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江赵氏是宋室中国皇族后裔裔吗?

诸暨赵氏源流
靖康末年,宋室南渡。“两浙之民,溢于道路,百倍常时”(《宋会要辑稿》)。诸暨作为临时都城绍兴府的属县,山地交错,田园广阔,成为南渡臣民的理想居地,皇族后裔亦分至沓来,或开基常住,开枝散叶,或暂时落脚,再徙他乡,在南宋时代的诸暨留下了永恒的印迹。
据2011年底统计,诸暨赵姓人口已达五万余人,为浙江省赵姓人口比例最高的县市。从其族源来看,多为赵宋皇族后裔。赵宋皇族分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魏王(赵廷美)三派,诸暨又以太祖派为主,太宗派为辅,魏王派间或有之。笔者作为一名谱牒研究者,且忝列宋裔之末,曾拜阅赵氏谱牒多种,遂将诸暨现有各派宋裔一一梳理,并对曾在诸暨定居过的数支宋裔,就史料所及略作考补,以飨同好,并就正于方家。
宋太祖 赵匡胤
诸暨赵氏太祖派,多为太祖次子燕懿王赵德昭之后。现有人口近五万,分南门、莼塘、清门、兰台四派。此外,尚有银冶派外迁绍兴、余姚、桐庐、萧山。枫桥派系秦康惠王赵德芳之后,外迁绍兴、上虞。紫岩派则因解放后行政区划调整,划入萧山。
南门门派奉赵世膺为始祖。据《暨阳南门赵氏宗谱》记载:“吾族南门赵氏自少师昌国公讳世膺者分封肇始。”赵世膺(),太祖玄孙。太祖生德昭。德昭生惟忠。惟忠生从蔼。从蔼生世膺。世膺初讳世永,英宗治平三年丙午授左屯卫大将军、登州防御使。神宗熙宁二年己酉改陇州防御使。亲叔赵从颢生子世枚早世,奉宗正寺帖文,以世永承嗣,改名世膺。官淮康军承宣使,赠少师、昌国公。卒谥孝恪。妻张氏,封秦国夫人,生十一子。自后枝繁派衍,散居于暨邑内外者,达百余村,统称南门赵氏。
南门本支:赵世膺第四子令玪(1086-?),赠朝奉大夫,生子涛。赵子涛(),官保宁军承宣使,光宗绍熙三年(1192)三月辛已,帝御延和殿听政,以子涛为太祖之后而年又最长,袭封安定郡王。淳熙十年,知南外宗正司(在福建泉州,专掌太祖派下皇族事务)。生子伯橚。赵伯橚(),举进士,复知南外宗正司,后当承袭安定郡王,辞老不就,朝论称其高致。皇帝下诏褒奖:“尔独能辞王爵,节迈夷齐,可风末俗”,赠朝奉大夫。伯橚生师熙。赵师熙(),奉议郎,嘉定三年预闽漕荐,十三年转临安府观察推官,改雷州盐税,次监海盐盐场,以考举及格改通直郎,签书宁国、平江等处节度官,通判通州。始居邑城南薰门,为南门之祖。
安定郡王 赵子涛
南门族居地:浮塘、清水潭、三国到地、金戚坞、关湖湖西、山湾宕口、王家井、北门、南门、关湖赵村、楼村、夏阳、山下赵、千秋桥、江东、俞家山顶、街亭江口、樟家桥、登仕桥、百塘下、埂大、赵铨、燕尾山、新州城、洋湖陈庄、新赵家、方口铨、牌头樟树下、渔源、钟家岭、水磨头、庙山顶、外庄、中央庄、石塔头、前山坞、江藻、里流沟、后岸、曲山弄、谢胡塘、上沙埂、南门宜仁、峡山、魏塘、浮塘大樟树下、小闸头、黄白坞、何家山头、楼村坊口、南门外岩下、陡坞何村、半路塘、永福寺前、南门外沈家山头、竹篷、乌圳、徐家堰坂、鸭塘、沙埭、西山下、月塘坂、缸窑弄、夏宅埠、南门郦村、唐周岭下、石渚庙前、里浦溪、梅花潭头、葛家弄、三都青山头、马家坞、树篷、新州城下马山、富春坂、长潭铨、中俞、银冶竹浦坂、白杨山下等地。清陈州知州赵之璘;民国陆军中将赵才标;空军少将赵臬;现代“二弹功勋”、“中国核物理先驱”、“中国反物质武器之父”、中科院院士赵忠尧;全国人大代表赵林中;奥运“烟花大王”赵伟平;书法家赵雁君出此支。
南门永思堂字母: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天、添、胜、泰、善、员、茂、铨、万、春、生、至、昊、昌、源、深、启、景、运、本、大、裕、华、宗、孝、友、常、爱、敬、仁、礼、端、肃、雍。
金兴支:赵师熙生希垕。赵希垕,由国子监登宝祐四年(1256)进士。希垕生三子:友
,从武郎;友鑮,承节郎;友鏀,省干郎。友()生二子:孟善、孟庆。孟善迁居洋湖山顶(今属王家井镇宣家墙弄村)。金兴族居:洋湖、石湖、县城、新屋下、朱里大湾。永思堂孟善房字母: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天、添、经、訚、珣、温、厚、齐、科、澄、清、润、涱、奇、恢、俊、伟、康、豫。孟庆房字母: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天、添、经、訚、丕、甫、贤、良、环、庆、寿、福、祯、祥、礼、祼、祐、祉。至清雍正间与南门本支合祠,遂统用南门本支字母。
孝义支:清康熙《重续孝义赵氏家乘序》载:“因高庙南迁,徒居越之暨阳,子孙繁衍,散居南门、浮塘、洋湖、草塔等处”。安定郡王赵子涛生伯榑。赵伯榑,临武候,生师燧。赵师燧,朝请郎,居陶朱。因洪水冲激居址,遂迁渎湖头。生子希尧。赵希尧生与铉。赵与铉生孟倩。赵孟倩,迁栅潭,生由义。赵由义生宜柏。赵宜柏生顺忠。赵顺忠,行尚四,始迁孝义乡张箭山下(今陈蔡镇冯家),为孝义之祖。孝义尚本堂字母:德、惟、崇、世、令、子、伯、师、天、添、胜、萱、亮、尚、高、仁、献、文、如、嘉、庆、永、顺、昌、景、鼎、晟、昇、朗、期、朔、望、明、勤、谨、性、恭、敏。
砚石支:绍兴二十一年(1151),赵令詪遣侄赵子瀹往河南永安县宋陵(今属巩义市)迁先人之柩时,子瀹将其父赵令锜之柩亦一并迁葬于诸暨。赵令锜之子赵子灏亦随居诸暨智度寺。数年后,子灏与长子赵伯拱转迁砚石下大路(今属王家井镇),是为砚石之祖。族居砚石下大路、夹山、小江堰、后赵宅等地。砚石字母: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端、宁、昇、均、选、子、明、登、贤、能、良、正、主、永、茂、昌、盛、增、雄、勋、基、铭、志、福、寿、传、家、宝、文、武、执、朝、政。
渔橹支:赵子灏与长子伯拱转迁砚石。伯拱生师毓。师毓生希儒。希儒生由器。由器生宜直。宜直生顺温。顺温,行端一,于元至正年间()迁居渔橹山下梅坞口(今暨阳街道赵家村),是为渔橹之祖。族居:渔橹赵家、五浦头、赵家埠。民国陆军少将赵世悌;解放军空九军原副军长赵明出此支。渔橹永思堂字母: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端、恭、敬、暹、洪、演、广、大、贤、能、澄、清、廉、高、亨、安、富、尊、雄、勋、基、铭、志、福、寿、传、家、宝、文、武、执、朝、政。
善溪支:赵伯拱生师毓。赵师毓(),字和甫,成忠郎,监建宁浦城县盐税。生希儒。赵希儒,承信郎,生与鎋。赵与鎋自幼聪慧,有过人之才,善溪宣能仁奇之,以女配,赘于其家。以功赠主簿,迪功郎,是为善溪(今安华镇赵宅)之祖。与鎋生孟恩。赵孟恩生三子:长由瑚,为明德堂之祖;次由琏,为存德堂之祖;三由器,为玉振堂之祖。善溪孝思堂字母: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震、润、礼、荣、华、富、贵、寿、端、正、贤、宁、裕、盛、新、茂、永、昌、盈、泰、经、章、彬、明、存、玉、生、长、从、兹、亿、万、载、继、起、庆、流、芳。
安俗支:据《安俗赵氏宗谱》记载:“惟安定郡王受封熙宁初,嗣迁龙泉,递其传支安俗者,为嫡派也。”赵世膺幼子赵令詪(),袭封安定郡王,权户部侍郎,隆兴初迁大宗正事,以郡王充议和使,两知绍兴府,后于婺州卸任。堂侄赵子嶙亦卸湖州之任,因赵子嶙妻舅王榕(王安石侄孙、尚书左丞王安礼之孙)官诸暨县令,遂相约迁居诸暨智度寺(在今诸暨中学后山)居焉。诸子侄亦归附随居。赵令詪后见龙泉乡之桐树岭,泉石甚美,遂筑室其下,名“静胜庄”。生二子:长子浒,朝请郎,官宗正寺主簿;次子沐,右承奉郎。赵子浒生二子:长伯彬,将仕郎;次伯林,登仕郎。赵伯林生师熊。赵师熊自龙泉乡迁安俗乡赵村,生希洁。赵希洁生与琼。赵与琼生孟贤,迁居五相,后迁栅潭。赵孟贤追尊其父与琼为安俗一世祖。族居安俗赵四村(今属暨阳街道)。赵令詪后裔尚有远迁嘉禾(今嘉兴)、海昌(今海宁)、义乌、福建者。安俗怀永堂字母:雄(德)、俊、杰、登、崇、世、代、天、长、福、佑、百、全、藩、员、赋、忠、信、尊、正、千、万、载、盈、德、魁、享、国、名、振、南、邦、显、荣、祖、志、允、祚、永、昌。
石峡支:清乾隆《暨阳石峡赵氏宗谱序》载:“始自暨邑南门,彼赵家岭、黄陆家坞二族皆同宗也”。始迁祖文智,行文百四,字乐山,号鹿轩。明初自县城南门,过石峡里,见山环水绕,遂卜居焉。初核《南门赵氏宗谱》,未见记述,尚待查考,暂附于此。石峡全仁堂字母:文、正、元、连、玉、敬、恩、忠、惠、志、孝、友、永、世、泽、诗、礼、振、家、声、绳、其、祖、武、贻、厥、孙、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史志长卷《沙头之角》问世 石厦赵氏原是宋朝皇室后裔
来源: 深圳商报
[ 字号:大 中 小 ]
历时一年多,被誉为方志“史记”的福田区沙头街道史志长卷《沙头之角》本月问世。记者在《沙头之角》石厦村志中发现,石厦赵氏原来是宋朝皇室后裔。
每逢节庆,福田石厦村经常举行威武雄狮活动传承历史文化。(资料图片)
福田区沙头街道史志长卷《沙头之角》问世
石厦赵氏原是宋朝皇室后裔
历时一年多,被誉为方志“史记”的福田区沙头街道史志长卷《沙头之角》本月问世。记者在《沙头之角》石厦村志中发现,石厦赵氏原来是宋朝皇室后裔。
南宋末年,蒙古军队大举南侵,攻占了南宋首府临安(今杭州)。危急关头,石厦赵氏先祖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的护送下沿东南沿海南撤,来到福建、广东一带。在明朝前期,宋太祖赵匡胤后裔赵文旭和宋太宗赵光义后裔赵养石等两大家族分别从东莞虎门和塘厦迁入石厦,并最终在此定居。这也打破了石厦村早期的以陈、李、张、岑、龙五大姓为主的格局。
截至2013年,包括海外人口在内,石厦村赵氏约1500人,成为石厦村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目前居住在香港及海外的石厦籍人士近4000人。其中,曾担任香港米行商会主席的赵聿修因热心家乡教育、乐善好施至今在当地仍然被传为佳话。
编辑: 何畅
1        
85后靓模的AB面
飞机上的那些事
蔡依林林心如“结婚”上演女女爱情
山西太原上演"十二星座"模特走秀(图)
强迫女生卖淫"大姐大"性感私照曝光
2014世界小姐决赛:22岁南非小姐摘冠您好,欢迎访问博宝艺术网!
客服热线:010-
滘头赵氏是崖门海战南宋皇室遗民后裔吗?
共计次阅读 来源:江门日报 第7642期 A11版
&<em id="num_num_
宋太宗赵匡义。
新会银洲湖一带,是崖门海战遗址。
赵宋皇室成员衍进图
□文/图 余球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滘头的新中队(今为新中社区)的井里曾经打捞出2把出水后仍然锋利无比的青铜剑。当地人认为这是宋元时期的兵器,并确认宋元时为大海滩边的滘头,不少地方还有摇橹行舟时船家用竹蒿撑刺过的洞痕。在我接触的滘头人中,依稀听到过滘头乃宋帝昺遗民后裔的说法,但我搜罗一些本土的民间资料,了解到滘头赵氏是崖门海战南宋皇室遗民后裔的说法,史据不足,而应当是南宋皇室重要成员赵元份的另一个支脉。
是赵崇澥一脉
根据新会古井和顺德碧江的赵氏家谱《西外赵氏家乘》手印传抄本所录,区滘头赵氏系“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匡义的第4个儿子赵元份的后裔。赵元份封为商王,为当朝威名显赫的皇室成员之一。从源流世系上界定,赵元份无疑是滘头赵氏的一世祖,即自闽入粤的赵氏的先祖。
从赵元份起,一世祖至四世祖的赵氏族人在宋王朝的京师汴京生活。五世祖赵士敒任官福建并南迁福州连江县。九世祖是赵汝珇的次子赵崇澥从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以后任南宁知郡时迁入广东。
赵崇澥的第4个儿子赵必木寺任广东新兴县尉,到南宋赵昺祥兴(1278年)年间擢升为户部侍郎朝散大夫时,就迁到了新会县东郭外的赵村。十一世祖的赵必木寺的次子赵良轼“修身洁己,耻为元官”,不愿去做元朝的命官——父辈荫袭的官运在赵良轼这一代开始式微。
真正入迁滘头
真正入迁滘头的是赵良轼的单传嫡孙赵宗道。滘头赵氏十三世祖的赵宗道生于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死时只有59岁。他入迁滘头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其祖父赵良轼“耻为元官”的影响。作为宋皇室的嫡系宗亲,也有可能担心受到元朝统治者的搜捕和灭绝。据牒谱所云,赵宗道“风月幽怀,山林清操,晦迹龙溪,明哲是保”。赵宗道一个鲜为人知的明智之处是:他把原葬于新会赵村铁炉坑山的父母骸骨改葬到滘头石嘴渔山,后又移至滘北黄坑小下蓢蟛蟹山,反映他毅然决然选择了与世无争的隐姓埋名。这个时候,宋皇族官宦后代的赵宗道已经非其所愿地沦为务农工的一介乡民。
赵宗道在滘头安居乐业,直至明代建年(1399年)去世。他有4个儿子,其家族和子嗣相当庞大。滘头街道西京里的占地面积350平方米的江门渔赵公祠,是祭祀入粤后至滘头的赵宗道长子赵仲方的一个保存良好的赵氏宗亲祠堂。赵氏定居滘头,至今超过650年。滘头原有10条村的居民,赵姓人占了三分之二。在广义的人口进化角度思考,说滘头赵氏全部是赵宗道子嗣的传人,我觉得并非言过其实。
新会古井霞路村赵氏是赵崇濎一脉
南、北宋朝合起来共有319年的历史,比明朝和清朝的时间还长。在赵宋王朝这样一个持续的汉民族主政的朝代,众多的皇族嫡系封疆治吏,自然有了更大的迁移空间和时间。建炎南渡以后,由进入广东的皇室族人为数不少,他们在所在的聚居地开枝散叶,并互为呼应。
散居在江门、新会、台山和珠海斗门的赵氏族人,由于各自所携带的宋皇族支脉特色以及封王衍进的历史不同,客观上形成了他们之间的异同。斗门区南门村的赵姓族人,系宋太祖二弟魏王赵匡美的子孙。南门村的赵氏族谱记载了五代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以来魏王赵族的源与流。美轮美奂的南门赵氏祖祠菉猗堂,始建于明代景泰五年(1454年),魏王后人赵隆以其曾祖父赵梅南的别号“菉猗”立祠。生于元代而终生不仕的赵梅南是元朝诗人和一代理学先贤。据传,分布在斗门南门村的魏王之后,俗称魏王派。
新会古井霞路村的赵氏族人是宋太宗赵匡义的后人,俗称太宗派,主要是跟随南宋小皇帝而来的赵元份九世孙赵崇濎的族脉。台山斗山浮石村的赵氏也是这一支的后人。
公元1276年,南武大臣在福州拥立赵昰即位为景炎帝,建立海上行朝,沿海岸南下直至广东。随后,发生了宋元崖门海战——一场距今700多年、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海战之一的战役。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败退到香山沙涌,魏王后人赵若梓、赵若桃和赵若榉招募乡勇去恭迎、护卫宋帝昺。崖门海战南宋兵败后,随帝南逃的赵元份九世孙赵崇濎的次子上柱国大夫赵必樘把儿子托付琼州知府林玄辅,并易姓为林,避难于顺德、台山和新会,后至江门的北街(即今滘北、外海金溪)。新会银洲湖一带现有5个“宋皇裔村”——古井的霞路村、慈溪村;三江的新江村、联合村;沙堆的鹅溪村。这些村的绝大多数人姓赵,并且各自拥有祭仪一统而又风格迥异的“宋宗室亲臣赵公祠”。
南宋抗元名将从新会崖门撤退到台山下川岛南面的南澳湾的小岛(自此以后称为王府洲)和琼洲岛,并把一些行动不便的臣民留在岛上,而且代帝封侯。现在台山下川岛王府洲的山岭上仍然有点将台、练兵场的遗址以及当年皇族专用的汲水井。
有关滘头赵氏的一些题外话
其实,滘头本土除了赵姓人以外,还有本地居民。根据《西外赵氏家乘》标示的“山图”(一种牒谱编著人徒手绘画的地图),西江的水域范围囊括了现在滘头街道的正安村、南雄村,至观音山、南泉小区以及稍远一点的礼乐。赵宗道隐姓埋名“晦迹龙溪”,实际上他生活和奔走于外海、滘头等地。明代的外海南山学人伍云经常与江会大儒陈献章相聚,自摆光风艇往返于外海和新会其它地方。在外海街道南山村后山,尚存渡泊拴舟的遗迹,伍云的后人、清末民初的伍子豪镌题的“津艇风光”横排阴刻石匾,至今掩藏于山陬、民宅间的树丛之中。至于时属“龙溪”范围的外海南山究竟何时从汪洋一片形成沼泽或者,外海、滘头现存的史志资料似乎语焉不详。
还有一个令人留意的现象,足以说明滘头赵氏先人对本土的依恋。在滘头的石嘴渔山周围,有一条藏于地表深处的地质学上谓之石脉而俗称石龙的折叠岩层。按照牒谱资料记存,赵氏先人多葬于这条石龙的两侧。2008年,江门雪峰寺准备在白水带风景区的牛峰山南麓重建,我参与协调外海麻园的坟穴清迁工作,对麻园元代祖坟等墓葬的风水走向、修筑规格及其人文背景略有认知。马氏先人墓葬集中在牛峰山南麓的当地人称为龙脊的地方,以至不少后筑墓穴都往元代马氏祖坟里靠,以沾其“皇气”。可见,滘头石嘴渔山的赵氏先人墓葬,与外海麻园马氏祖坟的历史形成及其葬祀范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论:滘头赵氏不是崖门海战那一支南宋皇室遗民的后人
宋朝皇族经闽入粤,当时进入滘头一隅的赵氏族人只是其中极小的一个分支。宋元以来尤其是崖门海战以后,遗散和流落在广东各地的士人更多,然而,滘头的赵氏族人与本土的非赵姓人共处一地,入迁的孰先孰后,已经难以考究。随着时代的演化、嬗变,宋赵氏后人的皇族历史优越感逐渐趋向淡化。
事实上,商王赵元份嫡系的滘头赵氏九世祖赵崇澥是从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时入迁广东的。此后过了27年,才发生宋元崖门海战。换句话说,南宋灭亡于南宋赵昺祥兴二年(1279年),而进入广东本土的先人在此地生活较之早了近30年。概而言之,滘头赵族是宋朝皇室成员的后裔,而非崖门海战那一支南宋皇室遗民的后人。宋元崖门海战遗散在新会、台山等地的赵氏后人,与在此之前已在江门、新会乃至滘头生活的赵氏族人,是两支不同时期、不同封王派系的后人,其迁移成因、活动范围以及衍繁状况,不可同日而语。
入粤南宋赵氏皇族后人近况
如今,在世界各地的入粤南宋赵氏皇族后人一直在寻根问祖。2006年,福建晋江市300多人专程到新会崖山祠祭祀。近年崖山祠举办的“万人国母诞”礼祀活动,聚集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粤、闽、桂以及港澳台的南宋君臣后裔和赵氏后人认祖归宗。今年6月9日,新会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举办的第四届“国母诞”祈福文化节暨千佛灯塔揭幕大典,盛极一时,被誉为纪念国母杨太后767年诞辰的“五邑第一诞”。
毋庸置疑,新会区崖山(祠)是南宋末代君臣最终立足的领地,而壮怀激烈、可歌可泣的宋元崖门海战史话确实令宋皇族赵氏后人引以为自豪。据我所知,除了福建福州连江县、晋江市和广西南宁市以外,佛山市顺德区、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的赵氏宗亲所形成和建立的较大的赵氏宗亲会,与世界各地的赵氏后人都保持着紧密联系,并且建立了族谱溯源互联网络。
值得欣喜的是,江海区滘头街道现存的、零散的赵氏族谱也已经输入了这个网站,与世界各地的赵氏宗亲组织有了相互的信息反馈渠道。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直以来,包括滘头本地的很多人都认为,江海区滘头赵氏族人是南宋末代皇帝赵昺退守广东崖门时所携带的皇室遗民的后人。江海区地办公室的余球添同志经过考察族谱等资料后,纠正了这一看法。
通读全文,我们得知:滘头赵氏和崖门海战那一支南宋皇室的后裔,先祖虽同为宋皇室成员商王赵元份,却是赵元份不同的支脉。赵元份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匡义的第4个儿子。新会古井霞路村的赵氏族人是赵元份九世孙赵崇濎的次子上柱国大夫赵必樘儿子的后人,江海滘头赵氏却是赵元份九世孙赵崇澥的后人,而且可能比古井这一赵氏支脉更早地来到了新会、江门一带生活。
根据考证,赵元份九世孙赵崇濎的次子上柱国大夫赵必樘随帝昺南逃。南宋王朝在崖门海战兵败于元朝后,赵必樘把儿子托付琼州知府林玄辅,并易姓为林,避难于顺德、台山和新会,后至江门的北街(即今滘北、外海金溪),新会古井霞路村是有名的“宋皇裔村”。
而赵元份九世孙赵崇澥则早在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即入迁广东。赵崇澥的第4个儿子赵必木寺任广东新兴县尉,到南宋赵昺祥兴(1278年)年间擢升为户部侍郎朝散大夫时,迁到了新会县东郭外的赵村。赵必木寺的重孙赵宗道入迁滘头并定居下来,开枝散叶,至今已超过650年。
但是追本溯源,他们仍然是亲戚,也就是都是宋太宗赵匡义第4个儿子赵元份的子孙,都应当归到所谓的太宗派。再说得广一些,福建各地和广东的佛山、珠海等地的赵氏皇族的后人,也都可以追溯到先祖赵匡胤、赵匡义那儿。
其实,朝代兴废、身份变更,是历史的必然,正所谓“旧时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宋朝南迁的赵氏皇族的后裔,不是一次性直接进入岭南的,而是分批次、分支脉,先后进入的,并分散在了广东乃至世界各地,有的早就失去了世袭爵位,有的则是在宋元崖门海战后才最终失去了南宋王朝的庙堂庇护,但不管怎样,南宋灭亡以后,赵姓皇族基本上都选择了远离政治、隐居在民间开枝散叶的生活方式。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远离了刀光剑影的赵宋皇族后人,在自食其力的同时,也为岭南的开发建设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以及精妙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而且他们当中也出了不少精湛的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
当赵氏人家和其它百家姓上的人民一样,真正成为创造历史、推动历步的劳动者时,这其中的快乐,又岂是一个皇族头衔能抵得过的呢?(李夕菲)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1972年生人,山东书画学会会员,中楹联书法协会会员,潍坊书画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见国家级省市级的展览并获奖。并被中外专家收藏。主攻山水花鸟,自幼喜爱绘画。...
观书赏画,品茗论道,何其美哉?由华夏易名书画院举办《笔歌墨舞——华夏易名书画院名家作品邀请展》第三期开幕了 本次展览集中...
在很长时间里,每当翻开画册,隐约感觉有一个声音在这热闹喧哗的展览背后,有一种被忽略、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你是否有自...
8月31日下午3点,人民喜爱的艺术家系列邀请展第五季开幕式在北京琉璃厂西街融宝汇美术馆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融宝汇美术馆和中...
无边·界--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首展将于9月26号在郑州美术馆拉开帷幕此次我们邀请的画家可谓精彩纷呈,涵盖全面写意,人...
据调查分析,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许多家庭愿意购置一些书画作品用于家居装饰,以提升生活品质,也有许多书画爱当前位置 &&
山东成武郜鼎宋氏乃赵宋皇族燕王德昭的后裔
贡献个词条
参加个小组
&山东成武宋氏乃赵宋皇族,是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的后裔,其直线世系&成武郜鼎赵宋&山东成武县郜鼎宋氏为赵氏改姓,该族尊宋·靖王次子赵昶为其一世祖。1276年,元攻南都,宋朝覆灭。因怕元兵追杀,赵氏一族中赵昶与其兄赵旭自临安逃至山东禹城,后赵旭隐迹禹城,赵昶逃至山东成武并改为宋姓隐迹郜鼎,成武宋氏自此始有。&&&&成武宋氏虽为宋姓,亦自称赵宋或宋赵一家,但与殷商王室后裔尊殷微子启为始祖并自西周初年所立宋国宋姓不属同源,非同宗同祖同族。世系&&&&赵眺赵珽赵敬弘殷匡胤1世高祖赵眺为僖祖文献皇帝;2世赵珽为顺祖惠元皇帝;3世赵敬为翼祖简恭皇帝,4世宣祖赵弘殷,5世太祖赵匡胤,6世燕王赵德昭,7世赵惟正,8世赵从谠,9世赵世覃,10世赵令缉,11世赵子珊,12世赵伯佑,13世赵师药,14世赵希儒,15世赵与宋,16世伺靖王赵孟庐,17世赵由昶&& 即成武始祖宋昶。&&& 1276年,元攻南都,昶公与其兄旭公自临安徙至山东禹城,后昶公再至成武,因怕元军追杀,改赵为宋,成武宋氏由此得来。成武宋氏尊昶公为始祖。&&&&&&&&&&&&&&&&&&&&&&&&&&&&&&&&&&&& &&&& 编辑& 赵国清始祖赵17世即宋氏 1世,赵由昶改姓宋名昶2世叔达,3世彦中,4世祥柱,祥柱公生八子,长子世玉,五子子义,5世玉公,玉公生五子,举,温,良,智,恕。&&&子义,子义生四子,辉,干,迁,耀。6世举,温,良,智,恕。子义公4子,&& 辉,干,迁,耀。6世九公乃成武宋氏九枝祖。&&& 子义公明生员,恕公明贡生,辉公明举人,辉公后世8代功名,辉公生5子,7世蕴公太学生洪洞丞,蕴公子8世廷奇举人广宗令,廷奇三子两举人一御医,廷奇孙举人,重孙举人生员数人,13世朋明崇帧进士,官西安推官,李自成攻西安战死,追封西伯侯,其子儒公清康熙封州同知。恕公后世6代功名,10世三奇明骏马。树良公工部提举,清乾隆主嵩公国子监博士,明清两朝宋氏一门做官着近百人。
发表日期:12-06-08 18:08:55
回复: 山东成武郜鼎宋氏乃赵宋皇族燕王德昭的后裔
发表日期:13-08-04 09:15:29
回复: 山东成武郜鼎宋氏乃赵宋皇族燕王德昭的后裔
贡献个词条
参加个小组
&阁下可发一二于网段?
发表日期:13-08-26 21:22:26
来都来了,回个贴吧!
正文内容:当前位置 &&
宋皇室赵氏在斗门的繁衍
贡献个词条
参加个小组
&宋皇室赵氏在斗门的繁衍  早在宋理宗十年(即1250年)开始,已有宋皇室的后人在斗门地区居住繁衍,目前在斗门地区的宋皇室赵氏的后裔大都居住在大赤坎、南门等地,约有二万人。曾有人误认为该地区的赵氏后裔是在崖门失守后走散遗下的后人,实际上在宋朝灭亡之前三十多年已有赵氏后裔迁居斗门。  据《赵氏族谱》记载,斗门的大赤坎、南门等村的赵氏,大都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八代子孙赵怿夫的后裔,俗称魏王派。大赤坎、南门赵氏的始祖赵怿夫,生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即1176年),祖籍河涿州天水。南宋时其曾祖父赫之从杭州南渡江西。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领江西举。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再领国子监举,初授南昌都昌薄。嘉泰三年(1203年)丁忧,授南京安庆府宿松县尉不赴,后往广东先后任郁南司户、浛光(现英德)尉、南恩(现阳江、阳春、恩平)司理、英德佥判等职。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官司授承节郎,由江西饶州鄱阳县义犬乡入广东,任广州府香山(含中山、珠海、斗门)县令,在职三年,终于端平三年即1236年,享年61岁。  赵泽夫生三子,长子时从十岁时,当时是端平二年(1235年)随父莅香山。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赵时从官授承节郎,监广府在城税务。因正逢世变,与待郎翰林学士邓光荐、大理寺兼秘书龚行卿避于香山潮居里大赤坎,邓光荐隐居于黄杨,龚行卿则隐居斗门村龙归岩。&  赵时从生八子,三子平冈生二子,长子梅月,二子梅南。梅南生五子,梅月无子,取梅南次子宗旻、三子宗昂入继,他们在大赤坎生活繁衍了150多年。期间经历了崖门失守、南宋来亡。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梅南长子宗明之子光太,因与兄弟意见不合,迁至大沥歧,即现南门大沥歧。光太之子赵隆随父至大沥歧。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正月十五,因黄萧养做乱,乡都混乱,赵隆避于香山城南门居住。十余年后,时势已平,回来见故里简陋,选择土名山厚朗的荒地立村,把迁于香山南门之名,也南门之乡名。光太、赵隆父子是南门的开建者,光太二子赵亨开建万安村。  大赤坎的赵氏大部分是梅南以及其次子宗旻、三子宗昂入继梅月之后裔,五子宗升是隔山之祖。宗旻的第四代裔新添迁居于阳江南塘村;第五代裔承宗即沧浪的后人之显迁居于顺德桂州;承芳的后人彦璋迁居于六乡办冲;宗昂的第五代裔随祖迁居于小赤坎,是小赤坎赵氏的始祖。  在下州,斗门墟南村以及三灶等的赵氏大都是清末民初从南门等迁居的。而在新会城的部分赵氏是在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从南门迁居的。在南门、南村等则有小部分赵氏是从新会三江等地迁入的,属宋太宗赵匡义,俗称太宗派的后人。  由此可见,斗门地区的宋皇室赵氏始于赵怿夫之子时从时早在南宋年间已在大赤坎居住,到明朝永乐年间才陆续在南门等地繁衍。目前在这些赵氏家族中,大多数是魏王匡美的第二十八至三十四代传人,从字辈上是以登字辈至公字辈的,也就是从赵怿夫始祖的二十一世至二十七的后人。(摄影:温广为)赵氏古村落遗址赵氏古村落诰命碑赵氏古村落外景菉猗堂作为赵氏皇族后裔的祖祠,经历数百年洗礼仍保存较好,对研究宋代北方移民南迁及北方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既是研究宋史、人口迁移史及明代广东建筑艺术的重要史料和实物建筑,又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蚝墙  菉猗堂的蚝壳墙最引人注意。65厘米的墙体上,由无数蚝壳按规律排列砌建,颇为壮观。据称,菉猗堂四周墙体的蚝壳历数百年风霜无损,坚固无比。现存的山墙只有一小部分为后来重修,其它均为始建时的“原装”面貌。&
南门菉猗堂中广网 &&&&
南门菉猗堂  菉猗堂位于珠海市斗门区南门村,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清代乾隆年间曾修复过,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魏王匡美的十五代裔赵隆(即赵晴峰),为祀其曾祖父梅南而建。菉猗堂经广东省及珠海市有关专家学者考证,已确定为珠海市内保存较好、颇具地方风格的古建筑,属广东省二类文物。&菉猗堂古建筑风格独特  其建筑布局、结构、形制手法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87年公布为斗门县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升格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2月被评为“斗门八景”;日“菉猗堂及建筑群”(含赵氏祖祠、逸峰赵公祠、崑山赵公祠)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崑山赵公祠逸峰赵公祠赵氏祖祠
发表日期:12-04-26 11:00:56
回复:宋皇室赵氏在斗门的繁衍
贡献个词条
参加个小组
斗门赵氏源流、派字纪略 作者:刘君续 来源:斗门区博物馆&在珠海市斗门区(原斗门县),赵氏是当地大姓之一。据1990年统计,斗门区千户以上的黄、梁、陈、赵、周等11大姓氏中,赵氏2,845户排第4位,人数近2万,绝大多数分布在南门、大赤坎两村,其余散居区内它村的(如小赤坎、南村、湴涌等)亦基本是从这两村析居(本文所谓“斗门赵氏”概念上即指此两村赵姓)。斗门赵氏生活区域历史上先后隶属新会(今江门市)、香山(今中山市)两郡县的潮居里(曾先后称潮居之地、潮居都、潮居乡、黄梁都等),地理位置居珠江水系的虎跳门水道与鸡啼门水道之间,西南面即崖海、崖山。由于赵宋皇朝是在崖海大战失败后灭亡的,而与崖海隔水相望的南门、大赤坎等村又蕃衍着一个人口众多的赵氏大族,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即:“斗门赵氏是否属于宋亡后皇室宗亲匿居于此而蕃衍?”据现存于南门村的《赵氏族谱》(下文所称《赵氏族谱》均指此)及地方文献记载,基本上可以确定:斗门赵氏是宋室宗亲后裔,但另有来历,其定居斗门的历史比崖海大战时要早30年。&一、入粤开基&有关斗门赵氏的源流,《香山县志续编》(清·光绪)称:南门乡赵族始祖怿夫,江西鄱阳人,宋端平元年任本县令,有惠政,卒于官。子时鏦,淳祐十年进士,宋末避乱至此,子孙寓籍焉。三世祖平冈迁居大赤坎为一支,明永乐初六世祖光太再迁大沥岐,景泰时七世祖晴峰始择居南门,分四大房。这段文字把斗门赵氏由入粤至寓籍斗门,到析居、分枝等过程和内容都提及了。1、自江西入粤斗门赵氏尊赵怿夫为开族始祖。《赵氏族谱》称:(怿夫)公由江西饶州府鄱阳县义犬乡入广东莅任铁城(香山城别称),终于任,后(裔)开基大赤坎、南门,是为两房之始祖也。赵怿夫(),字季容,籍居江西鄱阳义犬乡,绍熙三年(1192)领江西举,庆元四年(1198)领国子监。历任南昌府都簿、安庆府宿松县尉、郁林司户、浛洸县尉、南恩州司理、英德佥判等职,端平元年(1234)迁承直郎知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事。斗门赵氏自怿夫入粤知香山县事始。2、避居大赤坎赵怿夫到任三年,死于任上,遗3子:时鏦、时派、时凉。长子时鏦10岁时随父任到香山,因丁父忧与弟等随祖母杨氏寓居广州城,入读番禺县学(庠生);淳祐十年(1250)举进士、授承信郎、再授承节郎监广府在城税务。因逢世变(据南宋史,其时蒙哥登蒙古汗位,率军队主力攻四川,命忽必烈攻鄂州,兀良合台取道云南攻交阯、潭州),时鏦与翰林学士庐陵邓光荐、大理寺监秘书南昌龚行卿一起避居香山潮居里大赤坎。《香山县志》(清·道光)载:(金台寺)在黄梁都黄杨山上,宋末赵时鏦龚行卿邓光荐读书于此,筑金台精舍。大赤坎村位于黄杨山北麓,精舍所在地属该村所辖。赵氏自时鏦始在斗门居住。《赵氏族谱》称:(时鏦)公因随父莅任,开籍香山,是为大赤坎、南门二世祖。其实当时赵时鏦尚未入籍香山,因此不能说是“开籍”。据《香山县志》(清·同治)称:申志云(赵时鏦)为番禺庠生、官承节郎;祝志云邓光荐浮虚山记云:‘寓公承节郎鄱阳赵君时鏦’,记作景炎二年丁丑,距淳祐十年庚戌巳二十六年而犹称为寓公,则赵举进士时仍未籍香山审矣!大约赵以避乱寓香山,其子孙家焉。此说比较合理。3、隐居存宗祀时鏦生8子,依次为:若桔、若桃、若梓、若櫅、若榉、若樵、若栏、若桂,其中7人或早殇、或勤王死国、或远游不知所终、或一传而绝,皆无所传,唯若梓有后。赵若梓(),字用樟,号平冈,时鏦第三子。宋景炎二年(1277),赵昰自潮州溃逃至香山,驻跸沙涌马南宝家。若梓与若桃、若榉召募乡民赴沙涌勤王,帝昰赐与“忠孝义士”之号,又令若梓归隐以保存赵氏血脉。据赵嗣焕(若梓次子)《续修天源族谱序》称:景炎丁丑,帝驾幸广,伯若桃具舟迎驾授从参议官;叔若榉召募潮居里民数百以勤王,擢广东路兵马铃辖;父若梓抱祭器谱牒隐居黄杨山下大赤坎村以存宗祀。关于这段史事,《香山县志》(明·嘉靖)有相关记载:赵若举,黄梁都人,本宋宗室,有拳勇,端宗景炎元年,王师航海,若举赴难,授武翼大夫带行在阁门宣赞舍人,召募潮居里民数百以勤王,擢广南东路兵马铃辖,宋亡,潮居亟附以冀免屠,元酋张弘范果遣兵欲屠之,若举力以一乡民命为请,于是潮居里三百余家赖以安堵;诸将召募潮居里民数百以行,南宝谓诸将曰,痛饮黄龙在此行也;宋亡,张弘范遣兵欲屠潮居,若榉力以一乡民命为请,于是潮居里三百家赖以安。《赵氏族谱》若梓名下载:景炎元年丙子(当为二年丁丑),王师莅香山,兄弟俱出勤王。丞相陆秀夫特令公归以存宗祀,敕赐‘忠孝义士’。若梓墓在大赤坎新鉴菴山,清康熙十八年(1679)重修,时广西梧州府推官、进士余玉成为撰墓志铭称:景炎丁丑王师航海,帝驾幸香山,公兄弟召募义勇以勤王,公抱祭器入山以存宗祀。若梓墓及“忠孝义士”木刻匾至今尚存。据上述资料,赵若梓随兄弟等招募义勇勤王又回到大赤坎隐居,是因为宋皇室见国事危殆,唯恐覆巢之下难有完卵,为能保存、延续赵宋宗室香火而特意安排的。而赵氏也因此而在斗门生根蕃衍。4、开创南门村若梓有2子,长嗣爌,次嗣焕。嗣爌无子,以侄儿宗旻、宗昂入继。赵嗣焕(),字仲华,号梅南,又号意翁,在大赤坎筑菉猗亭隐居,拒不仕元。生5子,依次为宗明、宗昌、宗旻、宗昂、宗昇。宗昌早卒无后;宗旻、宗昂过继伯父嗣爌之后,世代居大赤坎,大赤坎自此成为斗门赵氏的开族发源地;宗昂的玄孙赵承祖析居邻近的小赤坎村,成为该枝之祖;宗昇有4子,均居大赤坎,明洪武十年(1377)宗昇因事流福建福州府长乐县,在当地落籍再娶,直到正德九年(1514),其长乐县后裔赵斌与大赤坎本家接上联系互通景况,才确定这是宗昇在长乐县分枝;宗明子光太,因与族内兄弟意见不合,于明永乐元年(1403)从大赤坎迁到大沥岐,至永乐五年(1407)“丈量田地各分户籍”(《赵氏族谱》)。光太生3子,长子绍无后,次子亨开建万安村,季子隆开创南门村。赵隆(),号晴峰。明正统年间,黄梁都寮葵村林帝佑组织乡民响应黄萧养起义,当地社会动荡,赵隆因此避居到香山县城之南门。十余年后局势平复,赵隆返大沥岐,见故地与县城相比较显得太挤逼简陋,不适宜发展,便选中土名“山厚蓢”的大片荒地另创基业。后规模渐具,因慕县城的繁荣而袭用避居地“南门”二字作村名。景泰五年(1454)又在村内修建赵氏祖祠“菉猗堂”(祀嗣焕)。此后,便世代居南门村中生息蕃衍,渐成大村望族,“南门”村名亦沿用至今。5、枝叶分流斗门赵氏自开族大赤坎、南门两村之后,其后裔分流它处的颇多。除上文提及的小赤坎、万安村和福建长乐县之外,析居而又渐繁枝叶的尚有多例。如宗明房后裔析居邻近地区甚至远赴国外者:若家、若连、若照、若琼等析居斗门南村、若德迁合意寮,若熀迁下洲;若狮、若龙析居珠海三灶;炳彦、宗彦等率子共7人迁居新会城;棣夫于乾隆年间赴安南(今越南),落籍西贡,娶当地杜氏,生三子,至今蕃衍成枝;嗣沱于晚清时期定居金边,亦是枝叶繁茂。此外,宗旻、宗昂等房后裔在明、清间的主要析居地尚有:斗门六乡湴涌,珠海前山,澳门山场,新会横江、潮莲,顺德桂洲、官塘,三水丰乐园,阳江南塘以及广西容圩等。&二、班派字序&族分枝派、名取字序,是汉民族宗族姓名特点之一。“班派”,是族裔分流、各归一枝;“字序”是取名时按老祖宗选定的文字依次使用,可以别辈份、认同宗。斗门赵氏自称属于宋皇室“鼎分三派”中的“魏王派”,是赵匡胤二弟匡美的后代,《赵氏族谱》所载亦作此说。1、魏王派的来由赵姓有太祖、太宗、魏王三派之分,缘于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964),坐稳了帝位的赵匡胤命当朝太师赵普修玉牒(皇族谱牒),并为此写了一篇训词、即赵氏后人所称之《太祖皇帝玉牒大训》。照此“大训”的内容来看,这位皇帝是颇有见地的:追思上世祖宗,族属众多,或游宦异邑,或散居他邦,各占籍焉。今已疏远,因无统序,昭穆难分,纵然相遇亦若途人。宗族持续蕃衍,人口便大量增加,生活地域也随之拓展。时间一长,则同宗亦难相辨认。他也象李世民那样,懂得以史为鉴:周姬之文、武,……大封同姓宗室。或为藩镇,或为王侯,……惜乎无字派以别后世之昭穆。历至春秋战国之间,子孙相攻,甚而仇敌,良可痛哉。他也相信世事无常、朝代废兴之必然,故此明确了制定应对措施的理由和目的:朕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然国家之废兴存亡,何代无之?倘天命无常,变易朕之天下,源流疏远,各以玉牒自重。……勿恃贵而轻贱,以至怠慢无礼。若有分薄家贫无依,富盛者宜加意助力,勿使流离。于是,这位皇帝提出了维系宗族纽带的具体办法,就是鼎分三派、各立字序:朕惟与晋王光义、秦王光美鼎分三派,各立玉牒十四字以别源流、以序昭穆。虽后裔历世疏远,不失序次。所谓“三派”,就是赵匡胤兄弟三人各领族裔一枝。赵匡胤庙号太祖,该枝便被后人尊为“太祖派”;匡义(因避帝讳更名光义)即宋太宗,遂称该枝为“太宗派”;秦王光美,原名匡美,避太祖讳更光美,避太宗讳改廷美,死后39年仁宗即位,被追封为魏王,故其后人便称为“魏王派”。2、字序的来历与使用(1)来历。上面提到的“大训”中“各立玉牒十四字以别源流、以序昭穆”一语,就是斗门赵氏字序的源由。据《赵氏族谱》所载《御制玉牒派序》称:朕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各念尔祖,宜敬之哉,颁于宗正,钦遵无忽。玉牒三枝,派字原同一铭,曰:若夫元德允克,令德宜崇。师古希孟,时学光宗。良友彦士,登尔必公。不惟世子,与善之从,伯仲叔季,承嗣由同。铭文共42字,将之拆乱后随意分成3组,三派各领一组14字。结果如《御制玉牒派序》所称:皇帝皇子位下派字(即所谓太祖派)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学开封府尹诸子位下派字(即太宗派,光义时任开封府尹)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兴元府尹诸子位下派字(即魏王派,光美时任兴元府尹)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古光登(2)使用。派字既定,各派便据此每世取派中一字,顺序接续,循环使用,又可随意别选一字配成双名,这就是“字序”。斗门赵氏既称属魏王派,则各世取名应按“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古光登”这14字排列。如该族入粤始祖名怿夫,父彦仙,子时鏦,孙若梓,曾孙嗣焕,计五世,就是按照“彦、夫、时、若、嗣”的次序取名。派字循序使用至宋亡时给打乱了。赵姓族人因逃避元朝统治者的搜捕屠杀,除了避居南荒之外,还采取改姓和停用字序等办法。如赵必次于崖海一役后,遗良骢、良騐二子由原琼州太守林光山抚养,改姓名为林大奴、林二奴,匿居新会睦洲东乡,至明洪武元年(1368)其后裔才回复赵姓。故此广东民间流传有“林皮赵骨”一语。停用字序的如康熙三年(1664)新会三江赵友杰为修族谱事致福建连江宗亲书中提到:敝房行至友字,即际元乱,除去季、同、元、允四字,遂以宗字顶友字之下。斗门赵氏由“嗣”字下起,为避元祸不再循字序取名,而是另选别字。如赵嗣焕,其子取名本应接用“古”字,但据其所撰《续修天源族谱序》称:余生子有五人,宗明、宗昌、宗旻、宗昂、宗昇,皆因时变不能遵派改名。这种情况一直延至该族第8代(魏王派15传,约在明代正统初期)才恢复使用字序。随着每代人口的膨胀,用原定班派字取名渐见捉襟见肘,与老祖宗同名的现象便时有发生,于是有了别立字派及增添派字的举动。明成化十五年(1479)五月,福建连江赵宪致新会三江赵傅逸的书札中就指出“后世子孙往往蹈犯先人名讳”;提到早在宋英宗、神宗时期已有宗室别立字派:“英宗、神宗诸王下又别立有杖华、亲贤二宅,各立别字派”;同时录传原三派各新增派字14字,接于原派字下循序使用,其中录得魏王派“继登字十四字:生贤政辅文才广资质端壮盛传芳”。但斗门赵氏并没有使用这新增的14字取名,而是坚持沿用旧例。&三、世系谱略&斗门赵氏将自己氏族之源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轩辕氏黄帝,奉造父为赵姓之始祖,派始祖则奉魏王匡美,入粤开枝斗门的始祖为怿夫。据《赵氏族谱》,其世系谱略如下。1、上古源流谱览始祖: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二世:昌意(利王)三世:颛顼(高阳氏,生11子,第八子仲容)四世:仲容(顺传夷、武恒、伯辛、女修)九世:大业(皋陶)十世:大费 (顺传至三十八世略)三十九世:壮(传蜚廉、仲衍,蜚廉为梁、秦始祖)四十世:仲衍(顺传季胜、孟增、衡父)四十四世:造父(封伯爵,受禄于赵城,以邑为姓,是为赵姓始祖)五十八世:赵衰(晋大夫,生4子:盾、同、括、婴齐)五十九世:盾(传朔、朔传武)六十一世:武(世居邯郸,传景叔,景叔传鞅)六十四世:伯鲁(鞅次子)六十五世:浣(生2子:籍、武公)六十六世:籍(赵国开国君主,谥烈侯,顺传武侯、敬侯、章侯、成侯、肃侯)七十二世:雍(赵国国君,即武灵王)七十六世:公辅(受秦命主西戎)传十余世至:广汉(西汉宣帝时任颖川太守,迁京兆尹,由邯郸移居天水)传十余世至:雪江翁(唐代人,称赵隐者,号雪江翁,生9子)传数世至:朓(赵匡胤之高祖,生4子:琼、珽、琚、璲)2、入粤前世系自赵宋宗室玉牒世系表所列前四世起,至赵怿夫入粤止。前四世:朓(宋僖祖,字元明,号丽天,唐进士,历任永清、文安、幽都县令,谥文献睿和皇帝)前三世:珽(宋顺祖,朓次子,字仲玉,号良山,官至御史中丞,谥惠元睿圣皇帝)前二世:敬(宋翼祖,珽长子,字伯钦,号三洲,唐景福二年进士,历官营、蓟、涿三州剌史,谥简恭睿圣皇帝)前一世:弘殷(宋宣祖,敬次子,字以正,号立轩,历唐晋汉周四朝,封天水县男爵,谥昭武睿圣皇帝。生5子:匡济、匡赞皆早薨,次子匡胤开创宋朝,三子匡义、四子匡美)派始祖:匡美(0)(弘殷第四子,魏王派始祖。生10子)一传:德恭(1)(匡美长子,字复礼,封高密郡王)二传:承庆(2)(德恭长子,官武信军节度使,封循国公)三传:克孝(3)(承庆第四子,封惠国公)四传:叔滕(4)(克孝第三子,封建安侯)五传:赫之(5)(叔滕第六子,授忠训郎监陈州南顿县酒税)六传:公逸(6)(赫之长子,字子进,江西鄱阳赵族始祖)七传:彦仙(7)(公逸次子,字昇卿,官至儒林郎任广东提舶司干,赠太中大夫)八传:怿夫(8)(彦仙第三子,字季容,由江西入粤任香山县令,是斗门赵氏始祖。生3子:时鏦、时派、时凉)3、开枝斗门世系始祖:怿夫(8)(令香山三年卒于任,子孙寓籍香山,后裔蕃衍成斗门赵氏)二世:时鏦(9)(生8子,唯第三子若梓有后)&&&&&&& 时派(9)(子若椿,置产业于南海黎村,有谓开增城一枝,未确)&&&&&&& 时凉(9)(子若松,无传)三世:若梓(10)(时鏦第三子,宋末奉帝昰敕隐居于大赤坎,生2子:嗣爌、嗣焕)四世:嗣爌(11)(无子,以侄宗旻、宗昂入继)&&&&&& 嗣焕(11)(生5子:宗明、宗昌、宗旻、宗昂、宗昇。宗昌早卒)五世:宗明(12)(居大赤坎)&&&&&&& 宗旻(12)(过继伯父嗣爌,居大赤坎,其后裔子显(19)析迁顺德桂洲)&&&&&&& 宗昂(12)(过继伯父嗣爌,居大赤坎)&&&&&&& 宗昇(12)(居大赤坎)六世:光太(13)(宗明子,迁居大沥岐,生3子:绍、亨、隆,绍仅一传)&&&&&&& 铁驴、保驴(13)(均宗旻子)&&&&&&& 思敬、思礼(13)(均宗昂子)&& 思文、思德(13)(均宗昇子)七世:亨(14)(光太次子,开建万安村)&&&& 隆(14)(光太季子,开创南门村)&&&& 子谦(14)(铁驴子)&&&& 子奎(14)(保驴子,孙承芳(16)析居六乡湴涌)&&&& 子南、子平(14)(皆思敬子)&&&& 子昱(14)(思礼子,孙承祖(16)析居小赤坎,为该枝始祖)斗门赵氏蕃衍至今,已是魏王派35~37传。&四、姓源与郡望&斗门赵氏自认为姓氏源于赵城、望出天水。据《赵氏族谱·赵氏上古源流谱略》称:我赵之始祖,由仲衍生季胜,季胜生孟增,事周成王改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以御重于周穆王,王西游昆仑,乐而忘返。徐偃王作乱,穆王命造父驾八骏之驱归国,借兵于楚,伐徐有功,锡封伯爵,受禄于赵城,因赵以为姓,是为赵姓始祖。西汉宣帝本始三年,京兆尹赵广汉由广平府邯郸县迁于涿州之天水,于是始有郡置。这就是说,该族姓氏来源是造父封于赵城而以封邑为姓;而郡望则缘自赵广汉为官所居之郡名。《中国人名大辞典·附录》中提到:造父善御,幸于周穆王,赐以赵城,因封为氏,望出天水、南阳、金城、下邳、颖川。《辞源》释“赵”字其中两义项为:国名,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姓,赵造父之后以国为姓。《百家姓》亦谓赵姓郡号天水,姓源于造父受封赵城,以赵为姓。上述数说大致相同。至于其郡望5出之中,天水、颖川皆与赵广汉有关。赵广汉在汉宣帝时任颖川太守,后迁京兆尹,由邯郸移居天水郡。赵氏族裔绝大多数以天水为郡望,斗门赵氏同样如此。&斗门赵氏自赵怿夫入粤始,经历代蕃衍而成为人口数以万计的地方大族,其族人其实都有着血缘关系。这种关系孕育了宗族之情,也可以说是亲情。重亲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家庭之情、房亲之情、宗族之情、进而扩展到民族之情,这种情感有无限的亲和力与凝聚力。每当斗门赵氏在南门村赵氏祖祠举行纪念先人的活动时,其族人、包括侨居海外者,多会趁着这个机会前来相聚,互相沟通感情、交流讯息、商讨发展。这时,姓氏便成了他们之间维系亲情的纽带。&&──────────主要参考文献●《赵氏族谱》&共6卷,赵古铨编辑,赵士松校订,香港赵扬名阁石印局民国19年版●《中山百科(光盘)》之《香山县志》&中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香山县乡土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手抄件,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影印版●《二十五史新编·南宋史、北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斗门文史》第1、第7、第13辑&& 1985~1992年斗门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斗门县志》&斗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2001年6月版●《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局&& 民国16年6月版。&&(斗门区博物馆供稿)
发表日期:12-05-15 20:57:00
回复:宋皇室赵氏在斗门的繁衍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发表日期:12-06-01 13:33:22
来都来了,回个贴吧!
正文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皇族后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