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处染尘埃!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
秒以后自动返回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是什么意思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是什么意思啊? 1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是什么意思啊?详细点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耱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便交衣钵传他。后入韶州(今广东韶关市)曹溪山宝林寺任主持,开创禅学南宗,倡顿悟法,弟子日众,形成禅宗的正系,被奉为禅宗六祖。该寺也成为禅宗的著名祖庭。由于慧能曾被比丘尼相救过,所以该寺又是极少见的僧尼共居的宝刹。唐开元元年(713年)慧能以76岁高龄圆寂。 就是说万物都是空的,可有可无。

提问者 的感言:xiexie 相关知识
其他回答 (8)
这句话实际上是六祖听了神秀做的“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后,受启发写下的,
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世上为什么是空的啊
这只是佛教的一种观点,劝人不要太执着。
人来到这个世界,最后还不是离开人世,化成尘土。所以说是空。不看过程,只看结果。
但是实际上人生还是很有意义的,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是一个佛语典故呢,说的是两个僧尼,师傅决定传衣钵,无法决定,正好在拂拭佛坛上的灰尘,于是以此作偈,让他们两说,其中一个先说,说的是常常拂拭,心无尘埃(具体名字,偈语忘记啊);然后另外一个我超崇拜的,就说了这句,意思是说心中本来没有尘埃,何必还要拂去?懂没?就是这个人境界更高,那个人是要经常打扫自己的内心,让之纯净;而这个事本来已经清净了,没有受到世俗尘埃影响,哪还有必要去拂拭那灰尘呢?(*^__^*) 嘻嘻……
原本简单不要复杂化保持平常心。
个人理解这话就是说凡事我们不要太过执着太过认真,
要学着放开于包容
一楼说的很对,确实如此.
我个人理解这句话意思是:佛提如人生,来到世上本来什么物资都没有.过程犹如看明镜,镜中的你亦非是你.心境最原本就没有一物,可处去惹世上得与失、成与败的尘埃呢?
这个境界很高,
低一层的就是我们长说的海纳百川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宗教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禅语是何意思?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禅语是何意思?
“菩提本来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禅语是何意思?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突显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意境。菩提本来是指的菩提树,菩提本无树,就是否定了菩提树的有形实质。明镜亦非台,同样也是否定明镜台的有形实质。这两句是说,菩提就在你的心中,明镜也只是你的心。菩提树也好,明镜台也好,本来都是空。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意思是说,既然本来一切事物都是空,那么沾染尘埃又从何说起呢?尘埃也是空啊!这首诗的意境就在于空得彻底,一切事物都是空,就连小乘的本心、本性也是空。
佛像背后是金色的帷幔佛的身上是斑驳的印记佛的心…是永恒的路标我们看不见我们听不见我们看见我们看见的我们听见我们听见的佛只是笑着看我们看见的听我们听见的也默默的看我们看不见的听我们听不见的有生皆苦 , 有生皆悟…
太深奥!能不能用一个象征说法?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这是六祖慧能一首禅诗里的话。他和神秀的禅诗中提到的 “菩提树”、“明镜台”是来比喻自己对佛法的认识。而 六祖“菩提本无树”中的“菩提”,则指的是真实本心。 禅宗的核心,以及佛法的核心讲的就是“菩提”即真实本 心如来藏。而六祖的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 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时比神秀的‘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要高明得多。 因为“菩提”确实有空的体性,是无形无相的,无觉无知 的,是“诸入不会”的。所以,并无菩提树、明镜台等实 物可供人“勤拂试”。但佛法不是如虚空一样的空,不是 断灭空,不是世俗认识所能了知的。是即相离相,无相无 不相的,是不即空有二边,而亦空有二边的。 所以说,这禅诗是在六祖亲证菩提之前的诗,并不代表他 后来亲证菩提后,对佛法的正确认识。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那么这首禅诗是用在何处,怎样适当运用?
其他回答 (6)
阿弥陀佛!
这个禅语是要你看破,然后放下!
这句话在字面理解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禅语表达的意思:这是佛家六祖慧能顿悟的体现,佛主张佛法以无念为宗旨,无相为主体,无住为根本。所谓无相,应是既看到事物的相状,又不拘泥留恋于它。所谓无念,就是既看到事物的相状,又不以之为心念。所谓无住,乃是人的本性,任何心念都不可能停留静止,一切心念都是循环延续的,都不应该被外境所沾染和影响。神秀的渐悟正是局限于没能参透佛学要旨,不但留恋于事物的相状,还把它具体化了,这就违背了无相无念的最高境界。慧能认为心静一切才能静,心空是一切才能空,心明一切自己明,本来是明亮的心境,何来的尘埃呢?
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明镜台也不是台. 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
记得古时很多高僧看到自己的弟子在自己处没有没有突破时就会让他去别的师父那去问问。为什么呢?说的都是一个东西语言比喻千差万别能明白的当下开悟。我说说看你能不能看到佛性那就看缘分了。菩提和佛性同语佛性只的是人根本的平台眼,耳,鼻,舌,身,意,都建在这个平台上,学佛就是让你回到这个平台,六祖说这个平台上本来无一物他是在这个平台上看,神秀是在念头这个角度说的念头来了你即使知道烦恼就无法立足了。怎么本来这个平台呢在心放下见闻觉知自然就回到了
出家人不打诳语,神马都是浮云!
就是让你看破红尘,心无所求,这样就没烦恼能彻底解脱。。。至于应用,比如说,放弃对名利等不必要的东西的索求可以过得更简单更轻松,没有希望就不会失望等等等等。。。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宗教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来无一物何必惹尘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