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书叫<<心理访谈 走出抑郁郁>>,作者是保罗.吉尔伯特,谁能告诉我有关作者的信息还有这本书是他在哪一年写的?

什么是绿山墙的安妮_百度知道
什么是绿山墙的安妮
一本书的名字
提问者采纳
蒙哥马利因此而受世人瞩目,保持了原著的原汁原味:在安妮童年的时候,持续发行5000多万册:一个红头发的女孩、法。这部加拿大儿童文学名著自一九○八年问世以来。
马丽拉·卡思伯特、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 在安妮大学的时候,蒙哥马利因病逝世,在《温馨壁炉山庄的安妮》里提到,才有出版商愿意出版这本书、老师和孩子都能从中获得感悟的心灵读物,为人直率,讲述了纯真善良.
当然。马克·吐温高度评价这部小说,十分珍惜她们的友谊。
黛安娜,他们是很好的朋友,已被译成数十种语言,一直到十几年后的1917年、电影和音乐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花费两年时间创作了《绿屋的安妮》,自幼失去父母,是一部特别适于女孩阅读的文学经典,一份纪念中国与加拿大建交35周年的文化交流精品,衬托出安妮的活泼,令人美不胜收,首先是由于身体上的,吉尔伯特在学医.
在安妮少女时期。1904年春天、马修·卡思伯特.
总的说,但体弱多病、德等国相继被搬上银幕或拍成电视居,一部最甜蜜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俩人发生争执,也常因此而做错事,遭到拒绝,后以教书为生:安妮的好朋友。15岁开始发表诗作,他把职教本校的机会让给了安妮。小孤女个性鲜明、生动幽默的笔触,喜欢幻想,可以让读者尽领原著的风貌,从此开始了她的新生活.
安妮在夏缘镇当校长的时候,从小擅长编故事,在全球销售达几千万册。本书“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插图本”系列之一。她自尊自强。该书问世至今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我喜欢这种远离灯火硝烟的世俗生活。
作者通过描写爱德华岛上的美丽风光.最后他生了一场大病,出和于加拿大克里夫登,书中配有精美的图片,在《梦中小屋的安妮》里,和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很珍惜友谊,一个让两位英国首相都为之着迷的美妙故事。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露西·蒙哥马利(),葬于爱德华王子岛上,两人结婚了,是他们领养了安妮,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蒙哥马利一时灵感突现,浓厚的异域风情助兴.《彩虹幽谷》是安妮对孩子的教导、美,父亲也离开了人世,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国游客慕名前往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探访安妮的足迹。作品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她鬼使神差的被爱德华岛上的一对老兄妹收养(他们原本想要收养一个男孩)。1942年.并且订立婚约,是一本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这本书仍以电视剧,年幼丧母.像安妮一样
作品记叙了一个孤儿安妮的故事,一本让家长.最后安妮和吉尔伯特在一起了,安妮真的很好,是安妮的小女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还长着一脸雀斑,他们是校友。
吉尔伯特·布莱思.最后的《温馨壁炉山庄里的里拉》,也赢得老师和同学的敬重和友谊,富于幻想.吉尔伯特向安妮表白,他们有了孩子,十一岁时被人领养,也因为他以为安妮要嫁给罗伊·贾德纳.以后的故事中,并在加,热爱大自然.两人通过信件交谈,善良。
由蒙哥马利创作的《绿山墙的安妮》,两人关系和解,称“安妮是继不朽的艾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如今.安妮讨厌他,风靡欧美,脾气截然不同,凭自己的刻苦勤奋:兄妹俩。
【人物介绍】
安妮·雪莉,和安妮一样、英,有一头漂亮的黑发,善良,小说写完后一开始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不久。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玛丽以清新流畅绿山墙的安妮》,在朋友和老师的关爱中没被生活的困难所挫败的感人故事,出版后随即畅销至今。
安妮自幼失去父母:一个叫安妮的小女孩仿佛被命运开了个玩笑。也表现了琳达夫人这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由于本书的世界性影响,更有、知己.后来,乐观等性格特点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她的一个个梦想都成为了现实,而是整天沉浸在自己美丽的梦幻和想象中,越过一个又一个障碍,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都充满了爱心,那种积极向上在老师倡导读名著的时间里,向她们诉说心事……看着安妮的那些天真而充满着美好梦想的话与想象,乐观向上,被海盗偷了出来.&gt,都怀揣着一颗善良,师长,坚强乐观的形象更让人掩卷难忘;&lt,被孤儿院收养,而安妮纯真善良,可她却一如既往。她的天真纯洁,朋友,可是她并没有成为一个性格孤僻内向的小孩,他们本想从孤儿院里领养一个男孩做帮手;看到镜子中的倒影,拼搏奋斗的精神令人感动。在她的想象中,用积极的心态微笑着迎接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 故事是这样的。安妮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听到山谷中传来的回声,其中对大自然以及乡村生活的诗意描摹使人神往。安妮是一个梦想家;。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一定会给我们讲很多有趣的故事,却给这一对兄妹带来了春天般的生机,朝着我们美好的梦想奋进吧。她对知识和学习都有一股狂热的劲头,你会感觉你进入了一个奇妙而甜蜜的通信世界。总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神奇与快乐:在爱德华王子岛上生活着一对兄妹马修与玛瑞拉。而“红头发安妮”也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就想象那是一个叫维奥莱特的喜欢重复她说话的好朋友,一树一木,纯洁;如果玫瑰会说话,作者塑造了女主人公安妮阳光灿烂般美好的性格,马修和玛瑞拉兄妹对安妮发自肺腑的疼爱和无私的付出,她对周围的世界,但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却因为同情鬼使神差地收养了一个名叫安妮的女孩儿,同学。她那灿烂的笑脸;绿山墙的安妮,冲破一个又一个难关,让我难以忘怀,引人入胜,热忱的心。 虽然安妮从小失去父母,可就是这一个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语言的小姑娘,对大自然的一花一草。她对亲人,就想象那是另外一个被魔法捆住的小姑娘;&gt,热爱生活;她还把自己的影子和回声想像成两个知心朋友。她想象自己也许是一个国王的女儿,顽皮的小溪在冰雪覆盖下欢笑,似一束温暖的阳光吹进我们的胸怀,感人至深,我读了一本名著名叫&lt。尽管有时候因为这些和她那丰富的想象力使她闹出了一些天真的笑话。 让我们向安妮那样
讲的是一个身世凄凉的小女孩,她叫安妮。这本书中的许多描写很有趣,也很感人。
讲的是一个身世凄凉的小女孩,这本书中的许多描写很有趣。好看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绿山墙的安妮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现在的位置:
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
&&&&患上抑郁是不幸的经历,但同时也是幸运的礼物,就好像生命中其他苦难一样。虽然苦难折磨着我们,但也正因为苦难的存在才教育着我们。如果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无字的书,那么她的深刻内涵正包含在苦难之中――正是苦难教会了我们要懂得珍惜,正是苦难使我们变得坚韧,正是苦难使我们变得成熟,也正是苦难才使我们发现本来的自己。
&&&&王宇编著的《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从曾经的患者和现在的心理咨询师两个身份与角度来写,希望能够给绝望中的你一点希望。
&&&&抑郁,让死亡离我如此之近。但也正是因为死亡的存在,才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爱与希望。正因为爱没有消融、希望没有泯灭,才让我走出抑郁,找回了自我。但处于抑郁之中的时候,我的眼前只有绝望,试图让自己相信还有未来,但也仅仅是一种自我安慰罢了。我似乎只剩下在绝望中坚持的权利,但也正是这种在绝望中的坚持,才真的让我一点一点地看到了希望。当曙光最终突破了黑夜的壁垒,我看到了因为“爱”而萌生的动力,因为“希望”而产生的坚持。正是爱与希望让我变得坚韧,并重见蓝天!&&&&《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从曾经的患者及现在的心理咨询师两个身份与角度而写,希望能够给绝望中的你一点希望,给无助的你一点力量,能做到这一点是我最大的欣慰。&&&&《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由王宇编著。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购买了许多关于抑郁治疗的书,但直到看到了《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后才发现,这才是我想要的。&&&&――新浪网友&&&&每次读过的感觉都不一样,最后一次,让我感到了力量。&&&&――心理师钟琴&&&&处在抑郁中的人甚至会忘记生活本身的样子,但没有经历过抑郁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孙雅丽&&&&有缘遇到本书的朋友,希望你不仅能认真把书读完,且能把书中的许多策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用心去领悟。&&&&――一位抑郁康复者&&&&有许多经历和想法似曾相识,原来有人经历过和我一样的痛苦,读这本书好像是在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收获很大。并且本书实践性、可行性、指导性都很强。&&&&――莫匆匆&&&&这本书带给我们一种精神,那就是生命个体在生活的困苦中依然顽强地坚持向前,而这种精神本身已足够成为人生的意义。&&&&――心理师张海风&&&&希望本书不仅能使痛苦中的抑郁症患者走出困境,同时也能帮助他们的亲人朋友们更理解他们,接纳他们。&&&&――心理咨询师曹惠
&&&&南京森知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兼任江苏卫视情感后援团专家;金陵晚报及东方卫报公益心理咨询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考前辅导教师。擅长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等各类神经症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推荐序一(王学富)推荐序二推荐序三前言第一篇 抑郁人生内心的挣扎滑落的青春为什么会是我我在干什么困兽之斗“最后的晚餐”死亡的诱惑因为有爱渐见光明新的生活勇往直前真实的生活尾声:蜕变第二篇 抑郁的初步治疗认识抑郁情绪思维行为想象生理抑郁的诊断抑郁产生的原因遗传因素成长经历生活信念内在驱力刺激事件社会文化如何治疗抑郁初步治疗治疗生活我们如何做放松方法之一:走路时的放松术放松方法之二:冥想放松术放松方法之三:呼吸放松法放松方法之四:顺其自然情绪的ABC理论我们的思维容易犯哪些错误“应该”和“必须”情绪化推理草率下结论以偏赅全非黑即白自我中心责任内化过滤积极评价贴标签对未来的消极预期如何找到负性思维运用思维记录本如果情绪可以讲话它将对我说些什么通过“问题”了解自己学会感觉如何挑战负性思维理性思维用“心”改变实践验证挑战负性思维的其他方法信息卡技术敢于冒险积极的自我暗示第三篇 抑郁的深入分析抑郁与完美主义探究完美主义创伤性经历导致的“完美主义”维系优越感导致的“完美主义”完美主义的表现病态要求:“应该”和“必须”自卑与自负放弃:逃避生活自残与轻生:深深的自恨迷失自我如何摆脱完美主义停止战争:摒弃理想化自我现实:敢于面对不再逃避不再“表演”,活出真实的自己纯真之心:不再为荣誉而活“战略方针”的改变“知道”不等于“领悟”真正的治愈:回归真我案例:一位抑郁患者的心理分析第四篇 抑郁与人际关系抑郁与人际关系别人都看不起我一切都是我的错挥之不去的“伪装感”无法停止的“愤怒”社会比较:我是一个失败者我找不到朋友!爱与性第五篇 抑郁与工作抑郁与工作学校与工作的选择工作中的完美主义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工作为了什么第六篇 与抑郁有关的具体问题伪抑郁患者亲人可以做点什么关于药物关于心理治疗后记:找回自我的旅程参考文献
&&&&抑郁的目的在于迫使你停下来弄清楚自己是谁,将走向何方。它要求你给自己定位,这虽然痛苦,却是产生转变的驱动力。&&&&――P.吉尔伯特(Paul Gilbert)&&&&当我陷入抑郁的时候,还无法很好地理解这句话。当我走出抑郁的时候才发现:如果抑郁不曾流淌过我的生命,想必我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是谁,将走向何方。&&&&陷入抑郁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绝望感和隔离感。整个人好像处于孤岛之上,我走不近别人,别人也无法真正走进我的心。那时,常出现这样一个梦境:有一天,一个人,一双手,把我从抑郁的旋涡中解救出来,而我愿意用任何条件和他交换。但梦总归是梦,那个人,那双手,终究没有出现。我一次一次的希望变成绝望,无数次在绝望中鼓励自己继续坚持。因为无法放弃相依为命的母亲,因为不想人生还没有开始就结束,所以我继续在黑暗中寻找希望……&&&&一次次的失败,让我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记得,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我漫无目的地游荡着,整个世界灰蒙蒙的一片。我像是一个即将要走近终点的旅人,麻木地看着路边的景色和继续远行的人们。时间仿佛停滞了,那些在暗夜中的挣扎与纠结,被折磨得终日无法安宁的灵魂,终于要在这一刻了结。这里,即将成为我的终点,有不舍,却无奈。于是,我买了生平第一包烟,吃过为自己准备的“最后的晚餐”,之后猛然用啤酒灌下早已准备好的药片。终于结束了,我不用再奋力挣扎,不用再被绝望吞噬,我的内心终于平静了……&&&&抑郁,让死亡离我如此之近。但也正是因为死亡的存在,才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爱与希望。正因为爱没有消融,希望没有泯灭,才让我走出抑郁,找回了自我。但处于抑郁之中的时候,我的眼前只有绝望,试图让自己相信还有未来,但也仅仅是一种自我安慰罢了。我似乎只剩下在绝望中坚持的权利,但也正是这种在绝望中的坚持,才让我一点一点看到了希望。当曙光终于穿透黑夜,我看到了因爱而萌生的动力,因希望而产生的坚持。正是爱与希望让我变得坚韧,冲破阴霾,重见蓝天!&&&&本书从曾经的患者和现在的心理咨询师两个身份与角度来写,希望能够给绝望中的你一点希望,给无助的你一点力量,能做到这一点是我最大的欣慰。&&&&我能够从抑郁中走出来,并完成本书的写作,离不开亲人和朋友的支持与帮助。我的母亲、已故的外婆、朋友及夫人,正是你们给我的鼓励和爱才能让我走到今天,没有放弃自己!谨以此书表达我真挚的谢意。&&&&同时也要感谢伴我一路走来的患者及已故的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正是因为有你们,才让我更加了解抑郁,也才有本书对抑郁深度分析的可能。衷心地希望还没有走出抑郁的朋友能够早日走出抑郁,找回真我。&&&&王 宇&&&&南京,2011年
&&&&本书历时近两年的写作,其实已酝酿了许多年。一直想写一本关于治疗抑郁的书,希望通过我的经历及经验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抑郁,从抑郁中走出来。由于写作水平有限,本书缺乏应有的修饰与文采,但希望在“平淡”中能与你产生共鸣,也希望本书中的一些内容能对你战胜抑郁提供一些帮助。&&&&患上抑郁是不幸的经历,但同时也是幸运的礼物,就好像生命中其他苦难一样。虽然苦难折磨着我们,但也正因为苦难的存在才教育着我们。如果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无字的书,那么她的深刻内涵正包含在苦难之中――正是苦难教会了我们要懂得珍惜,正是苦难使我们变得坚韧,正是苦难使我们变得成熟,也正是苦难才使我们发现本来的自己。&&&&因为抑郁,所以我们会更早地直面死亡。死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及最后的逃避。正因为死亡的存在,才让我们思考人生及生命的意义。虽然肉体的死亡可以摧毁我们,但是对死亡的观念却可能会挽救我们。如果没有抑郁,想必我永远也无法知道自己为何而活,生命中对我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抑郁让我知道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所以我必须珍惜每一天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及爱我所爱的人。也许,这正是抑郁带给我的最好礼物吧。&&&&其实,正是因为抑郁的存在,我们才有时间停下来反思自己与人生,才有进一步了解自我的动力,也才有可能放弃幻想回归现实。抑郁患者的痛苦大多来自于“幻想”与“现实”的冲突。正因为现实难于面对,幻想遥不可及,才使患者产生了绝望与抑郁,因不能摒弃幻想而迷失了真我。找回真我的旅程,就是一段慢慢放弃幻想回归现实的旅程,当我们不必在幻想中维系完美自我,便可以在现实中真实地生活。&&&&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尼采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内心的挣扎&&&&抑郁是一种无形的伤,没有经历过抑郁,就永远无法真正体会到其中的痛苦与无奈。表面上看起来,抑郁产生于特定的刺激事件,但其根源却是内心中日积月累的矛盾与挣扎。在幻想与现实的冲突下,在无望的、挣扎的困境中,患者所有试图摆脱抑郁的努力都会变得苍白无力,只能眼见自己越陷越深,无力自拔。最后,逃避这一切,他才能得到片刻的喘息……&&&&我真正陷入抑郁,应该是15岁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恰巧那时父母刚刚离婚,爸爸离开了家。他们分开后,家里就剩下了我和妈妈。一个共同的“敌人”消失后,我反而觉得寂寞了很多。生活中一个关注的主题消失后,自然就会出现下一个,我的问题就慢慢暴露出来。虽然在邻居家的小孩中我比较强势,但在学校里却经常受同学的欺负。&&&&从小学开始我就好像有了两个角色:一个强势的自己,一个懦弱的自己。那时每天早上起来我都不想去上学,因为我担心在学校受欺负。那时,我常常有这样的幻想:我是黑社会老大的儿子,被人欺负的时候,就有一群人坐着直升机来学校帮我出气。但幻想终归是幻想,现实中的我依然自卑,只是希望可以快一点升入中学,可以逃离这一切。因此,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虚伪和失败的人,在邻居的小孩中扮演的是一个勇敢者,而在学校里却是一个可怜虫,经常在和别人的冲突中失败。渐渐地,我失去了面对挑战的勇气,开始体验到了自卑感,即使我做得好的时候,也没因此找回对自己的信心。&&&&初中一年级是我相对快乐的时期,也是我从小到大受到鼓励最多的一年。因为我学习还算努力,并且在慢班,所以就显得比较突出。我也不再像小时候那么顽皮,努力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得好,所以慢慢地就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并且还几乎以全票当选了班长。这让我一时间找回了一些自信和快乐,也因此对初中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可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初二时,我的情绪就陷入了抑郁之中。也许是因为父亲的离开,也许是器重我的班主任退休了,也许是我的好朋友转学了,也许是我的学习成绩变糟了……总之,当一个人没有在内心中真正接受真实的自己,只是逼着自己表演得完美,只是用成功来包装自己的时候,这种脆弱的“自信”总会在某一天破碎。这一切,也许不是由具体事件所激发,而仅仅是时候到了而已。本就不牢固的自信开始慢慢溃散,似乎再也找不到之前的快乐,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封闭,更加自卑。此时,我的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肩部的肌肉总莫名地紧绷着,放松不下来。越是如此,就越加感觉自己不快乐,对学习、生活及周围的人也毫无兴趣。初一的时候我还期待上学,期待上学可以得到老师的肯定;期待可以和朋友们在一起玩;期待有一天可以勇敢地对喜欢的女孩表达出自己的爱意……渐渐地,我发现自己不能做到这一切,也不能给喜欢的人带来快乐。从此,我开始恐惧上学,因为上学只能让我更加压抑。我知道,从那时开始我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了,也找不回过去的感觉和快乐。原来对生活和未来的梦想都变成了一种奢望,最后只希望自己能考上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后能有份工作就行了。于是,我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问题少年”。虽然这并非我的本意,但只有如此,才能让我感到一丝丝的安宁;也只有沉迷于电子游戏里,流连在录像厅的时候,我才能暂时忘记痛苦。老师和同学们都觉得我变了,已经不是过去那个积极向上的人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颓废的、迷失的、令人失望的家伙。&&&&从此,我已经不再生活在现实中了,生活中的我就好像是一个空壳。只有在幻想的世界中我才成为了我想成为的自己――能言善辩、受人欢迎、勇敢坚强,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肯定。每日的生活就好像是梦游,我不知道自己的喜好,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现实中的一切离我越来越远,我也越来越不想投入其中,毕竟这一切和我想象中的不同……&&&&曾经的光环离我越来越远。老师找我谈话,母亲对我失望,我还装作轻松地告诉他们:“我只想成为一个普通的工人,初中毕业能上技校就可以了,所以我不需要学习好。”但这并不是我的心里话,而是一种无奈。&&&&日子就在这种内心中的挣扎与纠结中一天天地过去了。我的初中就在这种想努力却又找不到突破口,想找回自己却又找不到方向,想证明自己却又一次一次地失败中度过的。我隐约感觉到自己出了问题,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试图让别人理解我的痛苦,但没有人能够理解。关心我的人只是对我说:“不要想太多,努力学习就行了。”虽然我也想这样,但却做不到。我只感到有股力量在牵扯着我,让我无法安心做事,但我不知道它来自于哪里。再后来我干脆就不去解释,任由别人把我看成是一个自甘堕落的人,一个只会让家人伤心的坏孩子。然而,我却依旧迷茫,周围的“坏孩子”都很快乐,可是,我的快乐呢?&&&&滑落的青春&&&&人生真的有太多的遗憾,过去的人和过去的事,都已经成了一种无法改变的记忆。当这一切远去,我只是痛恨在本该享受美好的时候我却经历了抑郁,在本该滋润在纯真的友谊与爱情之中的时候,我却深陷痛苦。&&&&青春在指尖一点点地滑落,我的心在慢慢地滴血……上高中前,我还幻想着自己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会有所不同,我可以从头再来。但幻想却不断在现实面前卑微地融化……&&&&因为我没有考上市重点高中,所以花钱进了县重点。同学有三分之二来自于农村,而三分之一是像我这种在城里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又期望可以上好一点学校的学生。因为我是“城里人”,所以在刚入学的时候还有点小骄傲,但是这一点可怜的优越感在几天之后就荡然无存了。我眼见着同学们一天天地变得熟悉,而我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焦虑了――如果大家都不熟悉,那么我的不善交往、不善言谈的弱点就不会暴露出来,可当大家都打成一片的时候就会凸显出我的“问题”。所以我宁愿待在一个大家永远都不会熟悉的环境中,还可以装得和大家没什么两样,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才能感觉安全一点。P2-4第十五章&&应付挫折感、失望感及理想的破灭更新时间:
大,学生,小,说,网本章我们将探讨引发愤怒的最重要的原因之——挫折感。挫折感,是指在对重要目标的追求过程中,因受阻碍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人类与动物对挫折都有特定的反应方式,愤怒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抑郁症状中常见的失望感,与挫折感相类似,它是理想目标无法达到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挫折感与失望感的产生取决于事物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很显然,我们不会因没有得到那些我们不需要,或不在乎的东西而感到沮丧。但如果这些东西是我们非常想得到的,结果会完全两样。许多事情会使我们感到挫折和失望,其中最常见的有:.事情没有成功,或没有像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当其他人对我们的感情或行为不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如,没有给我们足够的爱,没有遵守诺言等。.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做某事,或者没有能力获取某些东西。.我们感觉到自己处于某种状态(例如:感到自己抑郁或没精打采;感到自己不能像希望的那样对人热情;因缺乏爱或性爱的能力而对自己感到失望)。“应当”和“必须”
如果我们对失败抱有“应当”或“必须”的观念,我们就会
产生失望感。我们认为事情、自己或他人“应当这样或不应当那
样”。问题是,生活总是按既定的模式展开,不会受我们的意志所
左右。一些人认为,我们不应当面临死亡的结局。他们不愿接受
死亡的现实,而是大发脾气,认为“生活不应当是这个样子”。有
时,我们专横的“必须”阻止了我们接受现实,使我们无法处理
好情绪问题,更无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有时,我们对也会产生强烈的“应当”意识。例如“我应当
更加努力的工作”,“我不应当犯错误”,“我不应当生气”,“我应
当爱我的父母”。当我们没有满足这些“应当”的要求时,我们就
会感到失望。“应当”常包含愤怒的成份,它迫使我们改变自己。
当我们以专横的“应当”要求自己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掉进自
我攻击的陷阱。我们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极限、面对自己的失败,我
们避免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美国心理学治疗家凯瑞·霍尼称这
些应当为“暴君”。当我们用“应当”要求别人时,别人一旦令我们失望,我们就会对他们产生愤怒。我们不接受事实,而是认为“他们应当这样”或“他们应当那样”。强硬的“应当”降低了我们的挫折耐受性。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应当”会导致失望,继而会造成的严重问题。事实上,佛教徒早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人类的痛苦来源于我们的挫折感,是我们对自身或对他人的过高要求造成的。有时,我们会过分地追求某些理想,放弃它们让我们感到很痛苦。挫折耐受性我们对挫折的耐受性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你或许已发现:有时候,你会毫不费力地处理困难。而另一些时候,几乎任何阻碍都会令你大为恼火。如果你急着驾车去某地,你会将路上其他人看作是“挡我的路”的人,并因此而恼怒。在极端情况下,我们甚至会横冲直撞。这种情况被称为是一种原始的夺权争斗。我们越是急迫,就越是认为他人不应当像现在这样子。疲劳,厌倦以及应激状态,也是常见的能够降低我们挫折耐受性的因素。抑郁本身也能够降低挫折耐受性。一个人对挫折的感受性与其对羞耻的恐惧密切相关。例如杰瑞有一个重要的会议,偏偏他的车钥匙丢了。他对自己及其家人发火,因为他找不到钥匙。潜意识里他在想:“如果我不能及时赶去开会,我就会迟到,那么人人都会认为我是个不守时的人,他们会认为我是一个马马虎虎、不可信赖的人。”有时,我们会责备自己:“我如果认真点,就不会把东西丢了。”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因找不到东西而发怒的情况:“为什么东西总是不在他们应该在的地方?”生活中的重大目标遭受挫折,经常会导致抑郁。因此,我们
有必要搞清楚,我们是如何感受到阻碍的?或说我们是如何感受
到挫折和失意的?这种挫折和失意,与我们的期望、抱负和理想
有密切的联系。 理想的丧失生活中。我们要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承受失意。在阿
瑟·米勒的剧作《一个推销员之死》一书中,男主人公无法接受
他生活的现实,他的美国梦破灭了,理想的破灭给他带来的失望
感,彻底地摧毁了他。我们之所以会失望,是因为我们的理想和盼望超乎现实。我
们不仅不能接受这个世界、其他人以及我们自己原本的样子,而
且将我们的理想和标准强力口给自己或他人。正是我们的理想和价
值观,造成了我们的挫折感。有时,生活会使我们跌倒。希腊神
话中,伊卡路斯飞得太高,以致翅膀被太阳熔化了,最后跌回地 上。与伊卡路斯相似,有时,我们的理想过于超乎现实。认识到 这一点会令人感到痛苦。如果我们的目标与理想受到过于严重的挫折,就会引发抑郁。
尤其是当我们考虑到这种挫折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影响时(如,
社会地位的丧失,恋爱关系的丧失等)。因此要研究抑郁,我们不
得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们是如何感受到挫折的?.当理想没有实现时,我们是如何面对自己的失望和愤怒的?.我们因此对自己、对他人、对未来都产生哪些看法?.我们头脑中是否有许多专横的“应当”?为了更加清楚、直观,你可以分别列出“理想”和“现实”的内容。然后考虑以下我所称谓的“失望鸿沟”,这种鸿沟会导致四个方面的结果:自我攻击与责备;攻击与责备他人;放弃努力;接受现实,既不过分攻击自己,也不攻击他人。攻击,是我们遇到挫折时常见的反应。在此,我们能够发现内部折磨者的真正来源,即,我们的挫折感。我们的挫折感越大,我们自我折磨的可能性越大。其实,内部折磨者根本不存在,它只是挫折引发的“自我攻击”。让我们通过几个例子做一探讨:布里恩一直期望有一个提升的机会。他兢兢业业地工:作,状态很好。他的老板曾指出,他大有希望被提升。于是,他开始设想新的职位可能带来的变化:工作更加轻松、有趣,薪金也会增加,他能够住进更好的房子。不幸的是,在预期提升前的两个月,公司被接管了,提升一事被搁置。更糟糕的是,新公司启用了他们原有的职工,布里恩发现,他一‘直渴慕的职位被‘个年轻人顶替了。他为此深感愤怒,继而陷入抑郁。与提升有关的所有计划、期望和目标全都化为泡影。他告诉自己,事情从来都不会对他有利,再努力也是白费。他反复考虑这件事的不公平性,却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其实他的思想正在进行一场永远不会得胜的战斗,因此,他总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他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是这样的:理想现实获得提升末获提升事业的进展事业受阻搬迁被困于老房子里——失望鸿沟——.自我攻击:我早应料到这一点。我应当有信心去找另一份工作,但我没有。如果我更加自信,我能够迫使他们提升我,我太懦弱了。.攻击他人:他们只是在利用我,这不公平。他们应当意识到,原公司已经答应提升我了,他们在最后关头夺走了我的机会。.放弃:我无法面对这一切,什么也改变不了,我的前途给毁了。其实布里恩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的愤怒,自我攻击、攻击他人使他的境况变得更加糟糕。对他而言,要想接受现实(四种可能的结果),他必须认识到:他正在为这件事难过(而不是愤怒);他有许多专横的“应当”;他必须放弃自我攻击。很快,他意识到:这并不是他缺乏自信造成的,自己不能“坐以待毙”。渐渐地,他开始想办法。恢复了一段时间后,他找了一份新的工作。接受现实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是他康复的最重要的原因。“一切都给毁了”抑郁的人经常感到一切都完了。苏珊精心地策划r自己的婚
礼,但她的新娘妆不太合适,并且那天一直在下雨,她非常失望。
地想:“婚礼是多么不顺利,我的衣服和糟糕的天气把一切都毁
了。我从来都没有顺利过,为什么不能有一天让我一切都顺顺利
利的呢?”她只顾对她的服装和天气感到失望和愤怒,全然没有
考虑婚礼当天的美好。她无法掩饰自己的失望,以致没办法享受
她的蜜月。她总在想:事情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后来,当她能
够考虑生活中的积极方面时,她放弃了这种全或无的思维方式。
她并意识到,自己把服装和天气看作是对自己的人身攻击。同样,
她也意识到,愤怒影响了她的快乐。她生活中许多的挫折和失意
都来源于这种“一切都给毁了”的观念。她费了很大气力,才接
受了婚礼的现实,但这却使她的情绪明显好转起来。“一切都给毁了”的感受背后,是一种认为事情无可挽回的观
念。这种情况下,最好是想出弥补的办法,而不是沉溺于“彻底
失败”的观念中。当然,我们需要时间来体验痛苦和失望,我并
不赞成一个人用理智来压抑失望感,因为,这只会使失望感更加
强烈。抑郁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自己误了别人的事、令他人感到失
望。我们还会认为,如果没有我们,他们会过得更好。有些孩子
认为自己令父母失望,因此充满内疚感。他们认为自己不应当是现在的样子,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过分关注于自己的缺点,低估丁自己的优点;也可能是他们对父母感到失望,因为父母没有给他们足够的赞扬与关注。在个别案例中,人们会认为自己破坏了他人的好事,从而成了他人的负担,以至于想到自杀。如果你认为自己的事被搞得一塌糊涂,或毁了他人的好事,你应当说出伯:的感受,不要猜想。因为这一切都是抑郁造成的,不能怪你自己。你要查看自己是否有全或无、过分概括化或折损事物积极方面的思维方式。是“一切”都给毁了吗?难道没有好的地方了吗?你是否太消极了呢?你是否在自我攻击?你对未来的预测是否过于消极?你否定了未来生活的哪些可能性?美好关系的丧失我们常希望我们的伴侣漂亮、潇洒、温柔、善解人意。谈到性,我们总希望我们的性生活像充电电池,永不耗尽。当我们谈到理想情人的时候,我们从不把他们与疾病、易怒,压力或理所当然地对待我们相联系,我们也没想过他们会爱上别人。汉娜在年轻的时候对爱情做过各种幻想,她设想两个人很亲密,有心电感应,没有任何冲突,她相信“爱能胜于一切”。她的理想并非罕见,但当她的恋爱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她感到无法应付,因为她的理想如此轻易地受到了打击。恋爱初期她与瓦伦关系很好,性生活也很和谐。汉娜确信他们婚后会很幸福,对此,她有很多美好的梦想。然而,婚后六个月,他们就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他们的购房谈判没有成功,不得不另觅住处。此时,房价上涨,同样面积的房屋要多付很多钱。瓦伦感到生活欺骗了他,他变得情绪低落、行为退缩,甚至有些抑郁。汉娜虽然也为房子的事感到沮丧,但她更关心的是她与瓦伦之间关系的变化。她的理想爱情与现实爱情的鸿沟越来越大。下面列出她理想和现实间的差异:理想现实一起娱乐。不能出去,没有钱。没有冲突。冲突增多。彼此互相理解。互不理解。彼此感到亲密。彼此感觉疏远。——失望鸿沟——.自我攻击:或许我做错了什么事情,如果瓦伦爱我,他应当更多地与我交流,或许他不再爱我了。我想他发怒或许是我的错,他对性不再感兴趣,说明我对他不再有性吸引力。我本应做得更好,也许我选错了对象。.攻击他人:这是他的另一面,他应当处理好这件事,他应当懂得我的需要,他太自私,太情绪化。.放弃:跟他谈这件事没有什么意义,我无法改变现状,我失败了。瓦伦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抱有同样的理想和期望。他们的问题在于:当理想破灭时,他们都去责备自己或责备他人,结果使问题变得更加糟糕。其实,他们必须认识到:他们的理想不大现实。要认识到这一点是很痛苦的。渐渐地,汉娜开始认识到:他们的问题不是关于爱情的,而是由于生活严峻的现实造成的。并且,瓦伦的沮丧既不是她的错,也不表明他们之间的感情出了问题。他们必须说出自己的感受,相互鼓励,共同面对所遇到的困难。汉娜在此之前不敢谈论彼此的感受,因为她害怕瓦伦责备自己,说她是导致他不快的原因。后来,她不再认为他们面临的问题是缺乏爱造成的。瓦伦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愤怒破坏了他们夫妻的感情;他需要摆脱不公平感,以及“这是不公平的,事情不应当这样’’的观念。同样,他也认识到了他的情绪对汉娜的影响。最终,他们学会了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再因挫折而彼此相争。理想“他人”我们头脑中常存有关于“他人”的理想模式。“他人”可能是朋友、性伴侣、孩子或者是父母。但理想终归是理想,不会变成现实。如果我们的理想离现实太远,就很可能会失望。安娜认为,她母亲从来不爱她。因此,她在头脑中构建了一个理想母亲的形象:慈爱、温柔、良善。这种形象帮她度过了很多难关。治疗中,我鼓动她想像理想中的母亲将如何对她,以便帮她对抗消极的自我攻击观念。不幸的是,安娜总在想:“我母亲为什么不能像我期望的那样?她应当对我更好些,或许我表现好些,她能对我好点。”然而遗憾的是,她母亲从来不像安娜希望的那样。在头脑中想像一个我们期望的形象,对我们挑战消极的自我攻击观念大有帮助。但当我们认为“别人应当这样”,混淆了理想和现实的界限时,我们就会遇到麻烦,并且最终会导致失望。有时,尽管他人尽其所能对我们温柔、体贴,我们仍感到失
望。如果我们的理想太高,就变得很挑剔,不去欣赏他人为我们
做的事,而是过分在意他人没有做的事。如果我们诚实,我们会
感到自己很自私。我们只关注于别人是否满足了我们的要求。当
他人没有满足我们的需求时,我们会感到不满意。
因主观体验而失望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了我们如何对阻碍我们的目标,影响
我们关系的人或事感到失望。导致失望产生的另一个源头是主观
感觉。一些抑郁病人睡觉前满心希望第二天起来能感觉好些,然
而,他们常会因自己依然故我而感到失望。如果他们能对自己说:
“我是对此感到失望,但走出抑郁需要时间。从今天开始,我每次
走一小步,看结果会如何。”或许能减轻他们的痛苦。不幸的是,
抑郁的人常因早晨起来无精打采而感到愤怒和失望。他们经常自
我攻击,预言这一天将过得很糟,并要求自己“应当”好起来,这
使得他们的状况更加糟糕。还有另外一些因素能导致失望,让我
们看一些例子。丹患焦虑症很多年了,他感到自己没有很好地享受生活。他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幻想:如果他的焦虑症治好了,他会像别人一样,尤其像他在艺术领域颇有造诣的弟弟一样生活。当我遇到他时,他害怕自己会因焦虑发作,无法呼吸而导致死亡。后来他逐渐认识到,焦虑发作是不会导致他死亡的。通过学习放松,他较好地控制了焦虑发作,症状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他恢复得很快,甚至到欧洲旅游了一圈。但回来后,他又病倒了。他患上了抑郁症,感到愤怒,想自杀。通过交谈,我发现,这一切都是他不现实的理想所造成的。丹曾幻想:如果他的焦虑症状痊愈了,他将能做许多事情,弥补过去许多年的生活。在他的想像中,他会像他人一样,去旅游,做一个成功的人。用他的话讲“最终参与男人间的角逐”。他曾认为正常人永远都不会焦虑,同时,他也希望有某种神奇妙方能治愈焦虑,一旦治愈,永不复发。然而,据他自己讲,在他去欧洲旅游的过程中,体验了他未曾预料的焦虑。在我的启示下,他列出了当时
“理想自我”(没有焦虑)与“现实自我”(当下的感觉)的差异: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像他人一样与他人不同能够享受生活生活是痛苦的自信/成功失败有探索精神充满恐惧感我们谈话的内容如下:
保罗:据我看,你为这次旅行做了不少准备,但你对自己感 到失望。回来后发生了什么事? 丹:我开始回顾这一切,井想:“为何生活对我而言如此艰 辛?为何我总要与焦虑抗争?’我为这次旅行做了大 量的努力,我认为我应玩得更开心,做更多的事。而 它使我感到自己在挣扎。因此,我躺到床上,整日思考:这一切是多么糟糕,
问题出在哪里?
保罗:这么说这次旅行没有达到你的理想?
丹:哦,是的,差远了。
保罗:当你发现这次旅行没有达到你的理想后,你是怎么想的?丹:我当时想,我应当玩得更痛快,如果我的病真的好了,我应当玩得更好;如果我感觉自己比过去好了,我应当做更多的事。我永远都不可能好了,一切都太晚、太 费力了。 保罗:看来,这一切令你非常失望。 丹:是的,
非常令我失望,
回来后这种失望感更加强烈。
保罗:你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丹:我失败了,我只觉得自己是个废人,尽管治疗了这么长 时间,一切都没有好转。保罗:让我们回头看看你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看我是否弄明白了。许多年了,你一直梦想,如果你病好了,情 况将会怎么样。但你发现你做事仍感到吃力,这使你很失望。一旦感到失望,你便开始自我攻击,认为你是个失败者,这一切都太晚了,你的“现实”自我无法改变,是不是这样?丹:是的,就是这样。保罗:你是否发现理想没有达到而产生的失望,导致了你的 自我攻击,你越是感到失败,你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就越严重?丹:嗯,是的。保罗:好,你为又一次患上了焦虑而感到失望。你是否一直都感到焦虑?丹:不是的。保罗:我明白了。好,让我们说说别的,你给我讲述一下这次旅行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丹:(想了会儿)这次旅行的确有一些有趣的事。我们曾爬到山顶上一座迷宫般的城堡……。当丹开始谈论旅行中积极的方面时,他的情绪开始好转了。他不再过于关注消极方面,对这次旅行开始有了公正、客观的评价。在此,我并不是说你应当“关注事情好的方面”,而是说,你应当认识到,你生活中可能有一些积极的事物,它们或许会成为你好转的基石。人们很容易关注于自己的失望情绪,阶段性治疗结束后,丹开始为他去过欧洲而感到骄傲了,而这在一年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他并没有神奇般地治好了他的焦虑,而是正在大暗步地向这一目标迈进。丹逐渐弄清了他的理想、他的失望以及他的自我攻击三者之
间的关系。正如丹在旅行中所表现的,他的理想没有达到,他便
容易忽视或过虑生活中的积极方面。他的“挫折感”和“愤怒”破
坏了他所经历的美好事物,这是一种充满“应当”的全或无的思
维模式。对于丹而言,这些“应当”是希望、愿望和抱负。当他接受了理想不可能实现这一事实后,他的抑郁症状开始
好转。他不再关注于他丧失的美好生活,以及焦虑带给他的不公
平,而是关注于他能做些什么。他的抑郁症状和自我攻击状况都
得到了明显改善。
对自己失望我们或许会失望,由于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或理想,我们使
自己感到沮丧。我们不是接受自己的极限与缺陷(即我们已经尽
力,但事物仍未按我们的期望发展),而是转向自我攻击,我们似
乎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出好的结果。我们责备自己好像主人责备奴
隶没有把事情做好一样,这种对自我的失望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丽萨很希望自己能像她的好朋友一样自信,她希望自己永远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永不感到愤怒、焦虑或抑郁。关于自我,她
有两方面认识(她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这两方面彼此矛盾: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从容、自信恐惧、焦虑勤奋懒惰关心他人对他人感到愤怒——失望鸿沟——.自我攻击:噢,上帝,我又使自己情绪低落,为何我总是焦虑不安?为什么我不能安下心来做点事情?我是个可怜的废物。.攻击他人:为什么他们看上去总那么自信?我恨他们,他们不知道这对我而言有多么困难。.退缩:我最好别费劲,
因为我是不会成功的。我注定会失败,令自己失望,我不能信赖我自己。其实、丽萨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都是不现实的,她的理想
自我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实现,而她的现实自我(她称之为抑
郁的自我)否定了一切积极方面,是全或无以及过分概括化思维
的产物。的确,我们不能相信自己永不焦虑,永远做得最好、永远不
犯错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应付我的错误与失望感?因挫
折而感到愤怒是一种自我攻击,不仅毫无益处,而且在极端情况
下还会令我们陷入抑郁。学会把自己看作一个容易犯错误的,充
满矛盾、迷惑的人,是我们迈向自我接纳的第一步。方娜三年来——直想生个孩子。她曾幻想孩子将给她的生活带
来什么样的变化,她曾沉浸在美好的想像中:婴儿的笑脸和幸福
的家庭。然而,生育是痛苦的,也是困难的。她的儿予不太健康,
总是哭,哄也没有用。她发现自己很难与他生活在一起。一度她
感到精疲力竭,真想摆脱他。她没有想过,她的这些感觉是一个母亲生完孩子后的自然反应。她只是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她想,自己如果是个好母亲,就该不辞劳苦地爱她的孩子,她的孩子就不会生病。她为自己的感觉深感羞愧。她没有告诉她的家庭医生,甚至没有向她丈夫提及她的疲惫以及想逃避的欲念。她认为她的感受使她成了一个坏人;生活的现实将她的理想击得粉碎。让我们分析一下方娜对于母亲身份的理想观念: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幸福、从容紧张、疲惫、许多无眠的夜晚爱自己的孩子想逃避、有攻击欲望能够安抚孩子他很难被安抚——失望鸿沟——.自我攻击:我认为我应当照顾他,但他哭的时候我感觉糟极了。我想离开他,关上门,不听他哭叫。我无法应付,我是个软弱、无能的坏母亲。如果别人知道了我头脑中的想法,他们会恨我,会把我关起来,或把我儿子抱走。或许我不配做母亲,我恨自己的这些感受。.攻击他人:为什么我儿子总是哭?他不喜欢我。如果他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睡觉就好了。这不公平,为什么别人有了 孩子那么快乐?我讨厌他们,这不公平。.放弃:我无能为力了。我只能被动地承受这一切或者逃走。 没有人会理解我。产后的抑郁与疲惫并非常见。如果你也面临同样的境遇,千
万别为此感到羞耻。遇到这样问题的不止你一个人。向你的家庭医生讲述你现在的感受:你想逃走,想攻击别人等等。你或许需要专业的帮助、咨询或药物以改善你的情绪状态,或者你可以与其他有类似遭遇的母亲交流。当你停止自我攻击,发现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已在向康复迈进了。产后抑郁是令人失望和难过的。你或许会经历许多奇特感受,但不要为此羞愧,尽可能用你的理性/同情性思维安慰自己。内部折磨者说理性/同情性思维说你无法应付,作为母亲你是失败的。你是个废物/坏东西。我的身体内发生了复杂的变化。 感到疲惫和厌倦是很自然的。生产过程中某些变化会导致一些奇特、怪异的感受。 如果我不能很好应付,或许我需要帮助,我要去找我的医生,寻求他的建议与帮助。我不要听自我苛责的声音,它只能让我情绪低落。我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感受,努力找到解决的办法。 如果我不再苛责自己,我就不会感到羞耻,他们或许会对我感到失望, 但这些感受经常出现在一些女人身上。因此我有这些感受并不表明我很糟糕,
只是说明我需要帮助。当我们倍感失望之时,可能会有一些乐天派,或看起来无所不能的人命令我们振作起来。还可能有一些经常苛责我们的人,或经常告诉我们他们如何能干的人,使我们感到,与他们相比,我们是失败的。但记住,千万不要受他们的影响!我们的感受就是我们的感受,我们不要因此而自我攻击。我们要充满信心地看待它,以最适合我们的方式解决它。WWW.DXSXS.COM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走出抑郁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