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住院出来多久后才能去烧香拜佛的时间

如何看待「5 + 3」住院医师规培后再加 2~4 年专科规培?
作为大一的医学生,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得知要规培还犹豫了一下,才刚上大学不久,就出专科规培,2-4年,读个医要10+年。唉。
1526 个回答
补充:整个页面是否也过度悲观了?这个专科规培的政策目前是非强制的,也就是说,对于目前阶段处于培养中后期的,这个对你们的就业没有什么影响。对于目前处于培养初期的,还在医学院读本科的,这个政策也许在几年后会变成强制性,但是这种强制不大可能跟就业挂钩,否则突然减慢人才补进的速度是会出大问题的,而且国家卫计委也不大能管到医院尤其是各大医院招聘这一层。在此做个预测:专科规培在未来10年内变成强制性的话,最大可能性是跟晋升副高级职称(副主任医师)挂钩,拿到专科规培证才能聘任,以及,作为获取高级专业技术资质的前提,例如心脏介入资格。问如何选择读硕/读博跟各种规培的,我个人认为,要想去好的医院,依旧是优先提升学历。硕士博士这个title跟你一辈子,而且以后再想获取学位就非常麻烦了。对于各位要转行的,我个人觉得纯属个人选择,毫无告诉我的必要,除非你有好的项目拉我入伙/入股。也毫无必要劝别人,甚至拉个微信群一块儿转行,据我所知当年小伙伴们一起扎堆填志愿的起码要落榜一半,好东西都是粥少僧多懂么。有什么比当医生更有吸引力让你向往的事情,闷声去做就是了。选择职业不是要做给谁看,是为自己为家人。----------------------------------------------------------------------------------------------------------------原文:本次「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指导意见中,把主治医师也包含在内了。所以刚看到这个消息在朋友圈刷屏的时候我心中也是咯噔一下,心想,原来还要继续被卫计委捆绑凌辱啊。后来仔细读了下,发现我应该已经算幸运靠岸的一批了,即便进入专科规培,也是领着医院的薪水,该干嘛干嘛,最多参照下模棱两可的培养纲要,再削足适履一下即可。惨的其实的是那些阶段晚于我,目前还没有正式就业的一代,搞不好真得像现在的规培生一样,吊着老命打黑工。所以,我可能没有那么自危的感觉,也就稍微不那么情绪化地谈谈这件事情。虽然此次卫计委发布的文件中的措辞是「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实际上我们医院实施住院医师规培和专科医师规培都已经有超过十年的历史。也就是说,这个制度其实早就在试点,早就有人才产出。通过回顾先行者的经历,可以了解规培的初衷与实际效果。从规培制度的主要推动者的履历和自述来看,卫计委一直力推的医学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参考的就是北美模式。实际上对比中美的制度也会发现一个明显的对应关系:住院医师规培 = Residency,专科医师规培 = Fellowship。北美模式的最大长处是保障了医学人才的专业底线和平均水准。也就是说,经过 4 年的医学院(授予医学博士)打好厚实的基础知识背景,考取USMLE(获得医师执照),3-6年 Residency 在大专科范围内进行临床训练(像内、外、妇、儿、麻醉这样的范畴),再经过 n 年的专科、亚专业临床训练(例如心脏外科、消化内镜、重症监护这样的层面),方可成为一名专科医师(也是需要竞聘的)。整个培养过程是遵循详细规范的,不断严格考核的,例如某项操作需观摩50例,亲自完成100例,然后由上级医生考核。这几个环节也都有申请和筛选,所以真正可以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的精英教育。很明显,曾经的卫生部,现在的卫计委,是能看到中国医学人才的问题的,那就是,经过了那段不正常的年代,大量推广赤脚医生、三年医专这种短平快的卫生人才的思路甚嚣尘上,中国的医学人才培养制度还未完善,其专业性就已经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可以说时至今日,虽然国内好的医学院校和医院可以产出比肩世界的人才,中国医生专业性的底线也是兜不住的,尤其是在落后地区,「规范行医」,甚至「持证行医」都是苛求,罔论水平。理论上,北美模式就是针对中国医学人才培养的一剂良药,是一条正道。从答主所在医院产出的住院医师和专科规培的人才来看,认真进行规培的确能产出内力深厚、战斗力超群的临床医师。然而放之全国,就能普遍达到效果吗?对参加规培的医生个人而言,其得失又是怎样的?1、规培制度支撑了大型医院的运转这里我要去掉「国内」二字。放在北美也是一样,越是顶尖的医院,越是本院主治医师(attending们)居少数,外来的 resident 和 fellow 占临床劳动力的大多数。在国内医院还要算上研究生、进修生等,但只有规培医生(不具备医院员工身份)才是真正被制度卡住咽喉的人,才是最大主力。所以国内大医院往往对规培制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意味着可以花很少的钱,就维持很大的病源容量,还能给具备较高职称的本院医师开出较好的待遇。随着规培制度越发严格,完成规培成为晋升、甚至就业的前置条件,那么只要你还想当医生,就必须对这个制度低头。发达国家一切正式非正式雇佣关系都要遵照基本法,勤工俭学给学生寝室看个大门都要参照最低工资标准给报酬。然而我国的劳动保障基本还处于「社会主义」阶段,不承认事业单位中剥削的存在,那也就不需要多严格的劳动保障。对大医院来讲,面对这种碾压式的劳资关系,就是可以堂而皇之地「剥削」和「压榨」。这是规培制度的原罪。2、缺乏严格规范培训的「规培」都是冒牌货美国有个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这个委员会的职责就是制定residency和fellowship的培养规范,并且审查各个医院的培训资质,每个提供培训的医院都要制定自己符合要求的详细培训内容。中国当然把这套也学去了,医院作为规培基地要满足xxxx条件,要定期上交xxxx。然而实际真的是这样吗?抛开少数的早已试点多年的培训医院,其他那么多「规培基地」那是嗖的一下冒出来的,那些曾经不是规培基地的非教学医院,你的教学资源从哪里构建,你的培养者自己规范化了没有?据我了解的情况,有些地市级医院乃至省人民医院作为规培基地的,真的很水,很水。临床能力的提升不是光泡在临床上打工就真的提升了,否则医生就没必要考察别的,看年龄就行了。临床培养需要的是教学和实践的结合啊。美国顶尖医院的resident和fellow,每周有1/3的时间都在参加教学活动,经常是中午查个房,下午就留着值班的人,其他人全都参加教学培训去了。资源有多丰富,训练ECMO,就实机模拟,各种场景和突发状况模拟,完成课程后,跟着高年资fellow完成规定例数。心脏实体标本几百个,教学日就拿出来分小组学习病理解剖。病例讨论资料齐备,持续跟进,多次讨论,直到结果验证。只有合理的工作量和教学量才能搞这些,工作量过饱和,或者是没有相应的教学安排,就成了光做事,不求甚解,最后培训目的是达不到的。原以为他们会把住院医师规培先理顺了,先真的规范化了,再去碰专科医师规培,看来我低估了有些人的急功近利。3、待遇和发展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现在的规培其实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已经成为这家医院的正式员工,只是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拿到规培证,所以要完成相应的任务考核。第二种是,还没有跟任何医院有正式的劳务关系,作为规培学员,拿一定量的培训补助,在别人已经早就上班的年纪,还培训几年。第一种谈不上惨,最多也就少许推迟了晋升过程而已。第二种是真惨,因为待遇普遍很低。规培合同不是劳动合同,人家医院说了,你相当于是在这家医院学习的,学习本来应该缴费,我还倒给你点钱,仁至义尽。目前只有深圳能给博士学位的规培生开出10万一年的报酬,然而这都是深圳政府贴了钱的,为啥要贴钱,因为深圳其实没有什么好医院更没有好的教学医院,很多人从发展角度是不愿意去的,就这样才拿钱出来补。像上海的很多医院,规培待遇那是相当的低。卫计委在这两年开始强推规培的时候,是要每人每年补3万元的,但是从来没说要把这3万发到人手里。3万还包含了这家医院的人才培养成本。所以你看,有些地方的规培待遇连一年3万都达不到。待遇低就不说了,就业确实是个问题。医院对于人事招聘都是非常谨慎的,不像一般的公司。一般的公司,跳槽离职是很正常的,在医院一般不会。公立医院招一个医生作为正式员工,一般都是要考虑用30年以上,你现在年轻,十多年后的学科带头人就要从你这辈里产生,所以你得这也行,那也行。但是医院又有那么多临床工作要做,不可能招一大帮年轻正式员工最后恶性竞争,那么规培就是最好的劳动力。干几年了走人,不需要照顾你的个人发展,也不需要考虑福利,养老啊医保啊都转移给下家了,轻松脱手。所以这种规培医生即便是在很好的医院培训,也只有很少数能留下来。4、专科规培让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混乱不堪目前执行的还是3年住院医师规培的强制标准,也就是说,只要你学医,就得拿这个证,否则当不了主治医生。而如果要学北美,意味着,2~4年专科医师规培也迟早要跟就业与晋升挂钩。那么最理想的情况,是5年本科,跟着3年住院医师规培,再是2~4年专科医师规培。然而,我们在谈论这些的时候,似乎还没有把广大的硕士、博士考虑在内。注意,硕士、博士这条学历线路,跟住院医师、专科医师的线路根本上就是两条线路啊。硕士、博士培养的时候,其主心骨是研究能力,不管期间是怎样的过程,论文发表、学位论文都是必备条件。可以说,这些年的医学的硕博模式绝对是一种懒政的结果,即考虑到医学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一定要向高校其他专业的模式并轨。然而并轨之后,又是立马脱轨,其他专业读了博,正统路线就是继续教学和研究之路。而医学的博士在我国实际上大部分都是面向实践的。也就是说,即便一个人将来很少从事研究工作,他想到稍微好点的地方当医生,也必须完成相当长的研究经历,然而在此期间,其实践能力并没有被要求严格的培养和考察!等上层管理者们终于意识到培养面向实践的人才应该用规培来完成的时候,医学硕、博早就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了。最好的人才不是读了硕博,就是还在通往硕博的路上。总不可能宣布,硕士博士们都别搞研究了,都去上临床规培去,学位照样发。那怎么办呢,又只能从当前制度改良,开始严格区分「科学型」和「专业型」(即临床型),然后阻止从纯「科学型」发展起来的研究生获得医师执照。这就是当年的「科硕门」。现在,又要把规培整合到学历深造去,即临床型硕士「顺便」获得住院医师规培的证,临床型博士「顺便」获得专科医师规培的证。那科学型的怎么办呢?想当医生的话,完成学位后,再来完成规培这个系列。很多人在赞扬规培正面意义的时候,都是基于一个医学生从大一开始,正统教育的前提下。实际上在这个过渡时期,已经存在的多种学制和学历都难以直接整合到规培中去,必须比后人多花些年来完成要求,显然是为制度而牺牲的。我学医到现在,目睹了无数次的这样的「政策折腾」。例如没多久以前,他们还觉得问题出在医学院教育上,搞出了六年制、七年制、八年制、九年制这样好几种长学制医学教育来。可以说,都是历任上层管理者之间思路不统一、毫无远见和延续性的结果。或者说,把医学教育划归给高等教育来管理,只懂教育不懂医学教育的管理者势必一刀切。把医学的毕业后培养交给非医生出身的这批管理者,其势必不能体谅其中的艰难。负责进行制度改革的上层管理者手里拿不出钱来,那就势必只能改制度,却拿不出待遇。负责制度改革却又只有能力能制定各种证和在发各种证的时候戳章,那势必无法釜底抽薪。再往根本上追究,那就是,医疗卫生的管理者手里的权力和资源都极其有限,你管医疗卫生,你就只能管医院这一层,医学教育不归你管,医保不归你管,科研不归你管,福利不归你管,人事不归你管,就连计划生育还能创很多收入的时候,也不归你管,后来计划生育行将就木了,好了拿去管吧。所以,某些管理部门作为一个太监,还想要强行繁衍,显然是没有结果的。再往根本上追究呢?那就是,更上面的觉得,中国目前还不该拥有那么好的医疗卫生,所以某部门不能拥有那么多的权力和资源来改革,否则花太多钱。说到底就是,咱中国老百姓不配啊!
朋友圈已被此消息刷屏。打开知乎,一百多个邀请全是这一题。----------------------------------------------------------------------------------------------------------------利益相关:八年制博士已毕业,现于国内某Top10医院搬砖。----------------------------------------------------------------------------------------------------------------我早习惯了看一万个人一起骂卫计委,过段时间又弄出一条更坑的规定,于是十万个人一起骂。这次也和以往没什么不同,只是又一次雪上加霜而已。住院医师培训、专科医师培训都是有必要的。自己有几斤几两,身在临床的年轻医师心里都清楚。作出这种规定,初衷没有错。卫计委想和国际接轨,也没有错。但光有这样的意识不够。制度接轨了,工资还脱轨着十万八千里,怎么整。想办好一件事,理应付出相应的努力和代价。说直白一点,就是要拿出足够的钱。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不等于逼着医生造反嘛。钱,就是主要矛盾所在。中美医生收入和工作环境的差距不提也罢,自我鞭笞的事儿。我暂且说说年龄问题。答主上学早,八年制博士毕业时25岁半。男儿算虚岁,26。住培三年,29岁。如果参加专科培训,取个平均数三年,32岁。按这个标准,我32岁才能算上个新鲜出炉的小牛犊子。离在大型三甲医院里独当一面,还早得很。但答主扪心自问,自己已经很快了。在座的各位同僚和师弟师妹有没有比答主还快的?或许有,但肯定少之又少。相对的,大部分人的情况是这样。18岁进入医学院;本、硕、博共11年;住培、专科培训5-7年。共计16-18年。也就是说如果硕、博都能一次考上且按时毕业,大概35、6岁能走完这一遭。女人中途去生个孩子,基本得拖一年。读博期间文章没按时发,也至少得拖个一年半载。以及其他各种无法预知的意外。以及卫计委搞不好哪天又整点新幺蛾子出来。结论是,35岁结束专科培训已经是十分理想的状况。再说收入。答主刚刚打了两行字,又删掉了。收入有啥好说的啊。在这个35岁之前,医生基本谈不上什么收入。答主月薪两三万的中学同学已经满地走了。各种外企的、自己做生意的、还有当飞行员的,一列举一打。但答主至今四位数。虽然论学历答主最高。老同学跟我说,鲁大博士,鲁大教授,莫急,莫慌。过两年你就牛逼了。我说,过五年我依然还是个傻逼,你信不信。他说,不信。我说,滚。按卫计委一贯的德行看,专科培训必然拿不到多少钱。把这条路走到黑,走到跪,走到义无反顾轰轰烈烈。35岁光荣毕业,有车有房就很不错了。什么,是不是贷款买的?废话。还贷还死你。其他行业做得好的人,35岁多已迎来事业小高峰。答主有的同学在四大,也有的在MBB做consulting。这类人到35岁要不已经离合伙人不远了,至少是个AP;要不就已经自己当老板单干了。体制内混得不错的,基本到了副处。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的生活质量是医生永远无法企及的。熬了二十年,终于从专科培训解脱出来的医生们恍然发现,自己过得比别人惨多了不说,收入还只是这些同龄人的零头。只能抱头痛哭。有人对我说,鲁医生,你说的这些人都是业内精英。太片面。哪能人人都进高盛摩根麦肯锡。我反问,我们就不是精英吗?答主当年在湖北参加高考,排名前千分之一,就差清华一个数学计算题。我坚信大多数在医学道路上坚持奋斗的人,一定都称得上是精英。小时候父母对我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无数次血淋淋的现实告诉我,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因为时代已经变了。插两句题外话。答主每次在知乎答行业相关的问题,都努力地保持客观和冷静。然而事实是这并没有什么卵用。不喜欢你的人骂你不需要理由。态度好,键盘侠说你肯定收了红包。态度不好,圣母婊说你没医德。你激动,道德帝说你没职业素养;你不理,上帝们说你冷血不是人。还好这种人只是少数。所以做好自己就够了。回到正题。按答题的思维定式,最后总应该得出个结论、问题的解决方法什么的。但很遗憾,这个答案或许要虎头蛇尾了。因为并没有。除了转行和啃老,答主暂时想不出合适的应对方法。转行风险高。除了优异的学习适应能力,极大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还往往要抱着和家人闹翻甚至决裂的觉悟。啃老不光荣。普通家庭也未必有让你啃到三四十岁的资本。出国当医生或许是一条路,但过程同样艰苦。如有这个抱负,答主倒是比较推荐去考Usmle。也有不少八年制是可以直接去新加坡行医的,答主有同学在那边。其实只论工作强度,新加坡完全不输大陆。36小时班值得你吐。欧洲那边比较困难且排外,不推荐。澳洲倒是相对容易,可以考虑。当然,不管去哪,首先你得有钱。回到刚才的话。说白了,学医行医,本来就是个愿者上钩的事儿。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和周瑜打黄盖一样。你首先得躺在那儿,卫计委的鞭子才能抽到丫背上去吧。我虽说这也未必好、那也有风险,但都是成年人,手脚毕竟长在自己身上。没人会拿枪指着你,逼你当医生到死。很多人拿家庭、责任这种名词等作为将就下去的理由。但在我看来,这实质上只是在掩盖自己的不自信。答主始终相信有能力的人在哪个行业都能迅速适应并发展好。所以专科培训是问题,但也不该成为什么问题。狗急了都会跳墙。愤怒累计到一定程度,要么彻底爆发,要么自我灭亡。对于医生,前者是潇潇洒洒、头也不回地离开;后者则是放弃挣扎,这就是命。但命这种东西,还是应该在自己手里窜紧了。世界这么大,总会有各位医生的容身地。不要一边成天把抱怨挂在嘴边,一边又赖着不走、不情不愿地干。这是最他妈没有意义的。愿意继续当医生,就别叫苦。一来没有用,二来还招人讨厌。忍不了这口气了,走人便是。换个地儿重新开始,这辈子卫计委再也碍不着你。----------------------------------------------------------------------------------------------------------------好吧,我承认。面对这种21-三体综合症卫计委,这已经是我能给出的最正能量的答案了。
我在想,还好我学了医,虽然这几年苦逼了点。但是想到几十年后中国的医院都倒闭了,医生都没有了的时候,家人朋友的头疼脑热我都能解决,就感觉很庆幸…
我看国家在下很大一盘棋。这样那样不合理的政策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坚持学医从医的人都是真的猛士。国家为了让我这种全心全意不计报酬为人民服务的意志不坚定而是考虑自己和家庭更多的医生赶紧滚真是煞费苦心。4个群都满了,我也无力了,
妹子估计也要疯了。
呃…这个可以随便转发
住院医小李:“教授,您下台休息吧,我来缝皮吧”。
教授:“那怎么行,这是我的培训项目,你们年轻人,还有的是机会”。
“是啊小李,你下来帮教授写本病历吧,别忘了规培医师的地方写教授的名字,哎对了,下个月你家孩子就要高考了,千万别让他学医啊,现在你爸妈供你一个人就挺不容易了,明年再供一孙子…啧啧”张主治医说。
“别开玩笑了,哥,就我儿子那学习成绩,超常发挥勉强能打个300分”小李一脸尴尬。
“300分?那找找关系可以去XX医学院了,也差不了几分,去年298分还没招满呢”
“唉,现在想想挺后悔,天天只顾着自己的科研了,下了手术室,就去实验室,paper没鼓捣出来,还把儿子赔进去了,他奶奶也看不住他,天天就知道去喂鸡。我儿子昨天和我说,考不上大学就去喂鸡”
“小李啊,你儿子很有理想嘛,他要是去喂鸡,别说你了,咱们都得管他叫爸爸了”教授递给器械护士一根弯了的针。
小李刚打完“张XX主治医师查房”几个字,听到这话,忽地抬起头,不解的看着教授:“为啥?”
“因为"喂鸡为大"啊,笨”张主治医轻轻拍了一下小李的脑袋。
小李还是不明白:“喂鸡就牛逼了?老子养了他一辈子,没啥出息去喂鸡,还TM成我老子了?!”但是这话终究没说出口。
“哎,小李,别忘了下个月去乳腺外科啊”张主治医说着把教授的手术服解开。
“张,我是不是下个月专培就结束了?”
“应该是吧,这都三年了。”
“唉,下个月就该你缝皮了。”
张主治医没说话,眼睛直勾勾的盯着那一排持针器,仿佛上面闪耀着金光,持针器上的齿,就是他升级的阶梯,不自觉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小李却笑不出来:下个月教授60大寿,张主治医孙子满月,儿子上大学,又是一大笔份子钱……对了,还有前妻和门口卖手抓饼的老王的婚礼,这TM怎么也告诉我啊!小李把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在了键盘上,敲的那键盘噼里啪啦的响:患者一般状态良好,体温37.5℃,心率87次/min……
——王小皮《副高缝皮时代》
曾经读过一篇小说,原载于上个世纪的《故事会》。一家国营工厂在新上任的年轻厂长一通瞎胡乱搞后,发不起工资了,要裁员。而首批裁掉的却是技术精湛的老师傅。老师傅下岗后迫于生计去蹬三轮车,半年后厂长却亲自前来邀请他回到原来的岗位。原来,顺利搞垮工厂后,厂长凭借中饱私囊的钱收购了工厂,摇身一变成为私企老板。故事的最后,老师傅愤而撕毁聘书,扔在老板面前,转身骑着三轮车消失在夜色中。当时我虽年幼,也能明白这并非全然虚构,而是国企下岗潮时一个个真实案例的生动演绎。而今,当我听到专科规培的消息时,当我看到医学界哀鸿遍野时,更联想到百度虚假医药广告横行时,我再次想起了这篇文章,想起了尚不久远的下岗潮。消息正在一点点印证,残酷的设想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各位,还需要我说明么?把公立医疗系统搞垮,把资源逼向私立机构,放任民营医疗系统,尤其是臭名昭著的莆田系,使他们不仅肆无忌惮地敛财,坑害越来越多的患者,还使得他们有更强的资本来收购公立医疗资源。最终我国的医疗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我真是想都不敢想,每每想起都不寒而栗。如同鲁迅先生一样,我也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我们的政府。然而事到如今,我也必须书写一把心中的担心。消极处置医闹,减少财政投入,强行压低医药行业利润,还有媒体的推波助澜,不负责任地抹黑。相对的确是,虚假的医药广告充斥着每一个资讯端口,更有各地电台电视台和百度为虎作伥,无数患者受害而不自知。这些事件,难道没有内在联系么?如果有,联系又指向何方?有人说,国家正在下一盘大棋。是的,你我都是棋子,任人摆布。可与其说是棋子,不如说是炮灰,是医疗转型时期的牺牲品,而且是百万个牺牲品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历史似乎又在重演,现实朝着我不愿意面对的方向滑去,而上一个历史还尸骨未寒,大多数知友仍没忘记。我此时还能闭目塞听吗?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尽管前路更加暗淡,我也依然要走下去。可我真的害怕。好吧,就说这么多吧。我现在感觉好冷。
日本是怎样规培的?今天的关键词有三个,一是日本,二是医生,三是规培。我主要谈谈收入,我知道大家都关心这个。先讲一下日本目前的医生状况。根据国际经合组织公布的数据,每千人口中的医生数量,美国为2.46人,英国2.81人,德国为3.84人,而在日本,每千人口数的医生仅为2.21人,在国际中处于较低的水平,厚生劳动省(俗称日本卫计委)估算缺少医生14万人。随着日本少子化和高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医生短缺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日本政府一方面希望高校增加医学部的招生数量,另一方面则努力提高年轻医生的待遇水平。顺便提一句,中国的每千人口医生数量为1.50人。入门【日剧 白色巨塔】要当医生,首先得考入医学院。在日本医生是个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很不错的职业,所以日本医学院的招分比其他专业高得多,这一点从入学偏差值就能体现。比如京都大学普通专业的偏差值为63-67,而北海道旭川医科大学医学院的偏差值则高达69。这么说大家可能没有概念,拿中国的学校举个栗子——未来的某一天,北京大学普通专业分数线650,而一所非985非211大学的医学院招分要690。大家感受一下。日本大学分为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本科一般专业都是四年制,医学、齿学、药剂师和兽医这四个专业是六年制。医学专业没有硕士课程,只有博士。但是医学院还有“医科学”专业,类似国内的基础医学,这个是有硕士课程的。在日本的医学院,第一年为一般教育课程,第二年为基础医学课程,第三年开始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临床课程学习结束后,要参加日本厚生省组织的统一考试,通过者才能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从第五年开始进行为期一年或一年半的临床实习。在第六年的最后阶段,要准备日本国家医师资格的考试(从源头上避免出现中国国内硕士生或博士生无证行医的尴尬)。毕业后,医学生们会在指定的医院接受研修医培训。进学中国目前每年本科毕业的医学生大约有50~60万人,根据这些年的数据,选择读研的比例非常高,一般的医科院校中,选择读研的比例大约占到60%以上。而与中国广大医学生选择考研的做法不同,日本医学生在毕业后很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日本医院对于医生晋升没有SCI、课题或者基金数量方面的要求。这是日本某帝国大学(约等于中国985院校)2008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该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一共98人,只有1人选择了继续深造,其他人毕业后都直接工作了。当然,如果在中国,本科毕业后都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估计读研的人数也会大幅下降。研修根据日本的相关法律法规,医学生在毕业后需要进行研修医培训。狭义的研修医一般指的是前期研修医(2年左右),广义的研修医的是前期研修医+后期研修医(3~5年),大体类似于中国的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对于大部分年轻医生来说,最关心的就是待遇问题;而待遇中,最重要的则是能拿到多少收入。根据日本新的临床研修制度,月薪30万日元(约合16000人民币)是基准线,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的研修医的月薪在30~40万日元之间,私立医院的月薪大多在50万日元以上,另外日本收入结构中,每年会有2~4个月的年终奖。作为对比,日本一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月薪一般在20~25万日元之间。另外,为了平衡各地的医疗水平,防止医生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扎堆,鼓励年轻医生到乡村地区执业,厚生劳动省提高了一些边远县的研修医收入标准,像在北海道、青森、福岛和长野这些县,研修医的年收入一般在700万日元(约合39万人民币)以上。有人说日本边远地区的条件是不是很艰苦。看图说话。我觉得还行吧。而在研修医培训之后,医生的收入则会有进一步提高。日本医生的平均收入为1141万日元(约合63万人民币),而如果是自己开诊所的话,年收入往往在万日元以上。保障除了收入之外,工作时间、休假、保险等福利也是保障年轻医生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这是山形县一家私立医院的研修医招聘通知,年收入第一年是770万日元(约合43万人民币),以后逐年递增,值班费、交通补贴、住房补贴等补贴另外支付,每天工作时间从8:30~17:30,周末双休,有保险和年金,每年由医院提供至少两次参加学会的机会,享受10~20天的带薪年假。提高年轻医生的收入水平,让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不为生活琐事而烦恼,才能提高国民的医疗服务质量。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是科幻故事。最后,欣闻中国卫计委近日颁布了专科医师规培制度的试行指导意见,我不禁想到一个成语:东施效颦。【利益相关:中国执业医师资格认证,日本北海道大学神经科学硕士,已转行。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参考资料:
【更新】:原本就是抱着嘲讽的态度写了这么个答案,没想到不知不觉已经破了800赞。 本想取匿,结果还是算了…现女友算是证券投资行业圈内人,我问起她关于这个的看法,她说她更关注成长性和斜率… =_= 我不知道她将来能否成为优秀的金融从业者,我只知道若我有幸,我会用一生去爱她 ^_^在此也致各位同道:想坚守的坚守,想转行的转行。无论如何选择,前路总有光明。遥想当年哭得撕心裂肺,如今再讲起也不过就是个段子~——————————————————————————————————5年前,我前女友找我分手时说:“你这临床八年制读的时间太长了,变数太大了。”我当时还想,我八年后是名校出身医学博士,必然工作体面英俊多金,就算不是绩优股,也算是潜力股吧~现在想想,她真是太睿智了… 变数实在太大! 说好了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我活活被政策调控成了“垃圾股”!!!
今天是我学医以来第三次考虑转行的事情。第一次是刚接触解剖发现这不是个理科课程的时候,然后想到未来和理想,我忍了;第二次是听说三年规培的时候,然后我听说在研究生期间是可以完成规培的,然后为了我所爱的外科,我忍了;第三次是今天,我认真的。5+3+x[微笑]太长了。洗碗小妹的工资都比我未来七到十年高,还没那么大压力,没那么多事情,可以结婚生子;在医院里做着最底层的工作,拿着没尊严的工资,在接近三十岁的时候还要打个电话:妈,我这个月生活费用完了(爸妈头发都快白了啊,我现在都不忍心要生活费了!);所谓跟国际医疗条件接轨,可国外这样培养人,他们给钱!他们有钱给!他们的医生他妈逼的有尊严有保障有地位!!!我们有什么?我们有高压有医闹有不完善的法律制度!!!他们培养的是精英,我们培养的是苦工!!!出规培的时候老师说中国的医疗在最黑暗的时候,然后我们相信未来可能会好一些。可现在[微笑]我看不见未来。如果有一天我真的离开了我挚爱的医学,我大概会哭上三天三夜,埋掉所有课本给它们立个碑,然后喝得大醉混混沌沌重新走一条路。挚爱又如何?满怀热爱满腔热血的付出投入和期冀,换不来尊严换不来体面的生活和自己最终喜欢的东西。换来的是父母的白头患者的不理解长久的靠接济的生活和无尽的打杂工作。我爱医学啊,爱的想哭。可现实已经让我哭了。我爱不动了[微笑]————————————————我在高三时,曾经多少次因为神经衰弱而在深夜里醒来,然后看着天边从黑到灰到泛白,心里想的就是那件白大褂;曾经我爸爸给我规划了几十个专业选择,给我提供了无数建议,被我一袖子挥开,然后我毫不犹豫地填了五所医科大学的临床志愿,不接受调剂;我因为高考失利各种原因,在读大学期间得了抑郁症,从梦里哭醒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未来到了临床,我要当个好医生,也是这个想法支持着我度过了那段最痛苦的时光,因为即便在极度黑暗中,“当个好医生”仍然是我放不下的梦想;我对解剖那么痴迷,我对外科那么痴迷,我对治好别人的病那么痴迷;我惊叹人体结构,我惊叹神经支配,我惊叹人体的自愈能力;我那么爱医学,那么投入地去了解医学知识,那么满怀期望地看着走过的一家又一家医院……可现在我觉得,我的一腔热爱喂了狗他妈的这样下去我连有尊严地活下去都做不到!我连喂饱自己都做不到!我拿什么来爱我的病人?!!!拿什么继续爱医学?朱炫男神说过:人这一辈子找到一件自己爱做的事,就是一个大写的骚。我他妈爱医学爱得要死啊!但我骚不起来啊!————————————————谢谢所有给我加油打气以及和我一起加油打气的人们?'ω'?啊呀,要是我有叶绿体该多好,自产自足吸点雾霾晒晒太阳就能茁壮成长。那我就可以安心为我所爱奉献啦。至于父母什么的,他们有工资,我有情怀就足够啦,他们能感受到哒(笑)(大笑)(仰天长笑)——————————重点不在于能不能成为一个医生。在于成为一个医生之后我能不能养活自己。只谈工作不给待遇那叫耍流氓?'ω'?什么叫尼玛硕士读出来可以当医生?(抱歉,对事不对人)当了医生又如何?收入还是他妈不如乞丐————————————————今晚和父亲打电话,他的一句“我们供你”让我一下子哭成傻逼。我是家中独子,成年乃至而立,让那样两个人为我操碎了心。却在他们慢慢步入晚年的时候还是个负担。哈哈哈哈哈(ㄒoㄒ)
嗯,然后医学生的就业年龄继续推后,大概就变成冯唐说的这样:我们教学医院的妇产科、儿科有一批极难缠的女教授,医技高超,富有献身精神。她们念医科大学的时候,拒绝一切男士的追求,认为求学期间,应该心如古井水。后来毕业了,当住院医,二十四小时值班制,无暇顾及儿女私情。转成主治医,管病房,起白骨,决死生,性命相托,责任太大,不能不尽心,婚嫁先免谈。升了副教授,正是业务精进,一日千里的时候,昔日同学们都在出成果,自己也不能落后,个人的事情暂缓。多年以后,终于升成教授,可以趾高气扬了,忽然发现自己的脾气越来越大,人已在更年期,再过两年,绝经了。当水想翻腾的时候,身子已经成古井了。好嘛,看来除了生科院外,医学院门口也应该贴一副这样的对联了:
利益相关:协和医大八年制在读。1月22 日更新,今天上午有幸拜访了协和的一位老教授,感慨良多。第一次在知乎上拿到这么多赞,感觉有责任在此与大家一同分享。我先说结论:从客观上讲,规培制度无疑是走向正规化、合理化、医师均值化的必经之路。虽然现在还有待遇以及规培细则等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它目前来看是有意义的。老师说起过60年代的协和,那时的住院医师辛苦程度简直超乎凡人的想象。然而住院医师却是拿着最好的待遇,在那个年代,吃穿不愁,单人单间,每时都有热水。你可以想想意味着什么。然而他们却是不见天日的,在医学楼、图书馆、宿舍永动循环。那其实就是规培该有的日子,但他们走出来的时候,就是能独挡一面的时候。大家对于待遇的问题都很看重,又想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少吃草。确实让人难以坚持,希望wjw在调控方面,真的能多下点决心。多听听医疗界专业人士的建议,多用心做好细节。如果大家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看医疗水平,我们就能知道我们的医学是在飞速发展的,但是还希望我们的配套体系能够跟上发展的步伐,不然这真的只是竭泽而渔。多的我也不说,大家都说了千百万遍了,然而今天我想跟大家灌点鸡汤。从主观上讲,请再仔细考虑一下你为什么要学医,然后我来讲今天的故事。老师认真的听完了我们对于规培和专培制度目前所做的任何吐槽:我相信我代表了所有给我评论和回答的朋友。1、长学制劣势。2、医学院校水平不均质化。3、待遇条件不能保证。4、苦力,学不到新东西。5、大城市生存压力。6、自己培训完之后未来的发展不明确。如果还有人觉得有遗漏,还可以再跟我讨论。然后老师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我把它概括给大家听一下。1、老师在法国留学的时候,医学院里的医学生都很棒,他有一个朋友,毕业后选择去了乡村做全科医生,工作压力小一些,而且赚的也可以。他过的很轻松。2、老师在法国学习的时候,带他的上级医师是一个很努力留在大医院里的女性。有一天老师下班吃饭,看到自己的领导坐在角落,很失落,问之,领导说:主任告诉我,感谢你十年来的付出与合作,明天你可以不来上班了。辞退,不需要理由,只是还不够令人满意。于是十年来的一路化为泡影。但是呢,老师说也有很多人通过钻研,得到了足够的成就,令人敬佩。老师说完话之后问我们所有人,如果是我们,选择做1 还是 做2。 各位看官无论学不学医,你也可以问问自己,选1 还是 选2。即换做我来说,我愿意学成之后做一份轻快的小医生,还是说要逼迫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奋斗过着苦日子,为了一个不明确随时崩塌的未来。我们一行人几个师姐还是毫不犹豫的决定选2。大一的学妹表示可能不太确定,但是她依旧不会选择1那样。我跟老师说可能我们现在的状况还不能与当时法国的情况相比,但是我愿意奋斗留在协和完完整整的接受所有的历练。这就是今天我想跟大家谈的主观上的问题:你对你热爱的东西愿意付出多少,而且你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转折点在哪里。老师告诉我,他一辈子也在这1与2 之间徘徊,但最终还是慢慢的在2这条路上走了下来,我们的人生,永远是在这个理想与现实之间的trade off。我把上面的两个故事换一下说法再来给大家讲一下。1、我觉得自己无法过一个安稳的生活了,于是我选择放弃,无论放弃学医还是放弃从医,或者选择去地方医院做一个小大夫,过完规培后平平静静的度日。也许可以挣很多,也许挣得刚刚够用但是活的很舒服。2、我选择留在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培训,我努力奋斗去选择更好的老师,更好的培训地点,在六年里两眼一抹黑不求任何结局的学医学艺。然后做出更有好的科研,选择在医学的道路上走到黑,哪怕我规培完了之后突然没了工作,我也愿意为这个后果承担一定的风险。诸位朋友,不负任何风险而明显的未来是不存在的,各行各业都一样。我觉得厌恶平凡却又对拼搏未来的恐惧,使得我们不断在徘徊。我读懂了大部分人内心的潜台词:我学医,从医,特别辛苦特别累,而且赚的少未来看不见希望。所以我很害怕,但是我又不愿意轻易的退出,只能挣扎。我也这样跟老师讲了。我想问学医的你们,追求的是什么。吃饱穿暖,干活儿少点,平平凡凡的日子?我觉得无论是学医也罢,不学医也罢,一个中等勤奋的普通人,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干普普通通的工作,那你28岁之后做几年医生,这些问题都能解决。你解决不了的,是自己的野心和不甘。为什么别人都可以那么好?为什么我要选择平凡?为什么我不能挣大钱干出一番事业?好,再来下一个问题,你是为了什么学医的呢?热爱,希望,挣钱,名望,尊重?如果你告诉我只是为了挣大钱,那你为什么学这这么痛苦的专业还要自己叫苦连天呢?赶紧撤不就得了?如果你是说我热爱这份职业只是现实情况太苦我受不了,那还有很多可以不苦的选择摆在那里,你可以选。如果你是真的热爱医生,那么你有多热爱?你敢为了一个不明确的未来为之奋斗么?奋斗到什么程度呢,你想用什么衡量?我跟老师讲,我可能去地方医院更受重视吧?老师说,为什么大家都找吴孟超做肝切除?因为他下刀到整台手术完成出血量不会超过200cc。为什么我们一年做几千台几万台手术,照常还得去学美国,学日本的专家?为啥?思维不一样,思考问题的见识不一样,能够理解病症的深度不一样。老师说完笑了笑说,你之前说拉三年钩浪费时间,谁不是那样过来的?关键问题是你拉钩的时候在干什么,在想什么,你到底对你手底下的这个病例好不好奇,想不想学到东西,看清楚门道。老师说之前有一个朋友,一直是一个比利时著名专家手下的学生,这个学生拉钩拉了好几年,从来没上过手,后来做到一助,还是没机会动手,但是他每台手术都在想自己老师为什么要这么下刀,这么进入,到了哪一步该需要什么东西,如果换成他他会怎么做。直到有一天,老师打了个电话给他,急性胃穿孔出血,我过不去了,你自己做了吧。业内的人明白这手术的难度,然后他就第一次动手做完了这个手术。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有没有理解老师行动的意义,其实老师都是看在眼里的。教授跟我讲,他们的实习时候,带他们的老专家就说: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你现在别急着做,以后轮到你做了别做砸在手里就行!那都是协和最精英的一代前辈,不也是这样拉着3-5年的拉钩过来的么。现在我们急着出徒,急着挣钱,急着稳定下来,其实说白了就是有点“怂”,不敢太冒险。老师跟我说,关键看你自己的好奇心,兴趣,能不能有一个探求的精神。大家可能在客观上都在抱怨,可是大家在主观上仔细考虑一下,虽然现在环境恶劣良莠不齐,但是大家真的对得起自己的这份热爱了么?之前有人说我们现在能沉下心来做事的人越来越少,我今天在老教授面前觉得自愧不如。说白了,我们现在没有能力和情怀去谈理想,因为大家都在过于快节奏的比较和抱怨中,丢掉了自己本该做好的那些事情。如果想要达成理想,走上巅峰,是要甘愿为了自己喜爱的东西吃苦受累的。本身医学就是一个不确定性极大的职业,全世界来看,都不乏一朝失误数十载白费的人存在。所以你们也可以看到国外的医学院里的人是再多么丧心病狂的念书。我们正处于这么一个时代,是变革的时代,那么在这个背景下,如果你热爱医学,想要做出一些事业,是一定要经过一些痛苦的。前提是你有一颗不变的初衷,能够坚持你的热爱一停不停的奋斗,甘愿承担风险。那么走过一段路程之后你你一定可以达到你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一个平衡点,来调控你前进的过程。有人说医患矛盾激化,有人说医生待遇低下,有人说为什么别人可以争我们好几番却干的活少,这是大家对于能使得医疗体系变得更加美好的声音。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医师资源紧缺,优秀的医生更是处处难求,所以如果真的能锤炼好自己的一身本领,也许真的可以在未来有一番作为。我们的未来都是不确定的,但至少目前我仍愿意努力前行,大家好好想想,多半都可以做出对得起自己内心的回答。这是一篇理智的,不掺杂洗脑成分的鸡汤。大道理说了一百万遍,看个人的理解吧。以上日 14:29:04--------------------------------------------------------------------------------------------------------------------------------------------之前两个镜像问题都答了…手机操作捉急不会附链接你问我如何看待?我觉得我看明白了,你让五年制变成了11年,还让不让我们八年制的活?总归来说,现在医疗资源缺乏严重,高质量医疗人才越来越少,国家着急,于是乎我开龟陪,让你们拿着少量的钱充当了大量的劳动力,这样一来也锻炼了平均能力,一举两得。于国于民民生大利,至于大夫的死活…能过下去就不错了。至于年龄事业发展等等,这些国家根本不会过多考虑…兔子什么时候是一个真的以人为本的国家了?只要能维稳,你活的怎么样跟我没关系。换句话说,我本人山东高考700分,从清华到协和,还要再拼这么多年,然后你告诉我我还得拿着那么低的收入去跟大部分医师培训…我清华的同学甚至现在都有在投行拿近百万年薪的了,至于其他各行各业,无不风生水起,我觉得是个人在这样的对比之下都忍不了。本来大家在龟陪之后就已经抱怨纷纷。现在国家却要这样来竭泽而渔饮鸩止渴。我觉得如果没有相关后续补充,中国大部分有可能撑起医疗的后续力量,如湘雅复旦同济北医等诸多八年制,都将大幅度衰减—没有人想学14年医出来在北上广拿着可怜的的。别再说红包了,你先想想一个正常的北大、清华、复旦、华科的学生32-33岁的时候该有一个怎样的生活。我同班打算出国的已经不少了,本来我还是想坚定的在国内混的,现在看看,好像除了转行或者出国真没什么出路了。毕竟人是得有点儿追求的。虽然医学教育参差不齐,但至少我还是可以拍着胸脯保证我们这里走出的人一点儿不比外国的医师差。然而看看职业未来发展和前景…一声长叹。我家庭一点也不富裕,如果你非要问我到时候如果留在国内会不会宰人,会不会拿回扣,我真的不敢想,我觉得我也不想接受这种挑战,换句话说,这就是社会对一个人灵魂的践踏和侮辱。本不应该这样的。最后这些国家该出的钱总归要算到患者头上,计生委想用这些政策提升医疗水平,就该在培训结束后给予应当的收入水平。不然,学习稍微好点的能蹦跶的,出国;头脑稍微活泛点的,改行。大家都在说往规范了改好啊,以后发展前景好啊。我无语我心善行医,至今仍未动摇,我愿意用全部的精力来医治,但我不愿意苟且的活着。未来几天将要拜访一位协和老教授,希望听听他的智慧。如果有机会再回来跟大家分享。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这让我想起伦理课上精彩的一幕,决策者没办法改变众多人的观念,于是开始以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来掩盖决策者对于社会矛盾的束手无策,用来给自己在大众面前树立起一个积极负责的形象。而且作为小部分人的你,吐槽再多,你还得接受
泻药。其实我早就看了这个话题,各位回答都很好了。我在补充一点点务虚的东西:这一系列政策如此明目张胆的压制高水平的医疗人才培养机制,摆明了要压低医疗水平。还有各省都在推广的药品招标政策,就是每月或每季度重新招标,每次都要在最低价基础上再减5%,新的招标要在上次招标基础上低5%。这样的行政干预摆明了是要压低药品质量。综合起来,低的医疗质量加低的药品质量,必然是缩短人均寿命,再配合延迟退休政策,和各种污染毒食品,我看老龄化问题就可以摆平了。
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没有廉价到几乎免费的专硕研究生和规培医生,很多所谓的大医院会垮台。主任们的高薪是建立在剥削规培医生的基础上的,规培医生的薪水讲出来简直丢人和羞耻,没有规培医生的无私奉献,就没有大医院某些科室低得吓人的平均住院天数和高周转率。规培医生的辛苦和付出,不仅拿不到对应的报酬,而且因为三年后几乎不可能留在规培医院,医院甚至连解约成本也没有。这样的廉价劳动力,既不用负担多大薪水,也不用担心占用编制和指标,三年后自动离职,我是院长我也恨不得多要。我敢断言,专科医生规培最后也会变成住院医生规培这样。不明确规培人员身份,不明确规培学员待遇,不保障规培学员利益,不规范规培学员和规培医院的关系,老是打擦边球,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解释权都在医院手里,到最后只有医院占了便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简直单纯可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啊!
就一句话,读医我对不起父母
1. 大批的医学生将沦为廉价劳工。2.大家体会一下现在医生的待遇。我在实习,武汉三甲,一个病人跟我们老师说,‘医生,能不能便宜点,我就是个坐办公室的,工资只有9000’。老师说,你挣的比我多……3.医生都会告诉患者,熬夜很伤身体,可是有多少医生每天能睡个好觉?4.医生都知道最佳生育年龄是25-27,可是大部分都不能在35岁之前生孩子,当然随着这一制度的出台,这个时间还要推后。 5.单纯提高入行门槛,医生的待遇和保障没有改善的话,可以想像除了一二线城市的顶级三甲医院外,下面的医院要么招不上人,要么人员素质更差。6.看病成本只会更高,医生怨气难平,医患纠纷只会更多。 7.朋友算了一下,如果读科研博,最终当上专科医生要15-18年,这种投入几乎只有家境殷实的人才能做到,但哪个富二代脑抽了会去学医?
利益相关:正在参与规培的小硕士这个文章是我对为啥我们国家的医生的服务价格那么低的思考。————————————————————————————首先我们必须完全抛开药品来回答这个问题,只谈医疗服务价格。 1.如果你把医疗服务当做商品的话,这个商品一定是昂贵的,因为服务的原本价值是市场或者说是供需关系决定的。1)先看需求:人对生命的需求是无尽的,而且是最大化的,也就是说人的寿命越长,这个需求就越大,而价格就越昂贵。治疗一个20岁的人得的病所花的钱和一个80岁的人能比较么,80岁的人肯定也想继续活下去。每个生病的人在生命受到威胁时都必然会想受到他所能承受的最好的医疗服务。2)再看供应:培养一个医生出来需要花费那么长的时间成本,现在又出现了专培,实际上培养医生出来的时间已经被拉到8-12年,当然这个在全世界也是惯例,都是一样。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所以只要在市场经济下,医生天然就是高薪。实际上也是,在美国评价年薪最高的职业一直被医生所垄断,美国的顶尖医生并不亚于金融从业者,现在加州不是有个新闻说一个医生状告他家财务会计贪污了他5000万美元的事儿么。 2.但是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国家政府采取了强制的手段,用政府手段没收了医生或者说医院的定价权。也就是说一切医疗活动,手术、门诊、检查都是国家定价!!所以医生和医院处于一个绝对劣势的地步,而中国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工会制度,无法罢工或者“步行”,医生无法反抗,所以这个过程从本质来说是用医生的个人劳动价值对老百姓进行补贴。当然这部分补贴并不是全部进入患者身上,还有一部分被广大的黄牛所拿去,比如说新闻里说北京儿童医院一个门诊号的黄牛价是800元人民币,但是实际医院只要14块挂号费,实际上这个名医的对患者进行医疗服务的本来价值就值800,但是被国家强制成14块钱。于是供需关系发生了不平衡,大批患者来就诊,只能选择排队。最后黄牛通过排队,花费时间成本赚走了这800块。患者抱怨看病难,医生抱怨工作累,患者医生一起抱怨政府懒政。患者、医生、国家三输,黄牛赚。美国政府是不可能敢这个干的,不然医生们早就罢工尥蹶子了。3.但同时医疗服务又非常特殊,因为它涉及到人的生存之根本,不像是同样是昂贵的五星级酒店,我可以选择不住,快死了但是医院不能选择不去。所以国家必须给贫穷民众一个基本医疗保障。可是这个基本的医疗保障谈何容易,去吃五星级饭店的人往往是有钱人,但是生最难治的病的人却往往是穷人!(有钱人往往更重视疾病的预防,生活环境更卫生,食物更安全)这导致了这个这个“基本”医疗保障也是极度昂贵。4.解决这个问题,无非就是(民众)纳税人、医生、政府三方之间的博弈。市场是靠着医生这方的,而国家必须得靠着民众一方,这是因为一方面国家并不像西方政府那样面对着医生工会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家可以讨好民众却并不需要像美国那样收高昂的赋税或者保险,并且国家给民众一个基本的医疗保障是它政局安稳的根本。所以国家想出了各种各样有利于“老百姓”制度,比如每年只需要交区区100块钱就可以报销看病的合作医疗,还有这个长年限的住陪,专陪制度。给民众一个“美梦”,优质的医疗其实是一个廉价商品的梦,当然这个梦也离不开广大媒体的宣传。(治疗高血压只要4毛钱。)所以这个问题基本无解,中国的医生应该会一直被压迫下去,至到完整的工会制度建立起来。让这个博弈能继续玩的下去。到那个时候无非就是走这么两条路。1、像美国那样,民众让步,缴纳高昂的赋税或者医疗保险(实际上一回事),保证医疗服务。实现这个的根本是中国能像美国那么富有,并且工会制度像美国那么完善。 2、像欧洲或者香港那样,建立一批公立医院,用比美国少一点的钱(也是纳税或者医疗保险)保证一部分时间的医疗服务,如果钱用光了,就排队往后排。(香港不是爆出做一个鼻咽部的手术排到2017年了么。)然后再靠广大的私立医院形成补充。————————————————————————————回到这个专陪制度本身,这个制度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毕竟全世界的医生都是这么做的,但是政府无限的压迫医生,取悦民众实际上也是杀鸡取卵。我们假设不发生散步、罢工等等不和谐的事情。仅仅只考虑政府无限逼迫医生群体让利,去补贴民众,结果就是医生变成一个垃圾职业,国家剩下的最后的招数就是无限降分录取,降分考试,最终还是伤害民众。这番景象我相信知乎里面其他答案都已经揭晓的差不多了。
三年规培、2—4年专科培训,我们国家的医学教育制度一直在向美帝看齐。可为什么医学生的准入门槛不向美帝看齐?医学生的教育资源投入的质量为什么不向美帝看齐?医学生的规培收入相对于社会的平均工资为什么不向美帝看齐?医生的收入相对于社会的平均工资为什么不向美帝看齐?医生的社会地位为什么不向美帝看齐?如果收入还不错,哪怕是规培个二十年也不妨。如果收入堪忧,长达数十年仅饿不死,人心又怎能安定了?我一直坚信,医生的行善之心永远不会消失。可无法坚信,一颗年轻的心,在长达数十年的贫穷与温饱中度过,如何能长时间行善?如果卫计委说,这是为国家与社会行善的。呵呵,我就笑了。国家与社会给了普通人什么?要他承担超出他权利之上的义务?如果卫计委说,做医生,没必要把钱看那么紧。呵呵,我就笑了。卫计委要求医生道德自律,那为什么自身不道德自律,偏偏坑年轻医生的青春?道德与修养属于上层建筑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卫计委不会否认。可亲爱的卫计委,你能不能告诉我,年轻医生这个群体,未来的经济基础在哪里呢?————鉴于大家如此热情,那我就取匿了。————3月24日更新——个人微信公号:文医范,ID:wenyifanyixue。欢迎找我来玩。附二维码:
深夜更新:忽然想到一个问题,细思极恐,这样,培训基地以外的医院还会招聘需要送出去委托培养的人吗?我是院长,我也不招啊,不如等他们作为社会人员自己把住陪专陪考完了再招进来,岂不省了好大一笔委培费,也不用费时费力让人事科搞招聘了,能考过这些的直接要就行!有资格做规培基地的医院就更不缺人咯,教学三甲医院只需要少数在编医生,实习生贴化验单,研究生做实验搞科研发SCI,规培生写病历拉勾管床,都是免费劳动力,看来以后教学三甲医院只需要每个科配几个主任就行了。卫计委: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而已!广大医学生以及小医生们:日本是6年制医学院毕业拿到执照后医院5年培训(分前期3年,后期2年,后两年有专业方向),类似我们的规培,然后进入专门医培训阶段,类似新闻里的专科培训,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都相差不多,基本稳定,不会随意改革,其实年限倒是差不多,重要的是一培训要学到东西,二待遇提高,工作量大也没什么好说,关键是国内规培大多学不到东西,很忙很累风险大,待遇又低,基本生活不能保证。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总体上医务人员紧缺将会越来越严重,一是生源减少,素质降低,优秀学生不会选择医学,二是医学生改行将增多。从医院角度,基层医院缺少医生的现象在短时间内更加严重,年轻医生都去规培基地了,长期看基层医院的人才梯队断层不可避免。从卫计委角度,又是一个拍拍脑袋想出来的跟国际接轨的主意,典型的庸政懒政医改不是变魔术,耍耍花活就能干好的,妄想不加大投入,靠压榨医务人员来获取医改政绩,是必然要失败的,最后的苦果却是要由老百姓们来承担。前些年医院和财政脱钩,自负盈亏,到这些年加大力度压榨医护,这是药丸的节奏,一颗赛艇,我已考虑脱身了
来知乎,参与讨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寺庙烧香拜佛禁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