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深圳市社保局局长,局长是谁

梁山夫妻大办离婚庆典,两人亲自把喜字剪开。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还有产妇和6个月孕妇。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市场信息报讯【记者 谈春平】陕西蒲城县环保局局长张小峰调任临县富平三月后,再次遭举报,事由涉及多套住房和违反计生政策。张小峰局长回复本报称:所谓多套住房是自己这么多年不断在买卖换房,多生一个孩子是因为自己孩子有眼疾,符合二胎指标,其他问题也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近日,本报记者接到蒲城县环保局干部职工递交的一份举报原局长张小峰的书面材料,反映张小峰在职期间为做花炮生意的父亲保驾护航;“任监察大队中队长时,在蒲城县重泉路中段绿景苑小区购买住房4号楼301室的商品房有130多平方米;担任蒲城县环保局纪检组长时在西安市建工路东段等驾坡附近购买的一套高层住宅楼,市场价5000多,120多平方的一套单元下来需要人民币60万元;2009年在西安市西影路环保大厦不知道通过什么手段渠道购买的陕西省环境保护厅环保家属住宅楼,据了解各地市环保局及各县环保局局长都没有几个人能拿到这里的楼房,张小峰作为一名县局副局长可见手段之犀利,人之大气了,此套住房不到140平方的单元楼,市场价为7000多,计算下来这套房将近一百万了。”
  蒲城县环保局职工除对原局长张小峰拥有多套住房的经济实力表示质疑,还反映局长除有一名17岁儿子外,还超生一位6岁的女儿。
  9月30日正在县上开会的张小峰局长接到办公室“有记者拿着举报材料前来采访的电话后”,马上回到办公室,并对记者就举报内容一一作了解释。他说,父母在自己17岁时离婚,父亲又成立了家庭,做经营的花炮生意自己并不参与;但父亲病重住院,作为儿子掏钱并照料也是份内孝道。
  蒲城县重泉路那套房子自己2006年买的,现在还在住着当时只有800多元一平方,西安市建工路那套房子是2009年按揭的,银行贷款还完后,又买别人的名额争取到了西安市西影路环保大厦的住房名额,随后把建工路的房子卖了,买下了西影路的房子,自己的房子只有两套,并非多套,而且所买商品房享受的是内部优惠价,每平方米两千多元。关于自己超生的问题,张小峰谈及此事伤感又气愤,他说自己儿子右眼弱视,2005年就按照政策争取到二胎指标,目前6岁女儿在西安上学。张小峰局长向记者强调,刚上大学一年级的儿子的弱视应该和遗传有关系,因为他本人也是右眼弱视,几乎只有光感,父子两人视物主要靠左眼。
  至于举报材料中说自己开的高档车,张小峰解释说,其实是自己连襟的,经常是妻子和大姨子在开,自己偶尔开了两次,就被外界误认为是自己的私家车了。
  “这份举报材料我见过,就这些问题别人几年前就已经多次举报我了。市环保局和市纪委2013年都有结论,认为我没有问题。”张小峰局长拍打着举报材料对记者说:自己搞不懂什么人整天在举报自己,应该和以前的干部职工有关系,因为他们嫉妒我年轻,这么多年比较顺利。近几年我工作出色,去年蒲城县环保局完成罚款任务192万元,位居全市各县第一名。至于自己被调到富平县,张小峰称自己也感到突然,认为该县环保局工作任务排名靠后,应该是上级让自己过来抓一下。但举报张小峰的老部下认为,张晓峰突然工作调动是“避风头”。最后张小峰局长向记者表示:“我就是不干这个局长了,也要把诬陷举报我的人给揪出来。”
  本报将继续关注渭南市纪委的调查结果。
  (来源:市场信息报网站)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视点陕西》网站是陕西省大型综合信息门户网站,旨在洞察生活...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当前位置:蒲城县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蒲城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北部,东径109°20′17〞—109°54′48〞,北纬33°44′50〞—35°10′30〞。属渭南市管辖。东临大荔县、澄城县;西接富平县;北依白水县、铜川市;南靠临渭区。东西长53千米,南北宽48千米。下辖17镇,359个行政村,总人口81万,为陕西第一人口大县。总面积1585平方公里。为渭南市第二面积大县,是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时间的诞生地、中国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蒲城县历史悠久、风景优美。境内有唐桥陵(唐睿宗墓)、唐泰陵(唐玄宗墓)等5座气势恢宏而雄伟的唐代帝王陵墓。蒲城是关中粮仓、中国酥梨之乡和焰火之乡,关于焰火有“南有浏阳、北有蒲城”之说。蒲城还是爱国将领杨虎城及清朝道光皇帝的老师宰相王鼎的家乡,故有“将相故里”的美誉。
汉代南邻的,分为莲勺、下邽二县;北邻衙县、粟邑县(在今白水县西北)。汉末并徵(在今西头乡)入重泉。太和十一年(487年),撤重泉改设南白水。西临土门县(今富平县),东临五泉县(今澄城县南部),东北为三门县(在今澄城县安里乡),北为白水县,南邻下邽、莲勺二县。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改南白水县为蒲城县,除东邻为武乡县(今大荔县)外,余均未变。,南临的莲勺县并入下邽县,西临的土门县并入华原县(今耀县以东),后复设土门县,东邻的武乡县改为冯翊县(在今大荔县)。唐四年(716年),蒲城改为。元和初(806年)将神泉乡划归。元和十五年(820年),将美原县(原土门县)的龙原乡、栎阳县(在今临潼县东北栎阳镇)的万年乡划归奉先。长庆四年(824年),将县的丰水乡、下邽县的翟公乡、澄城县的抚道乡、白水县的会宾乡等划归奉先。时除西邻的土门县改为美原县(在今美原镇)外,四邻均未变动。北宋四年(971年),奉先县复名“”,四邻无变动。元至元元年(1264年),下邽县并入,南邻为县;美原县并入富平县,西邻为富平县。至元六年(1269年),冯翊县改为同州,东南邻为同州(在今大荔县)。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蒲城四邻无变动。据清《蒲城县新志》记载:“蒲境东西一百里,南北八十里”。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划县的上张、东庄子、蒋家山、前吴家、后吴家、西吴、腰怀、老城、东庙庄、西庙庄、姚家村归县。1958年12月,合、、三县为县,县址仍设原县址,并将县的永丰公社划归县。此时,县东邻(并入),东南邻县,南邻渭南市,北邻县,西邻铜川市(富平县并入)。1961年8月,又恢复县、县、县原建制,并将县的苏家河、苏家坡、袁家坡、下尧科4个自然村划归县,永丰公社辖地亦归回。1965年1月,肖家堡公社由铜川市划归县。1980年元月,又将肖家堡、阿庄、广阳、高楼河4个公社全部划归铜川市。今县全境东西宽55公里,南北长49公里,总面积为1583.58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代码:610526。
2011年7月,陕西省政府撤销蒲城县东陈镇、平路庙乡并入,撤东杨乡、贾曲乡并入,撤原任乡并入,撤大孔乡、三合乡、坡头镇合并设桥陵镇,撤上王乡设上王镇,撤翔村乡设立翔村镇,撤椿林乡设椿林镇,撤龙池乡设。现蒲城县辖17个镇:、罕井镇、、、党睦镇、高阳镇、、、、、桥陵镇、、、翔村镇、、椿林镇、上王镇。共有7个居委会、359个。
蒲城授时中心,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国家授时中心(现本部为临潼,蒲城授时中心称“陕二部”),始建于1967年,地址在陕西省蒲城县城西北西山唐宪宗景陵附近金帜山上。1970年9月建成竣工,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代号为‘326’,蒲城短波授时台于日开始试播,电台呼号为“BPM”,发播频率为2.5 MHz、5.0 MHz、10.0 MHz、15.0MHz。蒲城短波无线电授时台的研制建设工程,凝聚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许多科研院所科学家的智慧和劳动,是当时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的缩影,如今则为国家授时部。现国家授时中心临潼总部保持的基准时间通过微波与蒲城授时部时间保持同步。
蒲城县北部丘陵,中部高塬,南部,耕地168万亩。东临县、澄城县;距司马迁祠126公里;西接县,距古都110公里;北依白水县、市,距中华人文始祖轩辕100公里;南接市,距闻名中外的120公里。
蒲城县属温暖带大陆性季风型。全年多东北风,次为西南风。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分明,充足,偏少。多年平均气温13.2℃,降水量541.7毫米,2282.4小时,219天。
截至2013年,全县总共79万人,密度453人/平方公里。
2011年全县成产总值103亿元,同比增长16.3%。2011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9031元,比上年增长18.7%;人均纯收入5555元,增长26.6%。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人均住房43.04平方米,人均住房37平方米。
蒲城县在民国前只有生产,主要有蒲纸和爆竹。据《陕西银行汇刊》和清光绪《蒲城县新志》载,明万历初年至清代,以兴镇为中心,民间开设的纸坊多达4000余处。所造纸张,远销陕北、兰州、平凉等地。民国时期,近代工业始有发展。民国20年(1931),西安集成三酸厂在蔡邓筹建硫铁矿,建成后至29年(1940),入股者100余人。27年(1938),韩仲鲁、王觉先创建白堤,集股300多个,年产原煤3万余吨。34年(1945),蒲城县建立民生工厂,使用铁机织布,年产棉布300余匹。但全县工业生产仍以为主。28年(1939)以后,各地陆续成立土布、土纸生产运销,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些见于记载的有:八福土布生产,35人,372元,王锡令、武德孟分别任、监事;孟家坡土布生产,27人,180元,乔宏远、高双成分别任、监事;东乐村土布生产,30人,344元,王玉德、范天兴分别任、监事;永丰土布生产运销社,18人,1160元,荆文德、亢召雨分别任、监事;太平庄纱布生产运销社,13人,1900元,许德云、许本云分别任、监事;山王土纸生产社,31人,760元,王伯荣、王增选分别任、监事;坡头土纸生产运销社,24人,704元,胡生玉、李士杰分别任、监事;钟家土纸生产运销社,14人,260元,党茂亭、张月有分别任、监事;兴市镇土纸生产运销联社,15人,2600元,耿锡仁、胡生玉分别任、监事。1949年4月蒲城全境解放后,根据党的保护民族工的政策,经过宣传,各地的油、糖、粉坊,兴镇的造纸业,保南洼等六处1700多部织布机,都迅速恢复生产。1950年初,对私营工业企业进行登记发证,使其生产合法化。当时开设的私营和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有洞子沟煤矿、利群煤矿和金粟面粉厂。洞子沟煤矿1949年冬筹办,来源一是解放前白水胜利煤矿曹子登经手转入共35股,每股民国法币480万元;二是解放后新扩:县政府投资小麦563石(76005公斤),银行100石(13500公斤),田生春34石(4590公斤),35石(4725公斤),韩望尘20石(2700公斤),杨子俊5石(675公斤)。因设备简陋,井下水抽不退,于1950年停办。利群煤矿1950年2月以没收薛子玉4000枚银元作资本,先在蔡邓龙虎嘴下开办。后因量少质劣,地面裂缝,井下蓄水等,于1952年4月迁到白水下凹,由蒲、白二县合办,股金总额11890万元(旧人民币),职工95人。1954年4月移交。金粟厂1950年2月由孙辅丞等58人集股合办,每股10石(1350公斤),共132股,厂址在城内盐店巷12号。1951年元月开业,同年3月公私合营,生产“建设粉”,月产能力5.25万公斤。因机器陈旧,生产亏本,1954年7月停办。解放初期,厂坊及约有170余户,从业者320余人,分布于30多个行业。1950年起,在国家扶植下,发展较快。1953年底,全县有地方国营企业1个,10人;地方合营企业1个,23人;合作社营企业2个,8人;厂坊46户,从业264人;个体者629户,从业1545人。全年工业总产值121.08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其中和个体102.5万元,占84.7%。1954年春,按照对私营工业“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和对手工业积极扶植发展的精神,首先在县城进行手工业改造试点。当年办起铁木业生产合作社各一个,铁木业供销生产社3个,供销生产合作小组18个,参加422人。此后,全县对手工业全面进行改组,清产核资,定股定息。1955年3月,基本完成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实行公私合营后,县上派驻干部为公方经理(或称“驻厂代表”),并选私方为副经理,共同负责管理企业;按照“定息七年不变”的原则,从1956年起,每年付给资本家定息。对合作企业,利用自有资金,国家不予贷款,进行限制。在企业收入分配上,实行“四马分肥”。后来又改为劳动返还,工资高限低不保,到1958年改行工资制。从企业所得纯利润中,留取15%扩大再生产,其余上缴国家。对小业主投入企业的资金,实行“人走钱走,人在钱在”的原则。自负盈亏的合作小组,实行独立核算,从每年纯利润中提取20%作为社会公积金。对合营、合作,经过教育表现好的,分期分批向全民企业过渡。到1957年底,全县有国营企业4个,职工46人;合作社营企业3个,职工37人;手工业合作社(组),1080人;手工业户260户,464人。工业年产值1029.5万元,其中国营50.3万元,占4.9%;合作社营157.3万元,占15.3%;手工业821.9万元,占79.8%。1958年秋,掀起“大跃进”、“大炼”、“大办工业”高潮,全民动员采矿、建炉、运煤、炼钢。全县先后上劳40多万人(次),共挖采矿石23094吨,炼生铁544吨,毛钢36吨。由于强迫命令,浮夸冒进,不但产量不实,且质量低劣,无使用价值,实属得不偿失。张家山铁厂两年半时间,炼生铁40多吨,而花费资金90多万元,每吨生铁成本达2.25万元。同时,还办起炼铁、机械、化工、造纸、煤炭、硫磺、水泥、砖瓦、鞭炮、炸药、面粉、油脂、食糖、纺织、、日用、鞋帽、食品等23个厂(矿),产品达百余种。但因设备落后,多数产品质次价高,销路不畅。此外,还把一些手工业合作厂(社)变为全民性质企业,个体手工业户所剩无几。1959年下半年,通过对工业生产调整,使一些工厂摆脱了、资金、技术力量不足,生产经营不善的处境,重点发展了“三农”(化肥、农药和农具制造)、“四加工”(粮、棉、油、)企业,恢复了鞋帽、缝纫、硫磺、、木器、、土纸、鞭炮、、裱糊、车马、修理、农具修造、自行车修理、五金修造、土木建筑、电器修理、钟表修理、美术、图章刻制等手工行业。增设了44个支农服务网点,并精减下放140多名干部,加强支农工业技术力量。1961年,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工业和手工业生产厂(社)进行关、停、并、转,停办了砖瓦厂、油脂厂和化工厂的电解车间,压缩了硫磺矿和化工厂生产规模,从国营企业中退出了木器、、皮麻、、修造、自行车修理、鞋帽加工等手工业厂(社),恢复了集体性质,工业生产开始回升。1965年全县工业生产总产值为1274万元(按1957年不变价),比1957年增长23.8%;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0.3%。全县各类型工业产值比重为:全民工业82.18%,集体工业17.82%。“文化大革命”初期,厂、矿企业管理混乱,纪律松弛,停工停产。1968年县革委会成立后,无政府状态有所扭转,但工业生产仍未完全恢复,1969年比1965年产值下降36%。1970年,根据全国《1970年和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草案)》精神,加强地方“五小”工业的发展,全县广大干部、工人为此作了大量工作。先后筹建了县煤矿、硫磺矿、厂、卫生材料厂、机械厂、纺织厂、变压器厂、糖厂、水泥厂、微生物制品厂等,并对砖瓦厂、木器厂、塑料厂、东方红机械厂、面粉厂和油脂厂陆续进行了改建和扩建。197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4902万元(按1970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4.6%,比1965年增长2.85倍。全县各类型工业产值比重为:全民工业82.54%,集体工业17.46%。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全县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原来盲目建厂、重复生产、重比重偏大等状况,进行改革调整,压缩机械生产规模,发展建材和轻纺,使轻重比例逐步趋向合理。轻占总的比重:1979年为40.9%,1980年上升为58.8%,1981年达到85.3%。因此,人民生活日用品的供应得到改善,一些传统产品和农用水泵等迅速恢复和发展。同时,企业内部先后建立了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主管部门又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使企业在经营管理、资金使用、对外经济协作等方面摆脱了束缚,出现了活力。全县生产由单纯生产型变为生产经营型,变封闭型为开放型,注意市场信息,发展横向联合。1988年,共签订经济技术项目73项,引进多种总值4479万元。1989年,主要产品、产量均比前三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母乳化奶粉、铁维强化奶粉、脱脂药棉、超薄地膜、标准面粉、金丝蜜枣、苹果脯、“425”水泥等8个产品荣获省优质产品;母乳化奶粉、“C10”系列节能接地变压器、75/60高锰钢履带板、古币屏风等产品分别荣获省新产品;硅铁、精铅、脱脂药棉等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成为出口创汇产品。1990年底,全县共有企业8398个,64943人,总32995万元。其中国营企业34个(含中央、省、地属4个),23323人(中央、省、地属17579人),总为10814.1万元(中央、省、地属5564万元,均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集体企业38个,1620人,总为2261.9万元;乡镇企业8326个(含个体7160个),4万人,19919万元。2012年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1.11亿元,同比增长27.4%。实现销售产值60.69亿元,同比增长29.1%,产销率达到99.3%,保持良好水平。14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26.11亿元。拟培育新增规模以上5户。增速高于重工业。1-6月份,累计完成产值11.5亿元,同比增长49.0%;重工业完成产值49.6亿元,增长23.2%。省属、县属增速较快。省属完成产值29.45亿元,增长34.4%,实现产销率99.6%。县属完成产值21.3亿元,增长22.9%,实现产销率98.5%。
蒲城县地形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坡阶状递降。地貌复杂多样,川原沟坡,山丘洼地兼有,而以平原为主。土质基本良好。光热资源丰富,但雨量偏少,且季节不均,冬、春干旱,夏湿、秋多霖。和雨量南北差异明显。境内河流较少,北、中部地下水位亦深。1949年以前,仅在县境南部有水浇地0.34万亩。由于这种自然条件,历来多种植作物,北部沿山地带户牧少量羊群,中、南部除种植作物外,还种植少量棉花。全县作物以夏粮为主,夏粮以小麦为主,小麦以正茬为主。在1950年土地改革以前的两千多年间,一直处在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下,依靠人、畜力耕作。汉、唐时代,因推广新式农具,曾出现农业生产发展的高峰。但以后生产和技术很少改进,农业发展缓慢。到清末及民国时期,由于政治腐败,横征暴敛,战争连年,自然灾害频仍,地租、债务、田赋、苛捐杂税、差役、兵役等,压在农民肩上,致使生产停滞,丰收年景亩产80公斤左右,歉收之年亩产仅40公斤上下。解放后,获得和平安定的生产环境。1950年进行土地改革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51年粮食总产即从1949年的7.18万吨增至11.63万吨。此后,国家设立管理生产的行政机构和科研机构,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推广现代化机械,发展电力,施用化肥,改进耕作制度和技术,实行科学,使生产条件发生显著变化,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虽受“左”倾思想影响,但总的趋势还是曲折地向前发展着,风调雨顺之年()获得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的干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后,改革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实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发展商品经济,粮食产量连年增长。至1985年,亩产达到177公斤,总产26.21万吨,比1979年增长27.7%。大增至7.2万头,比1979年增长35.6%。由于农田基建进展缓慢,比价尚未调整,加之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从1986年到1988年,粮食总产在22万吨至25万吨之间徘徊。1989年风调雨顺,粮食亩产增长到188公斤,总产29.44万吨,达历史最高水平。棉花亩产34公斤,总产320.8万公斤。大增至7.79万头。1990年总达到1.99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是亿元的4.2倍。从1984年到1990年,全县每年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都在5万吨以上,居全省之首。1986年被国家农牧渔业部确定为商品粮基地县。1987年又被确定为优良小麦基地县。1989年在陕西省夏粮“丰收杯”交售竞赛中,蒲城县以交售小麦6万吨的成绩夺魁,全年交售达7.5万吨。畜牧业也在1984年被陕西省农牧厅畜牧局确定为秦川牛保种县之一,1986年被国家农牧渔业部确定为秦川牛基地县。2012年,全县夏田作物种植面积96.0万亩,生产面积居全省之首。其中95.0万亩,油菜1万亩,全县平均亩产326公斤,单产较上年增产17.9%,总产3.097亿公斤,增产率18.7%,列全市第一,油菜亩产86.0公斤,单产较2011年增产22.2%,属丰收年份。全县设施农业生产面积17.73万亩,总产量54.85万吨,产值9.1亿元。其中设施西甜瓜15万亩,预计总产45万吨,产值7.3亿元;设施蔬菜2.6万亩,总产9.8万吨,产值1.72亿元;设施时令1300亩,总产500万吨,产值800万元。全县牛存栏5.36万头,其中奶牛存栏20514头;猪存栏21.22万头,其中能繁母猪30696头,出栏13.53万头;羊存栏13.9万只,出栏3.34万只;鸡存栏530万只,其中肉鸡存栏230万只,出栏690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78万吨、1.59万吨、2.71万吨,产值创4.8亿元。建成机械化挤奶站21个,养殖小区52个,养殖示范村65个,各类规模养殖户5417个,现有部级示范场1个、省级2个、市级10个。拥有饲料生产企业8个,产销各类饲料15万吨。全县果业总面积60万亩,其中苹果25万亩,25万亩,时令10万亩,果品总产量约80万吨。其中新栽面积2.5万亩,苹果0.5万亩,1.5万亩,红提葡萄0.5万亩。罕井镇中山村,高阳镇洼里村两个生态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正在完成绿色向有机果园的转换期,高阳镇会通村现代农业苹果项目也已顺利通过检查验收。全县种植面积17.1万亩。较2011年减少0.4万亩,以瓜套为主的各类间套面积7.0万亩,纯种10.1万亩。品种主要以鲁棉21,银抗P53、鑫秋1号等为主,约占种植面积78%。全县95%以上面积实现了良种抗虫棉种植,极大的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蒲城总面积在及时期大约为2000平方公里,地广人稀,人均占有较多。明洪武年间()有99.7万亩,人均占有31亩多;嘉靖年间()为99.6万亩,人均11.9亩;崇祯年间()扩大到177.9万亩,人均14.8亩;清康熙五年(1666),166.5万亩,人均14.4亩;光绪三十四年(1908),175.3万亩,人均12.3亩。到时期,面积维持在167万亩左右,28年(1939)人均9.7亩,36年(1947)人均8.4亩。新成立后,经几次区域调整,1979年前为1766平方公里;1980年1月将广阳、阿庄、肖家堡、高楼河4社划入铜川市后,面积为1583.58平方公里,合237.5万亩。1949年面积为162.9万亩,人均6.3亩。在1954年以前,面积曾增加到203万亩以上,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到1955年以后,面积基本是下降趋势,人均占有面积相应逐年减少。到1960年减至192.5万亩,人均4.8亩;万亩,人均3.5亩;万亩,人均2.9亩;万亩,人均2.5亩。可见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必须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珍惜土地。1981年召开的第五届四次会议,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我国的每一寸,切实保护耕地”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管理法》。1987年,陕西省颁布了《管理实施办法》,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每年11月为“管理法宣传月”,11月1日为“警钟日”。
据1984年调查,蒲城县境内常见野生草木近170种。除少数无用外,可利用者分类如下:可供药用的用量较大的有:、泽泻、、罗布麻、远志、牛蒡、紫花地丁、苦参、苦菜、连翘(地壳)、地瓜儿苗、委陵菜、黄芩、柴胡、狭叶柴胡、车前、荆条等。还未被医药部门采集而民间少量利用的有硬质早熟禾(刷子眉眉、铁丝草)、狗牙根(秀山草)、荩草、胡枝子、美里胡枝子、披针叶黄花(野决明)、毛杭子稍、杭子葙(萃骨梢)、白刺花(狼牙刺)、(猪尿泡)、扁茎黄芪、乌棘、铁扫帚、鸡眼草、野大豆(野菀豆、野黑豆)、花苜蓿、截叶铁扫帚、木氏栏(油葫芦草)、硬毛棘豆(马牙草)、牛尾蒿、牡蒿、毛莲菜、鬼针草、旋覆花、打碗花、大刺儿豆(马刺蓟)、凤毛菊、飞廉、火绒草、苍耳子、大翻白草、灰枸子、欧李(山梅子)、香青兰、百里香、野薄荷(艾蒿)、香茶菜、茴茴蒜、大火草(野棉花)、黄花铁线莲、水葫芦苗、芜花(洋洋花)、水苦、猪眼草、铁苋菜、、皱叶酸模(卞塔叶子)、齿果酸模(土大黄)、酸模叶蓼(甜甘草)、(染蝇子花)、尼泊尔志鹳草、鼠掌志鹳草、太阳花、水芹、山茴香、水葱、麻黄、风花菜(水萝卜)、(剪子稍)、(火莲板子)、角蒿、柳叶菜、马莲、细叶百合(山丹丹)、千屈菜、扯根菜。可供牧草和饲料用的可作牧草的有:小獐毛、、小糠草、硬质早熟禾、荩草、狗尾草、达里胡枝子、截叶胡枝子、达呼里黄芪、糙叶黄芪、鸡眼草、细齿草木樨、野大豆、角果碱蓬、绳虫实、猪毛菜、骆驼蓬等。可作饲料有:中华隐子草、狗牙根、狼尾草、稗、美里胡枝子、胡枝子、广东野豌豆、窄叶野豌豆、花苜蓿(黄花苜蓿)、水苦、翅碱蓬、风花菜等。可作绿肥的有:胡枝子、、广东、窄叶、翅碱蓬(榨油后的残渣)。除翅碱蓬外,前4种皆属豆科,具有根瘤菌,既是绿肥植物,又是优良的家畜饲料。可作水土保持的有:小獐毛、狗牙根、美里胡枝子、、糙叶黄芪、沙柳、红柳。可作纤维的有:荆条、哥兰叶、、苦参、芫花、朴树、。其中以荆条、芫花分布较广,蕴藏量较大,大多分布在张家山、尧山和其他荒沟。它们的茎皮纤维可利用。
蒲城县事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现已基本形成一个以为中心,以西禹高速与渭蒲及省道渭清路与西澄路为“双十字”主骨架,以“两纵两横两辐射”主干为次骨架,城乡相连、乡村互通、层次分明、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宽深快捷的运输网络。境内有主干线西禹53,渭蒲21;省道二级三条(罕正18.27、渭清42.88、西澄55.4)116.55;各级农村759条,其中9条241.449,乡道41条320.586,专用道2条8.314,村道707条,农村路网密度142.5/百平方。
主要领导县委书记陈振江县长李军政人大主任李兰州本表资料均来源于蒲城县人民政府网站机构设置政府办司法局农业局文旅局信访局社保局工信局审计局林业局卫生局监察局中小企业局民政局财政局水务局食药局科技局经发局人社局交通局计生局物价局教育局国土局安监局统计局果业局公安局住建局文体局宗教局畜牧局医药办市容局设施农业局质监局工商局本表资料均来源于蒲城县人民政府网站
蒲城县历史上有声望的医生很多,他们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医德和医术,或走村串户,或坐堂应诊,救死扶伤,为群众防治疾病。民国时期,全县先后办有私人医院、诊所30多处。但因社会制度所限,有的办起不久即停办或他迁。公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也很慢。据有关资料记载,民国时期的县卫生院,是在戒烟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清末民初,鸦片烟在中国泛滥,蒲城县农民种植、贩卖、吸食者甚多。据荆姚张霖澍日记记载,光绪二十一年(1895)自种鸦片收烟土71两;二十二年(1896)收烟土33两,打罂粟种1.6石。民国18年(1929),国民政府颁布《禁烟法》,要求各地成立禁烟机构。20年(1931),县政府任命赵自超、孙子文为县卫生助理员,负责防疫,兼管禁烟。因政府重视不够,成效甚微。24年(1935),省立戒毒院又任命赵自超为蒲城县戒烟所(后称“调烟所”)所长,所址设尧山书院。赵自超对戒烟事宜一度甚为重视,但由于县政府对此项工作漠然置之,加之县城内和兴市镇几家大烟商阻挠捣乱,致使戒烟工作无法开展。28年(1939)省卫生署又派丁绍周为蒲城县调烟所所长,开始收容烟民,服用药物,进行戒烟。29年(1940)县政府改调烟所为卫生院,从此,蒲城县才有了公立医疗机构。33年(1944),县民政科又在兴镇办了一个卫生所。蒲城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重视下,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行政组织卫生工作初归第三科管理。1952年5月,县人民政府将分管教育、卫生的第三科正式改称“文教卫生科”,城关、兴镇、党睦、孙镇、罕井、广阳6个区各设文教卫生助理员1人。1955年3月,县专设卫生科。1959年1月,蒲城、白水、澄城三县合并后,成立文教卫生部(4月改部为局),内设卫生股。1960年7月设卫生局。1961年蒲、白、澄三县恢复原建置后,8月又并为文教卫生局。1964年8月再专设卫生局。“文化大革命”中,卫生局机构瘫痪。1968年,学“灵宝经验”,成立医药卫生服务站。1970年,成立卫生管理站,10月成立卫生局革命领导小组。1976年10月,恢复卫生局至今。1949年5月至1963年,先后设立县卫生院(1960年改为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并相继设立8个地段医院和22个乡镇卫生院,以后又设立中医院和康复医院。1990年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院所68个,卫生工作人员3000余名(其中医士以上人员1122名),病床932张,平均千人有医生1.67名、病床1.38张。全县医疗卫生事业费用137万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3.5%。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基本形成。地方病和传染病有的得到控制,有的基本绝迹。妇幼保健、职工保健工作取得显著效果。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健康发展。医学会、中医学会等卫生科研组织和群众性卫生组织——卫生工作者协会的活动也较为活跃。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引起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关注。1979年10月,省卫生厅确定蒲城县为全省卫生重点县之一。1979年10月到1982年底,省、地、县共投资158.7万元,卫生局自筹资金51万元,扩建房舍、购置器械、培训护士,使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三年中,全县共购置医疗器械1529件,基本解决了各医疗单位器械的使用需要。日,我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式签订支持初级卫生保健项目文件。规定:1983年5月至1985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蒲城县和四川灌县、广西武鸣、浙江萧山、天津蓟县、辽宁金县等6县给予60万美元,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1983年5月,县卫生局副局长赵勤学随同国家基层卫生考察组访问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了解这些国家医院状况和卫生服务管理办法。这是蒲城县卫生界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出国考察。同年7月31日~8月4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短期顾问尼丁·克里斯特博士一行,对蒲城县卫生工作进行详细考察。参观了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卫生学校以及党睦、永丰医院、城关镇东街产院等单位。12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定蒲城县为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1984年元月,县卫生局派代表参加卫生部召开的全国4个初级保健合作中心及6个卫生示范县情况交流会;2月20日,成立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领导小组;6至7月,领导小组派代表参加卫生部举办的教育方法和服务管理学习班,为搞好卫生示范县奠定理论基础。1984年,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驻北京办事处共同商定分配给蒲城县价值52280美元的物品、器械,为卫生示范县建设提供物质基础。1985年8月,尼丁·克里斯特再次来蒲城进行为期4天的技术咨询服务,对县医院、防疫站、卫校、药检所、永丰镇卫生院、永丰村卫生所、孙镇地段医院、妇幼保健所、中医院、东街产院等10个卫生医疗单位进行考察、指导。1987年,全县开展创甲级村卫生所活动,有效地改变农民医疗卫生状况。同时,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办农村产院,基本解决了孕产妇的住院分娩问题。1988年和1990年,全县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进一步改观。截止2012年,全县卫生医疗机构30个,床位1695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45人,卫生防疫人员143人,乡村医生943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县医院综合住院楼和中医院医技楼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即将投入使用。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加强,为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557503人(份),59500名65岁以上老人进行了免费体检;办理孕妇免费分娩卡7526份,补助资金458万元;为1840户农村居民发放大病救助金786万元。为19种特殊慢性病患者补偿资金854.72万元,为5岁儿童免费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医疗肺结核病人212例,为1329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612526人,参合率96.92%,较上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获得补偿参合人数57.14万人次,补偿费用1.16亿元,享受万元以上者765人。获得“全省新农合制度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实施了基本药物“三统一”制度,乡村两级统配药品1353个品规。
据有关史籍和碑石记载,古时蒲城民间就有以强身、自卫、娱乐为目的的练拳棒(武术)、练气功、奕棋等体育活动。明代进士李应策在《邑丰阳建龙河观记》中,对练气功之法记述甚详。又据一些老年人回忆,清代和民国初期,城乡民间体育活动就很多,除武术、气功和棋类外,有上山登高、放风筝、荡秋千、跳绳、踢毽子、打毛蛋、跑步、跳高、跳运、射箭、游水、举石锁、掰手腕、摔跤、扔石子(掷远)、打瓦儿(掷准)等等。民国16年(1927)以后,学校始有篮球活动,以后逐渐有了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射击等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方针指导下,蒲城县的体育事业飞速发展。有经常性的活动,有制度化的比赛。体育工作初期由县文教局兼管,1958年成立蒲城县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体委”),专管全县城乡体育工作。1962年在职工俱乐部后面建起1800多平方米、可容4000观众的灯光球场。1965年,在延安西路建起13000多平方米的大型露天体育场,设有跑道、篮球杆、排球网、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材,同时建筑862平方米的乒乓球大厅。1985年,城关镇关帝村和南街小学花费16万多元,在关帝庙后巷修建1000多平方米的旱冰场一座,内设500平方米的游泳池。1989年,县政府将体育场迁至南环路,建设一个46600多平方米设施较多的现代化体育场。为了培养体育人才,县体委早在1965年8月就办起了业余体校(十年“文革”中断),当时设乒乓球、篮球、体操三个班。至80年代,业余体校先后培养能出县比赛的田径运动员299名,篮球运动员125名,乒乓球运动员67名,体操运动员37名,其中给军队和国家有关单位输送篮球、乒乓球等运动员22名。截止2012年,全县有社会艺术团体43个,专业艺术团体2个,艺术培训机构21个。建成镇文化服务站12个,村级体育场78个,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有线电视入户率41.1%。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县剧团送戏下乡200余场,影剧院歌舞演出80余场,举办各类文艺晚会、文艺比赛19场次,启动了秦腔“周末一元剧场”。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成绩显著,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开展文物遗产知识宣传普及工作试点县。杨虎城纪念馆、王鼎纪念馆和县图书馆、文化馆、各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全年文化产业产值1592万元,较上年增长24.3%。
建国前,蒲城没有专门科学技术组织。新中国建立后,于1958年12月,成立蒲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1963年2月精简机构时撤销。1977年9月成立蒲城县革命委员会地震局,1978年5月恢复蒲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共有干部23人。1985年3月,科委成立科技开发中心,编制4人。其指导思想是:立足当地资源,着眼科技开发,面向乡镇企业,重视经济效益,为蒲城经济翻番服务。中心任务是:开发新产品,传递科技情报信息,培训技术人才,联系农村科技户,搞好各种科技服务。并按照《全国科学技术管理工作试行条例》,科委成立了科技干部科,统一管理全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干部,负责科技干部的考核、选拔、晋升和培训工作。农业科学研究中心1953年3月,县农业技术指导站成立,这是蒲城县最早的科学技术事业单位。1976年改为蒲城农业科学研究所,负责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1983年又改为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归农牧局领导,下设办公室和农技、土肥、植保、农桑园艺4个站与果桑等3个公司,并派出苹果、经济作物、旱原作物3个组分别常驻罕井、党睦和孙镇指导工作。农业机械研究所1963年成立,任务是引进、宣传推广农业机械,开展全县的农机科研工作,属农机局。林业科学研究所1980年成立,任务是研究林业方面的植树、育苗及造林技术、检验树木品种优劣、引进推广良种树木、利用场地进行科学实验等,归林业局。截止2012年,全县科技研究推广机构11家,各类科普协会150余家,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642人。围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组织各类培训400余场(次),发放资料10余万份,解答疑难问题6000多个,培训人员11万人(次),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科技水平得到提高。
蒲城县在以前,由长吏掌管。政和年间()始设学署(在文庙后),置教官一员,称“教授”,掌文庙祭祀,管理所属生员。元代,教官称“学正”。明洪武二年(1369),教官称“教谕”,为正职,主管全县,又增设副职,称“训导”,主管在学生员的考试学籍事宜。清光绪三十年(1904)后,学制变更,教官已废。三十二年(1906),改学署为劝学所,设总董,承知县之命筹划全县兴革事宜。民国元年(1912)后,开始仍设所,置总董1人,改学堂为学校。民国2年(1913),改所为教育科。次年又改为学务局,设学董1人(由县长呈请教育司加委),并受教育司直接管制。4年(1915),又改学务局为所。11年(1922),县增设视学(由所长呈请县长加委)。13年(1924)再改所为,设局长一人(由直接委任),视学2人,教务委员4人,事务员3人,划全县为5个学区,加强领导,教育事业始有较大。22年(1933),裁局并科,设教育助理员1人。24年(1935)又恢复。29年(1940)又裁局设科。次年,教育科设1人,5人,科员2人,事务员1人。蒲城解放后,县教育行政管理初设第三科,1950年8月改为科。1952年5月改为卫生科。1955年3月专设教育科。1958年2月又改为科。1959年1月蒲城、白水、澄城三县合并为蒲城县时,设立卫生部,4月改称“卫生局”。1960年7月教卫分开,设局。1961年8月,三县恢复原建制后,设卫生局。1964年8月文卫再次分开,设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局机构瘫痪,1967年2月被“造反派”夺权,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下设有教育组。1970年10月成立局革命领导小组。1973年改为局长负责制。1982年3月设立教育局至今。1981年9月,蒲城县教育成立。1985年9月,中共蒲城县委员会成立。在管理体制方面,自1949年至1955年,中学由省、地直接管理,县级只管理小学及社会。1956年以后,县立中学由县一级直接管理。1970年以后,县局只直接管理高中、职业中学和重点中、小学。农村的初级中学及所有小学均由所在乡(镇)管理。
唐帝王陵二十座,十八座位于关中,其中唐睿宗、唐玄宗、唐宪宗等五座位于蒲城县,史称“五陵闲云”。其中,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之南寺唐塔,原系慧砌寺,为方形四面十级楼阁式砖塔,砖砌单壁中空,高约39米,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北寺宋塔,位于城内北街旧址内,系密檐式方形砖塔,四面十三级、高约47米,始建于绍圣三年。
杨虎城将军纪念馆(3A)
原址系杨虎城将军宅院,1983年对外开放,分东、西两院。馆内藏有杨虎城和母亲孙一莲生前生活用品,以及杨母六十大寿时,亲朋及、、等人赠送的寿屏,现为重要爱国。
王鼎纪念馆
为清代著名爱国名相故居,1997年对外开放,位于蒲城县内达仁巷54号。纪念馆大门两侧是“五好家庭”全国代表袁世清同志拟写的对联“血浓于水,道光愦庸失王土,丧主权,青史悲鸣文死谏;叶系于根,共和鼎盛雪国耻,园缺镜,香港回归告忠魂。”纪念馆二门的门楣上悬挂着陕西省省长程安东同志题写的黑底金字横匾《王鼎纪念馆》;门两侧是本县书法名人贺钟秀书写的对联:“死末完节莫谒王,生不全忠休朝鼎”。一进王鼎纪念馆大门,正中置有3.6米高的王鼎半身立姿塑像,塑像呈古铜色,由国家级美术师陕西省雕塑院院长王天任亲手雕塑,其神态逼真,形象伟岸。他头冠一品花翎顶戴,身着长袍官服、朝珠,右手压案,指关节暴起,左臂背后,紧握拳头皱眉注视前方,似乎是正望着林则徐虎门销烟,又似是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回天无术的悲愤无奈,又似乎是正思着民族安危……塑像身后,立有有关王鼎的碑记,是群众听建纪念馆而捐赠。中央两侧一侧展有王鼎生平事迹,一侧设有观众休息室和纪念品出售部。上房内陈列有王鼎家谱、书信遗稿、遗物和道光皇帝为王鼎七十寿辰书写的寿匾“靖共笃祜”,王鼎为本族叔母吴孺人书写的“贤孝可风”木匾以及林则徐在蒲城期间书写的匾额“观察第”、“味兰书屋”、“槐荫山房”、“慈惠徽音”等诸多墨宝。王鼎生平事迹展室中还有通过大量文字、照片、图表和实物,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王鼎一生的历史业绩。 
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高约6米,长约17米,为琉璃花砖精砌而成。虽历经风雨洗礼,略显破败,可依然生动而富灵气。六龙壁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唐贞观四年,为风格别致的四进院落式古典建筑群,馆内“蒲城碑林”名碑荟萃。
龙首黑峡谷(2A)
如果说洛河是大自然留给蒲城最为壮美的一幅山水长卷,那么、龙首墨玉大峡谷就是镶嵌在大地上最为耀眼的那颗明珠。它位于蒲城县洛滨镇境内,风景优美、山清水秀、美不胜收。龙首黑峡谷风景旅游区是由龙首坝、龙首瀑布、河湾草地密林为内容的自然山水景观、水上运动休闲观光区和洛河峡谷两岸丰富的人文景观组成。
尧山圣母庙会景区
蒲城县北约25公里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尧山。山上有庙宇90多间,一圣母正殿为主,周围有马王庙、牛王庙、文昌庙、药王庙、白马将军庙、松子娘娘庙、关帝庙、九天三圣庙等。据说唐宋时就开始每年在清明节举办盛大的尧山庙会祭祀。公元1623年(明天启三年)县令王佑奏请将尧山庙胜迹载入祀典。从此,尧山庙香火更盛,祭祀隆重,同时,还有了十一社的祭祀迎神、送神活动。
文物大县  省级园林县果品大县能源大县瓜菜大县农业大县工业强县经济强县旅游生态县建材大县国家级卫生县城 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 
杨虎城():抗日爱国将领,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蒲城孙镇甘北村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参加陕西护国军,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10月任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1925年7月任国民党第3师师长,1927年任国民联军第十路总司令、第十军军长、东路军前敌总指挥,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21师师长。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4师师长,驻防河南。1930年后任国民党第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1933年曾请缨抗日,遭冷遇。1935年任陕西绥靖公署主任,奉命阻击红军北上,损失惨重。中共《八一宣言》发表后,接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曾与中共代表协商抗日事宜。日与张学良进行兵谏,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及其随员,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逼迫出国。七七事变后,要求回国抗日,遭蒋拒绝。1937年11月由法国回到香港,准备参加抗日工作。后被骗至南昌遭囚禁达12年之久。1949年9月被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享年56岁。王鼎():清代著名抗英名相,道光皇帝的老师,蒲城县西街达仁巷人。曾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职。鸦片战争中,极力主战,反对议和投降割让香港。1842年,当林则徐因抗战获罪而被遣戌伊犁时,正值河南祥符(即河南开封)黄河决口,王鼎以大学士出署东河河道总督督塞河口。由于赞成林则徐禁烟抗战,王鼎上疏道光奏留林则徐助襄河工,治河竣工后,又奏请任林则徐为河督。时英帝国侵略者二次海上北犯,道光皇帝怕得罪洋人,仍坚持将林则徐发往新疆。王鼎回到北京后,向道光皇帝痛陈割让香港签订协议对国家民族的长久危害,怒斥妥协派首领、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当代秦桧、严嵩。由于道光皇帝妥协求和的主意已定,王鼎在廷谏、哭谏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决心以“尸谏回天听”。日深夜,怀惴“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于圆明圆,享年74岁。王鼎死后81天,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香港人从此脱离了祖国,一去155年。井勿幕():辛亥革命时期卓越的革命家,蒲城县三合乡人。早年入川,结识了熊克武等革命志士,1903年留学日本,1905年8月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冬奉孙中山之命担任同盟会陕西支部长,回陕组织同盟会。1906年夏第二次赴日筹备成立同盟会陕西分会,1907年回陕联络会党和刀客,后第三次赴日本,在东京参与创办《夏声》杂志。1908年10月回陕,参加领导了陕西的反清学生运动,1910年参与促成陕西同盟会和哥老会的联合,同年秋南下香港,参与筹划广州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后,任陕西军政府北路安抚招讨使,1912年被南京临时政府委任为稽查局副局长,未就职,同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国民党陕西副支部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失败后避居日本,1915年赴云南参加护国战争,并任熊克武部参谋长。1917年3月任关中道尹,8月离职,闲居西安。1918年11月赴三原就任陕西靖国军总指挥,同年12月23日遭靖国军内部败类李栋材谋杀,时年30岁。1945年11月被国民政府追赠上将军衔,被孙中山先生誉为“西北革命巨柱”。李仪祉():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家,蒲城县马湖乡富原村人。1904年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参于筹建西潼铁路。不久留学德国,入柏林皇家工程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历任南京河海工程学校教授、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渭北水利总工程师、省教育厅长、西北大学校长、上海港务局局长、第四中山大学教授、重庆市政府工程师、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北大港筹备处主任、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及工务处长、浙江省建设厅顾问、陕西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省水利厅长及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等职,他曾倡办水利工程专校、华北灌溉讲习班、中国第一个水工试验所及设置黄河水电站,主持设计成渝公路老鹰崖盘道工程、杭州湾新式海塘等工程,提出治黄构思及理论。1930年10月,杨虎城将军主持陕政,李仪祉应邀回陕,筹划陕西水利工程,1934年至1937年基本修成了洛惠渠主体工程,1935年到1936年底又完成了渭惠渠一期工程。梅惠渠也于1936年开工,到1938年完成。1935年他制订了《陕西水利工程十年计划纲要》。计划十年内,水利惠及全省。1938年元月,李仪祉抱病赴眉县参加渭惠渠拦河大坝合龙,回西安后病情加重,3月8日辞世,享年57岁。人民为了纪念他,墓地选在泾惠渠社树分水闸后的张家山,自觉参加送葬的群众达3万人之多。公祭时,日本飞机盘旋轰炸,主持人恳求大家疏散隐蔽,然而人群却岿然不动,场面异常感人。李仪祉的著述极为丰富,大量的水利专著和诗歌、戏剧、杂著达四百多种。1940年出版的《李仪祉先生遗著》共13册。1981年水利部决定由治黄委员会主持编印一部《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计有论文159篇。王峻():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国民党陆军中将,蒲城县东陈镇尧堡村人。1924年赴耀县投奔杨虎城部,1925年经杨虎城将军介绍入黄埔军校,为第三期学员,1926年毕业后回杨虎城部,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36年参加“西安事变”。1938年7月,山西战局失利,奉命阻击日寇,日寇受阻无法前进,又调一个师团的兵力围攻永济,王峻指挥其团,血战永济城。1939年,王竣任国民军新编二十七师副师长、师长,1940年,奉命再渡黄河,与日寇作战屡胜,击退日军10多次进攻,成为日寇的心腹大患。1941年5月,日军向中条山疯狂进攻,在指挥大家隐蔽时,不幸中弹,以身殉国,时年39岁。包森():抗日名将,活捉日本天皇表弟的英雄,蒲城三合乡义龙赵家村人。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3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战爆发后被派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独立一师工作,任33大队总支部书记,1938年6月率40多人到冀东,在河北兴隆一带开辟抗日游击区。1939年4月下旬,包森指挥部下巧妙活捉前来捉拿自己的日本天皇表弟、宪兵大佐赤本,一时震动日本朝野。1939年秋包森被任命为冀东军区副司令员,1940年2月,包森率部到达盘山,全力开辟盘山抗日根据地。6月下旬设伏白草洼,与日军激战14个小时,全歼日军一个骑兵中队,首开冀东整连全歼日军战斗的先河。秋季冀东军分区13团正式组建,包森任团长。1942年1月,燕山口内果河沿一役,包森以七个连的兵力,毙俘敌伪中佐以下官兵近千人,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当时在冀东一带包森的大名妇孺皆知,人们亲切地称他“包队长”“包司令”“包团长”。 日,包森所部在遵化境内野虎山一带与日伪一部遭遇,指挥战斗中不幸胸部中弹牺牲,时年31岁。寇遐():著名政治家和书法家,蒲城县陈庄村人。早年投身辛亥革命,是陕西学生运动的代表人物。1906年在井勿幕影响下,参加同盟会,1908年10月,轰动中外的“蒲案”发生,他被西安师范学堂选为总代表,又被选为西安各校学生代表,负责召集会议,起草请愿书,亲自到巡抚衙门交涉,积极声援蒲城学生运动,对“蒲案”的胜利结局,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09年,寇遐从西安师范学堂毕业,回到同州(今大荔),积极领导东府革命活动。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寇遐积极参加反袁逐陆斗争。以后段琪瑞又派陈树藩督陕,他即投身反陈斗争。1923年10月,曹锟赂选,寇遐不为金钱所动,愤然南下,投奔孙中山,保持了革命气节。1924年10月,冯玉祥、胡景翼经动“北京政变”,寇遐积极参加,并短期出任工商总长。1931年,杨虎城主持陕政,邀请寇遐任省政府委员、高等顾问等职。1935年,张学良率东北军入陕,寇遐在促进张杨相互了解,消除隔阂、合作抗日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寇遐生活俭朴、性格直爽,重气节。他同情共产党,不满蒋介石的黑暗统治,拒绝竞选“国大代表”,因引受到国民党特务监视。1949年5月,曾被国民党裹胁到汉中、兰州,经过多方努力,解放后才返回西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寇遐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抗美援朝运动中,他晌应党的号召,出卖墨迹,损献国家,颇得社会称赞。寇遐在书法、金石艺术方面造诣颇深,曾编辑出版《西京金石书画集》,杨虎城的“止园”别墅落成时,就由他题写门匾。另外,“杨虎城将军墓碑”、“李仪祉墓碑”、“王卓亭墓碑”字,均出自其手。西安人民大厦榜书横额,被誉为他晚年的精心之作。日,寇遐因心脏病在西安逝世,享年69岁。刘吉尧:全国特等战斗英雄,智取华山八勇士之一,蒲城县大孔乡太峪沟村人。日出生,1946年10月跟随胡景铎将军在陕北横山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民主联军骑六师)。在部队历任班长、排长、侦察参谋、侦察队长、连长、营政治教导员、人民武警部副部长、副政委、部长,西安警备区顾问等职。在解放西北的战斗中,曾参加了旬邑县太峪堡战斗、桃树庄战斗、淳化县的章洪源战斗、宣川战斗、瓦子街战役、乾陵战斗、西府战役、平民战斗、潼关战斗、华山的黄浦峪战斗。1950年10月在全国英模大会上,授予全国特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颁发了人民功臣荣誉证章,1951年9月,出席西北军区第一次英模代表大会,被授予西北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王中林:王中林教授,1961年生于陕西省蒲城县高阳镇。1982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并于同一年考取中美联合招收的物理研究生,1987年获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之后曾在佐治亚理工学院任多项职务,包括终身制正教授、电子显微镜实验室主任、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主任等,他于2000年九月创建了佐治亚理工学院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现代表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北京大学联合建立先进材料和纳米技术系。任北大工学院先进材料和纳米技术系主任、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王教授已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了410篇论文(其中9篇发表在美国《科学》和英国《自然》上),55篇综述和书章节文章﹐140篇会议论文﹐十项专利和四本专著。担任十多种国际期刊和杂志的编委。他的学术论文已被引用10000次以上,其中一篇被引用超过1000次。王教授是从十年中纳米科技论文引用次数世界个人排名前25位作者之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蒲城县社保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