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觅知音?座下司马青衫湿湿赏析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赏析--《语文月刊》2014年05期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赏析
【摘要】:正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2011年是辛亥革命胜利一百周年。在那波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4.3【正文快照】: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2011年是辛亥革命胜利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显菊;[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徐光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沈祖安;[J];江淮论坛;1982年06期
张柟;[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朱云雀;[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殷晏梅;;[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3年04期
张徐;[J];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05期
同理甦;;[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1989年02期
邵晓芙;[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夏晓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远猷;;[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李凌燕;陈惠燕;施定基;蔡慈澜;杜桂森;;[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李凌燕;杜桂森;施定基;;[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俞润生;;[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纪念文集[C];2001年
乐时鸣;;[A];铁流——老战士回忆在新四军的日子里(第一集)[C];1999年
张维;;[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郑伟文;黄进华;林永辉;;[A];第六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0年
王瑾;郑斯平;郑伟文;;[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李细珠;;[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郑伟文;陆培基;黄进华;;[A];第四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春璞 通讯员
胡应群;[N];长沙晚报;2010年
张健;[N];人民日报;2011年
张晨怡;[N];中国文化报;2011年
宋先科;[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曾景忠;[N];中华读书报;2004年
鲁晓敏;[N];浙江日报;2011年
亦伊;[N];中国电影报;2011年
张晓芽;[N];中国妇女报;2007年
刘琦;[N];光明日报;2004年
丁肇文;[N];深圳商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熊集兵;[D];浙江大学;2007年
王小龙;[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李秋菊;[D];复旦大学;2007年
凌天松;[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王慧敏;[D];苏州大学;2008年
张若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李有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赵永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张晓宁;[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王毅;[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俞晓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郭辉;[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冯继;[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郑斯平;[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高媛;[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张瑞杰;[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原锦黎;[D];吉林大学;2007年
兰旻;[D];广西大学;2007年
陈谦;[D];兰州大学;2007年
张洪刚;[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返回首页&&
关注我们&&
会员某某&&
秋瑾纪念馆
秋瑾诗词《满江红》
&&&&来源:中国清明网&&&&
&&&& 14:27:19
浏览 739次
&&&&暂无评论
&&&&字体:
  导语:通经史,工诗文,善于创作。她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也留下不少文学作品。《满江红&小住京华》是的一首代表词作,反映了她的巾帼英雄本色。词作详情如下:
满江红&小住京华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徒思浙 一作: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蛾眉 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儿列。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磨折 一作:折磨)
《满江红》注释
1.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2.为(w&i):因为。
3.拭:擦,揩。
4.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5.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6.侬:我。
7.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8.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9.烈:刚正,有节操。
10.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
11.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12.莽:广大。
13.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
《满江红》赏析
  这首词写于赴日留学前一年的1903年,词中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秋瑾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当年,的《满江红》一词,气壮山河,成为千古绝唱。如今,鉴湖女侠秋瑾的《满江红》,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风格豪迈而沉郁,不加饰却感人至深。
  结语:这首词是秋瑾的言志之作。秋瑾终其一生都在关注女性生活,她为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事业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即使是在今天,秋瑾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仍会让人热沸腾。
微信扫码微祭奠
400-897-9466
客服7X24小时全年无休秋瑾《满江红》赏析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致秋誉章书》),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首先写中秋佳节暂住北京的情景,菊花盛开,秋色明净。“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要冲破家庭牢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并不过分。“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作者却寓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喜悦之情。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离家出走以后,下一步怎么办?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平日诗人,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何处觅知音”?这对当时的秋瑾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她的前途和事业。特别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的叛逆行为,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计到“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的困境(《致琴文书》)。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满江红&中每一句的赏析 谢谢_百度知道
&满江红&中每一句的赏析 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激情喷涌,震撼人心,已和岳飞的名字连在一起,并成为千古绝唱。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余嘉锡、夏承焘为代表,认为《满江红》不是岳飞真作,疑为明人所伪托。此议一出,曾在60年代初,80年代初,掀起两次争论。怀疑《满江红》词非岳飞真作的看法是:
   其一,岳珂所编《金佗粹编》、《鄂王家谱》都没有收录《满江红》词。而且在明弘治间赵宽所书《满江红》词碑之前,从未见到过此词在世间的流行。(按:赵宽所书《满江红》词碑,立于杭州岳庙内,时间是弘治十五年(1502年)。)
   其二,认为此词很可能是&那位在贺兰山大破鞑靼的将军王越所作。王越是一位老诗人,是一位有文学修养的大将,身份和岳飞很相似……这词若不是他作,也许是出于他的幕府文士?&(夏承焘语)
   其...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洗雪。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发誓吃敌人的肉,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岳飞的这首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
第一段:“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第二段:“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意思...
个人中心 我的主页 好友 站内信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满江红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涯何处觅知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