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查经13章6-9中的耶稣为什么称号天父为主

路加福音&解经&第十三章
路加福音 第十三章
正当那时,有人将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搀杂在他们祭物中的事,告诉耶稣。
耶稣说﹕「你们以为这些加利利人比众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这害吗?
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路13:1&3)
首先,第一节中告诉我们有一件事(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搀杂在他们祭物中)发生﹔让我们想想,为什么有人会提出这样的事来?显然,这事是有它的份量的,是件非比寻常、萦绕心怀,让人念念不忘、耿耿于怀的事﹔这就像如果我们自己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或是听到有人发生意外时,会有一些直觉反应,是会有一些想法,也会触动一些意念的。
有些人会说怎么这么倒霉,或许会审思这事有什么意义?公不公平?为什么轮到我,而不是他?
是不是有什么罪?是的,这些都是我们可能有的反应﹔就像如果我们听说有个好人英年早逝,直觉的反应一定是「真可惜!」,接下来就可能有一些别的想法,试着来解读这整个事件。
在这里,提到有些加利利人被杀,而且彼拉多将他们的血搀杂在祭物中献祭,这对犹太人来说是件不得了的大事﹔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会提出这个话题之故。我们虽不知详情,但可以确定的是&有些加利利人死于非命,且被彼拉多,这外邦人,当作祭物献祭给假神。这里的经文中虽没有明确地指出祭物是否献给假神,但献祭给&耶和华神是以色列人的事﹔照理说,身为罗马人的彼拉多,没有道理会去献祭给
耶和华神,也不会有机会去动用以色列人的祭物才是﹔不论如何,真假之别,对这段经文而言,并不重要。因此,查考这事的来龙去脉完全不是这段经文的重点所在﹔相反地,我们要从耶稣的回答中找出这段经文的道理。
我们读圣经读到耶稣对人的询问提出回答时,有时会有答非所问的感觉。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都要明白事实上耶稣是针对询问者的真正动机去回答。
这里,耶稣正是向那些报告彼拉多之事者的动机而作出的回答。透过耶稣的话(你们以为这些加利利人比众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这害吗?),我们可以想象祂知道一般人可能有的想法&那就是那些被彼拉多所杀的加利利人一定是做了什么坏事,以致咎由自取,他们是罪有应得﹔相对来说,「我是比较好的,所以这样的事不会临到我」。耶稣对此种想法不予苟同﹔所以,在祂的回答中再三地强调着「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
耶稣把人们的想法一语道破,同时直指其谬&不是的,众加利利人不比这些加利利人好到那里去,不是他们没有罪﹔而你们也与众加利利人一样有罪,你们与其它加利利人一模一样、半斤八两都犯了罪﹔事情之所以发生完全不是如你们所认为的「报应」所致,更不是你们所谓的罪的问题。祂虽然没有正面解释为什么这样的事(灭亡)没有临到其它的加利利人身上,但却在字里行间隐含了答案&为的是给他们一个悔改的机会,这就是神的恩典。
所以,在第二、三节中,耶稣就将「你们」与众加利利人相连﹔既然众加利利人有罪,你们(这些在此时听祂话的人)亦复如此。虽然,耶稣并没有直接的说听众有罪,但从字里行间不难推敲出这样的结论&衪等于是这样说﹕「你们以为这些加利利人比众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这害吗?不是的!众加利利人若不悔改,也要如此灭亡!你们若不悔改,也都要如此灭亡!」。所以,衪所要强调的就是&人人都要悔改,若不悔改就会灭亡。耶稣在这里强调的是「如此」灭亡﹔也就是说像那些加利利人和在西罗亚被楼压死的人一样遭到肉身的灭亡。一直到十三章后段,祂才进一步将灭亡延伸到进不进神国的道理上面。
言尽于此,耶稣已一针见血地把人们错误的心态痛快地指出﹔祂似乎可以换个话题,然而,祂却接着说﹕「从前西罗亚楼倒塌了,压死十八个人﹔你们以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吗?
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在这里,祂用另外一个例子(在耶路撒冷的西罗亚楼倒塌,压死十八个人的事件),再次重申祂的教导﹔可能是众人中有非加利利人,他们或许会觉得耶稣前面的一番话,对他们而言并不适用,因此,耶稣又特别指出在耶路撒冷也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其属灵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衪的教导并非局限于加利利人或是耶路撒冷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衪再一次地强调我们不需去判定在那些不幸的事件中的死难者是否是罪有应得﹔相反地,对我们这些得幸免于难、存活的人更需谨慎、把握机会、及时悔改。好似跳板般,耶稣从一些死难的加利利人说起,跳到众加利利人,再把「你们」(所有在场听到的众人)包括进去﹔从西罗亚楼倒塌所压死的十八个人为例,推到众耶路撒冷人,再将所有的听众们全圈在内﹔「要悔改,以免灭亡」的教导涵括了所有人,没有一人可以自命清高、置身事外,这个观念也正是保罗在罗马书中所承袭的(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耶稣基督所用的比较是内蕴的,祂并没有直接说这些死于非命的人是罪的问题,其它人也有罪、你们亦然﹔但从祂回答的内容中把对罪应有的行动(要悔改)点明,对于有罪无罪的论断也就不言而喻了﹔祂更进一步的把罪的观念从「行为」(有没有罪)延伸到「实体」(在&
神面前对付罪)上。所以,我们读经时若循着这样的思路,顺着耶稣教导的方式来读,就能真正掌握住经文的真意。第三节与第五节是完全相同的字句,看到这样重复使用的笔法,就要留心,因为它们往往就是整段经文的重点所在,在此也不例外。怕人们还不明了,耶稣接着又说了一个比喻来重申祂的教诲。
于是用比喻说﹕「一个人有一棵无花果树,栽在葡萄园里。他来到树前找果子,却找不着,
就对管园的说﹕『看哪!我这三年,来到这无花果树前找果子,竟找不着。把它砍了吧,何必白占地土呢?』
管园的说﹕『主啊,今年且留着,等我周围掘开土,加上粪﹔ 以后若结果子便罢,不然再把它砍了』。」(路13:6 ~
如果我们单看这段经文,或许就会有人急忙问﹕「结什么果子?」或有人直觉地回答道﹕「就是结福音的果子。」然后,就会归纳出这么一个结论&要结果子就要去传福音﹔所以这个比喻就是在鼓励我们要去传福音,以免被砍了。然而,这样的解经就脱离了上下文的逻辑,每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只怕会徒生争议而完全不是耶稣的教导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再强重申上纹下理的重要性。
这个比喻为什么是与上面的教导有关呢?因为在第六节中的连接词「于是」就担负起承先启后的作用。在前面的经文里,我们说过灾祸之所以没有临到我们,乃是出于神的恩典与宽容,祂给我们悔改的机会。在这个比喻中从管园的回答里很清楚地支持这个论点(管园的说﹕『主啊,今年且留着,等我周围掘开土,加上粪﹔
以后若结果子便罢,不然再把它砍了』)﹔同时让我们看到什么是悔改。所以,耶稣在这里根本没有在讲结什么果子,而所传讲的就是一个悔改的观念﹔从以前不结果子到现在结果子,这是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而所谓「悔改」不就正是与从前的所作所为告别,而走向一条与过去截然不同的路吗?
再回头看第六节,这棵无花果树是栽在葡萄园里的(在葡萄园里来找无花果树的果子),可见是出于主人存心的安排﹔三年来主人年年来此找果子,又可见他对这棵无花果树是有期盼的。主人之所以将这棵无花果树栽在葡萄园里,是有他的目的的﹔他对这棵栽在葡萄园里的无花果树的指望就是结果子。在开头的五节中,耶稣说那些加利利人、耶路撒冷人、你们,若不悔改就要如此灭亡﹔同样的,在这个比喻里,这棵无花果树若不结果(悔改)就要被砍下(灭亡)﹔而祂之所以要人悔改是因他们有罪,在此也承续了前段的教导,完全着眼在对罪有没有对付的问题,而不是在讨论为主作工(结什么果子)的问题。
再进一步的来看,这棵无花果树被栽在葡萄园里,显然是经过拣选的,有主人特别的目的﹔而耶稣讲道的对象是犹太人,他们是神的选民,&
神在他们身上也有特别的心意。主人并不是指望无花果树结别的果子,无花果树结无花果乃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三年来却一无所获!对犹太人而言,就如同不结果的无花果树一般,他们被&
神拣选,本来应当圣洁(分别为圣),但却与世人一般﹔所以,主耶稣要他们悔改,回到&
神拣选他们本来的心意里。什么是「悔改」呢?那就是回到神在每个人身上的心意里。既然,今日我们也是选民,自然就应该如此悔改了。
这时,或有人会说在这个比喻里,耶稣就好比是那管园的﹔祂替我们在天父面前说情,给我们恩典,期望我们悔改。这样的说法,乍听之下,合情合理,与我们一般对耶稣基督的形像也相符﹔然而,如此一来,天父就好比那主人了﹔那无花果树的主人似乎没有什么恩典,若不是那管园的苦苦相求,无花果树就要遭到砍下、灭亡的命运了,这难道与&
父神的形像相合吗?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将比喻里的人物「对号入座」的问题。所以,我们实在不需要牵强附会的加油添醋,圣经里没有表露出的,就不要凭己意冠上名号﹔因为这样只会削弱经文的冲击力,更有可能自挖陷阱、陷入一些似懂非懂的神学观念里,而不能真正明白经文的深意了。
在这九节经文里,也让我们看到读经的一个要诀&比喻是陪衬,要与教导中的行动(命令)相配合。在这段经文里,耶稣一再呼吁的行动就是「要悔改」,所以接下来的比喻就是针对这个命令发挥,作更深一层的解释,而不是另起炉灶、不相关联。这正是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不要立刻将注意力放在什么是结果子身上的原因,这是一个解经的重要原则,不可用一些固有的神学观念来解释所有的经文,总要在上纹下理中仔细读通、反复推敲,把其间的相关性找出,才能真正体会&
神话语的能力。
安息日,耶稣在会堂里教训人。
有一个女人被鬼附着,病了十八年,腰弯得一点直不起来。 耶稣看见,便叫过她来,对她说﹕「女人,你脱离这病了!」
于是用两只手按着她﹔她立刻直起腰来,就归荣耀与& 神。
管会堂的,因为耶稣在安息日治病,就气忿忿的对众人说﹕「有六日应当作工﹔那六日之内,可以来求医,在安息日却不可。」
主说﹕「假冒为善的人哪!难道你们各人在安息日不解开槽上的牛驴,牵去饮吗?
况且这女人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被撒但捆绑了这十八年,不当在安息日解开她的绑吗?」
耶稣说这话,祂的敌人都惭愧了﹔众人因祂所行一切荣耀的事,就都欢喜了。(路13:10 ~ 17)
这段耶稣医治驼背妇人的经文并不难懂,路加平铺直敊地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在十五节的问题里(假冒为善的人哪!难道你们各人在安息日不解开槽上的牛驴,牵去饮吗?),耶稣已经把答案放在其间﹔是的,人们在安息日还是会解开槽上的牛驴,牵去饮水的﹔不论是就语法来看或是以所指称的对象(假冒为善的人哪)而言,我们都可归纳出相同的结论。祂不是在说安息日不该解开槽上的牛驴,牵去饮水﹔而是在说该不该医治那驼背的女子。耶稣直指那管会堂的假冒为善﹔因为他指责耶稣在安息日治病,乃是出自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而对自己的牲口却会爱惜。管会堂的之所以能在一旁说风凉话,是因为他对那驼背了十八年的女子漠不关心﹔为什么他能振振有辞的以律法来论断耶稣呢?当管会堂的在论断耶稣时,他根本忘了自己的责任。所以,耶稣说﹕「这女人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在点醒他,因为,这本是管会堂之人的责任,他应对任何来到会堂的人(当然包括她在内)施以照顾。在十五、十六节的回答里,耶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对这样假冒为善的心态提出纠正﹔使他们都无辞以对、羞惭万分(祂的敌人都惭愧了)。但惭愧归惭愧,却丝毫没有一点悔改的态度表现出来。
那么,这个事件又与前面耶稣悔改的教导有什么关联呢?让我们先卖个关子,接着读下去﹕
耶稣说﹕「&
神的国,好像甚么?我拿甚么来比较呢? 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园子里,长大成树,天上的飞鸟,宿在它的枝上。」
又说﹕「我拿甚么来比& 神的国呢?
好比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路13:18 ~ 21)
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过这样的说法&芥菜种和面酵(酵是不好的,因为耶稣曾说过要提防法利赛人的酵)指的是罪,所以这段比喻讲的是罪对人的影响力﹔我们若不小心,罪就会长成大树、发成一团而不可收拾。这样的说法就系统神学而论,并不冲突,也有它的道理。然而,却大大冲淡了这段经文的目的与冲击﹔尤其是这样一来,这个比喻跟上下文就不容易联在一起,好像突然冒出来的道理,与前、后文毫不相关。
让我们来看一看耶稣究竟想用这个比喻向我们说什么?祂是在说「神的国」,正如十八节及廿节所言,祂开章明义的指出这两个比喻是用来比神的国。但是芥菜种和面酵又怎么会与神的国扯得上关系呢?这两个比喻是比神国的形态呢?还是比其运作的现象呢?这到底在比什么呢?在这两个神国比喻中,有一个「又」字﹔这就指出这两个比喻是解释一件相似的事情。那么,这芥菜种和面酵的比喻又有何相同之处呢?大树与发起的三斗面又有何相仿呢?那就是由小变大、先小后大﹔起初看来是不起眼的,但到后来后果却是大的。原来,耶稣是用此来比喻神国的运作现象&芥菜种和面酵是小的、不起眼的﹔然而将来却变成大的大树与发起的三斗面!
这又回到我们一再强调的解经原则&一定要跟循着上下文来看,对比喻也不能例外﹔我们必先明了前、后经文的要义与目的,再来看比喻,这样比喻的主旨必显明。而绝不是断章取义,把比喻单挑出来,冠上一些似是而非的神学字眼硬解。让我们暂且停在这里,接着往下看。
耶稣往耶路撒冷去,在所经过的各城各乡教训人。
有一个人问祂说﹕「主啊!得救的人少吗?」 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
及至家主起来关了门,你们站在外面叩门,说﹕『主啊,给我们开门!』他就回答说﹕『我不认识你们,不晓得你们是那里来的!』
那时,你们要说﹕『我们在你面前吃过喝过,你也在我们街上教训过人。』
他要说﹕『我告诉你们,我不晓得你们是那里来的。你们这一切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你们要看见亚伯拉罕,艾萨克,雅各布,和众先知,都在&
神的国里,你们却被赶到外面,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从东,从西,从南,从北,将有人来,在&
神的国里坐席。 只是有在后的将要在前,有在前的将要在后。」(路13:22 ~ 30)
我们需要解释一下进神的国的事情,因为以色列人都以为他们是神的选民,也称耶和华为父﹔自然认为人人都可以入神的国。耶稣在这里说,不错,&
神是会照顾现在以色列人的需要,但不是人人都能进神的国。以色列人以为外邦人不能进神的国,因为他们不是选民,但耶稣在这里却说﹕「从东,从西,从南,从北,将有人来,在&
神的国里坐席」﹔影射出人从世界各处来,也就是外邦人,都可能在神国里坐席。
当有人问﹕「主啊!得救的人少吗?」从上文看来,这人实在是在问﹕「免于灭亡的人少吗?」可是,耶稣却将这个问题延伸到进神的国的事情上。当时的人所关心的是肉身的灭亡﹔耶稣所关心的却是那永远的灭亡。犹太人所关心的是行不行律法﹔而耶稣关心的是信不信那赐律法的&
这几段经文连在一起来看,主耶稣所要强调的也就不难了解了。就世上的观念来看,不悔改是小事、管会堂的对安息日治病的看法是对的、芥菜种和面酵是小的、窄的门往往是通向岔路﹔然而,神国的道理却不是这样的,在这里透露出基本观念上的不同。它带出来了一个神国动态的形式,它的能力﹔看来是小的,但实际上却是大的﹔看来是遥远的,但实际上却随时会来临的。小罪不悔改,看起来没什么,但却会导致灭亡(后果是大的)﹔窄门是不起眼的,人也不愿走的,但却引到天堂之路﹔宽门看似正路,是合理的,却指向地狱。而我们若一味地以世上的观念来看事,就难免会有所偏差﹔明明是小的却看成大的(把耶稣在安息日治病看成是了不起的大罪),而极可能会忽略了看似不起眼的(错失了进美好天国的窄门)。一但走偏了,就可能与神国失之交臂﹔就好像犹太人(在前的),他们虽是神的选民,然而却因观念的谬误,反落在外邦人(在后的)之后,成了「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所以,神国的道理与世上的观念是迥然回异、大不相同的。
人之所以不肯悔改,是因为他们看不见不悔改是走向灭亡的道路﹔悔改不好受也不容易,所以就得过且过,等到将来再说﹔然而耶稣却说﹕「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衪是在宣告这是严重的、是刻不容缓的,因为神国是随时会来的(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但及至家主起来关了门,再来悔改&站在外面叩门,已是时不我予,为时已晚了!)。耶稣在安息日治病,与当时犹太人的观念是相冲突的,是会引起当世人的争议的﹔然而,在神的国度里却不是这样的看法,所以耶稣才会解开那驼背女子的捆绑,使她得安息。再说从那微小的芥菜种子,到长成大树,其间必有一段成长的过程﹔这就烘托出现在与将来的观念。从形态上来看这几段经文,我们不仅看到大、小的不同,也看见现在与将来的对比。如此,非但让我们明了经文的意义,更对神国的运作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也就让我们看到,为什么我们不要先把「果子」、「芥菜种」、「面酵」等字眼下了定义,因为那不仅会模糊了焦点,更会误导我们,使我们对圣经的真义无法了解。
由此,我们再一次地强调出解经的重要原则&那就是当故事、诫命、比喻放在一起,虽然看似各自独立,但它们之所以相连,一定有其意义﹔而我们就需要下点工夫,剥丝抽茧地把其间的相似处找出。一但找到了,就好比提纲挈领,经文的重点也就呼之而出了。除了上纹下理的推敲之外,找到诫命也是十分的重要,因为比喻常用来呼应诫命。
在耶稣的讲道里常夹带了诫命,要我们遵行。在这里的诫命是「要悔改」,若不悔改,就会灭亡﹔「你们」有些人是进不了天国的,看见亚伯拉罕,艾萨克,雅各布,和众先知,都在&
神的国里,你们却被赶到外面,不得其门而入。这里提出了一个入门之法就是要悔改&前面讲到不悔改,就会灭亡﹔后面提到了若不努力进窄门,就与天国无份。在十三章中,这两段经文就环环相扣、前后呼应,而贯穿其间的故事与比喻则提供了烘托的效果,把主耶稣在此所提的新观念&神国的观念与世上的认知大不相同,深刻地描绘出来。这里耶稣说的悔改,显然指的是要去信那赐律法的﹔神是存活的,人的行为在神的眼中都是昭然若揭的。十三章一上来时所说的「灭亡」,的确是肉身不幸的死亡(有如此的字眼)﹔但若把这几段经文连起来,耶稣所指的「不悔改」却有了更深一层的涵意&祂指出了那「灭亡」乃是失去了在天国与神坐席的福份!
亚伯拉罕、艾萨克、雅各布和众先知与耶稣的听众是不同时代的人,当耶稣说到天国的事时,祂带出了在神国里一个超越时间、世代的观念﹔也就是永恒的观念。意思是说,在神国中是永恒的,也有神同在的福份。耶稣讲道的对象是犹太人,所以,祂强调的也是针对犹太人的观念﹔基督徒进天国的道理,对犹太人而言是陌生的。对他们而言,进神国指的是就在神国里与神坐席的福份。那么,这段经文又如何应用在我们今日呢?
首先,耶稣讲道的对象是犹太人,是神的选民,神是他们的天父﹔同样的,我们也是神的选民,是已经重生得救的人了,神也是我们的父!耶稣告诉祂的听众要悔改,要行事为人彷佛活在神前面﹔照样我们行事为人也要如此。那是他们的悔改,也是我们的悔改﹔而且,这悔改是有时限的,届时,那怕想要悔改也无法了!那样,我们也终将失去神为我们所预备的奖赏了!
正当那时,有几个法利赛人来对耶稣说﹕「离开这里去吧!因为希律想要杀你。」
耶稣说﹕「你们去告诉那个狐狸说﹕『今天,明天,我赶鬼治病,第三天我的事就成全了。』
虽然这样,今天,明天,后天我必须前行﹔因为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丧命是不能的。
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
看哪!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你们不得再见我,直等到你们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路13:31 ~
乍看之下,这段经文并不难解﹔它是一段主耶稣的预言,预示祂将受死,且耶路撒冷将成荒场,直等祂再来的日子。大体而言,这样的总结并没有什么不妥﹔但让我们耐下心来,运用解经的原则来分析一下,看看我们能否归纳出相同的结论,并使这段经文更有冲击性。
这段经文以「正当那时」为首,让我们来看看它指的是什么时候,而当时的环境为何?当耶稣讲完了「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时,试想听的人反应又该如何?是的,主耶稣再一次地造成两个极端的反应,祂的话冲击着所有在场的人,使他们为所听的作出响应﹔群众欢迎祂,敌人恨恶祂,在十七节中(祂的敌人都惭愧了﹔众人因祂所行一切荣耀的事,就都欢喜了。)已提供了答案﹔法利赛人惭愧并不是悔悟,而是一种无辞以对、恼羞成怒的心态。他们视耶稣为挑衅、麻烦、冲突的惹事者﹔所以,急着要赶祂走,以免百姓受了迷惑,更蜂涌支持、追随祂。他们就一改一贯窥探祂、寻祂把柄的态度,好像好心好意地对祂说﹕「离开这里去吧!因为希律想要杀你。」事实上,他们是以希律为名,恐吓祂离去。
而耶稣的回答却出人意外,祂说﹕「你们去告诉那个狐狸说﹕『今天,明天,我赶鬼治病,第三天我的事就成全了』。」祂难道真要他们一字不漏地将话传给希律吗?这个回答的意思是﹕「你们讲的,我不怕!」今日,我们通常会把「狐狸」解为狡猾,但是如此一来就与耶稣下面所说的联不在一起了﹔然而,在新约时代对「狐狸」的看法却与我们现在对它的见解不同。这里的「狐狸」指的是小的、微不足道、不必怕它、它造成不了什么伤害的意思,因为狐狸最多只能抓些小动物为食,而不能伤害到人。换句话说,耶稣要他们去告诉那小东西、那没有能力的希律。所以,我们对字、词的认识,也常需要跨越自我的认知,而透过当时的文化背景来看。
为什么主说不要怕希律呢?我们很可能会搬出一堆神学的道理&像是&
神大过人,&
神的计划高过人的筹算等等﹔这样的解释不能说不对,但是却跳出了上下文,我们不需要冠以这样笼统的标准答案,因为事实上,答案就在卅三节中(因为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丧命是不能的)。耶稣必丧命于耶路撒冷,而耶路撒冷不在希律的控制、管辖之下(路3:1)。这个答案就在上下文中,「上纹下理」的解经原则再一次在此适用。
让我们再回头看耶稣究竟要他们告诉希律什么呢?今天、明天、第三天指的又是什么呢?让我们来逐字、逐句地推敲一下。今天,明天,我赶鬼治病,这是一段十分口语化的说法,今天、明天连在一起,指的当然不是四十八小时,而是一种时间上的泛指,就是「现在」这段时间的意思。换言之,接下来的「第三天」,自然也不是指紧接着的廿四小时﹔相对于「现在」,这第三天指的也是一段时段,就是「将来」之意。我们之所以会这样的解释,乃是应用了文学上的修辞学﹔把「今天、明天」和「第三天」相对应,而现在与将来的解释也就合情合理了。但是,「第三天」是否另有所指呢?
读到这里,我们很自然地会把我们神学的观念套进来﹔耶稣在十字架上临终之际,说「成了」,认为这段经文自然指的就是同一码事。另或认为主耶稣死后三日复活,便认为这「第三天」指的就是复活。在这里,这样的解释并无不妥﹔然而,耶稣所谓的﹕「我的事就成全了」指的是什么事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或许从下面的经文里也能寻出一些蛛丝马迹。
在卅三节,耶稣接着说「今天,明天,后天我必须前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它与卅二节的相似处,是的,它们是用一种平行对比的语法,将这两节经文相连。这里的「今天、明天、后天」就这样巧妙、工整的对着卅二节的「今天、明天、第三天」。而祂的事要怎样成,也不是把祂的工突然停下来,而走向十字架﹔相反地,祂的工继续照样行(今天,明天,后天我必须前行&就是描绘出一种继续进行、没有中断的状态),直到受死。我们知道「成全」是完全之意,耶稣基督的成全是把事情带入一个终了的状态。那么祂的事要怎样成就呢?在这里的确是讲到了祂要在耶路撒冷丧命(因为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丧命是不能的),事情才会成就。而现在耶稣还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祂的工仍在继续﹔正因为衪的工作还没有成就,希律自然不能耐祂如何了(他只控制加利利地)。这样,从经文的本身分析,我们也仍然可以导出相同的结论﹔即便是我们不知道「狐狸」在当时的用法,也可以推演出为什么基督耶稣说希律是没有能力而不是狡猾了!
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
这里的耶路撒冷,指的不是耶路撒冷城,而是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人,这种拟人化的代名词用法,在圣经中亦是俯拾皆是、处处可见﹔好比「神爱世人」(God
so loved the
world)中的世界(world)一词,代表的是世上的人(中文圣经已意译成「世人」)。又如「不要贪爱世界」、「不要效法这世界」,指的都是世界所代表的观念、东西。这种代名词的用法也有普遍化的涵意﹔换句话说,它指的是一般在耶路撒冷的人,他们总杀害先知,这是一种代表性的观念。是的,内中或有不如此行的义人,但耶稣在此强调的是一个历史上的现象,有以古讽今的用意,而不是某些个人的特例。「你的儿女」指的也是城里的人,祂是用犹太人「父亲」的观念来说,他们常常用父亲来代表整个家庭、家族﹔这里就是把耶路撒冷城模拟成父亲的角色,所以他的儿女指的也就是阖城的人了。让我们来看诗篇一百零二篇十二至十四节「惟你耶和华必存到永远,你可记念的名,也存到万代。你必起来怜恤锡安,因现在是可怜她的时候,日期已经到了。你的仆人原来喜悦她的石头,可怜她的尘土。」十三节中的锡安指的也是锡安城的人,而十四节里的「你的仆人」的用法也与「你的儿女」相彷,指的也是锡安城的人﹔而「她的石头」指的就是那些用石头杀害先知的罪行,「她的尘土」则是那种在灰烬尘土中哀恸忏悔的情形。
接下来,耶稣用母鸡护庇小鸡来比喻& 神对他们保护的心意﹔&
神巴不得要把耶路撒冷的子民藏在祂的翅膀、羽翼之下,即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但是他们却不愿意。所以不是&
神、耶稣不愿意施恩惠给耶路撒冷人,而是他们硬着心,拒绝不要。他们不要,一直到什么时候呢?「直等到你们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读到这里,或者有人会连想到十九章耶稣凯旋进京的描述﹔在那里的卅八节中也引用了相同的经文,这样说来,耶稣在此的预言不是已经应验了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琢磨十九章的描绘,就会发现那乃是门徒所言(路19:37
将近耶路撒冷,正下橄榄山的时候,众门徒因所见过的一切异能,都欢乐起来,大声赞美&
说﹕「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并非出自于围观的群众,如此一来,原有的疑虑自然迎刃而解、消弭无踪了。由此,我们再一次地看到上纹下理的重要性,尤其使用「串珠」时更要小心﹔即使相同的经文,总要先把上下文读通了,知道它的真义以后,才能判断出它们是否真的能放在一起,互相辉映,否则,断章取义的结果非但会消弱了原有的冲击性,更可能自相矛盾而疑云丛生。
同时,在接下来的经文(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里,我们也可以更确定这绝不是指十九章耶稣进京的时候﹔因为在罗马将军提多攻陷耶路撒冷城后(主后七十年),犹太人分崩离析之际,耶路撒冷就已成了荒场。所以,若有人硬说耶稣在此指的时候,在十九章中已应验的话,在时间上就已自相矛盾,不足采信了。既然耶稣讲的时候绝不是指祂凯旋进京之际﹔而「你们不得再见我」,自然也指的不是祂现在人子的面貌,而是祂以后的身份。耶路撒冷人虽见到耶稣的面,但他们不明了耶稣是谁(是那「奉主名来的」),更不承认祂是「奉主名来的」身份,所以耶稣说他们「不得再见我」﹔也就是说,他们不真正「看见」祂,除非是认识到祂真实尊贵的身份。
也正是因为人们拒绝承认祂就是那位「奉主名来的」﹔所以,耶稣在此暗示将来人们会弃绝祂,会处死祂。至于确实要到什么时候人们才真正认识祂呢?诗篇一百一十八篇是描述主再来的日子(「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是出于诗篇一百一十八篇廿六节),所以在这里,耶稣就是在影射等到祂再来的时候,人们就不得不承认祂的身份,而会异口同声地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经过以上的剖析,我们的确知道耶稣是透过这段经文在预言祂的受死,而非复活&现在,祂在赶鬼、治病,将来透过祂的死,父&
神的旨意就要成就了。我们解经常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直觉反应而不求甚解﹔常常一看到「第三天」就马上与耶稣基督的三日复活连在一起,而没有仔细地把经文读懂。这样「灵意解经」的结果使得原本逻辑清楚、承先启后的经节变成枝离破碎﹔非但丧失了原有的冲击性,而且一旦有人提出疑问,特别是从未信的朋友或初信的弟兄姊妹提出来,就往往无辞以对、不知如何回答了。
在这章经文里,我们看到&
神对祂的子民的心意,我们基督徒们也如耶路撒冷人一样是祂的选民,祂是那样迫切地要捍卫我们、庇护我们,但若我们硬着心、不愿意,又怎能享受到在祂荫蔽下的美好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路加福音查经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