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很多人认为,虽然我现在比较苦,为了升职天天加班,为了人际关系天天应酬,说很多不想说的话,做很多不愿做的事,但这都是为了将来。我宁愿现在吃点苦,以换取将来的幸福……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小时候在学校里,学习压力很大,根本没有感觉到童年的幸福;学校出来以后,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也顶着相当大的压力;工作以后,为了不落人后,为了拥有房子、车子等与面子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心甘情愿地当房奴、当车奴,把*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追求财富当中了;*后熬白了头发,耗尽了精力,在两鬓斑白、满面皱纹、风烛残年之际,即使有了再多的钱,身体也已经无法享受了。
  我们想想: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什么时候我们得到了幸福?……
  针对生命中这种困惑和痛苦,当今世上*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慈诚罗珠堪布的心灵治愈学经典——《我们为何不幸福》告诉我们:我们都比自己想象的要富有,只是因为被贪婪、执著蒙蔽了双眼,才看不到……

慈诚罗珠堪布,1962年出生于四川省甘孜州的炉霍县境内,1984年于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出家,并依止当代最伟大的心灵导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潜心深入经藏,经过很多年的努力精通显宗五部大论及密宗之续部,获得堪布学位。
  慈诚罗珠堪布二十年来于五明佛学院担任教学重任,培育出为数众多的僧才。20世纪90年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地弘法。近年来,更深入各藏区宣导戒杀放生、护生救生、素食、环保的理念,同时讲授基础佛学正见,深化信教群众对佛法的认知。同时,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有积极于藏区建立图书馆,创办学校,编撰汉藏英新词辞典,目前已出版《汉藏英常用新词语图解词典》和《汉藏英常用新词语词典》。
  近十多年,更深入研究西方科学、哲学等,期以更贴近现代人的方式弘扬佛教文化。弘法之余,仍勤写不辍,目前出版作品有:藏文著作:《堪布慈诚罗珠全集》(共四册)等;
  中文著作:《慧灯之光》系列丛书、《生命的真相》等。

作者序:借佛法拥有幸福人生/
第一章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用有限的物质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是永远不可能的。这只会让我们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如果不控制它、调整它,欲望会更加张狂,最终将会把我们撕得鲜血淋漓、痛不欲生。
  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心灵危机?该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更自由、更健康、更幸福呢?
 1. 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
 2. 金钱能够带来满足,但效果是最小的
 3. 痛苦的因缘:过度的欲望、自私心、执着
 4. 永远不可能:用有限的物质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
 5.“乐观者最早死”
 6. 学会放下离谱的自私
 7. 执着会产生欲望,随后导致痛苦
  接近两千年前,龙树菩萨就已经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能永远给我们带来新鲜感。过一段时间以后,新鲜感就变成了审美疲劳。

  幸福,是人类有史以来,大家一直在追求的东西。近两年,幸福已经成为一个特别热门的话题。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反而失去了想象中的幸福。全球幸福指数的急剧下滑,让大家不得不去重新思考与审视:到底什么是幸福?该怎样去寻找幸福?
  佛教认为,幸福的本质并不是稳定的收入,和睦的家庭,也不是旅游或一杯水。虽然通过这些途径,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幸福感,但幸福的本质并不是这些。
  幸福的本质,实际上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特殊感受。这种感受有时候和物质有关系,有些时候和物质根本没有关系。物质,只是给我们创造幸福感的一种因素或条件。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暂时的安全感或满足感,通过这种安全感或满足感,就可能产生一种短暂的幸福感。我们可以把稳定的收入等作为幸福的来源或渠道,但这些都不是幸福。
  我们都是普通人,佛教称为凡夫,也即没有接受过任何心灵训练的人,无论再有钱有地位,世俗的学问再高,从心理的角度来讲,因为没有受过良好的训练,所以只能是凡夫。凡夫不是贬义词,而是指没有受过心灵训练的人。

闭上眼睛想一想,会让你觉得幸福的场景是什么? 我用这个问题问过身边的很多人,回答千篇一律:高薪的工作,看了很久橱窗的包包,标榜着身份的名车豪宅……仿佛满足了这些条件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更加完美。 那么,如果我们真正拥有了这些渴望的东西,真的会更加幸福么?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幸福? 在最近的一项全球人类幸福指数的调查中,中国排名极其靠后,这让很多人颇为意外。 中国人在过去飞速的发展的四十年里面,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国人的人均寿命和物质水平有了很高的提升,然而更多人却发现自己越来越感觉不到幸福。 将时光到回到90年代,我们很多人一年都添不了几件新衣服,最想要吃的食物只能在春节的时候享用,想要什么需要一分一分的攒很久才能够买到……我们想要的很多东西都仿佛遥不可及。 再看看如今的2020年,一切变得触手可得,有信用卡的我们不需要再忧愁买东西钱不够的烦恼,想要什么只要一个订单就立马可以快递到手上,我们不需要再纠结,也不需要再等待。 为什么25年之后,我们拥有的超出了曾经渴望的一切,却反而更加的不幸福了? 想想小时候,我们的幸福感总是来的格外容易,小到一个糖果,大到一个玩具。却也总是维持的并不长久,大概是一小时?一天?一个月?为什么我们的快乐和幸福感总是如此短暂呢? 或者应该说,物质带来的短暂有限的愉悦感真的能给予我们幸福么? 或许我们能从幸福指数排列前几名的北欧国家之中找答案。 与我们想象的不同,幸福排行榜前列的北欧国家并不美丽富饶,比如冰岛和夏威夷,这些国家的税金高到让我们难以想象的地步,国民手中所拥有的财产也并不是很多,甚至有的还不如我们自己。然而这些北欧人却都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幸福。 瑞典有一句老话:“钱是可以储存的,而时间是不能储存的,你怎么花时间,决定了你一生的生活质量。” 生活在这些国家里,你不必担心自己没钱追求高档奢侈品,也不必为了一栋别墅赔上自己的一生。 你索要珍惜的不是那些外在的标签,而是你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由此看来,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的并不一定是那些我们渴望的外在物品,而是安宁和谐的心灵温度。

不是享受,而是体验生活

北欧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旅行。 你很少能够在假期里面看到一个北欧人在自己家附近出现,比起简单的放松,他们更喜欢寻找心灵的安宁和慰藉。 大多数北欧人都会购买两栋房子——一个用于正常生活,一个用来度假放松。 千万别误会,北欧人并不是“房产商”,他们度假的房子大多十分朴素,甚至在我们的眼里称得上是“简陋”。 那里不会有高档的电视机,不会有移动电源,甚至不会通电,一切都要依靠自己的双手,起床,砍柴,生活,做饭,一切都为了满足生活的本能。 这恰恰是我们人体最需要的,满足我们原始本性的生活。 一说到度假,我们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都会显示出豪华的酒店,柔软的床铺,美丽绝伦的景色,但是事实上,这些并不能够满足我们内心真正的需求,我们的身体所需要的,是自我的认同和生存本能的满足。 就像很多人会选择放松的时候宅在家里看一天的电视,这看起来是放松了你紧绷的大脑,但是事实上,这会把你整个假期时光消磨掉,而且在这之后你会开始进行毫无意义的自我谴责,你的心情反而会变得更加的糟糕。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觉得你一天什么也没干,内心深处就会特别的没有成就。 所以,比起满足物质欲望,我们更要注重自己精神层面的满足,不是去购买华美的服装,而是用心去阅读一本书籍,并且感受那种自我提升的满足感,你会惊奇的发现,这会让你觉得幸福,更加长久的幸福。 我们不需要和别人进行过多的比较,因为这些比较并不能够证明什么,只会让你更加的烦躁。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假期,比如换一个地方生活。在现在交通发达的今天,这些决定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和时间。租下一个小院子,种下一片小小的绿茵和花园,去试着生火煮饭,体验一下顺应本性的生活,你会有与以往不一样的更加放松的感受。 学会丢弃,摆脱生活习惯的惯性

每到过年的时候,我们家就会因为“收拾东西”出现一场“世纪大战”,父亲想要吧东西都丢掉,却每次在收拾出来要清理的物品之后都被母亲以“这个东西还有用”的话语放回原本的地方。 久而久之,我们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慢慢的,仓库已经放不下,最后甚至把我们的生活区域都给堆满了。 这样的“节约”真的帮我们提高生活的幸福感了吗?我想并不是,东西越来越多之后,每一次我想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也难免会出现压根就找不到那个需要的东西之后不得已重新买了一件的事情。 由此可见,物品数量上的累计并不是我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指标,而更加可能是我们的束缚。 我们的生活中到底需要多少东西呢?我们心心念念舍不得的真的是那些让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么?其实不然,如果认真的整理起来,我们每天所需要的东西都十分简单,根本不足以堆满一个个空旷的房间。 一切都是我们的既定思想在作祟而已。 那些外在的荣誉和身份也是一样。想象一下,几十年以后当你离开工作岗位的时候,那些曾经让你豁出去一切去追求的光环又与你何干呢?很多人退休之后就惶惶度日,因为他们只是一味的追求并不持久的外在的荣誉,却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富足。 人们往往在高不可攀的权力阶层里面逐渐迷失,又在豪宅名车中不断逃亡。 要知道,真正能给我们带来满足的是内心的充实,当我们不再依赖外界事物来获得安全感的时候才能够得到精神的自由。 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不只是一个谚语,更 是一种生活哲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星文明有多发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