织和培养了一支佛教梵呗乐团,不定期开展佛教音乐演出交流活动,为永福寺增添了一道动态的佛教文化艺术景观。
内侧建筑为文景阁,是佛教书法绘画艺术的活动场所。在文景阁中,可以看到选取于明清卷轴绢素上的佛像精品近300幅,按佛、菩萨、明王、罗汉、诸天各部等及明代水陆画依次排列。这些珍贵的佛画原作均珍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大部分画作从未面世,具有极高的文物、艺术及历史价值。这里展出的佛像均采用中国传统技艺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手法,高仿真地复制了佛教文物,以供世人观摩了解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瑰宝,领略佛教文化的精深。回首一望门阙上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的匾牌“墨香琴韵”,正是梵籁堂最好的注解。
出院落,顺台阶而上,石板小径在疏影横空的高大古树蔽护下显得清幽深邃,一泓溪流鸣奏着悠悠乐曲淙淙而下。右侧有一座颇有规模的晚清名臣瞿鸿S之墓,古墓保存完好。一块刻有“瞿文慎公鸿S之墓”的石碑横列墓前。
可以说如果没有永福寺的重建,瞿鸿S的古墓也许一直将被埋没在这片深山之中,无人知晓。为对古墓进行重点保护,重建的福泉禅院改变了原本的建设方案,将院址上移挪位避让,一改寺庙中轴线的规则,让位于晚清名臣之墓,让位于百年古树,让长眠在此的晚清重臣与佛门圣地天人合一。
永福寺的小径也是荡心涤肺的,它捡回历史的碎片,铺就着永恒的记忆。路面上铺设的每一块石板青砖,仿佛让漫步在人生长河中的你,去思忖自己走过的每一步;参天的古树在大自然界中不经意地长大了,给后人遮阴蔽福,从不嚣张,也从不气馁;溪流潺潺,不惜时地奏鸣着佛界梵音,从不畏惧,也从不停息,为一路虔心而来的人们祈愿祝福。
深山藏古寺,禅房花木深,在幽冥深邃的意境里,第三个院落福泉禅院在你抬头呼吸之间渐渐展露。
第三个院落:福泉禅院& 永福寺内原有金沙、白沙二泉。“幽泉出白沙,流傍野僧家。欲试清甘味,须烹石鼎茶”,就是对寺内著名的白沙泉的描绘。
明成化年间(),有一法号古香的僧人建海日楼、福泉亭于院内,故名福泉禅院(又称古香禅院)。正殿为藏经楼,楼下一层为会客厅,接待中外僧侣,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和学术研讨。右厢房为祖师纪念堂心越印室,又名阔堂,乃东皋心越禅师的师父大文禅师之号,陈列心越禅师的书画和篆刻作品。近年来,日本书画界、音乐界、宗教界人士纷纷来永福寺寻根访祖,心越印室还将展出心越禅师的20多幅图片和诗词文字作品。左厢房为三圣殿,供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以及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两位上首大菩萨尊像。东西两侧安奉的是荐福、住生莲位。殿后开设海会堂,使十方众生皆得感蒙无量寿功德之力,同登净土法门,共入弥陀愿海。
永福寺的四个院落错落有致,隐藏于深山之中,别致的寺院隔着溪水隐约可见。
第四个院落:资严慧院& 永福寺后山古名资严山,吴越时以山名寺,故名资严寺。今院落光明畅达,堪表智慧,故名严慧院。登顶来到永福禅寺的大雄宝殿,一切的凡情俗欲均在这庄严肃穆的净土中离人远去。须弥台上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迦叶、阿难铜像。主尊释迦牟尼佛像通高9米,手结说法印,两侧胁侍迦叶、阿难二尊者叉手合掌,侧耳闻思,惟妙惟肖地再现了释迦如来灵山一会场景,全像共用青铜1.9万千克,是目前国内较为少见的大型唐代风格造像。
与大雄宝殿相对的建筑为福星阁,殿内供奉福神等护法诸神,上悬“福星高照”匾。“福”已经成为一切美好事物和谐的集合,同时又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是社会生活必须面对的东西:健康是福,平安是福,长寿是福,食得是福,甚至吃亏也是福。永福寺栖息在灵隐寺旁,是闹中取静的一块福地,突出“福”文化,与灵顺寺供奉财神的“禄”文化和法净寺纪念始祖宝掌千岁禅师的“寿”文化,融合为“福禄寿”民俗文化。
资严慧院坐落于石笋峰顶,在这里可以一览西湖全貌,凭栏眺望:近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晴天远眺,湖边楼宇矗立;湖水碧波在朝露夕阳下,熠熠生辉,若颗颗宝珠;钟鼓轻响,人静神怡,仿佛进入仙境。
如果说寺庙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佛教文化则是从中流淌出来的清泉;如果说景观是一道不变的风景,佛教人物和语言就是风景中禅意释放的源泉。永福禅寺是以寺庙建筑为载体、以佛教历史为脉络、以佛教文化为桥梁“三位一体”的佛教文化生态景观寺庙,它开梵天最胜佛地,种人间无上福田,是杭州又一处佛教灵秀之地。
韬光寺位于北高峰南麓、灵隐寺西侧的巢枸坞,是灵隐景区中颇有影响的唐代古寺。其地林木苍郁、曲径幽邃、流水潺潺,有“人间仙境”之称。
韬光寺和灵隐寺相近,一在山腰,一在山下,韬光寺的寺僧进出要路过灵隐寺,灵隐寺用水自韬光寺流下。历史上“韬光观海”曾是清代“西湖十八景”和“杭州二十四景”之一。这里地势较高,是古时候灵隐山中最适合观海的地方。历代文人在游览韬光寺后留下了很多美文,明代史鉴在《韬光记幽》里说:“据西山之佳,灵隐为最胜;领灵隐之胜,韬光为最幽。” “登楼观沧海,依石听鸣泉”是韬光寺风光的真实写照。
韬光历来以朝佛、观山、观海而著称。唐长庆年间(821―824),四川诗僧韬光禅师曾居住于此,寺以人名,地又以寺名,故此地称韬光。韬光景色清幽、恬静,融池、泉、亭、台于山川沟壑、茂林修竹之间。寺院依悬崖而立,远看如凌空楼阁,对面是诵芬阁,走下台阶是金莲池。韬光寺的后山有炼丹台遗址,相传吕纯阳(即吕洞宾)在此炼过丹。台上有一座四角亭,有楹联书“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故名观海亭。
韬光寺几经毁建。1961年,寺院改为一座翠羽式敞厅,名“白云深处”,1982年毁于大火,直到2006年才开始整治修缮。韬光寺的整修复建工程是在原寺遗址的基础上进行的,恢复了历史上著名的观海楼、清代乾隆皇帝御题赐名的法安堂,复建了观音殿、祖师殿,整修了大雄宝殿、一瓯亭、望海楼以及山门、僧房等。韬光寺的建筑形式小巧玲珑,结合周边自然山体环境巧妙布局,整体景观生动和谐。
韬光寺& 经灵隐岣嵝山房直上,途中石阶山径蜿蜒曲折,鸟鸣林间,步步有景,处处诗画。幽静的山谷里,两侧树木成荫,汇成滔滔林海。与韬光古道结伴的是那条跌宕蹦跳于茂林修竹间的山溪,它源自金莲池,自山上曲折而下,水声如琴弦般淙淙有韵,愈发显出韬光古道中一派古雅、宁静、恬淡的意境。偶尔透过树叶看到寺院矗立在悬崖之上。游人沿着曲折的石阶向上攀登,移步换景之间豁然开朗,悬崖峭壁问竟然隐藏着一座园林化寺院――韬光寺。
韬光寺是四川名僧韬光禅师所建。一日,禅师辞师出游,师父嘱咐说:“遇天可前,逢巢则止。”唐长庆年间(821―824),当他游至灵隐寺西北巢枸坞时,心想:“吾师命之矣。”遂卓锡于此。时正值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他常来寺中同禅师吟诗唱和,名噪一时。现寺中的烹茗井,相传是白居易汲水烹茗处。
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吴越王重建,改名广岩庵。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又名法安院,后寺以人名,为韬光寺。韬光寺建筑的整体结构大致符合“一正两厢”的中国传统建筑格局,却又根据山体的走势而有所创新。中轴线底层是大雄宝殿,中间是法安堂,最上层是吕纯阳殿和祖师殿,为寺院主体建筑。这些建筑多为两层通透式结构,通过各具特色的雕刻门窗,把室内和室外融为一体,裸露的青砖、白色的墙体和枣红色的门窗,与以黄色为主色调的传统寺院相比,别具一番风味。
金莲池& 山间白云深处,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汪清池,淙淙泉水如鸣佩环,池塘护栏上镌刻有“金莲池”三字,字迹苍劲有力,而经岁月的侵蚀透露出其年代的久远。池塘左上方是韬光庵遗址。
中轴线左边为茶院和僧寮,游客和信众可以在茶院一边饮茶,一边欣赏美景。沿大雄宝殿右拐,是韬光寺最美的地方,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江南园林。前面是大名鼎鼎的金莲池,传说韬光禅师就在此引水种金莲。池的左边是一瓯亭,右边是诵芬阁和观音殿。诵芬阁是一个隔景式建筑,穿过诵芬阁,再经过一座小桥,才能到达观音殿,营造出一种纵深的距离美。观音殿为一重六角楼,建筑在一个水池之上,仿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莲池和琼楼玉宇。
御碑亭& 观音殿旁有一座御碑亭。据《南巡盛典》记载,乾隆帝在位时曾六下江南,于江南美景中,尤爱韬光,其间八次上韬光寺览胜。乾隆十六年(1751),他第一次到韬光寺时亲笔为佛堂题下“云岑日观”四字匾额。乾隆帝以韬光为题材共赋诗20首,“每未必有诗留咏”,真是个高产诗人。
石碑残缺了一小部分,宽约60厘米,高约1米,厚约15厘米,正反两面都刻有诗句,分别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和乾隆二十七年(1762) 游览韬光时所著的五言诗和七言诗。诗文字句完整可辨,其中“鱼上落溪花”、“不领一杯茶”几句仍然十分清晰。左下角一个方形大印:“乾隆宸翰”。“宸翰”的意思是皇帝的笔迹。
其中正面御碑诗全文为:
二十二年丁丑仲春再至韬光,坐金莲池上,用白居易寄韬光禅师韵
&&& 最爱翠鬟处,因之白足家。
&&& 鸟衔飞叶竹,鱼上落溪花。
&&& 倡和成陈迹,林泉自道芽。
&&& 上人者个在,不领一杯茶。
背面全文为:
二十七年壬午暮春月再至韬光
&&&&&&& 韬光寺里一泓水,
&&&&&&& 奇迹应同卓锡泉。
&&&&&&& 此日偶然临碧镜,
&&&&&&& 当年见说育金莲。
&&&&&&& 常涵古往今来月,
&&&&&&& 不异云容山色天。
&&&&&&& 七字促成旋命驾,
&&&&&&& 清新却愧白家篇。
【经典链接】
●佛教分大乘和小乘两大学派,在佛学教义上有所不同。小乘佛教认为世间只有释迦牟尼一个佛,信徒可以通过修炼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但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众生不分贵贱,苦学勤修都能成佛。“大乘”佛教称为“相教”,主张塑造或描绘各种各样的佛像,即佛教世界里的尊神像,如菩萨、罗汉、天王、金刚、力士等。供奉这些佛像,众生可以寄托所有的企盼和心愿。寺院大殿里供奉的佛像是佛在人间寺院的形象。佛教信徒在寺院佛像前上香礼拜,与佛在精神上达到情感交流。因此,寺院是沟通现实世界和佛教世界的桥梁。
●手印即手指绕结而成的各种特定式样,表示一定意义。手印是梵文Mudrā的意译,是记号的意思,又称“印契”、“印相”、“密印”等,为教义仪轨的认记。手印有有相、无相两种。有相印以色彩、形状、姿态来表示;无相印在于体会真意,举凡一投足、一举手等动作皆是。手印主要有说法印、施无畏印、与愿印、降魔印、禅定印五种,即“释迦五印”。
●灵隐禅寺新建的鼓楼是灵隐禅踪景观的一大亮点。楼中设置直径达3.39米的巨型大鼓,大鼓将成为灵隐鼓楼之灵魂,亦成为灵隐寺的镇寺之宝。至此,西湖南边有净慈寺“南屏晚钟”,北边有灵隐寺“梵呗大鼓”互为呼应。“晨鼓暮钟”或“钟鼓齐鸣”将会声震西湖,梵音远播,从而成为杭州西湖佛教文化亮丽的新景观。
●灵隐禅寺在17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曾住持过不少著名的大德高僧:一、开山祖师是东晋时西天竺高僧慧理大师。二、永明延寿(904―975),五代宋高僧、净土宗六祖。主持灵隐寺,提倡“以心为宗,以悟为旨”。著有《宗镜录》百卷。三、赞宁(919―1001),北宋高僧、佛教史学家。学习南山律,人称“律虎”,兼善儒老百家之言,擅长诗文。撰有《大宋僧史略》、《舍利宝塔传》、《护塔灵幔菩萨传》等。四、契嵩 (),北宋高僧。常顶戴观音像,日诵其号十万声,以明儒佛一贯之理。著有《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等。五、具德(),清代高僧。常以独特禅法广引学僧,僧俗俱摄。著作《十会语录》30卷行世。他不辞劳苦,兴修灵隐寺,使之焕然一新,世人评说灵隐寺沿革“理公为祖,延寿为宗,具德中兴”。六、木鱼法师,1998年11月任灵隐寺方丈。弱冠皈佛,精进修持,诗文酬世,素有“一代诗僧”之美誉,于2006年在灵隐寺圆寂。著作有《沧海吟馀》、《沧海吟馀续编》等诗集。
●历代文人名士为灵隐写作的诗文,为灵隐禅寺的丛林地位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唐代诗人宋之问《灵隐寺》云:“鹫岭郁,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唐代诗人白居易《留题天竺、灵隐两寺》云:“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黄纸除书到,青宫诏命催。僧徒多怅望,宾从亦徘徊。寺暗烟埋竹,林香雨落梅。别桥怜白石,辞洞恋青苔。渐出松问路,犹飞马上杯。谁教冷泉水,送我下山来。”南宋诗人杨万里《宿灵鹫禅寺(其二)》云:“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灵隐禅寺的楹联具有丰富的佛学文化内涵,张宗祥在大雄宝殿撰书楹联曰:“入殿参三世释迦,不须问过去未来,仗现在一尊,微笑拈花,指点群迷登觉岸;开山是东晋慧理,无论为云门临济,均禅宗嫡派,顶香持戒,永传家法守丛林。”著名国学大师马一浮撰书楹联日:“古德此安禅,似岳镇西湖,看庭前树老、陌上花新,衲僧莫道闲机境;林神常奉足,喜法流东土,任狮子股搿⑾笸貂硖ぃ稳酥蝗虾孟健!碧焱醯钋懊砰毫眨骸胺迓突蛟儆蟹衫矗矫爬系龋蝗呀ド猓判α诚嘤!碧焱醯詈竺砰毫眨骸傲⒍鸥澈笊酵贩刹蝗ィ恢闯质钟。矍胺鹈婕慈缋础!闭庑╅毫孛栊戳肆橐碌睦吩ㄔ础⒎缥镨笄楹驼乒蚀担巳胧ざ匚读季茫嗍呛贾莘鹧幕恼涔罄芬糯妗
●据佛经说法,善财童子是福生城长者五百童子之一。他出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名。他曾向文殊菩萨请教佛法,文殊菩萨指点他南游110个城,参访53位善知识(即名师),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即身成佛。所以佛教建筑中的阶梯常铺为五十三级,比喻“五十三参,参参见佛”。善财双手合十,身穿红肚兜,第二十七参遇到观音,得道后成为观音的胁侍,
●地藏菩萨原是新罗王国(今朝鲜)的王子,叫金乔觉,削发为僧后,于唐玄宗时到中国九华山修行得道。他曾发过许多大愿,誓志在释迦牟尼圆寂后、弥勒成佛前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间,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方苦难,直到地狱撤空,自己才愿升级成佛。
●观音作为女性形象出现始于南北朝。当时佛教开始兴盛,女信徒剧增,而在极乐世界中没有一位完全女性形象的大菩萨,着实令女信徒失望。此后,观音的三十三种化身就逐渐演变为女性形象。本来观音菩萨作为阿弥陀佛的第一助手,其主要职责是协助主尊,接引众生度往净土极乐世界彼岸。但人世间的众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并非遥远的来世,而是眼前生存温饱、消灾避难、化险为夷等具体问题。所以信徒们将形形色色的琐事、燃眉之急的难事,都求助这位既能及时观音闻声地接受告急信息,又最愿意助人为乐的大慈大悲的菩萨。她众多的化身正迎合了中国佛教徒焚香许愿的心理,而大受众多佛门信徒尤其是女信徒的欢迎。
●由于宋真宗、宋仁宗推崇佛教,任职杭州的苏轼、蔡襄、沈文通等均与佛门交往密切,也使灵竺趋于兴盛。宋仁宗曾将秘典5330卷赐予看经院,作为教藏,为此专门造了藏经殿。杭州郡守沈文通认为“观音以声音宣佛力,非禅那所居”,提出“以教易禅”,将禅寺改为教寺,并命寺僧辩才元净主持筑室,宋仁宗亲书“灵感观音院”寺额。宋室南迁后,金兵于建炎四年 (1130)入侵杭城,金兀术(即完颜宗弼)将神异之香的木观音像及《大藏经》掠往北方。宋高宗命住持惟日建藏经楼和应真阁,宋孝宗又命临安府尹曹澄督建五百罗汉堂,正式改院为灵感观音讲寺。凡帝王上山进香都在白云堂进斋。南宋后期,上天竺菩萨被朝廷奉为治国安邦的主宰。
明正统十年(1445),明英宗朱祁镇将本山《北藏经》5048卷赐藏该寺左右,同时附有《护藏敕谕》一道。他手书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册曾刻石19块嵌于法喜寺罗汉大士殿。
明崇祯十四(1641),杭城大旱,饿殍遍道,时有讹传观音大士在上天竺救济饥民。于是饥民蜂拥而至,在上天竺掘土三尺,取粉状泥土充饥。从此,江南一带若遇灾荒,饥民常以“观音土”充饥。
正是由于朝廷提倡和众多佛徒信众对观音灵验的信奉,明清时,浙江、苏南各地的乡民村姑都纷纷来天竺进香,成为每年一度的香市。“天竺香市”被列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
●千岁宝掌和尚,是中印度人。相传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3)降生投胎。他刚出世时,左手掌紧握成拳状,7岁削发为僧,左拳才松开,掌中有一颗宝珠,故人称宝掌和尚。
魏晋年间,宝掌和尚从中印度向东云游,先入峨眉山,诵读《般若经》等大乘佛教经典达1000多卷。之后宝掌和尚游历山西五台山,南返衡山、庐山,抵达建邺(今南京)。与南天竺高僧达摩相遇,同受南朝梁武帝礼遇,受皇室供养,尽得达摩传授的禅宗要旨。不久,他来到杭州,一眼看中天竺之胜,便在稽留峰下结茅筑庵,弘扬佛法。他有偈语说:“梁城遇导师,参禅了心地。飘零二浙游,更尽佳山水。”
宝掌和尚又穿行雁荡诸峰,饱览了浙东、浙西的秀山丽水和许多寺院后,返回杭州飞来峰。他赞叹道:“行尽支那四百州,此中偏称道人游,”这时已是唐贞观十五年(641)。十年后,宝掌和尚来到浦江县仙华山东面一个叫宝岩的幽谷定居。宝掌和尚到过的地方,后来都成为有名的寺院。
唐显庆二年(657)正月初一,宝掌和尚亲手塑造了一尊塑像,召集弟子们说:“我曾立誓要在尘世生活一千年,自来中国已过去了四百个春秋,在这个世上我已活了一千零七十二年,是去的时候了。听我留下的偈语:‘本来无生死,今亦示生死,我得去他世,下生复来此。’”言罢,坐化西归。
从周威烈王十二年到唐高宗显庆二年算起来,正好1072年。宋代释元复《中竺千岁和尚传赞》云:“人寿几何,朝露逝川。生周涉唐,本誓则然。东迟达摩,心印始传。孰云佛法,独在西天。”世称千岁宝掌和尚,为中天竺开山始祖。
●僧人植茶,往往与深山古刹的生态环境有关。杭州西湖产茶历史悠久,陆羽《茶经?八之出》在记述茶叶产区时,就说道:“钱塘(今杭州)生天竺、灵隐二寺。”当时龙井茶还没有名气。天竺林木森森,泉脉纵横,雨露充沛。北宋时期,上天竺香林洞所产的“香林茶”和下天竺白云峰所产的“宝云茶”被列为贡品。林逋《尝茶次寄越僧灵皎》中有诗句赞曰:“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东皋心越禅师是永福寺历史上的一位传奇高僧。明崇祯十二年 (1639)生于浙江金华浦江县,俗姓蒋,法号兴,字心越。8岁时在苏州报恩寺削发出家,13岁开始求师,周游江浙两地,20岁时在江苏天界寺参禅中国佛教曹洞宗寿昌派中兴之祖――觉浪道盛,奠定了作为曹洞宗寿昌派的宗教基础。30岁时,心越按觉浪遗命,到杭州皋亭山显孝寺参拜阔堂大文修习曹洞宗。两年后,继承阔堂的衣钵,成为中国佛教曹洞宗寿昌派的第35代传人。清康熙十年(1671),受杭州永福寺住持的邀请,驻锡永福寺。六年间,他广会文人墨客,深得觉浪、阔堂两人的真传,能书善画,工于篆刻,长于抚琴,吟诗作赋,下笔成文,以艺僧之名广传天下。
五年之后,他东渡扶桑,传播书画篆刻艺术,复兴琴道,弘扬佛法。羁留异乡的半生中,心越禅师因怀念故土,别号鹫峰野樵、东皋心越。所以日本人根据本国人名惯例,一直以“东皋心越”名之。在日19年,对日本的文化、艺术、佛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奉为日本 “篆刻之父”、“近世琴学之祖”、日本佛教曹洞宗寿昌派“开山鼻祖”。
●瞿鸿S(),清末大臣。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字子玖,号止庵,晚号西岩老人。同治十年(1871)进士,授编修。光绪初年,大考名列第一,擢为侍讲学士。光绪二十三年(1897)升为内阁学士。先后出任福建、广西乡试考官及河南、浙江、四川、江苏四省学政。中日甲午战争时,上“四路进兵”之策,未被采纳。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爆发,他认为“拳乱不可纵”,主张镇压。八国联军进攻北京,随慈禧太后西逃。为慈禧太后撰旨,深得慈禧赏识,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政务大臣。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在六部之上,任尚书。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于与奕劣忻埽璐褥家猓慧揽丶胪蹶]运等吟咏结社,逍遥度日。宣统三年(1911)迁居上海。袁世凯复辟帝制时,聘其为参政员,坚拒不就。1918年逝于上海。他曾三次向慈禧保荐康有为,又与袁世凯斗争,清廉自爱,为封建王朝走向共和立下汗马功劳。
●在韬光寺顶的岩壁内,有一丹涯宝洞,相传为吕洞宾炼丹之地。又传说,初唐诗人宋之问曾游览灵隐寺到此,触景生情,诵出“鹫岭郁i,龙宫锁寂寥”的诗句正在苦苦思索下联,只见一老衲擦肩而过,耳边分明听得“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等他回味过来,惊叹气势磅礴、佳句绝对的时候,四下里已不见老衲踪影,多处寻访无着。还是灵隐寺一个小沙弥悄悄告诉他,师父出家前,俗名叫骆宾王。此时的宋之问方才恍然大悟。骆宾王当年追随徐敬业,亲笔撰写《讨武紫罚慈梦湓蛱齑蠹釉奚停衔耙怕┤绱巳瞬牛嗽紫嘀病薄4哟嗽僖膊患湎侣洌樟粝隆奥ス鄄缀H眨哦哉憬薄钡木詈么省
夏日的金莲池,水中常常可以见到一种状如蜥蜴的生物,俗称“五爪金龙”。据专家考证,这种生物,学名蝾螈,原是海洋古生物,如今在汪洋大海中早已绝迹,而灵隐周边的山峦上还会有它的踪影出现。这足以证明,西湖是古时候海湾的一角,后来,陆地长高,海水退了回去,形成了今日的西湖。蝾螈来不及随着海水回家,留在了西子湖畔的金莲池中,成了千万年后的活化石。民间传说取韬光寺金莲池的泉水治病,效果极为灵验,因此,韬光寺的香火非常旺。
最新精华回复:
本帖标签:   
**.**.**.**
页次:1/1页 共1条
管理选项:0无
同程聊天室入口:
(本期主题:如何才能网上收客?)
请后再回来回复本帖子。
《》 《》本社区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人个人观点和立场,不代表同程立场!& 2015 www.17u.net 同程&网 版权所有 页面执行时间296.021毫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音菩萨佛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