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二汽基地新区搬迁轴承搬迁,原有职工的档案还能查吗?

社保有两三年没交了现在社保局还能查到自己的档案吗?_百度知道襄阳市档案网-显示详细的信息
亲历“襄阳制造”俏销海外
发布时间: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袁东辉:
亲历“襄阳制造”俏销海外
  过去的10年,是襄阳轴承的蝶变10年,也是袁东辉人生的黄金10年。
  袁东辉是河南平顶山人。2005年夏天,他从郑州大学信息管理专业毕业后来到襄阳,在襄阳轴承开启了职业生涯。这10年,他从刚出校门的小伙子成长为企业骨干,襄阳也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袁东辉说,从艰辛创业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从国企改制的阵痛到加入三环集团、乔迁新址、走出国门,襄阳轴承如今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实现了涅 重生。最让他感动的是,面对困难,襄轴人精神不垮,经历改制的襄轴人更加团结,抛掉包袱重新为襄轴发展努力拼搏。
  市委、市政府的关心,襄阳人的期待,是襄轴人前行的不竭动力。袁东辉骄傲地介绍道,今天的襄阳轴承让业界竖起大拇指。作为国内汽车轴承品种最全、覆盖车型最广、生产规模最大的汽车轴承专业制造厂,襄轴拥有一大批“国优”、“部优”等名优产品,生产的“ZXY”系列产品,在国内外汽配市场上享有盛誉。公司拥有全国唯一的汽车轴承研究所,在国家汽车轴承标准制订和重大科研项目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3年,襄阳轴承成功并购波兰最大的轴承制造企业——克拉希尼克滚动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后,大批顶尖技术随之嫁接到襄阳轴承,形成新的研发平台。这不仅开创了湖北省属国企跨国并购的先河,也成为中国汽车轴承企业海外并购第一例。
  站在襄轴新工业园区的办公楼上远望,邓城大道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袁东辉指着身后的一排排现代化厂房说,来自五湖四海的高素质技工正来回穿梭在自动生产线上,经他们的双手,一件件高端轴承产品最终会漂洋过海,被安装在奔驰、宝马等各型汽车上。“创民族精品,造最好的中国轴承,用品质赢得市场、用服务满足客户,这是襄轴人的责任。”袁东辉说,作为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他们要做的就是为襄轴储备、培养更多人才,这是襄阳轴承持续发展的基石。
上两条同类新闻:
湖北省襄阳市档案局(馆)主办(版权所有)&&&&&& 鄂ICP备 号
地址:襄阳市襄城区荆州街73号&&&& 联系电话:-8598
投稿信箱:.cn&&&&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襄阳分公司《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志》()(十三)商贸服务篇
来源:县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人:办公室
  自1953年国家实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即占据县域商业贸易的主导地位。1979年,长阳有商贸服务企业536家:其中,国营企业74家,集体企业462家。主要商品如粮食、油料、棉花、布匹、药材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当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3041万元。从业人员2083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从业人员228人,集体所有制人员1855人。
  1979年以后,县国营商贸服务企业开始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试行承包经营,推行奖惩制度。县供销系统仍负责全县农村商品经营。粮食系统对粮食购销仍执行国家统购政策,居民粮油定量平价供应,农村粮油统购统销平价供应。物资系统除对几种物资实行指令性计划外,大部分物资则实行指导性计划。对外贸易仍由国家统一经营。石油实行计划分配。烟草、食盐实行专卖专营。
  继而,随着改革浪潮的推进,全县商贸服务系统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分配制度上的改革也不断积聚酝酿,开始在企业内部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计划经济流通体制逐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流通体制所取代。
  2000年,全县商贸服务企业按照国有流通企业深化改革的要求,大力实施“国退民进“、“公退私进”政策,实行职工重定身份,行业重组企业,企业重建经营机制和职工自办证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理税费、自缴社会保险的“三重五自“改革,全面实现“两个买断”(买断经营、买断工龄)。自此,职工转变身份,公企转为民营。当年全县注册商业服务企业747家,比1979年增长39.4%。其中民营企业648家,占企业总数的86.7%。从业人员10204人,比1979年增长4.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26万元,比1979年增长21.1倍。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民营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其时,唯石油、烟草、食盐仍由国家控管,继续实行专卖专营。粮食实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两条线运行的政策,按照“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旧财务挂账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的粮食政策,建立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全县粮食宏观调控主动权,仍由国家掌握。
第一章 商贸体制改革
  1979年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阳以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为主,实行资产国有和集体所有的统购统销政策。这项政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保障了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稳定,促进了商贸发展。同时,由政府实施的过度垄断也越来越影响和束缚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1979年以后,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逐步成为社会共识,由此,在流通领域实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开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渠道经营和少环节(简称三多一少)的开放式体制改革,民营个体商业由此前的改造限制对象成为扶持对象,并从此大开绿灯,开启了县域商业“国退民进“、“公退私进”的大变革。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如企业统一承包责任制、风险抵押承包、招标承包等,以扩大增强市场竞争机制。
  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县域商业按照国家放权、企业管严、放而有度、活而不乱的原则继续不断改革,并采取经营放开、用工放开、分配放开、价格放开的经营模式,以设备租赁、自筹资金、个体经营为特征的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公有民营形式出现的租赁承包经营格局,不断推进着全县商业向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促进了市场繁荣。
  年,全县商贸系统根据国有流通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要求,全面启动买断经营、买断工龄的一步转民安置改革。到2000年底,全县商贸企业基本完成资产公有民营和私有民营的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得以初步确立下来。
第一节 国营商业体制改革
  全县国营商业企业的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由国营商业内部经营方式改革,实行多形式承包经营,逐步向市场经济流通体制转变,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并进而实行从国有民营、租赁承包等形式过渡到全面实行买断经营,职工转变身份,买断工龄的市场体制变革,企业全部转入民营。至2000年,改革仍在进行和不断完善中。
  一、经营方式改革
  承包经营 1979年,全县国有商业企业按计划经济的要求,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俗称新八字方针),强调从实情出发,开始从分配制度着手,在企业内部营造激励机制。当年5月,《长阳县商业系统奖励制度试行办法》出台,试行奖励工资制度。
  1980年以后,开始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本着支持生产,促进流通,方便群众,开始实行“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工业品统购统销开始被取消,独家经营开始被打破。
  1983年,全面推行权、责、利紧密结合的经营责任制,各企业分别实行定额管理,联销计酬;定额管理,联利计酬;定额管理,计分考核,按分计奖;以及除本分成,按件计酬等不同形式的责任制,这种责任制利在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1985年,改革日用工业品的批发体制,实行批发与仓储分开,批发与零售兼营,彻底将固定区划供货、固定供货对象、固定倒扣的作价办法,变为按经济流向不分城乡自由购销,不分国营、集体、个人一视同仁,按批量协商作价办法,并逐步放开小商品价格。
  1987年,县国营商业系统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采取两种承包方式:①“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歉收自补“。县百货公司法人代表正式签订为期4年(1987年1月至1990年12月)的承包合同,并进行公证,开创县国营商业系统企业集体承包经营的先河。当年,县国营商业的8家企业中,有5家企业签订为期4年的承包合同,占企业总数的62.5%。②“上缴利润包干、超收按比例分档分成”。县五金交电公司枝江分公司和县食品厂分别签订1年承包期。确定“五包一定“的承包内容,“五包”即:包上缴国家利润、包效益稳步增长、包企业职工素质提高、包企业发展、包职工福利。“一定“即定企业留利分配比例和奖惩办法。
  1988年,开始在企业内部实行公开招标。县制定《长阳县商业企业招标承包工作有关问题试行办法》,并成立招标工作专班,分别对县五金交电公司、纺织品公司在全系统范围内进行公开招标,确定企业法人代表。县五金交电公司实行招标承包后,中标经理对所属龙门商店又进行公开招标,选聘商店主任,取得显著成效。当年这家商店销售突破200万元,实现利润15万元,分别创历史最高水平。这年,县国营商业累计有7家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占企业总数的77.8%。
  1989年,在企业内部采取全员风险抵押方式承包。有2家企业由统一经营承包发展为全员风险抵押承包,按职工的职责范围和责任大小,分不同档次交纳风险抵押金,多者2000元,少者50元,并在责任制中明确规定有“凡完不成承包任务的按一定比例扣减抵押金”的条款,以增强职工风险意识,进一步调动职工经营积极性。
  租赁经营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以后,建立和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国家大政方针,同年12月,按照中央精神,县委作出加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决定。此后,全县国有商业企业开始实行经营、用工、分配、价格4放开改革,在经营上既突破行业壁垒,开辟新项目,又打破地域限制,拓展外延,从而激活了全县国有商业系统的竞争机制。
  1993年,全县国营商业开始实行租赁承包经营。县副食品公司广场商店、县蔬菜公司西门菜店首先采取以房产国有、设备租赁、自筹资金、个体经营为特征的国有民营形式,迈出向市场商品流通体制过渡的重要一步。
  1995年,租赁经营改革进一步深化,根据国营小型企业可实行股份合作和承包、改、转、卖的政策。全县国营商业系统9家企业再次选择县副食品公司、县食品厂作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改革的试点。率先改革实行公司领导下的主任承包制,对经营、价格全面自主放开。其次,对个别偏、小、少、微及亏损门店采取资产承包、租赁经营方式,本着按月上缴税费,统一管理的原则,实行资产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效益。同时,对县百货公司新大兴商场(除文具专柜外)、纺织品公司中大商场场地设施实施出租。县五金公司将商场改为门店市场。
  二、产权改革
  1985年,全县对所属3家国营餐馆连同资产和人员全部转为集体所有制经营的企业。1993年4月,全县16个乡镇食品所总共资产103万元,全部下放乡镇管理。
  1997年,县国资局将县商业系统中的县饮食服务公司,包括金龙大酒店、金龙美食城、金龙歌舞厅、龙门餐馆、旅游部、日月山庄餐饮部、照相钟表修理店等,成整体划转县旅游局归口管理。当年11月30日,全公司资产总额745.19万元,负债总额645.26万元。
  1998年,国营商业开始实行买断经营,全面实现市场商品流通体制。当年,全县国营商业系统根据国有流通企业体制深化改革的要求,按照职工重定身份,行业重组企业,企业重建经营机制(简称三重)和职工自办证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理税费,自缴保险(简称五自)进行改革,实施买断经营、买断工龄的改制。年底,县9家国营商业企业中的县百货公司、县纺织品公司、县交电公司改造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县五金交化公司、县石油公司改成为公有民营企业,县食品公司、县副食品公司、县食品厂、县蔬菜公司因严重经营亏损而停产,大多数职工采取自谋职业的办法。这一改革,致近500名职工落实就业场地,计组建170多个民营实体,可安置近100人实施再就业。
  1999年,在改制中,对县物资总公司下属单位县燃料公司桂花园蜂窝煤厂厂房进行拍卖,将土地使用权实施转让,所得资金用于缴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
  2000年,县五金交化公司、县交电公司和县蔬菜公司等对住房、门店资产权实行出让和拍卖,由买方一次性买断资产经营权。
  到2000年底,全县9家国营商业企业基本完成民营或个私企业的改制,全系统952名企业职工在改制中,通过资产拍卖、清收往来或抵付、盘活库存商品等多种渠道,筹集改革资金,让职工买断工龄,得以一次性补偿安置职工272人;通过推行股份合作制和保留身份,买断流动资产,得以让366人实行三自经营,另12人得以办理内部退养。由此,长阳商业体制的国退民进战略转变基本实现。
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业体制改革
  全县供销合作商业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其主要内容是改革经营方式,实行承包经营与民营经营机制,并建立农民股金,以实现繁荣农贸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一、经营方式改革
  集体承包 1979年,长阳供销系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内部分配制度。开始,实行简易评分计奖,继而发展到联购销、联费利计奖(酬)。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承包经营责任制得到全面推行。1987年,推行基层供销社主任负责制和企业承包制。1991年,县出台《长阳供销系统1991年经营责任制办法》,对全县16个基层社和县生产资料公司、土产公司、生活资料公司统一实行目标管理、含量计酬、联销工资、联利奖金的经营责任制。对企业职工的基本工资和奖金实行与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双挂钩。1992年,县制定《长阳供销系统1992年经营管理责任制管理办法》,对供销社和所属企业,统一推行经营管理责任制。实行包括处理历史经济包袱在内的工资全浮,联销计酬,联利计奖(毛利率、费用率、资金周转次数、企业发展基金积累率以及联购分销等指标),按季(月)兑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办法。
  五自经营 1993年,全县供销系统由集体承包进一步向市场经济流通体制转变,以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理税费、自缴社会统筹、自负盈亏为形式的“五自“经营成为首选途径。与此相适应,市场也实行经营放开、用工放开、分配放开和价格放开等4个放开。在五自经营中,采取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剥离的办法,资产依然归供销社所有,职工自主经营,门店个人承包,企业双层经管。1994年,在总结四放开和五自经营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以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理税费、自缴社会统筹、自负盈亏,上缴包干经费(俗称五自一缴)经营主体换位的经营模式。
  1996年,全县供销系统进一步明确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效益承包责任制。在确定效益目标的基础上,对完成目标指数的企业法人作为实施集体重奖的资格条件,对于达不到利润目标的,则取消奖金分配权。延至1997年,县供销系统出台《1997年效益目标经营承包责任制办法》,年终实行责任目标考核,此办法在实际执行中一直延续到1998年。
  民营经营 1998年,县供销系统引进民营资金,开创供销系统民营租赁经营的先河。3月,长阳宾馆与宜昌郭学柱、黄建国二人签订租赁合同,租赁时间从1998年3月起,至2006年年底止,年租金30万元。
  2000年8月,县生活资料公司实施公转民经营改革,对长阳商场采取出租20年经营权的一次性招租,引进北山超市等3家民营企业租赁长阳商场,给生活资料公司改革注入活力,从而不仅使企业主体资产所有权得到保全,而且解决了“两个买断”改革中的大部分补偿资金。同时随着服装、家具、北山超市相继开业,生资公司的部分职工得到聘用安置就业。
  同年,实现民营化管理的还有高家堰供销社农资经营部、贺家坪供销社农资经营连锁店、磨市民爆物品管理站和土产废旧物资收购部等,在改革后均取得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供销社系统改革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买断经营与买断工龄 1998年,县供销系统同国营商业系统一样,实行“两个买断“,企业转为民营,职工转变身份的改革措施。改革推行“三重”(重组企业、重建机制、重立身份)、“四化“(生活资料民营化、农资经营集约化、资产效益最大化、企业管理规范化)。首在县土产公司、磨市供销社进行改革试点。
  延及日,供销系统“两个买断”改革全面启动。按照试点的经验,制定了《一步转民安置职工实施方案》,经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并组织实施。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对年劳动合同期满的人员,一律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本人愿意按“五自“要求开展经营,主动承担并按时上缴营业场地占用费,服从企业安排管理的,企业又确有场地安排经营的,可以继续经营。在企业规定的时间内愿意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执行县政府规定的补偿标准。不主动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则由企业解除或终止其劳动关系并按《劳动法》及有关政策规定给予补偿。
  企业对停薪留职人员、长病长假人员、挂靠两不沾边人员(相当于企业长期临时工)以及拖欠、侵占、挪用企业资产3000元以上人员、无岗位人员、严重违纪违规不服从管理的人员等,一律按照《关于用人单位及职工参加医疗保险资格审查及清理劳动关系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长劳字﹝1999﹞40号)的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按《劳动法》及相关规定给予补偿。
  企业对长期合同制职工,经本人申请可以纳入一次性安置,享受规定补偿政策,一次性安置补偿标准执行时间至日。对长期合同制职工不愿意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根据“五自”要求,全面变更劳动合同,服从企业管理,每月20日前缴纳营业场地占用费和其他管理费,继续与企业保持劳动关系。本人不愿意一次性安置,又不与企业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企业应按《劳动法》第26条第三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企业对离法定退休年龄两年以内的职工可以实行退岗休养,企业发给最低生活费,缴纳社会保险费。对其他30年工龄以上的职工,本人愿意的可以纳入一次性安置;本人不愿意参与一次性安置的可以通过兴办实体,提供经营场地创造条件,参与“五自“经营;不愿意参与的,由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不负担其他费用,达到年龄,办理内退或退休手续。
  企业在岗行管人员,只准保留2~3人,资产200万以内的只保留1~2人;法人代表由县供销社发文聘任。多余行管人员一律分流精减,参与“五自”经营。
  对本企业无营业场地或无就业岗位的长期合同工,愿意与企业保持劳动关系的,本人已在从事五自经营的,每月给企业上缴劳动管理费30元;不上缴劳动管理费的,企业解除劳动关系。
  多渠道盘活资产、筹集资金,确保安置职工补偿的及时转兑。资金筹集的渠道、转兑及应遵循的原则是:企业用于转兑安置职工补偿金的房地产,必须以法定资产评估的价格为基础,不准任意抬价、压低抵兑补偿;企业除中心集镇所在地的营业设施,临街门面所有权不能转兑补偿金以外,其他一切房地产、商品物资、应收款均可用于转兑安置职工补偿金;转兑安置职工补偿金的实施办法和渠道可采取如下6种形式:①商品买断未结算的资金或职工拖欠的企业资金;②职工拖欠的门面费、承包费用作抵兑;③以职工住房买断或长期租赁权作抵兑;④以营业货柜、家具用具、商品折价抵兑;⑤对没有住房的职工以闲置住房、边小分店、房地产作价抵兑。凡发生产权转移的,须报县联社资金管理委员会审批;⑥对继续租用企业门面、设施的人员以未来门面资产租赁抵兑或者以收缴租用门面保证金元作抵兑。
  到2000年末,全县供销系统23个独立核算单位,基本实现民营化改制。参与改革在册职工1770人,当年一次性买断安置642人,安置面36.3%。县土产公司、高家堰供销社率先完成全员整体安置。全县盘活资产825万元。其中,用于清退农民股金185万元,安置职工255万元,发放老职工生活费、医疗费、养老金285万元,偿还银行贷款100万元。
  二、农民股金
  入股 1985年,全县供销系统按照上级有关精神,广泛吸收农民入股、投资,同农民联营。当年农民入股资金126.9万元。
  1986年,全县进一步加强扩大农民入股资金工作。到年底,累计农民股金达到160.5万元;1987年增至171万元;1988年下降到151.6万元;
  1989年复增至166.3万元;1990年再增至181.2万元。此后历年,累有增加,至1997年,全县农民股金达到1562万元。农民股金,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供销社资金矛盾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因规模失控,管理不严,违规操作的弊端,给供销社的经营发展带来潜伏性的危机。
  退股 1998年,全县供销系统体制改革,全面实行买断经营和经营主体换位,迅速引发了农民的退股狂潮。于是,按照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从3月25日起,县供销系统开展给股民分红和退股工作。其间,由于企业连续亏损,资金周转窘迫,许多农民担心股金难于兑付,致大堰、晓麻溪、高土山、麻池、资丘一度出现严重的挤兑现象。面对严峻形势,县供销系统果断决策,采取卖断商品及流动资产,拍卖边远房地产以盘活资金的办法,集中优先清退股民的股金,当年共清退324万元。年末,全县股金余额仍高达1200余万元。
  1999年,县委、县政府为解决资金难题,出台8条筹款措施,一方面力求从商品、门店、资产、欠款、房改、移民资金和内部股金入手,盘活资金;一方面积极争取亏损政策,减轻亏损压力,化解矛盾。为此,向县移民部门争取到库区“调概“补偿资金153万元,集中用于库区退股。当年清退社员股金200万元。年底,全县未清退股金余额尚达1015万元。
  至2000年,全县再清退农民股金107万元,致欠退股金总额下降到908万元,所存矛盾还待后续解决。
第三节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是新中国经济史中最值得关注的事件之一。此项政策自1953年出台一直延续到1984年,整整31年时间。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生产取得较大突破,粮、油、棉年年增收,加之每年还有大量粮食进口,于是粮食统购才逐步为粮棉合同定购制所代替,粮食统销制度逐渐走入历史。
  但是,粮食生产和经营,至今仍然是国家宏观调控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并在继续探索有效的生产经营方法。
  一、统购统销
  年,全县粮油执行统购统销政策。由粮油部门按计划统一经营。1979年,夏粮上市时,按国家规定,粮食统购价格较上年提高20.5%,超购部分在此基础上再加价50%。同时食油议销价按统购价1.3倍厘定。
  1982年,省对县实行粮油征购、销售、调拨和财务包干办法,长阳粮食部门及时增设网点,大力开展议购议销业务。除原有正式粮油购销站、店经营议价业务外,新增议购议销点29处,致全县购销网点达到86个。
  1983年,对议价粮油经营开始实行放开市场,拓宽渠道,取消经营品种、对象、地域等方面的限制。1984年,粮食按倒三七(30%为统购价、70%为超购价)比例价收购,食油按倒四六计价,并开始实施由平价转为议价(俗称平转议)的销售政策。至此,粮食统购逐渐为粮棉合同定购制所代替,粮食统销制度也于1985年淡出人们的视线。
  二、放开粮油价格
  1992年,县域粮油购销价格和经营完全放开。此前,1983年,粮食统购开始取消,全县开始实行粮油合同定购政策。为充分保证农民利益,粮油收购价格先后按国家规定经历7次调价,上调幅度一般在30%以上。与此同时,工业用粮实施议价供应;农村粮食购销停止平转议。
  1992年4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5月,食油购销经营放开;9月,免除定购,取消平价粮食供应和粮食收购奖售政策。至此,除军供粮外,自1955年开始已使用37年的一切粮油票证、支拨证停止使用,仅保留城镇居民商品粮食关系,保留对内对外粮油关系迁移手续。1993年,国家实行粮食收购保护价制度,要求按原定购数量与农民签订合同,合同定购部分按保护价收购。
  三、“两条线运行”方式
  年,全县粮食购销以扭亏增盈为重心,按照稳定市场,搞活经营的原则,实行“两条线运行“方式,即一方面依照上级规定的指标开展业务,一方面随行就市,分开账户、分别核算、进行商业性经营。县粮食局对所属粮食企业和粮油经营单位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照章纳税;对粮食购、销、调、存等政策性业务实行统一管理、集中结算;粮食收购资金由粮食局统一向农业发展银行开户,实行统贷统还。1997年,两条线运行直接导致收购款、销售额和工业生产值大幅度上升,当年企业利润达71万元,上升18.6%。
  四、“四分开一完善”经营方式
  “四分开一完善“经营方式,即按照商业改革中政企分开、人员分流、企业分设、资产分断的要求,同时建立和完善地方粮食风险基金和储备体系。1998年11月,全县粮食系统的重大改革,首先从县粮食局与企业人、财、物彻底分开、粮食收储企业与附营企业分开开始。继而,全县16个粮管所重新组合为16个粮食多种经营部和8个粮食收储公司,实行财务资产分离,人员分流。
  随着改革深入,全县粮食系统产权制度和用工制度开始实施买断经营、买断工龄的一次性安置补偿企业改革。1999年,全县35家粮食企业实现重组。到2000年末,全县20家企业完成改制,其中462名职工得到一次性安置补偿。改制后,企业用工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铁饭碗”被彻底打破。
第四节 外贸体制改革
  自1979年始,全县外贸系统经历管理体制变革,先是由垂直管理下放到地方管理,后在企业内部又实施经营方式改革,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承包经营。发展到2000年,全县外贸系统按照国企改革要求,实施企业资产买断,转为民营;企业人员则一概买断工龄,终止合同,自谋职业。
  一、管理机构变革
  县外贸局成立于1973年。长期实行省、地外贸局“一条边“垂直业务管理。县级外贸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省、地出口部门的出口计划,办理收购业务,发展出口商品生产,其价格、决算、管理,均由省、地(市)外贸局决定。这种垂直管理模式一直延续到1993年交由地方管理后始宣告结束。
  1994年,省政府将县级外贸机构下放到地方管理。年底,县外贸局实施政企分开的外贸体制改革,组建成两个经营性公司。1995年,改革深化,公司劳动用工比上年减少8人,在册34名职工一律按《劳动法》规定,签订全员劳动合同。到2000年,全部企业人员实现买断工龄,终止劳动合同。
  二、经营责任制改革
  从1986年起,县外贸局开始推行岗位责任制,对收购站、仓库、接收站实行定人员、定收购、定调拨、定利润,后3项指标联系奖金(俗称四定一联)经济责任制和简易核算办法。对机关各职能股(室)及工作人员则层层落实岗位责任制,按照德、能、勤、绩4项指标,落实相应考核和奖惩制度。当年,9个简易核算单位都超额完成全年利润。尤其是贺家坪外贸站,全年完成利润6.45万元,占全局利润10万元的64.5%;收购完成35万元,占全局收购总值231万元的15%;调拨完成60.43万元,占全局调拨总值252.4万元的23.9%。
  1988年,县外贸系统推行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层层承包。根据县级外贸部门的客观实际,经请示地区外贸局批准,在坚持以公司为经营实体的原则下,调整内部机构设置,撤销原外贸局业务股、外贸外经股。分别成立经贸公司工业品经营部和农副产品经营部,使这些行政性股室由虚转实,变成具有一定独立经营权的实业组织。在此基础上,实行招标承包,自由组合,推行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招标在职工大会上公开举行,中标者分别签订合同,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组建经营班子,开展业务。当年,两个经营部均超额完成各项承包指标,工业品经营部调拨重晶石3.1万吨,超计划24%,全年完成调拨任务514.7万元,比承包基数320万元上升60.84%,实现利润22.3万元。
  1996年,县外贸系统实行筹资承包、定额上缴、税费自理、按月兑现的责任制,在经营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各公司根据各自不同情况,分别实行站店承包、小组承包、个人承包等不同形式的责任制。这种承包办法,职工人人有事做,生活有来源,经营有场所,对减少经营亏损,安定职工情绪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三、民营经营
  1997年,县外贸系统开始对所属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税费自理、风险自担的四自经营改革。事先,为稳定职工队伍,全公司均按每两人安排一个站点或门店的比例,实施人员自由组合,同时取消上缴管理费,门面租金优惠,一般比对外出租少收租赁费20%~50%。
  2000年,县外贸系统同全国商业系统一样,全面向市场化经营迈进,开始推行买断经营、买断工龄的一次性安置改革措施。改革中,对外贸农产品公司和所属7个乡镇外贸站12名职工,给予经济补偿后解除、终止合同11人,离岗休养1人;一次性处置资产和筹集安置资金24万元,支付安置费11万元。
第二章 商品流通
  在计划经济流通体制下,全县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农副产品、废旧物资回收、烟草、食盐、食油、粮食等商品均按计划供应。1979年以后,国家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使原先的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由此,关乎民生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农副产品以及废旧物资等商品经营,除食盐、烟草、石油等商品仍由国家控管实行专营专卖外,其他商品一概走向市场化经营轨道。
第一节 商业网点
  1979年,全县商业网点本着服务群众、促进商品流通的原则进行规划布局,设有商品流通经营网点492个,城乡集贸市场2个。2000年,全县商品流通经营注册网点发展到642个,城乡集贸市场13个。
  一、国营商业网点
  1979年,县百货公司、纺织品公司、金属废品公司、副食品公司、食品公司等。下辖77个批发、零售门市部。1985年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国营商业企业相继增加,延及2000年初,全县国有公司在原有基础上增加4家(石油、五金、五金交电、蔬菜),下辖83个批发、零售门市及其他经营部门。2000年底,国营商业公司企业在改革中全部转制,实行民营和个体经营。
  二、供销商业网点
  全县供销商业网点有县属、乡镇属和农村代购代销点之分。1979年,县属供销商业直属经营企业有7家,下设24个经营门市部。发展到1996年,县直属供销经营企业14家,下设批发、门市部、经营部、营运站、厂和仓库共33个单位。其中,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下设红花套中转仓库、三里店仓库、贺家坪生资批发部及门市部;生活资料公司,下设工业品批发部、长阳商场、驻汉采购办事处;土产公司,下设农产品仓库、农产品收购经营部、废旧物资经营部、枝城营运站、综合门市部、油脂加工厂;县日杂公司、茶叶公司,下设公司经营部、精制茶厂及津洋口、磨市等各乡镇茶站;县供销建筑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县供销印刷厂、县饮料食品厂、县供销汽修厂、县供销船队、长阳宾馆、县供销职工学校、县供销社驻宜昌、宜都转运站等生产、经营服务网点。2000年,县属供销企业在改革中全部转为民营和个体经营。原设驻外办事机构亦一概撤销。
  全县乡镇基层供销社均依托行政区划建置,以集镇为中心而建立。1979年,全县有公社供销社16个,供销分社55个,分店69个。1984年2月,全县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公社供销社亦改12个区(镇)供销社。同时在全县设乡供销社55个,乡以下设置供销分店77个。各区镇供销社所在地设有零售门市部28个,收购门市部12个,此外还设有采购、中转组15个、仓库19个、副食加工厂8个、酿酒厂1个、油脂加工厂3个等。
  2000年,全县乡镇合并,撤销黄柏山、乐园、麻池、津洋口、枝柘坪等乡镇政府机构。此次改革,全县基层供销社未作调整,仍维系1984年以来的布局。同时,当年乡镇供销社以及有关经营部门亦全部转制实行民营和个私经营。
  全县农村的代购代销业务(俗称双代店),系50年代为方便偏僻边远地带群众需求而采用的一种商业经营形式,数量既少,资本也微。1998年,全县有双代店200多个。延至2000年,全部转为个体经营。
  三、粮食经营网点
  1979年,全县设有1个粮油储运公司、1个龙舟坪粮食加工厂、17个公社(镇)级粮管所(龙舟坪、津洋口、磨市、平洛、大堰、都镇湾、鸭子口、麻池、资丘、火烧坪、桃山、渔峡口、榔坪、贺家坪、高家堰、沿头溪、乐园)。1998年,全县设有7个公司(粮食、运输、饲料、畜产品开发、武夷、鹏兴建筑、隔河岩工区粮油食品)、4个厂(大米厂、面粉厂、精制油厂、清江开关厂)、7个粮食收储公司(津洋口、磨市、大堰、都镇湾、资丘、渔峡口、贺家坪)、16个粮食多种经营部和1个粮贸服务中心。2000年,在改革中,除7个粮食收储公司外,全县粮食经营点全部转为民营和个体经营。
  四、物资经营网点
  1979年,全县设有物资公司、物资局汽车队,下设3个公社物资供应站(榔坪、乐园、贺家坪);发展到1998年,下设有6家物资企业(物资贸易中心、物资开发公司、机电公司、化建公司、金属公司、燃料公司)和14个乡镇物资供应站(店)。2000年,在改革中,县物资局所属公司网点全部改制为民营和个体经营。
  五、外贸经营网点
  1979年,全县外贸收购由供销社代理。1994年,外贸机构下放到地方管理后,县外贸公司下设2个分公司19个经营点。其中外贸农产品公司下设7个乡(镇)外贸站。到2000年,全县外贸经营企业改制后,经营网点一并被撤销。
  六、专营专卖网点
  全县专营专卖网点主要涉及烟草烟叶专卖、石油专营专卖和食盐专营专卖。1984年,烟叶收购站按行政区划设置。1993年设11个烟草烟叶批发站。2000年,设有15个批发部及站、点,批发部分别是龙舟坪、津洋口、贺家坪、都镇湾;批发站是鸭子口、磨市、资丘、枝柘坪、大堰、渔峡口、榔坪、乐园和高家堰;配送点分别设于招徕河和麻池。
  1982年,全县有1个加油站。2000年,全县发展到16个加油站和3个农村石油商店。
  县盐业公司主管全县盐业批发。各类商店只要申领“食盐零售许可证”,均可从事食盐零售。
  七、集市网点
  1980年前,全县设有两个集市贸易市场(资丘、龙舟坪)。改革开放使集市贸易获得正名,再不受“资本主义“之累,集市经济也迅即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起来。年,全县集贸市场发展到13处(资丘、龙舟坪、津洋口、磨市、榔坪、贺家坪、麻池、鸭子口、都镇湾、乐园、渔峡口、大堰、高家堰)。1986年以后,全县城乡集贸市场建设亦逐步走向市场化,发展到2000年,县内共有集贸市场13处(综合市场11处,工业品市场2处),其中,长阳中心市场、长阳无公害蔬菜市场和龙舟坪商业城在集市贸易网点建设中最具代表性。
  县中心市场和商业城是县内规模最大的工业品综合批发市场。中心市场位于县城内宗家湾。1998年5月动工建设,1999年1月正式竣工开业。该市场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908平方米,绿化面积3750平方米,建成门店210套,从业人员500多人。1999年成交额达3000万元,当年完成税收98万元,年租金收入42万元。该市场建成后,湖北省工商局将其收录入《湖北市场大观》。长阳商业城地处县粮食局大院内,1999年,由原粮库晒场及周边一楼办公房及住房改建而成。占地2000平方米,常年有从业人员100户左右。
  此外,随着高山蔬菜发展而兴建的长阳无公害蔬菜市场,始建于1986年,专为火烧坪、乐园、贺家坪、榔坪等乡镇高山地区发展反季节蔬菜服务。基地面积7000公顷,年产鲜菜15万吨,产值1.2亿元以上,建有冷藏库61座。
第二节 生产资料供应
  1979年,全县农业、工业生产资料仍一如既往地实行计划供应。1990年后,市场经济逐年推开,至2000年,全县农业、工业生产资料供应已完全退出计划经济的行列,全面走向市场。
  一、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年,全县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由各专业公司承担。县供销社农资公司负责全县农林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调拨和批发;县种子公司负责全县种子供应;县生产资料公司负责农用动力机械经营。年,国家逐步放宽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经营渠道,允许生产资料公司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参与经营。2000年,全县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市场全面放开。
  县供销社农资公司负责供应的化肥主要以氮磷钾肥为主。氮肥供应主要以国产尿素、碳酸氢铵为主,也供应少量的进口尿素;磷肥供应以国产过磷酸钙为主;90年代后,供应钾肥、复合肥、碳酸复混肥、微肥、硼肥、锌肥、钼肥和柑橘专用肥料等,且数量逐年增多。
  县供销社农资公司供应的农药以防治水稻病虫害、玉米病虫害、小麦病虫害、红薯病虫害、蔬菜病虫害、柑橘病虫害、茶叶病虫害、烟叶病虫害等为主。80年代,供应杀虫方面的主要药品有敌敌畏、、乐果、甲胺磷、杀虫眯、杀虫双、呋喃丹、叶净散、氧化乐果;供应杀菌剂有多菌灵、三环唑、甲基托布津、粉锈宁、井岗霉素;供应除草剂有百草枯、敌草隆、扑草净、敌稗、乙草胺、拉索、都尔、农达等。90年代,供应以低毒生物农药为主。杀虫剂以菊酯类系列、吡虫口林、BT、阿维菌素为主;杀菌剂有甲霜灵系列、铜制剂系列;除草剂有农达、精都尔、盖草能、苄·乙·甲、禾草克等。2000年,全县供应农药品种近600种,杀虫剂占35%,杀菌剂占40%,除草剂占20%,生长调节剂占5%。
  供应的农膜以农膜厚度来分,1992年前为普通地膜,后为强力超微膜。地膜广泛应用于玉米、烟叶、蔬菜、土豆、花生、油菜、茶叶等的种植与栽培的保湿保温。
  供应的种子主要是水稻、玉米、小麦、红薯、马铃薯、油菜、大豆等。各种种子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各年代均有不同变化。具体使用情况可参见本志“六·农业”第二章第四节“农作物品种改良“。
  供应的农用动力机械主要品种有拖拉机、柴油机、发电机、脱粒机、饲料粉碎机、手扶式插秧机、抽水机(泵)、机动喷雾器等。
  历年来,全县农资经营部门为拓展业务,不断改进经营方式,以贴近农民、方便购销、公正交易、稳定价格为前提,构建现代经营网络。
  1989年,县供销社为搞好化肥、农药、农膜供应,搞好系列化服务,在各乡镇建立庄稼医院。庄稼医院有牌子、有组织、有“医生”(技术员)、有药剂员(农资营业员)、有处方、有物资、有专栏专刊、有农技咨询处、有农械农具修理部、有科普挂图,以做到及时服务。1990年,县农资公司成立科普协会,印发资料4.3万份,办农资宣传专栏150期。1999年,开始采用农资连锁店经营方式,对各连锁店实行合同管理,对农民发放信誉卡,规范服务。长阳贺家坪农资连锁店,经营2个月后,参加农资连锁网点的农户就有110户,仅化肥销售一项就达18.18吨,比过去成倍增长。
&&& 二、工业生产资料供应
  年,县物资局下设金属公司、燃料公司、生产资料服务公司、物资开发公司、机电公司和化建公司等6家企业和各乡镇物资供应站,主要经营工业生产资料。从事工业生产资料供应的还有县商业局下属的交电公司、五金公司等。2000年,国有商业、物资企业进行改制后,经营工业生产资料市场全面放开,所经营的工业生产物资大体有3大类:①建设及装潢材料。品种有钢材、铝材、水泥、玻璃、木材等。②机电产品及设备类。供应品种有卷扬机、空压机、交流发电机、电动机、柴油机、工业泵、切削机床、工业轴承、车床、矿车、变压器、汽车、凿岩机等。③化工材料及制品。品种是烧碱、酒精、炸药、轮胎、胶管、传动带、导电线等。
  历年来,县物资部门为拓展业务,在经营方式上,大体采取3种形式:①以销定购、送货上门。物资企业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用户所需,签订合同,按合同将生产物资送货上门。②上挂内联,横向经营。物资企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电(函)告、专程上门等办法,与生产厂家挂钩,纵横结合,跑市场,搞联营。1991年,县金属公司瞄准三峡市场,全年县外销售200余万元;1992年从武汉、北京等地组织螺纹钢材1000多吨、水泥4000多吨运往清江隔河岩工程处。③赊销让利,连锁代理。县物资企业把服务生产、服务社会作为工作出发点,不惜以赊销让利的办法取信客户。受益厂家有县发电设备厂、造船厂、化肥厂、水泥厂、隔河岩工地等。
第三节 生活资料供应
  1988年以前,全县家用电器由县五金交电公司经营。1988年以后,县交电公司专营家用电器。年,由基层供销社代理部分零售业务。90年代后,商品经营五金市场放开,经营家用电器逐步被私营、民营商业所取代。
  一、家用电器经营
  年经营的主要品种有半导体收音机、黑白电视机、电风扇。年经营的主要品种有彩色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电冰柜、影碟机、录像机、空调、电饭煲、微波炉、抽油烟机、电热水器及电热取暖器等。
  在经营方式上,县交电公司为扩宽销售市场,采取多种办法,如主动送货到供销社,由供销社零售,以占领农村家用电器销售市场;增设县城经营网点,增设零售家电专柜;积极开展横向联系,促进商品销售,扩大商品流通,先后派出人员到上海、天津、新疆、成都等地与厂家联系,以保证商品在品种、价格和质量上的优势,并适时进入江汉平原市场,与江陵、石首、洪湖、监利、仙桃等10多个县(市、区)建立业务往来等。
&&&&二、五金化工经营
  年,全县五金、化工商品由五金交化公司(1981年为五金公司,1985年更名为五金交电公司、1988年改名为五金交化公司、1998年公司停办)负责经营。1979年,全县设1个批发站,1992年有8个批发店,32个零售店经营五金化工商品。各乡镇供销社、供销社分店承担全县农村五金化工商品的零售。
  此段时间内,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建房与装潢业发展迅猛,由此带来一应装潢材料如圆钉、铁丝、木螺钉、水龙头、胶质线、开关、灯头、灯泡等销售走旺。1980年,全县销售圆钉11.5万公斤、铁丝8.86万公斤、灯泡5.44万只;1985年全县销售圆钉14.4万公斤、铁丝16.5万公斤、灯泡31.71万只;1988年,全县销售圆钉15.4万公斤、铁丝21.2万公斤、灯泡44.96万只。2000年,全县销售五金电料类商品1475万元。
  三、日用百货经营
  1979年以后,全县日用百货由县百货公司、县纺织公司统一经营,同时全县农村日用百货由各乡(镇)供销社、供销社分店、农村双代店承担零售业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推进,全县日用百货采购、销售逐步实现市场化。2000年,全县日用百货市场已经成为民营和个体商业的一统天下。
  日用百货经营品种众多,仅纺织品、针织品种有3200余种。主要品种有棉布、棉花化纤混纺布、化纤布、呢绒、绸缎、锦纶袜、汗衫背心、棉毛衫裤、卫生衫裤、各种服装、毛线、皮鞋、胶鞋、火柴、肥皂、洗衣粉等等。
  1985年,全县日用品类、衣着类零售总额分别为1228万元、2885万元;1988年,分别为2106万元、2789万元。1994年,全县纺织品销售1298万元,服装鞋帽类2065万元,日用品类1122万元,化妆品165万元。2000年,全县日用品类销售4945万元,服装、鞋帽、针织品类4126万元,化妆品类2147万元。
第四节 农副产品与废旧物资经营
  1979年,全县农副产品与废旧物资按计划经营。随着改革开放,全县农副产品与废旧物资经营逐步进入市场,到2000年,经营渠道完全实现多元化、市场化。
  一、农副产品经营
  年,全县农副产品由县土产公司、各乡(镇)供销社和县外贸公司负责收购与销售。随着国家收购政策的调整,农副产品收购市场放开,经营渠道多元化。90年代后,县内相继成立以经营农副产品为主的民营企业公司,原有关部门购销农副产品的业务逐步被取代。2000年,农副产品的购销全部市场化。
  农副产品收购品种主要有粮食、食用植物油、生猪和猪肉、羊和羊肉、牛和牛肉、家禽、鲜蛋、山羊板皮、猪鬃、猪肠衣、茶叶、柑橘、棉花、苎麻、白肋烟、棕片、生漆、桐油、核桃、香菌、五倍子、木瓜、独活、杜仲、土纸、蜂蜜、魔芋、栀果及土豆等。
  在经营方式上,随着市场放宽,传统的大宗农副产品均采用分购联销,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办法。
  1986年,农副产品购销部门与粮食部门合作收购粮食、油料;与茶叶公司合作收购茶叶;与食品部门联营收购鲜蛋。当年1至7月,全县供销系统农副产品收购额725万元,比上年同期428万元上升69%。
  1987年,县供销联社提出商农联营,采取扶持措施,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并提供种子、肥料,采用合同收购,由农户自主经营,盈利分配70%到农户、30%到供销社的办法,效益显著。
  1988年,津洋口供销社与马子溪、小秦寨的26个农户建立毛烟产销合作社,当年供应优质化肥5000公斤、扶持资金1.5万元、烟苗10万株、地膜500公斤;产毛烟20吨,产值6万元,上缴税金1.5万元,平均每户纯收入增加1200元。1990年,合作社产烟30.2吨,收入25万元,为国家提供税金11万元,给26户烟农价外返利4592元,合作社经营盈利6560元。
  90年代,农产品取消派购,不再受经营分工限制。于是粮食、油料、生猪等成为供销社经营重点。1993年,共收购粮食9093.55万公斤,比1986年上升90%。收购粮食以玉米为主,供销社将收购的玉米,外销到枝江及省淀粉厂等地。
  1998年,县供销社完成农购400万元。2000年主要农副产品出口总值达到875万元。
&&& 二、废旧物资回收
  1979年,全县废旧物资回收概由供销部门和物资部门的金属废品公司负责经营,主要经营废旧金属。随着改革开放,1987年国家放开废旧金属回收市场后,废旧物资回收市场逐步被个体经营户所取代。
  废旧物资回收品种多,数量大。回收的主要品种是废旧金属、废旧书报、废旧黄板纸、废旧塑料制品、废旧玻璃等。废旧物资回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数量不断加大,经济效益逐年上升,1980年全县收购废旧物资6万元;1985年8万元;1988年31万元;1990年65万元;1992年68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是1980年的91.8倍,是1990年的8.5倍。
第五节 专营专卖
  县域的专营专卖,根据国家规定集中在烟草、食盐和石油3方面。
  一、烟草经营
  烟草经营 年,烟叶收购与调拨由供销社负责。1984年,县政府决定成立长阳县烟草专卖局与湖北省烟草公司长阳县公司,实行政企合一,烟草公司成为烟叶收购调拨的经营主体。
  1991年5月,县烟草公司先后与哈尔滨、延吉、张家口、绥化、富锦、穆林、蚌埠、蒙城、青岛、兖州等10多家烟厂签订2500吨烟叶销售合同。
  1992年以后,除与上述烟厂保持业务关系外,又与阜阳、淮宾、龙山、常德、长春、营口等省外卷烟厂建立业务往来关系。
  2000年,由于市场形势变化和烟叶产量下降,烟叶销售逐步向效益好的厂家和省内转移,主要销售对象是省烟叶产销公司、省烟叶进出口公司、三峡卷烟厂、当阳卷烟厂、当阳卷烟厂长阳分厂、襄樊卷烟厂及枣阳卷烟厂等。
&&& 卷烟经营 年,卷烟被列入国家二类商品,由县副食品公司负责调拨经营。1984年,县烟草公司成立后,负责全县购销业务,并在乡镇条件具备的地方设卷烟批发网点,对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则委托国营商业企业和基层供销社批发。经营户申办《卷烟零售许可证》后方可经营。县烟草公司在当阳烟厂和宜昌雪茄烟厂设有卷烟调拨站。县烟草公司可直接到调拨站调拨卷烟。
  1989年12月,卷烟调拨、批发和销售,一律开始接受国家指令性计划控制。全省设1个二级批发站,全市设1个三级批发站,长阳卷烟批发只能从三级批发站调拨。卷烟经营户须办理《卷烟零售许可证》后,方可在县批发站进货。
  1994年,全国实行烟草批发会员制。当年8月和11月,县烟草公司分别获取进入云南和北京卷烟交易市场资格。1997年,此资格被省公司取消,自此县公司不经营省外卷烟。日,省公司又取消县公司直接到烟厂的独立进货权,于是卷烟流通渠道受到限制,只能在三峡烟草有限公司卷烟销售公司旗下的各市县烟草公司、各卷烟批发部(配送中心)、卷烟零售点进行营销。
  1979年,全县卷烟市场消费自由化。1984年,实行卷烟专营专卖,建立起市场壁垒。此后,全县卷烟市场以销售省烟厂生产的卷烟为主。到1993年,省内生产卷烟消费总量占全县卷烟销售总量的90%。年,除销售省内生产卷烟外,还销售云南、北京、上海等地名优卷烟。2000年,县调整销售名优卷烟结构,仍以销售省内名优卷烟为主,单箱均价提高到3285.91元。
  卷烟经营品种及数量 1984年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卷烟消费档次不断提高。年,全县卷烟销售的主要品牌有:玉溪、红塔山、阿诗玛、云烟、恭贺新禧、红河、红山茶、黄红梅、石林、茶花、蝴蝶泉、中华、双喜、白沙、芙蓉、敦煌等,以上皆外省烟。省内烟有:永光、红金龙、黄鹤楼、金鳄。市内烟有:晓溪塔、三峡、牛仔、关公、通乐等。
  在这一系列品牌中,年销量过百箱的卷烟品牌有:常德、君健、银象、芙蓉、画苑、龙泉(以上外省);大公鸡、圆球、游泳、红金龙、红双喜、星火、长城、大桥、襄阳、白鹤、七里香、红宝花、华荣、元宝、虎王、金蝶、鄂西、来凤、凤鸣、红象、民航、玉城(以上省内);花好、当阳桥、千瓣莲、好时光、当阳塔、关公、游三峡、大鸟、长坂坡、关陵、晓溪塔、牛仔、金狮洞、通乐、沁芳、三游洞、丞相花、赛龙舟、隔河岩、观音阁、福满、鸣凤塔、野山兰、雅特、奥奇、铁道、土家妹(以上市内)等。
&&& 二、食盐经营
  1979年,全县食用盐、工业用盐、畜牧业用盐等其他盐类供应由省盐业公司长阳批发处经营。2000年,全县食用盐、工业用盐、畜牧业用盐等其他盐类调拨、供应由县盐务局承担并负责盐政管理,维护盐业市场秩序,打击违法经营行为,保障全县人民用盐安全可靠。
  长阳盐业公司是食盐批发企业,负责本销区盐业调运和供应,并组织合理储备。同时实行划区供应,在辖区内严格按照指令计划经营。同时,在价格上直接由湖北省物价局实行统一管理,定价销售。
  在销售管理上,全县盐业批发销售业务,长期实行准入制,即由盐业公司负责全县盐业批发业务。从事食盐零售经营户,必须申领《食盐零售许可证》,凭证到指定地点购货。在生产、加工、养殖、制作过程中需用盐产品作为原料、添加剂、辅助材料的单位或经营户,必须申领《盐供应证》,凭证核定盐品种、数量进货,按规定用途用盐。1985年初,在全县推广小包装碘盐供应,以保证碘盐食用质量,做到安全、卫生、方便。至2000年,全县共开展七届防治碘缺乏病宣传日活动。
  年,由于全国的工业高速发展,工业用盐需求剧增。农业完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购买力增强。加之自1983年起,占原盐总产量70%的海盐,受天气、盐价过低等因素的影响,连续歉收,形成原盐市场生产紧缩。这样,连续三年以致在县内部分乡镇发生食盐抢购风波。
  为加强食盐市场监督,依规对食盐零售商店进行抽样检查,制止非碘盐流入市场。1980年,县内平洛、大堰、磨市等3个区划属宜都盐业公司供应;1985年,大堰划归长阳盐业公司供应,榔坪划归宜昌盐业公司供应。至2000年,全县除磨市、榔坪划归外地供应外,其余乡镇均由县盐业公司负责供应。
&&& 三、石油经营
  县域石油经营,按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特点而有着不同的经营形式。大体经过计划供应、议价供应、市场供应3个不同阶段。
  计划供应 1981年初,汽、柴油供不应求。因此,对汽、柴油供应采取计划供应的办法,首先是保证客运,优先供应营运企业、特种车辆以及粮食、生猪和节日市场等重点物资运输用油。对于耗油量大的车辆和机关事业单位的生活车辆用油,则视其不同情况,给予少供应或不供应,以致在全县实行封车节油措施,对全县两吨以上的228辆载重汽车、柴油车,经县政府审查核定,封存停驶53辆。对核定行驶车辆的汽、柴油供应,亦根据各单位运力、运量计划,分季度下达指标,一律凭证购油。
  与此同时,为确保居民照明需要,1983年,对全县无电的69274户(其中:5人以上的48750户,4人以下的20524户)也实行煤油凭证定量供应办法。供应标准随各年煤油多寡,有所调整。此项措施一直延续到1992年。
  议价供应 年,为弥补平价油品供应不足,县石油公司积极努力组织经营议价汽油2248吨,议价柴油430吨,以解决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需要。
  1987年,全县石油经营从5个方面开展工作:即要指标、抓调进、抓供应、抓自采、保重点。当年,利用隔河岩工程机遇,组织人员上宜昌、下武汉、南下中南、北入南阳,全年共购进各类石油8743吨(其中议价油3223吨),比下达年计划5091吨增加3652吨,上升71.73%;销售各种油品8934吨(其中议价油2943吨),比下达年计划5091吨增加3869吨,上升76%。
  1988年,全县共购进各类成品油10055吨,其中计划外成品油4151吨,占41%;在销售成品油中,议价油4300多吨,占45%;特别是汽油,全年共销售4596吨,占销售总量的48%。
  1989年,随着清江隔河岩工程建设开展,县域工商、交通市场,石油需求量迅速激活增大,国家计划只能满足50%,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于是,长阳把石油外采工作当作业务经营的重点,全年外采各种油品5953吨,比上年4151吨增加1802吨,占购进总量的50.45%。
  1990年,经济领域治理整顿中一度出现市场疲软现象,导致石油销售系统普遍出现价格偏高,存量过大,销路不畅的问题。为此,县石油部门采取措施,从3个方面加强销售工作:①根据库存量大,价格偏高的实际,及时制定销售措施,即现款现货与适当赊销相结合,正常价格销售与适当让利销售相结合,坐店销售与走出店外销售相结合,抓库存销售与现购现销相结合,销给直接用户与销给销售公司相结合。②增加对县外销售,开拓新市场,全年累计向县外销售计划外自采油1800余吨,仅此一项盈利5万多元,提供税收3万多元。③广找货源,安排好市场供应,公司全年共组织计划外自采油5000多吨,增拨指标900多吨,以弥补市场缺口。
  1991年,全县石油在经营上采用择优进货,薄利多销,勤进快销的办法。全年销售各类油品9764吨,其中国家计划油品4659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497吨,减少24.32%;计划外自采油4516吨,比上年同期5590吨下降19.21%。全年让利销售油品106吨,让利近万元。继续拓宽县外市场,县外销售油品占县内市场的13%。送油上门,为基层排忧解难,支援抗灾救灾。全年送油上门1600余吨,其中为乡镇基层送油1250余吨。
  市场供应 1992年9月,国家放开油品价格,取消计划油品。县石油公司利用公司油库地处长江江边红花套镇,具有运输便利、进货顺线、库容量大等有利条件,在水上向长江上游的石油供应市场发展,陆上沿318国道线,向鄂西、川东市场发展。在油品价格上采取一油多价、让利销售,用良好信誉和一流服务赢得顾客,以订货销售、期货销售、赊销等形式来达到促销目的。这年,石油产品销售总量超历史达到12700吨。
  年,县石油公司不断扩大进货渠道,保证市场供应。一方面继续同宜昌、荆州、沙市各专业公司及鄂西南五峰、巴东、建始、利川、宣恩、恩施以及四川万县、巫山等县(市)石油公司、加油站、运输公司保持业务往来,建立长期稳定供货关系;另一方面公司组织业务人员到沿江各炼油厂直接采购,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费用,增强竞争实力。同时还采取多种促销策略,转变经营观点,推行包数量、包质量、包送油服务。1993年,向外销售各类油品2530吨,实现销售收入720多万元,占全县总销量的20%,1994年,外销近5000吨,增加毛利50万元。
  2000年,县石油公司完成石油产品销售14080吨,实现销售收入4317万元,利润31万元,完成税收41万元。
第三章 粮油经营
  1979年,全县粮油经营沿袭国家1953年以来的政策,实行统购统销。这项政策一直持续到1984年始告终止。在32年时间里,全县共计统购粮食282020吨(购销逆差6600吨),统购食油6568吨(购销顺差2026吨)。全县粮油储备建有12个仓储基地,仓容量14000吨。同期,全县非农业人口粮食销售8850吨,食油1520吨。
  1985年,粮油统购改为合同定购。1992年4月实施购销同价,5月放开食油经营与价格。9月全县取消粮食统销,放开粮食经营与价格,粮食工作由管理转向经营,依人定量平价配销供应制度亦转为市场化。沿袭40年的粮油统销政策亦至此终止。
  1995年,粮油经营实行两条线运行政策,即一边是政策性规定的业务,一边是商业性经营。1998年实行四分开一完善粮食政策。至2000年,全县粮食销售2030吨,食油销售243吨。
第一节 粮油收购
  1979年,全县粮食统一收购10800吨(含议购)。1985年,全县粮食合同收购24320吨。1993年,全县粮食放开收购4230吨。1995年,全县按国家粮食两条线运行政策实行收购,收购粮食12020吨,收购食油2398吨。1998年全县按国家“四分开一完善“政策收购粮食3060吨,收购食油96吨。2000年收购粮食520吨,收购食油1156吨。
  一、定购
  全县粮食收购按照国家政策,在年,历经了一个由统一定购到合同定购再到完全放开收购的3个既联系又各自不同的阶段。
  统一定购 1979年,全县继续执行粮油统一定购一定五年不变的政策,全县粮食定购基数由原4500吨减少到3450吨。当年国家确定从夏粮上市起,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超购部分在此基础上再加价50%。当年征购粮食9800吨,超基数1.84倍,定购食油227吨。
  1981年,完成粮食征购任务12760吨,定购食油656吨。
  1984年,粮食定购36000吨,食油定购947吨。年,在整个粮油实行统购期间,全县共完成粮食征购95990吨。
  合同定购 从日起,国家取消粮油统购政策,改为合同定购。合同定购内按倒三七比例计价收购。超过合同定购部分,由生产者自由购销,若市场价低于原统购价,粮食部门按原统购价敞开收购。非合同定购以外的其他粮食品种,一律放开,实行市场调节,议购议销,价格随行就市。全县粮食定购基数12000吨。当年全县有56134个农户直接与基层粮食部门签订粮油定购合同,定购粮食12185吨。当年实际完成粮食定购12550吨,超额4.6%。
  粮食改为合同定购后,粮油收购价格均上调30%以上。同时农村粮食销售价格相应作了调整。国家供应农村缺粮人口口粮、补助粮、种子、饲料粮、救灾粮以及农村其他用粮,实行购销同价。因救灾粮价而增加的支出,国家相应增拨救济款。
  1991年,实行合同定购经营已经7年。此期间,全县先后4次大幅度提高粮油收购价格,7次调减粮油定购任务。1991年度全县粮食定购任务为6000吨,比1985年减少6185吨,当年实现完成粮食定购5800吨,完成定购食油500吨。
  放开收购 日,粮食统购统销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实施,当年免除粮食定购任务,取消平价粮食销售,粮食经营和购销价格全面放开。此前,自当年4月1日起,全县提高粮食定购价和统销价,并实行购销同价;食油从当年5月1日开始,亦放开购销价格和经营。
  其间,除军供粮外,全部改按市场价格供应,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实行多年的粮食票证、支拨证概行停止使用,仅保留城镇居民商品粮食关系,保留对内对外粮油关系迁移手续。同时,为防范风险,保持稳定,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的要求,以保证国家实现对粮食丰歉余缺宏观调控为目标,长阳以非农业人口6个月所需口粮计算,须储备粮食3000吨,费用及利息由县财政负担;建立粮食风险调节基金,由县级财政筹措,用于平抑粮价。
  1992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后,企业净亏损比上年度减少137万元。
  1993年,全县实行粮食收购保护价制度,放开粮食购销价格,按原定购数量与农民签订合同,按保护价收购。1994年,县政府对粮食合同定购任务由5500吨上调至5700吨,当年实际收购粮食14550吨(含议购),收购食油1775吨。
  1995年,全县收购粮食12020吨,收购食油2398吨。1997年,全县收购粮食9110吨,收购食油786吨。
  1998年,全县收购粮食3060吨,收购食油96吨。2000年,全县收购粮食520吨,收购食油1156吨。
  二、议购
  1979年,按照省粮食局规定,粮食只议购主粮,不议购杂粮;山区如要议购杂粮,则务必以销定购为原则。名贵豆类议购不限收;粮食议销价不分城乡,一律按统购价加1倍。食油议销价按统购价加1.3倍。当年议购粮食1000吨。食油统购价格上调23.32%,超购加价幅度上调50%,当年议购食油42吨。
  1980年,为适应议价经营业务扩展的要求,全县设置17个粮油交易所,即城关(龙舟坪)、津洋口、沿头溪、榔坪、贺家坪、高家堰、磨市、平洛、大堰、都镇湾、渔峡口、桃山、资丘、乐园、鸭子口、火烧坪、麻池等。当年在县内议购粮食1330吨,县外调进2680吨。议购食油17吨。
  1982年,省对县实行粮油征购、销售、调拨和财务包干的办法,全县粮食部门及时增设网点,大力开展议购议销业务。除原有正式粮油购销站、店经营议价业务外,并新增议购议销网点29处,全县购销网点总数达到86个。当年议购粮食6940吨,食油统购按倒四六(40%统购价,60%超购价)比例计价,议购食油36吨。
  1983年,为进一步开放搞活,粮食部门在积极开展议购议销业务,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对议价粮油经营,实行开放市场、放宽渠道,取消经营品种、对象、地域等方面限制。当年议购粮食10110吨,议购食油11吨。
  1985年,实行合同定购。工业用粮改为议价供应,农村粮食购销同价以及停止平转议。这些变化扩大了市场调节份额,随着国家定购份额下降,议价粮油购销量大幅上升,1986年议购粮食13220吨,占收购总量的54%,首次超出平价收购总量。议购食油432吨。1987年议购粮食14780吨,占总量的66.7%。议购食油970吨。
  1992年8月以后,全县放开粮食购销价格,除军供外,粮食购销转由市场调节,当年议购粮食8940吨,议购食油1001吨。
  1995年,议价粮经营进一步得到规范。当年议购粮食7520吨,议购食油2398吨。1998年,省政府决定玉米退出定购范围,全县定购任务大幅调减,议购品种增多,当年议购粮食1700吨,议购食油96吨。
  年,全县议购粮食145380吨;年,全县市场议购食油12485吨。
第二节 粮油储备
  1979年,全县建有12个粮油仓储基地。随着全县粮油储备的需要,到2000年,全县粮油仓储基地缩减到7个。粮油储存设施不断改善,储备保管办法不断更新,多年来保持湖北省粮油储备无害虫、无变质、无鼠雀、无事故粮仓县的记录。
  一、仓储基地及建设
  1979年末,全县有12个粮油仓储基地(县城关镇、津洋口、磨市、大堰、都镇湾、资丘、渔峡口、乐园、榔坪、贺家坪、高家堰、沿头溪)。随着改革需要,到2000年末,全县整建的7个粮食仓储基地,分别位于津洋口、磨市、大堰、都镇湾、资丘、渔峡口、贺家坪等地。
  80年代,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巩固,农业快速复苏,粮食入库量大幅度增加,一时卖粮难、储粮难的呼声此起彼伏。为此,国家加大建仓资金投入,仓库建设速度加快。全县共新建收购库、储备库、供应库、转运库39栋10211平方米,有仓容14085吨。其中,1984年以后修建21栋7379平方米,仓容9585吨。
  90年代全县共建仓库15栋4229平方米,仓容6600吨。在大堰、津洋口两地分别新建1000吨仓容。1999年,高坝洲电站移民搬迁,在磨市新建200吨仓容。随着粮食市场化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种植结构调整,粮油购销萎缩,致部分仓库出现闲置状态。由此,粮食部门从企业生存出发,力拓多种经营,将相当数量仓库改建成生产及经营场所。1998年后,企业改制又将部分闲置仓库设施变卖,以安置原粮食职工。
  到2000年底,全县实有仓库共49栋,容量为16500吨,分布在全县34个购销点上,60%以上的仓库均接近公路线,以便于运输。
  食用油脂储存设施,在70年代前,其油料生产水平低,库存量少。食油的存储、转运设施均为油桶(容量180公斤)。80年代开始,商品量剧增,便购置一批小油罐。到1985年,全县油池、油罐102个,容量80.5吨。1987年,县精制油厂建成后,粮食部门收购的油料绝大部分调往油厂储存。1992年,全县油池、油罐93个,容量1842吨,其中县精制油厂容量达到1210吨,占全县总容量的66%。为方便食油调运,县油厂配置有载重5吨的油罐车1辆。
  二、储备保管
  全县粮油储备保管一向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储粮方针和安全、卫生、经济、有效的储粮原则。在各个历史时期均实行不断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检查测报制度、分等储存制度、清洁卫生制度、安全保卫制度、升溢管理制度等。对保障粮油储存安全,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具体储备措施上,1979年,全县有11个粮管所采取密闭低氧储粮办法,储存粮食6280吨。1980年后,以低温、低氧、低毒防治为主,提高科学储粮水平。1987年,全县根据山区特点和自然优势,采取不同的贮存方式:高山以自然通风低温储存为主;半高山采取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和低氧低毒密闭结合;低山以机械通风辅之以化学药剂。1989年,采取薄膜密闭、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推广“4049”储粮技术。90年代,采取机械通风、自然低温、防虫磷拌粮及两低技术。
  在储存上,1991年,商业部制定“四无“标准,四无粮仓要求无害虫、无变质、无鼠雀、无事故;四无油库要求无变质、无混杂、无渗漏、无事故。1979年,全县四无粮仓73栋,仓容为20400吨,四无率76.6%。80年代,四无粮仓实现率均超过90%。90年代全县四无率达到98.8%。年,长阳两次被省粮食局评为四无粮仓先进县。
第三节 粮油销售
  1979年,全县销售粮食12950吨,销售食油1520吨。2000年,全县销售粮食2030吨,销售食油243吨。
  一、城镇粮油供应
  城镇粮油供应涉及多个内容,其大体情况是:
  城镇非农业人口粮食定量标准 1981年,经过调整后,城镇非农业粮油供应人口计分10类,各自定量标准不同。这些标准一直执行到1992年5月粮食价格放开为止。
&&& 非农业人口食油定量标准 1979年,城镇非农业人口食油定量每人每月150克。1991年,每人每月半斤。其间,1982年开始对城镇非农业人口供应半高价(又称中价,每公斤2.7元)食油每人每月250克,当月有效。1986年,停止中价食油供应。日以后,全县放开食油购销价格,取消非农业人口食油定量标准,食油供应完全走向市场。
  各项补助政策 在1982年现行粮食供应政策中,全省性补助项目有29个。至日,定量粮油以外补助政策始全部取消。其间,全县执行的几类粮油补助政策有以下诸项:
  出差补助:工作人员到县、区以上,或职工、职员服务下乡,每人每天粮食指标补助到0.5公斤,到农户就餐补助到0.75公斤。
  劳动补助:参加生产劳动,如修路、植树等,每人每天补助粮食指标250克;各单位组织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每人每天补助到0.75公斤;学校师生到厂矿实习和工厂管理干部跟班劳动,按参加劳动工种定量,补助差额。
  会议补助:区镇以上会议,与会人员为非农业人口者,每人交粮票0.5公斤;农业人口交足本生产队平均口粮标准,不足部分由国家补助差额,按参会人数计算,每人每天补助不得超过250克;另按实际用粮3%比例补助食油;县以上举办运动会,除交足本人定量外,每人每天补到0.75公斤。区以上举办训练班,时间在1个月以上,每人每天除交足本人定量外,补到0.5公斤;农业人口交足队平均口粮后,不足0.5公斤者补到0.5公斤,每人每天补助食油10克。县区以上民兵集训,每人每天补粮到0.75公斤,并补食油150克。征集新兵,每人每天补助粮0.75公斤,新兵家属就餐者,也按此标准补助,家属未带粮(票)者全补。
  夜班补助:凡在夜间生产、工作、执勤(含企业三班倒的夜班)超过夜间12点者,每人每晚补粮食3两,补食油1钱。
  漆农补助:漆农上山割漆期间,每人每月补粮食10公斤(余粮队由队补,缺粮队由国家补),另每季割漆结束,每人补助菜油1公斤。供销社雇请农民背运山货土产或日用商品、按百斤百里计算,补粮食1公斤。
  保健及病人补助:井下工人,每人每月补大豆0.75公斤,补食油250克;放射人员,每人每月补大豆1.5公斤,补食油300克;住院病人按病床每月补大豆0.5公斤,补食油250克;矽肺病人每人每月补食油250克。
  对于个别食量大的定量人口补助,一般酌情予以照顾。
  口油补助:1982年8月开始,对定量人口按每人每月补助菜油250克,原口油定量不变。年,全县非农业人口补助粮食3525吨,补助食油744吨。
  军队粮油供应 军粮指供给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军(警)官、文职、士兵、在编职工、警犬、信鸽等的粮油及马料。军粮供应实行凭军用供给粮票、军用价购粮票和《军用粮油豆供应证》进行定点供应。1992年,取消平价粮油供应后,军队粮油供应是唯一继续按统销价供应的对象。具体办法是:由粮食部门按市场价筹措粮源,按国家当年核定销价供给部队,其价差由上级财政按实际供应量据实拨补。
  食品业、副食业和酿造业用粮 食品业、副食业和酿造业用粮(饮食业、糕点业、酱油、醋生产),实行计划控制和凭粮票相结合的办法,即在《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核定供应计划内,凭回收粮票到指定购粮点购买。年,供应粮食21540吨。自1985年起,这部分粮食供应逐年削减,绝大部分进入市场调节。
  市镇饲料用粮 市镇饲料用粮,主要是用于途中运输和临时存栏待宰畜禽以及医院、药厂做试验的畜禽饲料用粮,还有驮用、拉车的役畜、种畜、种禽等所需饲料。均实行分类定量,凭《市镇饲料供应证》供应办法。
 & 二、农村粮油供应
  棉农粮食供应 1979年,对棉农实行定种植面积、定产量、定交售任务、定自产粮、定口粮标准和超购部分奖售粮食(俗称五定一奖)政策。棉农口粮最低年标准250公斤(原粮)、自产粮超产用于提高口粮水平。当年全县供应口粮400吨。1980年,棉农口粮实行五定,棉花和自产粮完成任务后,口粮必须保证285公斤(原粮),因灾减少最低不得少于250公斤(原粮),当年供应420吨。1984年供应350吨。1985年,改按倒三七比例价供应。1992年实行放开经营,供应议价粮。
  其他经济作物区农民粮食供应 生产其他经济作物区的农民粮食供应含菜农、茶农及灾区、民工用粮等等。
  菜农口粮供应:1980年,全县专业菜农供应粮食390吨。日,菜农口粮按统销价供应,当年供应380吨。1990年,口粮标准按照不低于邻近产粮区标准,自产粮以产抵销,不足部分由国家供应。粮食供应发证到户,分月供应。全县供应口粮670吨。日后,菜农口粮改为议价粮供应。年,全县菜农口粮供应达5460吨。
  茶农及其他经济作物生产口粮供应:茶叶、油料、柑橘、木材、油桐、漆树等是长阳传统经济作物。对这类农村人口口粮标准,按不低于邻近产粮区平均口粮水平安排。1979年,对全县320个多种经济队,一律实行国家供应口粮到队办法,供应粮食530吨。1981年,这类口粮供应达1450吨。1983年全县五定口粮供应154个队14828人,供应粮食总计950吨。年,全县总计供应口粮量6530吨。日改为议价供应。
  灾区及贫困区缺粮供应:1979年,供应灾粮4170吨。此后8年中,因隔河岩水电站工程淹没失地和影响区减地,加上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导致缺粮人口上升。1994年,供应粮食5700吨。1999年,返销农村粮食2790吨。
  农副产品奖售粮供应:1979年,全县奖售粮食1980吨。日,省政府发出通知,规定奖售粮食为58个品种。这年奖售粮食2070吨。1983年达到3400吨,占当年农村返销量的60%。1984年奖售粮食2670吨。1985年,随着统购政策的终结,粮食奖售政策取消。
  其他农村粮食供应:其他农村粮食供应包括民工补助、专项用粮供应、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交通和水利建设的赈代粮供应等。
  民工补助粮:根据国家计划,组织农业人口参加国家基本建设,农民除自带口粮外,每人每天由国家补助到0.75公斤。这项措施到1985年结束。年,全县民工口粮补助共支付2670吨。其中1979年补助410吨,1985年补助1410吨。
  专项用粮供应:专项用粮集中在以下3项:①购仔猪和生产饲料,年,为活跃市场,支持生猪生产,消化国家粮食库存,全县支持购仔猪专项销售粮食2500吨,农业饲料780吨。②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用于退耕还林及贫困山区缺粮,年,全县安排4000吨粮食供应。③其他供应,农村粮食其他供应包括种子、饲料、下乡知识青年口粮、招聘乡干部、重点中学学生的补助粮以及1987年退职退休回乡人员口粮供应。至1991年,退休回到农村家乡的这部分人员的供应,每年需150吨左右。
  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交通和水利建设的赈代粮供应:1985年,全县以工代赈粮食补助1410吨。
&&&&三、议价销售
  1979年,全县有计划地放开粮油议价销售。粮食议销价不分城乡,一律按统购价加价1倍,食油议销价按统购价加价1.3倍。当年议销粮食740吨,议销食油13吨。1980年议销粮食2300吨,议销食油33吨,实现利润5.54万元。1984年,购销价格政策实行倒挂,统购基数低,超购加价比重大,粮食部门出现收购难、存粮难、调粮难和仓库装不下、价格卖不起等矛盾;当年,按国家施行的“平转议”销售政策,议销粮食33060吨,议销食油32吨。1991年,议销粮食11350吨,议销食油715吨。1992年以后,全县粮油销售价格放开,除军供外,粮油销售走向市场调节。
第四章 饮食娱乐服务
  2000年,全县餐饮业消费零售总额8580万元,是1979年79万元的108.6倍。当年,全县有餐饮住宿行业433家。饮食住宿以个体饭店、酒家、酒楼、酒店、旅店、宾馆、招待所为主,辅以小食店、早餐点、夜宵点和烧烤点;饮品则以茶、酒、冷饮为主。共有住宿床位4280张。
  2000年,全县社会服务、休闲娱乐生产总值5890万元,是1980年30万元的196.3倍。服务业以个体理发、洗理、家用电器维修、摄影为主,辅以其他修理和服务性的店铺。娱乐业从80年代后开始发展起来,以录像厅、歌舞厅、音像、网吧为主,辅以其他文化娱乐。
第一节 餐饮住宿
  1979年,全县国营和集体餐饮住宿服务21家,从业人员128人,经济收入79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餐饮企业3家,主要分布在县城内;集体所有制餐饮企业18家,主要分布在全县农村集镇。
  1980年,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改革流通体制,打破独家经营,大力扶持集体、个体餐饮业的发展。至1985年,全县餐饮企业发展到657家,是1979年的31倍;从业人员1205人,是1979年的9.4倍,其中国营饭店3家,从业人员19人;集体所有制饭店32家,从业人员128人;个体餐饮业622家,从业人员1058人,个体餐饮业占全县餐饮业的94.67%。当年,全县饮食业总收入395万元,是1979年的5倍。
  1990年,全县餐饮业零售总额374万元;此后逐年增长,1992年达到721万元;1994年达到1432万元;1996年达到3097万元;1998年达到7616万元。
  2000年,县国营、集体餐饮业在体制改革中,共注册民营餐饮企业433家。当年餐饮零售总额8580万元,是1990年全年零售总额的22.9倍。全县有住宿床位4280张。
第二节 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涉及行当很多,集中在洗理、摄影、修理、打字复印等。同时,随着改革深化,并不断催生着新的行业。
  1979年,全县国营、集体所有制服务业机构23个,从业人员102人。其中全民所有制4个,集体所有制19个(供销社17个),总产值30万元。
  1985年,全县服务业规模发展到638个,从业人员921人。其中全民所有制9个,集体所有制45个(其中供销社16个),个体服务企业584个,个体服务企业占总企业数的91.5%,个体从业人员742人。总产值156万元,是1979年的5.2倍。
  1990年,全县服务业企业748个。其中全民所有制19个,集体所有制34个(其中供销社19个),个体服务企业695个,个体从业人员995人,个体服务企业占总服务企业的92.9%。总产值128万元。
  1995年,全县社会服务企业307个,从业人员11680人,总产值512万元。
  2000年,全县国有、集体所有制服务企业实施改制后,社会服务个体注册747户,从业人员10204人,总产值5890万元。
第三节 休闲娱乐
  1979年后,在人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的同时,对文化、艺术、娱乐的追求相应激增。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活动成为时尚,录像放映、音像出租、歌舞厅、网吧等休闲娱乐服务业迅速发展。
  1983年,县图书馆首家购置1台1/2型录像机,开始营业性放映电视录像片。1984年底,县内录像机发展到17台;1985年增加到29台;1986年,县教委举办卫星电视中等师范函授教育,购置10多台收录放像机,专供教学放映。1993年,全县有60余处录像放映点。这些放映点多属个体经营。1995年底,随着有线电视的普及,家庭影院进入寻常百姓家,电视录像放映遂逐渐萎缩。2000年,全县录像放映点仅存2家,均为县电影院职工开办。
  随着录像放映业和家庭影院的兴起,音像出租业应运而生。1985年,县广播电视局率先开办第一家音像出租点。1988年,县文化局成立音像发行站。当年,主要以出租电视录像带为主。进入90年代,随着VCD光碟的出现,且成本低,收效快,很受个体经营者青睐,最多时逾百家。至2000年,全县从事音像出租经营的仍达100余家。
  90年代初,歌舞娱乐业开始在长阳兴起。1990年,团县委率先在长阳客运站地下室开办星光歌舞厅。1995年,县歌舞剧团开办旋宫夜总会。当年,全县有歌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数十家,从业人员千余人。2000年,全县尚有17家歌舞厅正常经营。
  90年代末,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在长阳逐渐发展,由此促进网吧兴起。1998年,邓毅强首先开办休闲网吧。随后从事这个行业经营者逐渐增多,2000年,全县注册登记的网吧有2家,共有20多台电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襄阳光彩大市场搬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