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伽蓝殿供的通天教主是不是三清清像

慈城一日游之三&&&&清道观
慈城的塔山并不高峻,而建于塔山上的清道观却曾经是著名的道观。据记载,清道观始建于唐天宝八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这1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慈城清道观历经多次毁坏与重修,但始终屹立在龙山山巅,建国后,清道观依然保存完整。然而,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终于把慈城清道观毁于一旦,仅存主体建筑残存。直到40年以后,作为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建设的重点工程,清道观于2004年至2007年重建。
清道观入口处有一石碑坊,上书“清道观”三个大字,背面则是“列仙游观”四字,不知是何人所书。
进石碑坊往前然后右拐就是清道观山门,山门两旁有一副楹联,联云:
&&&&&&&&&&&&&&&&&&&&&&&&&&&&&&&&&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虽是寥寥二十几个字,但却充分体现了道教的基本哲学思想和尊重自然的观念。
山门前有水池,犹如庙宇前的放生池。进山门,沿山坡拾阶而上,路边树枝上挂满了红红绿绿的小布条,布条上写着各种祝福语。
山坡石阶尽头处有一小小石龛,原来我还以为里面坐的是土地公公,走近一看,才知道原来是灵官殿,石龛两边也有楹联,上面写着:
&&&&&&&&&&&&&&&&&&&&&&&&&&&&&&&&&&&&&
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
据说灵官乃是道教的护法神,其职责就和佛教里的韦陀一样,只是这个灵官殿未免有点过于迷你了一点,以致被我误认为土地爷了。
向左登上几十级石阶,即是仪门,仪门两旁站立两尊门神,当然这门神不是曾经给唐太宗守门的秦叔宝和尉迟恭,而是封神榜里的哼哈二将,据说他们才是姜子牙当年所封的门神。过仪门,进雷祖殿,雷祖就是人们所说的雷公。雷公神像后面是一幅硕大的画像,画的是雷公电母风伯诸神布云施雨的场景。
第一重大殿是东岳殿,东岳殿供的是东岳大帝,又称泰山神。关于此神的身世众说纷纭,然而大多为黄飞虎说。我也搞不清楚这里的东岳殿供的到底是谁,反正他掌管着天下365路诸神,是阴曹地府十殿阎君和十八层地狱的主宰者。
殿前矗立两杆大旗,上书“清道观”三个大字,迎风飘扬,有点威风凛凛的气势。一尊庞大的香炉放置在殿前,只是香火不多。
东岳退居殿乃是东岳大帝的内室,主供东岳大帝及其帝妃,殿内两侧绘有壁画,生动地描绘了大帝出巡和回归的盛大场面。
第二重大殿则是玉皇殿,和清道观大戏台相对,殿中供的是人们所常说的玉皇大帝。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各神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却是最大,可是被孙猴子一闹,却也束手无策。
第三重大殿则是三清殿。道家敬奉“三清”,即玉清元始、上清灵宝、太清道德三位天尊。在三清殿门前的楹联中充分体现道家对三清敬崇,联云:
&&&&&&&&&&&&&&&&&&&&&&&&&&&&&&&&&&&&&&&&&&&&&&&&&&
天上三君乃乾坤之主宰;
&&&&&&&&&&&&&&&&&&&&&&&&&&&&&&&&&&&&&&&&&&&&&&&&&&
混元一气为造化之根源。
然而三君中的道德天尊又被民间人格化,称之为太上老君,道家认为老子乃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尤其是一部《西游记》,更使太上老君家喻户晓了。
清道观除了这三重主要的大殿以外,还有“关圣殿”和“十王殿”。看来这位关老爷贡献不咋的,但人缘到不错。儒家说他是“义存汉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书”;佛家则把他视为护法神,高居伽蓝阁;今天在这里又见到了“关圣殿”,看来道家也是请关老爷到这里来看家护院的。
十王殿供的当然是十殿阎王,我一一看去,只觉得这里的十殿阎王也并不那么可怕,一个个温文尔雅,面善得很呢。
尽管清道观乃是新建的复制品,可是游客倒也不少,但美中不足的是偌大的清道观居然看不到一个道士。据导游说,是招不到道士,没人来。我想是否嫌这里的工资太低?假如是年薪一百万,那肯定是道士成云了。要不干脆搞几个假的充充数也好,反正现在假货不少,多几个假道士点缀一下清道观,也不至于扰乱了太平世界。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010年导游考试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建筑:第五节_中大网校
>> >> 正文
2010年导游考试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建筑:第五节
发表时间:日10:2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
2010年导游考试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建筑:第五节
第五章 中国古代建筑第五节 宗教建筑
一、佛教建筑中国佛教分为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3大派系。我国佛教建筑分为寺庙、塔幢、石窟寺(含摩崖造像)3大类。(一)佛教寺庙佛教寺庙是佛教僧侣供奉佛像、舍利,进行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处所。我国历史上曾有浮屠、伽蓝、精舍、禅林、寺、庙等名,明清时期通称寺庙。1.汉地佛教寺庙佛教寺庙相对集中的有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等佛教名山,其中蛾眉山最为著名。汉地佛教早期受印度佛教影响,塔置于佛寺中心。魏晋隋唐以来,塔的地位逐渐降低,多建在寺后或另建塔院,失去了供奉中心的功能。殿的地位日益提高,采用我国传统宫殿院落式布局,供佛大殿成为寺院建筑主体,坐北朝南,左右对称,有明显中轴线,次要建筑布置于两侧。中国特色佛寺格局,南北朝已基本定型。辽代佛寺因契丹族有“朝日”习俗,寺门大多朝东。元代以后,多数佛寺只建殿堂而不建塔。汉地佛教主体建筑坐落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等。中轴线左右两侧大致布局是:山门内两侧为钟、鼓楼,大雄宝殿前东西配殿为伽蓝殿、祖师殿;其他配殿为观音殿、药师殿,大的寺院还有罗汉堂。山门殿也称三门殿,供奉二仁王。天王殿供奉大肚弥勒或天冠弥勒,两侧为四大天王,背后有护法天王韦驮。大雄宝殿是寺院正殿,也称大殿,供奉本尊佛及左右胁侍,主尊有一、三、五、七尊之分;佛坛背后常供奉海岛观音。法堂是宣讲佛法的主要场所。藏经阁是收藏佛经的地方。此外,在东西两院还有方丈室、戒台殿、僧侣生活区和游方僧的接待区。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市东郊,为中国第一古刹,誉称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寺院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是佛教传人中国后建的第一座佛寺。白马寺经历代翻建修葺,现存寺院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重修,中轴线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东西两侧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法宝阁等,左右对称,布局规整。2.藏传佛教寺庙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以大经堂为中心依山而建,布局较为自由。不均衡中求对称,变化中求协调,错落有致地布置在山坡上。也有将曼陀罗运用到佛寺布局或佛殿造型上的,如:西藏第一所接纳僧人、佛法僧三宝俱全的藏传佛教寺庙桑耶寺,整体上就是按照曼陀罗规制建造的。著名的藏传佛教六大寺庙有西藏拉萨的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帕廓街,建于7世纪中叶,是西藏的木构建筑代表。“大昭”藏语是“觉康”,意为寺院,是有释迦牟尼像的经堂。相传由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共同主持修建,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释迦神殿是大昭寺的主体,覆盖金瓦的殿顶,在阳光下光彩夺目。建筑金顶和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而碉楼和雕梁则属藏族特色。殿内主供文成公主从长安携来的释迦牟尼镀金佛像,这尊佛像在藏传佛教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宗喀巴塑像前供奉金本巴(金瓶),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御赐,用于确立藏区大活佛的转世灵童。大昭寺门前有公元823年树立的刻有藏汉两种文字的《唐蕃会盟碑》,此碑是汉藏团结的历史见证。3.南传佛教寺庙主要位于云南傣族聚居区,一般建于村寨较高的山岗或台地上,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坐西朝东,佛寺以佛殿和佛塔为中心,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也保留东南亚的影响。主要建筑由佛殿、藏经室、僧舍、佛塔、戒亭组成。佛殿多为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佛寺旁或附近大多建佛塔。主要有西双版纳的宣慰街佛寺、沧源广允缅寺等。(二)塔幢1.佛塔佛塔起源于印度,称窣(su)堵波或浮图,用以藏佛舍利。我国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地宫位于塔基以下珍藏舍利;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身是塔的主体,不同类型的塔,塔身形式不同;塔刹位于塔最高处,通常由须弥座、仰莲、覆钵、相轮和宝珠组成。公元1世纪,塔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与我国木结构的亭、台、楼、阁等形式结合,其功能也逐渐扩大,从单纯存放佛舍利,发展到藏经、供佛像,甚至用于镇邪、导航、观景。我国塔分布广、数量多,造型丰富、形式多样。从艺术造型看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傣族塔、花塔等,从建筑材料看有木塔、砖塔、石塔、琉璃塔、金属塔等。(1)楼阁式塔:源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形式,是我国古塔中最庞大、艺术水平最高、最普遍的一种造型。把佛塔与楼阁结合,登、可望、可居,形式更为美观。底部为石质基座,塔身的梁、柱、斗拱、门窗是木结构或砖木混合结构,塔顶为缩小的印度古塔造型。塔身自下而上层层收缩,层间出檐,塔心内空可登临塔顶。著名的有山西应县木塔、西安大雁塔、河北定州市开元寺塔我国现存最高砖塔)等。山西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塔。(2)密檐式塔:以外檐层数多且间隔小而得名。其特点是:下为须弥座,底层塔身较高,以上各层骤变低矮,檐与檐之间多不设门窗,塔身越往上收缩越急。大多为砖石结构实心建筑,一般不能登临。著名的有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三塔、北京天宁寺塔等。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元年(520),是我国最早的砖塔。平面呈十二边形,是我国现存密檐中空砖塔的孤例。建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3)覆钵式塔:又名藏式塔,多分布藏传佛教传播地区。藏、蒙等民族的藏传佛教建筑常采用这种形式。内地源于元代,明清继续发展。其特点是,塔下部为一高大基座,上面安置巨大圆形塔肚,塔肚上竖立向上收缩的细高塔颈,顶下置华盖和仰月宝珠。塔身刷成白色,是我国现存故称“白塔”。著名的有北京妙应寺白塔、北海白塔等。妙应寺白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覆钵式塔,建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4)金刚宝座式塔:造型仿印度佛陀迦耶精舍而建,最早出现于隋代敦煌壁画中,但最早实物见于明代。其特点是,塔下部为高大基座,台基上建5座小塔,中央的塔较大,四角的塔较小。著名的有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云南昆明官渡妙湛寺金刚宝座塔、呼和浩特金刚座舍利塔等。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始建于明永乐初年,竣工于明成化九年(1473),是我国现存同样形式塔中最古老、最精美的一座。(5)笋塔:位于我国云南傣族地区,多建于山坡高地,佛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一般为正多边形,塔身多圆形,塔刹逐节收缩似竹笋环节堆积而成,顶部是塔针,塔四周有佛龛。多为实心砖石结构,外涂石灰、涂料或彩绘贴金。著名的傣族笋塔有西双版纳景洪曼飞龙佛塔.2.经幢经幢为小型佛教建筑物,是雕刻有经文的石柱或金属柱。石柱一般呈圆形或多边形,我国经幢多为石质,铁铸较少。多立于佛寺庭院、高僧墓前或塔的前方,有的为纪念功德或纪念高僧而建。经幢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幢身铭刻陀罗尼经文或其他经文、图案等,基座和幢顶雕饰花卉、云纹、仰莲及佛像、菩萨等。经幢最早建于唐初,唐宋以来建幢之风盛行。我国著名的有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上海松江唐经幢、云南昆明地藏寺经幢、湖南常德铁经幢等。(三)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石窟寺是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开凿于山崖,简称石窟。石窟由于寺洞密集,故称千佛洞。佛教石窟源于印度,我国石窟始于公元3世纪,盛于5至8世纪,最晚到16世纪。摩崖造像是石窟的一种类型,为保护造像还修造有楼阁殿堂。石窟寺主要分布于新疆、中原和南方3个地区。新疆地区石窟开凿较早,主要有克孜尔千佛洞和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中原地区主要指新疆以东、黄河流域及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石窟数量多,著名的有中国四大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南方地区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石窟分布分散,著名的有四川乐山大佛、重庆大足北山宝顶山摩崖造像,此外还有浙江飞来峰造像、云南石钟山石窟等。我国石窟寺形制分类主要有:中心柱型窟、前廊列柱型窟、前堂后室型窟、龛型窟、大像窟5种。每一种还可细分为佛殿窟、佛坛窟、罗汉窟、僧房窟。中国著名的石窟与摩崖造像有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与乐山大佛。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鸣沙山东麓崖壁上,始于公元366年,后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相继开凿,沿续10个朝代形成上下5层,长约1 600米规模宏大的石窟群。保存有洞窟492个、壁画45 000多平方米、飞天4 000余身、彩塑2 415尊、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等。莫高窟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武周山南麓,东西绵延1千米。现存主要洞窟53个,分东、中、西3部分,其中主洞21个,小龛1 100多个,造像51 000多尊。石窟以北魏洞窟为主体,其中“昙曜五窟”开凿最早、气魄最为雄伟,即现存的第16窟至第20窟,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460_465)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开凿。第5、第6窟和五华洞是云冈艺术的精华,第5窟后室中央坐佛端庄雄伟,高17米,为云冈石窟的标志性造像。龙门石窟,位于洛阳伊水两岸,南北长约1千米。始凿于北魏迁都洛阳(493)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的雕凿。现存窟龛2 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 600多方,佛塔40余座。代表性洞窟有北魏古阳洞、宾阳洞和唐代潜溪寺、奉先寺等。其中唐代奉先寺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主像卢舍那佛高 17.14米,面容端庄持重,是龙门石窟的标志性造像。乐山大佛,位于四川乐山市凌云山西壁,临岷江、青衣江、大渡河3江交汇处,开凿始于唐开元初年(713),历时90年完工。佛像高71米,肩宽24米,脚背可坐百人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二、道教建筑道教采用我国古建筑的传统方法,并结合道教教义,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道教崇尚仙人,因仙人好楼居,所以袭用我国古代高层建筑“观”的名称,作为建筑之名。后来封建帝王把道观封为“宫”,与帝王宫殿相提并论。道教建筑特色之一是道观大殿与帝王宫殿一样雄伟壮观;另一特色是“金殿”,即由金属铸成的大殿;还有一个特色是多高居楼阁。道院规模一般较小。道教官观相对集中的有武当山、青城山、鹤鸣山、龙虎山等道教名山,其中武当山古建筑群最为著名。现存武当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4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2座宫殿遗址,以及各类庵堂等共200余处。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规模极其庞大。著名的道教建筑还有山西芮城永乐宫、苏州玄妙观三清殿、昆明太和宫金殿等。(一)大殿1.玄妙观三清殿,位于苏州观前街,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南宋淳熙六年重建。三清殿是玄妙观正殿,因殿内供奉“三清”像而得名,面阔九间,进深重檐歇山顶,长45.64米、宽25.25米。三清殿是长江以南最大的木构古建筑,也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宋代殿手。2.芮城永乐宫,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与北京白云观、陕西户县重阳万寿宫并称为我国全真道三大祖庭,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组元代建筑。始建于1247年,主要建筑有宫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5组建筑。各殿四壁满绘精美的兀代壁画,现存总面积1 005.68平方米,规模之大,为全国道观中仅见。(二)金殿1.武当山金殿,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顶端。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全部为铜铸鎏金,故称“金殿”,为仿木构建筑形式,殿高5.5米,面阔三间5.8米,进深三间4.2米,是我国现存最华丽、技艺最精致、最早的铜铸金殿。2.太和宫金殿,位于云南昆明鸣凤山,于清康熙十年(1671)由平西王吴三桂建造。全殿均系青铜铸造,为仿木结构建筑形式,重檐歇山顶,呈正方形,高6.7米,宽、深各6.2米,铜殿重250吨,是我国最大的铜殿。
(责任编辑:中大网校)
共2页,当前第1页&&&&&&宗教概述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上传于||文档简介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大小:11.78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第三章 中国的宗教.doc1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60 &&
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第三章 中国的宗教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第三章 中国的宗教
第一节宗教知识简述
一、 宗教的产生
世界最流行的三大名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务必记住)
中国四大名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务必记住)
产生于中国本土的教派:道教(务必记住)
以下内容为阅读内容
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在复杂的自然现象面前,认为存在着超越自然万物且能够支配自然万物和人类本身的神秘的外部力量。当人类把这种力量人格化,作为神灵加以崇拜,并辅之以仪式,结成一定的组织时,便产生了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是多神教。进入阶级社会后,多神教逐渐演化为一神教,在一神教的基础上又形成世界性的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就是流传最广的三大世界宗教。三大宗教历史上先后传入中国,他们和中国本土道教一起,成为当今中国各种宗教中信仰人数最多的四个主要宗教。
二、 中国宗教信仰的特点(务必记住)
1. 民族性:外来教派与本民族融合。
2. 务实性:可信可不信,有事则信,无事不信,可同时信奉多教多神
以下为阅读内容:
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对宗教大多采取兼容并蓄、既利用又保持一定距离的政策。没有任何一个宗教能够取得国教的地位。
当代中国几个主要宗教中,只有道教产生于本土,其余都是历史上从国外传入的。无论何种外来宗教,只要传入中国。都要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及其教派和学说,否则便无法在中国社会扎下根。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中国的宗教具有显著的民族性。有许多少数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同一个宗教,如
口试内容: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口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伽蓝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