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辩诗人用了那些英语修辞手法法将自己的情感融于秋景?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沁园春.长沙》备课资料_语文教案_百年教学网
百年教学网欢迎您!
|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沁园春.长沙》备课资料
&&&热&&&&&★★★★
《沁园春.长沙》备课资料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12:48:54
《沁园春.长沙》备课资料
&&&&【教学目标】
&&&&完成古诗词的各个考点。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诗词已经深深地浸透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了。阅读鉴赏诗词,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纯净我们的心灵,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在学习这首诗词之前,我需要考验一下大家以前的语文功底。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美读:韵味,情境)
&&&&1、学生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两名学生)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2、老师朗读--学生集体读
&&&&三、写作背景
&&&&阅读和鉴赏一首词,首先要对词本身有一个非常清楚的了解,即达到与词相识进而相知,这样我们才能完整的鉴赏一首词,把握它的内涵。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一扫写秋诗词的颓唐、低落,豪迈、奔放的情绪像彩霞满天、急流奔涌,展示了主宰天下的雄心壮志,流露出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1、与诗词相识
&&&&我们看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哪位同学能叙述这三句的大意?
&&&&生: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师:老师想问问你,在这里,作者都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生:独立--作者;寒秋--写作时间;橘子洲--地点;湘江北去--环境。
&&&&师:我们看“独立寒秋”这句语法采用了倒装,倒装的目的在于强调,那么作者要强调的是哪个词呢?&&&&&生:独立。
&&&&师:“独立”这个词在这里有什么含义呢?
&&&&生:独立不仅表明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可以让读者想象出诗人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而倒装的目的就是要突出毛泽东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临危不惧的伟人形象。
&&&&现在请大家想一想,这前三句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大家为讨论一下,我们请同学回答。(独立寒秋图)
&&&&让我们注意一个“看”字,它一直领起到那一句?生: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遍”、“染”写出了什么?突出了山的色彩有什么特点?
&&&&生:遍-写出了红之广;染-像工人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美丽。
&&&&师:看到“红“字,我们会想到什么呢?,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生:会很自然地想到革命的火炬。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师:回答得很对,这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式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命运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那么接下来作者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师:好,江指湘江,“漫”字写出了江水的什么状态?生:溢满之状。
&&&&师:我们都知道,春天的水会涨,而秋天的水应该是消退的,那么为什么湘江水还这样盛呢?
&&&&生:这里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来象征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师:那“百舸争流”中,“百舸”&、“争流”又指什么?
&&&&生:“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争流”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师:写出了江中怎样的场面?
&&&&生:写出了湘江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昂扬奋进,热闹、壮观的场面。
&&&&师:作者这样写的寓意是什么?
&&&&生: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象征革命战士在力争上游、努力奋斗的精神。
&&&&师:我们再看下一句“鹰击长空”此时诗人用了一个“击”字,形容了雄鹰展翅的什么特点?
&&&&生:矫健、迅猛有力。
&&&&师:那么“鱼翔浅底”,鱼儿在水中应该是游动的,为什么这里是用一个“翔”字呢?
&&&&生:江水很清澈,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看上去鱼儿像是在天空中游动一样,表现了江底鱼儿的自由和江水的广阔。
&&&&师:“万类霜天”表现了诗人视野的开阔。一个“竞”字又突出了什么?
&&&&生: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
&&&&师:“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的事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有什么深层含义?
&&&&生: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其实就是对人民的一种号召和呼唤。
&&&&这首词当中描述了很多秋天的景物,这是一种实景的描写。这也是我们是用肉眼可以看到的。在毛泽东的这首词中寒秋景物是如此的妖娆,富有生机。这与我国历代文人都把秋作为悲凉的化身,在战国末期楚辞作家宋玉的《九辩》中:“悲哉,秋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显然是不一致的,请教大家,这是为什么?(情与景交融)
&&&&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大家讨论一下?(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接下来我们再看“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设问。
&&&&师:我找同学解释一下“怅”、“寥廓”、“谁主沉浮”三个字词是什么意思?
&&&&生:“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很好,那位同学能说出这三句的大意:
&&&&生: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师:前面作者主笔写景,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他问了什么?
&&&&生: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掌握民族的前途、主宰国家的前途。
&&&&师:诗人的这一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
&&&&下阙(集体朗读)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写旧地重游,唤起诗人思绪万千,忆起当年战斗生活,表现出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风貌和气概。
&&&&下阕以抒情为主。
&&&&下阕头两句是"忆"的开始,"峥蝶岁月"概括了毛泽东和他的革命战友们聚会、游览所度过的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
&&&&"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这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述的是一幅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2,集体朗读,达到美读的情。
&&&&三.与诗词相知(读出美读的境)
&&&&请大家闭上眼睛,自己在寒秋来临之际,站在橘子洲头,看着漫山红遍,江水清澈,数只船舶在江河里激流勇进,奋勇直前,苍鹰展翅翱翔,鱼儿畅快戏水。世间万物都在孕育力量,竞相成长,以待勃发,你会看到和联想到什么呢?你会向毛泽东一样以天下为己任,努力学习,奋发前进吗?你将怎样回报祖国?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上阕揽景兴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以下七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酣畅。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家数。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漫江碧透”与“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盎然奋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谓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仰望长空,俯察大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二句从《诗经?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于目。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走笔至此,已近上阕歇处,作者笔锋陡转,由眼前景推及茫茫宇宙并化景为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煞拍二句,慷慨激昂的情绪喷涌而出,虽为问句,实际上是作者肯定回答。这一问,排空而下,没有万钧笔力难作此等豪迈慷慨之语。“谁主沉浮”就是谁掌握领导权。词人虽未作答,但关切之情却已昭然。
&&&&词至下阕,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以“曾”和“忆”来追忆。旧地重游,往事历历,怎不激起作者无限的感触!想当年,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曾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那是怎样的岁月啊!“峥嵘岁月稠”正是昔日战斗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百侣”照应上阕的“独立”。下面七句,作者用一个“恰”字领起,这也是对昔日的战友和战斗生活的追忆。前四句状其风貌,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后三句由人及事对这批革命青年又作了进一步地刻画。橘子洲头,爱晚亭下,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写出了一篇篇抨击黑暗制度,宣传革命真理的战斗篇章,他们以豪迈的气概,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阙“谁主沉浮”问句作进一步地回答。正是这些有着“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概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他们代表着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最终必定战胜和代替一切腐朽势力而主宰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接着,作者继续以饱满有力的笔调状写胸中奔腾激荡的诗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高的湘江中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乃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声。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自豪的壮语!“中流击水”,并不仅仅写青年人玩水的兴致,此中活现出大风暴里海燕们的慷慨意气,英武精神。全词就此收住,言犹尽而意无穷。读罢,但觉尺幅之中浩瀚之气玩索不尽。
&&&&全词上阕主写景,但景中有情,那幅绚丽明艳的秋色图与作者昂扬激越的情调和乐观精神融为一体;下阕主写情而情中有景,那批壮志凌云、气盖山河的青年恰似搏击长空的雄鹰。而这一切又都是紧紧围绕“谁主沉浮”这根红线,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加以表现的。全篇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
(选自《毛泽东诗词鉴赏》大连出版社1990版,有删节)
&&&&《沁园春长沙》赏析
&&&&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憬剑ぱ镂淖郑嗤恋蹦晖蚧Ш睢钡木咛迥谌荩质切醋髡馐状实氖贝尘啊A私庹飧霰尘埃兄谖颐墙徊教寤岽手猩烈诺母锩叱绺咝牧榈拿赖墓饷?
&&&&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气风发。当时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这一段描写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历史角度
&&&&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特别是本诗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急流勇进。&&&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景物描绘角度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桕、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鹰鱼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动植物,品类齐全,充满生机。&&&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少年心事当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今日之游”描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下阕:“昔日之游”作者同一个激进的群体发生的关系
&&&&思想层面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萧子升、张昆弟、郭亮等,及其他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如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蔡畅、罗章龙、李维汉等,除何叔衡、谢觉哉外,都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更多资源请访问洪培欣语文网(http://hongpx.upweb.net),转帖请注明出处。
毛泽东诗词简析
菩萨蛮&黄鹤楼(一九二七年)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西江月&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井冈山&(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重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清平乐&蒋桂战争(一九二九年&)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洋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采桑子&重阳&(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如梦令&元旦&(一九三零年一月)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贺新郎&别友&(1923)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
&&&&重比翼,和云翥。
&&&&【注释】
&&&&挥手从兹去: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热泪欲零:零,与"零落"的零同义,也是落的意思。《古诗十九首》之十,"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人有病,天知否:原为"重感慨,泪如雨"。
&&&&横塘:东门小吴门外清水塘。一九二一年冬至二三年四月,毛泽东租了清水塘边的一所茅屋,家住兼作中共湘区委员会会址,旧址现为纪念馆。"横塘"也是典故,在古诗中常作女子居住之处。唐崔颢(hao4)《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凭割断:请割断之意。
&&&&翥(zhu4):奋飞。最后两韵原为,"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堕,云横翥。"
&&&&【题解】
&&&&一九二三年四月,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过激派"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武汉,转上海,然后赴广州参加六月的中共三大,直至二四年秋才回湖南搞农运。这首词是与妻子杨开慧分别时所作。
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岿(kui1)然:高峻独立。
&&&&黄洋界(gai4):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题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作法】
&&&&西江月是极少数平仄韵混押的词之一,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原注】
&&&&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国语周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坠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韦昭注:“贾侍中〔指后汉贾逵〕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确实是胜利了。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本于晏殊词,“神仙一曲渔家傲”。
&&&&龙冈:在江西永丰县。
&&&&张辉瓒(zan4):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兼任江西剿匪总指挥,俘虏后被红军斩首,其头装在木笼内扔入赣江。
&&&&毛的原注:这首词和另外五首一同发表于《人民文学》六二年五月号。这个原注是毛的秘书田家英查了有关共工的古典文献后,毛加上去的。
&&&&【题解】
&&&&一九三零年八月五日,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鄂湘赣三省剿匪总指挥”。何说,“各省从前剿匪,大都不免省界观念,能将匪共驱出省界即为了事。故匪等东击西串,不能根株尽绝,反而愈延愈广。国府因见及此,特命行营负此专职,统筹兼顾,谋根本解决,以矫正前此之流弊。”自此从以前的各省“会剿”改为中央领导下的“围剿”。
&&&&一九三零年十月七日蒋介石占领郑州,胜利结束与冯玉祥、阎锡山的战争。十二月七日,蒋至南昌布署第一次大“围剿”,以十万兵力,进攻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十二月三十日,红军在龙冈伏击张辉瓒并全歼其十八师。第一次大“围剿”就此结束。
&&&&一九三一年四月,何应钦调集二十万军队作第二次大“围剿”,这就是下阙的“二十万军重入赣”。
忆秦娥&娄山关(1935.02)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忆秦娥: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
&&&&娄山关: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
&&&&【题解】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月五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村庄,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泽东。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功四川土城。没料到四川辣子们十分打得,红军兵数千,败下阵来。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应该是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七律&长征(1935.10)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wei1 yi2):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沁园春&长沙&192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舸(ge3):大船。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一八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遒(qiu2):强劲。
&&&&遏(e4):阻止。
&&&&【题解】
&&&&一九二五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菩萨蛮&黄鹤楼&1927&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唐朝女蛮国进贡者,他们梳有高高发髻,戴金饰帽子,挂珠玉项圈,称为菩萨蛮。
&&&&黄鹤楼:故址在长江南岸武昌蛇山上,因武汉长江大桥建桥需要,于一九五六年拆除。八一年在原址南面五百米处重建,于八五年竣工。《寰宇记》,“昔费□〔礻韦,yi1〕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九派、一线:九派指长江在湘鄂间众多的支流,一线指京广铁路。
&&&&龟蛇:龟山在汉阳,蛇山在武昌,两山隔江相望。
&&&&黄鹤知何去:唐崔颢有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酹(lei4):祭奠,浇酒于地。苏轼《念奴娇》,“一樽还酹江月”。
&&&&【题解】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一日,国民党军队缴了上海工人纠察队的枪,次日,又向罢工示威的工人开枪。在长沙,五月二十一日,何键、许克详开始捕杀共产党员,中共湖南省委退让,取消了十万农军进攻长沙的计划。毛泽东当时在武汉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四月二十七日的中共五大上,毛提出的“迅速加强土地斗争”&的建议未能得到讨论。毛泽东准备应付突然事变,把妻子和三个孩子送回了湖南&。二七年七月十五日,汪精卫在武汉宣布“清党”,国共两党彻底分裂。
采桑子&重阳&1929.10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采桑子:词牌名,本于古乐采桑曲。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题解】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清平乐&会昌&1934&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南部。
&&&&郁郁葱葱:《后汉书?光武帝纪》,“气佳哉,郁郁葱葱然!”
&&&&【题解】
&&&&这首词,毛泽东曾有注云“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酒后毛泽东喟然长叹,“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三次开除中委和八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竟凄然泪下。(龚楚《我和红军》)
忆秦娥&娄山关&1935.02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忆秦娥: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
&&&&娄山关: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
&&&&【题解】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月五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村庄,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泽东。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功四川土城。没料到四川辣子们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应该是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十六字令&三首&1934-35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原注】
&&&&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注释】
&&&&锷(e4):剑刃。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之柱的讲法。
&&&&【题解】
&&&&作于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湘贵一带群山间。
七律&长征&1935.10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wei1 yi2):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念奴娇&昆仑&1935.10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原注】
&&&&前人(编者按:指宋张元,见《诗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朝天宝时歌女。
&&&&昆仑:是我国最大的山脉之一,西起帕米尔高原,沿新疆西藏边界向东延伸。东端分为北中南三支。南支可可西里山,是长江上游通天河的一些支流的源头。南支东延为青海境内的巴颜喀拉山,是黄河的源头。巴颜喀拉山东接四川的山和邛崃山处,是一片海拔六千公尺的雪原,毛泽东在?山所看到的就是昆仑山的这片余脉。
&&&&倚天抽宝剑: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李
&&&&白《大猎赋》,“于是擢倚天之剑”。
&&&&遗(wei4):赠送之意。
&&&&【作法】
&&&&连着三个“一截”,只为立意新奇,平仄破了又何妨?
清平乐&六盘山&1935.10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
&&&&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
&&&&红旗:一九五七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一九六一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该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报》。
&&&&长缨: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注释。
&&&&苍龙:《后汉书?张纯传》,“苍龙甲寅”。注曰,“苍龙,太岁也”。古时以太岁为凶神恶煞,太岁在地上,与天上岁星相应。
沁园春&雪&1936.02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原注】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注释】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
&&&&风骚:《诗经?国风》和屈原的《离骚》,泛指文学。
&&&&天骄:汉朝人称匈奴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
&&&&成吉(ki)思汗(han2):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
&&&&【题解】
&&&&题解∶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
&&&&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
&&&&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作法】
&&&&这词的“成吉思汗”和《十六字令》的“离天三尺三”,一个不是汉名,一
&&&&个是直接引用民谣,都不必拘守平仄。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注释】
&&&&钟山:莽莽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
&&&&虎踞龙盘:《三国志》诸葛亮与孙权论金陵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
&&&&慨而慷: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追穷寇:《孙子兵法?军争篇》有“围师必阙(网开一面之意),穷寇勿迫”。
&&&&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鸿门宴上,他听了项伯的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没有杀刘邦。后来刘邦项羽血战连年,终于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双方士兵为和平连呼万岁。项羽守约退兵,刘邦却立即背信弃义地围攻项羽于垓下,他的部下更把楚霸王分尸为五。事迹见《史记?项羽本纪》。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是李贺的诗句,见《采桑子?重阳》注释。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葛洪《神仙传?麻姑》里,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题解】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当夜,解放军在东
&&&&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二十三日晚,东路
&&&&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注释】
&&&&柳亚子:名弃疾,字安如,号亚子,江苏吴江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搞革命,后来成为国民党左派。一九五八年病逝于北京。著有《磨剑房诗词集》。
&&&&饮茶粤海:指柳亚子和毛泽东于一九二五年至二六年间在广州的交往。
&&&&索句渝州:指四五年在重庆柳亚子索讨诗作,毛泽东书《沁园春?雪》以赠。
&&&&牢骚: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夜柳亚子作《感事呈毛主席一首》,也就是诗中的“华章”,称要回家乡分湖隐居。见附诗。
&&&&昆明池:指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昆明湖取名于汉武帝在长安凿的昆明池。
&&&&富春江:东汉初年,严光不愿出来做官,隐居在浙江富春江边钓鱼。
浪淘沙&北戴河&1954&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注释】
&&&&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魏武、碣(jie2)石:魏武帝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公元二零七年)北伐乌桓,路过碣石山。碣石山在北戴河外,靠近渤海,汉朝时还在陆上,到六朝时已经沉到渤海里了。曹操登临碣石山,写了《步出夏门行》四首,第二首有“东临碣石,以观苍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调歌头&游泳&1956.06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水调本为一曲子,歌头是曲子开头部分。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三国吴孙皓时欲从南京迁都到武昌,民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子在川上曰:《论语?子罕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指时间如河水飞逝。
&&&&一桥飞架:指武汉长江大桥,该桥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桥梁,是五十年代重大工程之一,于五五年开工,五七年建成通车。当时正在施工中,故属“宏图”。
&&&&天堑:南北朝时陈朝的孔范,称长江为天堑,见《南史?孔范传》。
&&&&西江石壁:指计划中的长江三峡大坝。
&&&&巫山云雨:巫山有神女峰。宋玉《高唐赋》,称楚襄王梦见神女,神女说她“旦
&&&&为行云,暮为行雨。”
&&&&【题解】
&&&&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六月三日,第二次游过长江,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到武昌。四日,第三次游过长江,也是从汉阳到武昌。
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注释】
&&&&四百旋:庐山盘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
&&&&九派、三吴:毛泽东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致钟学坤的信,“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陶令:陶渊明。曾作彭泽令八十八天。
&&&&桃花源:见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一渔人溯着溪流而上,发现尽头处是一片桃林,将一群秦朝避难者的后代,与尘世隔绝;他们在山中过着自给自足,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
&&&&【题解】
&&&&本诗原有小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当时毛泽东上山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他在九月一日致《诗刊》的信里说,“近日写了两首七律,录上正改。自以为可,可以上《诗刊》。”又说,“近日右倾机会主义猖狂进攻,说人民事业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我这两首诗,也算是答复那些王八蛋的。”
七律&答友人&1961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注释】&九嶷山:《史记?五帝本纪》,“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即九嶷山)。”
&&&&帝子:指娥皇与女英。传说中,她们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舜南巡死于九嶷山,她们俩追到湘江畔,“以涕洒竹,竹尽斑”,自沉湘江,死而为神。楚辞《九歌?湘夫人》首句为“帝子降兮北渚”。
&&&&翠微:指青山。传说中九嶷山有娥皇峰与女英峰。
&&&&芙蓉国:指湖南省,五代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有“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长岛:有人讲就是长沙的橘子洲。
&&&&我欲因之梦寥廓: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题解】
&&&&这首诗据说是写给毛泽东的同学,青年时代办《新民学会》时的老友周世钊的,兼寄李达、乐天宇。他在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致周世钊的信里写道,“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朝云薜荔村”。“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注释】
&&&&李进:即江青。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注释】
&&&&愚氓:蠢人。
&&&&鬼蜮(yu4):蜮是古代相传的一种含沙射人的怪物。《诗经?小雅?何人斯》有“为鬼为蜮,则不可得”,后来称暗中伤人的东西为鬼蜮。
&&&&【题解】
&&&&白骨精的故事,见《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里讲的是绍剧(绍兴大板)改动过的情节,孙悟空在被逐后扮作白骨精的母亲,诱使白骨精得意洋洋地在唐僧面前自己揭露自己三变三骗的经过,从而使唐僧幡然醒悟。
&&&&【作法】
&&&&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的叫流水对,说得是上联和下联无法分割,如流水般天然浑成。一般的对联,上联和下联是平行关系,说得是不同的事。但流水对的上联和下联之间往往以因果关系过渡,两句一气呵成。流水对使一首诗结构紧凑,如果是用在担当着拓转诗意的重任的颈联,常可使整首诗意像流动,习习欲飞。“金猴玉宇”这一联就有这样的妙处。
卜算子&咏梅&1961.12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骆宾王诗用数名,人称卜算子。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取卖卜算命的意思。
&&&&风雨送春归: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附】&陆游原词《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七律&冬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注释】
&&&&罴(pi2):或称人熊,比熊大。
&&&&【作法】
&&&&这首诗上来的“飞”和“稀”是五微,下面的“吹”、“罴”、“奇”属于四支。《冬云》押得是四支大韵,组合力强的字多得是,大可不必从五微借字,而且一借就是两个。
&&&&【题解】
&&&&这是毛泽东为自己七十岁生日(中国传统算法)作的诗
贺新郎&读史&1964&春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足乔〕
&&&&歌未竟,东方白。
&&&&【注释】
&&&&人世难逢开口笑: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语出《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伤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
&&&&盗跖(zhi2)庄□(jue2):盗跖是春秋战国间的大盗;庄□是战国楚人,《荀子?议兵》,“庄□起,楚分而为三四”。
&&&&陈王: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黄钺(yue4):象征帝王权力的用黄金装饰的斧子。《书?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借代修辞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