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iver电影 中什么职业不受尊敬

人类的十大宗师(Guru)
人类的十大宗师(Guru)
1. 加纳克(JANAKA 又译作加娜克、贾那克); 生活于10,000 - 16,000 B.C.的印度(India)。
2. 阿伯拉罕(ABRAHAM) 生活在大约公元前2,000
年(B.C.)左右的美索不达美感亚(Mesopotamia)。
3. 摩西(MOSES) 生活在大约公元前1,300 年(B.C.)左右的埃及(Egypt)。
4. 琐罗亚斯德(ZARATHUSTRA 又译作查拉斯图拉、苏鲁支)生活在大约公元前 1,000 年左右(B.C.
)的Persia。
5. 老子(LAO TZE) 生活在大约公元前604 年(B.C.)左右的中国(China)。
6. 孔子(CONFUCIUS) 生活在大约公元前551 (B.C.) 左右的中国(China)。
7. 苏格拉底(SOCRATES) 生活在大约公元前 469( B.C.)左右的雅典(Greece)。
8. 穆罕默德(MUHAMMED) 生活在大约公元570 (A.D.)左右的麦加(Mecca)。
9. 那纳克(NANAKA) 生活在大约公元1469 (A.D. )左右的印度(India)。
10. 赛巴巴(SAI NATH) 生活在大约公元1856 (A.D. )左右的印度(India)。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先知、人类的宗师亚伯拉罕(Abraham)
亚伯拉罕(Abraham)或易卜拉辛(Ibrahim),原名亚伯兰或阿巴郎﹝Abram﹞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先知,是基督教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是上帝从地上众生中所捡选并给予祝福的人。同时也是传说中希伯来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共同祖先。经书中有记载他生于两河流域下游吾珥,后带领部落穿越阿拉伯沙漠到达位于巴勒斯坦的应许之地,整个部落得以繁衍生息。
血系及召唤
  亚伯拉罕及其家族原居于苏美的吾珥(现今伊拉克南部T)。父亲他拉来自于迦勒底人统治的吾珥察底斯,可能位于两河流域南部,但一些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权威人士认为吾珥察底斯在两河流域北部今日的南土耳其。
  亚伯兰全家迁徙到哈兰(在幼发拉底河上游),其父他拉就死在哈兰。之后亚伯兰又和他的妻子撒莱、罗得(亚伯兰兄长哈兰之子)、和跟随他的众人往迦南地去。神要亚伯兰前往“我(神)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并承诺"必赐福给你(亚伯兰),叫你的名为大",使亚伯兰“成为大国”。亚伯兰便到迦南的示剑,并在摩利橡树的地方受到神的启发。耶和华对亚伯兰说:“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亚伯兰便在那里为神建了一座坛。从那里又迁到伯特利的东边的山,支搭帐棚;西边是伯特利,东边是艾。又在那里建坛奉献给耶和华,求告耶和华的名。自此之后便渐渐迁往南地(死海西南的尼革地)去。
撒莱和法老
  亚伯兰由于饥荒到埃及避难,因怕妻子撒莱的美貌会引起埃及人的邪念、危害他自身安全,便先后向不知名的法老王和基拉耳王亚比米勒称撒拉是他的妹子。尽管如此,撒莱还是被法老带到后宫,并准备娶她,厚待亚伯兰,给他许多牛羊、骆驼、驴子、奴婢,耶和华因此降灾于法老和他的全家。亚伯兰和撒莱便离开了埃及。
  亚伯拉罕离开后便回到艾,并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直到他的牧人和侄子罗得的牧人起争执,又因财产过剩而不能全被带回迦南地,便提议分开。亚伯拉罕让罗得先选地,罗得便选了约但河的全平原,他自己迁到希伯伦幔利的橡树居住,在那里为耶和华建了一座坛。
亚伯拉罕杀子的故事
  圣经《旧约》中说,在人类遭遇洪水之后,挪亚的家族便繁衍到各地,其中有个名叫亚伯兰的闪族人,被神看中,要他替天在世上行道。耶和华(即神)让亚伯兰离开闪族往南迁移。他受神的指示,扶老携幼,辗转迁徙到迦南的幔利橡树林定居,其时亚伯兰已99岁。神令亚伯兰改名为亚伯拉罕,并使他家业大兴,后来得了一子,取名以撒,爱之如掌上明珠。一天,耶和华突然来到亚伯拉罕家,命他将爱子以撒作为牺牲献给耶和华。笃信神的亚伯拉罕甘愿忍受这一残酷的天命,带着孩子和祭具到摩利亚山上去行祭。孩子不知自己就是祭品,问父亲祭祀为何不带祭品?父子俩到了山上,亚伯拉罕作好一切准备,正欲将儿子放上祭坛动刀砍杀时,突然霹雳一声巨响,天使飞来,拉住亚伯拉罕的手,不准他杀子,告诉他这是耶和华的磨练。这一考验超出了凡人的最大限度。从此,神便授命亚伯拉罕为世上的代理人,连后来的耶稣降生也属于他第五十二代的后辈之事。
  《圣经》旧约中的创世纪和《古兰经》中皆记载亚伯拉罕的嫡子以撒是犹太民族的祖先、庶子以实玛利是阿拉伯民族的祖先。在基督教信仰中,亚伯拉罕(易卜拉辛)是信心的楷模,他愿意服从神、把自己的独生子以撒献祭,预表了神献出耶稣。在伊斯兰教里,易卜拉辛(亚伯拉罕)同样是信仰之楷模,顺服神把儿子以实玛利献出。
  亚伯拉罕诸教指信仰亚伯拉罕为始祖的三个世界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教共同信仰犹太教的唯一真神,发源于中东沙漠地区,以希伯来圣经为根基,以耶路撒冷为圣地。三教信仰其经典是神的话语,归顺其经典,才是遵循正道。伊斯兰教称呼亚伯拉罕诸教的信徒为“经典之民”。
(全球公益霎哈嘉瑜伽)
人类宗师琐罗亚斯德(Zoroaster)
伊朗先知琐罗亚斯德(Zarathushtra)
(前628年——前551年),意为像老骆驼那样的男子或驾驭骆驼者,是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或Mazdaism,又称拜火教)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波斯帝国建立前的一个波斯游牧部落贵族骑士家庭,据传,琐罗亚斯德在出生的那天放声大笑,而他是仅有出现这种情况的孩子。他的大脑强烈的悸动着,令他不禁将手放在前额。别人都说这是他将来知识和智慧的前兆。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受到神的启示,改革传统的多神教创立琐罗亚斯德教,起初遭到反对,受到传统教祭司的迫害,到了四十岁左右他宣讲自己所提出的新教,取得了成功,使伊朗东北地区的一个君主维斯塔巴国王改信了他的新教。从此以后,维斯塔巴国王就成了他的朋友和保护人。直到42岁时,大夏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见国王,琐罗亚斯德教才迅速传播。我们对琐罗亚斯德的生平情况了知甚少。据传说,琐罗亚斯德活到七十七岁。
有人说,他在荒漠中度过了二十年,他在那里什么都不吃,只吃一种永不让人衰老的奶酪;因为热爱智慧和正义,他不得不从世俗中退隐,来到一座山上独居;但是当他下山时,那里就落下了不熄的天火;波斯的王和他宫廷里的最显贵的领主们则因为天火来到这里,他们想要赞美上帝;看到琐罗亚斯德从那火中毫发无伤走出来;他安抚并鼓励波斯人,并替他们向上帝献祭;而其后,他离群索居,只和那些为真理而生的人,有能力知晓上帝真正知识的人,在波斯人中被称为贤哲(Magi)的人在一起。
琐罗亚斯德教已存在两千五百多年,至今仍有信徒。琐罗亚斯德说只有一个真神,他称之为阿胡拉·玛兹达(现代波斯语为Ormuzd)。阿胡拉·玛兹达(英明的主,即善神)支持正直和诚实。但琐罗亚斯德相信存在一个凶神──安格拉·曼纽(现代波斯语为Ahriman),他代表罪恶和虚伪。在现实的世界里,善神和凶神双方的势力之间在不断地进行着斗争。是站在善神一方还是站在凶神一方,每个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虽然斗争的双方在目前的情况下可能会势均力敌,但是拜火教徒相信,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善神的势力终究会赢得胜利。他们的神学还包括对来世的坚定信念。在道德问题上,拜火教强调正直和诚实,反对禁欲主义和单身制度。拜火教有些教徒站在自己的尊师周围拜火,例如在拜火教寺里总是燃烧着一堆圣火。
拜火教在琐罗亚斯德在世期间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到公元六世纪中期,约在琐罗亚斯德死去前后的随后两百年间,拜火教为历代波斯王所接受,赢得了许多信徒。在波斯帝国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即在公元前四世纪后半期,拜火教遭受到严重摧残。然而波斯人最终又赢得了政治独立,希腊的影响霎时低落,拜火教即刻复苏。在萨珊王朝期间(约226—851),拜火教被立为波斯国教。在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取得征服胜利之后,波斯人逐渐改信伊斯兰教(在有些情况下是被迫的,尽管从原则上讲伊斯兰教徒能宽容较古老的拜火教)。今天印度有十多万波斯系拜火教徒,其中大多数居住在孟买市附近,构成了一个相当兴旺的社会团体。拜火教在伊朗从未彻底消亡过,不过剩下来的信徒也只有二十万左右。琐罗亚斯德教在印度又称为帕西(Parsi)教。拜火教神学对其它宗教如犹太教和基督教也有影响。拜火教又称拜火、祆教是现存的最古老的宗教之一。琐罗亚斯德和他创立的拜火教对古代中国也有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明教就是从波斯传到中国的拜火教。
《阿维斯塔》是古代伊朗琐罗亚斯德教的圣书,是伊朗最古老的文献,约成书于公元前10世纪以前。《阿维斯塔——琐罗亚斯德教圣书》是由现代伊朗学者选编而成,是专业研究古伊朗文化的必读文献。Avesta,也音译《阿维斯陀》,原意为知识、谕令或经典。琐罗亚斯德被称为人类的第一位先知,早于中国的老子、孔子,也早于印度的释迦牟尼。《阿维斯塔》是琐罗亚斯德教的经书,既是伊朗古老的宗教典籍,又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神话传说总汇,是上古时期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的珍贵文献,尤其是其中雅利安人早期的神话传说,与印度的吠陀同出一源,是人类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的资料。《阿维斯塔》与《圣经》、《古兰经》一样,既是一部神圣经书,又是一部文学作品,是伊朗最早的诗歌集,其中的神话传说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阿维斯塔》在世界为数不多的上古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内容看,该经是伊朗古代宗教神话、哲学、传说、史诗、法律、历史等的汇集,有些内容在琐罗亚斯德教以前就已出现。
《波斯古经》在宗教哲学方面提出了善恶二元论的思想,认为在太初的时候,有着光明与黑暗、善与恶对立的神灵,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德性,两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结果善神终于战胜了恶神。该经在叙述善恶的斗争中,提出了神话的宇宙观和历史观。它把历史的进程划分为4
个时期,阐述了神灵世界、物质世界、人类产生的经过,探索了人的自由意志及思想、语言和行为三种活动的后果,提出了灵魂不灭、善恶报应、末日审判等。这些思想对摩尼教、基督教的异端及希腊罗马哲学都有影响。《波斯古经》在13世纪初被译成梵文,嗣后又被译成欧洲多种文字。它对于研究琐罗亚斯德教、伊朗和中亚的历史和文化、比较宗教学和比较语言学都有重要价值。琐罗亚斯德教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左右,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该教主张明暗善恶二元论,即大千世界由以光明天神阿胡拉·马兹达为本原的善界和以黑暗魔王阿赫里曼为本原的恶界组成。明暗善恶二界彼此对立,不断斗争,最终是明战胜暗,善战胜恶。琐罗亚斯德教将“三善”——善思、善言、善行作为人的道德准则,在教义上崇尚光明,膜拜光明的象征——火,当时的人有很多祭拜火的神庙,庙中供奉的火焰长年不熄。由于琐罗亚斯德教崇拜火,该教在中国史上被称为“拜火教”、“祆教”或“火祆教”。该教于唐代传入我国,在我国有一定的发展。琐罗亚斯德教是伊朗在伊斯兰化前的国教,它对整个伊朗文化、对伊朗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的铸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使后来的伊斯兰教在伊朗完全伊朗化,有如佛教在中国完全中国化一样。《阿维斯塔》用诗体写成,其中最古老的部分《伽萨》约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其它的部分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最后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成书。
《阿维斯塔》成书大约公元前 550年至公元前
331年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最初《阿维斯塔》分二十一卷,八百一十五章。根据维什塔斯普国王御旨,用了一万两千张牛皮纸,用金针写成一式两份,由于用金针写,所以《阿维斯塔》的文字又叫做“金字”。《阿维斯塔》内容分为六个部份,分别是《伽萨
Gatha》、《亚斯纳 Yasna》、《维期帕拉德 Visparad 》、《亚什特 Yasht 》、《万迪达德 Vandidad
》、《胡尔达 阿维斯陀 Khordah-Avesta 》伽萨
(Gatha)又叫做「琐罗亚斯德之歌」,用诗体写成,加上时代久远,而且内容以哲理为主,所以就算专家,都不容易明白。
以下是琐罗亚斯德(Zoroaster)在avesta一书中的部分言论记录:
“所有人都在崇尚贪婪,相信错误的信仰。他们身体变胖,但是灵魂饥饿。”
“时间的进程也完全由法(GodLaw)而定”。
“(时间)按照定好的程序更新宇宙中的一切。”“一切都在这一进程中,不论是在天上还是地上。”
“永恒不受时间限制,而时间却在种种限制下,往复循环著。”
“……宗教信仰将无存,宗教只是个空洞的故事。孩子们将不再相信宗教,剩下的只是刻在石头上对宗教的虔诚。那时人们将厌倦精神生活,他们将不再相信世界上还有值得受人尊敬的事情和值得崇拜的人或物。人们将认为宗教是他们的负担,他们将蔑视宗教。他们将不再热爱这个世界--这一上帝无与伦比的杰作,人们将忘记全能的上帝的存在。在大洪水、饥荒、瘟疫、新的疾病、战争及各种各样的灾难后,所有的宗教将要坍塌。只有在那时,人们才把眼睛转向上帝。”
“黑暗胜于光明,生不如死,没有人会抬眼看一下天。对神虔诚的人被认为是神经病,那些不敬神的却被认为是聪明的,疯子被看成是勇士,恶人被认为是好人。至于说到灵魂不死或生命应该是永生的,他们都会取笑,他们认为这是假的。没有人再相信或谈起对神的尊敬、虔诚。地球不再稳固;大海不再有行船;天空不再扶持星星;星球也不再在按轨道排列;地上的水果将腐烂;土地将贫瘠;空气将停止流动。灾难之后,世界将衰老。没有宗教,一切将无规律所寻,好的东西将消失。这将是一个混乱的时期,所有的道德价值将逐渐消失,人们的思想将充满邪恶,黑暗将笼罩我们的灵魂,因此人们也不会认识到他们的错误。一个新的扭曲的社会将产生,人们走向精神混乱。他们的思想言行不再有爱而是充满了私心。人们将极度追求物质生活,这种追求将使他们脱离精神世界。一个黑暗的王朝将诞生。人们将被邪恶、腐败自私的政治家统治,他们只对金钱和权力感兴趣。自然会失去平衡。大难将临头,因为人们将自食其果。”
“当这所有的一切降临时,一位上师、父亲、上帝(主神),至高无上的创始神将来纠正这一切。他将会把那些走入迷途的人拉回来。水灾、火灾、战争、瘟疫会出现,最后清除邪恶。这样,整个世界将恢复原样,宇宙又成了一个值得朝拜、尊敬的地方。人们将时刻爱戴、赞美、祝福神。新的宇宙诞生了;所有的一切将被重建,变得美好、神圣。这是上帝的意志。因为上帝的意愿是没有始点的,他永远是一样的。主神将以自己的意志再建这一时代正确的精神道路。”
“那时没有陆地,也没有海洋与波浪。没有天穹和大地,只有空寂的一片,没有绿色和生命。……Bur之子托起陆地,创造人类和大地。阳光出自南方,绿色生机遍布大地。……太阳失去光辉,大地沉入大海,燃烧的星从天而落,熊熊烈火燃烧天庭。那一刻将是Ragnarok--众神的末日(战斗过程略)。……大地自海中重新生起,充满了绿色与生机。无需播种的田野,作物自会生长。创伤将自愈。众神回归,找回那远古时拥有的美好。……有一位全能的神,是他统有一切。他将降临,来到那众神的审判地。
推荐网址:
(全球公益霎哈嘉瑜伽)
在国际上众所景仰的先知摩西(Moses)
摩西(Moses)在《圣经&旧约》中译为摩西,《古兰经》中的穆撒,是纪元前十三世纪的犹太人先知,旧约圣经前五本书的执笔者。他的名字意思是“儿童”或“儿子”,从他出世不到五百年中,摩西为所有的犹太人所敬仰。到西元后五百年,他的名气和声望同基督教一道传遍欧洲许多地区。一百年以后,穆罕默德认为摩西是真正的先知。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摩西在整个伊斯兰世界里(甚至包括埃及)成了受人敬仰的人物。摩西在他死后三千多年的今天,仍同样受到犹太教徒、基督教徒的尊敬,甚至还受到许多无神论者的尊敬。圣经旧约前5篇都与摩西相关,称作摩西五经。摩西象征着上帝的律法,摩西律法也是上帝律法的一部分。
摩西的故事主要是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并且带领他们来到上帝赐给他们的迦南地附近。在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及申命记中记载,他带领在埃及过著奴隶生活的以色列人,到达神所预备的流着奶和蜜之地——迦南(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约旦河与死海的西岸一带),神借著摩西写下《十诫》给他的子民遵守,并建造会幕,教导他的子民敬拜他。
《圣经》中记载,由于移居到埃及的以犹太人人劳动勤奋,并且以擅长贸易著称,所以积攒了许多财富。这引起了执政者的不满。另外加之执政者对于以色列人的恐惧,所以法老下令杀死新出生的犹太男孩,摩西出生后其母亲为保其性命“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头,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中。”后来被来洗澡的埃及公主发现,带回了宫中。摩西长大后一次失手杀死了一名殴打犹太人的士兵,为了躲避法老的追杀,摩西来到了米甸并娶祭司的女儿西坡拉为妻,生有一子。摩西一日受到了神的感召,回到埃及,并带领居住在埃及的犹太人,离开那里返回故乡。在回乡的路上,摩西得到了神所颁布的《十诫》,即《摩西十诫》。
婴孩摩西 MOSES THE BABY
有一个利未家的人,娶了一个利未女子为妻。那女人怀孕,生一个儿子,见他俊美就藏了他三个月。后来不能再藏,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头,把箱予搁在河边的芦获中。孩子的姐姐远远站著,要知道他究竟怎么样。法老的女儿来到河边洗澡,……他看见箱予在芦获中,就打发一个婢女拿来。他打开箱子看见那孩子,孩子哭了,他就可怜他,说,是希伯来人的一个孩子。孩子的姐姐对法老的女儿说,我去在希伯来妇人中叫一个奶妈来,为你奶这孩子,可以不可以。法老的女儿说,可以;童女就去叫了孩子的母亲来。法老的女儿对他说,你把这孩予抱去,为我奶他,我必给你工价;妇人就抱了孩子去奶他。孩子渐长,妇人把他带到法老的女儿那里,就作了他的儿子:他给孩子起名叫摩西,意思说,因我把他从水里拉出来。
圣经记载摩西第一个动作就是哭,这是当时他所能作的,其余的事由他的家人负责。他的父母合力工作,收集蒲草,编织箱子,抹上防水的漆。米利暗虽然年幼,也有她的一分责任。于是这个信神的家庭就这样把他们的新生婴孩放在充满死亡威胁的外邦河流上。今天信神的父母也可以同样地将他们的婴孩放在比从前更危险的现代社会的激流中。我们的蒲草乃是祷告,借著它我们能为我们的小生命织成一个保护的外壳。我们的石漆乃是爱,它能形成一个安全的屏障。我们所信靠的和当初摩西的家庭一样,乃是那位至高的神,必为一切信靠的人成就大事,甚至能用摩西的哭声感动法老女儿的心:万事都为效力。
王子摩西 MOSES THE PRlNCE
摩西因著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他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他因著信,就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他因著信,就守逾越节行洒血的礼,免得那灭长子的临近以色列人。
很明显的,摩西充分把握了他的机会,接受了一流的教育。所以,当他决定放弃自己辉煌的前程,去从事拯救同胞的工作时,那是何等大的危机。没有人以为他杀了那个埃及人是明智之举,反而很容易批评他轻举妄动。如果我们处在他的地位上,谁肯为了使神能拯救自己的同胞,而自愿舍弃王子的尊位,成为奴隶?他这样的牺牲有点像主耶稣,但他失败了。因为像基督的举动需要有基督那样的品格,这是当时的摩西所没有的!所以从那时起,神以新的模式在他身上动工,以陶造他,使他有这品格。我们不必担心自己太愚拙、太冲动:如果你肯将自己交托给神,并愿意服事它,必负责使你成圣。
牧人摩西 MOSES THE SHEPHERD
摩西牧养他岳父米甸祭司叶忒罗的羊群,一日领羊群往野外去,到了神的山,就是何烈山。耶和华的使者从荆棘里火焰中向摩西显现;……荆棘被火烧著,却没有烧毁。摩西说,我要过去看这大异象,……耶和华神见他过去要看,就从荆棘里呼叫说,摩西,摩西;……不要近前来,当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之地是圣地;又说,我是你父亲的神,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摩赛门上脸,因为怕看神……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实在看见了;他们……所发的哀声,我也听见了;我原知道他们的痛苦。我下来是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领他们出了那地,到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就是到迦南人,……之地。现下以色列人的哀声达到我耳中,我也看见埃及人怎样欺压他们。故此我要打发你去见法老,使你可以将我的百姓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出三l一10)
当摩西还作王子时,他本想用从埃及学来的方法——专制和强暴——来带领神的百姓,但他失败了:凡要使用这方法的属灵领袖也必失败。因此,摩西必须学习忍耐的功课。牧羊正是学这功课的最好方法,王子摩西终于成了牧人摩西,与前判若两人。四十年旷野的生活,他学会了忍耐、温柔、同情和怜悯,这些美德使神能将新的使命托付给他。如今他感到自己是那样的不够,这也是他所受训练中必要的一部分。他那支牧羊的杖成了神能力的标记和秘诀。
律法颁布者摩西 MOSES THE LAW GIVER
你六日要作工,第七日要安息,虽在耕种收割的时候,也要安息。在收割初熟麦子的时候,要守七七节;又在年底,要守收藏节。你们一切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见主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我要从你面前赶出外邦人,扩张你的境界;你一年三次上去朝见耶和华你神的时候,必没有人贪慕你的地土。你不可将我祭物的血,和有酵的饼,一同献上;逾越节的祭物,也不可留到早晨。地里首先初熟之物,要送到耶和华你神的殿。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耶和华吩咐摩西说,你要将这些话写上,因为我是按这话与你和以色列人立约。摩西在耶和华那里四十昼夜,……耶和华将这约的话,就是十条诫,写在两块版上。摩西手里拿著两块法版,下西奈山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面皮,因耶和华和他说话就发了光。雅连和以色列众人看见摩西的面皮发光,就怕挨近他。摩西叫他们来,……与他们说话……把耶和华在西乃山与他所说的一切话,都吩咐他们。摩西与他们说完了话,就用帕子蒙上脸。……以色列人看见摩西的面皮发光,摩西又用帕子蒙上脸,等到他进去与耶和华说话,就揭去帕子。(出三十四21—35)
神自己将律法颁给摩西,时间证明它的完美已无懈可击了。但摩西接受律法不久,他因恼怒百姓犯罪,而将刻有律法的石版打碎了:他们已经破坏了律法,实际上这律法的标准太高,人无法达到。后来他又得到了重写的法版,这法版再没有被打碎过,而被收藏在神的约柜内。所以这位神律法的颁布者(他自己也不能遵守律法)得到一个启示:一位完全的人要来,它要照著字句并精意成全律法。因著这启示,难怪他下山时脸面发光!他因预先看见基督而得著喜乐!若是信徒能注视救主的完全,他的脸就要发光,因为主已经完完全全的为他成就了律法。
代祷者摩西MOSES THE INTERCESSOR
摩西回到耶和华那里说,唉,这百姓犯了大罪,为自己作了金像。倘或祢肯赦免他们的罪,……不然,求祢从祢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耶和华对摩西说,谁得罪我,我就从我的册上涂抹谁的名。现下你去领这百姓,往我所告诉你的地方去,我的使者必在你前面引路;只是到我追讨的日子,我必追讨他们的罪。
有谁能为那些大大地得罪自己的人倾心祷告,像摩西为那些得罪自己的百姓和雅连祷告一样?摩西似平深明赎罪的原则,知道以色列人的罪单靠献上祭牲也无法得蒙赦免,因此他向神提议,若是百姓无法靠别的得蒙赦免,就求神接受他作祭物,把他的名字涂抹,以消除以色列入的罪。神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因为只有主耶稣才能担当别人的罪,由此可见摩西准备付上的代祷代价是何等大。我们的代祷是否有价值,并非取决于祷告的长短和话语,乃在于我们对别人,甚至得罪我们的人,所存这种无私的怜悯有多深。
正月间以色列全会众,到了寻的旷野,就住在加低斯,……会众没有水喝,就聚集攻击摩西,雅连。百姓向摩西争闹说,……你们为何把耶和华的会众领到这旷野,使我们和牲畜都死在这里呢。你们为何逼著我们出埃及,领我们到这坏地方……又没有水喝。摩西,雅连,离开会众到会幕门口,俯伏在地;耶和华的荣光向他们显现。耶和华晓谕摩西说,你拿著杖去,和你的哥哥雅连招聚会众,在他们眼前吩咐磐石发出水来,……摩西,雅连就招聚会众到磐石前,摩西说,你们这些背叛的人听我说,我为你们使水从这磐石中流出来吗。摩西举手,用杖击打磐石两下,就有许多水流出来,会众和他们的牲畜都喝了。耶和华对摩西,雅连说,因为你们不信我,不……尊我为圣,所以你们必不得……进我所赐给……的地去。这水名叫米利巴水,是因以色列人向耶和华争闹,耶和华就在他们面前显为圣。
神人摩西 MOSES THE MAN OF GOD
摩西死的时候,年一百二十岁;眼目没有昏花,精神没有衰败。以色列人在摩押平原为摩西哀哭了三十日,……嫩的儿子约书亚,因为摩西曾按手在他头上,就被智能的灵充满,色列人便听从他,照著耶和华吩没有兴起先知像摩西的;他是耶和华面对面所认识的。耶和华打发他在埃及地,向法老和他的一切臣仆,并他的全地,行各样神迹奇事。又在以色列众人眼前显大能的手,行一切大而可畏的事。摩西是旧约时代中最像基督的人物,他是一位真正的“神人”。
《古兰经》中的穆撒(摩西)
穆撒的生平,古兰经中很多处也都有记述。「真主曾与穆撒直接说话」(古兰经4:164)。
自从伊布拉欣圣人的曾孙优素夫圣人Yusuf(约瑟Joseph)偕其父母、兄弟和他们的家族在埃及定居后,过了大约四百年左右,亚谷圣人(Yaqub雅各布,优素夫的父亲)的十二个儿子的后裔成为以色列的十二个部族。当时埃及的法老王是一个暴君,他与其谋臣和祭师,对于老百姓都是十分残暴的,尤其对以色列人为甚。法老王和他的谋臣,恐怕以色列人终有一天会造反,于是把他们贬降为奴隶,要他们做无法完成的苦工,最后,法老王恐怕他们的人口增加,于是便下令把以色列人的男婴全部都抛进尼罗河里去。
穆撒早期生平
穆撒圣人适逢这时出生于埃及。凭着真主的指引,他的母亲把他秘密收藏了几个月,最后,为了他的安全着想,把他放进一个草篮里,让他漂浮于尼罗河上。穆撒的母亲命她的女儿玛利安(Miriam)守候在附近,观察婴孩会有甚么的遭遇。当草篮漂流到下游时,恰巧被法老王的妻子发现了,于是便把它从水中取出来。当她看到原来是个美丽的男婴时,便把他带回宫中,并说服法老王不要杀掉婴儿,及把他收为养子。在考虑到需要有人照料婴儿时,穆撒的姐姐玛利安上前来,据古兰经说:「…‥他的姐姐就说:『我介绍你们一家人,替你们养育他,他们是忠于他的,好吗?』于是,我(真主)把他送还他的母亲……」。
就是这样,穆撒在法老王的宫中长大,最后推翻法老王。虽然穆撒在法老王的宫中长大,由于得到生母的教导,他对以色列族人深切地同情。有一天当他在街上时,看见一个埃及人和一个以色列人打架,那以色列人向他求救,穆撒便打了那埃及人一拳,不料这一拳却意外地打死了那埃及人。穆撒在极度苦恼中呼喊真主,求祂饶恕和帮助:「他说:"我的主啊!我确已做错了,求你饶恕我吧。"真主就饶恕了他,他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古兰经28:16)
翌日,穆撒发觉他所做的事已经传开了,而且正被人追杀复仇。他于是逃至阿拉伯西部的麦地安(Madyan)。当他在一处羊群喝水的地方憩息时,他看见不远处有两个女孩子带看羊群在等待喝水。于是穆撒为她们在粗鲁的牧羊人群中开出一条路,让她们的羊群也喝到水。之后,他走回树荫下求主说:「"我的主啊!我确需求你降给我任何好处。"」(古兰经28:24)
一会儿,其中一个女孩子走到他处,害羞地请他一同回家见她的父亲。穆撒(愿主赐福他)便跟她回去,并把他的遭遇告诉她的父亲。女孩的父亲十分同情穆撒,更接受了女儿的建议,雇用穆撒,并且把一个女儿许配给他,条件就是穆撒要为他工作最少八年,这两件事穆撒都高兴地接纳了。
受主命为圣
穆撒在完成了他的工作期限后,他和他的家人往另一处地方。在途中,他看见在一座山处有一火光。「当穆撒已做满期限,而带着他的家眷旅行的时候,他看见那座山有一处火光,他对他的家眷说:"你们等待一下,我确已看见一处火光,也许我从火光处带一个消息来给你们,或带一个火把来给你们取暖。"当他来至火前,有声音由吉祥之地内,山谷右侧的树间发出,说:"穆撒啊!我确是真主,众世界的主。你抛下你的手杖吧。"他看见那条手杖蜿蜓如蛇,就转脸退避,不敢转回去。"穆撒,你走向前来,不要畏惧,你确是安全的,你把你的手插入怀中,它将白亮亮地抽出来,却无瑕疵。你若害怕,就把你的手缩回去吧!这两件是你的主所降示给法老王和他的臣仆们的证据,他们确是一伙恶人。"」(古兰经28:29-33)
其后,真主告诉穆撒有关他的使命。他要往法老王处,劝法老王顺从宇宙之主,及不再奴役以色列人。穆撒请求主委派他的兄弟哈伦(也是一位主的使者)作他的助手,因为哈伦的口才较好。真主准许了穆撒的请求,并说:「你和你的哥哥,带看我(真主)的许多迹象去吧!你俩对于记念我(真主)绝不可怠慢。你俩到法老王那里去,他确是暴虐无道的。你俩对他说话要温和,或许他会记取教诲,或者有所畏惧。‥….你俩去他那里就说:"我俩确是你的主的使者,所以请你让以色列的后裔同我俩一道去,请你不要虐侍他们。我们已经把你的主的一种迹象带来给你了;遵守正道者,得享和平。"(古兰经20)』就这样,他们便往见法老王了。
「法老王说:"穆撒啊!谁是你俩的主?"他说:"我们的主,是那赋予万物,而加以引导的主。"....."祂为你们以大地为摇篮,祂为你们在大地上开辟许多道路,祂从云中降下雨水,而借雨水生产各种植物。"(古兰20:49-50,53)」穆撒首先把有关真主独一的信息传给法老王,然后请求法老王释放为奴的以色列人。但法老王恐吓他,除法老王本人外,不得拜别的为主宰,否则便囚禁他。于是真主便显神迹,降下了一连串的灾难,使法老王和他的人民深受折磨,最后,法老王终于让以色列人在穆撒的领导下离开埃及。
『我(真主)确已启示穆撒说:"你偕我的众仆夜行,为他们在海上(以你的手杖)打出一条旱道,不要怕(被法老王的追兵)赶上,也不要怕淹死。"法鲁王统领他的军队,追赶他们,遂为海水所淹没。法老王把他的民众引入歧途,他未将他们引入正道。』(古兰20)
荒野中的生活
古兰经中很多章节都有记载穆撒在荒野中的生活。凭着主的指引,穆撒把他的人民带领到西奈的荒野去。当时旅途艰苦,水和食物都短缺,而人的性命亦时刻不保。于是,人民不满,怨声载道,发生内哄,甚至反叛穆撒,而最壤的,就是缺乏坚定的信念。在穆撒上山四十天,接受主的启示的期间,以色列人竟再度回复他们在埃及时膜拜偶像的习惯。他们集合了各人的金饰,铸成一只金牛来膜拜,对于哈伦(在穆撒上山四十天的期间,哈伦暂代穆撒领导群众)的反对全不加理会。然而,真主却以水和食物~植物(灵粮)的汁液和一群群的鹌鹑~来帮助他们,并以一套道德律法(条约Covenant)作为他们的指引,使他们得以依循着过活。
「以色列的子孙啊!你们当铭记我(真主)所赐你们的恩典,并铭记我(真主)会使你们超越世人。‥‥‥当时,我(真主)拯救你们脱离法老的党徒,他们使你们遭受酷刑,……当时,我(真主)与穆撒约期四十曰,在他离别你们之后,你们认犊为神,你们是不义的。在这以后,我(真主)恕饶了你们,好教你们感谢。当时,我(真主)以经典和轨范(分别真伪善恶的标准)赐给穆橄,好教你们遵循正道。……我(真主)会使白云荫蔽你们,又降甘露和鹌鹑给你们。(并说)你们可以吃我(真主)所供给你们的佳美食物。.....当时,穆撒替他的族人祈水,我(真主)说:"你用手杖打那盘石吧。"十二道水泉,就从那盘石里涌出来…当时,你们说"穆撒啊!专吃一样食物,我们绝不能忍受,所以请你替我们请求你的主,为我们生出大地所产的蔬菜黄瓜、大蒜、扁豆和玉葱。"他说:"虽道你们要以较贵的换取较贱的吗?你们到一座城里去吧!你们必得自己所要求的食物。"他们陷于卑贱和穷困中,他们应受真主的谴怒。.....」(古兰经2)
就这样,在四十年间,百折不挠的穆撒,凭着真主的指引和帮助,把一群来自不同背景、阶层,以及前身是奴隶的人,变为一个敬畏真主的民族。至于第一代的人,即是那些和穆撒一起来自埃及的成年人,则由始至终都仍是踌躇不决和儒弱,而主亦不准他们进入祂曾答应过给他们的土地。
「当时,穆撒对他的族人说:"我的族人啊!你们当记着真主所赐你们的恩典!‥你们当进入真主为你们规定的圣地,你们不要退转,否则,你们要变成失败的人。"他们说:穆撒啊!圣地中,的确有一个强大的种族,我们绝不进去,直到他们出来,如果他们出来,我们必定进去。"敬畏者当中有两个人,会蒙真主的恩惠,他俩说:"你们从城门进攻他们吧!你们攻进城门的时候,必能胜利。你们若是归信的,你们就当仰赖真主。"他们说:"穆撒啊!他们在圣地的期间,我们绝不进去。你和你的主去战吧!我们必定要坐在这里。"穆撒说:"我的主啊!除我自己和我兄外,我不能作主,我求你使我们和作恶的民众分开。"真主说:"在四十年内,他们不得进入圣地,他们要漂泊在旷野;故你对于犯罪的民众不要悲伤。"』(古兰经5)
穆撒此时年事已高,而他的使命亦完成了。根据旧约出埃及记所载,他逝世时一百二十岁。他逝世后,以色列人终于进入了巴勒斯坦。
“摩西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
(1)不可有别神。
(2)不可有偶像。
(3)不可妄称神的名。
(4)不可不守圣日(安息日)。
(5)不可不孝敬神的代表(父母)。
(1)不可杀人。
(2)不可夺走他的妻子—他的家—他最亲近的人。
(3)不可盗窃他的东西。
(4)不可污陷他的好名声。
(5)不可贪恋他的好东西或财物。
《十诫》选自《旧约》的“申命记”(Deuteronomy)。中世纪以来,在基督教教会的极力推行下,“十诫”成为传统西方社会的道德准则,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诫堪称宗教信仰与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它有“垂直的”一维,则人与神的上下关系准则,也有“水平的”一维,则人与人的交往准则。它的宗教性为道德行为提供了牢固的根据与基础,道德行为则充分体现了其宗教性。
(全球公益霎哈嘉瑜伽)
国际著名的Janaka 和注意力管理的故事
阇那迦 (Janaka)
BC 印度 圣人。人类原始十大宗师之一。
Raja janaka and the bowl of milk india
shri mataji story (这个故事是由 Mataji 讲的)
你们知道,国王 Janaka 也叫 Videha,Videha means “without a body”.
Videha 的意思是无身体,无形象,老子说的无我 比较恰当 哈哈
有一天 伟大的贤人 Narada 问他,尊敬的Janaka,你怎么叫无形呢?
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呀,你怎样才会无形(无实体呢)!
Raja janaka 说: 这个很简单呀,今天晚上我告诉你,现在请帮我个小忙吧。
这个盘里有一些牛奶,你抱着这个盘跟着我走。请注意不要让牛奶溅到地上,一滴都不行。
然后我才能告诉你,为什么我叫Videha无形?
贤人 Narada 抱着盘随着国王 Janaka 到任何地方去,国王 Janaka到哪里,他就跟着在哪里,
他不得不非常小心,小心翼翼的走着,因为他不能让一滴牛奶从盘里溅出,他走的非常累,当他们晚上休息的时候,
贤人 Narada 说:现在,请告诉我 可以吗?我整天抱着这个盘子跟着你去任何地方,真的是很郁闷!!!
国王 Janaka 说:首先,告诉我,今天你看到了什么?
贤人 Narada 回答说:什么也没看到,除了这个盘里的牛奶,保证没让它溅出。
国王 Janaka 说:你没看到很多人对我鞠躬吗?然后那有一个院子,那里有一个舞会,你真的没看到任何东西?
贤人 Narada 回答说:尊敬的Janaka 我真的没看到任何东西。
国王 Janaka 说:我可爱的子民呀,和我一样 ,我也没有看到任何东西,
所有的时间,我仅仅是看好我的注意力,以确保它不会跑得无影无踪,就像你确保不让牛奶溅出盘子一样。
Watch Yourself,Your Attention.
Teach me how to avoid things that tempt me, that take my
attention.Chitta Nirodh。
教我怎去避开那些诱惑、那些把我引离注意力的东西。
在解释如何节约注意力 (Chitta-nirodha) 时,锡吕?玛塔吉女士这样说:「我们要培养看管注意力的能力。Nirodh
的意思是节约注意力。因此你们的注意力不要放在节约金钱这等世俗的事务上,你们要节约注意力本身,就好像你们看管金钱,在路上驾驶时看着路,在家中看管你们的孩子,看管你妻子的美丽,你丈夫的关怀那样,你们要把所有的注意力加起来,看管你自己,你自己的注意力。
真诚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用发自内心的爱来歌唱和。孔子也这样说: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全球公益霎哈嘉瑜伽)
人类宗师那纳克(Guru Nanak)及其短诗选
那纳克(Nanak)是十大宗师之一,在印度影响极大,被奉为锡克教创始人,如老子被尊为道家始祖.那纳克所写的宗教赞歌主要收集在锡克教经典《阿底&格兰特》(Adi
Granth﹐格兰特:书籍)﹐又称『格兰特.沙哈卜』(Granth
Sahib)或是『本初经』。全部经典是一些歌颂神明﹑劝人为善的作品。
那纳克(Nanak)是在印度影响极大的圣人。根据神话和历史记述,锡克教创始人那纳克上师(1469
-1539)生於印度北部的旁遮普,属贵族阶级之刹帝利(Kshatriya)。纳拿克在七岁入学时便对教导他的印度徒教师反应﹕若要了解全部印度教圣典吠陀经﹐还不如确实明白宇宙的真神﹐仰赖他的慈悲。他是一位诗人,自少年时便喜爱思考人生问题;十六岁结婚,生了两个儿子。后来,他放弃职业,醉心宗教,实践瑜加托钵化缘的生活。纳拿克对宗教富有热诚﹐对世事极为淡泊﹐最后甚至至旷野过修道生活﹐他三十岁时得了“蒙召往上帝的宫廷”的宗教经验,且表示:“我所跟从的道路,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回教,而是来自上帝的道路”,38岁时悟道﹐人称古鲁(Guru)。“古鲁”为圣师的意思﹐自纳拿克后﹐这个名词遂成为锡克教每任继任者的专有称号。["锡克"(sikha)一词在梵文是门徒或是弟子的意思﹐因锡克教徒自称为教祖的门徒﹐故而得名锡克教(Sikhism)。]
悟道后的纳拿克回到家中﹐将所有变卖﹐施予穷人﹐并与一位回教徒仆人开始游行布道。主仆二人一面唱歌﹑一面传讲锡克教信息﹕“天上只有一位神﹐是印度教徒的﹐也是回教徒的﹔人与人之间没有阶级区别﹐人人都可以相信这位神而得到拯救”。纳拿克并在身上缠了一条修行腰带﹐鉴于当时印回两教不断的宗教纷争﹐向大家宣布说﹕“在我面前既无印度教徒﹐也无回教徒”
。他启示个人灵魂只有和神结合时﹐方可脱离生死轮回﹐进入梵我合一境界。锡克教徒的神名叫真理﹑创造者﹐自太初即存在﹐是不死不转生的﹐除他以外别无他神﹐经典中常以回教的「阿拉」或印度教的「梵天」交互称呼这位神。自从获得上帝的启示后,那纳克作为“上师”在印北旅行说教达二十年,以诗歌的说教形式呼吁民众信奉真名。那纳克於一五二0年组织教团,训练门徒,差遣他们往各处传教。纳拿克终身致力游行布道﹐足迹北到喜马拉雅山﹐南至锡兰岛﹐锡克教的重要文献描述其传教的足迹遍及印度、西藏、斯里兰卡(Sri
Lanka)和麦加(Mecca)。经过了30年的传道生活﹐他于1539年第二代上师上任不久便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这颗心是迷迷糊糊的,
它是自己习性的奴隶。 ---Guru Nanak
当我执灭绝,晨曦破晓;
那时亲善的潮水满怀心胸。 ---Guru Nanak
把苦、乐、毁、誉当作一味。
凡能超越喜悦与悲伤者
才能单独体悟真理。 -Guru Nanak
生死有命;
兄弟啊我们来来去去
都是天意。 ---Guru Nanak
世上万事万物与时境迁。
逝者如斯缅怀无益。
只有造物主屹立不摇;
其它一切来了又去了。 ---Guru Nanak
真正悟道的圣者
知道上帝就在身边,日以继夜无时无刻!
上帝的旨意他甘之如饴
上主的命令他奉行不懈。 ---Guru Nanak
朝圣、忏悔、怜悯与布施
只能得到像芝麻种子般的少许功德。
但是能听到、相信、爱上圣名者
将可在其自身的圣地里,
沐浴清洗掉累世的业障。 ---Guru Nanak
『倾听真理,』明师说:
『一个人也许满载着一卡车的书,
或者经年累月地穷读经书;
Nanak 说只有听到福音圣语才有用,
其馀的都是锦上添花罢了。』 ---Guru Nanak
一个俗物与外缘的奴隶
绝不可能是挚爱上帝者。
上师啊!我已经来到的庇护所;
能遵守明师的指示者才算真正的徒弟;
如果把脸背向指示
听从自己凡夫头脑的冲动者,
就不是真徒弟了。 ---Guru Nanak
假如你真的找到一位完美明师,
你即可升到极乐净土,
然后在欢笑、跳舞、锦衣、吃喝中
你得到了解脱。 ---Guru Nanak
与万能慈悲的上帝同一体。 ---Guru Nanak
当他的圣名注满心胸时,
我们就得到所有的至福及解脱;
Nanak 说:真理没有他无价的圣名
是无法解脱桎梏的。 ---Guru Nanak
明师,就是上帝,你应全心全意的崇拜他;
他给我们生命与信心,他长养着一切万物。 ---Guru Nanak
你的肉身就像珠宝店;
应买进福音的珠宝。
能储藏明师的福音者,
就是买进这种商品。
做这种生意的商人有福了。 ---Guru Nanak
自负是灵魂的废墟,
诋毁染黑心智,
权力豢养暴政。
慈心者是圣洁的,
智者是谦卑的。 ---Guru Nanak
为了财富很多人身败名裂---
这种财富玷辱了很多人,
财是罪---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Guru Nanak
他的礼物无价,
他的加持力无价;
他的慈悲与愿力无价。
他是无价之宝,无法形诸笔墨。 ---Guru Nanak  
啊!只有身为明师仆中仆,
才能诚心奉献给上主。 ---Guru Nanak
圣者灭掉了我执者,
他不伤害众生,
且满怀慈悲。 ---Guru Nanak
印度圣者之歌
没有道的财富,其它一切是毫无用处的。
执着,自大,骄慢,会烧掉你的一切。
真正的财富只有明师的恩赐才能获得。
世俗的财富就像树荫,来了又去了。
世俗的财富招惹无数的苦难,
既不能屯积,也不能陪你到达彼岸。 ---Guru Nanak
假如有貌似圣者的先知向人乞讨,
不要靠近他,更不可以拜在他的足下;
一位能自力更生,并且还拿出部份财产布施者,
才是悟道的 密的圣者。 ---Guru Nanak
明师,就是上帝,你应全心全意的崇拜他;
他给我们生命与信心,他长养着一切万物。 ---Guru Nanak
搅动了身体的大洋,
我看到了一个奇迹:明师是上帝,上帝即明师。
他们之间毫无差别,啊!Nanak。 ---Guru Nanak
「树要结果才有用,同样,一个参加宗教的人要从他的行事显示出来。服饰、符号、礼仪等等如果不能带来正确的行为,便不能带人走上灵性的升进。最重要的问题是让思想远离罪恶,如果不能做到这点,所有的宗教仪式都是没有价值的。」
——那纳克 (Nanaka)
(全球公益霎哈嘉瑜伽)
那纳克《灵魂之歌》(“The Song of the Soul"
)Japji Sahib
能让我说话
或沉默的力量──
那是我没有的。
乞求或给予。
我何时活,
我何时死──
远超过我的能力。
似君王般的
以财富统治,
或借我的心力
借冥想依附神。
或获得智慧
或反省我所看到的。
离开世界。
握有这个力量?
这独一的真主
他做到并且看清一切。
没有谁高高在上
也没有谁是低下的。 ——第三十三节
if you ask for nothing, you’ll get everything—that’s the law.
Whoever chants this pauri 25 times a day, there will be nothing on
the Earth that he or she will not have. ——“The Song of the
深深地聆听
这属于神的三个面相——
传递者/毁灭者
维持他们的平衡
并舞动着。
深深地聆听
甚至连那些
心智不平衡的
以他们的双唇
深深地聆听
瑜伽和身体的
自己会浮现。
深深地聆听
世界上所有经文的智慧
就被透漏。
那些在爱中的人
持续地如花绽放。
深深地聆听
灵魂之歌——第27节
您家的大门
您坐镇关照一切事物的居所
有这么多的
微妙的旋律
唤醒了宇宙的
和谐地共同交织着。
有多少的灵魂
承载并展现出
有多少奥妙的生命
继续不断地弹奏
您神圣的音调。
有多少歌唱者
风,水和火
在唱颂中,您,
噢!掌握灵性的法则的
来到我们的门前。
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人
而在高歌时,记录了
我们的作为并公诸于世。
在这记录里,
灵性的法则
清楚的看出
我们到底是什么。
永远似珠光闪耀般的
地球上自然的力量
也这么做。
那些完美无瑕充满灵性的人们
依旧存留在
和您的神圣结合
他们歌颂您。
有纪律的人们同样地
反省和冥想。
有道德戒律的
男人和女人
强壮的和高贵的英雄们
也这么做。
知识广博的人们,
以及灵性大师们
所有的知识书籍
也这么做。
一切令人着迷的
会吸引众生
并令他们心花怒放
不论他们是在天堂
都歌颂您。
所有的神圣之处
都这么做。
勇敢无畏的武士们
和平,知足
爱与神圣的结合,
这四宝也是这么做。
所有的宇宙和星河
太阳系里的行星,
-所有的洲陆
所有的国度
而您仍然持续地
创造它们,
您给予保护并支持它们。
那些歌颂您的
取悦您的人们。
您本质的守护者。
歌颂您的,
我根本无法
想出所有的一切。
我又如何能
解释它呢?
神,噢!神
独一而真实的
万物之主。
真实的灵显现。
您将永存──
虽然您创造的任何一物
无一能跟随您。
所有的色彩
所有有特色的
不断地被您
所有的元素,
还有从它们引发的
神圣的宇宙戏剧,
持续地再创造,
您, 您自己,
您造出的一切。
正是您的伟大。
您喜欢的。
您神圣的旨意
盛行之处了。
噢!真实的帝王呀,
神圣之王啊,
最崇贵的高贵者。
拿那克的生活是
完全臣服于您的指令。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iver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