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 一战 二战的角度分析一战和二战爆发原因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问题详情
材料解析(9分材料一: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德国文学家莱辛说,历史不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材料解析(9分材料一: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德国文学家莱辛说,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中国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从自身经历中形成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觉选择,我们也真诚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习近平日在德国柏林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摘录)材料二: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期存在下去。……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节选)材料三:中国日报网5月6日电 乌克兰政府调停警察特种部队前往西南部港口城市敖德萨以阻止反对派武装势力的向西蔓延。同一天,乌克兰亲俄反对派在东部城镇斯拉维扬斯克的激烈交火中击落一架政府军直升飞机。有分析认为,此次派兵显然表明基辅在镇压东部反对派势力的同时,还要竭力阻止内战范围的扩大。材料四: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十八大报告(节选)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一战后,为协调英、日、美等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什么条约?(1分该条约的实质是什么?(1分(26月6日是诺曼底登陆纪念日,为什么说它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1分(3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共同原因是什么?(1分(4二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气氛骤然加剧,“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是什么?(1分怎样评价这种表现?(1分(5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他的最大功绩是什么?(1分(6乌克兰危机挑动着大国的神经,你认为当今世界处理国际事务的重要主张和手段是什么?(1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有何影响?
网友回答(共0条)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一战为德国带来什么?
摘要:从一战爆发,到之后的百年德国历史演进过程中,德国独特的国家个性一直是潜在的最大推动力,这其中有值得借鉴的经济崛起之道,也有需要警惕的因素。
& & 在一战以来的一百年历史中,德国是个特殊的坐标。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到短短二十来年后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到之后的工业崛起,其至今在工业领域保持着他国难以企及的高度,在德国有许多的谜等待被破解。学者周赟龙一直对德国有着极浓的兴趣,在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一战爆发,到之后的百年德国历史演进过程中,德国独特的国家个性一直是潜在的最大推动力,这其中有值得借鉴的经济崛起之道,也有需要警惕的因素。
一战前后的“唯武力论”
& & 《华夏时报》:一战前,自1871年至1914年,德国经济实现了一次高速增长,这与一战是否有关联?
& & 周赟龙:我觉得这次经济高速发展有两个重要原因。微观层面是一个叫俾斯麦的人当了首相。俾斯麦是一个极其务实的领导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闷声发大财”。他一生都专注于用武力完成德国内部的统一,进而用武力稳定政局,用武力强力推进工商业发展。这种有效而迅速的做法,为德国日后走向“唯武力论”的军国主义埋下祸根。宏观的原因是此时整个欧洲都处在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阶段,德国在这个“主旋律”中。
& & 《华夏时报》:一战后的德国经济是什么状况和发展策略?
& & 周赟龙:战后的国家都好不到哪去,但是整个欧洲,当然包括德国都获得了美国的重建援助,这是一个外部的利好消息。内部而言,德国工业设施较少遭受战争的破坏。因为一战爆发,德国的战争手段是采用速决战,而速决战的精髓即是先发制人,强调进攻,这种战术的实施使得从1914年德国入侵比利时开始到战败投降,整个一战的主战场并不在德国的境内,即使在战争的后期的相持阶段,战争的主战场还是在德国境外。同时,越是外部矛盾重重,内部矛盾越容易弱化。战争的创伤,反而容易让极端高压的军国主义、垄断经济得逞,好比孩子在外面打输了架,回来后会特别听从父辈的教诲。所以基本没有伤筋动骨的德国,在一战“小赌怡情”之后,不仅没能反思,反而激发了德国“大赌回本”的冲动,这其实也可以看作二战爆发的原因之一。
& & 《华夏时报》:有学者认为某种意义上,一战是欧洲历史上“昨日”和“今日”的分界线,这对于德国是否也适用?&
& & 周赟龙: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首先,从起因上看,一战的爆发带有太多偶然性,或者说,有很大可能是可以避免的,一半以上的参战国都是莫名其妙被裹挟进来的。相比之下,二战几乎是预谋已久的,主动挑起战争的和被动参与战争的国家其实想法是一样的,只不过都在等对方先动手,这样己方可以获得一个“保家卫国”的正义名头。其次,从结果上看,一战之后的和平仅仅维持了不到三十年,换句话说,更像是各国彼此试探之后,稍稍喘了口气,然后开始动真格的了,而二战之后世界算是基本稳定。在科技方面,一战并没有带来各项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而二战带来的是以军工为主导的划时代的变革,比如原子弹的发明和使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震慑诸国、不敢轻易动武的“重器”作用;在思想、艺术方面,世界真正进入反思状态,大师级思想家、艺术家的诞生还是二战之后。所以二战更像是改变世界的分水岭。
& & 就德国来说,在政治方面,德国在一战前后政治格局与政策基本没有太多变化,只能说是“更有甚者”。在战争方面,我觉得一战二战不是两场战争,而是一场战争的上下半场。相比之下,二战也更像是德国的“今天”和“昨天”的分水岭,它彻底完成了从叫嚣领土要求到安于现状,从飞机大炮原子弹到奥迪宝马保时捷。
德国的“理性”
& & 《华夏时报》:德国是一个哲学充分发展的国度,它在思想领域的研究在一战前后有何不同特点?
& & 周赟龙:德国确实是一个盛产世界级思想家的国度。其实很多国家都盛产思想家,但常常是仅盛产思想家,头脑发达而四肢简单。德国则不是,德国是一个手和脑都高度发达到令人吃惊的国家。具体来说,在一战前,德国最流行的就是技术哲学,崇尚的是“匠人”。这种剥离了“人”的因素、单纯追求自然原理的思路,在战争中自然带来了高效而冷酷的战争运作机器。然而“科技的尽头是人文”,所以在一战尤其是二战之后,德国哲学全面进入了对工具理性的反思阶段,充分发挥了“人文”、“伦理”的优势。比如近些年的德国电影《窃听风暴》、《再见列宁》、《欢迎来到德国》等,人们都会感到那种暖暖的细腻的人文主义的情怀。
& & 《华夏时报》:一战后,法西斯主义就偏在这个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国家达到顶峰。你怎么看这个历史走向?
& & 周赟龙:这个原因真是既简单,又复杂。我觉得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德国是个时时处处“认死理”的国家。从某个角度说,法西斯主义有它一定的哲学基础和科学基础。
& & 《华夏时报》:一战百年后,德国的工业发展令人钦佩。它对于战争的反思也是得到全世界肯定的。这个国家百年中磨砺了一种什么性格?
& & 周赟龙:和很多国家犯错的时候“认死理”,反思的时候 “认活理”不同,德国在二战之后的反思也是典型的“认死理”,从来没有“放下包袱、轻装前进”的轻描淡写。德国有一部轻喜剧《炸弹妞(屌丝女士)》,其中很多笑点就是展示这种 “认死理”、“较真”的民族性格。二战之后,认识到错误的德国,立刻掉转方向,全力以赴地修补错误。于是我们看到了德国的汽车代替了飞机大炮来“征服”世界;德国足球代替了军装,帅气迷人;施拉姆夫和诺维斯基的投射代替了战争地图,依然精准;全民医保、完善的教育体系代替了全民皆兵,依然让百姓充满幸福感和职业荣誉感。
& & 《华夏时报》:德国是一战的“输家”,但又有人认为,如果多方位、历史地看一战,真正的赢家也很少。您怎么看战败与德国的关系?
& & 周赟龙:就某个政治家而言,也许战争有赢家;就普罗大众而言,战争永远没有赢家。
& & 所以就欧洲人民,或者说德国人民而言,一战是彻底的失败,因为不久又爆发了二战,把德国彻底拖进了泥沼。尽管德国确实在二战后浴火重生,但是浴火的过程却是痛苦而漫长的,或者说以一代人浴火为代价,换来了下一代人的重生。
& & 《华夏时报》:放在当今的欧洲乃至世界格局中,怎么来评价德国?
& & 周赟龙:我更关注的是一战后德国百年的发展带给我们自己的借鉴意义。中国凭借“务实的经济政策+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红利+地缘优势”这一公式,仅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就成功跻身世界资本链条当中,并且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实这个思路并不独特,一战、二战后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套用这个公式而获得了成功,比如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甚至日本。然而“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如何度过经济发展中的“七年之痒”是一个难题。
& & 在不停追逐高效益的轨道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彻底剥离了当年那些貌似“低贱”的加工制造业,纷纷转向“高大上”的金融行业。但后来金融危机来了。这时我们发现,一片哀鸿之中,只有德国还立而不倒,原因还是那四个字“工具理性”。工具,即崇尚手工业,也就是说,它的加工制造业“低而不贱”,还拥有最普罗大众的就业率和最不受文化、制度制约的出口便利。
& & 当然,德国的“理性”有另一个面是需要世界警惕的。一战之后,相比较于其它国家,德国迅速从废墟中恢复、崛起,一度经济发达,民族自信心爆棚,自我优越感明显,甚至还成功举办了一届奥运会。然后就是穷兵黩武、到处炫耀武力、提出争议领土诉求等行为。这一系列行为,从逻辑上看,确实是完美无缺的,一环扣一环,然而结果却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一战百年之后,世界更要警惕单纯的理性,冷冰冰的逻辑并不能带来温暖和谐的生活。
瘟疫提前结束一战
& & 1917年,持续了三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了关键时期,巨大的战争消耗使协约国和同盟国都精疲力竭。4月,美国正式加入协约国一方与同盟国作战,这对于德国来说不啻于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它极大地改变了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战争优势迅速向协约国一方倾斜。然而就在同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退出了战争,德国从两面作战的窘境中解脱出来。德军的实际统帅鲁登道夫上将看到了扭转战局的一线曙光。
& & 日,鲁登道夫集中了所有兵力,发起米夏埃尔行动,在德军的猛攻之下,英法联军步步后退,到3月27日,德军已推进到距巴黎仅几十公里的地方,鲁登道夫扭转战局的梦想已近在眼前。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瘟疫已悄然临近了……
& & 日晨,美国堪萨斯州的福斯顿军营的一位炊事兵出现了发烧、头疼和肌肉酸痛的症状,医生怀疑他得了瘟疫,到午饭时间,医院已收治了107名类似症状的患者。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全美各个军营。而此时,20万美军先后开赴欧洲前线,他们因此把瘟疫带到了一战中的欧洲战场。
& & 最先受害的国家是5月份的西班牙,瘟疫几乎在一瞬间传染到全国各个角落,包括国王在内,有800万人患病。疫情再也掩盖不住。
& & 一个月内,英军就有3.1万人染病。到5月,由于有10%的部队感染了瘟疫,英国海军在整个5月有3/4的时间都无法作战,连英国国王乔治五世也患上瘟疫而不能动弹。
& & 法国的情况也不妙,巴黎每周都有一千多人死亡。6月上旬,在德军发动猛攻的当口,近两千名法军因感染瘟疫不得不撤出战场,一时间法军被搞得手忙脚乱,大量的病患使很多预定战役无法进行,协约国的军事行动受到了重大影响。
& & 德国也未能在这次瘟疫中幸免于难。德军因瘟疫而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已经占到整个战斗部队的三成以上。许多德国士兵为了逃避瘟疫,纷纷开小差。3-8月,德军在瘟疫和对手的双重打击下,损兵80万,士气更加低落。从9月开始,同盟国中的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奥匈帝国先后退出战争。到了11月,德国在战争和瘟疫的双重压力下决定求和。
& & 其实,协约国方面也已是强弩之末。当时正值西班牙瘟疫的第二次传播高峰,协约国许多士兵已经把枪支当成了“拐杖”,瘟疫的折磨使大家都支撑不住了。美军的传奇将领麦克阿瑟当时也被瘟疫折磨得奄奄一息,不得不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战争显然已无法再打下去。
& & 日,在法国贡比涅森林中的一个小火车站上,协约国代表、法国元帅福煦在自己的火车上接受了德国的无条件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 & 一战中,英国的战争费用占国民财富的32%,法国占30%,德国占22%,美国只占9%。即便是战胜国英国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从表面上看,英帝国的疆域更加扩大,但各自治理的离心力日益加强,英帝国终于改组为英联邦;印度等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如火如荼,再也无法把它们平息下去。
& & 一战使美国崛起。战争中,美国接受了各国的大批订货单,从1914年6月到1917年6月,美国共输出了69亿美元的商品,美国的贸易顺差由1914年的4.3亿美元激增到1917年的35.6亿美元。出口的猛烈扩大带动生产的急骤发展。从1915年起,美国进入了一个为时五年的新的“战争繁荣”周期。
& & 而战争直接导致英国对外贸易出现巨额逆差,内外债也急剧升高:战前美国欠英国国债约30亿美元,战后英国倒欠美国47亿美元;战前英国内债为6.45亿英镑,战后增至66亿英镑。此外,为了大量印钞,英国在战时放弃了金本位制,英镑的世界货币地位百余年来首次发生动摇。
& & 意大利学者阿瑞基在《漫长的二十世纪》中指出:“美英两国的信贷也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结构。美国90亿美元的纯战时信贷,绝大部分为偿债能力较强的英国和德国所欠;而英国33亿美元的纯战时信贷,75%为已经破产和发生革命的俄国所欠,很大程度上只得一笔勾销。”
& & 战时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大量进口军火,必须要用黄金来支付贸易逆差,导致黄金大量外流,这样金本位制就维持不下去了。而美国则发了一战的战争财,靠出口军火而获得黄金大量流入,所以一直维持着金本位制。经济实力决定金融实力,这样一增一减,美元相比于英镑的地位也相应提高了。
& & 战后英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则拉开得越来越大,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美国则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周江林)
文学硕士,现任教于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长年对于德国经济、文化、历史有深入研究,与数位爱好德国研究的学者定期组织小型沙龙。在校长年讲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等课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赞(2)收藏(0)
评论(0)评论(0)评论(0)评论(0)评论(0)评论(0)
中国上市公司风险管理高峰论坛(金盾奖)
中国旅游品牌发展论坛
金票根影迷嘉年华
Copyright 2015 华夏时报网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 京ICP证100822号是什么造就了日本和德国对待二战态度的差异...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是什么造就了日本和德国对待二战态度的差异?
+ 加入我的果篮
考古小组管理员
1.双方的战争损失特别是本土的人口损失不一样。德国在二战中损失的18-50岁的男性接近800万,民族中最精华的部分损失惨重,另外战争中没有丧命的男性都被关在战俘营里。导致战后社会上拥有投票权的成年人中三分之二是妇女,战后社会恢复和重建的重担都压在她们身上,因而被称为"trummerfrauen",有人专门就战后德国重建过程中女性的贡献做相关的研究。女性天生是有反战情结的,生儿育女的人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儿子要被迫上战场。因此当时的社会在制定基本法的时候是坚决反战的。另一个因素是战后妇女地位的提升,家庭经济主要靠女人支撑,孩子的教育也主要是由妇女负责,由于妇女在战后重建中几乎承担着战争带来的所有伤痛和损失,吃尽了暴力战争的苦头,因此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都倾向于反思战争,维护和平。日本的情况则不一样。我们一直都在讲日本是原子弹的受害者,但实际上日本也是被美国的两颗原子弹给救了。在二战末期,1945年时日本本来是准备拼死抵抗的,提出了“一亿玉碎”的概念,意思就是全体国民誓死抵抗。但是被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轰炸后,就迅速无条件地投降了。因而日本部队在中国大陆东北、东南亚的,以及留守日本本土的精锐部队大部分都存活下来了,粗略算起来至少有一百万。这就导致日本战后孩子的教育基本是由父亲来完成的。可想而知,一个打败仗的民族由父亲来教育下一代,就比较危险了。整个社会的气氛就跟德国战后女性主导的情况完全不一样。2.日本的投降过程也和德国不一样,相对于德国而言,日本的投降其实是“有条件”的。日,美、英、中三国发表《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美国对日本使用了原子弹后,日本军政首脑见战败已成定局,遂主张“护持国体”,即在保留天皇制的前提下,向盟国投降。军方不满足于此,还要提出自行处理战犯、自主解除武装、同盟国军队不进占日本本土或仅限于象征性驻兵等条件。在8月9日的御前会议上,最终由裕仁天皇“圣断”:“仅以确认皇室和天皇统治大权为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0日,日本照会美、英、中、苏四国,表示准备接受《波茨坦公告》,但“附以一项谅解:上述公告并不包含有损天皇陛下为最高统治者的权利的任何要求”,“日本政府竭诚希望这一谅解能获保证,并切望迅速对这种保证予以明确表示”。收到日本照会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命国务卿起草了一个答复草稿,并电告中、英、苏三国领袖。草稿中规定,“从投降时刻起,日皇和日本政府统治国家的权力即须听从盟国最高统帅之命令,以便采取他认为适宜于执行投降条款的步骤”,变相承认天皇政府的合法地位(盟军占领德国后,德国原中央政府即被解散);又规定“日本政府的最后形式将按照波茨坦公告,依日本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确定之”,为保存天皇制预留了空间。8 月14日,收到盟国回复的裕仁天皇在御前会议上说,“关于国体,敌方也是承认的,我毫无不安之处……如果继续战争,无论国体还是国家的将来都会消失,就是母子都会丢掉。如果现在停战,可以留下将来发展的基础。”在后来的“玉音放送”中,他再次强调,结束战争,“朕于兹得以护持国体”。以上种种事实说明,日本是在获得了盟国不立即废除,甚至保留天皇制这样一个许诺后,才接受《波茨坦公告》的。3.战争审判过程不同。事实上是战犯的国家元首——日本天皇免责,仅此一点就和德国完全不同。更不用说东京审判和纽伦堡审判的具体差别了。天皇是否应承担战争责任?东京审判结束后,澳大利亚籍审判长威廉·卫勃表述得非常清楚:“天皇的权威在终结战争时,已经得到了毋庸置疑的证明。天皇在发动战争时的作用也为检方所阐明。但是,检方明确表示对天皇不予起诉”。日,美国政府拟定了一份题为《关于日本天皇及天皇制的处理》的文件,主要内容:一、由盟国强制性地将天皇作为战犯进行审判,将引起全体日本人的反感,扰乱占领军的各项工作。若天皇主动退位,国际军事法庭可以对天皇进行研究,若证据确凿,应予以起诉;二、若天皇在占领期间死亡或退位,可由其长子、12岁的皇太子即位,由他人摄政。 然而,天皇不仅没有被追究战争责任,而且天皇制依然得以保留。何故如此?美国在免于追究裕仁天皇战争责任方面起了主导作用。日,在美国制定对日政策拥 有重要发言权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致电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称:“毫无疑问,对天皇的控告必将在日本国民中引起极大振荡,其反响之烈,不管我们如何评估 都不会过分。天皇是凝聚所有日本人的象征,将他灭掉就是使日本这个国家崩溃。”他的这一意见最终在东京审判中得以贯彻。和“纽伦堡审判条例”不同,“东京审判条例”不仅没有追究“国家元首”战争责任的条款,而且国际检察团由美国人约瑟夫o基南任首席检察官,书记局全部由美国检察官组成,审判长卫勃在记者会上公开表示:“检方明确表示对天皇不予起诉。”“使天皇免于受到审判,毫无疑问完全是基于对盟国最有利的考虑而作出的决定。”首席检察官基南也作了同样表述:“使天皇免受审判是盟国的政治决定。” 东京审判后,日本国内外曾一度出现要求天皇裕仁退位的呼声。裕仁本人也一度萌生退意。日和9月22 日宫内府长官田岛道治的《田岛道治日记》,同年9月1日、9月29日首相芦田均的《芦田均日记》,均有相关记载。但是,同样因麦克阿瑟“基于对盟国最有利 的考虑”,表示反对而未果。为此,裕仁天皇特命田岛道治致函麦克阿瑟表示感谢:“奉陛下之命,荣幸地向阁下转述圣意如后:前日阁下请吉田首相传达的亲切意 见已悉并深感欣慰,至为感激。为世界和平及国民福祉竭尽全力,是吾终生愿望。此时此刻,吾当与国民一起排除万难,为重建日本而恪尽职守。” 综上所述,天皇的免责、天皇的留任、天皇制的保留,均是美国基于战略利益考虑而进行的政治安排。而日本则利用这一考虑,“不仅成功地护持了国体,而且还成功地使天皇制国家的内核保留至战后”。4.战后重建过程不同。与德国政权体制在战后被摧毁重建不同,日本不仅保留了天皇制,而且保留了政权结构及人员。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对日政策更是从“压制”转为“扶持”,帮助日本推行“逆反路线”。至1956年3月,甲级战犯不仅全部获释,而且战时曾任外务大臣的重光葵还担任了鸠山一郎内阁副总理兼外务大臣,并于 1956年底代表日本出席了接纳其为会员国的第11届联大;战时在近卫内阁和东条内阁任大藏大臣的贺屋兴宣,战后担任了第3届池田勇人内阁法务大臣。战时任东条内阁商工大臣的甲级战犯嫌疑犯、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则于1957年后担任了两届首相。池田勇人在二战时虽然官衔不大,但也是参与制定侵略扩张政策的事务官员。至1958年5月,乙级和丙级战犯亦全部获得释放。日本在政治文化方面还没有出现联邦德国那样深刻的民主化进程,几十年以来主要执政党没有发生更换,右翼势力仍然在左右着政府的决策与行为。战后西德一直由阿登纳领导的基督联盟主持政府,政治上相当保守,对纳粹历史睁一眼闭一眼。其历史态度与今天的日本颇为相似。从60年代中期开始,西德与西方其他国家一样,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学生运动的矛头直指德国纳粹历史及其在西德的残余势力。从此以后,联邦德国的政治空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清算纳粹历史的进程在一步步深入。在学生运动的支持下,以勃兰特为首的社会民主党联合自由民主党于1969年上台执政。日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的一幕,成为战后德国人彻底忏悔纳粹历史的最经典象征。实际上,联邦德国对待纳粹历史的态度还有不少的反复,但勃兰特“一跪泯恩仇”,世界人民对德国人从此刮目相看。勃兰特曾经是一位反法西斯战士。所以,对他来说,以德国总理的身份就纳粹历史表示忏悔与谢罪并不难,而记者出身的他,又十分敏锐地选择了下跪这一举世瞩目的象征性行为。5.德日两国的历史不同,民族主义的表现形态各异。在纳粹统治德国的12年间,德国国内一直存在不可忽视的反对纳粹的力量;他们的政治主张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背景也不相同,只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反对希特勒的侵略扩张政策。从1934年到1944年的11年里,被纳粹判处死刑的人竟达13405人,这些被处死的人只有很少是刑事犯,大多数都是政治犯。虽未被处死、但因政治原因受过迫害的人就更多了。显然,德国人并不都是法西斯。没有以"人民"的名义对人民实行大规模的残酷镇压,希特勒那疯狂至极的对外侵略就不可能推行。但在日本,不但二战期间反战力量弱小得多,而且反对军国主义的人基本上都不反共。所以在美国把遏制共产主义作为第一要务后,能够被他们选中的自然也就只有吉田茂、岸信介那样的人了。与日本不同,德国二战战败的的确确是德国现代史上的“第二次”战败。一战后的德国人只知道自己受到了的不公正待遇,却看不到自己的战争责任与给邻国带来的灾难,如果说右翼势力极为不服,宣称德军的失败是后方的革命造成的,那么二战以后,德国人可以说是真正地服输了,没有人能够否认纳粹德国的战争责任与滔天罪行。德国懂得一个道理:要谋取世界霸权,通过暴力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对于日本来说,自甲午战争以来,对外战争一直是节节胜利。一战也属于战胜国。1945年的战败,是日本50年来的第一次大战败。二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历史态度与一战后德国右翼势力甚为相似。他们不能接受本国的战败,不能正视本国的战争责任与罪恶,只感到自己受到了无尽的伤害与不公。从更深远的的历史文化根源看,德国与日本迥然不同。德国地处欧洲中心,除了自身的独特性之外,它更主要的是欧洲文明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组成部分,而且在科学、哲学、文学、音乐等领域做出过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贡献。所以,尽管德意志民族的种族优越感和传统政治中的专制主义成分滋生了法西斯主义,但是更为源远流长的是和欧洲文明相一致的自由、理性、科学精神。这是否定和批判法西斯主义的深厚的思想资源和强有力的武器,也是德国人足以引以自豪的光荣传统。他们可以把希特勒的德国当作历史的岔道,而曾经拥戴他,或未能阻止他,是德国人犯的严重错误,也是耻辱。承认了错误,洗刷了耻辱,回到正道上来,历史照样辉煌;汇入欧洲共同发展的潮流,前途大有希望。日本则不然。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全力学习西方,成绩卓著,国力突飞猛进。但是,日本真正学到手的主要还是器物和实用的层面。在思想、文化、精神方面日本也曾大力引进,但是自由民主思想始终是“外来”的,在精神上没有融入日本文化。从心理上讲,如果彻底否定侵华战争,就要否定19世纪末以来的一系列对外征服的“业绩”。那么剩下的足以令日本人傲视世界的传统是什么呢?日,由日莲宗僧侣田中智学撰定的“八竑一宇”(意为“四海一家”)在《神武天皇的建国》一文中亮相。发动侵华战争后,“八竑一宇”开始成为日本“国家格言”,并在1940年写入第2届近卫内阁制定的《基本国策纲要》,成为侵略战争的精神指导根本方针。今天,三省堂《大辞林》、岩波书店《广辞苑》、小学馆《大辞泉》对“八竑一宇”的解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为证明海外侵略的正当性所用的口号。”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的解释:“八竑一宇”是“基于民族优越感,贬抑、并吞其他民族,扩大国民动员、统合、正统化的思想及运动的典型超国家主义。”这一口号与“大东亚战争肯定论”,具有毋庸置疑的内在联系。日本“一君万民”思想源远流长。8世纪初问世、被奉为“日本神道之圣经”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通篇宣扬的都是神的伟大、大和民族是神的子民的 “神国思想”,这种“虚幻的故事”在日本长期作为“国体”起源的“史实”教化民众,1945年前日本的历史教育,就是“神国”教育,甚至《寻常小学国史》 也以宣扬“万世一系”的天皇是神、日本是“神国”为全部内容。“一君万民”的神国思想,是否因战后天皇的《人间宣言》和美国对明治宪法的改造而消散?事实是最好的答案。日,刚刚上台的日本首相森喜朗称,“日本是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神国,希望国民在彻底了解这一点的基础上,从事各种活动。”6.中日之间的特殊历史关系。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欺软服硬、信奉实力第一的日本人始终贬低中国的抗日战绩,更不愿意承认中国的抗战是日本战败的根本原因之一。通观裕仁的《终战诏书》,在815个字中根本就看不见“投降”二字,也没有承认过日本“战败”。对于日本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诏书中也是百般狡辩,说什么战 争是为了日本的“自存”和东亚的“安宁”,日本仍旧以反抗欧洲白人统治,“解放东亚”的救世主自居。并且,裕仁在诏书中所说的战争是指自1941年开始的 “已阅四载”的与英美之间的战争,而对侵略中国的行径根本就不置一词。对世界各国反抗日本法西斯的行为甚至用了“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的字眼儿。在日本爱知县蒲郡市三河湾国立公园内海拔306米的三根山顶,有一块被绞死的七个甲级战犯的墓碑,曰“殉国七士墓”。碑文起首写道:“由于美国使用原子弹、苏联背弃互不侵犯条约,以及物资不足等原因,日本不可能不败。”这番话实际上就是日本对战败原因的总结。认为日本应该反省历史的著名学者竹内好指出:“日本人没有败给中国的实际感觉……日本是向联合国投降的,当时的联合国主要是英美中苏。但日本只是向其中的美国低头服输的感觉强烈些,对苏联也是如此。日本败给中国的实际感觉非常淡薄。”1995年,作家石川好表示“日本败给了亚洲”。这一言论迅即招到“拍砖”,不少人警告他“别说这种低三下四的话”。中国式的“人民友好”宣传和“人民外交”实践,对日本二战历史观的形成不无责任,或者说日本“败于战争而胜于外交”。不追究对方的战争责任,还妄想对方形成对战争负责的历史观,未免也太一厢情愿。随着档案解密和当事人证言问世,终于可以了解:“日本人民”代表所奔走的“友好”事业,不过是为了日本利益的秘密外交(详见刘建平:《历史深处的“友好”源流》、《“日本人民”的秘密外交谱系》等文)。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战后国际政治的主流是处理战争责任、缔结和平条约。但由于新中国向苏联“一边倒”,被美国排斥于对日议和过程之外,向日本清算战争责任以恢复民族尊严的外交议程被搁置了。对此,中国可以利用处理滞留日本人归国和战犯问题的国际政治地位,等待日本政府压低姿态要求谈判——苏联就是这样实现了取得战胜国尊严和领土利益的日苏邦交恢复。但中国受到日共“人民友好”意识形态的诱导,以“人民外交”做非正式的战后处理,相较于苏联外交可谓一无所获。为扶植日本成为反共冷战的同盟国,美国于1951年9月操纵达成宽大的旧金山对日议和,并压迫日本与偏安于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谈判“日华和约”。尽管蒋介石认为不能在“赤色帝国主义虎视眈眈之际”对日要求赔偿以免削弱日本,但虑及民族受害感情,1952年与日本议和时仍然提出了赔偿要求。岂料日本以中国所受战争损害只能适用于大陆为由,主张台湾之“中华民国”无权要求。最后,在美国外交官调停下,蒋介石政权获得日本貌似承认其为“中国”的让步,从而放弃了赔偿要求。  具有戏剧性的是,“日华和约”于1952年4月签署后,蒋介石政权旋即遭到出卖。日本在“和约”中勉强同意“中华民国”乃指“现在中华民国政府控制下或将来在其控制下之全部领土”,以让蒋介石政权自欺地解释为代表全中国;但是,首相吉田茂日在国会答辩时明确指出:由于事实上不可能立即与中共政府建立条约关系,又考虑到“与中国的关系最为重要”,就“首先与中华民国政权建立条约关系”。但“条约写得很清楚,承认现在中华民国政权所控制土地的事实,与在其统治下领土的中华民国发生了条约关系。将来再说将来,目的是最终与一个整体的中国达成条约”。总之,日本不承认蒋政府的“全中国”代表资格,而只承认其属地统治权。  日本政府既与“中华民国”议和,又以“大陆受害”事实拒绝其战争赔偿要求;很显然,这里既不存在蒋介石“以德报怨”之恩,更不存在日本政府“感恩戴德”之诚意,而是一场要求赔偿与拒绝赔偿的冷酷外交斗争。并且,就在旧金山对日议和之后、“日华和约”签订之前,吉田茂于日,参加战后首次靖国神社大祭;而在旧金山和约生效、“日华和约”签署后,战后的“象征天皇”于日实现首次参拜。这意味着,在军国主义、帝国主义失去政治形式后,日本的“帝国精神”复活了。所谓“以德报怨”之说,则起到了掩盖日本外交真面目的作用。压迫蒋介石政权,意味着对新中国的尊重?不是。随着大陆对日索赔的具体案件出现,日本政府旋即转变立场。1958年2月,战争期间被掳至北海道从事奴隶劳动的中国劳工刘连仁在山里被发现,日本政府拒绝中国方面的谢罪赔偿要求,诬称刘连仁“非法入境”或根据“合同”来日本务工。同时,日本政府改变对“日华和约”的解释。岸信介首相日在参议院外务委员会表示:中华民国与日本之间有 “正式的和平条约”,要“完全诚实地维护已经开创的主体性的两国关系”。从此,日本主张“根据日华条约结束与全中国的战后处理”,否认中国大陆要求战争受害赔偿的权利。  两面三刀的条约解释是日本的外交魔术:只有先否认“中华民国”的“全中国”资格,才能剥夺蒋政府的索赔权;而只有再承认“中华民国”的“全中国”资格,才有理由否认新中国的索赔权。  以中日关系而论,从所追求的逃避战争责任结果来看,日本的外交是成功的。成功的原因当然首先在于冷战政治体制使中国成为一个分裂国家,日本利用中国分裂的弱势地位巧于谋略而使台湾、大陆竞相追逐,这个本来的战败待处理国家成为以逸待劳的外交优胜者,结果就是谢罪反省暧昧化、放弃索赔当然化、战犯审判形式化,即战争责任的虚无化。  不过,从日本拒绝战争赔偿的外交过程可以发现,日本的谋略并非卓越智慧,而是简单的欺瞒。如果中国的谈判者认真研究了“日华条约”仅适用于台湾和吉田政府不承认该条约涉及大陆等外交史实,那么高岛条约局长以蒋介石政府已经放弃赔偿要求为理由企图打掉“赔偿问题条款”的谎言,以及日本方面所主张的否认大陆国际法资格的荒唐性,便可被轻而易举地揭露。但中国方面没有发现这些问题,甚至在谈判结束后的晚宴上,周恩来与大平正芳闲聊时还说:“谈判总是有我们的立场,所以说了些高岛局长的坏话;但从内心讲,中国也很希望有他那样受过训练、能干的外交官。”  当时恰逢“文化大革命”之中国历史上焚书坑儒运动的鼎盛,正如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所叹:“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没有高质量的政治,哪里会有高质量的外交!  此后,日本政治家不仅堂皇参拜靖国神社,还不断制造“钓鱼岛危机”,“帝国精神”越发抖擞。具体的历史观:“东京审判史观”基本观点是:  1. 东京审判是“成王败寇”的审判。审判刚结束,就有日本民众向播音员青木一雄主持的NHK“街头录音”表示:“这是羊在狼面前的哀叫,现在再谈善与恶毫无意义。”这种认识经右翼分子的“理论化”而被不断渲染,形成“东京审判史观”。日,安倍表示:“这场审判并不是日本人自己作出的,而是依据同盟国的判断作出的定罪行为”,就是迎合这种“认识”。   2. 认为东京审判是根据“事后法”进行的审判。被绞死的7名甲级战犯的墓志铭上即写道,盟国“以事后法对战败国日本的行为进行了审判”。甚至在东京审判中主张“全员无罪”的印度籍法官帕尔,也持这种观点,并因此在日本获得“尊敬”。2005年,靖国神社专门为其竖立了一块碑作为“纪念”。长期以来,日本右翼分子鼓吹以“九o一八”事变为起点的战争是“大东亚解放战争”,称发动太平洋战争是为了突破美英中荷包围圈而进行的“自卫战争”,形成日本否定战争性质的两大“理论”——“大东亚战争肯定论”和“自卫战争论”。在裕仁天皇的《大东亚战争终结之诏书》(简称《终战诏书》)中,这两个理论已有明确表述:“对始终偕帝国戮力同心致力于东亚解放之各盟邦,朕只得深表遗憾之意”;“所以宣战于美英二国者,实亦出于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宁故。”1945 年8月14日,日本各大媒体都是在午夜接到裕仁的《终战诏书》的,第二天,几乎是不约而同各报都将“投降”说成“终战”。《每日新闻》的标题是“圣断:大东亚战争终结;颁布收拾时局诏书”;《读卖报知》则更加厚颜无耻,竟然以“为万世开太平”为题,声称“我们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是自卫自存的战争,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东亚的解放和十亿民众的福祉”。上世纪六十年代,曾被判为“文化战犯嫌疑人”、原名后藤寿夫的林芳雄出版了《大东亚战争肯定论》,成为日本“为侵略战争全面翻案”的第一本书。日,日本首相细川护熙表示:“我认为,这是侵略战争,是错误的战争。”他的发言当即引起日本右翼势力不满。时任战殁者遗族会会长、后任日本首相的桥本龙太郎当即抗议道:“细川的讲话让阵亡者遗族难以忍受,我们要重建被东京审判歪曲了的历史观。”随后,自民党成立了包括安倍晋三在内的所谓“历史研究会”,邀请日本政界、舆论界和学术界的“主讲人”进行了20次关于历史问题的讲演,最终汇成《大东亚战争的总结》。日,安倍称:“‘侵略’的定义在学术乃至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取决于看待这个问题的是哪一方”,就是变相鼓吹“大东亚战争肯定论”。 ——————————————————主要摘录自以下文章:景德祥:德国为什么能忏悔资中筠:日本为什么认罪这么难?冯玮:日本“历史反省”问题及根源。日本是“无条件投降”吗?刘建平:败于战争而胜于外交
日本语语言学研究生在读 土木的叛徒
其实,最早提出ドイツに見習え的反而是朝日新闻。但那时就有许多诸如“纳粹罪行追究无时效”,“否认种族屠杀为犯罪行为”等捏造和“赔款高于日本”的断章取义。没想到这些原本属于政治宣传的内容却流毒甚广,以至于在中国媒体里,德国俨然成了现代耶稣一般的存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为了反制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而宣传的“德国无政客拜谒纳粹战犯墓”。事实上,前总统里夏德·冯·魏茨泽克(Richard Karl Freiherr von Weizs?cker)不但拜谒过其父,即甲级战犯,原武装近卫军少将(德文SS-Brigadeführer国内一般译作武装党卫军旅队长)Ernst Freiherr von Weizs?cker的墓,而且在回忆录中对其战争犯罪全盘否认。另外,中国媒体最为称道的勃兰特之跪,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在跪过之后,却又指出战后波兰对德国的驱逐是不合法理的行为,对纳粹在波兰的暴行反而只字不提。就算是所谓“反省”,更多其实是基于对于种族屠杀,或者说针对犹太人的民族灭绝的反省。因为集中营里的受害者还包括异议者,同性恋,罗姆人,斯拉夫人等,但德国对他们几乎从未有过任何表态。甚至还通过立法出现了“个人战争赔偿仅限于德国公民”的规定,对外国人的诉讼一概不予受理。所以这个假象的根本还是日本自己的自虐史观,然后被中国继承,或者说利用造成的。德国那里照样有人批判纳粹,有人否定大屠杀。能打的纳粹德国军人照样像英雄一样。(欧洲人可能因为打仗太多了,对阵营的概念很模糊。所以像阿尔弗雷德,以及刚去世不久的卡尔尤斯都是大名人)
許門第一小混混
问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的是,德国今天对待二战的态度,并非是二战之后一以贯之的,德国也曾经有过自己也是受害者的想法。日本遭过原子弹,德国也一样遭过盟军的战略轰炸,苏军攻陷柏林也有很多暴行。日本现在还有右翼,德国也一样还有纳粹倾向分子。问这个问题,我觉得更应该关心的是德国对二战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转折,变成现在这样深刻反省二战。顶得最多的那条长回复里,“4.战后重建过程不同。”里面对德国的转折有简单的描述,嵌在长长的回复里,容易被忽略,所以在此特别提出来。
国外 美国 《国家利益》双月刊 国内 参考消息 LZ是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来问的问题吗?每次出事历史君都要躺枪。历史君:用立场和利益玩历史会玩坏掉的啊混蛋!----------------------------------------------------------------日本应该反省的是老龄化,怎么会有空玩历史......
恐怕和德日两国面临的外部压力有关系战后德国都被邻国防着,而且都是强邻环伺,它要不老实还能有好日子过吗?日本的外部环境就好多了
为什么一个国家要做出某种行为?归根到底就是两个原因,1,这种行为对这个国家有利,2,这种行为对做出决策并且可以执行的人有利。任何事用这两点来解释就能看明白了。下面就来分析下吧。
首先,德国和日本的战略势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德国和日本一样,在战争中工业都基本被摧毁了,战后重建基本依靠美国的支援,但德国的周边还有法国,日本的周边却没有另外一个工业大国了。二战结束后短时间内就进入冷战,德国的分裂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给了这两个国家极佳的机会来重新发展经济。战略势态的不同就决定了不同的外交倾向。对德国而言,必须要融入欧洲,更大的问题在于,德国不仅要融入主流西欧,为了获得更好的战略态势就必须要借助被割裂的东德来融入东欧,融入社会主义阵营。从而获得更多的优势。但日本没有这个需求,在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步入21世纪之前,亚洲地区日本是唯一的经济大国,日本的商品出口基本都是西方发达国家,日本既不需要把亚洲当作市场也不需要当作原料基地,更重要的是,日本在战后一直处于被美国接管的状态,直到现在日本的决策仍然受到美国相当大程度的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在冷战中被割裂的亚洲的事实下,日本看不出来道歉,反省,放低姿态对自己的利益有什么好处。
随后我们来看看政客的个人利益,对政治家来说,自身的利益几乎永远高于国家利益,但在日本,由于美国改造的原因,政客都是选举的,而对选举制来说,讨好选民永远比长远规划更有意义。但日本社会又何韩国社会一样,简直就是根香蕉。不管是传统东方文化还是二战前的西方文化,入侵永远不是一件需要反省的事,反而是一件需要大肆夸耀的事情,比如方尖塔,大英博物馆,比如封狼居胥,开疆扩土,至于战争期间的屠杀和不人道行为的反省,这仅仅在战后才成为社会的主流。更何况,从任何角度来看,日本人死在美国人和苏联人手下要远远多于死在中国人手下。对外战争被认为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在加上给弱者道歉是一件“丢面子”的事,这两者相加必然导致民众中绝对不会觉得道歉和反省是一个很高尚的事情。也许在竞选中,候选人是反省派还是强硬派对大部分民众都无所谓,他们更关心的估计还是税收,养老,就业这些事,但关心的人中,会支持强硬派的多还是反省派的多呢?
既然从国家角度和个人角度都无法获益,为什么日本要主动的做出反省,道歉呢?
德国纳粹党,死的死逃的逃,像过街老鼠只能隐姓埋名的活着。反观日本发动战争的右翼,被判刑处死的只是一部分,很多人活着从而影响着日本政坛,这些好战分子不甘心失败还希望卷土重来,当然不会对战争有反省态度。
因为战后日本只有极少数战犯得到了惩罚,整个日本社会充斥了那些战犯和残余军国势力。二战战后,中国忙于内战,美苏忙于对立,自朝鲜战争后,日本更是从战败国变成了美国的盟国,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从体系到人员上都没有被消灭。。对比德国,整个法西斯体系和人员都被瓦解和制裁了。西方各国在惩罚战犯方面穷追不舍。
低潜在抑制症患者,前中二病患者
有人说过德国可以把所以错怪到纳粹上,但日本可以怎么做?
陆地文化要求融合,进化速度慢,岛屿也要求融合,进化速度快,前期都是被陆地打败,后期学习会超过陆地.然后才会发展出岛屿控制陆地,陆地扼制岛屿的对抗.纪律性和前瞻性,也是岛屿超出陆地.
而且反对军国主义的人基本上都不反共。一重否定加双重否定,让我脑仁转了好几个圈才看明白
分析这个的作用是。。。。?
大家忘了一个特别大的问题,战后联邦德国和法国同属于美国主导的北约体系,法国退出北约但是依照联合防卫机制,在联邦德国的美军驻军有防卫法国的责任,这也是猫王在那里服役要学习法语的原因。而中国和日本分属于美苏两级体系
最近的成都变道事件刚刚告一段落,恰好路过此题。关键是日本挨的打太轻。证据如下:最近有日本网民声称
“一个一发炮弹都没打到日本的国家,有什么资格纪念胜利”。
在《菊花与刀》这本书中,作者指出日本民族社会是一个羞耻社会,每个国民都有很强的羞耻心,所以一旦做错了什么事就会拼命的道歉,但是内心的羞耻程度会随着错误程度增加,强烈的羞耻心会导致强烈的认知失调。如果是做出了无法弥补的错事,日本人的反应是很极端的,要么自杀结束羞耻心带给自己的痛苦,要么就是死不认账以取得心理上的适应。
在日本人看来,那是战争罪,不是错误。这个在他们的观念里是有区别的。战争罪是因为对其他国家地区发动了战争而犯罪了。但是犯罪和犯错是两码事。所以,他们承认对中国的战争是犯罪了,但拒绝认为那是错误。站在日本的角度来看,第一,他们自身有强烈的需要。因为当时日本的工业、经济远超邻国乃至东南亚诸国,他们要谋求贸易上的更大利益。第二是他们资源的匮乏,当时工业的飞速发展,对资源的渴求当然非常强烈,而中国当时是一个羸弱不堪,却占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源,所谓怀璧其罪,日本理所当然的想占领了。这都是从日本国家利益考量的,所以他们承认战争罪,但是不认为那是个错误。
很简单!!!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控制远东,拉拢日本,没有追究日本天皇的战争罪责。只是让天皇发表了一份声明《人间宣言》:声明其是人,不是神!远东军事法庭,只吊死了几个日本大臣。大臣没有天皇的支持,也成不了气候。别觉得可笑,当时很多日本人就觉得天皇是真正的神!就像藏民笃信活佛一样!好了!祸首吊死了!美国也不想过于逼迫日本,还指望把日本建设成,反击共产主义亚洲的大本营呢。当时的日本,被美军接管,美军都不怎么提侵略中国的事,毕竟,中国死多少人,跟美国没啥关系。日本人自己更是不提了。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共产党赶跑了国民党,可把美国吓坏了,生怕日本不够强大,也被共产主义化。更加努力扶持日本,疼还来不及呢!更别说批评他了!而德国,被欧洲邻国占领,这些邻国恨死德国了,天天搞反思大会,清算战争罪责,抓纳粹党人,德国上下都深刻反思了。所以德国现在很理智,很文明。---------------------------------------------------------------------------------------------------------------------日本大和民族的性格问题日本根本不怕中国,只怕美国。日本民族其实很简单,如果痛打他们一顿,他们就服了,颤栗了,永远不敢造次。日本人只会对太平洋战争中的阵亡美军道歉,搞各种追悼仪式。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吗?看起来日本战后关于赔偿与国共关系的周旋,利用苏美中关系的互相遏制,在文字游戏和国民教育上慢慢淡化罪恶感的各种动作,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等各种兵法的体现。
第一,德国并没有直接侵略中国,导致国内的舆论都是反日的。第二,其实德国人还是比较讨厌中国人的,只是我们不知道。第三,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人都是好战的,日本在二战时期也有共产党。而且日本在现代对中国复兴有巨大帮助,这点国内简直只字未提。总而言之,转移视线什么好,宣扬爱国主义抗日精神么
对于楼上说的~~请尊重历史,不要片面看一些学者的研究,何况那些研究还都是中国学者的,没有第三方的研究。日本二战的时候没有投降,并有条件的回避了很多场战争审判,日本的投降书上并没有说明日本投降或者战败,只是说明再继续没有任何意义,不再进行战争行为,天皇的讲话里也没有说日本战败了,而是说:战争结束了。日本并非怕美国,他们谁都不怕,他们的民众有一种大国情结,这一点上你可以参考下加藤嘉一的书的访谈。
德国是纳粹、意大利是法西斯、日本是军国主义,三者是不同的,日、意没有有计划的种族灭绝,德国不同,二战美英主要打击消灭的是纳粹德国,日、意都是顺手捎带。这就是日本不赞同默克尔的建议的原因之一吧,也是日本、德国对待二战态度不同的原因。要不,同是轴心国,意大利咋没多少人要它认罪。
【毁三观系列】日网民谴责106岁抗日女兵杀敌事迹:你杀了人还有没有负罪感?日本留给亚洲的功绩(此文历史观严重扭曲,怕呕吐者勿入!)默克尔:“我们直面历史,得到原谅”多名日本网民号召拍摄蒙元侵日,以对抗中韩制作400年前合力抗日电视剧[ 美国 外交官 ] 日本为何不愿向德国学习
杀鸡技术二段
我觉得是因为德国没有大规模直接参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而已了,而且,目前德国与中国也没有什么特别尖锐的矛盾,所以某些人就片面看待问题,对德国新纳粹猖獗的事实视而不见了
预防医学专业
民族性格。日本向东就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受亚热带海洋气候以及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整个民族的性格都是比较强硬求生存的。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2015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战爆发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