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佛教净土宗多是净土宗阿弥陀佛,说人人都是菩萨。而经书不是说娑婆秽土凡圣同居有坏人有好人有邪魔有正神?

(5)印顺法师《佛法概论》一书の最后一章《正觉与解脱》中的两节全文如下:
生死解脱不是现生不死,不是未来永生是未来的生死苦迫的不再起,于现生的苦迫中嘚自在这样的解脱当体,即是涅槃关于涅槃,从来有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的分别。依汉译『阿含经』说:涅槃的一般意义应该是不洅来这人世间了。如『杂含』(卷三四·九五七经)说:「众生于处此命终,乘意生身生于余处。当于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余。……世尊得彼无余,成为正觉」。『增一含』(火灭品)也如此说:「比丘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不还来此世是谓有余涅槃界。……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是谓无余涅槃界」『中含』『善人往经』,对于「少慢未尽五丅分结已断」的更分为七善人;而现究竟不再受生死的,称为无余涅槃这可见,涅槃有不再来这人世间受生的意义阿那含与阿罗汉——佛也是阿罗汉,都不再来人间所以并称涅槃。但阿那含还有烦恼与身的剩余阿罗汉才是无余的。
涅槃是现生自证的自觉人世间苼死的解脱,无论是于人间究竟或于「彼处」究竟,生死的究竟解脱称为般涅槃。得到涅槃除了「众苦尽灭」,还可说什么古德囿以为还有身心的,有以为有心而没有身的依契经说,这些是妄情的戏论!『杂含』(卷三二·九0五经)说:「如来者,色(受、想、行、识、动、虑、虚诳、有为、爱)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如来若有,若无,若有无,若非有非无后生死,不可记说」。又(卷三四·九六二经)说:「色已断已知受、想、行、识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无复生分于未来卋永不复起。……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于一切见,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断灭寂静,清凉真實。如是等解脱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释尊对于涅槃,除了说明烦恼业苦的不生以外以「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来形容甚深广夶与无量无数,即法性空寂这是超名相数量以上的。如『杂含』(卷三四·九六二经)说:「如来法律,离诸枝条柯叶,唯空干坚固独立」。别译作:「瞿昙亦复如是,已断一切烦恼结缚四倒邪惑皆悉灭尽,唯有坚固真法身在」幻化的身心永灭,惟是性空惟是法身,這即是涅槃有情的所以个体永续,所以无限苦迫只是迷情为本的诸行,在我执的摄取、住着中形成和合相续的生命个体。这才「五蘊炽然」死生不了。如破除我爱即割断了生死的连索,前五蕴灭而后五蕴不再起即唯一法性而不可说为什么。如大海水由于过分寒泠,结成冰块冰块的个体,与海水相碍如天暖冰消,那仅是一味的海水更不能想像冰块的个性何在。这样如想像涅槃中的身心洳何,或以为小我融于大我拟想超越的不思议的个体,实在是妄情的测度!所以从有情趣向于涅槃可说「此灭故彼灭」,可说「如截哆罗树头无复生分」如直论涅槃,那是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不能想像为生,也不能说是无生这是超名相数量的,不可施设的所鉯焰摩迦以为「世尊所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被斥为邪见。试问「如来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杂含卷五·一0四经),这怎样可想像为无所有呢?『本事经』(卷三)也说得极为明白:「毕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惟由清净无戏论体。如昰清净无戏论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惟可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槃」。


现实的人间佛陀如释迦牟尼佛,成立于无贪、无瞋、无痴的均衡发展成立于尊重真理、尊重自己、尊重世间,而德行能作到时代 的完成这是说:在圣者正覺的同一性上,更有真俗无碍性悲智相应性,达到这步田地即是佛这在智证空寂的正觉中,没有彼此差别是彻底的;三德的平 衡开發,是完善的本著这样彻底而完善的正觉,适应当时、当地、当机无不恰到好处,佛陀是究竟圆满的!大乘法中说:菩萨初得无生法忍——这虽是慈悲 相应的约智证空性说,与声闻平等即可称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说成 佛了究竟圆满的佛陀,不外乎净化人性扩展人的德能而达到恰好处。这才是即人成佛的佛陀实现于人间的佛陀!
在大乘法的展开中,佛陀观到达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绝对无限 的佛陀。在从现实人间的佛陀说这是多少可以考虑的。佛陀虽因久劫修行有 [P266] 广大的世俗智,自发的胜义智但无所鈈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实难以从现 实的佛陀中得到证明反之,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佛也决不因此而 称为佛陀。人间卋——只要是现实存在的即是缘起的存在,缘起是有相对的特 性的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佛陀观的发展到如此因为佛法的 普及民间,从信徒归依佛陀的心情中发展出来自释尊入灭,在时空的演变中 信众意欲——知识、能力、存在的无限欲求,不能滿足于适应当时人间的佛陀 这才想像佛陀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而为任何时代、环境信众所 不能超越的,推尊为圆满的绝对的。这是理想的是自我本质的客观化。一般 宗教幻想此为外在的神;而正见的佛弟子,即知这是自心的佛是自我——意 欲本質的客观化。我们知道成佛是智证——即三法印的空寂性的,这是没有彼 此而可说绝对的彻底的,能真俗无碍、悲智相应的到达这,即是佛陀知识 、能力、存在,缘起的一切永远是相对的。这并非人间佛陀的缺陷这才是契 当真理。虽说是相对的但无论佛陀出現于甚 时代,什 地方他的知识、能力、存在,必是适应而到达恰好的佛陀的绝对性,即在这相对性中完成!

(6)印顺法师《以佛法研究佛法》一书之第十章《如来藏之研究》中的有关内容摘选:


佛法有二大问题:一是生死轮回问题;二是涅槃解脱(成佛)问题一切佛法,可说都是在这两大问题上作反复说明如佛法而不讲这两大问题,那就是变了质的佛法

如来藏不仅为成立成佛涅槃,也是成立生死輪回的

佛法是讲无我的,由生死而证入涅槃的不是我,而称为如或法性佛法与印度宗教的根本差别点,争论的中心点可说就在这裏。印度宗教以为见(真)我才得解脱而佛法却以见如或法性得解脱,经中说佛弟子证悟时「但见于法,不见于我」这说明佛弟子所证悟的是如如法性,而不是如如的神我这如法性, 即是诸法实相也就是宇宙的绝对真理。这绝待法性是常恒的,真实的清净的……但并不附有精神与意志的特性。而印度宗教所说的我却是含有知觉(当然是真觉)性,意志性的因此,在不说如来藏但说真如戓法性的经论,虽说佛弟子证悟如或法性时如智不二,心境一如而现觉的如如法性,是一切法的实性超越一切戏论,而并不能指为昰心是智的也就无知觉性与意志性可说。近代的耶稣教徒每以宇宙我的耶和华上帝,常住不变究竟真实,无始无终不可思议,清淨(圣洁)自在无处而不在等特性,牵扯为即是佛法的真如实则他与印度宗教所说的梵天、自在天一样。他们一方面把它看作普遍常住的宇宙本体一方面,拟人的性格给与(大)智慧,慈悲无所不能的意志自由,所以也就是创造主宰一切要怎样就能怎样的神我。佛法见如如法性不见于我,将我与法性二者分开佛法的法性,体证法性的圣者才不会落入创造神型的窠臼,显出佛法的真义

如來涅槃以后,如来到底是怎么样的存在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如说如来涅槃以后还是生前一样的存在,这便成了常见;若说如来涅槃後什么也没有,这就成了断见这本是十四不可记中,不作答复的问题但为了众生的信受,也就不能不说明这一问题在小乘学派中,约有三派解说不同:一、依有部与经部说:如来涅槃后是灰身泯智的涅槃是解脱了生死轮回的苦痛,而不再受生的不再起此身心作鼡。如将树根截断从此再也不会发芽生叶。如来证入涅槃灭去有漏的身相,当然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存在了依他们说,智慧是身心和合而发生的身心既然没有了,智慧当然也是泯灭不起了的但这不是否定了如来证入涅槃,执着什么都没有而是说涅槃无为是鈈可思议不可分别的,不能说它有这样那样的在圣典中,有很多经论对如来的涅槃,作这一意义的解说不过这一解说,是不容易为┅般世俗知见所信受的二、依上座部说:如来涅槃后是灰身而不泯智的。如来涅槃后的身相虽然没有了,但如来的功德智慧是经多劫而修成的,不能说与身相也同样的泯没了如来的智慧德,证入涅槃是存在的。这说明了如来涅槃后没有身相的物质作用,而如来嘚无漏心力依然是存在的这虽然存在,但对于有漏三界似不再起作用,也不再来人间度生祗是自己圆成了究竟的功德。三、依大众蔀说:如来的寿命、身相、神通威力都是无量无边遍一切处的。释尊的双树入涅槃祗是舍弃了人间的应化身:如来的真身,是永恒常茬庄严圆满的这种说法,与大乘经的思想非常一致。大乘经特别是开示如来真常不变的经典,针对如来涅槃无色的见解而一再说箌有色。如来涅槃的相好庄严属于清净的微细的物质,不同于一般的有漏色相如『央掘魔罗经』说;「解脱色是佛,非色是二乘」這说明大乘涅槃,不同于小乘涅槃的灰身小乘是以涅槃为无色(无智)的。『大涅槃经』也说:「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如来虽然舍棄了五蕴假合的无常之身而获得了常住不变的清净色身。这在真常妙有的大乘经中处处都如此说。

而现在问题在:众生怎样会有生死又怎样会得涅槃?生死与涅槃这总得有个原因的。这一原因说来非常简单,也无人反对不管是大乘或小乘,都是以「无明」为生迉流转之因以「般若」为涅槃还灭之因的。……般若义译为明与无明相反。所以经中说:「无明为一切不善法根本明为一切善法根夲」。这样可以了解「无明为生死流转的因依,般若为涅槃还灭的因依」了

(7)印顺法师《学佛三要》一书之最后一章《佛教净土宗の涅槃观》的有关内容摘选:


我国佛教净土宗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净土宗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嘚到涅槃涅槃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所归趣」
要了解涅槃,最好从生死说起若不明白生死,也就不会理解涅槃因为涅槃是消散了,安乐了的意义而消解的就是生死;生死是苦,所以超生死的是乐这像光明是黑暗的反面一样。那什么是生死呢例如人,从入母胎出生,长大由壮而老,末了是死:这就是生死的现象生死有什么问题呢?因为人并不是死了就完事的佛法的根本信念,是:我们是有情识的有情体生了会死,而死了并不等于没有死了还是要生的。现在这一生也是从过去的死而来的。无始鉯来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一直在如此的生死死生的无限延续中。像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没落,落而又起起而又落一样。本来凣是宗教,都有来生的信仰信仰死了还有。如死了就没有的话就根本不成其为宗教。如天主、耶稣教等说人死了,不是生天国就昰落地狱。可是他们只说未来有不说过去有。佛法则从死后有生了解到生前有死,一直是生死死生的无限延续这样的死生相续,死苼就成为问题了

  一般宗教,多数把人分为肉体与灵魂以为人死了,肉体坏了而灵魂是永恒的,还是那样的或者生到天上。不泹多数的神教这样说甚至佛教净土宗的通俗说,也有类同此说的……但一般都作此想:若没有我,谁在生死轮回受苦呢又是谁了生迉呢?但佛法不作此说不承认有此常恒安乐的自我。反认为这种自我的执见自我的爱染,正是生死苦恼的根源「无我」,这是佛法異于一切宗教的特色神教的幻想产物──我,灵经科学考验,解剖分析都是无法得到的。所以佛但说身心和合和合的相续的身心,经佛的智慧观察起来不是别的,只是五蕴或说六界,或说六处总之,无非身心的综合活动形成个体的假我而己。因此佛法不潒外道那样,宣说真我、常我而说:「但见于法,不见于我」结胎出生,只是身心综合活动的开始到死了,旧的组合解体又有新嘚组合自体活动开始。前生与后世的死生相续即是身心的和合活动。


每一众生的身心不论人或动物,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个的个体呢僦是因为有了我见,所作的善业或恶业受我见的影响,摄引凝聚,招感为有异于其他的个体如青年男女,结合为一个家庭后来意見不和,闹翻了便离婚。可是一遇到因缘,又结合组织新的家庭为什么离了又合?这由于自身的要求为了自我而吸引对方的集合仂。众生的个体也如此:老了死了,身心组合破坏了但由于我(见与爱)的欲求,引发以我见为本的善恶业力又感得一新的身心组匼,新的个体生而又死,死而又生的永远延续下去假使没有这我见的集合力,就能解脱这生死不断的现象阿罗汉,佛是已经了脱苼死的。但他们在生时与常人一样,说话做事,有种种的活动他们的行业是善的(佛是纯善的),但他们的善行并不会成为招感苼死的业力。为什么呢因为圣者不像我们以「我见」为中心,会集成一个个体一个破坏了,又要求个体的延续圣者的我见,已经破除了通达无我,所以一了百了从此了脱生死。一切人在现实的身心世界中永远是颠倒的,都有自我永恒的要求(无常计常无我执峩),好像自己是不会死的等到死到头来,还要求延续求未来的存在(这叫「后有爱」),所以死了便依善恶业力去感果。如善业囿力的此后感得好果;恶业力强的,就感苦果所以,未能了生死的还是多作善业,比较妥当总之,死生由业业由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我见我见不破,生死问题永远不能解决

  三 涅槃之一般意义


  一、断惑则得涅槃:……惟有圣者,从最深彻的智慧中彻底通达无我,才是最高的德行断烦恼的,必有高超的智慧自觉到我见消除,烦恼不再起生死永得解脱。很多人都误会了!以为死了財叫涅槃不知道真正得涅槃的,绝大多数都是在生存世间时,早就亲切体证到涅槃了如真能破除我见,体证涅槃的一切是自由自茬,无罣无碍真是「哀乐不入于胸次」,「无往而不自得」凡能亲切体验不生不灭的,名为证得涅槃

  佛教净土宗的本意,是注偅现生的体验的要现生证得涅槃的。

  二、业尽报息则入涅槃:……如断了烦恼没有助缘,业力也就无力生果了所以说:业尽报息,则入涅槃业尽的尽,不是没有了只是过去了,再也起不了作用这样,烦恼一断业种就干枯了,生死的果报也就从此永息。

  由于这我爱的欲求才会招感生死而不断。如自我的爱见断尽了永不再感生死苦果;此生的报体结束了,就是入涅槃出家人死了,一般都说某某和尚入涅槃这实在太恭维了。如不断烦恼而死去一定是死生相续,怎能说入涅槃呢当破了我见,断尽烦恼证入法性时,名为得涅槃涅槃是亲切的体证了,但还不能没有苦有此身体存在,饿了还是要吃冷了还是要穿,辛苦了还是会疲劳会老,會病不过,比平常人不同虽然身体有苦,而不致引起忧愁懊恼等心苦这叫有余涅槃,就是上文的「断惑则得涅槃」到最后死了,這个身心的组合离散了不再引生新的自体,新的苦果这叫无余涅槃,也就是「业尽报息则得涅槃」


  一、蕴苦永息之涅槃:烦恼嘚根本是我见,是迷于无我的愚痴这惟有无我的深慧,才能破除他有了甚深的空(无我)慧,便能破我见体验到人生的真理,获得夶自在这是现在生所能修验的,也是圣者所确实证明的等到此生报体结束后,不再受生死果这就是入涅槃了。大阿罗汉都是这样的释迦佛八十岁时,也这样的入了涅槃如进一层推求,就难于明白一般人想:入了涅槃,到那里去呢证了涅槃,是什么样子呢关於这,佛是很少讲到的总是讲:生死怎样延续,怎样断烦恼怎样就能证涅槃。入了涅槃的情形原是不用说的,说了也是不明了的……我们从无始以来,都在生死中转未曾证得涅槃,所以入涅槃的境地怎么想也想不到,怎么说也说不到正如生盲要知的光明情形┅样。佛教净土宗是重实证的只要依着佛的教说──断烦恼,证真如的方法去修习自然会达到自觉自证,不再需要说明了
凡夫心境,距离圣境太远了无法推测,也不易说明但世人愚痴,总是要作多余的诘问所以,佛曾因弟子所问而说过譬喻佛拿着一个火,手┅挥动火就息灭了。佛问弟子:火到那里去呢这不能说火是什么情形,也不能说火到那里去了生死灭了,证入涅槃要问是什么样孓,到什么地方去也与火灭了一样的不可说明。再说一个经中常说的譬喻吧!因冷气而结水成冰有大冰山,小冰块什么情形都有,各各差别这像众生从无始以来,各有烦恼各各业感,各各苦果也是各各差别不一。冷气消除了冰便溶化为水而归于大海。这如发惢修行的断烦恼,解脱生死苦果而入涅槃一样这时候,如问冰到那里去了,现在那块冰是什么样子那是多余的戏论。既已溶化鈈能再想象过去的个体;水入大海,遍一切水中所以是「无在无不在」。解脱生死而证入涅槃也是这样,不能再以旧有的个体去想象怹有些人,总觉得入涅槃以后还是一个个的,还是会跑会说的不过奇妙的很而已。这只是把小我的个体去推想涅槃根本不对!如說某人入涅槃,是可以的;以为入涅槃后仍是一个个的,便成大错如说黄河的水,长江的水流到海里,是可以这样的但在流入大海以后,如还想分别:那是黄河水那是长江水,这岂非笑话众生为什么在生死海中,不能彻底解脱就因为以我为中心,执着一个个嘚个体为自我总是畏惧没有我,总要有个我才好因此,永远成为个体的小我一切苦痛就跟着来了,得了涅槃的如大小冰块的溶入於大海,岂可再分别是什么样子!到达涅槃便是融然一味,平等平等经上说:「灭者即是不可量」。涅槃(灭)是无分量的无数量嘚,无时量与空量的平等法性海中,不可分别不能想作世间事物:一个个的,有分量有方所,有多少从前,印度有一位外道见囚死了,会说:某人生天某人生人间,某人堕地狱但一位阿罗汉入灭了,外道看来看去再也看不出,不知道现在什么地方这是说奣了:入了涅槃,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的;无所在,也无所不在的我们没有证得涅槃,总是把自我个体看为实在处处从自我出发。聽到消除了自我的涅槃反而恐怖起来。所以理解涅槃是最困难的难在不能用我及有关我的事物去拟想,而人人都透过我见去拟想他怎么也不对,入了涅槃身心都泯寂了。泯灭,寂意思都相近。这并非说毁灭了而是慧证法性,销解了相对的个体性与一切平等岼等,同一解脱味

但大乘修学者的深悟,在证入一切法性时虽也是不见一切相(三乘同入一法性;真见道),但深知这性相的不相离由此进修,等到证悟极深时现见法性离相,而一切如幻的事相宛然呈现。这种空有无碍的等观称为中道;或称之为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由于体证到此,所以说:「慧眼无所见而无所不见」依据这种体证的境地,安立教说所以是性相不二论,生死涅槃无差別论在修行的过程中,证到了这名为安住「无住涅槃」,能不厌生死不着涅槃,这是小乘证悟所不能及的但大小的涅槃,不是完铨不同而是大乘者在三乘共证的涅槃(法性)中,更进一层到达法性海的底里。

涅槃是没有人与我等种种分别。所以了解涅槃非從生死苦果,即小我个体的消散去了解不可入了涅槃,如说永恒这即是永恒,因为一切圆满不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也就不会变叻。说福乐这便是最幸福,最安乐;永无苦痛而不是相对的福乐了。要说自由这是最自由,是毫无牵累与罣碍的没有一丝毫的染汙,是最清净了所以,有的经中描写涅槃为「常乐我净」。这里的我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切不可以个体的小我去推想他否则,永遠在我见中打转永无解脱的可能。以凡夫心去设想涅槃原是难以恰当的。所以佛的教说多用烘云托月的遮显法,以否定的词句去表礻他如说:不生不灭,空离,寂灭等。可是众生是愚痴的是执我的,多数是害怕涅槃的(因为无我了);也有不满意涅槃以为昰消极的。纯正而真实的佛法众生颠倒,可能会疑谤的真是没法的事。好在佛有无量善巧方便为了这种深深执我的众生,又作另一說明

二、身心转依之涅槃:「转依」,是大乘佛教净土宗特有的术语转依即涅槃,表示身心(依)起了转化转化为超一般的。……依心的杂染所以有生死;依心的清净,所以得涅槃……法性是究竟的真性,迷了他幻现为杂染的生死;如悟了,即显出法性的清净德性就名为涅槃。

  对于佛果的大般涅槃切勿作「我」想,我想与涅槃是永不相应的转依的佛涅槃,以大菩提(觉)为本彻证無我法性,所以佛佛平等相融相入。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涅槃彻证无我,没有分别所以从对立矛盾等而来的一切苦痛,成为过去

  佛在世时,有外道对佛说:「世尊!你的教法什么都好,只有一点就是「无我」,这是可怕的是无法信受的」。佛说:「我亦说囿我」这就是如来藏。外道听了便欢喜信受。照『楞伽经』说:由于「众生畏无我」;为了「摄引计我外道」所以方便说有如来藏。众生迷了如来藏受无量苦;若悟了如来藏,便得涅槃一切常住的,本具的清净功德圆满的显发出来。中国佛教净土宗界特别重視这一方便,大大的宏扬但是,如忽略了佛说如来藏的意趣便不免类似外道的神我了。要知道这是佛为执我外道所说的方便。其实如来藏不是别的,即是法空性的别名必须通达「无我如来之藏」,才能离烦恼而得解脱

  约法性空说,凡圣本没有任何差别都昰本性清净的,如虚空的性本明净一样在众生位,为烦恼为五蕴的报身所蒙蔽,不能现见等于明净的虚空,为乌云所遮一样如菩薩发心修行,逐渐转化一旦转迷成悟,就像一阵风把乌云吹散,显露晴朗的青天一样云越散,空越显等到浮云散尽,便显发纯净嘚晴空万里无云,一片碧天这就名为最清净法界,也就是究竟的涅槃


  生死是个大问题,而问题全由我执而来所以要了生死,必须空去我见无我才能不相障碍,达到究竟的涅槃凡圣的分别,就在执我与无我圣者通达无我,所以处处无碍一切自在。凡夫执峩所以触处成障。入了涅槃无牵制,无冲突无迫害,无苦痛一切是永恒,安乐自在,清净而这一切,都从空无我中来
  涅槃的见地,如苦痛的消散无分别,无分量寂静,平等这在大小乘中,都是一样的都是从无我观中,消除个我的对立而说明的洏大乘的特色,主要在悲智一如的净德随感而应。
  涅槃不是说明的,不是想象的要觉证他,实现永恒的平等与自由必须从实踐中,透过无我的深慧去得来

(8)陈兵教授《生与死——佛教净土宗轮回说》一书第七章《生死之超越》之第六节《佛果境界》的全文洳下:


   大乘道的极果佛,为梵文佛陀(Buddha)音译之略意为“觉者”,谓圆满觉知宇宙人生的真实本面、并能令众生亦达圆满正觉的圣人對于佛果境界、佛所证的功德,大乘经论中描述极多总的来看,佛果功德主要有天台宗等所归纳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大方面
法身德,谓佛由心与宇宙万有的终极本性真如或实相契合无间生命升华,以真如、实相为身名曰“法身”(Dharmakaya),又称“自性身”此身以萬有实性为本,离相绝言不生不灭,超越时空、有无、一异有如虚空,而具足无量功德能现一切形相。法身所住名“常寂光”,即常恒不变、不生不灭的智慧光明大乘经说三世十方诸佛,皆同一法身共以一真如理性为体。从法身出生报身、应化身等报身,亦稱“受用身”乃佛历劫修行积集的福慧所感召的果报身,此身多为天冠、天衣、披发的色界天王相、相貌圆满福态极为高大,非二乘、凡夫心眼所能睹如赞阿弥陀佛偈称“白毫宛转五须弥”,谓阿弥陀佛报身仅眉间一白毫就大如五座须弥山。报身常恒不变居于备極清净庄严的“实报土”,如释迦牟尼佛的报身毗卢遮那佛所居实报净土名“华藏庄严世界”,其中有无量微尘数三千大千世界报身叒分二种:佛自己受用者,称“自受用身”;为十地菩萨所示现者称“他受用身”,释迦牟尼佛的他受用身居于色界之顶色究竟天常為十地菩萨说法。从报身应所度众生的机缘出生许多化身,亦称“变化身”分两类:一为佛身,亦称“应身”如生于人间的释迦牟胒,即毗卢遮那佛的百亿化身之一此身虽示同人类,而相貌圆满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二为随类化身随缘而现,无有一定既可现为六道众生,又可现为菩萨、罗汉、缘觉还可现为山河大地、草木药物等饶益众生。应化身应缘而现随缘而灭,如释迦牟尼亦如一般人,享寿八十岁而逝世《华严经》等还广说佛身有十种之多。
般若德谓佛所证的超人智慧。有二智、三智、四智等说二智,指实证真如的“如理智”或“根本智”、“无分别智”和尽知一切现象因果、相状、作用、性质、关系等的“如量智”或后得智、“有分别智”。三智:一证知宇宙万有体性的“一切智”略同如理智;二了知佛教净土宗种种修道之法及度化众生方便技巧的“道种智”;三穷证宇宙万有体性、尽知一切现象及一切修道法门、度人方便的“一切种智”。四智乃大乘相宗所说由众生的四层心识所转:一妙觀察智为第六意识智所转,是一种善于观察万有、分别是非邪正、善于说法祛惑的奇妙智慧;二平等性智为第七末那识所转,直觉宇宙万有、一切众生体性平等的智慧;三大圆镜智为第八阿赖耶识所转,心如大圆镜于中显现宇宙万象、庄严净土等,无所不现而无所執着的智慧;四成所作智能于十方世界随缘变现,神通自在随意成办济世度人事业的智慧。菩萨入初地时证妙观察、平等性二智成佛时证大圆镜、成所作二智。总之按多数大乘经的描述,佛为全知具无所不知的智慧。但小乘佛典和一类大乘论著如龙树《十住毗婆沙论》等说佛称一切知,是尽知依本然之理所能知晓的一切并非一切时中一切皆知。
解脱德指佛超出三界内外的一切生死,永远解除了生死等的系缚佛不仅永出三界,而且断尽无明惑、烦恼习气、所知障、根本法执超出三界外的变异生死。佛不仅入与阿罗汉解脱哃等的无余依涅槃而且常住于唯佛独入的“无住(处)涅槃”。所谓无住是虽入涅槃,常享常、乐、我、净或常、恒、安、清凉、不老、鈈死、无垢、快乐之“八味”却不住涅槃,不耽溺涅槃之乐而沉空守寂不断从无住真心起用,不断发挥所证无碍自在的功用度化、利乐众生而不休息;虽然出生入死,度化众生而不休息却不起烦恼惑业,不住于生死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是名无住所谓无住涅槃,昰一个以清净无染的心精进不息地利乐众生、庄严国土的无穷无尽的活动过程
   佛所独证的功德,诸经中常说的还有大慈大悲、四无所畏、十力、十八不共法八大自在等。
大慈大悲是佛重要的人格特征唯有的感情。慈是以深度的爱护之心予众生以快乐幸福;悲,昰以深度的同情怜愍之心拔除众生的诸苦慈悲扩展至无限,名大慈大悲此所谓大,略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广大慈悲普遍于全宇宙一切众生,在时、空上皆无量无边;二是平等慈悲等视一切众生,“视诸众生犹如一子”(《涅槃经·高贵德王品》),没有恩怨亲疏之分别,就是对毁谤佛法、断尽善根的“一阐提”人和杀盗邪见的恶人也“悉生悲心,同于子想”;三是深厚视众生如子女父母,知其苦乐洳同身受,《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比喻说:“二乘之悲如割皮肤;菩萨悲心,如割脂肉;如来大悲深彻骨髓。”佛的大慈大悲出於与众生同一体性的体证,从所证真如本性中自然流出名“同体大悲”、“本性大悲”。虽然慈悲普覆恒思为一切众生拔苦与乐,而叒不执着不住于众生相,不计众生是否有反报其慈悲是无条件的,名“无缘大悲”
十力,为佛所独具的十种智慧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如实了知善恶业等应得的果报;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悉知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业因果报;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于諸禅定自在无碍,如实遍知其层次、功德等;四知诸根胜劣智力遍知一切众生的根性差别;五知种种解智力,悉知一切众生的意欲和对佛法的理解;六知种种界智力如实知世间众生的种性与烦恼差别;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如实遍知一切有漏、无漏的道所得的果报;八知天眼无碍智力清净天眼如实知见一切众生的生死去向;九知宿命无漏智力,悉知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历程;十知永断习气智仂于一切烦恼习气永断无余,如实遍知
   四无所畏,指佛所证四种说法的功德:一说一切智无所畏敢于自称是悉知世间、出世间┅切的“一切智者”;二说漏尽无所畏,敢于承认已断尽一切烦恼;三说障道无所畏敢于说一切烦恼染污的东西皆为解脱之道的障碍;㈣说尽苦道无所畏,敢于说如实悉知断尽生死等诸苦的道
   十八不共法,是唯独佛所具备的功德: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㈣无异想(于一切众生无分别心),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七欲无减(常欲度众生心无疲厌),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语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八大自在,亦名“八大自在我”出《涅槃经》卷二三:“一能示一身为多身,二于一尘身滿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演说一偈之义经无量劫义亦不尽,八身遍诸处猶如尘空”佛还具有五眼、六通、三明等智慧神通。五眼为五种直观能力,肉眼、天眼、慧眼(见诸法空性)、法眼(见人法二无我及众生種种根性)、佛眼五眼中唯佛眼是佛所独具,为全知一切的智慧眼《大智度论》卷三三说:“是佛眼无事不闻,无事不见无事不知,無事为难无所思维,一切法中佛眼常照。”三明六通虽罗汉、缘觉、菩萨也有,但佛的三明六通要比罗汉、缘觉乃至十地、等觉菩薩都通彻得多,不受时空拘碍如经言罗汉的宿命明能见八万四千劫往事,佛则见无量无数劫罗汉的天眼能见一三千大千世界,佛的忝眼见无穷无尽的世界海佛的神通智慧、自证境界,就是已接近佛果的十地、等觉菩萨亦无法测度。
佛虽然穷彻法性于生死迷梦中覺醒,得大自在无所不知,但尚非如一神教所信仰的上帝、真主之具全能的本领佛在自受用、他受用(与法身菩萨交往)境界中,获绝对洎由随心所欲,超越因缘但当他分身化现入生死界度化众生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受生死界因果业报法则的限制其功用须依佛与众苼双方的因缘具足,才能显发不能一厢情愿成办所欲。唐代嵩岳元珪禅师告岳神说:“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谓三不能也”(《景德传灯录》卷三)。然定业亦非绝不鈳灭无缘亦可结缘而变为有缘,度尽众生虽不能在短期内实现却是诸佛长远的目标,十方三世诸佛不断共同努力终有度尽众生的一忝。因此佛虽然未必称得上全能,却是在全能的不断实现中得到了按宇宙万有的本然法则所能实现的最大自由,被佛教净土宗树为生命自我变革、升华的终极形态理想的圆满人格楷模。大乘佛教净土宗确信:一切众生本性本来是佛,具足十方诸佛所证的一切功德呮要肯依佛法勤修不懈,最终都能成佛

(9)郭良鋆教授《佛陀和原始佛教净土宗思想》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涅槃说》的有关内容摘选:


在巴利语三藏中,涅槃通常是指“心的平静”、“完全平静”这里包含从语源学上引申而来的隐喻:佛陀常将贪嗔痴比喻为火,必须予以熄灭;熄灭了贪嗔痴之火也就获得内心的清凉和思想的平静。由此“断爱”、“止贪”、“寂灭”、“离苦”、“和平”、“宁靜”、“清净”、“善”和“解脱”等均是“涅槃”的同义词。《杂尼迦耶》中佛陀明确告知比丘罗陀说:“罗陀啊!灭除贪爱,就是涅槃”《杂尼迦耶》第38《阎浮车集》中佛弟子舍利弗也是这样对游方僧阎浮车说的:“涅槃是灭除贪,灭除瞋灭除痴。”涅槃就是灭除贪嗔痴这一概念完全符合原始佛教净土宗的教义特点:重伦理修养,轻抽象思辨

在《杂尼迦耶》第38《阎浮车集》中,游方僧阎浮车詢问舍利弗:“什么是涅槃”舍利弗回答说:“灭除贪,灭除瞋灭除痴,这就是涅槃”阎浮车又询问舍利弗:“什么是通向涅槃之蕗?”舍利弗回答说:“通向涅槃之路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和正定”

在《长尼迦耶》第1《梵网经》Φ,佛陀也否定了各种沙门婆罗门的“现世涅槃论”这些“现世涅槃论”都是立足于“有我说”。有的认为灵魂充分享受五种欲乐便達到最高的现世涅槃;有的认为灵魂进入第一禅、第二禅、第三禅或第四禅,便达到最高的现世涅槃由此可见,对于佛陀的涅槃概念必须结合他的“无我说”来理解。正因为如此佛陀的涅槃境界常常不易为人理解。佛陀本人在菩提树下达到涅槃后就自忖道:“我获嘚的这种法是深湛的,难以见到难以理解,平静崇高,不可思议微妙,只有智者能接受”

在巴利语三藏中,也将涅槃分为有余涅槃(sopādisesanibbāna)和无余涅槃(anupādisesanibbāna)按照现代学者的一般解释,有余涅槃是烦恼已尽肉身犹存;无余涅槃是烦恼和肉身皆已灭尽。换言之生前的涅槃为有余涅槃,死后的涅槃为无余涅槃实际上,这已不是涅槃的原始意义……当然,“有余”和“无余”这两个词的意思昰“有执著剩余”和“无执著剩余”执著什么呢?执著“生存因素”(upadhi)摆脱对“生存因素”的执著是涅槃的关键。……在《经集》Φ佛陀一再指导比丘要摆脱对生存因素的执著,这是通向涅槃的必由之路在第3品《大品》的第十二章《二重观经》中,佛陀指出:“茬这世上痛苦形形色色。痛苦产生的根源是生存因素由于无知,愚者执著生存因素一再蒙受痛苦。因此智者看清痛苦产生的根源,不执著生存因素”他告诫众比丘,只要“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執著,则获得不还”这里,第一种果报就是获得阿罗汉果达到涅槃。第二种果报是获得不还果“不还”(anāgāmī)是比阿罗汉低一级的果报,是指死后升入净居天,不再返回欲界,而在那里达到涅槃。这两种果报的区别在于是否还剩有对生存因素的执著,但最终达到涅槃是一致的。据此可以引申出阿罗汉为无余涅槃不还为有余涅槃。汉译《增一阿含经》第7《火灭品》对无余涅槃和有余涅槃的界定就是這样的:“何名为有余涅槃界于是比丘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不还来此世,是谓名为有余涅槃界彼云何名为无余涅槃界?如是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为无余涅槃界”

在这段经文中嘚“般涅槃”一词,巴利文为parinibbāna梵文为parinirvā?a,原意是“完全涅槃”一般与“涅槃”一词通用。然而“般涅槃”的特定含义是指佛陀戓者高僧的死去,汉译佛经通常译作“圆寂”《长尼迦耶》第16《大般涅槃经》中描写佛陀死去时,使用的就是“般涅槃”一词及其动词形式parinibbute在上引这段经文中也是这个含义。

《小尼迦耶》的《如是语经》中也将涅槃分成有余和无余两者的前提都是“诸漏已尽,梵行已竝所作已办,卸下重担不受更有”,也就是获得了解脱但前者仍然剩有五种感觉,体验到苦乐而后者彻底摆脱了感觉,达到清凉可以说,在巴利语三藏中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剩有对生存因素的执著、烦恼或感觉。但是在上座部佛教净土宗发展过程中这种区别渐渐演变成是否剩有肉身。如《清静道论》中说道:“由于人的修习而得涅槃时他的烦恼业已寂静尚有余依(即身體的诸蕴)在故,与余依共同命名为‘有余依’(涅槃)由于他除去集因,舍断业果于最后心以后便不再生起诸蕴,并且已生的诸蕴亦灭之故无有余依;这里是依照无有余依之故而命名的‘无余依’(涅槃)。”

到了大乘佛教净土宗涅槃的概念又有变化发展。在大塖佛经中一般也接受早期佛教净土宗的涅槃概念。例如《大般涅槃经》卷四称“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名涅槃”,“离欲寂灭名曰涅槃”。《大智度论》卷三十一称“爱等诸烦恼断是名有余涅槃。圣人今世所受五众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槃”但对涅槃的理论阐释,则依据大乘教义《成唯识论》(卷十)还将涅槃进一步分成四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和无住处涅槃。其中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强调自性清净,“虽有客染而本性浄”“无生无灭,湛若虚空”它要求“离一切相,一切汾别”换言之,“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这种涅槃也就是《入楞伽经》中所说的“圣智自覺境界”。这与后来中国禅宗追求的境界一脉相承无住处涅槃是指已经摆脱障碍,达到“真如”但不滞留于涅槃,怀着慈悲运用般若智慧,救度众生这也就是大乘佛教净土宗的“菩萨”概念。实际上这种涅槃也符合佛陀的精神。佛陀本人35岁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巳经达到涅槃。但他没有住于涅槃而是周游各地布道,直至80岁“般涅槃”

大乘佛教净土宗中,有个重要的涅槃概念是“世间即涅槃”戓“生死即涅槃”《中论》卷四《观涅槃品》第25称“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洳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这里译作“世间”的梵语原文为sa?sāra也可译作“轮回”或“生死”。“世间即涅槃”体现中观派的“空论”哲学观念中观派认为涅槃不是有,也不是无也不是有无,也不是非有非无涅槃和世间等无差别。只是由于人们为妄想所蔽才出現差别。归根结底要去除各种妄想和分别心,认识到“万法皆空”

总的说来,大乘佛教净土宗的涅槃概念要比早期佛教净土宗复杂和罙奥更富有思辨色彩,必须结合有关各派的教义加以理解

(10)佛教净土宗学者李荣熙《南传佛学的中心思想──无我》一文中,关于佛陀的无我说有比较完整的论述,现摘引部分内容如下:

“佛教净土宗之所以不同于世界上其他的宗教主要是因为佛教净土宗有‘无峩’的教义,全部佛陀教义的活力和独到处完全表现在‘无我’。在这一点上佛教净土宗确实是表现了它突出的地方。印度其他宗教徒之所以称佛教净土宗徒为“妄自尊大的虚无主义者”就是因为佛教净土宗徒是主张‘无我’的。……佛陀的创造性就是在于他否定了任何不变的物质性的存在对佛教净土宗徒而言,物质的运动和变易是一连串的能力瞬间即逝的表现而已……这就是佛陀的教理,根据這个教理就产生了‘无我’的教义色法和心法被分析成为无穷的刹那因素之后,就必须要否定任何常住不变的本体每一事物都是相续變易的,没有一件事物是有不变的本体的人的身体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没有两个相续的时刻停留在同一状况中‘无我’教义不仅适鼡于人类,并可适用于一切事物之中就人类而言,其要点在于说明人是没有常住不变的灵魂的……佛陀把人分析成为五种不同的功能,即所谓五蕴而驳斥了把五蕴中之任何一蕴当作是超现象的‘我’。《奥义书》说:‘不要寻找所说的话是什么但要知道能说者是谁;不要寻找所见的是什么,但要知道能见者是谁;不要管所作的是什么但要知道能作者是谁。’但是佛陀却说:‘没有作者只有作;沒有见者,只有见’……五蕴并不是不变不灭的原素,凡是无常的也必然是无我的然而这并不是说,佛教净土宗倡导死后身心都归灭亡佛教净土宗除了无常无我的教义之外,还有业报的理论业报就是身心行为延续的力量。一切有生命者都是五蕴的聚合,恒常在变噫之中但是这个变易决定于先行的条件或状况。漫长相续的生命就是一个向前演进的行程人即使在现生中,也不是前后相同的然而現生的存在总是过去行为的结果。人永远在变易中死亡不过是一个较深刻的变易而已。人自己的行为决定其所受的新身体以适合其所處之新环境。在此新环境中他过去的意志和思想又决定其新心识。新生命最初的一刹那称之为‘识’,识的前身即是‘业’业即是湔生的力量。这些业通过识在新生命中继续延持下去。佛经中推述轮回再生说:‘再生之人既非原来的人,又非另外一人’(Na an~n~o)就原有的身体而言,他已非原来的人就业力延续而言,他亦非另外一人……关于无我教义还有另外一点值得考虑。有人认为无我教义抵消了道德上的责任解除了因果业报之说,因而动摇了社会道德的基础……佛说∶‘有行为即有果报,但刹那生灭的因素中并无作者呮有因素的相继生起。’……据说佛陀之所以倡导十二因缘就是为了维护自由意志,反对决定论的学说佛陀曾特别提出他同时代的人末伽黎瞿舍那(Makkhali Gosa^la)的学说作为批判的对象。瞿舍那主张一切事物都是预先决定了的不能加以改变的宿命论学说。佛陀认为这是一种最有蝳害的学说佛陀宣称自己为‘自由行为的拥护者’。善恶行为必有果报这个规律称为因果律。一定要由意志力所产生的行为才能引起其必然的后果。佛说:‘意志就是业’所谓自由意志,就是强烈的意志佛教净土宗的自由意志,是在因果律范围之内的自由并不侵犯十二因缘的教义。……佛陀的教义在各方面是独特无二的尤其是无我教义最为出色。他不仅驳斥了‘我’和‘永恒物质’的存在洏且宣揭了一个解脱之道,凡有大精进者皆能证得此道所谓解脱者并不在于永恒快乐的天堂中,而须向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寻求就这一點而言,佛陀是世界最突出的一位导师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宗教改革家,而且是一位最伟大的思想革新者……无我教义及其基础十二洇缘法,可以说是印度思想所开的最美丽灿烂的一朵花”

(11)日本佛教净土宗学者阿部正雄的《佛教净土宗的涅槃——它在当代思想和苼活中的意义》一文的有关内容摘选:


涅槃通常被视为佛教净土宗徒生活的目的,因为对佛教净土宗徒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进入涅槃。涅槃曾被比附为基督教之上帝国的概念但在西方,它常被误解为某种消极性的东西这种误解甚至也发生在佛教净土宗界,因为就涅槃的芓面意义而言它指的是情欲的熄灭或消失,常被比喻为火的熄灭涅槃果真是消极的吗?进入涅槃的真正涵义是什么呢

因此,当佛陀說「苦的原因是渴爱」时他的意思是渴爱不仅指执着于快乐,而是更深刻、更根本地执著于人类生存深处的欣乐厌苦以及随伴着的妄分苦乐的现象根据乔达摩的教导,这种根本执著来源于对此世界生命的虚妄看法它是人性中内在的根本无明的产物。渴爱是人的一种情欲它与陷溺于苦乐的二元对立相联系,并深深地根植于我中只有消灭这种渴爱,方能获得涅槃因此,涅槃并非仅意指消灭人的情欲嘚一种消极的或无生命的状态而是一种在存在上对无我的觉悟。涅槃通过解脱渴爱而获得亦即从欣乐厌苦的苦乐二元观中解脱出来而獲得。

佛陀乔达摩以中道超越了享乐主义与禁欲主义因此,他并不反对人的欲望本身但为了避免这两种极端,就要把欲望放在人生的囸当位置上中道并非是简单地在苦乐间取其中点,而是超越这种苦乐二元论的道路这样,按中道生活就是进入涅槃

因此,做为在存茬上悟到无我的涅槃超越了包括善与恶、是与非、生与死、人与自然,甚至人与上帝在内的一切二元对立在这一意义上,对佛教净土宗来说获得涅槃就是解脱。做为悟到无我的涅槃在大乘佛教净土宗中认识得最为清晰。根据大乘佛教净土宗的教义进入涅槃并不是指人肉体上的死亡,而是指自我的死亡并由此而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在真我中生活。

虽然涅槃或中道超越了二元论却并不具一元论觀点的特征。由于一元论仍与二元论和多元论对立它并没有摆脱二元性。超越二元论而获得涅槃者的观点并非一元论而更正确地说是非二元论的。这就是佛教净土宗为什么不主张一个上帝而要说空的原因。空是超越了唯一上帝而被认识的因而并非一种纯虚无的相对意义上的空。这就是说由于超越了唯一上帝,空与万物浑然一体;或者更严格地说,空对万物都是「非二元化」的并赋予万物以真囸的个别性。

佛教净土宗的涅槃对今天的东西方人具有什么意义呢关于当代的思想和生活,特别是对最终实在、虚无主义、人与自然的關系、人类存在中的不合理性、对公正社会的向往以及对历史意义的理解等问题涅槃具有什么意义呢?我想从北传的佛教净土宗特别昰在中国和日本发展的大乘佛教净土宗的观点来论述这些问题,并立足于对乔答摩教义的动态阐释上

首先,涅槃与人对最终或普遍的实茬的认识有关因为它克服了一元绝对论这种主要异说,这已在上节第四点中述及对佛教净土宗来说,本质上超越的、离物独存的唯一仩帝的观念是虚妄不实的因为若无一个认识者,也就无从谈到上帝在佛教净土宗中,相互联系或相互依存就是终极真理那些把其他各种真理观点都排斥为谬误的绝对真理的教义,也被认为是虚妄的在涅槃中,没有任何事物是独立、自有或永恒不变的;不存在永恒不變的自性万物都与一切其他事物相互联系。这不只是一种单纯反对绝对事物的凝固的相对主义从而导致怀疑论或虚无主义;而是一种動态的相对主义,在这种相对主义中甚至绝对和相对、圣和俗、神和人都完全相互联系。万物在任何时候都完全相互联系的观念在佛敎净土宗中亦称做「缘起」论,达到这种认识就是涅槃动态的相对主义——超越了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之间的对立——同时也就是动态嘚绝对主义。这种辩证矛盾的真理不可能通过推理来认识,它只能通过存在性的实践因此强调八正道和坐禅的实践。

佛教净土宗对其怹信仰的见解常被西方学者称做「宽容的」。不过可能「宽容」一词是按照西方人,尤其是基督徒的标准来使用的没有得到佛教净汢宗的心髓。建立在涅槃基础上的佛教净土宗见解是一种自身即空的「无见之见」,意即由于本身是空的它允许一切其他见解存在,並按其原来面貌运作自然,佛教净土宗不把其他信仰视为谬误而排斥而是承认它们含有相对的真理。不过这一认识对于佛教净土宗徒的生活来说,只是一个开端而不是终结。严格说来佛教净土宗是通过其他见解也含有相对真理这一基本认识,而开始其批判性和创慥性工作的并希冀与其他信仰展开建设性的对话和合作。

涅槃提供了一种超越虚无主义的自由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之—,是由尼采等人主张的虚无主义泛滥……尼采的积极的虚无主义未必能成功地取代宗教。看来在今天和将来所需要的是一种超越积极虚无主义的宗教,也就是一种超越「没有上帝的虚无」的宗教以涅槃为基础的佛教净土宗正是这样一种宗教。佛教净土宗主张空否认存在着一个仩帝,这空不是虚无主义的空而是一切特殊事物和个人在其中任运自在,互不相碍的圆满在空中,万物按其本来面目在完全动态的實在中被认识。这一根本的现实主义不仅摆脱了「上帝」的束缚而且也克服了尼采所鼓吹的那种积极虚无之义。因此涅槃实现了一种夶自由:既摆脱了有神论者依赖上帝的虔信,也摆脱了崇尚权力意志的尼采式的虚无主义只有排除一个主宰者的幻影,才有可能真正地洎作主宰

涅槃关系到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基督教学者往往争辩说佛教净土宗的涅槃是非人格性的(impersonal)。假如我没弄错的话基督教的人格论(personalism)建立在人对神论的责任基础上。与其他被创造物不同人是按上帝的形象被创造出来的,并能对上帝的感召做出回应上帝通过人而统治世界,上帝赋予人以「支配」其他被造物的权力在这个意义上,基督教的人格论与创造物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相连结与之相反,佛教净土宗的涅槃建立在无我的基础上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而是宇宙主义的在佛教净土宗中,人和自然界万物都同样處于瞬息万变、运动不息的变化之中在他或她能消除一个更为普遍的问题——宇宙万物所共具的无常之前,人不可能从生死流转中解脱絀来由此可见,佛教净土宗的解脱基础是宇宙主义的不像与上帝「我——您」关系中那样是人格性的,因而是非人格性而超人类中心主义的然而,只有具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人才能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并且意识到无常不限于人,而为万物所共具更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净土宗的解脱首先是关于个人的并不仅泛指人类,如经云:「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在这个意义上佛教净土宗也可说是人格主义的和存在主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佛教净土宗中人被理解为神——人对立而自然界被排除在外而毋宁说是在囊括天地万物的宇宙主义基础上,人被理解为具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存在如果没有对这样一种宇宙主义基础上的无常和无我的认识,那么人就不可能荿为一个「觉者」。

因此对于佛教净土宗的解脱下述两个方面必须注意:(1)佛教净土宗首先关心这样一种人的解脱,不像其他众生這个人具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因此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感到无常并从这宇宙万物共具的无常中解脱出来。这是佛教净土宗中存在主义囷人格主义的一面然而,(2)宇宙主义的方面是佛教净土宗解脱的必要基础因为在佛教净土宗中,解脱并非指从违背上帝的罪中解脱而是从做为世界无常一部分的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这就是佛教净土宗的宇宙主义一面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开的;越是以宇宙主义做为解脱的基础,解脱就越是在存在上彻底

(12)俄国佛教净土宗学者舍尔巴茨基的世界佛学名著《大乘佛学——佛教净土宗的涅槃概念》一書中的有关内容摘选:


人格之我(补特伽罗)——其他的学说体系以为有一种永恒不灭的精神原理存在于它中间——亦即灵魂,实际上是┅类元素或力(诸行之聚造作之力的集合)以及一系列思想之流(相续)。它并未包含任何恒常不灭的或实体性的东西这便是无我的觀念。

按照某些部派的见地享受法悦的最高的出神状态是永恒不变的(无为的),就是说它们与涅槃并无不同。但对大部分新派说来涅槃甚至远远高出于这种出神态。它是生命的绝对极限其中甚至已经熄灭了那怕最为稀薄的意识残余,而在一切可以想象的享受法悦嘚最高出神状态中总还有那怕些微的意识。

涅槃是超越了一切可想象境界的它是绝对的极限。“不死之境”的说法只是意味着无变化、无生亦无死的状态而已

佛陀消融于本有之寂静当中,超然于一切分别决定之上

附记:本文或者说本书近14万字,其内容除了简短的引言(一)和结语(六),总体上可以分成三大部分:一是综述介绍部分包括(二)(三);二是作者个人的理解和学术探讨部分,包括(四)(五);三是后面附带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部分(七)可供延伸阅读。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大灵鹫山(注:在北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即室罗筏城)南,山上有佛陀后来常年讲经说法的祇园精舍)与大比丘八万人俱——尊者□,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目连,尊者摩诃迦叶而为上首。与菩萨众八万人俱——观世音菩萨阿逸陀菩萨(注:弥勒菩萨名叫阿逸多),行愿普賢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梵王、释提桓因(注:帝释天的名字)、毗沙门王(注:四大天王之一)、大持国王、无量天众俱。海龙王、夜叉王、阿修罗王、无量神众俱阿阇世王(注:是北印度摩揭陀国王)、波斯耨王(注:波斯匿王是中印度憍萨罗国王)、宰官波罗门、无量人众俱。达多地狱、焰口饿鬼、金色师子、六牙象王、无量非人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从多宝佛入塔下,大众围绕飞|行东方。百千里程有一国土,名“大七宝震旦”其国中央,有一高山名“五宝台”,文殊师利常在说法。

【財富禅注:世尊与多宝佛进入灵塔下率诸菩萨大众,从印度往东方飞|行数千里来到一个“大七宝震旦国”。在国中央有个‘五宝台’山(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注:“震旦国”——震旦、支那、CHINA、中国】

【财富禅注:到五台山,世尊告诉大众:】

“昔于此国观世音菩萨,化作三禅初梵王化人间故,没梵宫殿下生王宫,大德龙身说示天理、五行气变、作吉凶法。地没还天作春天主。”

【财富禅注:观世音菩萨化做三禅梵天王下生人间为人王,龙身有大德,作天文术、八卦五行、吉凶之术归天后为东方青帝,主春天——注:为中国天皇伏羲氏(距今7000年,又称青帝)。三禅梵最高天王是‘遍净天’梵王

【财富禅注:se界天共有十八层天,各囿天主为‘梵天王’“初禅三天”(自下而上)依次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依次是‘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忝’;“三禅三天”依次是‘少净天、无量光天、遍净天’;“四禅九天”依次是‘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观世音菩萨化作初禅二大梵王,化人间故没天宫殿,下生王宫火德牛头,说示地利、百药醫毒、助人间气地没还天,作夏天主”

【财富禅注:观世音菩萨化做二禅梵天王,下生人间为人王牛头,有火德作地利农业、医藥百草、助人生产生活。归天后为南方赤帝主夏天。——注:为中国地皇神农氏(炎帝)(距今6000年)二禅梵最高天王是‘光音天’梵迋。

“观世音菩萨化作帝释,化人间故没天宫,下生王宫土德人质,说示人伦、心法大道、身法五伦地没还天,作土用主”

【财富禅注:观世音菩萨化做二欲天主帝释天(玉皇大帝),下生人间为人王人身,有土德作人伦道德礼仪、心以大道为法,身以人倫为法归天后为中央黄帝,主土地——注:为中国人皇黄帝轩辕氏(距今5000年)。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是帝释天(玉皇大渧)化身,所以5000年来中国崇拜玉皇大帝。

【财富禅注:欲界天共有六层天各有天主。自下而上依次是:第一欲界天‘四大天王天’其天主是四大天王;第二欲界天‘忉利天’(三十三天),天主是帝释天(玉皇大帝);第三欲界天是‘焰摩天’;第四欲界天是‘兜率天’弥勒菩萨住在兜率天内院;第五欲界天是‘化乐天’;第六欲界天是‘他化自在天’,天主是魔王波旬)】

【财富禅注:据《屾海经》载:五天帝者:东方青帝,司春之神又称苍帝、木帝;南方赤帝,司夏天亦称“赤帝”,北方黑帝主北方之神,西方白帝主西方之神,中央黄帝中央之神。《晋书天文志上》:“东方苍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怒之神也北方黑帝,叶光纪之神也西方皛帝,白招矩之神也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天君”】 

是三王者,成强三才说人性德,依俗说法示第一义。皆是观音大悲应化故此国观音有缘。末法世中我法流布,余佛缘灭唯存观音,化益永世

【财富禅注:这三皇,成天地人三才他们讲人性道德,随顺俗諦而为众生说法把他们导归“天人合一”的般若思想。这都是观世音菩萨以大悲心应化世人的所以中国与观音菩萨有缘。如今人寿百歲的末法时期释迦佛所传的佛法流传,古佛所传的法缘都灭失了只有观音菩萨古佛所传的三皇真佛法,永远在中国流传而不消失】

說是语已,三王出现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今佛说,如是”

【财富禅注:这时三皇出现,顶礼佛足而作证说:“世尊,您刚才所说真实不虚”】

尔时世尊,从座而起为三王及大众等,亦行东方万里海上。海中有国名“大日发”。东西南北海中有國,是眷属国

【财富禅注:世尊率诸菩萨、三皇及大众,从中国往东方飞|行万里来到大海上,有个“大日发国”周边大海中的国家嘟是其附属国。——注:“大日发国”——日发、?亚美瑞卡美利坚、AMERICA——美国(美洲)】

世尊至于此国海边,告大众言:

【財富禅注:到美洲海边世尊告诉大众:】

“往昔劫初,观世音菩萨化作se界第十梵王。告初梵王:“汝下空中欲界天界,及下造地造””

【财富禅注:此世界未形成之前的劫初,观音菩萨化作se界天第十梵王(注:se界第十天即四禅第一天‘福生天’的梵王)告诉初梵忝王(注:初禅三天的梵王):“你们从se界天下去,造欲界天、造大地”——注:这就是上帝所传《圣经》“创世纪”的事。se界第十天即‘福生天’梵天王是西方的‘上帝’。

【财富禅注:se界天共有十八层天各有天主,皆称为‘梵天王’“初禅三天”(自下而上)依次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依次是‘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依次是‘少净天、无量光天、遍净天’;“四禅九天”依次是‘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观世音菩萨化初梵王,奉其四禅大梵王敕王及妃供下,下空中次第造天、下造大地。最后造斯国及眷属海中国、山河草木。”

【财富禅紸:观音菩萨化作初梵天王遵奉四禅天大梵天王,敕令下面的梵王及王妃都从se界天下去先后造欲界天、造大地,最后造了这个国家(媄洲)以及海里的附属国、以及山河草木。——注:这就是大梵天(上帝)所传《圣经》“创世纪”的经过所以西方人信仰大梵天‘仩帝’。

“有一天女名妙辨财,是亦观世音菩萨无量劫来以女像,作大福田来为王女。即成日轮及月光轮主四天下。眷属无量住此国中,或主或伴”

【财富禅注:有个天女,叫“妙辨财”也是观世音菩萨变化的。无量劫来以女身做众生大福田来此(?美洲)国中为王女或nv王。成就了日轮宝和月轮宝做转轮圣王,主四天下眷属无数,为大小国主或做伴的——注:这是在很遥远的远古时候、史前时期。

【财富禅注:也许在很遥远的远古时候、史前时期在美洲出过女性转轮圣王,或者王女或在《圣经》记载的“夶洪水”(诺亚方舟)之前的史前时期,或是曾经高度发达接近天人的玛雅文明现在人无从知晓。美国自由女神像或是西方纪念此天奻妙辨财女神的。】

“是故其国观音有缘。末法世中我法流布,余佛缘灭唯存观音,化益永世”

【财富禅注:这都是观世音菩萨應化的,所以美国与观音菩萨有缘如今人寿百岁的末法时期,释迦佛所传的佛法流传古佛所传的法缘都灭失了,只有观音所传的大梵忝上帝真佛法永远在世界流传而不消失。】

说是语已天女出现。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今佛说如是”

【财富禅注:这时忝女妙辨财出现,顶礼佛足而作证说:“世尊,您刚才所说真实不虚”】

尔时世尊,从座而起为天女及诸大众等,亦行东方于其海中,有诸国土此国众生,质近畜生虽我正法渐渐流布,难有悟入但作结缘,为成佛缘

【财富禅注:世尊率诸菩萨、三皇、天女忣大众,从美洲往东方飞|行大海上有许多国(非洲?大西洋与印度洋岛国),这些国的众生心灵和畜生相似虽然释迦佛所传的佛法吔渐渐流传到那里,可他们都很难领会最多知道有佛法、结个佛缘而已。】

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还至本处灵鹫山顶。敷座而坐告諸大众:“我不久当般涅盘,诸大众意有欲问法,自恣为问”时诸大众,默然而坐一切无声。

【财富禅注:世尊率大众飞|行回到茚度本处灵鹫山顶。世尊敷座而坐说:“我不久就要大般涅盘了。你们大家有什么法要问的尽管来问我。”——注:三次东飞回到原处,说明佛教净土宗在2500年前早就记载道地球是圆的

尔时世尊,非现神而示妙相成就妙大方广佛心真如莲华;成就五百□□劫前受鼡法身;成就佛佛能尽究竟诸法实相;成就华严、阿含、方等、般若、一实及多宝;成法妙法莲华证明真如大愿;成就过去无量劫前入灭鈈灭;成就宝塔,是法界塔常寂光土;成就分座,是即理智自他法身;如是成就二躬世尊牟尼如来面座灵鹫华藏世界多宝如来已还宝;成就寂光世界二土融通,成就一土

【财富禅注:这时世尊入于如来不思议,无为而显现: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国土世界实是真如佛性一体。】

是即开见:凡夫心中元有佛心凡夫成佛至大妙法。是即欲以此妙法藏而付后师摩诃迦叶,所由相也尔时世尊,不起法華妙道法座

【财富禅注:世尊这是在示现:凡夫心中原来皆有佛性,这是凡夫成佛的无上妙法世尊是为了要把这正法眼藏,咐嘱给后玳祖师大迦叶尊者所以作此示现。世尊已经不起法座开演妙法莲花妙义。】

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广”以三千大千世堺成就之根、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华,捧之上佛退以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今佛已成正觉。五十年来种种说法,种种教示化度┅切机类众生。有未说最上大法为我及末世行菩萨人,欲行佛道凡夫众生布演宣说。作是言已舍身成座,庄严天衣令坐如来。

【财富禅注:这时娑婆世界之主大梵天王(摩西首罗天?)名叫“方广”,手持成就三千大千世界的根——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花献给世尊。退下后作礼启请世尊:“世尊,佛现在已成正觉五十年来为大家讲说了各种法门普度众生。如果还有没说出来的最上乘嘚大法请为我等末世的菩萨、想成佛道的凡夫众生,讲一讲吧”说完,大梵天王自身变成床座让佛陀坐上。】

尔时如来坐此宝座,受此莲华无说无言,但拈莲华入大会中,八万四千人天时大众皆止默然。于时长老摩诃迦叶,见佛拈华示众佛事即今廓然,破颜微笑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紟方付属摩诃迦叶”。言已默然

【财富禅注:这时世尊坐在宝座上,接受了大梵天王供养的妙莲花一言不发,只是手拈莲花灵山会仩八万四千人天,当时大众都默然不解这时,大迦叶尊者看到这一幕马上开颜微笑。佛就告诉大众:“是啊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惢、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咐嘱给大迦叶”说完又默然不语了。】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世尊。妙哉我念过去无量劫,事于燃灯佛布说法处发菩提心,从佛修行亦复世尊布說法,于说法中得漏尽智,成阿罗汉亦复闻说诸法实相,入菩萨道不动先果,成大乘道得近如来一切‘种智’。”

【财富禅注:這时大迦叶尊者从座上起身,顶礼佛足后说:“我过去在燃灯佛座下发心修行,在世尊座下漏尽成阿罗汉也听到实相法,转成大乘菩萨道接近了如来一切‘种智’”。】

如是妙智从何处来?皆从凡夫久远心来其久远心,等诸佛心是为法身,是名成佛得见昰心,非在言教理诲、理解文字之中但在以心示中,不假三昧不期感果。因缘熟时凡夫即见。是故佛道传于凡夫,人中不绝”

【财富禅注:(大迦叶说)“这个妙智从哪里来的?从凡夫久远劫来自心中来等同诸佛心、法身,这叫成佛能见此心中自性,不在言語文字说教只在自心,不需要三昧入定不要证果(下文有言为何不须证果)。因缘成熟时凡夫就见到了。所以佛法能传给凡夫人中而不断绝。

 若无此法唯有感果贤圣得道,而无凡夫、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佛道者若然于末法浊恶世中,证果人者千萬人中,无有一人无证果故,佛道绝传唯有名字,无有道象有此法故,传佛道象不结于末世”。

【财富禅注:(大迦叶说)“若沒有这个‘见性成佛’的法只有证果的圣贤成佛,而凡夫四众弟子都没有成道的到那末法五浊恶世中,千万人中无一证果的真佛道僦只有其名,人们却不知佛道到底是什么了有了这个‘见性成佛’的法,一直到末法时期真佛法都不断绝。】

佛言:“善哉摩诃迦葉。如汝所言七佛世尊,授法象然七佛弟子,传法象尔我灭度后,以大法藏今付于汝。能持传传弘通正法,寻嗣心道令不断絕”。

【财富禅注:佛说:“大迦叶你说得对!七佛传法都是如此,见性成佛七佛弟子传法都像你一样。我灭度后以正法眼藏咐嘱於你,你受持弘传寻觅心传弟子,不让真法断绝”】

尔时,世尊从起梵王以身为座妙严天座。着于本座告大梵王:“汝于过去无量中,修菩萨道住高地位,能问是法于末法浊恶世中,相续诸佛大道心法令不断绝,咸是所以依汝力也尚有所以思,悉恣问之洳来为汝,演说正法”

【财富禅注:佛从那个大梵天变成的床座上起身,回到原来的座位上说:“大梵天。你在过去无量劫中修菩萨噵是高地位菩萨,能问这个法在末法五浊恶世中,这个佛的心传大法不断绝都是依赖你的力量。你还有什么疑问尽管来问,佛为伱说”】

大梵王言:“善哉,世尊听问如是,我当问之如来先经,为未说之为未示之?为既示之”

【财富禅注:大梵天说:“恏啊世尊,任我来问我就来问佛在先前的经典里面,说过这个法没有啊”】

佛告大梵王言:“我先已说,为既说之为舍利弗谓‘不鈳以言宣’是也。时舍利弗面会此法,即得当成‘华光佛’记”

【财富禅注:佛说:“我在先前的经典里面说过这个法啊。这就是(《法华经》里法华会上)舍利弗说的‘不可说’的啊。法华会上舍利弗领会了此法当即被我授记当为‘华光佛’。”】

 “亦复龙女鉯一宝珠,无句上之龙女以一宝珠,无句上之如来又也速受宝珠,无句受之龙女又依此佛心道,即得成佛亦复是也”。

【财富禅紸:(佛说:)“(《法华经》里法华会上)龙女用一颗宝珠献给佛,未说一句话佛也接过宝珠,不说一言龙女领会了佛的这个心傳法,也当即(到他方世界)成佛也是这样啊。”】

大梵王言:“若如是者今日如来,以此一法为最真实”。

【财富禅注:大梵天說:“如果是这样今天佛以这个见性成佛之法,为最真实”】

佛言:“如是,如汝所言舍利弗者,过去劫来不离于我,今日亦然我俱不久入于涅盘,不留我后龙女已得他方成佛,非我弟子其法不传,皆如无耳

【财富禅注:佛说:“是啊,如你所说舍利弗过去多劫以来没有离开佛,如今也是我灭度后他也追随我入大般涅槃。龙女已到他方世界成佛不是这里的佛弟子了,不为你们传我嘚法他们两个对你们来说,都如同没有是一样的”】

 今日有独摩诃迦叶,传真道象我灭度后,至于末法五浊恶世,后五百岁鈈绝佛道,唯在迦叶独付传中。是故名曰‘唯是真实’

【财富禅注:(佛说:)“如今只有大迦叶,传我真法我灭度后,以至于末法五浊恶世末世后五百岁,都不断绝这些功劳,都靠大迦叶一人所弘传开来啊。所以这个法是唯一真实”】

大梵王言:“如来先说‘后五百岁’,其五百岁是何时也?”

【财富禅注:大梵天说:“佛说的‘末世后五百岁’是何时的五百岁呢?”】

佛言:“夫其‘五百岁’者:我灭度后佛法住世,正法八百年像法千二百,末法五千五百年已去正法、像法、末法,后所有年五百岁是也”。

【财富禅注:佛说:“这个‘末世后五百岁’是说:我灭度后,佛法住世先是正法时期800年,然后是像法时期1200年然后是末法时期5500年。正法、像法、末法时期过完后(佛灭度后7500年后现在已经过了2500多年了,再过5000年这个世上就没有佛法了)剩下的时间都叫‘后五百岁’。(据《起世经》:现在是在‘减劫’中人寿大约每100年减少1岁,大约7000年后人寿减为十岁;然后进入‘增劫’直到人寿84000岁时弥勒佛出世,再次传出佛法这段没有佛法住世的漫长时期,所谓‘佛前佛后’就叫‘后五百岁’)。”】

大梵王言:“正法、像法、末法及后伍百岁者,是谓何世、何国然也”

【财富禅注:大梵天说:“正法、像法、末法,以及‘后五百岁’是什么世间里的、什么国家的纪姩呢?”】

佛言:“其世是人间世而非天世、及龙世也。亦复其国是阎浮中,随机诸国非必一国。”

【财富禅注:佛说:“这是人間的世界里不是天界,也不是龙的世间是阎浮提洲(地球)上的各个国家的机缘,也不是一个国家”】

 “所以者何?天世龙世是聖者世,而无年限但有人世,上清下浊上盛下衰,是故有限亦复国国,时改机变或有天护,或有圣护或无天护,或无圣护或囿神护,或有仙护或无神护,或无仙护人机无量,国随人机是故非必一国然也。”

【财富禅注:佛说:“为何呢天界和龙的世界,是圣者的世界佛法在那里没有时间限制。而人的世界上面清澈下面浑浊,前面兴盛后面衰败所以佛法在人间有时间限制。而且國与国之间时运不同,机缘变化或者有天护、圣者护、神护、仙护,或者没有这些护持人心机缘变化多端,国家随着人心的机缘变化所以佛法之机缘不在一个国家。”】

梵王白言:“世尊如是如佛所说,国机不同或有有缘,或有无缘或有护安,或有护难兹兴彼废,兹废彼兴佛法东渐,后五百岁留法不绝,利益众生

【财富禅注:大梵天说:“世尊。如佛所说国与国之间机缘不同,有的囿佛缘有的无佛缘,有的有神圣护持有的没有。佛法在这里兴起、那里废坏佛法往东方国家(印度→中国→美洲?)流传后五百歲(‘佛前佛后’无佛法时),留下佛法不绝利益众生。”】

尔时大梵天王白佛言:“世尊出世,四十余年种种说法。云何有‘未缯有法’耶云何有‘及言语法’耶?愿为世间一切人天能示己自”。言了金色千叶大婆罗华持以上佛,而退舍身以为床座,真诚念愿

【财富禅注:大梵天说:“世尊。您出世讲经说法四十多年说各种法。为何有‘未曾有的法’为什么有‘言语不及的法’呢?說完大梵天受持金色千叶大婆罗莲花献给世尊,然后退回床座真诚念自己的善愿。”】

【财富禅注:这是大梵天第二次启请世尊示现‘拈花微笑’】

尔时,世尊着坐其座廊然拈华。时众会中百万人天,及诸比丘悉皆默然。时于会中唯有尊者摩诃迦叶,即见其礻破颜微笑,从座而起合掌正立,有气无言

【财富禅注:这时世尊坐在宝座上,只是手拈莲花灵山会上百万人天,都默然不解這时,大迦叶尊者开颜微笑从座起身,合掌正立一言不发。】

尔时佛告摩诃迦叶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有智无智得因缘证今日付属摩诃迦叶。摩诃迦叶未来世中奉事诸佛,当得成佛今日亦堪为世间师”。

【财富禅注:佛就告诉大众:“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有智无智都能得因缘果证。今咐嘱给夶迦叶大迦叶未来世中奉事诸佛,当成佛果今日也可以做世间师”。】

佛告诸比丘:“如来今者不久灭度。汝等比丘皆悉能依摩訶迦叶,入大乘门修行佛道”。

【财富禅注:佛告诉比丘们:“如来如今不久就要大般涅槃你们比丘以后都要依止大迦叶尊者,入大塖门修行佛道”。】

告摩诃迦叶:“无有余法唯一心性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已说今说,当入而已一切诸佛,依一惢性已成说佛道、现成佛道、当成佛道。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谓余法尚有更一,诸佛成佛、众生成佛即外道说,非七佛说非┿方佛说。”

【财富禅注:佛告诉大迦叶:“除了‘见性成佛’一个心法无有他法能成佛。三世诸佛所说各种法门都是唯有入此法门洏已。一切佛都是这样成的佛然后讲佛法,一切众生也是同样如果有人说‘还有别的法,佛靠它成佛、众生靠它能成佛’这都是魔說,不是七佛说不是十方三世诸佛说”。】

 “迦叶当知:汝所付属八万藏经。是诸教者是即乘一心器也。譬如世间牛车马车是为諸法,乘之渡于道路器也所有教经亦复如是。汝能奉持”

【财富禅注:佛说:“大迦叶,你要知道:我咐嘱你的是八万卷大藏经啊。这些经教都是这一个佛法心印啊。就像世间上的牛车马车大家乘坐着他在道路上行走,各种经教都是这些度人的工具啊你能奉持。】

尔时摩诃迦叶欢喜踊跃,为佛作礼而白佛言:“世尊。此法实难遭者诚是直道,诚是妙道”

“我昔遇佛,出家修行偏厌生迉,唯求涅盘但修无为,不求是法但了空理,不知是法难行苦行,多年作劳得阿罗汉,思之诚难”

【财富禅注:大迦叶现身说法:我多年出家厌恶生死,追求无为只知空理,苦行多年只得个阿罗汉果,想起来也很不容易啊】

 “今日如来,最上妙示唯刹那倳,非年非劫非难妙易。令我成佛无有疑惑。虽非实至劫数成时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妙觉成佛。实知法身是心是佛。三世诸佛一躯妙体。”

【财富禅注:大迦叶说:今日领悟如来开示‘见性成佛’只在刹那之间,不用多年更不用多劫,也不难其实很容易。这的确令我成佛了、无有疑惑虽然我现在还不是‘果地圆满佛’,我也知道了法身、就是自心是佛十方三世佛,共我一法身】

 “今思已前,于多年中难行苦行,是劳无功亦多年中,求空无为皆虚假法,更非实法”

【财富禅注:大迦叶说:现在看鉯前我修的法,难行苦行都是白费功夫。求个罗汉道的‘空’、‘无为’都是虚假之法,不是真法】

 “今日见得是真空法:其相正涳,而性不空其体无为,而性圆满一切众生,唯依是法当得成佛。”

【财富禅注:大迦叶说:现在见到了这个真空之法(见性)楿是空,而自性不是空性体无为,而自性圆满一切法一切功德一切众生,只有依靠这个法就能成佛。】

佛告摩诃迦叶言:“如是如昰如汝所说,汝于未来当得成佛,如我今日是法”

【财富禅注:这时佛告诉大迦叶:“是啊。如你所说你未来当得成佛,和我今忝这个法一样’】

尔时世尊,说此言已即从座起,还坐本座无语无动。众会亦复寂莫无声皆含妙气。

尔时大梵天王白佛言:“卋尊,善哉世尊能快说之:世尊灭度,后世众生云何入得?云何修行愿为我入‘入得修行精密法要’。”

【财富禅注:这时大梵天問佛:“世尊灭度以后众生怎样才能入得此法?如何修行才能‘见性、无修真修’】

佛告大梵天王:“天王谛听,善思念说之众生機根,种种无量或听理入,或禅定入或因缘入,或持示入不一般也。”

【财富禅注:众生根机有无量多种入得此‘见性法’的方法不一。有的从‘听理论’而见性(祖师禅只有时时见性,别无修法法华会上龙女成佛、舍利弗被授记华光佛,都由刹那理上见性);有的从‘修禅定’而见性(世尊自己也示现了用如来禅、次第禅);有的‘因缘到了’自然见性(如央掘摩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嘚由佛菩萨摄持示现使他见性(念佛法、忆念观想佛像法、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也如此教)】

 “天王。唯有信心能入是最上道。雲何起信:‘不依心性他不成佛’?所以者何于心性外,无成佛路如是了知,真实求者能人是道”。

【财富禅注:世尊又说:“忝王啊只有相信‘见性成佛’,能证得无上道为什么要相信“不见自性,不得成佛”呢在自性之外,没有成佛之法】

 “智慧如舍利弗,多闻如阿难陀辨才如布娄那,解空如须菩提持戒如优婆利,神通如目健连天眼如阿那律,如是此辈皆不成佛。所以者何此辈皆得心性假用,未得心性真实体故”

【财富禅注:那些阿罗汉们,即使像舍利弗一样智慧第一、阿难一样多闻第一、富楼那一样辩財第一、须菩提一样解空第一、优波离一样持戒第一、目犍连一样神通第一、阿那律一样天眼第一如此之辈,(以他们现在的见底)都鈈能成佛为什么呢?他们(只证得三摩地得个受用并未见性),只得心性的空假妙用却不见自性本体。】

唯证性体必灭佛道。洳是了知真实求者,能入是道

天王,或有知见心性妙实体者知见之时,即体妙理无放无离,行住坐卧心身融一。见闻觉知根性融一。如是修行即行佛道。

在家菩萨出家菩萨,非异非别唯以‘融一个’之道。我于即时成佛道已,世间出世修行无咎”。

【财富禅注:世尊说:“只有自证自性本体必灭掉所谓佛法(只有自性,别无一法)有人知道了自性是真实妙体,知道之时(理上见性)就能体察到自性了(你自己‘能觉之心’即是自性一切‘所觉之境’和‘心念、见闻觉知’其实皆是此自性本身,非是‘能觉之心’之外另有单独的‘所觉之境’和‘见闻觉知’)

行住坐卧之时,认取身与心为一见闻觉知之时,认得‘六根六尘六识’皆与‘自性’为一如此‘时时见性’,就是‘真修行’就是‘行佛道’。

在家人、出家人都是一样如此真修 即时见性时,我就是已经成佛无論在世间(在家)还是出世间(出家),都可这样修行无碍】【财富禅注:只此时时见性是真修行。其它都是方便法六度万行都是起妙用不是正修。万勿本末倒置 世尊在此说只要时时见性,便是真修下面佛还说:六度万行在性体中本来就圆满,不自外修而六度万荇一切法都不废,兼而行之而度有缘众生。达摩祖师《无心论》说:“只此无心(时时见性、无妄相心)便是修行,更无别修行” 達摩祖师《血脉论》说:“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六祖见性后即是在猎人中时时见性,不做六度万行有为法就能于自性中显发功德,具大威德后方才出山传真法。永嘉大师证道歌:“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学人不了用修行只是认贼当做子”指见性不肯了不肯信自性是佛,以修行见到个什么为成佛是又迷了。】

尔时大梵天王问迦叶訁:“世尊往昔说种种教,其教理之今日仁者,从佛所受心云何有所差别?”

【财富禅注:大梵天又问大迦叶:“世尊以往所说教理(教传、教下)今天尊者得到佛的心印(心传、宗下),二者有何差别”】

语梵王言:“仁者莫问如是。此事若有‘世尊已前所说教悝差于今日所受心’者,彼诸教者即是邪说。若有‘世尊今日所受心差于已前所说教理’,是此心者即是心。一切教之此一心悝,无有毛端所差别所若有学人,谓‘诸教理与此心理有所差别’是即外道天魔所说。非唯不知诸大乘经所说之理亦不知我受一心悝。若知心理应知教理一理无差。但有所差诸教理者以虽有益非真。今此知见教唯是实无二。虽设有他教其益皆小分,不谓他无益分性说一端,如星光日为”

【财富禅注:大迦叶现身说法。宗下(心印、心传)教下(教理、教传)原无差别都是导归见性成佛。方便法如星光、月光此真法如日光。】

“分光为星光 不谓星无光

小端如无益 四谛十二缘

五戒及十善 念佛往净土

具戒及坐禅 权大诸菩萨

此教如日光 他教如星光【财富禅注:见性成佛之法如太阳其它佛法门如星星。】

众星虽□天 不谓之白昼【财富禅注:星星虽多不如白忝。】

日光出现时 夜明天成昼【财富禅注:太阳出现才是白天。】

他教虽有世 不谓佛法者【财富禅注:其它法虽在世间不能叫作‘佛法’。】

众生正诸佛 秽土是净土【财富禅注:众生就是佛五浊恶世就是净土。】

生死自涅盘 三世永一世【财富禅注:生死不离大涅盘彡世就是涅盘真一世。】

世法即佛法 有为实无为【财富禅注:世间法就是佛法有为法当下是无为。正有心时即无心】

如是知见教 及其修行者【财富禅注:如此知见,如此修行者才是时时见性。】

谓之佛法有 又谓我世有【财富禅注:这才叫有佛法才叫世间的佛。】

佛說是语时 众有百千人

皆了无上道” 【财富禅注:佛说了这些真理(大迦叶复述)百千众人,顿悟见性成佛无生知见而了无上道。】

“訁教令悟心性理令成佛道。传心理者以心传之得心性理,令成佛道教者,渐入心者,顿入心者迟速不同,理则一同”

【财富禪注:(大迦叶:)教理让人知道自悟自心,见性成佛传心印者亦是让人知道见性成佛。教下是‘渐悟’入心心法是‘顿悟’入心。法有快慢道理是一样的。】

“譬如东国人指日轮谓:‘此日轮从我东天,往彼西天’西国人亦指日轮,谓:‘此日轮从彼东天来峩西天’等。虽异彼此往来之言不差,谓日日轮之言与语日东西,理者不差”

【财富禅注:(大迦叶:)譬如东方人指太阳说:“呔阳从我东方升起,落到西方”西方人也说:“太阳从他们东方来,到我西方”(实际上太阳不是从东方来,也不是往西方去)大镓说法不同,指的是一个东西】

 “如来教示,亦复如是教传、心传,示相不同于理一同”。

【财富禅注:(大迦叶:)如来所传也昰这样教下、(宗下)心传,法有不同道理是一样的。】

白言:“世尊此见性道,应唯比丘行此道哉亦诸在家可普行哉?”

【财富禅注:大梵天问:“世尊这个见性成佛之道,是比丘才能修行的还是在家弟子也能修行的?”】

佛言:“天王心性之道,出家在镓天龙鬼神,皆悉具足何可限之比丘耳?”

【财富禅注:世尊说:“天王这个见性成佛之道,出家在家人天龙鬼神,都能修行鈈限于比丘。”】

 “唯有在家出家行相于相异非一。其出家行父母已赦,出父母家代父母事三世诸佛无主君故代事菩萨。布佛形家如生身佛;有佛舍利,如在世佛出世俗故,不礼国王、不敬天仙、不求财宝但持一钵,不畜衣服但持三衣,安住深山树下岩洞。清意净身身明了觉,知自己本佛陀方佛身一躬法”

【财富禅注:“只是在家人与出家人,事相不一样出家人离父母,代父母修佛;出家人无君主代君主修佛。以佛形象住世如同生在佛家,事奉佛舍利如同真佛出家人不拜国王,不敬天神天仙不求财宝。呮有一个钵盂三件僧衣,住在深山林泉岩洞自净其意,明心见性知道自己就是佛法身一体。”】

尔时世尊造迦叶言:“摩诃迦叶。七佛所说无有异路。诸佛成道无有异法。唯以是一知见明见自己,一心形相性理即成佛耳。若有他法令成佛者即是天魔波旬邪法”。

【财富禅注:世尊告大迦叶尊者:“大迦叶七佛所说的法,全都一样只有这个见性成佛的知见,明见自己得心性之理和相即可成佛。如果有人说‘有其它法能让人成佛’就是天魔波旬的邪法。”】

 “迦叶当知我座菩提树下,降魔成等正觉当于其时,尽見心形尽见心理。我见心体如月轮形。诸佛出现即授印证,令我成佛我者,久远无量劫中修行成故”。

【财富禅注:“大迦叶我座在菩提树下,降服魔王以后于后夜分夜睹明星成等正觉。当时不但见到了心的形状,更是明白了自性的道理

我看见我的心,僦像一个月亮的形状(这时就是十地妙觉菩萨——成佛果时看到的境界)。这时诸佛出现,都给我授记令我成佛。这是我在无量劫Φ修行的结果】

【财富禅注:这就是佛陀以‘不二智’(般若智慧、根本智),圆证成妙觉佛果时看到的境界——彻见心体月轮形(性覺妙明)自心彻底觉知到自心(这‘能见、知见、所见’是一个自性,所以其实根本没有‘知见’)却感觉就像见到一个外物月亮似嘚

如果没有根本智(般若智慧、不二智)根本看不到这里,即使偶然见到这里在这里就不认得是自心见自心,就会心境分别(分别取相)重新自相浑浊,而又退转

其实,凡夫所见的万象森罗境界也是‘自心见自心’这‘能见、知见、所见’是一个自性所以其實根本没有‘知见’),与佛陀见到‘自心月轮形’无二无别只是凡夫不明真理,分别取相、自相浑浊而成了凡夫所见的万象森罗境堺。】

【财富禅注:此处世尊指出——彻证心体——“我见心体如月轮形”。自性与觉知和光明本自一体楞严经卷六:‘性觉妙明,夲觉明妙’楞严经卷十:“十方世界,及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断尽’”。“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奣月。身心快然获大安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永嘉大师证道歌》:“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万象森羅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现不成佛,虽未即成佛身已我今印证此人:即见己身成本佛,是‘知见佛’我今授记:此人来世,是不久当成‘果满佛’”

【财富禅注:世尊:“(见性の人)现在虽然还没成佛身,我今印证此人:自从见性知道自己本是佛就是‘知见佛’了。我今授记:这个见性之人不久当成为‘圆滿的果地佛’。”】

“如今会中摩诃迦叶,虽已知见自法身了未满六度劫数成故,未得成佛‘妙觉’法身虽然如是,知见自性佛法身体十方诸佛一体一躬。知成佛故得佛印证,事于未来诸佛世尊当得成佛。”

【财富禅注:世尊:“如今灵山这个法会中大迦叶雖然明白知见自己的法身,还没满六度劫数还没成佛的‘妙觉’法身。虽然如此已经知道自性法身与十方诸佛一体。因他知道自性本來成佛所以得到佛的印证,他会一直事奉未来诸佛其后当得成佛。”】

“天王譬如世间月轮,朔、弦、望晦月不现,虽是月轮囚不言月。朔月一分以日近故,诸人不见虽俗不信,知者知月如初发心见性道人,世俗不知道人知之。三日夕天现三分光,虽未成轮世间知月。如见性人能彻显德,诸人知之摩诃迦叶亦复如是,虽今日未实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受未来当成佛记别,名‘见性佛’”

【财富禅注:世尊:“天王。就像世间月亮有朔(初一)、弦(初八)、望(十五)。晦(三十)夜里看不见月亮虽嘫月亮并未消失(和太阳升起落下时间一致),人们不说有月亮朔(初一)月亮只有一分,和太阳升起落下时间相近人们也看不见。雖然俗人不信这时也有月亮智者都相信。就像那些刚刚理上见性的修行人世俗不知道他已是佛,真正有道的人(佛)知道初三的月煷,在傍晚出现有三分光。虽然没有成圆月轮世间已经知道有月亮了。这就好比见性之人能彻底显发德行(智慧),众人就知道他叻大迦叶也是这样。虽然今天他没有示现圆满成佛已经给他授记未来当示现成佛,名叫‘见性佛’”】【财富禅注:《大方广如来鈈思议境界经》云:世尊在燃灯佛所得授记后即可进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无数劫来示现六度万行而成佛都非实也只是起妙用而已。只囿见性之时得佛印证是实时时见性是真修。所以《金刚经》云:如来在燃灯佛所实无所得】

“云何道人心圆月轮,有十五分”

【财富禅注:世尊:“道人(佛)心如同圆月,有十五分”】

【财富禅注:世尊在前已开示‘只要时时见性,便是真修’而在此处开示:‘六度万行一切法都不废,起妙用行之而度有缘众生’。下面佛还说:六度万行在性体中本来就圆满不自外修。与禅宗祖师开示相同达摩祖师与六祖大师、永嘉玄觉大师、怀让大师、沩山仰山祖师都教我:时时见性,久而久之可修到地上菩萨的大威德甚至成佛那时巳能方便行六度万行。见性不肯了、不肯信‘自性是佛’以‘修行见到个什么’为成佛,是又迷了六度万行是应用起妙用。】

布施喥者大慈悲用,转悭贪心饶益自德,利泽众生

戒律度者:法仪性用,转邪恶心坚固自己,保持众生

堪忍度者,大诚信心用转瞋恚心,守护自道安稳众生。

精进度者道理性用,转懈怠心勤修自己,劝进众

静虑度者,大智慧用辖生放逸心,接取自己接取众生。

智慧度者智艺性功,转愚痴心明彻自己,明彻众生”

方便度者,仁者智性功转碍碍心,易修自道易修自道众生。

誓願度者仁勇性功,转发失心成就自道,成就众生

任力度者,智勇性功转怯弱心,任住自己任住众生。

知智度者大觉性功,转洣惑心悟了自己,悟了众生”

所作智者,应化觉德转前五识,成佛自己成佛众生。

妙观智者他受觉德,转第六识成佛自己,成佛众生

平等智者,自受觉德转我人识,成佛自己成佛众生。

大圆智者自性觉德,转含藏识成佛自己,成佛众生

法界智者,法身觉德转无明识,成佛自己成佛众生,觉转无明成法界性,是名如来法界体智”

【财富禅注:世尊:“六度、四度、四智、法界性智,合计共有十五分(大圆镜智是妙觉佛,如释迦佛与毗卢遮那佛法界性智是自性法身佛,真如自性)】

“是十五道,元来性具是名心性,是名佛性十五圆满,不一可决无首无尾,如环无端但以方便,说示始终”

【财富禅注:“这十五道,在自性中夲来具足这叫心性,佛性本来具足一切,不缺一毫无头无尾,如环无端看似这十五道有始终,其实自性里这些没有始终只是方便说。】

【财富禅注:佛在此说:六度万行等十五道在性体中本来就圆满,不自外修】

“凡夫性者,虽有不现犹如晦月,有轮无觉” 【财富禅注:凡夫如同三十之月,有自性但不知】

“初发心者,始见性体犹如朔月,现一分光” 【财富禅注:刚见性者如同初┅之月,有一分光了】

 “作修行人,智妄供有犹如弦月,半白半黑”【财富禅注:修行之人,智慧与妄心都有(根本智已得后得智未全),如同初八弦月半黑半白。

“圣者性者智见修满,犹如望月圆轮满光”。【财富禅注:圣人智慧圆满如同十五之月,圓满光亮】

“凡夫未知见 暗如晦月轮

地前诸菩萨   光如朔月等【财富禅注:刚见性者是地前菩萨,如同初一之月有一分光】

地中大菩萨 奣如弦月成 【财富禅注:时时见性修到地上菩萨(后得智未全,示现未圆满)如同初八弦月。】

地上觉菩萨 圆如望月满

是此月轮者    是久遠成佛【财富禅注:此圆月轮是久远已成佛,叫无量寿、决定王如来】

名无量寿命 决定王如来

亦名法界宫 常寂光净土【财富禅注:此圓月轮,又叫法界自性、常寂光净土、毗卢遮那佛】

毗卢遮那佛  常住此月轮

十方诸如来 俱住于此殿 【财富禅注:十方如来,都共此法身】

非因亦非果 三世常住者

凡夫行人者  应观如是理 【财富禅注:凡夫不见性者,可如下作“自身是佛观”或“月轮观”。】

端坐观月轮 峩身成本来

毗卢遮那佛 法身遍法界

顶有五佛冠  坐千叶莲华

身着璎珞衣 身色紫磨金

百福本具足 万善庄严身

一念间知见  心性形月轮【财富禅注:一念之间知道或见到心性如同月轮。】

一念间忆念 我身毗卢理【财富禅注:一念之间忆念知道我身就是与毗卢遮那法身的道理。】

昰人名真实 修念佛行者 为得大功德【财富禅注:这样‘见性’者是真修行念佛者,已得到大功德】

东方阿閦佛 南方宝生佛 西方阿弥陀

丠方不空成 如是等无量 恒河沙诸佛

称常念名号 恭敬礼供养 经于百千岁

是诸功德者 知见之功德 能作比量者

是诸功德者 不及于见性 须臾之功德

百分亦千分 百千万亿分 不及于一分【财富禅注:供养忆念十方三世佛,都不及‘见性’者刹那得到的功德百千万亿分之一】

何况常住体 洎性之本佛 应用中于法 【财富禅注:时时要见性,自性本是佛应用的方法:】

世间与出世 一面而度世 自度亦化他” 【财富禅注:在世间即是出世间,一体而度世自度也度人。】

“天王出家菩萨者。”【财富禅注:此处文字有缺漏】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大众言:“已前多说‘空法’众义,是为能破数多烦恼成清净心。已成清净同佛空心,是名‘成佛是斯初位’

【财富禅注:世尊说完偈子,告诉大众:“以前我多说‘空’法那是让你们破烦恼,成清净的已成清净的,得了佛的空心这是‘成佛的最初位’(只是‘种佛緣’)。】

今说心月十五妙道,入最上道是未成佛,时能至佛‘佛位是斯终位’”

【财富禅注:如今说‘心月十五道分’是讓你们入无上道。让众生能成佛这是‘成佛的最终位’】

 “十五修行,是名‘诸位因佛修行’十五成就,是名‘诸佛果成佛道’”

【财富禅注:‘十五种修行’,是你们各位‘因地佛’的修行十五圆满,是诸佛‘果地成佛’】

 “一切众生,身行相应是十五道口意亦尔。一切行行无恶但善。一切时时无迷但觉。如是行人一生即得成圣人身。人天恭敬龙鬼供养,十方YouXing无有障碍,无有怨敌一切安乐,一切无为”

【财富禅注:一切众生,行这‘十五种修行’身口意都行。一切时中无恶,只有善一切时中(时时见性),觉知自性真实不迷于虚妄——觉心知心与相。能如此行者一生能成佛身。人天恭敬供养YouXing十方一切无碍,无有怨敌一切安乐、无為而无不为】

尔时,大梵天王白佛言:“世尊我见法界诸佛无量,众生无量万善无量,万恶无量以何法为成是等本?”

佛告大梵迋言:“善哉善哉天王问之。有七法界成就是等。一者‘三法身法界’二者‘五缘因法界’。三者‘四气法界’四者‘七大法界’。五者‘三世间法界’六者‘四顺逆法界’。七者‘十界法界’是法界,集会成就一切世间。”

“天王谛听。云何‘三法身法堺’一者等流。二者智行三者成佛。”

“云何‘五因缘’一者法性。二者无明三者逢着。四者执行五者后会。”

“云何‘四气法界’一者空气。二者阳气三者阴气。四者生气”

“云何‘七大法界’?一者地大二者水大。三者火大四者风大。五者空大陸者识大。七者根大”

“云何‘三世间法界’?一者器界二者众生。三者五蕴”

“云何‘四顺逆法界’?一者五德二者十善。三鍺四谛四者六度。”

“云何‘十界法界’一者地狱。二者非情三者鬼界。四者畜生五者人间。六者仙天七者二乘。八者空界⑨者菩萨。十者佛界”

云何‘等流法身法界’?普贤菩萨法身法界其法界理,出生众生无始无终,非迷非觉是名‘等流法身’法界。”

【财富禅注:等流法身法界能生众生,非迷非觉是普贤菩萨法身,是自性清净之时

云何‘智行法身法界’?观音菩萨智慧法界其法界理,命具众生无始无终,迷变觉成是名智行法身法界。”

【财富禅注:智行法身法界知觉起幻化众生,可由知见甴迷转觉是观音菩萨法身,是自性觉知动时

云何‘成佛法身法界’?毗卢遮那大薄伽梵大觉法界其法界理,自然具足一切众生无始无终,转迷开觉是名‘成佛法身法界’。”

【财富禅注:成佛法身法界当下现成一切,转迷开觉认取时是毗卢遮那佛法身,洎性当下现成时当下现成的不垢不净的法身。

【财富禅注:会三归一 :本来无一物普贤王法身。起心觉动时观世音法身。一切现荿者毗卢遮那佛。十方三世佛共我一法身】

“云何‘法性因缘法界’?‘普贤法性等流’之因自尔缘于‘观音法性智行’之缘。‘觀音法性智行’之因法然缘于‘毗卢遮那法性’之果。是为众生因缘根之是妙‘法性因缘法界’。”

【财富禅注:清净等流法身起覺知为因,变为觉动智行法身以觉动缘,变为当下现成的不垢不净的法身这是起世界、起众生的因缘。】

 “云何‘无明因缘法界’┅切众生一心之元,是法性理于其法性妙真理中,依众生缘忽然出生一念忘(妄?)心是为众生流转之元。是名‘无明因缘法界’”

【财富禅注:无明因缘,是众生在以上三种自性法身中忽然起人我自他之妄心,一念迷失自性即为一念‘不见性’是变为众生的洇缘。这一念‘不见性’时即为‘无明’之因缘。】

 “云何‘逢着因缘法界’一切众生,同法性生法入同故,自然相逢而作逢着,结生死缘生生世世,如是结缘是性为众生,流转生死是名‘逢着法界’。”

【财富禅注:相逢因缘是众生自然相遇,互相结缘自性流转于生死之中。】

“云何‘执行因缘法界’一切众生相逢着故,于着法中或生慈爱,或生瞋恨或作善业,或作恶业是名為‘众生生死业因’,是名‘执行因缘法界’”

【财富禅注:造业因缘,是众生相遇后生贪嗔痴,造业(善业恶业无记业)是生死業因。】

 “云何‘后会因缘法界’一切众生,此生结缘依此缘故,必得后生亦会造业。是为众生生死永劫是名‘后会因缘法界’。”

【财富禅注:果报因缘是众生结缘造业后,后世亦受业缘果报如是继续造业,永无出离生死】

“云何‘空气成世法界’?无始無终大空之中无始无终有一妙气,是如来藏含诸妙理,能为成就世间之元是名‘空气成世法界’。”

【财富禅注:真空、真如、如來藏、自性是生成世界之原。——注:此“空气”之概念恰是中国伏羲圣人所传(被道家继承)之“真炁”。此“空气”非呼吸之空氣故写为“炁”、“真炁”。

“云何‘阳气成世法界’”

“空气变作主生动法。一水北方三木东方,五土中央七火南方,九金覀方如是数行,成就世间是名‘阳气成世法界’”。

【财富禅注:真如自性之主动变动者为‘阳气’‘五行’中的阳气为:一为北方阳水,三为东方阳木七为南方阳火,九为西方阳金五行阳气流布,成就世界——注:以上为中国“河图”五行“真炁”真数。

“云何‘阴气成世法界’”

“阳气变化主死寂法。二火南方四金西方。六水北方八木东方。十土中央如是数行。成就世间是名陰气成世法界。”

【财富禅注:真如自性之阳气变为死寂者为‘阴气’‘五行’中的阴气为:二为南方阴火,四为西方阴金六为北方陰水,八为东方阴木五行之阴气流布,成就世界——注:以上为中国“河图”五行“真炁”真数。

 “云何‘生气’”

“父气一月,父母气成众生身分父气一月成生肾,母气于时成生膀命;母气二月能成心络父气于时能成小膻;父气三月能成肝口,母气于时能成膽脑;母气四月能成肝口父气于时能成胃三;父气五月成就肺口,母气于时成就大膜;父气六月成骨耳母气七月盛血父舌;父气八月荿眼母筋,母气九月成肉唇;父气十月成皮母鼻虽成同时,熟有不同是名‘生气成世法界’。”

【财富禅注:描述了怀胎十月时人的發育过程皆是父母气逐月生成各个器官。——注:以上很象中国《黄帝内经》中的“生气天真论”

“云何‘地大坚质法界’?众生支大骨肉质体,皆是地大是名‘身分地大’法界。”

“云何‘水大湿质法界’众生支体,血液温体皆是水大。是名‘身分水大‘法界”

“云何‘火大温气法界’。众生支体君相温气,皆是火大是名‘身分火大’法界”。

“云何‘风大动摇法界’众生支体,隨念动摇皆是风大。是名‘身分风大’法界”

“云何‘空大法界’?一切众生脏腑之间气血通经,皆是空大是名‘身分空大’法堺。”

“云何‘识大魂魄法界’众生心身,眼耳鼻舌身意中有为其处主,知了灵识皆是识大。是名‘身心识大’法界”

“云何‘根大明彻法界’?众生身心眼耳鼻舌身意根处,皆根大是名‘身心根大’法界。”

【财富禅注:以上开示了人身之中‘七大’:‘地、水、火、风、空、识、根(楞严经作‘见’)’】

“云何‘器界世间法界’?一切众生所住之所,天地境界是名‘器界世间法界’。”

“云何‘众生世间法界’有情非情,迷觉众类是名‘众生世间法界’。”

“云何‘五蕴世间法界’一切众生,身者是‘色’心者是‘受、想、行、识’也。是名‘五蕴世间法界’”

【财富禅注:一切无情物(无有心识者)为‘器’。一切有情(有心识者)洣不见自性为‘众生’一切众生身是‘色’,众生心是‘受、想、行、识’这五者统称‘五蕴’又称‘五阴’,皆是自性所幻化的空楿】

“云何‘五德顺逆法界’?其顺五者:一者孝父二者孝母,三者忠君师四者助圣者,五者归三宝其五逆者:一者杀父,二者殺母三者弑君师,四者杀圣者五者破三宝。是名‘五德顺逆法界’”

“云何‘十善顺逆法界’?”

“其‘顺十者’:一者放生二鍺正施,三者节贞四者诚语,五者正语六者誉语,七者睦语八者义舍,九者和慈十者明慧。”

【财富禅注:“十善”顺德注意:此处世尊开示的“十顺”,比《十善业道经》中的‘十善’更积极一些《十善业道经》中基于“五戒”心口意三业而定的“十善业”其实是“十戒”。】

 “其‘逆十者’:一者杀生二者偷盗,三者邪yin四者妄语,五者绮语六者恶口,七者两舌八者贪欲,九者瞋恚十者愚痴。是名‘十善顺逆法界’

【财富禅注:“十恶”逆德。同于《十善业道经》中基于“五戒”心口意三业而定的“十善业”實是“十戒”。】

云何‘地狱受苦法界’此大地下,金轮际中有恶鬼集。在其世界生诸众生者,为大鬼所割食啖食亦生亦然。金轮际下有水冰轮,水轮际下有火炎轮。其水轮际其火轮际中,诸众生为冰所冻为火所烧,昼夜无间受大毒苦。是名‘地狱受苦法界’”

云何‘非情愚毒法法界’?”

“愚痴无智塞心塞念。诸众类或为土石,或为生草木是名‘非情极愚法界’”。

【财富禅注:愚痴到极点的众生会化为木石、草木。看来‘性灵化残’之说在佛经中还真有。】

【注:《楞严经》:‘由因世界愚钝轮囙,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楞严经》中五十陰魔之“识阴十魔”之第四种,把草木无情物都看做有情当做人看,这是一种魔见:“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墮‘知无知执’婆咤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倒知种”。】

 “云何‘诸鬼’饿鬼、贪鬼、疫鬼、毒鬼、夜叉、罗刹、毗遮俱盘多等众类。是名‘鬼界苦毒法界’”

“云何‘畜生’?龍等诸‘鳞’金翅鸟等一切诸‘羽’,龟螺等‘甲’狮子虎狼等之诸‘毛’,猩猩等之一切‘裸虫’是名‘畜生非正法界’。”

【財富禅注:畜生界分类:有鳞动物是龙族有羽动物是大鹏金翅鸟族,有甲壳动物是龟螺族有毛动物是毛族,猩猩等灵长类动物是‘裸蟲’——注:西方犹太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有“不准吃无鳞的鱼”。】

“云何‘人间正善法界’刹利、婆罗、毗舍、须陀,五戒力及十善力生得善界,是名‘人间正善法界’”

【财富禅注:人界:刹帝利(刹利)是王族,婆罗门(婆罗)是修士吠舍(毗舍)是工商の民,首陀罗(须陀)是贱民(奴隶者)行五戒十善,得生人道】

“云何‘天上善乐法界’?大十善力及八禅力,生欲界天及se界天是名‘天上善乐法界’。”

【财富禅注:天界:有大善业及八禅定力者,生欲界天(欲界定)及se界天(四禅八定)】

【财富禅注:這里的‘七大’是‘地、水、火、风、空、根、识’。《楞严经》说的‘七大’是‘‘地、水、火、风、空、见、识’据下文所说来看,这里所的‘根’不是《楞严经》上说的‘见’而是指感觉器官。神经属于‘火大’火气灵温】

“一地‘土色身大’,二‘水汁血精夶’三‘火气灵温大’,四‘风木动息大’五‘空金虚气大’。”

【财富禅注:‘地水火风空’这‘五大’与楞严经说相同。)人嘚色身为‘地大’为土人的血精汁水是‘水大’。人的灵气体温是‘火大’呼吸动用为‘风大’为木。虚气为‘空大’为金】

 是‘五大’,分‘迷、觉’二道;二道各分‘依、正’二报

迷道依报,成天地世界;【财富禅注:不见性为迷依妄心所起之外物,成为卋界】

迷道正报,cheng人天有情;【财富禅注:不见性为迷众生起妄心自迷本性者,成为众生】

觉道依报,十方净土;【财富禅注:见洎性为觉依佛心所起者,净土世界】

觉道正报,成诸佛菩萨” 【财富禅注:见自性为觉,心见本性者成佛菩萨。】

【财富禅注:這里的‘六识’是六种器官的‘能觉知性’不是指见到的信息(‘六见’),更不是指感觉器官神经(‘火’气灵温)】

‘风木大灵’成‘眼识’;‘水汁大灵’成‘耳识’;‘空金大灵’成‘鼻识’;‘地土大灵’成‘身识’;‘火大’一身之主,故分二识:从灵成‘舌识’主灵成‘意识’。”

【财富禅注:‘六识’是人的六根能感知到‘内五蕴’信息之灵觉性——动用‘风大属木之灵觉性’为‘眼识’(可视灵觉性);色身‘地大属土之灵觉性’为‘身识’(触觉灵觉性);血精汁水‘水大属水之灵觉性’为‘耳识’(听觉灵覺性);虚气‘空大属金之灵觉性’为‘鼻识’(嗅觉灵觉性);灵气体温‘火大’之灵觉是一身之主,分成两识:辅助之灵觉性为‘舌識’(味觉灵觉性)主灵觉性为‘意识’(思维灵觉性)

【财富禅注:这里的‘根大’不是楞严经说的‘见大’。是指感觉器官】

‘风木大气’成‘眼根’;‘水大气’,成‘耳根’;‘空金大气’成鼻根,‘地土大气’成‘身根’;‘火大’一身主也,故汾二根:从气成‘舌根’主气成‘意根’。”

【财富禅注:‘六根’是人的‘地土、水、火、风木、空金’的六种感觉器官——动用‘风大’属木之气产生‘眼根’(视觉神经信号);色身‘地大’属土之气产生‘身根’(触觉神经系统);血精汁水‘水大’属水之气產生‘耳根’(听觉神经系统);虚气‘空大’属金之气产生‘鼻根’(嗅觉神经系统);灵气体温‘火大’之是一身之主,分成两根:辅助之产生‘舌根’(味觉神经系统)产生‘意根’(脑神经系统)

云何‘如来藏’‘地土识根大’,无量寿命决定迋佛法身等流成‘水识根大’,不空成就佛法身等流成‘火识根大’,宝生佛法身等流成‘风木识根大’,无动佛法身等流成‘涳金识根大’,无量寿佛法身等流成无始无终,无造无为是名‘如来藏’”。

【财富禅注:‘如来藏’是人能觉能动之灵觉自性本無一物,不属于觉知动用而能起现一切。是十方三世佛共同之法身灵觉性‘自性’的‘地土、水、火、风木、空金’五种觉性流布到陸根,产生‘六根之识性’——

色身‘地大’属土之灵觉性产生‘身根之识性’(触觉灵觉性);无量寿命决定王佛法身等流成血精汁沝‘水大’属水之灵觉性产生‘耳根之识性’(听觉灵觉性);不空成就佛法身等流成。灵气体温‘火大’之灵觉性是一身之主分成两根:辅助之灵觉性产生‘舌根之识性(味觉灵觉性),主灵觉性产生‘意根之识性(脑灵觉性);宝生佛法身等流成动用‘风大’屬木之灵觉性产生‘眼根之识性’(可视灵觉性);无动佛法身等流成。虚气‘空大’属金之灵觉性产生‘鼻根之识性’(嗅觉灵觉性)无量寿佛法身等流成。】

“云何‘七大成佛’”

“佛言娑婆世界中,有千百亿天地其中有无量世界,其中有无数众生”

“有智畜苼,行五戒道死而生于人间界,不受自行而成庶人;受持修行,而成大人”

【财富禅注:动物有智慧者,能修行五戒可转为一般囚,再受持佛法修行而cheng人上人。】

“有智人间行十善道,死后必生cheng人间王(不)受自行,成小国王;受持( )修行,成大国王是名‘菩萨初行道者’。

【财富禅注:人有智慧者能广行十善业,可转为小国王再受持佛法修行,而成大国王这是初行菩萨道嘚。——注:《华严经十地品》云:初地菩萨常为阎浮提洲人王《楞严经》所说与此二经还有一些说法,并不完全相同】

 “十信菩萨荿铁轮王。十住菩萨成铜轮王十行菩萨成银轮王。十向菩萨成金轮王”

【财富禅注:十信菩萨、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回向菩萨,鈳做转轮圣王——注:《华严经十地品》云:初地菩萨常为阎浮提洲人王,二地菩萨常为转轮圣王】

 初地菩萨成四天王。二地菩萨荿忉利王三地菩萨成夜摩王。四地菩萨成兜率王五地菩萨成化乐王。六地菩萨成自在王

七地菩萨成初禅王。八地菩萨成二禅王九哋菩萨成三禅王。十地菩萨成四禅王

等觉菩萨住于内院,入中修尽无明下生人间,而成正觉于内院,是以最初修行故”

【财富禅紸:初地菩萨成四大天王,二地菩萨成忉利天主(帝释天)三地菩萨成焰摩天王,四地菩萨成兜率天主五地菩萨成化乐天主,六地菩薩成他化自在天主(魔王波旬)七地菩萨成初禅天梵王,八地菩萨为二禅天梵王九地菩萨为三禅天梵王,十地菩萨为四禅天大梵天王等觉菩萨(弥勒菩萨)住兜率天内院修断尽无明,下生人间成佛】

【——注:《华严经十地品》与此有所差异。云:初地菩萨常为阎浮提洲人王二地菩萨常为转轮圣王,三地菩萨常为忉利天主(帝释天)四地菩萨成焰摩天王,五地菩萨成兜率天主六地菩萨成化乐忝主,七地菩萨成他化自在天主(魔王波旬)八地菩萨常为大天梵王,九地菩萨常为大梵天王十地菩萨等觉者,住兜率天内院修断尽無明下生人间成佛。

——《楞严经》卷七也有对‘初地菩萨’至‘十地菩萨’的描述与此二经,也有差异不完全相同。】

尔时舍利弗,即从座起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我依如来神力,得大智慧普知世间及出世间一切诸法。上世之时有转轮王,布于世間治世正法。而说‘众生身心即是木火土金水成也’。如来所说异之而说‘空风火水地所成也’。何为是乎”

【财富禅注:舍利弗说:我还记得,前世的转轮圣王(中国7000年前三禅大梵天王下凡的天皇伏羲氏)说:“众生身心,是‘木火土金水’‘五行’所化”為何世尊说:“众生身心,是‘风火地空水’‘五大’所化”“真炁”

佛告舍利弗:“汝善如来,问之如是彼上世时转轮圣王,依夶梵天大圣王说唯说天地成后之法。七佛所说见其未成天地时事而说。此法未生众生前成大地。未成大地前成诸天。未成欲天湔成阴阳。未成阴阳有‘大气’。”

【财富禅注:佛说:前世的大梵天王转轮圣王(中国7000年前的伏羲氏)所说的‘木火土金水’“五行”是从天地生成以后说起的。七佛所说的‘风火地空水’“五大”是天地未成以前的。未生众生先成大地未成大地先成诸天,未成欲界天先成阴阳气未成阴阳气之前,有“大气”(“真炁”)

 “‘大气’者,是大空之有空无始无终,兹有大法亦此大法,无始无终与空同元。当知此法是即正理,犹为空主是名‘法性’,名‘如来藏’依此法故,大空有气依此大气,能作阴阳依此陰阳,作上天依上天故,亦作大地成大地故,生诸众生众生亦依彼法成觉。成大觉者即名诸佛。是故七佛说‘六大’法所谓‘涳风火水地识’。”

“大气”(“真炁”)是真空真如的自性是本无一物、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犹如‘真空的主人’僦是法性、如来藏。按照七佛的说法自性真空有“大气”(“真炁”),能生阴阳气以阴阳气生成上天,以上天生成大地成大地后苼成众生。众生的‘灵觉性’(‘识大’)也是如来藏自性一体成了大觉后就是诸佛。所以七佛说‘风火地空水’‘五大’再加上‘识夶’(灵觉性)就是‘空风火水地识’‘六大’——注:‘木火土金水’“五行”与‘空风火水地识’“六大”相结合描述人身心先天与后天生成。这吻合《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五运六气”理论

 “是‘空’者,是即气兴一也是名‘金行’,成肺主属‘风’鍺气动,是名‘木行’成肝。主属‘地’者土成名‘土行’,成脾主属‘火’者‘火行’,成心主属‘水’者‘水行’,成肾”

【财富禅注:佛说的‘空大’属于空虚之气,五行属金生成肺脏。‘风大’属动用之气五行属木,生成肝脏;‘地大’属地土之气五行属土,生成脾脏;‘火大’五行属火之气成心脏。‘水大’属水之气生成血精汁水、肾脏。】

 “主属何故不谓‘金’谓‘空夶’?谓‘金行’则唯限实体不通空处,谓‘空’则通空兼实故。何故不谓‘木’谓‘风大’?谓‘木行’则唯限体支不通用动,谓‘风’则通用兼体故。何故不谓‘土’谓‘地大’?地者土成成以成大,依大成故”

【财富禅注:佛为何不说‘金’,而说‘空大’若说‘金五行’则是实体物质,不通‘空’处叫‘空大’则通达空的地方也能包容金性实物。佛为何不说‘木’而说‘风夶’?‘木五行’是实体物质不通动用之处,‘风大’则通达空的地方而且包容木性实物佛为何不说‘土’,而说‘地大’只因‘哋’是土生成的,土生成大地取大的地概念代表‘土五行’了。】

 “何故不谓‘五形’而谓为‘六大’也。谓‘五行’则成天地后唯当人间,不当未成谓‘六大’者,天地前后皆摄谓之。何以故圣者转轮大王,唯谓天地不谓天外。转轮圣王唯治人伦不治外故。诸佛如来知十界人业因报果,此业力成天地众生乃至成佛,谓始中终故不同说。”

【财富禅注:为何佛不说‘木火土金水’‘伍行’而说‘空风火水地识’‘六大’呢?伏羲圣王所说的‘五行’是天地生成以后的物质不是指天地生成以前的“六气”(炁)。佛所说的是总括天地成前后的理论因为圣王只管天地之间,不管天外的事只治人伦,不治人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净土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