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服红楼迷梦爱上三国演义

共5699个阅读者,26条回复 |
发表时间: 14:15
[原创] 卢虹读《三国演义》杂感 1―17 &&
卢虹 发表在
华声论坛 .cn/forum-8-1.html
  所有文章论点只就小说《三国演义》展开,与正史无关,特此说明
  我始终认为,在三国时期魏蜀吴数十年的历史进程中,蜀国名将魏延的谋反之说是一桩天大的冤案。
  自从开始阅读《三国演义》的那天起,我的心中就不时地为魏延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悲剧性的结局感到愤怒与惋惜,随着年龄与阅历的不断增加,随着对生命意义的逐渐理解,在反复阅读过《三国演义》以及《三国志》中有关描写魏延的段落与细节之后,这种不平的感觉就愈发的强烈,在我的眼前,仿佛总是出现书中那位‘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五绺长髯、威风凛凛、执刀跨马、冲锋突阵’的蜀国名将;在我的心中,总是想为这位‘心高性烈、傲视同僚、熟晓军机、久历戎事、勤于谋略、善待士卒’的征西将军鸣上一声不平。
  作为蜀国屈指可属的猛将之一,魏延为刘备江山的建立可称得起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国演义》中魏延的第一次出现,正值刘备携民渡江败走襄阳之时,此刻的刘备可称是一败涂地狼狈万分,身边兵不过上千疲卒,将不过张飞赵云,后有曹操雄师追击,前有蔡瑁张允刁难,可说是进退无路、存亡未卜。在这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是原本与敌对双方基本无干的魏延,就是凭着一颗男儿的血性之心,为了搭救刘备君臣和数十万百姓,才不惜得罪蔡瑁张允这些奸佞谄媚之辈,在襄阳城下与名将文聘大战数十合,最后落得家人被杀只身投奔长沙的下场。可以讲,这员正直、勇猛又略带鲁莽的猛将的首次出现,即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然而,令魏延与读者始料不及的是,正是这种完全发自内心的仗义之举,后来却成为诸葛亮认定其‘脑后有反骨’的最初契因。
  魏延的第二次出场,是在赤壁大战之后,刘备攻略汉上九郡之时。当时,不可一世的关羽率兵袭取长沙,遭到了老将黄忠的顽强阻击,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之地,又是心高气傲、血性方刚的魏延为其解了围。当时,为报答战场上关羽的不斩之恩,三箭虚射的老将黄忠受到了太守韩玄的误解,被绑赴刑场即将斩决。读者看到此处,不禁为黄老将军的生死捏了一把汗,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又是魏延激于义愤振臂而呼:“黄汉升乃长沙保障,杀汉升即杀长沙百姓也”,拔剑而起,斩了轻于杀戮的昏聩之辈韩玄,大开城门,迎接刘备大军进入长沙。至此,我既为保存了后来的五虎大将之一而庆幸,也为魏延这员猛将终归刘备帐下而兴奋。
  孰料,待等诸葛先生一到,首先令下的就是要斩有功无过的魏延,其理由是“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忠也,食其禄而弑其主是不义也”。看到这里,真正的使人为魏延感到不公!难道抛弃无能之主迎接明君的到来竟然是错误的举动?难道就该看着昏庸之辈砍下天下名将的头颅而无动于衷?每思于此我都不禁为魏延深呼一声:冤哉文长!
  幸亏,刘备不失为创业明智之主,念忆旧恩从诸葛先生刀下救了魏延。从此,刘备的帐下又多了一员东挡西杀、威风八面的猛将,魏延也得以在刘备帐下大显身手施展自己的才华,数十年间冲锋陷阵屡立奇功:取西川与黄忠共为先锋,尽败蜀中名将;战东川助张飞屡破曹兵,箭射曹操面门;退蛮兵渡泸水破孟获苦战数年,成就了诸葛先生七擒七纵之举;出陈仓震魏将斩王双历任前锋,效尽了拔山涉水先出后回之责……
  终于,一代猛将辅弼明君成就了王霸之业,使昔日无寸土之地的刘备坐上了两川之主蜀中之王的宝座,延续了后汉六十余年的西隅江山。同时,一代明君帮助猛将遂却了建功之志,使当年孤身投主的魏延完成了举将封侯吐气扬眉的心愿,成为了坐镇汉中,独守一方的南郑侯汉中太守征西大将军。至此,我们不禁为刘备的慧眼识人与魏延的得遇明主、君主猛将之间的相得益彰而额手相庆。
  然而,刘备未曾想到,魏延未曾想到,我们也未曾想到,无论魏延的功劳有多大,就是那一句主观臆断的‘脑后有反骨’,最终还是造就了猛将魏延的一生悲剧,而这悲剧的策划者和导演者恰恰是那位被刘备待之如师、为众将奉之如神的著名贤相诸葛亮。
  为了证明自己的预言没有错,这位昔日南阳的卧龙先生、今天蜀汉的武乡侯,在刘备死后自己被刘禅尊为相父的十几年中,运用手中所掌握的统军大权,采取了一系列隐秘晦暗的手段,对魏延的正确建议与行动进行了多次的掣肘与压制,使其在多年战争中积累的丰富作战经验根本无法得到发挥,难道不是吗?
  首出祁山,魏延根据形势,大胆倡议,由自己带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魏国的重镇长安,这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对不失为一条出奇致胜的妙计,因为此时镇守长安与蜀军对垒的既不是久历戎行的大将军曹真,也不是老奸巨猾的都督司马懿,而是根本不知军事的玩绔子弟夏侯懋,时机真是千载难逢。可惜,真是可惜,魏延的建议根本不被诸葛先生采纳,假如诸葛先生采纳了这条建议,也许三国的历史就会重写。
  战守街亭,事关北伐的胜败,无论是作为统率全军的主帅诸葛先生,还是担任破敌掠阵的先锋大将魏延,均明白此仗的份量。因此,当诸葛先生首发军令的时候,魏延当先讨令,愿去街亭大战司马懿和张合,对于当时的蜀军来说,前军众将中除去老将赵云,就只有魏延有这个资格与本事讨这支份量极重、关系极大的令箭。
  然而,魏延又一次地被诸葛亮手中的权力所压制,先锋大将只落得个在山后扎寨负责接应的差使,派去守卫胜败关键所在、此战咽喉要道街亭的,竟然是那个早已被刘备看透,说明其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庸才马谡,何必如此安排?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此君乃是孔明的心腹,为卧龙先生一手提拔,所以镇守街亭如此大的功劳,无论如何孔明先生也是不会让那勇猛善战、自信自傲的魏文长染指。
  只是可惜,这位马谡将军实在是不争气,为人刚愎自用,自以为熟知兵法,结果一上战场只会照搬硬套,屯兵于山顶,一厢情愿地幻想着以高击低势如破竹,结果根本行不通,水道被断造成军心大乱,只好收拾残兵拼死突围,多亏魏延接应,才算逃了一命,不仅丢失了军事重镇街亭,还让诸葛先生受了天大的惊吓,被迫唱了一出提心吊胆的空城计。
  街亭之战大败,蜀军的损失、统帅的失策,无疑使魏延这位久经沙场的猛将极其失望。因此,即便是卧龙先生挥泪斩了爱将马谡,也无法在魏延的心目中重新树立起对孔明先生用兵如神的信任。自此,对于诸葛先生所发的将令,魏延的态度开始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毫不怀疑变成了今日的将信将疑,甚至出言给予讥讽,这就更犯了诸葛先生的大忌。在先生眼中,‘反骨之说’开始化为现实。
  于是,在牵制掣肘的基础上,诸葛先生开始用一种近似于无耻的手段对付这个不听话的魏延,必置其于死地而后快。为了完成此举,先生开始了深谋远虑的计划,上方谷一战,诸葛亮在安排火攻的时侯,其实是计划将司马懿父子连同诱敌的魏延一齐烧死在山谷中的,这一点连罗贯中先生也不得不承认,只是人算不如天算,瓢泼大雨不仅救了司马懿父子,也使诸葛亮致魏延于死地的计划破了产,故此,先生只能是无奈地仰天而长叹。
  后人读《三国演义》,多数不理解这位诸葛先生,为什么只是认准了出祁山这条路,是平稳持重还是骨子里胆小?这不得而知,但六次北伐均是无功而返却是不争的事实。前后数十年的征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力,蜀国不但未能取得魏国的寸土之地,最后就连自己的统帅也被拖死在了五丈原秋风萧瑟的寒夜里。随着司马懿坚守不战策略的逐步成功,困扎在渭河之滨五丈原上的诸葛先生日见计穷,蜀军的锐气被慢慢地拖光,先生的生命也开始走向结束。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诸葛先生还是没有放弃除掉魏延的念头,他不但强撑病体密切地注视着魏延的一举一动,而且,开始悄悄地寻找、扶持帮助自己实现这个愿望的党羽与帮凶。于是,杨仪,这个不见其功的普通幕僚被委以了统军重任;马岱,这个蜀营当中的一勇之夫被密授了除去魏延的所谓的“锦囊妙计”。
  诸葛先生死后,魏延还真的反了,他烧栈道阻灵枢抗拒命令,于是,就有了杨仪的阵前痛骂,有了马岱的背后挥刀,在先生死后不久,这位在沙场上屡建奇功的南郑侯汉中太守,蜀国的征西大将军,最终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阵前被砍掉了头颅。这下好了,勇猛无比又桀傲不逊的魏延死了,杨仪之辈的地位不再受到威胁,诸葛先生的遗愿最终得以实现,蜀国上下似乎自此可以太太平平过日子。
  其实,凡是认真读过《三国演义》及《三国志》的人都可以看到,在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的所作所为,他在抗拒的是什么、反对的又是什么,确实,他是讨要过兵符,不接受退兵的命令,火烧了栈道阻挡了昔日的战友,表面上形成了反叛的事实,因而被人理直气壮地斩了首似乎没有什么可冤枉的。然而,如果仅仅就此即断定魏延要反,实在是冤枉了九泉之下的魏将军!大家切切不可忘记,在得知诸葛先生已死,由杨仪统率全军的消息后,作为蜀营中资历最久武功最强官阶最高的前军主将魏延,接到从前线退兵的命令时说过的是什么?
  总共两句话,一句是:丞相虽死,但某还活着!岂可因一人之死废国家大事?一句是:杨仪何等人也?大丈夫岂可被书生所制?
  前面一句其声其意无非就是:继续北伐,完成统一的大业;后一句则体现出功勋卓著的魏将军瞧不起杨仪这种无能之辈,根本不愿意为其所左右而已,其实质不过是蜀国文臣武将之间的权力之争,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故此,魏延只是这场权力之争中的牺牲品罢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人投地,人必毁之,中国数千年形成的儒家传统造就了这种容不得一人强于大众的畸形心理,可以说,心高气傲的魏将军一生的悲剧即源于此。
  魏延死后,蜀国上下朝堂之中确实少了一位桀傲不逊的人物,文臣武将之间确实保持了一种无争无斗的短暂平和。但是,因此而成的严重后果也是如此的显而易见――
  从此,蜀国再没出现过像魏文长般勇猛无敌冲锋陷阵的栋梁之才,再也没有了昔日那威震汉中独挡一面的征西大将军,面对强大的魏军,面对昏庸的刘禅,面对凋零的将校,面对衰落的蜀国,统率大军的姜维只能默默地咽下‘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苦酒,勉为其难地独自支撑着诸葛先生遗留下来的尴尬局面与残破江山,笔者每读至此,都不禁为蜀汉与魏延一悲!
  好在上天是公正的,所谓离地三尺有神明,种种事实证明,无论是诸葛先生如何先入为主地断定魏延脑有反骨日后必反,还是杨仪这些平庸之辈如何绞尽脑汁网罗罪证编织罪名,毕竟还是证据不足,底气有亏,无法服人。呜呼!一代名将,未倒在九死一生的战场上,却亡在了自己人背后挥起的刀下,这种不公的结局,足令天下有志之人哀之惜之恸之惋之。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倒是那个被诸葛亮委以重任的杨仪,在权力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曾经言到:早知若此,当初丞相死时,吾若以全军投魏,何至有今日耶?这一番话倒是真正地告诉了九泉之下的诸葛先生,到底是谁的脑后真的有反骨?!
  作者声明:本帖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和华声论坛许可,不得转载
----------------------------------------------哭一声悲在心头,笑一声了无牵挂。人生百年多少事,让它随风去吧……
回复时间: 14:2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杨慎的一曲〈临江仙〉,为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兴衰过程作了最好的道白。
纵观整部《三国演义》,罗贯中先生为了表现汉末那波澜壮阔的历史事实,在这部文学巨著中塑造了上千个人物形象,分别赋予他们以不同的出身来历和性格特点,从而为三国故事的发生、沿革、变化增加了动人的色彩。
  细读此书,有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在这些众多的形像之中,悄悄地存在着两位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世和业绩,都曾经在三国建立的不同的重要的历史时期,对事态的发展变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他们的本身却像一个谜,如云般飘然而来又如风般悄然而逝,在不知不觉间构成了三国中的几个扑朔迷离的疑问。
  疑问一:奇女子貂蝉的结果到底如何?
  貂蝉是这部以男性为人物主体的《三国》之中,出场的少数几位女子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貂蝉的出现,才有了王司徒巧施连环计的佳话,才有了吕奉先大闹凤仪亭的风波,才有了凶横无忌权倾一时的董卓宫门前的被戮,才有了儿女情长武功盖世吕布的门楼上的陨命。
  貂蝉形象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在这个清一色男人争霸的世界里作者成功地塑造出一个绝色女子的胆量与智慧,正是这种非凡胆量的展示与高度智慧的运用才加速了汉末军阀战乱时代的结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崛起,从而使已经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得以继续延续。
  然而,自从吕布白门楼陨命之后,这位胆色俱佳的奇女子便就此不见了踪迹。是随失败的吕布同赴了九泉?还是被胜利的曹操掳回了许昌?这个疑问从群雄争霸开始一直到归晋统一也没有解开,是作者无意间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还是出于某种考虑有意识地避开不谈?我们无从考证。
  笔者不甘于就这样让一位令人敬慕的奇女子从此无迹可寻,于是参考翻阅了大量社会上流传的稗官小说、野史评话,终于寻找到了有关貂蝉身世、结局的一点蛛丝马迹,在此记录下列,权作对自己好奇心的一种交待。
  关于貂蝉的出身,有野史这样交待:其人本姓霍,无名,山西人,与名将关羽为同乡。自幼人才出众,聪敏过人,因而被选入汉宫,任管理宫中头饰、冠冕的女官,故称‘貂蝉’官。因遭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留并认为义女,方才成就了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的壮举。
  关于貂蝉的结局有评话这样叙述:吕布死后,貂蝉被曹操带回许昌作为侍女留在相府中,关羽屯土山约三事暂时降曹之后,曹操为了笼络关羽之心,特赐美女十人,貂蝉便是其中一位,当关羽听到貂蝉报出姓名之后,感其胆识,撩髯称了一声“好”之后闭目不言挥手令去,貂蝉听后明白关羽全其名节之意,回房后遂自尽而亡。
  以上说法,均来自传说,笔者认为,前者犹可信,后者多虚言。因此,我想还是不必追根寻源的好,心中留下一个有胆有识美丽的女儿形象就已足够了。
  疑问二:离开曹营后的徐庶去了哪里?
  徐庶作为三国前期为数不多的智者之一,在刘备王朝的建立过程中曾经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书中介绍,徐庶,颖川人,与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为同乡(也正是这位同乡造成了徐庶此生的悲剧),少好游侠,善击剑,师从司马徽,因杀人避难,化名为单福,在新野遇到刘备,任为军师。
  徐庶投奔刘备的时候,正值刘备孤穷落拓之际,兵不满千,城仅新野一座,将止关羽张飞赵云关平周仓等数人而已,面对的则是方才平定了袁绍,气势正旺的曹操。
  为了使刘备能够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有站脚之地,为使刘备能够在兵劣势危的局面下有争雄之心,徐庶大展才华,在数月之间连施妙计,杀吕旷斩吕翔,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取樊城,使刘备的士气军心为之一变,使曹操的嚣张气焰为之一寒,从而为后来的诸葛亮出山、实施‘天下三分’的计划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只是可惜,如此聪明的徐庶,孝顺之心被人利用,在帮助刘备数月之后,为一封假造的书信轻易地骗到了许昌,此举不仅使贤良的母亲失望自尽,造成了徐庶终生的遗憾;也使曹操只落一场空欢,得到的是一位终生不为其设一计的旁观者。其实,最让读者惋惜的还是,在三国初期这谋臣智士纵横俾阖的较量场上,从此就失去了一位极其重要的军事家,失去了许多可令后人学习效仿的用兵之法。
  关于徐庶的结局,书中交待:在赤壁大战前夕,庞统过江巧献连环,为躲避战火的硝烟和曹操的迫害,徐庶听从凤雏之计,在曹营散布西凉马腾、韩遂造反兵犯长安的谣言,主动讨令,与大将臧霸一起,脱离了战场西去长安,从此,在风云变幻的三国史诗中,徐庶就像一条见首不见尾的神龙,永远地消失了踪影。
  徐庶离开曹操之后,到底去了哪里?是终生隐居在山水林泉之下,还是一直注视着魏蜀吴之间的纷争?真不愿意相信,如此充满智慧的徐庶,就这么轻易地退出了三国这样一座可以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大舞台,这似乎不合情理,也不符合徐庶的人物性格。
  不久前,看到一部有关三国的评话,倒是对徐庶离开曹营后的去向做了交待,颇具意味似可一听,该书写到:
徐庶和臧霸离开赤壁之后,来到长安,因为原本就是自己造的谣言,所以必然没有战事发生。一天,徐庶独自一人外出闲走,在山谷中发现一具头脸俱为野狼所伤至死的尸体。于是,徐庶计上心来,脱下自己的服饰,换上死者的衣冠,金蝉脱壳飘然而去。曹操赤壁大败返回许昌后,听说徐庶为狼所噬的消息后既好笑又痛惜,从爱才的心理出发,终生派人守护徐母之墓;至于徐庶,后来在三国中还有出现,就是刘备为关羽报仇伐吴之时,虢亭大战,关兴追赶吴将潘璋,夜宿山庄,遇到一位长者供奉关羽之像,这位老者,据说就是隐居的徐庶。
  以上之说,明显有演义的成分,可信度不高,但是对于徐庶这样一位有智有情的人才来说,我却宁可相信这是真的。
----------------------------------------------哭一声悲在心头,笑一声了无牵挂。人生百年多少事,让它随风去吧……
回复时间: 14:28
  秋风五丈原,诸葛归天。
  从此,姜维独自擎起了支撑蜀国残破江山的重任,也昭示着他悲剧结局的到来。
  在“三国演义”中,美维堪称是一个非凡的英雄,他不仅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堪称为大将之才,而且对蜀汉忠心耿耿,尽心竭力,真正的做到了死而后己。
  作为诸葛亮惟一的学生,他尽得先生平生所学,而且也尽得诸葛亮一生抱负的精神,明知蜀汉之事不可为而强为之,一人独撑了蜀汉风雨飘摇的残破局面!
  姜维作为一代名将,蜀国后期的统帅,其忠于蜀汉事业的思想确实表现得是十分突出的,为了表现姜维的人物英雄气概,在他未降汉之前就与以了充分的表现,常胜将军赵云在《三国》里可谓无敌于天下,可是在天水姜维面前,也不得不大惊,称“其枪法与他人大不相同”,他两次杀败了诸葛亮的军马,最后虽然中了诸葛亮的反间计,被杀得只剩下匹马单枪,但仍然投奔天水郡来,但他的忠心换来的却是“乱箭射下”使他有国难报,有家难归,不得不投到了诸葛亮的门下。
  从此,姜维成了兴复汉室、诛讨逆贼的忠实追随者。此后,他献计取天水,诈降赚曹真,九伐中原,屯田避祸,对蜀汉事业忠心不贰,独自支撑着武侯去世后蜀汉的残破局面。
  尤其感人的是,刘禅投降之后,蜀汉之亡既已成为现实,但姜维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假意与钟会结为兄弟,利用钟会、邓艾的矛盾,想一举毁灭钟、邓二军,甚至在这时,他还密与后主书曰:“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
  事情败露以后,他又骗过钟会,“领武士在杀众魏将”,魏军来围攻他,他“拔剑上殿,往来冲突……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
  在西蜀破灭之时,象姜维这样忍辱负重、殉于国难的臣子确实己为数不多了!所以,在他身上,我们不仅能清楚地看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影子,而且也能清楚地看到先帝刘备“忠义昭烈”的遗风,甚至可以说,刘禅降魏,蜀国并没有真正的覆灭,而姜维的死的一刹那,蜀国的悲剧才算真正地演到了尽头。
  在《三国演义》中,姜维大智大勇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突出,背水破大敌、斗阵破邓艾、弃粮胜魏兵等一系列表现姜维智勇过人的情节,在某种程度上姜维最大限度地继承了诸葛亮智慧的余威,这不仅因为姜维在诸葛亮死后独当了北伐的重任,而且还因为姜维是被诸葛亮任用提拔的人才。在继承师学,以智破敌的问题上,姜维丝毫没有辜负诸葛亮的心意,他在谈笑之间,杀的那魏兵弃甲抛戈,各逃性命,其指挥若定、料事如神的本领,简直与诸葛亮相去无几。
  按理说,西蜀后期有了象姜维这样尽心竭力的智勇之士,无论如何也该重振雄风,有一番做为了吧?可是,事情恰恰相反:姜维不仅没有挽回西蜀的败局,自己也不免落得个“自刎身亡”的悲剧下场。
  可以说,造成姜维命运悲剧的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西蜀后期,尤其是诸葛亮死后,刘备精心培养和选拔出来的良将忠臣已经基本上丧失殆尽,西蜀灭亡已经是大势所趋。这时,无论姜维有天大的本事,他也再无力支撑起“大厦将倾”的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姜维在蜀国后期举步维艰,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先帝刘备的西蜀政权与曹魏政权忠奸斗争、“忠不胜奸”的继续;姜维自杀而亡,只不过是彻唱完成了这场悲剧而已。
  其二,姜维和诸葛亮虽然都是尽心竭力地为西蜀政权服务,但刘备活着时候的西蜀政权与后主刘禅当政时的西蜀政权在本质上已有了很大不同。先主君臣精诚团结,共扶大业,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体现了一种“明君贤臣”的政治理想。
  而后主刘禅则荒淫腐败、懦弱无能、任用*臣、排斥忠良,不但根本不能体现“明君贤臣”的政治理想,反而和姜维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忠奸”矛盾。尽管姜维在前线为西蜀政权效命,但却抵不上宦官黄皓受宠,黄暗受邓艾贿赂,散布谣言,“说萎维怨望天子,不久投魏”,于是姜维便星夜被宣入朝,不得不放弃与魏军斗争的有利局面,受制于小人。这样,除了与曹魏忠奸斗争、“忠不胜奸”的悲剧之外,姜维之死的第二重含义就是与后主刘禅以及宫中小人斗争,“忠不胜奸”的悲剧。
  纵观《三国演义》全书,其宗旨是揭示了‘刘汉’正统的忠,与‘曹魏’的奸的斗争,如果说,蜀汉衰败之后,蜀国的灭亡是“忠不胜奸”,也就是英雄事业后继无人的话,那么,姜维最后的自身灭亡才真正是刘、关、张“明君贤主、忠臣良将”悲剧思想的扩展和继续,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
  看《三国演义》,我耳中好象总是响起姜维那悲壮而绝决的声音――――“我军不去北伐,魏军就要西征!那时,如何安民?如何保国?”
----------------------------------------------哭一声悲在心头,笑一声了无牵挂。人生百年多少事,让它随风去吧……
回复时间: 21:46
&许我负天下人,亦许天下人负我&
许我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我
----------------------------------------------我是认真的
不喜欢说假话
说得不好请不要笑
回复时间: 21:16
你写书人物评论也不赖哈.
魏延让诸葛不能放心的恐怕就是弑主一事.背叛可以理解,但是弑主就是不能原谅的了.
徐庶看书的时候没想到过,只是那时候深恨曹操.居然以孝相胁.很可耻的手法.貂蝉嘛,我以前玩关于三国游戏的时候,总是让她跟了关羽.美女配英雄.
至于姜维就没什么了.三国最后看的比较郁闷.主要是阿斗.看着郁闷~~所以对姜维的印象也不怎么深了。
呵呵.看来以后多转转才会看到你发的帖.又要多转了。累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回复时间: 23:23
奇文共欣赏,疑义岂相知?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且听风吟。
回复时间: 17:30
  多少年来,人们在形容一种情势的无奈时,往往用一句话来概括: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这句话,含义多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句话的语素中,含有强烈的、明确的、无奈的贬意因素。说白了,是否可以理解成为:这个蜀国真的找不出人来了吗!怎么连廖化这样的居然也当上先锋官了?!
  那么,廖化在三国风云中到底是何等样人?是不是真的如此的不值一提?为弄清这一点,我对比史书和小说,找到了一些资料,对于廖化有了一点新的认识,在此仅对众“三国”迷们发表一点浅见。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对于廖化记述的很简单,只是寥寥百余字:
  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冀齐,而在宗预之右。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廖化的形象丰满了,多次出现在我们面前:
  ……且说关公来赶车仗。约行三十里,却只不见。云长心慌,纵马四下寻之。忽见山头一人,高叫:“关将军且住!”云长举目视之,只见一少年,黄巾锦衣,持枪跨马,马项下悬着首级一颗,引百余步卒,飞奔前来。公问曰:“汝何人也?”少年弃枪下马,拜伏于地。云长恐是诈,勒马持刀问曰:“壮士,愿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阳人,姓廖,名化,字元俭。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劫掠为生。恰才同伴杜远下山巡哨,误将两夫人劫掠上山。吾问从者,知是大汉刘皇叔夫人,且闻将军护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来。杜远出言不逊,被某杀之。今献头与将军请罪……关公听言,乃拜谢廖化。廖化欲以部下人送关公。关公寻思此人终是黄巾余党,未可作伴,乃谢却之。廖化又拜送金帛,关公亦不受。廖化拜别,自引人伴投山谷中去了……(第二十七回)
  ……玄德曰:“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孔明应允。于是孔明总守荆州;关公拒襄阳要路,当青泥隘口;张飞领四郡巡江,赵云屯江陵,镇公安。玄德令黄忠为前部,魏延为后军,玄德自与刘封、关平在中军。庞统为军师,马步兵五万,起程西行。临行时,忽廖化引一军来降,玄德便教廖化辅佐云长以拒曹操……(第六十回)
  ……云长便令廖化为先锋,关平为副将,自总中军,马良、伊籍为参谋,一同征进……(第七十三回)
  ……杀至三更,正东上喊声连天,乃是关平、廖化分两路兵杀入重围,救出关公。关平告曰:“军心乱矣,必得城池暂屯,以待援兵。麦城虽小,足可屯扎。”关公从之……公问曰:“谁敢突围而出,往上庸求救?”廖化曰:“某愿往。”……(第七十六回)
  ……汉中王闻之,大惊,即与文武商议曰:“曹操已死,曹丕继位,威逼天子,更甚于操。东吴孙权,拱手称臣。孤欲先伐东吴,以报云长之仇;次讨中原,以除乱贼。”言未毕,廖化出班,哭拜于地曰:“关公父子遇害,实刘封、孟达之罪。乞诛此二贼。”玄德便欲遣人擒之……(第七十九回)
  ……却说司马懿被张翼、廖化一阵杀败,匹马单枪,望密林间而走。张翼收住后军,廖化当先追赶。看看赶上,懿着慌,绕树而转。化一刀砍去,正砍在树上;及拔出刀时,懿已走出林外。廖化随后赶出,却不知去向……(第一百三回)
  ……却说姜维传令退兵,廖化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今虽有诏,未可动也。”张翼曰:“蜀人为大将军连年动兵,皆有怨望;不如乘此得胜之时,收回人马,以安民心,再作良图。”维曰:“善。”遂令各军依法而退。命廖化、张翼断后,以防魏兵追袭……(第一百十四回)
  ……却说辅国大将军董厥,闻魏兵十余路入境,乃引二万兵守住剑阁;当日望尘头大起,疑是魏兵,急引军把住关口。董厥自临军前视之,乃姜维、廖化、张翼也……(第一百十七回)
  ……乃迁后主赴洛阳。止有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郎 s 正等数人跟随。廖化、董厥皆托病不起,后皆忧死……(第一百十九回)
  从上面的记叙,我们看到:
  廖化的首次出现,是在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时侯。此时,该是官渡之战前后,那时,廖化还只是个落草为寇的少年将军,算来年纪也就十六、七岁。
  廖化归于刘备帐下是在刘备进川的路上,演义对于廖化来归只用了简单数语,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三国志评话》则对此做了细致的描写,大意是:曹操得知刘备进川,派徐晃等将假冒黄巾余党伏兵于宜都道,夜劫汉营,刘备措不及防单骑而走,在腾龙山下欲到五位占山的大王,杀退曹军,这五位在三国中均较为有名,即:廖化、王甫、赵累、丁立、白寿。廖化、王甫、赵累回荆州成为关羽部下;丁立、白寿随刘备进川,后来,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专门提到此二人。刘备进川在211年,孔明此时30岁,此时的廖化该是二十七、八岁左右的青年。
  在诸葛亮的南征六次北伐中,廖化出场不是很多,我想可能是因为赵云、魏延、张苞、关兴、王平、马岱、吴班等大将尚在的缘故。在“五丈原”诸葛亮去世前的一场大战中,廖化单骑追司马,后者被杀得丢盔弃甲,算算,这时的廖化已经是五十岁的中年人了。
  诸葛亮死后,姜维九伐中原,作为诸葛亮的旧将,姜维手下,不过廖化、张翼、张嶷等几人了,廖化做为复兴汉业的中坚力量,奋战在北伐的前线,直到蜀国灭亡。蜀汉建国共43年,先主二年,后主四十一年,那么,蜀国灭亡时的廖化早已是鬓似雪、眉如霜八十多岁的老将军。
  廖化的身份、才能、武艺与刘备手下的许多将领,如关、张、赵、马、黄、魏延、关平等等是无法相比的。他既不是刘备起兵时的老部下,也不是身名显赫的将军;他既没有出众的统兵才能,也没有卓绝的武功业绩。那么,是甚么让普普通通的廖化为蜀汉的事业付出了整个一生?我想,那就是做为一个人最为可贵的品质---始终不渝的忠诚!
  做为关羽的先锋官,在北伐的过程中,廖化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关羽败守麦城,他单骑突阵赴上庸求救,面对刘封、孟达的见死不救,他痛哭失声、叩头出血;刘备伐吴,廖化力陈刘、孟二人的罪恶,指出造成关羽遇害的祸首。关于荆州丢失后的廖化,《三国志》的记载则是这样的:关羽败亡后,廖化隐姓埋名被迫归属了吴国,日日想着回归先主,于是假称死亡,携奉老母昼夜向西,正好在秭归遇到东征的刘备,重新回到蜀营。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看到廖化的品格。
  由此,我得出这样的结论:
  廖化是三国中经历了魏、蜀、吴整个兴衰过程极少数人中的一个,他对关羽、对刘备的感情发自内心,情真意切,他对蜀汉的事业忠心耿耿、始终不渝,奋斗了整整一生!
  因此,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我想,能不能这样理解:它所叹息的绝不是廖化的平庸与无能,而是在叹息----廖化这样的忠臣勇将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作者声明:本帖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和华声论坛许可,不得转载
----------------------------------------------哭一声悲在心头,笑一声了无牵挂。人生百年多少事,让它随风去吧……
回复时间: 17:34
  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基本上都对吕布持否定态度,笔者也曾经认为其根本就不是个东西!
  说起这位吕布吕奉先,思来想去,这位除了一身盖世的武功和较比英俊的相貌之外,还真再找不出什么可以让人夸他声好的优点,瞧瞧他身上的那些个毛病,立马就得让你来气……
  吕布这个人啊是为人好色不说还见利忘义,优柔寡断整天价自以为是;一看见漂亮姑娘是立马儿晕菜,父子俩争风吃醋为抢一老婆大打出手;别人都是一父一母双亲在堂,他可倒好!一辈子竟然有过仨爹结果自己亲手给宰了俩;将士谋臣费尽心机想出来的计策,倒了儿赶不上他媳妇的一句话管用;平常跟谁都合不来、碰上谁跟谁掐,到处结仇人见人烦闹得整天没一无容身之所;好不容易到了徐州遇到刘备好心给了一小沛还是不甘心,结果乘张飞喝醉了酒,抢人家城夺人家地还厚着脸皮继续跟人称兄道弟;因为干不过曹操没辙了就打自个儿亲闺女的主意,以女儿当礼物求人袁术帮忙,结果还老是反悔,许亲悔亲送亲救亲一通儿乱折腾,上赶着不走打着倒退闹一里外不是人;被曹操打得就剩下邳孤城了不说赶紧想辙、反而整天和妻妾猫在屋里鬼混,一会儿喝酒一会儿戒酒自己不喝还不许别人喝,别人喝了不耐心教育反而暴揍人家侯成一顿,闹得赤兔马也没了方天画戟也丢了众叛亲离!结果,在白门楼让造反的部将绑得跟一抱头狮子似的;人还特怕死特没胆色特丢人,遭了擒就会说:您别捆我太紧!好话坏话说了半天,求这个央那个也没管用,最后还让张辽给挤兑一顿,垂头丧气到了儿还是落了一个死。你说这是什么人性?男人做人要是做到这份儿上,除了是一混球儿还真不好说是个其他什么东西?!
  不过,小卢看吕布那么厉害,又那么英俊威武,赤兔马、连环铠、紫金冠、狮蛮带、方天戟,横勇无敌、天下无双,真的有点爱上他了,舍不得一棍子把他打死,所以啊,拿着《三国演义》翻来看去的找,别说,还真被我找出那么几条优点,不信,咱就在这说说。
  要是说这吕布的优点,首先就得提人家那武功,这是天下所有吃武把式这碗饭的人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吕布确实是厉害,可真称得起天下无敌,在全三国里绝对拔一头份儿!要是论单打独斗,无论你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还是典韦、许诸、夏侯渊、甘宁、徐盛、太史慈,全都不是人家吕布的对手,一个个还别不服,人家吕布活着的时候,哪儿轮得上你们称王称霸?什么青龙偃月刀、丈八点钢矛、镔州双铁戟、五虎錾金枪,方天画戟一划拉个个都得*边儿站。 这吕布除了IQ值低点儿,一遇到别人使计就晕菜,其它时候又怕过谁?人那真叫七个不服八个不忿一百二十个不含乎!
  整部书里枪对枪、刀对刀的干,吕布就输过两回,一次是在虎牢关,刘关张哥仨打人一个,本身就不那么公平,赢了也算不上光彩;另一次就更没法说,兖州大战,曹操手下顶尖的六个人:典韦、许诸、夏侯敦、夏侯渊、李典、乐进一块儿打人吕布一人,这成什么话,有这么打仗的嘛?说着都丢人。所以说,要是这么看,这吕布确实是了不起,武功高强,够的上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要不,为什么现今儿这电玩发烧友玩起《三国》游戏来,都恨不得立刻把吕布招自己手下来呐,这说明啊,人家打起仗来确实管用。
  接着再提吕布有嘛优点?甭说,这人浑是浑点儿但还真有些正义心。虽说是开头走错了路,为了一赤兔马一兜子金珠宝贝杀了头个干爹丁原,跑董卓那儿认了第二个干爹,为起冲锋陷阵干了不少坏事儿。可是人家也不是从此就坏到了底,一遇到王允见了貂蝉,有了爱情土壤的滋润马上就开始觉悟,整个一浪子回头金不换!不但拔剑刺血为誓扶助汉室,而且还就真在那宫门之前一戟要了董卓老贼的命,可称得起是大义灭亲,闹得老百姓这个兴奋!那高兴劲儿就跟几千年后粉碎‘四人帮’举国欢庆是的。杀了董卓之后,吕布继续带头清除李、郭那帮董卓余党,血战了数场,这绝对是扶持汉室尽忠报国的正义行为。有人说那是王允计划得好,吕布傻帽儿中了人家的美人计,对这事儿我不不这么看,这还得说是那伟大的爱情力量让吕布走上了正道,俗话怎么讲来着?道是:家有贤妻丈夫自然就干人事儿,这话真是没错,假如说吕布碰上的是一潘金莲那还不得把整个国家翻一个儿?所以说吕布并不真是坏得没救了,只是有点儿糊涂,遇到好人一指点立马就走正道儿。要搁现在有的人甭管认的干爹干妈多腐败多混蛋多不是东西,只要给点儿好处,有奶就是娘管他*的什么正义不正义?相比之下吕布强多了,就冲这一点,他也算得上是个性情中人可称一声英雄!
  接着再想,就又想出吕布的一长处,就是这个人心肠还挺热,动不动经常爱帮人一忙儿什么的。看《三国》真就发现,吕布解救危亡、扶助弱小之类的事儿还真做了不少。比如说,当年曹操他爹路过徐州,陶谦老头盛情接待排宴接风派兵护送,结果部下不争气见财起意杀了曹操他爹,闹得陶老头烧鸡大窝脖儿,马屁拍马腿儿上了。曹操大兵压境兴师问罪,刘备、孔融前来救援,可就大耳贼那点儿兵成得了什么气候?连赵云都是从公孙瓒那儿借来的,眼瞅着要让人家曹操一锅烩,就这关键时刻,吕布兵发兖州,端了曹操的老窝,吓得曹操赶紧许了刘备的休兵书,这才有了陶谦的三让徐州,你刘备才有了发展壮大的机会,不管吕布的行动是有意而为,还是武大郎过门坎──碰巧,反正人家给你解了围那总是事实。再比如说,那次你刘备奉朝庭之旨讨伐袁术,还没等出兵呐,纪灵已经带领着十万大军找上门来了,虽说是关羽、张飞二位爷武艺高强,可就瞧您那点儿兵,再看您那破城,您是想打都没法打。结果又是人家吕布,关键时刻给您解了围,解得还特艺术!双方谁都没得罪,啪,在辕门那儿立上一戟,强弓一开,嗖的一箭,当的一声射中戟刃,立马就给您解了围,那纪灵屁都没敢放一个,乖乖的回了淮南老家,您瞧吕布这事儿办得多地道。凭这俩事就瞧得出来,吕布这人还是不那么见利忘义,辕门射戟之前,袁术那是提前塞了红包的,结果人家吕布够意思,收了别人钱财却替你刘备消灾,这份义气、这份热心、这份情意一般人还真比不了,要不然后来人家吕布在白门楼上觉得委屈呐,一个劲地骂大耳贼不够意思。就冲吕布这种古道热肠的行为,还不该称人家一声够哥们儿的英雄?
  说到这儿,似乎吕布的英雄事迹已经找没了,这少了点,说服力不够,所以还得拼命找、凑也得凑出来。还行,又想出来一条,就是吕布并不是一毫无头脑的笨蛋,有时使起计来也像模像样儿。要说吕布使计那还得数濮阳之战,为了打败曹操,吕布还真的动了一番脑筋,找了城里一个大款田大户让他写信给曹操,诈称到时候开城接应,自己在城里安排了炮仗地雷炸药包什么的定了一诱虎进笼之计。结果,那么老奸巨滑的曹操楞就上了当,兴冲冲傻乎乎乐呵呵地进了城,这下可惨了,四面八方叮啷哐当一片响,全城上下忽隆哗啦这通烧,闹得曹操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骑着马满城的乱跑,胡子也着了手也起泡了,恨不得屁股都快烤焦了,尤其是吕布在他头上敲的那一戟简直吓得曹操魂儿都快没了。只可惜,吕布这人还是比较注意维护人权,不象本--拉登见楼就撞,结果让曹操给跑了,这要是换了我,管你是谁先给你一戟再说!您瞧人吕布这计用得够水平吧?到后来,也就孔明先生能把火攻之计用成这样。
  再说,白门楼上吕布被擒,表面上看吕布是有点儿怕死,其实人家那是在用计呐,用的就是那著名的‘韬晦’之计。吕布明白,所谓大丈夫能伸能屈,输一次怕什么?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现在咱被擒了,假装投降也不丢人,保住命就有了继续革命的本钱,要是万一曹操上了当,一旦让咱缓过气儿来,待到羽翼丰满,重新树起吕字大旗,接着和你曹操干!兴许就又是一片新天地。所以,吕布对曹操说:“曹哥,这回我是真的服了您了,今后,就听您的了,凭着咱哥俩的本事,您为大将,我为副将,我带领骑兵,您带领步兵,那天下就没有人抵挡得了咱哥俩了!”。甭说,吕布这计还差点成了,听了这话,曹操还真动了心,在那儿琢磨开了,坏就坏在那表面忠厚、内里*诈的大耳贼刘备那儿了,这家伙表面老实,其实啊内心一直憋着劲儿和曹操掰呐,所以一听这话立马就了慌了神,心说,就这一个曹操已经够我头疼的了,要是在加上你吕布,我刘备他*的还有活路吗?所以,赶快落井下石说坏话送了吕布的一条命,难怪吕布气得直劲儿的骂大街呐。想到这里,我一个劲儿地琢磨,如果吕布不死,如果此计成功,那么兴许这历史就得重新写,刘备这大耳贼肯定就没有什么戏,人家吕布可称得起是胸有大志、腹存机谋,要是没刘备这枭雄捣蛋,兴许曹操这*雄就得死在人家吕布手里,这天下闹不好就是他的了,那吕布可就真称的起是一有胆有识的英雄了!
  哈哈!
  说来说去,其实,世界上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真正的不是东西,这个问题实在是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楚的事儿,凡事都有两面,一反一正,相辅相承,要不怎么叫一分为二呐?
  这英雄啊可能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不是东西的混蛋兴许抽冷子冒出一高尚行为,世上的事儿原本就是这么复杂,既然说不清,那干脆就甭追根求底没完没了地非要弄个明白,稀哩糊涂得了,就像《三国演义》,里面有吕布这么个“混蛋”号的英雄不是挺好吗?
作者声明:本帖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和华声论坛许可,不得转载
----------------------------------------------哭一声悲在心头,笑一声了无牵挂。人生百年多少事,让它随风去吧……
回复时间: 09:21
呵呵。连吕布你也要给他平反啊.不过你说的还真对.玩三国没几个不想抓吕布的,在游戏里的确猛啊.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回复时间: 14:14
原帖由 云飞杨 于
09:21 发表
呵呵。连吕布你也要给他平反啊.不过你说的还真对.玩三国没几个不想抓吕布的,在游戏里的确猛啊.
呵呵!难得给我捧场,谢了!
----------------------------------------------哭一声悲在心头,笑一声了无牵挂。人生百年多少事,让它随风去吧……
回复时间: 14:22
  狮盔银铠,白马长枪,擒李蒙杀王方少年英雄名初现
  国仇家恨,丹心赤胆,战渭南斗许储西凉猛将世留芳
  马超,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三国时期的西凉猛将。
  马超的祖先为汉之名将马援,马超本人生得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坐下白马,手中长枪,狮盔兽带,金甲锦袍,其俊美仪表、英雄气概可称直追三国第一名将、人称“汉末双绝”的温侯吕布,马超归汉后在刘备帐下与关、张、赵、黄一起,位列于“五虎大将”之四。
  马超出世,在三国中可谓早矣,十七岁即随父马腾,参加了征讨李、郭乱党的战争,在阵前刺枪王方、手擒李蒙,一战而名扬天下,成为前三国中有名的少年英雄,从而奏响虎将扬威的序曲。
  真正使马超猛将风威显露得淋漓尽至的则是其为父雪恨、挂孝出征的”渭桥六战“。
其时,其父马腾为曹操赚入京城,不屈而死。马超为报杀父之仇,起西凉大军二十万杀奔中原,首战逐钟瑶走马而取长安,再战败曹洪、徐晃直下潼关,直杀得曹军魂惊丧胆。特别是渭桥之战,可称惊天地而泣鬼神!
西凉猛将扬威于阵前,尽败曹营名将:于禁上阵即败,张合不敌而走,李通做枪下亡魂,与虎痴许楮大战亦不输风威,单枪匹马追得曹操弃袍割须,可称“英风天下射,威猛谁与争”?
  然而,如此英雄的马超,归蜀后其所作所为却只有极少的描写,与前三国中的马超相比,可称天壤之别!其事其人少得可怜!本来君臣相逢,应是龙虎风云,恰遇际会,是甚么原因使本该大展风威的马超变得如此寂寞无闻?我想,该是出于以下的原因――
  马超归降,已是刘备图蜀即将完成,魏蜀吴三国鼎足之势就要形成之时。此刻,孔明、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等荆州英杰与法正、颜严、李严、吴懿、雷同等川中豪士风云际会齐聚于一堂,刘备的复汉事业达到了其一生最辉煌的境界,其势恰似日之中天。
  而此刻的马超、马岱兄弟则是迭逢潼关、冀城大败,西凉猛将落得飘零无所,只得暂时寄身于汉中张鲁帐下。刘备进军成都,马超兄弟奉命进川助刘璋以拒荆州之兵。
锦马超勇虽勇矣,然而面对诸葛亮、法正之智,面对张飞、赵云、黄忠、魏延之勇,欲败荆州之兵谈何容易?加之杨松杨柏兄弟掣肘于后,累加刁难,止落得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故,李恢的一席话就使马超归于刘备帐下,所谓:“今见主公,如拨云而见青天也”。
  马超兄弟归降刘备后,为前锋兵临锦官城下,迫使刘璋开城而降。此后,在取汉中、定东川的过程中,刘备帐下众猛将意气风发,奇功迭立:猛张飞智取瓦口关,老黄忠威震定军山,赵子龙汉水寡胜众等等,而马超做为孔明的一支偏师奇兵在取战阳平一战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此,刘备位进汉中王之时,马超才得与关羽、张飞、赵云、黄忠一起,名列“五虎大将”。
  然而,此后的马超在三国中出场则大大减少,几读“三国演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四:
  其一,马超被封为“五虎大将”后不久,蜀国就面临了第一次巨变,即关、张陨命引起的刘备雪弟恨大举伐吴。然而,此刻蜀国的强敌是仍然是北面的曹魏,所以,诸葛亮特意派马超与大将魏延一起,共守战略要地汉中。由于故事到此,重笔落于伐吴,故使读者不易看到马超的做为。
  其二,刘备死后,曹丕听从司马懿之计,五路伐蜀。此时,蜀国面临空前的危机。幸有孔明妙计,安居平五路,而退掉羌王柯比能十万西羌兵的,正是世居西凉素来被其敬为“神威天将军”的马超。特别是在后来的平定南方的征战中,马超更是担负了守卫汉中、兼镇西羌的重任,只是这些都不在演义的中心线索里罢了。
  其三,马超归蜀后,虽因其武勇、声望、家世等列为“五虎大将”,但其对刘备事业的贡献远不如关羽、张飞、赵云和黄忠。关羽、张飞为刘备数十年患难与共的桃园兄弟,其亲密程度无人可比;赵云于刘备穷困潦落之时忠心相随,且有两番护幼主的大功;黄忠自长沙归于刘备帐下之后,取东西两川屡立奇勋,而这一切都是马超所不具备的。因此,重任都有关羽、张飞、魏延担上,他用武之地不多。
  其四,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点:马超在经历了潼关、冀城大败的教训之后,想必是深有心得,在刘备帐下深知自身地位、贡献与关、张、赵、黄无法相比,加之其为人恃武自傲而又忧谗畏讥,所以,当川中名士彭漾因对刘备不满,来说反马超之时,马超立即将其言论上报刘备以求解脱嫌疑,由此可见其小心而自保的心理。
  等到初次北伐,马超这位三国名将已经是盍然而逝于沔阳,享年只有47岁。所以,马超的一生的命运,在我看来颇具悲剧色彩,因此,每当想起锦马超,内心常有惋惜不平之气……
  年内,看到一本有关三国的作品,作者周大荒先生以《反三国演义》之名,处处反正史而书之,缺撼事事补足,三国终归于汉,读来令人读而神往。
  其中,尤以为马超翻案之文章最为精彩!在作者笔下,归汉后的马超率领西凉铁骑,南征北战,东讨西杀,北出幽燕,南下湘粤,其威名声震大江南北!其事其名压过了关、张、黄、魏诸将,能与其相比者,唯其妹丈赵云一人!卷中“马孟起衣锦还西凉,曹子建慷慨歌塞外”一章读来尤为荡人心魄,真正使小女子悠而神往!
  我想,马超泉下如若有知,亦当将周先生引为知己也。
----------------------------------------------哭一声悲在心头,笑一声了无牵挂。人生百年多少事,让它随风去吧……
回复时间: 14:27
  襄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乃三国时期的军事重镇之一。
  翻开《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到,三国中许许多多的战争场面都是围绕着襄阳这个战争要冲之地而展开――
  前有刘皇叔的携民渡江、败走襄阳,被蔡瑁张允刁难窘迫于城下,于是便有了魏延的城头骂贼、挥刀大战名将文聘、最终抛家舍业避祸于长沙;便有了数十万百姓落难于当阳、英风四射的子龙怀抱幼主的拼死冲杀,张翼德长坂桥头的高声大喝、横矛立马,遂使黑白二将的美名传遍了天下。
  后有关云长的赤兔扬飚、挥师北伐, 汉寿亭侯长髯已白而青龙刀不老,于是才有了阵前的走马扬威、力劈曹军骁将夏侯存的威风;才有了与西凉猛将庞令明两军对垒时的万丈豪气、生死搏杀;才有了虎帐运帷幄、水淹七路军、谈笑擒于禁、声名传天下的关云长生前那最后一抹儿灿烂的晚霞……
  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围绕襄阳这座古之名城,给我们留下多少怀古的幽思,给读者留下了多少咏叹的佳话!
  然而,几读《三国演义》有关襄阳的篇章,却给我留下了一个至今难解的疑问,那就是――
  赤壁大战后,襄阳到底归于了哪一方?是归于了刘备?还是属于了曹操?为此,笔者几读全书,发现有关的记叙共有三处,而这三处明显存在着矛盾、含糊、相悖之处。
  为了说明这一点,在此,笔者首先提出二种假设,以说明其自相矛盾、逻辑相悖之处,与众友一榷――
  假设一:赤壁大战后,襄阳归于了刘备。
  论据一(见书证如下):
  “……周瑜、程普收住众军,径到南郡城下,见旌旗布满,敌楼上一将叫曰:‘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周瑜大怒,便命攻城。城上乱箭射下。瑜命且回军商议,使甘宁引数千军马,径取荆州;凌统引数千军马,径取襄阳;然后却再取南郡未迟。正分拨间,忽然探马急来报说:‘诸葛亮自得了南郡,遂用兵符,星夜诈调荆州守城军马来救,却教张飞袭了荆州。’又一探马飞来报说:‘夏侯敦在襄阳,被诸葛亮差人赍兵符,诈称曹仁求救,诱敦引兵出,却教云长袭取了襄阳。二处城池,全不费力,皆属刘玄德矣。’周瑜曰:‘诸葛亮怎得兵符?’程普曰:“他拿住陈矫,兵符自然尽属之矣。”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见: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
  结论一:赤壁大战后,孙刘两家争夺汉上九郡之地,诸葛亮用计夜取三城,令关羽夺取了军事重镇――襄阳。参照上面书文,可以认定,赤壁大战后,襄阳归于了刘备。对于此点,我想大家应该均无疑问吧?
  假设二:赤壁大战后,襄阳归于了曹操。
  论据二(见书证如下):
  “……忽听得背后喊声大震,鼓角齐鸣。曹仁急命前军速回,背后关平、廖化杀来,曹兵大乱。曹仁知是中计,先掣一军飞奔襄阳;离城数里,前面绣旗招扬,云长勒马横刀拦住去路。曹仁胆战心惊不敢交锋,望襄阳斜路而走。云长不赶。须臾,夏侯存军至,见了云长,大怒,便与云长交锋,只一合,被云长砍死。翟元便走,被关平赶上,一刀斩之。乘势追杀,曹兵大半死于襄江之中。曹仁退守樊城。云长得了襄阳,赏军抚民。随军司马王甫曰:“将军一鼓而下襄阳,曹兵虽然丧胆,然以愚意论之:今东吴吕蒙屯兵陆口,常有吞并荆州之意;倘率兵径取荆州,如之奈何……”(见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
  结论:刘备取得东、西两川之地后,声威大震,位进汉中王。曹操使满宠为使,相约东吴共图荆州。孔明得知后,命关羽先发制人,出兵北伐。关羽第一战即取得了襄阳,并将曹仁围困于樊城。即然是“首战取襄阳”,那么,结论是显而易见的:赤壁大战后,襄阳归于了曹操。
  对比结论一和结论二,我不禁要问――
  按照结论一襄阳当属刘备无疑。可是,如果是属于刘备,那么,为什么关云长北伐的第一战却是首夺襄阳?那么我就要问了:本属于刘备的襄阳是什么时侯丢的?怎么丢的?答案无非有三:
  一是主动放弃的;二是曹操夺走的;三是刘备还给曹操的。
  主动放弃的似乎不可能。
  众所周知,襄阳乃是荆州的北大门,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按照孔明《隆中对》的大势构想和刘备赤壁之战后急须站稳脚跟扩张地盘的具体现实,这样一座不同于一般小城的军事重镇,无论是出于北出宛洛、逐鹿中原的战略大计,还是抗击曹兵、确保荆州安危的三分原则,派遣重兵防守还唯恐不足,又怎么会主动放弃?
  被曹操夺走也无凭无据。
  假定襄阳是被曹操夺走,那么,是什么时候被夺走的?又是被怎么夺走的?对此,《三国演义》中并无文字提及。不可想象,做为重要的军事要地,襄阳的易手竟会如此的悄无声息?这怎么可能?书中对于作为主要的敌对双方魏与蜀之间的争战可谓不惜笔墨、处处提及,怎么可能唯独忘记襄阳的得与失?
  刘备还给曹操决无可能。
  众所周知,刘备和曹操是不共戴天的冤家对头,正因为是刘玄德的苦无立足之处,才至使桃园兄弟长败于曹军。赤壁大战后,扩张地盘成了刘备的首要之急,取武陵、袭桂阳、夺零陵、战长沙,久无定所的刘备终于得以喘上一口气。试想,对于盟友的东吴,刘备尚且赖地而不还,又怎么可能将襄阳拱手送给死对头曹操?
  由此,我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三国演义》对于襄阳的归属前后是自相矛盾的。
  第二,笔者提出一个疑问,以指出小说中的含糊之处――
  “……于是遂请孔明,同议起兵西行。孔明曰:‘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玄德曰:‘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孔明应允。于是孔明总守荆州;关公拒襄阳要路,当青泥隘口;张飞领四郡巡江,赵云屯江陵,镇公安。玄德令黄忠为前部,魏延为后军,玄德自与刘封、关平在中军。庞统为军师,马步兵五万,起程西行。临行时,忽廖化引一军来降,玄德便教廖化辅佐云长以拒曹操……”(见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
  仔细读罢发现,书写至此,有关“襄阳”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开始变得语焉不详――
  不是吗?在这回书中,提到的已不是准确的城池―襄阳,而是变成了“襄阳要路”。注意:是“襄阳要路”,而不是“襄阳要地”!“路”与“地”虽一字之差,可含义却差之千里。
  “襄阳要地”可准确地得出结论:即指襄阳;而“襄阳要路”之“路”则不然了,相对于把守“襄阳要路”北抗曹魏的关羽来说:“襄阳要路”在此具备了双重的含义――“襄阳要路”既可以说成是我方相对于对方的前哨阵地,同样也可理解为对方相对于我方的前哨阵地,那么,此时的襄阳到底在哪方的控制之下?罗老先生的笔触到此开始变得含乎不清了!而此处,则恰恰夹在上面的论据一章回与论据二章回之间。
  难道这只是一种巧合吗?不,决对不是!对于这一点,我坚信得罗老先生不是出于疏忽,而是出于一种极其隐晦的目的,那就是――要在我们的不知不觉间,要在读者的大意粗心间,将襄阳这样一座极其重要的军事重镇,不动声色地、兵不血刃地从刘备的手中转移到曹操手中。
  这一点,罗老先生做到了,于是襄阳便从第五十一回的刘备之手,通过六十回的含含糊糊,变到了七十三回的曹操手中!哈哈,老先生变得可谓人不知鬼不觉!只是可惜,他老人家没有想到,数千年后这世上还有个爱钻牛角尖的卢虹。
  呵呵,戏法我是看穿了,可我想不通的是:他老人家变这戏法,目的究竟是为了啥?但愿能够有谁帮我解开心中这个谜。
----------------------------------------------哭一声悲在心头,笑一声了无牵挂。人生百年多少事,让它随风去吧……
回复时间: 14:35
  黑脸张飞是三国数一数二的猛将。
  这个“猛”字贯穿于黑脸张飞的一生,从最初的怒而鞭督邮到三英战吕布,从醉酒失徐州到横矛长板桥;从巴州收严颜到葭萌斗马超,从瓦口战张合到褒州刺许楮……
  可以说张飞的性格、形象、武功、业绩等等都围绕着其猛而展开。
  但是,如果读三国只看到张飞的猛字,从只看到猛字就认定其是一个头脑简单的“匹夫”,那则是失于偏颇、大错特错了。
要知道,猛不等于憨傻,猛不代表着无智,这一点也正是黑脸张飞不同于“水浒传”中黑脸李逵的地方,可以说:前一黑脸是猛中有智;后一黑脸则是猛里带憨。
  勿须讳言,前三国中的张飞,是个地地道道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猛将,所谓只会恶战、就知撕杀。
  然而,正如俗话说的,人过四十而不惑,吃亏多了,傻子憨大也会变得聪明起来。哈哈,我看猛张飞正是应了这句话――跟着刘备十多年东奔西走,屡受措折,苦头大大,张飞想必感触多多!
  特别是诸葛亮出山之后,烧博望、烧新野、烧赤壁的这新官上任后的三把火,其谋其智想必给了黑脸老张极深的印象,以至后来,孔命的用兵布阵,派将点兵,肯定给了黑脸张飞极大的启发,在这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当中,估计猛张飞的智商得以迅速提高,因此,此张飞已非旧日可比。
  于是,就有了长坂桥头的初施小计,廿五骑马进播起的灰土尘烟恍如千军万马奔驰,加上那惊天动地的一声虎吼,还就真的吓住了来势汹汹的八十三万曹操大军;
  于是,就有了入川路上巴郡城下的巧而用计,靠真假张飞蒙住了久经沙场老将严颜,智擒恳辞说服名将连下关隘四五十处,竟比诸葛亮还早到了涪关,夺了头功;
  于是,就有了取东川战汉中瓦口关前帐中之假醉,靠着心生妙计另辟奇径与魏延两路夹击,战鼓声中烟尘起处横矛立马,杀得一代名将张合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特别是,张飞与刘备一生不渝的桃园之情,更加催化了猛张飞头脑中的智慧,两路进川解的是刘备兵败雒城困守涪关的燃眉之急。
兄长被困,最为关切的无过关羽、张飞,因此,督军入川非同儿戏,只可胜不可败,张飞必然深知这一点,而孔明正是看到张飞的猛中有智,看到了张飞与刘备无人可代的桃园之情,才放心的将这一枝分量极重的令箭交给了猛张飞,而张飞则不负重望,自己的智慧独当一面而成全功。
  据说,诸葛亮一生只有两位弟子,乃是前张飞、后姜维。而张飞也并非是一个头脑简单的猛夫,而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儒将,其人善书善画,其字方棱出廓,可称铁画银钩,其仕女图更是出神入画,起手丹青。
  哈哈,这一点,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国良先生的长篇评话《三国》中有明确记载,在这,我就不多说了。
----------------------------------------------哭一声悲在心头,笑一声了无牵挂。人生百年多少事,让它随风去吧……
回复时间: 20:28
本想反驳,但是忍不住读下去
读完就不敢再驳了。
----------------------------------------------闻弦歌而知雅意
回复时间: 20:45
美女,帮忙写写曹操和刘备哈~
奇怪哈。这么好的帖子,又是美女原创。为什么版主不加精呢~~~莫非没混个脸熟?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回复时间: 01:15
  三国,是英雄的天下,也是斗智的战场。
  在整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为数不少极具智慧的谋臣,如曹操手下有郭嘉、程昱、荀攸、司马懿,孙权手下有周瑜、张昭、鲁肃、陆逊,刘备手下有诸葛亮、徐庶、法正、马良等等……
  对于以上列举的众多谋臣,关于他们运用智慧、出奇致胜的故事,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给予了证实,在此,笔者不想多说。
  道号“凤雏”的庞统,作为三国中著名的谋臣,他的智慧似乎应该与道号“卧龙”的诸葛亮等同。
  关于庞统,未等其在书中出现,其智慧的程度已经通过山林隐士司马徽之口告诉给了大家,所谓:卧龙凤雏,得一人即可定天下。从而使刘备由此生出了求贤若渴的心情,也使读者产生了极欲一领其才能的欲望。
  可以设想,如果司马徽所言是真(也肯定是真),因为,他在其弟子卧龙未出山之时,便已算定其‘得其主而不得其时’,算得是那么的准确;那么,我们也肯定可以这样推论:无论三国中是谁得到这位凤雏先生,那么统一天下的愿望则不难实现。
  所以,当卧龙、风雏双双归于刘备帐前的时候,我们真的同关羽、张飞、赵云们一样,为刘备的统一事业有望而感到欢欣,因为,两人得一人即可得天下,现在当世最具智慧的两人全为刘备所得,那么完成统一的心愿一定不会落空。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刘备是这样想的,关张赵等人肯定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这位被其老师推崇倍至,令世人羡慕不已的凤雏先生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纵观整部三国,他那无限的智慧只得到了极其可怜的体现,可称两大两小、两胜两败。
  大胜者:
  赤壁之战时,庞统单人过江献连环之计,靠一片花言巧语使惯于用兵的曹操上了当,铁锁连舟,最终使曹兵大败而归,遂成就了周郎火烧赤壁的佳话。
  小胜者:
  投奔刘备之后,因其貌丑不为刘备所重,被派到耒阳县充当县令之职,因心有怨愤,酗酒百天不理政务,直到张飞到来方大显其才,百日积案一日批完,遂得刘备重用,委以副军师之职。
  除此之外,实在看不出这位凤雏先生的智慧还能体现在哪里?又有何资格与统率全军克敌制胜的诸葛孔明齐名共列?
  在刘备手下,可以说庞统甚至得到了高于孔明的信任,因而,西取蜀中谋划策略的重任便落在了凤雏先生的身上,况且,凭着‘凤雏’这块金字招牌,凭着‘得一人即可得天下’的赞语,攻占西川应该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但是,真是可惜,凤雏先生在刘备手下的表现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同样也是一小一大两计,但两计划均告失败。
  小败者:
  凤雏先生在刘备、刘璋涪城相会的时候,欲仿效鸿门之法,安排大将魏延席前舞剑,准备借机袭斩刘璋,结果被刘璋手下众将识破,闹得双方众将在席前斗作一团,害得刘备好生无趣,几乎无法收场君臣二人差点闹翻。
  大败者:
  席间斩璋计划失败以后,凤雏先生不听诸葛亮的劝阻,一计不成又生二计一厢情愿地认为敌人七夕节必无准备,兵分两路偷袭雒城,结果计策又被刘璋手下大将张任识破,伏兵于落凤坡,不但使汉兵受到重大损失,自己也落了个万箭穿身的下场,造成刘备兵困涪城进退无路的境地。
  至此,庞统在刘备手下副军师的使命完成,大名鼎鼎的凤雏从此落地。
  不容否认,在风云变幻的战场上,时刻都会出现意外情况,谁都有可能遇到挫折与失败,这对于一般的谋士或将领来说极其正常,否则就不会有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教训;但是,对于作为三国中智慧顶尖的凤雏先生来说,却绝对不应该、也不可以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所以,我只能认为,庞统其实不过就是与其他谋士一样的人而已,绝没有司马徽所说的那么神,称其为‘凤’则未必,视其为‘雏’倒是比较准确。
----------------------------------------------哭一声悲在心头,笑一声了无牵挂。人生百年多少事,让它随风去吧……
回复时间: 01:24
  一部《三国演义》,写尽了魏蜀吴数十年间风云变幻争霸谋国的兴衰历程,刻画了一大批风流倜傥、豪气干云的文臣武将。
  纵观全书,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关羽关二爷称得起是绝对的出类拔萃,罗贯中老先生为塑造关羽的英雄形象,可算是不惜浓笔重彩,对其进行了全方位包装,使这位原本在三国正史武将行列中的普通一位带上了神仙般的色彩,从而在《三国演义》这场乱七八糟的混战中大大地出了一把风头。
  在作者笔下,关羽可谓是人近完美,貌似天神,一亮相就震得大家晕头转向。不信请看:一双丹凤眼似睁似闭,两道卧蚕眉直挑额梢,身高八尺赤面长髯,鹦哥绿的战袍黄澄澄的金甲,骑着今天比赛肯定也是准赢没输的赤兔马,提着一柄八十来斤重砍谁谁趴下的青龙偃月刀,长年是秉烛夜读手不释卷,整日里张口《春秋》闭口仁义,甭管见谁都是一脸的傲气一脸的不屑,这形象还得了?就这酷相,要搁现在粉丝绝对的多,得让普天下的女孩儿围追堵截崇拜无比;让全世界的男人羡慕得两眼发绿自惭不如。
  为了显示二爷的与众不同,罗老先生大书特书耗尽笔墨的是关二爷那难得的‘五常俱全’的英雄本色。何谓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关于他的仁,道是将军平生战之有理,龙刀上只斩大将不杀小兵;关于他的义,道是不忘桃园结义之情,为寻兄单骑走千里;关于他的礼,道是一宅分两院,彻夜立于门外叔嫂之礼不乱;关于他的智,道是,水淹七军巧用计,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关于他的信,道是华容道上放曹操,以报当年许昌知遇之恩。这种种挑不出错儿的优点,乍看起来真是够让天下人猛学一阵儿的。
  于是,原本是山西解良普普通通的一介武夫,凭着罗贯中老先生的一支笔,就成了今天的武圣人关帝君。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此就多了那么些大大小小新新旧旧的二爷庙,城市农村大街小巷店里屋中黑白两道面前,从此他老人家面前就烧起了无数支烟雾燎绕的香。
  好在,罗老先生心中也门清:光凭这些优良品质还是不大够使,因为要想在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的英雄猛将中拔一头份儿,能打能拼则是所有将军必须具备的混饭本钱,如果没有了这桩本事,空说什么仁义礼智信总还是有那么点儿心虚。
  故此,老先生费尽了笔墨、绞尽了脑汁,攒出了一堆儿什么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取长沙斗黄忠,临江亭单刀赴会,捉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有关二爷特别能战斗的光辉事迹。
  这下成了,没人怀疑了,也没法怀疑了,连我也是。有时真恨自己干吗生成女儿身?要不,俺也生一凤眼长一蚕眉留一胡子变一红脸骑一赤兔提一大刀,擒几个斩几个,饶世界地狂上那么一回该多好!只可惜,现在人长大了,胆儿却越来越小,这心里也越来越阴暗,不说自己没能耐干不成什么大事,反而开始怀疑起人家二爷来了。刚开始时还真有点儿心虚,私下里直嘀咕,生怕那二爷知道了一上火显起圣来,闹得自己也跟那吕蒙、潘璋似的被追了命。可是什么事儿都怕琢磨,越琢磨就越觉得不对劲儿,不信就摊开说说-------
  一说那温酒斩华雄――
  说好听的是关二爷真狂,说不好听了是二爷忒黑。人家华雄倒真是一员的猛将,书中出世就打了两仗,是杀鲍忠砍祖茂败孙坚斩潘凤,吓得众诸侯屁滚尿流连寨门都不敢出。只可惜,错就错在不谦虚,打了胜仗一高兴就放松了警惕,结果让关二爷钻了空子,这二爷打仗似乎老凭着一绝招;马快。趁人不注意呲溜儿一下就到了人跟前儿,是抡刀就砍、砍完就跑、跑回就吹,不光吹自己还捎带着吹张飞,表面上听着挺谦虚,其实心里透着得意。尤其是得了赤兔马之后这招儿用得就更神,要不怎么那么容易就把河北名将颜良给斩了呢?要怪就怪这招儿平常练得忒熟了,到时候不用都不行,刹都刹不住,加上曹操这帮人再夸上两句,二爷真就有点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原来字长生变成了字云长,估计就是那时候改的。
  二说那三英战吕布――
  本意上是夸刘关张三兄弟,结果是弄巧成拙,反而让人看不出三位爷有多大能耐。谁都知道,自古打仗都是兵对兵将对将,讲究的就是单打独斗。这回可好,开始三位谁也不上,戳在那儿看热闹,等人家吕布打半天累够呛了这才上去,上去还不算,还仨一块儿上。俗语道:好虎架不住群狼,所以就算那吕温侯再勇再神再厉害,一根儿方天戟也挡不住蛇矛当头猛戳、偃月刀两边乱剁、双股剑在屁股后面没完没了的瞎招呼,何况,旁边还有一帮拉拉队在那儿敲锣打鼓起哄架秧子。看《三国》都说人家吕布不是东西,其实要我看这温侯也是一个傻瓜,光知道瞎打,就没想到是不是该抽冷子问上一句:这打群架呐?有本事姓关的你和我单挑!估计听了这个,二爷心里恐怕也就该打打哆嗦了。
  三说那斩颜良诛文丑――
  细琢磨也不见得比那仨人打一个体面。人家颜良受你那倒霉大哥的嘱托,好心好意等在那儿捎信给你。您可好,仗着赤兔马脚力快,冲到跟前儿不吭不哈就给人一下,还是‘刺’其于马下。谁都知道,这刀用起来分砍、斩、劈、削、剁,就是没听说过什么刺,刺倒有,那是匕首、攮子、三棱刮刀之类凶器常用的招儿,只能用于抢劫、搞暗算,根本就上不了台面,所以这斩颜良绝对包含着偷袭的成分,够不上光明磊落;再说诛文丑,确实是比斩颜良强得多,明刀明枪赢下来的,所谓战不数合,文丑力怯,绕河而走,被脑后一刀劈于马下。这回倒是没用‘刺’,可是大家别忘了,人家文丑那是刚刚打完了一场硬仗,对手又是曹操麾下的名将张辽和徐晃,还没等歇过乏来呢,得,就又让您这生力军白拣了一现成。
  四说那过五关斩六将――
  说白了就更没什么可光彩的。五关六将何许人也?整个一帮杂牌军黄巾余党无名之辈,要是宰这几位也称得起是一光彩,那赵云大战战长坂坡挑的五十多又不知该算什么?其实,这几位搁现在无非就是一帮维持社会治安的片儿警,只会使使电棍,换个家什儿就不灵,何况人家理也不亏就是干这个的。现在出门还得带一身分证呐,警察要检查就得乖乖给人家看,出海关证件不全还走不了呐。您二爷可好,什么都没带还不许人家问,说不过就动刀,结果就这,还被人家韩福给了一箭,您说您这脸可往哪儿放?尤其是那古城会杀蔡阳就更没劲儿,本来屯土山约三事您降了曹操这是事实,自己就有那么点亏心,再碰上一混球儿张飞,说不清道不明,为了证明自己无限忠于刘备,就只好拿人家蔡老头的脑袋当凭证了,你说蔡阳、秦琪这舅甥俩招谁惹谁了?一个无非是公事公办忠于职守,一个无非是外甥被杀想讨个说法,结果全都被您这大仁大义的二爷给宰了,这可真够冤的!
  五说那战长沙斗黄忠――
  去之前二爷狂得没边儿,去之后整个儿一灰溜溜,还得靠魏延战场起义,才算是进了城保住了面子。遇到黄忠两军一对阵,您二爷是满脸的瞧不起人家,号称:可惜我这青龙刀斩你这老卒!结果打起来全不是那么回事儿。第一天和人打一平手,第二天老头马失了前蹄,二爷还算是有骨气没趁机占便宜,可第三天人家也没亏了他,黄老头射出的三箭哪一支都能要了您的命,老头心软没这么做,结果因为这个还差点让韩玄给砍了头。尤其是后来,刘备入川成了汉中王,二爷被封为五虎大将之首,黄忠被封了五虎大将之末,功劳那么大的黄老头什么理儿都没挑,可瞧您二爷这份不高兴,说什么大丈夫不与老卒为伍。说实话,我真看不出这老卒有哪儿比不上二爷对不起二爷,人家进西川做先锋,战东川为主将,巧计败张合,勇夺天荡山,连那么大的虎将夏侯渊都被老头给斩了。最后为了给您报仇,都七十多岁的人了,还讨令伐吴结果战死在沙场,整个儿一老当益壮满目夕阳红;您可倒好,人家沙场玩命的时候,您舒舒服服地坐在荆州城里享清福,结果城还没给看住,闹一败走麦城身首异处,害得张飞五迷三道地丢了命,闹得刘备哭着喊着玩命似的伐吴,结果让陆逊一把火烧了个焦头烂额全军覆没,把诸葛亮辛辛苦苦挣的那点家底差不多全给抖搂光了,要我说,刘备这家就败在二爷您这儿了,早知道这样儿还不如让赵云守荆州,那准比您强。
  六说临江亭单刀赴会――
  乍一看您真是胆气冲天,正义凛然,细一琢磨就满不是那么回事了。您不去也得行啊?往远说,是你们哥们赖人家荆州不还得给个说法儿;往近说,人家孙权为了两家的交情,给您一天大的面子,好心好意来拉一回亲家。您不答应也没有关系,一家女百家求,可也犯不着骂大街呀?瞧您那话说的:吾虎女焉能嫁你犬子!就这话人家孙权能不急?凭什么你家姑娘是大虎妞,我家孩子就得是小狗崽?再说,刘备的新媳妇是孙权的妹妹,你骂人家孩子是狗,那狗的小姑您的大嫂又是什么?这不是往自己个儿脸上抹黑连你大哥都给骂了吗?所以,您不去东吴解释解释行吗?到了临江亭,虽说是东吴有埋伏但都在芦苇荡里窝着,眼前可就一文官,还是出名的老好人鲁肃。再瞧瞧您二位,一个内穿铠甲腰悬利剑,一个全身披挂手捧大刀,就这还是不敢多呆,话没说上两句就装疯卖傻号称醉了抬腿就走,走还不算,还一个拉着人家鲁肃等到了船边才敢放手,一个赶紧打旗语叫关平过来接应,这也太丢人啦。拉人家鲁肃干什么?说白了不就是挟持人质吗?这都是土匪混混地痞流氓塔利班本拉登爱干的事儿,真可惜了您还是那有名的五虎上将汉寿亭侯,瞧这事儿干得这叫不地道!
  七说那斩庞德擒于禁――
  好象这是您二爷一生最了不得的威风,据说因为这把个曹操吓得差点儿没迁了都。其实,细想想这就更没什么可吹的了,您二爷这时候是五虎大将之首,坐镇一方的司令官,张赵马黄差不多都得听您的,谱儿大啦!可那于禁是什么人,无非是一经过长期艰苦斗争磨练过的老兵油子,在曹操手下也就是一个二流之将而已,人品还次;西凉庞德倒真是一血性汉子,为争一口气和您死磕!上战场不避晦气连棺材都捎上了,可是在您看来也不过就是当年马超手下的一小卒,没什么了不起的,所以见了人家的面儿,您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满脑门子的瞧不起,张口就是我斩你这鼠辈。结果呐,打了半天没占着便宜不说,还挨了一箭只能拨马就跑,多亏有那关平挡着,加上于禁这混蛋心数不正帮忙敲倒锣,否则弄不好二爷您还真让人庞德给灭了。打不过就开始憋损招儿,知道庞德从小生在陇西现在叫西北,属干旱地区,平常连水都吃不上更甭提游泳,所以就偷摸地修堤蓄水淹人家,你说这叫什么事儿?,这带了什么头儿?怪不得当年蒋介石一门心思地在河南花园口炸黄河放水造那么大的孽呐,兴许就是跟您关二爷学的。和庞家结下那么大的仇,您拍拍手闭眼走了,结果您的后代可就倒了大楣啦,蜀国灭亡的时候,人家庞德的儿子庞会长大了,不但大了,而且跟他爹一样,又是一勇将,拎着大刀冲进成都,把您的后代、汉寿亭侯关彝一家杀了个精光,您说这不是报应吗?
  行了行了,实在太丢人了,我都不忍再说下去了,真有点臊得慌!就这样,二爷您还好意思坐那庙里一本正经地受那香烟,要我看,您干脆退位,赶紧回到武将班中就得了。
作者声明:本帖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和华声论坛许可,不得转载
----------------------------------------------哭一声悲在心头,笑一声了无牵挂。人生百年多少事,让它随风去吧……
回复时间: 01:34
  翻开《三国演义》,在漫长的人物画卷之中,前赴后继、子承父业的父子豪杰并不少见,汉末如此,魏如此,蜀如此、吴亦如此,这倒让我想起了那句著名的话:老子英雄儿好汉。
果真的都是如此吗?细看《三国演义》之后,却不尽然!总的说来,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的父子该有四类:
  一是父子两代同可称为豪杰;二是父可称豪杰而子为平庸;
  三是父虽平庸而子却为豪杰;四是父子均是碌碌平庸之辈。
  这样一分,则脉络比较分明了。
  在《三国演义》中,第一类人数最多,其次是第四类,第二、三类人数相对少些。在此,只拣有代表性的谈上几位。
  父子两代同可称为豪杰――
  曹家父子算来当属第一类。阿瞒的盖世业绩当有目共睹,不用多说,其子曹丕、曹植、曹彰等人也可说是个个出色!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曹丕的“典论论文”、曹植的“洛神赋”至今脍炙人口,说“三曹”的诗歌文赋代表了此时期文学创作上的最高成就一点不过份;虎将曹彰更是勇贯三军,威镇塞北,出场虽不多,然汉中一战,戟刺蜀国大将吴兰,被其父称为“黄须儿”。虽然自曹睿起,曹魏大权逐渐为司马氏所掌握,但曹操父子均称豪杰当无疑问。
  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祖孙亦在其列。诸葛孔明被后世推为三国第一智者,第一贤相,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代贤相,千古美谈。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做为孔明的后代,在蜀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炎刘事业,高举诸葛大旗,与邓艾大军于绵竹决死一战,父子二人力抗强敌、十荡十决、血染沙场。此战,可称惊天地而泣鬼神!可以说:诸葛瞻、诸葛尚之死,标志着诸葛家族为之奋斗的刘汉事业最终走向了结束……
  蜀国大将关羽、关平、关兴、关索父子。关羽,蜀之名将,自出世以来,身经百战,以“忠义”二字名传千古,这无须赘言。其义子关平,自关家庄认父后,做为父亲的得力助手,冲锋陷阵效命沙场,视死如归父子归神,为当世之杰;关兴、关索,继父之志,勇冠三军。特别是关兴,出世以来,雪父仇、弑强敌,跟随孔明几出祁山,英风不亚其父,不愧刘备亲赐“安国”之字,不输龙骧将军的美名。
  蜀国大将赵云、赵统、赵广父子。赵云,自出世以来,罕逢敌手,特别是长板一战,怀抱幼主杀得曹军鬼号神惊,遂得常胜将军美名!难能可贵的是其所具有的高于一般武将的军事家、政治家眼光和头脑,“两番护幼主,一心报君王”当是其真实写照。其子赵统、赵广虽不似其父子龙般威风,但一为虎贲中郎将,一为牙门将军,特别是赵广,跟随姜维大战魏军,英勇战死于沓中前线,子龙泉下有知,当为自豪。
  魏国大将张辽、张虎父子。张辽,曹操手下“五大将”之一,文武全才,忠义慷慨,深得曹操依重,独挡一面,坐镇合肥,逍遥津一战,以少胜多,大破东吴十万大军,从此名镇天下!其子张虎,子继父业、久历戎行,跟随司马懿大战蜀军,长期活跃在两军前线,多立战功,深得主帅的信任,终遂封侯之志,可称两代名将、父子豪杰。
  魏国大将庞德、庞会父子。庞德,西凉猛将,为解樊城之围,抬棺赴敌,行前设宴,将决死一战的的决心告知幼子庞会及手下众将。阵前,大战关羽父子,箭射一代名将,水淹七军被擒后宁死不屈,慷慨赴义!其子庞会长大后,其勇猛不亚其父,随钟邓大军伐蜀,破成都斩杀汉寿亭侯关彝全家,一报父仇,为三国末期之名将。
  魏国大将许楮、许仪父子。许楮,曹操手下名将,身强体健、力能拽牛,跟随魏武帝南征北战,讨吕布、破袁绍、灭刘表、战马超,冲锋突阵、横勇无敌,与典韦齐名,被称为“虎痴”。其子许仪,自幼武艺精通、弓马娴熟,尽承父业。灭蜀时,为钟会大军先锋,因与主帅不和,被其寻隙斩杀,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魏国大将邓艾、邓忠父子。邓艾,灭蜀的最大功臣,年少时,因家贫曾为牧牛郎,处境虽窘然不改凌云之志,通晓军机、百折不挠,终成一代名将,数窘姜维在前,暗渡阴平在后,终使蜀国君臣素服而出,降幡高挂于锦官城头。其子邓忠随父征战于魏蜀前线,也曾与姜维大战,也曾于绵竹袭破诸葛之军,只可惜,功成之日竟成了父子丧生之时!
  蜀国大将傅彤、傅俭父子。傅彤,刘备部下大将,为雪关羽被害之恨,跟随先主伐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之时,为解先主之围,力撑危局,主动断后,死战不退,面对吴兵劝降,大义凛然曰:我乃汉将,岂肯降吴狗乎?!直至吐血而死。其子傅俭,弓马娴熟,少年有为,随姜维北伐,活擒王真锏打李鹏而一战成名。钟会大军伐蜀兵至阳平关,傅俭当先出战,不料副将蒋舒贪生怕死树起降旗,傅俭怒斥蒋舒,返身陷阵,杀敌无数壮烈殉国!傅彤、傅俭父子真可称舍身取义的两代豪杰!
  父可称豪杰而子为平庸――
  魏国大将夏侯渊、夏侯懋父子可称父为豪杰而子实平庸的代表。夏侯渊,世之虎将,跟随曹操以来,迭破强敌,威风八面,其中尤以大破马超、威震陇西为最,深得曹操倚重,成为震守汉中的主将,曾生擒蜀国大将陈式(陈寿之父),可惜中了法正之计,殒命于定军山,但仍可称为一时之杰。其子夏侯懋与其父相比,却是地道的平庸之辈,不知兵而骄横请命,凤鸣山一战大败亏输,被擒后怕死乞命再失三郡,最后只能亡命于羌中,可称丢尽了乃父之颜面!
  魏国重臣曹真、曹爽父子亦属此类。曹真,曹氏宗族中文武兼备之人,因此,受到魏主的重用,做为总领魏兵的都督在祁山前线与诸葛武侯大战经年,虽败多胜少,但敢与孔明相持,也不失为豪杰。其子曹爽,受命托孤于曹睿,尽掌魏国大权,然无谋无智,任凭司马懿玩弄于股掌而不知,大变来临之际,又全无应变之策,不谋不战不走,只会哭泣于帐中,全无一点男儿之气概,只落得满门被斩,致使曹操开创的大魏基业,从此操纵在司马父子之手,终成晋代魏而有天下,曹真地下有知,亦当痛骂其不肖也!
  吴国大将韩当、韩综父子亦是如此。韩当,孙坚在世时的旧将,东吴的三世老臣,一生追随孙家父子,战董卓、击刘表、破王朗、战刘徭,跟随周郎大战赤壁,辅助陆逊火烧连营,在东吴可说是德高望重。其子韩综,身为东吴重臣之后,不思报本,恃宠而骄,犯国法后居然举家投魏,非但如此,更为可恨的是带领魏兵屡犯故国,孙权提起其名每致切齿!最终在东兴之战中,被雪中奋战的老将丁奉一刀斩杀、昭彰得报。
  蜀国大将张飞、张苞、张绍、张遵父子;蒋琬、蒋舒、蒋斌、蒋显父子可称近于此类。
  张飞,天下名将,以其忠、义、莽、雄、勇、武、刚、强名传千古!其子张苞,武勇不亚其父,与关兴一起,跟随武侯,转战南北,身为虎翼将军,不负“兴邦”之志,三子张遵,在西蜀危亡之际,跟随诸葛瞻,与邓艾大军血战于沙场,壮烈殉国。然次子张绍,身为名将之后,位居高官,不思报本,却与蜀主一起,白衣出降,真真有损翼德一世之名也!
  蒋琬、蒋舒、蒋斌、蒋显父子情形近于张家父子,不复缀言。
  父虽平庸而子却为豪杰――
  在此只举一对,即刘禅、刘堪父子,这一对可称典型的父虽平庸而子为豪杰的代表。
  扶不起的刘阿斗可以说一生都在浑浑噩噩之中,在他的身上丝毫看不见其父的仁义之心与枭雄之志,可说是个地地道道的昏庸之主,蜀国在其手中断送也是天数使然、毫不奇怪。然而,其子北地王刘堪则可称得上是一位能够与其祖刘备相比的豪杰!在蜀国面临亡国危机的时刻,他挺身而出,力陈抗战直至叩头出血,刘禅不纳其言后,他悲愤欲绝,杀妻灭子提头至祖庙泣血辞别,以死而殉国,每读至此,心中都不禁大恸!
  父子均为平庸之辈的第四种,三国里真的不少!如袁绍父子、刘表父子等等,则不值一提。
  至于孙坚、孙策、孙权;马腾、马超;杨彪、杨修;诸葛瑾、诸葛恪;文钦、文鸯;吴匡、吴懿;乐进、乐琳;陈群、陈泰;徐晃、徐质;霍峻、霍弋;司马懿父子等等许多许多……都可称为豪杰,在此,就不一一而言了。
----------------------------------------------哭一声悲在心头,笑一声了无牵挂。人生百年多少事,让它随风去吧……
回复时间: 16:34
头大啊。。。。。三国看得太少,全是小画书上的知识,嘿嘿。。。。不敢和MM讨论。
有军事有关的书,电影,小说什么的,基本上全是我的禁书。
汗颜~~~~MM一枝笔,可以搅动三军之心呢,呵呵。
没有上战场的机会,借着英雄述怀,便定成了一种情节了。在故纸堆中徜徉军人的情怀和情操,也是英雄情节吧。
回复时间: 14:52
厉害呀!MM看三国真看出道道来了,佩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