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净土宗真相自力他力源于谁说,他们的成就有什么古德例子来证明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录 

今讲此經先讲经题,次讲经文经题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八字。经常法也佛口所宣说之常法,皆谓之经波罗蜜、梵语,蜜、到义波罗、彼岸义,即到彼岸义如过渡然,由此岸到彼岸也又波罗蜜,事究竟义谓凡事做到圆满究竟、即谓之波罗蜜。般若、梵语智慧义。金刚、矿物名其质最坚最利,不为一切物所摧破而能摧破一切物。且其坚利之质本来具足,非由外物构成亦非由外物锻练而成。鉯之喻人本具之佛智慧从无始以来人人同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为无始无明所汨没且能照破无始无明,如风扫浮云霜消杲日,虽寂照如如而复非寂非照,虽非寂非照而复恒寂恒照,此即所谓金刚般若也若不具此金刚般若,则所事不能到圆满究竟故必须金刚般若,始能波罗蜜也 今且就世间法言之,无论欲办何事无智慧本不能办,无较优之智慧虽办亦不能办到成就,此世人所共知共見者也更从出世法念佛一门言之,倘念佛之人未经耆宿之开示了达念佛之真理,固不能念即念亦不能有往生极乐之成功。何以故鈈具金刚般若,必不能摧破邪道护持正法也。昔有一念佛者因其友数称其名,其人闻之曰:汝何故念我名乎?友曰:我念汝名才数百声汝即生嗔心,汝念弥陀佛日千百声焉知弥陀佛不生嗔心乎?其人恐念佛亵佛遂自此不念。又有一念佛之人遇一禅师诘之曰:念佛者是谁?其人懵然谓念佛无益,亦停止不念盖皆由不具金刚般若,一遇外缘即为所障住也更有人颇解佛说西方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倘有人称念其名念至三五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即得往生彼处故日夜念不辍。一日、有参禅师谓之曰:父母未苼以前是谁死后谁往生?其人心乱犹豫将念佛功夫从此间断,此无他不具金刚般若,不能破他而为他所破也倘能获得金刚般若,惢佛无二念佛念心,是心是佛并无能念之人,亦无所念之佛念念无念,自他圆融并无众生亦无有佛,即是往生极乐世界即是阿彌陀佛矣。尚何异说之足障乎!是即念佛之事成办到圆满究竟也。
然此经所说到圆满究竟有特殊之义焉。此经为教化菩萨之大法指礻菩萨修行六度万行,证得菩提涅槃之佛果方可谓之圆满究竟。二乘证得生空智果我执虽去,法执犹存不得谓之圆满究竟也。须菩提本属声闻不乐小法,回趣大乘殷勤启请无上妙法以资进修,故世尊于只陀林当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众,为说此经俾各各了达此金刚般若,迳趣无上菩提及究竟涅.经中所云发菩提心行六度万行,而不住于相等之妙谛即金刚般若之行相也,亦即趣证无上因果之妙法也明夫此,则知所谓金刚般若波罗蜜矣
   此经为释迦牟尼佛金口所宣说,为阿难尊者所结集原本梵文,后入中国经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成中文。鸠摩罗什梵音,华言童寿即童年而有耆德之谓。又称曰三藏法师三藏者,经律论也言能以经律论为师,亦能以经律論为他人之师此经与弥陀经,译本有多种而此师所译者明白晓畅,故最为流通焉

此经原无分数,后经梁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分虽汾为三十二分,而文与义本一气连贯不为分所割截,读者会而通之可也此第一分,曰法会因由凡会聚众弟子说法,曰法会凡法会說法,必有发起之因由如放光震动等类是。此会不然则以持?乞食、洗足、敷座、日用寻常之本地风光而为说法之因由焉。若依三分判經:此分完全为序分序有二:一通,二别自如是我闻至千二百五十俱,为通序;自尔时至敷座而坐为别序。

自下明通序通序有六倳,‘如是’者第一,明所闻之法如、决定义,是、即指此经决定所闻之法即此经也。此二字总括全经宗旨明夫全经宗旨,即明諸法实相即明金刚般若,即明究竟无上菩提故云如是。‘我闻’者第二,明能闻之人我者,阿难自称闻、耳闻,谓我亲从佛边聞非传闻也。夫我本四大、五阴和合运续之假相耳为五根外门之假形,识无有时闻亦无有,何以谓之我闻耶随世俗故,说我闻无咎若依胜义,则是因缘闻是不闻闻,是闻无所闻;故说者无说无示闻者无闻无得也。

    此第三明说经之时。一、数量义时、即时間。即遥指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洹精舍于有数量之时间说此经也。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佛者,第四明说经之主。佛梵语,具言佛陀华言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义即由金刚般若到究竟圆满,妙庄严海富有万德之称。在者住义,行住坐卧悉可名住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者,第五明说经之处。处有二:(一)通(二)别。舍卫国即通处祇树给孤独园即别处也。舍卫国在中天竺國佛受须达长者之请,故居于此祇树给孤独园,即祇洹精舍也时舍卫国主波斯匿王有一大臣,名曰须达家富好施,人咸称之曰给孤独因择地起舍请世尊说法,化导众生适觅得王太子只陀之园,园在国城外其地平正,树木郁茂最为适宜。太子谓之曰:卿若以黃金布满其地侯当相与。须达如其言以金密布,仅余少地太子曰:前言戏耳,返其金即施以园须达不可,国人亦以太子无戏言反難太子不得已,曰:止勿更出金,园属卿树属我,可乎须达从之。舍成遂以二人之名连合树园名之。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囚俱。

此第六明同闻众也。比丘、梵语华言乞士。有二义:(一)乞佛法以资心(二)乞食物以资身。大者比丘中具大德大名闻鍺也。众者僧也。僧非个人之名四人以上谓之僧,仿佛一团体之谓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俱共住义。千二百五十人即共住大比丘眾之总数也。过去现在因果经云: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伽耶迦叶师徒各二百五十人舍利弗、目连师徒各一百人,共千二百五十人也然法会听众本不可以数计,此众先本外道见佛在先,得度亦在先因感佛之鸿恩──度其出离彡界,解脱生死──故常随行藉以报恩也。以上六事具足义乃完成。其往迹均彰彰可考确非阿难之所杜撰也。

尔时世尊食时,著衤、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自下别序分二章:(一)明行乞食事,(二)明敷座而坐事此初。‘尔时’者即佛茬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之时。‘世尊’者世间无上最尊之称,惟佛乃能当之‘食时’者,正为乞食之时亦居士营食成就之时。世间居士食有定时,早则始营未就晚则啖食已讫,均非乞食之时也非乞食之时而行乞,不惟乞者无所得而施者亦无有施,于自于他两两恼乱;故世尊胜德内涵宏福外施,虽一举一动之微无有不自他两利者。‘著衣’者以衣附著于身,衣囿上中下三品平常起卧著下品,入众法事著中品入大聚落,进见国王则著上品明整仪容,不同寻常乞丐乞食舍卫大城,即舍卫国の都城园在城外,故云入城乞食已者,完毕也犹云:乞食之事业已完毕。‘次第乞’者谓挨次顺序而乞,不舍贫而从富亦不舍富而从贫,正以显示平第之道也


   此明乞食之后事。得食后即还归祇洹而食,不得随得随啖讫,竟也敷,设也陈设座位,镇摄仪嫆然后净心静坐,入于三昧而将说法焉。
    夫佛、菩萨、罗汉自行均已成办,且位至罗汉生存示灭已能自主,何必乞食为盖乞食鍺,实施游行教化利导众生也实行成就众生布施波罗蜜而报众生之恩也。故虽自行已办犹无日不为方便众生之事也。未发心者令其发惢已发心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早得解脱速证究竟圆满金刚般若安住清净法界。
 乃复说此金刚般若没罗蜜经以显众生本具金刚波羅般若之体,而伸万行无住金刚般若之用已得金刚般若,则事事无碍法法皆通,寻常日行是佛法行住坐卧亦佛法,平常心尤莫非佛法神通变化既佛法之无上妙用,即喜笑怒呵亦莫非佛法之方便善巧若未显得金刚般若,虽有移山倒海之神通亦妖魔外道之邪术;虽囿万年之禅定,亦人天有漏之福果业报一尽,仍不免五趣轮回之苦诸君宜仔细究!此金刚般若本人人具足,周遍法界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复不离内外中间不可思议,不可执著久之功驯,自有顿契之一日不然,向外驰求以佛具变化、放光、震动等种种鉮通,遂执变化、放光、震动等种种神通然后为佛不能简别外道,则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矣!慎之慎之!

    据流支十二分义,此分已入正宗分依昭明所判,则此分属序分善现者,须菩提名须菩提,梵语华言善义,或言善吉或言空生,因生时仓库空虚家人卜之,曰:既善且吉故名。又须菩提恒乐空定分别空义,为解空第一故名空生。‘启请’者以语言启白世尊,请求说法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此明请法之仪。长老须菩提者须菩提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相位高德祟,故称长老将请说法,必先致敬以示尊重于是当时在大比丘众中,从座起立偏袒露其右肩,以示堪任大法;右膝屈而著哋以示住真实地;合掌恭敬,以示屈曲伏从无有违拒;然后以言说启白世尊。表敬须具三业:(一)身、(二)语、(三)意起立、袒肩、膝著地及合掌,身业敬也;而白佛言语业敬也;下问善男善女发心趣果之无上妙法,意业敬也一举一动,无非不可思议之轨則也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此明赞世尊之德世尊、如来,皆佛之通称‘如’者,证得诸法实相如如不動之谓‘来’者,来三界垂化之谓又,如过去诸佛再来故名如来。希有犹云罕有。谓世尊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具足三德化度眾生,世出世间甚为罕有也‘菩萨’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菩提觉义;萨埵、有情义,谓有情中之觉者故凡发菩提心者,皆可謂之菩萨‘护念’者,护卫体念令其内德成就。如母子然母念则成,不念则坏;菩萨亦尔佛护念则善根成就,不护念则善根损坏吔‘付嘱’者,付托嘱付令其外德成就。如世间父母以家业付托其子,嘱咐成立‘善’者,善巧方便谓世尊随机施教,以菩萨堪任法宝正宜护念、付嘱,则即加被无上法宝常当护念、付嘱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雲何降伏其心?’

此明所问之事阿,无义;耨多罗上义;三,正义;藐等义;菩提,觉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義简言之,即佛果即果地觉。发菩提心即因地心。凡夫因无明覆障不得名觉外小非正觉,菩萨虽正觉而非无上正等故无上正等囸觉惟佛独成就也。须菩提问世尊云:凡善根之男子及善根之女人,未发菩提心者云何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云何住菩提心云何降伏其烦恼心,而免损害其菩提心是即由因地心趣证果地觉之要道也。与法华经所谓佛惟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开示众生佛之知見为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同。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此明叹美其请以须菩提聲闻众而能问菩萨事,故重言善哉善哉以叹美之曰:

如来对于菩萨善护念、付嘱诚如汝所云也。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此明许答其问。谛者审实义,汝今一心审实洏听当为汝说。应如是住之如是是指下第四分;如是降伏其心之如是,指下第三分意谓善男子、善女人,若发菩提心应如下说无所住而住,无所降伏而降伏无须另起心而住,另起心以降伏也如欲另起心以降伏其妄心及烦恼心,则是妄上加妄不能降伏矣。昔二祖问达摩祖师安心之法师曰:‘将心来,为尔安’二祖对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吾与尔安心竟’即此意也。‘唯然’者急速应诺,认可其言之是愿欢喜倾心而闻也。

    ‘乘’者运载义,谓如车乘载物运行,由此而达彼‘大’者,简小义以喻菩萨塖此般若大乘直趣佛果;简非凡小所乘之乘,以趋生死或涅槃也‘正宗’者,真正宗主也谓此分为大乘真正之宗主。然真正宗主究竟不止此一分,不过此分为大乘正宗之纲领故曰大乘正宗分云。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此明发心。摩诃、大义如是之是、指下所说。众生分九类:(一)卵生谓由卵体中产生者,如鸡鸭等(二)胎生,谓由胚胎产生者如人类及牛羊等。(三)湿生谓依湿气而生者,如微生虫等(四)化生,谓变化而生如孑孓化为蚊,腐草化为萤之类(五)有色,谓欲界、色堺中众生之有色可见者(六)无色,谓无色界众生之无色可见者(七)有想,谓除色界四禅天中之无想天众生其余三界众生皆是。(八)无想谓色界中四禅天之无想众生也。由欲界众生以种种苦恼皆由于想,遂修无想定得生无想天自谓已证解脱而究非也,经五百劫仍堕生死轮回。(九)非有想非无想谓无色界中非非想处天之众生也,此处众生已无身体世界同于虚空,惟有定无慧经八万劫,还落空亡

佛时有一修此定者,耳闻鸟鸣鱼跃噪扰不堪,偶萌嗔念云当食尽此鱼鸟以除障碍。久之入定佛成道后,即欲度之洇迟一日,已生非非想处遂叹息悬记,将来须堕为食鱼鸟之狸后报尽更堕入地狱。故三界为一大牢狱世界为一大苦海,外道犹如陷阱修行人不可不慎也。

涅槃者圆寂义。无余者谓万德俱圆,二障永灭无有余蕴也。灭度者灭障度苦义。世尊告须菩提:诸菩萨Φ之大菩萨降伏其心,必须发广大心见三界九类所有之众生,沉沦苦海轮迥生死,起悲愍心皆令其圆满寂静,灭其障碍而度其出離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此明降惢无量、无数、无边,均极多义我相者,谓人皆以四大五阴和合相续假相为我相人相者,对我相言如人类,我对之称人故名人楿也。众生相者即我对人以及非人,所谓九类众生差别之相也寿者相者,谓生命永久相继不断之相也又凡有情各具此四相。如既称曰我则有我相;而我具人格,则是人相;我属生物则是众生相;我有生命存在,则是寿者相;余可类推菩萨既发广大心,度三界九類无量无数无边极多之众生已其心不著实有众生得灭度者,则其心自无烦恼自然降伏而不损害其菩提心矣。何以故盖菩萨度众生,鈈著菩萨为能度之相众生为所度之相,当观菩萨众生之相皆是四大五阴和合相续,皆是毕竟清净虽度而实无能度所度者。不然、若菩萨谓我能度人则即著我相;我能度人度众生,则即著人相、众生相;有我、人、众生恒时存在则即著寿者相。总之、即是一著我相则四相皆著。心既有著则心即不能降,一切烦恼颠倒皆随之而起是不及声闻果之犹证生空,乌足称人法双空之菩萨哉

此分答住问。以修万行而无所行谓之妙行。以于法无所住而住故谓之无住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此明行菩萨行不住于相,即为住菩提心布施分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布施为六度之首摄六度尽。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举六尘而六根、六识包括在内摄一切法尽矣。谓菩萨行于三种布施于施者,受者财物,以及动静语默、供养恭敬、因果報应种种法相皆不执著,所谓无所住也然行于布施。而于施者受者,财物等相不住者何以故?盖不住相布施则其所得福德多至鈈可思量也。若住相布施则所得系人天有漏之福报,而可思可量矣非所以住菩提心之道,亦即非所以显得金刚般若之道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此以喻明福德多四维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之四方也,合东、南、西、北、上、丅六方共为十方。十方虚空不可思量本为须菩提所知。无住相布施之福德亦复如十方虚空不可以思量计度也。

‘须菩提!菩萨但应洳所教住

此结上所云。上来不住相而行布施等之教应依之而住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鉯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上云于法亦不住而行布施,云何得成佛身相耶盖如来法身虽非即相,亦非离相必须如理方可实见,非可执著三十二相即是如来法身也为证明须菩提已了此义,故世尊发问以占其能否如理实见能,则具金刚般若即身相可见如来法身;不能,则未具金刚般若即不执身相亦不得见如来法身也。古来宗门务令人自己了解。不然仅逞口说,实无智慧说食数宝,终无益也苏东坡赞佛云:‘八风吹不动’,而为佛印一呵所动可知其心未相应也。身相者色身可见之相也,如世澊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须菩提示现声闻,心已领悟如来、菩萨、众生之相皆是自心分别所缘影像,故一承佛问‘可以身相见如来鈈’即答曰:不也。盖如来所说身相即四大五阴和合相续之假相,即非身相也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此明不仅身相即非身相凡一切根身器界形形色色之相,莫非镜花、水月之虚妄无有实相可得也。若能如是了解诸相虚妄即是了解诸法实相,即是无上智慧即是金刚般若妙心,即是已见如来法身不可泥拘住法行施而修成佛之色身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鉯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此明信受人。上云虽修万行而不著能行人、所行法,此法甚为希有甚为难信,故须菩提启白佛言:颇囿众生得亲闻如上所说无上甚深妙法能生实信不?佛告之云:汝勿疑现在亲闻者无信受之人即未来亦有起信受之人也。

后五百岁者囸法五百岁,像法五百岁此即像法后之五百岁也。像法之后法垂衰弊,有出家之持戒者在家之修福者,于此所说章句法门皆能了解真实义谛,通达诸法实相一心正信,以此行无所行、得无所得之法为真实不虚当知此信受之人,非仅于一二少数佛而植善根乃已於无数阿僧祇劫,无量千万佛所深植善根矣如六祖然,闻经一二句即启发其金刚种子,可知深种善根之人虽多劫后能闻能信受;未植善根之人,即亲耹金口宣说亦不能如实了解也。

倘有闻是章句刹那一念由清净慧生清净信者,此心一生佛种成就牢不可破。故前祖师曰:能生一念净信即可成佛。且此经为诸佛之母常为佛所守护。若净信受持者如来以智慧力,悉知其行菩提因悉见其得菩提果,故是等净信众生所得福德无量也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苼,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此明上信受义法与非法,系对待名词如云法是正行,非法则非正行法相是,则非法相即非法是善法,则非法即非善法法是无漏,则非法即是有漏上云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盖是等了达众生四大假合,本来空无无有四相之可言。且复了达五阴之法亦如幻非实法相无有,非法相亦不可得其心湛然,无所执著是诸众生二空已明,空病亦去也不然、若是等众生心对于相,不达假合即行取著,则是已著我相著我相则囚、众生、寿者相即无不著矣。

复次倘是等众生不达万法缘生,取著一种法相则无论何法皆行取著,即起我、人、众生、寿者见矣

净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故名。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鉯净土为归。佛法西来东晋,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唐代善导大师是净土宗重要倡導与推动者,是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被奉为净土宗宗祖。净土宗历代祖师并无传承法统很多还是宗门教下的大祖师,均为后人据弘扬淨土贡献推戴而来中国净土宗十五祖分别是:慧远、昙鸾、道绰、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莲池、藕益、截流、省庵、徹悟及印光大师。

宗为「尊」、「崇」、「主」之义,引申有「独尊」、「统摄」、「唯一」、「最胜」等义亦即:在佛说一切法门Φ,独尊某一法门为主并以此统摄其余所有法门之教义体系及教团组织,即称为「宗」也称「宗派」。

共分八宗净土宗独尊念佛,鉯之为一代佛教归宗结顶之法所谓「《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

净土宗由唐代善导大师(613—681)创立奉《》、《观经》、《》为正依经典,依龙树菩萨《易行品》、天亲菩萨《往生论》、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贊阿弥陀佛偈》、道绰大师《安乐集》、善导大师《观经疏》、《观念法门》、《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为相承祖师论释;尤尊善导大师《观经疏》为开宗立教之根本祖典

净土宗以阿弥陀佛因愿果号为立教根本,以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为轴心建立难易二噵、自他二力、圣净二门、要弘二门之教判体系,确立一心五念、正杂二行、正助二业等心行业规范;以「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为宗旨,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为特色

众多佛经记载,佛在很多法会中均無问自说宣讲了。在大藏经中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数百种之多印度著名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等均有净土论著,解释与弘扬净土法门

持名念佛,则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每天念这句名号,数量随力只要专修,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一)一向专称——望佛本愿,意在众 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二)三不疑杂——不怀疑,不间断不 夹杂(不杂余佛,不杂余行)

(三)守愚无诤——专崇本宗,不讥他 宗;法门高下不相诤论;唯守愚念佛。

(四)六不六化——不尚体验而平凡化 不好玄奇而岼实化,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不纯 学术而信仰化,不涉艰涩而浅易化不落繁琐 而普及化。

(五)恪守传承——著作讲演必依传 承,绝鈈妄自越格发挥。 他宗他流言论若异,敬而不依坚持 本流。

(六)亲近同门——亲近同门切磋法 义;若非同门,不亲不近防退夨故。

十六、宗风二——俗谛(处世之道):

(一)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 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 为世良民。

(三)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 计较他人 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较是非 不求人过,不举囚罪不揭人私,不争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怀虚假,不行谄曲

(四)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 务修礼让。 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 于人 奉行谦敬,不起骄慢;常怀惭愧仰谢 佛恩。

(五)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 给人利益。 凡倳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六)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 便如何为人。

第十八愿是净土宗立宗的根本没有第┿八愿,谈不上净土宗净土宗正依经典有三部:《》《佛说观无量寿经》《》。但说到底三部经归结于第十八愿。在《观经疏》里面奣确说明: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名号得生”。《观经》定散文中唯標“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就是第十八愿的内容所以,第十八愿叫做“念佛往生愿”没有第十八愿,就没有净汢三经第十八愿是我们净土宗所有教理的基础。今从“机、行、益”和“信、愿、行”两方面来进一步说明

一个宗派之所以成立,它必须要说明:我这一宗法门什么样的人可以修学?怎样修学如法修学能得什么利益?此所谓“机、行、益”三事“机”就是根机,“行”就是行法“益”就是利益。净土宗的这三方面在第十八愿当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一、根机。净土宗常说的有两句话:一句叫莋“三根普被”另外一句,“本为凡夫”这两句都在第十八愿当中。“三根普被”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十方众生”上辈、中辈、丅辈的根机,都含摄在“十方众生”之内没有一人遗漏在外。“本为凡夫”本源于第十八愿最后的八个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方众生是什么样的众生愿文里说明:是“除了造五逆罪和诽谤正法罪之外的所有一切众生”。那么可见:就是以罪业凡夫作为救度的囸机而不是以圣人为救度正机。因为如果以贤圣之人为救度对象,那不可能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贤圣之人对佛法有正信、正見、正行怎么可能造五逆谤法重罪呢?阿弥陀佛发愿救度造罪的凡夫深知我们的罪业之重,极有可能犯下五逆谤法的重罪所以事先抑止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好像说:“我发愿救度一切造罪凡夫,但至少你不能造作五逆谤法这样的极重之罪”这就是净土宗“本为凡夫”的来源。二、行法净土宗的根本行法,就是一向专称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第十八愿没有说到其他的行法只是说“乃至十念”的念佛。善导大师解释“乃至十念”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永不退转。”就是专修念佛念念不舍。善导和尚把称念弥陀名号称为“正定之业”解释说“顺彼佛愿故”。所谓“顺彼佛愿”就昰顺着这第十八愿。顺着这第十八愿的念佛才称为“正定之业”。所以净土宗的行法来自于这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四个字。

三、利益净土宗念佛,“当生成就”、“万修万人去”来自于第十八愿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八个字“若”,就是假如;“若不生”假如不往生。谁不往生假如前面那个“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念佛众生,他不能往生“那我法藏不成佛”。现在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所以,只要我们念佛、愿生无一不能往生。

圣道法门讲“戒、定、慧”净土法门也有三个字:“信、愿、行。”“信、愿、行”也是来自于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当中“至心信乐”,就是信;“欲生我国”就是愿;“乃至十念”,就是行“信、愿、行”都包含在这一条愿当中。所以我们净土宗的大根大本,立宗的根本基柱就是这第十八愿。我们作为一个学净土宗的人了解第┿八愿的精神实质后,可以讲就有了一双金刚眼目就开了智慧眼。不管是什么人来说我们自己的修学,都以第十八愿为标准因为这┅条愿是阿弥陀佛因地亲自所发的誓愿,即使是十方诸佛也不可能背离阿弥陀佛的本愿。

比如我要到你家去不知道路线,你告诉我怎麼走;如果他人再来讲和你亲自告诉我的不一样,我当然不能听他的我还是要听你的,以你所说的为标准我们要到极乐世界去,就昰要以阿弥陀佛的誓愿为标准了解了这一点,任何别解、别行、异学、异见都不能动摇我们我们有了金刚眼,所有对净土教法的知见正还是不正,我们就有了试金石就能鉴别。所以这个对我们了解教法、建立信心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所谓“特色”,即事物特有的本质 属性净土宗之特色,即是净土宗特有之 教义判释为不共圣道诸宗、超胜余佛净 土、而能纯粹彻底彰显“弥陀救度”之法 门者。 其理论根据即是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名为“念佛往生愿”;此愿为愿中 之王,根本之愿以总为别,独称“本愿” 一切善恶凡夫,只要称名念佛自然 乘佛本愿;现生永被弥陀光明摄取不舍, 命终直入弥陀报土速证佛果故得平生业 成,现生不退;已非娑婆凡夫已是极乐 圣众。 不假万行回向横超品位阶级;胜易圆 顿,不可思议;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叻。 具体言之开为四句:“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本宗之“传承”完全依据净土宗之 大成者——唐朝高僧善導大师。 “本愿称名”之义善导大师《观经 疏》(《善全》第317页)结论言: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凡夫入报”の义,善导大师《观经 疏》(《善全》第55页)以问答释言: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 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 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 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 乘齐入。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义,善导大 师《法事赞》(《善全》第437頁)以偈直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自具“平生 业成现生鈈退”之理。谨恭录“经文”、 “祖释”为证并附“导读”于后。

净土宗之所以成为净土宗其原理在哪里?怎样修行才算是正确的洳果心中不大清楚,往往就会依据别宗别派的修行方法和教理来判断净土那样就混淆了,混淆之后就落入杂行杂修内心就会恐惧不安,往生就不确定因此,我想把圣道门和净土门的区别着重地讲一讲首先,作为一个宗派能够成立,有这样几方面的因素:宗派的名稱、传承、判教体系和独特不共的行法往往很多学净土宗的人,这几方面都不大清楚问他学的什么宗?“净土宗”“那净土宗是依什么传承的?”他就哑了“哎,不知道什么传承啊总之行善、积德、念佛、回向啦……”比较含糊。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很广泛,我們中国祖师创立了大乘八宗可以说是非常伟大的创举。不然的话我们现在的人,面对浩若烟海的经典怎么研究呢?哪里才是我得救の道呢我们就没有目标了。通过祖师创立宗派明确宗旨,就容易修学了每一宗派对整个佛教要有一个说法,不然的话就会觉得有彼此矛盾的地方通过祖师的说明,就知道:原来并不矛盾这就产生了判教。净土判教见于道绰禅师的《安乐集》净土宗把八万四千法門判成两大类别,所谓圣道法门和净土法门所谓“圣道法门”,即是“超凡入圣”是圣人根机才能通行的窄道;所谓“往生净土门”,就是“厌秽欣净”是五浊凡夫都可以进入的大门。除了往生净土门之外的都叫做圣道门。圣道门的特点是什么它对修学的根机是囿选择性的,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要有圣人的品格,必须努力地修学道绰禅师的判教,继承龙树菩萨的难、易二道和昙鸾大师的自仂、他力判把这几位祖师的判教思想综合在一起,大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圣道门是自力、修行的法门;净土门是他力、救度的法门圣道门属于难行道;净土门属于易行道。难行道很难修行很难达到;易行道很容易完成,很容易达到龙树菩萨判此难易二道,接着说明:仰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易行道“信佛因缘,依佛愿力往生净土”,这个叫做易行道龙树菩萨在这里作了一个生动贴切嘚比喻:比如世间行道,有难有易水上乘船则乐,陆地步行则苦佛法有无量门,亦复如是靠自力修行,就是难行道;靠佛力救度僦是易行道。自力修行好像在陆地上行走那需要有好的体力,有足够的时间还要有良好的天气,路上最好不要碰到强贼盗寇还要身備资粮……种种的条件限制。易行道呢“水上乘船则乐”,不要乘客的力量而是靠船的力量,是安乐的法门、他力的法门龙树菩萨說: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称名念佛是易行道:你称念我的名号归命我的救度,就决定不退转决定可鉯往生西方净土,决定可以成佛依据龙树菩萨的难易二道,我们来看自己的修学我们修的是难行道还是易行道呢?各位修的连难行噵也谈不上。龙树菩萨说:“自力修行欲求佛道,重如举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什么概念?我们很难想象比如举泰山吧,舉得起来吗龙树菩萨解释难行道有三个难点:(1)诸。种种法门都要修三学、六度,八万四千法门都要修(2)久。生生世世艰苦地修学我们下一世能不能投胎做人?不知道做了人能不能遇到佛法的因缘?也不知道很多人前世修来福报,今生又因富贵而造业来苼堕落地狱,所谓“第三世怨”(3)堕。堕入三恶六道不能出离。现在这个时代人心不古,一代不如一代观察众生的共业,也就知道下一生决定不如这一生。哪里还能够增进只有堕落!

净土法门就不一样,它的三个特点是一、速、必(1)一。唯一专修念佛法门,专念弥陀名号专仰弥陀本愿,“阿弥陀佛本愿如是”不用种种法门都修学,专修这一法门决定可以到西方去。(2)速快速。今生决定成就二十年、三十年,还嫌长了三年、两年,乃至“下至十声”“下至一声”这个人造罪造业,没有闻过佛法临命终時才闻到了净土法门,才知道念佛张口念一句佛号,也往生净土快不快?一旦到达净土决定不退转。(3)必必定。必定往生必萣成佛。没有退堕的危险依这个思想来衡量我们所修学的,看一看我们学的是不是易行道的法门、安乐的法门很多人修学净土宗,学嘚很苦恼内心很担心害怕,可以说是没有把握这个法门的要点没有得到这个法门的传承。昙鸾祖师将龙树菩萨的难易二道判发挥成自怹二力难行道之所以难,昙鸾祖师讲了五种原因第一,“外道相善乱菩萨法”。末法时代外道的说法听起来很像佛法。第二“聲闻自利,障大慈悲”……最重要的是第五点“唯是自力,无他力持”难行道的法门,只是靠自力没有他力的护念,不能成就后來,道绰禅师以圣道门、净土门分判整个佛法圣道门是自力修行、此土得证的法门,其基础是三学、六度不修戒定慧、不息灭贪嗔痴嘚烦恼,是不可能达到解脱的净土门虽然内心不清净,虽然烦恼深重但是,仰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誓愿的力量今生可以达成解脱。體察自己的内心圣道门我们修学不了,就选择净土门

如果我们学习净土宗的法门,还在那里“靠我自己如何努力地修行”这个方向僦要考虑了,跟净土宗的宗旨就有差距了六字名号称为“大愿船”,那你很明显没有乘上大愿船,乘上大愿船决定不是像你这样子的内心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知道到底能往生还是不能往生。坐大愿船还不能到净土去那就怪了。内心感到苦恼、恐惧没有咹慰,没有安乐就不是易行道的法门了。净土法门之所以能超越不是在我们凡夫这一边,完全在阿弥陀佛那一边我们经常听莲友说:“哎呀,某某老修行走得可好了满面红光,身体柔软太好了!他一辈子精进地修行,所以达到今天这样的效果我也要像他那样努仂地修行,将来也能走得好”这种说法初听很有道理,分析一下是没有道理的怎么这样说呢?因为他没有看到往生人背后的力量他呮看到这个人往生了,局限在“这个人修行好”所以往生了——如果修行不好就不能往生。他不知道:这个人也是凡夫他仅依念佛的仂量就可以往生净土,是佛力不可思议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那就是在赞叹佛了可是有很多人不是在赞叹佛,而是赞叹这个凡夫佛嘚威神光明就看不到了,只看到凡夫的修行光明了应该这样看:“某某人,他也是凡夫他往生有分,我也有分了阿弥陀佛救他,那吔一定会救我了”这样就看到佛法的光明了,念佛就勇猛了因为信心充足,信心百倍信心满满。如果我们内心不了解念佛法门的特質就会得出自力的结论,修学也会只考虑凡夫这一边只考虑如何精进勇猛地修行。这样虽然精神可嘉但不了解弥陀的慈悲誓愿,方姠、方法错误了

道绰禅师在《安乐集》里面,首先做了这样一个问答: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十方三世有无量佛,講无量的法门我们生生世世以来,不可能今生才遇到佛法我们过去也闻到了佛法,也修行了为什么到今天还没有解脱生死呢?这个問题应该在我们内心深处产生惊觉。想想看过去无量劫的修行,难道没有一生比今生修得好吗总有一次两次吧,甚至十次八次在座的各位都是在家居士,过去世说不定做过出家人善根比现在还好,过去都没有解脱今生还有希望吗?道绰禅师自问自答说:因为不遇两种胜法一种是圣道门,一种是净土门“圣道一种,今时难证”圣道的法门关闭了,只留下一条道路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圣道法门在这个时代不能证果了为什么?“一者去大圣遥远”“二者理深解微”。怎么叫“去大圣遥远”呢我们现在离开释迦牟尼佛的時代遥远了。在那个时代众生的根机猛利,按照佛的教导修行就能证果。我们现在离开释迦牟尼佛已经两千五百多年了——正法时代:佛从住世到灭度后五百年间有教有行有证(早已过去);像法时代:佛灭度五百年后到一千年间,有教有行无证(也早已过去);末法时代:佛灭度一千五百年后到一万年间有教无行无证(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就像西边的太阳刚落山的时候,西边还很明亮但時间长了,太阳的余晖就收掉了慢慢地就黑暗起来了。释迦牟尼佛这位灿烂的太阳、众生的救星已经涅槃了众生的根机逐渐黑暗了,與佛的教法不能相应了修行圣道就越来越不得力,这一点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的不要跟一千年以前道绰禅师的唐朝时代比,就跟幾十年前的人心比现在的人刁钻了许多,烦恼重了许多第二个理由叫“理深解微”。圣道门讲“佛性”、讲“真如实相”、讲“第一義空”……道理太玄妙对我们来讲都是些名词概念,我们的理解很肤浅、很微薄理解都理解不了,嘴上讲得顶呱呱的心里面却不知噵是什么,更不用说落实到实践当中了印光大师早就明确地说过,在此末法时代开悟都没有了,靠自我修行已经不能证悟了因此,箌了末法时代只有靠净土法门才可以解脱。

道绰禅师得出结论说:“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净土门是一開之后永不关闭的法门。释迦牟尼佛在《佛说无量寿经》里边亲口交代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歲。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将来到了灭法时代所有圣道教典不复存在,“经道灭尽”吔没有出家人了,也不知道戒定慧三学了根本听不到“发菩提心”这样的说法了,连三世因果的道理都很难听到只有这一部《佛说无量寿经》还存在。《佛说无量寿经》所标示的是念佛的法门那时候的众生,三学的名字也听不到烦恼深重无比,寿命最多只能活十岁他要看今天我们念佛堂的各位莲友,那就像佛一样了:善根深厚还能在这里听法,深信因果念佛求生极乐,在家里还有念佛堂还囿种种经书,等等那个时候没有这个条件。佛为什么特别留下这一部《佛说无量寿经》而不留下别的经典呢别的经典想留也留不下来,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堪了别的经典都是介绍自力修行的法门,众生修不了怎么留得下来呢?没人研究了自然就消失了。《佛说无量壽经》是他力、念佛的法门再烦恼深重,这句佛号长了嘴就会念,愿生净土就能往生。所以这部经特别留下来,灭法时代众生都鈳得度何况现在?远远超过灭法时代了通过祖师的教判,我们得出结论:

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

我们學佛的目的是要快速离生死成就佛道。“这辈子不行下辈子再来”。那不是一个有道心的人圣道、净土两种殊胜的法门当中,圣道門暂时放到一边虽然我们也很想开发智慧、得到法益,但在此土依我们的根机是不可能得到的。集中精力选入净土门一旦到达净土,不证自证自然得无生法忍,三明六通一切具足一切经教全部通达。有的人学问很大但是还没有选入净土门,那是没有看到自己是處在什么样的时代也没有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众生。在这个时代选择净土门,是很有智慧、很有福报的

进入净土门之后,大家都非常明朗:“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怎样去往生呢?不是靠我们自己在这里凭空想象:我怎么怎么样大概可以往生了。要依据经教今天介绍善导大师的“正杂二行判”。往生净土有两种修行方法,一个叫正行一个叫杂行。正行的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万不漏一,个个往生;杂行的人百中难得一二,千中难得三五

这么一听,各位心里都会想:我要选择专修正行而不应该修杂行。什么是囸行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三心释”里讲到“就行立信”,讲到行有正、杂两种其中正行有五种:(1)读诵正行。为了往生极樂一心专读诵《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以及昙鸾、道绰、善导这些祖师的教释这叫读诵正行。为往生極乐而读诵净土三部经以及上述祖师所开展的念佛思想之外的经典叫做读诵杂行。比如说有人想往生净土,不是来了解这三部经而昰去读《地藏经》、《法华经》、《心经》等,这些都是杂行我可以想象得到,有的莲友听了之后心里有不舒服的感觉:“我修了这麼长时间,搞了一个杂行!”感觉不痛快下面我们慢慢来分析。所谓“正”是纯正、正直的意思,纯正而不杂正直而不拐弯。为什麼读这三部经称为正行而读三部经以外的经典称为杂行呢?因为这三部经讲的纯粹是极乐世界庄严景象、往生极乐的方法没有讲别的。佛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是对应不同的根机,开设不同的法门这三部经专门讲往生西方净土。在别的经典里边也有讲到往生西方净土嘚,那个叫做“旁依”附带提到极乐世界。比如说《楞严经》里边有“念佛圆通章”《楞严经》的宗旨,不是专门讲极乐净土的而昰附带地讲到往生净土,这也说明佛在宣讲别的大乘经典时导向净土门,他是引导修学《楞严经》的人进入念佛的法门那我们专门学淨土法门的人,就不需要走回头路所以,正依净土三部经是纯粹的。所谓正直不拐弯不是说东修西修,修得很多比如说我们从南京来到大连,我们首先要察看地图或者察看列车时刻表。出发之前我们是去查从南京到大连的时刻表呢,还是去查从南京到北京的时刻表呢那一定是查到大连的时刻表,时刻表是指示我们从南京到大连的方向佛所讲的每一部经典,都是一条成佛道路如果要往生极樂世界,净土三部经就好像列车时刻表一样如果我们不去察看到西方净土的经典,我们去查阅别的经典方向就不一样了,把时刻表查錯了你搞得再熟悉,也不能到目的地啊!要到大连来把到北京的时刻表背得滚瓜烂熟,那有什么用呢如果去了北京,必须再从北京轉车才能到大连对不对?不转车不行所以,如果读诵《金刚经》、《楞严经》、《心经》等要往生净土,那一定要回向不回向不鈳能到净土来的。修五戒十善也一定要回向,因为这些不是直接到达净土去的是拐着弯、需要回向才可以到达的,那就不正直了所鉯称为杂行。这个道理大家一旦明了就很容易把杂行放下。我们要往生极乐一定要专门读诵净土三部经,这三部经专门讲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阿弥陀佛的誓愿、众生往生的方法

(2)观察正行。为了往生极乐一心专观察、忆念极乐世界的庄严。如果观察药师净土、兜率内院的庄严那就是杂行了。就好像我们想要来看大连的风景当然是把大连的地图册、风光册打开,哦海边、沙滩、景点,如何洳何心向神往。如果想到大连来把上海的风光册打开,那跟大连扯不上边就不能称为正行了。观察正行也是从读诵正行而来的我們读诵净土三部经,了解极乐世界黄金为地四色莲花,微妙香洁天雨妙花,七宝池八功德水……我们通过读诵,心里面就会想象、欣慕极乐的庄严这就叫做观察正行。我们在心中对比:娑婆世界多么污染哪!尘沙飞扬人心险恶,恶人、恶世界、恶烦恼……不像极樂净土到处都是清净、光明、喜乐,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我们通过读诵净土正依经典,自然发起仰慕、欣求的心这就是观察正行。

(3)礼拜正行为往生极乐,一心专礼阿弥陀佛为往生极乐而礼拜别的佛、菩萨,就叫做礼拜杂行这里或许有人也有疑问:“佛弟子应該普礼十方佛,怎么只礼阿弥陀佛一佛别的佛暂且不提,释迦佛是本师那能不礼吗?”当然应该礼可是要懂得,为往生极乐阿弥陀佛一佛为我们发了誓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一佛所发“发愿逾诸佛”,阿弥陀佛的誓愿超过十方诸佛的誓愿唯有这尊佛能够救我們到西方净土。为表达我们的净土信仰所以专礼阿弥陀佛。如果要感念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了这么好的净土三经给我们介绍一向专念嘚法门,我们至诚顶礼这自然可以,不算杂行如果说:“我光礼阿弥陀佛怕不够,还要请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来帮幫忙”那就叫杂行了,心不专一了能礼阿弥陀佛一佛,即是礼拜十方诸佛因为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的法界藏身,是十方诸佛的本师、本佛俗话说:“千经万经,不离阿弥陀经千佛万佛,不离阿弥陀佛”专礼阿弥陀佛,统统包括在内了专礼、专诵阿弥陀佛,决萣可以到净土去能到净土去,十方诸佛随你去朝拜随你去听闻教法。

(4)称名正行为了往生极乐,一心专称阿弥陀佛名号为往生極乐,称念阿弥陀佛以外的佛菩萨名号或者咒语认为“光念阿弥陀佛一佛名号,怕功德不够不能往生,再加上《往生咒》、《大悲咒》、《十小咒》……”这都属于杂行因为不符合前面所讲纯正、正直——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首先我们心态上杂了,对弥陀一佛的信仰不够纯正、不够专一心态上杂了,修行的方法就杂了三心二意,阿弥陀佛也要靠药师佛也要靠,咒语也要靠凡夫的想法觉得:这样比较有把握,好像双保险统统仰靠不是更好吗?这种想法情有可原但是道理上不符合佛法,甚至也不符合生活常识比如说乘船过海,有没有人左脚搭一条船、右脚搭一条船“如果左边这条船不保险,右边还有一条船”我想不会有哪个人这样坐船的。一定要怎么样呢首先要考察这条船是不是到达目的地的,它稳固不稳固能不能抵抗大风大浪,油量够不够舵手的技术怎么样……如果是坚凅大船,选定这条船不改变,肯定到达目的地如果是小木筏子,驾驶技术又不怎么样我们就不敢坐了。并不是说我们一方面坐大船一方面再搞一个小筏子,好有一个依靠保证——大船都靠不住小木筏就更靠不住了。很多莲友一方面说“我靠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念六字名号另外一方面再修一条自己的小船,所谓行善、积德、布施、诵经、持咒等“我再修一点,万一名号靠不住再靠我的修荇”。这个想法实在是没有道理的名号如果靠不住,那些有为、有漏、染污的杂行杂善是不可能让我们出离生死的。所以应该一条心这一条愿船坐稳当,一路到底决定到达彼岸。阿弥陀佛的誓愿说:“十方众生称念我的名号,如果我不能使得你往生我的净土那峩就誓不成佛。”这个誓愿是特指阿弥陀佛的名号没有说念别的佛的名号能到净土去。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主人他以愿力召唤、接引我们到净土去,愿力的体现就是六字名号专念六字名号就叫做称名正行。

(5)赞叹供养正行为往生极乐,专门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佛如果为往生极乐,除此之外赞叹、供养别的佛菩萨,来作为帮助的话叫做杂行。善导大师的话很明确一点也不含糊。大家可鉯比照自己来看念佛就是要把它独立出来,是“不插助”的法门念佛法门是独立的法门,因此它才成为一宗靠别的插助,就不是念佛的法门了念佛不靠我们的智慧,也不靠我们的修行也不靠我们的善根、身份、学问,单依名号而往生如果有“插助”的心理,说奣我们不了解名号对弥陀一佛信仰不够,不知道唯有弥陀一佛为我们发了誓愿五种正行的反面是五种杂行,善导大师跟我们讲:“自餘诸行虽名是善,悉名杂行”除了五正行之外,所修行的虽然都是善法,但是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情而言那就叫做杂行了。这昰根据宗门的目的、方向的不同而分正杂的比如禅宗的人,打坐参禅求开悟对他们来讲就是正行,对我们净土宗来讲那些就是杂行叻。宗旨不一样净土宗的宗旨是往生极乐。五正行和五杂行是就往生极乐这一目标而确立的正行有五得,杂行有五失正行与弥陀亲、与弥陀近,纯而不杂不用回向。杂行与弥陀疏而不亲“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杂行要往生,一定要回向因为它本来不昰往生极乐的因行,不是直达车净土宗“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就好像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的一条隧道一样我们踏上六字名号所鋪设的这一条笔直的愿力大道,自然的不用回向,也不用天天在佛前发愿不用多讲,只要念佛自然往生净土,这是名号自然的功能囷效果就好像水的功能是解渴,这是客观的现象不依人的不同而改变。如果水不能解渴那还有资格叫水吗?如果称念名号的人不能往生这六字名号就不能出现在世间。专称六字名号必然往生是名号的功能让我们往生到净土去,这个叫做他力念佛这是名号本身的仂量,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就好像坐船过海,船的功能是过海的无论什么人,一坐上船必然可以到达彼岸。正行与杂行比较起来峩们要选择正行,放下杂行舍不舍得放下呢?知道怎么样修行能够往生我们应日夜去追求;修行往生不定的话,那当然要放下了

总結前面所讲,成就佛道有两种方法:圣道门、净土门我们选入净土门。净土门之内有两种修行:正行与杂行我们选择正行。正行之中我们继续来分析。有的莲友抱怨说:“五正行也不容易啊比如读诵正行,我不识字那就达不到了,那还能不能往生呢”这五种正荇是不是平等齐观、都要做到呢?善导大师对五种正行又作了一个简洁的说明分成两类:正定业和助业。第四种“称名正行”称为正定業正定业是什么意思?就是定下来了只要一向专称弥陀名号,定下来去往生这个才有资格称为正定业(没有任何动摇性的,不可能沒有把握或漏掉了)其他四种称为助业。助业是什么含义呢助业是助成正定业的,并不是说这五种正行平等齐观都要做才能往生,鈈是的是有主从的,除了称名之外其他四种是辅助性的,是帮助我们进入正定业帮助我们理解“一向专称”的道理的。比如说读诵囸行有人理解为“我念佛之外读诵净土三部经,把读经的功德回向求往生”从外表形态来讲,也算是正行但从心态上来讲,不了解淨土修学的原理读诵正行作为助业,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呢通过读诵净土三部经,了解“一向专称必定往生”的道理,而来一向专称阿弥陀佛的名号如果没有净土三部经,哪一个知道“一向专称”呢并不是说除念佛之外一定要读净土三部经。你如果不识字但是知噵念佛决定往生的话,这三部经也就含在你所念的这句名号当中了古德比喻说:经典就像药方,名号就像药丸众生就是病人,病人要垺药才能治好病是药方重要,还是药丸重要呢有的人老是拿着药方去读,但不吃药那么这个人的病是不会好的;还有的人担心光吃藥不行,一定还要读这药方子还要研究药理,甚至有人弄不清药理这药就吞不下去,这样研究来研究去病也不能好;还有一种人,┅看药方当下信受了,就吃了药当然病马上就好了。对于我们念佛人来讲名号既然就是药丸,我们能够专门称念这句名号就没有任何欠缺了,往生就是决定的事情了并不是说称名之外还要读经。读经是为了念佛服务的通过读经来了解念佛的道理,一旦了解了其Φ的道理就来专修念佛。观察正行也是如此通过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发起我们愿往生的心然后找到往生的方法,专念名号这僦达成了助业的效果。其他助业也都是依此类推。善导大师明确说明: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洺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只有称名念佛称为正定业为什么看起来最简单的称名念佛称为正定业呢?善导大师说“顺彼佛愿故”顺应叻阿弥陀佛的本愿。

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什么呢在四十八愿当中,所说内容非常广泛大体来讲有三方面,第一是“摄国土愿”说到极樂世界清净庄严;第二是“摄法身愿”,说到阿弥陀佛有无量光、无量寿以及度众生的能力;第三是“摄众生愿”摄取我们众生到西方淨土去往生。善导大师是以第十八愿来看整个四十八愿将第十八愿称为阿弥陀佛的本愿,叫做“念佛往生之本愿”本愿的“本”有两偅含义,一个叫做因本一个叫做根本。针对阿弥陀佛所成佛果探求其因地、本来所发誓愿,这叫做因本从这个角度讲,四十八愿都昰因地所发统统称为本愿。四十八愿虽然广泛无边但有一个根本的宗旨,就是第十八大愿第十八愿有什么资格称为根本之愿呢?它昰整个四十八愿的归向其他誓愿,比如“国无三恶道愿”“不更三恶道愿”“身皆金色愿”等如果没有念佛往生这条愿,统统不能兑現一旦能够往生净土,四十八条愿的利益统统能够圆满具足同时,阿弥陀佛建立其他四十七愿的目的是给我们一个信息,发起我们願往生的心引导我们进入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比如说三峡移民,政府要建立新的村庄要有房屋,要有土地要有通讯,要有道路這所有的一切是为了什么目的呢?其根本的目的是要新的居民来住移民住进来,先前所建设的房屋、道路等才有意义如果没人来住,這个新的村庄就没有意义了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是要把我们从娑婆世界移民到极乐世界去的由此而有“国无三恶道愿”等四┿七条愿,根本的指向和目标就是第十八大愿。所以善导大师将四十八愿解释为第十八愿:

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如果用我们的眼光来看:第一条“国无三恶道愿”没有这样的内容啊可是善導大师独具慧眼,告诉我们:第一条愿的目的也是让我们去往生的。第十八愿有九句话三十六个字: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所规定往生的因行就是念佛。净土宗专修念佛的来源僦在第十八愿。阿弥陀佛的本愿是要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千差万别有的会读经,有的不会读经;有的出家有的在家;有的精进勇猛能修行,有的毅力薄弱修行无力要救度十方众生的话,阿弥陀佛在誓愿里边就要有所选择了如果选择戒定慧三学为净土往生的因荇,那就打了大大的折扣了十方众生里边,能够修学戒定慧三学的少之又少,怎么能够普救十方众生呢那样,阿弥陀佛的悲心就不圓满了如果以读经为往生因行的话,那不识字的莲友就悲惨了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伟大的誓愿超越十方诸佛,要把十方诸佛没有救拔絀来的众生统统救起来十方诸佛也有很多净土,到十方诸佛的净土不容易为什么?因为十方诸佛的愿力各不一样一定要达到某种标准才能去。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非常容易去往生,因为阿弥陀佛在誓愿里边给我们选择了一个非常容易往生的道路和方法。阿弥陀佛紦往生的道路铺好了把往生的大船建好了,让我们直接来乘坐顺着这条道路到净土去。这个就是《佛说无量寿经》所讲的“乃至十念”“乃至十念”首先具有专一性,除了念佛之外第十八愿没讲其他任何的修行,善导大师根据这一点建立了专修念佛。如果在念佛の外还要加上其他的修行,那就不是第十八愿的念佛了就不是顺佛本愿了。佛的本愿说“靠我的名号来往生”“乃至十念”的含义,善导大师解释为: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

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少到十句、一句的念佛都属于“乃至十念”,有时間的人比如说我们现在听到专修念佛的法门,从今天开始一直到死,不改变宗旨这个叫做“乃至十念”,这就是一辈子的念佛叫“上尽一形”;如果今天决定专修专念,明天抱病而亡那叫“乃至一日”,那也决定往生;如果是临终在床上只有最后的一口气,别囚跟他讲念佛法门他只念了十句,那也往生;只念了一句也往生。总而言之善导大师说: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淨土为期

这就符合阿弥陀佛的“乃至十念”——多到一辈子念佛,少到临终几句统统往生。如果有人说:“临终十句就能往生我现茬不念,等到临终再念”那就理解错误了。因为有“上尽一形”啊你这样就不是上尽一形了,临终能不能念出来也不知道我们是现茬就来念佛,而且内心不改变宗旨一生不改变题目,就进入“正定业”决定能够往生。往生也不是死了之后才定下来的事情如果专修念佛,现在就给你打了保票这个保票也不是善导大师自己敢随便打的,而是阿弥陀佛的誓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我不能让称念名号的人往生净土我就不成佛。”这个保证是很有力量的阿弥陀佛以他的成佛来保证我们的往生。现在问大家:阿弥陀佛有沒有成佛啊早就成佛了,成佛十劫了都知道成佛十劫了。那么阿弥陀佛成佛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代表什么呢他是为谁成佛的呢?阿弥陀佛是为我们众生往生而成佛的他把他的成佛与我们的往生连在一起,签订协议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就可以看作是一张协议书“设我得佛……”他自己签了字了,甲方就是阿弥陀佛乙方就是十方众生,甲方的责任是什么呢甲方的责任就是让乙方到净土来。乙方的义务是什么呢“乃至十念”,要念佛甲方向乙方保证说:“你不往生,我不成佛!”阿弥陀佛现在已经成佛叫做“南无阿弥陀佛”,协议书已经签订好了如果我们十方众生信不过,不仰靠这尊佛不来专修念佛,阿弥陀佛签了字你不签字,那不能兑现各位,十劫以来阿弥陀佛把保证书放到我们面前,“十方众生我都签过字了,你也来签一个吧”我们怎么签?就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啦可是我们十劫以来,把阿弥陀佛的协议书摆在旁边认为“他成他的佛,我还要自己修行”自己搞一套,慢慢努力像老鸭子一样歪来歪去——那来不及的啦。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是我们往生的保证。阿弥陀佛的誓愿不虚是我们往生的保证,不是自己的修行是往苼的保证那样就没有保证了,你一天念三万他念五万,到底哪一个是保证哪里有标准?以阿弥陀佛的名号那就有标准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呢其实也是没有标准的标准,讲“乃至十念”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往生。“乃至十念”谁不会啊“乃至十念”的含义就是:乃至清净心念佛,乃至没有清净心念佛没有规定说“清净十念”,如果规定“清净十念”那染污心念佛就不能往生。“乃至”啊僦是有清净心念佛往生,没有清净心念佛也往生;如果说“出家十念”那在家人念佛往生无分,乃至出家人念佛也往生乃至在家人念佛也往生;也没有说“临终十念”,如果临终十念的话那我们平时念佛不算数,临死念佛才算数没有这样讲,乃至临终——平时没遇箌佛法直到临终才遇到佛法,也往生那么平时一辈子念佛,就更能往生了;也没有说要会诵经、打坐……如何如何才能往生没有的!你不识字,不会诵经念佛也能往生。佛堂里念佛和大路上念佛清净心念佛和散乱心念佛,统统属于“乃至十念”的范围“乃至”僦是没有限制的意思。这个才是十方众生都能做得到的如果定一个标准,比如说“清净心十念”好了,十方众生里边就有做不到的峩们在座的各位可能没有一两个能做得到。那阿弥陀佛怎么能救度十方众生呢这个协议就给我们破坏了。阿弥陀佛说:“我没有规定清淨心十念而是说乃至十念。”如果细细体会阿弥陀佛“乃至十念”的范围那么往生就没有问题了。这个叫“顺彼佛愿故”如果我们┅边口称佛的名号,一边心里想着说:“我如果会读经就更好我如果会打坐就更好,我如果会修行别的法门就更有把握”——不顺彼佛本愿,不仰靠阿弥陀佛的救度不专一,也不是“乃至十念”偏离了弥陀的本愿,就得不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保证。

原译本峩所引用的是康僧铠的版本,可能各位同修多数是夏莲居的会集本还是原译本的有权威性,原译本大家没有争议在五种原译本中,康僧铠的译本是最受欢迎的昙鸾、道绰、善导等净土宗的祖师解释《佛说无量寿经》,也都是用的康僧铠的本子这样我们就有传承。會集本毕竟是会集会集个人修学净土宗的心得体会,可以参考但不便于作为正规的经典让每一个人都来修学。当然读诵会集本,一般的人也不会怎么去考究它当作功德来读诵,似乎也见不到其中的差别如果详细考究宗义,那差别就太大了佛所亲口宣扬的经典,洎然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大家在这里要有一个认识。

净土宗师资传承古来异说不一,影响最大者即莲宗十三祖说与三国七祖说。

一、蓮宗十三祖:中国现在遵奉的净宗十三祖是经宋元明清的逐渐推选而形成的。净宗立祖之说始于宋代南宋宗晓法师立莲宗六祖,即慧遠、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尔后,宋代的志磐法师在《佛祖统记》中除专叙天台宗外兼及禅宗、华严、法相、密宗、律宗五宗,而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为莲宗七祖宗晓、志磐同是天台宗学者,宗晓立莲宗六祖志磐在此基础上略有刪增,立为七祖后人大致依志磐所订。明清莲池大师弟子增推莲池大师为八祖清道光年间,悟开法师增推蕅益大师为九祖、省庵大师為十祖、彻悟大师为十一祖民国年间,印光大师改推清初截流大师为十祖省庵大师、彻悟大师递降为十一、十二祖。印光大师往生后四众弟子推其为十三祖。此即中国净土宗十三祖的由来

二、三国七祖:日本净土宗尊昙鸾善导法脉而别有一净宗祖师谱系,即所谓“彡国七祖”说:印度龙树菩萨、天亲菩萨中国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日本源信大师、法然上人

中国莲宗所订祖师并无法脉仩的承传,只是“取异代同修净业、功高德盛者”立为祖师这种订立祖位与他宗不同,他们并无直接的师承关系甚至在教义上有迥然の别。日本所订七祖则与十三祖说有别,此七祖无一不是“同修净业、功高德盛者”而且在教义上同出一流,虽无直接的师承关系(噵绰、善导除外)亦可谓一脉相承。这种私承法脉正是净土宗迥异他宗之处,唯法是依唯法是从,人人可循无时空隔碍。

从两国訂祖差异中可窥知两国净土观念的微细不同。中国十三祖说具有包容性以中国唐宋后,昙鸾、善导法脉之典籍失传净土宗寓于诸宗,融混齐归理念曾一度为净土法门的主流;此一包容性显示了净土法门的广大无碍日本净土宗则完全依昙鸾、善导法脉订立祖位,凸显淨土宗清净无染的法脉传承别有宗祖味道。两种传承反映净土宗一体两面:一广大无边,圆收一切二清净无染,圆超一切如是互融互摄,并彰一宗法要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净土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