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殿堂前供香客熊猫烧香病毒祈福用的大香炉一般是多高尺寸?

寺庙即、与、的合称。现代汉语泛指、,包括各类、供奉、或人物、历代贤哲、历史著名人物的祭祀,与英语temple专指宗教场所含义不同。·寺与寺院
寺院为的总称,现代也指其他的建筑如。
* 寺:僧众供的处所即佛寺,还包括;
* :和的合称;
* ():小佛寺,多指所居之处。
庙指祭祀、神佛或历代贤哲的地方。如、、、等;
* 庙宇:为供神佛、或历代贤哲的地方。宗教祭祀
* ,称为(或)、;
* ,称为庙、寺,参见:、、、;
* ,称为(观);
* ,称为;
* ,汉语多译作;
* 汉语对非中国本土其他宗教的祭祀地,常译作庙宇,如“”、等。
中华民族始祖
* 人物纪念或民间信仰
寺庙——我国的艺术瑰宝库,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但在佛教中,寺·庙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五当召等。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  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如孔庙、文庙,雍和宫,天坛等。  伊斯兰教称之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称之为“教堂”。  在原始或民间中,称之为“庙”、“祠”,如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叫太庙、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岱庙等·。如祖庙、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  寺庙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乃当之不愧。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  同时,寺庙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围,同时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寺庙可以产生一个安定脸孔让一个不满的人口变得安定(本段文字乃游戏《文明3》中形容寺庙作用时候用到,请楼主删除之,以免给后来人造成迷惑)。  在上古时代,几乎每个城市都会有一座寺庙来供奉他们的守护神。而多数的城市都会有多座寺庙来供奉其他的神明。而到了现代,寺庙变成了一个礼拜的地方,像是礼拜堂以及教堂。在上古时代的社会中,寺庙被认为是神的居住地。信徒们会带食物、香料、稀有物等贡品来到寺庙,当做是对神明的敬意以及尊重。寺庙存在城中可以带给人们平和的效果,通常有智慧的领导人都会在城市开始成长时尽快地设置寺庙。
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式。尔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遂呈现新貌。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加山号。  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开元寺。  此外,寺院若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  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别。  若依宗派,则分为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
一、在寺院住宿一定要遵守寺院里规矩,出家人一般早上起的很早,早上送早课,大部分四点以前就起来,他们睡眠的时间是很短的,所以一定要遵守寺院里的作息时间。
二、一般寺院挂单都没有规定要交多少钱。都是自己发心交的,多少都可以。不过有些寺院是不能住外人的,还是提前问清楚比较好
佛法来中国后才有寺院。因为佛法是方便多门、不拘形式,在印度佛陀在世时并没有,只要有大的场所即可,能容纳佛的经常随众,经上讲1250人,实际上是1255人,连佛是1256人。佛法传到中国就有了寺。
佛法是汉朝时传到中国来的。当时的“寺”是办公机关,直属于皇帝下面一级单位的办事机构;属于宰相下的一级单位称为部,宰相下面有6部,部的长官、首长叫尚书,次长称侍郎;属于皇帝下面办事机构的首长叫卿。皇帝下面办事的一级单位有9个,共9个寺,长官称为卿,所以“寺”不是庙,它是一个办事机构。佛教到中国是由皇帝来接待它,那时外交归皇帝管,不在宰相底下,宰相管内务。专门办外交的是一个寺,名叫鸿胪寺,专门招待国外贵宾的,就像如今的外交部,该寺的卿就是外交部的部长,就是首长。当时鸿胪寺接待印度佛教的使者时,觉得佛法挺好,谈得很投机,就想把使者留下,但又不能常住鸿胪寺,于是在9个寺之外增设一个寺,即佛寺。第一批出家人就长远留在中国,不让他们回去,该寺即白马寺。那时首都在洛阳,该寺管佛陀教育,他们的工作是翻译经典、讲解佛经、指导修行。
于是,中国的教育部就变成了两个:一个是皇帝下面白马寺办的社会教育,上至帝王、下至庶民都修学的;一个是宰相底下的礼部办的国家传统教育。一个归皇帝管,一个归宰相管。寺的起源是这么来的,如今讲“寺”后面来个“庙”字,就不成话了。
庙是供鬼神的,皇帝祭他的祖先叫太庙,普通老百姓的叫祠堂,供养鬼神的地方称为庙。把寺与庙拿来相提并论,差得太远太远,不像话。寺不是庙,寺是一个办理佛陀教育的机构,如今政治制度变了,但这个名称一直没有变,形式也没有变。从前皇帝办事的机构是宫殿,那么佛寺也不例外,也是宫殿式的建筑。今天我们看看总统府、行政院、教育部,建筑都是宫殿式的。如今我们名称还保留、守旧,建筑的形式也是守旧,还是用宫殿这种方式,里面的内容变质了,天天去念经超度死人,跟鬼打交道,佛陀教育不教人、而去教鬼了,这个意义完全错误。所以,如今称佛教是宗教,也不是没有道理,跟鬼神打交道,这不是宗教是什么,当然是宗教。所以,佛陀教育由教育变成宗教,这是很不幸的事。
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式。尔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遂呈现新貌。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加山号。
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开元寺。
此外,寺院若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
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别。
若依宗派,则分为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
寺庙既是人们宗教信仰的皈依之地,又是历史文化的汇聚之所。不过,像少林寺、报国寺、法门寺等天下名刹或许大家早就熟知了,今天咱们要去瞧瞧那些与众不同的寺庙。  ¤贝壳庙  在台湾三芝乡的横山上,有一座名为“”的庙宇。令人惊奇的是,整座寺庙是用上百种珊瑚和六万多种贝壳堆砌而成的,连寺庙的墙壁装饰也不例外。  贝壳于当地一位信徒所发的要建庙供奉济公活佛的宏愿。整座寺庙历时两年才建造完成,庙门口就能看到贝壳雕饰、龙首鲤鱼身的“鳌鱼”,是祈雨消灾的吉祥物。此外,用珊瑚装点的十八罗汉隧洞、龙柱、香炉等也色彩鲜艳,很有看点,让人如同置身于海底世界。  ¤酒瓶庙  废弃的酒瓶,你会拿来做什么?答案或许千奇百怪,但泰国的僧侣却颇有创意地拿来盖了座“酒瓶庙”。  寺庙位于泰国首都曼谷东北640公里处。庙宇的建造者起初嗜酒如命,皈依佛门后开始觉醒,希望用酒瓶建寺以警醒世人。于是从1984年起,僧侣们开始搜集酒瓶,前后历时25年,耗费150多万个废弃酒瓶,建成了一座有主殿、大厅、宿舍、洗手间等20多所建筑的寺庙。  酒瓶建筑不仅色彩鲜艳、不会褪色,而且易于清洗。寺庙不仅治理了当地环境,还降低了建寺成本,可谓一举两得。如今,这里已成为泰国知名的旅游观光地。  ¤独柱庙  庙宇建筑通常鳞次栉比、规模宏大,可在越南却有一座独柱支撑的袖珍小庙。  独柱庙位于越南首都河内的巴亭广场西南,是独具特色的越南古迹之一。说是“庙”,其实就是一座柱上小亭,柱子立于荷塘之中,使小庙有悬空漂浮之感。  独柱庙实际上原为延佑寺,曾经是规模宏大的皇家寺院,如今仅有独柱庙遗留了下来。大柱原本是一根巨木,后来毁于战火,如今只能用水泥柱替代。独柱庙虽小,里面供奉的观音菩萨据说却极为灵验。  ¤蛇庙  庙宇通常让人精神怡然,可要进马来西亚的“青龙庙”,确实要有点胆量。  青龙庙位于马来西亚的槟榔屿,是一座供奉宋朝老中医“清水祖师爷”的小庙。令人惊异的是,庙内的神龛、香案、烛台、梁柱上,到处是青黑花纹相间的野生毒蛇,且都没拔毒牙。虽说景象可怕,但毒蛇们白天在庙里睡觉,晚上出来觅食,与游人们倒也相安无事,而信徒们都相信,这是神灵感化的结果。  ¤猪庙  在日本京都的护王神社里,到处都是猪的形象:门口是充当门神的野猪;喷泉从猪石像的嘴里流出,供香客们净手;而野猪动物标本、泥塑猪、猪画像更是随处可见。将其称之为“猪庙”毫不为过。  不过,神社供奉的并非猪,而是日本奈良、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国晚唐时期)的名臣。传说和气清麻吕在流放途中曾遭人追杀,身处险境之际,竟有三百头野猪相救,从此野猪被奉为其家族图腾。如今人们不仅会来此祭祀,年轻人还很热衷于在这里举办婚礼呢!
■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汉地最早的佛寺——阿育王寺,中国第一位佛教信徒刘英建造  ■民间第一寺——永宁寺  ■正史记载的最早寺庙——浮图祠  ■第一比丘尼寺——竹林寺,中国第一位比丘尼净俭建造  ■中国第一佛寺——龙华寺,取经第一人法显建造  ■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独乐寺  ■天下第一刹——少林寺,中国禅宗发源地  ■神州第一坛——戒台寺  ■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桑耶寺  ■佛、道、儒三教合一寺庙——悬空寺,现存唯一的  ■最早的清真寺——怀圣寺  ■中国佛教禅宗之源——华林寺  ■中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东林寺  ■中国现存最古的佛塔——嵩岳寺  ■现存最大、最早的藏式佛塔——白塔寺  ■现存最大道教宫观——永乐宫  ■第一禅林、川西第一丛林——昭觉寺,入门不见寺、十里听松风  ■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哲蚌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北方最大的佛教丛林——红螺寺  ■岭南禅林之冠——南华禅寺,岭南第一山  ■中州一绝——水帘寺  ■云南规模最大的寺——华亭寺,昆明现存最久的寺庙  ■云南藏传佛教寺庙之首——噶丹松赞林寺,被喻为“小布达拉宫”  ■贵州佛教的第一丛林——弘福寺  ■北京地区最早的寺庙——潭柘寺,皇家第一寺院  ■北朝最初名胜,东土第一道场——宝相寺,
中国十大名寺介绍我国著名的古寺:白马寺、灵隐寺、少林寺、寒山寺、隆兴寺、清净寺、大相国寺、卧佛寺、塔尔寺、扎什伦布寺。
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在河南洛阳市东郊,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白马寺
院。白马寺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白马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
杭州灵隐寺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清康熙南巡时,赐名灵隐寺为“云林禅寺”灵隐寺全盛时期,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灵隐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
登封少林寺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北12公里的少室山麓五乳峰下。因寺院坐落在丛林茂密的少室山阴,以此得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95年)。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宗。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的祖庭。传说少林拳是达摩创造的。少林寺以其卓绝的少林武功名扬天下。少林寺保存有唐代以来的碑碣石刻共计300多块,其中的一块\"太宗文皇帝御书碑\"记载了少林寺十三僧人勇救唐王李世民的史迹,碑文为唐太宗亲笔书写。少林僧人练武、习拳的情景在寺内白衣殿的壁画之中均有描绘记载。
苏州寒山寺
寒山寺始建于公元502年的梁天监年间。到了二百年后的唐代,相传唐时僧人寒山曾在该寺居住,故改名为“寒山寺”。自从唐代诗人张继题了《枫桥夜泊》一诗后,寒山寺便闻名了。寒山寺中的主要景点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文《枫桥夜泊》、枫江第一楼。
正定隆兴寺
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原名\"龙藏寺\"。宋初,太祖赵匡胤敕令在龙藏寺内铸造铜佛,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龙藏寺为隆兴寺,俗称大佛寺。
泉州清净寺
清净寺又名艾苏哈子大寺,位于市区涂门街。始建于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回历400年),创建和重修者皆为阿拉伯伊斯兰教徒。清净寺建筑采用西亚形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清净寺面积2100平方米,现在主要建筑在门楼,高20米、宽45米,辉缘石和白花岗石构筑,三形尖顶拱门。
开封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自由路西段。开封是“富丽甲天下”、“自古帝王都”的历史文化古城,民间向有“一苏二杭三汴州”之说。而“大相国寺天下雄,天梯缥缈凌虚空”(元·陈孚),寺院历史上名僧辈出,名士荟萃,活动频繁,寺藏丰富,鼎盛时期辖64禅律院,占地达540亩。高僧、达官、文人、使节、民众出入其特别是北宋期间;佛事,大相国寺、巡幸、文娱、参访、商贸汇集其中,成为中外佛教及文化交流的中心,深为海内外佛教界瞩目。
北京卧佛寺(十方普觉寺)
卧佛寺即\"十方普觉寺\"。它位于西山北的寿牛山南麓、香山东侧,距市区30公里。卧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涅磐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据元史记载:当时铸铜像冶铜50万斤,用工七千。铜佛身长5米作睡卧式,头西面南,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头。卧佛后面围坐着12圆觉菩萨,他们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构成一幅释迦牟尼涅磐于婆罗树下,向12弟子嘱咐后事的景象。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古称“佛山”,藏语称为“衮(音gun)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座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是我国喇嘛教(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诞生地,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届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尔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塔尔寺整个寺院是由众多的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组成的一个汉藏艺术相结合的辉煌壮丽建筑群,占地面积约600余亩.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市尼色日山南侧,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扎什伦布寺是西藏佛教格鲁派在后藏地区的最大寺院,又是西藏地区之后历代班禅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扎什伦布寺始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全寺分宫殿、勘布会议(后藏地方政府最高机关)、班禅灵塔殿、经学院四大部分。经学院有措钦大殿,4个扎仑及下属的64个康村组成。
编辑本段游览寺庙常识
弥勒菩萨名“阿逸多”,释迦牟尼弟子,南天竺人,后来由人间生在兜率天内院中。也有把布袋和尚称为弥勒菩萨的,源自浙江(图库)奉化在五代时有一僧人常携布袋,教化群众,颇受群众信仰,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胜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弥勒佛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韦驮天——传说唐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三洲(北洲无出家人),护助诸出家人。宋代以后,便在寺中塑了韦天像,又和佛经中所说韦托天相混,一般称为韦驮菩萨。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即是正殿,或称大殿。大雄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尚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佛教的教主,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释迦族的一位王子出家成佛,教立了佛教,所以称为释迦牟尼佛。一般多在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立像,其中年老者名“迦叶尊者”,佛涅??以后后世称他为初祖;年轻者名“阿难尊者”,迦叶尊者涅??以后后世称他为二祖。  俗称释迦牟尼佛为如来佛,这是不对的,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是说某佛。就像先生阁下不能说明是某人一样。
游览寺庙常识
弥勒菩萨名“阿逸多”,释迦牟尼弟子,南天竺人,后来由人间生在兜率天内院中教化菩萨。也有把布袋和尚称为弥勒菩萨的,源自浙江(图库)奉化在五代时有一僧人常携布袋,教化群众,颇受群众信仰,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胜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弥勒佛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韦驮天——传说唐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三洲(北洲无出家人),护助诸出家人。宋代以后,便在寺中塑了韦天像,又和佛经中所说韦托天相混,一般称为韦驮菩萨。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即是正殿,或称大殿。大雄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尚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佛教的教主,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释迦族的一位王子出家成佛,教立了佛教,所以称为释迦牟尼佛。一般多在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立像,其中年老者名“迦叶尊者”,佛涅??以后后世称他为初祖;年轻者名“阿难尊者”,迦叶尊者涅??以后后世称他为二祖。
俗称释迦牟尼佛为如来佛,这是不对的,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是说某佛。就像先生阁下不能说明是某人一样。
大云寺内高耸的金顶宝塔下供奉着远近闻名的佛祖铸铁头像,又称铁佛寺。位于临汾市西南方,始建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不过,眼前的寺院是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建。
佛教自东汉从印度传入中国,到唐朝进入兴盛时期。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逐步执掌李唐政权。他十分崇信佛教。当时一个叫法明的僧人,聚集一群信徒,胡乱编写了一部佛经《大云经》,经文颂扬武则天是西天弥勒佛化身,受佛祖意旨,特以大周替代唐朝为中国之主。这些编造的经文迎合了武则天的心理,为她造了不小的声势。于是,武则天下诏书各州府都要修造大云寺,供奉佛像,设坛讲经《大云经》。为此动用了大批劳动力,耗费了巨大的国库财务。临汾这座大云寺,就是那时留下的产物。
广胜寺位于洪洞县东方17公里处,坐落在松柏葱郁、风景秀美的霍山南麓。霍泉之滨的佛教圣地——广胜寺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据历史记载,早在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就被佛家看中奉敕开山建寺造塔,当时叫俱卢舍寺,又叫阿育王塔院。与其他著名古寺一样,广胜寺也随着佛教的盛衰而几度兴废。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汾阳王郭子仪重修庙宇,扩建禅院。竣工后,唐代宗御赐“大历广胜之寺”匾额,因而改名“广胜寺”。“广”的含义是佛法于天,“胜”意指风景佳妙优美,所以广胜寺即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的寺院。
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广胜寺毁于地震。如今我们看到的阔寺高塔系元明两代陆续重建、屡加修葺而成。
整个景区由两寺一庙一泉水四部分组成。雄踞霍山山腰者为上寺,坐落在山脚、面临霍泉的是下寺、下寺西侧是水神庙,庙前有霍泉和分水亭。整个建筑群依山傍水,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充分显示了我国寺庙建筑的民族风格和艺术魅力。
天童寺创世于晋朝,是宁波最著名的古寺之一。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历经沧桑,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寺院现存规模基本上保持明朝格局。
《寺庙》歌曲
张峰奇-寺庙  专辑:  寺庙  张峰奇  词:张峰奇曲:张峰奇  LRC:叶泽生  深山有一块圣地是修行的静土  里面住着出家人众生在里面修行  参访的居士里头和那路过的过路人  见到庄严的寺庙恭敬顶礼拜佛脚  里面没有任何的烦恼没有愚痴的困扰  精进用功修行不停别问到底行不行  清静的佛堂庄严的法相  精进用功修行不停  看着佛像心生恭敬  想一想我是该修行  清静的佛堂庄严的法相  精进用功修行不停  只要虔诚的像佛顶礼  就能还我清静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安徽农业科学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4次
参与编辑人数:8位
最近更新时间: 20:56:12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寺庙殿堂前供香客烧香祈福用的大香炉一般是多高_佛教网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604贴子:
寺庙殿堂前供香客烧香祈福用的大香炉一般是多高收藏
寺庙殿堂前供香客烧香祈福用的大香炉一般是多高尺寸?
1楼 17:48&|
相关的贴子48465395相关的图贴
登录百度帐号
内&&容: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中国寺庙布局
转载自网络
CDG中国设计集团
寺庙建筑一、寺庙朝向: 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 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 ②西藏(zà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 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 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 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 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因为他还没有接班,所以还没有成“佛”)。②、四大天王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王护卫(注:不是四大金刚啊,)佛教里的四大天王和《封神榜》里的不一样,佛教的四大天王不叫魔礼青,魔礼海,魔礼红,魔礼寿。他们分别是: 东方持国天王:身青色,名提多罗吒(zhā),手拿宝珠,有的说拿大刀,有的说拿琵琶。统率毗(pí)舍阇(dū)(癫狂鬼)。 西方增长天王:身紫色,有的说青色,名毗(pí)流驮(tuó)迦(jiā),手拿金刚杵(chǔ),有的说拿剑,统率鸠(jiū)盘荼(tú)和饿鬼。南方广目天王:身肉色,名毗(pí)流博叉,手持龙(好像也有持蛇的),统率臭饿鬼。 北方多闻天王:身青黑色,名毗(pí)沙门,一手持伞,一手持银鼠(神鼠)。也有手托宝塔的。统率夜叉,罗刹等。在佛教里托塔天王和多闻天王是一个人,是哪吒他爸,在《西游记》和《封神榜》被改成两人了。 中国人将四大天王汉化,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说“四大天王”是“佳梦关魔家四兄弟”,其实是中国人的创造,并非是佛经中的记载,只是小说内容而已。 东方持国天王(魔礼海):掌碧玉琵琶一面——职“调”;(琵琶可以“调”音,取谐音) 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因宝剑“锋”利,取谐音。) 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紫金花狐貂(白鼠)——职“顺”:(貂皮摸着手“顺”,取谐音。与佛教的有区别了。佛教里广目天王手里拿的是“龙”,或者“蛇”。) 北方多闻天王(魔礼红):掌混元珠伞一把——职“雨”;(有“雨”伞一把嘛,取谐音。与佛教有区别。佛教里多闻天王一手拿伞,一手拿“银鼠”或“宝塔”。) ③、韦驮菩萨 弥勒佛身后大屏风背面为神将韦驮。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教护法神。韦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该像为立像两足平立,十指合掌,杵的位置则很有讲究: 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 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4)大雄宝殿: 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大雄宝殿前大院正中摆放着一个大宝鼎,通常刻有该寺寺名。其北则摆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炉。殿前各有旗杆一对,旗杆顶部各有一个幡斗,有的还设一对雕龙柱或一对玲珑塔。殿内佛像前张挂着许多经幡、欢门及各种法器,使大雄宝殿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一般殿堂为三开间,大雄宝殿则为九五开间,象征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供奉佛祖释迦牟尼,有一、三、五、七尊不同。 ①、一尊佛 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种造型姿势: 第一种:坐佛。 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直伸下垂,名为“成道像”。 或者: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环形名,这是“说法相”。 第二种:立佛。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这名为“栴(zhān)檀(tán)佛像”。 第三种是卧像。释迦牟尼涅像。释迦牟尼入寂钱向众弟子最后一次说法像。卧像四周大多塑有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像。 ②、三尊佛 有“三身佛”、“横三世”与“竖三世”之分。 A、“三身佛”:释迦牟尼佛的三种化身。 中尊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 左尊为报身佛:卢舍那佛 右尊为应身佛:释迦牟尼佛 B、“竖三世”:是按时间先后排列的; 中间为释迦牟尼,为现世佛; 左边(东)为释迦牟尼的老师“燃灯佛”,亦称“过去佛”; 右边(西)为“弥勒佛”,释迦牟尼弟子,亦是法嗣,也称“未来佛”。 C、“横三世” 所谓“横三世”是按空间、地域划分势力范围: 中间为婆娑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 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教阿弥陀佛。 ③、五方佛: 供五尊佛的通称东西南北中五方佛。 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佛身颜色:白色。代表意义:自性清净;所转烦恼:无明烦恼; 所成佛智:法界体性智。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为密宗金刚界五方如来之首,代表五佛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也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 东方不动(身)佛;佛身颜色:蓝色,代表意义:法性不变;所转烦恼:嗔(chēn)心;所成佛智:大圆镜智。 南方宝生佛;佛身颜色:金黄色,代表意义:增益行愿;所转烦恼:我慢;所成佛智:平等性智。 西方阿弥陀佛:佛身颜色:红色,代表意义:平和安适;所转烦恼:贪欲;所成佛智:妙观察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佛身颜色:绿色,代表意义:一切成就;所转烦恼:嫉妒;所成佛智:成所作智。 ④、七尊佛: 供七尊佛的是包括释迦牟尼之前的六佛。 过去七佛,又称原始七佛,佛经记载娑婆世界过去曾有七佛,而释迦牟尼(Sakyamuni)是最后一位。在他之前还有先出世的六佛(从左往右,即从东向西):①迦叶佛、②拘留孙佛、③尸弃佛、④毗婆尸佛、⑤毗舍浮佛、⑥拘那舍尼佛、⑦释迦牟尼。 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千佛的三佛,后四佛为现在贤劫千佛的四佛。 过去七佛,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前的过去六位佛,加上释迦牟尼佛是过去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的七位佛陀。 殿内两侧多塑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此外,寺中常供奉的还有菩萨。菩萨中,属文殊、普贤、观音、地藏(zàng)菩萨最为著名。中国的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则分别为文殊、普贤、观音、地藏(zàng)菩萨的道场,这也是中国特色!殿堂内的陈设也业已中国化,如殿外的照壁、牌坊、石狮、经幢、香炉、宝鼎、云板、台座、石灯、祭台、幡杆(藏(zàng)传有风马旗等;殿内的欢门、经幡、长明灯、供养台、供具、钟鼓、木鱼、磬、烛檠、蒲团等。 ⑤、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十二圆觉) 大殿两侧多供奉有十八罗汉、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不过,大多数都为十八罗汉像。两侧各九尊罗汉。 ⑥、三大士(或者大型海岛观音) 在正殿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龙。 海岛观音像:有些寺院于大殿背后修海岛,面北而设观音像,立海岛上,观音右手据杨柳,左手托净瓶。海岛四周依据《法华经o普门品》作“观音救八难”的塑像。在观音像两旁有善财童子(出《华严经o入法界品》)和龙女(出《法华经o提婆达多品》)像作为胁(xié)侍(shì)。 ⑦、东西配殿: 规模较大的佛寺在大雄宝殿两旁还有东西配殿。 东为伽(qié)蓝殿,供像三尊:波斯匿王(中)、柢陀太子(左)、给孤独长者(右)。 两侧常供十八伽(qié)蓝神守护寺院; (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是“僧园”之意。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是释伽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西为祖师殿,专祀该宗奠基与功绩卓著的祖师。 正中是禅宗初祖达摩禅师 左方是达摩六传弟子唐时的六祖慧能禅师 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建立丛林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 其他宗派的寺院,也有在祖师殿内加祀本宗祖师像的。 (5)四堂 指法堂、照堂、经堂与讲堂。一些大型丛林都会有法堂和照堂,置于大雄宝殿之后。 ①、法堂: 为禅门演说佛法的地方。法堂内佛像已不是主体,不少佛寺不设讲堂,一般就在大雄宝殿诵读经书或举行佛教仪式。 法堂的中央设一座台,安放案桌(讲台)和法座,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席。法座背后有一个大的屏风,常常有狮子吼图。因为佛教常以佛说法比喻为狮子吼。 ②、照堂: 在法堂之后,两堂实际上为一座建筑物的前后两个部分,前者为法堂,后者为照堂。寺庙的“主持”如果事情多,就由级别次一等的首座主持说法,因此不在僧堂(法堂)而在照堂进行,因此设法座。此地在僧堂之后,光线不太好,因此取名“照堂”,希望阳光(佛光)普照之意。这里也是寺庙管理人员如首座向僧人发布消息、处理事务之所。 ③、讲堂: 亦位于大雄宝殿之后。讲堂也是讲说佛经的地方。中小型寺院没有法堂,就以讲堂代替法堂。如果有法堂,那么讲堂就置于法堂两侧的厢房内,或者安排在佛殿和法堂之间两跨院之中。寺院是演说佛经、念经、皈依力戒之所。 ④、经堂: 为藏(zàng)经之堂和僧众念经之所。它与藏(zàng)经楼不同。藏(zàng)经楼是寺院图书馆,用以储藏(cáng)寺院内一切图书。藏(zàng)经楼则专门储藏(cáng)佛教经典,《华严经》曰:“自归于法,愿与众生;深入经藏(zàng),智慧如海”。汉式“经堂”与藏(zàng)式的“大经堂”也有所不同。喇嘛庙里大经堂类似汉式的“法堂”,是高僧说法之所。置于寺内主要位置,开间九到十间,高敞,宏大,可容纳2000多人听讲。 (6)四台 指乐台、拜台、高台、戒台四大台。皆为高台。四台名称不同,功能亦有重合。一般寺院只会建其中一种,而兼其它几种功能。 ①、戒台:一般称戒坛,古印度叫“曼陀罗”,中文译为“坛”。坛建在寺院内地势较高处,台子也较高,为僧众受戒之所。汉式寺院的坛场则建在寺院内空旷之处。凡是禅宗律宗寺院,皆在戒台前立一石碑,上书“禁荤酒入山门”,称“戒坛石”。 ②、乐台与拜台:乐台俗称“月台”,有的送佛教派又称“拜台”,是寺中在佛前举行宗教仪式时,用来演奏佛教音乐的地方。一般建在大雄宝殿之前,其高度与大雄宝殿的须弥座相平。开间一般是三到五间,形状为方形。正面设一台阶。古刹的东西两侧还有两部台阶。 ③、高台:在寺院独立处建台,该一般在丈二。台上建合院房舍或一组殿宇,是寺内极其尊贵处。主要用来供奉寺内主要佛像,如银川海宝寺,洛阳白马寺。唐玄奘曾在白马寺高台内翻译由印度带来的佛经。 (7)罗汉堂: 罗汉是释迦摩尼的弟子,男性僧人。又名阿罗汉,意译为“杀贼”、“不生”等,为明智应礼之人。佛教有的寺院设有罗汉堂,有的还单独建有罗汉院。 寺院供奉的罗汉有多种:最常见的有十八罗汉、十六罗汉和五百罗汉。唯有大型寺院方建,也往往是该寺最有华彩之处,如苏州的西园寺,北京西山的碧云寺,四川成都的宝光寺,上海的龙华寺,武汉的归元寺,昆明的筇竹寺等。 五百罗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或佛陀涅槃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印度古代惯用“五百”、“八万四千”等来形容众多的意思,和我国古人用“三”或“九”来表示多数很相像。因此,“五百罗汉”不一定就是五百,而且他们的名字也不是明确的。 正因罗汉的数量、姓名和造像没有经典仪轨依据,所以,各地寺庙在建罗汉堂时,往往数量规模和人物造型都可能不一致。 (8)禅房 又称禅屋、禅居、禅堂。禅宗寺院以“禅那”为宗旨。“禅那”意谓“思维”或“静思”,也就是需要安静地思考问题,这就需要静居之处,这就产生了禅房。禅房一般在寺院的后部或方丈室附近,修禅人居住之所。 (9)监院、方丈院 监院是寺院的总管,地位仅次于方丈。早期的寺院两者的区别在于:方丈是德高望重学问高深的僧人,该寺院的精神领袖;监院是该寺院的最高行政长官,寺院的实际管理者。唐代以后,对监院的选拔往往既强调有学问、懂佛法,又能认真办事的僧人来充当,监院与方丈的职责开始混同。 方丈院是监院或方丈的正寝之所。一般在寺院的后部单独建一处房屋或院落,作为寺院住持的住所。古代维摩居士之石室为方形,长宽皆一丈,故曰“方丈”。后来的方丈室虽为寺院住持的住所,但并不奢华,面积也不大。后来的监院或方丈常在寺院旧房屋中处理公务,一些小型寺院,也不设方丈院,而将寺院内的旁院、跨院作为监院、方丈止息之所。 (10)大斋堂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僧人不管地位高低都集体就餐,决不能分散就食,所以众僧人就食处称之为“大斋堂”。大的寺院的灶房大锅一次都可煮饭一石以上,烧菜百斤以上。即使有如此大锅,对于一个有上千僧人的大型寺院,再加上四方慕名而来的云游僧人,即使有几口大锅也不能满足千名以上僧人在一起同时用饭,因此就产生两种用餐办法:一是分成几批用餐,以保证都在一个大斋堂用餐;另一种是分成几个大斋堂,以保证能同时用餐,基本上没有破坏集体用餐的古训。台湾的佛光山和中台禅寺等大型寺院皆采取此法。 (11)藏(Z?NG)经楼 有名的寺院大都建有藏(zàng)经阁,位置在佛寺最后一个院落,常为一座两、三层的阁楼,作为储藏(cáng)佛经之用。在藏(zàng)经阁的两侧,设有配楼或配阁。这种做法后来传到日本。不过名称稍有不同,如日本法隆寺、唐招提寺的藏(zàng)经阁叫经藏(zàng),法华寺则叫经库。经藏(zàng)或经库内俱供奉付大士像,即我国六朝时梁代善慧大夫付翁之像。因为他发明了轮藏(zàng)方式,曾建立大层龛等藏cáng)经方法。另外,阁内还设释迦摩尼像,胁持二菩萨像。有的还供奉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法师像。 (12)碑楼、碑亭、亭台 碑楼是寺院用来安放大型石碑所建筑的楼阁,作用是防止石碑因日晒雨淋而风化破损。造型多为方形,四面开门,中间端放大碑。碑楼顶部为重檐歇山式,与钟鼓楼楼顶样式相似。碑楼一般建在大雄宝殿前面院子的两侧,数量有一对、两对、三对。有的寺院为了不妨碍大雄宝殿的庄严气象,不在前面建碑楼而在前面两侧建碑廊。作用与碑楼相同。 石碑的碑记基本为三类: 一是介绍该寺历史,包括初建、重建时间,高僧、官员和文士在此修持、游览及其歌赋; 二是刊刻公示该院制度; 三是公布四方信士在寺院兴建或重建中布施者姓名及金钱数目。 有的寺庙还有图碑,刻录该寺的平面图。 有的千年古刹还把历代石碑包括已废毁的寺庙内石碑集中在一起,形成碑林。 凡是大寺、名寺,常请名家、大书法家来撰写碑文。其碑文也就成了文学和书法名篇。 有的寺院不建碑楼、碑廊而建碑亭,作用与碑楼、碑廊相同。造型亦多为方形,建在台基上,四面为四根立柱,无门,中间端放大碑。碑亭一般建在寺庙前院或后院两侧,左右各一。也有建在寺庙四角,共四个。碑亭整体一般涂成红色,顶部要用琉璃瓦。如皇帝赐的御碑,那就只建一座高大碑亭,放在中轴线上,皇权即使在提倡佛法平等的寺院也是至上。 亭台是供香客和游人休息形状不只是方形,也有六角、八角形 。一般建在前院或后院的两侧。 (13)廊院与群房 廊院:是用回廊组成组成的院落,最早用于民宅和宫殿,后来以用于寺院建筑之中。基本上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周廊式,四面都有廊,主体建筑物围在其中,前后或左右排列为一组建筑,这种形式最为常见,尤以唐代的寺庙为多;第二是断廊式。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屋。四面房屋拐角处用用廊衔接,北京和东北的民居四合院多用此种方式;第三游廊式。与断廊的建筑方式相近。区别是断廊的两边有墙隔断,外面看不见廊内。游廊两边没有墙,香客、游人、僧人在廊内可见廊外风景。游廊在寺院内作为常见。第四种是两座殿之间用廊衔接。这种殿又称工字殿。 群房:寺院内,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物皆建在中轴线上,僧人生活、工作用房则建在院子四周,或单座,或成排,这类房屋称之为群房。群房主要用途是作客房,用来接待来访者。此外也做办公之用,充当会议厅之类。有的寺院还把群房作为法堂、念佛堂,寺院历史文物陈列室。小型寺院还用来充当斋堂、僧舍等。 (14)斜廊和飞廊: 一般来说,寺院的主体建筑都很壮观,配殿则比较低矮、廊子就更低。这在建筑上突出了主殿。但为了形成一个整体或使用功能,设计人员又常常将主殿与配殿、廊子连结起来。两者由于高低不同,所以就构成斜廊。另外,楼与楼之间,阁与阁之间要连接,也必须架廊,架廊离开地面,在空中行走,这就是飞廊。斜廊和飞廊不仅使人们出入更为方便,而且使寺内一组殿宇显得更加气派庄严。这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独创手法在寺庙建筑上的运用。 斜廊和飞廊建筑始于唐代,延续到明清。四川乐山无由寺后部石窟过道中即建有斜廊和飞廊,上面还有两三处浮雕,代表着唐代木构建筑斜廊画面最高水平;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佛殿图上,左右两廊与大殿连接,其曲线十分美观;北京雍和宫大佛殿也建有飞廊。 (15)供养塔: 佛殿的佛像前设有供桌,桌上放着香花、时令瓜果、布施箱、佛灯等供物。据《法华经》佛前有十种供养:花、香、璎珞、秣香、涂香、烧香、幢幡、袈裟、技乐、合掌。供养塔就是放在供桌上的小塔,主要由石材雕琢而成,也有用金银铜铁锡制成,高约0.3米——0.6米不等,内置放小型佛像如浙江天童寺、阿育王寺、国清寺皆有供养塔。五台山南禅寺内为唐代供养塔。 (16)放生池: 建在寺院山门前,池的大小视寺的规模而定。如福州涌泉寺山门前的放生池,大到要在周围筑上矮墙,防止游人掉入水中。放生池是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创立,由香客将购来的鱼在放入水中,以示佛家好生之德。唐代宗乾元二年(759),诏令天下寺院皆设放生池。放生池还能起到贮水作用,可用来救火。设计放生池时就要考虑与泉眼或河流相通,否则将是死水一潭。福建仙游的三会寺,其放生池为全国最大。 (17)经幢: 寺院建筑中一种石质立式小品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下面为基座,基座上面为幢身,最上部为出檐。檐子顶端为幢尖(幢刹)。如果幢身为二层、三层,则在每一层加上平座、幢身和幢檐,像三级宝塔一样。幢身上刻有经文,所以叫经幢。经幢皆用石料雕琢而成,没有用木料或其他金属材料的。多为六角形,六面雕刻经文。也有八面的。所刻经文多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也有刻《般若心经》、《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也有的经幢上不刻经文,甚至连佛像、图案也没有,这种经幢叫“无字幢”,只起奉献供养品作用,并没有宣经作用。 寺院经幢建筑规模,要视该寺规模、知名度和经济状况而定。大都寺院只有一两座经幢,有的甚至没有,山西洪洞县西山严泉寺经幢多达十六座。经幢一般建在寺院的殿后、殿之旁侧或山路回环处,游客容易忽略。 三、寺院建筑构件 1、石狮子: 佛教对狮子非常推崇。《景德传灯录》云:“释迦生日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据《智度论》:“佛即是人中狮子。凡所座、床、地,皆曰狮子座”。因此佛寺到处可见狮子作为装饰构件,如山门两侧会有石狮守门,各门枕石上的抱鼓也刻出狮子形象,石望柱、狮头柱、夹杆石、门楣、迟头石、栏板、栏杆柱头、门芯板也多刻成狮子形象。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北宋开宝寺、仁王寺皆有“狮子会”:“诸僧皆坐狮子上,做法事,讲经”。 2、基座: 寺庙建筑物的基础部分,分为基础座和高级座,以显示寺内建筑物的等级和风格。普通座一般用在天王殿。随着院落的进深,基座逐渐升高。大雄宝殿基座通常称为须弥座。须弥山是佛教中“世界中心最高山”。把大雄宝殿置于须弥座上,借助于台基高隆的地势,周围建筑群的烘托,以显示佛殿的宏伟庄严。 3、屋顶:寺 院建筑物屋顶有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不同样式,其中歇山顶又有单檐、双檐两种。由于寺庙建筑物形体都较为庞大笨拙,因此屋顶利用木质结构做成曲面型以补救。另外,寺庙屋顶的正脊、垂脊、檐角也置有多种琉璃瓦,以增加寺庙的堂皇庄严气氛和色彩。如正脊与垂脊相交处的“大吻”,造成一种张牙舞爪似有将正脊吞下之势,给庞大笨拙的寺庙建筑增添一些活跃气氛。檐角还常排列一对造型生动的小兽。而且小兽的大小数量亦视寺院 的等级而定,最高等级为十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即使提倡众生平等的寺庙也不例外。 4、石灯: 又叫长明灯、续明灯、长命灯,寺院内一个独立小筑。里面置放油灯,香客为祈求佛佑而点燃。油灯放在石质的石灯内点燃,安全不易引起火灾,也避免风雨侵袭熄灭。另外,石灯建在固定位置佛像前端,香客也不会将油灯乱放,可避免隐患。 石灯一般高为2——5米,八角形,有底座。灯柱上常做成龙柱,象征尊贵。如太原北齐时代建的童子寺,山西长子慈林山法兴寺等寺内石灯皆是龙柱。石灯顶部为点灯处。为方形,四面有灯窗,顶部密封上面再饰有装饰物。石灯流传到日本后,称之为石灯笼,多为信士施舍敬造,数量特别多,一些大寺院内,石灯排成数排。 5、旗杆: 我国古代最初用在私人府邸和衙门、军营门前。不同品级,旗杆和旗子的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后移至佛寺,品级的功能已丧失,主要用来挂旗,寺院每逢初一、十五或举办法会,都要在寺庙大门前的旗杆上扯旗。旗杆一般为木制,上部较细,下不较粗,大部分是用黄花松材,下面用夹杆石固定。也有的寺庙用铁旗杆,如陕西宝鸡金台观,陕西汾城天平寺。有的还用石旗杆,如朝阳市内汉藏(zàng)合一喇嘛庙佑顺寺前就是做工精致的石旗杆。昆明庆竹寺前乃是不惜工本的铜旗杆。 四、佛塔 中国寺庙初期受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模式,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塔被移于寺外或另建塔院。佛塔后来虽失去了寺院中的主体地位,但仍然是佛教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布局,不少名刹亦是以塔著名,如西安慈恩寺的慈恩塔,杭州西湖净慈寺前的雷峰塔,山西应县佛宫寺的木塔,镇江甘露寺的宋代铁塔,北京北海妙应寺白塔,普陀山普济寺的“多宝塔” 云南大理三塔等。 古印度将塔称作“悉堵波”(STUPA梵文),原义为“坟”,为天竺有地位之人死后的一种礼遇。塔,初为圆丘,佛灭后,舍利入塔,塔遂被赋予佛教意义。 塔在中国古代称之为“浮屠”、“浮图”,由台座、覆钵、宝匣、相轮组成。塔顶的刹是用来埋佛骨舍利的地方。 中国化的佛塔平面形状以方形、八角形居多,层数一般为单数。通常由地宫、塔基、塔身、刹组成。 中国的塔刹也古印度的塔刹不同,它是佛界的象征,本身就当成佛来礼敬。塔刹上装饰有各种宝,比如莲华(仰莲、覆莲)、受花、覆钵、相轮、露盘、华盖、火焰、圆光、华瓶(宝瓶)、宝珠等。 佛塔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的楼阁建筑结合,演变成为中国式的佛塔,即我们现在见到的多层密檐式楼阁(中国式)刹顶(印度式)建筑。中国化的佛塔建筑,造型多姿,形式多样。全国现有古塔3000多座。 从造型上看,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藏(zàng)式塔、傣族塔、金刚宝座塔等;从建筑材料上看,有木塔,砖塔,砖木结构的,石及砖石结构的,琉璃塔,金银铜铁塔等。 据文献载,隋以前多为木塔,如东汉的白马寺塔、北魏的永宁寺塔等。山西应县佛宫寺的释迦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木塔。它高达67.1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质结构古塔。后来木造塔多因火灾被焚,砖塔却有幸存的。所以到唐代仿木砖结构的塔代替了木结构的塔,其外形仍保持木塔的阁楼形式。宋出现用铁色琉璃砖砌成的“铁塔”;五代有石塔等。 塔的式样主要有:墓塔、楼阁式塔、密檐式塔、瓶形式塔、金刚宝座塔等。唐代的楼阁式塔,用砖石仿木结构,其门窗、斗拱、挑檐、檀(tán)枋、飞头、椽子、瓦陇一如木塔相仿,只是作了改革和简化。现存楼阁式塔还有建于五代末年的虎丘云岩寺塔,建于北宋咸丰四年(公元1001)的河北定县料敌塔,建于北宋庆历元年(公元1041)的开封祜国寺塔,建于辽代的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重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的杭州六和塔,以及建于清代的宁夏银川海宝塔等。最早的密檐式塔是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塔身外部轮廓为竹笋型的十二角形锥体,在国内是一个仅见的孤例。它共十五层,高约40米。塔身底层特别高大,以上各层间的距离较短,塔檐紧密相叠,似楼阁之重檐。这种密檐式塔由于多为实心,不能登临,故无门窗之设,只有小型假窗作为装饰。此外,唐代和北宋密檐式塔大多是方形,像云南大理千寻塔、西安小雁塔、四川乐山凌云寺白塔等。到了十三世纪,汉族地区又出现了西藏(zàng)式的瓶形塔,又称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就是这种塔的鼻祖。它下面有一个高大的须弥座,座上以莲瓣承托硕大的塔身,形如“封缸酒”瓶瓶肚,圆浑敦厚。塔身上是肚颈,再上有十三层依次锐减的环圈,如承露之盘,塔顶是一个圆形透雕的华盖,饰以铜铃,微风吹动,声响半城。这种塔身形体多变而比例匀称,气势磅礴。扬州瘦西湖白塔也属白塔。 佛塔在东北亚、东南亚也很盛行,朝鲜、韩国、日本的佛塔多仿中国式,以楼阁式塔居多;斯里兰卡的“大塔”(《法显传》卷四)、缅甸的瑞德光塔、老挝的塔銮、柬埔寨的吴哥寺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佛塔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寺庙烧香拜佛禁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