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颈是因为身体不协调?

您的账号已被禁止发言!如有任何疑问,请及时与管理员联系。~

共有6个答案 回复列表

  • 这个应该是正常,因为宝宝比较小的情况下,如果是现在各方面没有发育好的话,你要给他纠正一下。

  • 宝宝年龄:宝宝1岁2个月

    我家宝宝也是这样,现在再用定型枕

  • 宝宝年龄:宝宝1岁2个月

    是这个要看宝宝自己的只要他会扭动的话 就没事

  • 宝宝年龄:宝宝1岁3个月

    我宝宝也是,不过她是为了看外面,只要有亮光她就一直歪头朝那边扭头看

  • 宝宝年龄:宝宝1岁3个月

人体的基座——骨盆原创:深圳栾氏推拿骨盆,这个人体的重要结构,1000人中完全正常的仅有一个,有时甚至连一个都没有,这不能不让人震惊。骨盆移位1~2厘米是十分常见的。人体的基座骨盆既然已经失常,就必然会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有些看来很健康的人,其骨盆位置可能是不正常的。即使他们现在还未出现任何不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正常现象则逐渐加重,最终必然导致疾病。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左右两块髋骨组成的。在4块骨骼之间有坚强的关节,并由韧带、软骨和关节连接在一起,由于长得像个钵,因此名为“骨盆”。其中,髋骨又由髂骨、坐骨和耻骨融合而成,而髋骨的前方在耻骨之间由软骨相连,称为耻骨联合,分娩时耻骨联合稍能松动,为胎儿娩出提供了条件。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尾骨包括4~5块尾椎。骶椎和尾骨借韧带连接成骶尾关节,此关节活动性很大,在分娩时尾骨可以向后移动使骨盆出口的前后距离增加,有利于胎儿的自然分娩。在两髋骨与骶骨的耳状面之间形成骶髂关节,此关节活动范围甚小。骨盆各部之间有两对坚实的韧带,一是连接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另一个是连接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正常情况下的骨盆几乎没有一点活动度,只有在全身运动时稍有一点活动,但对调节人体脊柱平衡和稳定有重要作用.
骨盆是整条脊柱的底座,它平衡与否对脊柱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当人体直立时,骨盆向前倾斜,形成正常的倾斜度。当骨盆倾斜度发生改变时就会影响脊柱在矢状面的重力传递线。倾斜度增大,重力前移,脊柱势必前倾。如欲保持脊柱平衡,腰椎必须增加其前凸弓的角度;反之,倾斜度减少,易致脊柱腰段产生代偿性后凸,表现为正常的前凸减少。因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旦骨盆平衡失调,它不但直接影响脊柱的力学平衡系统失常,还会引起其他相关系统的病变。如心血管系统、胃肠系统等等的病变等。由此可见,骨盆平衡对人体的平衡系统有重要的作用。
骨盆倾斜度过大是由于在骨盆的形成和发育成熟过程中遗传基因的决定性作用和外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近年来我国正常产妇在产程中需纠正骨盆倾斜度的人数有所增加,而且纠正后可明显降低难产率。此种倾斜度的增大与女性在骨盆发育成熟阶段长期穿高跟鞋有直接的关系。此外,长期营养不良可致骨盆的结构和倾斜度的改变。因此为减少头位难产的发生率,保护母婴健康,在骨盆发育成熟阶段除应指导其加强营养,避免长期营养不良所致的骨盆结构和倾斜度的变化;还应指导其不宜长期穿高跟鞋;对骨盆倾斜度过大者于分娩前2~4周休息时及分娩期第一产程,应尽量采取半坐卧位,以增加胎头入盆的机会。
由于骨盆是脊柱的底座,是由两下肢支撑着,故在日常生活中因各种站姿或坐姿不良都会造成骨盆的倾斜或旋转移位,这种旋转式移位我们简称为骨盆旋移。当然,骨盆旋移也有先天性的,即出生分娩的时候,在母亲的产道里落下的骨盆旋转移位。有骨盆旋移者,一般在第4~5腰椎和骶骨至髂后上棘处,可触及紧张肌肉和突起的骨性物,多由骶髂关节错位或腰突症或腰椎后关节错位所致。表现为:腿有长短,且多有内旋或外旋;臀部和大腿后方或侧方肌肉紧张;腰易酸痛,类似腰肌劳损。
腰背部疼痛最为有关的是骨盆倾斜
会影响骨盆平衡的肌肉有三大群,第一群为腹部肌群与腰背肌群,第二群为骨盆与大腿之间的髂腰肌及臀肌,第三群是脊椎两侧连接骨盆的腰方肌。这些肌群都是支撑腰椎骨不可或缺的关键,扮演着既相互抗衡以维持平衡,又相互扶持以减少局部压力的双重角色。其中的平衡状态容易因个人不良姿势、动作不当的用力模式而受到破坏,一旦相互抗衡的肌肉出现不平?状态,骨盆倾斜就发生了,腰背部疼痛也就难以避免了。
骨盆矫正压揉法基本认识篇
(一):病因全新理念——骨盆移位
骨盆完全正常的人,千人难寻其一,这是事实。几乎每个人的骨盆都有不同程度的移位。骨盆的移位可使脊柱弯曲而压迫神经,结果使肌肉、关节和脏器发生功能障碍,使许多人烦恼的腰痛、肩酸以及其他内脏疾病,其根本原因就是骨盆移位。
骨盆矫正压揉法是以骨盆为中心,矫正脊柱和全身骨骼,松驰肌肉和结缔组织,从而从根本上去除致病原因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博采众家按摩术之长,通过对骨骼的拔引矫正以及独特的垂直重压而达到复位固定的目的,从而大大提高了疗效,故取名“骨盆矫正压揉法”。 无论是运动员还是书法家,其腰的稳定性比什么都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这一类的话:“挺直腰板!”“没有腰啦!”“坏啦,腰断了!”古人用月字加一个要字作为腰字,想来也一定认识到腰的重要性啦。 腰,的确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腰的基础骨骼是骨盆。骨盆是由三块骨,即左右髋骨、骶骨和尾骨组成的。然而,骨盆,这个人体的重要结构,1000 人中完全正常的仅有一个,有时甚至连一个都没有,这不能不让人震惊。骨盆移位 1~2 厘米是十分常见的。人体的基座骨盆既然已经失常,就必然会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有些看来很健康的人,其骨盆位置可能是不正常的。即使他们现在还未出现任何不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正常现象则逐渐加重,最终必然导致疾病。
(二):骨盆矫正压揉法的特点
骨盆矫正压揉法是从根本上提高自然治愈力的方法 如果给骨盆矫正压揉法下个确切的含义,那就是,以患者的骨盆为基础,以髋关节和脊柱为中心,以软化肌肉和结缔组织为最大目的,设法将移了位的骨骼予以正常化并消除肌肉和结缔组织的紧张与僵硬,扩大各关节的可动范围的方法。它是矫正法与压揉法的结合。 说得通俗点,就是骨盆错了位,就会引起髋关节移位,脊柱也会弯曲,血液循环也因受压而不畅,由此而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因此,就要矫正移位的骨骼。 骨盆矫正压揉法不是对症治疗,而是对疾病的症状溯本求源,以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简言之,骨盆矫正压揉法就是“原因(根本)疗法”。
所谓疾病,就是体内平衡被破坏的结果。人体具有能够把这种破坏了的平衡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这就是自然治愈力或生命力。但是,当这种自然治愈力减弱时,就难以克服疾病的侵袭,疼痛就作为疾病表现出来。因此,如何提高已经减弱的自然治愈力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骨盆矫正压揉法就是调动自愈力并提高其力量的最好方法。
“因老化而无能为力”的结论为时尚早,骨盆矫正压揉法通过提高自愈力能克服老化问题。“因为是老化现象,恕我无能为力”。
岁的老人,去医院看病后,对得出的这个结论很不满意。的确,人一上了年纪,骨头和肌肉以及其他器官的功能也随之老化。但是,把痛和麻木以及其他症状都归于老化的原因,我们认为肯定为时尚早。为什么呢?因为接受骨盆矫正压揉法治疗的高龄患者,几乎都解除了疾病的痛苦。特别是像膝关节痛和坐骨神经痛这些老年常见病,也都治愈了。从骨盆矫正压揉法的角度看,年纪大了,身体却变得柔软了,治愈的可能性也就加大了。说“老化了,你的病不能治了”的医生,应当从此打消这种念头,不应当灰心,应当想到,若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肯定能解除他们的痛苦。 这个方法还能改善体质,体质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我认为,出生时的骨盆的状态决定了体质,这是先天性体质。当然,后天的环境对体质也有很大影响,但我还是认为骨盆的移位直接影响着体质。用骨盆矫正压揉法调整移位的骨盆,任何体质都能得到改善。肥胖体质、瘦长体质、畏寒体质、内脏下垂体质、低血压或高血压体质、过敏性体 质、糖尿病体质、虚弱体质、癌体质以及各种各样的无名体质等,都不必担心。
应当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能否改善体质,要看患者有没有自然治愈力。只要还存在自然治愈力,就有恢复的希望。那么,怎样才能调动残余的治愈力呢?骨盆矫正压揉法是最有效的方法。
骨盆矫正压揉法是自然疗法中最理想的方法
骨盆矫正压揉法属于自然疗法的范畴,是手技疗法(不用任何工具的治疗方法)的一种,以往的手技疗法都各有侧重,有的着重矫正骨骼,如脊椎矫正术、正骨术等,有的则重视对肌肉、皮肤、穴位的影响,如指压法、按摩法、点穴法等。 骨盆矫正压揉法很像前一种矫正骨骼的方法,但注重的部位有所不同。如脊柱按摩法在矫正脊柱弯曲时,忽视了骨盆的移位,只把弯曲的脊柱作为主要对象医治。用这种方法治疗,即使脊柱暂时得到矫正,过一段时间,仍然还会恢复到原来的弯曲状态。正像柱子扶直了,地基仍歪着,房屋还会倒塌的道理一样。 近来,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重视整体治疗的人,逐渐注重了治疗移位的骨盆,有的人还用压揉法来治疗。但是,如果认为仅矫正骨盆就可以了,那是不可全面的。即使是矫正了骨骼的移位,不解决肌肉和结缔组织的僵硬,不久,骨骼仍会回到原来的移位状态。 骨盆矫正压揉法是矫正骨骼和影响肌肉的统一体,不是单纯的按摩术。按摩技巧是搓和揉,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在某一点施以垂直方向的重压是本法的一大特点。就是说,按照指压的要领,在压的同时进行搓揉,因此取名“骨盆矫正压揉法”。 压揉法发挥着比指压加按摩更好的效果,这种方法能安全消除肌肉的紧张和结缔组织的僵硬,使肌肉恢复其柔软性,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代谢的作用。这种相辅相成的效果正是骨盆矫正压揉法的绝招之一。
骨盆矫正压揉法是安全的疗法
骨盆矫正压揉法既是自然治疗法,也是自然防病法。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手法对人体一定部位进行压揉,来提高人体自然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这种方法不需打针吃药,无任何副作用,只靠一双手就可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在治疗过程中,术者可用手探摸患者肌肉的硬度和张力情况,用眼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和皮肤颜色,用耳听矫正音情况。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都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 现代医学是有局限性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因至今还不十分清楚,也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这些患者经常靠服用安定剂来缓解症状。然而,这类药物如长期服用,很容易患神经官能症,重者甚至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对那些曾到医院治疗而无效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骨盆矫正压揉法是能为您解忧的安全办法。
骨盆矫正压揉法具有很好的预防保健等作用 骨盆矫正压揉法不仅仅限于对病人的治疗,对某些疾病的预防、消除疲劳等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
(1)能消除疲劳,使身体感觉轻松,血液循环畅通,新陈代谢就旺盛,有利于疲劳物质的清除。许多人在受术 时都有一种暖和、爽快和舒适的感觉。
(2)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因为这种方法能调动人体的自然治愈力,增强了抵抗力。
(3)能增加身高,由于矫正了移位的骨盆,使僵硬的骶棘肌变软,恢复了弹性,各椎骨之间充分伸展,脊背伸直了,身高也就增加了。特别是儿童,表现的尤为突出。
(4)具有美容作用。骨盆矫正压揉法能治疗皮肤的皱纹、疣、湿疹等,对白发、脱发、脚气、鸡眼等疾病也有一定效果。还能使女性的小乳房变得丰满起来。
(5)能改善性功能。腰椎和骨盆有支配泌尿、生殖系统的神经通过,所以,骨盆矫正压揉法对性功能低下也有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作用。
(6)运动全身,保护心脏。它能使整个身体变得柔软,动作变得灵活。
人们常说,体育锻炼对身体有利,然而,它果真是身体得到平衡的最佳运动吗?它适用于一切人吗?这的确是个疑问。而骨盆矫正压揉法则具有全身运动的效果,适用于任何人。 骨盆矫正压揉法可以说是一种运动法,但它不是靠自己的活动,而是从别人的动作中得到运动。受术者几乎是处于睡眠状态,全身肌肉松弛。在矫正骨骼和压揉肌肉的过程中,就体力消耗来说,患者相当于跑了1500 米。实际上,普通人如果跑了1500 米,就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脏跳动加快。而此时的患者,心跳平稳,肌肉柔软,血液循环趋于正常,有的受术者甚至能入睡。所以说,骨盆矫正压揉法可使您在既没有加重心脏负担,又没有肌肉疲劳感的情况下,得到与跑1500 米相同的运动效果,同时还矫正了移位的骨骼。 骨盆矫正压揉法是具有戏剧性效果的方法 所谓骨盆矫正压揉法的戏剧性效果,是指经过一两次的治疗使症状完全消失的现象。这种效果与年龄没有直接关系,与治疗者的技术优劣和症状的轻重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关键在于患者身体的柔韧性。身体柔韧性好的人,在进行矫正时,会发出清脆的矫正音。由于全身的肌肉和结缔组织本来就都具有柔韧性,矫正后,血液循环立刻得到了改善,于是病痛消失。
一般来说,大约50 人中就有1 人可能收到戏剧性的效果。当然,年轻人的身体柔韧性好,收到这种效果的可能性也大些。下面摘录几例:
男,6 岁——脊柱侧弯,1 次治疗后痊愈。 
女,21 岁——呃逆,嗳气,面神经痛,1 次治疗后痊愈。
女,20 岁——闭经,1 次治疗恢复正常。
女,30 岁——头部振颤,1次治疗后症状消失。
女,32 岁——痛经,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1 次治疗后痊愈。
女,42 岁——声音嘶哑,发音困难,3 次治疗后痊愈。腰背痛和手指麻木同时也有明显好转。
男,43 岁——腰痛5 年,4 次治疗后痊愈。同时,头痛、肩酸、腕麻木、脚癣等病也治愈。
男,40 岁——食欲不振,3 次治疗后痊愈。同时,便秘、肩酸、视力模糊等症状也有明显改善。
男,40 岁——髋关节痛,背痛,胃炎,并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综合征,1 次治疗后痊愈。
男,53 岁——美尼尔综合征,1 次治疗后好转。后来又连续治疗20 次,再未复发。
女,71 岁——左耳听力丧失。1 次治疗后听力恢复,睡前耳鸣和眩晕的症状也消失。
某男,治疗20 次后,15 年的腹胀感消失。治疗6 次后,痔疮有所好转。治疗 7 次后,7 年的便秘症状有所改善,40 次后痊愈。治疗8 次,5 年的腰痛病痊愈。治疗12 次,15 年来的肩、颈酸痛感减轻,5 年来的坐骨神经痛略有缓解。治疗40 次,坐骨神经痛消失。治疗12 次,3 年的肋间神经痛消失。治疗30 次,肩背痛消失,支气管炎痊愈……
骨盆移位是各种病痛的根源----经痛不孕症的元凶
女性骨盆的构造与功能 女性生殖器都在骨盆中,在其周围有结缔组织和肌肉支撑。骨盆好像一个没有底的研钵,由骶骨、尾骨及两块髋骨组成。每块髋骨又由髂骨、坐骨、耻骨融合而成。骨盆底下的部分叫骨盆底,子宫就在骨盆底附近。为了支撑子宫,子宫与骨盆壁间有四对韧带。骨盆底部的前后左右有许多肌肉群支撑,阴道、尿道、直肠在这中间穿过,有的肌肉能使阴道口、直肠和肛门收缩。 妊娠时,骨盆内的子宫增大;分娩时,骨盆是婴儿通过的产道。因此,女性的骨盆比男性的宽而短。 提到“经痛”、“生理期不顺”等问题,几乎绝大部分女性或多或少都有这方面的困扰,有的人干脆忍一忍就过去了,或用止痛剂来暂时纾解,也有人服用中将汤、四物汤,但改善有限。在我周围的一些女性朋友,其中有的人只要生理期来的时侯,整个人就瘫痪了,也有因子宫肌瘤、不孕症、习惯性流产而烦恼的。 经痛与生理期的疑难杂症,难道真是女性的宿命. 造成女性生理期不适,子宫病变的元凶,其实是变形移位的骨盆和腰椎,这个发现会令我们震撼。女性的身体构造比较复杂,所以包括日常生活的姿势不良,坐姿不正确,或者是摔跤、运动伤害、车祸,甚至是怀孕生产过程,都可能使骨盆慢慢变形移位,当然也有因先天遗传不良所致。
骨盆一旦移位变形后,首当其冲的就是腰椎第一至五节以及腿部神经,其中第一节影响到肝脏、肾脏、卵巣、子宫及泌尿系统,第二节神经被压迫后可能引发子宫外孕等问题,第三节则与子宫肌瘤有关。易患妇科疾病的女性尤以右侧骨盆移位型(右髋关节紧张型)居多。 骨盆就像是一栋房子的骨架,骨架歪了或变形了,住在里面一定不舒服。同样的,子宫、卵巢被挤在扭曲的骨盆里,当然也不舒服,而且还有泌尿器官、膀胱、肠子也都住在这个地方,只要其中一个器官受到挤压,其他的器官一定会受到影响,慢慢地生理期不顺、内分泌失调、肠子蠕动迟缓、膀胱频尿等症状都会逐渐出现。 很多有严重经痛问题的女性,她们的卵巢和子宫的位置不正确,从X光片看出她们的骨盆整个是吊上去的,而且骨盆一边高一边低,导致脊椎被旋转错位。久而久之,扭曲的骨盆会使得子宫和卵巢受到压迫,这两个器官的机能就变得很脆弱,所以只要生理期一来有时侯,骨盆周围充血,经血无法顺利排出而阻塞腹膜,引起强烈的疼痛感,整个人就瘫了。
骨盆pelvis 由骶骨、尾骨和左右两块髋骨及其韧带连结而成。 髋骨是由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联合组成的不规则骨骼。骨盆的关节包括耻骨联合、骶髂关节及骶尾关节。骨盆的主要韧带有骶骨、尾骨与坐骨结节间的骶结节韧带和骶骨、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 骨盆被斜行的界线(后方起于骶骨岬,经髂骨弓状线,髂耻隆起,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到耻骨联合上缘连线)分为两部:界线以上叫大骨盆,又称假骨盆,其骨腔是腹腔的髂窝部;大骨盆参与腹腔的组成。界线以下叫小骨盆,又称真骨盆,其内腔即盆腔,前界为耻骨和耻骨联合,后界为骶、尾骨的前面,两侧为髋骨的内面、闭孔膜及韧带,侧壁上有坐骨大、小孔。盆部系指界线以下的小骨盆部分,它包括盆壁、盆膈和盆腔器官等,盆腔上口由界线围成,下口封以盆膈。盆膈以下的软组织称为会阴。 小骨盆有上、下两口,上口又称为入口,由界线围线;下口又称为出口,高低不平,呈菱形,其周界由后方前为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下支、耻骨下支、耻骨联合下缘。两侧耻骨下支在耻骨联合下缘所形成的夹角叫耻骨角,男性约为70~75°,女性角度较大,约为90~100°。假骨盆与产道、性功能无直接关系。真骨盆容纳子宫、卵巢、输卵管、阴道及邻近的输尿管、膀胱、尿道、直肠等器官。
人体直立时,骨盆上口平面向前下倾斜,女性的倾斜度比男性稍大。女性骨盆是胎儿娩出的产道,所以男女骨盆有着显著的差异。女性骨盆主要表现为:骨盆全形短而宽阔,上口为圆形,较宽大,下口的各径(矢状径和横径)均较男性者大,加之尾骨的活动性较大,耻骨联合腔也较宽,坐骨结节外翻,从而使骨盆各径在分娩时可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女性骨盆 女性骨盆是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胎儿经阴道娩出的必经之路,其大小、形状直接影响到分娩。因此,对其构造和特点,应有较清楚的了解。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两块髋骨(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融合而成)所组成(如图)。骶骨与髂骨和骶骨与尾骨间,均有坚强韧带支持连结,形成关节,一般不能活动,妊娠后在激素的影响下,韧带稍许松弛,各关节因而略有松动,对分娩有利。 两侧髂耻线及骶岬上缘的连线形成骨盆“骨盆界线”。该界线将骨盆分成上下二部,上为大骨盆或称假骨盆,下为小骨盆或真骨盆(简称骨盆)。大骨盆能支持妊娠时增大的子宫,但与分娩无关。临床上可通过观察大骨盆的形状和测量某些径线等,来间接了解真骨盆的情况。
(一)耻骨联合 两耻骨间有纤维软骨联接。
(二)骶髂关节 位于骶骨与髂骨间,有宽厚的骶髂骨韧带连接。
(三)骶尾关节 活动性较大,分娩时可后移2cm,使骨盆出口径线增大。
(一)骨盆四壁 耻骨联合短而宽,耻骨弓角度较大,骶岬突出较小,坐骨棘平伏,骨盆腔呈圆筒形,浅而宽。
(二)骨盆入口 近乎圆形或椭圆形。
(三)骨盆出口 宽大、坐骨结节间距宽阔。 骨盆腔 骨盆腔为一前短后长的弯曲圆柱形管道,为便于了解分娩时胎儿在产道中的行经过程,现将骨盆的形状,按以下三个平面分别叙述(如图:骨盆腔三个平面示意图),由上至下为入口平面、中平面、 出口平面。
1、入口平面 为大小骨盆的交界面(即盆腔的入口),呈横椭圆形,径线如下: 
(一)前后径 为耻骨联合上缘至骶岬前缘中点距离,又称骶耻内径,平均长约11cm。 
(二)横径 是入口平面最大径线,为两髂耻线间的最宽距离,平均约13cm。 
(三)斜径 左右各一条,为一侧骶髂关节至对侧髂耻隆突间的距离,长约 12.5cm。从左骶髂关节至右髂耻隆突者为左斜径,反之为右斜径。 临床上以前后径为最为重要,扁平骨盆的前后径较小,将影响儿头入盆。
中上段为骨盆腔的最宽大部分,近似圆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后方的中点,两侧相当于髋臼中心,后缘位于第二、三骶椎之间。下段为骨盆的最小平面(所谓的中平面)系耻骨联合下缘、坐骨棘至骶骨下端的平面,呈前后径长的椭圆形。前后径约11.5cm,横径(坐骨棘间径)长约10cm。 出口平面 由两个以坐骨结节间径为其共同底线的三角平面组成。前三角的顶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边为耻骨降支,后三角的顶为尾骨尖,两侧边为骶骨结节韧带。坐骨结节间径,即出口横径,平均长9cm。耻骨联合下缘至尾骨尖间距离为其前后径,平均长 9.5cm。分娩时尾骨尖可向后移 1.5~2cm,使前后径伸长至 11~11.5cm。两侧耻骨降支在耻骨联合下方形成一接近直角的耻骨弓。由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的中点称“前矢状径”,平均长 6cm;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的中点称“后矢状径”,平均长9cm。临床上单纯出口平面狭窄少见,多同时伴有骨盆中平面狭窄。
骨盆地是指连接骨盆腔各平面中心上噗的假想轴线。此线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侧向下向前。 骨盆底 骨盆底由三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它封闭骨盆出口,并承载和支持分腔内的器官。
一、外层 为会阴浅筋膜与肌肉组成,包括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和肛门外括约肌。均会合于阴道处口与肛门之间,形成会阴中心腱。 
二、中层 为尿生殖膈,覆盖在耻骨弓及两坐骨结节间所形成的骨盆出口前部的三角平面上。包括会阴深横肌及尿道括约肌。
三、内层 称为盆膈,由提肛肌、盆筋膜组成,为尿道、阴道、直肠所贯穿。
骨盆与分娩有什么关系?
骨盆是女性阴道分娩胎儿的必经之途,它由骶、尾、髋骨构成、并由关节、韧带将它们连在一起。骨盆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宽大,对分娩关系不大(产科称为假骨盆);而其下部与分娩关系十分密切(称为真骨盆),所谓的“骨产道”即指这一部分而言。真骨盆根据它与分娩的关系又分为三个平面,即入口、中腔及出口平面。这三个平面都是比较狭窄的部分,分娩时胎儿可受到阻力,尤其中腔平面是最窄的部分。 骨盆的大小及形状对分娩的难、易影响很大,它与产力及胎儿构成了分娩的三要素。正常的骨盆,如产力及胎儿无异常,胎儿很容易娩出。明显狭窄的骨盆,活的胎儿根本不能娩出。相对狭窄的骨盆,常需要决定于胎儿及产力情况。
女性骨盆在解剖上如若宽而浅,就利于胎儿通过。但并非所有妇女骨盆的形状均如此。有的发育上有变异,类似男人型的骨盆,即骨盆深而窄,骨盆前后径相对长,而横径相对较短,胎儿就不易娩出。有的骨盆呈偏平状,入口前后径很短,胎儿就不能通过骨盆人口。但有的骨盆入口正常,中、下平面越来越窄,称为漏斗骨盆,亦会造成难产。某些情况下,由于骨及关节病变也可造成骨盆形状的异常,如因缺钙引起的佝偻病(骨软化症),它可以造成骨盆严重变形,变得十分小,胎儿根本不能从阴道分娩。偶有外伤造成骨盆骨折,日后发生畸形的,这些均可能造成分娩时难产。除非有明显的畸形,一般不能只从外形就准确地判断骨盆的大小。因此妇女怀孕后一定要做产前检查,实际测量骨盆的大小,必要时还需用X 线来准确地测量骨盆的情况。
女性骨盆: 腹直肌-大网膜-膀胱隐窝-回肠-股动脉和股静脉-髂腰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臀中肌-臀大肌-股骨头-股骨头凹-圆韧带-坐骨-子宫-直肠子宫凹-尾骨-直肠-盆膈-闭孔内肌。
腹直肌-大网膜-膀胱 -股动脉和股静脉-髂腰肌 -缝匠肌 -股直肌 -阔筋膜张肌 -臀中肌-臀大肌 -股骨头 -股大转子-坐骨-子宫-直肠子宫凹-尾骨-坐骨肛门窝-直肠-盆膈-闭孔内肌,内侧部分-闭孔内肌,
腹直肌-膀胱-股动脉和股静脉-闭孔外肌-髂腰肌-缝匠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臀中肌-臀大肌 -股骨颈-坐骨-子宫颈-子宫颈-坐骨肛门窝-直肠-肛提肌 (耻尾肌,髂尾肌)-闭孔内肌,内侧部分-闭孔内 肌,
腹直肌-膀胱-股动脉和股静脉-闭孔外肌-髂腰肌-缝匠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臀中肌-臀大肌 -股骨颈-坐骨-子宫颈-子宫颈-坐骨肛门窝-直肠-肛提肌 (耻尾肌,髂尾肌)-闭孔内肌,内侧部分-闭孔内肌,
坐骨海绵体肌-球海绵体肌-阴蒂脚-阴道-尿道-前庭球(海绵体)-大隐静脉-股动脉和股静脉-缝匠肌-股直肌-股中间肌-阔筋膜张肌-股外侧肌-股方肌-臀大肌-大收肌-股骨-坐骨-坐骨肛门窝-直肠-肛提肌。
骨盆pelvis 由骶骨、尾骨和左右两块髋骨及其韧带连结而成。 髋骨是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联合组成的不规则骨骼。骨盆的关节包括耻骨联合、骶髂关节及骶尾关节。骨盆的主要韧带有骶骨、尾骨与坐骨结节间的骶结节韧带和骶骨、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
骨盆旋移综合征原创:深圳栾氏推拿
所谓骨盆旋移综合征是指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运动状态的改变或者突发暴力、外伤以及不正确的长时间的工作、休息坐姿、卧姿、先天性关节不对称及下肢不等长等各种急、慢性损伤引起的脊柱、骨盆内外失平衡,发生相应力学改变,使韧带松弛,骨盆各构成结构及脊柱其他多关节错、滑动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要了解骨盆旋移综合症,首先需要了解骨盆的结构,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左右两块髋骨组成的。在4块骨骼之间有坚强的韧带,并由关节或软骨相连接。其中每块髋骨又是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块融合而成,两块髋骨除了由骶髂关节与骶骨共同联结以外,在前方由两侧耻骨之间通过软骨相连,称为耻骨联合,分娩时耻骨联合稍能松动,为胎儿娩出提供了条件;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尾骨包括4~5块尾椎,骶椎和尾骨则借软骨和韧带连接成骶尾关节,此关节活动性很大,在分娩时尾骨可以向后移动使骨盆出口的前后距离增加,有利于胎儿的自然分娩;在两侧髋骨与骶骨的耳状面之间形成骶髂关节,一般认为此关节活动范围甚小。骨盆各部之间有两对坚实的韧带,一是连接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另一个是连接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如此,这4块骨骼,通过韧带、软骨和关节连接在一起,便组成了骨盆。

事实上,骨盆虽然有关节、软骨连接,有坚实的韧带固定,但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运动状态的改变或者突发暴力、外伤以及不正确的长时间的工作、休息坐姿、卧姿、先天性关节不对称及下肢不等长等可以破坏脊柱内外平衡,出现相应力学改变,使韧带松弛,关节错、滑动,逐渐或迅速产生骨盆旋移。
三、骨盆旋移的主要临床表现和体征:
脊柱与骨盆间生物力学是密切协调的,而骨盆旋移则会使这种协调关系发生改变和代偿,容易引起腰椎代偿性侧弯和骨盆主横轴骶骨(即通过S 2及两侧骶骨耳状关节的中枢点的连线)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错位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另外,骶骨,坐、耻骨,耻骨联合改变时可发生一系列相应症状,所以,我认为骨盆旋移不能简单的以骶髂关节前后错位而引发的症状、体征来概括,而是设计全身多系统、多部位的临床综合征。
1、临床主要表现:骶髂关节活动时疼痛、腰肌劳损、腰椎后关节紊乱、腰椎间盘突出、髋痛、膝痛、弹响髋、弹响膝等。
其中骨盆旋移症与腰腿痛的关系十分密切而在临床却容易被忽视,导致许多腰腿痛病人长期不愈。原因是骨盆旋移后骨盆自锁系统受到破坏,使骶髂关节错位失稳、腰椎侧弯、椎间孔骨性通道狭窄,出现坐骨神经疼痛症状,此种情况多见于青壮年,并且反复发作,若不能正确诊断、治疗,则迁延难遇。笔者观察超过80%的腰腿痛患者有或轻或重的骨盆旋移,因此,亟待引起临床重视!

笔者还注意到:严重的骨盆旋移还可以出现排便、排尿异常,月经不调,脊柱侧弯,坐骨结节滑囊炎,头痛、头晕,周身不适,疲劳易倦,内脏功能下降,全身关节松动、弹响,甚至精神抑郁等。一些原来认为常见的膝、踝关节痛(如膝骨关节病、慢性滑膜炎、跟骨骨刺、趾痛症等),足部病变(如马蹄足、扁平足、内翻足等),膝部病变以及阔筋膜张肌、股直肌、股二头肌、梨状肌等病变都与骨盆旋移有关,当然,这些病也可以反过来导致骨盆旋移,与骨盆旋移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因此,提醒专业人士注意:骨盆旋移多见、常见,大量存在,可设计多系统、多部位疾病,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及早正确诊断、治疗,防止误诊和并发症发生。
2、体征:骨盆旋移后不同阶段表现不尽相同,下面是常见的体征改变:俯卧位时,髂嵴和两肩连线不平行,表现为右高左低或左高右低。以右侧骨盆为例:由于移位的骨盆向后扭曲,看上去右臀比左臀高(也凸起),右髋关节内旋,右腿比左脚短。站立或步行时,正常者应该是左右下肢平均担负体重。但此时,右腿变短,为了均衡负重,身体不得不向右倾斜。为了使倾斜的身体不致跌倒,左腿就得担多起一半体重以上的重量。为了保持全身的平衡,胸腰段脊椎就得向右侧弯曲,而颈胸部脊椎则弯向左侧,环枕关节则倾向右侧,致使头向右侧偏斜。俯卧位髂嵴变成左低右高,两肩却左高右低,由于发生脊柱弯曲,整个上半身看上去向左倾斜。
随着病情变化、恶化,骨盆旋移体征会变得复杂多变,因为骨盆移位的继续,势必导致脊柱出现复杂的弯曲状态,出现髋关节移位,肩关节移位,肘关节移位,腕关节移位,甚至手指关节移位。不仅如此,脊柱的扭曲、错位还可使肋小头的各关节也会发生移位,出现肋骨的翻转、顶起等。同样,髋关节的移位也可使膝关节移位,踝关节移位,趾关节移位而带来相应体征改变,骨盆旋移的复杂多变会导致出现平卧位和仰卧位时不一致,卧位和站立位时不一致等,造成诊断困难。所以不能单凭一种姿态诊断,更不能仅凭静态的X线准确诊断何种类型。
此外,长短腿,阴阳脚也是骨盆旋移的重要症状和体征,是骨盆旋移诊断的重要条件。笔者认为长短腿,阴阳脚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真性的,而非假性的。其中髋臼中心(或说顶点)上、下移动和髋骨内外旋,股关节内外旋是重要原因,值得重视。
根据以上所述,骨盆旋移的诊断确实比较困难。笔者经验:诊断骨盆旋移时一定要有整体观,运动观,平衡观,生物力学观等,不局限于一处、一骨,因为骨盆旋移不仅仅只是髂骨的旋前旋后错位,有时还有髂骨的内外旋,骶骨的仰倾错位、摆动错位及侧向翻转,还有耻骨联合的上下、前后错动、左右分离等等。因此要正确诊断骨盆旋移,除了依据上面的症状和体征外,触诊必不可少,特别是髂后上棘,髂前上棘,骶髂关节面(骶骨外缘,髂骨内缘),坐骨结节,耻骨联合等,而且要多体位,甚至运动状态下触诊,特别还要注意结合骨盆旋移后的特征性症状和体征改变,才能更好的判断!
手法复位是首选,在施行手法前一定要诊断明确,如果诊断错误,非但不能取得明显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加重痛苦。笔者接诊了许多到处求医、被误诊、误治的患者,往往病情缠绵不愈甚至加重,谈起就医经历,忍不住痛哭流涕,扼腕叹息!治疗骨盆旋移时要注意该病可能引起的脊柱侧弯,腰、胸、颈以及颅骨位置的改变等,不能只注意骨盆和脊柱,还要重视可能影响骨盆稳定的诸如前面所述的足、膝、骨盆、腰、胸、颈以至颅骨等相关疾病的治疗,重视心理疏导等治疗,使其不仅骨正筋柔,而且要气血自流,精气神足!
骨盆具体调整手法以纠正错位关节,恢复脊柱与骨盆生物力学结构,调动人体自我修复机制为核心。

2、屈髋屈膝旋髋按压法
5、侧卧推髂、推坐骨法
6、侧卧推(旋)骶骨法
其中传统和美式整脊手法在调整骨盆旋移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可快速减轻症状,但因重视触诊不够,缺少对相关骨性标志及整体改变的认识,使效果也有明显不足,而柔性手法在结合触诊,精细调整骨结构改变,调动机体自身修复力方面有更明显的优势。本人独创的于氏整脊既具传统手法的奥妙,又具有美式调整的轻巧,再结合柔性正骨、整脊,使骨盆调整变得轻巧、舒适、安全、自由、到位,为来自国内外大量患者解除了病痛。
对于时间较久的患者,因为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其他表现,则需要配合针灸、中药、心里疏导等其他治疗,以巩固治疗效果,彻底消除躯体和精神方面的病痛。

女性的骨盆形状,恰似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正是这一美丽的部位,与现代女性易出现的症状如经痛、分娩时遭遇的难产、下身肥胖等息息相关。注重健康与美丽的你,是否关注过身体的这一部位呢?
骨盆位于身体的中段,它由骶骨、尾骨和左右两块髋骨及其韧带连结而成。人体的许多器官如子宫、直肠、膀胱、阴道等都被包含在骨盆腔内,因此骨盆也是这些器官的天然防护屏障。如果骨盆收到压迫、损害或移位,其内部的器官也就失去了防护屏障,许多病症就会随之而来。
同时,骨盆还支撑着上半身,如果骨盘发生倾斜,内脏会下垂,特别是胃部的空间会增大,形成我们所说的胃下垂。它的变形,对脊柱的影响也非常大。假如把人体比作楼房,那么骨盆就是地基,骨盆上的脊柱就相当于是梁柱。如果骨盆移位,作为梁柱的脊柱就要随之倾斜移位,就好像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因为地基不牢固,塔就会发生倾斜。由脊柱而引发的疾病,类似内科、心血管科、胸科、神经科、骨科、腹外科、泌尿外科、妇科、五官科等疾病中的一些相似征象,真正的根源其实在于骨盆的错位。
其实在我们刚刚出生的时候,骨盆就已经发生了变形,所以身体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骨盆变形或移位。而现代女性的一些习惯例如长期穿高跟鞋、坐姿不正确、运动不当都很容易导致骨盆的移位。穿高跟鞋的时候,人体为了保持平衡,就得改变自然的姿势,腰前凸会增加,臀部后翘加大,长期穿着的后果就是骨盆入口会变窄,会增加分娩的困难;许多女性在生理期期间有严重的经痛,也是因为骨盘变形而压迫到子宫以及卵巢,经血不能顺畅的排出腹膜;如果你的大腿外侧肌肉向外突出,这也是因为骨盆的肠骨向外侧扩展而导致的,也就是大腿根部往外侧偏移;除此之外,如果下半身浮肿,也是因为骨盆的倾斜而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这种情况下普通的减肥并不能使下半身变瘦,只能通过矫正骨盘才能达到塑身的目的。
骨盆移位或变形能引起那些疾病和表现呢?根据临床学者大量的实践和积累,将病症分为三种:右侧骨盆移位时的表现为副交感紧张,肝脏、胃肠功能低下,消瘦,腹泻,易患妇科疾病,有白头发等;左侧骨盆移位的表现为交感神经紧张,心、肺功能低下,肥胖,便秘,易患感冒等;混合型:表现为偏食,体重变化大,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并伴有前两型的全身症状。如果你有以上的病征,很有可能是你的骨盘出现了问题。

哪些细节能判断出自己的骨盆是否出现移位呢
(1)脸部的表情有差异:骨盆移位的人,其脸部左右不对称。如眼睛一大一小、上眼睑一双一单、下眼睑一个肿胀一个无肿胀、鼻子不挺直、鼻孔不等大、人中沟不垂直、嘴角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两耳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2)俯卧时臀部、腿部有差异:(以下均以右侧为例)俯卧时,右侧臀部较隆起,右腿比左腿较短,俯卧睡眠时,左腿会无意识地弯曲,右腿伸直。
(3)仰卧时,下肢有差异:仰卧时,左脚外展脚尖离床近,而右脚尖离床远(又叫阴阳腿),双脚交叠时,左腿很自然的放在右腿上。
(4)侧卧时双腿交叠,左脚在上。
(5)坐位时的姿势:上半身向右歪,头向左歪,双腿交叉时右腿总在后,不交叉时左腿比右腿外展明显。双腿并拢时,左脚尖位于右脚尖前方。
(6)站立时:稍息时总是先以右脚为轴,左脚向外展,等疲劳后再双脚互换。
(7)下楼姿势因为左腿长,左腿有点甩着走。
骨盆偏移导致脊柱力学平衡失调,引起人体左右体态不对称。其表现如下:
2:额纹单侧下垂散乱。 
3:双眉不等高,一侧眉心出现纵向皱纹。 
4:双眼不等大。外眼角不等高。上眼皮一双一单。下眼皮单侧出现眼袋。
5:鼻唇沟不对称或单侧消失。 
6:鼻孔不等大,或孔型不一样。
7:双耳不在同一高度。 
8:下颌骨两侧不平等。
9:双肩不等高,双臂不等长。
10:双侧锁骨不等高。(应排除有直接外伤史)
11:双侧胸背厚度不相等。
12:双侧乳头不等高,双乳不等大。
13:腰带不在水平线。向前弯腰时,背部,特别是肋骨与腰部左右高度不一致. 
14:双侧臀围线不水平。
15:双侧骨盆上缘不等高。
16:双侧腰眼不等高.一深一浅.一大一小。
 17:双侧腘窝线不水平。
18:量比双腿不等长。左右鞋跟磨损不均匀。
19:习惯性单侧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损伤。
20:自然仰卧位时身体向一侧偏歪。
21:俯卧位时双侧臀部不等高,严重者或久病者可出现一腿粗一腿细。
22:自然坐位时,习惯性向一侧偏歪。或出现非病理性斜颈。
23: 直腿屈体,手向下伸,深度不一.
1:大拇指尖分别和其他四指指尖相对,扣成内圈成圆形,术者同样手型于患者相扣。轻 拉, 分别测试。容易拉开的。相对应的颈.胸.腰.骶椎有病变。 
2:用拇指指尖由患者掌背中指推按至腕横纹,如有疼痛。表示相对应的椎体出现病变。
3:双脚并拢。轻闭双眼,原地踏步30-50次.哪只脚先离开原地者,表明此侧有问题.
4: 食指掌骨由远端至近端,分别代表:颈.胸.腰.骶.等部位.分别按压.痛点处既相应椎体 有病变.
5: 身体向前弯曲时腰痛----第一腰椎偏歪. 身体左右弯曲时腰痛----第二腰椎偏歪 身体左右转动时腰痛 ----第三腰椎偏歪 身体向后弯曲时腰痛----第五腰椎偏歪. 整个腰部都不敢活动-----第四腰椎间盘突出

骨盆移位能引起哪些疾病
由骨盆移位所致的病症,其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1)右侧骨盆移位型(右髋关节紧张型)表现为副交感神经紧张,肝脏、胃肠功能低下,消瘦,腹泻,患妇科疾病等.
(2)左侧骨盆移位型(左髋关节紧张型)表现为交感神经紧张,心脏、肺功能低下,肥胖,便秘,易患感冒等。
(3)混合型(右侧骨盆移位伴左或右髋关节紧张,左侧骨盆移位伴右或左髋关节紧张)表现为偏食,体重变化大,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并伴有前两型的全身症状。
骨盆移位18大危险信号
太极参重视用腰,认为“腰为一身之主宰”(杨澄甫),“太极不动手,圆用腰来走”(杨少侯),“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王宗岳),要求用腰带动四肢。
太极拳重视小腹,因为“腹内松静气腾然”(王宗岳),小腹之内有丹田,“丹田为太极参动之源”(王壮弘),太极拳“所有的动作与呼吸,无一不由丹田主宰,丹田里牵动,丹田里供给”(李雅轩);认为“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陈鑫)。
然而,腰腹是放在骨盆上的,是以骨盆为依托进行运作的。腰腹带动全身靠的是地心引力。腰腹接受地心引力中间又隔着骨盆,受着骨盆的调节,腰腹丹田的主宰作用必须通过骨盆偏沉才能发挥出来。所以,巧妙得于骨盆中,全身运动的内涵深处在于骨盆的偏沉。
骨盆位于腰腹之下,大腿之上,是由左右两胯和后面的尾闾联合组成的圆盆形骨架。其中每胯的后上部叫髂骨,后下部叫坐骨,前部叫耻骨。耻骨中会阴穴两侧的部分叫耻骨下支,小腹下端的部分叫耻骨上支。尾闾上部接腰推的是宽大的骶骨,下面是尖小的尾骨。骶骨夹在两髂骨之间,宽度约占骨盆总宽度的三分之一。所以,骨盆综合了裆跨尾闾的全部运动功能,下向腿脚送力,上控腰腹运行。骨盆一动,全身无处不动。
一、骨盆偏沉与丹田蠕动
骨盆像托着一个大水囊一样托着小腹。小腹内的各种脏器都是柔软的。在小腹放松的状态下练拳,内中柔软的脏器像半囊水似的随着骨盆的运动而蠕动,形成丹田内转。丹田内转是一种行拳的动力,对全身都有带动作用。丹田产生带动作用的原因有二:第一,小腹内脏器具有一定的重量和流动性,蠕动起来会产生一定的离心力、向心力、惯性力和翻滚力;第二,在立身中正的状态下行拳,身体各部位所受地心引力合力的作用点(重心)就在腹内蠕动的脏器之中,随脏器的蠕动而移动。重心点的位置是全身各部位运动姿势和平衡关系决定的;反过来,重心点的位移必然会引起身体各部位姿势和平衡关系的调整,即引起肢体运动。基于上述两点,所以太极拳要求全身各部位的运动都要起于丹田,归于丹田,服从丹田,支持丹田。
全身各部位对丹田蠕动都有影响,其中影响最直接的,一是上面横膈膜随呼吸的升降,二是前面腹肌的收放,三是命门的推拉和肚脐的吞吐,四是左右两胯的虚实升降,五是下面会阴的提落,六是后面尾闾的运动。但不论哪一条,都受骨盆偏沉运动的影响。例如,因为骨盆后侧的尾闾偏沉前收,骨盆前侧的耻骨上支上托内卷,才有肚脐内吸和命门后撑,才有腹肌上提内收,才适于吸气,才有横膈肌的下降,因此也才有丹田的向上翻卷。所以说,丹田是随着骨盆偏沉而蠕动的。骨盆向哪边偏沉,丹田就向那边流动;骨盆哪边上托,丹田那边就向上翻卷:“这边偏沉一点点,它就往这边流,那边偏沉一点点,它就往那边流。偏沉,一点点起来了;偏沉,一点点下去了。"(王壮弘)
骨盆偏沉的部位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一路像钢琴弹滑音似的,虽是一扫而过,但扫过的每个键都会向下按响,不会漏掉、跳过。骨盆依次偏沉的变化路线,既可以是前面耻骨上支与后面尾闾之间的,也可以是左右两胯之间的。左右之间的路线既可以是比较模糊的,也可以是比较清晰的。能清晰感觉到的既可以从一胯轴(股骨顶)绕过后面的尾闾到另一胯轴,走个半圆;也可以从一胯(一般是从实胯)的环跳穴经坐骨、裆、另一胯的腹股沟、胯轴到坐骨,走个S线。具体走什么路线,与动作、放松和意念关注都有关联。意念不能不想,又不能想得太认真,还是勿忘勿助、自然而然好。骨盆依次偏沉的路线不同,丹田的蠕动方向也就不同,或前后,或左右,或上下,或斜向,不论向什么方向蠕动,过程都是润滑的、圆转的,所以,丹田蠕动又叫丹田内转。骨盆依次偏沉的路线不论怎么走,第一,每个偏沉点都是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沉,都是自然松出来的,而不是相互推拉,不是用力做出来的。第二,骨盆与腿之间的关系是骨盆向腿送力,是腿随骨盆偏沉变化虚实。即使上体要借腿脚的伸蹬之力时,骨盆也要向下塌住劲,上体也只能借腿脚向下伸蹬的反作用力,而不能直接用腿向上顶骨盆。不是腿向骨盆直接送力。即使骨盆如球旋转,也像杂技中人在球中走一样,人脚就是偏沉点,使球通过偏沉点的不断变化而自己转动,而不是人在球外推动。不能用两腿的交叉力扭转骨盆。尽管松出动作来比较难,但一定可以。尽管用力做出动作来更习惯、更容易,但一定要避免。练拳要像戒毒一样戒力,功夫才有长进。松出来的动作才具有真善美的品质。
二、骨盆偏沉与重心移动
身体重心是身体各部位所受地心引力合力的作用点,也是身体各部位重量的综合平衡点。重心移动,主要不在于身法的进退顾盼,不在于腿法的伸屈变化,那都是形式,是被动的。重心移动的本源和本意是体腔内重心点的移动。重心点的位置,一般与骨盆应当偏沉的位置上下相对、相互作用。练拳时的重心点通过骨盆的偏沉部位向下沉,沉意顺腿贯到脚下。重心点沉到骨盆的什么部位,骨盆的什么部位就向下偏沉。因为重心点的位置总是偏于实脚侧的,所以,总是实脚侧的骨盆向下偏沉。反过来说,骨盆的偏沉也能引导重心点移动。第一,骨盆向什么方位偏沉,重心点就向什么方向移动,从而带着身体向同一方向移动。是骨盆偏沉,也是重心点移动带着身体移动。第二,骨盆靠近哪条腿的部位偏沉,重心点就向哪条腿移动,那条腿就随之气向下沉,松屈变实。是骨盆偏沉,也是重心点的移动变化着两腿的虚实、伸屈。重心点就是动力点,是地心引力在体内的代表点。全身都应当通过放松,自觉地随着重心点的移动而变化、而动作,也就是随着骨盆的偏沉而变化。其中,骨盆偏沉的变化是源头,是向腰腿,进而向全身传达重心点变化信息,传递地心引力的源头。骨盆偏沉的位置和分寸正确,全身各部位姿势就容易正确。骨盆偏沉的若是不对,全身上下则对也不对;即使外形像是对,内在劲力也不顺,也不对,拳势也有病,所以才有“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武禹襄)的要求。“腰腿间”就是骨盆,不顺要在骨盆偏沉上找原因。
重心移动是由骨盆偏沉引动的。意念在通过骨盆偏沉引导重心移动的过程中,更关注的常是左右两胯的依次偏沉,关注原实胯、裆、新实胯的连续偏沉。原实胯偏沉是环跳穴松沉引动,坐骨松沉续动。原实胯坐骨不是正对着脚偏沉,而是向着两脚之间地面的某个点向下坐,以打破平衡,引导重心向两脚中间移动。同时裆部放松,裆走下弧线的前半弧。偏沉的部位过裆后,由渐实一胯底的腹股沟向下放松,以引导重心继续移动,使裆走完下弧线的后半弧。当重心移动基本到位时,新实胯的坐骨微微下坐,一可平衡前面腹股沟的松沉,带动胯底前后左右全面向下坐实,以便将实腿桩墩似的扎下去;二可推动另一胯腿伸蹬生力;三可以反作用力支持腰脊上伸,向手送力,实现劲贯四尖;四可为下一式再回移重心时坐胯做准备。前后两个实胯都应下坐,但目的不同,做法不同。
两胯偏沉依次走,虚实变化如水流,一抑一扬生神韵,勿忘勿助任自由。实际上,不论什么动作,不论实胯虚胯,都不能向上挺,都应向下松,叫下胯,只不过是松的部位和松的程度不同而已。一般来说,实胯偏沉的重点部位是坐骨,因此,实胯的要领为“坐”。虚胯也应向下放松,放松的重点部位是上面的髂骨,即腰两侧卡住裤带的骨头。其中,虚脚向前的(虚步)是松落同侧的髂后嵴(上后角),虚脚向后的(弓步)是松落同侧的髂前嵴(上前角),因此,虚胯的要领为“落”。由此总结出下胯的基本规律是:一、实胯坐,虚胯落;二、实胯坐又分虚势的实胯坐和实势的实胯坐;三、虚胯落又分虚步的虚胯落和弓步的虚胯落。
三、骨盆偏沉与腰腹开合
重心移动与腰腹开合是协调一致的。重心移动中裆走下弧的前半弧时,正是腰与腹相合互抱之时;重心移动中裆走下弧的后半弧时,正是腰与腹上下分开之时。不过,在意念关注上,重心移动与腰腹开合也有些微区别。重心移动意念更关注骨盆左右之间的偏沉,腰腹开合意念更关注骨盆前后之间的偏沉。通过骨盆前后交替偏沉,腰与腹通过开合相互借力、相互推动,从而把腰为主宰和丹田带动结合起来,共同支配全身运动。
凡需意气合聚、肢体屈缩、劲力积蓄时,骨盆后面的尾闾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沉、向前收敛,一是带动上面的腰椎向下松沉;二是推动下面臀向前敛、裆向前翻;三是撬动前面耻骨上支向上收卷,托起小腹(丹田)向命门贴靠,与腰互抱相合;四是牵动上面肚脐内吸、命门后撑。这样,腰腹裆胯一段是后向下、下向前、前向上、上向后地旋转。这种旋转的杠杆力和向心力使腰与腹互抱相合,合为一太极,从而牵动腿脚气向上行,牵动腰、脊、臂气向下行,实现聚气、蓄劲。
凡需意气开放、肢体伸展、劲力外发时,骨盆前侧的耻骨上支凭自身重量、顺地心引力向下松沉并微向后收,一是放下前面的小腹,使丹田向下松沉;二是推动下面裆向后收,会阴穴由朝向前下方转为向正下方,臀部由敛变泛;三是撬动后面尾闾上托一下,进而推动竖腰、伸脊;四是推动上面命门前送,肚脐前吐。这样,腰腹裆胯一段是前向下、下向后、后向上、上向前的旋转。这种旋转的杠杆力和离心力使腹向下,腰向上,腰与腹逆向相开,分阴分阳,从而推动下半身气向下行,上半身气向上行,实现气开、劲发,劲贯四尖。
腰腹开合,“看似腰动实非腰动,是腹动,看似腹动实非腹动,实乃丹田人身至中之位动”(王壮弘),实乃丹田的核心部位动。“人身至中之位”就是丹田的核心部位。丹田的核心部位,就是腰与腹互借杠杆之力的支点,就是腰与腹顺逆旋转的圆心。腰与腹互动时能感觉到丹田核心部位的存在,因为其他地方都动,只有这个部位是不动的。轮动轴不动。腰与腹为一阴一阳,丹田的核心部位就是阴阳之间的“中”,之间的太极本体。骨盆与腰腹作为一个整体,又是全身的“中”,是全身下为阴、上为阳之间的太极本体。每一动都是“中”先动,即太极本体先动,然后才开合阴阳。阴阳开是从“中”开出去,阴阳合是向“中”合回来,从而开合全身,实现“一动无有不动”。
四、骨盆偏沉与上下相随
太极拳主张提顶吊裆,即头顶百会穴与裆中会阴穴在一条垂直线上。这条线穿过丹田的核心部位。骨盆偏沉以会阴穴为支点,并通过提顶吊裆的一条线与丹田的核心部位、与头顶、与上半身相贯通。骨盆是上体的底座,是腿脚的根节。骨盆偏沉,引动全身。
例如一:腰腹相合时,肚脐内吸、小腹提收、耻骨上支上卷,因此腹股沟及大腿根上收内吸,两腿内侧及前侧皮肉上提,两膝上纵,脚心内吸。与此同时,尾闾沉收、命门鼓坐、腰脊松沉,牵动两肩下沉,肩与胯底的腹股沟及大腿根相吸相合:牵动两肘弯屈下坠,肘与上纵的两膝相吸相合;牵动两手劳宫穴内吸,手心与脚心内吸似一线相牵。这就是上下相随的第一种随法,也是外三合的第一种合法。
例如二:腰腹相开时,肚脐前吐,小腹及耻骨上支向下放松,因此腹股沟及大腿根向下舒展,两腿气向下沉,膝向下找脚,脚心下落吻地。与此同时,尾闾托一下腰,腰顶脊,脊上伸,腋下空开,开肩送肘,肩与胯底向下舒展的腹股沟及大腿根上下相开;伸肘送手,肘与向下找脚的两膝上下相开;手心外吐,手心与脚心外吐似一气催开。这种上下相互排斥,对拔拉长,就是上下相随的第二种随法,也是外三合的第二种合法。
从上述两例可以看出,小腹及耻骨上支的下沉上提,直接制约着两腿的伸屈,间接影响着上肢的动作;腰脊及尾闾的下沉上伸,直接制约着手臂伸屈,间接影响着下肢的动作。以腰脊为主带动上肢,以小腹为主带动下肢,练拳更容易得机得势。
例如三:若欲提左脚时,不要直接提左胯带动,而应当下沉并内收右胯,用右胯托起左胯。进而顺下右膝,踏实右脚,是右侧向下,为实;提起左膝,带起左脚,左侧向上,为虚。为了平衡,上肢的虚实则应与下肢的虚实恰好相反。如“右弓步掤臂”一势,是右脚为实,左脚为虚,而上肢却是实脚侧的右腋空开,右肩松开,右肘撑开,右手掤开,与下肢上下相开,表现为虚;同时,虚脚侧的左肩下沉,左肘下坠,左手下按,与左下肢上下相合,表现为实。是虚脚侧的上下肢相向相吸,实脚侧的上下肢逆向相开。所以,四肢旳虚实应当是相邻者相反,交叉者相同,形成阴与阳互补相济的关系。这是上下相随的第三种随法,也是外三合的第三种合法。许多人主张外三合是四肢交叉相合,也是出于四肢虚实交叉者相同,出于平衡关系的考虑。但我觉得,同侧上下虚实相反,其实也是一种合法,同样有利于平衡。
例如四:由于实肢代表着力量,具有更好的引动作用;虚肢代表着轻灵,具有更好的相随性,所以行拳有一条“以实带虚”的规律。其中表现比较明显的,一是在骨盆偏沉偏轻的作用下,以实脚带虚脚,如欲提虚脚或欲出虚脚时先把实脚侧沉下去,以利相带或相送,二是在骨盆左右旋转的作用下,以实手带同侧的虚脚,即陈鑫先生说的“上面手如何运,下肢足如何运”,“足随手运,圆转如神”。如“扣脚摆掌”,虚脚尖内扣外摆,是由同侧手臂平摆带动的;“跟步推掌”,虚脚跟步是由同侧手掌前推带动的;“收脚抱球”,虚脚收到实脚内侧是由同侧手掌收抱带动的;“收脚下捋”,虚脚回收是由同侧手掌下捋带动的;“金鸡独立”,虚腿屈膝提起是由同侧手臂上挑带动的;“肘底捶”一式,所有小动作都是虚脚随同侧的手走,即“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陈正雷)。这是上下相随的第四种随法,也是外三合的第四种合法。
上下相随,就是上下相合,就是一动无有不动。上下相合的主要内容就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包括同一侧的上下相合及不同一侧的上下交叉相合,统称为外三合。此外,“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陈长兴)!也属上下相合。上下相合之外,同样在骨盆偏沉的带动下,还有左右相合,如左右两肩、两肘、两手、两肋、两腰、两胯、两膝、两脚,都要一一合住。左右相合与上下相合劲力同源、动作相关、行止一致。不论上下相合,还是左右相合,不论相向相吸,还是逆向相开,都是相合,都要协调一致。相合的意思是:一要合住形,即相互的空间位置、动作姿势要符合规范;二要合住劲,即内劲要同源、相通、互借;三要合住神,即“神气呼应如两人照脸说话”(陈鑫)。相合的目的是“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其斯之谓欤!”(陈长兴)
当然,骨盆偏沉不是孤立的,需要全身各部位的共同支持。身体各部位支持骨盆偏沉的方法,一是要放松,松则敏感,松则轻灵,松则随和:二是要被动,不要主动,不要自动, 要静静地等待着骨盆偏沉的带动。骨盆不论哪一侧偏沉,同侧的腰腹和腿脚就随之松沉下去,是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松沉下去。这是动力。另一侧腰腹和其他三肢即按着虚实规律随之分虚实,出动作。这样,全身各处的拳势动作就随着骨盆的偏沉(一边向下放松)自然而然的松出来了。

骨盆由骶骨、尾骨和左右两块髋骨及其韧带连结而成。
髋骨是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联合组成的不规则骨骼。骨盆的关节包括耻骨联合、骶髂关节及骶尾关节。骨盆的主要韧带有骶骨、尾骨与坐骨结节间的骶结节韧带和骶骨、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
骨盆被斜行的界线(后方起于骶骨岬,经髂骨弓状线,髂耻隆起,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到耻骨联合上缘连线)分为两部:界线以上叫大骨盆,又称假骨盆,其骨腔是腹腔的髂窝部;大骨盆参与腹腔的组成。界线以下叫小骨盆,又称真骨盆,其内腔即盆腔,前界为耻骨和耻骨联合,后界为骶、尾骨的前面,两侧为髋骨的内面、闭孔膜及韧带,侧壁上有坐骨大、小孔。盆部系指界线以下的小骨盆部分,它包括盆壁、盆膈和盆腔器官等,盆腔上口由界线围成,下口封以盆膈。盆膈以下的软组织称为会阴。
小骨盆有上、下两口,上口又称为入口,由界线围线;下口又称为出口,高低不平,呈菱形,其周界由后方前为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下支、耻骨下支、耻骨联合下缘。两侧耻骨下支在耻骨联合下缘所形成的夹角叫耻骨角,男性约为70~75°,女性角度较大,约为90~100°。假骨盆与产道、性功能无直接关系。真骨盆容纳子宫、卵巢、输卵管、阴道及邻近的输尿管、膀胱、尿道、直肠等器官。
人体直立时,骨盆上口平面向前下倾斜,女性的倾斜度比男性稍大。女性骨盆是胎儿娩出的产道,所以男女骨盆有着显著的差异。女性骨盆主要表现为:骨盆全形短而宽阔,上口为圆形,较宽大,下口的各径(矢状径和横径)均较男性者大,加之尾骨的活动性较大,耻骨联合腔也较宽,坐骨结节外翻,从而使骨盆各径在分娩时可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女性骨盆是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胎儿经阴道娩出的必经之路,其大小、形状直接影响到分娩。因此,对其构造和特点,应有较清楚的了解。

女性骨盆广义的会阴perineum是指盆膈以下的所有软组织而言。其境界(图9-20)与骨盆下口一致,呈菱形,前为耻骨联合,后为尾骨尖,两侧为坐骨结节,前外侧以股沟和股部分界,后外侧以臂大肌下缘和臀部分界。经两侧坐骨结节作一连线,可将其分为前后两个三角区:前部为尿生殖区,内有生殖器的部分器官;后部为肛区,内有肛管。狭义的会阴,即临床所指的会阴,在男性系指阴囊根部至肛门之间、在女性系指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结构。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两块髋骨(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融合而成)所组成(如图)。骶骨与髂骨和骶骨与尾骨间,均有坚强韧带支持连结,形成关节,一般不能活动,妊娠后在激素的影响下,韧带稍许松弛,各关节因而略有松动,对分娩有利。
两侧髂耻线及骶岬上缘的连线形成骨盆“骨盆界线”。该界线将骨盆分成上下二部,上为大骨盆或称假骨盆,下为小骨盆或真骨盆(简称骨盆)。大骨盆能支持妊娠时增大的子宫,但与分娩无关。临床上可通过观察大骨盆的形状和测量某些径线等,来间接了解真骨盆的情况。
(一)耻骨联合两耻骨间有纤维软骨联接。
(二)骶髂关节位于骶骨与髂骨间,有宽厚的骶髂骨韧带连接。
(三)骶尾关节活动性较大,分娩时可后移2cm,使骨盆出口径线增大。
(一)骨盆四壁耻骨联合短而宽,耻骨弓角度较大,骶岬突出较小,坐骨棘平伏,骨盆腔呈圆筒形,浅而宽。
(二)骨盆入口近乎圆形或椭圆形。
(三)骨盆出口宽大、坐骨结节间距宽阔。

骨盆腔为一前短后长的弯曲圆柱形管道,为便于了解分娩时胎儿在产道中的行经过程,现将骨盆的形状,按以下三个平面分别叙述(如图:骨盆腔三个平面示意图),由上至下为入口平面、中平面、出口平面。
为大小骨盆的交界面(即盆腔的入口),呈横椭圆形,径线如下:
(一)前后径为耻骨联合上缘至骶岬前缘中点距离,又称骶耻内径,平均长约11cm。
(二)横径是入口平面最大径线,为两髂耻线间的最宽距离,平均约13cm。
(三)斜径左右各一条,为一侧骶髂关节至对侧髂耻隆突间的距离,长约12.5cm。从左骶髂关节至右髂耻隆突者为左斜径,反之为右斜径。
临床上以前后径为最为重要,扁平骨盆的前后径较小,将影响儿头入盆。
中上段为骨盆腔的最宽大部分,近似圆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后方的中点,两侧相当于髋臼中心,后缘位于第二、三骶椎之间。下段为骨盆的最小平面(所谓的中平面)系耻骨联合下缘、坐骨棘至骶骨下端的平面,呈前后径长的椭圆形。前后径约11.5cm,横径(坐骨棘间径)长约10cm。
由两个以坐骨结节间径为其共同底线的三角平面组成。前三角的顶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边为耻骨降支,后三角的顶为尾骨尖,两侧边为骶骨结节韧带。坐骨结节间径,即出口横径,平均长9cm。耻骨联合下缘至尾骨尖间距离为其前后径,平均长9.5cm。分娩时尾骨尖可向后移1.5~2cm,使前后径伸长至11~11.5cm。两侧耻骨降支在耻骨联合下方形成一接近直角的耻骨弓。由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的中点称“前矢状径”,平均长6cm;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的中点称“后矢状径”,平均长9cm。临床上单纯出口平面狭窄少见,多同时伴有骨盆中平面狭窄。
骨盆地是指连接骨盆腔各平面中心上噗的假想轴线。此线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侧向下向前。
骨盆底由三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它封闭骨盆出口,并承载和支持分腔内的器官。
一、外层为会阴浅筋膜与肌肉组成,包括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和肛门外括约肌。均会合于阴道处口与肛门之间,形成会阴中心腱。
二、中层为尿生殖膈,覆盖在耻骨弓及两坐骨结节间所形成的骨盆出口前部的三角平面上。包括会阴深横肌及尿道括约肌。
三、内层称为盆膈,由提肛肌、盆筋膜组成,为尿道、阴道、直肠所贯穿。
结构特征:形似拱形结构。两侧的髋骨和中间的骶骨类似拱形建筑结构的穹窿,两侧的髋臼架在股骨头上,股骨有如穹窿柱。它具有既坚固又省材和防震的特点。

骨盆功能:具有支持人体上身的重量、传递和分散人体负荷的压力、缓冲震荡、保护腹腔和盆腔内脏器官、肌肉附着等功能;上连脊柱,下接股骨,活动时可增大躯干和下肢运动的幅度。
运动:由于骶髂关节为微动关节、耻骨联合为半关节,因此下肢带关节的运动是以骨盆的整体运动进行的。
组成:下肢带关节包括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相对应的两个耳状面构成。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的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构成。
结构特征:骶髂关节为平面关节,表面覆盖纤维软骨,关节囊甚为紧张,并有一系列韧带加强,活动范围很小(几乎不能运动),然而,它却使骨盆具有弹性,在走、跑、跳时具有缓冲震动的功能。耻骨联合为过渡型骨连结(半关节),上、下、前、后均有韧带加固,活动性很小。由于耻骨间盘中有纵行裂隙,使此联合处具有一定的缓冲性。
运动:通常下肢带的运动是以骨盆的整体运动进行的。
骨盆在髋关节处可做前倾、后倾运动(绕额状轴)、侧倾运动(绕矢状轴)、回旋运动(绕垂直轴),还可做环转运动(绕混合轴)。在足离开地面时,骨盆可绕腰骶关节带动下肢作前倾、后倾、侧倾和回旋运动。

骨盆操动作一 左右扭动可以促进连接骨盆内的髋骨运动,提高整个骨盆的可动区域
1.站立,两手抬至水平方向,两脚间距比肩稍宽
2.头和手的位置保持不动,只左右扭动腰部,幅度不必太大,只运动骨盆,这个动作要快。
3.按照适合自己的速度扭动腰部,到感觉舒服为止,最后将动作定格在比较难扭动的一侧,保持10秒左右,结束动作
在扭动腰部的时候,头部不要跟着一起扭动是动作的要点,在熟悉这个要诀之前,请将两手贴于骨盆上,边扭动边确认骨盆的移动状态
可以促进连接骨盆内的髋骨运动,矫正骨盆自身歪斜
1.站立,两手抬至水平方向,两脚间距比肩稍宽
2.头和手的位置保持不动,两脚后跟轮流抬起,骨盆上下方向扭动
3.按照适合自己的速度上下扭动腰部,到感觉舒服为止,最后将动作定格在比较难扭动的一侧,保持10秒左右,结束动作
上下扭动骨盆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重点是上半身不能左右摇晃而要保持直线状态,开始做这个动作时,建议将两手贴于骨盆,边扭动边确认骨盆的移动状态
针对骨盆某一侧向前移位的情况,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扭动臀部。
1.两手和两脚趴于地面,两脚与肩同宽,主要要收腹,让臀部与地面保持平行
两脚尖并拢对其跪坐时,两腰部不齐的人在做“臀部扭动”时,最好能将膝盖靠前的那一侧的脚稍后向后拉,这种骨盆歪斜的矫正效果会更好
2.左右扭动臀部,注意保持臀部以上部位不动,这个动作的要诀是:尽量使侧腰得到伸展,并感觉到舒服
3.最后扭动动作保持在感觉较难扭动的身体一侧约10秒,然后结束动作
可拓展骨盆的可动空间,刺激经骨盆传到腹部神经,从而促进骨盆恢复到原来状态
1.仰卧,立起两膝,两脚与肩同宽
2.腰部抬起,从肩部到膝盖保持直线状态,关键是收紧臀部
3.保持腰部不落地,向左右方向转动腰部,按自己感觉舒服的速度进行
4.感觉难扭动的一侧,可以适当放慢速度,使那一侧得到充分运动
5.腰部结束转动后,返回中心位置并再抬高一点
6.不再用力抬高,让腹部“啪”一声落下,让身体紧贴地面,这样安静的让腰放松10秒
做这个动作时,如果铺上床垫或在腹部下方放叠得较厚的毛巾等可以充当垫子的东西,那么腹部“啪”一声落下的动作会更佳,但是感觉腹部疼痛的人不要尝试这个动作
调整腰椎第三节!可帮助体内毒素及身体多余的水分排出,使淋巴运作正常后身体废物自然容易代谢掉,很适合下半身肥胖者。
3、水分、废物滞留身体。
正坐于地板上将双脚放在旁边并脚掌向上,上半身微微往后躺,双手支撑于地板上。
Point:不可驼背。
身体往后躺下,双手往后延伸约10秒,可以感觉到大腿前侧有伸展到的feel。
将双手收回并将双脚伸直后,右脚往外张开45度。
Step4:左脚往上抬
将左脚往上抬起,双手抱住膝盖停留约5秒后放下,换右脚同样的动作。
Point:眼睛实现看着脚趾头。
保持平躺姿势,将双手抱住膝盖下方双脚屈膝,双脚中间保持一个拳头的距离,此动作可帮调整身体左右高度。
Point:双脚高度要一样。
配合呼吸将身体提起(像做仰卧起坐般)后静止,维持五个呼吸的时间。
Step7:双脚延伸放松
最后吐气时,顺势双手放开将双脚平躺于地板延伸放松,保持此姿势10秒。
调整腰椎第一节!第一节歪斜会造成骨盆前倾、屁股下垂等现象,同时也容易有便秘的问题。
双脚屈膝平躺于地板上后双手往后放,双手往上伸直并往上延伸,要感觉到有延伸到的feel。
双脚保持原样先往左边倒下后再往右边倒下,左右交互为1次,总共要三回合。
Point:上半身保持原样。
回复到原来的姿势,并将双手收于身体两侧,此姿势时双脚间略为张开是OK的。
右脚保持原样,左脚倒下,尽可能的让双脚弧度大一些。
保持上一个动作的姿势后将屁股抬起,左右脚都上下来回5次。
身体呈大字样。双手平放于两侧并手掌往上,双脚张开比腰再大一点点,边配合呼吸边运动手腕、延伸放松,呼吸5个循环。
最后吐气时放松全身,保持此姿势10秒。
洗澡1分钟:淋巴按摩运动法
每天洗澡时顺便按摩淋巴不但可以帮助老废物质及多余水分排出体内,还可以让肌肤越来越光滑水嫩。
症状:淋巴代谢不正常。
3、水分、废物滞留身体。
刺激末端可以让血液循环更好。将手指与脚趾合十后,脚踝绕圈放松,左右各绕圈20次。
Step2:脚趾间伸展
轻轻地将脚趾一一分开放松按摩。
将双手抱住小腿肚后略为施压并往上按压至膝盖,一脚15次。
运用手指关节轻轻地按摩脚趾关节。
使用双手来回从膝盖往下处施压按摩,一脚15次。
Step1:背部至腋下
从背部至腋下由下往上边按摩边拉提,腋下淋巴结处可以多加按摩几下,一边15次。
Step2:手臂至腋下
将手臂举起后从手肘外侧往腋下方向按摩,一边15次。

这种现象叫斜颈,是由于颈部两侧的肌肉强度不一致造成的婴儿头部歪斜或转向一侧,所以又叫肌性斜颈。*一出生,他的脖子就有点歪对新生儿来说,斜颈是很常见的现象。因为在子宫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胎儿需要蜷曲着身体。随着胎儿的长大,颈部就会逐渐扭曲,以协调身体姿势,适应子宫里的环境。结果,颈部一侧的肌肉即胸锁乳突肌就会逐渐被拉长,从而导致两侧肌肉的长度不一致。婴儿出生后,他的头部就会偏向胸锁乳突肌较短的一侧。另外,分娩过程中出现小创伤,也会造成斜颈。比如一侧胸锁乳突肌在分娩中受到牵拉,并形成轻微的炎症或出血。出生一两周后,受伤的肌肉会继续肿胀,形成一个大的硬块,这其实是个血肿。这时,婴儿就喜欢将头部歪向肌肉受损的一侧,以保持受损侧的肌肉处于最低的张力状态。怎么办?请放心!这种由肌肉引起的斜颈大多没有害处。你只需带他去看医生,问题很容易解决。如果确诊是肌肉引起的斜颈,医生会告诉你怎么做。最简单、最有效地办法是:把婴儿感兴趣的东西放在与他斜颈相反的那一边。白天让婴儿仰卧。跟他玩的时候,用一件玩具,如摇动拨浪鼓,在斜颈相反的方向逗引他,将他的目光吸引过去。很快,婴儿的头部就能正过来。同时还可配合轻柔的按摩术,来促进血肿吸收。*养育中,姿势不正确后天不正确的姿势也会造成斜颈。比如,婴儿总是以一种体位躺着,妈妈总是以固定的姿势给宝宝喂奶,或者频繁使用汽车安全座椅等等,这些都会造成婴儿喜欢将头部保持在同一种姿势。颈部反复向一个方向扭曲,就会使颈部的一侧肌肉逐渐拉长,而另一侧则逐渐变短,形成斜颈。怎么办?赶快停止不正确的做法!比如变换喂奶姿势,改变汽车安全座椅上枕头的位置。同时,按照上面的方法进行训练,一般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有时,会有其他原因如果婴儿3个月左右,斜颈还继续存在,或者经过简短的治疗后又恢复了斜颈状态,可能需要请医生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斜颈。引起斜颈的其他可能原因有:脊椎异常,神经问题,视觉发育异常等;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外伤或运动中出现失误,耳鼻喉感染等,都可能引起斜颈。怎么办?需要看医生。首先,医生要排除脑膜炎的可能,因为脑膜炎的症状之一就是颈部发硬,很像斜颈。可能还要做其他检查,如透视、拍X光片等。如果必要的话,外科医生可能会让孩子在镇静或麻醉状态下使全身肌肉充分松弛后,仔细检查颈部肌肉。医生可能还会让你转诊,让相关专家作进一步检查。在排除上述原因后,基本能确认是否是颈部肌肉的问题。如果按照正确的保守治疗后,斜颈仍然存在,半岁以后还不能恢复,问题就会比较严重:将会发生扁头或偏头等现象。这就需要寻求专业人员帮助了,如请专业的体疗师,对孩子进行体疗或正骨疗法。一般的,经过几周的疗程,就可以纠正斜颈,但仍要看外科医生。极少数情况下,通过物理治疗没有效果,就需要考虑外科治疗,手术效果还是不错的。

宝宝知道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斜颈是怎么形成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