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 朱熹最后两句诗表达关于什么的心得体会

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 孙友旺的blog - 连云港教育博客
 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 sunyouwang发表于 16:28:00
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灌云县鲁河中心小学&& 孙友旺
【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境唱诗,引入新课
1.上课我们学习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吗?(复习导入,以道理引入朱熹哲理诗的学习)
2.“诗,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无以数计的诗人都以一支细腻的笔,在文坛尽领风骚几百年。爱国诗豪情满怀,思乡诗愁绪万千,…在这繁花似锦的炫目中,有一类诗以它的平淡、冷静成为那独秀的一枝……”(缓缓出示此段话,配上背景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另外一位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哲理诗。
3.出示课件,唱《观书有感》。(板书课题)
(感悟诗的音韵之美,激发学生情趣)
二、诵读古诗,领悟哲理
朱熹,南宋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
诗都是读出来的,课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书声,请大家放开声音,认认真真地把诗多读几遍,看看大屏幕,你能达到哪个台阶?读完后教师检测。
(1)字正腔圆& 本诗作者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谁能口齿清楚、准确地读?
(2)有板有眼& 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能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
(3)富有感情& 谁能达到第3个台阶?指名读,评价,师:到底什么是有感情?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在于读出诗的味儿。(点击,改成读出韵味)至于到底如何读出诗的韵味,学完这首诗你们自然就会了。
(在反复吟诵中体味古诗的韵律美,达到“会读”的地步)
2.抓“诗眼”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到现在,你知道在这首诗里作者描绘的是什么?(半亩的方塘)。
(2)一个怎样的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清)
(找出题眼,以便下一步紧扣“清”字展开教学)
(1)浏览全诗,哪句诗描绘了池塘的“清”呢?(出示课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3)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4)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徘徊”是什么意思?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6)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配乐读)
(7)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出示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结合图文,自读感悟后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思考,在自主阅读中理解。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来的。)
(9)看着这清如镜的池塘,你一定有个问题想问问小池塘?——小池塘为什么会这么清啊?你们明白吗?看来你已经和朱熹一样找到答案了。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读该句。
(1)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质疑,善于在阅读中提出疑问,并在理解中自己去寻找答案,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出:这首诗有点文不对题,诗中写的明明是池塘的水,可是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池塘的水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出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2)讨论交流。
(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达到“读懂”诗歌说明的道理。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自学能力,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出示、齐读: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其实,古往今来,朱熹的这句诗在岁月的长河里洗涤了这么久,如今也有了更多的意思。出示: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又指什么?
(1)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画面,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今,多少年过去了,海茂公司仍然凭着这两句诗发展地蓬蓬勃勃,再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读诗句,运用知识迁移、比较,悟出哲理,在反复的诵读中品味诗意,向“读通”的境界前进)
(2)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这就叫读出韵味。)
(3)小结赏析哲理诗的方法:入乎其内感受 ,出乎其外分析。指名读,并尝试让学生理解。老师小结。
(赏析哲理诗,就要沉进诗里感受其内容,然后找到与生活的共同点,跳出原诗之外来联系生活、学习分析其哲理。)
(4)记住这个赏析哲理诗的秘诀——读,反复读。
三、拓展延伸,朗诵积累
1.陆游读书,发现知与行的关系;朱熹读书,明白了读书对人的影响。古今中外,多少文学家和诗人、学者留下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给了我们多少启发!请大家将课前搜集到的这样的句子拿出来和我们一同分享。
2.学生出示后,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句子,与大家一起品读。
3.这些名言警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自由讨论交流。
(课堂拓展,丰富积累,联系实际,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渗透人生教育,呈现一种大语文的范畴)
读书,可以寻找一块洁净的宿营地,能安置我们的灵魂,可以寻找一方明亮的清澈的夜空,让我们的梦能毫无顾忌地尽情地飞翔。让我们一起来朗诵朱熹的《观书有感》。(在朗诵中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
& &&&&&&&&&&&&&&&&&&&&&&&&观书有感
方塘清&&&& 活水
心灵明&&&& 知识
□ 阅读全文(25) |
上一篇:下一篇: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Copyright @
连云港教育博客技术支持: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古典诗歌鉴赏的几点心得体会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近年来,语文教学越来越要求青少年学生增强阅读、鉴赏古代诗文的能力,而且高考也在大幅度增加主观鉴赏表达的分量,考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活动逐步趋向最高级。对此,从古代诗歌的初步鉴赏方面,我谈谈几点个人的意见。 中国论文网 /9/view-3131427.htm  一、仔细阅读,把握诗歌类型   在诗歌鉴赏考试中,不少考生失误在把握不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其实,不同类型的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往往也是不同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提醒学生,如果考试时能先确定所考查的诗歌属何种类型,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至于无的放矢。尤其要注意以下三类诗歌:   (一)抒情诗   这类诗歌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为丰富,它往往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感情,如:爱国、思乡、离别、伤时、怀古、吟边、忧思,等等。   有的是通过写景抒情,如唐代诗人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就是一首通过写景来抒发离别之情的诗歌。   有的是直接抒情,如北宋诗人张俞的《昨日入城市》:“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作者就是用直白的口气,借蚕妇的口吻来抒写自己感慨、不平和愤慨之情的。   在分析这类诗歌时,要从诗句表述的内容中,确定一个大致的框架和范围,明确作者抒发的感情属于哪一类。   (二)言志诗   这类诗歌中,有的是借某件事来表明作者的志向,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通过写送别友人,表明了自己虽流落他乡却始终保持纯洁高尚品格的志向。   有的是托某个物来表明志向,如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人就是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来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三)阐理诗   不少诗人还用诗歌来阐述道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方式,阐述了要想使自己的思想认识达到很高的境界,就必须不断学习书本知识,从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种比喻说理的方法把抽象的人生哲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逻辑力量和艺术感染力。   二、抓住“关键点”, “由点及面”挖掘意蕴   规范的诗歌鉴赏题设题都会遵循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事实也证明,历年高考诗歌题都遵循了这一规律,考生答题时都可采用“由点及面”的方法进行鉴赏。这里所说的“关键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诗歌中的关键词或诗眼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或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二)诗歌的主旨句   即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都可以说是诗中的主旨句。抓住主旨句,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中心内容。   (三)诗歌的题目   因为有的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又如上面示例中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忽视了题目则很难把握这首诗歌的寓意。   此外,诗歌中还有一些“关键点”也不能忽视,如诗歌的作者。因为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柳永、秦观的婉约,李白的浪漫主义,王维的“诗中有画”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又如诗歌的注释。有的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的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的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所以,考生答题时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可以说,只要抓住了诗中的“关键点”,也就等于找到了开启诗歌赏析之门的钥匙。   三、整合信息,力求表述规范准确   有了上面两步“工作”的铺垫,接下来就可以根据答题要求对获取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使之形成一篇规范而准确的评论短文。   结合近两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情况分析,除了不少考生把握不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另一种较为普遍的失误就是语言表达不规范,或者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了解和掌握诗歌鉴赏的写作要求和特点。   从写作要求和特点来说,鉴赏评论归于议论文的范围。虽然这段文字未必符合一篇议论文的整体要求,但表达方式、组织结构、语言特色应该尽可能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一般来说,考生在答题时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推出结论”的思路展开。   如2010年高考湖南卷诗歌鉴赏题的答案就是顺着这一思路展开的:“蓑”“映”二字用得巧妙(提出问题)。“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分析问题)。“蓑”字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推出结论)。   只有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熟练掌握一些鉴赏方法,才能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提升文学品位,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求《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的译文。
求《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的译文。
09-03-17 & 发布
冬夜读书示子聿 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绝】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诗意: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冬夜读书示子聿 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绝】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诗意: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问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么。〕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为〔为:因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冬夜读书示子聿 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绝】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诗意: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有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其实这首诗是诗人借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来比喻读书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冬夜读书示子聿 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绝】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诗意: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  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不够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观书有感》半亩之大的方形池塘如同打开一面镜子,池塘水面上荡漾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问这池塘它为何这样清澈呢,那是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深刻道理,必须亲自去实践。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